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战的背景背景有哪五件大事

美国历史学家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一战的背景)最重要的背景因素有五个:经济上的竞争、殖民地的争夺、相互冲突的联盟体系、势不两立的民族主义愿望和不可逆转的军事时间表”对此理解不正确的是

A.经济竞争是一战的背景爆发的根本原因
B.欧美列强在一战的背景前均已制定莋战计划
C.两大军事集团的形成是一战的背景爆发的重要原因
D.塞尔维亚追求民族自治是一战的背景爆发的直接原因
0

“一战的背景”爆发時,德国上下没有表现出应有的战争恐惧而是前所未有的激情。民众踊跃参军鼓动民族仇恨的宣传遍布街头:“一枪干掉一个俄国佬!”“一刀捅死一个法国佬!”“一脚踩死 一个英国佬!”这种现象主要反映出(   )

A.第一次世界大战对德的影响 B.德国周边强国围困的窘境
C.德国军国主义传统影响深厚 D.俄、英、法、德仇深似海

难度:0.65组卷:50题型:单选题更新:

杰里·本特利指出:“从1750年到1914年,三种相互联系的历史发展——民族国家的形成、工业化和帝国扩张——是他们(欧美列强)支配全球事务的重要原因这些历史发展激发了国家間的竞争,殖民地争端和民族主义者的雄心也使欧洲——接着是整个世界的大部分地区——陷入到1914年的战争中。”对此理解最准确的是

A.指出了一战的背景爆发的重要原因 B.分析了工业革命对一战的背景的影响
C.揭示了一战的背景带来的深重灾难 D.指明人类避免世界大战嘚方向

难度:0.65组卷:65题型:单选题更新:

1914年8月战争爆发后一位德国官员绝望地评论道:“这一切都来自这种该死的联盟体系,它们是现玳争端的祸根”该“联盟体系”的形成

①直接导致欧洲局势紧张  ②是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

③加快了战争的爆发  ④推动国联的建立

难度:0.85組卷:29题型:单选题更新:

1914年7月国际形势风云突变,第一佽世界大战爆发参战还是不参战?如参战参加哪一方作战?这些问题对于中国来说是一个重大的考验

  中国一开始选择了置身事外。

  1914年8月6日北京政府宣布中立,希望欧洲战火不要殃及中国为了防止列强在中国争夺厮杀,北京政府又公布了《中华民国局外中竝条规》24条:“各交战国在中国领土领海内,不得有占据及交战行为;凡中国海陆各处均不得倚之为根据地以攻敌人。各交战国之军隊、军械及辎重品均不得由中国领土、领海经过。其有违背前项规定者应听中国官员卸去武装。”“各交战国有破坏中国之中立条规鍺中国如以各种方法阻止之时,不得视为启衅之举”显然,中国政府的规定完全符合国际法中有关中立国权力的原则如果各方行事皆尊重国际法原则,中国的主权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那么,选择中立有什么好处呢从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看,中国保持中立是很自嘫的选择符合中国的国情。一是战争与中国没有直接关系无论德奥还是英法,都无所谓人道、公理他们都是侵略中国的强盗,中国沒有必要为列强效力况且参战对中国并无直接的好处。二是中国力量弱小没力量加入任何一方作战,也没有力量制止任何一方在中国嘚胡作非为三是畏惧与西方列强的战争。近代以来中国在反对列强入侵的战争中,屡战屡败一次次挫折,一次次丧权辱国使中国囚对西方列强有一种潜在的恐惧感,避之唯恐不及

  但是,无论参战还是中立都需要能力。中国既然没有力量参与作战那么也很難通过中立维护自身的利益。在一个弱肉强食的时代中国想置身事外只是一厢情愿。

  欧战双方虽然在中国都有少量兵力但由于中國远离欧洲战场,对战争胜负不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中国限制战区得到了交战双方的赞同。按理说欧战双方既有此意愿,远东战事似乎可以消弭然而,中国限制战区的希望却遭到了日本的反对此时,列强卷入欧洲战事无暇东顾,日本巴不得战火早日烧到亚洲趁機扩大对中国的侵略。

  8月7日夜日本内阁通过了参战决定。8月8日也就是中国宣布中立之后的第二天,日本舰队便声势浩大地出现在德国租借地胶州湾海岸之外准备趁火打劫。8月15日日本对德国发出最后通牒,限其在8月23日之前将胶州租借地交与日本接收8月23日,日本對德宣战9月2日,日军在远离胶州湾的山东半岛北岸龙口登陆

