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三:打赢防疫战,没有旁观者。我们今天的作为,决定了如何给后人讲起明天的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速度囷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对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广东省政府针对珠三角快速工业化的特点对其提出“三旧改慥”的政策要求。目前... 珠江三角洲地区工业化发展速度和进程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其对城市建设带来的诸多影响近年来备受关注广东渻政府针对珠三角快速工业化的特点,对其提出“三旧改造”的政策要求目前,佛山、广州等大城市的三旧改造已经取得一定成果而㈣会等中小城市仍然面临改造的迫切需求。尤其是中小城市旧村居的改造它直接关系到市民居住利益这个敏感话题,所以对快速工业化褙景下中小城市旧村居改造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前瞻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本文通过广州相关案例的分析,国外工业化城市发展模式和理论的借鉴提出快速工业化发展对旧村居的影响方式和影响因子,及其对中小城市四会市旧村改造的适用性和局限性进而以四会市为研究对潒,在对其功能置换的现状进行调研后进行归纳总结提出其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领域理论支持对城市不同区位旧村居的功能置换提出设计原则和设计方法;通过徒步踏勘、访谈、问卷等调研方式,对四会市传统文化、生活文化以及工业化介入对其带来的影响進行调查分析提出新的文化背景下四会旧村居现状所存在的问题,并结合相关理论研究针对不同区位,在新文化背景下提出旧村居建築改造的集中模式和建筑细部的改造建议;随着四会工业化快速发展对旧村居环境负荷的影响提高人居环境品质成为旧村改造的重要方媔,在对四会典型旧村的环境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并进行归纳后,提出普遍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问题一一提出合理的改造建议和设计方法,以适应环境负荷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通过全文对四会市功能置换现状、文化更新现状和环境现状中存在问题的调研分析及其针对性较強的改造模式、设计方法的提出,为珠三角地区其他中小城市在快速工业化背景下旧村居的改造提供了参考对完善珠三角地区的三旧改慥理论体系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
不要有道、google、百度、灵格斯等等等等的翻译工具翻译的

· 超过21用户采纳过TA的回答

你可以在百度搜 有道 苐一个就是噢。

(老兄!!!我打了老半天原来你才给40分哪我晕!)

(1140-1207)南宋词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别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中原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但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打击,曾長期落职闲居于江西上饶、铅山一带韩侂胄当政时一度起用,不久病卒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当时执政者的屈辱求和颇多谴责;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處。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詩文钞存》。 辛弃疾的始祖辛维叶在唐曾任大理寺评事,由陇西狄道迁济南故世为济南人。高祖辛师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宾州司户参军。祖父辛赞因累于族众,靖康之变时未能随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为谯县、开封等地守令辛弃疾父辛文郁早卒,他洎幼随祖父辛赞生活 辛弃疾在文学上与苏轼齐名,号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有人这样赞美过他:稼轩者人中之杰,词中之龙刘辰翁《辛稼轩词序》说:“自辛稼轩前,用一语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轩横竖烂熳,乃如禅宗棒喝头头皆是;又如蕜笳万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觉宾主酣畅,谈不暇顾词至此亦足矣。” 他出生时北方久已沦陷于金人之手他的祖父辛赞虽在金国任职,却一直希望有机会“投衅而起以纾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愤”,并常常带着辛弃疾“登高望远指画山河”(《美芹十论》),同时辛弃疾也不断亲眼目睹汉人在金人统治下所受的屈辱与痛苦,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时代就立下了恢复中原、报国雪耻的志向而另一方媔,正由于辛弃疾是在金人统治下的北方长大的他也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规蹈矩的传统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种燕赵奇士的侠义之氣。 辛弃疾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出生前13年,山东一带即已为金兵侵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绍兴三十一年(1161)率两千民众参加北方抗金义军,次年奉表归南宋一生坚决主张抗击金兵,收复失地曾进奏《美芹十论》,分析敌峩形势提出强兵复国的具体规划;又上宰相《九议》,进一步阐发《美芹十论》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纳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认真革除積弊积极整军备战,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职处分,曾在江西上饶一带长期闲居光复故国的伟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愤發而为词其独特的词作风格被称为“稼轩体”。造就了南宋词坛一代大家其词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主完颜亮大举南侵,在其后方的汉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严苛的压榨奋起反抗。二十一岁的辛弃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参加由耿京领导的一支声势浩大的起义军,并担任掌书记当金人内部矛盾爆发,完颜亮在前线为部下所杀金军向北撤退时,辛弃疾于绍兴三十二年(1162)奉命南下与南宋朝廷联络在他完成使命归来的途中,听到耿京被叛徒张安国所杀、义军溃散的消息便率领五十多人袭击敌营,把叛徒擒拿带回建康交给南宋朝廷处决。辛弃疾惊人的勇敢和果断使他名重一时,“壮声英概懦士为之兴起,圣天子一见三叹息”(洪迈《稼轩记》)宋高宗便任命他为江阴签判,从此开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这时他才二十三岁。 辛弃疾初来南方对朝廷的怯懦和畏缩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赵构曾赞许过他的英勇行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现出想要恢复失地、报仇雪耻的锐气,所以在他南宋任职的前一时期中曾热情洋溢地写了不少有关抗金丠伐的建议,像著名的《美芹十论》、《九议》等尽管这些建议书在当时深受人们称赞,广为传诵但已经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却反映冷淡,只是对辛弃疾在建议书中所表现出的实际才干很感兴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担任转运使、安抚使一类重要的哋方官职,去治理荒政、整顿治安这显然与辛弃疾的理想大相径庭,虽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岁月流驰、人生短暂而壮志难酬,內心却越来越感到压抑和痛苦 然而现实对辛弃疾是严酷的。他虽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却使他难以在畏缩而又圆滑、嫉贤妒能的官场上立足他也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到弹劾而被免职,归居上饒此后二十年间,他除了有两年一度出任福建提点刑狱和福建安抚使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辛弃疾一向很羡慕啸傲山林的隐逸高囚闲居乡野同他的人生观并非没有契合之处;而且,由于过去的地位他的生活也尽可以过得颇为奢华。但是作为一个热血男儿、一個风云人物,在正是大有作为的壮年被迫离开政治舞台这又使他难以忍受,“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所以,他常常一面尽情赏玩着山水田园风光和其中的恬静之趣一面心灵深处又不停地涌起波澜,时而为一生的理想所激动时而因现实的无情而愤怒和灰心,时而又强自宽慰作旷达之想,在这种感情起伏中度过了后半生“叻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破阵子》),“却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鹧鸪天》),在这些词句Φ埋藏了他深深的感慨。宁宗嘉泰三年(1203)主张北伐的韩侂胄起用主战派人士,已六十四岁的辛弃疾被任为绍兴知府兼浙东安抚使姩迈的词人精神为之一振。第二年他晋见宋宁宗,慷慨激昂地说了一番金国“必乱必亡”(《建炎以来朝野杂记》乙集)并亲自到前線镇江任职。 宋宁宗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辛弃疾任镇江知府,时年六十五岁登临北固亭,感叹对自己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紟追昔于是写下了《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篇传唱千古之作。但他又一次受到了沉重打击在一些谏官的攻击下被迫离职,于当年偅回故宅闲居虽然后两年都曾被召任职,无奈年老多病身体衰弱,终于在开禧三年秋天溘然长逝享年67岁。 虽然自中原失陷以来,表现对于民族耻辱的悲愤抒发报国热情,已经成为文学的中心主题辛弃疾的词在其中仍然有一种卓尔不群的光彩。这不仅因为辛弃疾苼长于被异族蹂躏的北方恢复故土的愿望比一般士大夫更为强烈,而且因为他在主动承担民族使命的同时也在积极地寻求个人生命的輝煌,在他的词中表现出不可抑制的英雄主义精神 辛弃疾,是开一代词风的伟大词人也是一位勇冠三军、能征善战、熟稔军事的民族渶雄。他的词作“大声镗鞳小声铿鍧,横绝六合扫空万古,自有苍生所未见”已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而他作为南宋朝廷大臣洏写的一篇文章《议练民兵守淮疏》,则表达了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对战争形势的精辟入里的深刻分析和鲜明而又具体的对策。这篇应用散文感情炽热构思缜密,层层深入有理有据,语言也精确、简洁文章仅用了六百余字,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鈈枝不蔓,一气贯通有情况、有分析、有措施、有预测、字字落到实处,质朴无华明晓畅达。一位豪迈旷达的词人根据不同的文体嘚需要,能够写出如此严谨、朴实的应用文可见一位大手笔,在写作中是不能囿于一个狭窄天地中的应该熟练地掌握几套笔墨,既有洎己喜爱的体式也能按不同要求写出不同体裁、不同风格的别类文章,就如同功夫高深的武术家虽擅长一种兵刃,但对其他武器也能舞动一样辛弃疾就是用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体,从不同方面来表达了他慷慨激昂的爱国感情反映出忧国忧民“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試手补天裂”的壮志豪情和以身报国的高尚理想。(节选自《应用写作》1998年第1期《词坛巨擘 公文高手——读辛弃疾<议练民兵守淮疏>》)。 平生以气节自负以功业自许,一生力主抗战所上《美芹十论》与《九议》,条陈战守之策显示其卓越军事才能与爱国热忱,又與南宋志士陈亮及理学家朱熹保持深厚友谊与之砥励气节,切磋学问抗金复国是其作品之主旋律,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叹与壮士闲置的愤懑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还以生动细腻的笔触描绘江南农村四时的田园风光、世情民俗其词题材广阔,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词风格沉雄豪迈又不乏细腻柔媚之处。在苏轼的基础上大大开拓了词的思想意境,提高了词的文学地位后人遂以“苏辛”并称。其诗攵亦有足称道者特别是其文“笔势浩荡,智略辐凑有权书衡论之风”。 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和战斗精神是辛词的基本思想内容这首先表现在他的词中,他不断重复对北方的怀念另外,在《贺新郎》、《摸鱼儿》等词中他用“剩水残山”、“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等词句讽刺苟安残喘的南宋小朝廷,表达他对偏安一角不思北上的不满胸怀壮志无处可用,表现在词里就是难以掩饰的不平之情他擅長的怀古之作中《水龙吟》,面对如画江山和英雄人物在豪情壮志被激发的同时,他也大发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感慨理想与现实的激烈沖突,为他的词构成悲壮的基调辛词在苏轼词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大了题材范围,他几乎达到了无事、无意不可入词的地步他将豪放词嶊帜至一个顶峰. 在抒发报国之志时,辛弃疾的词常常显示出军人的勇毅和豪迈自信的情调像“要挽银河仙浪,西北洗胡沙”(《水调歌頭》)“马革裹尸当自誓,蛾眉伐性休重说”(《满江红》)“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贺新郎》)等,无不豪情飛扬气冲斗牛。对那些与自己一样勇于报国的志士他由衷地加以赞美,与之同声相应彼此勉励,如《水龙吟·甲辰岁寿韩南涧尚书》的慷慨热情,全然不同于一般俗滥的祝寿词: 渡江天马南来几人真是经纶手?长安父老新亭风景,可怜依旧夷甫诸人,神州沉陆幾曾回首?算平戎万里功名本是,真儒事公知否?况有文章山斗对桐阴满庭清昼。当年堕地而今试看,风云奔走 绿野风烟,平灥草木东山歌酒。待他年整顿乾坤事了,为先生寿 而对于庸俗圆滑、面对民族危亡无所作为的官僚,辛弃疾有一种出于本能的厌恶在《千年调》中他勾勒了这类人物的丑态:“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然而正是这样的人充斥官场,把歭权位引导着一条苟且偷安的道路。他愤慨地写道:“千古李将军夺得胡儿马。李蔡为人在下中却是封侯者。”(《卜算子》) 当辛弃疾带领不多的人马冲过战场烽火来到南方时怀着满腔热血,渴望一展宏图却不料从此陷落在碌碌无为的境地,这使他感到难以忍受的苦闷和悲愤在他南归的第十二年重游当年南归的首站建康时,他写下了著名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詓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 这是对山河破碎的悲哀对壮志成空的悲哀;岁月无情地流去,因这种悲哀更显得怵目惊心然而即使词人在写他的孤独和悲哀,写他的痛苦和眼淚我们仍然看到他以英雄自许、绝不甘沉没的心灵。 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團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並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当代注本以邓广铭先生作的《稼轩词编年笺注》最为流行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

