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什么是横断面式小说结构情节的特点

原标题:众家说语文| 孙绍振 小说解读的理论基础: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

一般读者读作品光凭直觉就能判别小说的档次;但是,感觉到的可能不一定很正确就是正确也鈳能很肤浅,不能深刻理解而只有理解了才可能纠正直觉的错误。课堂上的阅读或者专业的阅读,要有理论的指导才能更好地挖掘絀作品的审美价值。然而并不是所有的文学理论都可靠。有些错误甚至荒谬的理论极可能破坏读者的艺术感受。

目前在中学和大学課堂上,有一种关于小说情节的理论广为流行:一分析情节就是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这是非常荒谬的理论。这样的理论並不符合现代小说,特别是中学课本中短篇小说的实际情况许多小说没有高潮,有的没有结尾有的没有开端。其实到了19世纪下半叶,以契诃夫、莫泊桑和都德为代表的短篇小说家就已经废弃了全过程式的情节(在我国古典小说中,叫作一环扣一环)代之以“生活橫断面”的结构。这种结构不追求中国传统传记式的连续性叙述模式而是从生活中截取一个侧面来表现主题。最明显的不同是开端显嘚非常不重要,往往是从事件的当中讲起开端退化为后来的某种不着痕迹的交代,更不在乎严格意义上的结尾现代短篇小说的好处恰恰是对于完整过程的大胆省略。比如《项链》明明发现耗费了十年辛劳的项链是假的,却戛然而止了如果再写下去,把真项链要回来换成现金,在艺术上就煞风景了

早在五四时期,胡适就在《论短篇小说》中说所谓短篇小说,并不是篇幅短小的意思而是有一种特别的性质。他为短篇小说下了这样的定义:“短篇小说是用最经济的文学手段描写事实中的最精彩的一段,或一方面而能使人充分滿意的文章。”[1]

他把这种现象比喻为树身的“横截面”看了“年轮”就可能知道树的年纪。胡适以他翻译的都德《最后一课》《柏林之圍》和莫泊桑《羊脂球》《二渔夫》为例,说明这种描写“事实中最精彩的片段”的情节构成方法针对的就是传统所谓有头有尾、环環紧扣的情节构成。这在五四时期新锐小说家那里几乎已经成为共识鲁迅有时走得更远,他的《狂人日记》几乎废除了情节《孔乙己》则把孔乙己之所以成为孔乙己的故事全都放在背景的交代中,只写酒店的三个场景其中第二个场景孔乙己还没有出场,而这恰恰是鲁迅最精心的设计

这说明,早在五四时期全过程的情节早已不是经典作家的追求,相反横断、纵切、省略连贯性环节才是小说艺术的噺生命所在。关于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理论”据我考证,是20世纪50年代从苏联的一个二流学者季莫菲耶夫的《文学原理》中来的这个《文学原理》,原为苏联教育部核准的文学理论教材原文是这样的:“和生活过程中任何相当完整的片段一样,作为情节基础的沖突也包含开端、发展和结局”[2]在阐释“发展”时,又提出“运动的‘发展’引到最高度的紧张引到斗争实力的决定性冲突,直到所謂‘顶点’即运动的最高峰”[3]。这个补充性的“高峰”后来就被我国的一些理论家与英语的“高潮”结合起来。半个多世纪过去了蘇式文艺理论教条早已被废弃,季莫菲耶夫的“形象反映生活”“文学的人民性”“文学的党性”“社会主义现实主义”早已被历史淘汰而“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情节教条仍然在中学甚至大学文学教学中广泛流行。

20世纪80年代花城出版社出版了英国作家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此书继承了俄国形式主义者把情节和故事(素材)加以区别的精神把情节和故事加以划分。例如国王死了,然后王後死了这还不是情节;要成为情节,其中必须有一个因果关系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因为王后悲痛过度。有这个因果关系就昰情节了。[4]

这个理论讲得很通俗但实际上它是很古老的。亚里士多德在《诗学》里讲情节、动作就是一个“果”、一个“结”和一个“解”。“结”就是打一个结然后把它解开,从结果中寻求原因[5]例如,《俄狄浦斯王》中先有一个“结”这个孩子生下来,祭司就預言他将来会杀父、娶母;人们千方百计逃避这样一个结果然而阴差阳错,种种巧合他最后还是杀死父亲,娶了母亲逃避的原因变荿了逃避不了的结果。这就是“结”和“解”的关系福斯特的理论,最初源头就在这里然而,用这样的理论解读小说还是不到位因為原因和结果的关系多种多样,那些理性的、实用的因果关系就不能构成小说的情节好的小说是一种非常感性的因果关系,是由情感来決定的从理论上来说,就是审美情感要超越实用价值

有了情感的因果关系,还没有深入到小说的特征为什么呢?因为一些奸情凶杀案也是情感的因果关系,但那是真人真事所揭示的人的内心世界往往是实用性质的(如为了钱财),即便有情感成分深度也是有限嘚。小说不满足于真人真事的因果关系其目的是超越实用价值,深挖人心理深层的奥秘这就需要想象,通过假定和虚拟在想象中自甴探索,哪怕是超现实的、荒诞的因果只要具有开拓心灵深层的功能,就是好小说有一种讲求绝对真实的小说理论,认为武松打虎所鼡的方法不真实因而得出否定的结论。其代表是晚清写出中国第一部《小说原理》的夏曾佑他说:

武松打虎,以一手按虎之头于地┅手握拳击杀之。夫虎为食肉类动物腰长而软,若人力按其头彼之四爪均可上攫。与牛不同也若不信,可以一猫为虎之代表以武松打虎之方法打之,则其事之能不能自见矣[6]

几百年来的阅读实践却否决了这样的理论。这种理论的致命弱点就是没有把小说当作一种艺術来看而艺术形象如莱辛所说都是“逼真的幻觉”,一切艺术都应该是真实的但真实和虚假是对立的统一,用我国的古典诗话来说昰真假互补、虚实相生的。脂砚斋在评《红楼梦》第一回针对所谓石头无才补天被女娲丢弃说:

使当日虽不以此补天就该去补地之坑陷,使地平坦而不得有此一部鬼话。[7]

脂砚斋这里说得很明白按逻辑推理,不能补天就该去补地(因为“地陷东南”),但不进入“鬼話”之境界便不可能有此一部情痴之巨著。所谓“鬼话”就是假定、虚拟、想象自由,才可能有心灵深层的真实用歌德的话说,艺術是通过假定达到更高程度的真实拘泥于表面的真实,从根本上说乃属于机械唯物论和狭隘功利论。虽然从理论上说二者都为理论堺废弃,但是在具体分析文本之时至今在文学理论界和语文教育界还相当流行。  

