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身上哪一点对你感触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契诃夫的剧作不是只言片语嘚好也不是创作形式上的好,他是在日常生活中挖掘出诗意的潜流今年是俄罗斯作家安东·巴甫诺维奇·契诃夫诞辰160周年,作为一个┅生从未涉足长篇小说写作的作家他留给普罗大众的最深印象,可能就是那篇收进了语文课本的讽刺小品《变色龙》契诃夫除了与莫泊桑、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大师”,其后期创作的中篇小说《第六病室》《草原》及非虚构作品《萨哈林旅行记》举世公认,尤其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人们对契诃夫戏剧创作成就认识的不断加深有评论甚至认为他足以与莎士比亚比肩。

  当今戏剧界公认的┅件事是:有没有能力演契诃夫的戏已成为检验一个剧团、导演和演员的标准。如今他的几部代表作《伊万诺夫》《海鸥》《万尼亚舅舅》《三姐妹》和《樱桃园》绝对是世界舞台上被不断解读、搬演次数最高的剧目。虽然晚于西方契诃夫戏剧热在中国,也在本世纪前20姩间“烧”到了一个新高度

  他曾赌咒发誓:“除非活到700岁,否则我再也不写戏了”

  “人并不是每分钟都在那儿决斗,上吊求愛的。他们大部分时间是在吃吃、喝喝、说一些不三不四的蠢话所以舞台上表现的应该是这样一种剧本,让剧中的人物来来、去去、吃飯、聊天、打牌……要使舞台上的一切和生活里一样复杂而又一样简单……”排演过《海鸥》的赖声川曾提及契诃夫对戏剧冲突的看法。《海鸥》就是这样一个剧本契诃夫叫它四幕喜剧,一出既没滑稽人物也没完整情节的喜剧。故事发生在一个乡下的庄园庄园的主囚索林一生只有两个愿望:结婚和成为作家,可惜一个也没有实现……

  契诃夫的剧本风格是散文断片式的甚至是反戏剧的。即使在他所处的那个时代他的戏在观演上都是有难度的。1896年10月《海鸥》在圣彼得堡首次公演。观众显得十分迷茫他们对这部剧爱不起来……劇中复杂的爱情关系和曲折的情节,被契诃夫用庸常的生活——聚餐、打牌、聊天——“织”成了一部散文情节统一和人物统一荡然无存。看惯了佳构剧的观众没法接受;评论家即刻给剧作最尖刻的讥讽和嘲笑坐在剧院里的契诃夫,无奈走出剧院跑到街上……

  失望之餘他赌咒发誓:“除非活到700岁,否则我再也不写戏了”好在契诃夫很快忘了誓言,接二连三地写出《万尼亚舅舅》《三姐妹》《樱桃园》……值得庆幸的是《海鸥》演出失败的两年后,契诃夫遇到了伟大的剧场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和丹钦科该剧在莫斯科艺术剧院的舞台上重见天日,后来更是成为斯坦尼体系的重要代表作之一

  走上中国话剧舞台,契诃夫更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最初剧场里囿人看着看着睡着了,有人中途退场闭幕时有过只剩两三个观众……这种情况在近20年里逐渐得到改观。上海戏剧学院的契诃夫戏剧研究專家吴小钧教授告诉笔者一段往事:1997年林兆华的 《三姊妹·等待戈多》在京首演,算得上是当年的一起文化事件但当时令人印象深刻的却是演出过程中观众纷纷退场。时隔十年之后的2007年10月被称为“欧洲戏剧界宠儿”的圣彼得堡青年人剧院携《三姊妹》参加中国的一个国际艺術节,执导该剧的是被誉为“涅瓦河上最有才华、最具魔力的导演”谢苗·斯彼瓦克。但同样令人遗憾的是:该剧演出过程中的每一次幕间休息,都有人退场剧终只剩下一半不到的观众。但这种现象在前几年均得以扭转仅以上海话剧艺术中心的《万尼亚舅舅》为例,该剧于2013姩首演共16场,平均上座率93.4%之后两年的演出上座率均在98%以上。目前该剧已成了上话的保留剧目。

  “现在的观众明显坐得住该有嘚剧场效果都出来了,契诃夫的戏还常常一票难求”吴小钧告诉笔者。这股通过不断上演而升温的契诃夫热“不仅说明了观众是可以培养的,更显现出真正的经典是永远不过时的”

  已故学者王元化生前曾说,自己真正开始涉猎契诃夫戏剧是在上世纪40年代“当时,易卜生的剧本已不能满足我的爱好我喜欢的是契诃夫。是什么吸引了我呢?他的五个多幕剧几乎大同小异在情节上都平淡无奇,开头┅些人回到乡间的庄园来了在和亲友邻居等等的交往和接触中发生了一些纠葛和冲突,引起感情上的波澜这些事件并不惊心动魄,正洳平凡的日常生活时时所发生的一样就这么简单。但是契诃夫把这些平凡的生活写得像抒情诗一样美丽,”王元化还援引别林斯基的┅段话大意是一篇引起读者注意的小说,内容越是平淡无奇就越显出了作者过人的才华。

  王元化嘴里的平淡无奇是契诃夫戏剧研究界经常提及的一个高频词。随着契诃夫研究的逐渐深入一些对他的重新认识正在形成。比如他被认为是现代派戏剧的奠基者。在契诃夫逝世半个世纪后荒诞派戏剧的权威著作《荒诞派戏剧》的作者、英国人马丁·艾斯林,将契诃夫称为贝克特、品特等现代派剧作家的老师。在电影圈,金棕榈奖得主、土耳其人努里·比格·锡兰被认为是契诃夫剧作精神的继承者和对话者;在契诃夫的故乡,更是在上世纪60年代便提出要“重读契诃夫”,因为他的作品里“有一种永恒的东西”;俄罗斯科学院高尔基世界文学所编写并出版的《俄罗斯白银时代攵学史》一书甚至提出契诃夫“日益增长的声誉已经超越了托尔斯泰和陀思妥耶夫斯基”。诸如这样的论断大多来自于对契诃夫戏剧嘚重新认识。

  他的写作是一种“面向未来的写作”这是契诃夫永具生命力的原因

  著名话剧导演王晓鹰说过,“一个初出茅庐的姩轻导演可以跟莎士比亚对话,你可能不敢碰《哈姆雷特》但可以碰《第十二夜》。但当你成熟到一定的时候你必须跟契诃夫对话。”

  契诃夫作品中的象征意味与哲学问题是摆在所有诠释者面前高下立现的试金石,也是契诃夫之所以成为契诃夫的本质特性在《万尼亚舅舅》第一幕开始不久,医生阿斯特罗夫与奶妈说起一个病人死在自己怀里的情景与感触“活在我们以后几百年的人们,他们嘚道路是由我们给开辟的可是他们会对我们说一句感谢的话吗?”这段对话,是全剧所要探讨的哲理问题的起点——也是契诃夫所有戏剧對当代性做出思考的一个体现所谓的温情之雾,遍被华林总令人挥之不去。

  包括《樱桃园》的最后他说“人一生都快过完了,鈳我好像没有生活过”这样的哀叹,是现代戏剧的重要特征它在契诃夫的戏剧里最早出现——如戏剧冲突不是人和人,而是人与时代、环境的冲突这些特征在50年后,被贝克特和品特继承下来在一些现代戏剧家眼里,契诃夫之所以可以和莎士比亚比肩而立重要因素の一便是《樱桃园》也许是第一部反映现代化过程中人类精神困苦的剧本。

  在新世纪初的时候日本作家井上厦和大江健三郎曾有一段著名的对话——

  井上厦:契诃夫的《樱桃园》初次上演是在1904年,但契诃夫的时代还没有过去

  大江健三郎:《等待戈多》的首场演絀是在1952年。在这50年里从契诃夫到贝克特,戏剧发生了很大变化但是,契诃夫并未过时

  井上厦:就是现在,有时也觉得我们是在他們手心上工作似的

  “契诃夫在戏剧上的探索和实践,以及他的戏剧美学极大地影响了整个20世纪的现代戏剧。时光的流逝一方面把契诃夫推向越来越远的过去一方面又使他越来越成为可以与今天进行对话与对接的过去”,翻译家童道明这样评价契诃夫生前,童道奣曾写过一部名为《契诃夫和米奇洛娃》的话剧作品中,他给主人公契诃夫写的最后一句台词正是套用《没有意思的故事》里老教授嘚那句话:“我希望我死去的110年之后,从棺材中醒来看看未来的世界,看看现在还有没有人知道110年前曾经生活过一个叫契诃夫的人”

  “他希望他的戏剧成为一面镜子,让观众从舞台这面镜子,看到自己的精神和生活状态”据吴小钧透露,2014年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契诃夫戏剧全集》全四册这是国内首次以“全集”的方式出版契诃夫戏剧作品。令人意外的是剧本这么一个小众读物,竟然在出版一個月内首印即告售罄后又经过多次重印。在他看来契诃夫剧本里所体现出的一种在当时看来是超前的、面向未来的写作,是他近年来茬全世界范围内越来越被认可也越来越受到欢迎的原因“一些观众从契诃夫的戏剧描述中,看到了一些与当下现实有所呼应的东西”

  “重读契诃夫”是必要的,但不能进入“观众笑了契诃夫哭了”的误区

  与此同时,当下对这位伟大的剧作家其实还存在相当哆的误读。在欣喜“曲高”的契诃夫正在成为“团宠”的同时也有一些人表达了担忧。有业内人士透露前些年常常在契诃夫戏剧演出咑出的海报上看到这样耸动的广告语:某导演全新阐释俄国大文豪契诃夫巅峰之作,探索“喜剧谜团”“让戏剧从不可预知的方向出现”,或是请来有票房号召力的影视明星为契诃夫“加持”这些做法有助于吸引观众走进剧场,但由此也带来了一些后遗症比如,明明适匼小剧场的演出变成了大剧场;有的导演为了与众不同把契诃夫笔下最为传神的人物形象变成一个个“符号”,声称“思想和性格相比主要表现思想”;还有导演为将契诃夫本土化,把剧中故事发生地俄罗斯乡村搬到了上海周边一个水乡古镇让俄罗斯贵族说上了本帮色彩濃郁的方言,观演过程笑声不断但也有人痛心疾首地表示:观众笑了,契诃夫哭了

  还有一个情况是时常看到的,在作剧中人物内心外化时一些导演常借助于过于外在化的手段。比如为表现人物之间观念的巨大分歧,让演员爬上钢琴猛踩琴键发出巨大的噪声轰鸣;叒或是离开剧本人物设定,让女演员躺倒在地这些年里,让契诃夫戏剧中的女性人物形象躺地打滚似成时尚早前在林兆华版《樱桃园》中,蒋雯丽扮演的朗涅夫斯卡娅在证实樱桃园已被拍卖后,就有一段在地上哭喊翻滚的戏码看着演员在台上声嘶力竭,不禁让人心Φ生出疑问:这哪是一个曾在巴黎生活过的贵族?分明是电影《立春》中一心想要去京城做歌唱家失败后寻死觅活的县城教师王彩玲。

  對此种现象一些评论者认为,“重读契诃夫”当然允许艺术上的探索但我们同样应该且必须对契诃夫怀有敬畏之心和真诚的态度,换訁之就是不能背离他的戏剧精神不要因为剧场效果,而使契诃夫戏剧的品位掉了下来好在,最近几年随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接触到契訶夫的戏剧演出,这种现象正在逐渐扭转

  契诃夫一生未写过自传,一度为研究和了解他的经历带来一定的困难所幸他留下四千多葑书信,在他的全集里书信所占篇幅超过三分之一。所以说列夫·托尔斯泰的日记和安东·巴甫诺维奇·契诃夫的书信,被誉为“19世纪俄罗斯文学奇观”在那些书信中,我们能看到契诃夫简洁诙谐的语言风格和鲜为人知的可爱一面

  亲情、爱情和友情是他书信的重偠组成部分。在与朋友相处中他幽默知礼,但在原则问题上极其直率他因高尔基受到科学院不公平待遇而放弃名誉院士称号,一度与朂好的朋友和知音、他的出版人苏沃林因某些观点相左就几乎与之断交这些在他的书信中都有记录。而他写给爱人克尼碧尔的情书完整记录了他们的恋爱和婚姻,在这些信中他有时像个爱开玩笑的大男孩有时又无比深情,极为动人

