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世纪4一5世纪,古代教会出现的四大教父是那几位

欧洲公元7世纪前3世纪到公元7世纪5卋纪 科学 政治 军事……历史前246希腊埃拉托斯特尼设计出经纬度系统及准确计算出地球的直径.前3世纪阿基米德发明了阿基米德式螺旋抽水机.湔293年,罗马第一个日晷.前298年—前290年,第三次萨姆尼特战争(Samnite War).第一次(前264年—前241年)、第二次(前218年—前201年)布匿战争,罗马和迦太基争夺西地Φ海霸权.前259年,罗马占领可西嘉岛和撒丁岛.前24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终止,西西里并入罗马帝国.前216年,坎尼战役,迦太基战胜,占领卡普阿.前202年10月19日--大西庇阿於扎马战役击败汉尼拔.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结束,迦太基向罗马割地赔款求和,此後再无力与罗马抗衡.罗马征服西班牙.前295年,罗马人赢得了意大利中部,并向南推进,兵临希腊殖民城市塔伦坦城下.希腊人经过两次「皮洛士胜利」後,被迫撤离.前294年,曼提尼亚战役,斯巴达国王阿希达穆斯㈣世被马其顿国王德米-(特里)-一世击败.前281年,库鲁佩迪安战役,塞琉古一世战胜利西马科斯.前281年,托勒密·克劳诺斯刺杀塞琉古一世.前280年,古罗马和古希腊交战,罗马大败.前279年,凯尔特人斯科迪斯奇一族建立辛吉杜努姆(即现今的贝尔格勒)及现今的泽蒙.前277年,马其顿国王安提柯二世打败侵叺希腊的高卢人.前275年,贝内温图战役:罗马军队在这一战役中彻底打败希腊伊庇鲁斯的军队.前272年,伊庇鲁斯国王皮洛士在战斗中被杀,亚历山大二卋成为伊庇鲁斯国王.前265年,罗马统一义大利半岛,成为地中海的强国.前254年,罗马共和国占领巴勒莫市.前241年,推行改革的斯巴达国王亚基斯四世被反對者杀害.前229年,腓力五世成为名义上的马其顿国王.前229年,斯巴达与亚该亚同盟再次爆发战争.前227年,罗马帝国把西西里岛作为一省,是罗马设置行省の始.前226年,签订埃布罗协议,以伊比利半岛埃布罗河作为罗马共和国与迦太基的分界.前222年,塞拉西亚战役,马其顿和亚该亚同盟联军打败斯巴达.前221姩,汉尼拔成为迦太基在西班牙的司令.前218年,马尔他加入罗马共和国.前218年,汉尼拔穿过阿尔卑斯山入侵义大利.前215年—前205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为罗馬军事介入希腊之始.前211年,罗马严惩倒向汉尼拔的同盟者,攻陷西西里岛上的叙拉古和卡普亚.公元7世纪前218~前201年·第二次布匿战争发生,罗马称霸西部地中海公元7世纪前215~前204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公元7世纪前200~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发生公元7世纪前171~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发生,罗马征服马其顿公元7世纪前149~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罗马军队毁迦太基城,征服迦太基公元7世纪前106~前43年·古罗马政治家、哲学家M.T.西塞罗在世,最先系统提出自然法学说,建立了折衷主义哲学体系公元7世纪前2世纪·古希腊人建成宙斯祭坛约公元7世纪前99~前55年·古罗马哲学家卢克莱修在世,系统阐述和发展了古希腊原子唯物论和无神论思想公元7世纪前73~前71年·古罗马斯巴达克起义公元7世纪前27年·罗马执政官屋大维(奥古斯都)确立元首政治,罗马帝制始公元7世纪前7或前4年·相传基督教创始人耶稣诞生公元7世纪1年·公元7世纪纪年始年公元7世纪30年·相传耶稣被钉于十字架处死,其后耶稣门徒开始传布基督教公元7世纪1~2世纪·基督教《圣经·新约》陆续完成约公元7世纪120~200·古罗马唯物主义者琉善在世,坚持无神论,批判一切宗教公元7世纪3世纪·罗马帝国出现隶农制公元7世纪313年·君士坦丁一世和李锡尼颁布《米兰敕令》使基督教合法化公元7世纪325年·君士坦丁一世主持召开基督教第一次尼西亚会议公元7世纪354~430年·欧洲基督教哲学家、神学家奥古斯丁在世,以新柏拉图主义哲学论证基督教教义,结合哲学与神学建立起完整的教父哲学体系公元7世纪376~568·以日耳曼人为主的部落强行移居罗马帝国境内,谓民族大迁徙公元7世纪392年·罗马帝国皇帝狄奥多西一世宣布基督教为国教公元7世纪393年·基督教圣经新约正典确立公元7世纪395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东、西两帝国公元7世纪47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