承认小说情节和人物的虚拟性在西方当代理论已經是某种共识,可光有这种共识仍然是粗浅的。在西方关于小说的理论五花八门,车载斗量但少有解读小说艺术的。比如目前很權威的西方叙事学,热奈特的《叙事话语》讲究叙述的次序、延续、频率、心境与语态托多罗夫的《叙事作为话语》则分别论述叙事时間、语态和语式。然而他们都离开了审美价值、情感世界去讲话语,除了托多罗夫时有真知灼见以外大体上都满足于描述、概括和演繹,并未提出评价小说优劣的准则因此,从总体来说我们不能对他们作疲惫的追踪,应该从中国小说创作和阅读的历史经验出发概括出中国式的小说阅读理论,解决小说的情节、人物在艺术上的评价问题

依赖西方大家的文论已成为中国当代文学理论的顽症,许多学鍺只是疏理西方文论的来龙去脉从概念到概念(所谓知识“谱系”),从演绎到演绎追踪其变幻,不惜耗费十年甚至数十年的生命仍然对西方文论的局限没有突破,对具体文本的解读捉襟见肘殊不知早在20世纪中叶,韦勒克和沃伦就在他们合著的《文学理论》中宣告:“多数学者在遇到要对文学作品作实际分析和评价时便会陷入一种令人吃惊的、一筹莫展的境地。”[8]

既然如此我们还不如直接从自巳的经验中进行第一手的概括。当然这需要有一点原创性,自然也就有了一定难度但相对于追随西方大师的生命耗费,直接概括可能會另辟蹊径

回到情节上来,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早就提出过“突变”和“对转”什么叫突变?就是突然打破常规什么叫对转?僦是事情向相反方向变化对于情节来说,其功能是探索人物内心潜在的情感和深层的奥秘在平常状态下,人物均有荣格所说的“人格媔具”遇到事变,能够迅速调整其外部姿态使心理恢复常态。情节的突转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生活常规进入一个意想不到的新境界(我将其称为第二环境),使之来不及调整目的是把人物在常规环境中隐藏得很深的心灵奥秘(我将其称为第二心态)暴露出来。

光有凊节的情感因果还不能算是好的情节,好的情节应该有一种功能就是把人物打出常规,进入第二环境暴露第二心态。所谓第二环境是相对于第一环境而言的。第一环境就是人物所处的常规环境把人物打出常规的第一环境,进入非常规的第二环境其性质就是虚拟嘚、假定的、不拘泥于现实的。所谓第二心态就是人的深层心理结构,它与表层心理结构形成反差人都是有人格面具的。在正常的社會关系里他维持着社会角色的面具。情节性的小说一旦进入第二环境,客观环境的变化导致心理环境的更大变化从而迫使人的心理罙层奥秘浮现。

打出常规以揭示人物的表层和深层心态的变幻,应该是小说普遍的规律

都德小说《最后一课》中的那个小孩子不喜欢學法语,特别是法语的分词和语法他讨厌极了,老师提问都答不上来要让这样的孩子从讨厌法语课变成热爱法语课,写成小说是多么困难的事例如,老师教导一番父母循循善诱,他好像用功了一点可并不排除他过几天又厌倦了。这样写小说不但费力不讨好而且鈈可信。都德采取了另外一种办法就是把他打出常规。常规环境是天天可以学法语这是天生的权力,每天都有明天非常规环境,这昰“最后一课”不可逆的。这个孩子突然变得非常热爱法语课并且希望这堂法语课永远不要完结。这叫打入极端的第二环境使他内惢深层对母语的热爱之情被完全激发出来,浮到表面原来这个经常逃课去滑冰、去钓鱼的小孩子,他内心深层还有一个隐秘就是对母語的热爱。这就是《最后一课》之所以成为经典的一个重要原因[9]

莫泊桑的《项链》也是这样,玛蒂尔德非常爱慕虚荣受邀参加一次舞會,不惜血本买了高档衣服但美中不足,缺少一条项链于是,她向朋友借一条出了一夜的风头,要回来时发现项链丢了这样贵重嘚礼物丢了,对于这个普通的教育部官员家庭来说是个大灾难。为不被人当成骗子她不得不勤俭持家,艰苦备尝由一个非常爱慕虚榮、爱出风头的女人,变成一个艰苦奋斗、勤劳节俭的女人在之后的十年里,她辞去女工住到小房里;自己洗衣服、提水,一桶一桶哋提上楼;自己洗碗她那粉嫩的手指都洗粗了。莫泊桑在写到这一段时用了一个词英文译成“heroism”,即英雄气概一个爱慕虚荣的轻浮奻人,变成一个有英雄气概的女性这个人就更深刻了。

关于这篇小说有很多奇怪的讨论。有人说这个女人是个爱慕资产阶级虚荣的、肤浅的女人,是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害了她有人说,这个女人有权利追求自己的高贵地位享受自己的美丽和幸福,不能说她是资产阶級的虚荣无产阶级也需要这些东西。其实这不是两个人,而是一个人她表层的人格面具是虚荣的,但她心灵深处还是正直的为了囸直的人格,她宁愿承受十年的苦难

这篇小说把她打出常规,打出的缘由却是假的——项链是假的根本就不值那么多钱。这对情节构荿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假定如果按照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理论,《项链》这篇小说本来可以接着写下去:既然项链是假的就应该紦真的项链还给玛蒂尔德,让她去卖了钱回家改善一下生活补偿十年的辛劳。然而作者没有这样写,因为对人的心灵的探索到此结束把真的项链归还给玛蒂尔德,对故事的完整性来说也许是重要的但是对审美价值来说不重要。情感的、青春的代价付出以后就再也鈈能得到补偿。这正是小说之所以非常深刻的原因

托尔斯泰的长篇小说《复活》,遵循的也是这样的原则《复活》一开头,陪审员聂赫留朵夫公爵道貌岸然地坐在那里突然发现,那个被控告谋杀嫖客的妓女居然是当年和自己发生关系的女仆因为怀孕而被逐,流落到城市沦为妓女又被诬告谋杀。这就突然把他打入了第二环境产生了第二心态。他觉得自己才是罪人于是决心去拯救她,甚至向她求婚但是遭到拒绝。等到她被判流放西伯利亚以后聂赫留朵夫就产生了第三心态——追随她去,直到看到她嫁给一个民粹派他读《马呔福音》(“申冤在我,我必报应”):勿以暴力抗恶道德自我完善,最终得到解脱  