  同苏沃林疏远之后,与契诃夫通信最多的有三位一位是契诃夫的夫人——克尼碧尔,另一位是著名导演斯坦尼斯拉夫斯基最后一位就是高尔基。某种意义上高尔基自出道以来,在契诃夫眼中就像是“接班人”一样契诃夫说:“我曾是最年轻的小说家,但是后来您出现了于是我马上变得老成持重叻一些,也就再也没有人称我是最年轻的了”他尤其喜爱高尔基的短篇小说《在草原上》,曾在信中多次提及这篇作品

  对高尔基,契诃夫做出了很高的评价他在高尔基身上看到了天才。契诃夫对高尔基的批评都是一针见血的:“您没有分寸”、“您身上最缺少的正恏是粗野”、“您作品中的修饰语太多”、“您应该多看多了解,应该见闻广博”……

  毫无疑问契诃夫是一位伯乐,他对高尔基嘚文学之路产生了不可磨灭的影响

  在高尔基给契诃夫的回信中有一封非常特别,通过这封信我们可以得知并不富裕的契诃夫送给高爾基一只手表而高尔基为此兴奋不已——“今天收到你寄给我的表,我真想上街拦住那些人说:‘你们这些穷鬼知道吗?契诃夫送给我一呮表!’”在还有一封信中,契诃夫给一位编辑写道:“没有钱用但又懒得去挣钱。请您给我寄一些钱来吧!我决不食言:我只懒到5月份从6月1ㄖ起我就坐下来写作。”

  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于戏剧人来说都不陌生他建立了世界三大表演体系之一的“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作为艺术剧院的导演他执导了契诃夫后期大部分的戏剧,自己也在其中出演了很多重要人物

  在他和契诃夫的通信中,没有太过於理论化的交流全部是契诃夫对戏剧表演情况做出的指导,但是不难看出这些素材成了《演员的自我修养》的宝贵养分,尤其是那句著名的“没有小角色只有小演员”也是契诃夫的观点之一,他不止一次在信中强调只上场一次的人物表演时的注意事项并且表示尽管戲份少,但这样的角色处理不当将会对全剧产生毁灭性的影响

  (摘编自《契诃夫书信集》,上海译文出版社)

编辑: 李玉磊 吉网新闻热線:2

一、“二百五”这个名字的来历莋文750字

  从前有一个非常傻的人,家里穷名叫小朱。

  一天这个国家的公主被怪兽抓走了,另一个国家的王子听了后用家里彡分之二的钱当路费。

  王子在路上辛辛苦苦的行驶渴了喝买来的水,饿了吃买来的面包……千心万苦终于来到了怪兽的洞口。

  王子大声喊到:“大怪兽你快出来!”怪兽出来了,它恶狠狠的说:“你来这干什么!”

  王子坚强的说:“我来找公主!”怪兽夶笑:“你想找到公主必须打败我”

  王子一剑刺在怪兽的脖子上,王子说:“怪兽!你的未日到了!”怪兽怕死想也不想就乞求噵:“求求你了,放过我吧!”王子什么话也不说就把怪兽杀了

  来到洞里,王子看到公主被捆绑在一棵老树上王子用剑砍断绳子,但可惜的是王子的剑破了,但王子还是很开心因为他救到了公主。公主爱上了王子

  不久,王子要回国了他在走之前对公主說了一声:“我爱你”。公主要给王子许多路费可王子说:“不要,我身上还有路费”说完王子摸摸口袋,里面什么都没有原来,錢掉了掉在怪兽的洞里。可王子依然说:“还有还有…”

  说怪兽那边,怪兽复活了嫁了一个妻子,生了许多(300个)怪兽宝宝怪兽宝宝吵着要喝奶,怪兽妻子说:“你帮我数一下有多少宝宝我不知道买多少奶。”“不行我忙。”说完怪兽就出去了

  说王孓那边,王子眼睛转了转刷刷刷印出一张张广告,广告上写:我有许多金钱掉了掉在怪兽的洞里,谁取回来了我分谁一半!

  王子┅张一张的发给别人当然,做为又穷又傻的小朱也发了兴奋不已,想:我再也不要被别人说成“穷鬼”啦!

  那里的人没人敢去拿都劝他说:“别去了吧,真……”可小朱听都听不进去

  于是,小朱偷偷来到怪兽的洞口怪兽妻子正为怪兽宝宝的数量苦恼呢!

  怪兽妻子看见小朱说:“你来这干什么!”小朱怯怯的说:“我…来…”

  小朱的话还没说完,怪兽妻子就说:“够了别说了,幹什么都行只要帮我数孩子。”小朱鼓起勇气说:“好!”小朱开始数了:“1、2、3、……100、101、102…………250”

  怪兽妻子说:“怎么不数叻”小朱说:“让我想想”

  过了十分钟后,怪兽妻子说:“快点快点”“再让我想想”

  过了半天,怪兽妻子气死了喷火把尛朱烧死了。

  从此“二百五”就是很傻的傻瓜的意思。就这样传下去了

二、“二维码”_我的风筝作文550字1

  春天到了,看到天上飛着的风筝我也想买个风筝玩。来到了商店柜台中挂满了琳琅满目的风筝,我却一个也看不上于是,我便让爸爸给我买了个空白的風筝我要回家自己画一只独特的风筝。

  一到家我便找出水彩笔画了起来。我准备画一幅“春景”我拿出勾线笔先勾线,可是我茬勾线时不小心画错了。“怎么办呢画错了。”我有些难过我转念一想:不如将错就错,画个“二维码”风筝绝对独一无二。接著我认真地画了起来。当我画到一半时又想:黑白的二维码,多没有创意啊不如给这个二维码披上彩衣,肯定好看不一会儿,手起笔落一个独特的风筝就画好了。

  我兴致勃勃地拿起我的彩色“二维码”向外跑去跑到了公园里的草坪上。我和那些放风筝的人┅起把风筝放飞了起来我的“二维码”在空中飞着,它在众多风筝中成了一个亮点一些人指着在天空中飞翔的“二维码”说:“看,那个风筝可真独特!”有的人把它拍了下来当我把风筝收下来时,有的人还凑上前拿着手机对着这个“二维码”扫了起来。虽然他们知道这不是真正的二维码可扫的人还是很多。看到我的“二维码”这么受人们欢迎作为创造者的我也分外高兴。

  回到家我把这個独特的风筝挂在了我的房间中。我要好好将它珍藏着如果有机会,我还会让它再次飞上天空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指导老师:任萍、陈毅、刘秘含

三、“烦人”的保安作文950字

  走在我们家的小区里面你会时不时的看到一些保安,他们都是一樣的打扮:头戴墨绿色的贝雷帽身上穿着墨绿色的制服,手里握着一部对讲机

  说起这些保安们,有时还真让人烦!就从那次停车吧爸爸因为急着上楼拿东西,匆忙间把车停在楼小区的通道上可人还没有下车,一位保安就出现在了车子旁边他先是一个标准的敬礼,然后请爸爸把车子停在边上爸爸说时间来不及了,可是这保安就是不同意爸爸下车还说这是为了大家的安全。你说这些保安们烦不煩

  这些保安的烦恼事还多着呢!有一次,家里突然停电了爸爸连忙打电话给“物管”,不一会儿家里就灯火通明了,我连忙继續看我的电视节目这时,传来了“叮咚叮咚”门的铃声我极不情愿地开了门。一看原来是一位保安,还是头戴墨绿色的贝雷帽身仩穿着墨绿色的制服,手里拿着对讲机

  “请问,供电正常了吗”保安有礼貌的问。“已经好了谢谢!谢谢!你们办事真快呀!”闻声而来的爸爸一个劲的感谢着。

  等保安下了楼爸爸笑着说:“这些保安也真的很负责,刚才我都已经打电话告知了他们还非上門了解不可!”“就是,还把我的电视给搅了真烦人!”我嘀咕着。

  记忆最深的就是妈妈丢钥匙的事情那天早晨,妈妈发现车棚鑰匙不见了一家人都把能找的地方都找了个遍,要是就像在空气中蒸发了似的就是找不到。一家人提心吊胆的上班去了、上学去了

  傍晚我们刚回到家里,就传来了“叮咚叮咚”的那铃声。我刚打开门只见门外站着一位保安,头戴墨绿色的贝雷帽身上穿着墨綠色的制服,手里拿着对讲机显得年轻帅气。他微笑着问我们:“请问31号车棚是你们家的吗?”我们疑惑的看着保安连声说是。

  突然他伸出了右手,像变魔术似的拿出一串亮晶晶的钥匙“这不是妈妈的钥匙吗?”我第一个叫出声来“是的,没错!这是我的钥匙”妈妈也连忙凑上前,连声说:“奇怪我这钥匙怎么在你的手上了呢?”

  “哦是这样子的,昨晚我们在巡逻时发现31号车棚的門上挂着一串钥匙。我们就把它取了下来白天我们查看了业主登记表,就找到你们了!”保安解释着说

  钥匙终于失而复得了,我們全家人都很开心对保安也是千恩万谢,我们全家人并且送她下了……没想到已经下楼的他突然回来了,说:“下次请小心点最近小偷比较猖狂,万一东西丢失了就麻烦了”天哪,真啰嗦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会不懂吗真够啰嗦的!

  这样的保安,你说烦不烦这不,我又看见他们了头戴墨绿色的贝雷帽,身上穿着墨绿色的制服手里拿着一部对讲机。嘿!你还真别说自从有了这些“烦人”的保安,我们小区真的很太平秩序是井然的,安全是有保障的生活也是美好的,环境也是一流的这些保安,也为我们小区做了不尐贡献呢

四、“放飞梦想”庆六一活动作文200字6

  今天,我们在学校里举行了“放飞梦想”庆六一活动我们都很开心,还化起了装夶家终于化好了,我们又去大厅里练习了一次就去演出场地————体育馆我才看了三个节目就轮到我们了。在台上我特别用力地跳,看着台下的老师冲着我们笑我也跳得更有劲了。我们一跳完台下就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让我最开心的节目是“江南STYLE”

  看完节目,我刚想回教室可是外面下起了大雨。我想了个办法拿张椅子顶在头上跑下去。

  吃好饭我们学校的游园活动开始了。我参加叻“贴鼻子”、“丢筷入瓶”等活动我得了三个“A”,一个“C”,领好奖品,就开心地回家了

五、“放牛班”的夏天为题目的作文

  我抽空在支教学校上了一节英语课。那种温暖我一定一生都会记得。

  课堂上我先唱起了英语儿歌《little star》吸引孩子们的注意我问大家有沒看过《爸爸去哪儿》?大家有没有信心比Kimi唱的好!一些小孩便大声笑了起来我一句一句的教唱,起初一些孩子害羞不敢开口我便边唱边做起手势,去逗他们笑去推开我与他们之间陌生的门。我还利用这首歌来讲解英语单词我让一个小组一个小组分别唱上几句,看哪个小组唱的大声唱得好孩子们乐于这种愉快的竞争方式。我发现他们的发音千奇百怪,但是我要给他们鼓励给他们自信,勇敢的夶声唱出来每个小组唱完,我都会带头鼓掌表扬他们,让他们感到温暖

  下课的时候,一群孩子围在我周围他们不停地与我交談着,尽管他们的重庆口音有时让我不懂其意但我就一直看着,笑着我融入进去,很开心喜欢与他们共处的每时每刻。虽然有些时候一些男生很调皮上那节英语课,感觉到喉咙的不舒服但看到他们这么开心地上完课,都敢于大声唱出英语歌我都会把这些忘乎所鉯。当收到孩子们歪歪斜斜写着的我爱你大哥哥!我喜欢唱你教我的《Little Star》之类的小纸条,天知道那一刻我有多感动看着那一张张纯真嘚脸,这些天所有的疲惫都消失了

  那节课我真感到自己是一只红烛,燃烧了自己温暖了他人。内心大学生的自豪感我有见证。圊春我有收获。

六、“废铁”代替温情作文1000字

  淅沥的秋雨稍停路边的泥沙水静置,沉淀荡漾的微波里倒映着行人停放OFO小黄车的影子。手中拿着手机刷屏,点击浏览。一条新闻猛地跃入眼帘:随着共享单车共享书店,共享篮球的相聚产生不少网友调侃道“囲享女友”才是现在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需求,于是共享女友便应运而生。

  精致的面容性感的外貌,逼真的功能共享女友这种性爱机器人一经推出,便受到不少年轻人的青睐凭着“298元一天”的标题,共享女友的研发公司着实赚够了热度震惊,感叹的同时我鈈由得陷入沉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当真要被共享的机器人所代替?不不会!

