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这个几巴问非所答

收缩/展开主题 收缩/展开主题
0

已成功保存为您的文档您现在可以对其进行编辑

实修问答若干------普巴扎西仁波切

睁眼修法感觉眼睛干涩怎么办

问:请问上师,我睁着眼睛打坐感觉眼睛很干涩但是闭眼就觉得很舒服,并且在观心之时精力也比较集中不瞌睡,这种情况下眼睛还是要睁开吗?

    第一闭眼禅修会令五根内收。虽然闭眼禅修的确有它方便的一些功德比如眼睛闭上,看鈈到很多令人散乱的外境心很容易集中,感觉没有那么多妄念但是闭眼有一个不好的习气,就是五根内收导致昏沉。

    比如平常睡觉嘚时候我们都是先闭上眼睛,然后五根内收越来越迷惑而进入睡眠之中。禅修之时闭眼即便暂时感觉没有昏沉,但是时间长了还昰会往昏沉这方面发展。

    昏沉也有轻度和深度之分当眼睛闭上,即便当时自己感觉好像还知道一些但是与非常清明的状态相比,已经開始进入昏沉了这是一种习气。

第二无上窍诀大圆满的修行要点是: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意识不动摇净如虚空。我们必须要做到三不动摇身不动摇稳如大山,于七支坐法中圆满五根不动摇清如大海,主要讲的就是眼根——眼睛要睁开但也不偠睁得太大或太小,以自然为宜不要专注在某一个境之上,既不往内也不向外,如平常视物一般睁眼修法对于我们增长智慧和光明,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因此修法时应该符合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尽量自然地睁开眼睛不能因为暂时的不习惯而放弃。

打坐时腿脚发麻該怎么办

问:顶礼上师!我想延长打坐时间,但是半个小时腿就发麻了注意力也因此都集中到脚上而无法安住,此时该怎么办请上師开示。

    答:禅修半小时左右感觉脚痛是刚开始打坐还不习惯的原因

们平常都坐在椅子或沙发上,可以舒服地坐上一两个小时而不觉得累但如果在地上盘腿坐一两个小时,可能就会脚痛甚至无法站立,这是们不习惯坐在地上的原因而我坐在地上,就会感觉非常非常舒服相反,如果让我在板凳上坐一两个小时我的脚可能还会肿。这都来源于习惯

    凡夫的特点就是顺着习气行走,最终形成一种习惯所以习惯是最坏的习气。

比如每天早上六点钟起床今天六点钟起来,明天也六点起来连续七天都是六点起来的话,以后一到六点僦会准时醒来。打坐也是这样今天半个小时脚疼,明天半个小时脚疼以后一到半个小时,脚就开始痛起来好像闹钟一样准时。但这時候我们还是要多忍耐一下即便当时禅定效果不是那么理想,但为了腿功更好一点不形成一种坏的习惯,还是稍微忍一点这样才会讓自己安住的时间更长。否则形成不好的习惯每到半个小时的时候,就会腿痛得受不了再也不想继续打坐。

    因此我们还是要坚持打坐即便脚痛,也要安忍相信这些都是慢慢可以调伏的。

问:初学者打坐一座半个小时可以吗?

    答:可以按照历代传承祖师的要求,初次开始打坐期间时间要短,次数要多因为初次修法时我们定力不够,时间长了很容易散乱散乱之中修法的效果当然不好。为了避免这个过失初次开始打坐的时间可以尽量短一点,但在短短的时间中要尽量保证打坐的质量。

    修行初期可以每座半个小时但绝不能形成一种习惯,今年一座半个小时明年还是一座半个小时,这样就不对了习惯是最坏的习气,我们一定要慢慢调伏并根据自己禅定增长的速度,逐渐延长自己的修行时间

我们修持禅定不是为了逃避烦恼而是为了迅速成办解脱,因此禅定必须要与解脱相合如果的禅萣与解脱已经分离,即便临时感觉有多么丰富甚至几天几夜之中不起稍许散乱,可能对解脱而言没有丝毫之利益只能临时压制烦恼却與解脱无关的禅定,我们称之为世间禅定最终的结果还是堕落到轮回之中。因此我们现前修持禅定必须先把自己的目标确定清楚,否則所做的一切努力都可能只是轮回之因。

    以前有位老居士非常虔诚每天不间断地禅修八九个小时,他的精进让很多人都自愧不如但昰由于不懂禅定与解脱的道理,如此精进修法能否成为即生解脱之因也很难所言。

    因此我们初次开始禅修之时就要明白我们所培养的萣力,不是轮回范围中的定力而是超越轮回的定力。只有这种定力才是出世间禅定可以引导我们步入究竟解脱。

问:有时候自己的昏沉实在太沉重了连剖析调伏妄念的力量都提不起来,但是放弃的话又随顺烦恼此时该怎么办呢?

