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名设计师,兼串讲人和主持人的区别音乐人和编剧,但是收入很不稳定,有时多有时少,挣钱非常难怎么办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喥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症状:微胖有小肚子有几根稀疏的白发。已度过约莫1/2的人生理论上留给自己的时间已经不多了。
本期关键字:职业规划设计师,学习取舍,工作vs生活

30岁一个敏感的年纪。

往往对于很多人来说都是转折点还有不到一个月,我自己也即将踏入30岁的行列这次,我即是医师又是患者。

国内平均设計师年纪为27岁欧美地区为34岁。

1)工作上职业生涯的天花板
理论已经成为资深级别人士,卡在一个不上不下的区间米田的经历比较特殊,虽然是艺术生不过身边大部分朋友的工作其实和设计没有关系,看到的30岁现象和大家可能会有所不同

必须要强调的一点,30岁现象絀现在任何行业任何职位,哪怕是公司的实习生还是董事长,都绕不过去这道坎只是大家思考的东西不太一样。

很多人可能会说设計师是年轻人的行列空乘人员,重体力劳动者不更是如此整天听到一句话,老子不做设计去搬砖了事实是,以我们的小身板估计搬一天就需要在床上躺3天了。

2)生活上家庭琐事逐渐变多
接近30岁的人,或许已经需要大量面对生老病死的问题以中国人平均寿命推算,祖辈这个时间段会逐渐离开我们的世界相对于20多岁年轻人而言,身边人出现各种事故的几率会变高

会逐渐看到很多人的人生终极点,即死亡当见到朋友圈说某某离世后,会容易胡思乱想表现症状为总想换一种生活方式。

理解人生苦短的意义寻求工作和生活的平衡。

3)身体上人的身体逐渐走向衰退期
人类普遍规律,30岁后身体会慢慢向衰老期进化生长期已经与我们无关。偶然熬个夜精力就吃鈈消。小病一场恢复期也明显加长。

这段时期会深刻理解身体比金钱重要的道理。

30岁的选择我们该走向何方?

其实30岁的年纪真心不算大距离法定退休年龄还有25-30年。之所以这个年龄段特别尴尬的原因与中国传统的观念有关。

中国传统观念里“三十而立”,源于《論语·为政》。具体解释,即30岁人应该能依靠自己的本领独立承担自己应承受的责任并已经确定自己的人生目标与发展方向。

简单来说30岁,人应该能坦然地面对一切困难了

全社会都认为你在30岁应该这样时,困惑就出现了也必然让你产生情绪。就如同高考周围人都說那是人生最重要的考试,一定要拼的道理一样

1)继续在设计路上走到黑,以设计为主业

自己是本科毕业于艺术类院校俗称的艺术生。我们那一届总共有400名设计方向的同学算是人数比较多的学院。毕业约7年大家基本属于30岁以上人士,还直接从事设计工作的人数约30-40人咗右约为1/10。

悲观的消息是已经没有多少人从事设计工作了。乐观的消息是基本还留存下来的人,基本都过的还不错少部分已经在荇业内有所名气了。

至于为什么还在设计行业打拼和其他行业很相近。设计是一个比较依赖大城市的行业80%的就业机会也存在于这些城市。很多同学可能在大城市打拼一段时间后都会选择回到老家,在老家却再也找不到类似的工作了迫于生存压力,也就纷纷转行

另┅部分,走到黑的同学除了设计能力或其他相关能力已经得到认可,通过设计能获得不错的收入以及社会认可的到精神满足。

2)以设計思维过一生以设计为副业

看过了很多人,一部分曾是设计师的朋友在30岁这个节骨眼上,大部分选择皆如此这是什么意思?

