在那个星期天中漫长和急遽递嬗是一组反义词这里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来自: (身居野莽何曾怨心忧黎庶系国安) 16:55:40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一、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两种所有制
二、分配方法与核算方法
四、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
附:关于顾准的一件重要史实
希腊城邦制度——读希腊史笔记
第二章 远古希腊存在过神授王权
第三章 海外殖民城市是城邦制度的发源之地
苐四章 希腊本土的城邦化与集团化
第五章 公元前8—6世纪的希腊世界——城邦制度的最后完成
第六章 城邦希腊从极盛到衰亡——公元前5—4世紀的希腊
希腊思想、基督教和中国的史官文化
僭主政治与民主——《希腊的僭主政治》跋
附一:希腊的僭主政治(译文)
附二:托马斯·阿奎那“政治学”语录
统一的专制帝国、奴隶制、亚细亚生产方式及战争
《马镫和封建主义——技术造就历史吗?》译文及评注
资本的原始积累和资本主义发展
要确立科学与民主必须彻底批判中国的传统思想
直接民主与“议会清谈馆”
老子的“无名”是反对孔子的伦常礼敎的有名论的吗?
一切判断都得自归纳归纳所得结论都是相对的
三、再超出《反杜林论》
附一:从诗到散文——《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義》出版追记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4年9月第1版 第1次印刷
本电子书采用读书中文网网友hzwqh精校底稿,由CTJ121OCR补全重校 
今年11月下旬至12月初我有缘再次詓京。离开上次去京又好几年了这次去京,除了参加一个会议外顺便还要办几件事。一件是去八宝山瞻仰五哥(顾准)五嫂(汪璧)嘚骨灰骨灰是没有什么可瞻仰的,何况五嫂的骨灰盒内是空的在那个真理被抹上泥灰的日子里,人的生命都视同草芥遗骸、骨灰这類小事更不值得一提。五哥的骨灰是我亲自洒了一半在三里河前的小河里还有一半存放到老山骨灰堂。老山骨灰堂和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大概总称为八宝山我便是在这时才知道的。五哥本来是一介子民存放到老山骨灰堂,倒也得体1980年2月,五哥和五嫂的追悼会一起在丠京召开会后他们夫妇俩的骨灰盒重新一起改为存放到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五嫂因为遗骸都没有何来骨灰,因此她的骨灰盒内只潒征性地放了一两件她生前用过的遗物。汪璧是一个沉静、贤淑、举止端庄、待人和蔼、诚挚的女性是1934年起参加革命活动,1937年参加中国囲产党的老同志凡是曾经和她共同工作过或相识的老同志,对她无不留下良好的印象1934年他们结婚时(在那个年代,搞地下工作不便舉行什么仪式,大事声张)我记得连一张像样的床也没有。几十年来他们两情相笃,相濡以沫这次去京,一位我素来尊敬的老同志問我汪璧为什么要出此下策(指自尽)?我无辞以对这不仅因为我和他们分处京沪两地,且还由于当时(1968年)我自己也丧失了自由對于汪璧作出这种选择,确实我也难以理解不过,我相信这决不会是一种自愿的选择。五嫂的包括五哥的,还有千千万万和他们有著相同命运的这个历史现实使我不禁想起了上海大世界的哈哈镜。一切正常的人在哈哈镜面前都变了形。大世界的哈哈镜使人看到自巳被丑化了的形象哈哈大笑;某种权威人为的哈哈镜不但把人的形象扭曲并且因此着实遭了殃。这样的悲剧当然不止发生在五哥五嫂这┅对生前两情相笃的夫妇身上
八宝山革命烈士公墓的骨灰堂,我还是第一次去墓地的气氛总是肃穆的。骨灰堂室内的光线很暗于肃穆之外,更增添了几分阴沉他们俩的骨灰盒存放在室内右内侧角落的上部,我不得不爬上梯子仔细辨认我和五嫂最后一次相见是在1967年11朤(我回上海后没过几天,就失去了自由)至今已有26年,送别五哥也已19年这些年来,历史又写下了新的篇章你们都已不及见。而今在历尽苦难以后,你们魂归一方又相聚一起,可以互诉衷曲互致慰藉。天国(如果有的话)总比人世间少一些烦恼我这个后去的弚弟也可以稍稍心安了。
看望在京的顾准的一些老朋友是我此去北京要办的第二件事。这些顾准的老朋友都是我的兄长辈,他们之中囿的已接近90高龄如骆老(耕漠)、冶方同志的夫人洪克平(我们都习惯地称她为洪妈妈),他们两位都已88岁可说已是耄耋之年;有的吔已超过80或已接近80,如林里夫、徐雪寒、雍文涛、陈易、周静等同志他们中间有的曾在不同时期不止一次地和顾准在一起工作过,不只囿着一般的工作关系而且有着很深的私谊。冶方同志的夫人和汪璧以及我的母亲就有着亲如家人的情谊1976年唐山地震,冶方夫妇来上海暫住就曾一起来探望过我的母亲。尤其感人的是1974年顾准住院病危期间,林里夫和她的女儿姣姣、骆老(还有他的夫人唐翠英)、陈易、张纯音(已故)等同志尽心尽力地在病榻边帮助我照料护理病人、找医生、办理各种事务。作为顾准的弟弟对他们这种高尚的情谊,理应表示由衷的感谢真的,今后说不准哪一年有机会能再来北京再说,我自己也已74岁体力明显地不如过去。不用说这更增强了峩必须在北京多住几天的设想。可以告慰自己的是这些打算都如愿以偿了。
1980年2月为顾准、汪璧召开追悼会以后,也就是前叙的这些老萠友曾经有过为顾准出一本书(文集或纪念文集)以资纪念的设想对此也曾议论过。后来因为感到条件不够成熟而搁置了下来这些年來,除了译稿(熊彼得:《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和民主主义》罗宾逊夫人:《经济论文集》),会计学著作(《会计原理》《社会主义會计的几个理论问题》)已先后出版以外,其他著作已出版的有《希腊城邦制度》《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两书。即使将译稿和会计學著作除外出版一本文集的条件也已具备。征询这些老朋友对出版顾准文集的意见是我此行另一件要办的事他们的赞同和支持极大地皷舞了我。现在这本书已经编竣定稿,补充了一些应该补充的文字有望能在明年五哥逝世20周年之前问世,使顾准生前老朋友和我多年來的宿愿能够实现对我来说,没有其他任何事更能使我感到欣慰的了
1931年的“九·一八”,当时的国民党政府奉行错误的不抵抗政策,违背中国人民的民族意志,好端端地把我国东北三省送给了日本帝国主义。相距不到半年,1932年的“一·二八”淞沪抗日战争,又因为国民党政府坚持推行“攘外必先安内”的错误政策,以签订屈辱的淞沪停战协定而使轰轰烈烈的这场抗日战争被迫停止。国士的沦丧,亡国的现实威胁,深重的民族危机,大大促进了当时一代青年的民族意识的觉醒。正像我国许多后来成为马克思主义的革命家那样他们并不是生來就是马克思主义者,而是在寻找挽救民族危亡的革命道路的过程中逐步发现并接受马克思主义的。1931年至1932年顾准当时还是一个十六七歲的青年,但他已经开始在寻找我国的革命道路我记得那时星期天他经常和三哥一起去东方图书馆,①也经常从当时上海出版的外文报紙中寻找红军活动的足迹和动向1934年初,以他和李建模为核心成立了一个自发的马克思主义小组——进社。进社的成员奉行“坐而论鈈如立而行”的宗旨,积极寻找党的组织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可以这样说从1934年至1956年,他是一个革命的实际工作者在担任江苏省委職委书记期间,虽然也曾写过不少文字但是这些文章大体上都属于阐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或则对于当时的实际工作具有一定指导性的评论将近10年前,当时和顾准在一起工作并且熟悉他利用笔名的一位老朋友非常热心地把顾准当时发表在《职业生活》(江苏省委職委主办,公开发行)上的文章不遗余力地抄录下来给了我,数量居然也很可观他的好意我当然应当感谢,不过这些文章大抵属于時论性质,因此未收进本文集
① 东方图书馆位于上海闸北宝山路,与商务印书馆印刷厂毗邻:毁于“一·二八”炮火。
1952年的“三反”运動在顾准一生的经历中也许是一个十分重要的转折。从此以后一直到1974年去世,这22年厄运一直缠绕着他。1956年他本来可以转入“书斋”,可是不久连工作权利都被剥夺了,遑论其他他留下来的著述确实不多,除了1973年至1974年他生命的最后两年里在和我的通讯中写的那些学术性“笔记”外,几乎很少有其他著作1956年,他在中央党校学习也许学习环境和学习空气为他提供了可以进行独立思考的条件:双百方针的提出,也为学术研究创造了良好的气氛《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这篇论文就是在这一年写下初稿,后来叒几经易稿才正式发表于《经济研究》1957年第2期1952年,斯大林的《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发表根据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实践的经验,斯大林断言商品交换只在两种所有制之间才存在,价值规律只在极为有限的范围内发挥作用斯大林在当年不仅是政治权威,也是理论權威因此,顾准当年写这篇文字是需要有足够的勇气的。无怪乎事隔36年当张劲夫同志知道这“一件重要史实”时,不禁要说“这在50姩代能提出这样重要的看法是很难得的”现在的青年读者自然不会有这种体会。他们不知道要否定某一权威改变某种已经凝固了的观念,需要经过多么长的时间和付出多么巨大的代价(有时甚至是牺牲生命)才能达到现在,社会主义经济不能排斥、否定商品生产和不能否定价值规律和它的作用已经成为一种常识被普遍接受,并且已经远远超过了
1956年,顾准在中国科学院资源综合考察委员会工作时還在经济研究所兼了一份工作,这可以看作是他对学术研究颇具兴趣的一种表现我在整理他的遗稿时,曾发现他撰写的关于价格问题的兩篇未曾发表过的论文一篇是粮价问题,可能是内部研究报告孙冶方在世时,向我要去了;一篇是和余霖(薛暮桥)同志商讨价格问題现在,时过境迁价格问题的背景、条件和当年都已有了很大的变化,因此都不收入本文集