    答:在修行过程中所运用的修行方法除了本身按照佛教的方式调伏自心的昏沉掉举以外,还需要创造良好的外缘作为修行的辅助。

第一晚饭少吃一点。我等大恩根本上師喇嘛仁波切示现涅槃以前一直过午不食一方面作为我们的导师,为我们做出严持别解脱戒的榜样;另一方面喇嘛谦虚地表示,是为叻避免早起昏沉作为大圆满持明成就者的喇嘛仁波切,早已彻证与佛无二的见解昏沉掉举等一切显现均为本体之庄严,如此示现无非是让我们了知,晚上进食太多会导致第二天早起的昏沉因此,作为修行者我们平常晚上可以少吃点,甚至不吃饭

    第二,调整自己咑坐的外缘比如所坐的的垫子不宜太软,上面盖的衣服不宜太舒适房间不宜太暖和,身体应该坐直不宜塌腰含胸打坐的时候不应背靠靠垫等等。这些外缘都很重要要根据自己平常打坐的昏沉和掉举程度来不断调整。

    回顾历代高僧大德的精进修法历程他们也并不是僅仅依靠一种正念就能调伏自己的内心,也借助了很多外缘方便道

以前囊加活佛的父亲翁知青美多吉小时候闭关期间,从河边找了很多圓圆的石头组成一个垫子形状,上面再铺一点点草坐在上面禅修,依靠这种方式断绝昏沉又如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大瑜伽士龙萨娘波澊者,把头发吊到树上如汉地的“头悬梁,锥刺股”般来断绝昏沉精进修法。还有高僧大德坐在木棍上打坐若稍不注意就会从上面掉下来,以此来断绝昏沉因此在修行中,正念固然是不可缺少的但是这些外缘也是不可忽视的。

无垢光尊者曾经说过:“如今时代若趋入修法伊始即衣食无忧,何堪苦修成就”智悲光尊者也说:“修行人如若丰衣足食、住处舒适、施主贤善等样样具足,则正法未成魔已成”我们纵观历代高僧大德的修行历程,都是进入苦行道而最终获得成就的因此,修行期间吃一点苦我觉得还是非常必要的。

往昔我初次开始接触佛法期间吃的也非常糟糕,曾经跟狗一起吃过两个月的饭穿的就更不用谈了,但是那时修法却很精进不需要自巳刻意去观想,出离心、信心等自然就会在内心生起感受深刻。后期条件稍好一点的时候尤其和汉地居士一接触,好吃的、好穿的来叻但昏沉、掉举、散乱也全都来了。

    因此我们在家打坐的时候应该善巧调整外缘和内缘,仅仅依靠一种是不圆满的特别是初学者,當正念的力量还不充足的时候外缘的苦行是必须的。这非常重要

上师瑜伽导修和前行是否可以一起修?

问:请问上师您所传讲的《仩师瑜伽导修》和《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是否可以一起修?

    答:合在一起修是完全可以的但这里需要了知的是,《大圆满前行引导文》昰前行部分主要站在外相的立场上,树立了很多的数量

当今在汉地也有很多人在修加行。能够修加行非常好因为这也是藏传佛教的傳统修学方式。但是很多人修习加行完全是为了一个数量想在短短的一两年之内赶紧把加行修完,然后进入正行完全不考虑质量。需知修加行的目的是为了积资净障,使自己成为合格的正行法器如《功德藏》云:“只随善恶意差别,不随善恶相大小”功德的大小並不取决于表面所做善事的大小和多少,而在于是否调伏自己的内心所以,若未调伏内心而仅仅完成一个数量尚不圆满。

我们修学上師瑜伽导修也是同样的道理要注重的是质量而不是数量。数量不一定是解脱质量才是解脱。如果我们一直都在表面上修法执著于自巳修行了多少的数量,修行了多长的时间却不讲解质量,那就说明我们对法的理解太过戏论化太执著于形式,而对佛法真正的心髓并鈈通达这样见解很难增上。

    当今很多人修是修了很多但因为一直在做表面上的修法,见解没有跟上所以随着时间的流逝,信心和见解没有越来越增上而是越来越退转甚至当自己情绪低落乃至产生疑问的时候,还会背离佛法这都是对真正的佛法不通达导致的过失。

問: 自己有数位上师座上是否应逐一观想?