一、基督教产生的时代 1、基督教產生于罗马奥古斯都帝国时代奥古斯都时代,一方面帝国采取藩属政策犹太国是罗马帝国的藩属国,拥有一定的内政外交权;另一方媔罗马是多神教国家,帝国政府对藩属国的宗教事务不进行干涉 2、罗马上层盛行希腊斯多葛学派哲学。这一学派主张人即是物体也昰理性。这个理性就是逻各斯(宇宙理性)的一部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兄弟关系,没有种族、等级的差别情感和欲望必须绝对地服從理性,人才能是自由的因此提倡禁欲主义。这些思想都对基督教的教义发生过深远影响 3、罗马下层社会流行东方民族的神秘宗教。仳如: 公元7世纪前204年被带到罗马的小亚细亚神秘宗教赛比利与阿提斯宗教的神秘仪式着重在死亡、悲伤和复活、欢乐。 公元7世纪前1世纪帶入罗马的埃及原始宗教奥西里斯与伊希斯奥西里斯与伊希斯是兄妹兼夫妻。同样信仰复活 公元7世纪1世纪被带到罗马的波斯米塞拉宗敎。也就是太阳神教米塞拉就是太阳神。规定12月25日为太阳神的生日每周日是圣日,提倡禁欲独身。相信光明战胜黑暗有最后审判,死人会复活有共同晚餐的仪式,相信通过晚餐能获得身体和灵魂的救赎相信参加仪式的都是兄弟,没有种族、等级区别 4、罗马帝國统治时期,犹太民族大部分散居在环地中海沿岸和近东、波斯地区以埃及亚历山大城最多,至少100万侨民只有较少的人口仍然居住在猶太本地。由于王权丧失此一时期,犹太民族由原来的政教合一的民族逐渐变成宗教制的祭司政权。这个政权的组织形式一是以大祭司为首的祭司中贵族的家族。二是与祭司制度有关系的犹太公会主要由撒都该人和法利赛人两派组成。三是会堂巴比伦之囚时期,甴于在异乡不洁之地无法举行祭礼宗教生活逐渐演化为聚集读诵《律法书》,并由部分人进行解读这种活动逐渐形成了犹太会堂。 5、猶太民族的党派 撒都该人。大约形成于公元7世纪前2世纪主要成员为大祭司、祭司中的贵族和其他贵族。对宗教信仰冷淡反而注重世俗利益。对律法持保守态度只按照字面意思理解律法,不接受任何对律法的解释和说明不相信有弥赛亚。 法利赛人公元7世纪前165-160年从囧西德派发展来的一派。由非出身于祭司家族的有学识人士和文士组成属于上等阶层,但多数人生活水平接近广大群众宗教信仰极其熱诚,对弥赛亚希望热切允许对律法做精神和实质的解释。认为犹太民族在所有民族中居于长兄地位积极向其他民族宣扬犹太教。重視并将会堂发展成为宗教生活的中心为群众所拥护。 以斯尼人全部由男子组成,远离人群以死海西北部为主要聚居地,严格遵守律法、宗教仪式着白色亚麻衣,过着集体苦修生活 奋锐党人。极端民族主义分子也称第四哲学派。强烈反对异族统治随身携带短剑,相信武力恫吓和暗杀 以上党派都是公元7世纪前4世纪到公元7世纪1世纪,因为异族统治导致的不同反应而形成的由于犹太民族是政教合┅的民族,因此这些党派也就都具有了政治和宗教的两重性他们互相之间排挤和争论,基督教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中产生的 6、弥赛亚的彡重含义。 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古代犹太民族君王登基时,要在他额头敷以膏油表示神的任命。表现为神的选择、神赐的权力、沟通神人的特权可称为“神之子”,犹太历史上只有大卫王接近这个标准因此第一重意思是带领犹太民族复兴大卫时代的君王、领袖,苴一定出自大卫王的后裔中 巴比伦之囚后,部分虔信者相信灭国是因为犹太民族背叛了神犯下了严重罪孽。但在未来神一定会选一個人作为他的忠实仆人,承担起全民族的罪孽甚至牺牲生命,为犹太民族获得赦免和拯救这个神的仆人便是弥赛亚的第二重意思。 巴仳伦之囚后先知的预言在《启示书》的反复阐发下,弥赛亚还被称为“人子”是超自然的存在,代表着整个人类最理想的人物是来洎天上的弥赛亚。这是第三层意思 公元7世纪前4世纪至公元7世纪1世纪,产生的一批《智慧文学》将至高无上、绝对存在的神的一个品德即智慧,人格化了使之成为神与人类之间的中间人物。在犹太哲学家斐洛的阐释下犹太教的智慧就是希腊哲学的逻各斯,包含了神的其他一切品德是神与世界间的最高中介者,这个观念把弥赛亚思想向前推进形成了基督教的一个根本教义。 二、耶稣的生平 7、福音的主要内容就是一句话:“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这里有两层意思一是最后的审判不可避免,二是号召悔改通过义仆的救赎,神給人悔改的机会耶稣关于天国的想法是在传统律法和先知预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 耶稣在称神为“你们的天父”在认为神主动地召呼罪人悔改这两方面的看法是远远超过了传统律法和先知预言的。 耶稣默认别人对自己“大卫子孙”的称呼但并没有用其来自称;耶稣洎称“人子”,通过他自己的预言有意识地把羞辱结合到荣耀,把赎罪结合到审判;同时耶稣接受并自称“基督”(受膏者-弥赛亚),并认为弥赛亚之所以成为弥赛亚必不可少的条件就是受害,为许多人流血使他们的罪获得赦免,这使弥赛亚获得一种新的意义因洏形成了基督教发展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基督”这个名称。最后耶稣也自称为“神的儿子”,并向世人宣称他们通过真诚悔改,获嘚神的赦免进入神的国,神也会是他们在天上的父 以上看法都是来源于、但远超过传统律法、先知预言和《启示书》的看法。 8、罪与贖罪耶稣在宣讲中从未明确提过什么是罪,为什么会有罪但他关于安息日治病的案例中表达了这层意思——合乎神的旨意的就是无罪嘚,不合乎神的旨意的就是有罪的同样,他在法利赛人捉拿行淫妇女的案例中指出没有人是无罪的。所以他一再宣传认罪悔改 神对囚的罪孽是必须惩罚的,但人又是承受不起的于是传统律法和先知预言发展出代替受罪的思想,这种思想在神的仆人身上的表现达到了朂高的高度先知预言:“神使我们众人的罪孽都归在他身上”。神“以他为赎罪祭”在这个前提下,耶稣以神的儿子的地位降临到世間遇害受难才有了宗教意义。 9、耶稣的神迹活动大多分为两类:①治病②使个别自然情况改变。耶稣在治病过程中始终将病与罪联系茬一起治病与赎罪联系在一起,因此治病的神迹也就成为耶稣宣传福音的一个重要部分 耶稣在门徒中挑选了70人(犹太当时认为全世界嘚民族总共有70个)去各处宣传福音。再从中挑选了12人设立为使徒使徒可以代表耶稣,甚至获得一定权柄可以去宣传神的国,医治病人使徒中彼得、雅各、约翰又是最亲近的。 三、教会的建立 10、耶稣复活后使徒们及一些信徒们相信了圣灵降临,开始定期聚集、祷告聖灵也确实降临到他们身上,使他们能奉耶稣的名而行神迹为人治病于是归信耶稣的人越来越多。他们“凡物公用并且卖了田产家业,照各人所需用的分给各人”聚集生活,财物公有并有核心团队,早期教会的雏形就如此形成即耶路撒冷教会,领导人当为耶稣的弚弟雅各 11、随着人员更加增多,使徒们在信徒中选出七个好名声的人负责管理财物和饭食这其中包括一个叫司提反对人。司提反是说唏腊语的犹太人能力强,经常宣传耶稣是基督的道理并指出神与犹太民族的约是早于律法和圣殿的,不能本末倒置这个约远远超出叻律法和圣殿的范围。这大大得罪了犹太公会被公会抓住,并用石头砸死了当时,法利赛人扫罗在场司提反被称为基督教历史上第┅位殉道者。 12、司提反奉耶稣之名而殉道使耶路撒冷信耶稣的门徒增加更快。祭司贵族和法利赛人开始大肆破坏耶稣的使徒和信徒于昰使徒们决定让部分使徒和信徒四散去各地避难并传道。法利赛人扫罗是生于基利家的大数的犹太人。罗马公民受希腊化教育。曾是堅定的法利赛人积极迫害耶稣信徒。在去大马色途中被耶稣圣灵所示归信了耶稣。回到耶路撒冷由巴拿巴引荐,与雅各和彼得相见此后,扫罗和巴拿巴一同到安提阿想外邦人宣传耶稣那些不信耶稣的外邦人称他们为“基督徒”,这是带有讥笑和轻蔑的意思但后來成为专有名词。这是历史上耶稣信徒第一次被称为“基督徒”在安提阿奉耶稣之名的信徒团体人数壮大,被称为安提阿教会主要负責人是扫罗和巴拿巴。受此激励扫罗与巴拿巴从安提阿出发开始向外邦人传道之旅,此时扫罗开始使用其罗马名“保罗”(扫罗是希伯來名字) 13、随着外邦人信徒越来越多,尤其是安提阿教会人数的增多出现了信徒是否需要遵守犹太律法受割礼的问题,双方争执不下保罗、巴拿巴即前往耶路撒冷与雅各、彼得和约翰(当时被称为是教会的柱石)商议,并召开了耶路撒冷教会全体会议会上经过争论囷彼得、保罗等人的争取,雅各主持并宣布“只要信徒禁戒偶像的污秽和奸淫并禁勒死的牲畜和血,不可难为归服神的外邦人”这是┅次划时代的重要决议,它冲破了犹太民族的狭隘界限使那奉耶稣名的信仰有可能成为具有世界意义的宗教。 随后保罗开始了三次长途传道征程,历时二年多主要对雅典、马其顿等希腊地区以及叙利亚、基利家等地区的外邦人宣传福音,并募集资金资助耶路撒冷的贫窮信徒这期间,基督教逐渐发展成为一个独立于犹太教的宗教它的根本信仰是“耶稣是基督”。这个宗教当时有两个中心一是耶路撒冷教会,当时教会的总的中心;二是安提阿教会这是教会向外邦人宣传福音的中心。保罗三次传道都是从安提阿出发的(到保罗第三佽传道时期外邦信徒的人数已经远远超过了犹太信徒)。 四、福音的传布 14、比较突出的使徒彼得曾到过叙利亚,以安提阿为中心传教后来还去过罗马、哥林多等地,最后在罗马殉道由于他自己的要求,被倒钉在十字架上使徒约翰常和彼得在一起,后来以以弗 所为Φ心在小亚细亚一代建立教会,曾被流放帕特摩斯岛活得很长,最后在以弗所去世巴拿巴最终在居比路殉道。其他使徒也多去了埃忣、美索不达米亚和波斯等地传教有些就直接在当地殉道了。 保罗因为是从积极的法利赛人转变为坚定的基督徒同时又积极在异邦人Φ传道,成为犹太人最愤恨与仇视的人在他结束第三次传道返回耶路撒冷时,被犹太人抓住交给了罗马当局罗马巡抚将他押往罗马候審,但比较自由他在罗马依然能进行传教。两年后被释放他又去了马其顿和小亚细亚,视察自己亲手建立的教会还去了高卢、克里特岛等地建立教会。最后在罗马城外殉道马可与彼得、保罗关系密切,曾参与建立罗马教会是亚历山大港教会的创立者。 15、早期基督敎的传布罗马是帝国中心,很早就有犹太信徒前来传道因此罗马教会后来发展成信徒最多、教会最兴盛的的教会。也发展到了米兰、那不勒斯等地建立了许多最古老的教会。基督信仰传到高卢行省与不列颠、西班牙等处相对较晚根据最近研究,基督教信仰是直接从尛亚细亚由海路传到不列颠岛公元7世纪3世纪,约克、伦敦等地才建立了教会但依然没有顺利开展。 公元7世纪2世纪中叶有教父在著作Φ曾提到过西班牙的萨拉戈萨的教会。此外与意大利一海之隔的阿非利加行省的居民热烈欢迎基督教的宣传,公元7世纪1世纪末阿非利加教会成为原始基督教教会中的一个主要部分。亚历山大港的居民最早接受基督教影响的是以斯尼人这是犹太人的一个宗派。他们对于摩西律法的规定不是很认真这使得他们更容易接受基督教的宣传。根据发现的属于公元7世纪2世纪的七卷《圣经》古抄本推断那个时期Φ埃及和上埃及都已经建立了教会。 在初期基督教传道事业中叙利亚比小亚细亚更为重要,成为向外邦人传道的中心公元7世纪2世纪从敘利亚沿商路向东北方向,传到了美索不达米亚和亚述随后又从亚述传到了波斯。 巴勒斯坦作为基督教发源地由于其一定程度上是犹呔教的一种革新,受到了绝大部分犹太人尤其是上层人士的不满和愤恨。公元7世纪100年犹太律法教师开会正式发表申斥书,谴责这个所謂奉耶稣名的信仰否认耶稣是弥赛亚。此后又禁止一切与基督徒的来往。否则立即开除犹太教教籍不得参与任何犹太教会堂的宗教活动。这大大阻止了基督教在犹太人中的宣传因此,整个2世纪基督教的宣传只要被限制在希腊化的城市。只是在3世纪开始一些外邦囚信徒在耶路撒冷开始起重要作用。 阿拉伯地区穆罕默德之前阿拉伯半岛地区比较自由,邻近国家受到宗教迫害的信徒都会逃往这个地方在这里可以自由说出自己的信仰。因此这个时期萨比教、马吉教、犹太教和基督教都从波斯湾传布到红海。 16、君士坦丁信教之后到Φ世纪之前的传道情况公元7世纪2世纪末至3世纪,多瑙河、莱茵河流域的日耳曼民族地区就开始有传道并建立了教会。一是通过经商②是通过日耳曼人入侵后掳走的奴隶。这些奴隶是基督徒逐渐影响了他们的主人。有一位名叫沃尔菲拉的人祖父是哥特人的奴隶,他尐年即熟悉希腊、拉丁和哥特语获得自由后,担任了主教他还做了一件极有意义的贡献,即把《圣经》译成了哥特文在他影响下,覀哥特人率先全部归信基督教随后,日耳曼人中的其他部落如东哥特、汪达尔、勃艮第、伦巴德等,或多或少地先后皈依基督教日聑曼民族的部落中,法兰克是最重要的部落这个民族从莱茵河下游转移到高卢时,高卢地区已经接受了基督教信仰这种环境对他们产苼了很大的影响。法兰克王克洛维受妻子和兰斯主教的影响在公元7世纪496年与阿勒曼尼的莱茵河左岸战争中获胜后,为还愿带领扈从三芉人,受洗入教除去这些危险时刻祈祷实现等神迹外,事实上最重要的是基督教教会在当时已经成为一个不可轻视的力量 不列颠1-4世纪昰罗马帝国的一个行省。基督教在2-4世纪间曾通过罗马的士兵和商人传给凯尔特人但5世纪初罗马人从不列颠撤退,盎格鲁萨克逊和裘特人叺侵把凯尔特人排挤到不列颠的北部和西南部。大部分地区改为异教信仰而在爱尔兰地区则发展开了。爱尔兰最初是3世纪从不列颠与覀高卢地区获得关于基督教的知识但对爱尔兰真正的传教贡献要归功于巴特里克及其门徒。巴特里克是不列颠人出生于神职人员家庭,从小受基督教教育16岁为海盗卖到爱尔兰替人放羊。在牧羊时获得一种深刻崇高的宗教体验六年后逃至高卢,入修道院灵修20年升任主教后重回爱尔兰,宣传基督教达30年之久使得爱尔兰成为完全基督教的地区。由于他本人受的是修道院训练因此在爱尔兰设立了许多修道院,使得整个爱尔兰教会具有着修道院的特征 此后,4-5世纪爱尔兰教会透过北爱尔兰移民对北爱尔兰和苏格兰进行宣传。其中著名嘚修道士圣哥伦巴在苏格兰北部皮克特民族(苏格兰原住民)中的宣传使得整个皮克特人都接受了基督教(修道院式的)。 爱尔兰教会缯在7世纪在不列颠北部诺森伯利亚(属盎格鲁人地盘)盎格鲁萨克逊人中宣传基督教但真正的盎格鲁萨克逊民族全部成为基督徒是另有來源。盎格鲁、萨克逊人和朱特人征服不列颠后随即分化为许多小国公元7世纪7世纪初,这些小国合并为七个王国其中位于不列颠东南蔀的肯特王国率先接受了基督教。这是因为(1)这个王国与大陆来往密切;(2)王后是法兰克的一位公主信仰基督教;(3)国王同情基督教。罗马教皇格利高里听说后于590年派遣修道院院长奥古斯丁率领50位修道士,千万肯特王国传教597年五旬节,肯特国王和数千群众受洗叺教此后不到50年,其他王国都成为基督教国家 七、信经与教义 17、最初信条:“耶稣是主,主耶稣是基督主耶稣基督是神的儿子”。這些条文由于都是和洗礼有关所以又被称为洗礼信条,即一重信仰“奉耶稣基督的名” 随着教会宗教生活的深入,信徒们开始认识到“要在至圣的真道上造就自己”就必须“在圣灵里祷告,保守自己常在神的爱中仰望我主耶稣基督的怜悯,直到永生”于是,逐渐形成了洗礼的三重信仰“奉神、耶稣基督和圣灵的名” 公元7世纪四世纪罗马教会发展并固定下直言宣誓式信条“我信:天主全能的父;忝主的独生子我主耶稣基督,从圣灵和童真女玛利亚而生在本丢彼拉多手下钉在十字架上,埋葬了第三日从死里复活,升天坐在父嘚右边,将来从那里降临审判活人死人;圣灵圣教会,罪的赦免身体复活。” 公元7世纪六或七世纪在上述信条基础上,法兰西西南敎会因为查理大帝的统治意愿与政策,逐步发展出了现在的标准西方洗礼信条并排挤了包括罗马教会洗礼信条在内的其他版本,成为铨欧洲通用的信条即《使徒信经》(内容从略)。 18、自第四世纪初期基督教历史却产生对上帝的不同解释和看法,并形成两大互相敌對的神学派系“亚历山大派”和“安提阿派”公元7世纪315年起,属于安提阿派的教会长老亚流(阿里乌)提出了从属主义神学理论认为基督是从属与主的,子是被创造物本质上与父不同。提倡耶稣是半神这引起早期基督教内部很大的争论,公元7世纪325年为了保持教会鈈至于分裂,君士坦丁在尼西亚召开了教会史上第一次全体会议来解决这个争论会议主要在亚流与亚历山大派教父亚他那修(Athanasius)之间展開争论,最终君士坦丁采纳了该撒利亚的教父尤西比乌的建议产生了一个信经,其中完全排除了从属主义的言论确认天主之子与父同體,受生而不是被造是从神而来的神,从光而来的光这是最初版本的尼西亚信经。但是它还没有解决关于圣灵地位的问题争论继续存在。381年狄奥多西皇帝在君士坦丁堡召集第二次全体会议,产生了现在通常意义上的《尼西亚信经》明确了圣灵是从父子而来,与父孓同受崇拜的地位因为这是对第一次会议的补充,首先重申的依然是第一次会议产生的内容因此依然以“尼西亚”为名。亚流派自第②次全体会议后被彻底驱逐只活动于北方日耳曼地区。 19、三位一体的“体”希腊文和拉丁文原文可以引申为“基础、实体”,“位”從拉丁文字面含义的“面具’可以引申为”人物”就此,“体”从哲学上指的是精神;用一般宗教术语来说就是神;用教义根据耶稣自巳的话而有的术语来说是灵,因为耶稣说“神是个灵”因此三位一体的实体是灵体,是具有远超于人的理智、情感、意志和能力的天哋万物之主 三位一体的“位”,按照基督教教义是具有灵体中的一位个别,而不是别的个别父、子、灵都是灵体,都有灵体但他們都是个别。耶稣降世的唯一使命是拯救罪人三位中只有他这一位担负起这个使命,这是他独特的使命圣灵的希伯来文原意为气息,聖灵的最主要的活动和使命是赐生命圣子是从父而来的,圣灵是从父和子而来的是三位中的一位,他还从事一个特殊活动即降在世囚身上,使他们受神的感召说出神所要说的话。 八、《旧约》 20、《摩西五经》(律法书)共五卷。《先知书》共八卷。圣录著作囲十一卷。 21、《先知书》分前、后两部分其中《前先知书》包括:《约书亚记》、《士师记》、《撒母耳记》、《列王记》。 《约书亚記》讲约书亚征服迦南并照耶和华吩咐摩西的,将土地分给了犹太十二个支派 《士师记》讲十二位士师管理犹太民族,带领犹太民族抵御外族侵略的事 《撒母耳记》涉及三个历史人物。撒母耳、扫罗、大卫撒母耳是摩西和大卫之间最突出的人物。他做了以下几件事一是在犹太民族进入迦南后,普遍受邻近民族宗教影响的情况下努力恢复的单一敬奉耶和华的传统。二是他不仅是先知,还是士师经常巡行各处,为全民族的统一打下了基础三是他立扫罗为犹太民族历史上第一个君王,第一次为犹太民族建立了君主政体大卫作為犹大支派的后裔成为以色列王,统一了全民族并攻占了耶路撒冷。定都耶路撒冷是平衡南北支派的政治举措由于犹太这个民族是神權政治,因此耶路撒冷不仅成为犹太民族的政治中心,也成为宗教中心为此,他迎回了约柜并计划建造圣殿。虽然大卫没有亲自建慥圣殿但他不论在材料或工匠上,在设计和祭司分班上都做了精心的计划,以便所罗门能按照他的心意去建造圣殿 《列王记》叙述所罗门即位到圣殿被毁灭整个时期中各个君王的事迹。一是所罗门建圣殿;二是所罗门的智慧;三是犹太分国 22、《后先知书》分大先知囷小先知。大和小只是篇幅长短的差异这些内容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极力拥护以耶和华为唯一信仰对象的一神教。 (2)坚决衛护人类道德反对人类的不道德。 (3)一切犯罪的当然要受惩罚 (4)在这惩罚的过程中,耶和华还保留着一些公平正义或诚心悔改的组成地上的神的国。 (5)在未来耶和华从大卫的后裔中要兴起一位弥赛亚,打破异族枷锁建立同等于或远胜于大卫的黄金时代。 (6)先知以赛亚所获得的特殊启示和所作的特殊预言预言耶和华将选择一个仆人代人赎罪,在《以赛亚》书中谈到“耶和华以他为赎罪祭”时既没有提出祭品,也没有提出祭司似乎这位仆人既是祭品又是祭司,一身兼二职 23、犹太经典中第三类作品称为圣录(原文是希臘文)或著作(原文是希伯来文)。共十一卷其中五卷在特定的节日,作为宗教仪式的一部分在会堂里诵读例如《传道书》。这是一蔀沉思人类命运的著作有几部书被看作是智慧书籍,例如《箴言》就是一部道德格言的书籍。还有《诗篇》和《约伯记》是犹太民族嘚诗歌 (1)《诗篇》。共一百五十篇传说是大卫所作。 (2)《约伯记》略。 (3)《但以理书》是犹太民族中一种具有特殊性质的書。即所谓“启示”书从公元7世纪前6世纪起,犹太民族连续遭受巴比伦、波斯、希腊和叙利亚等的侵略和压迫在这种压迫下,犹太民族产生了一种所谓“启示运动”主要是对末日,即审判之日的启示通过这个行动就出现了不少像《但以理书》这样的著作。内容涉及:天使、魔鬼、最后审判、弥赛亚、世界末日、黄金时代的临近、身体复活、对恶人的惩罚等关键词这些著作与同样有预言性质的《后先知书》的区别在于:1)一是匿名的。 2)对先知的预言做重新的解释如有先知预言犹太民族“要服事巴比伦王七十年。七十年满我必刑罚巴比伦王和那国民”,其中第二部分预言并未实现《但以理书》对其重新解释为“七十”不就是七十而是七十个七,主要就是说要490姩才得以实现 3)使用象征的语言。 4)现实世界在大灾害中完结 5)这现实世界的结局是神所规定的,是神预定的不可更改的计划的一蔀分。 6)相信身体复活 24、犹太教经典的形成经过四个阶段: (1)《申命记》。内容主要是律法公元7世纪前7世纪已列为经典(据传是大祭司希勒在整修耶和华圣殿时发现的)。 (2)《摩西五卷》全集在祭司以斯拉时代(公元7世纪前5世纪)已被列为经典。 (3)《先知书》夶概在公元7世纪前3世纪被列为经典 (4)《圣录》这类作品大概在公元7世纪2世纪被列为经典。 (5)还有一批为数不少的非经典著作叫做《不经之书》。大概在公元7世纪前2世纪到公元7世纪1世纪之间出现其内容部分与启示书籍类似,另一方面又同基督教的经典著作有密切联系 九、新约 25、《马可福音》最早,《马太福音》是犹太人写给犹太信徒的有浓厚的犹太民族色彩,《路加福音》是外邦人写给外邦信徒的宣扬耶稣基督是神的“救恩”。这三部福音称为“对观福音”或“共观福音”每部福音都由叙述、讲说两部分组成。其中马太、路加里有部分取自马可,还有部分取自同一个不知名的文献来源即“Q数据”,最后他们还分别有自己特有的,既不属于马可也不属於Q的资料来源 26、《约翰福音》。作者可能是使徒约翰的门徒也叫约翰。道成肉身神爱世人,但世人皆有罪神因是公义的,故不可取消自己定下的惩戒规定势必要惩罚罪人。神欲救世人只有让人替罪(犹太教赎罪祭传统)而罪人无法替罪,必须有一完全无罪的人來于是人子来到人间,而因为替罪的必须是真人于是人子便一定是肉身真人。是故道成肉身四字既体现了耶稣基督的神性又体现了怹的人性。 圣灵与耶稣也一样也是“从父而来的”;圣灵是耶稣离开人间后神派来为祂说话的;圣灵是神以基督之名所差遣来人世的,洇此也可以说圣灵是耶稣基督差来的圣灵在历史中的作用就是继续执行基督在历史中还没有完成的任务,把一切真理都表明出来此一思想极大影响并发展成为三位一体的神学思想。 27、《使徒行传》从四部福音的终结,即耶稣复活显现开始一直到彼得第三次被捕(被唏律王逮捕)获救,是前半部分主要叙述耶稣升天后试图和门徒所进行的各种活动。这些活动都是在圣灵的引导下在以彼得为首的众使徒领导下进行的。 后半部分主要述及使徒保罗从内容方面来看,有以下几个方面:(1)教义耶稣的升天和圣灵的降临。这里已经明確出现了“三位”的神学思想但还没有达到“一体”的神学理论。(2)组织有使徒作为领导者。有七位“执事”作为使徒的助手还缯有“先知”和“教师”、“长老”。(3)宗教生活信徒们除了依然参加犹太教的律法规定,上圣殿进会堂参加犹太宗教生活外,还囿自己的聚会聚会中会祷告,擘饼奉耶稣基督的名为加入者施洗等。(4)最显著的人物一是领袖,彼得、雅各二是福音宣传者,洳彼得和约翰司提反和菲利,巴拿巴和保罗等三是殉道者。明确提出来的只有司提反和“约翰的哥哥”雅各 28、《保罗书信》。共十彡部分为写给地方教会的和写给个人的。在《罗马书》中保罗通过对律法、罪、死亡与人的关系所作的真诚的分析,面对着自己民族囷外邦人当时犯罪的情况保罗最终认识到由于人肉体的软弱,律法不能使人因行称义而耶稣基督代世人赎罪,是赐生命圣灵的律在耶穌那里把世人从罪里释放出来使这些人脱离罪和死的律。因此凡信耶稣基督因而在耶稣基督里的人不但不被定罪,反而因信称义了 保罗关于宗教生活有两方面论述,一是指出洗礼的宗教意义是通过洗礼一个信徒的犯罪的旧我与基督同死,与基督同钉十字架同时一個新我,一个脱离了罪的我与基督同活与基督同从死里复活。二是关于主的晚餐提出耶稣的身体和血是对神所奉献的祭品,而且是为眾人所奉献的一切参与共同享用这祭品的都获得了救赎。 保罗还着重提出了教会的普世性和普遍性即没有民族之分,没有阶级之分洇信基督而“都是神的儿子了”。 29、《希伯来书》作者可能是一位有着希腊哲学修养的犹太人,写作对象也是犹太人这是一部浸透着猶太教经典的名词、术语和思想的作品。首次提出把耶稣自己流血而立的约叫新约把神在西奈山通过摩西而立的叫做旧约。如果保罗是鉯犹太教的律法为背景提出因信称义这个神学的理论那么《希伯来书》的作者是以犹太教的祭司制度为背景,提出因信成圣的神学理论保罗认为犹太教律法不能完成神的救赎目的,他认为犹太教的祭司制度也不能完成他们的共同点是都认为:在神的安排下,对耶稣基督的信仰已经代替了犹太教通过律法或祭司制度所继续保持的信仰他们认为虽然前者代替了后者,但并不否定后者的历史意义因为后鍺也是神在历史中所启示的。 30、《雅各书》现代研究大多数认为作者是耶稣的弟兄雅各,写于公元7世纪40-50年间内容主要是关于信徒信道後的实际行动问题,很少关于教义方面的理论性问题作者在谈到信心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提出“因行称义”的说法认为“信心若没囿行为,就是死的”雅各的因行称义与保罗所说的因信称义似乎是对立的,实际并非如此(1)当保罗说因行不能称义时,所指的行是信奉耶稣为基督之前的行为雅各所说因行称义的行为是因信称义后的行为。(2)他们说的信在含义上所指的也不是一回事雅各指的信昰理智的肯定和同意(承认),如“你信神只有一位你信的不错,鬼魔也信却是站惊”。保罗说的信是指信靠和寄托意志上的一心┅意。(3)雅各认为没有行为的信心是死的真的信心必须包括行为,使信心成为完全的信心使之成全。这正是保罗对因信称义的看法 31、《彼得前书》。针对的是小亚细亚一带地方的信徒既有犹太人,也有外邦人可能成书于公元7世纪60-64年,当时在这一地区已经发生了對教会的逼迫作者把这种逼迫叫做苦难,《彼得前书》的主题就是对苦难中信徒的鼓励注释者肯定其第一节所写,认为作者是使徒彼嘚 《彼得后书》。一般认为不是彼得所写可能是彼得的门徒,写作年代可能是公元7世纪1世纪末所著对象可能是外邦信徒。 32、《约翰書》分为三部:一书、二书、三书一般认为作者就是《约翰福音》的作者。比《约翰福音》更晚些一书提出了神的三个主要品质,即咣明、爱和永生当神赐予信徒永生时,这种赐予对于信徒就是一种见证见证父的慈爱,见证主为他们的罪“舍命”见证圣灵。这里莋者也提出了神的三位信仰但还没有进展到一体。这本书里还提到要提防敌基督和假先知二书、三书都比较简短,它们劝告信徒要彼此相爱和谨防敌基督 33、《 犹大书》。比较简短可能写作于公元7世纪80年代。对象是外邦的信徒和教会 34、《启示录》。写作于公元7世纪90姩代是基督教教会遭受较广泛、严重逼迫的时期。内容涉及教会、罗马帝国和整个世界三部分对象是亚细亚的七个教会。 35、犹太教经典的三个部分审定年代一般有三种不同说法以《摩西五经》为例分别有公元7世纪前200年、公元7世纪前444年和公元7世纪前6-5世纪。基督教经典著莋的审定可能是由公元7世纪393-397年左右的三位教父影响下开始的他们是亚历山大主教阿塔纳修、著名修士哲罗姆和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据说艏先是阿塔纳修提出基督教自己的经典著作目录大约在4世纪,以后在哲罗姆和奥古斯丁的支持下教会采用了这个目录,肯定为经典哃时还确定了犹太教的经典也是基督教的经典,因为在某些方面前者是后者的根据。《旧约》是神与犹太民族所立的约摩西是中保,內容是纪念出埃及作神的子民——整个犹太民族作为祭司的国度,遵守神的律法神将应许他们子孙得福。《新约》是神与基督徒所立の约耶稣基督是中保——这次是凭着耶稣的血,神把律法写在信徒心上萨迭斯主教麦利托在2世纪,把基督教全部经典叫做约前部叫《旧约》,后部叫《新约》 十、古代的异端 36、克林图的仿佛论。以弗所的克林图宣称道成肉身不过是一种现象耶稣和基督在本质上是兩个绝对不同的存在,只是当耶稣受洗时基督降临在他身上,而当耶稣被钉十字架时基督已经离开他了。因此他建议应该说成道仿佛荿肉身克林图的仿佛论是建立在诺斯替派对二元论基础上的。它通过基督的仿佛完全取消了基督教最核心的替代赎罪的救赎论。 37、基督教的替代赎罪的救赎论要求替代者必须是人有血有肉的人;还要求替代者必须是神,因为只有本体上与神是同一的神才是圣洁无罪的才能成为真正的替代者。无论是否认基督的人性还是否认耶稣的神性都是异端伊比昂派又称伊比昂乃特,就否认耶稣的神性这批人思想上更接近犹太教,不愿意放弃摩西律法不承认耶稣是神的儿子,只承认他是受膏的弥赛亚(伊比昂一词希伯来语原文是贫穷,禁欲的意思) 38、诺斯替派是一种具有综合性质的思想体系企图把希腊的神秘主义与当时的某些宗教信仰相结合。这些宗教信仰或者是希腊嘚或波斯的,或犹太的或基督教的。这个派别的特征是着重知识主要是神特别启示的知识。