遥感辐射源,计算8-14微米石英的比辐射率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原理及应用 报告人:王凤敏 主要内容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概念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机理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技术及研究进展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大气校正 温度与發射率反演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应用实例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问题与讨论 1.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概念 1.1什么是热红外遥感辐射源 自然界任何温度高於热力学温度(0K或-273oC)的物体都不断地向外发射电磁波。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即通过热红外探测器收集地物辐射出来的人眼看不到的热红外辐射通量经过能量转换而变成人眼能看到的图像。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技术的发展是为了获取地物的热状况信息从而推断地物的特征及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为科学和生产所应用 简而言之,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即确定地表温度和发射率及其应用! 1.2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的特点 由于被遥感辐射源的物体在任何时间都在不断地向外辐射热红外线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可以在白天或黑夜无人造光源的条件下实施,它是一种铨天时的遥感辐射源手段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比可见光、近红外、短波红外遥感辐射源复杂,主要原因在于: 1)地物从热辐射的吸收到标誌地物热特性的温度的升高有一个热储存和热释放过程,这与地物本射的热性质和环境条件有关; 2)改变地物热状况的热源不仅是热輻射,而且还有显热输送和潜热输送问题这涉及到微气象参数、土壤物理参数、植被生化参数; 3)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空间分辩率比较低,混合像元问题也是一个难点; 4)另外还有定标上的困难以及将测量值校正到目标真实物理量值; 5)对复杂地形如植被(包括森林)、斜地形、水体、裸土和城市景观的混合系统进行精确评价表面通量;以及云影响的探测和消除等问题 。 植物生长、作物产量、地表水分的蒸发及循环、气候变迁、全球变化以及地质矿产的开发均与地球热系统状况有着密切的关系用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技术来获取地球热状况嘚信息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手段。 故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是一门既有难度又有广阔应用前景的学科其基础研究直接关系到技术的发展与应用嘚推广。 2.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机理 2.1热红外大气窗口和热红外波段 2.2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成像 2.3地球温度与热辐射峰值 2.4地球表面的热量特征 海洋表面溫度:相对均质; 陆地表面温度:物质非均质性导致地表 温度空间差异大,1米距离内可能有较大的温度变化 2.5热辐射基本定律 (2)Plank定律 (3)維恩位移定律 利用普朗克方程还可导出,黑体辐射光谱中最强辐射的波长?max与黑体绝对温度T成反比: ?max ?T=b b为常数,b=2.898x10-3m ? k 2.6热辐射传输方程 ground emissivity i channel Atmospheric emissions 3.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技术及研究进展 3.1国内外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研究进展 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的发展可以从1962年第一台红外测温仪诞生算起; 1978年美国发射热惯量卫煋(HCMM)首次用卫星来观察地球表面的温度差异,这标志着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的发展; 随后红外技术不断发展,一系列航空航天遥感辐射源器运用了热红外波段采集地面数据并将其应用于军事、地质填图、热制图、热惯量估算以及灾害监测、环境污染等方面; 我国从1975年研淛第一台红外测温仪以来,先后研制了包括了多个热红外波段在内的多光谱扫描仪并进行了相应的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应用研究,如岩溶區探水、热红外探矿、探地热、城市热岛、林火监测等均取得不少成果; 但许多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应用主要是以亮度温度为信息源的定性分析阶段定量研究还很不够; 随着比辐射率研究和测定工作的进展,以及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大气纠正问题的深入热红外遥感辐射源的定量研究也得到很大的发展; 但是由于热红外遥感辐射源本身的复杂性,它的许多理论问题均未很好的解决如地表热红外辐射及比辐射率嘚方向性问题、温度与比辐射率的分离问题、非同温混合像元的分解问题等;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正在致力于对热辐射与地面相互作用機理的研究、地表真实温度的模型反演等疑难问题的攻克以及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应用研究的进一步开拓 3.2目前国内外热红外传感器技术及特点 4.热红外遥感辐射源大气校正 由于热红外辐射穿过大气辐射

广义遥感辐射源泛指一切无接觸的远距离探测,包括对电磁场、力场、机械波(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实际工作中,重力、磁力、声波、地震波等的探测被划为物探(物理探测)的范畴因而,只有电磁波探测属于遥感辐射源的范畴

  • 遥感辐射源系统有哪几部分组成?每部分的作用

    信息源 目标物發射、反射的电磁波

    信息获取 遥感辐射源平台(地面、空中、空间),遥感辐射源器(传感器)

    信息传输 模拟信息人工回收数字信息卫星接收站接收

    信息处理 信息的恢复、校正、增强、分类、统计等

    信息应用 专业应用、综合应用

  • 遥感辐射源有哪几种分类方法及哪些分类?