    答:上师乃十方三世一切诸佛菩萨之总集若具备如是信心者,当观想一位上师时即总摄┅切上师,故不需一一加以观想

问:初学者应如何观想皈依境?皈依境在自己面前的距离多远多高?多大只观想眼前一个皈依境?還是目光所到之处的所有场景都在观想之中

    答:观想皈依境的目的是令心专注,以此赤裸觉性的清明并趣入真实空性。如同乘车我們的目的不是乘坐何种外观的车,而是凭借汽车的方便到达目的地

    因此观想皈依境的距离、高低、大小并无定规,各人根据自己的状态洎然观想即可

问:初步修行有相止时,眼前观想上师的法相总是不断变化此时是否应该重新观想皈依境?

    答:所缘法相不断变化乃妄念漂泊、自心散乱之显现故不应随之而转。而应依靠剖析调伏妄念、持风等殊胜方便逐步调伏自心重新缘于皈依境,如是止观交修方為正途

    从文字的角度当中,第八识阿赖耶识是产生一切有漏无漏现行法之种子如仓库般的习气,能产生一切识聚在文字上,我相信夶家都能理解但在境界上,对阿赖耶识的认识可能还存在迷惑

平常起现烦恼的时候,都是从第八识阿赖耶识开始逐渐变成第七识末那识,有一个从细到粗的过程因此第八识阿赖耶识是最细微的,其时五根遮止眼不见色,耳不闻声用词句来比喻,就犹如酣睡和闷厥般比如昨晚睡眠非常好,一觉醒来已经天亮睡眠过程中完全没有梦境,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过来的这样的状态就是第八识。或者囿人在头上打了一棍昏倒在地。当醒来的时候并不知道昏过去多长时间,这种闷绝状态也是第八识

现前很多人说,当他开始入定之時眼根已经不起作用,所以什么都看不见了;耳朵也听不见一点点声音但自己仍有稍许明了的感觉。这样一座几个小时不知不觉过去叻既没有烦恼也没有痛苦,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过去的这样的状态就是纯粹的第八识,它是一种无念状态虽然依靠这种无念的力量,可以暂时压制烦恼乃至一切痛苦但这并不是出世间的等持,更不是了义的见解

    细致观待我们平常行持的禅定。除非的禅定已经完全達到圣者才不会有这种现象。若现前还没有达到圣者之境界不具有这种现象是不可能的。

我们细致讲解第八识的原因就是告诫大家岼常在行持等持的时候,一旦具备这种显现可不能把它当做了义之禅定来护持,而应运用各种方便来对治如持风,或者依靠剖析调伏妄念——观想上师皈依境、念诵莲师心咒、观修四厌离法、发菩提心等等第八识属于世间禅定,即便于无念中能安住多长时间也不能超越轮回,所以绝不能停顿在这样的状态之上

    虽然第八识不是我们追求的终极目标,也不是了义之禅定但是它是赤裸了义禅定乃至辩證了义禅定的最佳方便道。当在实修中产生相应体验、并在理论上了解这些辨别以后再去看密宗或禅宗的一些教言,相信会更清楚一些因此这些道理都要铭记于心。

座间时时依改造意念之正念树立见解

    我们在修法期间尽管有时候座上修得不错,心相续也稍微有所改变可是如果我们在座下没有思维,没有好好护持这样的状态我们的心相续又会落入以前的积习中。因此我们不仅要在座上护持正念座丅也要时时观待自己的内心。

    《金刚顶续》云:“所有的心念归摄起来怀着极为善妙的意乐而谛听,对于忘失者金刚萨埵等三世如来鈈予以加持。”也就是说纵然座上能护持正念,但若座下的时候完全放松甚至进入懈怠放逸的状态之中,即便诸佛菩萨亲自降临也無法获得加持。

    比如铁在炉中煅烧时是红通通的,一旦把铁块从火里取出放于地上它就会变得黑乎乎的。也就是说座上的时候即便具备很好的经验,但座下若不提起正念就如同从火炉中取出的铁块般,冷却中不复之前的状态所以,作为一个修行人即便在座下,吔绝不能忘失正念让自己堕入妄念与昏昧之中。

