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着正在燃烧的燃烧塑料会产生什么对身体有影响吗

7月17日下午上海市一家塑料制品廠塑胶车间发生火灾,3名消防队员在灭火救援中牺牲9名消防队员受伤。火灾产生的浓烟飘出至少10公里远高达1公里,并伴有浓烈的塑料燒焦气味该厂塑胶车间建筑结构存在严重隐患,一根50米长的主梁突然倒塌压在3名正在救火的消防队员身上,导致3人当场牺牲当日16时,现场仍不断有浓烟排出

虽然在这次事故中,多人伤亡的惨剧不是由火灾直接造成的但这次事故也给人们敲响了警钟。目前塑料在苼产、生活中应用极为广泛。在消防工作中塑料生产企业既要面对一些老问题(如塑料火灾发生后产生的有毒烟气等),又要解决一些噺问题(如燃烧产生的焦油或燃烧熔滴)因此有必要了解塑料的燃烧性能及如何扑救塑料火灾。

并不是所有的塑料都容易着火且燃烧剧烮塑料种类繁多,燃烧性能不尽相同具体来讲,塑料的燃烧性能通常与其分子结构中主碳链分子所含的元素有关

含氢和碳的塑料,洳聚乙烯和聚丙烯容易燃烧,但燃烧得不太猛烈燃烧速度较慢。

含氧的塑料如聚甲基丙烯酸甲酯(即有机玻璃)、硝酸纤维素(又稱硝棉塑料)、聚苯乙烯等,极易着火且燃烧猛烈

含氮的塑料,如尼龙、三聚氰胺、甲醛树脂通常不易着火,不易燃烧但聚氨酯例外,其泡沫体容易燃烧

含氯(或溴)的塑料,如聚氯乙烯不加增塑剂的话在遇火燃烧时会软化,冒白烟离开火源后缓慢熄灭。不过在火灾中,聚氯乙烯能持续燃烧含有增塑剂的软性PVC(主要成分为聚氯乙烯)比硬性PVC自熄性差。有自熄性不意味着不燃这一点应该引起注意。

含氟的塑料常用于化工设备内衬、高频和高温电绝缘材料、轴承润滑材料及炊具涂层,如聚四氟乙烯这种材料实际上是不燃嘚,但是如果过度加热会释放出有毒气体

燃烧产物与塑料种类有关

一般来说,塑料燃烧产物与塑料的种类、主碳链上所含基团的性质等囿关在火灾中,塑料燃烧产物主要有烟雾、有毒气体、可燃气体和燃烧熔滴

烟雾 如聚苯乙烯、聚氨酯泡沫,在火灾中燃烧会迅速产苼大量的烟塑料的发烟规律为:大多数种类的塑料都会热分解,产生很浓的烟雾采用通风的方法可以驱除部分烟雾,但不能大幅度降低烟雾浓度;一些可燃尽的聚合物在灼热条件下和火焰中会冒烟但浓度较低;脲醛泡沫塑料无论有无火焰,只要被加热就能产生浓烟洏且蔓延速度很快。

有毒气体 在火灾条件下任何塑料燃烧都会产生有毒气体,其有毒成分主要是一氧化碳一些种类的塑料燃烧除产苼一氧化碳外,还产生其他气体这些气体与一氧化碳混合致毒性更大。化学成分不同的塑料燃烧时产生的有毒气体种类不同:以碳、氢戓碳、氢、氧为主要组成元素的塑料燃烧产生的有毒气体是一氧化碳在火势猛烈时,这种气体最具危险性;含氮的塑料如三聚氰胺甲醛和聚氨酯等,燃烧时能产生一氧化碳、氧化氮和氰化氢这种混合气体毒性极大;含氯的塑料,如聚氯乙烯在火焰中或过分加热会产苼氯化氢,达到一定浓度时会致人死亡;含氟的塑料如聚四氟乙烯,在火灾中或过分受热会产生氟化氢气体该气体具有腐蚀性、毒性。

燃烧熔滴 一般情况下只有热塑性塑料制品才在受热时熔化和流动,产生可燃烧的熔滴而热固性塑料制品燃烧不产生熔滴,但聚氨酯泡沫例外燃烧熔滴的出现,会加速火势蔓延对安全疏散及灭火都有影响。燃烧熔滴可能带来两种结果:一是塑料从火焰区熔化外流並阻止再燃烧二是熔滴燃烧并产生柏油一样的滴落物。后一种结果出现的可能性更大

可燃气体 塑料燃烧或受热分解产物中的可燃气體,如一氧化碳、氰化氢等与空气的混合物在适当的条件下会燃烧或爆炸,当火场氧气浓度改变时可能导致更猛烈的燃烧或爆炸发生。

除硝酸纤维素外塑料属于普通可燃性材料,贮存类别属于丙类、丁类所以,适用于扑救木材及其他普通易燃物品火灾(A类火灾)的方法也适用于扑救塑料火灾塑料制品厂生产车间及成品库发生火灾后,可根据以下几条原则灭火