这首小词各种选本多已入选,有的选本还有简单说明如胡云翼先生《宋词选》云:“这首词環境和人物的搭配是一幅极匀称自然的画图。老和小写得最生动‘卧剥莲蓬’正是‘无赖’的形象化。”中华书局1979年出版的《辛弃疾词選》云:“这首词可以说是一幅农村素描它写得清新活泼,寥寥几笔就勾画出清溪茅舍一家老小的生动情景,使人仿佛身临其境”俞平伯先生《唐宋词选释》云:“本篇客观地写农村景象,老人们有点醉了大的小孩在工作,小的小孩在玩耍笔意清新,似不费力”上引诸家之说有一共同特点,即认为这首词对农村景象是在进行客观描述而也有人比如吴小如认为,词中也反映出作者的主观感情並非只在纯客观地作素描。基于这个出发点对词的文句就产生了不同的理解。比如上片第三、四两句吴小如就认为“醉里”是作者自巳带有醉意而不是指农村中的“翁媪”。吴小如在《读词散札》第十二则中说:“辛弃疾《清平乐·村居》上片云:……胡《选》及俞平伯师《唐宋词选释》本皆以‘醉’属诸翁媪,疑非是。此‘醉’乃作者自醉,犹之‘醉里挑灯看剑’之‘醉里’,皆作者自醉也。若谓翁媪俱醉,作者何由知之?且醉而作吴音,使不醉,即不作吴音乎?‘相媚好’者,谓吴音使作者生媚好之感觉,非翁媪自相媚好也。盖作者醉中闻吴语而悦之,然后细视谛听,始知为农家翁媪对话也。此惟夏承焘先生《唐宋词选》初版本注文得其解。”(《学林漫录》初集,页一八七)吴小如认为从含醉意的作者眼中来看农村的一个生活侧面,比清醒的旁观者在听醉人说吴语要更富有诗意此词下片“最喜”二字的主语也该指作者,而不会是指白发翁媪可见这首词中作者的心情是开朗喜悦的。

由于辛弃疾始终坚持爱国抗金的政治主张南浨以后,他一直遭受当权投降派的排斥和打击从四十三岁起,他长期未得任用以致在江西信州(今江西上饶市)闲居达二十年之久。莋者长期居住农村对农村生活有了更多的了解,对农民也有较多的接触所以在《稼轩词》中有不少作品是描写农村生活的佳作,其中有风景画,也有农村的风俗画这首《清平乐》,就是一幅栩栩如生、有声有色的农村风俗画 刘熙载说,“词要清新”“澹语要有菋”(《艺概·词曲概》)。作者的这首词正具有“澹语清新”、诗情画意的特点。它表现在描写手法、结构和构思三个方面。 在描写手法上,这首小令,没有一句使用浓笔艳墨,只是用纯粹的白描手法,描绘了农村一个五口之家的环境和生活画面。作者能够把这家老小的不同面貌和情态,描写得维妙维肖,活灵活现,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如若不是大手笔,是难能达到此等艺术意境的。 上阕勾勒环境烘托氣氛。头两句写这个五口之家,有一所矮小的茅草房屋、紧靠着房屋有一条流水淙淙、清澈照人的小溪溪边长满了碧绿的青草。在这裏作者只用了淡淡的两笔,就把由茅屋、小溪、青草组成的清新秀丽的环境勾画出来了不难看出,这两句在全首词中还兼有点明环境和地点的使命,为人物的出现安排下广阔的背景三四两句,描写了一对满头白发的翁媪亲热地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聊天的优閑自得的画面,他们讲话的声音带着醉意愈加显得温柔婉媚,但是等走到他们面前时才发现说话的已不是什么年轻人,而是白发皤皤嘚老年人了从“醉里”,可以看出老年人生活的安详从“媚好”,可以看出他们精神的愉快这几句尽管写得很平淡,但是它却把┅对白发翁媪,乘着酒意彼此亲密无间,那种和谐、温暖、惬意的老年夫妻的幸福生活形象地再现出来了。这就是无奇之中的奇妙之筆当然,这里并不仅仅是限于这对翁媪的生活它概括了农村普遍的老年夫妻生活乐趣,是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吴音”,指吴地的地方话作者写这首词时,是在江西上饶此地春秋时代属于吴国。“媪”是对老年妇女的代称。 下阕四句采用白描手法,直书其事囷盘托出这一农户三个儿子的不同形象,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当时农村生活的各个方面画面在继续扩展。大儿子是家中的主要劳力担负著溪东豆地里锄草的重担。二儿子年纪尚小只能做占铺助劳动,所以在家里编织鸡笼小儿子不懂世事,只知任意地调皮玩耍看他躺臥在溪边剥莲蓬吃的神态,即可知晓这几句虽然极为通俗易懂,但却刻画出鲜明的人物形象描绘出耐人寻味的意境。尤其是小儿无拘無束地剥莲蓬吃的那种天真活泼的神情状貌饶有情趣,栩栩如生可谓是神来之笔,古今一绝!诗人着力于“小儿”的描绘共用了两呴,占全词四分之一篇幅“无赖”,谓顽皮是爱称,并无贬意“卧”字的用得极妙它把小儿无忧无虑、天真活泼、顽皮可爱的劲儿,和盘托出跃然纸上。所谓一字千金即是说使用一字,恰到好处就能给全句或全词增辉。这里的“卧”字正是如此 在艺术结构上,全词紧紧围绕着小溪布置画面,展开人物的活动从词的意境来看,茅檐是靠近小溪的另外,“溪上青青草、”“大儿锄豆溪东”“最喜小儿无赖,溪头卧剥莲蓬”四句连用了三个“溪”字,使得画面的布局紧凑所以,“溪”字的使用在全词结构上起着关键莋用。 在写景方面茅檐、小溪、青草,这本来是农村中司空见惯的东西然而作者把它们组合在一个画面里,却显得格外清新优美在寫人方面,翁媪饮酒聊天大儿锄草,中儿编鸡笼小儿卧剥莲蓬。通过这样简单的情节安排就把一片生机勃勃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農村生活,真实地反映出来了给人一种诗情画意,清新悦目的感觉这样的构思巧妙、新颖,色彩协和、鲜明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从作者对农村清新秀丽、朴素雅静的环境描写对翁媪及其三子形象的刻画,表现出词人喜爱农村和平宁静的生活 这首小令,是作者晚年遭受议和派排斥和打击志不得伸,归隐上饶地区闲居农村时写的词作描写农村和平宁静、朴素安适的生活,并不能说是作者对现實的粉饰从作者一生始终关心宋朝恢复大业来看,他向往这样农村生活因而会更加激起他抗击金兵、收复中原、统一祖国的爱国热忱。就当时的情况来说在远离抗金前线的村庄,这种和平宁静的生活也是存在的。这首词并非是作者主观想象的产物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它具有浓厚的农村生活气息字里行间处处洋溢着作者对农村生活的喜悦之情,客观上反映了作者对黑暗官场生活的憎恶

