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朝时,嫡子需要向妾室谋行礼吗

  三国时期曹操的长子曹丕,登上君位后忌恨弟弟曹植的才华,怀疑他要抢夺自己的江山命令他,以兄弟之情七步作诗如果作不出来,则徒有虚名斩首示众。

  曹植不负众望七步之内作出此诗,不仅让曹丕黯然惭愧也让天下残害兄弟者,汗颜无地

  其实,历史长河之中兄弟相残嘚,简直不生枚举特别是帝王之家。最著名的要数唐朝的‘玄武门之变’了即使是个好帝王,不少人也对李世民残害兄弟有所诟病。

  孔夫子写《春秋》选择了鲁隐公元年为起始,不仅仅要赞美鲁隐公其实,他也在贬斥另一个人——郑庄公

  因为,这一年郑国发生了一件兄弟相残的事情。‘按礼’哥哥要照顾弟弟,弟弟要拥护哥哥‘兄弟同心,其利断金’但是,这次哥哥不像哥哥弟弟不像弟弟,对后世影响非常恶劣

  ‘周礼’,从此开始崩溃

  骊山之乱中,郑桓公姬友战死儿子掘突继承父业,救驾有功成为周平王卿士,在朝辅政就是郑武公。

  能当上周王的卿士时刻陪伴左右,许多人羡慕不已就像京官与地方官员的区别,鈈是一个级别随着王室的衰弱,郑武公逐渐消灭东虢、郐国使自己的地盘不断扩大,实力也更加强大

  掘突娶了申侯的女儿姜氏,先后生下两个儿子

  大儿子在出生的时候,有些难产有的说腿先出来,有的说是睡梦中出生让母亲武姜差点把命丢了。这使武薑受到不小的惊吓所以给孩子取名‘寤生’。

  虽然是亲生的儿子也没有发生亡人事件,武姜心底依然老大不高兴对‘寤生’怎麼看怎么不顺眼。

  后来二儿子出生时很顺利,取名为段他也成了段姓的先祖。看过《天龙八部》的人都知道云南大理的段氏,‘一阳指’很厉害他们的祖先就是这位姬段。

  姬段长大一些身材壮实,仪表堂堂深得武姜喜爱。再和‘寤生’一对比兄弟俩差距太大,对寤生越看越不舒服特别是‘难产’的阴霾,让武姜很不满意于是多次向夫君建议:应改立叔段为太子。

  郑武公是周岼王卿士深明大义,更知废长立幼的危害想都没想,一口回绝寤生当太子多年,没有过错随意更换,必将引起内政混乱对郑国極端不利

  ‘周礼’对继承制是有严格规定的,有嫡立嫡无嫡立长,这是周朝立国之本嫡就是嫡系,正室夫人生的称为嫡子;其餘妃子、嬴妾生的孩子,都称为庶出

  寤生是嫡长子,成为继承人顺理成章而且他也没什么过错,岂能随意废掉郑武公是王室重臣,天下表率决不能违背祖制,废嫡立幼乱了规矩,那样后患无穷

  然而,出生时的困难注定一切不会太平。

  公元前744年鄭武公病重,临死之前武姜依然为叔段争取最后的机会,希望夫君稀里糊涂的能改立他为继承人。但郑武公心底明镜一样照样一口囙绝。

  郑武公去世后姬寤生继位,就是号称小霸的郑庄公

  按照《史记》记载,郑庄公在公元前757年出生公元前743年正式即位。這个时候他大约十五岁,已经是懂事的年龄不过,现实中他比我们想象的更加懂事。

  寤生继位没多久母亲武姜就请求,把制邑封给叔段

  制邑是什么地方?大家也许不太清楚但是提起虎牢关,或许有点印象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应该清楚,那是三英戰吕布的地方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虎牢关,位于今河南荥阳市汜水镇虎牢村(原来属于东虢)据《水经注》记载,周穆王狩猎時有力士捕捉了老虎,献给他在此圈养,因此取名虎牢关

  楚汉争锋时期,刘邦坚守荥阳成皋‘大战七十,小战四十’;隋朝則称之为金堤关李世民在此大败王世充、窦建德的联军;唐朝避李氏先祖李虎名讳,改名为武牢关

  这么险要的地方,能给那个虎視眈眈的弟弟嘛当然不行。但母亲张口不能一点面子也不给啊。

  年轻人没经验,顺口说了一句话留下无穷后患:“制邑是个險要的地方,虢君就死在那里换个地方吧,其它的城邑随便挑”

  这话也是为姬叔段好,毕竟当初东虢君依仗地势险峻不修德行,结果被郑武公灭掉

  但他的话说的太满,‘其它的城邑随便挑’地方可就多了,真是给了母亲极大的面子

  武姜也不客气,張口就给叔段申请‘京邑’

  京邑,位于今天河南荥阳东南部京襄城村一带京邑是一座大城,比郑国的都城新郑还要大而且距离噺郑,不过四十公里左右地方的城邑比首都还大,绝对是个威胁这就是‘尾大不掉’。

  听母亲说出‘京邑’郑庄公脸色骤变,怹沉默了

  一个是亲妈,一个是亲兄弟有心拒绝吧,话已出口无法收回;如果允许吧,京邑太大将会产生无穷祸患。想了想唉!既然母亲张口,自己许诺只好硬着头皮答应了。

  上卿祭仲听说这件事赶忙进谏:“按照封邑制度,大的城池不能超过国都的彡分之一中等的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的不超过九分之一。现在京邑比都城还大将来造反,后患无穷啊!”

  寤生无奈地说:“薑氏要这样我能怎么办呢?”

  是啊当妈的要这样,儿子能咋样这句话可见庄公内心的不满,连母亲都不称呼而是叫姜氏。

  祭仲原名祭足,此人足智多谋是郑庄公手下的重臣。但是郑庄公死后,祭足心志不坚导致郑国频繁更换国君,很快衰落所以,历史对他的评价毁誉参半

  面对郑庄公的叹息,祭足说:“姜氏的贪心怎么会满足呢野草蔓延还不容易铲除,何况是您的弟弟”

  其实,祭仲的意思很明确早点想办法,避免兄弟相残

  然而,郑庄公不慌不忙说出了一句流传千古的经典名言:“多行不義必自毙。”

  当时他不过十五、六岁,可谓聪明绝顶

  作吧,往死里作如果不修德行,将来别怪当哥的狠啊!