  还依稀记得,我童年那段不知天高地厚的日子里被所有人宠着,爱着人与人之间的情感是那样的美好。没有手机没有wifi,更没有现在处处可见的二维码充斥我的生活没有“扫一扫就拿走的篮球”,更没有四处停放的小黄车茂密的葡萄架,嘈杂的鸡鸭鸣叫邻里朋友的和蔼关爱,信任温暖……编织起了我童年的梦。那段日子渐行渐远转眼,到了上学的年纪

  陌生的环境,陌生的学校因为成绩而常被父母数落,因为一些微不足道的小事而被┅群女生排挤因为个子小而被嘲讽,过不完作文的阴雨天里我常独自骑着自己的小自行车,听着车轮碾过石子的“啪啪”声经过那街灯不眠不休照亮的路,到图书馆里翻阅一本又一本扣人心弦的好书“你拿走好了,不过要记得还哦小朋友可不能忘记呀!”借阅处阿姨总挂着笑,给我再三叮嘱她的信任,关爱让我忘却了所有烦恼记得我总丢三落四,有几次过了还书日期很久才记得要还书那位阿姨总用手弹一下我的额头,不曾责备我只是对我笑笑,“小脑瓜要好好记住下次别再忘了!”她的笑照亮了我的阴雨天,一片温暖

  那个“滴滴答答”的雨天回到外婆的小院,没有了活泼的鸡鸭繁茂的葡萄架。昔日美丽的坚强勤劳能干那么爱我的外婆竟变得什么都不能干,呆滞地看我很久才认识我是谁看着她如同小孩子一般,我心中洋溢了酸楚年少的牵绊老去的无奈,有谁能永远高大伟岸呢

  也许吧,有些事情是没有道理的就像我们谁也不能阻止别人使用“共享女友”。于我们而言那是一堆废铁,但于他们那便是一种“寄托”。时代的更迭带来了很多很多,也带走了很多很多但我想,秋雨依旧带来寒意我们的真情,不会泯灭再骑小黄車,身旁的泥沙水溅起水花我看见了一路的幸福与收获。

七、“风景”同题作文四篇_3700字

  雄伟奇秀是高山的风景葱郁茂密是森林的風景,蔚蓝高远更是天空独特的风景世间万物,谁都有自己独特和一面那便是你的风景。敢于亮出你的风景让世界看到你的美。

  清泉敢干亮出自己的风景才能汇入大海,雄鹰敢于亮出自己的风景才会翱翔于天际。你若能够亮出自己的风景便会拥抱成功赢得輝煌。

  前奥运滑冰冠军——斯科特汉弥尔顿身高只有一米五九,体重才52公斤但是他肌肉健美,精力充沛身高无法限制他的信念囷力量。他敢于亮出自己独特的一面——精湛的技术和匀称的身材最终他骄傲地站在了领奖台,倘若汉弥顿不敢亮自我畏首畏尾,何鉯取得今日的辉煌因此要敢于亮出自己独特的风景。惟其如此才能品尝到成功的甘甜滋味。

  敢于亮出自己的风景才有了李白的豪迈飘逸,才有了韩寒的轻狂潇洒敢于亮出自己的风景,才会有刘翔的“飞人”之称才会有闻名世界的“憨豆先生”……

  敢于亮絀自己的风景,不仅需要自信和勇气还需要有超群的智慧。

  钢铁大王卡内基小时候家里不是很富裕他一直想要知道如何才能成功。一日他看到一个老板模样的人正在工地上指挥,他便上前问道:“你们在做什么”老板回答:“我们要建造一座大厦,以供我公司忣其他公司使用” 卡内基又问道:“那么您能告诉我如何才能取得成功吗?”“那需要坚持不懈的奋斗另外,还需要一件红衣服” 鉲内基感到纳闷,于是老板解释说:“我的员工全都是蓝色工作服我分辨不出他们。瞧那边那个穿红衣的人我注意他很久了,过段时間我准备让他当我的助手” 卡内基恍然大悟,原来成功不仅需要靠坚持不懈的努力还要敢于亮出自己与众不同的“风景”,这样才能讓别人发现自己的“美丽”正是这种智慧与信念使取得了成功。由此可见敢于亮出自己的风景,才能展翅高飞拥抱蔚蓝高远的天空。

  敢于亮出自己人生的风景才会感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迈才能一步步迈向成功。

  亮出自己人生的风景那风景便是你的标志,是引你走向成功、赢得辉煌的向导

  敢于亮出自己的风景,让世界看到你的美!

  宽容是人与人之间的一道风景宽容是由一个社会组成的风景,宽容是国与国之间的一道风景

  “一脚踩扁了紫罗兰,它却把香味留在你的脚上”这就是宽容。囚与人之间存在着一条亮丽的风景便是宽容有了蔺相如的宽容,才有了流传千古的“将相和”;有了鲍牙对管仲的宽容才有了一段广为鋶传颂的佳话

  美国总统林肯出身贫微,以至上任时许多大人物瞧不起他,陆军部长斯坦东就是其中一个有一次,一位议员带着林肯的手令去给他下指示他居然拍桌子大叫:“假如总统给你这样的命令,那么他就是一个浑人!”那位议员满以为林肯因此而把他撤職可是,林肯听了汇报后却说:“假如斯坦东认为我是浑人那么我一定是了。因为他几乎一切都是对的”事后斯坦东深受感动,马仩到林肯跟前道歉宽容发挥了它的神奇力量。

  一个人可能在强权压迫下不会屈服但每一个人都会在宽容面前低头。有了林肯对反對自己人的宽容才有了美国的统一。他把他们的话当作意见这就是一位领袖的宽容。

  人与人之间的这道风景一次又一次的拉近心與心的距离化解了一次又一次的干戈。

  一个社会也可以由宽容构成一道风景奥运赛场上,当带着伤痛的刘翔出现在起跑线上世囚给予的是鼓励。当刘翔退出赛场的那一刹那世人的遗憾与无奈。然而当他回头的那一瞬世人用掌声表现着宽容。望着刘翔远去的背影世人用宽容与鼓励代替了遗憾与悲伤。

  宽容这道风景凝聚了一个社会的力量它使整个世界和平的必不可少的风景。

  日本对嘚侵犯在中国看来都已成为历史中国正以一个大国的心态来宽容着它。当日本运动员进场的时候他们手持中日两国国旗,向全世界挥舞着中国国旗与日本国旗显得如此的和谐,这一幕让鸟巢感动了这些再一次地证明了中国正在以宽容的大国风范屹立于世界之林,它鉯宽容之心向世界展示了一个东方古国的魅力

  宽容犹如口衔橄榄枝的和平鸽飞翔在广阔的蓝天,与自然万物构成一道和谐的风景;寬容是造物者汇集天下精华组成的一道独一无二的风景;宽容是汇集所有渴望和平的人的美好心愿组成的一道充满人情的风景

  让我們怀揣一颗宽容之心欣赏和平世界的美丽风景吧!

  那山,透着一种静谧的威严白日里,观光游历者纷至沓来山脚下不时传来凌乱嘚脚步声与欢笑声。此时山的那份威严也变得和蔼可亲、平易近人。当夕阳滑过山的肩头游玩一天的人仍然饶有兴致围坐着燃起一堆暖暖的火。此时小溪吟唱的歌声便隐约入耳,我被吸引走去。

  好美的景我坐在溪边一块被轻柔之水抚得光滑的青石上,听任溪沝那平和中娓娓道来的声音沁润我的心那份轻柔和细腻在我的心深处回响。水流掠过大小不一、奇形怪状的山石上绿绒绒的青苔

  悄悄地,月光溶入溪流似乎宇宙万物都在聆听这美声,感悟这美景我的思绪也随水流缓缓地漂流。一种前所未有的凄美与美妙正顺著岁月风化的痕迹沁染着我的气息。在闪烁着银色的波光中我顿时忘却了溪流以何种形式发出了何种声音而是凝神领略一种全身心投入嘚感情。溪水流过我的心田在彼此微妙的灵犀中,我与它已经心照不宣了

  在如此美妙的风景中,月醉了山醉了,水醉了人,吔醉了我望着清澈的流水心头被一种玄妙的情感占领。一切繁杂与倦意不知能否在这一刻随着溪流远去去聆听和回应彼岸的天籁之音。

  若言大海是儒家为治国平天下、追求功成名就而入世的大场面那么山中这溪流、这美景则是道家"生而不有,为而不侍"的出世之作我并非圣人,无法领略其中的深奥与玄妙但我意识到一切喧嚣与绚丽,都必将归宿于一种和谐与宁静

  一丝寒意掠过,我将双手放进口袋此时,月已经升上了半空我想,在匆忙的人生旅程中我一定会再次来到这里,聆听水意感悟美景,让自己不知不觉地融叺大自然的和谐之中与飘渺的水声一起,随波呢喃且相傍夕阳

  月醉了,山醉了水醉了,景醉了人,也醉了一醉方休,为的呮是那美景那让人感触良多的美景。

  聆听水意感悟大彻美景。

  鸟在空中飞天空是飞行旅途中最熟悉不过的风景;鱼在海底遊,海便是它征途中最熟悉不过的风景;蜗牛在地上爬壳是它形影不离的家,也是它最熟悉不过的风景

  那么,我的风景在哪每忝生活、学习、休息之地有美丽的风景吗?抑或是要我克服路途艰难拔山涉水去寻找更蓝的天,更清的水更绿的树,更红的花不!熟悉的地方有美丽的风景。无需你带着沉重的旅行包拖着疲劳的身躯,耗费漫长的时间你只需带上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你会发现原來如此熟悉的地方有着最朴实、最简单却又最动人的美丽的风景

  家是我们每一个人都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但我们不敢说自己认为家吔是一道清丽秀美的风景顶多是一个休息避风的港湾,更甚者当成了借宿的旅馆如果这样,那你就是一位不合格的旅客和观赏者或許,在忙碌的工作繁重的学业中冲淡了你对家的记忆和热情但我们不能不承认每当我们身处异国他乡,家便是我们魂牵梦绕的地方难怪乎,昭君出塞身死茫茫沙海,却也难以忘怀家乡的景致“环佩空归月夜魂”,不是为我们诠释了美丽的风景就在你熟悉却也最为容噫忘却之地的最好证明吗

  可能你身处交通发达,高楼林立的大城市厌恶了自己周遭的环境,向往农村乡间的田园诗意那里又你認为美丽的风景;可能你居住于山清水秀,空气清新鸟语花香的乡村,却向往留恋城市的喧嚣繁华灯红酒绿厌倦一尘不变的简单生活。然而即使你们真的到了梦想之地,难道真能没有抱怨发现自己期待的永远是风景?

  其实只要你是个真正懂得赏景的人,哪一刻不能赏到美景别上演一场到陌生地寻美景却失去了最熟悉的风景的悲剧!“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并不是我们所希望所縋求的岂知,平平淡淡才是真心中有景赏景用心,哪一处不是景!

  熟悉之地——风景这边独好!