    我们把正念总分为改造意念之正念和无造法性之正念当我们修学佛法进入胜观之禅定,座上时则有一定的无造法性之正念但是出定的时候,由于我们座上见解尚未圆满与座下完全契合一如是很困难的,这时候必须依靠改造意念之方式去树立正念,反复串习座上所修的见解

    现前很多居士都有这样的疑问:作为远离红尘的出家人,平常可以有很多时间依止幽静山林离事专修但是作为在家居士,即便有这样的心念却束缚于家庭、事业等世间琐事而无法抽出很多的时间修法。面对这样嘚实际境况于后得之时该如何行持,才能更好地与法相融

    世间有句俗语:“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我等历代传承祖师华智仁波切在《自我教言》中也曰:“恒念示道之佛法。”这些都告诫我们内心若要与法相融,恒常忆念、修持佛法是必不可少的。

    我们在传讲《湔行备忘录》时讲过日常生活的种种显现,可以总摄于快乐之因、快乐之果、痛苦之因和痛苦之果四方面因此,我们若能将平常所有嘚一切行为都纳入这四个范畴之中而转为道用就能时时与法相融。这时虽然我们没有七支坐法、排九节佛风的外在形象,但是这种转為道用就是正见

比如,当见到一位正在感受痛苦的众生之时如果能以广大意乐菩提心摄持修习自他交换,并与发愿(但愿他能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希求心(如果他能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该多好!)、立誓(我一定要让他能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祈祷(为了能让他能远离一切苦因及苦果我要虔诚祈祷上师三宝加持!)相联,这就是修行就是护持正念。

    那我们能不能做到这一点呢刚开始入门的信众要完全做到这一点,可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首先我们要阅读历代传承祖师的教言,并数数思维将其纳入心相续之中如实奉行慢慢就能做得到。

    有时候我们可能觉得这些教言不是不懂,但由于常常忘失的缘故总是无法时时提起正念。当情绪高涨乃至呈现闲覺受之时间断性地生起正念当然做得到;但大多数时间,似乎仍旧与庸俗同道这些都是没有提起正念所致。

    对于修行者而言平常在媔对一切显现之时,是转为道用还是随顺习气而漂泊完全取决于正念之上。因此现前我们就要培养好的习惯当面对种种对境之时,时時要把这些快乐和痛苦转为道用若能做到,的见解决定会日益增上这是非常重要的。

在家居士工作繁忙,应该如何安排禅修时间?

:我们莋为在家居士,平时工作及家事都很繁忙,应该如何安排禅修时间?

:依传承法规,应该晨起,上午,下午和晚上一日四座瑜伽,每座2小时左右.作为在家居士需要工作及料理家务,利用早晚及休息日修法比较适宜.每天不少于一座(1-2小时),若能多修几座,则更为善妙.总之,作为居士,虽面对诸多世间琐事,仍应尽可能根据现有条件精进行持.因上师瑜伽导修是我等从今乃至菩提间成就解脱之唯一方便,故应誓愿:只要气息尚存,每日决定不能少于一座禅修!万望切勿错过今生成办解脱之善妙缘起,否则解脱之日遥遥无期.

    上师瑜伽之重要性亦曾数数宣讲,想更加细致了解的可以参看如下文章,

1.仩师瑜伽统摄大圆满法修行之总纲

2.修持上师瑜伽的重要性

3.《如意宝藏--上师瑜伽之圆满引导》上部第四第五章节

问:初步尚不能做到双盘时该如何行持?

    答:双盘能令坐式自然端直稳固故尽可能依双盘而行,或者双盘、单盘交替而行

    但身体僵硬或四大衰弱者,若无法做箌双盘则单盘或散盘皆可。平时可通过瑜伽、运动等锻炼疏通脉络,提高身体柔韧性作为双盘之助益。

    然修行以调心为根本坐式為调心之辅助。因调心之故高原众多修行者仅以散盘即获得殊胜成就。

    总之我们既不能因内心的懒惰习气而放弃双盘,亦不能因自身嘚条件限制而心生烦恼而应在身心不紧不松的状态中成办解脱为妙。

问:三不动摇修法要求“身不动摇稳如大山”行者如果在禅定过程中出现身体姿势不正,可以调整吗如何调整?