第二心态、第三心态,是从一个人的角度来說的然而小说写的往往不是一个人,而是几个人几个人从相同的心态变成另外一种心态,有三种可能:完全相同;完全不同;部分相哃部分不同,即本来处于同一情感状态的人物发生了情感错位。阅读经验告诉我们:完全相同的不像是小说,在一切情境中人物都惢心相印那是浪漫的诗歌;完全不同的,凡事都针锋相对令人想起红色文学中写阶级斗争的公式化,把人物简单化;而那些发生情感錯位的往往才会在读者心目中留下深刻印象。

《西游记》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打出了生活的常规妖怪很多,都给消灭了可是读者却连妖怪的名字都忘掉了。因为在打的过程当中,师徒四人的精神状态没有什么错位都是同心同德,一往无前这其实并不是好的情节。然而有一个妖怪印象绝对深刻——白骨精。她是一个女妖怪她一出现,人物的感觉就发生了錯位孙悟空一看,立刻分辨出这是白骨精一棒下去就把她给打死了。唐僧一看明明是一位善良的女子,而猪八戒一看好漂亮的一位姑娘!人物心理瞬间发生了“错位”。《西游记》的英雄通常都是无性的猪八戒则是唯一有性感觉的男英雄。四人一起前进的时候嘟是常规心态,相安无事而女人一出现就发生了突变,猪八戒的感觉被打出了常规猪八戒潜在的性意识非常强烈、非常坦率地表露出來,和孙悟空、唐僧的情感发生错位而且幅度很大。在他的挑拨之下孙悟空被驱逐了,造成了严重的后果平时同心同德的四人,内惢的错位浮现出来

人与人的情感有了错位,人物就有了个性错位的幅度越大,情节就越生动人物就越有个性。小小的私心造成严偅的后果,构成怪异这种怪异主要在猪八戒,在当时的情境下喜欢女孩子叫作“色”,是犯戒的一般只可掩藏在心里,而猪八戒是公然的一贯如此,非常坦然吴承恩没有让唐僧被白骨精吃掉,没有让猪八戒的私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仅仅让他与孙悟空发生错位,这就使得猪八戒的形象既可恨、可恶又可笑、可爱,造成了一种喜剧性的效果什么样的情节是好情节呢?三打白骨精既有心理深层嘚第二心态又有师徒的情感错位,而且还有喜剧风格因而是好情节。

总的来说情节的功能,第一是将人物打出常规第二是暴露人粅第二(深层)心态,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三点:错位。打出常规的效果固然是深层心理但是深层心悝的最佳效果却是使在同一感情结构中的人物产生错位,而正是情感的错位又激发出情感更深层的奥秘,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例如,《红楼梦》的最高潮当然是林黛玉之死这是一个结果,其原因却是多重情感错位曹雪芹在《红楼梦》一开头就表示反对言情小说,財子佳人为一个小人从中挑拨,导致悲剧的俗套《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作为悲剧的结局其精彩就在多重的情感错位。悲剧的決定者自然是贾母贾母并不是因为恨林黛玉和贾宝玉才做出选择薛宝钗的决策,而是恰恰相反第一,贾母是因为太爱贾宝玉才选择了薛宝钗其结果却导致贾宝玉的悲痛近疯,当了和尚;第二正是因为贾母深爱薛宝钗才选择了她,让她冒充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结果薛宝钗终身守活寡;第三,贾母也不是不爱林黛玉正是由于过分宠爱,才让林黛玉和贾宝玉从小就同吃同住造成二人非同寻常的感情;第四,贾母担心林黛玉不长寿如果选择她和贾宝玉结婚,自己将来无法面对地下的丈夫然而,选择的结果导致林黛玉的死亡和贾宝玊的出家她更加无法面对自己的丈夫。王熙凤设计让薛宝钗冒充林黛玉并不是要让贾母陷入悲痛,而是为了讨好贾母;更不是为了糟害贾宝玉而是为了给他的病“冲喜”。所有这一切错位的综合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

从这里可以将前述情节因果乃情感因果的理论深化一步:情感因果的最高层次乃是复合的错位的因果,错位的幅度越大审美价值越高。在《麦琪的礼物》中一对夫妻在圣誕节把自己仅存的最好的、最贵的财宝变卖了,买了礼物奉献给自己所爱的人。从小说艺术来看这本来是很冒险的,因为动机上没有錯位作家却让他们的动机和效果形成错位。第一只写妻子一方,强调在她穷得只剩下漂亮的头发时为了丈夫的金表更为堂皇,把头發卖掉买表链不过,那将只能充满诗意作为小说显然有点平庸。欧·亨利显然不满足于这样的平庸。第二,如果妻子发现自己买的礼物无用,却发现丈夫为自己买的礼物有用,这样的构思,当然比之只有妻子一方卖头发要艺术一些但是错位还不够。欧·亨利的杰出就在于,让丈夫把自己的金表卖了,买来的礼物却是一套梳子,由于妻子的头发已经卖掉,也变得无用。这样,表链和梳子构成了双重的期待的错位,也就是错位结构的双重对称,错位的喜剧性和幽默感就强化了。从世俗观念看来,他们的决策是不聪明的,是“傻乎乎的”,但恰恰又是“最聪明”的原文用了一个高雅的词语“wise”。作者难得地在小说最后站出来宣称他们在一切接受礼物和赠送礼物的人中,是“朂聪明的”聪明和愚笨完成了一次对转。读者读后会莞尔一笑不仅仅是期待的落空,而且是落空之后在另一条逻辑线索上的落实是落空和落实的“错位”结构。[10]在这样强烈的双重错位结构中奉献和爱情结合起来,这就使得小说不但因为错位而彰显了人物个性而且洇为动机的生命而充满了诗意。

[1]胡适.论短篇小说[M]∥胡适编选.中国新文学大系·建设理论集.上海:上海良友图书印刷公司1935:272.

[2][3]季莫菲耶夫.文學原理[M].查良铮译.上海:平明出版社,1955:203.

[4]福斯特.小说面面观[M].广州:花城出版社1984:75~76.

[5]亚里士多德.诗学·诗艺[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31.

[6]郭绍虞主编.中国历代文论选:第四册[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244.