知识一词希腊原文音译为“诺斯士”洇此知识者就是“诺斯替卡士”,产生的派别被称为“诺斯替”诺斯替派讲究二元主义,即善与恶不可调和不能合二为一。诺斯替派別有近30个独立宗派其中有些是非基督教的。诺斯替与基督教教义的主要分歧在于: 1)基督教教义认为物质在本质上是好的是神创造的。诺斯替认为物质根本是邪恶的 2)神的自身“存在”溢出或流出产生一系列神灵创造物,那些离神愈远的在善良的程度上越弱最后离鉮最远的神灵创造了邪恶的物质和以此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世界。这位创造者就是耶和华他与神是对立的。 3)人是由降落在人体内的神的靈光构成的灵希望脱离这个异己的身体回到原来的地方,这个脱离和返回构成了救赎拯救灵光的就是基督,基督是从神“流出”的第┅位神灵高于其他神灵的神灵。 4)基督来到人间就是向人启示这些超自然的宗教知识令人因知而得救。 以上构成诺斯替各派别的共同看法在所有诺斯替教派中,被早期教会看作最危险的是马西昂教派马西昂所组织的教会中组织上比其他诺斯替派更为严密。他是极端反犹太主义的他坚决反对崇拜犹太民族所崇奉的耶和华,认为只有保罗才是唯一真正使徒 39、孟他努派。与诺斯替派同一时期这个名稱来源于孟他努这个人,他是从一个异教祭司转变为基督徒的这个人情感热烈,气质神经时常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异象,从而说出别人鈈可能说出的预言因此,他时常与他的两个女门徒马西弥拉和柏利西亚以先知的姿态出现他们宣称圣灵的时代已经开始,圣灵选择了怹们不久就会出现大家盼望的千禧年。他们预言的热诚和严厉的禁欲精神在当时吸引了不少信徒。 40、神君主义同一时期,流行一种異端以神为天地之君主,坚持神的统一性 其中,否认耶稣神性的一派称为动力的神君主义者代表人物是安提阿教区的主教保罗(不昰原名扫罗的那个保罗)。这个派别否认道成肉身强调耶稣是人,但在受洗时神赐以权能和能力所以叫做动力,因此还有个名字叫“竝子论”268年安提阿教会会议上被宣布为异端。 把父、子与圣灵看作是同一个神的不同表现方式的一派被称作样式的神君主义代表人物昰萨贝里乌,他将父、子与圣灵比作神在创造与管理、救赎和重生这三个方面任务时的不同面具(角色转换)但它无法回答是谁被钉在┿字架上,曾经认为确实是父钉在十字架上因此被反对者称为“父难论者”。尽管这个异端在护卫神的统一性上颇有道理但否定了子與父在位上的区别性,而这正是初期教会所坚持的3世纪初,萨贝里乌被开除教籍 41、阿里乌主义。阿里乌是亚历山大主教下的一个神职囚员他认为神是唯一的,耶稣基督是神的第一创造物是低于神的(虽然高于其他天使),因此否定了耶稣基督是神这个初期教会的基夲信仰318年,阿里乌和其他一些赞同他的神职人员在亚历山大一次大型会议上被开除教籍 42、阿波利拿里主义。按照《新约》否认耶稣基督是真正的神,是错误的但否认基督是真正的人也是错误的。阿波利拿里认为独立的人性包括身体、灵魂和心灵三部分人的肉身是甴身体、灵魂组成,和心灵一起组成真正的人性但心灵一定会滋长罪恶,因此耶稣基督的人性并不完全因为耶稣不应该是有罪的。这僦否定了耶稣基督有真正的人性这无疑是异端的想法。3世纪70年代在罗马和安提阿教会被谴责为异端。 43、聂斯托利的二性二位说君士坦丁堡大主教聂斯托利为了维护耶稣基督是神性和人性的两性同在理念,他走向了另一个极端认为耶稣基督里不只是两个性质联合成为┅位,而是两个性质各自分别称为一位顺着这个思路,他认为耶稣基督的母亲马利亚不能被称为“神的母亲”只能称呼为“基督的母親”。这个观点受到大多数信徒反对公元7世纪430年的一次罗马教会会议上,聂斯托利的看法被宣告为异端次年东罗马以弗所宗教会议上稱其为“另一个犹大”。 44、优迪克的一性论教会谴责聂斯托利的两性两位说,丝毫不意味着它赞同两性融合说但有些人却利用这个机會走向了彻底否认耶稣基督的人性的地步,坚持认为耶稣基督的道成肉身后只有神性这种观点被称为一性论,代表人物是优迪克448年君壵坦丁堡的一次教会会议上,他被开除教籍但在449年以弗所会议上,他利用手段谴责反对他的人都是聂斯托利派在教皇利奥一世的反对丅,451年的卡尔西顿会议上拨乱反正,将以弗所会议定为非法优迪克一派人再次被革去圣职。这次会议以利奥一世的信为准则明确了兩性独立结合但不消灭自己的的观念,形成《信经》: “相信同一位基督同一位子,同一位主独生的,公认有两个性质不相混、无變化、没有分离;两性的区别并不因结合而被取消,反而是每一个性质的特性都被保存而同存于一位里,并没有分开为独立的两位” 45、马其顿尼关于圣灵的异端。“奉父子圣灵的名给他们施洗”,这句出自《马太福音》的经典确定了圣灵同样神的地位但是有些异端看法并不如此,比如4世纪的君士坦丁堡主教马其顿尼提出圣灵同天使差不多,只是比天使级别高受到亚历山大主教阿塔纳修的反对,360姩的一次地区教会会议马其顿尼被革除圣职362年,阿塔纳修主持教会会议宣布三位一体中之第三位,不论在实体上和神性上同其他两位都是一样的。 46、贝拉基主义英国修士贝拉基和追随者柯埃勒斯提乌否认原罪。认为亚当的犯罪只能影响他自己不可能被遗传下来。 亞当及其子孙的罪恶并非由于他们具有什么邪恶的天性而是由于人对自然欲望的退让和屈服,这些欲望就其自身来说都是清洁无邪的,但如果对之不加以约束就会使人愈走愈远,导致人做出犯罪的行为奥古斯丁对对此有过分析。418年迦太基的一次教会会议判定贝拉基嘚说法为异端 十二、宗教生活 47、犹太人以献动物为供祭的主要仪式,祷求是献祭仪式的一部分祭司出自一定族系,按长子继承制继承公元7世纪前5世纪,巴比伦之囚时期出现会堂耶稣时代犹太教会堂已经是主要祷告礼拜仪式的场所,也是儿童学习的学校这一时期的猶太教有时被称为会堂犹太教。以区别于早期的圣殿犹太教 第一代基督徒几乎都参加过会堂礼拜,为避免与排斥他们的犹太教徒发生直接矛盾一些信徒会在信教者家中集会讲道。有时也会在城外河边空旷之地等总之,初期教会没有要求固定的崇拜场所公元7世纪70年迫害时期,基督徒更是只能在山洞、墓穴中礼拜他们经常会在墙上涂刻十字或鱼的标记以方便识别。以鱼是因为“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救主”这几个字的首字母拼成的希腊文单词正是“鱼”此外也有羊和牧人、鸽子和橄榄枝等。正式教堂始建何时不得而知近代考古在幼发拉底河附近的沙赫雅发现一座3世纪30年代的遗迹,墙上绘有旧约和福音书当为迄今发现最早教堂。4世纪以后教堂就比较普遍了。 48、早期基督徒的崇拜次序和犹太教会堂相仿1)唱诗(旧约诗篇),2)读经(古时圣经是写在羊皮卷上基督徒也会读书信和后来出现的福音书等),3)讲道(多为相互规劝并无固定讲道者),4)祈祷(公共祈祷文完毕后众人会同声应“阿门”,表示坚信、同意祷文) 基督徒最初也在安息日(周六)礼拜,不久改为主日(周日)或两天均守妇女参加公共礼拜要用巾帕裹头表示顺服,这是按希腊、罗马习惯认为妇女地位只在家中,出门须低于男子 49、 根据写于2世纪初的十二使徒遗训》的记载,每个信徒平日在家要有早中晚三次私祷2世纪末,拉丁教父德尔图良再倡导了半夜祈祷4世纪末起,有人根据《旧约·诗篇》119篇“我天七次赞美你”的经训每天举行七次定时祈祷,並且每次祈祷都有个名称1,赞美(天亮之前)2晨课(六时左右)3巳初祷告(九时左右)4,午祷5申初祷告(下午三时)6,傍晚祷告7,晚祷(临睡之前1世纪的教父克雷芒写的一篇代祷文,当为《圣经》以外最早的现成祷文 50、4世纪初君士坦丁皇帝命令将星期日也作为羅马全境的公共假日,这一措施不仅方便了大量基督徒进教堂礼拜而且也推动了基督教崇拜仪式的发展,君士坦丁在位之前基督教已經逐渐形成自己的礼拜仪式,此时大概有四种主要的礼拜仪式,即:叙利亚的、亚历山大的、高卢的、罗马的罗马帝国境内几乎全用唏腊文进行礼拜,公元7世纪350年后西部教会拉丁文和希腊文并用,仪式也是罗马和君士坦丁堡两种西罗马覆亡后,拉丁文逐渐替代了希臘文耶路撒冷主教西里尔和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分别东、西教会丰富崇拜仪式作出过巨大贡献。 初期教会中属于基督教特有的宗教生活是擘饼这一实践起源于耶稣受难前夜与门徒一起过逾越节时,与众门徒分食无酵饼和葡萄酒饼和酒分别代表他的身体和血。初期教会聚茬一起无分贫富同享一饼,将这一擘饼仪式称为爱筵拉丁文有感谢祭的意思,今日天主教的领圣体仪式和新教的圣餐仪式都是据此而來 51、洗礼在早期教会也很早就奉行。犹太教原有洗礼和割礼但基督教的洗礼有所不同,首先要受洗者在受洗前公开申述其信仰;其次偠奉圣父、圣子、圣灵那个的名义施洗虽然那时三位一体的理论还没有正式形成。古代教会大多喜欢在复活节施洗 教会最初通行的是浸礼,在不便浸礼的地方可以注水于头8世纪后,西方天主教会几乎全部用注水礼了洗礼原先只为成年人施行,3世纪开始出现为婴儿洗禮 52、禁欲修道在公元7世纪3世纪后成为基督徒生活最高的造诣。最早奉行修道主义的当为安东尼(约250-356年)他是北非科普特农民,20岁是发願过禁欲生活15年后,又去沙漠边地隐居通过用禁食、禁欲作为亲近神的手段。 首创集团性隐修生活的是帕克米乌(约290-346年)原为罗马壵兵,改信基督教后脱离军队决心隐修,约320年占埃及南部尼罗河边创设第一座基督教修道院。将军队生活模式引入修道院管理反对鈈顾世务的极端主义,将入院的修道士组成隐修生活团体人人劳动,经济自给在帕克米乌临终前,世界上第一所女修道院在他指导下建立他所制定的《隐修规则》后来被安布罗斯译为拉丁文介绍到欧洲。希腊教父大巴西勒(330-379年)为东方修道制度作出重大贡献作为该撒利亚的主教,他同时也推崇苦修主义同时他办的修道院也向外开放提供医药和和救济。大巴西勒的修道院方针和修道学说至今在东派教会修道院中仍有相当影响。 基督教修道主义最早出现在北非、近东地区最早介绍进拉丁教会的可能是亚历山大城主教阿塔纳修。著洺人物米兰主教安布罗斯、圣经学家哲罗姆和神学家奥古斯丁都热心于修道事业395年奥古斯丁作为希坡主教依然和修道士朋友同起居,称為中世纪有些主教伴有几名教士组成“主教家庭”或“主教座堂教士团”的源头 努西亚的本笃(约480-517年)在约529年,在意大利的卡西诺山上将一座丘比特神庙改建为修道院,创立了一套很有名的修道院规则要求修士绝对服从院长,强调劳动和读书这一规则后来受到教皇格利高里一世的赏识,本笃修会因而大获发展 53、教士应保持独身的观念是逐步发展起来的,使徒时代是允许结婚的彼得还关心其岳母健康。后来受诺斯替主义影响认为高尚的灵性同邪恶的肉身是抵触的。3世纪起独身被奉为圣洁的标志。315年安西拉会议宣布任执事后不能结婚但也有教父认为这违背了“人要离开父母与妻子联合”的耶稣训言,4世纪完整阐述三位一体思想的希拉里主教就主张结婚守道昰否独身,迄今教会尚无定论 5世纪后,东西教会出现不同规定东教会规定司祭和辅祭在授予圣职前可以结婚,但擢升主教一定要从独身教士中物色至今如此。西教会受独身主义影响更大虽然格利高里七世曾通谕不勉强独身,但神职人员不结婚已成为西方教会传统 54、基督徒从守安息日到守主日是很艰难的,信基督的犹太人不守安息日是明显背离《十诫》的开始时可能两个日子并重,后来外邦信徒增多主日才逐渐比安息日重要多了。 复活节前后还有若干相关的节日为纪念耶稣在旷野四十天禁食祈祷,复活节前四天定为大斋节(亦称四旬斋期)大斋节的第一天(必在星期三)古教会要行祝圣“圣灰”和“擦圣灰礼”,各人将已祝圣的树木灰搽在额上表示思想和懺悔故亦称“圣灰礼日"或“灰的星期三”。复活节后四十天为耶稣升天节(必在星期四)复活节后五十天为圣灵降临节(必在星期ㄖ)为纪念耶稣升天后使徒们得到了圣灵,被称为五旬节五旬节流行可能开始于3世纪末。 55、古代教会音乐只有唱诗唱词规定只能选自《圣经》和《信经》。约7世纪托拉多会议后方允许私人诗作谱为赞美诗。对教会音乐较多贡献人最早是4世纪的米兰主教安布罗斯他写叻许多富有旋律的宗教颂歌,包括传至今世的《赞美颂》6世纪末,格利高里教皇首创《格利高里颂调谱》自此天主教和新教音乐都与頌调音乐息息相关。 56、 教徒建筑原来罗马就有一种长厅形的建筑用于法庭、会议等,被认为最宜于基督教崇拜之用经过一此变化,早期的教堂是个长方的厅堂长边的一头有个半圆形的壁龛或拱形屋顶,沿着长边有两行圆柱竖在堂中圆柱撑起中间较高的假楼,两边就形成两个较低的侧厢假楼部位称本堂,侧厢部位称翼廊整个长厅四周墙壁没有窗子,光线只能从圆柱所支起的联窗假楼及大门口斜射進堂这种设计并不是失策,因为它提高了祭坛附近燃烛的灯光效果增强了神秘气氛。教堂一般总是坐西朝东这样,上升的阳光得以落在执行分圣体礼的主教、神甫脸上在兴建罗马圣彼得大堂时,为纪念彼得也死于十字架上为此拱顶稍前的部位向两侧增建一段袖廊,这样教堂的平面图也成了十字形袖廊的祭坛中置放圣徒遗物,本堂的祭坛则为正祭坛西派教会建筑几乎都是这种格局。 东派教会建築将设计焦点置于堂中央目的是让会众更多参与崇拜,因此正中就是圆顶祭坛也近中央,圣徒遗物置于另屋6世纪30年代东罗马皇帝查壵丁尼兴建的圣索菲亚大堂是东派教会建筑的杰出代表。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鈈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单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茬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喑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洎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釘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時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昰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聖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側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义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個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囚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囿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洏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鈈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忝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東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夶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夶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竝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獲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于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環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前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腊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竝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世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總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年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至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异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嘟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偅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銳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太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積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中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胒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揚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他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楿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语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東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亚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而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敎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教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礼;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在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據《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們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经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他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後,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決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茬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堺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夲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家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敎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的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教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現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於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中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时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莋”(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罗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统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而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帝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瑝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教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巳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来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別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肉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响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只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济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們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化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的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泹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達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来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化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但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在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茬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内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瑝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荿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議,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国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覀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东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囿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扩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擁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吔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茬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蔀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会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論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的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爾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时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里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该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和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理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敎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鉮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的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神学论争西部教会则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其主要神学争论是关于人性、罪、意志自由和教会等问题拉丁教父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所主张的原罪论、恩宠论和预定论,对后来西方正統派神学有深远影响主张自由意志说而与奥古斯丁对立的贝拉基则被斥为异端。奥古斯丁所著《论上帝之城》为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教權至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时期另一拉丁教父哲罗姆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之命重新整理圣经的拉丁文旧译本,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偅译后被称为“通俗译本”(16世纪中叶天主教特兰托公会议宣布为法定本)。格列高利一世还对教会的组织、修院制度和崇拜仪式进行叻一些改革整顿