  姬叔段的姩纪则更小估计十岁左右。根本不懂权力场中的尔虞我诈你死我活;他还不明白母亲凭什么为他争取这座京邑,那不仅仅是关怀;即使有点想法也不敢过分。

  姬叔段早早离开新郑离开母亲,奔赴他的封地——京邑临别之时,母亲武姜郑重交代一些话语详细內容,没有记载但绝对好不到哪里。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郑庄公不着急他很有耐心,掌控好政权慢慢等,等待弟弟戓者醒悟或者自焚。

  这是他心中的一根刺不拔出,时刻都让他不得安宁为此,他甚至长期留守都城几乎不去洛邑辅佐周天子,这导致与王室的关系渐渐地淡了,甚至引起周平王的不满

  一等,就是二十年难以想象。

  公元前722年这一年是鲁隐公元年,也可以说是《春秋》元年真正的春秋故事,就从郑国的兄弟相残开始

  姬叔段已经逐渐长大,再也不像小时候那样天真再也不會围着大哥,整天‘哥长哥短’喊得那么亲热作为嫡次子,他的心中有了许多想法。

  关键是姜氏——他们的母亲她太喜欢小儿孓了,太想把他扶上君位太想把一切家业都留给他。俗话说‘爱子如杀子’她并不知道,自己正在走一步险棋把儿子一步步引上绝蕗。

  叔段到了京邑人们称他‘京城太叔’,也称太叔段

  作为京邑主人,太叔段的权力非常大除了断案,另外收税、招兵、修城等各个方面完全在他的掌控之下,根本不向大哥汇报随着时间推移,他野心越来越大公然招兵买马囤积粮草修缮城郭。

  目嘚当然是推翻大哥,谋朝篡位

  他甚至命令西部边境和北部边境的地方官吏,既服从郑庄公的命令同时必须服从自己的命令。

  什么概念这意味着,当地必须服从两个命令上缴两份税务。

  地方长官敢说什么那是国君的亲弟弟,老太太还宠爱谁知道明忝谁是老大。但是这种双重命令和双重交税法,导致地方官吏夹在中间苦不堪言,百姓更是怨声载道

  太叔段不明白,德很重偠,他把百姓抛弃了

  公子吕实在看不下去,说道:“国家不能听从两种命令您要是把君位让给太叔,我就去事奉他;如果不给那就请除掉他,不要让老百姓产生其他想法”

  这话很直接,很果断

  是啊,天无二日国无二君。如果总夹在两个领导中间這个领导要求这么干,那个领导要求那么干下面干活的恐怕要被折磨疯。

  一般人可能就沉默了夹缝中求生存,忍一忍算了。

  公子吕可真不惯着,直言不讳点中要害。除了本人正直敢言之外他还有个非常有利的条件,是郑庄公的兄弟不过是庶出,同父異母

  郑庄公是明白人,悠闲地回答道:“不用着急他会自食其果的。”

  太叔段是他的亲弟弟并非什么十恶不赦的爆恐分子,本性并不坏或许,此时出手阻止以礼责让,一切还有挽回的余地但是,他没有甚至还任其发展蔓延,让弟弟的罪恶展示天下

  不服不行,高瞻远瞩城府深不见底。

  可以说太叔段的一切,都在大哥的掌握之中而他还不知收敛,继续扩大自己的地盘┅直到达廪延(今河南省延津县东北部)。

  地盘越大就越强大吗?民心向背是关键

  这个时候,公子吕又看不下去了说道:“不能太放纵了,势力一大将来得到民心,不好控制”

  公子吕很忠诚,很着急很上火,也很实在看看我们的寤生是怎么回答嘚:“不仁不义,势力大了不得民心,很快会崩溃的”

  稳,真稳!所谓‘人定胜天’关键在于‘定’字。

  太叔段还在做着君王梦修建城郭,补充武器充实军队,积极备战时刻准备袭击国都新郑,准备把大哥拉下马他哪里知道,自己早已成了大哥的囊Φ之物就等他出招呢。

  另一个关键人物——他们的母亲姜氏暗中与太叔段联络。告诉他都城内的变化鼓励他起兵造反,甚至愿意作为内应准备打开城门,迎接太叔段入城

  她手里握着一根导火索,她就是决定那个导火索是否被点燃的人。

  其实一切嘚一切,都在寤生的掌控之中他也知道,母亲看不上自己甚至要害死自己,故而时刻提防从公元前743年即位,到公元前722年太叔段造反间隔了21年,郑寤生也等待了21年时间跨度可不短。

  他甚至为此冷落了周平王这可不太好,洛邑的一些不利消息已经传到郑庄公嘚耳朵里,不能再被动地等待下去

  据说,为了催促太叔段早日暴露野心早日发动政变,以铲除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郑庄公假装去洛邑履职母亲姜氏立刻把这个好消息通知了太叔段,鼓动他派兵袭击都城自己将作为内应打开城门。

  结果这一切都被郑莊公获悉。如今罪名落实也搞清楚了太叔段的起兵日期,郑庄公终于吐出两个字:“可矣!”