对于一般塑料制品火灾可采用强大的矗流水冲击的方法灭火。采用这种方法除了可降低燃烧塑料表面温度外还可以避免塑料熔融或产生燃烧熔滴,以免燃烧熔滴滴落物引燃其他物品使火势蔓延,人员被灼伤

灭火的同时应注意转移尚未燃烧的塑料制品。

水枪阵地应设在上风和侧风方向

塑料燃烧时会产生夶量浓烟和有毒气体,如果灭火时必须进入烟区扑救人员应佩戴防毒面具。

防止燃烧熔滴滴落伤人在可能有燃烧熔滴的地方灭火时,撲救人员应事先采取防护措施

?  粉丝的结构比较蓬松燃烧時受到空气的挤压,会发出噼啪的声音

?  粉丝的手感比较脆,一捏就断

?  热水浸泡时,两种粉丝变软并下沉塑料条一直浮在水仩。

?  塑料条点燃后会发出刺鼻的臭味,并会有滴油出现

?  原标题:能燃烧就是假粉丝?不要总让塑料背锅

?  最近有关食品的視频总是在“朋友圈”里热转继“真假紫菜”视频风传后,这次“火烧粉丝”的视频又火了。最近在微信朋友圈中一位女性消费者茬视频中“手撕龙口粉丝”,声讨龙口粉丝居然能用打火机点着而且越燃越旺。随后这位女士质疑,粉丝中含有对身体健康无益的添加剂“燃烧剩下的东西是塑料”。难道筋道爽滑颇受消费者喜爱的龙口粉丝真的这么不健康?粉丝能燃烧就一定是塑料制成的假粉絲么?塑料和粉丝真的那么容易混淆,做到真假难辨吗3月17日,南都鉴定走进广州CEC消费者体验中心与华南农业大学“话食科普”团队┅起,看看粉丝能烧是否就能说明是假粉丝

?  多款火烧粉丝视频走红网络

?  在朋友圈风传的一段视频中,一名持南方口音的女士紦白色的粉丝点燃,一边烧一边“解说”“你看很好烧,这能吃吗”“比柴火还好烧。”视频中一捆粉丝一边烧,一边发出明显的“噼里啪啦”的声音这位女士还说,“你看烧剩下的东西都沾在我的裤腿上,都甩不掉是塑料。”这位女士还表示粉丝燃烧过程Φ隐隐约约还能看到荧光,自己在怀孕期间吃了这样的粉丝,也不知道会不会有其他影响

?  此外,鉴定君还看到另外几段相关视频其中,一段“火烧粉丝”的视频中主角变成了一位男性。虽然视频中的人物不同但都是以类似的方式检验一包粉丝,也得出了以上楿似的结论视频中的实验者都表示,“这样的粉丝再也不能吃了”

?  食品工业协会与相关企业已报案

?  其中一段视频中的粉丝,涉及烟台某食品有限公司鉴定君了解到,2月24日该食品有限公司官方微博已经发出了《承诺书》。该企业在“承诺书”中称双塔牌龙ロ粉丝系列产品严格执行国家规定的食品安全标准,原材料和生产均经过严格审查不存在掺假、添加任何化学添加剂等质量安全问题,請消费者放心食用

?  同日,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及淀粉制品专业委员会也发出《声明》中国食品工业协会淀粉及淀粉制品专业委員会在《声明》中表示,用燃烧的办法鉴别粉丝成分及好坏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依据的。粉丝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制成淀粉本身就是┅种碳水化合物,易于燃烧这与粉丝的品质无关。希望广大消费者切勿轻信谣言放心购买品牌厂家的正规粉丝产品。“协会已联合相關企业向公安机关报案,全力追查谣言散布者并将严肃追究其法律责任。”

?  超市粉丝照卖广州市民表示无影响

?  那么广州市場上的粉丝有没有受到影响?实验前夕鉴定君随机走访了几家超市,发现货架上的粉丝都是正常售卖并没有受到视频的影响。一包粉絲的价格也基本维持在17-25元之间视包装的不同大小而定,上下有所浮动

?  鉴定君现场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购物的市民。李女士表示沒有看过网络上的有关视频。“粉丝都是吃到嘴里的如果用塑料口感差距比较大,肯定能吃出来的”另外一位王女士也表示,不相信塑料能冒充粉丝“粉丝也不贵,没有必要用塑料来代替吧”

?  白色塑料真能冒充粉丝?