    有六种不哃的分类方法:

    1.按平台(载体)分:地面、航空、航天和航宇遥感辐射源

    2.按电磁波段分:紫外、可见光、红外、微波遥感辐射源

    3.按传感器笁作方式分:主动式和被动式遥感辐射源

    4.按资料获取方式分:成像和非成像遥感辐射源

    5.按应用范围分:外层空间、大气层、陆地、海洋遥感辐射源

    6.按应用领域分:农业、林业、水利、地质、环境、资源、海洋遥感辐射源等

  • 遥感辐射源对地观测技术现状及发展展望

    起步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中期

    试验应用阶段:80年代的后期至90年代前期

    实用与产业化阶段:90年代后期至今

    ●建设国家对地观测系统

    (2004-2010年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纲要)

    ? 建设多分辨率、先进雷达遥感辐射源数据获取共享平台

    ? 建立高效运行的遥感辐射源地面支撑系统

    ? 形成高空間、高光谱、高时间分辨率和宽地面覆盖于一体的卫星对地观测系统

    (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

    . 发射260颗左右的卫星,保持在轨稳定运行嘚卫星100颗左右

    . 进行全天候、准实时、多平台立体观测

    . 提供高精度的时空基准

    1电磁波;电磁振动在空间的传播电磁波是横波、在真空中以咣速传播、具有波粒二象性

    2电磁波谱;按电磁波波长的长短(或频率的大小),依次排列制成的图表叫做电磁波谱

    3辐射通量电磁辐射單位时间内通过某一表面的能量。

    4辐射通量密度通过单位面积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通量密度

    5辐照度;投射到单位面积上的辐射通量称為辐射照度,简称辐照度.

    6辐照出射度;单位面积发射出的辐射通量称为辐射出射度。

    7太阳常数;是指不受大气影响在距太阳一个天文單位内,垂直于太阳光辐射方向上单位面积单位时间内黑体所接收的太阳辐射能量。I☉=1.360×103W/m2

    8比辐射率发射率指单位面积上地物发射的某一波长的辐射通量密度与同温下黑体在同一波长上的辐射通量密度之比又称比辐射率,

    9瑞利散射;瑞利散射(粒子直径<波长),如篮色天涳、红色晚霞

    10米氏散射;米氏散射(粒子直径=波长),红外线

    11绝对黑体;如果一个物体对于任何波长的电磁辐射都全部吸收则称其为绝对黑體。简称黑体

    12大气效应;当太阳辐射经过大气层时与大气层中的离子、分子、颗粒、水汽等发生吸收、散射、反射和透射等物理过程,這个过程称为大气效应

    13光谱反射率;又称光谱反射因数或光谱。在特定的照明条件下在规定的立体角限定的方向上,从物体反射的波長为λ的光谱辐通量与在相同条件从完全漫反射面反射的波长为λ的光谱辐通量之比

    14光谱反射曲线;被物体反射的与入射到物体的光通量之仳即光反射比与波长之间的关系曲线称为光谱反射率曲线(参考网上)

    15地物光谱特性;不同地物的表面性质和内部结构不同对入射的电磁辐射能有不同程度的反射、吸收和透射,不同的地物也发射不同波长的电磁波这就是地物的波谱特性。

    16Atmospheric Window在太阳辐射能经过大气层的過程中,被吸收、散射、反射的比例较小而透射率较高的波段,也就是传输损耗率很小的波段称为大气窗口。(≥60%)

  • 辐射源是如何分類的举例说明。

    辐射源分人工辐射源和天然辐射源两种

    在自然界中最大的天然辐射源是太阳和地球,它们是被动遥感辐射源的主要能源提供者

    人工辐射源是主动遥感辐射源的能源提供者,如微波雷达和激光雷达(LIDAR)

  • 遥感辐射源用大气窗口有几个?波长范围和透射率是多尐

    序号 窗口名称 波长范围 透射率(τ) 备注

    7-11 未被遥感辐射源应用

  • 波段名称 可见光与近红外 中红外 远红外

    辐射特性 以地表反射太阳辐摄为主 地表反射太阳辐射和自身热辐射 以地表物体自身热辐射为主

  • 简述绿色植物的光谱反射曲线的特点?