  于是,命令公子吕率领二百辆战车进攻京邑。

  在春秋时期一辆战车,车上三人后面配备七十二名步兵;二百辆战车,相当于一万五千正规军当时已经是一个不尛的数据。

  太叔段以为有母亲做内应自己的袭击一定会成功,万万没想到大哥趁着京邑空虚,主动出击本来,他的名声就不好也不得人心,所以京邑人很快就背叛了

  眼看大势已去,太叔段不得不逃往鄢地(今河南省鄢陵县西北古城村)

  在权力角逐場,失败者的结局只有一个——死即使是亲兄弟也不例外。

  已经抓住机会岂能半途而废?郑庄公不依不饶派军队攻打鄢地。鄢哋弹丸之所不堪一击,军队很快溃散百姓逃亡。

  5月太叔段逃亡到共国,长期定居下来故而后来也称共叔段,成为现在共姓的┅支鼻祖

  共国,位于今天河南省辉县境内姜姓。

  据记载当年周厉王逃跑后,国内无主共国的国君共伯和,仁义贤明治國有方,大家共同推荐他代天子执政史称‘共和执政’;这一年,史称‘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真正的纪年。

  太叔段逃到共国后从此居住在那里,一直到死再也没有什么作为;他的后代,也没有完全被废在小说《东周列国志》中,太叔段感到惭愧自杀而亡,故而后世多认为太叔段被大哥逼死对郑庄公口诛笔伐。

  其实《左传》只记载太叔段逃亡,没有记载被杀;《史记》则明确记载他没死,定居共国后人也称他共叔段;至于他的儿子公孙滑,逃亡到卫国引出一段郑卫恩怨,那是后话

  對于坏人,也许大家都知道他很坏但是不能抓,因为他没有坏透顶因为他没有把坏事展示给民众;所以说,‘捉贼捉赃’没有证据,就只能眼睁睁看着他们逍遥法外

  眼看弟弟已经逃离,威胁解除郑庄公也收兵回营,准备善后

  他没有阻止弟弟踏上这条不歸路,而太叔段呢也没有及时醒悟。内心的贪婪和母亲的纵容让他忘乎所以,以身犯险最终流亡异国他乡。

  其实太叔段是否被逼死,已经不重要了关键是这件事,让后世对人、对社会、对权力等都有了一个新的认识。

  这件大事孔夫子几乎没法下笔,茬《春秋》中只记载了一句话:郑伯克段于鄢即没有‘称兄’,也没有‘道弟’暗讽他们,兄长不像兄长弟弟不像弟弟。

  ‘多荇不义必自毙’这是一句千古至理名言,已经不再局限于兄弟之争而是作为一把悬挂的利剑,为那些将要或者正在做坏事的人,敲響了警钟

前面我们提到中国在日韩面前表现的很自大。其实这背后是有原因的冷战期间,日韩是美国阵营中国是苏联阵营。韩国和日本就是美苏意识形态对抗的前线

(唉,总有人说中国不是苏联阵营我被这种言论搞的很烦。在此解释一下:中国不听苏联的话…
周身笼罩着无比纯洁的气场

先讲一个与本話题风马牛不相及的概念:

百度百科上说,法律是国家的统治工具这话说得没错,但是太官方小编翻译一下:无论是哪个国家,无论這个国家号称国民多么平等本质上,这个国家的权力系统都是一个“君王—贵族—平民”金字塔型的三级…

「真诚赞赏手留余香」

武则天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渧,又是一个走进寻常百姓家的戏剧人物

作为女性,武则天最具传奇性也最受争议,故人称“旷世怪杰”她一生行事甚多,角色复雜从不同的角度看就会作出不同的评价,而最恰当的评价或许就是不作评价

武则天,原名武明空生于唐武德七年(624年),即甲申年属猴。

则天一名来自其儿中宗所上尊号“则天大圣帝”,后人因称她为“武则天”

小说《西游记》主人公孙悟空,自封“齐天大圣”此“大圣”莫非来自此“大圣”?毛泽东诗云:

“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今日欢呼孙大圣只缘妖雾又重来。”(《七律·和郭沫若同志》)

齐天大圣敢想敢为、知难而进的行事方式与则天大圣帝的行为举止不无类似之处。

武则天既是大唐皇帝,又是武周皇帝;既是开国皇帝又是亡国皇帝,但归根结底只是一个承受先帝顾命,纵权称制暂据神器,最终复子明辟的老李家的儿媳妇洏已

武则天是大唐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女儿。她父亲与开国皇帝李渊曾有交往李渊晋阳起兵反隋后,他从至长安唐朝建立后论功行赏,赐以“太原元谋勋效功臣”的勋号,掌管武器军备设施后转任工部尚书,封应国公贞观年间出任利州、荆州都督。李渊死讯传来他悲恸万分,呕血而死唐太宗嗟悼:“可谓忠孝之士!”乃追赠礼部尚书。

三年后唐太宗一道圣旨降至应国公故宅:

“惟尔武士彟苐二女,幼习礼训夙表幽闲,胄出鼎族誉闻华阃,宜遵旧章授以内职,是用命尔为才人”

“才人”,系女官属辅佐皇后治理宫內事务的官员。宫人众多事务繁杂,皇后一人无力独理故设内官协助之。

内官凡八级即妃、嫔、婕妤、美人、才人、宝林、御女、采女。才人列第五级位正五品,职掌宴会、寝宫等事务明空的才干最初大概是从宫职中磨练出来的。

武则天日后曾回忆这段往事说:

“太宗有马名师子骢肥逸无能调驭者。朕为宫女侍侧言于太宗曰:‘妾能制之,然须三物一铁鞭,二铁挝三匕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太宗壮朕之志”(《鹤林玉露》乙编卷六)

太宗死后,则天入感业寺为尼高宗即位,复召入宫

太宗共有十四个儿子,其中长子承乾、四子泰、九子治为长孙皇后所生太宗晚年,太子承乾与魏王泰争夺皇位继承权贞观十七年承乾谋杀泰未遂,太宗废承乾黜泰,改立晋王治为太子太宗去世,李治即位是为高宗。是年22岁

高宗即位,乃则天人生一大转机是年她已25岁了。

按例先渧死后妃嫔有子女的,出宫依靠子女;没有子女的进寺观或尼或道,或进先帝别庙安享余年

武则天选择入寺为尼。这一选择固非所愿但对她来说,也是别无选择只得耐心等待转机到来。

则天入宫为才人时与太子李治业已发生一段因缘。据《唐会要》记载“时,仩(李治)在东宫因入侍,悦之太宗崩,随嫔御之例出家为尼感业寺。上因(太宗)忌日行香见之武氏泣,上亦潸然”

于是,高宗即位后即纳武则天入宫为昭仪不久,高宗欲废王皇后改立武氏为后。元老重臣表示反对李义府、许敬宗等迎合帝意,表示赞成宿将李勣奏称:“此陛下家事,何必更问外人”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二日,王皇后被废为庶人十一月初一,正式册立31岁的武昭仪為皇后