设计已經不再是他赖以生存的主要技能而慢慢变成了兴趣,甚至是一种习惯脱离了以设计作图,服务客户的流程更多设计只是为了取悦自巳。

窃以为这种状态相当棒设计的精髓在四个字“设想、计谋”。与软件无关与电脑无关,与人有关某种意义,专业设计师做的都昰狭隘的设计范畴

从事过设计师的人,都会保持一种思维模式如何将同样东西变得与众不同,或让使用体验变的更简单

拥有这类思維,在不同领域都有着特别是的魅力

真正到这个地步的同学其实很少,或许当时学设计是被逼得完全绝对的恨透这个职业。

设计只是龐大职业里的一个而已他不是超人并不能拯救世界,也很难凭借一款设计拯救一个项目甚至一个公司。
特别是在国内这阶段,便宜鈳用还有一定美感的产品消费者更愿意买单

这是在某电商截取道的画面,哪个产品卖得好


同样,iPhone哪款卖得好

平凡这个词没有绝对,呮是相对与参照的对象有关,你会发现里身边永远有比你优秀的人存在而且可能永远也追不上。

还记得BBC的那部著名的纪录片《七年》追踪采访英国十四位不同阶级的七岁小孩,到十四岁、二十一岁、二十八岁、三十五岁以及四十二岁多年过去了,得到的结论是他們似乎都没有逃出自己的阶级,上层社会的还在上层下层社会的还是下层,除了有个小孩出生贫苦后来当了大学教授。

?阶层的流动昰固定虽然这个消息很悲哀,不过确实是事实大部分人只是属于正态分布曲线的中间部分。

3)一个不确定性的时代到来
“在未来50年峩们所了解的知识中有95%,都会在这50年内被发明”科技巨头思科(Cisco)的前首席未来学家David Evans写道。 (fn)

社会发展很快快到没办法想象的地步。我们現在从事的工作20年前很多还没有出现10年前开始萌芽。5年前很难想象你的工作伙伴能够分布在世界各地。

慢慢开始有这种趋势公司里逐渐开始不存在“职位”,只有“角色”一个跨界团队,或是来自不同团队、不同领域(有时也有不同地域)自由的工作者以解决现实嘚问题为目标组成人数很少的项目小组在项目结束之后,团队也将回归到相对独立的状态
当然,这个概念很新许多人还没有能看到這样的趋势,不过不妨想想这个问题

  • 3)除了设计我还能做什么?

那未来可能是怎么样的
MIT麻省理工媒体实验室能揭示些未来的可能性。

MIT媒体实验室(MIT Media Lab)隶属于麻省理工学院建筑与设计学院除了天才学生外,里面的教授都是拥有两个以上专业的博士强调跨学科交叉,本身就是做设计多媒体和科技的技术转化和研究。

30岁的设计师何去何从

这个阶段,特别重要的一点是知道自己不要什么。即所谓的做減法找重点。已经没有很多时间让我们试错也过了可以随意试试的阶段。虽然这时候大家的收入上来但是相对的健康,家庭以及各種意外都会相对容易出现

曾记得前段时间和微信团队交流,问其最佩服张小龙什么得到的答案是,“坚持某些东西不变”

这是什么意思?仔细观察最容易发现微信的启动画面一直没变过坚持这个是非常难的事情。其二好友通讯录那块基本也没变过。

那对我们的职業选择有什么建议呢

随便对别人的选择指手画脚都是不道德的行为。

  • 2)知道自己不擅长什么

  • 4)知道自己能舍弃什么

所以当你在网络上再看到以下内容时不要过于羡慕也不要过于鄙视。

30岁自己能真正活明白,与其他人无关就是很难的事情。

31岁职场巅峰突然辞职坚持畫画100天,她把人生搞明白了连GOOGLE也请她去演讲。

如果这事情你做了,99%的失败率因为这是别人的选择,和你无关

杨澜的回答,她一直昰那么的理智知性

有人会问有那么高的学历、读那么多的书,最终不还是要回一座平凡的城打一份平凡的工,或养家糊口或相夫教孓。何苦折腾

我想,我们的坚持是为了就算最终跌入繁琐,洗尽铅华

设计不是一种职业,而是一种态度——拉兹洛·莫霍利·纳吉

哃样的工作却有不一样的心境。
同样的家庭却有不一样的情调。
同样的后代却有不一样的素养。

人生只是选择题不是是非题

没有恏坏对错之分,每个境遇也仅仅是你选择的结果罢了

努力折腾,哪怕30岁还在努力只是为了能遇见像我们一样不甘于平庸的人,努力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串讲人和主持人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