    ①可见光波段(0.4-0.7 μm):在0.55 处有一小的绿光反射峰使植物呈绿色,在0.45(蓝)和0.67(红)处有两个吸收带属叶绿素光合作用的能量吸收区。

    ②近红外波段(0.7-1.4 μm):植物细胞结构影响形成强烈反射峰是我们通过红外遥感辐射源来识别绿色植物的光谱基础。

    ③近红外波段(1.4-2.6 μm):受植物含水量的影响有两个反射峰,三个水分吸收谷

    ④不同植物、同一植物的不同生育期,以及同一植物的不同健康状况由于叶绿素溶胶状态存在差异,所以光谱反射会不一样

    ⑤植物的疒虫害对植物的光谱反射特性有很大的影响,特别是近红外反射上的差异比较明显这也是遥感辐射源监测病虫害的基础。

  • 地物反射光谱曲线测定的目的是什么?原理是什么

    测量目的(1)它是选择遥感辐射源探测波段、验证和设计传感器的重要依据。这就要求在飞行前或卫煋发射前系统地测量地面各种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

    (2)为遥感辐射源数据大气校正提供参考标准。因此地面测量最好与空中遥感辐射源同步进行。

    (3)建立地物的标准反射波谱数据为计算机图像自动分类和分析提供光谱数据,为遥感辐射源图像解译提供依据

    用光谱測定仪器(分光光度计、光谱仪、摄谱仪),设置不同波长或波段分别探测地物和标准板,测量、记录和计算地物对每个波段的反射率反射率随波长变化规律即为该地物的波谱特性。(公式见书本23页或课件本章第7页)

    再以波长为横轴、反射率为纵轴在直角坐标系中就可绘絀地物的反射波谱特性曲线。

    1.传感器由哪几部分组成主动式传感器与被动式传感器有什么区别?

    无论何种传感器一般都由收集器、探測器、处理器、输出器等四部分组成。

    收集器:收集来自目标物体的电磁波辐射能量

    探测器:通过光化学反应或光电效应将收集到的地粅电磁波辐射能量转变成化学能或电能,以区分目标辐射能量的大小

    处理器:将探测获得的辐射能信号进行处理。

    输出器:将获取的信息进行记录或输出

  • 成像传感器的分类,并举例

    摄影成像{ 画幅式(分幅式,框幅式)、缝隙式、全景式、多光谱、数码式 }

    扫描成像{ 掸扫式(光机扫描物面扫描)、推扫式(固体扫描,像面扫描)}

    微波成像{ 真实孔径雷达(RAR)、合成孔径雷达(SAR)、激光雷达(LIDAR)}

  • 评价传感器性能的技术指标有哪些

    传感器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辐射分辨率、时间分辨率和视场角是衡量其性能的主要指标。

  • 光机扫描图像嘚分辨率有什么特点

    地面分辨率随点的位置不同而变化,在星下点处(即θ=0时)最高且纵向与横向分辨率相等;其他位置的地面分辨率从中间向两边逐渐降低,且纵向分辨率高于横向分辨率

  • 固体扫描仪立体成像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采用线列(或面阵)探测器作为敏感元件线列探测器在垂直于飞行方向上做X向排列,当飞行器向前飞行完成Y向扫描时线列探测器就向刷子扫地一样实现带状扫描。

    ▲与咣学/机械扫描相比推帚式扫描代表了更为先进的遥感辐射源器扫描方式。它具有感受波谱范围宽、元件接受光照时间长无机械运动部件,系统可靠性高、噪声低、畸变小、体积小、重量轻、动耗小、寿命长等一系列优点

  • 微波遥感辐射源的特点有哪些?

    1、全天候、全天時工作

    2、对某些地物具有特殊的波谱特性

    3、对冰、雪、森林、土壤具有一定的穿透能力

    4、对海洋遥感辐射源具有特殊的意义

    5、分辨率较低但特性明显

  • 雷达图像的地面分辨率有何特点?

    ●距离分辨率(垂直于飞行方向)在脉冲宽度一定的情况下,与俯角的余弦成反比

    ●方位分辨率(平行于飞行方向)与波长及目标距离成正比,与天线孔径成反比

  • 合成孔径雷达的设计思路及工作原理是什么?

    利用雷达与目标的相对运动将一个小孔径的天线安装在平台侧方,以代替大孔径的天线,它在空中沿直线匀速运动过程中,每个特定位置的天线元接收特定位相的目标反射回波将它们储存起来进行合成相干处理就得到相当于由多个天线元构成的长天线操作的结果。这种合成天线的原理,鈳以制成高分辨率的成像雷达

  • ◆合成孔径雷达技术是干涉雷达和差分干涉雷达技术的基础,而干涉雷达和差分干涉雷达技术则是合成孔徑雷达技术的应用延伸和扩展

    ◆干涉雷达测量技术(INSAR)是以同一地区的两张SAR图像为基本处理数据,通过求取两幅SAR图像的相位差获取干涉圖像,然后经相位解缠从干涉条纹中获取地形高程数据的空间对地观测新技术。

    ◆差分干涉雷达测量技术(D-INSAR)是指利用同一地区的两幅幹涉图像其中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的两幅SAR获取的干涉图像,另一幅是通过形变事件前后两幅SAR图像获取的干涉图像然后通过两幅干涉圖差分处理(除去地球曲面、地形起伏影响)来获取地表微量形变的测量技术。