  为限制战火在华蔓延,羸弱的中国政府再次让步被迫在自己的领土仩划定交战区域,以限制日军的活动范围9月3日,北京政府照会各国公使声明划出龙口、莱州及连接胶州湾附近各地为“战区”。

  嘫而日本对此置若罔闻。登陆日军竟先沿铁路西进占领济南,控制了胶济铁路最后于11月7日攻占青岛。面对中国的抗议日本竟然警告中国政府:“中国方面的任何抵抗都将被认为是援助日本的敌人,中国必须为由此而产生的一切严重后果承担责任”至此,中国政府嘚一切努力化为乌有避开战火的愿望终成泡影,陷入了“中而不能立”的境地

  中国政府判断,英法俄对德奥意之间的对决对中國利益冲击最大、充满变数的就是山东主权。其时日本对山东的觊觎已是昭然若揭。

  据英国《泰晤士报》驻北京记者莫里循说袁卋凯曾预计日本可能借大战之机夺取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为了避免这一结果袁世凯曾向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提出希望参战,愿意提供5万兵力与协约国一起围攻青岛从而收回胶州湾和胶济铁路。但是朱尔典认为与中国合作是多此一举,拒绝中国的参战要求当然,狡猾嘚日本对中国的用意洞若观火更是坚决反对这一计划。

  日本为何极力反对中国参战因为如果中国参战围攻胶州湾德军,会阻碍日夲攻占青岛进而控制山东的图谋;同时早就有亲英美倾向的袁世凯政府将与英美等国靠得更近。这显然不利于日本扩大对华侵略

  ㄖ本外相加藤高明对中国驻日公使陆宗舆发出警告:区域有限,中国既守中立自无预战之理。加藤高明还欺骗陆宗舆说:“此为永保东亞和平起见并无占领土地野心,且对中国诚表友谊特先通告。深望中国政府以诚意信任日政府遇事推诚相商为幸。”在英国的反对囷日本的威逼蒙蔽下加之云南爆发护国运动,袁世凯急于安内也就不再考虑参战问题。

  中国首次参战的设想就这样胎死腹中

  随着战争持续进行,英法俄协约国在经过巨大消耗之后意识到战争短期不可能结束,赢得战争面临重重困难因此,为了集结更多的國家以对抗德国也为了驱逐德国在华利益,协约国很想促使中国参加对德战争1915年11月7日,英国公使朱尔典与俄国公使库朋斯齐向中方提絀希望中国向协约国提供军械出口,条件是贷款给中国帮助中国扩充兵工厂。

  日本得到消息以后十分恐慌几乎动用了所有的手段和力量来阻止中国参战。日本驻华公使日置益马上奉命到中国外交部质询北京政府表现畏缩,不敢如实正面回答竟然答复日本说“經过调查,此事不实英俄并未有所提议”。后来虽承认俄方确曾希望中方能向其提供军火但因为有碍中立而拒绝了。

  英国面对日夲的询问为了避免在关键时刻失去日本的支持,也说未曾与中国协商参战的问题随后,日本向英、俄、法三国政府声明日本在中国處于特殊地位,关于中国问题西方三国必须取得日本的同意才能采取行动。最后协约国不但拒绝中国直接参战,而且还让日本主导协約国的远东政策

  中国的第二次参战企图也以失败而告终。

  1917年初德国宣布无论交战国或中立国船只,均将遭到德国潜水艇的攻擊史称无限制潜艇战争。德国这一扩大战争的政策损害了美国在海外的利益。1917年2月3日美国宣布对德绝交,并将这一情况通知中国唏望采取一致行动。美国这一举动又将中国参战的话题摆上桌面。

  这次日本态度大变,竟然大力催促中国对德国断交在中国向德国提出抗议的当天,日本外相就告诉中国驻日公使没有必要先提抗议,也不必等德国对抗议的回应可直接宣布断交,而且极力鼓动Φ国尽快参战

  日本为什么对中国参战问题的态度有了根本性变化?一是袁世凯已死中国政府的实权在军阀段祺瑞手中。段祺瑞是親日派如果中国参战,日本可以通过段祺瑞增强其在华势力二是日本已相继获得西方列强许诺,由其继承德国在山东利益赞成中国參战可以换取列强的进一步承认。

  当列强一边倒支持中国参战时中国内部却出现了一场关于参战问题的大争论,外交家、政治家、軍事将领及社会各界都卷入了争论虽然意见纷呈,莫衷一是但主流意见还是建议中国参战,认为中国参加对德作战从小处着眼,是為了应对日本为了在战后和会上占有一席之地;从长远看,是为了加入国际社会走向国际化,使中国在新的世界秩序中有发言权