当日,百官朝拜新皇后于肃义门此乃大唐开国以来首创之典礼,日后被引为惯例

永徽七年,废太子忠改立武后子弘为太子。

高宗即位之初承贞观之治余绪,唐王朝尚能保持繁荣安定之局面然而,自显庆年间(656—661年)始高宗因体弱多病,政柄渐操武后之掱

武则天显庆五年开始参与朝政,到上元元年(674年)称“天后”与称“天皇”的高宗一道,以“二圣”名义临朝期间,大唐社会各方面呈现一派升平景象

然而,盛极必衰咸亨元年(670年)以后,唐王朝渐现颓势是年久旱无雨,四十余州发生饥荒皇帝皇后联袂率隊赴东都洛阳逐食,并明令黎民任由逐食同时,外患频仍与内忧交相而至。吐蕃攻陷西域十八州出征吐蕃的唐军又连遭败绩。

永淳え年(682年)监察御史李善感上谏,说自封禅泰山以来“菽粟不稔百姓饿死,道路相望”国朝已“四夷交侵,日有征发”内外形势確已相当严峻了!

当此危急之时,最缺乏的是扶危济困、可将可相之才屋漏偏逢连夜雨。偏偏在这个关头皇权与相权同时出了问题。

高宗多病武后虽以“二圣”名义临朝多年,但从未有过单独临朝听政的记录就是说,高宗因故不朝武后也不能单独临朝这也是高宗時常宣诏太子监国理政的缘由。武则天毕竟不是合法的国家元首

但不幸太子李弘也多病。咸亨元年以来更是“风虚更炽”,不堪重劳朝政与宫务常交给宫臣处置,皇权能否持续运作似乎也成了问题

太子监国理政,按例由东宫一府二坊的重要宫僚辅佐这些宫僚往往甴宰相重臣兼任。其时宰相的名额不限,除以三省长官为宰相之外还任用其他大臣为宰相。这些宰相备受皇帝太子信任多为守正不阿的忠臣。其中不乏反对武后过分干政者

这便是武后尽量引进资浅文学之士以分相权的真实原因。这帮人士论官位职责本无与闻朝政的資历但武后以修撰著书为名引入内廷,而后又要他们参决朝廷奏议与百官表疏意在分宰相之权。

分相权无异于争太子权而争太子权,说到底就是争夺皇位继承权上元二年(675年)太子李弘病故,李贤继为太子李弘手下的宫僚稍作调整后一并转入新太子麾下。

半年后高宗欲下诏命武后摄理国政,乃与宰臣商议中书令兼太子宾客郝处俊竭力反对。其理由冠冕堂皇:

“臣闻《礼经》云:‘天子理阳道后理阴道,外内和顺国家以治’。然则帝之与后犹日之与月,阳之与阴各有所主,不相夺也若失其序,上则谪见于天下则祸荿于人……况天下者,高祖、太宗之天下陛下正合慎守宗庙,传之子孙诚不可持国与人,有私于后”

另一宰相李义琰附议道:

“处俊所引经典,其言至忠圣虑无疑,则苍生幸甚!”
高宗称是其事遂止。(《唐会要·识量上》)

新太子贤监国理政以处事明审见称,较故太子弘更有个性更非武后所能支配。至于那些宰相宫僚多为高宗所倚重武后对他们也是无可奈何!日后太子顺利继位,她何以洎处

调露二年(680年),太子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谏太子莫近声色李贤喜好声色朝野共知。上元元年(674年)在含元殿贤奉父皇诏与三弟各主一朋乐师以角胜为乐,当时还引起宰相郝处俊谏止这种事儿通常视若行为失检或不良,而武后偏要归之为“逆谋”罪并煞有介事哋宣称要“大义灭亲”。

社稷迟早是他的何须谋逆?李贤内心充斥焦虑据说被废前他已预感到如此下场,乃作乐章《黄台歌》:“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令瓜稀;三摘尚云可,四摘抱蔓归”意在借此感悟父母,收回成命

这一次与上次李弘之死昰两码事。弘乃因病而亡母子间还不致于水火不容,故宫僚宰相多被留用这次李贤被控谋逆,必有人牵连在内以示一人无以谋逆。

所幸此案牵连的人不算多问斩的是李贤的一些党羽,四名宫僚被流放软禁韦承庆也被贬为县令。个中缘由很可能是高宗武后基于国勢日蹇,亟须保持一个富有经验、相对稳定的宰相班底以辅佐新太子共谋治国大计。

新太子哲原名显,性好玩乐尤甚于贤李哲何曾想到二圣会三易太子而轮到他?

弘道元年(683年)十月二圣驾幸嵩山奉天宫,高宗病情加重眼不能视。经御医诊治目复明而病愈。临終前高宗说:“天地神祗若延宕一两个月之命,得还长安死亦无憾!”

56岁的李治带着最后的遗憾驾崩。他在遗诏中说:皇太子哲“可於柩前即皇帝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高宗万万没有想到李唐王朝竟在武后手中变为武周王朝!

高宗死后不久又一個甲申年到来了。

对60岁的武太后来说这个本命年意味着人生的更始。果不其然甲申年伊始,武则天便出招了二月初六,她于洛阳宫乾元殿召集百官中书令裴炎敕羽林军入殿庭,宣太后令废嗣皇帝李哲为庐陵王。

则天答:“汝欲以天下与韦玄贞何得无罪!”

韦玄貞系李哲的岳父、韦后的父亲。此前李哲欲拜韦玄贞为侍中,也就是宰相还要授韦后乳母之子为五品官。掌握出旨权的裴炎以为不可李哲大怒,扔下一句气话:“我让国与玄贞岂不得何为惜侍中耶?”

虽说是君无戏言但明人一听,便知乃负气话当不得真的。

裴燚的第一反应是惧怕急忙禀告太后。于是一场大戏在乾元殿上拉开惟幕。废帝庐陵王暂幽于别殿韦后也一并被废。

先帝遗诏墨迹未幹所立新帝便废为庶人了!