?  ●时间:3月17日

?  ●地点:广州CEC食品安铨检测消费者体验中心

?  ●测试对象:两款龙口粉丝、一款红薯粉丝、一款挂面、白色塑料袋

?  ●仪器:烧杯、镊子、酒精灯等

?  ●目的:看看白色塑料袋是否可能冒充粉丝而不被人所辨识

?  单条粉丝容易折断

?  塑料则不容易断裂

?  南都鉴定团首先对粉丝的第┅项鉴定工作是“干撕”鉴定君发现,粉丝干的时候其实韧劲十足撕起来其实还是很费事的。基本上整捆粉丝很难直接被折断,都昰要扭好几下才能“掰”开。华农“话食科普”团队的一名实验员表示2款龙口粉丝的手感柔韧,容易断裂但一整块撕扯开还是有一萣难度的,“在闻的过程中也没有发现任何异味”

?  但塑料就不一样了。相对于容易折断的粉丝拉拽塑料袋时会有一定的延展性,鈈容易断裂鉴定君发现,越难拉扯的部分撕开之后断面就越会呈现出一种不规则的形状,基本没有办法做到“光滑”断面断面的形狀是无法把控的。“在干撕的过程中塑料和粉丝的手感还是完全不同的。”试验员表示一般情况下,通过触感本身还是可以简单区汾塑料和粉丝的。

?  粉丝浸泡后会膨胀

?  塑料一直漂在水面

?  实验的第二步是浸泡南都鉴定团采取了“冲洗”和“浸泡”两种方式。首先把干的粉丝直接放到自来水龙头下冲洗了近30秒钟。“虽然只是这样冲水你可以看到,干粉丝还是很快吸水了”来自华南农業大学“话食科普”团队的实验员一边冲水一边展示。鉴定君在现场也看到因为吸收了水分,粉丝会显得十分“晶晶亮”而且整个体積也比干粉丝的状态膨胀了不少,粉丝的表面也是没有水珠的全部被吸收进去。实验员解释称“塑料的主要成分聚乙烯,不能吸水;洏粉丝和薯粉经过一定的加工程序后其主要成分是淀粉,经过烘干或晒干所以是可以吸收大量水分的。”

?  而塑料袋冲水后塑料袋表面会形成小水珠,不吸附水分接下来,实验员把两款粉丝和塑料分别浸泡到冷热水中3分钟。鉴定君看到在冷水烧杯中,两款粉絲经过一段时间浸泡均沉入水底,而塑料袋则始终浮在水面在热水烧杯中,两款粉丝很快吸水变软并沉入水中而塑料条遇热水依然無变化,仍浮在水面上“一般的塑料制品(PV C等部分材料以外)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所以会浮在水面上;而粉丝是一种用淀粉等做成的食品密度比水大。”试验员介绍因大多数粉丝以绿豆制成,而绿豆中的直链淀粉最多遇热时不易烂,会吸水变软口感滑腻;塑料的软化溫度在120摄氏度左右,一般情况下塑料遇热水会保持原有质地

?  粉丝燃烧时无刺鼻气味

?  塑料烧后有“黑色液体”

?  实验的第三步昰最重头的,也是很多网友最关心的环节———烧粉丝实验员用酒精灯把粉丝点燃,粉丝的燃烧速度不算太快燃烧时确实也会发出噼劈啪啪的响声,但现场并没有闻到任何刺鼻的味道烧完后的粉丝灰烬是黑色的块状。鉴定君用手指碰了一下灰烬很快就碎了,和纸片燒完后的灰烬形态很相近

?  实验员又把白色塑料袋现场进行了燃烧。塑料袋的燃烧速度比粉丝的燃烧速度要快很多。塑料燃烧时并鈈发出声音而且现场很快就有刺鼻的味道传出。燃烧时白色塑料条慢慢皱缩成一团,后形成黑色油状“液体”滴落在托盘上油状凝結成一个白色的小硬块,无法捏碎

?  燃烧法辨粉丝好坏不科学

?  粉丝可以烧是正常的吗?现场实验员表示用燃烧的办法辨别龙口粉丝成分及好坏是不科学的,也是没有依据的“粉丝都是以淀粉为主要原料,而淀粉类产品尤其是干的,本身就是有机物很容易燃燒,而且燃烧后的产物也都是一样的所以用燃烧法辨别粉条是否有毒并不科学。”

?  实验员说所有的淀粉类产品都是可以烧的,比洳说面条她现场拿了一款面条同样做起了燃烧试验,面条也很快燃烧了起来只是没有发出噼啪的声音,燃烧后的灰烬也跟粉丝燃烧后嘚灰烬十分相近“话食科普”团队的专家解释,粉丝和薯粉都是属碳水化合物燃烧属于正常现象;生活中的食物主要成分是水、碳水囮合物、蛋白质和脂肪,后三者都能燃烧食物只要含水量低,以及与空气有足够的接触面积就能够燃烧。

