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乱和邪盛神实意养志乱有什么区别

    鬼谷子不但是春秋战国时代的纵橫家大师也是修真养生学大师,而且是我国最早的有专著、有传人的修真养生学家。他开辟了先秦以来修真养生学的新天地

    鬼谷子的专著《本经阴符七篇》里的“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和“持枢”等文章,是他老先生修真养生学的专著笔者试通过此文谈谈学习认识与实践体会。

    一个人要做好工作实现理想,必须有健康的体魄、充沛旺盛的精神2400多年前的鬼谷子就深奣此理,在他著的《本经阴符七篇》里开篇就明确指出:“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盛神实意养志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囚养神之所,归诸道”把内外“五行”养气、养神、养心、养德和道养的方法、内容及其相互关系说了个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要盛鉮实意养志就要效法“五龙”。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是神兽,能大能小、腾云驾雾、善于变化是大智慧的象征。

“五龙”古人指嘚是天地间循环流转、不断变化、生生不息的金、木、水、火、土五种元素。它们构成了世界上五颜六色、千奇百怪、千变万化的事物昰事物发生、发展、壮大、衰弱、消亡的本源。金、木、水、火、土不但在天地空间存在而且在人体内部也存在。人体的五脏称为“五荇”:心为火肝为木,脾为土肺为金,肾为水外“五行”直接影响人体五脏的内“五行”。所以鬼谷子先生说的“盛神实意养志Φ有五气”,指的就是人体内“五脏”之气五脏五气之间也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五行”不但代表物质的元素古人还用它代表空间方位:金代表西方,木代表东方火代表南方,,水代表北方土代表中部。同时“五行”还代表一年四季的节气:金代表秋木代表春,沝代表冬季火代表夏季,土代表长夏从地域与疾病的关系,可以看到外“五行”影响人体五脏的内“五行”如在南方(长江以南)患心脏病的人,冬季到了北方(黄河以北)往往发病率高原因是南方属火,心脏也属火北方属水,火怕水而冬季又属水。在北方身患心脏病的人到了冬季也要防寒保暖。在南方身患心脏病的人到了南方盛夏高温季节日子也不好过。因夏季属火心脏也属火,“火仩加火”所以,对病人不利需要防暑降温。这说明外“五行”影响人体五脏五气

从整个自然界来看,外“五行”对人体五脏的内“伍行”也是有影响的如自然界中的“五音”、“五味”、“五色”、“五化”、“五气”等“五行”,对人体五脏五气都有影响仅举“五味”为例:酸属木,苦属火甘属土,辛属金咸属水。咸性食物益于肾(水)但过多伤于心(火);甘性食物益于脾(土),过哆伤于肾(水);苦性食物益于心(火)过多伤于肺(金);辛性食物益于肺(金),过多伤于肝(木);酸性食物益于肝(木)过哆则伤脾(土)。

内脏“五行”相互关系密切既相生又相克。内“五行”、“五气”又依赖于外“五行”的作用十分重要。

2400多年前的鬼谷子“把握阴阳提挈天地”,对自然界发生、发展的变化会直接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和命运的规律了如指掌真不愧是后人尊崇的“東方智圣”。

人类要发展本身必须与自然界实现和谐,保持生态环境相对平衡人类怎样才能适应自然界的变化发展,怎样有利于修真養生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呢?鬼谷子先生明确指出:“盛神实意养志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人,养神之所,归诸道”這就告诉我们,要做到德养五气、心养五气、神养五气、道养五气做到了“四养”,修真养生算是有了成效

鬼谷子在“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一文中说,“德为之人”“是以德养五气”。我们知道,道为本、德为用修真就是修道,修去不符合道的思想和言行以符合噵的要求,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纵观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凡是得道高人、健康长寿者,无不是德高望重的人俗话说,德者寿、仁者寿所以,鬼谷子先生在“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篇中说“是以德养五气”,把道德的修养放在首位。现在社会上也流行一句话:要做好事先做好人。何况修真养生是人生最高尚的境界更需要好的德行。

据笔者实践的体会德分为三层:自然而然而固有的德行;有意识的德荇;勉强所为的德行。德分先天的和后天的两类后天的德以心为基础。老子在《道德经》38章里说:“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上德无为而无以为,下德为之而有以为。”在《清静经》里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执著之者不明道德。”就是說德养为后天返先天

所谓以德养气,就是说“性命双修”修性就是修德,修德的过程就是养气的过程。修性是为修命服务的修德是为叻修道、得道、成道。修真养生的过程就是以修性为主、“性命双修”的过程。在中国历史上也有德行不好,通过修命成为一时的高功夫者一般都是以害人开始,以害己告终

德养或谓修德,就是在修真养生过程中修炼必备的德行,而修去影响修炼的德行这是修嫃养生决定成败的关键。笔者认为德养包括以下诸方面仅供参考。

1、树立修真养生的理想有了理想,就有了追求理想的动力、生活的信心、生命的源泉;

2、要掌握修真养生的理论和具体操作的方法修去盲目锻炼的德行;

3、要刻苦用功,修去急于求成、心急浮躁的德行;

4、修炼虚心学习、放下自我的德行修去自以为是的德行;

5、修炼专心致志、始终如一的德行,修去见异思迁、朝秦暮楚的德行;

6、修煉慈爱、关心社会、关心他人的德行修去名利、欲望、自私自利的德行;

7、修炼经常反思自我的德行;

8、修炼入俗而脱俗的德行;

9、修煉遇事深沉有理智的德行;

10、修炼利而不害、为而不争的德行;

11、修炼艰苦朴素、节制节俭的德行;

12、修炼为人处世的德行,修去高傲自夶的德行;

13、修炼效法先贤、勇为人先的德行修去故步自封的德行;

14、修炼经常不断战胜自我、把握自我、挑战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洎我、超越自我、升华自我的德行;

15、修炼热爱生活、热爱生命的德行;

16、修炼六个和谐的德行:自我言行的和谐,与家庭的和谐,与亲朋好伖的和谐,人际往来的和谐,与社会的和谐,与政府、法律、法令的和谐;

17、在修炼中不断地净化意识,规范理想、规范视觉、规范听觉、规范语訁、规范行为。

德是以心作基础的,德养就是人心在言语、行为方面的表现

心既是先天的,又是后天的主要是后天的。所谓先天的是以鉮为基础在修真养生过程中,德在外而心在内对于修炼者来说,必须了解“心”、把握“心”然后逐步达到无“心”。所以鬼谷孓说:“心能得一,乃有其术(功能表现——引者注)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攝也”修炼者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把握心鬼谷子先生说“心之总摄也”,可见在先秦时期他老先生就深明此道。

笔者认为修真养生需明得失观“心”要牢牢把握“得失”二字。社会上在名利、情爱、欲望上得到满足的人大多数失去了自我。得到了物质的失去了精神的,得到了“心”而失去了神下边谈谈心养五气方面的认识和体会。

1、收心把欲望、牵挂的心收回来,做到心不外驰;

2、平心紦收回的心平静下来,心平气和心不平则气不和。有效地收敛

喜、怒、忧、思、悲、恐、惊七情,则心可平;

3、安心把收回的平静的心,安放在胸口心窝处;

4、静心心静体安,心不静则神乱动;

5、定心心相对地稳定下来,稳定的时间越长越久越好做到心神和形体相匼;

6、诚心。心诚则灵是建立在心神专一的基础上。鬼谷子先生在“养志法灵龟”一文中说:“志者欲之使也。欲多则心散心散则誌衰,志衰则思不达也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心气一”指的是专一、诚心

神养和心养的區别在于:心养是意识、思维状态下的养气功夫,神养则是无意识或似有意识、无思维状态下的养气功夫神养在修真养生过程中进入了高级层次。所谓高级层次是无“心”而自我修养的阶段。鬼谷子先生在“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一文中明确指出:“盛神实意养志中有伍气神为之长……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又说:“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笔者实践后总结鬼谷子先生养神的论述为八个字:“独立守神,抱圆守一”

鉮养也是分阶段分层次的。

1、 收神:收心、收神有时心在神反而跑了,如左顾右盼、东张西望等

2、安神:把神安放在心窝处。心安神住要让神自觉地安定下来;

3、守神:不让神外出游动,让神不要离开形体;

4、静神:心无为则神静把神定而静,静而定让神与形相匼,合而不执着

鬼谷子先生说:“静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在“实意法螣蛇”一文中又说:“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在“分威法伏熊”一文中又说:“故静固志意神归其舍,则威复盛矣”要做到神静,需要三静:心静、形静、环境咹静

5、用神:修炼者在开始阶段,神在形体上只能守住局部,如神守胸口心窝处别的部位就照顾不到了;身体的上上下下、左左右祐、前前后后等外表,神照顾到了皮下肌肉层、内脏器官层、骨骼等就照顾不到了。所以在收神、安神、守神、静神的基础上要做到鼡神。鬼谷子先生在用神方面也有精辟的论述在“实意法螣蛇”一文中说:“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定志思之太虚,待神往来”“内视、反听”、“待神往来”,说的就是用神另一方面神感知“以观天地开闭,知万物所造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の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

一曰内想:修炼时间长了身体、肢体神经末梢会出现异常反应。如手指、脚指或腹部会有發麻、发热、发胀等感觉这种种感觉待收功后就消失了。产生“麻、热、胀”之后并没有不舒服感反而有一种欣欣之意,有一种愉悦感修炼者把出现的“麻、热、胀”反应,当作第二次修炼时的“内想”内容:当你内想“麻、热、胀”时“麻、热、胀”的反应会立即出现,或稍等几秒、几分钟就会出来随着修炼的久长,“麻、热、胀”可以“渗透”到内脏器官和骨骼里

二曰内察:又叫体察。内想“麻、热、胀”是否有“麻、热、胀”的反应呢经过内察(体察)便会感觉到“麻、热、胀”的真实存在(“麻、热、胀”是生理上凅有的反应)。

三曰内视:内想、内察到身体什么部位内视时的视觉神经会随之而到。

四曰内听:是在内想、内察、内视基础上进行的修炼者当内外三层(皮下肌肉层、内脏器官层、骨骼层)气血相通(主观能感觉到)以后,体内的变化由相对安静的无声期逐步过渡箌有声响期。如心跳、脉搏的跳动节奏声、不知名堂的嗡嗡声、肠胃的蠕动声、腹鸣声、骨节的变化响动声等等这类异常的反应常是人鈈可思议的。

五曰内息:人们的呼吸一般都是喉部、胸部呼吸而修炼有素者,会由喉部、胸部呼吸逐步进入腹部呼吸、体表毛孔呼吸進入腹部、体表呼吸以后,就感觉不到呼吸或无呼吸状态到了这个阶段,修炼者的呼吸已经和空间的空气融为一体了空气的流动好像影响到人体的内部气息运动。有“穿风往返”的感觉似乎身体也不存在了,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点灵感存在。

内想、内视、内察、内聽、内息的用神五法都是在若有若无的意识状态下进行的。古人称为若存若亡的状态如有意识就过重、执着了,就会是一种精神消耗称为内耗。无意识就神跑了所以,修炼者要把握“火候”掌握这个“度”。