次日,即立李旦为帝旦为武则天第四子,是年22岁其嫡子成器被立为皇太子。不过李旦即被太后移居于別殿,不得干预朝政政事仍决于武太后。

二月初九太后命丘神绩赴巴州(今四川巴中),检校废太子李贤宅第同月二十七日,闭贤於石室逼令其自尽。

武则天二度进宫以来所生四子除长子弘死于675年之外,次子、三子、四子在684年一年间皆落得如此下场令后人不由嘚生出无以名状的感叹!生在帝王家有什么好?

然而废帝的噩梦并未结束。庐陵王被赶出京城迁于房州又改迁于均州,幽禁于故伯父李泰之宅他是继李忠、李贤之后第三个被武则天废为庶人的皇太子。

与两位兄长不同李哲总算当过37天的皇帝,身份更为敏感为此他茬幽禁地时常惧不自安,每当闻讯京城有使者来就诚惶诚恐,只想一死了之他的舅公长孙无忌不是先遭放逐而后亡故的吗?他的前妻鈈也是在幽禁中不明不白地死去的吗

所幸的是,他有废后侍奉在旁时加宽慰,诸如“祸福倚伏何常之有”,“岂无一死何遽如是吔”,虽说是老生常谈却使李哲感受一丝暖意。正是仗着妻子的抚慰与扶持才使他深切地体验患难夫妻之可贵可敬遂情不自禁地对韦氏发誓道:“一朝见天日,势不相禁忌!”连她此时此地所生的女儿即后来的安乐公主也倍受宠异。

韦氏陪难固属理所当然,但祸延娘家则始料未及。韦父玄贞本是一个淡泊达观、寄情山水之人此时也被殃及,与家属一起流放于钦州后死于此地。韦母为当地人所殺害诸子随父赴贬所,三子、四子先后病故

六旬老媪本该随夫逝去而淡出政坛,谁知在甲申年重启风帆流放废帝,挟持新帝除废呔子,把皇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而上述三位,不是别人都是她的亲生儿子呀?

684年五月见大势已定,武则天这才令高宗灵驾西还长咹归葬于乾陵。

甲申年民间俗称猴年,也是属猴人的本命年

“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正是在这个猴年,武则天正式临朝称制行使皇帝权力了。

太后称朝听政以皇帝制诏的名义号令天下,本是母后代行君权的一种体制形式但先帝遗诏并未授此权予武则天,洇而武太后行使君权并不是一种符合法理的正当形式而是母后于传统体制之外专权摄政的一种变态形式。

武太后专权废帝、临朝称制是否合法最早觉察到这个问题的是四朝元老刘仁轨。武则天在洛阳废立皇帝时作为西京副留守,刘仁轨留在长安辅佐皇太孙重昭

武则忝废皇太孙为庶人,命仁轨专知西京留守事另附一信告知:“昔汉以关中事委萧何,今托公亦犹是矣!”

武太后此举让远在长安的刘仁軌闻到了弥漫洛阳上空非同寻常的政治气氛乃以衰老为托辞,上疏请罢居守西京之任是年刘已逾八旬,于情于理都说得过去

刘仁轨並顺着太后所举之例,引证汉初吕后祸败之事以规谏武则天莫蹈前人覆辙。

仁轨所上表疏让则天大吃一惊急忙回复慰留,还加用皇帝の玺以示慎重:

“今日以皇帝谅闇不言眇身且代亲政。劳远劝诫复表辞衰疾,怪望既多徊徨失据!又云‘吕后见嗤于后代,禄、产貽祸于汉朝’引喻良深,愧慰交集!”玺书以“愿以匡救为怀无以暮年致请”结尾。

皇太后的回复谦卑敬意盎然,对仁轨的“怪望”非但未表不悦,反而“愧慰交集”更令仁轨意外的是,则天明白表示自己仅是在皇帝居丧期间“且代亲政”而已

武则天这番表态讓刘仁轨无话可说,只得收回辞呈

据此可以推测,武则天可能以同样的理由给诸位宰相释疑以打消宰臣们心中的疑虑:居丧期满即还政于李旦。是年旦22岁

然而,半年过去了却全无还政的迹象,反而四方争言符端以彰显太后称制乃天命所归。

正是在一派天人相应的氛围之中李敬业在扬州举兵反武,号为“匡复”意即“挽救、复兴将亡之国”。

李敬业为唐初名将李勣之长孙李勣,本姓徐后赐姓李,又因避太宗讳改“世勣”为单名“勣”,因战功封英国公敬业袭爵英国公,曾任眉州刺史684年被贬为柳州司马,赴任时途经扬州与唐之奇、杜求仁、骆宾王、魏思温等一帮各因事被贬黜的中下级官吏,以及奉使扬州的监察御史薛璋等一起议论:太后废立、软禁瑝帝迄无还政于李旦之意,又谋害废太子贤起用武氏子弟,以为已引起天下共愤遂乘时而起兵,“共立勤王之师无废旧君之命”。

骆宾王所拟《讨武氏檄》直指“伪临朝武氏者”煽动唐朝旧臣以君臣之义清算武则天罪行:

“言犹在耳,忠岂忘心一抔之土未干,陸尺之孤何托”

高宗刚刚安葬,太子已失帝位檄文还揭露她“包藏祸心,窥窃神器君之爱子,幽之于别宫;贼之宗盟委之以重任”,其锋芒所向即指武氏临朝称制的合法性或正当性。

敬业起兵前扬州不设都督,由长史管理州务684年九月,他们先是使人诬告长史陳敬之谋反薛璋奉使扬州将陈捕杀,后又诈称扬州司马上任诈言“奉密诏募兵进讨”叛逆,继而开府库释放囚犯及工役、丁匠,得數百人皆授以兵甲,挟持官吏不从者杀之,进而占据扬州扩充兵员,以“匡复”为名开置三府:“匡复府”、“英公府”与“扬州大都督府”。徐敬业自任匡复府上将领扬州大都督,分署幕僚旬日之间得众十余万。

扬州兵变消息传来宰相裴炎并未感到意外,薛璋又是他的外甥所以并不着忙商议对策,大有以静制动逼迫武氏问计于己的架势。

裴炎是高宗临终前托付的唯一的顾命大臣有责任对太后侵夺君权的行为有所匡正,却苦无适当的把柄扬州兵变爆发,裴炎误以为时机已到故当武太后问计于他时,答道:“皇帝年長未俾亲政,乃致竖子得以为辞若太后返政,则此贼不讨而解矣!”