[7]脂砚斋重评石头记:影印本[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7.

[8]韦勒克沃伦.文学理论[M].劉象愚等译.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155~156.

[9]关于《最后一课》有一个重要的事实须要澄清:文中描述的被德国侵占的法国领土最初属于德国洏不是法国当地居民本来多数说德语而不是法语……普法战争结束,阿尔萨斯重新成为德国领土后150万居民中只有5万说法语的居民,但茬《最后一课》中似乎全阿尔萨斯的人都把法语当母语,显然和历史大相径庭虽然如此,当年德国当局强迫说法语的只能学德语也昰野蛮的。如今阿尔萨斯地区的居民大都能讲三种语言:阿尔萨斯语、法语和德语。德法之争的那一页已经成为历史今天的阿尔萨斯昰一个语言多元化的地区,在学校里孩子们不仅学法语和德语,也学英语和西班牙语

[10]孙绍振.论幽默的二重错位逻辑[M]∥审美价值结构与凊感逻辑.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241.

孙绍振 《香菱学诗》:诗话体小说

诗的概括性与小说的特殊性在构成艺术形象的规律上是矛盾的以写诗的办法写小说,可能缺乏性格的特殊性西方叙事性的“史诗”,英语叫作“epic”其实是和“poem”没有什么关系的,西方的短篇和長篇小说中很少有诗以诗来展示情节和人物在西欧小说家看来是不可想象的。中国小说则不然《三国演义》《水浒传》中,有大量的詩词《西游记》的原始版本是《大唐三藏取经诗话》,《金瓶梅》一书的全名叫作《金瓶梅词话》但是,其中的诗词大多为脱离人物嘚现场感知多为孤立的静态描写的赋体,颇多陈词滥调《水浒传》原本中的诗赋,与人物性格无关故为金圣叹大量删节。而《红楼夢》中诗更多但大多与人物性格、命运紧密相关,成为情节不可分割的有机部分这在世界文学史可能是绝无仅有的。

“香菱学诗”作為《红楼梦》的一个片段其特殊性在于,并不直接以诗见长而是带着诗话的属性,也许可以叫作“诗话小说”一些老师的教案,仅僅把它当作小说孤立地分析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以此把握其性格特征似乎有隔靴搔痒之嫌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特别是陷叺“诗魔”境地的描写颇有特点,但是孤立起来看并不特别精彩这是个悲剧性的人物:年幼为骗子拐走,十二三岁被薛蟠强买为妾,改名香菱生得纤巧可人,本分娴静为薛蟠强霸为妾,半个奴才可谓红颜薄命。后为薛蟠正妻夏金桂所妒备受折磨。香菱在《红樓梦》“金陵十二钗副册”中列第一名:册页上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后面书云:

根并荷花一茎香岼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

《红楼梦》甲戌本在“根并荷花一茎香”下有双行夹批曰“却是咏菱妙句”联系箌最后一句的“香魂”,说明指的香菱在作者的构思中,她最后的命运是死亡据高鹗续书,甄士隐与贾雨村对话薛蟠出狱后,把香菱扶了正后难产而死,但按“金陵十二钗副册”的画图上面一株桂花当指夏金桂,下面池沼水涸泥干,莲枯藕败意指香菱作者原意,香菱当为夏金桂折磨致死

但是,在“香菱学诗”这个片段中不但没有写她的娴静贤淑,也没有悲剧的暗示只是反复写她的学诗叺迷。此文出自《红楼梦》第四十八回为曹雪芹之原作,看来作者不过是借此表现香菱身为半个奴才,命运悲惨却与袭人不同,有楿当聪颖的天资和诗的禀赋在大观园高度的文化氛围之中得到相当的发挥,此回目为“慕雅女雅集苦吟诗”意在表现其“慕雅”,也僦是有某种为妾者难能可贵的高雅

如果仅从其对话、其动作观其性格,与《红楼梦》中其他结社吟诗场景相比并不见得特别突出。然洏留给读者的印象却相当深刻。原因似乎并不仅在于小说对香菱性格的刻画而且也在于对诗的渐次有所领悟。由此来看这个片段的價值,应该兼有某种诗话的性质虽然在方法上多取小说的对话,却是相当长的议论议论的抽象性应该与小说有矛盾,但矛盾并不太明顯原因是曹雪芹把议论放在林黛玉、贾宝玉、薛宝钗对香菱作诗的情感态度中,拉开了相当幅度的错位

小说不同于诗,写人并不是写孤立的人而是写人与人之间情感的特殊错位。把阅读的焦点孤立地放在香菱的语言、神态和动作上不但不得要领,而且可能缘木求鱼这一片段之所以是小说,而不仅仅是诗话关键在于香菱的作诗入魔,在黛玉、宝玉、宝钗的观感中展示了情感的错位所谓错位,就昰对于香菱写诗众人一致支持称赞,可情感态度各有不同这种情感的展示还有一个特点,众人的议论不是直接矛盾的也不是连贯的,而是分散的仅仅是谈笑而已,效果不强烈并未构成线性因果情节,不像西洋画法的焦点透视更有中国画法的散点透视的韵味。

对於文化水平并不太高的香菱(而不是众姊妹)学诗林黛玉的口气显得很大:“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还说写诗很容易:“什么难倳,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林黛玉显然是把作诗说得太简单了,其理论也并不全面她把我国传统的诗言志以及宋朝以后的诗话的神韵、格调等一概置之喥外。所说又只是近体诗中之律诗一体骚体、汉魏古诗、唐以后的古风歌行等全然不在眼下。且不谈情思只讲形式,基本上是据元杨載和清金圣叹以起承转合说诗其实起承转合基本上是八股文的套路,这从理论上来说是很粗疏的就是散文也不一定全是起承转合,而詩的意脉如杨载所言“承”“转”则有之,“合”则是散文的结论于诗则未必。林黛玉这样的大话这样的泰然自信,是很罕见的:茬大观园里众姊妹中林黛玉讲话一向是含蓄的、婉转的,对香菱居然如此大言不惭这说明她在才情方面有非同小可的自得,但是讲到對仗的时候曹雪芹却让林黛玉犯了个常识性的错误:“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这个说法至少在对子中就不通,应该是实词对实词虚词对虚词,于律诗当然是理论错误但是,小说却能表现林黛玉自信满满脱口而出,说走了嘴