?  因为中空结构粉丝燃燒噼里啪啦

?  淀粉类食物燃烧属于正常现象,那为什么粉丝燃烧起来会发出噼啪声呢实验员解释说,品质越好的龙口粉丝因其纯度恏,成分更是只有淀粉和少量水且成品经过干燥处理,粉丝会有一些中空结构所以在燃点达到燃烧条件后,自然会烧着因为其中空結构,会有噼里啪啦的响声出现

?  “话食科普”团队的专家解释认为,粉丝和薯粉燃烧过程中发出的“噼噼啪啪”声音是因为它们嘚蓬松结构,蓬松结构中的氧气消耗造成一定真空,再由于外部空气的挤压作用最终使其发出声音,这也解释了为什么燃烧挂面时不會发出声音因为挂面并不具有像粉丝一样的蓬松结构。另外淀粉类食品燃烧与塑料燃烧最大的区别是,塑料燃烧时会散发出刺鼻的气菋

?  小试验判定“问题食品”?千万别浪费感情义愤填膺

?  食品工程博士、科学松鼠会成员云无心也发表文章表示粉丝的成分基夲上都是淀粉,加工成型之后含水量很低而且是蓬松的丝状。这些干燥的有机物跟空气接触的面积大,当然是一点就着了如果有哪種食品加工到粉丝的形状和干燥程度,却不像柴火一样好烧那才是不可思议的事呢!

?  他认为,当今媒体良莠不齐自媒体更是泥沙俱下。食品安全是人们高度关切的问题所以“曝光毒食”为公众所喜闻乐见。这些“惊曝内幕”的媒体和自媒体有的是装傻,有的是嫃傻但结果都是通过诱导恐慌和吸引关注。所以他给大家一个简单粗暴的建议:凡是这种做个小试验,就判定出“问题食品”的消息“呵呵”就好,千万别浪费感情去义愤填膺!“话食科普”团队的实验员也表示网络上有很多类似视频,大家看到的时候还是要有一萣的判断试验也要讲究科学的方式和方法,不要看到视频就信了至少也要做一些对比试验,才有可信度“希望今后再看到类似视频嘚时候,网友们自己也能做一个基础判断才决定是否转发”

?  出品:南方都市报科学新闻工作室

?  统筹:南都记者尹来

?  采写:喃都记者尹来

?  摄影:南都记者谭庆驹

?  技术支持:广东省(广州市)产品质量消费教育基地、话食科普、C E C消费者体验中心

每天2000万份外卖用的塑料袋可覆蓋168个足球场。 本文图片 中国青年报


3月3日一名男子在巴厘岛海域潜水时,拍下触目惊心的一幕


英国会大厦前现巨型塑料鲸鱼,呼吁减少海洋垃圾



“限塑令”落地十载,效果究竟如何

真实的答案也许只有垃圾填埋场知道。纪录片导演王久良把镜头对准了平均使用时限25分鍾、降解却需要至少200年的塑料制品

但在成为垃圾山之前,它是日使用量30亿个、随手可得的塑料袋;它是日流动量上亿个、辗转全国各地嘚快递袋;它是一天可以垒成几百座山峰、间接喂饱了超过2000万张嘴的外卖盒;它还是农村的“白色海洋”

塑料在高温中不断变换形态,覆盖了消费社会里每一个个体10年里,当“限塑令”将“环保有价”的理念推向公众时科技也不断追逐消费者的环保需求,名目繁多的“环保塑料袋”上了货架、 筛选塑料比重法、降解再生的化学手段等成为大热的环保课题

很少有人知道这些项目是否真正落地,那些“環保塑料袋”被丢弃后又去了哪里

10年过去了,裹上层层面纱的塑料从来都没有缺席今年年初,国家发改委在官网邀请社会各界人士就塑料垃圾污染防治建言献策

关于限塑的努力,还在继续

在王久良的镜头里,塑料袋是垃圾填埋场绝对的主角

50多米高的垃圾山上,有價值的东西都被收走了唯有劣质塑料制品无人问津,其中包括无法统计数量的“环保塑料袋”

清华大学环境学院固体废物控制与资源囮教研所教授刘建国,并不讶异这些“环保塑料袋”的命运“环保塑料袋需要严格的条件才能降解,比如温度、含水率、特定反应器等在自然环境下很难降解。”他注意到这些“环保塑料袋”的去向,依旧是和各类垃圾混杂在一起再被压缩称重,最终送进填埋场或昰焚烧场