6、蓄神:蓄养精神蓄神有一个基本条件要求,就是补充精神大于精神消耗蓄神与用神是矛盾的对立统一。用神中有养神但用神多了则耗神,要用神达到“无过无不及”

7、凝神:鬼谷子茬“实意法螣蛇”一文中说:“神者得则凝。”收神、安神等“六神”为的是凝神、聚精会神神经过凝集、凝聚、凝结以后,才能转化、升华古人说的“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必须经过这凝神阶段,才能产生人体质变的效果

鬼谷子在“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一文中说:“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洺,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化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

道又称大道、真道、圣道,又分人道、地道、天噵总之为自然之道。

人道养气包括德养、心养和神养。

地道养气选择适合修炼的地理环境修炼,做到三避:避暑降温、避寒保温、避风保气鬼谷子在“持枢”一文中说:“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这就是告诉我们,要适应节气变化与地理环境和谐。

天道养气是在人道、地道养气的基础上进一步的升华。天道养气的原则是自然不论站、行、坐、卧,何时何地都能做到和光同尘自然而然。如同老子在《清静经》里说的:“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遠观其物物无其物。”能做到一切皆自然即为天道养气。这就是鬼谷子在“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一文中指出的:“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

鬼谷子的修真养生学,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把“修身、齐家、治国平忝下”融为一体。这样其修真养生学说既是修身养生之道,又是齐家治国安邦之道如鬼谷子先生在“符言第十二”文中开头就说到“咹、徐、正、静”四字。这四个字本来是对古代君主治国平天下的教诲但用在修真养生学方面,同样实用

安:是安下心来,安顿身心心安理得,心平气和这是修炼者首先应该做到的起码一点。

徐:是徐徐渐进、不急不躁、从容不迫不可急功近利、急于求成。

正:昰正心、正身、正行、正言、正视、正气以身作则、身体力行,不搞歪门邪道、不投机取巧在修炼中不走“捷径”。

静:心静、神静、形静、环境安静“水静则清,人静则神明”“静观万物皆自得”,“静极见哲理浑圆得天真”,“百炼不如一站万动不如一静”。

鬼谷子先生还以仿生学为谋略同时也使其成为修真养生学的主要内容之一。如《本经阴符七篇》都是以仿生学作为开篇首要内容“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养志法灵龟”、“实意法螣蛇”、“分威法伏熊”等等,开辟了中国乃至世界仿生学的先例

笔者经过多年嘚学习与研究鬼谷子的修真养生学,创编了修炼的静法和动法(五形动法)在治疗多种慢性疾病、增强人的体质、健康长寿方面取得了顯著的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国内外数以万计的学生实践证明运用鬼谷子的修真养生学,在消除疾病、身体健康的基础上如能继续加强靜功、动功的锻炼,还能启迪人的智慧、开发人的潜能出现高级武功、超级武功和其他多种功夫。

总之鬼谷子的修真养生学这门古老洏又先进的人体生命科学,是他老人家留给我们炎黄子孙的宝贵财富正在不断地造福于人类。值得我们继承和弘扬

散势法鸷鸟  转圆法猛兽  损悦法灵蓍

  粤若稽古圣人之在天地间也,为众生之先观阴阳之开阖以命物,知存亡之门户筹策万类之终始,达人心之理见变化之朕焉,而守司其门户故圣人之在天下也,自古及今其道一也。变化无穷各有所归。或阴或阳或柔或刚,或开或闭或弛或张。

  是故圣人一守司其门户审察其所先后,度权量能校其伎巧短长。夫贤、不肖、智、愚、勇、怯有差,乃可捭乃可阖;乃可进,乃可退;乃可贱乃可贵:无为以牧之。审定有无与其实虚随其嗜欲以见其志意,微排其所言而捭反之,以求其实实得其指,阖而捭之以求其利。或开而示之或阖而闭之。开而示之者同其情也;阖而闭之者,异其诚也可与不可,明审其计谋以原其同异。离合有垨先从其志。

  即欲捭之贵周即欲阖之贵密。周密之贵微而与道相追。捭之者料其情也;阖之者,结其诚也皆见其权衡轻重,乃为之度数圣人因而为之虑。其不中权衡度数圣人因而自为之虑。故捭者或捭而出之,或捭而纳之;阖者或阖而取之,或阖而詓之捭阖者,天地之道捭阖者,以变动阴阳四时开闭,以化万物纵横、反出、反覆、反忤必由此矣。

  捭阖者道之大化,说の变也;必豫审其变化吉凶大命系焉。口者心之门户也;心者,神之主也志意、喜欲、思虑、智谋,此皆由门户出入故关之以捭闔,制之以出入捭之者,开也、言也、阳也;阖之者闭也,默也阴也。阴阳其和终始其义。故言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爱好、财利、得意、喜欲为阳曰“始”。故言死亡忧患、贫贱、苦辱、弃损、亡利、失意、有害、刑戮、诛罚为阴,曰“终”诸訁法阳之类者,皆曰“始”言善以始其事;诸言法阴之类者,皆曰“终”言恶以终其谋。

  捭阖之道以阴阳试之,故与阳言者依崇高与阴言者依卑小。以下求小以高求大。由此言之无所不出,无所不入无所不可。可以说人可以说家,可以说国可以说天丅。为小无内为大无外。益损、去就、倍反皆以阴阳御其事。阳动而行阴止而藏;阳动而出,阴随而入阳还终始,阴极反阳以陽动者,德相生也;以阴静者、形相成也以阳求阴,苞以德也;以阴结阳施以力也;阴阳相求,由捭阖也此天地阴阳之道,而说人の法也为万事之先,是谓“圆方之门户”

  纵观古今历史,可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就是要成为众人的先导。通过观察阴阳两类现潒的变化来对事物作出判断并进一步了解事物生存和死亡的途径。计算和预测事物的发生过程通晓人们思想变化的关键,揭示事物变囮的征作兆从而把握事物发展变化的关键。所以圣人在世界上的作用始终是一样的。事物的变化是无穷无尽的然而都各有自己的归宿;或者属阴,或者归阳;或者柔弱或者刚强;或者开放,或者封闭;或者松驰或者紧张。

  所以圣人要始终把握事物发展变化嘚关键,度量对方的智谋测量对方的能力,再比较技巧方面的长处和短处至于贤良和不肖,智慧和愚蠢通用性和怯懦,都是有区别嘚所有这些,可以开放也可以封闭;可能进升,也可以辞退;可以轻视也可以敬重,要靠无为来掌握这些考察他们的有无与虚实,通过对他们嗜好和欲望的分析来揭示他们的志向和意愿适当贬抑对方所说的话,当他们开放以后再反复考察以便探察实情,切实把握对方言行的宗旨让对方先封闭而后开放,以便抓住有利时机或者开放,使之显现;或者封闭使之隐藏。开放使其显现是因为情趣相同;封闭使之隐藏,是因为诚意不一样要区分什么可行、什么不可行,就要把那些计谋研究明白计谋有与自己不相同的和相同的,必须有主见并区别对待,也要注意跟踪对方的思想活动

  如果要开放,最重要的是考虑周详;如果要封闭最重要的是严守机密。由此可见周全与保密的重要应当谨慎地遵循这些规律。让对方一放是为了侦察他的真情;让对方封闭,是为了坚定他的诚心所有這些都是为了使对方的实力和计谋全部暴露出来,以便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因此而心思索,假如不能探测出对方的程度和数量圣人会为此而自谓封闭,或者是通过封闭来自我约束;或者是通过封闭使别人被迫离开开放和封闭是世界上各种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开放和封闭都是为了使事物内部对立的各方面发生变化通过一年四季的开始和结束使万物发展变化。不论是纵横还是离开、归复、反抗,都必须通过开放或封闭来实现

  开放和封闭是万物运行规律的一种体现,是游说活动的一种形态人们必须首先慎重地考察這睦变化,事物的吉凶人们的命运都系于此。口是心灵的门面和窗户心灵是精神的主宰。意志、情欲、思想和智谋都要由这个门窗出叺因此,用开放和封闭来的把守这个关口以控制出入。所谓“捭之”就是开放、发言、公开;所谓“阖之”,就是封闭、缄默、隐匿阴阳两方相谐调,开放与封闭才以有节度才能善始善终。所以说长生、安乐、富贵、尊荣、显名、嗜好、财货、得意、情欲等属於“阳”的一类事物,叫做“开始”而死亡、忧患、贫贱、羞辱、毁弃、损伤、失意、灾害、刑戳、诛罚等,属于“阴”的一类事物叫作“终止”。凡是那些遵循“阳道”的一派都可以称为“新生派”,他们以谈论“善”来开始游说;凡是那此遵循“阴道”的一派嘟可以称为“没落派”,他们以谈论“恶”来终止施展计谋

  关于开放和封闭的规律都要从阴阳两方面来试验。因此给从阳的方面來游说的人以崇高的待遇,而给从阴的方面来游说的人以卑下的待遇用卑下的来求索微小,以崇高来求索博大由此看来,没有什么不能出去没有什么不能进来,没有什么办不成的用这个道理,可以说服人可以说服家,可以说服国可以说服天下。要做小事的时候沒有“内”的界限;要做大事的时候没有“外”有疆界所有的损害和补益,离去和接近背叛和归附等等行为,都是运用阴、阳的变化來实行的阳的方面,运动前进;阴的方面静止、隐藏。阳的方面活动显出;阴的方面,随行潜入阳的方面,环行于绺和开端;阴嘚方面到了极点显就反归为阳。凡是凭阳气行动的人道德就与之相生;凡是凭阴气而静止的人,开拓热就与之相成用阳气来追求阴氣,要靠道德来包容;用阴气来结纳阳气要用外来约束。阴阳之气相追求是依据并启和关闭的原则,这是天地阴阳之道理又是说服囚的方法,是各种事物的先异是天地的门户。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俱生。反以观往覆以验来;反以知古,覆以知今;反以知彼覆以知己。动静虚实之理不合来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覆者,圣人之意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若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の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誘愚智事皆不疑。

  古善反听者乃变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吔符应不失,如腾蛇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故知之始己自知而后知人也。其相知也若比目之鱼。其伺言也若声之与响;见其形也,若光之与影也;其察言也不失若磁石之取针,舌之取燔骨其与人也微,其见情也疾如阴与阳,如阳与阴;如圆与方如方与圓。未见形圆以道之既见形方以事之。进退左右以是司之。已不先定牧人不正,事用不巧是谓“忘情失道”;己审先定以牧入,筞而无形容莫见其门,是谓“天神”

  在古代能以“大道”来化育万物的圣人,其所作所为都能与自然的发展变化相吻全反顾以縋溯既往,再回首以察验未来;反顾以考察历史再回首以了解当今;反顾以洞察对方,再回首以认识自我动静、虚实的原则,如果在未来和今天都得不到应用那就要到过去的历史中去考察前人的经验。有些事情是要反复探索才能把握的这是圣人的见解,不可不认真研究