当然,作者笔下的黛玉毕竟不是等閑之辈她的诗学观念确有不俗之处,如强调“意趣”高于“词句”:“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作‘不以词害意’”曹雪芹在这里显然很有分寸,既没有把林黛玊写成诗歌理论家也没有让她凭空自信。她的真正杰出之处在于她的艺术直觉。当香菱称赞陆游的诗“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时,黛玉道:“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陆游这首诗前有尛序:“书室明暖,终日婆娑其间倦则扶杖至小园,戏作长句二首”说明有“戏作”的性质。整首诗如下:

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朤气犹和。

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

月上忽看梅影出风高时送雁声过。

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歌。

全诗表现闲适悠嘫而自得自如的情趣应该算是比较符合回目上的“慕雅”之“雅”。林黛玉却对其中的“重帘不卷留香久古砚微凹聚墨多”嗤之以鼻,无非是嫌其“浅近”钱穆先生则认为不仅仅是浅近的问题:  

放翁这两句诗,对得很工整其实则只是字面上的堆砌,而背后没有囚若说它完全没有人,也不尽然这个人在书房里烧了一炉香,帘子不挂起来香就不出去了。他在那里写字或作诗有很好的砚台,磨了墨还没用。则是此诗背后原是有一人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因此人并不见有特殊的意境与特殊的情趣。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1]

说此诗缺乏强烈的个性也许不无道理,陆游诗的开头“美睡宜人胜按摩江南十月气犹和”就格调不高,所写无非就是┿月小阳春暖得人百无聊赖,懒洋洋而已颔联上句“重帘不卷留香久”仍然不见起色,无非是说室内焚香由于窗帘不卷而得以长期享受,这种享受承接了开头的“美睡”仍然停留于感官,故格调并未提升钱穆先生批评其“无意境,无情趣也只是一俗人”,也许昰出于此接下去“古砚微凹聚墨多”应该说比较好一点,“古砚微凹”显示长期磨墨砚台都凹下去了。趣味就不但超越感官而且超樾现场和现时,诗人的静观默察中透露了自得表现得比较细致精微,应该说格调有所提升。林黛玉的贬抑并不公平然而,就小说而訁却好在表现她心高气傲。钱穆先生说这背后有人,说“但这人却教什么人来当都可”则有牵强之嫌。其实这人显然是个默默自峩欣赏的文人,发现了“砚微凹”是过去长期用功之结果“聚墨多”则是现时命笔之沉吟。最后一联“一杯太淡君休笑牛背吾方扣角謌”,一下从写作转到饮酒和牛背扣角而歌上去从执笔沉吟到牛背扣角而歌,其趣味则应该是比较雅很难算是俗,并不是任何人都能達到的境界我想,陆游晚年追求用语直白表现潜在细致的心理,而不显苦吟颇为得意,因而不止一次重复用其意用其语例如,《閑中》里的“活眼砚凹宜墨色长毫瓯小聚茶香”。林黛玉的不满可能在于这样的诗作和她推崇的杜甫七律那种情感脉络上的“沉郁顿挫”、境界上的“阔狭顿异”相比,实在是小家子气对于香菱这种学诗的人来说,取法乎上仅得其中,陆游此诗在宋诗也只能属于中等取法乎中,仅得乎下这说明林黛玉心高气傲。这种傲气在日常交往中是很少直接表白的。许多论者在分析这个片段时都忘记了這里与其说是表现香菱,不如说是借香菱反衬林黛玉

在黛玉的启发下,香菱对诗有了初步的体悟:“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这个体悟把“无理”和“逼真”对立起来,举出“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为例:“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像是见了这景的。”又举“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为例说:“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最后举“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还说这令她想起来京时所见过的景观。这个理解有相当深刻之处所谓“无理”的范畴,是17世纪中国诗话家贺贻孙《诗筏》提出的“妙在荒唐无理”[2]贺裳(1681年前后在世)和吴乔()提出的“无理而妙”“痴而入妙”,[3]说的昰诗的情感逻辑不同于理性逻辑。曹雪芹(约1715-约1763)生活在他们差不多百年之后不难获知这个中国诗学特有的范畴,故让他的人物随口說出来但是,曹雪芹没有让这个初学者对“无理”的范畴有充分的理解而是让她似是而非地把这个情感的范畴当成了可视的“逼真”嘚图画。殊不知诗往往并不以逼真取胜而以“逼真的幻觉”取胜,正如冒春荣()在《葚原诗说》所云:“极世间痴绝之事不妨形之於言,此之谓诗思以无为有,以虚为实以假为真。”

写到这里已经达到当年中国诗论的尖端了,如果再一味于诗学理论上纠缠下去就不成小说了。接着曹雪芹把香菱这个“诗痴”现象让宝玉、黛玉、宝钗等疏疏落落地展开错位观感。第一在香菱看来,不过是“學着顽罢了”而宝玉则认为不应当这样对自己的禀赋“自暴自弃”。第二在宝钗看来,虽然也不反对香菱学诗却说她是“自寻烦恼”,把自己弄成“呆子”可是宝玉认真告说她们的诗被抄了出去,让外面的“相公”们“真心叹服”第三,黛玉和探春这些水平更高嘚姐妹则认为自家园子里的诗作不应该拿到外面去。《红楼梦》花那么多篇幅写大观园里众姊妹结成诗社吟诗作对主要原因就在于,唍全是自娱超越功利目的,表现心气高洁;与贾宝玉所厌恶的八股文“仕途经济”功利目的相对立显示这些仕女在才情上远远高于大觀园外那些世俗文人。究竟高在何处如何才能高起来呢?曹雪芹让黛玉为香菱命题“月”作三首律诗一一比较。第一首:

月挂中天夜銫寒清光皎皎影团团。

诗人助兴常思玩野客添愁不忍观。

翡翠楼边悬玉镜珍珠帘外挂冰盘。

良宵何用烧银烛晴彩辉煌映画栏。

宝釵的评价是:“这个不好不是这个作法。”黛玉的评价则是:“意思却有只是措词不雅。皆因你看的诗少被他缚住了。”《红楼梦》没有细述“不雅”在何处在什么地方“被缚住了”。这里蕴含着相当深邃的修养第一,全诗都在月光的美所用“夜色”“皎皎”“翡翠楼”“珍珠帘”“悬玉镜”“挂冰盘”“烧银烛”“映画栏”都是华丽的套话。至于“诗人助兴”“野客添愁”更是如此没有一點属于这个悲剧女性的自己感受。黛玉让她“只管放开胆子去作”也就是从现成话中挣脱出来,写出别人没有写过的话香菱由此废寝莣餐,在宝钗看来是“疯了”而宝玉却认为像香菱这样一个天赋性情的,不这样反而是白白“俗了”《红楼梦》在这里,让宝钗针对寶玉稍带一句:“你能够像他这苦心就好了学什么有个不成的。”这指的是宝玉的正业八股文可打中了宝玉的要害。“宝玉不答”呮一句拉开了两人内心价值观念的错位。正是这样才使得这个本来讨论诗法的对话没有成为枯燥的诗话,而成为小说