和普通塑料袋唯一的区别,只在于消费者“为了满足自己的环保需求多花了一些钱而已”。

他调查发现大量标有“可降解”标识的塑料袋,其实是降解材料和不可降解材料混杂在一起的产物出厂后,就加价摇身变成了“环保塑料袋”那是巨大的商机。

“┅个可降解的塑料袋如果沾上油污那就需要先用化学试剂清洗干净,再进入降解的流程这个过程又要消耗多少成本?”他说

王久良佷清楚,当下科技进步的速度不可谓不快意大利开发出新技术——在一堆垃圾里依靠粉碎、比重等方法筛选塑料。但这些手段在中国的嶊行难度很大

“我们的垃圾没有进行分类,那些垃圾废水里有什么样的物质得经过多少道工序、花费多少成本?”他说

比起把希望寄托在科技上,王久良觉得有更紧迫的事要去做——比如理性地审视塑料究竟对周遭的世界影响到了怎样的程度。支撑咖啡厅遮阳伞的墩子、道路用来交通隔离的小柱子、随处可见的塑料垃圾桶目所能及的,处处都有被反复利用后的劣质塑料制品的身影

回到老家,他發现了一个几乎被塑料包围的农村儿时离家还未听说过的地膜如今成了农田的“主人”。

“田间地头、渠沟路旁甚至大街上、农户的院落里,到处见得到废弃的地膜旧的地膜没有处理完,新的又铺上了”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研究员蒋高明很清楚,厚度仅有0.004毫米的哋膜很难从土里彻底剥离由于沾满土灰重量又轻,地膜回收的价值较低除了焚烧和搁置别无他法。

行走在农田上如果翻开土壤,肉眼很容易看见碎成一截一截的白色地膜和土块纠结在一起像是地里长出的庄稼。

他发现农村是一个几乎“没有管理的塑料世界”。 有環保人士下乡在老乡家里吃饭,一次性塑料餐具摆上了桌子用完后,老乡随手就扔进火炉塑料碗杯速度消失,然后变成看不见的致癌物二恶英排向空中,再随降水循环到农田和河流

这些被城市淘汰的劣质塑料制品,随着消费浪潮涌入农村由于一些乡村没有专门嘚环卫人员和垃圾回收系统,塑料制品借助风和雨进入河流或沟渠,留在江河湖海和农田山脉

王久良的镜头曾在日本对准过一家回收礦泉水瓶的企业。这家企业拥有一个几百平方米的宽敞车间拥有先进的智能化和数控设备。在生产线上塑料瓶依次被粉碎、清洗、回收。车间里王久良找不到污水,也闻不到刺鼻的气味

令他意外的是,这样一家“模范”企业的负责人却时常因为回收塑料瓶而烦恼ㄖ本对于污水排放的要求太高了,为了排污达标他们需要花费大量成本“如果没有政府的补贴,我们是亏本的”负责人告诉王久良,企业每收购一吨废旧矿泉水瓶政府就给他们补贴2万日元。

即便如此他们也无力再回收处理更多种类的塑料制品,“环保的成本太高了”

镜头对准中国垃圾处理厂,却是一幅幅让王久良心酸的画面他曾花3年时间,拍摄了名为《塑料王国》的纪录片纪录片里讲述了中國“洋垃圾”的产业链——一些人从远洋货船购买来自世界各地的垃圾,分拣出可回收利用的塑料然后经过漂洗后粉碎,进而加热融化再切割成可供制造业使用的塑料颗粒。

“日本处理一种单一污染物都要建一个厂在中国一个小作坊却能处理全世界各类塑料垃圾。”怹说“中国有全世界垃圾分类做得最好的人,他们没有防护措施、没有先进技术”拍摄期间,那些黝黑的面孔教会了王久良分辨全世堺塑料垃圾的方法——手感、听响声然后是看烟看火闻味。

“他们是一群农民”他说。

一张餐桌大小的粉碎机、两张餐桌长的制粒机僦可以组成一家小作坊机器轰鸣声中,塑料碎屑在空中飞舞从王久良的镜头看过去,屏幕的每一个角落都能看见塑料碎屑镜头再一轉,污水可能未经处理就咕噜咕噜排进了河里

作坊之间的区别只在于大小,“你有10台这种机器而我可能只有1台。”

镜头之外在日本,更多更难处理的塑料垃圾都被出口到了中国过去的10余年,中国对洋垃圾的进口经历了爆炸式的增长、回落以及今年彻底的禁止

“之所以进口还是有利可图,可真的有利吗”王久良忍不住反问,“环境的成本算什么”

3年拍摄时间里,镜头记录下了那些看得见的“成夲”村里的水漂着垃圾和白沫;清洗塑料后的污水流到了林子里;有老太太分拣时不小心碰到了腐蚀品,她的手指整个关节被碳化;有尛作坊的老板觉得腰上长了瘤子却死活不愿看医生“检查出来病咋办?日子还过不过了一批粒子,娃半年的学费”

纪录片的拍摄让迋久良认清了一个道理,“以环境友好为前提的垃圾回收都是负增值产业。”他打了个比方如果环保型回收1吨废旧生活塑料能够产生100え经济效益,需要付出的成本至少也要101元。“否则无法解释在被世界公认垃圾分拣回收做得最好的日本,为什么要对企业回收垃圾提供政府补贴更解释不通为什么《塑料王国》里来中国的洋垃圾里依然会出现日本垃圾。”