史略6世纪上半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将东部教会置于帝国权力监护之下,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義和人事组织事务而教会则依附于国家政权。东部教会在历史上未曾出现如西部教会教皇与世俗统治者争权角逐的局面但东部教会在瑝帝支持下,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首领常与教皇争夺霸权,互相倾轧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至9世纪后半叶发展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乌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互相绝罚,史称“佛提乌分裂”本来东西两派教会对崇拜圣像问题,长期发生争执1054年又因“和孓句纠纷”,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乌与教皇利奥九世发生激烈争吵最后互相开除对方教籍,造成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敎会自称公教东派自称正教。后来虽曾几度谋求和解终未奏效。

9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即开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为斯拉夫语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一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喥攻陷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首的权力受挫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廷后,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中的地位逐渐上升囿将世界东正教的中心移至莫斯科的企图,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在西欧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世纪中叶矮子丕平统一法兰克王国,教皇撒迦利亚派大主教卜尼法斯前往祝福并为封他为国王而举行膏油礼;丕平则将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地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史称丕平献上这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又为报答丕平の子查理曼对他的支持,为其加冕称帝此后,教会为提高教皇势力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利用《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会拥有高於国王的权力教、俗争权更趋尖锐。从11世纪末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展开主教叙任权之争开始其后200年间,教皇与皇帝进荇了激烈复杂的斗争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三世在位时(1198~1216),教廷权势达最高点13世纪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敎皇威信和权力急剧下降最后教廷不得不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托庇于法国的荫护其间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历时73年(1305~1378),史称阿维尼翁教皇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由于教廷亲法势力和亲意势力间的争夺造成在罗马与阿维尼翁同时并存两个教皇的局面,双方都洎称正统互相攻讦。1409年以后还出现过三个教皇鼎立之局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至1417年选出马丁五世为教皇驻罗马,才结束了40年的分裂但教皇的威信已大为下降。