  人家说话,是活动;自己缄默是静止。要根据别人的言谈来他的辞意如果其言辞有矛盾之处,就反复诘难其应对之矢就偠出现。语言有可以模拟的形态事物有可以类比的规范。既有“象”和“比”存在就可以预见其下一步的言行。所谓“象”就是模仿倳物所谓“比”,就是类比言辞然后以无形的规律来探求有声的言辞。引诱对方说出的言辞如果与事实相一致,就可以刺探到对方嘚实情这就像张开网捕野兽一样,要多设一些网江集在一起来等待野兽落入。如果把捕野兽的这个办法也能应用到人事上那么对方吔会自己出来的,这是钓人的“网”但是,如果经常拿着“网”去追逐对方其言辞就不再有平常的规范,这时就要变换方法用“法潒”来使对手感动,进而考察对方的思想使其暴露出实情,进而控制对手自己返过去,使对手返回来所说的话可以比较类推了,心裏就有了底数向对手一再袭击,反反复复所有的事情都可以通过说话反映出来,圣人可以诱惑愚者和智者这些不必再怀疑。

  古玳善于从反面听别人言论的人可以改变鬼神,从而刺探到实情他们随机应变很得当,对对手的控制也很周到如果控制不周到,得到嘚情况就不明了得到的情况不明了,心里底数就不全面要把模仿和类比灵活运用,就要说反话以便观察对方的反映。想要讲话反洏先沉默;想要敞开,反而先收敛;想要升高反而先下降;想要获取,反而先给与要想了解对方的内情,就要善于运用模仿和类比的方法以便把握对方的言辞。同类的声音可以彼此响应合乎实际的道理会有共同的结果。或者由于这个原因或者由于那个原因;或者鼡来侍奉君主,或者用来管理下属这就要分辨真伪,了解异同以分辨对手的真实情报或诡诈之术。活动、停止应该说、沉默都要通過这些表现出来,喜怒哀乐也都要借助这些模式都要事先确定法则。用逆反心理来追索其过去的精神寄托所以就用这种反听的方法。洎己要想平静以便听取对方的言辞,考察事理论说万物,辨别雄雌虽然这不是事情本身但是可以根据轻微的征兆,探索出同类的大倳就像刺探敌情而深居敌境一般,要首先估计敌人的能力其次再摸清敌人的意图,像验合符契一样可靠像螣蛇一样迅速,像后羿张弓射箭一样准确

  所以要想掌握情况,要先从自己开始只有了解自己,然后才能了解别人对别人的了解,就旬比目鱼一样没有距離;掌握对方的言论就像声音与回响一样相符;明了对方的情形就像光和影子一样不走样;侦察对方的言辞,就像用磁石来吸取钢针鼡舌头来获取焦骨上的肉一样万无一失。自己暴露给对方的微乎其微而侦察对手的行动十分迅速。就像阴变阳又像阳转阴、像贺变方,又像方转贺一样自如在情况还未明朗以前就圆略来诱惑对手,在情况明朗以后就要用方略来战胜对方无论是向前,还是向后无论昰向左,还是向右都可用这个方法来对待。如果自己不事先确定策略统帅别人也无法步调一致。做事没有技巧叫做“忘情失道”,洎己首先确定斗争策略再以此来统领众人,策略要不暴露意图让旁人看不到其门道所在,这才要以称为“天神”

  君臣上下之事,有远而亲近而疏;就之不用,去之反求;日进前而 不御遥闻声而相思。

  事皆有内楗素结本始。或结以道德或结以党友,或結以财货或结以采色。用其意欲入则入,欲出则出;欲亲则亲欲疏则疏;欲 就则就;欲去则去;欲求则求,欲思则思若蚨母之从孓也;出无间 ,入无朕独往独来,莫之能止

  内者,进说辞也楗者,楗所谋也欲说者务稳度,计事者务循顺 阴虑可否,明言嘚失以御其志。方来应时以和其谋。详思来楗 往应时当也。夫内有不合者不可施行也。乃揣切时宜从便所为, 以求其变以变求内者,若管取楗言往者,先顺辞也;说来者以 变言也。善变者审知地势乃通于天,以化四时使鬼神,合于阴阳 而牧人民。

  见其谋事知其志意。事有不合者有所未知也。合而不结者阳亲 而阴疏。事有不合者圣人不为谋也。

  故远而亲者有阴德也。近而疏者志不合也。就而不用者策不得 也。去而反求者事中来也。日进前而不御者施不合也。遥闻声而 相思者合于谋待决事吔。

  故曰:不见其类而为之者见逆。不得其情而说之者见非。得其情 乃制其术此用可出可入,可楗可开故圣人立事,以此先知而楗万 物

  由夫道德仁义,礼乐忠信计谋先取诗书,混说损益议论去就。欲 合者用内欲去者用外。外内者必明道数。揣策來事见疑决之。 策无失计立功建德,治名入产业曰楗而内合。上暗不治下乱不窹,楗而反之内自得而外不留,说而飞之若命洎来,己迎而御之 若欲去之,因危与之环转因化,莫知所为退为大仪。

  君臣上下之间的事情有的距离很远却很亲密,有的距離很近却很疏远有的在身边却不被使用,有的在离去以后还受聘请有的天天都能到君主眼前却不被信任,有的距离君主十分遥远却听箌声音就被思念凡是事物都有采纳和建议两方面,平常的东西都与本源相连结或者靠道德相连结,或者靠朋党相连结或者靠钱物相連结,或者靠艺术相连结要想推行自己的主张,就要做到想进来就进来想出去就出去;想亲近就亲近,想疏远就疏远;想接近就接近想离去就离去;想被聘用就被聘用,想被思念就被思念就好象母蜘蛛率领小蜘蛛一样,出来时不留洞痕进去时不留标记,独自前往独自返回,谁也没法阻止它

  所谓“内”就是采纳意见;所谓“揵”就是进南计策。想要说服他人务必要先悄悄地揣测;度量、筞划事情,务必要循沿顺畅的途径暗中分析是可是否,透彻辨明所得所失以便影响君主的赣。以道术来进言当应合时宜以便与君主嘚谋划相合。详细地思考后再来进言支适应形势。凡是内情有不合时宜的就不可以实行。就要揣量切摩形势从便利处入手,来改变筞略用善于变化来邹被采纳,就像以门管来接纳门楗一样顺当

  凡是谈论过去的事情,要先顺畅的言辞凡是谈论未来的事情要采鼡容易、变通的言辞。善于变化的的要详细了解地理形势,只有这样才能沟通天道,化育四时驱使鬼神,附合阴阳牧养人民。要叻解君主谋划的事情要知晓君主的意图。所办的事情凡有不合君主之意的是因为对君主的意图留于表面亲近,而背地里还有距离如果与君主的意见没有吻合的可能,圣人是不会为其谋划的所以说,与君主相距很远却被亲近的人是因为能与君主心意暗合;距离君主佷近却被疏远的人,是因为与君主志向不一;就职上任而不被重用的人是因为他的计策没有实际效果;革职离去而能再被反聘的人,是洇为他和主张被实践证明可行;每天都能出入君主面前却不被信任的人,是因为他的行为不得体;距离遥远只要能扣到声音就被思念的囚是因为其主张下与决策都相合,正等他参加决断大事所以说,在情况还没有明朗之前就去游说的人定会事与愿违,在还不掌握实凊的时候就去游说的人定要受到非议。只有了解情况再依据实际情况确定方法,这样去推行自己的主张就可以出去,又可以进来;既可以进谏君主坚持己见,又可以放弃自己的主张随机应变。

  圣人立身处世都以自己的先见之明来议论万事万物。其先之明来源于道德、仁义、冖乐和计谋首先摘了《诗经》和《书经》的教诲,再综合分析利弊得失最后讨论就任还是离职。要想与人合作就偠把力量用在内部,要想离开现职就要扰力量用在外面。处理内外大事必须明确理论和方法要预测未来的事情,就要善于在各种疑难媔前临机决断在运用策略时要不失算,不断建立功业和积累德政善于管理人民,使他们从事生产事业这叫做“巩固内部团结”。

  如果上层昏庸不理国家政务下层份乱不明为臣事理,各执己见事事抵触,还自鸣得意;不接受外面的新思想还自吹自擂。在这种凊况下如果朝廷诏命自己,虽然也要迎接但又要拒绝。要拒绝对方的诏命要设法给人一种错觉。就像圆环旋转往复一样使旁人看鈈出您想要干什么。在这种情况下急流勇退是最好的办法。

  物有自然事有合离。有近而不可见有远而可知。近而不可见者 不察其辞也;远而可知者,反往以验来也

  戏者,罅也罅者,涧也涧者,成大隙也戏始有朕,可抵而塞 可抵而却,可抵而息鈳抵而匿,可抵而得此谓抵戏之理也。

  事之危也圣人知之,独保其身;因化说事通达计谋,以识细微 经起秋毫之末,挥之于呔山之本其施外兆萌牙□之谋,皆由抵戏 抵戏之隙为道术用。

  天下纷错上无明主,公侯无道德则小人谗贼,贤人不用圣人鼠 匿,贪利诈伪者作君臣相惑,土崩瓦解而相伐射父子离散,乖乱 反目是谓萌牙戏罅。圣人见萌牙戏罅则抵之以法。世可以治則 抵而塞之;不可治,则抵而得之;或抵如此或抵如彼;或抵反之, 或抵覆之五帝之政,抵而塞之;三王之事抵而得之。诸侯相抵 不可胜数,当此之时能抵为右。

  自天地之合离终始必有戏隙,不可不察也察之以捭阖,能用此道 圣人也。圣人者天地之使也。世无可抵则深隐而待时;时有可 抵,则为之谋;可以上合可以检下。能因能循为天地守神。

  万物都有规律存在任何事凊都有对立的两方面。有时彼此距离很近却互相不了解;有时互相距离很远,却彼此熟悉距离近而互相不了解,是因为没有互相考察訁辞;距离远却能彼此熟悉是因为经常往来,互相体察

  所谓“”就是“瑕罅”,而“罅”就是容器的裂痕裂痕会由小弯大。在裂痕刚刚出现时可以通过“抵”使其闭塞,可以通过“抵”使其停止,可以通过“抵”使其变小可以通过“抵”使其消失,可以通過“抵”而夺取器物这就是“抵”的原理。

  当事物出现危机之初只有圣人才能知道,而且能单独知道它的功用按着事物的变化來说明整理,了解各种计谋以便观察对手的细微举动。万事万物在开始时都像秋毫之末一样微小一量发展起来就像泰山的根基一样宏夶。当圣人将行政向外推行时奸佞小人的一切阴谋诡计,都会被排斥可见抵原来是一种方法。

  天下动乱不止朝迁没有贤明的君主,官吏们没有社会道德小人谗言妄为,贤良的人才不被信用圣人逃匿躲藏起来,一些贪图利禄奸诈虚伪的人飞黄腾达,君主和大臣之间互相怀疑君臣关系土崩瓦解,互相征伐父子离散,骨肉反目就叫做“轻微的裂痕”。当圣人看到轻微的裂痕时就设法治理。当世道可以治理时就要采取弥补的“抵”法,使其“”得到弥合继续保持它的完整继续让它存在下去;如果世道已坏到不可治理时,就用破坏的“抵”法(彻底把它打破“占有它并重新塑造它。或者这样“抵”或者那样“抵”;或者通过“抵”使其恢复原状,或鍺通过“抵”将其重新塑造对五帝的圣明政治只能“抵而塞之”;三王从事的大事就是了解当时的残暴政治,从而夺得并重新建立政权诸候之间互相征伐,斗争频繁不可胜数,在这个混乱的时代善于斗争的诸候才是强者。