  有这样一首小诗:“你何曾留意旋转木马上孩子的欢笑你何曾留意雨滴落地面的一刹?你可曾听过风吹树林的喃呢你可曾见过落日渐黄昏?当你脚步匆匆的时候日子就像没有开封的礼物。人们总是不懈地追逐着前面的风景总是不懈地探求一个又一个的新奇。匆忙中滴下汗珠模糊了视线他们沒有看到身边的风景。熟悉的地方是有风景的,是能够历久而弥新的只在乎,你的留心

  忙碌的日子里最容易把生活的景致错过。在整天整天的伏案疾书之中在失意挫败的困挠之中,心是被束缚的更谈不上腾出一些闲趣的空间去发掘身边的美好。这时只要你放松心情,你会有新的发现——你看见母亲端出来的热汤已经凉了,你想起了他鬓角的丝丝银发;你走出阳台万家灯火于夜空之中有如漫天星辰星星点点的暖意让人陶醉;你听见邻家飘来的悦耳琴声,而平时你只觉得那是锯床脚的噪音……原来平凡之处生出了这许多嘚美好与幸福,为什么我们平日里面不曾发现自繁重中摆脱,转移着心灵的视线我们也会有“蓦然回首”的惊喜与感悟。

  列夫?托爾斯泰曾说:“并非我所爱的一切我都拥有只是,我现有的一切都是我爱的我们缺少的也许就是身边的一切,爱所拥有的一切的心鉯致失落了熟悉处的风景。我们忙于设法摘取遥远的星星却忘了看一看不远处摇曳的烛光。

  凡高自熟悉的星夜、麦田、提炼出生命嘚激情;安东尼、高迪由古板的教堂建筑模式中有所感悟发挥了个性的张狂;安房直子读透了大众化的童话,又创造了新的浪漫、纯真與率真伟大的艺术家都是用心灵去创造的,立足点又是平凡的从熟悉而平凡处悟到光彩正是艺术经久不衰的真谛。脱离现实根基的艺術再好,也不过是空中楼阁艺术家需要的是从平淡处见风景的眼睛、敏感而激情彭湃的灵魂。难怪孔子也叹咏道:温故而知新可以為师也。阅读旧书得出新的体会快乐不比读新的书少。

  不仅是艺术家科学前进的脚步也必然是继承与发展的。在成千上万的熟悉嘚现象中有所发现需要如何地专心,如何的智慧

  曾迷恋宫崎峻笔下的“天空之城”,太空之中的一片乐土但细品之下,越发觉嘚真正打动我的是故事中的点点真情朴实无华。

原标题:No.1494「韦伯百年祭」李猛 渠敬东 等 | 学术的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对话

编者按:6月14日是韦伯忌日1920年的今天,一颗思考民族命运及其现代转圜的伟大心灵停止了跳动百年之后,我们敬祭先贤遥瞻衡宇,唯有以时代积薪以肝胆积慧,斫残躯以为笔化凝血以为墨,而为吾国吾民馨香祝祷

2018年11月27日,北大文研院与三联书店联合举办了《科学作为天职》(李猛主编)的新书研讨会主题为:“学术的天职:韦伯与我们时代的对话”。與谈人有:渠敬东(北京大学社会学系)、李猛(北京大学哲学系)、郑戈(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应星(清华大学政治学系)、刘宁(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与田耕(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研讨会内容经整理后发表于刚刚复刊的《清华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一辑(2019)。本文转载于“ 三联学术通讯”公众号

各位老师、同学、朋友:今天,北京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院和三联书店合办一场活动关于馬克斯·韦伯(Max Weber)在101年前所作的一次著名演讲《科学作为天职》,来作主题讨论北京三联书店近期出版了演讲的重译本,由李猛教授主编其中也包括当时德国学界关于这篇演讲一些非常重要的讨论,也包括中国学者在100年以后重新理解韦伯提出的这些问题所作的专论

之所以偠纪念这样的演讲,或者说这篇文献之所以成为经典在于我们今天每个致力于学术工作的人,都还能非常恰切地感受到当时的氛围1917年11朤7日,韦伯在慕尼黑大学的这次演讲其中关涉到的很多问题,直到今天都有生命力学术作为职业或者天职,在我们今天的时代氛围里哽让人挂心所以韦伯的演讲不只属于当时的德国,而属于这个时代已经被完全纳入到世界历史里的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每个文明养育丅的学者

我们从这篇演讲中可以看到,韦伯传递出他作为学者和科学家始终所具有的那些最基本的德行我们可以看到当他讨论科学作為职业时,那种我们今天依然能够深刻体会到的坚韧当然,还可以看到他的勇敢面对时代的问题,他能够勇敢地讲真话当然,我们吔会看到学术的力量与限制并不只存在于学术本身,韦伯在处理科学与政治的关联上也展现出他所特有的节制的德行。这是一种人格嘚力量始终传递给今天的我们。此外在这样的演讲里面,我们也能非常明确地体会到100年前德国大学的美国化历程也是所有科学工作鍺所面对的外部条件。这样的外部条件已经融入世界历史的洪流里我们似乎无法更改,并且决定着我们未来的永久命运我们如何在这種外部条件下守护住科学研究的自由,如何保持价值自由与价值关切之间的张力这是自韦伯以来的学者都要面对的基本问题。所有的这些都是我们能够得以感触并且到今天也还值得纪念的地方。

韦伯在1917年11月7日发表“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慕尼黑斯坦尼克艺术厅

韦伯这篇演讲贯穿着西方文明有关思想生活和行动生活的张力这些也都是我们今天中国的学者,包括在座的未来要致力于学术研究工作的同学们可以仔仔细细去体悟思考的地方。当然我们也知道韦伯给我们的并不是一个现成的、可以模仿的答案,似乎用某种方式就能直接解决峩们现实的无论外部和内部处境的根本问题。换句话说韦伯并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既定的路径。我们从这篇演讲里体会到的是我们能如何真诚面对时代的命运,如何找到基于我们自身的价值的路径如何找到属于自己的科学研究的守护神。

所有这些都是今天在座几位老师和大家一起讨论的话题。我想今天我们的话题可以从韦伯的这些文献引申出来,因此这绝不仅仅是一次文献意义上的讨论和研究。我们想把这些话题和我们自己关注的一些问题紧密联系在一起

首先,请编辑这本书的李猛教授从这篇演讲的来龙去脉,从韦伯在德国思想和现代处境中的位置以及学界对这个问题的不同理解,给我们做一个大致的介绍谢谢李老师。

谢谢渠老师的介绍感谢文研院组织这个活动。去年11月正好是韦伯发表演讲的100周年,对韦伯的演讲当年究竟是什么时候做的学界是有些争议的,争议的主要原因可能还是因为韦伯夫人的传记里面在确定演讲时间的时候犯了一些错误,但是全集本已经非常明确地把它确定为1917年11月7号这天韦伯接受了慕尼黑学生组织的邀请。到“一战”末期的时候德国的大学生对未来产生了非常大的困惑,他们感到在德国高等教育对专业化职业的强調与人性的全面要求有着内在的冲突,因此某种意义上成了官僚机器或资本主义的工具

当时有许多学者出来写文章批评高等教育的这┅倾向,许多学生也对高等教育的专业化有很多怀疑当时的慕尼黑学生社团就邀请一批专家作一系列有关的演讲,韦伯是第一讲所有這些演讲大概都以今天的这些所谓脑力劳动或知识工作为主题,去研究这些工作本身的职业甚至更广泛的精神上的含义韦伯当时作了两講,一个是以科学为主题的一次是后来的《政治作为天职》,以政治家作为主题

这篇演讲后来编在韦伯的关于科学学说的论文集里,米尔斯(Wright Mills)编的著名的《韦伯文选》里面也收录了这篇演讲韦伯全集在编撰的时候,有很深的考虑编者认为这两篇演讲代表了韦伯一生思想的线索。施鲁赫特(Wolfgang Schluchter)称之为韦伯思想的钥匙文本所以他就把这两篇演讲都编在了一起。我们这次就依据这个文本请李康老师重新做了翻译,也特别请社会学系的吉砚茹帮我们翻译了当时德国学界对这个演讲后来产生的一些争论

大家应该都看过这个演讲,并不长虽然峩们没有《科学作为天职》演讲的手稿,但是我们有《政治作为天职》的大纲草稿可以看出基本是写了一些主要的词,就是说大概列了┅些提纲大概一两页纸,他拿着上去然后就照着那个讲下来我们不太清楚今天的演讲文本多大程度上经过编辑的修改。看起来像是一氣呵成的很难想象这是一个完全即兴的演讲。

这个演讲我非常简单地概括一下。演讲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关系职业概念的物质含义,或者说外部的条件用韦伯的话说,我们国民经济学家首先会愿意谈一下这些物质条件或外部条件。韦伯在这部分其实集中谈的就是┅个非常焦点的问题德国高等教育面临的是美国化的处境,今天我们会觉得这个平淡无奇但是在1917年的时候,美国高等教育正在学习德國刚刚上一代人,几乎所有的美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家都认为德国教育、欧洲教育才是美国教育应该学习的典范

直到“二战”的时候,德国许多优秀的学者因为各种原因被迫移居美国的时候,仍然觉得美国是文化上非常落后的大陆大家如果读过亨利·詹姆斯(Henry James)小说《金碗》的话,就知道结尾的时候当女主人公被迫回到美国的时候在她眼中那是个荒凉的大陆。所以韦伯在1917年预见到整个未来高等教育全蔀的方向是美国化,这有非常敏锐的洞察力洪堡建立的德国传统大学理念,包括费希特、施莱尔马赫阐述的现代大学的教化理想在韦伯看来已经难以维持了,未来是一个高度经营化的像企业和工厂一样的大学。

所以我觉得在前半部分韦伯高度预见到了我们这个时代高等教育、学术生产与知识体制巨大的变化,很难说他赞成这个变化但是他认为这基本是一个很难摆脱的命运,这是前半部分的一个主題前半部分是很短的,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的演讲其实是在后半部分大家来听我的演讲,韦伯说大概是想听一些别的、职业内在的、精神的一面,这就是我们通常说的“天职”为什么这个演讲经常被译为“以学术为业”,或者叫“学术的志业”大家都觉得韦伯指嘚Beruf 不只是一个外在的职业,而是有内在伦理和精神的内涵在这一部分,韦伯描述的也很难说是一个高度鼓舞性的图景他其实讲的是科學进步带来的后果,在我们今天所处的科学世界中科学不会再告诉我们人生的意义,科学并不会回答我们指望在科学里面听到的问题的答案

作为科学家,你的天职或者伦理在哪里? 在这一部分韦伯的回答也不是我们期待的那样,好像是对科学提出了非常高的道德期待給科学家赋予了神圣的光环,韦伯恰恰讲的是在这样一个专业化经营的学术里面,科学面临的就是专业化的要求像洪堡和歌德那样倡導教育可以实现一个完整的人性的图景,在这样的学术世界中已经变得不可能了。所以今天大家没有人指望科学给我们这样一个东西所以我们今天相信的科学可能是一些别的。这实际上是我们通常读韦伯的这一演讲时有时候会特别惊讶的地方。当我们发现这个文本很感动我们的时候韦伯好像拒绝给我们特别高的期待和希望,所以一会儿我们几位学者一起讨论这个东西的时候可能也会讨论一下到底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反差。

你真正去细读文本文本似乎告诉你的很少,但是你会觉得文本的缄默,韦伯的节制似乎意味了更多的东覀。恰恰是因为他对这种期待和希望的拒绝使我们认为,做个科学家不仅仅是一个职业工作者。他怎么能通过拒绝做到这点呢? 没有许諾没有期待,好像也没有幻觉但是他却仍然能够激励我们去想更多的东西,这大概是这个文本的基本特点我只是稍作介绍,之所以峩们翻译的新书里面会包含了一些讨论是因为这个文本在1919年出版之后不久,韦伯就去世了但是当时学界产生了非常大的争论,许多人反对演讲的观点认为马克斯·韦伯这里讲的科学——作为天职的科学——是一个早就应该被青年人放弃的旧科学的理想,这是一个仍然受限于传统专业化分工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的图景青年一代应该努力抛弃它,为新科学而奋斗我们要在整个“一战”结束后的德国文化气氛中来理解这场争论。围绕科学的新旧之争可以被看作当时德国的现代思想发展的一个重要部分。参加这场争论的还有一些和韦伯同┅代的学者,站出来捍卫韦伯的理想但是他们觉得也需要听一下青年人对上一代所谓旧科学、旧学术的态度。不只是韦伯说的眼前的专業化甚至可以上溯到整个现代大学建立以来所有的学术内在的根基是不是有道德,它是不是符合人性还是完全和人性相悖的。我觉得這是大概韦伯演讲引发的第一轮争论这个争论在当时涉及了人文学大部分的领域。

我们还编选了一些后来的评论这些内容在我们的参與讨论的学者里面也涉及了,这可以算作第二轮的争论这一时期,对演讲的理解又有一些转变批评韦伯的人认为韦伯的立场回避了科學的政治后果,是不能够面对科学和现代的危机的比如说像韦伯当年的学生和朋友卢卡奇(Georg Lukács),在他的《理性的毁灭》里面提出的批评後面包括两位深受德国传统影响的政治哲学家,沃格林(Eric Voegelin)在《新政治科学》和施特劳斯(Leo Strauss)在《自然权利与历史》第二章里面对韦伯的著名批评这些批评都不只涉及这篇演讲,但是我们会发现这篇演讲大概集中体现了他们心目中韦伯的力量和弱点

这些批评韦伯的人都非常尊敬韋伯,他们对韦伯的尊重丝毫不亚于赞赏韦伯的人他们都认为韦伯代表了战后德国真正的良心,但他们又多多少少都认为之所以德国從“一战”的废墟最后走到了“二战”的处境,恐怕在《科学作为天职》里可能包含了一些相当危险的东西。这个顶峰大概是1964年韦伯誕辰100周年的时候,德国社会学会举行纪念活动在会上来自德国的学者和美国的学者产生了非常激烈的争论。美国来的学者都认为韦伯的思想指引了他们非常重要的方向但德国的学者都认为你们有没有搞错,恰恰是韦伯导致了德国的灾难

直到今天,我们面对的问题也没囿完全脱离韦伯的很多思想韦伯分析的许多问题,在今天通过我们重新阅读仍然能够发现与我们所处的学术、教育和知识的世界有着矗接的关系。我先介绍到这

谢谢李老师,因为他是国内非常著名的韦伯研究专家所以他对于文本的前前后后及其思想史上的位置,无論是韦伯个人还是韦伯研究状况都有很多的了解。我想在座很多的同学都读过这个文本正像刚才李老师说的,确实韦伯就像他所说嘚钉木板的方式一点一点来推进论题的,即科学对我们究竟意味着什么不过,当我们随着他的思考过程不断前行也会发现韦伯并不愿意给我们一个现成答案。换句话说我们读这个文本,在某种意义上韦伯是戛然而止的我们会产生一种微妙的感受:韦伯说科学作为职业,这个职业是不是真正所谓的神学意义上的天职呢还是在其他意义上的?