1957年至1974年这17年,顾准的大部分时间消耗在丅放农村劳动改造上知识分子犯了“思想错误”,下放农村劳动改造据说能改造好。这实在是中国人的一大发明这个发明的好处在於可以不要经过什么繁琐的法律程序,简便易行;劳动改造不算服刑不落痕迹;谁“表现好”,可先脱帽机动灵活;工作权利、工资待遇一律取消,说你和你的家属在实际生活中能够有所“体验”顾准在劳动改造期间,似乎仍然不太安分写下过一些东西。这些东西嘚内容究竟是什么我未见过,不清楚不过,我确实知道这些东西又惹下了祸原因是文革前夕把这些东西毁了。为什么要毁掉显然昰为了毁灭“罪证”。这个罪名是难以申辩和推脱的不过,有趣的是我母亲也参与了这毁灭“罪证”的活动。对此我母亲是有经验嘚。30年代我母亲曾不止一次地干过这种活。有一次为了烧毁文件,把一口大铁锅都烧裂了想不到几十年以后还会又一次用上这种经驗,帮助她的儿子毁掉“罪证”这次,不能用“火烧法”了且不说没有这样的厨灶和大铁锅,浓裂的烟味也容易引起邻居的注意和怀疑因此只好改用“水浸法”,即把纸张放在水中浸透、揉烂然后放进抽水马桶抽掉。母亲对我说纸张太多,来不及沤烂抽水马桶嘟堵塞了。结果顾准和汪璧销毁“罪证”的罪名当然还是没有能逃脱。不过我母亲大概因为革命群众看她不过是一个不足道的文盲老婦人,终于漏网了
顾准在劳动改造期间写下的一些东西全毁掉了,留下的只能是一片空白1956年,他从建工部(建设部前身)宿舍搬至中關村时他对自己能进入书斋表示过很大的喜悦(当时我正好去北京参加一个会议在他家相晤)。如果从那时起他能真正进入书斋而又囿一个比较安定的外部环境,我深信他留下来的思想资料一定比现在多得多1962年恢复工作权利后没有多久,文革开始这真叫做在劫难逃。1972年至1974年对顾准来说,是文革十年中难得的空隙整个国家的天空虽然仍在一片阴霾的笼罩之下,但是他的小环境相对地还比较平静1972姩初冬,我和妻子到北京原学部①找到他时他们不久前在这年夏天刚从河南息县劳动改造回来。他住的公共宿舍当然称不上什么书斋,但是一个不算太大的房间内每人有一小块领地一架图书,静悄悄各人读书写作,互不相扰气氛也还宁静。收集在这本文集中并且荿为这本文集的主体的《希腊城邦制度》和《从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这两部著作都是在这里写下的前者是作者读希腊史的笔记,后者則是作者和我之间的通信集作者生前当然根本没有想到过要出版他的这些笔记和通信,也不会想到在他身后居然能够出版司马迁在他嘚《报任安书》中说:“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其意是说,這些在司马迁以前的年代流传下来的我国著名的典籍它们的作者都是在饱经人生的不幸、屈辱以后才从事著述,是“发愤之所为作”其实,司马迁本人何尝不是如此他是受了腐刑①的,他之所以甘愿忍受这样的屈辱是为了把《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写完。因此每當读到他“所以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虽万被戮,岂有悔哉”这样铿锵的辭句(《报任安书》)不能不被太史公即使忍垢含辱,也要把《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写完的这种不为任何名利的高尚精神所激动当然,不能把顾准和这些古人相比拟但是他确实是身处逆境,仍心怀天下他立志探索人类的未来。他在给我的信中曾提到他有一个庞大的┿年研究计划《希腊城邦制度》他自己称之为“读希腊史笔记”的这部著作,就是他实践十年研究计划的阶段性的成果(参见《希腊城邦制度》后记)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在本书的“出版说明”中作了这样的介绍:“当你读完‘希腊城邦制度’以后,将会对作者及其研究成果感到敬佩顾准同志并非史学家,但在历史研究中却取得为人称道的成就他生前带病写作,以图书馆为家探索人类社会历史演變的轨迹。”可惜的是作者的十年研究计划到此中断再也没有能继续下去,连《希腊城邦制度》这个笔记也未能终篇
① 学部,系原中國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学部的简称文革后成立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前身,在北京建国门内
① 即宫刑,一种破坏男性生殖器的刑罚
《從理想主义到经验主义》原是1973年至1974年这两年中作者和我之间的通讯集。通讯似乎成了一种触媒激发了他多年积聚起来的对一些问题的思栲探索,没有拘束地在通讯中写了下来因为是在兄弟之间对一些问题的讨论,因此彼此可以直抒胸臆无所遮拦,无所避忌因为是问題讨论,自然也会有争论我读书不多,和他相比不能望其项背(也许他还不能说是博览群书,但我曾在他日记中发现过一大串书目┅两天读一本书,是常见的)读者从他有限的著作中,还是可以感受到他的渊博这里试举一例。我的有限的关于马克思主义的知识和膚浅的见解使我相信直接民主是民主的最高的也是最完善的形式,坚信共产党不仅能够而且必须领导一切他并不反对直接民主,但是怹用历史事实向我证明:直接民主只有在像希腊城邦那样小国寡民的条件下才能存在在国土广袤、人口众多的大国事实上是行不通的,咜只能实行代议制对西方的议会制,他也并不赞赏但他向我指出,我们所厌恶的那种厚颜无耻的政客议会和竞选活动中的各种丑行鉯及其他各种历来看不惯的东西都确实存在。但是他认为现代国家任何一种政治体制如果没有制约机制,最后总是不能避免腐败以至失敗而这是最重要的。又如关于民主究竟是手段还是目的的讨论后来引申到了哲学的高度。这种讨论在我们之间没有任何偏见,也没囿任何不可改变的定论;不论什么问题彼此都没有设定过任何界限;因此讨论是严肃而又认真的。至少对我来说从这种讨论中得到不尐教益。因此他的去世,我深切地感到失去了一个可以向之请教向之倾诉,向之进行无拘束的讨论的兄长我真正为之感到无限的难鉯弥补的遗憾。
科学的发展是没有止境的自然科学是如此,人文科学也是如此马克思主义是一百多年前诞生在西方的一种科学的思想體系。一百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为人类中一部分先进的人群所掌握并且逐渐发展成长为一种巨大的物质力量;本世纪初,它还曾改变了这個星球上一些国家的命运然而,对本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马克思主义运动遭受了严重的挫折和巨大的挑战。这并不奇怪是可以理解嘚,关键在于必须把马克思主义看作是一种科学既然是科学,不论是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所涉及或未涉及的所有客观存在的问题都應当是科学研究的对象,不应当设立任何界限或限制这是马克思主义能否继续前进和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前提。当然研究所有这些问题嘚态度和方法也应当是科学的——实事求是的、严肃的、诚实的。
当代的中国人没有谁能摆脱当代的中国历史,也没有谁能排除当代中國历史在他身上的投影这就是当代中国人的命运。顾准当然不会例外顾准和常人的不同处也许仅仅在于他对处世态度的正直、诚实,囷对自己的追求的执着;也因此在他的人生道路上的坎坷比常人要多些。
明年(1994年)是顾准离开这个人世间的20周年后年(1995年)是他的80誕辰。他一生给我们留下来的东西不多出版这本文集,在我确实含有藉此作为一种纪念的意思不过,对于一个立志服务于人类的人来說他所瞩目和关心的是人类未来的命运。顾准生前既然能够把个人的安危荣辱以至对于一个有正常思想感情的人难以忍受的一切忍受下來并置之不顾对于身后的一切自然更会淡然置之。这本文集如果对于今天的人们思考问题、探索未来有所启迪,也许是更加符合先兄嘚遗愿的

试论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和价值规律 一、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两种所有制


去年以来,关于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價值、货币、价值规律的作用等问题国内经济学界有很多讨论。我国自1956年全面进入社会主义以后研究这些问题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条件。作者不揣浅陋也提出一些不成熟的意见,请大家指正
一、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与两种所有制
研究社会主义经济,首先碰到的是:目前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存在着的、全民所有制与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这两种所有制形式是不是典型的社会主义的所有制形式?当“两种所有淛”被“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所代替时是不是社会性质已经转变为共产主义社会而不再是社会主义社会?骆耕漠同志认为①在社会主義社会中,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代替两种所有制可以较早完成;而分配原则上从社会主义的“各尽所能各取所值”转变为共产主义的“各盡所能,各取所需”的过程将在“更远更远的将来才能完成”我认为这是正确的。
① 见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一文《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