  • 雷达遥感辐射源的几何特征有哪些

    雷达影像的几何特征?斜距投影

    1、比例尺不定,垂直飞行方向(y)的比例尺由小变大

    2、缩放、重影、阴影。山体前倾朝向传感器的山坡影像被压缩,背向傳感器的山坡被拉长不同地物的重影现象,阴影区地物无回波信号

    3、高差产生的投影差与中心投影差位移的方向相反,位移量也不同

    4、雷达图像可以观测立体,分同侧和异侧构像

  • 卫星影像有哪些优缺点

    1.什么是遥感辐射源平台?按高度不同遥感辐射源平台分为几类

    鼡于搭载传感器的工具统称为遥感辐射源平台,也称为载体

    按平台距地面的高度进行分类可分为地面平台、航空平台和航天平台

  • 卫星轨噵基本参数有哪些?其它参数有哪些

    基本参数 (1)升交点赤经Ω(2)轨道倾角i(3)近地点幅角ω(4)长半轴a(5)扁心率e(6)近地点时刻T

    (1)卫星运行速度(2)卫星运行周期(3)卫星高度(4)每天绕地圈数(5)重复周期(6)轨道间隔

  • 什么是太阳同步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

    太陽同步轨道是指卫星轨道面与赤道面的夹角保持不变的轨道

    卫星运行周期与地球自转周期(23h56'04")相同的轨道称为地球同步轨道,简称同步轨道

  • 解释陆地卫星的影像的重叠特征

    ☆陆地卫星的影像与航空像片一样,也有重叠

    ☆其航向重叠一般固定为10%,因为扫描仪的扫描是连续的没有重叠,所以10%是数据处理中心在分幅时人为设定的

    ☆因为地球是一个椭圆体,而陆地卫星采用近极地轨道所以其旁向重叠随纬度嘚增高而增高。赤道附近为14%而在80°的高纬区,其旁向重叠高达85%。

    ☆虽有重叠但立体观察的效果不好。

    ☆要想观察立体需邻轨斜向扫描或同轨前后扫描。如SPOT、CBERS

  • 海洋遥感辐射源的特点及其主要应用

    (1)需要高空和空间遥感辐射源平台,进行大面积同步覆盖观测;

    (2)以具备全天候、全天时遥感辐射源特性的微波遥感辐射源为主;

    (3)电磁波与激光、声波结合扩大探测手段;(探深)

    (4)海洋遥感辐射源资料与海面实测资料相互补充和校正。

    2、海流的位置、界线、流向、流速;

    3、海浪的周期、速度、波高;

    4、水团的温度、盐度、颜色、葉绿素含量;

    5、海冰的类型、密集度、数量、范围;

    6、水下信息、海洋环境、海洋净化等方面的动态监测

  • 什么是小卫星?它有哪些特点

    小卫星指目前设计质量小于500kg的小型近地轨道卫星,空间分辨率为1-3m(全色)和4-15m(多波段)

    特点 (1)质量轻、体积小(2)研制周期短,成夲低(3)发射灵活启用速度快,抗毁性强(4)技术性能高

  • 气象卫星有哪些分系统组成

    各国各类气象卫星的构造大致相同,一般有五部汾组成

    (1)姿态稳定系统--用以保持卫星能对准地面进行观测。

    (2)能源系统--由太阳能电池和蓄电池组成

    (3)热控系统--保歭各种仪器处在适宜的环境温度下。

    (4)指令通讯系统--用来接收地面遥控命令把资料按指令发送到地面。

    (5)观测系统--用各种傳感器来接收地面传来的各种电磁波信息以可见光和红外多光谱扫描辐射仪为主。

  • 如何利用气象卫星监测旱涝灾害

    1)利用水体影像估测沝位

    由于水体在波长小于0.5um和大于0.8um的探测器上均表现反射力弱的暗色调,这样我们可以利用遥感辐射源影像来监测河流与水库的水位变化凊况,从而推断旱涝灾害的发生

    当河流泛滥时,从卫星图像上可以看到泛滥范围还可以利用不同时相的正负胶片重叠来分析和计算水淹面积及积水时间,从而推断受灾程度

    干旱时,河道变干及水位下降通过于正常时的河水宽度和水库水位比较便可大体判断干旱发生嘚程度。

    2)利用云系判读估算降水量

    一个地区旱与涝的直接原因是降雨量造成的利用卫星云图资料,可以估算大范围的降雨量特别是气潒观测站比较稀少的地区,更有意义

    3)利用土壤湿度估算旱涝情况

    农田土壤湿润状况可以直接反映旱涝程度。为了探测土壤湿度气象卫煋设置了两个谱段,即可见光谱段和红外谱段两个谱段从不同的方面反映土壤湿度情况。

    4)对冻土及雪覆盖监测

    利用可见光通道和雪的强反射可以观测雪覆盖情况。利用热红外通道可探测地面温度状况从而了解冻土及雪的融化情况。进而监测水旱灾害

  • 了解我国ZY-3测绘卫煋的有关情况。

    1.什么是数字影像它与模拟影像有什么区别?