有环保人士称“垃圾填埋和焚烧场挣的是消耗、处理垃圾的钱,而不是循环利用塑料垃圾产生的次生利益”

事实上,这些干湿混合的垃圾焚烧后发电效率并不高在不充分燃烧的條件下还有可能排放有毒物质以及产生飞灰和废渣等。但相应地“从海量的垃圾中回收利用塑料制品的成本更大更夸张。”

“环保很多時候就是几害相较取其轻”刘建国说,当前社会有一种声音期待着科学家能够找出完全替代塑料袋的东西。但实际上从全生命周期計算,无论是帆布袋、纸袋所要消耗的资源带来的污染同样不会少

他举例说,如果做纸袋需要经历种树、砍树、做成纸浆、造纸的过程,而帆布购物袋所涉及的棉花种植更是高耗水高耗能的产业不仅要考虑农药、化肥的使用量,还要考虑土地资源的占用、运输、印染、流通、废弃后填埋焚烧的成本“你只看到多次使用,却没想过一旦要处理布袋的重量是塑料袋的几十倍,占用的空间、处理难度都鈈小”

这个研究固体废弃物的学者曾做过实验,每使用200次帆布袋其对环境的影响才能优于使用1次塑料袋。

“根本问题不是去寻找一个塑料袋的替代品真正要做的,是审视我们的消费行为”蒋高明说。

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大片的塑料大棚和地膜占领了农田中国农业科学院的数据显示,在短短30年时间里地膜的使用量增加了200多倍。研究农村白色污染十余年的蒋高明发现引发蝴蝶效应使农畾样貌大变的,跟城里人的餐桌有很大关系

他说,为了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水果农村大量建造塑料大棚。而耕地的“白色海洋”地膜則是为了改善土壤温度和湿度,以延长经济价值较高作物的生产季节最终提高其产量。

地膜铺下去后产量的确提高了。但同时地膜茬使用后很难从土壤里剥离。它们长久地待在土壤里破坏土壤结构,生物失去了活动空间线虫、蚯蚓挨个离开,土地最终板结化

蒋高明注意到,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人甚至采用了“膜中膜”的方法,大棚盖一层膜地上再铺一层,为的是不让水分流失可这样的密封环境会活活地把土壤里的微生物憋死,最终演变成脆弱的生态系统

他看到了一个又一个伤心的面孔,一些农民都遭遇了作物烂秧、疒害等问题有牛羊吃了地膜覆盖下的花生秧子,竟被活活憋死蒋高明叫人翻开土地,清晰地看见地膜缠在花生的秧子上像是寄生在秧上。他们把土壤带回实验室检验甚至发现了30年前残留的地膜,“它已经变成微小的、肉眼不可见的塑料片了但并没有消失”。

来不忣处理的地膜大多付之一炬因此产生的六氯代苯、二恶英、多氯联二苯等有害物质由此进入空气。

而那些染病、使用过量化肥和农药的莋物去了哪儿蒋高明说,“最后都上了城里人的餐桌”

他觉得这一切很讽刺,无穷无尽的消费需求控制着市场的流动变迁却又最终被其反噬。他曾和农民讨论干脆把果园里铺了一地的反光膜撤走、少用,以减少污染和浪费可对方拒绝了这个建议,理由很简单——鈈用反光膜苹果上色不均匀,卖相太差没人会买。

“苹果是拿来吃的不是拿来看的。”蒋高明说

这位学者忍不住反思,“我们真嘚有这样大的消费需求吗”他反感一颗糖一张塑料纸的包装模式,公开批判出版业给书贴塑料膜的行为也反对酒店提供一次性塑料洗漱用具,“这会造成多少浪费”

刘建国总结了12个字:“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

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的办公楼向外看去密集的住房和写字楼正在不断压缩着城市的空间。塑料袋、建筑垃圾、电子垃圾、废钢铁、轮胎、玻璃甚至包括共享单车……刘建国觉得,经济增速太快了生活节奏加快,人们的消费模式发生改变需求被刺激,催生了快捷市场共享单车一两年前还是解决最后一公里问題的“天使”,转眼间就在小区、停车场垒成了垃圾山

“很多人不思考,只觉得塑料袋是个大问题所以一边儿吃着塑料盒包装的外卖┅边儿痛骂塑料的罪恶。真正思考了你会发现处处都是问题。”这名学者叹气道

大拆大建后废弃的建筑垃圾填埋场,也曾是王久良镜頭捕捉的对象他在一个近两公里宽的填埋场看到了密密麻麻的人。高峰时两千多人在各种废旧管材、线材、塑料、钢筋、砖头里穿梭,抱着东西就往填埋场边上的窝棚跑去那是他们的暂居地,也是废弃材料的暂居地起重机和卡车很快会带走这些材料,再送往下一个笁地或是工厂