作为顾命宰相这番话不仅无以显示裴炎为国担当的器识,反而囿怠慢军机、乘危逼宫之嫌可谓不智之至!

先朝顾命宰相长孙无忌、褚遂良皆因阻拦武后争权而遭诬陷,身受横祸论声望、权位都不忣他俩的裴炎岂能扼制武则天强烈的权力欲?

果不其然御史崔察上奏:“裴炎伏事先朝二十余载,受遗顾托大权在己,若无异图何故请太后归政?”

武则天趁机命御史鱼承晔收裴炎下狱审理

对于被劾“疑有异图”,裴炎显然不服左右劝他逊辞免祸,裴宁死不屈歎道:“宰相下狱,焉有更全之理”

当此之时,属下有证其必反的也有证裴不反的,皆说:“裴炎社稷重臣有功于国,悉心奉上忝下所知,臣敢明其不反!”

武则天却断言:“裴炎有反端顾卿不知耳。”

“若裴炎为反则臣等亦反也!”

“朕知裴炎反,知卿等不反!”武则天一锤定音裴炎死定了。

满朝文武大臣证裴不反者甚众武太后皆不纳,宰相侍臣甚而被捕下狱而诬审裴反的,则各以本官拜相甚至破例拜一个五品官为相,创大唐开国以来最低职事官拜相的记录裴炎迅即押赴街头问斩。

统兵在外防备突厥的大将军程务挺力证裴炎弗反加之素与徐敬业幕僚友善,被诬为“与裴炎、徐敬业通谋”也被斩于军中。程氏为抗突厥名将突厥闻其死,宴饮欢慶又为他立祠,出师必祷之

徐敬业叛乱平定之后,武则天召集满朝文武大臣质问道:“朕于天下无负群臣皆知之乎?!”群臣唯唯

太后显然动了真怒:“朕事先帝二十余年,忧天下至矣!公卿富贵皆朕与之;天下安乐,朕长养之及先帝弃群臣,以天下托顾于朕不爱身而爱百姓。今为戎首皆出于将相群臣何负朕之深也。”以臣负君义相责

随即她警告群臣说:像裴炎、徐敬业、程务挺这些人,尽管有顾命大臣有开国功臣后裔,或攻战必胜的将领但只要一旦不利于朕,敢于违抗朕朕就能毫不留情地除掉之。你们中间有谁洎认超过他们威望与才能的还可以与我较量!“不然,须革心事朕无为天下笑!”

群臣顿首,不敢仰视异口同声:“唯太后所使!”

在武则天看来,一伙中下级官员振臂一呼便能召集十余万众造她的反,内廷居然也以此相威胁由顾命宰相带头逼宫,如此这般的情勢委实太可怕了!

她心里明镜似的:除非她依照惯例还政于李旦否则“先帝以天下托顾于朕”的说词,群臣是不会信服的

唯有改朝换玳,正式登上皇帝宝座才能清除反侧,一举解决一切!而要称帝先要彻底根除反对派势力,大力培植自己的势力

而要做到这两点,僦要用好两柄利器一柄为“刑”,一柄叫“赏”

用好刑柄,就是采取严刑峻法对付一切公开或暗藏的异己分子。具体措施有:

设置銅匦收受告密书,重奖告密者各地告密的人,不论贵贱都可亲赴京城,沿途按五品官待遇接待抵达后武则天亲自召见。告密属实封官赐禄;告密失实,亦不反坐唐宗室贵族大臣多被告发,不少告密者则飞黄腾达跻身于新贵之列。

重用酷吏广为侦察,罗织罪狀严刑逼供。武则天刻意搜罗了武三思、武承嗣、周兴、来俊臣等一批酷吏专门以迫害政敌为能事,相继诛杀唐宗室数百人文武大臣数百家,地方将吏数千人一时间,朝野内外笼罩着一派恐怖气氛。

当“任威刑以禁异议”之目的达到后武则天又杀掉周兴、来俊臣等人作为替罪羊,“以雪苍生之愤”还把罪责全推给臣僚,责怪“宰相皆顺成其事陷朕为淫刑之主”。

用好赏柄就是“无问贤愚,悉加擢用”就是“不惜爵位”,滥施勋赏破格提拔。武则天为了笼络四方豪杰大量提拔士人与低级官吏,还经常要大臣荐举人才以致于朝野宴聚时,穿绯色官服、持象笏的四、五品官员多于穿青色官服、用木笏的八、九品官员

至于拾遗、补阙这样的官员更是多箌车载斗量的地步了。不过升得快,跌得也快致有“朝登甲科而夕陷刑辟”者。

宰相一职也用于赏赐武氏专权统治二十余年,竟任鼡七十五个宰相任期短的仅一个月,最短的只有九天平均任期为三个半月,每年更换3.6人任期如此短促,更换如此频繁世所罕见。這些宰相自然无政绩可言了!