    数字图像是一个离散的数字矩阵或阵列矩阵中的每个元素代表一个像元(或潒素),其行和列号代表像元的位置其值的大小则代表对应地物辐射电磁波的强弱。

  • 叙述模/数转换的原理

    由于模拟图像在二维空间的分咘是连续的,对应灰度是连续的模拟量因此在数字化时,首先应将连续的图像平面按一定的间隔离散为若干个小方格每个小方格即代表一个像元。像这样将图像按平面坐标离散取值的过程称为采样相邻像元间的平面距离称为采样间隔。然后通过模/数转换将模拟灰度量根据其灰度范围转换为离散的整数值,这个过程称为量化

  • 数字影像有哪些存储格式?解释BSQ和BIL数据排列方式

    BIL格式:逐行按波段次序(BIL)记录格式的文件将每行像元的n个波段灰度值放置到数据文件中。

    BSQ格式:按波段次序记录格式(BSQ)是将每个波段全部像元值放在一个单独嘚文件中

  • 什么是图像直方图?有什么用途有哪些统计分析功能?

    用平面直角坐标系的横轴表示灰度级纵轴表示灰度级为gi的像元个数mi占像元总数M的百分比Pi 。所形成的统计直方图叫灰度直方图

    通过灰度直方图可以直观地了解图像的效果。

    数字图像一元统计分析1.图像咴度均值2.图像灰度中值3.图像灰度众数4.图像灰度方差5.图像灰度数值域6.图像灰度反差

    多光谱图像的多元统计分析1.协方差2.相关系數

    5什么是三原色颜色是怎么形成的?

    由红(R)、绿(G)、蓝(B)三种颜色以不同的比例可以配得自然界中任何一种颜色反之,任何一种颜色也可分解为红、绿、蓝三种单色但红、绿、蓝三色相互独立,其中一种不能由其它两种配得所以称红、绿、蓝为三原色。

  • 什么是色的三要素HIS与RGB的关系?

    颜色的性质(三要素):色调、明度、饱和度

  • 绘出加色法和减色法颜色合成原理图。

  • 简介常用的遥感辐射源图像处理软件的功能和应用

    每一个遥感辐射源图像处理系统所共有的软件功能

    包括各种格式的遥感辐射源图像或其它格式的输入、输出、存储以及图像攵件管理等功能。

    (1)影像增强如分段线性拉伸、对数变换、指数变换、直方图均衡、直方图规定化和正态化等。

    (2)图像滤波空间域滤波如锐化、平滑等,频率域滤波如带通滤波、高通滤波、低通滤波等

    (3)纹理分析及目标检测,如纹理能量提取、基于边缘信息的紋理特征提取、线性算子检测、霍夫变换等

    包括辐射校正和几何校正

    辐射校正包括太阳高度角照度变化校正,大气校正传感器成像误差校正等。

    几何校正包括粗纠正和针对各种传感器的精纠正、图像匹配、图像镶嵌等

    包括图像运算,图像变换以及信息融合

    图像运算包括逻辑运算、逻辑比较运算和代数运算等。

    图像变换包括付立叶变换、付立叶逆变换、彩色变换及逆变换、主分量变换、穗帽变换、阿達玛变换、生物量指标变换等

    信息融合包括加权融合、HIS变换融合等。

    包括图像直方图统计、多波段图像的相关系数矩阵、协方差矩阵、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计算、图像分类的特征统计、多波段图像的信息量及最佳波段组合分析等

    包括分类前的样区分析,训练样区合并以忣非监督分类(如ISODATA聚类法K-均值聚类法等)和监督分类(最大似然法,最小距离法等)方法分类后处理(类别合并,类别统计面积统計,边缘跟踪等)等

    如黑白正射影像图,彩色正射影像图基于影像的线划图制作,真实感三维景观图其它类型的遥感辐射源专题图(土地利用分类图,植被分布图洪水淹没状况图,水

    8.与GIS系统的接口

    GIS数据的转入及输出栅/矢转换,GIS图形层数据与影像的叠加等

    以上所列的功能是比较基础的,一般的遥感辐射源软件中都包含现在的遥感辐射源软件功能越来越强,不仅包含以上所列的功能还包含与DEM结匼的分析等等。

    1辐射误差;遥感辐射源图形的灰度值不但与地物本身的反射或发射波普特性有关还受到传感器的光谱响应特性、大气环境、光照条件、地形起伏等因素的影响,由此产生的灰度偏差称为遥感辐射源图像的辐射误差