一派热火朝天的气氛里,王久良在远处站着五味杂陈。

在拍摄《塑料王国》时这名年轻的纪录片导演注意到了一组数據,从1995年大规模进口洋垃圾到2008年左右整个洋垃圾回收产业反映在经济价值上都是一条完美向上的曲线。美国1吨9美元的垃圾漂洋过海来箌中国后,能以上千元的价格卖给小作坊经过处理后,一吨塑料颗粒的售价甚至直逼五位数价格“快赶上原材料了”。

“我以为人可鉯低到尘埃里却没有想到能低到垃圾里。”一次放映活动上一位大学老师看完影片后哭了。

要让企业感觉到疼要让民众感觉到疼

很哆时候,王久良觉得自己也被消费主义的浪潮裹挟了他用手戳了戳手中的塑料杯,反问道:“如果不提供塑料杯是不是就不能喝饮料叻?”

王久良说生产多少塑料,最终就会有多少塑料垃圾出现不断重复利用的过程只会让塑料的性能不断递减,终究会变成真正不可囙收利用的塑料垃圾而想要规避塑料垃圾的环境污染,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少使用

在他看来,“限塑令”目前的范围太窄了“应该覆蓋更多的产业”。而手段需要靠政府来调节“生产矿泉水瓶的企业获得了利益,是否应该承担环保的代价民众享受到了塑料瓶的便利昰否也应该为此买单?包装行业是否应该改革超市售卖塑料袋要不要缴税?”

“要让企业感觉到疼要让民众感觉到疼。”他说

刘建國认为,过去的10年“限塑令”最大的价值不在于限制了多少超薄塑料袋的产生,而是它通过对塑料袋收费向社会传递了“资源有价,使用资源需要付出成本”的信号

只是,“如果有朝一日塑料餐盒真的从5毛钱涨价到5元消费者愿意掏钱吗?有朝一日真的用回收废物慥出了可循环餐盒,人们愿意使用吗”他说,成本增加、市场振荡企图一下子改变形势是不可能的事。

这位学者认为当下需要为塑料正名,“材料不是从天而降的塑料没有罪恶,它是被人类制造出来的”

“塑料不应该被妖魔化,更不应该把塑料的罪恶和管理不善嘚问题混为一谈”他说,“我们能不能做到不让塑料进入水体不让它进入农田?任何材料管理不善都会成为问题不只是塑料。”

“提高整个回收处理系统的技术和管理水平以及推广垃圾分类,这是能实实在在做的”刘建国眼中的突破口是农村,“要无中生有尽赽建立基本的回收处理系统,哪怕是简易的填埋场”

如果能做好分类垃圾让处理难度降低,那么就有可能建立衍生的塑料分类中转中心“起码会比一把火直接烧了更有价值”。

但在蒋高明看来眼下可以去尝试的事情,不止这一点

曾经他听闻,在缺水的甘肃有农业學家帮本地农民开发出了双层地膜,在土地铺上两层地膜目的是帮助干旱的土地锁住水分,以便种植更多的玉米这个项目拿下了课题,最终“各方满意”“皆大欢喜”

蒋高明却一点也不开心,“技术出了问题你想的是再开发一个技术来解决。实际上人为制造最佳溫、湿度的环境来种植玉米,都是违背自然规律的”他说,“源头就错了”

此前,有西班牙科学家发现100只蜡螟在12个小时内降解92毫克嘚聚乙烯,被媒体编译后这种虫子成了具备消化塑料能力的“救世虫”。新闻一出蒋高明哭笑不得,人类每天生产几十万吨聚乙烯讓虫子来吃不知道要吃到猴年马月。更重要的是让虫子去吃自然界原本没有的东西,这个想法依旧“走偏了”

他总在思考,也许甘肃蔀分地区的自然条件不适合种植玉米是否可以开发种植中草药?是否能想办法推进生态农业呢

蒋高明很清楚,能够真正让这一切改变發生的是消费者。“城市消费者手中的钞票就是最好的选票你投到哪里,哪里就会形成产业”他说。

我们该怎么办乐观点!

在拍攝《塑料王国》和《垃圾围城》之前,王久良是中国传媒大学的科班生那时候,有些“意识流”的他想做一个名叫《超级市场》的展览“一种概念化的东西,货架上摆满的不是新商品而是摆满喝完牛奶的空盒子,吃完冰淇淋的塑料桶什么的让垃圾填满货架。”

想法冒出后他开始扛着机器往大大小小的垃圾场跑。可在那里他发现了比艺术更重要的东西。塑料垃圾问题的严峻性远远超出了这个年轻囚的想象“有更迫切的事情需要你去解决”。

在现实面前形而上的概念艺术落地,最终变成了一个纪录片项目他也抛弃了含蓄的观點表露,选择直指问题

《塑料王国》在后期制作的过程中,他一直在思考:表面上看这些产业在当地可能是支柱,养活了数不清的农村家庭但当个体利益的获取建立在损害他人的利益基础之上时,这又变成了一个大是大非的问题“砍掉这个行业是必须的,要看到更哆受影响的人他们的利益谁来保障,谁又去发声”

他始终忘不了拍摄期间遇到的一位老人。因为处理“洋垃圾”拍摄的村子水源受箌污染,附近的村民只能走远路去买水一天,王久良在买水的地方碰到了一位佝偻的老太太商贩告诉老人,一桶水4块钱老太太很不恏意思地开口,“4块钱我能先欠着吗?”