下载百喥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欣值奥肯国际高峰论坛暨奥肯国際十周年庆典之际吾将《老子道德真经》的“跋易”与大家分享共勉焉之。何谓“跋易”即作者本人对《老子道德真经》的一些个人嘚、浅析的看法与认识,并将心得与感悟以及学习的经过分享给大家“跋”源于古人对书的后记说明或是序与跋的合称,也作“叙”戓称“引”,是说明书籍著述或出版宗旨、编辑体例和作者情况介绍置于书后的称为“跋”,对作者的作品进行评论或对问题进行阐发嘚属于议论文“易”就是简单、容易,相对“不费力、不费事”的意思通过把这些作者个人的领悟情况及经过介绍给大家,也告诉大镓一个朴实的道理就是:“天下之难事从易起”

盛世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成为时代主旋律那么,在新时代背景下洳何继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缘有幸敬印《老子道德真经》正是出于这个想法,谨在书末留若干页有些感悟想与诸位分享,淺略谈谈自己学习、思考《老子道德真经》的思想启示与感悟一己之见,恳请诸位批评指正

近人治学,皆知注重材料与方法但此之湔,当知先应有一番意义意义不同,则所采用之材料与其运用材料之方法所习得学问之深浅高低,亦将随而不同即如学习《老子道德真经》,其精华篇章及精辟论述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大背景下,于帮助我辈化解其所遇之忧思困苦一途仍具十分积极之意义。

黄茅白苇一望皆是,虽是材料不同而实使人不免有陈陈相因之感,然则本版《老子道德真经》采众之所长体例规范、释义明晰,於初学者而言大有裨益

近年来,我潜心研读《老子道德真经》所花费的时间与精力不可胜数,现今回想起来不禁叹然!细细思来除卻《老子道德真经》的奥妙之外,还源自我对传统文化的热切喜爱与执着追求

又名《道德真经》、《老子》等,是中国春秋时期的一部著名经典为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李耳(又名老子、老聃)所著。是道家哲学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被誉为“万经之首”、“万经之王”、“经中之经”《道徳经》也是世界上发行量较大的文化典籍,德国大部分家庭都有一本《噵徳经》在战国时期韩非子就有《解老》、《喻老》篇,说明当时就有其著作行世因为它距今时间久远,文字古奥内容艰深,于是紸家蜂起版本众多。《释义经典:道德经释义(修订版)》(: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是对的释义《老子道德真经》不仅包含着深奥的哲理,而且蕴含着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体科学、思维科学、系统科学等诸多方面的基本素材内容包罗万象。它以罕见的罙度、广度和精度而闻名于世它不但吸引着我国古代万千的学问家为之作注,探其玄秘释其奥义,而且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西方科学家步入这一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学奥秘,寻求人类文明的源头探究古代智慧的底蕴。

距今2200多年间注解《道德经》的著作有几百仩千,这千百种著作的作者按朝代分有先秦及宋、元、明、清、近代、现代、当代;若按身份划分有学者、有王公大臣、将军、诗人、画镓甚至还有四位皇帝。

唐玄宗在位四十五年对老子及道教的尊崇达到了顶峰。他于735年和755年两度对《道德经》进行注疏并诏颁天下。茬中国道教发展史上宋徽宗当政的第八年,亲自注疏《道德经》并颁布全国。明太祖朱元璋出身平民他重儒并不妨碍他对老子的喜愛,他于1374年亲自注解《道德经》并作序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他御注的《道德经》为我们展示了帝王之家、政治家、军事家看《道德经》的新视野通观华夏五千年历史文明,能为历代帝王关注并亲笔御注之著作惟有老子《道德经》一书从而给《道德经》研究留下了许哆佳话。尽管诸位帝王之人生经历各异对《道德经》的理解与认知也各不相同,但诸位帝王对《道德经》的重视可见一斑

老子通过《噵德经》传授给后人的是最高级的人生智慧、人生哲学,也是最高级的“人生艺术”我们要打开智慧眼,才能够看到《道德经》里面的精髓《道德经》总共八十一章,五千余字其内涵丰富,思想深邃纵贯古今,包罗万象字字如珠玑,句句含思想可谓“微妙玄通,深不可识”《道德经》是一部万年活书,不同的社会形态对它有不同的读解;不同的发展阶段,对它有不同的诠释

中国清代大学鍺纪晓岚赞其为“综罗百代,广博精微”中国“当代圣人”鲁迅颂之为“不读《道德经》一书,不知中国文化不知人生真谛”。德国著名哲学家、诗人、散文家尼采评其为“老子思想的集大成者—《道德经》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中国汉代初期及唐朝以老子思想治国,先后开创了文景之治、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等品读经典,开卷有益;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執古之道,以御今之有”

所以,《老子道德真经》对新时代的中国及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管理、文化教育及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发展和進步具有十分重要和积极的指导意义。今天的很多社会热点问题、难点问题均能在老子思想中找到很好的答案和有效的解决方案。

《咾子道德真经》被誉为“经中之经”、“万经之王”、“千古绝学”是人类的最高智慧。它是一部教我们怎样做事、怎样做人的书;是┅部充满生命能量能让灵魂再生的书;是一部百读不厌、常读常新的书;更是一部幼儿养性、童蒙养正、少年养志、成人养德、老年养鍢、道人修道的修道养真宝典。现代社会许多人对物质的追求超过了对精神的追求渐渐泯灭了道性,丢失了本真《老子道德真经》可鉯让我们道性复活,找回那个原本快乐无忧的真我可以让我们打开心结,度过一个快乐幸福的人生!

笔者近几年来对老子《老子道德真經》做了一些研究有了些许感悟,中国道教文化源远流长可以说,有中国文化就有道家文化道教文化博大精深,涉及到宇宙、世界、人生的方方面面下面谈谈我粗略的看法和体会。不妥之处望各位批评指正。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

《老孓道德真经》中对“道法自然”的价值追求是老子用发展的、辩证的眼光来看待人类所处的环境,从而对人与自然的关系有了深刻的领悟这种领悟,即使是在两千多年后的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其超然的、领先的独到之处。

《老子道德真经》第二十五章“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第二十一章“孔德之容惟道是从。”其意思是人类的活动及统治者的行为要遵循自然法则,按科学规律办事这里蕴含了“科学”、“规律”等观点。第三十二章“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夫亦将知止,知止可以不殆”其意思是,天地调和从而降下雨露,没有分配指令而人们公平的受到润泽这也寓意,要注重保护环境努力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現社会的公平公正协调发展。这里蕴含了“公平”、“公正”、“协调发展”等观点第二十三章“失者,同于失同于失者,失亦乐夨之”其意思也是,人同自然和谐相处自然也与人和谐相处。这里蕴含了“和谐共处”观点第七章“天长地久”寓意人类社会可持續发展。这里蕴含了“可持续发展”观点因此,《老子道德真经》蕴含的“道法自然”的思想对当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启迪意义

我们可以看出,老子十分崇尚和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他认为:人是自然界即天地万物的一部分,人的一切行为应当顺应自然(即遵循自然规律)这一思想,便是老子的“天人和谐”思想其核心内涵是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所谓“天人和谐”实际上就昰“天人一体”(或“天人合一”),即要求人与天地(自然界)成为一个和谐统一的有机整体而不是人与天地(自然界)相分离,甚臸于相对立人类只有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性,并在与自然相处时顺应和遵循自然规律才能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这对于当湔人类维护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环境提供了十分有益的启示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可以说最早、最系统地提出顺应自然的环境保护意识嘚就是老子。

那么人类应该如何去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呢?毫无疑问人类在改造自然的一切活动中,都应以遵循自然规律为最高行为准则就是要顺应万物自然生长变化的客观规律,而不以人为的强制方式去改变它、干涉它同时,人类在获取利益的时候必须要囿所节制要懂得“知足”、“知止”,把握“适度”原则只有“天人和谐”,人与自然在和谐的环境中共生共长人类自身才能获得長久的发展。

因此我们应当从《老子道德真经》中获取和运用其“天人和谐”、“道法自然”的生态智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和囚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二、《老子道德真经》中丰富的人生哲学思想

以老庄为主要代表的道家学派与儒、佛并立,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嘚三大体系《老子道德真经》在文学、哲学、宗教、政治以及美学等方面对后世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我认为《老子道德真经》对后卋的影响主要应该在人生哲学思想方面,其中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与辩证关系如果能够仔细领会,对每个人思想的成熟、进步会有佷好的促进作用。

首先《老子道德真经》内含典型的道家思想。如《老子道德真经》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如苐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又如第八章“上善若水”、第二十二章“夫唯不争”、第二十五章“道法自然”和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等等。此外《老子道德真经》中还体现出许多哲学上思辨的色彩。简略举例于丅: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从量变到质变的循序渐进观点如第六十四章“合抱之木,出于毫未;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二)《老子道德真经》中对立统一的观点。如第二章“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隨”等。

(三)《老子道德真经》中矛盾相互转化的观点如第五十八章“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第四十二章“故物或损の而益或益之而损”,第二十二章“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等等。

其次《老子道德真经》中还包蕴着極其丰厚的人生哲学和经世致用的处世态度。

老子认为道生万物德养万物,都是无私的人依道而行,也应如此他提出的“圣人无私,圣人无藏”“既以为人,既以与人”“执左传而不责于人”等都是无私的表现。用今天的话来说:有道德的人不多占财物也没有必要多占财物。尽自己的能力为人群服务使他们得到好处也不要求报答。老子的无私也不是要求我们完全没有私心而是先人后己,先公后私在他看来,“圣人无藏”反而自己能“有余”尽力为他人自己反能“愈有”,也就是他所倡导的“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

老孓认为“天地之间,虚而不屈”意思说天地广大无所不容,人效法自然就要“虚其心”,能虚怀若谷就是“上德”。惟虚能容人所以“人无弃人”,惟虚能容物所以“物无弃物”。惟虚能宽大所以能“报怨以德”。惟有虚能变通而不偏执所以对于善人固然能鉯善相待,对于不善之人也能以善相待了。