    2辐射定标;辐射定标是指建立遥感辐射源傳感器的数字量化输出值DN与其所对应视场中辐射亮度值之间的定量关系。

    3辐射校正;辐射校正是指消除或改正遥感辐射源图像成像过程中附加在传感器输出的辐射能量中的各种噪声的过程

    4构像方程;以物点坐标为自变量描述其与相应像点坐标几何关系的数学方程。

    5几何变形;一是指卫星在运行过程中?由于姿态、地球曲率、地形起伏、地球旋转、大气折射、以及传感器自身性能所引起的几何位置偏差二昰指图像上像元的坐标与地图坐标系统中相应坐标之间的差异。

    Δ定义?遥感辐射源图像上各地物的几何位置、形状、尺寸、方位等特征与在参照系统中的表达要求不一致时?即说明遥感辐射源图像发生了几何畸变(来自网上)

    6几何校正;消除这些几何变形的过程称为遥感輻射源图像的几何校正。

    7灰度重采样;计算校正后头像的灰度值

    8图像增强; 遥感辐射源图像增强的目的是突出用户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提高图像的视觉效果使分析者更容易地识别图像内容,更可靠地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

    9密度分割;是一种用于影像密度分层显示的彩色增强技术。原理是将具有连续色调的单色影像按一定密度范围分割成若干等级经分层设色显示出一种新彩色影像。

    10图像配准;图像配准的实质就是前述的遥感辐射源图像的几何纠正根据图像的几何畸变特点,采用一种几何变换将图像归化到统一的坐标系中

    11图像镶嵌;当你感兴趣的研究区域在不同的图像文件时需要将不同的图像文件合在一起形成一幅完整的包含感兴趣区域的图像,这就是图像的镶嵌

    12平滑;图像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噪声"点。(不是定义)

    13锐化;主要是增强图像中的高频成分突出图形的边缘信息,提高图像细节的反差因此也成为边缘增强。

    14低通滤波;是一種方式规则为低频信号能正常通过,而超过设定临界值的高频信号则被阻隔、减弱(网上)

    保留图上低频成分,去除高频噪声区域(书上)

    15高通滤波;是一种过滤方式,规则为高频信号能正常通过而低于设定临界值的低频信号则被阻隔、减弱(网上)

    16图像融合;是將多源遥感辐射源数据在统一地理坐标系中,采用一定的算法生成一组新的信息或合成图像的过程

    18HIS变换;在计算机内定量处理色彩时通瑺采用RGB表色系统,但在视觉上定性描述色彩时采用HIS显色系统更直观。为了实现两套色彩表示系统之间的转换必须建立RGB和HIS空间之间的关系模型,其相互转化的处理过程称为HIS变换

    22比值植被指数(RVI); 图像中红外波段与红波段的比值。RVI=NIR/R

    23差值植被指数;图像中红外波段与红波段的差值DVI=NIR-R

    24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是近红外波段与可见光红波段数值之差与这两个波段之和的比值

  • 遥感辐射源图像辐射校正的目的是什么?

    进行遥感辐射源信息提取之前对遥感辐射源图像的辐射误差进行改正,恢复地物的本征辐射特性(P100,不知是否对)

  • 产生辐射误差的洇素有哪些

    传感器本身的性能引起的辐射误差 太阳高度角引起的辐射误差

    地形影响引起的辐射误差 大气效应引起的辐射误差

  • 大气辐射校囸有哪几种方法?

    1.基于图像特征的校正方法

    2.基于地面实测数据的校正方法

    3.基于辐射传输模型的校正方法

    4.基于复合模型校正方法

  • 最近邻法、双线性内插法和双三次卷积重采样原理和优缺点。

    用距离采样点最近像元亮度值代替输出像元亮度值。

    取周围4个相邻像元亮度值内插计算输出像元亮度值。

    获取与采样点邻近的16个像元亮度值计算输出像元这度值

  • 产生几何变形的原因有哪些?

    1.传感器成像方式引起的几哬变形

    2.传感器姿态变化(外方位元素)引起的几何变形

    3.大气折光引起的图像变形

    4.地形起伏引起的图像变形

    5. 地球曲率引起的图像变形

    6.哋球自转引起的图像变形

  • 多项式纠正卫星遥感辐射源图像的方法和步骤

    ◆齐次多项式的系数个数N与多项式的阶数n有如下的关系:N=(n+1)(n+2)/2

    如┅阶有3个,二阶有6个三阶有10个等,要确定多项式的系数必须有N个即已知图像坐标又已知地面坐标的像

    元(控制点),为了提高精度偠取多于N的数量的控制点,(如n=2, N=6, N'≥7)计算方法:最小二乘原理。

    ◆控制点应选取图像上易分辨且较精细的特征点如:道路交叉点等,注意圖像边缘地区一定要选控制点另外

    尽量满幅均匀分布,数量要足够精度要高。

    B、亮度校正(亮度值(灰度值)的重采样)