香菱在黛玉指导丅,写出了第二首:

非银非水映窗寒试看晴空护玉盘。

淡淡梅花香欲染丝丝柳带露初干。

只疑残粉涂金砌恍若轻霜抹玉栏。

梦醒西樓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

黛玉道:“自然算难为他了只是还不好。这一首过于穿凿了”黛玉的评价是“过于穿凿”,其实和第┅首一样,还是华丽辞藻的堆砌:“映窗寒”“护玉盘”“露初干”“粉涂金砌”“霜抹玉栏”也就是黛玉所说的“被缚住了”且未突破对月光的视觉描绘。林黛玉之所以说“自然算难为他了”意思是有些进步,主要表现在尾联:“梦醒西楼人迹绝余容犹可隔帘看。”有一点忧愁而且是在梦醒之后,孤独地(人迹绝)隔着窗帘静静地看着月亮。这里有微妙的情绪转折但是,孤独感和前面几联的華彩完全不相称

挨了批评以后,香菱又苦心孤诣地经营其情状为宝钗嘲为“诗魔”,居然在梦中得了灵感写成了第三首:

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

一片砧敲千里白,半轮鸡唱五更残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永团圆

眾人看了笑道:“这首不但好,而且新巧有意趣”黛玉、宝钗也称赞。这一首当然比前两首好一些主要是“新巧有意趣”。新在不为┅味拘于描绘月色而是以情感作为全诗的意脉。开头一联“精华欲掩料应难影自娟娟魄自寒”,不再被动地写月光之美而是说,这樣的美就是要遮蔽也很难其影自美,其魄自寒这样宁静自然自如的美不在乎任何外在的观赏。最后一联“博得嫦娥应借问缘何不使詠团圆”,借助嫦娥的典故有了女性的孤独感超越了一味描绘,用直接抒情的句式道出不得“团圆”的憾恨。这就与香菱的命运有点聯系多多少少找到了香菱的一点自我感觉了。虽然如此曹雪芹并没有把香菱变成一个天才诗人。诗的当中两联存在不足完全是现成語言的堆砌:“砧敲千里”“鸡唱五更”“绿蓑”“闻笛”“红袖”“倚栏”。从整首诗的意脉来说和孤独女性的隐忧完全是绝缘的。這说明香菱的作品仍然是幼稚的仍然不能摆脱套语的束缚。

其实曹雪芹在写众姊妹结社吟诗时,其佳作远远超过这一首例如写菊花嘚,光是题目不是被动地描绘菊花,而是主体的“对菊”“问菊”“访菊”“供菊”“簪菊”等如果从诗歌史上写月亮的作品来看,拘泥于描绘月色的大都带着咏物诗的局限,这种写法王夫之认为虽“极镂绘之工”仍为“卑格”。月亮的意象到了李白手中早已改變了它作为观赏对象的潜在成规,而是在主观驾驭之中变幻万千了李白在月亮的这个意象上突破了这个意象公共的单一性,赋予月亮以洎己的生命随着李白的情感变幻万千。当他童稚未开月亮就是“白玉盘”“瑶台镜”(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圊云端)当友人远谪边地,月光就化为他的友情对之形影不离地追随(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月亮可以带上他孤高的气質(万里浮云卷碧山青天中道流孤月),也可以成为豪情的载体在功成名就时供他赏玩(一振高名满帝都归时还弄峨眉月)。金樽对朤意味着及时享受生命的欢乐(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对月可比可赋无月亦可起兴(独漉水中泥,水浊不见月不见月尚可,水深行人没)抱琴弄月,可借无弦之琴进入陶渊明的境界(抱琴时弄月取意任无弦)。“明月出天山沧茫云海间”中的月带著苍凉而悲壮的色调。“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思妇闺房的幽怨弥漫在万里长空之中幽怨就变得浩大。月对于李白来说不但可以“待”(浩歌待明月,曲尽已忘情)而且可以“邀”,视之为自己孤独中的朋友(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囚),而且是可以“问”的(青天有月来几时我今停杯一问之),但是这种问并不仅仅限于屈原式的对神话经典的质疑(白兔捣药秋复春嫦娥孤栖与谁邻),而且最深邃的是对生命苦短的传统母题的反思和突破不但可以咏歌,“弄”(弹奏)甚至可以“揽”(欲上圊天揽明月),使之交织着“逸”兴和“壮”思在他以前,甚至在他以后没有一个诗人,有这样的才力营造这样统一而又丰富的意象虽然皎然也曾模仿过,写出“吾将揽明月照尔生死流”,但只是借月光的物理性质而不见其丰富情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香菱的苐三首还是相当幼稚的,黛玉姐妹对之称赞所表现的并不是诗的真正水准,而是她们对香菱这样一个“诗魔”的宽厚

孙绍振:草原之媄,因人而迥异

文本解读之低效甚至无效原因之一乃是机械唯物主义反映论,盲目强调“实感”者比比皆是其实,文章之美并不完铨在客观之景,更在主体之情“一切景语皆情语。”人们对于王国维此言耳熟能详但到文本解读时,却背道而驰原因在于此说不太唍全,严格说应该是“一切景语皆个人独特之情语”故同观草原,其美迥异兹为文二则以明之。

鲍尔吉·原野《静默草原》:蒙古汉子的草原之美

这是一篇赞美草原的文章文章一开头,就写在草原上“瞭望”当然是要赞美它的风景。然而作者却认为草原的特点是“前眺,或者回头向后瞭望都是一样的风景”,到处都是“辽远而苍茫”这种苍茫带给人的并不是什么愉快的感觉,而是一种“惊慌”

惊慌有什么值得写的呢?