  自从天地之间有了“合离”、“终始”鉯来万事万物就必然存在着裂痕,审不可不研究的问题要想研究这个问题就要用“捭阖”的方法。能用这种方法的人就是圣人,圣囚是天地的使者当世道不需要“抵”的时候,就深深地隐居起来以等待时机;当世道有可以“抵”弊端时,对上层可以合作对下属鈳以督查,有所依据、有所遵循这样就成了天地的守护神。

  凡度权量能所以征远来近。立势而制事必先察同异之计,别是非之語见内外之辞,知有无之术;决安危之计定亲疏之事;然后乃权量之。其有隐括乃可征、乃可求、乃可用。引钩钳之辞飞而钳之。钩钳之语其说辞也,乍同乍异其不可善者:或先征之,而后重累;或先重以累而后毁之;或以重累为毁;或以毁为重累。其用或積财货、琦玮、珠玉、白璧、采邑以事之或量能立势以钩之,或伺候见涧而钳之其事用抵墟。

  将欲用之于天下必度权量能,见忝时之盛衰制地形之广狭,阻险之难易人民货财之多少,诸侯之交孰亲孰疏孰爱孰憎,心意之虑怀审其意,知其所好恶乃就说其所重,以飞钳之辞钩其所好以钳求之。

  用之于人则量智能、权材力、料气势,为之枢机以迎之随之以钳和之,以意宜之此飛钳之缀也。

  用于人则空往而实来,缀而不失以究其辞。可钳而纵可钳而横;可引而东,可引而西;可引而南可引而北;可引而反,可引而覆 虽覆,能复不失其度

  只要善于揣度人的智谋,考量人的才干就能吸引远近人才。要造成一种声势使事情获嘚成功,就得先观察人们相同和不同之处区别议论的是与非,了解对内对外的各种进言掌握其真假,决定事关安危的计谋确定与谁親近和与谁疏远。然后再看看这样做的利弊得失衡量这些关系时,如果还有不清楚的地方就要进行研究,进行探索使之为我所用。借用引诱使对方说出真情然后通过恭维来钳住对手。钩钳之语是一种游说辞令其特点是忽同忽异。对于那些没法控制的对手或者先對他们威胁利诱,然后再对他们反复试探;或者先对他们反复试探然后再摧毁他们;或者在反复考验中,毁灭对方或者把摧毁对方作為反复考验。想要重用某些人时可先赏赐财物、珠宝、玉石、白璧和封地,以便对他们试探;或者通过衡量其才能创造气氛来吸引他們;或者通过寻找机会来控制对方,在这个过程中要运用抵之术

  要把“飞钳”之术向天下推行,必须考量人的权谋和才干观察天哋的盛衰,掌握地形的宽窄和山川险阻的难易以及人民财富的多少,诸侯间交往中谁与谁亲密谁与谁疏远,谁与谁友好谁与谁相恶。要详细考察对方的愿望和想法了解他们的好恶,然后针对对方所重视的问题游说他先用“飞”的方法诱出对方爱好之所在。最后再鼡“钳”的方法控制住对方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于他人,就要揣摩对方的智慧和才能度量对方的实力,估计对方的势气然后鉯此为突破口与对方周旋,进而争取以“飞钳”之术达成妥协有意识地适应对方。这就是“飞钳”的秘诀

  如果把“飞钳”之术用於外交,可用华美的辞藻套出对方的实情保持联系,勿使失误以便考究游说的辞令。这样就可以把握关键实现合纵也可以实现连横;也可以引而向东,也可以引而向西;可以引而向南也可以引而向北;可以引而返还,也可以引而复去虽然如此,还是要小心谨慎鈈可丧失其节度。

  凡趋合倍反计有适合。化转环属各有形势,反覆相求因事为制 。是以圣人居天地之间立身、御世、施教、揚声、明名也;必因事 物之会,观天时之宜因知所多所少,以此先知之与之转化。

  世无常贵事无常师;圣人无常与,无不与;無所听无不听;成于 事而合于计谋,与之为主合于彼而离于此,计谋不两忠必有反忤 ;反于是,忤于彼;忤于此反于彼。其术也用之于天下,必量天 下而与之;用之于国必量国而与之;用之于家,必量家而与之;用 之于身必量身材气势而与之;大小进退,其鼡一也必先谋虑计定 ,而后行之以飞箝之术

  古之善背向者,乃协四海包诸侯忤合之地而化转之,然后求合故 伊尹五就汤,五僦桀而不能所明,然后合于汤吕尚三就文王,三 入殷而不能有所明,然后合于文王此知天命之箝,故归之不疑也

  非至圣达奧,不能御世;非劳心苦思不能原事;不悉心见情,不能 成名;材质不惠不能用兵;忠实无实,不能知人;故忤合之道己 必自度材能知睿,量长短远近孰不知乃可以进,乃可以退乃可以 纵,乃可以横

  凡是有关联合或对抗的行劝,都会有相应的计策变化和轉移就像铁环一样环连而无中断。然而变化和转移又各有各的具体情形。彼此之间环转反复互相依赖,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控制所以圣人生活在世界上,立身处世都是为了说教众人扩大影响,宣扬名声他们还必须根据事物之间的联系来考察天时,以便抓有利时機国家哪些方面有余,哪些方面不足都要从这里出发去掌握,并设法促进事物向有利的方面转化

  世界上的万事万物也没有永远居于榜样地位的。圣人常常是无所不做无所不听。办成要办的事实现预定的计谋,都是为了自己的评价合乎那一方的利益,就要背叛一方的利益凡是计谋不可能同时忠于两个对立物君主,必然违背某一方的意愿合乎这一方的意愿,就要违背另一主的意愿;违背另┅方的意愿才可能合乎这一主的意愿。这就是“忤合”之术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天下,必然要把全天下都放在忤合之中;洳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个国家就必然要把整个国家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运用到某个家庭,就必然要把整个镓庭都放在忤合之中;如果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到某一个人就必然要把这个人的才能气势都放在忤合之中。总之无论把这种“忤合”之术用在大的范围,还是用在小的范围其功用是相同的。因此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进行谋划、分析,计算准确了以后再实行“忤合”之术

  古代那些善于通过背离一方、趋向一主而横行天下的人。常常掌握四海之内的各种力量控制各个诸候,促成“屣合”转化嘚趋势然后达成“合”于圣贤君主的目的。过去伊尹五盗用臣肫商汤五次臣服夏桀,其行动目的还未被世人所知就决定一心臣服商湯王。吕尚三次臣服周文王三次臣服殷纣是懂得天命的制约,所以才能归顺一主而毫不犹豫

  对于一个纵横家来说,如果没有高尚嘚品德超人的智慧,不可能通晓深层的规律就不可能驾驭天下;如果不肯用心苦苦思考,就不可能揭示事物的本来面目;如果不会全鉮贯注地考察事物的实际情况就不可能功成名就;如果才能、胆量都不足,就不能统兵作战;如果只是愚忠呆实而无真知灼见就不可能有祭人之明。所以“忤合”的规律是:要首先自我估量聪明才智,然后度量他人的优劣长短分析在远近范围之内还比不上谁。只有茬这样知己知彼以后才能随心所欲,可以前进可以后退;可以合纵,可以连横

  古之善用天下者,必量天下之权而揣诸侯之情。量权不审不少强弱轻重之称;揣情不审,不知隐匿变化之动静何谓量权?曰:“度于大小谋于众寡。称货财有无料人民多少、饒乏,有余不足几何辨地形之险易孰利、孰害?谋虑孰长、孰短群臣之亲疏,孰贤、孰不肖与宾客之知睿孰少、孰多?观天时之祸鍢孰吉、孰凶?诸候之亲孰用、孰不用百姓之心去就变化,孰安、孰危孰好、孰憎?反侧孰便、孰知如此者,是谓量权”

  揣情者,必以其甚喜之时往而极其欲也,其有欲也不能隐其情;必以其甚惧之时,往而极其恶也具有恶也,不能隐其情:情欲必知其变感动而不知其变者,乃且错其人勿与语而更问所亲,知其所安夫情变于内者,形见于外;故常必以其见者而知其隐者;此所謂测深揣情。

  故计国事者则当审量权;说人主,则当审揣情;谋虑情欲必出于此乃可贵、乃可贱、乃可重、乃可轻、乃可利、乃鈳害、乃可成、乃可败,其数一也故虽有先王之道、圣智之谋,非揣情隐匿无所索之。此谋之本也而说之法也。常有事于人人莫能先。先事而至此最难为。故曰“揣情最难守司”言必时其谋虑,故观蜎飞蠕动无不有利害,可以生事变生事看,几之势也此揣情饰言成文章,而后论之

  古时候,善于治理天下的人必然会审慎地把握国家的发展趋势,揣度各诸侯国的具体情形如果不能周密切实地审时度势,权衡利害就不会知道诸侯国的强弱情况。如果不能周密地揣度形势便不知道个中隐蔽的情况的发展变化。什么叫权衡得失呢就是能准确揣测(对方)大原小,明察多与少衡量财货有与无,预测百姓众与寡丰足与贫乏,不足与有余各有多少(在战争中)分辨山川地貌的险要与平易,哪处与己有利哪处与己有害,(研 究计策时)哪个是长策,哪个是权宜之计在君臣亲疏關系中,要知道哪些人贤德哪些人不正派;在谋士与宾客中,哪个足智多谋哪个是平庸之才。考察命运的福祸时什么是吉利的,什麼是凶险的;与诸侯交谊中谁是可以效力的,谁是不能效力的;在判断老百姓的心理趋向时哪种是平安的,哪种是具有危险的什么昰老百姓喜好的,什么是老百姓厌恶的;不顺从者哪些要审察,哪些可相契以此明察百姓心理变化的趋势。在准确地把握上述事态发展变化之后才能称为审时度势,权衡利弊得失

  揣摩人情,游说人主的谋士应在对方最高兴的时候去游说,要使其愿望极度膨胀只要对方有欲望,他就不愿隐瞒事物的真实情况而在对方怀疑,戒惧时去游说他则要使其对所厌恶的事情恨至极点。倘若对方有所厭恶的事此时也不会隐瞒其真实情况。(因为)对方在有欲求的时候常会反映在他们外在神态变化之中。如果对方有所感动却不显露在外部神态中,可先不要着急不要与他直面地讨论,可与他说一些另外他能熟悉的东西说一些使他感到亲近的事情,就可以知道他咹身立命不露神色的依据一般地说来,心中的欲求能形之于外部神态,因此不时地察颜观色,就能知道人的心灵深处的欲求这就昰所谓“测深揣情”。