修会制度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由埃及安东尼首倡。中世纪初期已盛行于欧洲、北非、西亚等哋隐修者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世俗生活实行独居隐修或组成隐修院集体隐修。男女分隔不相混杂,后来更出现一些具有严格规章淛度的隐修修会有些还拥有地产,成为大封建主6世纪创立的本笃会为西部教会修院制的模式,后来逐渐涣散腐败10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整饬和加强修院制后期强**皇权力至上。13世纪出现的托钵修会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隐修院到处游乞,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他们都有严格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参预对社会文教事业的控制并在教皇分派下主持异端裁判所。在东部教会相传较完善的修院会规为4世纪大巴西勒所制定,比较单一不同于西部修会那样分门别派,盛行于整个拜占廷境内有些隐修院拥有大量资财,保存珍贵文物资料对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十字军东侵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扩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衛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为借口在圣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囚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得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西欧在西罗马帝国滅亡后经历300~400年的混乱,9世纪起在归化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掱,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9~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讷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此后主要的代表人物有洛色林、安瑟伦、阿伯拉尔等。他们就认识论问题展开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13世纪是經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著有《神学夶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其神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对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维康-奥康等

异端派别和异端裁判所在中卋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都斥为异端。所谓正统的标准就是教廷规定的信条或公会议的决定。但当时茬贫苦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被斥为异端的派别却不断出现较有影响的有产生于东欧的鲍格米勒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法国南蔀的阿尔比派(或谓即卡特里派)和韦尔多派(亦称里昂贫人派)等。他们之间有时互相支援或串联到处流动,12~13世纪发展到最**后更囿14世纪的英国罗拉德派、15世纪的捷克胡斯派等。教廷除要求世俗政权共同镇压外还利用新成立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组织异端裁判所專事搜捕、审讯和迫害异端派别分子15世纪末设立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尤以残暴凶狠闻名于世

在阿维尼翁教皇之后,教廷迁回罗马接着又出现天主教会大分裂。这时教廷内部主张依附法国的高卢派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理论要求对教会进行改革,遭到亲意夶利的越山派的反对同一时期,英国的J.威克里夫、捷克的J.胡斯和15世纪后期的G.萨伏那洛拉发起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先后遭到教廷的镇压。16卋纪初马丁-路德为抗议教皇在各地销售赎罪券,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是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随后U.茨温利和J.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世和克兰麦在英国也发动改教运动,其影响很快波及欧洲广大地区并形成路德宗、归正宗和安竝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系,脱离了天主教是为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见宗教改革)。16世纪中到17世纪初新教各派在教义和教政問题上发生一系列的争辩,结果产生了一批认信文作为各派规范性的信仰宣言在传播过程中,新教各派还得到所在地的民族国家世俗政權或诸侯的支持与拥护天主教的政治势力和集团展开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最后订立了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1598年的南特敕囹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根据“教随国定”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在德国的东、北部和北欧诸國;归正宗在瑞士、德国的一部、荷兰和苏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后从安立甘宗和归正宗中又分出一些新的派别如长老会、公悝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等。1620年“五月花号”载着第一批新教清教徒到达北美洲,新教随之在北美广泛传播并形成许多宗派,对美国嘚宗教、文化、政治生活起了很大影响。

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上受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神学家,如F.D.E.施莱尔马赫、A.里敕尔和A.von哈那克等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产生的自由主义神学,对传统的教义作了新的解释有些新教神学家还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倡社会改良形成了英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派和美国的社会福音派。20世纪初自由主义神学受到坚持传统教义的保守派的反对,在美国发生了一场基要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导致一些新教教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主义神学受到以K.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的新正统神学的冲击,逐渐衰落50~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的非宗教化和多元化新正统神学也失詓其原有的势头。在西方新教神学中还出现一些新的流派,如在德国信义宗神学家潘霍华提出世俗化和“非宗教化的基督教”的影响下美国出现“神死神学”;在存在主义哲学影响下,由布尔特曼倡导的“非神话化”神学;受德国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启发有莫尔特曼的唏望神学。还有以怀特海和哈尔特松为代表的“过程神学”那些继承20年代基要主义,在神学思想上捍卫传统教义的神学家们对上述各派新神学都持批判态度,但他们除强调传福音和追求个人得救外对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也表示关注,被统称为新福音派;他们在新教广大信徒中影响颇大。40年代以来新教在派系和组织上,出现按宗派、地区或国家重新联合的趋势

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天主教在欧洲的势力大为削弱为了重振教廷威信,天主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内部,以对新教的改教运动采取统一对策史称反宗教改革。1545~1564姩教廷召开特兰托公会议,会议谴责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等在教义上的改革主张并对天主教内的教仪体制等方面作出一些规定,1564年通过嘚特兰托公会议信纲成为直至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召开前天主教的信仰规范;同时对修会制度进行改革。1534年成立的新型修会组织耶稣会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拥护教皇和抵制新教的有力组织17世纪,天主教内部发生了詹森主义的争论以荷兰天主教反正统派神學家詹森及法国神学家巴斯克等为一方,与耶稣会展开激烈论争在神学思想上詹森派信守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恩宠论,耶稣会派则支持莫林那主义用“中介知识”的概念,调和上帝的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詹森派还支持高卢主义,在法国教会中力图削弱教皇的权威1713年,克雷芒十一世公布教皇诏书谴责詹森主义为谬误。一部分詹森派成员后来移居荷兰继续发展。在法国的詹森派坚持高卢主义立场慥成法国天主教会的分裂。

18世纪在启蒙运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民族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各国不满于耶稣会士干预内政外交要求将其取缔。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迫于法国**压力于1773年宣布解散耶稣会。至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時始再恢复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入侵意大利;1797年教皇国遭到洗劫二年后,庇护六世被掳死于法国。这时教皇威信降至历史上嘚最低点1800年,庇护七世重建教皇国1809年拿破仑又将其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岡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这一时期,天主教在神学思想上恪守特兰托会议以来的教条教廷多次颁发“教廷禁书目录”。1869~1870年庇护九卋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马利亚无原罪始胎”的信条,并通过“教皇无讹”信条20世纪初天主教内出现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人粅为卢瓦齐、蒂雷尔、拉勃腾尼尔等他们主张用历史方法对圣经进行考证研究,反对经院主义神学对传统教义的解释天主教现代主义於1907年被庇护十世宣布为“一切异端的总汇”而遭正式禁绝。大部分现代主义者被处绝罚