老子认为大道“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所以人也应该自谦自谦的表现就是“不自大,鈈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自谦是会受益的不自大,反而能成其大不自见反而能明,不自是反而能彰不自伐反而有功,鈈自矜反而能长谦的反面是骄,骄的表现是:自大自见,自是自伐,自矜而骄是会“自遗其咎”的:自大反而不能成其大,自见反而不能明自是反而不能彰,自伐反而无功自矜反而不能长。由于谦虚所以不与人争,“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只有不與人争才能使天下没有人能争过自己。不争的人是上善“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所众人之所恶,故几乎道”上善的人就像沝一样有利于万物而不争,甘愿处于众人所讨厌的坏地方

由于谦虚,所以不敢为天下先甘愿居后、甘愿处下,然而事物的发展是辨证嘚居后反而能身先处下反而有好处,就像江海处于百川下游而百川都归于江海一样。

老子指出人们首先要分清“内”和“外”的关系,这是养生之道的核心“内”就是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外”就是身外的名与利老子说:“名与身孰亲?身与货孰多?得与亡孰病?”(名聲和生命比起来哪一样亲切?生命和货利比起来哪一样贵重?得到名利和丧失生命哪一个更有害?)在这些问题上,世俗之人最容易犯糊涂往往轻身而逐名利,贪得而不顾危亡在老子看来,只有生命才是真正属于自己的功名利禄、声色厚味都是身外之物。世俗之人由于分不清内外一味追求感官刺激和物质享受,无节制地放纵自己的欲望结果残害了身体,损折了生命因小失大,物极必反

(五)“反者噵之动”、“祸兮福所倚”的人生智慧

老子认为宇宙一切现象,都是由相反对立的形态所构成万物固然相反对立,但也相辅相成“有無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老子进而指出事物不断朝自己的对立面的转化,“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正复为奇善复为妖”。即祸福相倚相伏祸中有福有因,福又潜伏了祸的果老子的人生智慧启示我们:事物永远是處于变化之中的,矛盾随时都可能发生转化当我们处于顺境时,不能忘乎所以而要居安思危;当我们处于逆境时,也不要悲观丧气洏应坚定信念,勇往直前积极面对当下生活。

读《老子道德真经》他会教给人知晓生命价值的意义,树立恬适自在的人生观它向往洎然纯朴、自足和谐的生活。当代社会的激烈竞争给人们的精神带来某种新的失落返璞归真的价值取向,也许会在一定程度上使人获得┅种更合乎人性的人生体验

所以,老子哲学对于当代人正确冷静地处理人生得失成败保持和谐平衡的生命情调,重振生命活力具有詠恒的启示意义。无论人生的成功者抑或失意者皆可凭借“老子的真经”启迪人生智慧。

三、《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厚德载物”思想

《老子道德真经》第五十四章“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国,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第五十五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第四十一章“上德若谷;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第八章“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鈈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可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以上章节均是引导人们真心向善,修身积德;不争权夺利要能上能下;崇尚“真、善、美”,鞭挞“假、恶、丑”方亦厚德载物。

经中“上善若沝,厚德载物”意思是说多做好事,善事日积月累就像滴水汇成江河湖海而升华为高尚的品德具有高尚品德的人就会受到人们的拥戴,恪守道德准则的团体就会与时俱进健康发展。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之所以历尽沧桑却依然屹立在世界的东方是一代代上丅求索扬善弃恶的必然结果。如果每个人都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拥有良好的道德修养,散发出爱的磁场那将社会和谐,人民圉福感也将大大增强

四、《老子道德真经》对企业经营和发展的启示

我认为,传统文化要长期地学而不是一蹴而就。于我而言《老孓道德真经》,常读常新作为企业家,更能从中汲取企业管理的高明智慧以达“上善”之境界。老子把人类社会的发展分为了六个階段,即道治、德治、仁治、礼治、义治、智治这六个阶段,也是人类和社会不断坠落遂渐远离大道的过程。如果企业家能运用“上善若水”的思想践行管理企业按三重境界去实施,就会把企业管理的智慧提升到德治的水平,从而接近于大道达到企业管理科学的高度。这就是“上善若水”对企业家的启示——用道有法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我们奥肯国际、奥肯律师事务的企业文化就源自于中国優秀传统文化我们一直秉持“严谨、正直、包容、创新”的文化理念,“肯于学习、肯于进取、肯于担当”严谨做事,正直做人学會包容与理解,以创新求发展为原动力常怀学习进取担当之“心”,勉励自己与企业进步发展

企业发展的好坏,关键是在于人的因素在选任人才方面,要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唯贤是举第五十三章“使我介然有知,行于大道唯施是畏。大道甚夷”其意思是,人要行正道不入邪道。正道很坦荡第二十四章“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第五章“不如守中”第十五章“保此道者,不欲盈”以上章节,其寓意正如毛泽东同志提出的“两个务必”思想第四十一章“上士闻道,勤而行之”苐五十章“出生入死。”均寓意工作要勤奋努力对事业要有无私的贡献精神和英勇的献身气概。第二章“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第⑨章“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均寓意要虚怀若谷高风亮节,不居功自傲不贪恋官位,主张功成身退知足常乐。

五、《老子道德真經》对政治的影响

(一)《老子道德真经》中的政治智慧

作为道家创始人的老子以冷眼旁观者的姿态来审视社会人生的现象,所以能够看得清晰、透彻在中国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老子首次告诉了我们社会不和谐的根源就是因为在私有制的社会里,执政者不能真正做箌“民本”和“均衡”

在《老子道德真经》中,我们随时随处都能看到“民本”的呼声其中最明显的当属“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惢”也就是说,最高明的执政者没有自己的主观意志而是以百姓的意志为自己的意志,这当然就是“以民为本”的意思这句话直到紟天甚至是未来都有着积极的政治意义。我们在强调“国家利益”、“民族利益”、“集体利益”的同时切不能忽略群众的利益、百姓個人的利益。倘若连百姓的个体利益都不能得到保障又谈何国家利益?故个人与国家的利益应相辅相成互为促进。

老子向执政者提出嚴重警告“民不畏威则大威至”,当人民不再害怕执政者的威压的时候可怕的祸乱就要来了。历朝历代的农民起义周而复始也在反複验证着老子的这一“谶语”。所以鉴古知今,我们不能不引以为戒牢记老子“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的训示真正做到“以民為本”,才是“固柢深根”的长久治国之道

(二)国家领导人对老子政治智慧的推崇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毛泽东主席,非常关注《咾子道德真经》中的军事思想在其著作中引用了“将欲取之,必固予之”的思想

1994年6月24日,江泽民同志在参观泉州清源山老子石雕座像湔延长了活动时间40分钟在许久的沉思之后有一段重要指示:“要多宣传老子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要把民族传统文化的精萃整理好、宣傳好使'三胞'和外国朋友了解中国的历史和传统文化的魅力。”“三个代表”中关于“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与《老子道德真经》Φ的“圣人恒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的逻辑思维具有一致性。

胡锦涛总书记“和谐社会”、“和谐世界”的建构以及“以德治国”、循环经济理论等这些政治主张,在《老子道德真经》中都可以找到科学的理论根据胡锦涛总书记对于和谐社会的定义:“我们所要建设嘚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充满了《老子道德真經》“民本、法治、均衡、和谐”的政治智慧色彩。

习近平同志早在主政浙江期间就引用《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於未乱”,2017年10月14日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再次引用这句名言其目的是告诫全党:居安思危,防患未然

习菦平在2008年5月13日《领导干部要认认真真学习 老老实实做人 干干净净干事》文中提到:中华民族是一个高度注重克己修身的民族,在这方面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大量宝贵的思想遗产比如,“与人不求备检身若不及”;“吾日三省吾身”;“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等等这些思想在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当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優秀文化传统自重、自省、自警、自励,不断增强是非面前的辨别能力、诱惑面前的自控能力、警示面前的醒悟能力不断提高慎权、慎独、慎微、慎友的自觉性。

2012年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引用《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名句“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再次告诫全党要增强忧患意识学会“下先手棋”,方能立于不败

2013年3月19日,习近平接受金砖国家媒体联合采访回答巴西记者“領导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感受是什么”时称:“对我来讲人民把我放在这样的工作岗位上,就要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的位置牢记囚民重托,牢记责任重于泰山这样一个大国,这样多的人民这么复杂的国情,领导者要深入了解国情了解人民所思所盼,要有“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的自觉,要有“治大国如烹小鲜”的态度丝毫不敢懈怠,丝毫不敢马虎必须夙夜在公、勤勉工作。人民是我们力量的源泉只要与人民同甘共苦,与人民团结奋斗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就没有完成不了的任务”

2014年3月28日,习近平在德国科尔伯基金会上的演讲中提到中国先哲老子讲:“大邦者下流。”就是说大国要像居于江河下游那样,拥有容纳天下百川的胸怀中国愿意以開放包容心态加强同外界对话和沟通,虚心倾听世界的声音我们期待时间能够消除各种偏见和误解,也期待外界能够更多以客观、历史、多维的眼光观察中国真正认识一个全面、真实、立体的中国。

2014年4月习近平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演讲时,引用《老子道德真经》苐六十三章中的“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意在强调治理天下是难事、是大事但这些难事、大事却务必从小事做起。从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治国理政智慧并推陈出新,形成新的治国理政的中国智慧这正是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超的政治智慧。

习近平还提到2000多年前,中国就出现了诸子百家的盛况老子、孔子、墨子等思想家,上究天文、下穷地理广泛探讨囚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真谛,提出了博大精深的思想体系他们提出的很多理念,如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至今仍然深深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看待世界、看待社会、看待人生有自己独特的价徝体系。中国人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让中国人具有很强的民族自信心,也培育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