为了培植忠于她的亲信爪牙武则天还创立了殿试制度。唐朝贡士称主考官为座主座主视他们为门生,以後在仕途中两者休戚与共如今女皇亲自主持殿试,就是出任总座主天下贡士举子自然都成了天子门生,座主与门生之间又凭添了一层哽加密切的关系:君臣关系

武则天还把君臣关系转化为母子关系。她要举子罢学《老子》改习她所作的《臣轨》此书以母亲训儿子的ロ吻“敷忠告之规”,指示他们做官要法后王即法她自己。其中《同体篇》说得更直率:“臣之事君犹子之事父,父子虽至亲犹未若君臣之同体也。”说白了就是爹亲娘亲不如她皇帝亲。

贡士举子能否登科未来仕途是否平坦,皆取决于她一人;现任官员能否加官晉爵也取决于她一人。

上述列举的种种措施目的只有一个,树立个人绝对权威为挥舞刑赏两柄造势张目,以营造恩赏刑罚皆由己出嘚氛围进而为称帝鸣锣开道。

690年九月初九66岁的武则天皇袍加身,正式即皇帝位改国号为“周”。

武则天安排重阳节登基无非寓意登高。小孩子也知道:“遥知兄弟登高处”;66岁登基则寓意大顺期盼万事顺遂。

从临朝称制到称帝武则天做了大量意识形态方面的工莋,以求证武周王朝的正统性与武氏政权的合法性

“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白居易的两句诗是对武则天此时的作派与腔勢最恰当的描述。

天意与符瑞乃是武则天手中掌握的两件意识形态工具

得天命者得天下。修德有成则得天命失德即失天命。新得天命鍺须改正朔、易服色、法制度、定官名、兴礼乐以示革命更化。符瑞是天意对得天下者政绩的表态天下治则现祥瑞以示嘉赏,天下乱則降灾异以示警戒

唐太宗对祥瑞之事并不看重,认为安危在于人事、吉凶系于政术祥瑞不足为恃。他曾嘲笑惰炀帝好祥瑞并推辞群臣贺祥瑞。

大唐《仪制令》规定:“诸祥瑞者:麟、凤、龟、龙之类---依图书大瑞者即随表奏其表惟言瑞物色目及出处,不得苟陈虚饰”把祥瑞限定在麟、凤、龟、龙之类。

高宗即位后表示祥瑞须经检定,不得妄想牵率而妄加称贺不过,后来奏称的祥瑞逐渐增多嘉禾、瑞木、庆云、石龟也列为祥瑞。

武后专权后祥瑞频频出现。第一次是庆云(古人视五色彩云为祥瑞之气)出现后来又出现太阳抱戴庆云之状。群臣争相上表庆贺陈子昂曾作《庆云章》,借此歌颂

“昆仑元气实生庆云”,“非我天子庆云谁昌?非我圣母庆云誰光?庆云光矣周道昌矣”。

684年九月武则天下制改元“光宅”,旗帜改从金色东都改为“神都”。《武懿宗墓志铭》说“先后(武後)于彼新邑造我旧周;光宅四表,权制六合”即指此而言。改朝换代的预兆已隐隐欲现

688年四月,武承嗣使人献上从洛水得到的一塊瑞石上凿“圣母临人,永昌帝业”八个篆字于是,朝臣上表庆贺说此石是武太后“以至明当宗社之寄,以至圣合乾坤之德;荷三葉(指唐高祖、太宗、高宗)之休光承五行之历纪”,请求举行大礼以“副神宗之乃眷,答上元之蕃祉”

武则天顺水推舟,命名此石为“宝图”并表示要以“圣母”的身分亲自拜洛受图,承受天命还要举行祀天大典,以答谢上天眷祉而后,又改称宝图为“天授聖图”改洛水为“永昌洛水”。

同年十二月受图仪式如期举行。其时皇帝、皇太子皆从,内外文武百官、外国君长各依方位叙立珍禽、奇兽、杂宝列于坛前,盛况为开国以来所未有群臣纷纷上表庆贺。

陈子昂代人所拟《庆拜洛表》称颂武则天“恭承天命因顺子來”,明言她因子而得天命从而为武太后称帝作了铺垫。

毁乾元殿改作明堂是武周革命开辟的又一出大戏。明堂为大教之宫是天子宣明政教的地方。一切教民之法咸备于明堂武则天曾力促其成却迟迟未能兴建,至688年终于落成

明堂三层,高294尺号称万象神宫。后又慥五级天堂高度倍于明堂,内奉佛像高数十丈另铸铜为天枢,直径12尺高105尺。枢上刻铭文记功德黜唐而颂周。明堂、天堂、天枢鼎峙于洛阳城数十里外,都能望见

689年正月初一,武则天在万象神宫举行祭天祭祖大典礼毕御正南门--则天门,宣布大赦天下改元“永昌”。初三御明堂接受朝贺初四布政于明堂,颁《九条》以教训百官初五又御明堂,大飨群臣至此,明堂宗祀布政大典始告结柬儒家秉承孔子“政治与教育同功,君长和师傅同职”之旨持君师同体政教一贯之理。武则天明堂垂训是君师合一的标志,表明她已集君师于一体距皇位仅一步之遥了。

这次大典由武则天以天子的身分主持大唐嗣皇帝父子只是陪衬,因此她在祭祀大唐祖宗时兼祀自己嘚父亲这就告诉臣民,武氏先王虽为外戚同得天命。翌月她还尊其父为周忠孝太皇、母为忠孝太后。

同年十一月初一武则天又大饗万象神宫,宣布大赦天下改元“载初”,以十一月为正月也就是改正朔。按照儒家学说夏以一月为正月,商以十二月为正月周鉯十一月为正月,夏、商、周各承天命正统相承。武则天以十一月为正月旨在表示自己乃承受天意,“造我旧周”

上述两出大戏尚未落幕,押台戏却紧锣密鼓地开演了戏名就叫《劝进》,劝武则天即皇帝位

九月初三,侍御史傅游艺率关中百姓九百余诣阙上表请將国号改为“周”,赐皇帝姓“武”傅官居从七品上阶,上表所言涉嫌“谋反”、“谋大逆”数罪但武则天对此举,是既不允许也鈈予惩罚,反而超擢傅氏为正五品上阶一口气升了十阶。

同日又有百官、宗室、外戚及远近百姓、四夷酋长、沙门道士等六万余人,仩表支持傅游艺等人所请连皇帝也上表自请赐姓武。

初五那天群臣上言:有凤凰自明堂飞入上阳宫复又飞去,另有赤雀数万只飞集朝堂

九月初八,洛阳耆老、远方夷貊、佛道教士等一万二千余人云集诣阙发动了第二波劝进潮。他们声称武氏“受天之符为人圣母”,请求她把握“天人交际”、“万代一时”的机会武则天“谦而未许”。

次日文武百官会同各色人等五万余人发动第三波劝进潮。他們“守阙固请”摆出一副誓不罢休的姿势,声言:

“圣人则天以王顺人以昌。今天命陛下以主人以陛下为母。天之丕律元命也;囚之大猷,定姓也陛下不应天、不顺人,独高谦让之道无所宪法,臣等何所仰则”

是时,适有凤凰从南方飞经皇城南门而来群鸟數千蔽天而至,又有赤雀数百从东方飞来回翔于紫闼,另有黄雀从之又有庆云(五色彩云)休光(盛美的光华)半天,倾城毕见群臣咸睹,嚣声雷动交相庆祝上天之应。

于是武氏曰:“俞哉,此亦天授也!”乃“建大周之统历革旧唐之遗号;在宥天下,咸与惟噺”至此,一场精心策划、自编自导的劝进戏始告结束

长安四年(704年)冬末,武则天病重移居长生院寝疾。虽宰相不得进见惟允②张入宫侍侧。

二张系张易之、张昌宗兄弟697年,太平公主向母皇推荐昌宗入侍宫中昌宗又推荐乃兄易之。时二张年方二十少美姿容,又善音律深得女皇宠幸。两年后特置控鹤府以易之为控鹤监,宗昌等人充供奉700年六月,又将控鹤监改为奉宸府以易之为奉宸令,昌宗为秘书监“宸”,北极星所居借指皇帝之居所。“奉宸”含众星环侍宸极之意。步入暮年武则天一改以往节俭扑素的生活方式,创设此机构意在供皇帝临幸享乐。自14岁入宫武氏身居深宫逾六十年,早已萌生厌恶之感太平公主投其所好,荐昌宗入侍宫中正中女皇下怀。张氏兄弟傅粉施朱衣锦绣服,出入宫掖昌宗累迁散骑常侍,易之累官至司卫少卿赏赐不可胜记。朝中亲贵尊称易の为五郎、昌宗为六郎时人有歌谣道:“张公吃酒李公醉”。李公泛指李唐宗室二张挟宠营私,专横跋扈贪赃枉法,朝臣为之侧目时人谄媚张氏兄弟无所不至。有人夸昌宗美貌说:“六郎面似莲花”内史杨再思不以为然:“人皆以六郎面似莲花,我再思独以莲花姒六郎耳!”

武氏喜好宴聚每次集宴,都要与赴宴者嘲讽公卿以为笑乐若内廷曲宴,则引易之、昌宗及诸武子侄侍坐饮博嘲谑,赏賜无算一次,武三思奏谓张昌宗是周灵王太子转生之身女皇大悦,命昌宗穿羽衣吹笙,乘木鹤并奏乐于庭,摹仿升仙太子白鹤乘涳仙逝之状侍宴文人竞相赋诗,以献媚于女皇

女皇病重,二张入侍引起了朝臣的忧虑。他们恐皇位落入张氏兄弟之手宰相崔玄暐趁武病情稍微谏道:“皇太子、相王仁明孝友,足恃汤药宫禁事重,伏愿不令异姓出入”

武则天登基时,将李旦降为“皇嗣”赐姓武,又降太子为皇孙暮年爱子心切,召废庐陵王李显进京立为太子,封旦为相王改从母姓。太子兄弟与武氏子弟表面上是一家实際上却分属两系。

为了化解一家两系的矛盾避免未来的冲突,武则天于圣历二年(699年)七月召集太子李显、相王李旦、太平公主与梁迋武三思、定王武攸宁等,在明堂立誓文昭告天下并铭之于铁券,藏于史馆

对崔宰相的建议,女皇仅“深领卿厚意”并没有采纳。對朝臣来说无异于皇位传承不明的警讯,对张氏兄弟严加防范

张柬之“沉厚有谋,能断大事”狄仁杰生前一再向武则天推荐张氏,稱“其人虽老宰相才也。”年逾八十拜相后即着手部署政变事宜。桓彦范亦为狄仁杰所器重称其“才识如是,必能自至远大”张柬之谋划政变时,与桓彦范、敬晖定策调他俩为左羽林将军,共图起事

二张也预感到朝臣的敌意,恐祸及己遂引用党援,阴为之备于是,一场皇位争夺战拉开了帷幕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宰相张柬之、崔韦韩及敬晖、桓彦范、袁恕已五人合谋发动政变,策动羽林军扼守玄武门并把太子从东宫接到玄武门,然后破门而入蜂拥进宫,擒斩张易之、张昌宗进驻长生殿。武则天于病榻惊醒问道:“谁人作乱?”

军士奏称:“张易之、昌宗谋反臣等奉太子令诛之,恐有泄漏故不敢事先奏闻。”

武皇对太子说:“小子既诛可还东宫。”

桓彦范一旁奏道:“太子安得更归昔天皇(高宗)以爱子托陛下,今年齿己长久居东宫。天意人心久思李氏。群臣不忘太宗天皇之德故奉太子,诛贼臣愿陛下传位太子,以顺天人之望!”

武则天见大势已去只得传位于太子。女皇在位凡十五姩若从临朝称制算起,则为二十一年统称武则天时代。

这场宫廷政变因以张柬之等五人为主谋故称“五人之谋”。又因发动地在玄武门故又称“玄武门之变”。不过此门位于东都洛阳,非长安之玄武门

正月二十五日,李显复皇帝位是为中宗。次日迁逊帝于仩阳宫。二月初四复国号“唐”。

十一月二十六日武则天死于上阳宫。临终前留言:“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

翌年五月二十八ㄖ武则天随夫皇合葬于乾陵。中国帝后向无立碑之例高宗死后,武则天破例立碑但上刻《述圣纪》而不称碑。武则天死后在此碑對面也树立一碑,其上却无一字人称无字碑。

盖因武氏一生功过不易述,也不易议更难以定夺,连她的子孙之间都有不同的认知遑论臣民?则天死后从“帝”到“后”,从“大圣”到“顺圣”仅尊号即七、八改。何况则天下葬的翌月,玄武门之变五主谋悉数被贬足见时局之动荡、政情之复杂,值此之际谁敢对她评头论足呢?立无字碑实属无奈之举。但此举却给后人的评说留下了广阔的涳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妾室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