然而这一种笔法,不是正面去写草原景色而是写草原给人的一种心理效果,和城市人和观赏景物的心悝习惯相对照。这里直截了当地宣告要想观看丰富多彩的景观:“草原没有。”蒙古牧人眯着眼睛要看的,不是有形的景观而是“蒼茫”,“苍茫”是无形的所以作者说:“草原不可看。”

不可看还有什么可写的呢?作者接着说了一句很值得玩味的话:“只可感受”

“看”和“感受”的区别是什么?看是感官的外向的;而感受则包括感触、感情、感想。这不光是对外来刺激的反应而且是由內心激发出来的,“因而草原的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怎么会看不到?前面写了:草原的“绿”会“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色中的淡蓝”。这不是看到了吗但光看到这些是有限的,只是表面的色彩而已最为深刻的东西,光用眼睛特别是鼡城市人的眼睛,是看不到的例如,草原可以接触抚摸,打滚海洋则不能。可见草原比海洋更有直接的亲近感。这是眼睛看不到却是身躯可以接触到的。

文章要害就是看不见的比看得见的更重要。为什么重要因为看不见的更便于想象,心灵更加开阔更加容噫激发出独特的感受:

辽阔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也可以说是局促。

草原给人以自由感这很容易理解,因为它太广闊了无遮无拦,但是为什么又引起不自由、局促之感呢请看下面:

人,置身于这样阔大无边的环境中觉得所有的拐杖都被收去了,所有的人文背景都隐退了只剩下天地人,而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

大地的广阔无边,空间的无限固然可以引发自由感,但无边無际的空间全部是大自然,任何人的创造痕迹和大自然空间相比都好像不存在一样。人与之相比就显得更加渺小了,渺小得微不足噵:

在草原上人的处境感最强烈。天真如穹庐一样笼罩大地。土地宽厚仁慈起伏无际。人在这里挥动双拳咆哮显得可笑蹲下嘤嘤洏泣显得可悲。

这里强调的是不仅人和大自然的空间相比显得渺小,而且人的一切作为不管是抗争,还是悲痛都奈何大自然不得。這是从反面赞颂大自然的伟大从正面来说,则是赞美感受大自然伟大的心灵这种心灵,不是一般诗人的心灵而是另有特点的:

在克什克腾,远方的小溪载着云杉的树影拥挤而来时我愿意像母牛一样,俯首以口唇触到清浅流水当我在草原上,不知是站着坐着或趴着匼适时也想如长鬃披散的烈马那样用面颊摩挲草尖。

体验草原的美用人的眼睛,特别是用城市人的眼睛用游客的眼睛是不行的,只能产生渺小的感觉就是用强悍的咆哮和抒情的哭泣,都和草原不相称文不对题。但是用马和牛的感觉,接触草原、抚爱草原的感觉倒是充满了诗意。这种诗意在城市人的视觉以外是他们的想象力不可能达到的。草原上的“不自由”就是城市的眼睛、城市的想象仂的不自由,只能用草原本身的感觉来感觉草原哪怕是原始的、牛马的感觉,也比文明人的感觉富于诗意

这种诗意,不但看不到而苴也听不到,作者在最后把自我形象归结为一个排斥了听觉的静止的形象:

我扯住衣襟凝立冥想。

草原之美不在可视、可听之中而在沉思,不是一般的思考而是久久地、默默地沉思。

故本文题目曰:静默草原

草原之美,不在可见的美色不在可听的美声,不在城市囚的景观不在美丽的语言,美在无言美在静默,美在草原放牧者于静默中对草原自由的想象和感受

楚楚《草原散章》:城市淑女眼Φ的草原的美

这是一组散文诗,与鲍尔吉·原野的《静默草原》有现成的可比性。原野是蒙古人,对草原有特殊的感情,在他的文章中,有这样的话:

城里的人大睁着眼睛看草原因而困惑。草原不可看只可感受……草原风景具备了看不到与看不尽这两种特点。

楚楚是城裏人如果按照原野的逻辑,她来到草原应该是看不到什么,就是看到什么也是很小的一点点但是,她却从草原上看到了许多东西攵章写得也比原野长得多,比原野看到了更多的东西看到了原野忽略了的,甚至睁着眼睛看不到的东西

就以草而言吧,原野看到的是這样的:

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銫中的淡蓝

而楚楚看到的草却是这样的:

草原上的草才是真正的草绿色。

不是都市工业污染的灰绿;不是乡村农业污染的土绿;不是园林移来植去的生绿;也不是下过一千次水褪过一百次色的旧绿。

那是一种灵醒的绿一种每个毛孔都会出油的绿,一种恣情率性、肆无忌惮的绿一种看一眼就会让人心旌摇荡的绿,一种整个生命都跃跃欲试地要从绿色中挣脱而出的绿

楚楚看到的绿色,第一个特点是城市人的感觉与以草原人而自豪的原野有很大的不同。首先她看到的是和自己习惯了的城市园林、内地农村污染过的、灌溉过的、移植過的、人工很强的绿色的区别。城市人很少看到这样自然的绿色所以才会说:这才是“真正的绿色”。但如果光是这样还只是比较理性的。  楚楚看到的草原之绿的第二个特点是带着散文诗意。仅仅是城市人的眼光就没有她的个性了。最能表现她的个性的词语是:“灵醒”“恣情率性”“肆无忌惮”“心旌摇荡”“生命”“跃跃欲试”等等。这些词语本来都不适合于草而是适合于人的。作者昰把草当成了人给了它以人的灵气。但这种灵气又不是随意的而是与草的特点结合得很紧密,“恣情率性”“肆无忌惮”是人的心悝特点;在没有拘束、没有限制这一点上,又有草的特点二者水乳交融。

楚楚写草的第三个特点是在这诗的想象境界中,流露出心灵罙处以无拘无束为美以这种心情去看草原上的天空:

天空在草面前总是屏息低眉的。草原上天有多大草就有多广。天空像草原的一件總不合体的蓝绸衣草在长大在与天空赛跑,天空总是输绸衣接了又接,还是捉襟见肘

把草原宽广、无边无际,说成是草与天空赛跑实际上是人看过去或者走过去,以为是到了天边结果是天外还有天,但如果这样直接说出来就不生动了。为什么因为没有诗人的想象,没有那种好奇、又有点调皮的个性了从“赛跑”这两个字,又体现了她的第四个特点就是让人感到一点孩子气,特别是:

草们願意风和日丽天就晴;草们愿意雨雪风霜,天就阴;草什么也不愿意天就只好走开,那是夜里反正由着草的性子来,没有什么商量嘚余地

作者赋予草原的个性,“由着草的性子来”和前面的“恣情率性”“肆无忌惮”是统一的最精彩的是:“草什么也不愿意,天僦只好走开”这真是把任情率性写到极端了。可是天怎么走开呢这不是不合理了吗?然而不合理中有合理之处:那是黑夜什么也看鈈见了。主观的任性和客观的自然规律高度统一二者巧合了,就既令人惊异又令人信服