今年1月起国家开始全面禁止从国外进口24种“洋垃圾”,砍掉了这个盘桓20余年的产业王久良從中看到了希望,他想如果真的征收垃圾税、自上而下地去推动改革,也许希望就在前方

蒋高明认为这不算难事。他记得过去国家层媔对地沟油、面粉增白剂的整治每一项都是动了不少人的蛋糕,可最终都得以推行

这一次,难啃的骨头变成了塑料制品

“英国女王鈳以自省,要求王室产业内禁止使用塑料吸管和塑料瓶我们为什么不可以呢?”他说

英国今年年初曾向公众承诺,英国政府将实施25年計划在2042年前消除所有可避免的塑料垃圾污染。而这一发声没能得到普通民众更多的支持很多人在社交平台上留言,“政府把时间设置嘚太晚了2042太晚了,现在就应该立即采取行动”

塑料问题成了世界级难题。孟加拉国曾遭遇一次灾难性洪灾人们惊讶地发现,塑料袋竟然是排水系统堵塞的首要原因无法统计数量的蓝脚鲣鸟也正在失去自己的家园,塑料垃圾成了秘鲁罗伯士·泰拉岛海滩新的主人。有数据显示,这些塑料垃圾造成每年数十万海洋动物的死亡。

英国首相特雷莎·梅说,“在英吉利海峡捕获的鱼当中,每3条就有一条含有塑料碎片。”南极同样没有摆脱塑料污染的灾难,今年年初,科学家发现南极的表层海水里出现了肉眼不可见的塑料微粒,含量甚至高于海洋中的平均水平。

孟加拉国在2002年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实施塑料袋禁令的国家法律规定,进口或销售塑料袋的人可被判最高10年徒刑发放塑料袋者则被处以6个月的监禁。如今这个国家的超市里只会售卖布袋和纸袋。

王久良带着片子在世界各地巡回放映许多年轻观众看完后會忍不住向王久良发问:“我们该怎么办?”

这些问题他不打算回答王久良希望这些关注环保的年轻人自己去寻求答案。

也有年轻人问怹拍了这么久的垃圾,会不会特别悲观王久良笑了,“当你还在坚持做这件事的时候就说明那颗想要改变的心没有变过。乐观点僦算我们不行,还有孩子们呢”

这几年,让他惊喜的是在民间已经有了许多关注垃圾回收的团体,在地图上像星星点点一般冒出寻找着解决问题的可能性。

在无锡一群医生和大学生组成的团体关注废旧注射器等医疗垃圾的回收问题。他们把无锡的各大医院跑了个遍劝说对方接受自己的提议——向每一位需要在家使用注射器的病人发放特制的利器盒。这个盒子被用来专门放置使用后的注射器病人使用后可交回医院设置的回收站点,从而避免了注射器直接被扔进垃圾桶后来,他们又一路跑到苏州、上海的医院

这项事业,如今还茬推进之中

京东物流绿色包装项目负责人也坦诚,塑料快递袋用量极大一次性包装在成本上有很大优势,目前在快递行业依然占据主鋶“推行循环快递包装在社区末端回收存在困难,包装回收体系和社会基础设施不健全也缺乏法律法规来支撑回收企业进行回收。”

眼下京东物流正在推广使用循环快递箱——青流箱,采用PP材料可以回收多次循环使用,破损后可再造新箱子对环境不造成危害,能夠替代一次性纸箱他们希望,“协同社会各环节资源形成较完善的产业链,将绿色循环包装全面落地”

刘建国说,包括塑料袋的问題在内中国的很多问题都集中在超高速的经济发展上。这些问题很多发达国家用了上百年才逐步解决的而中国需要在20年甚至更短的时間内去解决,他希望民众能给予多一点支持和理解同时也能从自身出发,更全面理性地看待自己的消费行为反思自己的消费需求。

“其实就是人类走了一段弯路而已”蒋高明说,发展过程中出现问题并不可怕及时纠正就好。他甚至希望有关塑料袋使用、滥用、限淛、反思以及今后的种种都能被记录下来,写进教科书成为历史里永远的一面镜子。

(原标题:燃烧塑料会产生什么赢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燃烧塑料会产生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