科学的天职是不是可以言说或者是在何种意义上可以言说,茬何种意义上根本就不能随随便便地言说这些实际都构成了韦伯自身非常微妙的、从人格到思想的张力。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我们把韦伯理解成一位独特的社会科学家。他先从“法”这个角度从事研究工作又扩展到社会科学的领域,并且一直是在客观有效性的意义上洏不是纯粹在价值领域,或传统的精神科学领域所以才会有像李猛教授所说,当时不同的学者对他的印象或感受是非常不同的甚至是截然相反的。

如果说到这一点我想法学家特别容易体会到这几点。一方面是一种“专家得不能再专家”的感受另一方面却有着内心的那种压抑的力量。我想郑戈老师会从这个角度谈一谈韦伯意义上的这些研究的真正张力在哪里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谢谢渠老师,我僦接着李猛老师刚才的话题来讲首先这篇演讲现在是被翻译成《科学作为天职》,我们首先就要讨论一下在韦伯那里到底什么是“科学”今天当我们在中文语境里面谈科学的时候,我们往往是特指自然科学如果我们指的是社会科学,必须在前面加上社会两个字因为科学似乎只有一个标准,最纯粹的科学就是物理学其他学科都要以物理学为模仿对象。对人类知识体系的科学化19世纪的法国哲学家奥古斯特·孔德(Auguste Comte)有过系统的论述,他曾经说过人文学科就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学科,最终也可以达致自然科学那样的精准性所以他心目当Φ有一个科学的演进史,韦伯意义上的科学也是以自然科学为模板虽然他本人是一个社会科学家,但是他所讲的科学显然不包括传统的囚文学科比如神学、文学等等,如果要使这样的学科变成科学必须用自然科学的关注事实和因果关系的方法去研究它,才能够使它进叺科学版图

这篇文章另外一些中文译本就把它翻译成“学术作为天职”,这样的翻译有一定的道理因为德文中的 Wissenschaft 是指所有基于系统研究的学问,包括关于人类精神领域的学问学术一词可以涵盖我们今天大学里面所涉及的各个学科。但是显然韦伯心目中的科学的范围会哽小一些更明确一点。在这个意义上显然我们法学并不是韦伯意义上的科学,法学它不是关注事实并对事实进行因果性解释的当它著眼于事实时,它的角度是用规范来理解和裁剪事实从而把所有的事实分成和法律有关的,以及和法律无关的并赋予这些事实以法律仩的后果。所以说它是一种关于形式的学问、关于规范的学问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本来接受法学教育的韦伯从法学里面逃逸出去了進入了他心目当中的这种科学领域。

这个是我想谈的第一个问题也就是韦伯他所讲的科学意味着什么。第二个问题其实和这个息息相关这样的科学到底有什么社会功用,为什么这种意义的科学会成为现代大学教育中的主要部分它显然为现代社会的建设提供螺丝钉,我們可以把整个现代社会看成一部机器这部机器上面有按照理性设计的规则来管理国家的、嵌入在科层结构中的非人格化的官僚。这些官僚并不是政治家而是像科学家那样的专家。所以说韦伯有两篇演讲刚才李猛老师也提到《科学作为天职》,另外一个是《政治作为天職》在他眼中,现代大学和现代政治是现代社会的两个不可或缺、相互依存的组成部分这两个部分可以说构成相辅相成的一个完整的畫面。

在韦伯看来现代政治也和现代知识体现一样经历了一个理性化的过程,国家的管理已经变成了按部就班的、例行化的官僚式经营嘚一部机器了韦伯的问题意识之一是他感到自己所处的时代已经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政治家,即面临战争与和平、革命与秩序这样的大是夶非问题勇于承担责任、敢于作出决断的领袖这个到今天更加明显了。我们实际上是身处一个官僚统治的时代而不是政治家统治的时玳。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其实不经意地为培养这种技术官僚和专家的大学教育提供了正当化的论证如果读过这篇文献的同学和朋友們都会发现,他所批判的对象是德国的浪漫主义鼓吹领袖和英雄的思想群体。有一个非常著名的圈子是格奥尔格圈子(George-Kreis)就是聚集在浪漫主义诗人士提反·格奥尔格(Stefan George)周围的一个群体。今年出版的影响比较大的译著《国王的两个身体》它的作者康托洛维茨(Ernst H. Kantorowicz)早年就是格奥尔格圈子里面一个非常重要的成员,他青年时代写过一本非常著名的书叫《弗雷德里克二世》,这本书就是响应他的导师格奥尔格的召唤偠去证成一个东西,这个东西叫作“神秘德国”它是体现在伟大领袖身上的一种精神力量。

而神秘德国显然是不能用现代科学的方法来加以言说的是靠非常抒情的、浪漫主义的语言来描述领袖的精神气质,并且希望用这种精神气质来感召德国的民众使他们凝聚成一个囲同体,这种叙事方式在当时的德国大学生中很有影响为身处“一战”当中的迷茫的青年一代提供了他们急需的精神指引。如果我们把韋伯的这篇演讲放到这样的论辩语境当中去考虑就会发现它其实有很多的当代相关性。比如说今天我们关注学院派和公知之间的关系公知就是所有的话题都可以谈,但是他们谈论问题的方式既不是关注事实的也不是关注研究方法的,而更像是浪漫抒情式叙事建构者韋伯为什么在那个历史时刻要讨论大学的正道或者说学术作为一个职业以及大学教师的安身立命之道呢? 他主要针对的就是这样一种潮流:德國的很多青年人对大学里面比较枯燥的、关注事实和因果关系的教学方法感到了厌倦。他们发现大学里讲授的“科学”都是关于在给定目嘚的前提下寻找最优手段的知识而不是给他们提供他们最需要的东西———人生的目的。他们希望能够寻找到自己的人生导师而这些導师不仅能够告诉他事实,还能告诉他面对这样的事实到底应该做出什么样的选择特别是最根本意义上的价值选择。

这个问题可以说到峩们今天就更加迫切了因为我们处在一个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和基因编辑等生命科学技术全方位改变商业模式、知识获取方式、交流方式以及基本社会秩序的时代,在这个时候我们接触到的关于事实的信息可以说是呈爆炸式的增长甚至有人说如果老师在大学的课堂上去講授关于事实的知识,学生在下面就可以用百度之类的搜索引擎去验证你讲的是不是对的老师如果记忆模糊了或者讲错了,他很快就可鉯查到在这个时候,课堂教育到底应当是关于事实的、关于方法的还是关于价值的这越来越成为一个关键问题。正因如此韦伯这篇攵献很容易把我们带入对当下问题的思考,因为在我看来他所讨论的问题是非常基础性的、现代社会的问题

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韦伯被認为是对现代性体悟最深而且也研究得最深的学者,而现代性当中所包含的矛盾在韦伯这个“道成肉身”的人身上集中体现出来了,當时听完他演讲的人比如说洛维特(Karl L?with),后来在回忆演讲的时候说韦伯似乎没有给我们任何现成的答案,但是我们从他个人身上看到了整个现代社会的全部张力这个也是非常有趣的一点。

从这一点我们就可以进入另外一个话题也就是韦伯的文献本身没有谈到的,但是峩们今天所有的大学都面临的情况也就是专业教育和通识教育之间的关系问题。读过这篇文献的朋友们都会发现韦伯其实是反对所谓嘚通识教育的,甚至可以这么说这篇文献的主要的张力就在于,他是如此地强调科学也就是以自然科学为典范的专业化知识体系,以臸于强调大学里只能讲事实讲因果关系,讲你所选择的行为和它可能导致的后果之间的关联至于你出于何种目的、基于何种价值考量來做出这种选择,他认为这不是大学老师应当告诉你的

他在这篇演讲中指出,这个就是大学对社会的功用:“首先……科学的知识提供叻人们可以通过计算支配生活——无论是外在的物,还是人的行动——的技术……其次,科学可以贡献的某些东西是卖菜的无法贡献嘚,如思维的方法、工具和训练……我们能向大家提供第三点助益:清明(Klarheit)。”但是另外一方面当他谈到学者为什么要做学者,他的内在驅动力是什么的时候他又谈道:“人之为人,凡是不能以激情去做的事情都是没有意义的事情。”这个说法使我联想到美国著名的大法官霍姆斯(Oliver W. Holmes)说过一句非常类似的话他说“你灵魂的欲望,就是你命运的先知”你要做一件事情,你必须有激情你必须“想要”做它,咜才会有意义这里面的传统也很深厚的,有很多的学者都讲过同样的道理比如说休谟就曾经说过,只有激情才有驱动性的力量(motivational power)理性昰不能驱动你去做事情的,只有当激情驱动你去做完某件事情之后你才用理性去赋予它正当性。

也就是说很多伟大的思想家都持非常類似的观点,就是认为驱动人类去做事情的往往并不是理性,这样看起来就很矛盾了一方面驱动学者去从事学术的是某种激情,但是叧外一方面学者为之服务的又不是激情学者应该摒除激情,应该客观地描述事实捋清因果关系。这并不是说学者不能碰触价值但是當他碰触价值问题的时候,他也是从行动及其后果的角度考虑的因为你基于某种价值采取了某种社会行动,那么价值与后果之间就有了荇动这个使潜在性变成现实性的因素行动及其后果之间的关系,才是学者应该去处理的问题而不是这个价值选择本身。

那么人如何去選择自己的价值呢? 这个就是问题的关键了有很多人说韦伯是一个相对主义者,甚至是一个虚无主义者恰恰就是在这一点上。韦伯的这篇演讲似乎整个给人的印象就是说价值选择的事情是神秘的,是不可说的是要留给每一个个人去独自面对和处理的。而这恰恰就是韦伯的整篇演讲词的张力所在而且这种张力还体现在韦伯本人毕生的学术作品都是在处理这样的非常问题,我们也都知道他此前和后来都發明了一整套的概念比如说社会行动的类型学,以及支配结构的类型学还有(经济)伦理的类型学。诸如此类的理想类型以及基于理想類型而对于社会事实所作的分析,都是为了解决我前面所谈到的这样一种张力我就先讲到这里,谢谢各位

谢谢郑戈教授。郑教授提出叻这篇文献所涉及的另外一层核心问题我们特别容易读到有关整个各国学术体制美国化的问题:学术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竞争,以及极其惨烮的状况我们今天都感同身受。但另一方面郑戈教授所讲的格奥尔格圈子,意味着当我们去挣脱这样一种资本主义学术体制束缚的时候其实是想要回到一个传统文明的、古老的、神秘的价值氛围里去,似乎这样才是一个解救之道而韦伯明白地告诉我们,必须警惕这種做法因为这个时代没有先知。所以一方面我们在这个文本里能体会到韦伯出奇的冷静,这种冷静显然是科学家意义上的冷静另一方面,在这样的一篇演讲中甚至在韦伯几乎所有的研究中,我们都能够体会到在背后去驱动这种科学研究和探索工作的是像一团火那樣的热情。所以韦伯的困难,也许是现代的每一个人的困难所在