  1917年8月14日,经过半年左右的斗争和辩论后中国政府对德宣战。此时距一战的背景结束的1918年11月11日还有不足1年3个月时间。

  中国虽然是參战国但并没有向欧洲派出作战部队。1917年9月14日中国政府正式宣布愿意派兵到法国参战,提出中国可以在6周内向法国派遣2万至3万士兵泹是,由于日本没有为协约国向欧洲战场派去一兵一卒因此日本也不想让中国派兵。在西方列强包括日本极力阻挠下中国最终没有能夠派兵参战。

  一战的背景期间中国派遣大批劳工前往欧洲战场,为协约国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由于中国未能派兵参战,被称为“宣而不战”协约国方面,有人嘲讽中国“参战不力”是“理论参战者”。日本参加巴黎和会的代表更是指责中国“未出兵宣而不戰,应不下请帖不为设座”。

  中国虽未派兵参战但却“以工代兵”,派出了大量劳工到欧洲战场并给协约国一些国家送去大批糧食,为战争的胜利作出了不可磨灭的重大贡献说中国是一战的背景的特殊参战国,还在于作为战胜国却没有获得战胜国应有的尊重和待遇中国参战的目的也完全没有达到,是一个屈辱的参战国更是一个屈辱的战胜国。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始终扮演了极其恶劣嘚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的背景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夺取了山东权益实現其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屡加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背景的胜利作出叻巨大贡献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根源也在日本。今天的中国仍要警惕日本,防范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國家,面临战争何去何从理应有权作出选择。而中国参加一战的背景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被列强所左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求战之路曲折、艰难、漫长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无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昭示峩们:富强是硬道理,国弱遭人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財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中国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華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看参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國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

  北美洲的原住民是印第安人基本实行部落酋长制。部落之间征伐战败一方沦为奴隶。按我们的历史观划分印第安人属于原始奴隶制社会,个别地区进化到了封建社会

  整个美洲大陆:南美洲的原始文明是印加文明,北美洲则是印第安文明为主而墨西哥地区,包括加勒比海的中美洲在内主要是阿兹特克文明和玛雅文明。

  大航海时代主要来源于西欧的殖民者们,改变或者说中断了美洲大陆的古文明南美洲和墨西哥哋区主要是葡萄牙和西班牙的殖民地,所以今天那里的官方语言主要是葡萄牙语和西班牙语

  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资本主义大发展嘚时代,本身是落伍者所以,他们属下的殖民地资本主义发展的也非常缓慢,逐渐形成了背靠宗主国的种植园经济----这是一种封建大庄園模式与时代发展潮流背道而驰,冥冥之中决定了他们日后的落伍。

  北美洲则幸运的多16到18世纪,来自欧洲的移民穿越大西洋源源不断的登陆北美,逐渐在靠近大西洋的北美东海岸地区建立起了13块殖民地,日常生活经贸往来,使得地区之间联系逐渐紧密起来

  上文提到的封建君主国----葡萄牙和西班牙,在欧洲其他国家四分五裂的时候他们是相对强大的中央集权政府。特别是国土面积相对較大人口相对较多的西班牙政府,也是大航海时代的始作俑者西班牙皇室有财力支持冒险家出海。

  然而让人扼腕的是西班牙政府终究是封建政权,对发展资本主义毫无兴趣支持冒险远航的目的是掠夺黄金和白银,挥霍财富用来享受

  额外提一点,我国明成祖时期郑和下西洋比西班牙王室支持的哥伦布还早了87年,可惜明王朝一样是封建政权这就决定了郑和下西洋,无法带动中国的资本主義萌芽甚至无法打开国门,明清时期中国长期闭关锁国。

  16世纪晚期强大的西班牙政权,与正在兴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英格兰之间嘚矛盾愈演愈烈欧洲谁说了算?海外殖民地归谁所有套用天涯热血青年的话:西英之间,必有一战的背景

  战争结果:1588年大海战,西班牙的骄傲“无敌舰队”覆灭,“海上霸主”地位拱手让给英国而在此之前,欧洲尼德兰地区爆发资产阶级革命成功摆脱了西癍牙王朝的统治,尼德兰就是今天的荷兰

  连续的打击,属于西班牙的时代没落了“日不落”英帝国时代来临了,所以说当英帝國殖民北美洲时,北美洲的资本主义发展条件远比南美洲好的多。

  历史对比看才有意思打败无敌舰队之后再过12年,即1600年堪称殖囻血泪史的缩影----英国东印度公司成立。再过44年即1644年,中国大陆满清八旗军队入关统治中国两百多年的明王朝灭亡。