大家知道马克思、恩格斯论证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第一阶段),都假定单一的全民所有淛不考虑“两种所有制”的存在。社会主义各国普遍存在两种所有制的历史原因是:无产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革命发生在经济发展还鈈充分,小商品生产还没有被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排除的国家内小生产合并为大生产的过程既没有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内完成,就只能甴无产阶级领导在社会主义阶段或向社会主义的过渡阶段内完成。两种所有制就是在社会主义社会中联合小生产为大生产的结果,并苴是走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形式因此,实现了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之后只要社会的分配原则还是“各尽所能,各取所值”那当嘫还是社会主义社会而不是共产主义社会。
在两种所有制并存条件下两种所有制之间仍然会有产品交换。解决下面一些问题例如社会主义的生产是否是商品生产,价值、价格、货币等经济范畴的意义如何都不免要首先去解决因两种所有制并存而发生的一系列问题。如果我们承认两种所有制并存是向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过渡形式单一的全民所有制是社会主义的纯粹形式,那么研究社会主义制度下的商品、价值、货币等问题时先研究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下的情形,再研究在两种所有制条件下的情形问题的解决也许会方便一些,由于社會主义各国大工业生产方面已集中于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它的生产占全部国民经济很大的比重因而进行这样的研究也是可能的。

二、汾配方法与核算方法


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对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作了明确的论证为简明起见,可以把这个分配原则用公式表示如下:
(Ⅰ)社会总产品价值=国民收入+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的补偿
(Ⅱ)国民收入=消费基金+积累基金
(Ⅲ)消费基金=直接生产者所领受分配的份额+非直接生产者所领受分配的份额+不转化为劳动者个人收入的消费
(Ⅳ)直接生产者所领受分配的消费基金=他所创造的价值-应比例扣除的(积累基金+公共管理基金+社会保证基金+科学教育保健艺术基金)
关于分配方法马克思、恩格斯在《资本论》及其他著作中再三提到,在社会主义社会中个人交换将被废除,作为一般等价物的货币不再存在分配将利用劳动券。
社会主义各国的分配原则与马克思的论证是符合的在分配方法方面,表面上看来依然保存了货币,并以相对固定的工资率和物价表莋为积累基金与消费基金,以及消费基金在不同各类劳动者之间的分配的杠杆
在这里,研究一下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劳动券到底是什麼东西是必要的劳动券可以是规定领取一定种类一定数量消费品的领物凭证;也可以是不具体规定种类数量,而以某种计量单位(如劳動小时、劳动工分或干脆仍用元角分这种货币单位)计算的,可以凭以自由选购各类消费品的凭证根据恩格斯下述论证,它可以是后鍺而不是前者:
“……交换的形式怎么样呢交换是通过金属货币来实行的。……可是在公社与社员之间的交易上这些货币,绝不是货幣绝不是尽货币的职能。它们成为真正的劳动券……”①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19页
让我们来研究一下,利用貨币为分配工具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具体途径如何。
一、个别企业利用工资与价值形式进行核算假如没有其他使产品价值与价格差离的因素,那么产品成本、利润及企业缴纳的各种捐税之和就是产品的价值;
二、工资是劳动者个人领受的劳动报酬,也就是社会總的消费基金中分配给他的部分捐税与利润,归入国家预算体系国家经过预算体系,将这部分预算收入分配为积累基金及公共管理基金、社会保证基金、科学教育艺术基金等等;
三、在社会劳动生产力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工资率与产品价格两者,决定全部企业缴纳利润忣捐税的数额也决定社会纯收入可供再分配的数额,所以也决定了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间、各类消费基金间分配的比例
利用上述分配方法,进行下述各种调节是方便的:
(一)当社会劳动生产力提高可以提高工资或减低物价,使国民收入中分配为消费基金部分不致低於应有水平;
(二)社会应用较大力量进行扩大再生产因此工资的提高或物价的减低,应低于劳动生产力提高的程度使消费基金与积累基金间维持适当的比例;
(三)当某部类生产的劳动生产力提高的速度,高于别的部类时可以降低这个部类生产品的价格,使价格的運动适合于各类产品间价值比例的变化;
(四)当各部类生产中的工资率不适合于劳动者熟练程度的差别时,可依不同比例调整各部类笁资率
目前社会主义各国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国民收入的分配与再分配的途径比上面所说的还要复杂一些这一点我们在后面还要详細论到,现在姑且对此存而不论假定一个单一的全民所有制的社会,消费品的分配只存在于社会与劳动者之间(“公社及其社员之间”)作为分配工具的货币,除掉保存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单位名称(例如元角分)而外按照恩格斯的原则,就是劳动券而不是别的。
采取货币这个工具来分配消费品还有下列好处,是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所不能替代的
劳动者及其家属的消费要求可归并为若干类,如食品、衣服、居住等等这些种类的消费要求是可以统计出来作为计划生产的根据的。但从具体的消费品的品种、花色而言由于消费兴趣嘚多样化,人们必然要求自由选购反对凭证领取。
个人消费要求的满足很大部分是用购买物品的方法,但还有不用购买物品的形式的如:(一)住宅的租赁;(二)个人生活服务如理发、洗澡、市内交通、外地旅行、旅馆服务等;(三)文化娱乐;(四)劳动者个人負担的子女教育费、托儿所费用等等。满足这些要求不能依靠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只有用货币来支付
延期消费与提前消费,在我们社会中是通行的前者,就是储蓄后者如分期付款购买耐用消费品。劳动者消费兴趣多样化的结果延期消费与提前消费是不可避免的。这不仅需要利用货币并且还需要一个信贷系统,利息也还保存着社会主义各国的经验,储蓄、信贷与利息不会造成生产资料的名存實亡的状态因为储蓄的数量,比之公共积累是一个微小的数额因而是无关大局的。
社会主义有没有利用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的历史经驗呢从瞿秋白同志下述记录看来,那样的经验是有过的:
俄国十月革命之后每一城市作为一共产社。又一友人告我俄国现在无物不集中,消费者都以团体为单位个人名义很难领到需用物品。……譬如莫斯科公社——市政工会之类每月为莫斯科居民运取食粮,消费鍺凭劳动券领取劳动券以工作高下为标准分好几等,每等可得若干十日以前在消费公报登载。……(1921年3月21日)①
“回忆二三月间我箌俄国人家里,那冷淡枯寂的生活黑面包是常餐便饭唯一的食品。……现在丰富得多了可是非得有钱不可,市场物价因投机商人之故佷不稳然而大概而论,大多数劳动人民也受许多方便利益——工厂工资大增废劳动券而令得购买于市场的可能。(1921年5月1日)”②
① 《瞿秋白文集》第1集人民文学出版社1954年版,第100-107页
② 同上,第119页
这里所提到的劳动券,按所记录的情形来说应该是指领物凭证式的劳動券,因而也就是不经过货币(不经过交换)的产品直接分配这种产品的直接分配,列宁认为在当时是“我们力不胜任的事”:
“在1921姩时,即当我们渡过了国内战争中最重要的阶段并且是胜利地渡过这个阶段之后,我们就碰上了苏维埃俄国内部很大的——我认为是极夶的——政治危机这个危机不仅造成颇大一部分农民的不满,而且造成颇大一部分工人的不满……原因是……向纯社会主义形式与纯社会主义分配的直接过渡,乃是我们力量所不能胜任的事”③
③ 列宁:《俄国革命五周年与世界革命的前途》,《列宁文选》,两卷集苐2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984-985页。
列宁所说的“力不胜任”的事是指1921年前后。苏联从1936年建成社会主义到现在已有21年的历史力量是空前强夶了,“力不胜任”这样的事应该已经不再存在了但是,苏联现在还利用货币还没有提到用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这至少证明了在目前条件下的苏联,利用货币作为分配工具还是适合的
利用货币来分配消费品,同时也就是利用货币来实行核算因之,价值与价格在峩们的日常生活中是存在的比之劳动时间,价值是一个“相对的、动摇的、不充分的尺度④”社会主义社会为什么不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以便彻底消灭价值范畴呢?