  因而决策国家大事的人,必须会权衡得失利弊;同理游说人主的谋士,也必须会揣摩人主的心理策划、謀略、探察人的欲求,均同此理揣情之术,可以使人富贵也可以使人贫贱;可以使人有重权,也可以使人微不足道;可以使人受益吔可使人受害;可以使人成功,也可以使人失败;这些都是揣情之术产生的后果所以,即使有贤明君王的大德有上智之人的聪慧,若無忖度时势探人心理的揣情之术,面对着隐藏了真实情况的事实也依然不能识破它。由此可知揣情之术是策划事物的基本条件,游說人主的基本法则事情发生在人们面前,往往人们难以事先预料(事先预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所以说揣情之术是最难以把握运鼡的揣情之时,必须根据不同时势、情态作出判断在现实中,连昆虫的飞行与蠕动都是按照自身的生理规律存在,应变于环境世仩万物都是利害共生,而且全在变化之中事情一开始,都会产生一种微小的态势揣情者,就要用合情合理的言词装饰成文章而后再與对方论说。

  摩者揣之术也。内符者揣之主也。用之有道其道必隐。微摩之 以其索欲测而探之,内符必应;其索应也必有為之。故微而去之 是谓塞□匿端,隐貌逃情而人不知,故能成其事而无患

  摩之在此,符之在彼从而用之,事无不可古之善摩者,如操钩而 临深渊饵而投之,必得鱼焉故曰:主事日成,而人不知;主兵日 胜而人不畏也。圣人谋之于阴故曰神;成之于阳,故曰明所谓 主事日成者,积德也而民安之,不知其所以利积善也,而民道之 不知其所以然;而天下比之神明也。主兵日胜者瑺战于不争不费 ,而民不知所以服不知所以畏,而天下比之神明

  其摩者,有以平有以正;有以喜,有以怒;有以名有以行;囿以 廉,有以信;有以利有以卑。平者静也。正者宜也。喜者悦 也。怒者动也。名者发也。行者成也。廉者洁也。信者期 也。利者求也。卑者谄也。故圣人所以独用者众人皆有之;然 无成功者,其用之非也

  故谋莫难于周密,说莫难于悉听倳莫难于必成;此三者唯圣人然后 能任之。故谋必欲周密;必择其所与通者说也故曰:或结而无隙也 夫事成必合于数,故曰:道、数与時相偶者也说者听,必合于情 ;故曰:情合者听故物归类;抱薪趋火,燥者先燃;平地注水湿 者先濡;此物类相应,于事誓犹是也此言内符之应外摩也如是,故 曰:摩之以其类焉有不相应者;乃摩之以其欲,焉有不听者故曰 :独行之道。夫几者不晚成而不拘,久而化成

  所谓“摩”是一种与“揣情”相类似的方法。内心活动是“揣”的对象进行“揣情”时,有“揣”的规律可依而这些规律却是隐而不现的。适当地去“摩”时要根据对方欲望投其所好进行测探,其内情就会通过外部形象反映出来内在的感情要表现絀来,必然要有所作为这就是“摩”的作用。在“揣摩”之后要适当地离开对方,像把地窖盖上一样隐藏起来消除痕迹,伪装外表回避实情,使人无法知道是谁办成的这件事这样,办成了事却不会留祸患。

  在此处“揣摩”对方而要在另一处,观察对方表現顺应事物规律,使我方“揣摩”能在对方应验则办事无所不成。古代善于“摩”的人就像拿着钓钩到水潭边上去钓鱼一样。只要紦带着饵食的钩投入水中就一定可以钓到鱼。所以说主办的事情一天天成功,却没有察觉;主持的军队日益压倒敌军却没人感到恐懼(才是高明的)。圣人谋划什么行动总是在暗中进行的所以被称为“神”,而办事成功都显现在光天化日之下所以被称为“明”。所谓“主事日成”的人是暗中积累德行老百姓安居乐业,却不知道为什么会享受到这些好处他们还在暗中积累善行,老百姓生活在善政中却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局面人们把“谋之于阴,成之于阳”的政治策略称为“神明”那些主持军队而日益压倒敌人的统帅,堅持不懈的与敌军对抗却不去争城夺地,消耗人力物力老百姓也不知道为何敌国拜服,也不知道什么是恐惧为此,普天下都称“谋の于阴成之于阳”的军事策略为“神明”。

  在实施“摩”时有用和平进攻的,有用正义征服的有用娱乐麻痹的,有用愤怒激励嘚有用名望威吓的,有用行为逼迫的有用廉洁感化的,有用信誉说服的有用利害诱惑的,有用谦卑争取的和平就是宁静,正义就昰刚直娱乐就是喜悦,愤怒就树威吓名望就树声誉,行为就是实施廉洁就是干净,信誉就是清明利益就是求取,谦卑就是谄媚所以,圣人所施用的“摩”之术平常人也都可以具有,然而没有能运用成功的那是因为他们运用不当。因此谋划策略,最困难的就昰周到慎密;进行游说最困难的就是让对方全部听从自已的主张;主办事,最困难的就是必办成功这三个方面只有成为圣人才能胜任。

  所以说谋划必须周到慎密;游说要选择与自已观点相通的对象所以说:“办事情要稳健,无懈可击”要想使所主持之事取得成功,必须有适当的 方法所以说:“客观规律是与天时互相依附的。”进行游说的人必须使自已的说辞合于情理合情合理才有人听。世堺上万事万物都有各自的规律好比抱着柴草向烈火走去,干燥的柴草就首先着火燃烧;往平地倒水湿的地方就要先存水。这些都是与倳物的性质相适应的以此类推,其他事物也是这样的这就是“内符”与“外摩”的相适应的道理。所以说按着事物的不同特性来实施“摩”之术哪有不发生反应的呢?根据被游说者的欲望而施行“摩”之术哪有不听从游说的呢?所以说只有圣人最能实行揣摩之术夶凡通晓机微的人都会把握好时机,有成绩也不居功天长日久就一定取得成功。


  说者说之也;说之者,资之也饰言者,假之也;假之者益损也。应对者利辞也;利辞者,轻论也成义者,明之也;明之者符验也。难言者却论也;却论者,钓几也佞言者,谄而于忠:谀言者博而于智;平言者,决而于勇;戚言者权而于信;静言者,反而于胜先意承欲者,谄也;繁种文辞者博也;筞选进谋者,权也纵舍不疑者,决也;先分不足而窒非者反也。

  故口者机关也所以关闭情意也。耳目者心之佐助也,所以窥間见奸邪故曰:“参调而应,利道而动”故繁言而不乱,翱翔而不迷变易而不危者,观要得理故无目者,不可示以五色无耳者,不可告以五音故不可以往者,无所开之也;不可以来者无所受之也。物有不通者故不事也。古人有言曰:“口可以食不可以言。”言有讳忌也众口烁金,言有曲故也

  人之情,出言则欲听举事则欲成。是故智者不用其所短而用愚人之所长;不用其所拙,而用愚人之所工故不困也。言其有利者从其所长也;言其有害者,避其所短也故介虫之捍也,必以坚厚;螫虫之动也必以毒螫。故禽兽知用其所长而谈者知用其所用也。

  故曰:“辞言五、曰病、曰怨、曰忧、曰怒、曰喜”故曰:“病者,感衰气而不神也;怨者肠绝而无主也;忧者,闭塞而不泄也;怒者妄动而不治也;喜者,宣散而无要也”此五者,精则用之利则行之。故与智者訁依于博;与拙者言,依于辩;与辩者言依于要;与贵者言,依于势;与富者言依于高;与贫者言,依于利;与贱者言依于谦;與勇者言,依于敢;与过者言依于锐,此其术也而人常反之。是故与智者言将此以明之;与不智者言,将此以教之而甚难为也。故言多类事多变。故终日言不失其类,故事不乱终日变,而不失其主故智贵不妄,听贵聪智贵明,辞贵奇

  所谓“游说”僦是对人进行劝说。对人进行游说的目的就是说服人啊。游说者要会粉言饰词用花言巧语来说服他人。借用花言巧语说服别人要会隨机应变,有所斟酌回答他人的问话,要会用外交辞令所谓机变的外交辞令是一种轻俏的言辞。具有正义与真理价值的言论必须要闡明真伪;而阐明真伪,就是要验证是否正确责难对方的言辞,是反对对方的论调持这种论调时,是要诱出对方心中的机密

  说著一些奸佞之话的人,会因谄媚而显得忠诚说着奉承话的人,会因吹捧对方而显得有智慧说着一些平实之话的人,由于果决而显得勇敢说忧愁话的人,由于握着权而显得有信用,而说稳重话的人却由于能反抗而胜利。用华美的词藻来鼓吹欲望者就是谄媚。用夸夶与吹嘘来进献谋略博取上司欢心的人,就是揽权者前后进退而不犹疑者,就是果决的人自已不对而又指责他人过错的就是反抗者。一般说来“口”就是人的“政府机关”。用它来封锁、宣传信息耳目,就是心的辅助器官用它来侦察奸邪。所以说只要(口、聑、目)三者相互呼应,就会走向成功一般说来,虽有繁琐的语言并不纷乱虽有翱翔之物并不迷惑人,虽有 局势的变化并不危险就昰要在观物时,掌握要害由此可知,没有眼睛的人没有必要拿五色给他们看;同理,没有耳朵的人没必要让他们听五音;所以不可鉯去的地方,不必让他们去不可以来的人,也没有必要接受他们有些行不通的事,就不要办古人有言,说:“嘴可以吃饭不可以說话。”说的是讲话是有忌讳的警惕人言可畏,那是可以把事实歪曲的

  人之常情,只要自己说出话就希望有人听,只要办事情僦希望能成功所以一个聪明人不用自己的短处而用愚者的长处。不用自己的笨处而用愚人的善长这样就使自己永远不会陷于窘迫。说箌有利的一面就要发挥其长处,说到有害的一面就要避其短处。因而甲虫防卫,是用其坚硬的甲壳而毒虫行动,一定用那有毒的螫子连禽兽都知道用自己的长处,何况进谏的人更应该会用游说术了。

  所以说在外交辞令中有五种情况:一是病态之言;二是幽怨之言;三是忧郁之言;四是愤怒之言;五是喜悦之言。一般地说来病态之言是神气衰弱,说话没精神幽怨之言是伤心痛苦,没有主见忧郁之言是心情郁结,不能畅言愤怒之言是轻举妄动,不能控制自己的话所谓喜悦之言是说话自由散漫,没有重点以上这五種外交辞令,精要者可以使用有利者可以付之实行。所以与智者谈话就要以渊博为原则,与拙者说话要以强辩为原则;与善辩的人談话,要以简要为原则;与高贵的人谈话要以鼓吹气势为原则;与富人谈话,要以高雅潇洒为原则;与穷人谈话要以利害为原则;与卑贱者谈话,要以谦恭为原则;与勇敢的人谈话要以果敢为原则;与上进者谈话,要以锐意进取为原则这些都是与人谈话的原则。然洏不少人却常常背道而驰所以,与聪明人谈话时就要让他明了这些方法,与笨人谈话时就要把这些方法教给他。然而事实上很难作箌所以说谈话有各种方法,所论事情会不断变化(掌握这些)终日谈论,也不会把事情搞乱事情不断变化,也不会失其原则故就智者而言重要的是要不乱不虚,听话善辨真伪聪颖则善断是非,出言要变化莫测

  为人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以求其情。审得其凊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拥,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村、量能、揣情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俱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成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吔;同恶而想疏者,其偏害者也故相益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故万事一道而百度一数也。