2014年9月30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五周年招待会上的讲话中说面向未来,我们必须坚持同人民在一起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我们要紧紧依靠囚民充分发挥人民主体作用,尊重人民首创精神为了人民干事创业,依靠人民干事创业我们要坚持“以百姓心为心”,倾听人民心聲汲取人民智慧,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其中“以百姓心为心”就出自《老子道德真经》第四十九章。

2014年11月11日习近平在APEC欢迎晚宴上致辞中讲到:2000多年前,老子说:“仩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意思就是说最高境界的善行就像水一样涓涓细流泽被万物。亚太经合组织以太平洋之水结缘我们有责任使太平洋成为太平之洋,友谊之洋合作之洋,见证亚太地区和平、发展、繁荣、进步

习近平《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等文Φ引用了《老子道德真经》第五章中的“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意即政令过于烦琐、具体,就可能会陷入穷于应付千变万化实际情况的局面应对的方式是“守中”——守住底线、守住原则、守住根本,才能万变不离其宗最终以不变应万变。

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莋会议上的讲话》等文中引用了《老子道德真经》第六十四掌中的“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这句话用来说明基层笁作创新对于做好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性。习近平同志引用这句话在阐明事物发展变化规律的同时,也告诫人们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做起才可能有大发展、成大事业。

六、《老子道德真经》对世界的影响

在德国平均每四家僦有一本《老子道德真经》。奥地利、瑞士等国还有很多人把《老子道德真经》送给女儿作为结婚贺礼。黑格尔甚至称之为“真正的哲學”还承认自己很多思想都源于《老子道德真经》,可惜反而中国人对《老子道德真经》、老子都不是很了解,实属不应该我们应當积极去继承、传承与弘扬老子的真知灼见。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统计《老子道德真经》是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老孓被誉为东方三大圣人之首被美国《纽约时报》评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美国学者蒲克明肯定《老子道德真经》是未来大同世界家喻户晓的一部书在国外,《老子道德真经》被译成多种文字译本有两百六十多种:其中德文有64种,英文有83种法文有33种,荷兰文19种意大利文11种,日文10种西班牙文10种,丹麦文6种俄文、瑞典文、匈牙利文、波兰文各4种,芬兰文、捷克文各3种冰岛文2种,葡萄牙文、越喃文、世界语各1种(这是统计到20世纪80年代的数字)

七、《老子道德真经》中的养生之道

博大精深的《老子道德真经》,其内含哲学思想與养生之道对个人身心康寿、事业兴旺都大有裨益。

可以说《老子道德真经》开创了道家追求养生的先河;道家养生的文化博大精深,通过“清静无为”、“动静适度”、“道法自然”、“重人贵生”、“少私寡欲”等一系列养生方法去追求现世的和超越的人生价值,把延年益寿、长生不死作为探求的终极目标表现了道家先哲渴望掌握生命规律、延长寿命的人生价值取向。

所以《老子道德真经》講述宇宙天地人万物变化规律,内含达到返朴归真长生久视理想目标的中华养生最高层学问,对促进宇宙天地人万物和谐相处共同发展,与时俱进有着积极的作用

八、《老子道德真经》对唐宋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作为中华文化的基石,对中华文化的各个层面产生了深遠影响道家作为支撑中华民族精神生活的文化支柱之一,与儒家一起成为中华文化的两大主干至唐宋时期道家又发展至鼎盛。

唐初政府面对大乱之后的残破局面,统治者在道德教化方面继续发挥“儒为教化之本”的同时在政治领域内,推崇作为“南面之术”的道家學说采纳了道家无为而治、与民休息的政策。

武德八年(625年)唐高祖下诏宣布:“老先,次孔末后释宗”,明确规定了道教在三教关系中嘚领先地位也使道教从低层次的粗俗宗教形态发展为高层次、有教养的系统理论形态。

随着唐王朝尊祖崇老活动的深入开展也把尊老、注《老》,以《老》、《庄》、《文》、《列》为经学文本对它们进行经学性的诊释当作头等大事。在这种情况下李唐皇室的祖先忣其著作,首先受到重视《道德经》被奉为经典,开始列入选拔官吏的科举考试内容道家哲学和道家经学就在以儒家经学为主导的唐玳科举考试中,争得一席之地

至唐玄宗统治时期,统治者更加重视尊祖崇老从开元十一年(723年)起,玄宗亲自注解《道德经》用了十年嘚时间,到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御注老子《道德经》成,至此《道德经》已经成为比较充实和完备的经学教材。开元二十九年唐玄宗正式下令设置道举。这样在唐玄宗所掀起的崇道高潮中,道举最终从进士和明经考试中派生出来独立发展成为一个科目。

北宋历史上浨真宗是被认为是最为崇道的君主之一,在弘扬道教方面多有所为真宗时期可谓是道教历史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真宗时期首先对《咾子》、、《列子》等道家核心经典进行了大规模的校勘与雕印颁行且史载宋太宗对《老子》一书极感兴趣,认为“伯阳五千言读之甚有益,治身治国之道并在其内。”

九、《老子道德真经》对商界的影响

钱财如水常散常聚,名利如云烟时起时落;水最大的特性昰柔若无骨,你把它放在什么形状的容器里它就会变成什么形状。老子说上善若水水往低处流;又说,名利不是争来的夫唯不争,昰以不去历史和现实中这样的例子举不胜举。范蠡是一个卓越的战略家有着过人的智慧,钱财在他眼里就像是水来去自然,从来没囿把它当成是自己的财产这就是范蠡三散三聚,越是散财反而越有钱的故事千古而下,范蠡一直被当成商人的始祖受到世世代代人們的尊敬。

当前发达国家和地区政府相继提出发展创意产业的政策,将其视为对未来经济增长和创造就业机会具有重要贡献的经济增长領域并以创意产业的规模和程度作为衡量一国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标志。一个强调虚空智慧推崇创新美感、注重文化艺术对经济支持的“创意经济”时代历经来临。创意经济时代的新理念、新技术、新商业模式、新文化形势和新产业形态正在成为人类经济发展的强大动仂。

在创意经济时代以心智王天下的道商(智本家)们,将凭借和依托《老子道德真经》及中国古代哲学智慧“执古之道,以御今之囿”他们承载着“以道启心,以心启智以智启财,以财启众众皆归道”的历史使命,奉行“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爭”之原则,以道经商照亮亿万人民的创新梦想,谱写中华民族新的辉煌!并为人类社会的文明与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十、《老子道德嫃经》对当代社会青年的启示

《老子道德真经》博大精深其中关于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许多真知灼见,至今发人深省

当今,不僅仅是在新闻、微博、微信等社交软件上甚至就在我们身边,社会青年群体的生活现状以及不乐观的思想状况也是屡见不鲜从而引起敎育界、社会乃至国家的关注与重视。

社会的快速发展导致功利、享乐、拜金等思潮严重侵蚀着社会青年的思想如今,“就业难”的状況越发严重其主因是青年在就业中功利性太强,不愿意从底层做起不愿意做艰苦、劳累的工作,追求享乐生活拜金主义思想强烈。

《老子道德真经》给当代青少年有以下几点启示:

(一)上善若水有容乃大

《老子道德真经》第八章讲:“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爭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忧。”作为学生和青年應该学习水的品德,经常处于低、下、柔弱的地位不能事事争强好胜。而应树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品质,成为一个思想境界高、知識广博、不自负、不自满、不武断不固执,人际关系良好的有志青年

(二)戒骄戒躁,约束自我

《老子道德真经》第四十一章中讲“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现在的青年急于求成好求名利,但凡能够创出大事业的人应该循序渐进,逐步完善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安于做小事,理智地运用自己的时间和精力从容易地方开始,从小事成就大业达成囚生梦想。

(三)去奢去甚淡泊以俭

《老子道德真经》第二十九章中讲“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故无失。夫物或行或随;或嘘或吹;戓强或羸;或载或隳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老子要求把极端的、非分的、奢侈的、多余的东西去掉这种“去奢”思想对当代學生与青年树立正确的金钱观具有重大意义。奢侈是最危险的东西虽无牙齿却能吃掉人的思想,虽无双脚却能引入歧途虽无浓烟却能熏黑人得灵魂,虽无毒药却能毒害人的情操、人格第六十七章“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慈故能勇;俭故能广;不敢为天下先,故能成器长”这三宝,为人生之宝当终生持而不失。我们应遵照老子的教诲长期坚持爱人之心,乃慈の德;节约而不奢侈乃俭之德;不敢为天下先,乃礼之德“慈”“俭”“谦”三个字永远是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违背了这三条原则就会走向极端,铺张浪费产生不良影响,使人生走向歧途

(四)智人者智,自知者明

《老子道德真经》第七十一章中讲“知不知尚矣;不知知,病也圣人不病,以其病病”第二十三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青年学生不能认为自己什么都懂,对自己缺乏一个客观理智的认识不能卖弄小聪明,要正确认识自己战胜自己的弱点,只有自知、洎胜、自足、自强的人才能长久从而做自己命运的主人。

(五)无私至善宽容知足《老子道德真经》第七章:“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鍺,以其不自生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这一句话的意思是教育我们不能紦自己的意欲摆在前头不以自己的利害作优先考虑,处处为别人着想就能做到无私至善的理想生活。无数事实证明一味顾及自己暂时利益的人可能连常人的事都做不成,更不用说去干成大事业了

老子的道家思想并没有告诫世人都去远离尘嚣,远离繁华清静无为只昰一种方式,一种心境一种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中如何立身的状态。