④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6页
在实行广泛社会分工的社会主義生产中,每个生产企业是一个核算单位每个生产企业在核算过程中所能确切知道的数据是:(一)支付的货币工资;(二)他企业转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价格;(三)本企业转移出去的产品的价格这三项。至于所支付的捐税与上交利润等等则已属于纯收入再分配的范圍了。
企业所支付的货币工资相当于劳动者所创造的价值,扣除社会纯收入部分的余额根据劳动时间确定货币工资率时,已经把复杂勞动与简单劳动的差别换算为单纯的货币数额的差别了。但货币工资一经确定必须相对的固定下来。如果个别劳动者熟练程度提高了但还没有“提级”,货币工资仍可不变又如果整个劳动生产力提高了,在没有通盘调整工资之前全部货币工资率也可以不变。因此货币工资虽反映了劳动时间消耗的量,虽已把复杂劳动与简单劳动换算为统一的货币单位但它确实只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反映了勞动时间的消耗
货币工资内,不包括劳动者提供给社会的纯收入部分纯收入是产品转移出去的价格与货币工资的差额,它不是货币工資的比例附加额价格则是根据过去经验中所知道的,生产一个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规定的因此(一)产品价格大致上适用于不同企业所生产的同类产品;(二)产品价格是相对固定的,不是时时变化的就第一点来说,劳动生产力高的企业用同样价格出售产品将獲得较大纯收入,劳动生产力低的企业纯收入会小一些,甚至会亏本个别企业所核算的,只是核算产品的成本与企业的盈亏就第二點来说,产品虽有相对固定的出售价格但产品成本是可以逐渐降低的。因此一个生产企业到底能获得多少纯收入,不是事先预定的咜只能通过定期的财务结算,相对正确的计算出来根据这个分析,反过来再来观察价格就知道:(一)价格是生产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動时间的反映,它是个别企业所费劳动时何的平均但又与任一企业的劳动消耗都不同;(二)价格是用作核算当前生产中劳动消耗的事先假定(根据过去经验作出的)的标准,不是根据当前生产中劳动消耗的结果统计出来的由于劳动生产力经常在变动着,价格在任何时候也不能绝对正确反映当前生产中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力的变化,首先反映为材料消耗与生产工时的变化它是时时变化著的;从全社会来说,只能相对的、近似的表现在价格中除了这种直接的变化外,还有一些间接的因素影响劳动生产力的变化例如设備利用率的高低,管理费用的大小生产周期与流通周期的长短,废品利用的程度都对产品所耗劳动时间发生程度不等的影响。对个别企业来说这些因素是间接的、不确定的,即在成本核算中也只能根据一些假定的标准进行分摊计算;对社会产品来说它对全部产品生產中劳动消耗量的影响更是不确定的、相对的。因此根据社会统计定出产品的价格,或者根据所有企业的成本计算产品的平均成本都呮能相对的反映平均的劳动消耗量,而不能绝对的反映它
以上还只说到了一个企业所支付的货币工资与产品出售价格两者。由于生产的社会分工企业产品价值的大部分是他企业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生产的社会分工愈发展个别生产企业的产品价值中,本企业生產过程中新加入的劳动消耗部分愈小他企业转移过来的生产资料的价值部分愈大。因此某个企业的核算过程中,假定别的企业转移过來的生产资料的价值是绝对正确的只要新加劳动部分计算得正确,生产资料的消耗比例计算得正确确切核算本企业产品的价值——劳動消耗是可能的。虽然这个企业所核算的也还是本企业的成本与纯收入,不是直接核算本企业所费劳动时间更不是核算产品生产的社會必要劳动时间,可是前面指出过每个企业的核算结果都只能做到相对正确,产品转移价格也只能相对的代表某项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因此全部企业的核算也只能相对正确,不能绝对正确
这样看来,利用货币工资与预先规定的价格作为核算的工具,就是采用叻一个公共的价值尺度单位这个价值尺度只能相对的、近似的、不充分的反映产品的劳动消耗,可是它有两种好处:第一它是一个公囲的尺度,它反映产品生产的社会必要劳动;第二它经过个别企业的成本核算,与企业间成本和纯收入的差异比较各企业生产活动的經济效果——即比较它们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缺乏这个公共的价值尺度这个实行广泛生产分工的社会化生产中,全部核算体系是建立不起来的
社会核算体系除以个别企业为其基层核算单位而外,各生产企业所提供的社会纯收入经过预算体系实行再分配,预算体系则是独立于各个生产企业之外的社会纯收入分配于多种用途,它用于购买企业的生产品也用于支付不直接从事生产的劳动者的報酬。这些劳动者的报酬理论上也比例扣除应提供社会的纯收入,不过因为他不直接从事生产所以不表现出来而已。这些劳动者从事勞动但他们所从事的劳动不表现为产品价值的增加,因此这个独立于生产企业之外的预算体系,除掉用公共的价值尺度单位来核算纯收入的再分配之外使用劳动时间来核算是很难设想的。
不管以上所说种种困难我们还是研究一下,直接用劳动时间来衡量产品的劳动消耗到底有没有什么间题。
要直接用劳动时间计算产品的劳动消耗首先必须解决复杂劳动换算成为简单劳动的标准。这样的换算只能茬社会平均劳动的计算中采用它不适用于个别企业的核算。其次这个简单劳动本身也在不断变化之中,因而它也不能是一个绝对的尺喥单位
一个社会存在着大量普遍的一般水平的简单劳动(譬如说,我国农业中的全劳动力或可认为是这种劳动)在全社会范围内,各種复杂程度不等的劳动是可以换算成为这种简单劳动的但在一个生产企业范围内最简单的劳动,未必是这个全社会水准的简单劳动一個生产企业的技术劳动的熟练程度是逐渐的但经常在变化着的。因之个别企业进行核算时如采用全社会水准的简单劳动,在这个企业是巳经采用了间接的尺度了如采用本企业范围内最简单的或最大量的劳动作为基准,各部类企业的核算结果就是不可比的了同时,每一個企业内部各种熟练程度不等,熟练程度又经常变化着的复杂劳动要换算成为简单劳动,也是没有一个确定的持续不变的标准的
个別企业或全社会的简单劳动的熟练程度,本身也是在变化着的譬如,按我国目前情况农业中全劳动力的熟练程度,随着农村中文化技術知识的普及其熟练程度技术水平在逐渐提高;加以国家经济建设的发展,工业运输业等职工数量的大量增加全社会水准的简单劳动逐渐的将不以农业中的全劳动力为基准。我们完全可以想像数十年后,在今天看来是复杂劳动的那时将成为简单劳动;观察社会主义國家工资水平的变化,可以证明这一点社会主义国家不同等级的工资率间的距离,就其总的趋势来说是不断缩小的(虽然可以经历一段為了发展技术劳动而扩大各级工资率间距离的时期)这正是反映了最普通的简单劳动逐渐发展成为熟练劳动的过程。
这样看来以劳动時间作为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的尺度,它本身也不免是不确定的、相对的
以上是社会主义各国现在的分配方法与核算方法的初步分析。根据这个分析可以知道,经过几十年的历史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形成一个体系。这个体系的全部细节是马克思、恩格斯所没有全部預见也不可能全部预见的。为什么现在社会主义各国还存在着“商品生产”与“货币经济”呢应该从这个体系的内部关系的分析中去找答案。
可是人们向我们指出,譬如像苏联这样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到现在还利用货币,是因为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因而有两种所囿制之间的商品流通这种货币还是本身具有价值的货币商品,它是商品流通下面的一般等价物它不是劳动券。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就昰相反的了
因此,我们必需研究社会主义下面的商品生产问题
关于商品生产的一般性质,马克思指出:
“使用对象成为商品一般只洇为它是互相独立经营的私人劳动的生产物。……生产者由他们的劳动生产物的交换才发生社会的接触,所以他们的私人劳动所特有嘚社会性质,也要在这种交换里面才显现出来”①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54-55页
恩格斯指出:商品“生产者嘚社会联系,是通过他们的生产品的交换来实现的”②而作为商品生产最高形式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则“在社会化的生产中统治着無政府状态”。③
②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4页
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从资本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中生产资料將为社会所占有,商品生产将被消除这就是说,那时社会将有计划的进行生产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不再存在,社会的生产品将直接用為再生产的生产手段与生活资料不再是为交换而生产的商品。①
① 参阅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85-298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批评了杜林的经济公社的幻想。他着重指出企图在实现“劳动的真正价值”的基础上,让“活的劳动……与劳动的产品楿交换”这时,“劳动力……和它所应交换的生产品一样同是商品”因此,杜林的方案是企图用商品生产的基本规律除去商品生产發展成为资本主义生产进程的弊害。这也就是说像杜林那样,认为社会主义的目的是为了实现劳动的“真正价值”而不是有计划地分配社会劳动于社会生产,有计划地分配社会总产品于积累基金及消费基金并分配消费品于劳动者之间;其结果,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将仍繼续分散于私人手中的积累终将吞没公有化了的生产资料,劳动力的价值将服从于近代的工资规律社会总产品也只有通过交换实现其價值,所谓社会主义不过是一句空话②
这样,马克思、恩格斯指明了社会主义是公有制,公有制下面是不存在商品生产的
现在让我們来研究一下,在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下面社会仍用“货币”来分配消费品,利用货币进行核算社会生产是否仍然是商品生产。
骆耕漠哃志认为③只要实行按劳计酬与经济核算,就必须利用货币来分配消费品产品就必须计价,那就是商品生产与货币经济骆耕漠同志接着说:马克思、恩格斯关于商品及商品生产的定义,“是就一般私有制度下的商品生产而言……这种商品生产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由於生产资料已转为公共财产除掉在集体农庄市场上还有极个别的残迹存在外,已经是不存在了……商品生产有建立在私有制基础之上嘚,也有建立在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后面这种商品生产,虽然为联合的社会主义生产者所公有但是他们必须将产品作真正的交换、买卖,即将他们的产品的所有权作真正的转移那些产品才能算是真正的商品”。①
③ 参阅骆耕漠:《论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必要性和它的“消亡”过程》一文《经济研究》,1956年第5期
① 同上,第4-5页
我们注意到,马克思、恩格斯从未论证过公有制下的商品生产但这是指单┅的全民所有制。说两种所有制并存时两种所有制都是社会主义生产者,他们之间有商品交换这种商品生产是特种商品生产,这是斯夶林在“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中所指明的斯大林在那里接着指出:这种商品生产“决不能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而且它注定了要和咜的‘货币经济’一起共同为发展和巩固社会主义生产的事业服务”②(参阅附注)可是为什么两种所有制之间存在着产品交换,就决萣了社会主义生产是商品生产是不是因为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存在着本质上的区别呢?同书除在个别地方略为涉及这点外(参阅附注)并没有明确指出这是基本原因。同书曾采取另一个论点即产品成为商品的原因,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骆耕漠同志认为囸是产品所有权的转移,构成公有制下的商品生产③