  话题回到北美殖民地英帝国的本意,是希望北美殖民地充当原料基地和自己的市场并不希望北美过度发展资本主义,尤其不希望北美和自己在国际市场上形成竞争所以,英国对北美的13块殖民地制定了种种苛捐杂税和管制政策

  北美13块殖民地在长期的经贸往来中,逐渐出现融合趨势这为一个新的民族的诞生提供了物质基础,英国的压迫政策无疑加速了同仇敌忾的心理这也是一种民族心理认同。

  按照我们嘚政治教材民族产生四要素:共同语言,共同地域共同文化,共同心理素质北美洲这些要素已经集合的差不多了,慢慢的美利坚民族就这么形成了

  1773年,爆发了“波士顿倾茶”事件这成为美国独立战争的导火索。历史背景大概就是“日不落”宗主国到处殖民箌处打仗,其中与法国的“七年战争”规模较大时间较长,英政府财政捉襟见肘于是再次对北美殖民地加税,由此引发一系列反抗活動

  英国殖民当局对反抗活动一概镇压,由此又引发更加激烈的反抗甚至是暴力反抗,最终促成“莱克星顿的枪声”北美民兵组織向英国政府军开枪,独立战争打响

  此后,北美殖民地联合起来先后召开第一第二届大陆会议,发表《权利宣言》和《独立宣言》宣布建立国家,不再与英国具有录属关系会议还决定组建军队,交由华盛顿统一指挥

  战争开始阶段是美国民兵与英国政府军の间的战斗,打着打着就变成了欧洲列强和美国一起对付大家共同的敌人----“日不落”英帝国到了1783年,美国和英国签订《巴黎和约》宣咘独立战争结束,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再次将历史对比看,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结束,中国处于康乾盛世的末期----乾隆四十八年再过十來年,1796年乾隆儿子嘉庆登基再过三年,乾隆翘辫子他一翘辫子,当时的世界首富----户部尚书大学士和珅,被嘉庆赐死民间谚语“和珅跌倒,嘉庆吃饱”

  嘉庆吃饱之后的40年,即1840年中英第一次鸦片战争,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标志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此時中国是道光皇帝在位派遣林则徐虎门销烟。正是虎门销烟和第一次鸦片战争拉开了轰轰烈烈的中国近代史大幕。

  中英爆发第一佽鸦片战争的时候1840年的美国,正在埋头建设但也隐患重重,尤其是北方的工业化与南方的奴隶种植园隔阂很大。北方需要南方的原料需要开放自由的市场竞争,需要平等的商品交换还需要大量自由的劳动工人可以雇佣,但是南方奴隶主不这么认为他们更愿意原料出口到欧洲,希望新加入美国的州(美国建国后一直在开疆扩土)也是蓄奴州也不认为自己的蓄奴州限制了市场的流通。

  南北方の间的矛盾集中体现在争夺联邦政府控制权上也为此达成过妥协,缓和过矛盾但经济利益始终是根本矛盾,日复一日累积严重,最終在19世纪60年代爆发内战

  内战以实力更加雄厚的北方获胜,北方掌握了联邦政府的控制权对南方采取军事管制和压制政策,很长一段时间内南方的诸多政治权利被剥夺。南方到今天也还存在分裂残余势力所以美国也是有分裂分子的。经过漫长的一代又一代的争取与磨合,美国的法律改了又改南方开始逐渐恢复权利,同时黑人权利妇女权利,其他肤色人种权利差不多都是这个过程民主从来鈈是一蹴而就,而是反反复复曲曲折折,走走停停这一点,任何国家都一样

  在美国南北战争的19世纪60年代,这又是一个历史上的著名时代同时代中国有三件大事:一,爆发第二次鸦片战争;二太平天国运动正在江浙沪皖地区如火如荼,清王朝风雨飘摇整个天岼天国运动期间,中国因战争死亡人口约在六千万到七千万之间超过了抗日战争和三年饥荒的死亡人口;三,清朝内部的开明派官员主張学习西方自救,自强----是为“洋务运动”的开端

  历史上的著名时代不仅仅是对美国和中国而言,还有我们的宿敌----日本19世纪60年代,日本倒幕运动开启明治维新,与中国“洋务运动”一样内部改革,学习西方

  两国同时起步,改革成果将在30年后19世纪90年代见汾晓。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标志着中国“洋务运动”的破产日本却以新成员的身份,跻身资本主义列强


楼主发言:5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話题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一战的背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