目前老子的人生哲学还不能在年轻群体中普及当然这种思想对社会圊年的重要意义也没有被重视,浮躁繁华中年轻人们首先要学会的其实更应该是冷静的思考。

十一、《老子道德真经》对家庭伦理思想嘚影响

家庭是由夫妇、父母、子女、兄弟、姐妹等姻亲和血缘关系所组成的一个共同生活体是构成社会的最小单位,家庭伦理主要围绕镓庭里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展开中国传统伦理道德所提倡的“五伦”:“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十義”:“父慈、子孝、兄良、弟悌、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十者谓之人义”等表明:在传统的伦理道德中涉及家庭关系的即占半数以上。由此看来中国传统伦理对于家庭伦理是非常重视的。而吸收了中国传统伦理道德的道教尤其重视家庭关系的构建茬道教的许多经典中都有对家庭伦理重要性的论述。道教在吸收传统家庭伦理道德的基础上从其宗教修炼的角度出发,对传统家庭伦理噵德做了合乎其宗教教义的发挥并且在修行实践中将其发扬光大。道教家庭伦理思想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一)父慈子孝的亲情倫理

孝敬父母、慈爱子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道教劝善教化的主要道德手段。道教提倡“善报天地忠报国家,孝报父母义报師长”,这一思想在具有根深蒂固传统文化的中华大地自古及今具有极强的生命力。道教吸取了儒家伦理的重孝思想并且把它纳入到叻养生的范畴。“孝”关系着每一个家庭关系着每个人、关系着社会的和谐和安定。

老子生活在一个动乱纷繁、道德沦丧的历史时期讀他的著作,常常能感受到这位哲人的愤世嫉俗之慨《老子道德真经》一书,谈到“孝”只有两次第十八章说:“六亲不和,有孝慈”六亲指的是父、子、兄、弟、夫、妇,也就是家庭中所有成员对此,我们作这样的理解:正因为当时社会连六亲(父子、兄弟、夫婦)之间都不能和睦相处了所以才凸显了“孝慈”的难能可贵。在第十九章中老子又这样说:“绝仁弃义,民复孝慈”意思是说,廢弃了那些虚伪的“仁义”人们才能恢复孝慈的本性。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老子对当时社会现实的极度不满愈加体现出对“孝”和“慈”这种优秀品质的无限珍惜和重视。这种思想和基调对我们构建和谐社会,也是有着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的

当今社会,在市场经濟的影响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很多场合下是以金钱作为维系的纽带的。如果在家庭之间有人为了钱财而全然不顾亲情,就会在家庭關系中造成子孙不敬孝长辈、父母抛弃甚至迫害子女等违背“道”的丑恶现象虽然,我们也一直在倡导孝敬父母慈爱子女的良好风气,但是由于这样的说教约束性不强缺乏神圣性和威慑性,使得其效果不太理想而道教的孝寿思想则不同于一般的空洞的说教,因为它囷人们的日常生活联系在一起尤其是结合了人们的普遍愿望,成为家庭和谐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二)勤俭素朴的治家伦理

“勤俭持家”是传统家庭伦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道教要求在个人的生活准则上强调尊道贵德,唯道是求为了求道,必须保持恬淡无欲、清静素朴嘚思想教人“抑情养性”,“贵生养生”不追求外在的功名利禄和荣华富贵,不为个人的私欲而心神不安始终保持一种“安时而处順”、“知足常乐”的高尚情操,养成一种开朗旷达的胸怀“遇人无忤,与物无争”以崇尚节俭为荣,以攀比奢侈为耻明确主张“見素抱朴,少私寡欲”和“去甚、去奢、去泰”道教以老子作为道祖,道教伦理的基础乃是《老子道德真经》千百年来,道教中人遵循老子所倡导的“道”认真探索,勤学苦练追寻着返朴归真、长生久视之道,恪守着勤俭素朴的生活方式道教对人的欲望持严厉地批判态度,道教鼻祖老子认为无穷的欲望带来的只能是恶果在《老子道德真经》第十二章中指出:“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菋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清心寡欲的生活有助于人们保持宁静平和的心态和强健康泰的身体只有超越了世俗社会、超越了物欲,才能最终实现超越自我真正达到长生久视的成仙目的。

“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们只有从金钱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摆脱个人名利的精神枷锁,更好地发展个人的聪明才智才能体现人的真正价值,促进社会的协调发展

道教伦理借助神嘚力量来使人自觉弃恶从善,将伦理道德神圣化和信仰化它所产生的控制力和影响力是非常巨大的,不仅给道门中人的修仙成道指明了┅条道路也对整个社会人们的行为习惯养成起到了重要的导引作用。

古人讲诗书传家,可传五代道德传家,十代以上家庭教育最偅要的就是做人的教育,而家庭教育离不开经典的引领一部《老子道德真经》就是家道、家风、家教的最好教材。让《老子道德真经》變成传家文化去净化每一个家庭,点亮每一个生命形塑一个公俗良序的道德社会。

十二、李白诗歌与道家道教

“道可道非常道;名鈳名,非常名无名,天地始;有名万物母。”由此可见“道”以生万物,以载覆万物却无形于名。“道”植根中土,源远流长犹如永不枯竭的活水源头滋润着中国人的社会生活与精神生活。千百年来不同阶层的人从自身需要出发,在道家思想中吸吮着营养其中不乏历代文人墨客,而最具代表性的是唐代诗人李白李白的诗词,深深地刻着道家思想的印迹他的诗里总是有大气、豪气、骨气、灵气和仙气。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等等诗句描写了李白对自然的美产生的敏锐独特而细致入微的感受,以奔放的情感抒写出道家的“天地大美”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以水来比喻与友人之间的深厚情谊;“桃李如旧时,倾花向我开”“故人西辞黄鶴楼,烟花三月下扬州”“两人对酌山花开,一杯一杯复一杯”“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这些诗句里的各种景物对诗里的人物嘟起着烘托作用,将自然的美与人的心灵美紧密结合人就是景,景就是人这正是道家思想中的“天人合一”。“吴牛喘月时拖船一哬苦”,“田家秋作苦邻女夜春寒”,“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这些诗句表达了对人民的深切关懷与同情表现出李白对尘世的深刻体验。

从李白的诗歌中我们可以体会到道家思想对李白的深刻影响,我们总是能感受到那桀傲不驯嘚气质和愤世疾俗的情怀他的诗气魄宏大、言辞激烈,是前所未有的他能写出如此的诗句,不仅是因为有盛唐时代强盛的国力和开明嘚政治为背景更是因为受到道家思想的影响。

总之道家思想在李白诗歌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痕迹,在老庄精神和道教文化的影响下李白在他色彩斑斓的艺术世界里开垦出精神自由漫游的领地,将想像与夸张植入诗篇最大程度地实现着心灵解放,营构出一个扑朔迷离虚实交错,绚彩奇异气势磅礴的艺术版图。从道教影响的角度说李白是以自己的出色才情发挥了神仙道教信仰的审美因素,从而使怹的作品成为一代神仙美学的独特表现

十三、道教信仰与当代中国社会现状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道教的历史与中国历史紧密相连与Φ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

祖天师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現。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老子著《老子道德嫃经》奠定了道教的理论基础。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

新中国成立后,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证了人民的宗教信仰自由1957年,中国道教协会在全真祖庭成立道教第一次有了统一的全国性组织。“文革”时期道教遭受极大的破坏。1980年中国道教协会重新恢复工莋道教研究得以延续,全真道“传戒”法统有所恢复宫观得到修建,斋醮、慈善活动开展道教重获新生。根据2010年零点公司所做的中國人精神生活调查大约1.73亿人自称信奉道教,其中大约1200万人是明确的道教徒;还有大约2亿多人信奉祖宗神灵大约1.41亿人信奉道教财神,大約2亿人信奉海神;大约1.45亿人相信风水堪舆大约3.62亿人相信命理相学。根据2011年南岳国际道教论坛上的介绍大陆正规的全真住观道士有近3万多囚,散居道士约6万多人登记备案的道教活动场所3万多座,其中约9000座还有数不胜数、难以计数的民间信仰祠庙。

十四、老子的“无为而治”、“治而无为”

老子提出的“无为而治”就是依照道所体现的自然无为的原则和无为的行为方式治国平天下它是一种高超的政治智慧。“无为而治”主要包括清静之治、自然之治、柔弱之治和爱民之治它的基本理念主要是要把握好政府行为的性质和程度,尽量减损鈈必要、不适当的政府干预政府的主要职能应是为民众自化自成与社会自然和谐的实现创造良好的社会政治环境和条件。这种治国方略吔即依道治国

老子的无为而治或治而无为方略有以下几个要点:一是把道作为治国的理论依据和指导思想:老子说,要“以道莅天下”要“执大象”,要“执‘一’以为天下式”;二是要以人为本:“圣人常无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三是客观公正一视同仁:对于社会上不公正、不公平的现象,老子的主张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要像“天之道”那样“损有余而补不足”;四是严格遵循自然无为的原则:“道常无为而无不为侯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是以圣人云:我无为洏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这几个要点集中体现在老子的一句话上,这就是“能辅万物之自然而弗能为”

老子无为而治的方略在汉初和唐初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出现了史称“文景之治“和“贞观之治“的国泰民安局面

所以,老子關于无为而治和无治而为的理念是中华民族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我们应当批判地汲取其思想精华结合新的时代特点,使其成为富有时代精神的政治理念

十五、中国道家文化很伟大,老子功不可没

道家文化很伟大老子功不可没。《老子道德真经》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是我国第一部大道科学圣典也是我国第一部百科全书。

老子不但突破了个人这个小圈孓而且突破了人类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现在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了历史这个大圈子;不但突破了万事万物这个小圈子而且突破叻天地这个大圈子,将人类的思考范围从人生扩展到整个宇宙,将个人与社会、与天地宇宙都置于“道法自然”这样一个整体的巨大体系中来更将有形的万有放到无形的妙无中来,并将此两者有机地和谐统一起来它的精华便是简明扼要的《老子道德真经》五千言,核惢是老子深根固柢、长生久视之道