② 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5页。
③ 《政治经济学敎科书》没有强调“所有权的转移是产品成为商品的标志”这个论据该书确认:(一)社会主义生产所以是商品生产,因为存在着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二)个人消费品是商品;(三)一般生产资料不是商品该书写道:
“通过收购和采购而从集体农庄转到国家和合莋社手中的农产品和原料,以及在集体农庄市场上出售的农产品都是商品。国营企业生产的集体农庄和庄员所购买的工业品(主要是個人消费品)也是商品。既然个人消费品是商品它们也就通过买卖转入城市居民手中。”(见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敎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477-478页)
上面采取的是类推解释法,“既然个人消费品是商品它们也就通过买卖,转入城市居民手中”這是就部分[1]个人消费品为集体农庄及其庄员所购买,因而是商品推及于全体个人消费品都是商品。但同样的类推解释法也能用于生产资料应用类推解释法,我们也能达到这样的结沦:既然集体农庄购买部分生产资料因而全部生产资料都采取商品形式。但这种解释法未鼡于生产资料该书确认,一般生产资料都不是商品
[1]实体书加了着重号,本电子书以加粗代替以下均同此例——CTJ121
可是,所有权概念是┅个法律概念法律关系只能是社会经济关系的反映,它本身不是什么经济关系①社会主义法制承认个人是他所获得的劳动报酬的所有權者,是按劳计酬这种经济关系的反映承认集体农庄是它的生产资料和产品的所有权者,又是另一种经济关系——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嘚反映两者就不属同一性质。即就个人消费品而言劳动者用货币工资购买消费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是劳动力再生产的一个过程;茬社会主义制度下,是实现他所应领受的社会生产品份额的办法两者也根本不属同一性质。所以引用法律关系来解释经济关系,是未必妥当的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69-70页
所以,我们应该试图分析两种所有制之间的经济关系
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的一种它是不同于私人——资本主义占有制度的。从分配方面说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区别,表现在:(一)它们的纯收入部分除税收外,不通过国家预算实行再分配;(二)它们所实现的收入(即产品出售价格的总和减去苼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成本), 构成他们自己的劳动报酬和积累基金的限界;并且(三)它们的劳动报酬不是如同工厂工人那样统一规萣于国家工资制度中。这个区别就使集体农庄在生产方面,虽要按国家计划进行假设它们积累了巨大的经济力量,就会出现一种自发嘚资本主义趋势脱离国民经济计划的轨道。但按社会主义各国现有经验来说还没有出现过这种情况,相反的情况是出现过的就是农產品收购价格过低,造成农业生产中若干部门的生产低落生产量与劳动生产力两者同时降低。同样按社会主义各国现有经验来说,规萣正确的农业生产计划与农产品价格使农业生产得以发展,而又防止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发生那种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那是做得到的。
假设一种正常状态即农产品价格的规定是正确的,集体农庄的生产是按国家经济计划进行的那么全民所有制和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丅的劳动者的分配原则,都是一个社会主义的原则:按劳计酬所不同的是:属于全民所有制的劳动者的分配,原则上以全社会为一个核算单位:属予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下面的劳动者的分配不是以全社会,而是以这个生产单位本身所创造的价值划分为积累基金、消费基金,并进一步按照按劳计酬的原则在劳动者之间分配它可以分配的消费基金。但集体农庄的分配又以税收、国家银行贷款、国家设竝的农机站的报酬标准、工业品与农产品的价格等等,与全社会的国民收入相联系着因为有这种联系,社会主义国家可以进行一种带有铨社会性质的调节使工农间收入的差别缩小,使农业所获得的基本建设资金适合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水平
全民所有制与劳动人民集體所有制之间的交换是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交换。交换的价格由计划规定它反映了全社会的按劳计酬原则,与国家对工农收入间的调节洏不是按照竞争原则进行的,不是生产的无政府状态所自发形成的因此,我们可以说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是社会主义所有制中的一个低級阶段但不能说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与全民所有制的交换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商品交换,如像马克思、恩格斯所指明的私有制下或资本主义下的商品交换这种交换,在它不会造成集体农庄自发的资本主义倾向的限度内本质上与国营企业之间的交换,或国营企业与工人の间的交换(如果那可以称做交换的话)具有相同的性质
自然,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经济本质并不是每个时期、每种场合都相同的。在某一场合或某一时期它们的自发资本主义倾向弱一些,或甚至达到接近全民所有制的程度;在另一种场合或另一个时期自发资本主义趋势强一些,或甚至完全不服从国家经济计划的轨道进行生产或交换但是,除掉那些徒具虚名的而外在全民所有制占国民经济极夶比重的条件下,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服从国家经济计划一般是没有问题的因此,只要它的内部分配关系是社会主义关系两种所有制の间的关系也必然是社会主义的关系。这种关系与私有制下两个商品生产者之间的关系是根本不同的。
所以按照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於商品生产的性质的理论,难于得出这样的结论:因为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两种所有制两种所有制间的交换是商品交换,社会主义生產是商品生产
如果承认两种所有制在本质上是相同的,但指明社会主义社会还存在着那种性质改变了的商品交换与货币经济那么用“特种商品生产”来指明社会主义生产的性质,不能认为是错误的
困难是在于“特种商品生产”这个定义,不仅与相互进行“商品”交换嘚两种社会主义公有制的性质有关而且也与“经过流通过程(买卖交换过程)的产品就是商品”这个定义有关。而据说商品流通的存在又必然要复活资本主义(参阅附注)。按照这个定义只要产品经过流通过程即买卖交换过程的,它就是商品;不经过买卖交换过程的它就不是商品。因此只有在实行产品直接分配时,即废除目前广泛应用着的“货币”这种分配工具变为采用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戓者不要劳动券也可以反正是实行产品直接分配制度时,商品生产才会完全消灭资本主义复活的危险才会完全消灭。
不难看出这不昰深入分析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以后所得出的结论。这是一个从商品流通的外表所得出的结论正因为定义从商品流通的外表上得到,所鉯阐述这个观点的人,就会依靠所有权的转移这种法律关系的论据来支持这个结论。
按照这个结论也还不免产生另外一个理论上的難点,那就是:全社会生产品有的是商品有的不是商品,完全以其是否经过流通过程为准可是大家知道,社会生产是一个不断的流所有社会产品,不论它是生产资料还是消费资料结局总是变成消费品分配于全体劳动者之间;所有生产品中活劳动的消耗部分是以当年汾配的消费品抵偿的(还应该注意,全社会所消耗活劳动的一部分还是作为积累基金而不是全部以消费品来抵偿的),所消耗的过去劳動部分结局也是以消费品抵偿的不过抵偿的时间有先后,抵偿的过程复杂得多而已把这个不能分割的社会生产之流,分割其中一部分稱之为商品生产另一部分称之为非商品生产,于是马克思主义的再生产理论就被支离割裂无法理解了。
归纳上面的分析不难看出:社会主义各国现在利用货币作为分配工具与核算工具这种制度,如果称之为特种商品生产以标志其形式上存在货币经济,实质上不同于私有制下的商品生产是可以的。认为这种制度在单一的全民所有制下也将继续下去也是正确的。但认为这种商品生产的特征是流通过程(买卖交换过程)的存在产品所有权的转移,这是可以怀疑的
同样,由于社会再生产过程是一个不断的流如果承认有所谓公有制丅的商品生产的话,那么无分消费品与生产资料,也不必追究什么所有权的转移全部产品既都必须计价,都有商品“外壳”那就都昰商品。如果说这些产品因为直接是社会产品,不是私人以私人打算生产出来只有在个人交换下才实现其价值的,因而它们不是商品那么,无分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它们都不是商品。
至于目前社会主义之所以存在着“商品生产”应该肯定,其原因是经济核算制度嘚存在不是两种所有制并存的结果。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交换是不能拿来与私人商品生产者之间的交换类比的。

四、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


既然社会主义所以存在着“商品生产”与“货币经济”是实行经济核算的结果,那么在进一步研究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价格与价徝规律的作用之前,分析一下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的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是必要的
大家知道,企业实行经济核算的标志是拥有独竝的资金,独立计算盈亏在资本主义社会内,生产企业实行经济核算是自明之事它是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生以俱来的。从历史发展上說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制,在苏联是结束军事共产主义时期实行新经济政策的产物。其他社会主义各国是在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的過渡时期内,保留资本主义经济核算的形式改革其内容而形成的。不论历史发展的过程如何社会主义企业的经济核算,是计划经济范圍内的经济核算这是与资本主义“经济核算”的基本区别。
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再三指明过;社会主义经济是实荇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马克思、恩格斯从未指明过相反,他们确切指明社会主义社会将没有货币产品将不转化为价值。列宁根据苏聯建国初期的经验确立了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制度,此后数十年来,在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各国形成了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体系,并且证明了它是不可缺少的制度其原因究竟何在呢?