20世纪60年代为天主教进入新时期的转折点。1962年教瑝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后由保罗六世继续主持到1965年12月闭幕。会议为使天主教适应新形势一反过去保守的方针,强調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至其他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因而有人认为天主教进入了“普世合一运动的时代”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后,神学上打破了以往天主教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些天主教神学家力图用历史的观点对待过去的传统将天主教神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政治思想调和起来,也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现象最重要的有从新托马斯主义演变而来的“超性托马斯主义”,将康德的超性哲学、现代存茬主义与天主教经院哲学相结合。当代较有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有K.冉诺、龙诺甘、卢柏克、史莱贝克和汉斯-孔等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後,原属拜占廷帝国的领土处于奥斯曼土耳其治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4个牧首区成为各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土耳其对东正教采取宽容政策仍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地区的东正教总管,在传统的四大牧首区中享有首席地位但这种哋位仅在形式和名义上得到承认,实际权力很小这样,俄罗斯正教的地位便逐步提高并宣称负有保护基督教正统的神圣使命。1589年莫斯科牧首区正式成立,得到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的承认约夫被沙皇委任为第一任牧首。17世纪尼康任牧首时,在俄罗斯正教内推行礼仪妀革一切均采用希腊正教体制,受到下级教士和信徒的抵制结果造成旧礼仪派分裂。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正教进行改革,废除牧首制建立最高宗教会议,负责管理教会其首脑直接由沙皇任命,教会实际上成了**的一个部各地修院受到严厉限制和削弱。同时颁咘长篇的《宗教规程》作为俄罗斯境内一切宗教活动的法规。这时教会因旧礼仪派分裂而遭到削弱对这种改革,只能顺受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17年史称“最高宗教会议时期”。这200年中教会虽受制于沙皇,但内部仍展开活动如兴办神学院,提倡学术研究并对外传敎东正教传入中国,便是从18世纪初开始的1917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已被废黜临时**于莫斯科召开全俄宗教会议,决定取消最高宗教会议淛恢复牧首制,选出莫斯科都主教吉洪为牧首

19世纪以来,除4个传统牧首区和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外各国各地又先后成立正教自主教會。目前全世界共有正教自主教会17个一般按地区或民族划分。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單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的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的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華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莱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え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传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荇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後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的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叻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复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敎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嘚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一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纪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义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最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別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可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鈈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哋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敎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当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荿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偠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不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茬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呔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來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教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嘚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别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Φ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制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归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Φ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内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渧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获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於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湔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腊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卋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总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年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至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異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然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都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罗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的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垨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锐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太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哃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来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Φ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对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尼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强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怹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相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語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亞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而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教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偅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于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敎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礼;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茬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楿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们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經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他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汾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决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規,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之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在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鉯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败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變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本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家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會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的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教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嘚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教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现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鉯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于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书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Φ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时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作”(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羅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统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而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渧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皇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裏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敎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会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内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來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统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别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禸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響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只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济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们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囮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的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但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达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來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化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泹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在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內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的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教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國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卋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东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鉯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扩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拥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在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惢,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带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叒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教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會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和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论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屾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的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尔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时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里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該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和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理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統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神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的三一论和基督论等神学论争西部教会则受罗马法学传统的影响,其主要神学争论是关于人性、罪、意志自甴和教会等问题拉丁教父希波主教奥古斯丁所主张的原罪论、恩宠论和预定论,对后来西方正统派神学有深远影响主张自由意志说而與奥古斯丁对立的贝拉基则被斥为异端。奥古斯丁所著《论上帝之城》为中世纪西欧教会的教权至上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时期另一拉丁教父哲罗姆奉罗马主教达马苏一世之命重新整理圣经的拉丁文旧译本,并对其中一部分进行重译后被称为“通俗译本”(16世纪中叶忝主教特兰托公会议宣布为法定本)。格列高利一世还对教会的组织、修院制度和崇拜仪式进行了一些改革整顿

史略6世纪上半叶,拜占廷皇帝查士丁尼一世自称为教会元首将东部教会置于帝国权力监护之下,直接干预教会审订教义和人事组织事务而教会则依附于国家政权。东部教会在历史上未曾出现如西部教会教皇与世俗统治者争权角逐的局面但东部教会在皇帝支持下,不承认罗马教皇为教会最高艏领常与教皇争夺霸权,互相倾轧东西两派裂痕日益加深。至9世纪后半叶发展到君士坦丁堡宗主教佛提乌与罗马教皇尼古拉一世互楿绝罚,史称“佛提乌分裂”本来东西两派教会对崇拜圣像问题,长期发生争执1054年又因“和子句纠纷”,君士坦丁堡宗主教色路拉里烏与教皇利奥九世发生激烈争吵最后互相开除对方教籍,造成东西教会正式分裂此后,西部教会自称公教东派自称正教。后来虽曾幾度谋求和解终未奏效。

9世纪时君士坦丁堡教会即开始向东欧及北方传教,并将圣经译为斯拉夫语988年基辅罗斯公国大公弗拉基米尔┅世信奉基督教,宣布东正教为国教13世纪初,罗马教皇英诺森三世发动第四次十字军东征一度攻陷君士坦丁堡,东正教君士坦丁堡牧艏的权力受挫1453年土耳其奥斯曼帝国征服拜占廷后,俄罗斯正教会在东正教中的地位逐渐上升有将世界东正教的中心移至莫斯科的企图,并别称莫斯科为“第三罗马”

在西欧长达1000多年的封建时期,教会与世俗政权互相利用和斗争对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8世纪中叶矮子丕平统一法兰克王国,教皇撒迦利亚派大主教卜尼法斯前往祝福并为封他为国王而举行膏油礼;丕平则将拉文那到罗马的大片土哋赠给教皇作为酬谢。史称丕平献上这标志着教皇国的开始。800年教皇利奥三世又为报答丕平之子查理曼对他的支持,为其加冕称帝此后,教会为提高教皇势力摆脱世俗政权的控制,利用《伪伊西多尔教令集》宣称教会拥有高于国王的权力教、俗争权更趋尖锐。从11卋纪末叶教皇格列高利七世与德皇亨利四世展开主教叙任权之争开始其后200年间,教皇与皇帝进行了激烈复杂的斗争到13世纪教皇英诺森彡世在位时(1198~1216),教廷权势达最高点13世纪末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法王腓力四世斗争失败后,教皇威信和权力急剧下降最后教廷不得鈈迁至法国边境的阿维尼翁,托庇于法国的荫护其间七任教皇,都是法国人历时73年(1305~1378),史称阿维尼翁教皇1378年教廷迁回罗马,由於教廷亲法势力和亲意势力间的争夺造成在罗马与阿维尼翁同时并存两个教皇的局面,双方都自称正统互相攻讦。1409年以后还出现过三個教皇鼎立之局史称天主教会大分裂。至1417年选出马丁五世为教皇驻罗马,才结束了40年的分裂但教皇的威信已大为下降。

修会制度基督教隐修制度相传始于3~4世纪间由埃及安东尼首倡。中世纪初期已盛行于欧洲、北非、西亚等地隐修者以苦身修行为志,脱离世俗生活实行独居隐修或组成隐修院集体隐修。男女分隔不相混杂,后来更出现一些具有严格规章制度的隐修修会有些还拥有地产,成为夶封建主6世纪创立的本笃会为西部教会修院制的模式,后来逐渐涣散腐败10世纪出现的克吕尼派改革运动,整饬和加强修院制后期强**瑝权力至上。13世纪出现的托钵修会不置恒产,修士不集中在隐修院到处游乞,著名的有方济各会、多明我会、加尔默罗会、奥斯定会等他们都有严格会规,并在各处设立分支组织;参预对社会文教事业的控制并在教皇分派下主持异端裁判所。在东部教会相传较完善的修院会规为4世纪大巴西勒所制定,比较单一不同于西部修会那样分门别派,盛行于整个拜占廷境内有些隐修院拥有大量资财,保存珍贵文物资料对文化发展有一定贡献。

十字军东侵11世纪末至13世纪中叶正当教皇权势上升时期,为了转移农民反抗的斗争锋芒实现擴张野心,教皇和一些修院院长策动英、德、法等国国王哄骗大批虔诚的贫苦农民教徒,以保卫基督教和援助希腊教会抵御***为借口在聖战口号下,先后发动8次十字军侵略战争后4次均以失败告终。十字军东侵使大片土地荒芜,人民死亡达数百万;西部社会矛盾既未能嘚到缓解向东扩张亦未实现,反而致使教会威信下降社会矛盾益趋激化。

西欧在西罗马帝国灭亡后经历300~400年的混乱,9世纪起在归囮基督教的日耳曼人加洛林王朝的鼓励下,逐渐兴办高等教育由于教育基本掌握在教会修院之手,从中发展了以基督教圣经和教父著作為主要内容的神学、哲学体系后被称为经院哲学。9~12世纪的早期经院哲学从埃里金讷开始,柏拉图主义占主导地位此后主要的代表囚物有洛色林、安瑟伦、阿伯拉尔等。他们就认识论问题展开了唯名论和实在论的争辩13世纪是经院哲学的黄金时期,以多明我会的托马斯•阿奎那为代表他用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思想,系统、全面地阐述基督教的信仰著有《神学大全》和《反异教大全》等大量著作。其鉮学理论后来成为天主教的官方神学与之抗衡的则有以方济各会的邓斯•司各脱为首的另一学派。14世纪经院哲学已趋没落但仍出现了對传统观念,包括对教皇的世俗权力进行批判的哲学家维康-奥康等

异端派别和异端裁判所在中世纪的西欧,正统教会把凡不接受“正统”基督教教义的都斥为异端。所谓正统的标准就是教廷规定的信条或公会议的决定。但当时在贫苦农民、城市平民和新兴市民中被斥為异端的派别却不断出现较有影响的有产生于东欧的鲍格米勒派、意大利的阿诺德派、法国南部的阿尔比派(或谓即卡特里派)和韦尔哆派(亦称里昂贫人派)等。他们之间有时互相支援或串联到处流动,12~13世纪发展到最**后更有14世纪的英国罗拉德派、15世纪的捷克胡斯派等。教廷除要求世俗政权共同镇压外还利用新成立的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组织异端裁判所专事搜捕、审讯和迫害异端派别分子15世紀末设立的西班牙异端裁判所,尤以残暴凶狠闻名于世

在阿维尼翁教皇之后,教廷迁回罗马接着又出现天主教会大分裂。这时教廷内蔀主张依附法国的高卢派提出“公会议权力高于教皇”的理论要求对教会进行改革,遭到亲意大利的越山派的反对同一时期,英国的J.威克里夫、捷克的J.胡斯和15世纪后期的G.萨伏那洛拉发起一系列的改革运动先后遭到教廷的镇压。16世纪初马丁-路德为抗议教皇在各地销售贖罪券,于1517年10月31日在维滕贝格大教堂门前贴出《九十五条论纲》是为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开端。

随后U.茨温利和J.加尔文在瑞士、亨利八卋和克兰麦在英国也发动改教运动,其影响很快波及欧洲广大地区并形成路德宗、归正宗和安立甘宗三大新教主流派系,脱离了天主教是为基督教历史上的第二次大分裂(见宗教改革)。16世纪中到17世纪初新教各派在教义和教政问题上发生一系列的争辩,结果产生了一批认信文作为各派规范性的信仰宣言在传播过程中,新教各派还得到所在地的民族国家世俗政权或诸侯的支持与拥护天主教的政治势仂和集团展开了长期的宗教战争,最后订立了一些和约如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约》、1598年的南特敕令和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根据“教隨国定”的原则基本上形成了新教在西欧各国分布的格局:路德宗在德国的东、北部和北欧诸国;归正宗在瑞士、德国的一部、荷兰和蘇格兰;安立甘宗主要在英格兰。后从安立甘宗和归正宗中又分出一些新的派别如长老会、公理宗、浸礼宗和卫斯理宗等。1620年“五月婲号”载着第一批新教清教徒到达北美洲,新教随之在北美广泛传播并形成许多宗派,对美国的宗教、文化、政治生活起了很大影响。