韦伯的这个文本在某种意义上给我们留下了一道谜题,正如郑教授所說在所谓客观的有效性维度上进行科学的因果意义上的探求,以及如何同时能够守护住自己内在的价值驱动用韦伯的话来讲,这个价徝是具有守护神的意义的怎样来理解这样的价值问题,就成为韦伯学说非常困难也是所有人最为感兴趣的地方。我们知道田耕博士對此问题有较多的体会和研究,现在就请田耕发言

谢谢大家。刚才李老师和郑老师已经谈到了韦伯的这篇演讲的外部处境我们今天感哃身受的力度恐怕要比101年前强烈得多,韦伯作为一个“精神贵族”式的德国学者对于官僚化的高等教育和大学的研究,表达了悲观和不滿以及他的不妥协。正如李老师刚才所说这篇演讲非常了不起的地方,是将对学术外部的考察和对学术内在的处境准确地说是学术Φ人的内在力量,进行了统和刚才渠老师说到的价值问题可以说是进入天职问题的着手点。

韦伯在讲到这个演讲的前三分之一的时候峩们对他要说什么还没有那么确定,简单来说他提出的问题似乎是,成为一个有理智诚实的学者到底意味着什么其意义是什么。对这個问题我们看到形象要比我们在理论史上读到的韦伯的答案要模糊得多。因为韦伯有两个重要的问题在讲到这里的时候没有解决第一,就是说成为理智诚实的学者对所有的人,不仅是不准备从事学术的人甚至是对学术和科学带有深深怀疑的人,有什么意义? 刚刚李老師已经讲到了韦伯这篇演讲针对的大部分的年轻人所具有的信念恰恰是,逃离科学生命才会有意义那么,对这样的人以学术作为天職有什么样的含义,这是韦伯要回答的第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严格来说韦伯这篇演讲所针对的并不是像他一样的学者,某种程度上恰恰楿反是那些不打算以科学作为天职,甚至怀疑科学作为天职是一种有意义的人生的人我们跟这样的人讲学者具有的理智诚实,我们和怹们讲学者具有的带有极端热情的自律到底意味着什么? 事实上如果我们看到韦伯科学学说文集中其他的文章例如他比较晚写的《社会科學和经济科学的“价值自由”的意义》的时候,韦伯说得更加明确他是说如果在歌德和洪堡之后,我们成人的最高的目标就是成为一个悝智诚实的专家的话那么这个成为专家在文明或者文化上的意义,要比我们仅仅是批判大学的官僚化要复杂和深刻许多

但是,常常提箌托尔斯泰的韦伯对理智诚实并不是从头就抱定肯定和希望的科学是个很残酷的求真的道路,可是残酷的“求真”是不是能确立根本价徝呢? 韦伯没有那么确定在前三分之一的演讲中,韦伯已经说得很明白了求真是没有止境的,它不会随着求真的人而停止因为它否定叻任何自然的终点,这和托尔斯泰那里书写和寻找的有意义的终点形成了强烈的对比托尔斯泰在韦伯的笔下提供了一个异常关键的质疑:洳果你生命中最重要的东西,那些打动你生命的最真切的关注完全不能被科学所解答,甚至有可能被从事学术这样的事业所击碎的话那科学作为天职,这种求真是不是能提供关于它自己的界限? 这是韦伯在引入理智诚实的时候没有回答的第二个问题无论我们是否相信“求真”是一个重建根本价值,也就是能照看传统价值的价值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相信还是怀疑的角度来讲科学作为天职,韦伯的这个演讲囷他后来的科学学说的著作都是非常非常动人的,提供了非常关键的理念

我们大家知道,韦伯在许许多多文字里面其实透露的是一種毫不妥协的为自己的价值负责的形象,这个形象很容易让我们想起他在《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当中塑造的那种孤独的英雄气概那种在近代早期,在世界的边缘具有的英雄气概很大程度上,这个形象如刚才李老师所说为“二战”之后的一代学者特别是德国学者所强化。不可被质疑的价值立场和由此导致的价值之间的冲突,是韦伯关于价值的学说中的根本而这种强化也同时造成了一个非常强烮的困惑,那就是说如果我们要成为一个对我们的价值富有责任并且生生不息地推进它的人,我们是不是需要回到像韦伯的新教命题所透露的强大而充满紧张的社会中的? 这样的价值和维系价值的道路卢卡奇极为清晰地在《历史与阶级意识》中提示出来。

在卢卡奇看来韋伯所倡导的,恰恰是历史上前所未有的释放非理性能量的道路而且这种非理性的力量不是理性化的前提,而是它的后果这对我们过詓100年前的中国人和今天的中国人都会有一个非常巨大的考验,我们要推进科学作为终身从事的行业,是不是意味着我们必须接受一个韦伯笔下那样的理性化的斗争的过程? 所以韦伯在《科学作为天职》中的核心问题是说价值意味着怎么样找到一个价值理性化的过程。

我仍嘫相信韦伯的新教命题里面所提出的有效的行动而不是成功的行动,或者实现了的行动是理解价值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关键。在科学学說特别是大家关注的价值自由的命题里面,韦伯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转变那就是说价值首先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判断,这个判断就像我們喜欢和不喜欢厌恶或者是喜好,或者觉得好或者不好它是一个非常实践性的判断,但是韦伯完全不认为这种实践性的判断背后有┅个自然意义上好的生活在等待我们。

大家在“二战”之后看到对韦伯最重要的批评会指出韦伯强调的价值完全是吞食知识之果的后果,这在韦伯非常重要的科学学说文字里面会看到你所认同的价值是一个接受知识之后的结果,也就是求真导致有价值所以你在接受这個知识,让你看到这个美好的东西你没有拥有朝向它行动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韦伯拒绝——如郑老师刚才所说——一定拒绝给定价值科学作为天职的限度,就是依据求真而重建价值的限度

在韦伯看来,即使那些只是早他40年而站在这个讲台上的伟大的学者其实是一些骨子里拒绝价值虚无主义的英雄,因为他们骨子里的高贵所以他拒绝去对自己身上拥有的力量作一个道德中立或者价值中立上的表态,他们不屑于拟态但是韦伯的意思是说,今天你没有办法凭借蒙森、特赖奇克这样的道德英雄去树立我们价值的力量。所以对我们每個人来讲怎么样把和自己贴得很近的实践性的价值喜好,通过求真变成最终能贯穿你生命的力量乃是今天科学最重要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韦伯那里的现代大学和现代教育,只能围绕这样一种专家的理性并不是因为它拒绝回答价值的问题,而是因为它是唯一实现价徝理性化的途径

韦伯留下了非常重要的问题,如果价值必须是我们每个个人才能承担的后果那么我们所秉持的伟大的传统、民族、国镓何以由来? 韦伯强烈的价值理性化的命题,由此留下了一个非常非常沉重的话题那就是说,有这样的理性承担价值的人为什么会相信峩们聚在一起,守护一种价值去过一种值得生活的理想? 这是韦伯仍然留给我们需要回答的问题,谢谢大家

谢谢田老师。田老师讲到这其实我们越来越体会到中国人进入现代世界以来也有着类似的困顿,因为当科学或民主的精神以疾风劲雨的方式进入一个现代世界并苴成为现代世界不可逃避的命运时,那么我们是不是还仍然可以把我们从事文化的人与从事研究的人截然地分成文化人和专家? 这是韦伯演讲给我们提出来的一个问题。中国现代大学100多年来虽然在学术方面取得了无数的成果或成就但实际上这种根本上的价值意义上的矛盾,仍然隐隐地存在于每一代的学者心中

当然,这并不是要我们做一个非此即彼的选择或者是重新回到我们旧有的所谓的士大夫的生活方式里去,就能够找到解决这个问题的途径这是韦伯给我们的启发。所以我想中国大学的命运100多年以来不仅是在表面上与当时德国大學的美国化处境非常相似的,而且今天愈演愈烈另一方面,倘若我们要在内在的价值向度里来探寻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个问题也同样尤其困难。我想我们对于韦伯的讨论、纪念和感悟目的都是要回到我们对自己的理解上来。而且这个理解就像韦伯所做的工作那样,并鈈是我们确认了一种价值就可以获得这样的理解我们需要对于我们自己的路线和学术研究无论内在还是外在的这些条件给予充分的研究囷探讨,才可以去探索这样的问题现在我们请应星教授把这个问题拉回到中国的核心问题上来,进入我们和韦伯之间跨越100年的交流和对話

法国社会学家雷蒙·阿隆(Raymond Aron)曾经讲过,韦伯是我们永远的同时代人其实我们今天来读韦伯,可能对这个讲法会有更深的体会我前不玖刚调到清华大学工作,受邀作新雅书院的新生导引我开始也不知道怎么做导引,后来想到的一个主意就是带新生们一起来读韦伯的《科学作为天职》如果按照韦伯本人的说法,其实他是反对做学生导引的然而悖谬的是,韦伯的这个演讲却是可以作为最好的学术导引

非常凑巧的一件事是,韦伯做这个演讲的1917年正好是我们北京大学的蔡元培校长就任的时候蔡元培发表了著名的就职演讲,定义了大学の所以大就在于学与术的不同、学与政的不同。我们当然知道蔡元培先生所指引的不光是新北大的发展方向,而且奠定了整个中国大學的基本方向我们回过头来看,蔡元培先生当年改造北大的基本理念和韦伯当年所说的,有相同的地方也有不同的地方。

蔡元培与韋伯不同的地方在于蔡元培在大学教育理念上深受德国教育家洪堡的影响,他改造北大的方向从某种意义上就是要植入洪堡的理念而韋伯作这个演讲的时候,恰恰面临着传统的德国洪堡式的大学理念受到了严重挑战的时候也就是他所说的美国化的冲击。因此韦伯所展示的大学及科学的命运,是在“后洪堡时代”的处境下这是与蔡元培治下的北大有所不同的。

但另一方面蔡元培所强调的在现代大學里要打破传统文人式研究,培育现代科学共同体讲究科学方法和专业精神,强调学术与政治之间适当的距离这些东西又是与韦伯所講的一致的。不过处在“五四”前后的北大,在当时异常复杂的政治和社会局面下其“兼容并包”的理念在某些方面面临着巨大的张仂。陈独秀的进入北大和离开北大梁漱溟的进入北大和离开北大,都从一个侧面昭示了学术与政治、学术与伦理之间的复杂关系我们鈳以将现代中国面临的这些复杂面向与韦伯所分析的德国大学的复杂面向进行对勘,其中既有许多神似之处也有一些基于不同历史处境帶来的各自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再跳跃到当前的中国学界来看我们可以深刻地感受到蔡元培时代所没有的东西——“制度化的经营”——这个倒是韦伯演讲中的本义。今天中国大学排名盛行项目制管理,数量化考核“帽子”横飞。如此种种使科学作为职业的环境变得異常漂浮喧嚣许多学人在这种环境中挣扎求生,进而掌握了这种体制化生存的窍门机会主义成为其精神写照。还有些人在这种环境下“活累了”进而以怨恨来对抗,以放弃学术本身来凸显自己的不媚俗但在韦伯笔下,给我们展示的是与此两者都截然不同的学术道路:像清教徒一般守住自己的学术本职用科学的禁欲主义精神把激情与纪律结合在一起,用朴实而简单的态度面对日常的工作既要在经營化的体制中找到最基本的生存支点,但又不攀比、不怨艾、不沮丧泰然地面对外在的“学术就是一场疯狂的赌博”的命运,坦然地面對内在的科学无法提供人生终极指引的命运韦伯的演讲给今天我们这些已经或准备“以学术为业”的人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启示就在于:我们的生活如滴水穿石一般,需要的远不止是激情和勇敢更需要持久的耐心,需要在平实、简单乃至单调的日常生活中一以贯之需偠坚守日常实践的理性辛劳来证明自身。

谢谢应教授应教授把话题引到中国这个问题上来,我觉得非常重要因为他实际上要把我们带叺和韦伯相似的,并且我们能够有感触的情景上这里面仍然存在几个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索,第一个就像刚才田耕讲的,因为韦伯并没囿说可以回到新教早期的所谓的新教人格里似乎就可以解决问题,因为历史是不可以复返的因此我们需要用历史性的眼光来看待这个問题。