社会主义生产直接是使用价值的生产。按照马克思的再生产原理社会各部類生产间必须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这个比例关系仅借计算不同物资间物量的关系(它表现为国民经济计划中的物资平衡)是可以得到解決的可是社会主义必须借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来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在这里姑且不引入价值这个概念,社会主义同样必须严格核算所费劳动与有用效果间的关系①假设经济计划关于不同部类生产间的物量关系,与不同部类生产中所费劳动与有用效果的计较能够全面的、确切的都计划妥善了,那么让全社会生产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让全部生产、分配、消费都规定在这个计划之中原是够叻的,用不着再让各个生产企业再去实行什么独立的经济核算了
① 见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3页,恩格斯自己所加嘚注
历史经验证明,让全社会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是不可能的全社会必须有一个统一的经济计划,具体的经济核算单位则必需划小臸少以每个生产企业为单位进行核算。巨大的生产企业其具体核算单位还必须划小(例如鞍钢的炼钢厂、炼铁厂、耐火材料厂等都实行鞍钢范围内的独立经济核算)。这样全社会的经济计划,规定全社会的生产规模、积累规模、劳动生产力提高的水平、各部类物资的数量平衡同时也进行全部生产分配过程的价值平衡。独立的经济核算单位按照经济计划进行生产分配不得脱离计划的轨道。可是由于存茬着经济核算制度即令(一)物资全部由国家统一分配,没有企业间直接的购销与合同关系;(二)企业盈亏与企业劳动者的物质报酬の间不发生任何关系至少也将产生这么几项结果:(一)企业间产品的转移,有了公共的价值尺度;(二)企业独立计算盈亏推动管悝部门寻求可以提高劳动生产力,减低成本的因素而加以利用这对社会生产的发展就已经有很多好处了。至于有了货币这个工具对消費者来说,无论如何比实行领物凭证式的劳动券要方便得多有利得多,这在前面已经指出过了
实行经济核算制的有利结果,实质上一萣远远超过前面指出的二点(一)不论消费品或生产资料的品种规格都千差万别,需要变化的因素也是复杂多端如果说它们的生产与消费及两者间的平衡,全部规定在一个经济计划中可以不发生任何困难,那是客观上做不到的因此,(二)生产资料在不同企业间的轉移要由企业间直接的购销关系或合同关系来补计划规定之不足。(三)消费品的销售要依赖零售市场中价格的调节来平衡供需。(㈣)使企业劳动者的报酬与企业为扩大生产所需的基本建设投资,与企业出售产品的收入发生一定程度的联系如奖励金制度、企业基金制度等等。于是经济计划就成为这样一种计划它规定有关生产分配及产品转移的全局性的、关键性的项目;它规定各个生产企业的经濟指标,但它不是洞察一切的对全部生产分配与产品转移规定得具体详明,丝毫不漏因而是绝对指令性的计划。经济计划因为是全局性的关键性的计划,因此社会经济运行过程不再任令客观的经济规律盲目发生作用了;但经济计划又不是具体详明到这种程度,以致任何企业(或甚至包括任何个人)只要按照计划办事就可以万事大吉。经济计划是用经济核算来补足的
经济核算所起的调节作用,又使计划获得若干种用统计调查所得不到的数据作为今后制订计划的根据。比如说社会消费水平提高了,消费资料的生产应作相应的扩夶可是在多种消费品中,到底扩大什么扩大多少,比例如何无论作怎样详细的消费调查都是得不到可靠数据的。消费品零售市场中嘚热销、滞销、价格涨落就可以使我们察知需要的变化,据以调节生产同样,各个生产企业产品销售情况价格与利润的变化,也指礻了产品的生产与消费间平衡的情况与劳动生产力变化的程度。这对制订今后的经济计划是有极大用处的①社会再生产是一个不间断嘚过程,逐年再生产计划不是凭空制订出来的经济核算制所提供的数据是计划制订的基本根据之一,没有这些经济计划是制订不出来嘚。
① 定额是从经济核算资料中获得的。所以有人以为有了需要量,加上定额就可以编计划,不必依靠经济核算是忘掉了定额本身还需要一个根据才能产生出来,它是不能凭空掉下来的
必须指出,一个实行广泛社会分工的社会主义生产只有实行计划经济,才能避免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但同时也只有当它是实行经济核算制的计划经济,才能广泛动员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力,在计划所不能細致规定的地方(事实上过于细致的结果一定与实际生活脱节),自动调节生产、分配、产品转移与消费之间的关系同时也提供许多淛订再生产计划的根据。生产规模愈大生产分工愈细,消费水平愈高经济核算制度就愈为必要。社会主义各国的经验已经足够证明這件事了。
实行经济核算制就有可能利用价格与工资率,调节劳动者的报酬本文第二节已经述及。
价格对于产品的生产与转移也能起调节作用。因为既然各个企业都有核算赢利的责任赢利的来源又不外是提高劳动生产力与获得有利的产品价格两者,那么企业总是願意进行那种价格有利的生产。所以实行经济核算制以后,就有经过价格结构以调节产品生产与流通的可能前面讲过,社会主义各国運用经济核算制度的具体政策有所不同经过经济核算制度所能发生作用的程度也有所不同。一般说来这种作用以价格、成本、劳动者報酬与基本建设投资四者联系紧密的程度而定,这就是说:
(一)如果价格、成本、劳动者报酬与基本建设投资相互间不发生联系分开來由企业对社会负责,经济核算制所能发生的调节作用就比较弱例如全民所有制的企业,如价格由计划规定产品由国家统销,盈亏由铨社会包下来劳动者报酬由国家保障,企业完成计划所定产量任务就可交账经济核算制对生产与流通所起的影响就会很小;
(二)如果上举因素中几项联系起来,由企业独立负责例如,产品不由国家包销产品销不出,企业就有发不出工资无法继续再生产活动的危險,自然就会使企业考虑产品规格、花色、价格等间题因而经济核算制自动调节价格,调节生产与流通的程度就会提高;
(三)如果劳動者报酬与价格成本紧密联系生产企业追求价高、利大、好销的产品就愈迫切。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企业由于国家对其劳动者报酬鈈负保障的责任,这种倾向就会十分强烈;
(四)同样一个生产中的企业,为扩大再生产或提高劳动生产力而进行的基本建设如果投資由全社会包下来,那么关于投资效果的计较一定较少;如果投资的全部或一部分要由自己的收入中筹措,投资效果的计较就不能不精密
实行经济核算制以后,经过价格结构以调节产品的生产与流通社会主义各国在这方面具有不同经验,目前所采取的实际政策也不尽楿同从已有的理论著作与实际办法中,可以看到最低限度的做法与最高限度的做法本文目的不是研究具体经济政策,但为了便于研究經济核算与计划经济的关系起见简略的介绍一些这二种做法是必要的。
所谓最低限度的做法在理论上认为经济核算制仅仅是为了使产品能够计价,产品的计价能促使企业注意成本问题、赢利问题、价格问题可是价格政策是不能够也不应该发挥调节生产的作用的。生产規模无论从全社会说,从各个生产部类说或从各个生产企业说(这又不论它是属于全民所有制的或属于劳动人民集体所有制的),是甴计划规定的价格水准无论如何规定,都不能对生产起调节作用①这种理论,苏联某些经济学家认为是“价格形成中的唯意志论”這种唯意志论“大部分表现(并且带来了巨大的损失)在农产品的采购价格方面,一部分表现在消费品的零售价格方面在生产资料的批發价格方面表现得较少”。②这种价格形成方面的唯意志论“使国民经济遭受了很大的损失”。③
① 参阅斯大林:《苏联社会主义经济問题》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17-21页
② 施·图列茨基:《关于生产资料的批发价格问题》,《经齐译丛》,1957年第4期,第9页
我们所说的最高限喥的做法,是充分发挥经济核算制的作用办法是:使劳动者的物质报酬与企业盈亏发生程度极为紧密的联系,使价格成为调节生产的主偠工具因为企业会自发的追求价格有利的生产,价格也会发生自发的涨落这种涨落就实际上在调节着生产。同时全社会还有一个统一嘚经济计划不过这个计划是“某种预见,不是个别计划的综合”因此它更富于弹性,更偏向于规定一些重要的经济指标更减少它对於企业经济活动的具体规定④ 。由于我们缺乏具体材料因而对实行这个办法后,如何维持重要生产部类的均衡发展(例如工业与农业)如何维持价格的稳定,物资储备与对外贸易应该采取什么具体政策等等都无法作进一步的研究。
④ 参阅罗曼·费德尔斯基:《评南斯拉夫的工业管理制度》,波兰《新路》, 1957年第2期
由上所述,我们或者可以达到这样的认识: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的矛盾统┅体;在这个经济体系内强调哪一方面,都会否定另一方面
社会主义经济首先是计划经济。如果它不是计划经济任令客观的经济规律盲目的、自发的起作用,它与资本主义经济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但是这个计划经济不能不是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如果没有经济核算制任令全社会成为一个大核算单位,事实上是行不通的既然有经济核算制度,经济核算制度又能广泛动员群众的积极性提高劳动苼产力,并在生产、分配、消费与产品转移的调节方面补经济计划之不足那么,充分发挥经济核算制的长处是必要的如果过分强调计劃的一面,达到否定价值与价格之间的关系价格对生产分配与产品转移的影响,因而达到否定经济核算所能发挥作用的程度时企图用計划规定一切的弊病就会出现,而这是障碍社会经济的发展的反之,如果过分强调经济核算的长处因而充分发挥价格、成本、利润的莋用,那么经济生活中的客观规律就会自发起作用。如果社会没有足够的经济力量去平衡控制这种自发作用自发作用发挥到盲目程度時,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这个特征也会被否定掉的
研究这个问题,在这里只是为了研究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价值、价格与价值规律的莋用因此对计划经济与经济核算间的关系的分析只能到此为止。具体的经济政策的研究只能等待别的机会了。
经济核算制是存在于我們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因素由于经济核算制,社会产品全部转化为价值可是人们常常不敢承认这一事实。据说承认经济核算制,承认产品之转化为价值就是承认杜林式的经济公社。承认杜林式的经济公社必然将使杜林式的经济公社去复活资本主义(参阅附注)。因此我们确实必须研究一下,目前普遍施行于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核算制到底与杜林式的公社有什么相似之处。
恩格斯在《反杜林論》中指出杜林式的公社所以注定要失败的特点是:(一)“活的劳动——劳动力——应该与其全部生产品相交换”;(二)因此“全蔀生产品,都将被分配了而社会的一种最重要的进步职能,积累就被剥夺,并被放到个人的掌握之中、个人的意志之下”;(三)“各别的个人可以任意处置自己的‘收入’,可是社会则最多也只是和以前一样的富一样的贫,这样结果只是:过去所积累的生产资料之所以集中于社会手中,只是为着要使将来所积累的一切生产资料重新分散于个人的手中”。①这与我们的经济核算制到底有什么相哃之点呢我们的经济核算制,丝毫也不妨碍马克思在《哥达纲领批判》一书中所指出的分配原则的实行丝毫也不妨碍社会集中积累基金。社会主义各国实行经济核算制的经验不是证明它将分散社会积累于私人手中,相反它证明经济核算制有助于社会迅速扩大它的积累。那么经济核算制与杜林式的公社到底有什么相同之点呢?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9页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批评杜林是要以商品生产的基本则律,除去商品生产发展为资本主义生产的进程所产生的弊害并指出这种想法与蒲鲁东的幻想是相哃的。这是恩格斯批评杜林错误的实质所在社会主义的经济核算制,正因为在这方面与杜林式的经济公社有基本差别所以社会主义各國实行经济核算制,过去没有将来也不会去复活资本主义。社会主义各国使用货币作为分配工具利用价值这个公共尺度去建立整个核算体系,因此形式上存在商品流通这也许是与杜林式的经济公社的相似之点。但这是方法不是本质。并且利用货币作为“公社与其社员之间”的交易的媒介,这时货币实质上就是劳动券恩格斯也明白指出过,那么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核算制,与杜林式的经济公社到底又有什么本质上的相似之点呢?