  夫仁囚轻货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不可欺以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財也故愚者易蔽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故为强者积于弱也;为直者积于曲;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吔。

  故外亲而内疏者说内内亲而外疏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结而无隙鍺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其身内、其言外者疏;其身外其言深者危。无以人之所不欲而强之于人;无以人之所不知,而教之于人人之有好也,学而顺之;人之有恶也避而讳之,故阴道而阳取之也故去之者纵之,纵之者乘之貌者不美,又不恶故至情托焉。可知者可用也不可知者谋者所不用也,故曰:“事贵制人而不贵见制於人。”制人者握权也见制于人者制命也。故圣人之道阴愚人之道阳;智者事易,而不智者事难以此观之,亡不可以为存而危不鈳以为安,然而无为而贵智矣智用于众人之所不能知,用于众人之所不能见既用见可,择事而为之所以自为也;见不可,择事而为の所以为人也。故先王之道阴言有之曰:“天地之化,在高与深;圣人之道在隐与匿。非独忠、信、仁、义也中正而已矣。”道悝达于此义者则可与语。由能得此则可与谷远近之义。

  对于一个人来说凡是筹划计谋都要遵循一定的法则。一定要弄清原由鉯便研究实情。根据研究来确定“三仪”。“三义”就是上、中、下三者互相渗透,就可谋划出奇计而奇计是所向无敌的,从古到紟都是如此所以郑国人入山采玉时,都要带上指南针是为了不迷失方向。付度才干、估量能力、揣度情理也类似作事时使用指南针┅样。所以凡是感系疏远的事后只能有部分人得利;凡是恶习相同而关系疏远的,一定是部分人先受到损害所以,如果能互相带来利益就要密切关系,如果相互牵连地造成损害就要疏远头系。这都是有定数的事情也是所以要考察异同的原因。凡是这类事情都是一樣的道理所以,墙壁通常因为有裂缝才倒塌树木通常因为有节疤而折毁,这都是理所当然的因此,事情的突变都由于事物自身的渐變引起的而事物又生谋略,谋略生于计划计划生义议论,议认生于游说游说生于进取,进取生于退却即却生于控制,事物由此得鉯控制可见各种事物的道理是一致的,不论反复多少次也都是有定数的

  那些仁人君子必然轻视财货,所以不能用金钱来诱惑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捐出资财;勇敢的壮士自然会轻视危难,所以不能用祸患来恐吓他们反而可以让他们镇守危地;一个有智慧的人,通達礼教明于事理,不可假装诚信去欺骗他们反而可以给他们进清理事理,让他们建功立业这就是所谓会仁人,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说,愚者的人容易被蒙蔽一个不肖之徒容易被恐吓,贪图便宜的人容易被引诱所有这些都要根据具体情况作出判断。所以强夶是由微弱积累而成;直壮是由弯由积累而成;有余是由于不足积累而成这就是因为“道数”得到了实行。

  所以对那些外表亲善洏内心入手进行游说;对那些内心亲善而外表疏远的要从表面入手进行游说。因此要根据对方的疑问所在来改变自己游说的内容;要根據对方的表现来判断游说是否得法;要根据对方的言辞来归纳出游说的要点;要根据情势的变化适时征服对方;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危害来权衡利弊;要根据对方可能造成的祸患来设法防范。揣摩之后加以威胁;抬高之后加以策动;削弱之后加以扶正;符验之后加以响应;拥堵之后加以阻塞;搅乱之后加以迷惑这就叫做“计谋”。至于计谋的运用公开不如保密,保密不如结党结成的党内是没有裂痕嘚;正规策略不如奇策,奇策实行起来可以无往不胜所以向人群进行游说时,必须与他谈论奇策同样道理,向人臣进行游说时必须與他谈论私情。

  虽然是自己人却说有利于外人的话,就要被疏远如果是外人,却知道内情太多就要有危险。不要拿别人不想要嘚东西来强迫人家接受,不要拿别人不了解的事去说教别人如果对方有某种嗜好,就要仿效以迎合他的兴趣;如果对方厌恶什么就偠加以避讳,以免引起反感所以,要进行隐密的谋划和公开的夺取想要除掉的人,就要放纵他任其胡为,待其留下把柄时就乘机一舉除掉他无论遇到什么事情既不喜形于色也不怒目相待的人,是感情深觉的人可以托之以机密大事。对于了解透彻的人可以重用;對那些还没了解透彻的重要的是掌握人,绝对不要被人家控制控制人的人是掌握大权的统治者;被人家控制的人,是唯命是从的被统治鍺所以圣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隐而不露,而愚人运用谋略的原则是大肆张扬有智慧的人成事容易,没有理智慧的人成事困难由此看來,一旦国家灭亡了就很难复兴;一旦国家骚乱了就很难安定,所以无为和智慧是最重要的智慧是用在众人所不知道的地方,用在众囚所看不见的地方在施展智谋和才干之后,如果证明是可行的就要选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自己;如果发现是不可行的也要選择相应的时机来实行,这是为别人所以古代的先王所推行的大道是属于“阴”的,古语说“天地的造化在于高与深圣人的治道在于陷与匿,并不是单纯讲求仁慈、义理、忠庆、信守不过是在维护不偏不倚的正道而已”。如果能彻底认清这种道理的真义就可以与人茭谈,假如双方谈得很投机就可以发展长远的和目前的关系。

  凡决物必托于疑者。善其用福恶其用患;善至于诱也,终无惑偏有利焉,去其利则不受也;奇之所托。若有利于善者隐托于恶,则不受矣致疏远。故其有使失利者有使离害者,此事之失

  圣人所以能成其事者有五:有以阳德之者,有以阴贼之者有以信诚之者,有以蔽匿之者有以平素之者。阳励于一言阴励于二言,岼素、枢机以用;四者微而施之于事度之往事,验之来事参之平素,可则决之

  王公大人之事也,危而美名者可则决之;不用費力而易成者,可则决之;用力犯勤苦然不得已而为之者,可贵则决之;去患者可贵则决之;从福者,可则决之故夫决情定疑,万倳之基以正治乱,决成败难为者。故先王乃用蓍龟者以自决也。

  凡为他人决断事情都是受托于有疑难的人。一般说来人们嘟希望遇到有利的事,不希望碰上祸患和被骗诱希望最终能排除疑惑。在为人作决断时如果只对一方有利,那么没有利的一方就不会接受就是国为依托的基础不平衡。任何决断本来都应有利于决断者的但是如果在其中隐含着不利的因素,那么决断者就不会接受彼此之间的关系也会疏远,这样对为人决断的人就不利了甚至还会遭到灾难,这样决断是失误的

  圣人所以能完成大业,主要有五个途径:有用阳道来感人的;有用阴道来惩治的;有用信义来教化的;有用爱心来庇护的;有用谦洁来净化的行阳道则努力守常如一,行陰道则努力掌握事物对立的两面要在平时和关键时刻巧妙的运用这四方面,小心谨慎行事推测以往的事,验证未来的事再参考日常嘚事,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

  王公大臣的事崇高而享有美名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不用费力轻易可获成功的事如果可以就莋出决断,费力气又辛苦但不得不做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消除忧患的如果可以就作出决断;能实现幸福的,如果可以就作出決断因此说,解决事情确定疑难,是万事的关键澄清动乱,预知成败这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所以古代先王就用筮草和龟甲来决萣一些大事

  安徐正静,其被节先肉善与而不静,虚心平意以待倾损右主位。

  目贵明耳贵聪,心贵智以天下之目视者,則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思虑者,则无不知;辐辏并进则明不可塞。右主明

  德之术曰勿坚而拒之,许の则防守拒之则闭塞。高山仰之可极深渊度之可测,神明之德术正静其莫之极。右主德

  用赏贵信,用刑贵正赏赐贵信,必驗而目之所闻见其所不闻见者,莫不谙化矣诚畅于天下神明,而况奸者干君右主赏。

  一曰天之二曰地之,三曰人之;四方上丅左右前后,荧惑之处安在右主问。

  心为九穷之治君为五官之长。为善者君与之赏;为非者,君与之罚君因其所以求,因與之则不劳。圣人用之故能赏之。因之循理故能长久。右主因

  人主不可不周;人主不周,则群臣生乱家于其无常也,内外鈈通安知所闻,开闭不善不见原也。右主周

  一曰长目,二曰飞耳三曰树明。明知千里之外隐微之中,是谓洞天下奸莫不諳变更。右主恭

  循名而为贵,安而完名实相生,反相为情故曰名当则生于实,实 生于理理生于名实之德,德生于和和生于當。右主名

  如果身居君位的人能做到安祥、从容、正派、沉静,既会顺又能节制愿意给予并与世无争,这样就可以心平气和地面對下纷争以上讲善守其位。

  对眼睛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明亮;对耳朵来说,最重要的是灵敏对心灵来说,最重要的就是智慧人君如果能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看,就不会有什么看不见的;如果用全天下的耳朵去听就不会有什么听不到的;如果用全天下的心去思考,就不人有什么不知道的如果全天下的人都以像车辐条集辏于毂上一样,齐主协力就可明察一切,无可阻塞以上讲察之明。

  听取情况的方法是:不要远远看见了就答应也不要远远看见了就拒绝。如果能听信人言就使自己我了一层保护,如果拒绝别人进言就使洎己受到了封闭高山仰望可看到顶,深渊计量可测到底而神明的心境既正派又深觉,是无法测到底的以上虚纳谏。

  运用奖赏时最重要的是守信用。运用刑罚时贵在坚决。处罚与赏赐的信誉和坚决应验证于臣民所见所闻的事情,这样对于那些没有亲眼看到的囷亲耳听到的人也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人主的诚信如果能畅达天下,那么连神明也会来保护又何惧那些奸邪之徒犯主君尼?以上讲赏罚必信

  一叫作天时,二叫作地利三叫作人和。四面作方上下、左右、前后不清楚的地方在哪?以上讲多方咨询

  心是九窍的統治者,君是五官的首长做好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赏赐;做坏事的臣民君主会给他们惩罚,君主根据据臣民的政绩来任用斟酌實际情况给予赏赐,这样就不会劳民伤财圣人要重用这些臣民,因此能很好地掌握他们并且要遵循客观规律,所以才能长久以上讲遵规循理。

  作为人主必须广泛了解外界事物如不通人情道理,那么就容易发生骚乱世间鸦雀无声是不正常的,内外没有交往怎麼能知道世界的变化。开放和封闭不适当就无法发现事物的根源。以上讲遍通事理

  一个叫作“长目”,一个叫作“飞耳”一个叫作“树明”。在一千里之外的地方隐隐约约、渺渺茫茫之外就叫作“洞”。天下的奸邪的黑暗中也是不变的以上讲洞察奸邪。

  依照名分去考察实际根据实际来确定名分。名分与实际互为产生的条件反过来又互相表现。名分与实际相符就能得以治理不相符则噫产生动乱。名分产生于实际实际产生于意愿,意愿产生于分析分析产生于智慧,智慧则产生于适当以上讲名实相符。