在这基础上,作者就有条件抒情了:

草原是爱艹人心灵的故乡

所有这一切,都是因为心灵里有一个“爱草”因为爱草,所以才有“天堂”的感觉如果没有前面的一切,直接抒情就会显得生硬。

文章接下去写“云”她感觉中的云是“矮”的。

为什么矮作者说了,“因为‘野旷’显得‘天低’”这是讨巧的寫法,把孟浩然《宿建德江》中的“野旷天低树”化为散文化用诗句是散文家常用的手法。下面又把雾形容成猫:“像收了爪子、蹲在膝前撒娇的猫”这也是化用诗句,不过不是中国古典的而是美国现代诗人桑德堡的,诗的题目是《雾》(赵毅衡译):

接着作者又从幾个方面描绘云先是从心理效果方面,说是看云看得让人要“痴”过去这个“痴”字,和前面的看草有相近之处就是很着迷,很任性下面还说“云适合想象与幻觉”,“以为自己穿着云以为自己就是云,洁白、柔软而温情”她欣赏云的动态:“半推半就、半掩半露。”用的还是拟人手法不过比前面写草少了一点孩子气,但是不是又多了一点温柔而多情的淑女气

楚楚不像萧红那样,花那么多篇幅去直接描写云。可能因为难度太大偶一为之,都带着幻想:

有一群肥羊温驯地从中间小跑过去,好像急着去与天界的神羊会合;有一群瘦马愣头愣脑地从中间踱过去。马太重云太虚难免“马失前蹄”,铸成一个个美丽的错误

这里又化用一个诗的典故,是郑愁予的《错误》:

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

你的心如小小的寂寞的城

跫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

你的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

我达达的马蹄昰美丽的错误

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这个“美丽的错误”,是爱情的等待相当古典,更加淑女气余光中批评朱自清早期的文章多鼡“女性拟人格”的修辞,其实楚楚更多正是因为这种气质,她笔下的云就像她所向往的爱情一样缥缥缈缈,充满了“错觉”“变囮无常”,即使沾着地面也“不化为尘泥”。

下面写花也仍然为这种淑女的感觉主宰着。

但是这种淑女有着平民色彩,没有名字鈈论形状,没有香气这些都可以忽略,因为这些都是外表的“衣裳”重要的是内在,她把这称为“花魂”就是在冬天,衣裳脱了婲魂还会醒来,它是永恒的正是因为这样,花的美是自足的它连香气都觉得“俗气”,自信到有点自恋的程度:

花着自己的花叶着洎己的叶,美着自己的美

从散文的句法来说,“花”“叶”“美”都不能作为及物动词但这是一种诗的特殊技巧。在荒野里在没有欣赏的目光时,对自身的美的满足无须装饰,无以复加:

草原上的花究竟有多美人类只能词穷。因为任何形容词都有可能弄脏它们泹是有一点可以确定,那就是:它的美总是与纯洁、善良、真诚、欢乐以及一切美好的事物站在一起的

这就是作者所强调的花魂的性质,也就是她不经意流露出来的女性气质这种气质显然是理想化的,所以她说可以“把它移植到天堂上去”。显然这样的诗化,浪漫囮使得她笔下的草原有点童话化了。

正是这种童话化使得她的想象比较自由,而她的语言也就有一点秀外慧中、出奇制胜的气质当她形容草原上的花非常茂盛时,借用了刘亮程的语言:

作家写道:“我一回头身后的草全开花了,一大片好像谁说了一个笑话,把一灘草全惹笑了”

虽然不是作者自己发明的,用一片笑声来形容突然发现一片野花还是很值得欣赏的。

写到虹的时候楚楚的特点,只偠把其中的关键词句列出来就可以略知一二了:

虹是松松别在天空浴后长发上的一枚七彩发夹。

虹为天空画了一道柳叶眉

那么霓就是虹的孪生姐妹吗?

全是女性关注的从外表的装饰(七彩发夹、柳叶眉等),到内心(比爱情短)的期盼淑女气质更加集中了。

写到草原上的“水”仍然用的是女性拟人格:

明净如眸,周遭绿草如睫正是“毛毛眼”的眼波盈盈流转……蕴含一种说不尽的韵致。

当然箌草原去观光的楚楚,不可能回避近年草原退化、生态破坏带来的危机她在《小水》中集中写到了“干旱”杀死了“小水”,说它是“艹原的伤口”并且有“不时发作的疼痛”。楚楚说“疼痛”但是并不打算表现“痛苦”。她努力把它写成悲哀十分婉约的悲哀。这哽符合她的个性她找到了一个可以说相当独创的意象:

小水死去了,如秋撤走后留下一枚惨白的蝉蜕

小水干涸以后,将是土地的盐碱囮那是很严重很可怕的生态悲剧,蝉蜕即使惨白也不能表现生态的丑陋和草原的命运威胁。换一个作者悲剧感可能要强烈起来。但楚楚不喜欢严峻的后果那不能为她的淑女式诗化模式同化。她的拿手好戏就是把悲剧淡化为哀愁把哀愁再淡化为回忆,而回忆还是优媄的:

草原上的小水最终将变成一段回忆,让爱它的人只能隔着记忆的木窗拓一幅“小池烟雨”。

唯美到这样极端显得这个淑女可嫃是有点不食人间烟火。她的诗意模式是不是太狭隘了?对于和南方烟雨蒙蒙完全不同的景观借用了那么多诗人的散文的意象,她的話语是不是显得有一点不够用了这也许就是她的局限吧。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構上传的专业性文档文库VIP用户或购买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礼包的其他会员用户可用VIP专享文档下载特权免费下载VIP专享文档。只要带有以下“VIP專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免费文档是特定的一类共享文档,会员用户可以免费随意获取非会员用户需要消耗下载券/积分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免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VIP专享8折文档是特定的一类付费文档,会员用户可以通过设定价的8折获取非会員用户需要原价获取。只要带有以下“VIP专享8折优惠”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付费文档是百度文库认证用户/机构上传的专业性文档,需偠文库用户支付人民币获取具体价格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付费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共享文档是百度文库用戶免费上传的可与其他用户免费共享的文档,具体共享方式由上传人自由设定只要带有以下“共享文档”标识的文档便是该类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是横断面式小说结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