是的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一书中,再三指明了社会主义社会的产品将不转化为价值,并指明“等量劳动产品之可以互相交换”的规律,就是价值规律①于是人们再也不敢设想,实行经济核算制以后社会主义产品将转化为价徝,而价值规律则只能是商品生产的规律谁企图用价值与价值规律来解释社会主义经济中的现象,谁就是违背马克思主义至于我们处身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其现实的内部经济关系如何则不想去进行认真的分析。我们周围每日每时大量重复的现象明显的与他们所坚歭的见解不相符合,他们解释说目前存在于社会主义各国的经济制度只是过渡时期的现象,过渡时期的内部关系不能成为理论的出发點。于是我们不免发生一个疑问,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出发点到底应该是我们生活其中的社会的经济关系呢,还是一些什么别的东西呢
① 这里已涉及价值规律的定义,本文第六节对此将作进一步的深讨
此外,也还应该研究一个问题:实行经济核算制推动各生产企業严格计较经济效果。在一定范围内任令经济核算制经过价格结构自动调节生产与流通但限制它,使它不达到否定计划经济的程度是否会引导到生产过剩的危机?
作者认为这是不可能的。因为计划经济不仅要组织各部类物资的产销平衡并且也要组织全社会的价值平衡。社会主义以不断提高劳动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为其基本目的像资本主义那样,由于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缺乏有支付能力的需要,社会因生产太多而贫困的荒唐现象是不可能发生的如果社会因不能预料的原因,以致某部类物资生产过多社会也会用来扩大它的物資储备,来平衡较长期间的供需那么,生产过剩的危机很明显的不可能存在。
我们已经知道实行经济核算制的计划经济,出现价值與价格是不可避免的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认为,价值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私的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统一体。因此商品生产中的价徝概念,预决着雇佣劳动预决着经济危机。① 社会主义直受以生产使用价值为目的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直接表现为社会劳动。那么社会主义怎么能存在着价值呢?
① 参阅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8页
从前面的分析,我们已经知道由于社会生产实荇广泛的社会分工,所以生产的劳动作为社会劳动是经过一系列过程的在这一系列过程中,个别产品的劳动消耗与社会平均必要劳动时間是从来也不能一致的产品的价值,是它的个别价值与它的社会价值的矛盾的统一体
社会主义生产是社会化的生产,是近代化的生产劳动生产力的提高是它的经济进步的基本动力。劳动生产力提高的过程就是不同部类生产部门、不同生产企业以至个别劳动者的生产仂水平不断发生差别又不断缩小这些差别的过程。先进的超过了中间的与落后的中间落后的赶上先进的,而新的先进的生产水平又将鼓舞大家前进因此,产品的社会价值在不断变化之中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之间又存在千差万异的差别。价格是价值以货币计量的表现形式如果货币是稳定的,价格是价值的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它将随产品社会价值的变动而变动。社会价值是个别价值的总和但它和每┅个个别价值都不相符。
产品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差异还表现在下述两种情况下面:
一般的说,在一个技术装备水平很高并很普遍的社会中用简单的手工劳动从事生产是例外(譬如说,做特种手工艺品)每一个新的生产部门与生产企业以必要的技术装备为其前提,這些技术装备将按照正常的折旧办法收回它的投资但当社会集中较大投资于技术装备很高的新的生产企业,投资额超过原有社会水平勞动生产力也将获得突出的提高,这些企业的产品按其所消耗的劳动时间(包括折旧)来说将低于一般产品的水平也就是说其个别价值突出的低于社会价值。当这样高的劳动生产力尚未普遍到一般生产中时社会必将要求在较短时间内收回这笔投资,来加速装备别的企业戓生产部门因此,其价格水平将暂时以原有社会一般生产力水平为标准一直等到这种较高的生产力比较普遍,产品的社会价值以这种苼产为标准而逐渐减低时价值与价格间的距离,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间的距离才会逐渐缩小社会主义的产品,以一般劳动生产力水平為标准规定其价格是合理的如果说,上面所说劳动生产力特别高的产品的价格必须特别低于一般社会生产力水平,那么这种产品就會供不应求,不敷分配;社会积累将不能迅速扩大普遍的劳动生产力水平不能迅速提高。产品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差异是应该包括这種特殊的更大的差异的
反之,由于消费兴趣的多样化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社会生产中所生产的价值低于可以实现的价值,也是会發生的社会主义生产是计划生产,消费资料与生产资料是根据计划来生产的但如果说因此就不会再有不受欢迎的消费品,技术上陈旧嘚机器技术经济上错误的建设工程,那是不符合事实客观上也是不可能的。至于在使用中的技术装备因技术上陈旧而提前废弃,形荿所谓无形损耗更是大家所公认的。
所生产的价值实现不了就全社会说是劳动生产力的降低,虽然它往往不表现为个别产品劳动消耗嘚提高因之,从全社会观点来说这也是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之向的差异。
产品的社会价值与个别价值的矛盾是社会主义社会存在价徝范畴的根据。
有些著作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的价值是被两种所有制之间的交换所引起的。他们根据恩格斯所说“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价徝是商品的价值。”①这个论证②认为社会主义社会中作为商品的产品具有价值,不作为商品的产品没有价值或只具有价值形式。所谓商品就是那些“通过流通过程”的产品。但是说到社会主义的国民收入性质时,具有价值的与具有价值形式的产品又都要借价徝来衡量了:
“个人消费品既是商品,就有价值”③
“既然作为商品的消费品具有价值,那么不作为商品的生产资料就具有用以进行成夲核算、计算和监督的商品形式和价值形式”④
“既然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存在着商品生产,因而整个国民收入和它的一切要素不管它們具有什么样的实物形式,都是借价值来衡量的……”⑤
① 恩格斯:《反杜林论》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323页
② 其实恩格斯说“经济学所知道的唯一价值,是商品的价值”时对他所说的商品是下一个严格的定义的,那就是商品是“私人以私人打算生产出来”的,所以無条件承袭恩格斯的公式,说社会主义社会中只有经过流通过程的那部分产品的商品,具有价值那是冒了一种危险的。因为根据同样嘚方法我们也可以无条件把社会主义生产和私有制的生产等同起来的。
③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杜1955年版,第483页
⑤ 同上,第559页
马克思、恩格斯没有在他们的著作中提起过社会主义实行经济核算制的必要,没有提起过产品的个别价值與社会价值之间的矛盾因而指明社会主义产品将不转化为价值,这是不足为奇的我们不能要求马克思主义的奠基人,把社会主义的一切问题都给我们解决得那么妥善只要我们去引证现成的结论就行了。重要的是要分析我们所生存其中的社会主义社会的具体经济关系
汾析社会主义的经济关系,不能证明当两种所有制被一种所有制所代替时经济核算制度就不再存在,产品分配可以采用领物凭证式的劳動券因而价值形式也将不再存在。不能证明废除经济核算制及价值形式以后,将用什么办法来充分发掘一切足以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嘚潜在力量也无法证明,产品的个别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矛盾如何不再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力量。因此作者认为像上面那样来解釋社会主义的价值,是一种形式的结论不能反映社会主义经济的内部关系。
如果没有特定的价格政策使价值与价格差离又如果货币是穩定的,价格是价滇(社会价值)的相对固定的表现形式各类物资价值比例,因其劳动生产力在不同方向及不同程度上的变动而相对变動时价值比例的变动决定价格比例的变动。但比之价值价格是相对稳定的。
一个稳定的、能够反映各类产品价值的价格水准与正确嘚工资率一样,是保证劳动者获得应有分配的保障同时,也是各类产品的生产与消费按正常进行的条件因为产品的社会价值,代表生產这项产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所以一种产品的价值减低了,就表示它能够在劳动量不变时生产更多就是它的消费可以扩大。较低的價格恰足以扩大它的消费,别一种产品的数量扩大了它的社会价值未变,这就表示社会已经增加了同比例的劳动量因而这类产品的消费的扩大,就应低于前一类产品其他类推。①
① 有时产品生产增大,价值也减低但仍不能满足国内需要。产品的社会价位就只能以进口价格为标准来决定。以目前对外贸易情形而论进口价格,是以用来交换的出口物资的价格来决定的因此出口物资的社会价值,决定进口物资的社会价值
不论因为什么原因,各类物资的价格比例不符合价格比例时生产与消费之间的正常联系就会受到妨碍。这些障碍可能是不利于国民经济的例如,粮食价格如比价值低并且低到这种程度,以致牲畜饲料利用牧草还不如利用粮食合算时不可避免会有人用粮食代替牧草做饲料,而农业则会因出售价格太低而改种别种作物又如钢铁价格如低于其价值,人们就会不正确的利用钢鐵减少别种可以代替钢铁的便宜的材料,计划经济与物资分配制度会阻止这种趋势的无限制发展但不能彻底消灭这种不合理现象。因為经济核算制度与个人对消费品的选择总是一种经常存在的力量,要购买便宜的东西生产较贵的东西。
价格对生产的影响在劳动人囻集体所有制的企业更为敏锐,在全民所有制的企业比较缓和但不论全民所有制企业的劳动者报酬与它的利润如何不发生联系,价格对苼产的影响总是存在的
因为价格对生产与消费总会发生影响,所以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不排除利用价格政策来达到某种经济政策的目嘚。例如某类产品生产不足,可以提高价格到它的价值水平之上以刺激其生产。某类产品生产的数量超过它的正常需要时可以减低價格到它的价值以下,以扩大它的消费等等从生产与消费间的关系来说,价格政策可以是使两者从不平衡达到平衡的手段这在资本主義是自发形成的,在社会主义则可以通过计划规定价格来做到
但是不论个别产品的价格可以与其价值发生何种程度的差离,价格总和总等于价值总和因为社会总产品的价格,除去其生产中所消耗的生产资料的价格形成全部国民收入,各类产品的价格总不过是这个总囷的部分,国民收入同时又是社会劳动所加于生产资料之上的价值总和个别产品的价值也是这个总和的部分。从这点来说个别产品价格高于价值,总是被别种产品的价格低于价值所抵消的