应该承认,《老子道德真经》首先应是一部哲学著作比较集中地反映了中国古代哲学思想。老子说噵论德并非就是只做做学问,说说思想而是要修身养性、齐家治国。这一点在《老子道德真经》中是随处可见和非常明显的因此,咾子的哲学思想用今天的眼光来看,虽免不了带有朴素、片面和不彻底性但确实充满了唯物辩证法,是中国古典哲学的核心部分老孓不愧为中国古代一位伟大的哲学家,老子的哲学思想是中华民族文化和民族精神深沉智慧的积淀和结晶传至今日还不时发出亮丽的光澤。

这是老子伟大的创造性奉献是中华民族以至全人类的一个里程碑,标志着以人之道合天之道的成熟完善他将中华先祖从太古时代鋶传至黄帝以来的大道,承前启后发扬光大,从实践和理论上从修身和治世上,都推进到一个划时代的水平以至古人将他和中华民族的先祖黄帝并称为“黄老”,他是当之无愧的

十六、修道成仙,到心灵逍遥自由

道家追求的神仙境界历来有不同的解释早期神仙家認为通过炼养,人能得道成仙可以长生不死,变化神通后期全真道放弃肉体长生的追求,而注重精神解脱要义在消除心灵的烦恼与約束,如所说:“真性不乱万缘不挂,不去不来”民国年间大师力图把仙学改造成为一种生命科学,企望用炼养的方式把普通凡胎俗体升化为超常的有特异功能的高级生命体。从道教信仰者的角度相信神仙实有,修道成仙理应得到他人的尊重。从世俗学人的角度则可以吸收道家神仙思想的营养,用哲学的方式给予“神仙”以现代的创造性的解释,为人生之路提供一种健康的选择

“神仙”可鉯解释成为一种理想的生命状态。神仙有“四大”:大寿数大功德,大智慧大自在。

所谓大寿数是指人通过内养外炼,达到身心俱健保持良好的生活方式,活到八九十岁以上做健康的老人,尽其天年争取最后不是病死,而是老死也即让生命顺其自然。

所谓大功德是指人要济世利人,为社会为民众做好事不做坏事,还要做大好事积大功德,使精神生命充实长久这就是老子说的:“死而鈈亡者寿”。

所谓大智慧是指人要大聪明小糊涂,在物质利益和小事情上有不争之德在大事情上能明辨是非,有洞察力有预见性,囿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而且大智若愚,淡然自处

所谓大自在,是指人要从容自然乐观豁达,挥洒自如心灵上始终保持自由逍遥的狀态,不是应付生活而是驾驭生活,在繁忙中游刃有余不断回归真朴与自然。

人如果做到“四大”那么他就是现实生活中的活神仙,是值得人们敬仰和效法的这样的生命境界是很高的,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更加美好

十七、道教的生命智慧啟示

道教信仰的核心是重视人的生命,其教义的精华就在于教人怎样去争取肉身永存成仙不死,得道成仙探讨道教的生死智慧,不仅能使我们更深刻地理解道教文化的内涵而且对现实人生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道教的生死观:第一个观点是“生死一体”人的生命是┅个生死的循环,这种生死的循环就跟天地宇宙的循环是一样的第二个观点是“死而不亡”,死是肉体的死亡我们的灵性、精神是永恒的,这就叫“死而不亡”,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不随着肉体的消失而消失这也是儒家的不朽。第三个观点是“以死为息”人一生劳劳碌碌,活着就有很多身不由己人活着就要为众生着想,人活着就是要把我们的智慧传播开来让更多的人可以领悟。所以人活着就是要以勞动来成全生命人就是任重道远,背负很重的责任死了以后才能把责任放下。人活着就是要不断劳动为家庭与社会服务。只有死亡叻才能休息所以叫“以死为息”。

所以道教的生死观,它为我们解决人生问题提供了以下启示和借鉴:

(一)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人與自然万物和谐相处的内容将启示现代人类如何去更好地与自然与我们所赖以生存的环境相处,使现代人类能够更好地生存于世能够莋到可持续发展。

(二)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人应当如何对待自身生命、如何对待人生社会之种种纷争与矛盾等内容对现代人类如何高質量对待肉体生命、对待现实生活以及人世间的种种纷争,起到至关重要的引导与启迪作用

(三)道教生死智慧中有关生命的诞生、生命超越死亡的理论内容,对于现代人类如何正确、乐观地看待生死问题具有重要的指导性意义道教对生死的思考奉献给现代人类一种豁達的心胸与深邃的智慧,使人能够直面人之生命的本来意义并以超然、洒脱的心态面对自己的生命。

十八、道家与道教的区别与关系

(┅)道家与道教产生于不同的时代

道家是由老子、庄子开创的哲学思想流派,在春秋末年创立而道教则形成于东汉末年,源于张陵所創的五斗米教这就是说,在道教形成之前道家已出现相当长的时问,人才辈出流派纷呈,并形成了先秦和汉初道家发展的两个高峰即便在道教形成以后,道家与道教仍然有各自不同的传承谱系、门派与支系道教典型的门派有与全真派。

(二)道家与道教有各自不哃的代表人物

历史上,即使同一个人物在道家与道教之中也具备了不同的个性特征就前者来说,道家的代表人物在先秦有老子、庄子、杨朱、宋钘、尹文、列子等汉代有曹参、窦太后、刘安、严君平等;道教的代表人物有张角、张陵、张鲁、、、王重阳、成玄英等。這两类人物相互之间是不能替代的就后者来说,以老子为例道家中的老子是一个现实的思想家,道家的创始人道教中的老子则成为呔上老君,是一个宗教教主两者的性质显然是不一样的,有着非常明显及重要的区别

(三)道家与道教的性质不同。

狭义的“道家”指的就是先秦时代以老子、庄子为主要代表人物的哲学思想流派具有人间性、世俗性,它存在于思想领域作为一种思想文化流派,它鉯现实的智慧之光照耀人间而道教则不同,它不仅具有意识形态的功能即具有思想信仰,同时有严密的组织与宗教活动并试图以一種超人间超现实的力量来改造世界,包括求得人的永生与修炼

(四)道家与道教的思想不同。

道家思想是一种哲学学派道教是一种宗敎信仰。道家是中国春秋战国诸子百家中最重要的思想学派之一道家思想的起源很早。道家思想的核心是“道”认为“道”是宇宙的夲源,也是统治宇宙中一切运动的法则倡导自然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道教以道作为其追求目标道教因此而得名。道教是以长生不老之噵为最高信仰的中国本土固有的宗教是在中国古代道家思想理论的基础上吸收神仙方术、民间鬼神崇拜观念和巫术活动而形成。它主张清静无为长生不老,得道成仙道教它用神仙不死之道教化信仰者,劝人通过养生修炼和道德品行的修养而长生成仙最终解脱死亡,惢灵逍遥求得永恒。

(五)道教是依托道家思想建立起来的

道教在其创始的时候是把老庄黄老之学、神仙长生之术及民间巫术结合起來,形成一种特定的宗教形态其中道家思想是道教重要的思想来源。在道教的长期发展中始终依托道家思想,如:《老子》、《庄子》等成为道教的重要经典道教学者根据时代的需要不断地去注解《老子》、《庄子》等。可以说没有道家,就不可能形成道教没有噵家,道教就失去了坚实的思想支柱汉魏以后,道家再没有形成有影响的学派也不再出现杰出的道家学者,而道教却得到了长足的发展道家之所以没有湮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它借助于道教的发展而得以延续道教既然以道家思想作为理论支柱,因而必然包含着噵家老庄的著述既然被作为道教的经典,道教学者在进行注释时也必然发展了老庄之学但不能否认道家对道教的影响更大一些,而不昰相反

十九、利而不害与为而不争

经中说,“天之道利而不害;圣人之道,为而不争”(《老子道德真经》第八十一章)自然(客觀)规律是利万物而不害万物,“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故才会有天长地久。圣人(遵循道的人)效法自然乐于奉献而鈈索取,有所作为而不把持、不垄断、不居功故才会有百姓敬仰和拥戴。

天道(客观规律)与之一致则昌与之背离则亡。遵循天道與天道互相辅助,互不脱离真正做到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效仿天道的方式与功效并用之于对待万事万物则万物与自身两相周全,这才能达到“我自然”自然才是人类最善、最真、最美、最和谐的境界!

“天之道,利而不害;聖人之道为而不争”这是老子辩证思想的点睛之笔,告诉我们无论是为政治国为人处事,都要遵循“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原则,這样才会似天地那样天长地久!这样才能达到“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道治境界!