答:三不动摇虽为自宗修法之要义但初行者难以圆满做到。若禅修过程中发现坐姿偏斜或过紧过松等状态应在发现当下立即调整。如身体重心偏移(或前倾后仰或左右歪斜),需重新调正重心;如身体过紧出现胸闷、腰疼、背部酸痛等现象,则适当放松或通过持风中的“哈气”来调整(深吸一口气,然后用力“哈”出);如身体过于松缓出现塌腰、垂头、昏沉甚至昏睡等现象,则应稍紧而做护持

问:初步修行如何做到“不松不紧,自然端坐”禅修时坐姿如果过紧或过松有什麼过失?

    答:入座调整身体端直后先体会身体何处尚处于紧张状态,逐一放松如果觉得全身都紧张,可先从头至脚每个部位(头、颈、肩、手、胸、背、腹、腰、髋、双腿)逐一放松特别是腰髋和全身的关节部位,尤须放松

    禅修时若身体坐式过紧,会产生胸闷、背蔀不适等现象且易起诸多妄念;若坐式过松缓,容易导致昏沉故应及时调整。

问: 如何在实修中做到“身体端直如箭”

    答:端直如箭是自然状态下的身体中正。头项放松下颌微收,自然垂肩略向后展略微挺胸但不过度,腰自然垂直但不能用力挺直后背不倚不靠(倚靠易导致背部气血不畅),如此达到“身体端直如箭”

一边闻思一边实修,感觉时间精力不够,却又不愿割舍,该如何抉择?

问:有些道友┅边上菩提小组的课程,一边依止您修上师瑜伽道理上知道彼此不矛盾,但现实是时间和精力有限两头又都不愿割舍,请问站在解脱嘚立场上应该如何抉择?

    答:我们必须要知道闻思修三种智慧缺一不可,在修学过程中不可堕入一边

    闻思是实修的前行,是了知如哬修行的过程恰当的闻思可以避免我们在实修的过程中误入歧途。若无闻思基础即盲目趋入实修则如盲人迷路,难免步入险境犹如渴的时候,如果不观察杯中液体的成分而盲目喝下若是盐水,可能更渴;若是毒药可能丧命。所以闻思是非常重要的。

但若单纯闻思而不做实修则如无垢光尊者曰:“胸中虽持十万之多法函,临终之时亦难获真实利益”及“口头空言之了知境界,故不得菩提胜果”惠能大师也曰:“善知识,世人终日口诵般若不识自性般若,犹如说食不饱”这些教言都在告诫我们,仅仅站在闻思之上而不做實修的过失犹如渴的时候,仅仅知道水可以解渴但若不喝水,最终也只能干渴而死所以,闻思和实修要并驾齐驱不能偏堕。

在实際修学中闻思和实修如何安排比较合理?一般而言当自己对所要修行的法理解好以后,就可以开始修行修行期间,还要不断听闻上師的教言深入理解法义,随时调整修行中的细微之处实修是非常细致的,只有将教言与实修契合才能最终理解佛法的微妙法义,品嘗到佛法的甘露妙味所以,希望所有的弟子们都尽量能做到闻思修三种智慧同时修学

问: 请问上师,关于持风的正确方法是怎么样的?

答:持风方法为:念诵心咒、观想皈依境时不需以口呼吸观诵至内心趋于平静,放下念诵专缘于皈依境,此时断绝以鼻呼吸改为缓慢地以口呼吸,呼吸越细越慢越好;呈现较细微的昏沉和掉举之时可向外呼出一大口气,出“哈”声再缓慢地以口呼吸,或者缓慢深呼吸以调伏尚需了知,风、心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心念若粗,无论如何持风呼吸均难细慢,此时应以调心为主(通过念诵心咒、观想皈依境止息粗大妄念);心念若细呼吸自然缓慢深长,甚至自然停止此时断绝业风飘动,极易赤裸觉性

问: 可是我平时习惯以鼻呼吸,持风用口呼吸反而有憋气或者口干的感觉该怎么办?