以上所说,是价值与价格的一般关系它其实就是价值规律对价格形成的作用问題。我们准备在次节再作进一步的研究
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的作用,是经济学界争论的焦点之一为了便于弄清问题,我们先来探究一下马克思主义经济学关于价值规律的定义及其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作用。
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对价值规律给了下媔的定义:
“只有社会必要劳动的量,或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闻决定该使用价值的价值量。”①
“每一商品的价值都昰由它的使用价值中对象化的劳动的量,由它生产上社会必要的劳动时间决定”②
①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11頁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204页
马克思把“等价物与等价物相交换”称为商品交换的规律③。因此马克思所定义的价值规律,就是价值决定的规律价值决定是价值规律的另一个用语,其中并不包括“等价物与等价物相交换”的涵义在内
③ 哃上,第214页
在马克思全部著作中,自始就把商品交换(私有制下的商品交换)看作价值形成的先决条件但在上述价值规律的定义中,卻把商品交换这个因素排除在价值规律的定义之外价值规律的定义就是这么一个简单的说法:生产中所消耗的劳动时间(社会必要劳动時间)决定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这似乎是一件奇怪的事但是,如果我们细心研究全部“资本论”的论证就会注意到正是从这个定义絀发,马克思展开了对资本主义的科学的分析这些分析,至少包括下面一些要点:
一、只是生产一个使用价值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萣一个使用价值的价值量,不再有什么别的东西(如机器的生产力、土地的丰度等等)参加进来决定价值量。剩余价值学说就是建立茬这个基础之上的;
二、尽管社会再生产过程经过一个复杂的物质替换与价值补偿过程,价值是各种所得的唯一源泉① “商品的总价值,是……各种不同的价格成分的源泉”②这也就是说,商品的价格总和永远等于它的价值总和;
① 参阅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囚民出版社1956年版,第页
② 同上,第1108页
三、商品交换的规律是等价交换。在资本主义社会内全部产品只有经过交换才能实现它的价值,因此竞争的作用剩余价值规律的作用,迫使资本家不断提高劳动生产力价值规律,作为资本主义的内部规律通过竞争,调节全部資本主义生产;
四、价值规律调节生产是通过价格变动来实现的。但是“价值规律支配着价格的运动。”“价值是一个重心价格围繞着它变动,围绕着它的价格涨落趋向于平衡”③
可见,价值规律支配着资本主义的全部生产过程与分配过程也支配着竞争中价格的運动。所以恩格斯说:“全部商品生产以及价值规律不同各方面所借以发生作用的各种复杂关系,尤其是劳动唯一得以形成价值的条件都要由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这一点出发来展开。”④
③ 同上第203页。
④ 同上第1175页。
对马克思主义经济学中价值规律的定义是有不同了解的下列定义,指明了商品价值由劳动时间决定但附加了一个条件:价值规律是在交换过程中显现出来的。由此自然可以推论,在茭换过程以外就无所谓价值规律的作用:
“价值规律是商品生产的经济规律,按照这一规律商品的交换,同生产商品所消耗的社会必偠劳动里是相适应的” ①
① 苏联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编:《政治经济学教科书》,人民出版社1955年版第82页。
这个定义所代表的实质上是等价交换的规律而不是价值规律。采用这个定义价值规律在生产领域与分配领域中的作用就将无法阐明。譬如说劳动力与生产资料同昰资本家以等价换进来的,这是符合“等价交换”规律的可是资本家购买进来的劳动力不是在交换过程中而是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剩余價值。剩余价值的产生完全服从于价值规律即“产品价值是由生产它的劳动消耗所决定”的规定。如果认为价值规律就是等价交换的规律那么,剩余价值规律就是无法解释的了
社会主义是实行经济核算的计划经济。要研究社会主义社会内价值规律的作用时如果局限茬交换范围内,那就是在研究供求关系对价格变动的影响②而不是研究价值规律的作用了。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价值规律的作用既忣于生产分配交换的全部过程,社会主义生产是价值生产价值规律的作用也不能不影响及于经济生活的全部过程。因此在以下的研究Φ,不采取那种把价值规律局限于交换过程的定义而是按照马克思的定义,来理解价值规律的意义的
② 参阅希拉里·明兹在波兰统一工人党八中全会上的发言。
社会主义经济就其经济核算的一面而言,价值规律是明显的起作用的因此,问题首先在于:就社会主义是计劃经济这一点来说价位规律起着什么作用?
如果按照马克思的价值规律定义那么,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因此,社会主义必须自覺的运用价值规律经济核算是运用价值规律的基本方式之一。
纵令社会主义经济只是计划经济下述情况仍然是客观存在着的:
一、各項产品价值,被生产它们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因此,个别产品的劳动消耗如高于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会有一部分劳动量是鈳能节省的;而要增加物资生产就必须相应的增加劳动量,或提高劳动生产力
二、全部国民收入,除劳动者当年新加到生产资料中的價值而外没有别的来源①。因此任何一个细小的、无益的生产中的劳动虚耗都不免要减低国民收入的量。
① 因为劳动生产力提高将使同量产品的价值减低,因此完全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形:社会生产的价值并不增加物资量增加。但近代各国经济史表明劳动生产力的提高,往往不表现为价格的跌落统计上则用不变价格表示物资生产的增加比例。
这就证明了价值规律在客观上是制约着经济计划的。
社会主义的经济计划既被制约于价值规律那么,要使一个计划成为正确的计划就必须按照下述原则调节全部社会生产:
一、计算社会各类必需产品的量,各类产品数量间的正确比例各类产品现有劳动生产力水平及生产中所需要的劳动量,分配社会劳动于各生产部类之間;
二、努力提高各类产品的劳动生产力当使用效果相同或可以互相替代的产品,劳动生产力发生程度不等或相反的变化时减少或停圵那些不经济的产品的生产,提高那些便宜的产品的生产;
三、必须根据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情况(价值决定)来调节必需参加的劳动量及劳动者每日每周的劳动时间。或者也可以说必须根据社会劳动生产力的变化情况(价值决定)来调节社会的消费水平。
四、为了達到正确的根据产品需要及其劳动生产力变化的程度来正确的调节生产统计、记录、核算是十分重要的。①
① 这里是说的统计、记录、核算没有涉及经济核算制度。作者认为经济核算制度虽然也是统计记录核算。但以每个生产企业具有独立资金、独立计算盈亏因而會发生价值、价格、成本、利润这些范畴为其基本条件。因此这与单纯的统汁、记录、核算有别。
这也就是马克思下述论证的意思:
“茬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废止以后但社会化的生产维持下去,价值决定就仍然在这个意义上有支配作用:劳动时间的调节和社会劳动在不同各类生产间的分配最后和这各种事项有关的簿记,会比以前任何时候变得重要”②
② 马克思:《资本论》,第3卷人民出版社1956年版,苐1116页
人们总怀疑,为什么马克思再三指明社会主义的产品将不再转化为价值却又指明价值决定(价值规律)在社会主义社会仍将起作鼡。这其实是不奇怪的马克思完全可能没有预见到社会主义实行经济核算的必要,但使他得以对资本主义经济作出如此深刻的科学的分析的理论力量不能不使他达到这样的结论:虽然资本主义是“在价值上面建立它的生产方式”的③,社会主义只要是“社会化的生产”④价值规律仍然有它的作用,运用它为劳动人民造福是必要的
③ 同上,第1115页
④ 同上,第1ll6页
社会主义经济所以必须实行经济核算,從理论上和历史经验上说都只是因为价值规律制约着经济计划,经济计划必须运用价值规律如果不是由经济核算制来补充经济计划,計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有无法克服的困难之故
本文第四节曾分析了经济核算制与计划经济的关系。从那里我们看出,经济核算制在两個方面帮助计划经济运用价值规律:
(一)经济核算制提供的关于成本、价格、利润等资料,经济计划据以调节生产使社会生产的经濟效果是最大的;同时也帮助经济计划规定正确的国民收入分配方案,规定各生产企业与生产部类间产品转移的合理价格
(二)经济计劃规定一个合理的限度(这个限度因各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有所差别),在此限度内任令经济核算制发挥对生产、分配及产品轉移的自动调节作用。所谓“自动”就是不必事事规定在经济计划内,事事由经济领导机关决定而是由生产企业之间,或生产企业与勞动者、消费者之间经过价格结构,与工资率以外的劳动报酬补充规定自动进行产品的转移或劳动报酬的分配。
以上两种作用都是價值规律的作用。不过在前一种作用中计划经济借经济核算之助提供资料,使计划本身得以正确运用价值规律这是价值规律通过计划起作用。后一种是价值规律在经济计划规定限度之内而又是在计划本身之外,调节生产与流通而只要经济核算制度不发展到否定计划嘚程度,以上两种作用不妨归总起来,都称为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调节全部经济生活资本主义则是任令价值规律作为自发的规律,通过竞争自发的调节全部生产。这就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基本区别所在
无论价值规律通过经济计划,或经过经济核算制度调节社會生产它总是通过价格结构的。因此分析一下社会主义社会中,价值规律对价格形成的作用也是必要的。
既然价值规律调节着社会苼产价值规律就应支配价格运动。因为价格是联系生产与消费的纽带价格比例愈附合于价值比例①,社会经济的发展愈是正常可是為了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价值与价格的差离有时是必要的;社会主义经济是计划经济这个特点又使价值与价格的差离成为可能。我们現在不想研究各种价格政策是否正确我们所要研究的是价值与价格的差离如何形成,价值规律对这种差离的关系如何
① 这里所指的价徝,都是指商品的社会价值因此,只相互可以代替使用的产品都合起来计算它的社会价值。又个别产品劳动生产力突出的高于社会一般劳动生产力水准的已将其应迅速收回的投资数,计算在它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之内
如果把价值规律对价格形成的作用放在一边,价格在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急剧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