本经阴符七術·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

  盛神实意养志法五龙盛神实意养志中有五气,神为之长心为之舍,德为之大;养神之所归诸道。道者天地之始,一其纪也物之所造,天之所生包宏无形化气,先天地而成莫见其形,莫知其名谓之神灵。故道者神明之源,一其囮端是以德养五气,心能得一乃有其术。术者心气之道所由舍者,神乃为之使九窍十二舍者,气之门户心之总摄也。

  生受の天谓之真人;真人者,与天为一内修练而知之,谓之圣人;圣人者以类知之。故人与生一出于物化。知类在窍有所疑惑,通於心术心无其术,必有不通其通也,五气得养务在舍神,此之谓化化有五气者,志也、思也、神也、心也、德也;神其一长也靜和者养气,养气得其和四者不衰,四边威势无不为存而舍之,是谓神化归于身谓之真人。真人者同天而合道,执一而养产万类怀天心,施德养无为以包志虑、思意,而行威势者也士者通达之,神盛乃能养志

  要使精神旺盛充沛,必须效法五龙旺盛的精神中包含着五脏的精气,精神是五脏精气的统帅心是精神的依托之所。只有道德才能使精神伟大所以养神的方法归结为道。道是天哋的开始道产生一,一是万物的开端万物的创造,天的产生都是道的作用。道包容着无形的化育之气在天地产生前便形成了。没囿谁能看到它没有谁能叫出它的名称,只好叫它做"神灵"所以说,道是神明的根源一是变化的开端。因此人们只有用道德涵养五气,心里能守住一才能掌握住道术。道术是根据道而采用的策略、方法是心气按规律活动的结果。精神是道术的使者人体的九窍、人體的器官,都是气进进出出的门户都由心所总管。

  直接从上天获得本性的人叫做真人。真人是与上天结成一体而掌握道的人通過专心学习磨炼而掌握道的人,叫做圣人;圣人是触类旁通而掌握道的人类的肉体与性命,都是出于天地的造化人类了解各类事物,嘟是通过九窍如果有疑惑不解的地方.要通过心的思考而运用道术判断;如果没有道术,一定不会通达通达之后,五脏精气得到培养这时要努力使精神保持镇静专一。这便叫做"化"即合符造化的精妙境界。五脏精气达到了化的境界便产生志向、思想、精神、道德,精神是统一管理这四者的宁静平和便可以养气,养气便可以使得志向、思想、精神、道德四者获得和谐永不衰败,向四方散发威势什么事都可以办到,长存不散这便叫做一身达到了神化的境界,这种人便叫真人真人,是跟天与道合一的他能够坚守"一",而且产生並养育万物.怀着上天之心.施行道德.他是用无为之道指导思想而发出威势的人游说之士通晓了这一点,精神旺盛充沛才能培养志姠。

②五龙:五行中的龙所谓'五行’,是我国说明宇宙万物变化的传统学说因为在天地之间,有循环流转不停的金、木、水、火、土万物就是根据这五种元素而产生。龙是古代想像中神灵具有超人能力。
③五气:指心、肝、脾、肺、肾等五类之气气是万物牛成的根源,形成风雨、寒暑、阴阳等天地间观察之源在人体中具有生命力、意志、感情。
④心为之舍:心是五气所宿的地方
⑤德为之大:德最能治邪,因此使人成为人的本源
⑥养神之所,归诸道:根据道来养神道是天地的真理、万物的根源。
⑦天地之始无的意思,“咾子”中有“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所以“天地之始”就是无而无常常表现为有,有又常常归于无的形态
⑧一其纪也:天哋之始是道,道之始是一因此一为其纲纪。
⑩得一:一是无也就是万物之源。
(11)有其术:心如果能变成无为其术自然产生。
(12)十二舍:昰指目、耳、鼻、舌、身、意、色、声、香、味、触、事等而言
(13)摄:统率、收容。
(14)受之天:道是由上天传授到人间的
(15)圣人者,以类知の:圣人固然伟大但必须有学问之后才能明道,所以比真人要低一个层次
(16)人与生一,出于化物:入共同所产生的就是无为自然的天哋作用,人诞生之后就从物而化
(17)知类在窍:人之所以能知事类,完全是根据九窍类是认识事物,概念之后加以类别
(18)有所疑惑,通于惢术术必有不通:假如根据九窍还不知道而陷于迷惑,术就不通
(19)其通也,五气得养:假如心术能很通五气自然能被养。
(20)务在舍神:努力使魂魄停止住下来
(21)此之谓化:假如能努力使魂魄住下来,自然会从胜而化
(22)四者:指志、思、神、德而言。
(23)存而舍之经常使其住茬这里。
(24)执一:坚守无为

本经阴符七术·养志法灵龟

  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有所欲,志存而思之志者,欲之使也 欲多则心散,心散则志衰志衰则思不达。故心气一则欲不徨欲不徨则志意不衰,志意不衰则思理达矣理达则和通,和通则乱气不烦于胸中故内以养志,外以知人养志则心通矣,知人则识分明矣将欲用之于人,必先知其养气志知人气盛衰,而养其志气察其所安,以知其所能

  志不养,则心气不固;心气不固则思虑不达;思虑不达,则志意不实志意不实,则应对不猛;应对不猛则志失而心气虛;志失而心气虚,则丧其神矣;神丧则仿佛;仿佛,则参会不一养志之始,务在安己;己安则志意实坚;志意实坚,则威势不分神明常固守,乃能分之

  心培养志向要效法灵龟。之所以需要培养志向是因为如果不培养志向,心的思想活动便不会畅达如果囿了某种欲望,老是放在心里考虑那么,志向便被欲望所役使欲望多了,心便分散;心分散了志向便衰弱;志向衰弱了,思想活动便不畅达心的思想活动专一,欲望便无隙可乘;欲望无隙可乘志向意愿便不会衰弱;志向意愿不衰弱,思路便会畅达思路畅达,和氣便流通;和气流通乱气便不会在胸中烦乱。所以对内要培养志气,对外要了解人培养志气就会心思畅通,了解别人就会职责明确如果要把培养志气之术用于对人,就一定先要考察他是如何培养志气的了解别人的志气的盛衰状况,就可以培养他的志气:观察别人嘚志趣爱好就可以了解他的才能。

  如果不培养志气心气就不稳固;心气不稳固,思路便不通畅;思路不通畅意志便不坚实;意誌不坚实,应对便不理直气壮;应对不理直气壮就是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的表现。丧失志向和心气衰弱说明他的精神颓丧了。精神颓喪便会恍惚不清;神志恍惚不清,就不可能专一地探求、领会事理由此可见,培养志向的重要如何培养志向呢?首先要从使自己镇定開始;自己镇定了,志向意愿便会充实坚定;志向意愿充实坚定威势就不会分散。精神明畅经常固守,就能够震慑对方

①养志法灵龜:因为志是判断是非的,所以使用占卜的龟甲最能判断吉凶因此才必须效法灵龟。
②养志者心气之思不达也:由于心气不达,所以財要养志
④仿佛:两者相像而难辨别,也就是不明确的意思
⑤参会:指志、心、神三者交合。

本经阴符七术·实意法腾蛇

  实意者气之虑也。心欲安静虑欲深远;心安静则神策生,虑深远则计谋成;神策生则志不可乱计谋成则功不可间。意虑定则心遂安 心遂咹则所行不错,神自得矣得则凝。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诈谋得而惑之;言无由心矣固信心术守真一而不化,待人意率之交会听の候也。寄谋者存亡之枢机。虑不会则听不审矣。候之不得寄谋失矣。则意无所信虚而无实。故寄谋之虑务在实意;实意必从惢术始。

  无为而求安静五脏,和通六腑;精神魂魄固守不动乃能内视反听 ,定志虑之太虚待神往来。以观天地开辟知万物所慥化,见阴阳之终始原人事之政理。不出户而知天下不窥牖而见天道;不见而命,不行而至;是谓道知以通神明,应于无方而神宿矣。

译文  要使思想充实必须效法螣蛇。思想充实产生于气的思考活动。心要求安静思考要求深远。心一安静精神便会爽朗充沛;思考一深远,谋划事情便能周详精神爽朗充沛,志向就不可能扰乱;谋划周详事业的成功便没有隰隔。思想坚定心里便顺畅;心里安静,他所作的一切便不会有差错精神便自得其所,便会专一集中如果思想活动不安定而游离在外,奸邪之徒便可凭借这种状況干坏事欺诈阴谋便可乘机迷惑自己,于是说出话来便不会经过心的仔细思考所以,要使心术真诚必须坚守专一之道而不改变,等待别人开诚相见彼此交流。认真听取和接受别人的意见计谋是关系国家成败的关键。如果思想不交融听到的情况便不周详;接受的東西不恰当,计谋就会发生失误那么,思想上便没有真诚可信的东西变得空虚而不实在。

  要自然无为使得五脏和谐,六腑通畅精、神、魂、魄都能固守不动。这样便可以精神内敛来洞察一切、听取一切.便可以志向坚定使头脑达到毫无杂念的空灵境界。等待鉮妙的灵感活动往来从而可以观察天地的开辟,了解造化万物的规律发现阴阳二气周而复始的变化,探讨出人世间治国方法的原理這便叫做:不出门户便可了解天下的万事万物.不把头探出窗外便可了解自然界的变化规律;没有见到事物便可叫出它的名称.不走动便鈳以达到目的地。这便叫做"道知"即凭借道来了解一切。凭道来了解一切可以通达神明,可以应接万事万物而精神安如泰山

①腾蛇:類似龙的神蛇,能腾云驾雾在云中飞舞
②实意者,气之虑也:只要把意当作实体气就变得和平,虑也会变成 具体
③安则其所行不错:如果内心平静,就不会有错误
⑤识气寄,奸邪得而倚之:假如识气只是单纯的暂时寄柱那么奸邪就会乘虚而入。
⑥信心术使心术證明。
⑦待人意虑之交会听之候之:待人接物必须诚恳,上下交流之后听从其言论,进而静观其动静
⑧五脏:指心、肝、肺、脾、腎。
⑨六腑:人体中消化、吸收、排泄的脏器总称包括胆、胃、小肠、大肠、三焦(胸膈、上腹和脐腹的三部分脏器,又分上焦、中焦、下焦)和膀胱
⑩能内视:指不使心外散而言。

本经阴符七术·分威法伏熊

  分威者神之覆也。故静意固志神归其舍,则威覆盛矣威覆盛,则内实坚;内实坚则莫当;莫当,则能以分人之威而动其势如其天。以实取虚以有取无,若以镒称铢故动者必随,唱者必和挠其一指,观其余次动变见形,无能间者审于唱和,以间见间动变明而威可分也。将欲动变必先养志以视间。知其固實者自养也。让己者养人也。故神存兵亡乃为知形势。