    校正前后图潒的分辨率变化、像元点位置相对变化引起输出图像阵列中的同名点亮度值变化采样点的亮度值

    取决于周围列阵点上像元的亮度值对其所作的贡献,这就是重采样

  • 遥感辐射源图像增强的目的和意义。

    遥感辐射源图像增强的目的是突出用户感兴趣的相关信息提高图像的視觉效果,使分析者更容易地识别图像内容更可靠地提取更有用的定量化信息。遥感辐射源图像增强通常在图像校正和重建后进行特別是必须要消除原始图像中的各种噪声,否则分析者面对的只是各种增强的噪声

  • 图象增强有哪几个方面?分别有几种方法

    彩色增强:單波段彩色变换、多波段彩色合成、HIS变换

    直方图增强 直方图正态化、直方图均衡化、直方图规定化

    对比度增强 线性变换、分段线性变换、非线性变换

    空间滤波增强 图像卷积运算、平滑、锐化

  • 平滑、锐化的原理与计算方法。

    (具体算法公式见书本115页或课件第6章第12页)

    平滑:图潒中某些亮度变化过大的区域或出现不该有的亮点(噪声)时,采用平滑的方法可以减小变化使亮度平缓或去掉"噪声"点。

    均值平滑(濾波): 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平均值来代替该像元值

    中值滤波:每个像元在以其为中心的邻域内取中间亮度值来代替该像え值。

    锐化:为了突出图像的边缘、线状目标或某些亮度变化率大的部分可采用锐化方法。锐化后的图像不再具有原图像的特征成为邊缘图像。

    (1)罗伯特(Roberts)梯度(2)索伯尔(Sobel)梯度(3) 拉普拉斯(Laplace)算法(4) 定向检测

  • 什么是比值运算?有什么意义

    除法运算指两个不同波段的圖像对应像元的灰度值相除,即B=Bx/By

    除法运算可以压抑因地形坡度和方向引起的辐射量变化消除地形起伏的影响;也可以增强某些地物之间嘚反差,如植物、土壤、水在红色波段与红外波段图像上反射率是不同的通过除法运算可以加以区分。

  • 多源信息复合(融合)的目的是什么

    不同的遥感辐射源数据具有不同的空间分辨率、波谱分辨率和时相分辨率,如果能将它们各自的优势综合起来可以弥补单一图像仩信息的不足,这样不仅提高了解译效果更在定量分析中大大提高了精度,扩大了各自信息的应用范围具有很大的实际意义。

  • 叙述对ETM影像分辨率为30米的5、4、3波段组合影像与分辨率为15米的全色波段影像进行融合处理的"基于HIS变换"的方法的原理和步骤

    参考书本122页或课件16页

  • 图潒之间匹配与绝对配准是什么关系?

    ①图像间的匹配即以多源图像中的一幅图像为参考图像,其他图像与之配准其坐标系是任意的;

    ②绝对配准,即选择某个地图坐标系将多源图像变换到这个地图坐标系以后来实现坐标系的统一。

    图像配准通常采用多项式纠正法直接用一个适当的多项式来模拟两幅图像间的相互变形。配准的过程分两步:

    ①在多源图像上确定分布均匀足够数量的图像同名点;

    ②通過所选择的图像同名点确定几何变换的多项式系数,从而完成一幅图像对另一幅图像的几何纠正

    1判读(解译);根据地物的成像规律和波谱特征,在遥感辐射源影像上识别出它的性质和数量指标的过程称为遥感辐射源影像的解译,也称为判读或判译

    2判读(解译)标志;遥感辐射源影像上不同地物有其不同的影像特征和表现形式,这些特征是解译时识别各种地物的依据叫做遥感辐射源影像的解译(判读)标志。也叫做识别特征

    3地物特征;地物特征主要有光谱特征、空间特征和时间特征。此外在微波区还有偏振特性。地物的这些特征在图像仩以灰度变化的形式表现出来因此图像的灰度是以上三者的函数:d = f (Δλ , X,Y , Z,Δt)

    4调绘;利用影像进行判读、调查和绘注等工作的总称。即把影潒上已有地物的描绘注记而影像上没有而又

    需要的加以补充的工作

    2.判读(解译)标志如何分类?有哪些

    解译标志 (1)直接解译标志如色调、颜色、阴影、形状、大小、纹理、图形(2)间接解译标志如相关位置、相互关系

    3.试述目视解译的基本过程和步骤?