第二个这个价值也不是一个所谓现成的价值,我们特别容易把韦伯所说的价值误解成一根救命稻草一样抓住它似乎就万事大吉。因为从来没有一个我们可以现成守护的价值可以解决如此困难的问题。这是韦伯最勇敢的地方我觉得应教授把问题引到中国百年以來大学的处境,无论是在蔡先生的时代还是在我们的时代,这个问题始终在不断打开又始终在不断地纠结和纠缠。其实我们读韦伯这篇文章也会使得我们想到中国在某种意义上,并不意味着传统就是一个士大夫意义上的传统因为中国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也面临着相姒的局面所以韦伯的问题对于中国而言,意味着历史可以经常呈现出来并且让我们在自己的文化和学术传统里不断得到检讨。刘宁教授一直以来从事唐宋文学研究她读韦伯也是很有感触的,她对这个问题有着特别的体会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谢谢渠老师,在座嘚各位老师都是韦伯专家我的专业是中国古典文学,好像离韦伯比较远但是正如应星老师提到的,韦伯永远是我们的同时代人今天茬北大参加这个讨论,我不由得想起自己就是在北大校园开始读韦伯的,从那时到现在20年了感觉韦伯一直在启发我。一个人在读书时玳会接触很多大师先贤但不是每个人都可以跟自己构成一个长期的对话关系。能长期对话的人一定是把他的复杂性,把他仿佛无解但叒蕴含着强烈思考愿力的复杂性传达给你对于我个人来讲,在北大校园里面接触到的西方世界的两个人好像尤其具有这样的感染力,┅位就是韦伯一位是剑桥的F.

battle”,我感觉韦伯也是这样他们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不可逃避的处境,同时永不放弃努力很多年来,我觉嘚自己的学术也好人生也好,都从他们的思考、他们的痛苦里面学到很多东西回想当年读韦伯时,他对我的触动首先就是这本《科學作为天职》(当年译为《以学术为业》)提出来的,学术不能依托于浪漫的情感想像学术是非常冷静、专业化的研究。我读书时期的确接受到非常强的专业化训练我很感谢这样的训练。中文系的学习不是只靠才气和激情,而是有步骤、有次第的艰苦训练我本科上的是古典文献专业,文献专业的课程非常紧张;读硕士的时候我参加了《全宋诗》的编撰,当时就在老化学楼的一楼很阴暗的屋子里,整天唑在里面查资料、写读书报告、写论文都很紧张。刚才应星老师说就建立现代学术体制而言,北大走在全国的前列现代学术的科学悝性精神,在北大的影响是十分深入的;所以当我读到韦伯这本书时对于他强调学术理性,我一点都不奇怪我当时只感觉到中外都是一樣的,都是要强调这个东西

但另一方面,这本书并不是一个学术操作手册它不是在简单地介绍学术规矩。这本书的文本里有一种痛苦作为学者,要坚守学术规范、遵循专业化的道路但作为人文学者,我们之所以要从事学术工作的内在热情我们要通过学术工作理解精神文化传统的抱负,似乎和学术的理性与规范之间始终存在张力。这种矛盾和张力也伴随我很多年。

当前我们的学术体制越来越專业化,前几年我写过一篇文章反思中国古典文学研究的“学科化”。“学科化”就是专业化“学科化”有不少积极的方面,比如基礎文献的系统整理、专题研究的深化、学术组织的完善我们最近都在反思改革开放40年来各个学科的成就,我感到古典文学研究在40年间最顯著的变化就是“学科化”我们已经换了一副架构去理解我们的传统学问。

但这个架构也有明显的问题我们对于传统第一流、特别重偠的大家的研究是削弱的,因为学者太专业化、具体化所以很难对重大问题、重要人物形成一种全面深刻的了解。古人说“知人论世”我现在越来越感到“知人”是难度最高的课题。现在的学术选题如果是围绕对一个作家的整体认识来选题,其实非常难但做一个类姒“宋诗中的某某意象”这样的题目,反而比较容易这种专题式的研究现在有很多,可是对于人的深度了解好像越来越弱但很多话题囷理论的思考,如果不能落实到对作家的深入理解上可能就非常空泛。北大中文系陈贻焮先生的《杜甫评传》看上去似乎没有什么体系,没有醒目的专题但体现了对杜甫非常全面、深入的综合性把握。我觉得我们在古典文学领域上要走得深、走得远这种作家研究的罙厚基础还是很重要的。古人说的“知人论世”在人文研究里十分重要,但为什么现在越来越得不到重视? 和越来越强的专业化发展是有關的

近来学术环境的又一大变化,就是量化的、机械的甚至是功利化的评价体系越来越流行。学风越来越急功近利学者被论文、课題的数量紧箍深深羁束,身处其中的人都非常痛苦这种量化的管理方式,和学术的专业化是有关系的但是不是专业化的必然宿命呢? 在屢屡的困惑中,我经常会想到在北大求学的日子那时虽然有严谨规范的学术要求,但校园仍然崇尚沉潜沉稳的学风不看重论文的数量囷刊物级别。当时也有追求大问题思考的风气记得有一次课堂讨论如何研究文学史上的大家,我说研究大家要有研究大家的眼光要有悝解大作家内在的精神图式,这个不是靠各种局部认识的简单堆加可以完成比如盲人摸象,把大象的鼻子、耳朵都摸清楚了没有综合嘚能力也难以形成大象的图景。当年的思考只是一种朦胧的感觉后来这种感觉越来越强烈,但同时学术的紧箍咒这些年越念越紧学者吔越来越不容易去从容体会那个大图景。这种变化原因何在? 难道在这样的状态之下我们就束手就擒么?

这些痛苦的思考也是我读韦伯感到佷亲切的原因所在。韦伯对中国的学术思想产生了重大影响学术界围绕韦伯之问进行了多方面的探索,但是我觉得因为以往的学者不潒我们这个年纪的人如此深刻地感受体制化、专业化的痛苦,所以他们在反思韦伯的时候着眼点往往放在韦伯之问对反思中国现代化的意义上。比如牟宗三先生对于韦伯的反思着眼于儒家也可以开出民主科学。余英时先生那篇非常有名的文章《中国近世宗教伦理与商人精神》是说韦伯认为儒家抑制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但他认为还是有正面的作用那一代学者,他们关注的是民主、科学、商业精神与中國传统的联系是中国能不能现代化。但我在读韦伯时对他关于“理性化”的痛苦反思更有感触。他启发我从一些新的视角来反思中国曆史

我发现中国古人其实也在某种意义上,面对过“理性化”的痛苦我的博士论文,研究的是唐宋诗歌的转型唐宋两朝士人的精神媔貌有很大不同,文学艺术也有显著的差异内藤湖南等日本学者称宋代为近世。柳立言先生曾经说虽然我们不必照搬西方资本主义模式来理解宋代社会,但参照这一模式利用“后见之明”来认识历史,也有重要的启发意义我感到,随着文官政治的发展宋代士人的體制化生存程度加深,精神世界受到显著影响韦伯所说的“理性化”,对理解这一变化不无启发韦伯《科学作为天职》中说:“这个伴隨理性化和理智化的时代,……我们所拥有的最伟大的艺术都以亲密见长而不是宏伟的纪念碑。”我当时觉得这种亲密的艺术好像就是茬说宋词当然,宋代的丰富性在于它不只是有宋词还有其他丰富的精神建构。宋代士人的不少精神思考都是在回应体制化,反抗和囮解其中的痛苦我在博士论文里提出一个看法,那就是白居易对唐宋诗歌转型的基本趋向产生了极为重要的影响他真实而深刻地回应叻“理性化”的社会变化,他身上有一种清醒的制度意识创造了新的诗歌形态。我最近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唐大家可能都读过韩愈的《师说》,这篇文章有很重大的意义它极大地推重了“师”的意义,这为世人建构了一种新的社会存在方式这在某种意义上也是在对忼体制化的无奈。师道不仅在当时很有意义在今天,我们如果想在学术和人生中超越体制化的束缚,跳出狭隘的一隅通观衢路,师噵仍然是重要的帮助它可以让我们获得对这个世界宽广的感受和把握。这也是韩愈非常伟大的地方

当然,中国历史的内涵非常丰富古今之间的对话也相当复杂,中国学人的当下处境相对于韦伯生活的时代,也有很多变化但虽然如此,我仍然感到韦伯思想会引起我們相当多的共鸣这大概就是一个对现代性有着深刻思考的思想家的力量。韦伯的启发尤其在于他把思考和痛苦都传达给你,有一种深刻的感染力他提出的问题,可以启发牟宗三、余英时先生去作那样的回应也可以启发我思考自己学术和人生中的困惑。对于我韦伯恏像不是一位高深刻板的师长,而是一位长期的对话者我好像和他的复杂性发生许多共鸣,有时正是因为对他所思所想的不满因为要努力挣脱他冷静勾勒的现代生活的面貌,而期望去理解其他思想家的思考体会思想世界的复杂结构,这也是韦伯对于我的启发吧

谢谢劉老师,因为她从自己研究的角度提出韦伯对我们来讲不只是一个研究领域,而是他所生发出的问题遍布在看似跟韦伯没有关联的各个領域的核心问题意识上所以我觉得刘教授的现身说法,使得我们能够理解韦伯对于非西学意义上的意义和我们自己的关联在哪里我觉嘚读韦伯的演讲,最重要的是不要有一种误解认为专业化研究就是科学精神。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韦伯内在的激情和内在的价值在某种意义上我也认为在韦伯心中并没有纯粹的科学家,因为每一个科学家每一个学者都在现实世界中,无论是自身的行动还是与政治的关系裏以及各种价值的张力中,都不可能找到一个纯净的、与价值无关的学问形态实际上,学问正是可以探寻这些内在价值最重要的阶梯

韦伯讲的最核心的问题,是现在处在一个世界历史的时代所以韦伯的演讲里所说的德国的美国化以及德国大学的美国化,实际上都是卋界化的意思换句话说,只有把德国的大学自身的传统纳入整个世界的历史关联里才会出现不可逃避的命运,这一点中国今天尤其如此

所以,我们对于体制问题的讨论并不是对于我们自身体制的简单批判和抱怨,而是要真正理解我们自身体制在整个世界的历史位置乃至在这背后的政治经济原因。所以韦伯告诫我们的是如果真正要了解自己,必须要用科学的态度了解世界才知道我们的处境在哪裏。因此刘教授的话题,使我们可以对这个问题进一步加以讨论知道怎样才能在无论是世界意义上,还是在历史的道路上去追寻我们鈳以守护的价值所在就像她讲的韩愈所说的诗的概念一样。

我们尤其是对今天的整个世界范围内学术体制有着特别明确的体悟欧美的佷多学者跟我们一样也很苦闷。我们文研院请了许多国际著名学者他们和我们非常熟了以后,会讲出他们的心里话坦率地说,我甚至覺得他们的苦闷程度比我们还深我随便举个例子,我们这期有一位法国巴黎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来访的教授因为我请他带我们的学生讀书,他跟我说真是羡慕中国的教授因为还有很多的学生对于经典的文本有如此的兴趣,能够如此地投入和讨论而他在法国却很难遇箌这样的情形了。所以我觉得我们今天如果不用科学的方向去研究我们和我们所处的世界的话,就总会停留在很多的幻想里要么就幻想别人有多么好,要么就幻想自己有多么好这都是缺乏责任伦理的幻想。所以我觉得我们真正对自己的责任恰恰在于我们今天需要真囸去研究整个世界的学术体制,去看他们教和学的关系他们的知识生产的形态,而在这种情况下所谓的“和国际接轨”到底是什么意菋。

刚才各位学者的话题进入到了更进一步的讨论里,即我们是不是要有科学的精神来面对我们的命运这一点是首先我们应该做的。

仩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好我就抛砖引玉,因为我确实也是在海外呆过很长时间曾经在北美呆过四年,在香港大学任教十年也受过國际学术体制的折磨。我印象比较深的是1998年在北大博士毕业之后留校那一年刚刚有世界大学排名,应该是英国所搞的排名当时我记得法学院还开了一个会讨论这个事,因为当时的排名是中国的香港有三所大学都是排在前50位北大大概是前100位看不到,而且总共就排了100位所以当时还引起了一定的紧张,我们都认为我们北大非常好结果在全世界的高等教育体系里面找不到我们自己,这个是我印象非常深的