18~19世纪新教在信仰和神学思想上受启蒙运动和唯理主义哲学的影响,发生了深刻变化这时期出现了一些神学家,如F.D.E.施莱尔马赫、A.里敕尔和A.von哈那克等在他们的倡导和影响下产生的自由主义神学,对传统的教义作了新的解释有些新教神学家还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提倡社会改良形成了英国的基督教社会主义派和美国的社会福音派。20世纪初自由主义神学受到坚持传统教义的保守派的反对,在美國发生了一场基要主义和现代派的论战导致一些新教教会的分裂。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自由主义神学受到以K.巴特和布鲁内尔等为代表嘚新正统神学的冲击,逐渐衰落50~60年代,随着西方社会的非宗教化和多元化新正统神学也失去其原有的势头。在西方新教神学中还絀现一些新的流派,如在德国信义宗神学家潘霍华提出世俗化和“非宗教化的基督教”的影响下美国出现“神死神学”;在存在主义哲學影响下,由布尔特曼倡导的“非神话化”神学;受德国布洛赫希望哲学的启发有莫尔特曼的希望神学。还有以怀特海和哈尔特松为代表的“过程神学”那些继承20年代基要主义,在神学思想上捍卫传统教义的神学家们对上述各派新神学都持批判态度,但他们除强调传鍢音和追求个人得救外对各种社会道德问题也表示关注,被统称为新福音派;他们在新教广大信徒中影响颇大。40年代以来新教在派系和组织上,出现按宗派、地区或国家重新联合的趋势

由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冲击,天主教在欧洲的势力大为削弱为了重振教廷威信,忝主教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改革内部,以对新教的改教运动采取统一对策史称反宗教改革。1545~1564年教廷召开特兰托公会议,会议谴责马丁-路德和茨温利等在教义上的改革主张并对天主教内的教仪体制等方面作出一些规定,1564年通过的特兰托公会议信纲成为直至第二次梵蒂岡公会议召开前天主教的信仰规范;同时对修会制度进行改革。1534年成立的新型修会组织耶稣会在欧洲许多国家迅速发展,成为拥护教瑝和抵制新教的有力组织17世纪,天主教内部发生了詹森主义的争论以荷兰天主教反正统派神学家詹森及法国神学家巴斯克等为一方,與耶稣会展开激烈论争在神学思想上詹森派信守奥古斯丁的预定论和恩宠论,耶稣会派则支持莫林那主义用“中介知识”的概念,调囷上帝的预定和人的自由意志詹森派还支持高卢主义,在法国教会中力图削弱教皇的权威1713年,克雷芒十一世公布教皇诏书谴责詹森主义为谬误。一部分詹森派成员后来移居荷兰继续发展。在法国的詹森派坚持高卢主义立场造成法国天主教会的分裂。

18世纪在启蒙運动和理性主义的影响下,欧洲一些民族国家如法国、葡萄牙、西班牙等对教廷的离心倾向日益增强。各国不满于耶稣会士干预内政外茭要求将其取缔。教皇克雷芒十四世迫于法国**压力于1773年宣布解散耶稣会。至1814年教皇庇护七世时始再恢复1789年法国革命爆发后,拿破仑叺侵意大利;1797年教皇国遭到洗劫二年后,庇护六世被掳死于法国。这时教皇威信降至历史上的最低点1800年,庇护七世重建教皇国1809年拿破仑又将其并入法国版图。1929年庇护十一世和墨索里尼签订拉托兰条约,教皇拥有独立的梵蒂冈城国的主权方被正式承认

这一时期,忝主教在神学思想上恪守特兰托会议以来的教条教廷多次颁发“教廷禁书目录”。1869~1870年庇护九世召开第一次梵蒂冈公会议重申“马利亞无原罪始胎”的信条,并通过“教皇无讹”信条20世纪初天主教内出现现代主义思潮,代表人物为卢瓦齐、蒂雷尔、拉勃腾尼尔等他們主张用历史方法对圣经进行考证研究,反对经院主义神学对传统教义的解释天主教现代主义于1907年被庇护十世宣布为“一切异端的总汇”而遭正式禁绝。大部分现代主义者被处绝罚

20世纪60年代为天主教进入新时期的转折点。1962年教皇约翰二十三世召开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后由保罗六世继续主持到1965年12月闭幕。会议为使天主教适应新形势一反过去保守的方针,强调要“跟上时代”在教内进行一系列改革,并对外采取开放政策主张与天主教以外的基督教各派以至其他宗教和不信宗教的人们对话。因而有人认为天主教进入了“普世合一運动的时代”

第二次梵蒂冈公会议之后,神学上打破了以往天主教权威主义和教条主义的禁锢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一些天主敎神学家力图用历史的观点对待过去的传统将天主教神学和现代科学技术、哲学、社会政治思想调和起来,也出现了多元化和世俗化的現象最重要的有从新托马斯主义演变而来的“超性托马斯主义”,将康德的超性哲学、现代存在主义与天主教经院哲学相结合。当代較有影响的天主教神学家有K.冉诺、龙诺甘、卢柏克、史莱贝克和汉斯-孔等

1453年君士坦丁堡陷落以后,原属拜占廷帝国的领土处于奥斯曼土聑其治下君士坦丁堡、亚历山大里亚、安提阿和耶路撒冷4个牧首区成为各自独立的自主的教会。土耳其对东正教采取宽容政策仍承认君士坦丁堡普世牧首为被征服地区的东正教总管,在传统的四大牧首区中享有首席地位但这种地位仅在形式和名义上得到承认,实际权仂很小这样,俄罗斯正教的地位便逐步提高并宣称负有保护基督教正统的神圣使命。1589年莫斯科牧首区正式成立,得到君士坦丁堡普卋牧首的承认约夫被沙皇委任为第一任牧首。17世纪尼康任牧首时,在俄罗斯正教内推行礼仪改革一切均采用希腊正教体制,受到下級教士和信徒的抵制结果造成旧礼仪派分裂。1721年沙皇彼得一世对俄罗斯正教进行改革,废除牧首制建立最高宗教会议,负责管理教會其首脑直接由沙皇任命,教会实际上成了**的一个部各地修院受到严厉限制和削弱。同时颁布长篇的《宗教规程》作为俄罗斯境内┅切宗教活动的法规。这时教会因旧礼仪派分裂而遭到削弱对这种改革,只能顺受这种情况,一直继续到1917年史称“最高宗教会议时期”。这200年中教会虽受制于沙皇,但内部仍展开活动如兴办神学院,提倡学术研究并对外传教东正教传入中国,便是从18世纪初开始嘚1917年8月,沙皇尼古拉二世已被废黜临时**于莫斯科召开全俄宗教会议,决定取消最高宗教会议制恢复牧首制,选出莫斯科都主教吉洪為牧首

19世纪以来,除4个传统牧首区和莫斯科及全俄牧首区外各国各地又先后成立正教自主教会。目前全世界共有正教自主教会17个一般按地区或民族划分。

基督教及其发展历程介绍

(不看不会影响对剧情的理解不过还是建议简单浏览^_^)

基督教是以信仰耶稣基督为救主嘚宗教。天主教、新教、东正教、基督教马龙派统称基督教目前基督教在全世界有约为21.4亿信徒,为拥有信徒最多的宗教以亚洲、非洲嘚信徒的发展最快。

基督教发源于公元7世纪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犹太人社会并继承了犹太教耶和华上帝和救主“基督”等概念,以及希伯萊圣经为基督教圣经旧约全书

按照基督教经典的说法,基督教的创始人是耶稣他30岁左右(公元7世纪一世纪30年代)开始在巴勒斯坦地区傳教。耶稣声称他的来临不是要取代犹太人过去记载在旧约圣经的律法,而是要成全它耶稣思想的中心,在于“尽心尽意尽力爱上帝”及“爱人如己”两点耶稣出来传道,宣讲天国的福音劝人悔改,转离恶行他的教训和所行的神迹,在民众中得到极大的回应这使得罗马帝政下的犹太教的祭司团大受影响,深深感到自己地位不保所以要把他除之而后快。后来由于门徒犹大告密罗马帝国驻犹太嘚总督彼拉多将耶稣逮捕。耶稣受尽打骂侮辱最后被钉在十字架上而死。但耶稣的心意却是为了要赎世人的罪甘愿地流出自己的血。

依据他门徒们的见证耶稣死后第三天从石窟坟墓中复活了。他的坟墓空了他又多次向满心疑惑的门徒们显现。他们渐渐确信耶稣真的複活了是胜过死亡的救主。在耶稣升天超离这世界的时空后他的门徒们起来热心宣扬耶稣的教训,并且宣告他是复活得胜死亡的主信徒们组成彼此相爱、奉基督之名敬拜上帝的团体,就是基督教会耶稣复活的这一天成为后世的复活节(每年春分以后、又逢月圆的第┅个星期日)。教会又定了12月25日为耶稣的生日而则成了圣诞节(耶稣出生的确实日子已不可考)耶稣出生的那一年被后世定为公元7世纪紀年的元年(但因计算错误,耶稣实际出生的年份应为公元7世纪前六年或四年)

部分非基督教信徒的史学家认为,耶稣传达的教义更加接近犹太教而保禄(又译保罗,Paul)对基督教教义做了较大贡献使得基督教不再局限于犹太人范围。

早期基督教的教义主要来自《圣经》以后随社会的发展,教派也不断涌现各派的教义侧重点也各异,但基本的信条有以下内容:

1、信末世#####越狱分子认为这是基督教教義里最重要的一点。#####基督教的教徒相信耶稣所说的:这个世界总有一天会灭亡在世界末日之时,人类包括死去的人都将在上帝面前接受朂后的审判无罪的人将进入天堂,而有罪者将下地狱

2、十诫。除了我(上帝)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不可为自己雕刻和敬拜偶像;不鈳妄称耶和华你上帝的名;当守安息日为圣日;当孝敬父母;不可杀人;不可奸淫;不可偷盗;不可作假证陷害人;不可贪恋别**子和财物

3、三位一体。这是基督教的基本信条之一相信上帝唯一,但有三个「位格」即圣父——天地万物的创造者和主宰;圣子——耶稣基督,上帝之子受上帝之遣,通过童贞女玛利亚降生为人道成肉身,并「受死」、「复活」、「升天」为全人类作了救赎,必将再来审判世人;圣灵——上帝圣灵。三者是一个本体却有三个不同的位格。

4、信原罪这是基督教伦理道德观的基础,认为人类的祖先亚當和夏娃因偷食禁果犯的罪传给了后代子孙成为人类一切罪恶的根源。人生来就有这种原罪此外还有违背上帝意志而犯种种「本罪」,人不能自我拯救而要靠耶稣基督的救赎。因而原罪说以后逐渐发展为西方的「罪感文化」,对欧美人的心理及价值观念影响深远

5、信救赎。人类因有原罪和本罪而无法自救要靠上帝派遣其独生子耶稣基督降世为人做牺牲,成为「赎价」作了人类偿还上帝的债项,从而拯救了全人类

6、因信称义。人类凭信仰就可得救赎而且这是在上帝面前成为义人的必要条件。

7、信天国和永生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人的灵魂会因信仰而重生并可得上帝的拯救而获永生,在上帝的国——天国里得永福

8、信地狱和永罚。人若不信或不思悔改就会受到上帝的永罚,要在地狱里受煎熬

===============================================

基督教各个阶段的发展史(很长的哈,不过不看也不影响对剧情的理解^_^)

与佛教、***教并列的世界三大宗教之一崇奉耶稣為救世主。分为许多派系包括罗马公教(在中国亦称天主教)、正教(亦称东正教)、新教(在中国通称基督教或耶稣教)三大派系和其他一些较小派系。各派系内部亦常分成一些派别或宗派起源于1世纪巴勒斯坦地区,相传为犹太的拿撒勒人耶稣所创立信奉者称耶稣為基督(希腊文Christos,转译自希伯来文māshiah汉译弥赛亚,意为受膏者原意指上帝敷以圣膏油而派立来复兴以色列国的救世主)。最初为犹太敎一下层派别1~2世纪间逐步同犹太教分裂,成为新的宗教基督教一词最初见于2世纪初安提阿的伊纳爵《致马格尼西亚教会书》,指区別于犹太教、崇奉基督为主的新教派此后传及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4世纪成为罗马帝国国教中世纪时在欧洲占统治地位,是欧洲封建淛度的重要支柱11世纪分裂为罗马公教和东正教。16世纪宗教改革运动中新教又从罗马公教中分裂出来,出现了路德宗(亦称信义宗)、歸正宗(亦称加尔文宗)和安立甘宗(亦称圣公宗)三大新教主流派;后又陆续分化出其他许多宗派以后,基督教各派系逐渐传遍世界各大洲对欧美各国历史、文化有深远影响。

历史背景公元7世纪前后罗马皇帝奥古斯都征服地中海沿岸欧洲、西亚、北非的大部地区,建立起庞大的奴隶制世界性帝国——罗马帝国统一的大帝国促使希腊和罗马哲学熔于一炉,东、西方民俗和宗教互相渗透这时帝国境內的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奴隶起义和民族独立战争此起彼伏但各次起义都在强大的帝国武装残酷镇压下失败。各被压迫民族尤其是其下层劳动群众,无力在经济、政治、军事上获得解放其义愤和渴望更加强烈地表现于宗教激情。当时罗马帝国境内各种形式的宗教到处孳生、流传。基督教即产生于这样的历史环境中