    (1)明确解译目的(2)了解解译图像的基本特性(3)了解解译区概况(4)预解译(5)图像解译的实施与验收

    (具体内容见书本135页)

    4.调绘的内容有哪些

    1、区划堺线的调绘 包括省、市、县、乡、村等行政边界,农场、林场、苗圃、示范园、开发区的场界区界工矿、企业、机关、学校等的边界。

    2、独立地物的调绘 独立地物一般是单个的突出地面的物体是判定方位、确定位置、指示目标的重要依据。因此必须准确判定位置和方向独立地物多的地区,优先表示突出的其余可择要表示,很近的两个地物都不能舍去时高大的精确表示,另一个移位表示但要保持楿对关系。

    3、居民地的调绘 居民地可分街区式、散列式、窑洞式等类型调绘中应准确表示出居民地的轮廓特征,房屋的性质以及街道、居民地的名称要调查准确

    1监督分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实验区或训练区,用训练区中已知地面各类地物样本的光谱特性来"训练"计

    算机获得识别各类地物的判别函数或模式,并以此对未知地区的像元进行分类处理分别归入到已知的类别中。

    2非监督分类;在没有先驗类别(训练场地)作为样本的条件下即事先不知道类别特征,主要根据像元间相似度的

    大小进行聚类合并(即相似度高的像元归为一類)的方法(无监分类)

    3决策树分类;将数据按树状结构分成若干分支,每个分支包含数据的类别归属特性这样可以从每个分支中提取有用信息,形成分类规则

    7模式识别是指对表征事物或现象的各种形式的(数值的、文字的和逻辑关系的)信息进行处理和分析,以对事物戓现象进行描述、辨认、分类和解释的过程,是信息科学和的重要组成部分

    8地物波谱特征地物光谱特征包括地物反射光谱特征和发射光谱特征,是地物电磁波辐射特性的反映

    9地物空间特征是目标物的形状、大小或者边缘、空间构造等几何特征。

  • 图像的空间特征有哪些如哬提取空间特征?

    地物的空间特征包括形状特征和空间关系特征

    地物空间特征的提取一般分两步:先提取形状特征,再提取空间关系特征不同的形状,不同的关系有不同的提取算法

    提取地物形状特征的常用方法是跟踪地物边界。通过边界跟踪可以获得一系列有序的边堺点这些边界点提供了地物单元形状特征的大量信息。地物形状特征提取的要素有:地物单元周长P、地物面积S、线状物体的曲率C等

    空间關系特征的提取分三种情况点与面相邻、线状地物与面状地物相邻、两个面状地物相邻详见书本139页。

    3.遥感辐射源图像自动分类的原理

    鈈同的地物具有不同的光谱特征,同类地物具有相同或相似的光谱特征基于数字图像中反映的同类地物的光谱相似性和异类地物的光谱差异性进行分类。

    4.监督分类与非监督分类的方法有什么区别?

    根本区别在于是否利用训练场地来获取先验的类别知识

    ? 监督分类的关键是选择训练场地。训练场地要有代表性,样本数目要能够满足分类要求。此为监督分类的不足之处。

    ? 非监督分类不需要更多的先验知识,据地物的光谱统计特性进行分类。当两地物类型对应的光谱特征差异很小时,

    分类效果不如监督分类效果好。

    5.评价图像分类精度嘚指标有哪些

    总分类精度、总kappa系数、分类别kappa系数。

    6.引起遥感辐射源信息变化的因素有哪些目前常用的变化监测方法有哪些?

    1.遥感辐射源系统因素的影响及数据源的选择 (1)时间因素(2)空间因素(3)光谱因素(4)辐射因素

    2.环境因素影响及其消除 (1)大气状况(2)土壤湿度(3)物候特征

    1.多时相图像叠合方法2.图像代数变化检测算法3.多时相图像主成分变化检测4.分类后对比检测

  • 常见遥感辐射源影像圖有哪些遥感辐射源影像图的有哪些特点?

    目前遥感辐射源制图的主要产品形式有正射影像图、遥感辐射源影像地图以及三维影像图哃时还有一些比较新型的影像地图,如电子影像地图、多媒体影像地图和立体全息影像地图等

    在遥感辐射源影像地图中,图面内容要素主要由影像构成辅助以一定地图符号来表现或说明制图对象,遥感辐射源影像地图结

    合了遥感辐射源影像与地图的各自优点它比遥感輻射源影像具有可读性和可量测性,比普通地图更加客观真实具有丰富的地面信息,内容层次分明图面清晰易读,充分表现出影像与哋图的双重优势

    2.遥感辐射源影像地图的生产过程。

    制作流程(结合实习总结)

    1.选择合适卫星影像(成图比例尺) 2.波段选择及运算处理

    3.辐射校囸及增强处理 4.几何校正(平面校正/ 结合DEM校正)

    5.解译调绘 6.注记整饰

    3.请就你某个方向作一个遥感辐射源应用综述

  • 论述遥感辐射源现状与发展前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遥感辐射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