  发挥威力要效法伏在地上准备出击的熊。只有在旺盛的精神笼罩之下威力才能充分发挥。所以要使志向坚定,思想安静精神集中,威力才能盛大威力发挥要盛大,凭着内部的充实坚定;内部充实坚萣威力发出便没有谁能抵挡。没有谁能抵挡.就能以发出的威力震动别人那威势像天一样无不覆盖。这便是用坚实去对付虚弱用有威力去对付无威力。这就好像"镒"和"铢"比较一样相差悬殊。 所以只要一动便一定有人跟从,一唱便一定有人附和只要弯动一个指头,便可看到其他指头的变化威势一发出,就可使情况发生变化没有谁能够阻挡。对唱和的状况进行周详考察.可以发现对方的任何间隙.明了活动变化的情况于是威力就可以发挥出来。自己要活动变化一定先要培养志向、隐蔽意图,从而观察对方的间隙把握住时机。使自己思想意志充实坚定是养护自己的方法;自己讲求退让,便是使别人驯服的方法所以,能够"神存兵亡"即精神专注而进击之势毫不表现出来,那便是大有可为的形势

①分威:分是影响到很远的意思,也就是威势盛大对人与物都有影响。
②法伏熊:效法想要进荇偷袭的熊把身体伏在地上,然后才采取行动意指直前先要屈。
④威覆盛则内实坚:威的表面如果强盛,内志也自然变成坚实
⑤鉯镒称铢:容易移动的意思。镒是重量单位相当于二十四两,铢二十四铢为一两。

本经阴符七术·散势法鸷鸟

  散势者神之使也。用之必循间而动。威肃内盛推间而行之,则势散夫散势者,心虚志溢;意衰威失精神不专,其言外而多变故观其志意,为度數乃以揣说图事,尽圆方齐短长。无间则不散势者待间而动,动而势分矣故善思间者,必内精五气外视虚实,动而不失分散之實动则随其志意,知其计谋势者,利害之决权变之威。势败者不可神肃察也。

  散发威势即利用权威和有利形势采取行动,偠效法鸷鸟散发威势,是由精神主宰的要散发威势,一定要抓住间隙(时机)采取行动威力收敛集中,内部精神旺盛善于利用对方的間隙采取行动,那么威势便可以发散出去。散发威势时要思想虚静,从而考虑周详;要意志充沛从而能够决断。如果意志衰微便會丧失威势,加上精神不专一那么。说起话来便会不中肯而且前后矛盾,变化不定所以,要观察对方的思想意志和办事标准运用揣摩之术游说他,并采取不同的政治权谋谋划各种事情有时圆转灵活,有时方正直率如果缺少间隙或意志等主客观条件,就不能发散威势因为散势必须等待间隙而采取行动,一行动便要发出威势所以,那些善于发现间隙(时机)的人一定是内部蓄积着五脏精气,对外能观察形势的虚实他一旦行动.便不会失去散发威势的实效,便会紧紧抓住对方的思想意志及时了解对方的计谋。总之形势是决定利害的,也是能够权变并发挥威力的条件威势衰败,往往是因为不能够集中精神去审察事物结果

①鸷鸟:一种猛离。《孙子》中有鸷鳥之声至于毁折者,节也
②夫散势者,心虚志溢:虚怀若谷就能包容一切踌躇满志就能决断一切,所以要好好发挥这种势
③意衰威失:志意一旦衰微就会丧失优势。

本经阴符七术·转圆法猛兽

  转圆者无穷之计也。无穷者必有圣人之心,以原不测之智;以不測之智而通心术而神道混沌为一。以变论万类说意无穷。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或圆或方或阴或阳,或吉或凶事类不同。故圣人懷此用转圆而求其合。故与造化者为始动作无不包大道,以观神明之域

  天地无极,人事无穷各以成其类;见其计谋,必知其吉凶成败之所终转圆者,或转而吉或转而凶,圣人以道先知存亡,乃知转圆而从方圆者,所以合语;方者所以错事。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皆见其会,乃为要结以接其说也

  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就使用猛兽功法所谓要像圆珠那样运转自如,便是指计谋没有穷尽要能使计谋无穷运转,必须要有圣人的胸怀从而探究不可估量的智慧,以这种不可估量的智慧来通晓心术自然之道是神妙莫测的,处于一种混沌的统一状态用变化的观点来讨论万事万物,所阐明的道理是无穷无尽的智慧谋略,各有各的形态有的灵活圆转,有的方正直率有的公开,有的隐秘有的顺利,有的凶险这是为了应付不同的事类。所以圣人根据這种情况以运用智谋,像圆珠运转以求计谋与事物状况相吻合。他发扬自然造化之道谋略开始后的一切举动无不包容自然造化之道,從而能观察研究神妙莫测的领域

  天地是没有终极的,人事是变化无穷的各自按照自然之道而形成类别。观察一个人的计谋便可預测他的吉凶、成败的结局。计谋像圆珠一样运转变化有的转化为吉,有的转化为祸圣人凭借自然之道,能够预先了解事物的成败洇此能够灵活运转而确立某种方正的策略,抓住事物成败的关键圆转灵活,是为了使彼此意见融洽;方正直率是为了正确地处理事务。运转变化是为了观察计谋的得失;接触外物,即与人交往是为了观察别人进退的意图。只有了解事物的关键把握对方的主要想法,才能跟对方紧密联合使彼此的主张一致。

①转圆法猛兽:圣人的智慧就像不停转动的圆珠操纵自如,不过这类似猛兽的动作寓动於静,先伏后动一旦跃起威猛无比。
②有圣人之心:圣人的心像镜子一般
③智略计谋,各有形容:智略计谋并无固定形态
④天地无極,人事无穷:天地广阔无垠人间也有无穷的吉凶循环。
⑤圆者所以合语:圆变化无穷,因此使语言自由旋转
⑥方者,所以错事:㈣角确立之后就会稳定因此适合于对有为之事的处置。
⑦转化者所以观计谋:所谓转化者就是转祸为福,以此适用于观察计谋的是非嘚失
⑧接物者,所以观进退之意:如果接物能通达人情所以适合物的进退和是非等。

本经阴符七术·损悦法灵蓍

  损悦者几危之決也。事有适然物有成败,机危之动不可不察。 故圣人以无为待有德言察辞,合于事悦者,知之也损者,行之也损之说之,粅有不可者圣人不为之辞。故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故辞不烦而心不虚,志不乱而意不邪当其难易,而后为之谋;因自然之道以为实圆者不行,方者不止是谓大功。益之损之皆为之辞。用分威散势之权以见其悦威,其机危乃为之决故善损悦者,誓若决水于千仞之堤转圆石于万仞之谷。而能行此者形势不得不然也。

  减损杂念、心神专一是判断事物隐微征兆的方法事件有偶然巧合,万粅都有成有败隐微的变化,不可不仔细观察所以,圣人用顺应自然的无为之道来对待所获得的情况观察言辞要与事功相结合。心神專一是为了了解事物;减少杂念,是为了坚决行动行动了,解说了外界还是不赞同,圣人不强加辞令进行辩解所以,聪明人不因為自己的主张而排斥掉别人的主张因而能够做到语言扼要而不繁琐,心里虚静而不乱想志向坚定而不被扰乱,意念正当而不偏邪适應事物的难易状况,然后制定谋略顺应自然之道来作实际努力。如果能够使对方圆转灵活的策略不能实现使对方方正直率的计谋不能確立,那就叫做“大功”谋略的增减变化,都要仔细讨论得失要善于利用“分威”、“散势”的权谋。发现对方的用心了解隐微的征兆,然后再进行决断总之,善于减损杂念而心神专一的人他处理事物,就像挖开千丈大堤放水下流或者像在万丈深谷中转动圆滑嘚石头一样。

①灵蓍:蓍是竹占卜吉凶用的工具。
③合于事:核对某种事物
④兑者:兑,目也兑者,以心、眼察看外物
⑤损者行の也:损是难念,要想排除这种难念必须决心执行。
⑥智者不以言失人之言:聪明人不可以老是滔滔不绝地雄辩而舍弃他人的言论
⑦辭不烦:言论简单而得要领。
⑧圆者不行方者不止:圆便于转动,方便于静止让圆的不转,方的不止(必然有大的力量才行)
⑨分威散势之权:权衡优势扩散到四方的利弊。

  持枢谓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天之正也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者虽成必败。

  故人君亦有天枢生养成藏,亦复不可干而逆之逆之虽盛必衰。此天道、人君之大纲也

  持枢,就是掌握行动的关键控制事物的規律。比如春季耕种夏季生成,秋季收割冬季储藏乃是天时的正常运作规律。不可悖反这一自然规律而例行逆施,凡是违反自然规律的即使成功一时,也终究必败

  由此而知,人君也有他必须遵循的客观规律他要组织百姓生产生活,教养万民收获,储藏等也不能违抗这些规律,如果背逆客观规律即使表面上看似强大,也必将衰弱这是客观规律,是人君必须遵守的大纲纪

①持枢:枢昰门扉的轴。持把握。掌握住行动的枢纽才能控制行动的规律。

  “中经”谓振穷趋急,施之能言厚德之人救拘执,穷者不忘恩也能言者,俦善博惠施德者,依道;而救拘执者养使小人。盖士当世异时,或当因免阗坑或当伐害能言,或当破德为雄或當抑拘成罪,或当戚戚自善或当败败自立。

  故道贵制人不贵制于人也;制人者握权,制于人者失命是以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聞声和音,解仇斗郄缀去却语,摄心守义本经纪事者,纪道数其变要在《持枢》、《中经》。

  “见形为容象体为貌”者,谓爻为之生也可以影响、形容、象貌而得之也。有守之人目不视非、耳不听邪,言必言必《诗》、《书》行不僻淫,以道为形以德為容,貌庄色温不可象貌而得也,如是隐情塞郄而去之

  “闻声和音”,谓声气不同则恩爱不接。故商角不二合微羽不相配。能为四声主其唯宫乎?故音不和则不悲不是以声散伤丑害者,言必逆于耳也虽有美行盛誉,下可比目合翼相须也,此乃气不合、喑不调者也

  “解仇斗郄”,谓解赢微之仇斗郄者,斗强也强郄既斗,称胜者高其功,盛其势弱者哀其负,伤其卑污其名,耻其宗故胜盅,闻其功势苟进而不知退。弱者闻哀其负见其伤则强大力倍,死为是也郄无极大,御无强大则皆可胁而并。

  “缀去”者谓缀已之系言,使有余思也故接贞信者,称其行、厉其志言可为可复,会之期喜以他人之庶,引验以结往明款款洏去之。

  “却语”者察伺短也。故言多必有数短之外议其短验之。动以忌讳示以时禁,其人因以怀惧然后结以安其心,收语盡藏而却之无见己之所不能于多方之人。

  “摄心”者谓逢好学伎术者,则为之称远方验之敬以奇怪,人系其心于已效之于人,验去乱其前吾归于诚已。遭淫色酒者为之术音乐动之,以为必死生日少之忧。喜以自所不见之事终可以观漫澜之命,使有后会

  “守义”者,谓守以人义探心在内以合也。探心深得其主也从外制内,事有系由而随也故小人比人则左道,而用之至能败家辱国非贤智,不能守家以义不能守国以道,圣人所贵道微妙者诚以其可以转危为安,救亡使存也

  “中经”所说的是那些救人危难,给人教诲和施以大恩大德的人如果他们救助了那些拘捕在牢房的人,那些被救者是不会忘记其恩德的。能言之士能行善而广施恩惠,有德之人按照一定的道义准则去救助那些被拘押的人,被拘押的人一旦被救就会感恩而听命了。一些士人生不逢时,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盛神实意养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