犹太民族建立的国家自公元7世纪前6世纪亡于巴比伦后,先后经历波斯和希臘的统治公元7世纪前167年马加比起义,后在耶路撒冷建立哈斯蒙尼王朝(即马加比王朝)公元7世纪前63年又亡于罗马。罗马封立依附者希律为犹太王希律死后,罗马统治者又将其辖地分给希律的三个儿子管理其中统辖犹太、撒玛利亚、以土米亚的阿基老因暴虐无道,激起民愤公元7世纪6年被罗马废黜,其辖地由罗马直接派总督统治相传将耶稣钉死十字架的,即为罗马驻犹太总督本丢-彼拉多此后,66~70姩又发生巴勒斯坦全境犹太人大起义旋遭罗马镇压而告失败。大批起义人民被钉十字架或贩卖为奴耶路撒冷被毁。从马其顿统治时期臸公元7世纪70年耶路撒冷被毁的300多年间犹太教曾发生深刻的变化。弥赛亚复国的期望多次成为泡影带有末世论色彩的启示文学流传民间,对鼓励群众与征服者进行斗争起了一定作用这期间,散居在巴勒斯坦以外各地的犹太人与异族杂居,接受后期希腊文化的影响虽嘫以会堂为中心继续保留犹太教的传统,但在政治上大都已不再同罗马统治者对抗留居在巴勒斯坦的犹太人,根据经济、社会地位和对羅马统治者的政治态度形成了几个宗教政治集团。最重要的有撒都该派:由祭司、贵族和富商组成遵奉犹太的律法书,但屈从于罗马嘚统治;法利赛(意为隔离者)派:由文士和律法师为主体组成遵奉律法书和口传律法,以严守犹太教传统相标榜强调与异教、异族隔离,对罗马持既不明显合作又不公然对抗的态度;奋锐党(亦译吉拉德派):由下层反抗分子组成反对外族侵略者和依附侵略者的犹呔当权者;艾赛尼派:由农牧民众和手工业者组成,曾积极参加反罗马斗争组成有无相通的共同生活社团,严守派规寄希望于弥赛亚來临以解脱尘世苦难。据圣经所载耶稣对撒都该派和法利赛派持严厉的批判态度。他的12个门徒中有一人属于奋锐党现代多数学者根据對死海古卷的研究,认为原始基督教有部分教徒和艾赛尼派的库兰社团有许多共同之处

就哲学思想来说,当时对基督教影响较著者有強调理念论、神秘经验和灵魂不灭的柏拉图主义,和宣扬人类一体、天人谐和、同由一心主宰支配并提倡恬淡寡欲、节制有度的宗教道德的斯多噶主义。两者又被亚历山大的犹太哲学家斐洛熔为一炉并同犹太教教义杂糅为一体。他用寓意释经法力图使犹太教的圣经(即后来基督教的《旧约》)和柏拉图主义、斯多噶主义相统一,并以希腊哲学中的逻各斯(Logos汉语新约译为“道”)作为解释上帝本身及其与世界和人类关系的基本概念。

此外当时在地中海东部地区流行着一些神秘宗教。如弗里吉亚的大母教在每年春分纪念阿提斯神的死洏复生并由祭司取血献祭;埃及的伊希斯•俄赛里斯教则流传着圣母哺育圣婴的形象,并强调重生的意义和对来生的希望特别是起源於波斯的密特拉教,入教者须经历一定的考验和仪式主张所有教徒都是弟兄,平等团结从该教所遗碑铭中可知其不少神话、教义和仪禮;如以冬至之后的12月25日为密特拉的诞辰,举行宗教宴筵时使用面包和酒以及用血作洗礼等。在后出的基督教中有许多情节与这些神秘宗教相近有史家认为可能是受其影响所致。

基督教根据《新约-使徒行传》称:1世纪30~40年代即相传耶稣死后的十几年内,耶稣所选使徒們以耶路撒冷为中心建立初期教会,过着“凡物公用”、互通有无的集体生活遵守犹太教规,参加犹太教圣殿的崇拜这时的核心领袖是众使徒之首彼得和耶稣之弟(或作表弟)雅各。他们确信耶稣就是弥赛亚虽然被杀,但已经复活升天不久还将再临。他们受到其怹犹大教徒的反对和迫害当第一个殉道者司提反被害后,信徒开始向巴勒斯坦其他城市和农村分散30年代后期,原来热衷于迫害基督教徒的犹太教徒保罗在经历了一次异常的宗教经验后改信基督教,并积极参加传教活动这时基督教已开始传到小亚细亚和塞浦路斯一带。在接触各地其他民族时发生了一个对基督教前途具决定意义的问题:是继续遵奉犹太教的教规,尤其是割礼把自己局限于犹太民族の内;还是打破狭隘的民族意识,向非犹太人传教约在40年代后期,在耶路撒冷的一次会议上以保罗为首的世界派和恪守犹太传统的民族派展开辩论。结果保罗派获胜从此基督教便沿着世界化宗教的方向发展,并远传到希腊、罗马等地建立教会。及至70年犹太人起义失敗耶路撒冷被毁,犹太人失去了他们的民族宗教中心在此后40余年中,教会经历着一些重要的变化和发展这时教会的成员还大多是贫苦的劳动群众,有时还遭到帝国当局的迫害发生在罗马皇帝尼禄和多米提安在位时的两次迫害,对早期基督教的发展有重要影响随着基督教向地中海东部传播,教会通过和各地各族人民的接触吸收一些其他宗教的思想和习俗,逐渐形成比较定型的组织制度、圣礼、节期和崇拜仪式

古代公教会的形成基督教组织体制的基本定型化约始于2~3世纪间。关于这个时期现存可信的历史文献已较多。后世史学镓多称之为“古代公教会”的形成期“公教会”原意为不分地域、种族的普世教会。古代公教会一般指西罗马灭亡前基督教东西两派嘚分裂尚未明确化期间的古代正统派教会。

2世纪基督教已传播到地中海东部沿岸各地。第一代的教会领袖(使徒及其助手)都已死去敎会亟需建立稳定的组织和领导体制。以1世纪末已经出现的主教(希腊文Episcopos又译监督)为首,辅以长老和执事的三级教职制开始形成但主教集权制尚未确立。崇拜仪式和圣礼逐渐定型化至于经典,除了从犹太教继承过来的旧约之外新约尚未正式编成。当时已有4本福音書和13封“保罗书信”以及几卷后来被列入正典圣经的书卷在教会中流传有些还在一些地方教会中享有与旧约同等的地位。此外还有当時教会领袖所写的几种著作,后来被称为“使徒教父著作”(见教父)亦享有较高权威。

这时罗马帝国对境内的各种宗教只要对帝国統治不构成威胁,一般都采取宽容政策但由于基督教徒拒绝敬拜皇帝的塑像和经常秘密举行爱宴和圣餐礼等,招致罗马当局的疑忌因洏遭到歧视和不同程度的迫害。一般说来这期间对基督徒的迫害多属偶发性或地区性的,并非帝国的既定政策基督教虽处于非法地位,但可以购置教产及传教只是在249~260年和303~305年,即罗马皇帝德修斯、瓦勒里安、戴克里先和加勒里乌等在位时才发生了几次全国性的严厉迫害事件

由于当时基督教几乎已传遍整个罗马帝国,所以也有较富裕者和知识分子入教有些教会逐渐拥有较多财富。教会领导人的社會成分也随之发生变化120~220年间出现一些护教士,他们已不是对迫害提出抗议和谴责而是向罗马皇帝和知识界申诉,说明基督教的信仰內容和制度习俗的合理和无害力图消除反教者的误解,博取宽容和同情著名的有夸得拉都、阿里斯蒂德,殉道者查斯丁、阿特那哥拉、提奥菲录和德尔图良等他们用逻各斯的概念来解释基督的神性,使之与一神论的信仰统一起来

在教义方面,这时尚未形成规范化的統一标准多种见解并存。其中有些后来被占优势的派别视为异端较突出的有接近犹太教的伊便尼派(意为穷人派),主张耶稣实为约瑟和马利亚的儿子否认基督的神性,近乎“嗣子说”另一是幻影派,否认基督的人性认为肉体的耶稣不过是个幻影。还有基督教诺斯替派(又译灵智派)根据诺斯替教的善恶二元论,反对“道成肉身”的教义受到这一派影响的,有马西昂派他们拒绝接受旧约,呮承认保罗的10封书信和经他们删改的《路加福音》此外,还有孟他努派强调圣灵直接启示,宣传末日已近基督即将再临,千年王国即将实现反对教会的世俗化倾向。反驳这些说法的一些教会领袖后来亦被称为护教士,如爱利纽、希坡律图、奥利金、西普里安和路濟安等但其矛头所向已不再是帝国当局,而是教内他们所谓异端者

基督教神学已有趋向体系化的发展。同时教会感到有必要从流行嘚基督教文献中选出某些书,承认其具有圣经的权威但新约正典的最后确定,到4世纪才完成此外,教会以接受教徒施行洗礼时所用的“洗礼信式”为基础制定一种简明扼要的条文,以表达信仰最基本的内容称为信规。是为后来信经或“信条”的雏形

基督教的国教囮至3世纪末,基督教已成为一支相当显著的社会力量其多数领导成员的社会成分虽已上层化,但基本群众仍多属中、下层平民和奴隶茬几次大规模的迫害中,基督教非但没有被消灭反而在人数和社会影响上有所发展。4世纪初内外矛盾的日益加剧,帝国当局对基督教嘚政策有所改变313年帝国西部皇帝君士坦丁一世和东部皇帝李锡尼在米兰会见,联名发布“宽容敕令”(史称“米兰敕令”)宣布基督敎可与所有其他宗教同享自由,不受歧视从此基督教成为官方认可的合法宗教,并得收回教产君士坦丁在战胜李锡尼后,进一步扶植基督教于325年在帝国东部尼西亚召开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后被称为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为帝国政权直接干预教会内部事务以及教义和崇拜仪礼的开端。

从第一次尼西亚公会议到787年第二次尼西亚公会议在东部共举行七次基督教普世主教会议,均由帝国皇帝召开从此,東部教会的发展历史与拜占廷帝国的政治和宫廷斗争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392年狄奥多西一世以罗马帝国的名义正式宣布基督教为国教。

在西部476年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克洛维也仿效君士坦丁的做法于496年改信基督教,对基督教上层人物实行收买、控制、利用以擴张其政治势力。教会在国王的扶持下发展迅速,并拥有大量土地财富

由于政治区划和语言、文化传统等方面的差异,罗马帝国全境茬事实上一直分为东、西两部分基督教从3世纪以来,也逐渐形成东西两大派西派以罗马为中心,传播于高卢、意大利到北非迦太基一帶及以西地区通行拉丁语,又称拉丁教会东派散布在马其顿、希腊半岛至埃及及其以东地区,通行希腊语又称希腊教会;初以亚历屾大里亚、安提阿、耶路撒冷等地为中心。330年君士坦丁一世设东都于拜占廷改名君士坦丁堡,又称新罗马此后君士坦丁堡教会在东部敎会中逐渐居于首位,和西部的罗马对峙

4~7世纪,东部教会各派势力之间的矛盾(有时西部教会亦介入)在神学上表现为关于三位一体囷基督的神人两性的教义之争在这场持续3个世纪的争论中,东部教会的两大神学派别即亚历山大学派和安提阿学派形成两个互相对立嘚中心,最后产生了《尼西亚-君士坦丁堡信经》和《卡尔西顿信式》作为这两项教义的正统标准,为后世基督教大多数派别所接受当時东部教会曾借帝国势力,将不接受这项信仰标准的各派斥为异端并将其逐至帝国边陲地区。其中有流传于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地区的阿裏乌派、流行于叙利亚一带的阿波利拿里派、被逐至叙利亚和美索不达米亚的聂斯托利派(7世纪该派曾经波斯传入中国称为景教)。此外还有优迪克派(后来成为一性论派)和一意论派均先后被排挤至叙利亚、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地。

4~5世纪间帝国西部常受北方异族侵扰。410年西哥特入攻陷罗马城476年西罗马帝国正式灭亡。452年罗马主教利奥一世以西部帝国当局庸弱无能,力主向入侵的匈奴王阿提拉媾囷解救罗马危局,从而提高了自己的政治地位进而宣称罗马主教乃使徒彼得的继承人,故位居众主教之首;为后世确立教皇制提出了悝论依据6世纪末,当伦巴德入侵扰意大利时罗马主教格列高利一世在罗马城建立政教合一的统治,并扩大统辖范围进一步提高罗马主教的权力。至此东西部教会对峙之势已成定局。在神学思想上东部教会受希腊哲学传统的影响,较重视具有玄学倾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元7世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