答:首先应该掌握修习持风正确的方法初步经口呼吸可能出现憋气、口干甚至鼻吸口呼或口吸鼻呼等不协调的现象,此乃尚未习惯以口呼吸所致故勿生烦恼,习惯即好持风若感憋气,应观坐姿有否过紧(挺胸)、过松(塌腰勾背)饮食有否过饱?并随时调整若感口干,可能因口张得过大所致应自观待而做调整,切不可离座喝水因三鈈动摇之身不动摇乃成办解脱之关键,只要坚持一段时间这些不适会自然消失。

入座前如何忆念上师恩德

问: 请问上师,在每次的入座准備之中弟子该如何忆念上师恩德,祈请上师加持

答:每次禅修之前,忆念上师恩德、至诚祈祷呼唤上师的目的是与上师相应并于心Φ生起一种誓愿成就、以利群生的决心。

①观想:在自己对面虚空观想上师坐于莲花座垫之上(也可观想上师瑜伽皈依境或任何与行者內心相应之上师法相),并在心中生起一种感受或定解——真实的上师就在自己的对面正在倾听自己的祈祷,并赐予加持

②忆恩:初學者若观想不清楚,可将上师法相摆放在正前方边看边观。观想若难以在心中生起与上师相应的觉受则需依靠刻意的思维造作,忆念仩师恩德

③祈祷:《显密甘露心滴》中的祈祷文可供参考:

愿充满虚空之际有情父母,证得原始怙主之界是故吾乃修持甚深之道。(┅遍)

   三世诸佛之本体大宝上师知!加持吾之意识获得成熟解脱!加持自心证得殊胜甚深之见!加持即身圆满光明大圆满之胜道!(三遍)

修法状态时好时坏该如何调整?

问:有时修法感到很有力量也很有兴趣,可有时修法却感到内心毫无动力似乎只是走了个过场,此时該如何调整

   答:信心随情绪波动正是观修共同外前行基础未固所致。此时一方面细致观修共同外前行另一方面可多读祖师大德传记、仩师教言等,培养内心修法的力量与信心

   此外,初行者有时因自感修法久未增上因而怀疑自己是否不堪法器而退失修法信心和动力,此中有三个主要原因:

   ①修法未完全依教奉行大圆满无上窍诀法乃诸法之极顶,法义至简至奥看似简单的窍诀,步步缜密故需对修法的每一个环节如理思维,细细体会不断调整。

   ②有者如上所行若仍觉自己功德未曾增上,乃修法时日尚浅如烹佳肴,物料齐备笁序无误,唯火候未到所致故当数数观修,日久必证殊胜之见切勿心生急躁,反成法障

③修行过程中会出现各种心理体验,包括烦惱炽盛、内心起现种种令人难堪之妄念、内心在法与非法之间痛苦挣扎、欲精进修法却无法提起心力等种种劣觉受也包括法喜充满、烦惱减少、正念具足等贤觉受。在认识到这些现象都是觉受的前提下需知如是种种无非自心习气之显现,不执著贤劣而如法调伏转为道鼡,则见解可迅速增上但若不能认识而产生执著,则会造成见解增上之违缘称之为着魔。故勿以觉受之多少、贤劣、持续时间之长短莋为衡量见解之标准因觉受乃世间空行母考验修法者之内魔显现,也是次第根机行者修行过程中必然经历的过程修行时,无论出现何種境相、觉受或者梦境切勿执著。所现境相若为过失自会消失;若为功德,必然日日增上故不执著乃遣除内魔之法。随修法增上煩恼、执著减少,觉受自然减轻故当以贪嗔痴烦恼是否减少,信心与慈悲心等功德是否增上面对各种显现,能否转为道用来判断修法昰否增上如是以共同前行为基,座上如理造行座下以法护心,必日日精进速疾增上。

努力观修前行但修法还是很懈怠该怎么办?

问: 仩师好!我觉得我已经很努力地观修四厌离法了可在修法过程中还是有懈怠和拖延的现象,该如何调整

   答:能够认识到自己懈怠、拖延,说明法义已初步纳入相续已经在护持正念。

然次第根机的初行者信心不稳固懈怠和拖延正是信心退转、内心见解尚未成熟的表现。故一方面应加强座上修持另一方面在初步了知四厌离法义的基础上,以改造意念之正念将四厌离法融入现实生活中如清晨懈怠迟起,鈳观自己晨起修法的短暂时光是从何而来(人身难得)如是懈怠浪费的宝贵修法时间还有几多(寿命无常)?如是懈怠将导致何种后果(业之因果)这种后果将是何种境地(轮回过患)?如是刹那刹那观自心日久必生定解,修法如救头燃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巴童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