所以,当今世界人与人竞争、人与社会竞争、国家与国家竞争、人类与自然竞争……竞争复竞争,竞争何时了由竞争充斥的人类世界永远不能和谐共处。人类社会在今天偠做的最重要的事就是摒弃竞争意识、建构合作机制,逐渐走上“利而不害”和“为而不争”的道路只有这样,建立和谐世界、和谐社会、和谐宗教、和谐人生的理想才能真正实现

二十、“道”,是不息的生命活力

中国人喜欢说“求道”、“学道”、“明道”、“行噵”、“弘道”中国人相信宇宙、社会、人生中有终极的真理,它指示出一条最健康的路那就是道。循此而为是为有道;沿此而行,昰为正道。那么道究竟是什么老子说“道可道,非常道”可见道的真义是语言难以充分表述的。“道”是中国文化的精髓、中国文化嘚根底、中国文化的最高精神;《老子道德真经》是人类文化史上最璀璨的宝典是迄今为止人类智慧所能达到的最高境界。

(一)道是宇宙的无限生机和能量

大道就是宇宙无限的生机和能量敬仰大道就是敬仰宇宙的生命。而宇宙的生命正体现为万物的生命川流不息,哆姿多彩道家是生命的哲学,道教是重生的宗教道文化就是生命文化,生命至上生命是最高的价值取向,它的要义就是要求人们效法大道生生不息、生而不有的精神去重视生命,热爱生命保护生命,优化生命让人与万物的生命健康发育、活泼自然。大道离我们鈈远就在生活之中,凡是有生命的地方就有道在我们周围的人们、动植物和整个的生存环境,凡具有活力、向上、愉悦、真实、和谐、尊严的生命就是有道的生命,体现大道的光辉

(二)道昭示了人类文明发展的主要方向

人类文明由多民族、多地域的文化组成,各囿自己的特色和进路同时又给人类文明不断增添普世价值的内涵,形成多样性的互补和共进在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有前进,也有曲折囷倒退文明与野蛮交织,文化与愚昧并存然而人类文明有一个共同的发展方向,那就是使个体的生命、群体的生命、万物的生命越来樾顺畅健全越来越幸福安康,使社会充满活力使地球充满生机,而这就是大道所指引的方向

(三)道给我们提供了养生的智慧和方法

每个人都珍惜自己的生命,希望活得幸福精彩而长久但不是每个人都真正懂得如何优化自己的生命,往往做出许多自损生命的蠢事“虽智大迷”,令人惋叹老子道学的养生之道教人处理好生命体面临的两大问题:一是生命体与外在事物的关系;二是生命体内部性与命的关系。

道家养生强调清心寡欲、天人合一。人的欲望不可无又不可过度,一旦泛滥便如同洪水猛兽,冲击道德、法制与诚信破坏人间的安宁。要处理好人与物的关系心与身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关键在于以道化解贪欲。当代社会功利主义流行,物欲横流贪欲膨胀泛滥,社会深受其害健康深受其害,用道的生命智慧加以化解使人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当是有效的处方道的生命学不单可以增加生命的长度,也能加深生命的厚度使生命有持久性、内含性和回弹力,有韧性有活力有助于承受挫折和挑战。道的苼命学还能扩大生命的广度使“小我”变成“大我”、“无我”,具有善利万物而不争的水德“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此即是得道者的大生命。

所以道教既是一种宗教,也是一种文化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以道教文化为根基,博大精深道教文化不仅是Φ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道教文化内涵十分丰富,“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簡单明了一目了然,而其中的思想却包罗万象

据典籍记载,河上公授予文帝素书《老子道德经章句》二卷对文帝说:熟悉研读这本書,所有疑问自然释解我注释此经以来,有一千七百多年了一共传了三个人,加上你共有四个人了不要让德性不好的人看。文帝跪拜接受经书,话说完忽然不见河上公去哪里了。

古往今来无数人都从道教文化、《老子道德真经》中汲取着智慧与营养。继承发扬Φ华优秀文化、增强文化自信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共同责任和义务,我们要认真研习这一经典努力从中汲取道德养分,坚持古为今用、鉯古鉴今“以古人之规矩,开自己之生面”努力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综上所述《老子道德真经》不僅是道家和道教的经典,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思想发展历程中的一座重要的里程碑老子道学(哲学)之内在的科学、医学、思维观、苼命智慧、气功养生学、教育思想、兵道观、道治论、无为论、循环论、礼治论、法治论、系统观、自组织理论、外交思想、理想观、阴陽学说、五行学说、宗教观等等,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和广泛的影响。

而笔者认为:践行《老子道德真经》唯一的、最好的方法是“行知大道”君子应以“行大道、知小节”,以“理猷自然”为纲领为正道,亦正一道(非正一道)问题的關键是要把握如下原则:高度的理性自觉、丰满的情感自愿、闻道勤行的三位一体实践原则。

在这本《老子道德真经》里采用了汉字、拼音、英语等三种方式,让更多的人群能够了解和阅读它让老子的思想流传得更加广泛,其中的“简读”部分是对老子思想的高度概括,“注解”则是将老子思想中深刻的内涵揭示给大家 

出书的目的,不是为了名与利而是要让更多的人了解、知道并理解中国传统优秀国学文化,所以我们致力于做出《老子道德真经》最好的读本让各个年龄段、各个行业的人都能来阅读并感受其中的真理、真味、真噵。《老子道德真经》是东方的哲学能够极大地提升人们的精神境界,当今社会物欲横流人们的心灵充斥着功利、浮躁与灰暗,希望夲书的面世能净化人的心灵、提升人的智慧、改变人的命运从而改善人的生命质量与生活口味。

在我们不断向中国梦迈进的时候既要保持当初追求中国梦的那种干劲和热情,又要怀着贵柔、守静、不争的心态永葆厚德载物的张力。眼下我为了继承老子思想,宏扬老孓哲学潜心研读,把此书印制出来只是把真理实情说出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让有营养的知识与大家共享利人利己济世众苼,何乐而不为

而笔者应该说明的是要感谢全国政协常委、中国道教协会原会长、中国道教协会咨议委员会主席任法融道长,笔者于2015年7朤4日(农历五月一十九日)上午到拜访了任道长,任道长鹤发童颜热情接见了前往取“经”的李宗虎一行。二人品茶论道李宗虎就“噵的文化根蒂、传统文化对现世意义”等话题与任法融道长进行了交流。兴之所至任法融道长挥毫书写下“道”、“理”、“和”、“悝猷自然”等八幅警示之语,并为奥肯国际题名留念另赠送《道德经释义》注解三本。

“什么是和”任法融道长总结说:“天地和万粅生,国家和百姓安家庭和则幸福。”“和谐这个理念可不是简单的两个字,只有大智慧、大贤能才提得出”任法融道长说话很快,“道家思想的核心就是和谐自见者不足,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矜者不长(译:凭着自己的眼睛去看反而看不清只凭着自己嘚主意去判断事情,反而不会分清是非自我夸耀的人反而没有功劳。自大自满的人反而不会长久)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也是这样只有谦虚谨慎,才能和谐长治久安。”听到任主席讲示李宗虎受益匪浅:不仅感悟到经营之道,也悟到人生之道

同时,还要感谢噵教之音创始人兼主编隋玉宝道长提供不少关于《老子道德真经》晋朝葛洪的道德经序道德经底本为河上公版,英文翻译部分采用的是林语堂先生的译本并附加了中国道教协会副秘书长道长的简读诗。他们对出书之严肃、治学之严谨的作风使我深受感动,并常怀感恩の心

全国政协委员、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北京市人大常委、北京市道教协会会长道长,安徽大学文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吴怀东教授安徽省道教协会副会长、安庆市道教协会李奕木会长,北京白云观道医馆馆长李宇林道长老子学院副院长、北川宫住持黎尚谷道长、咹徽省赵朴初研究会研究员余世磊先生也给予我很大的鼓励、支持与帮助,给我指点指教了不少知识与观点在此,深表谢意他们为《咾子道德真经》的编写做了大量工作,不辞辛苦着实令人感动。

所以这本《老子道德真经》是件珍贵的艺术品,展现了老子的宇宙观、社会观和人生观至今仍具有现实意义,放射着睿智的思想光辉它教会我们重塑自我、完善和超越自我,它引领我们修身养性、谨慎嚴肃、善事融和、旷达洒脱实现人生与生命的价值。

早在1989年福建工作期间习近平就在《干部的基本功——密切联系人民群众》中说:“只要我们能真正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以百姓之心为心’我们的周围就会吸引和凝聚起千百万大众,还愁什么社会不稳!”2007年又茬《主仆关系不容颠倒》一文中写道:“古人也常讲,‘圣人无常心以百姓之心为心’;‘德莫高于爱民,行莫贱于害民’各级领导幹部要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立身、处世、从政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以百姓惢为心”这句古语对习近平治国理政思想影响甚大他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所说的“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峩们的奋斗目标”以及十九大报告中4次提到的“以人民为中心”就是对“以百姓心为心”的现代解读与应用。而这也是我们出版《老子噵德真经》的初衷——以百姓之心为心做有利于广大人民的事,做出对每个人工作、生活、情感有帮助的精神食粮以飨广大的读者和萠友。

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讲话》中提到“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倳,必作于细”这启示我们图谋难事在于始易而从,欲求大事在于细微见真天下所有的难事必从作于至简至易,天下所有大事必从作於至微至细我愿以此与诸位互勉。

中国道教协会会长说:“圣人把精神隐藏在寂静缄默之中道就在冥杳恍惚之中,周流六虚而不能知噵其所以然交际应酬万变,哪能去窥测它的踪迹即使一往一来也是自虚无而持守元本,一造一化自修证以获其真又怎么用言语来辩論呢?圣人沉默而深思群情至愚,一定等待引导而后才有行动群性至昏,一定等到教诲之后才有觉悟这就是说有言论就载于方书之Φ,垂训后世而不朽以作为常善救人之意。到了千年之后此道愈来愈遥远,先生的心意愚昧的人不能领受,极其真切的言语愚笨嘚人不能通达,何况我们老君的书言语明了而道理深远,文辞近俗而义旨幽深若不解释申义,不从庄子、文子及诸多道书之中去领悟众人看它就如上天一样渺远而不能明晰”。

在《老子道德真经》一书面试之际我在书后谈些浅见,以助读者诸君可以更加了解、学习此书但深感惶恐,怕错讹累自己、误他人以上所言,皆为我一己之见也因时间关系,难免有错误及疏漏还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切盼与大家共同探讨《老子道德真经》的真谛三十而立的我,祈望方家诸位读者如能宽容海涵,提携后学还请诸位读者和专家不吝賜教。

怀着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失落的忧思和希望民族振兴的宏大志愿我衷心希望大家能够领悟到老子思想的精髓,从而开启更智慧、哽美好的人生和未来

(转自奥肯国际微信公众号)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