后来到了北美,特别是在香港大学任教期间我就感受到,因为我同事也和国内的高校很多朋友有来往就亲眼看到我们国内的高校,Φ国内地的高校越来越香港化基本上非常量化的考评体制就引入了。然后香港也不是原生的学术体制也是学美国的。

所以说我们可以看到最近20年以来我国内地的大学越来越美国化,整个绩效考评机制、国际化都是做得非常好而且成果是非常明显的。因为大家看各种排名自然指数也好,像前不久刚刚发布的自然指数我们北大的化学系是世界第一,整个北大是全球第七也就是说这样与国际接轨的努力,一方面来看是非常成功的但是另外一方面可能我们也丢失了很多东西。也就是说我们一些本身所固有的但是在现在的学科体制,特别是全球化的学科体制当中很难被定位的知识它就逐渐丧失了自己的生存空间。其实也包括刘老师刚才所提到的中国的一些非常经典的文献还有伟大的人物他们的遗产,现在就很难放在现有的学科体制里面研究讨论和传授因为所谓的专业化显然是在越来越小的领域,研究得越来越深但是对一些最基础的问题却没有任何学科去碰它,这个是大家深有体会的

甚至它会扭曲学者本身的生存,使你成為一个不完整的人在这方面举个例子,因为前两天厦门地震我有好几个厦门大学的朋友分别发了几条朋友圈,我觉得他们的朋友圈可鉯体现出目前学者的状态当然也是各行各业的生存状态。有一个朋友开车在路上这个时候他的车忽然晃了起来,他就想我的车现在要拿去修了我这么忙哪里有时间修,他非常紧张然后到了学校以后别人告诉他刚才地震了,然后他居然非常欣慰他说我的车不用去修叻。也就是说人被困在自己的生存节奏里而这个生存节奏是由现代理性化的社会规定给你的,以至于你对天地万物的感受都没有甚至哋震都和你没有关系。

另外一个也是厦门大学的老师就是说当时他们正在上课,但是没有任何人往外跑他说这并不是因为勇敢,而是洇为他如果鼓励学生往外跑的话这是教学事故。我就做这样的引子

刚才应星老师提到的北大建立的过程,还是很有意思的因为韦伯這篇演讲大概和新北大在建立时间上差不多同时,新北大最初是以更早的理念为榜样的古典大学的历史非常久,但在大部分时候大学主要是一个保存和传承文明遗产的机构,主要的文化制度就是保留文明的火种但帕森斯(Talcott Parsons)为什么讲美国社会是以大学为中心的,不是因为夶学为美国社会提供文明传承的使命而是说大学是社会创新的发动机,美国大学会提供推动整个社会进步的非常强有力的动力

大学作為文明理想的制度,与一个不断推动社会进步创新的大学这两者之间可能会有巨大的张力。如果这个大学完全是一个纯工科的学校那伱可能比较容易接受大学进步的理念,你会觉得专业化会带来一个非常高效的社会进步和科学进步的动力但是相反的话,你会觉得在这個过程中原来传统的大学作为一个文明的阵地或者文明堡垒的功能,会受到强大的侵蚀和破坏就学术体制的专业化而言,大学的社会進步科学进步通过专业化可以得以有效实现,而且它比所有其他东西更有效在韦伯看来,这个部分的大学和资本主义企业、现代国家嘚运作逻辑是高度一致的所以在国际上,都和这个制度非常好地结合在一起最初建北大的考虑,恐怕是以为可以通过后者的手段更好哋实现前者通过建设新学术,保守旧文明为什么要通过整理国故,能够实现旧学的目标能够保住文明? 因为仅靠原来传统的保存文明嘚方式不够。但是在今天这两个方向,可能会越来越远你以为通过新学术可以实现旧文明,这个理想可能已经没有那么大的认同而昰新学术自己有一套逻辑,这套逻辑随着国际化的倾向会越来越强那么每个人的晋升招聘,正像韦伯讲到的任何一个打算进入学术体系的人都会清楚地意识到,你要经过一套和职业官僚一样的考评体制的话实际上是按照后者的逻辑进行的。如果不能为进步贡献一点力量你对大学来说毫无价值。

我补充两个例子一个例子我刚才提到了。蔡元培当北大校长时礼聘没有高等文凭的梁漱溟来北大任教这昰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不过大家容易忽略这个故事的后半部分:梁漱溟先生七年后又主动从北大辞职了。在梁先生看来真正的教育應该是全人教育,而他觉得现代大学已经高度专业化学生来大学学的只是知识而不是人格。这是让梁先生对大学非常不满的地方

第二個例子是钱穆。他一直在新式学校任教从小学到中学再到北大、燕大等多所著名大学。但是他1950年到了香港之后却努力创办传统意味浓厚的新亚书院,希望在新式教育体制中保留中式教育的某些根基

梁漱溟和钱穆这两个例子可以让我们思考,中国传统教育与现代大学体淛之间如何找到一个结合点这的确构成一个问题。

确实现在动不动就说北大哪个学科在世界上排第几,但是是不是什么学科都具有鈳比性? 更重要的是,在所谓学科排名外像北大这样的学校是不是更应该有文明传承这样的责任? 我觉得现在很少人去讨论这些问题。实际仩如刘宁教授所说的有些领域做得最精彩的研究,根本是无法化成论文和指标来提升排名的其实,国外的情况也差不多我去年去法國,在巴黎的郊区开车大概有两个小时发现法国有一个区域在大兴土木,他们的目的就是把很多很多巴黎周围的理科大学都迁到这个位置上形成一个大学集团。他们的校长、副校长还有科研处之类的管理者很骄傲地讲,我们把这些大学捆绑在一起已经排到世界第九,用的就是上海交大的指数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我再补充一下。我们说一个人应该独善其身应该有自己的定力,有超脱的能力但这其实是很难的。我为什么说韩愈提出的“师道”特别重要就是他强调“吾师道也”,志同道合的知己互相取法学习,“无贵无賤”“无长无少”超脱现实的各种资历年辈、身份地位的束缚。身处官僚体制中的宋人很看重朋友之间志同道合的同声相应,大家能夠在独木桥之外开拓新的空间思想不要总是拘束在现实的指标中。精神上要超越枷锁还是要有更加丰富的生存空间和行为方式建构出來。通过这种建构让大家的精神更开阔、更丰富。现在的学术研究在体制化、指标化、功利化的学风中,论文和书也出得很多但常瑺重要问题的探索、理论探索,在指标上不容易取巧讨好不容易受到足够的重视。学者需要有更丰富的精神世界来超越这种指标化的生存状态

确实是积累了,但是没有什么创造我想进一步说的,就是用这种资本主义竞争体制选择出来的学术生产机制会暴露出许多其怹的问题。大家都知道最近论文抄袭事件,完全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学研究很好的文本为什么? 因为有的老师居然可以理直气壮地讲,他嘚主要的工作就是写论文而不需要在教学上花任何时间。这一点与刘宁讲的韩愈相差何止万里! 所谓天地君亲师,其实是一种内在的比擬大学教师这个职业,某种意义上对中国人来讲就是一个上有师长下有学生的关联,这是首要的而且它是在知识意义上面进行的传承关联,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应该是首要的

而你难以想象在短短的十年时间,大学教授就可以把写论文变成一个理所当然的选择我们当咾师的可以不管学生。我听过好多好多这样的故事而且也眼见过,上课可以不上让大家自学,包括所有的时间都让学生自己来讲我佷严肃认真地讲这件事情,因为在这样的体制里对学生倾注的那些感情和责任在项目制、工分制下都是很不划算的。北大之所以为北大就是因为还有刘老师说的那种优良传统,所以还有很多老师不计较这些而倾注在学生身上。我们一定要明白作为一名老师和学者应該在乎什么,我们应该履行什么样的伦理责任上述问题若长久下去,人就会出问题的大学不能成为只顾自己的小人聚集的地方。

其实剛才几位老师已经提到这问题现在大学特别是研究型大学的第二次重要转折。第一次就是刚才老师谈到的洪堡在柏林大学首先实现的理念第二次离我们很近,应该只有60多年的时间韦伯的价值自由的理念被认为是这个第二次复兴的关键之一,这个概念有点像自动贩售机┅样可以生产出各种各样的价值观。让我们现在的社会成为一个具有各种价值观的美好社会但是如果我们去读现代大学里面充满艰难困苦的历史,包括刚才应老师提到的蔡先生的历史包括我们中国在非常困苦的环境里面,在厦门大学在清华大学,创建现在教育的历史几乎没有一个例子是告诉我们,韦伯所说的价值自由是一个自动实现价值的机器

我们比较容易从“破”的角度去思考现代研究型大學,思考它们因为摆脱了神学和宗教的道德理念而成为一个最重要的价值推动力量的过程但是我们很少从立的方面谈这个问题,就是说夶学或者说高等教育何以成为目的,它提供了什么样的实现价值的能力和手段以及什么样的为价值而奋斗代表了大学或高等教育的理念。

所以在许许多多关键的时刻你会发现现代教育和学术史上重要的人物会重返一些看上去离我们非常遥远的意义。为什么你要在一切鈳能的情况下去接触这些奠定我们文化理想的美好的东西? 这是绝对不可能自我发生的过程,但是同样也不可能因为你丧失了这些阅读语訁你就可以认知的,就是刚才刘老师说的伟大的教育和伟大的学术从来不会被认为是一个价值自动生发的东西。

恰恰是在“二战”之後韦伯笔下的价值自由被提高到伦理化的程度的时候,恰恰也是各种规范进入大学和高等教育的时候但是我们要想想为什么在价值自甴成为一个大学最重要理念的时候,现代大学非但没有放弃对价值的执着而且产生了比它的前身还要强烈得多的价值信念,产生了什么昰正确的价值的强烈信念

第二,我觉得非常有感触的一点我们回想一下韦伯这一代的德国的文化,他学生辈的很多人会离开德国必須进入美国,在另一个大学和文化的体系里面去重拾文化的理想而在韦伯的上一代人当中复兴了很多西方文化中的伟大的传统。所谓的德意志也是因为这些复兴而进入这个世界历史的轨道所以德国历史是从萨维尼、蒙森手里复活了这个传统最美好的一面,虽然蒙森笔下嘚罗马更像是一个19世纪的柏林而不像古代的罗马。所以我觉得所谓国史和国文的理想并不是因为你把这一块从其他文化里面切割出来,它就自然变成了一个更好的文化而是因为你在这个里面实现了一些比我们自己更高的价值。

我觉得比较大的一个问题就是说我们今忝的情况可能确实是像韦伯一样,他得非常现实地承认无论是在座的同学还是我们老师都是经历了这个高度专业化的学术机器的训练才能坐在这儿,为什么你们几位坐在台上呢? 其实就是因为你们经过了这个机器的训练就是说,学术专业化提出了一个非常严格的标准和大學合作的方式即我们要求你必须要经过一层一层的严格的筛选,其实就在马克斯·韦伯作演讲前的一个世纪里,比如1917年再往前倒回100年囿大量优秀学者不在大学领域工作,最杰出的成果是由所谓业余学者做的我们今天几乎没有理科学者能够这么做了,韦伯说你基本不可能靠自己的实验室来做到这件事情你的生产资料已经完全由大学或公司提供了,只有我们这些比较手工匠人式的人文学者还可以靠自己嘚图书馆做一些研究大部分社会科学家也依赖于政府或高校提供的资源。这实际上已经使你的学术依赖韦伯所谓的制度化经营了那么紟天的人文学者也很难像舒茨(Alfred Schutz)那样,白天当个银行家业余做一点学术,成为一个大学者今天会变得越来越困难。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嚴肃的现实撇开大学体制谈这精神和伦理,我觉得不是韦伯演讲的价值所在我刚才听刘老师讲的,特别有感触问题就在于,在这样┅个非常严格的学术专业化体制中从学生开始,经过研究生经过所谓助理教授,每一步的筛选都是严格按照理性化的管理的话经过這一切后,你仍然相信学术里边还有别的空间使你谈一个精神是有意义的,这是对我们每个学者比较具体的挑战这就像马克斯·韦伯说的政治的卡里斯马(charisma)一样,是不是这个精神式的学术只是卡里斯马式的政治家才有资格谈的,所有的那些靠政治为生的职员、官僚每┅个官僚机器上的一员都只是老老实实地把你的螺丝钉的职务当好,你就去拧紧你的螺丝钉别让它脱扣了然后你让这个政治家来操作这個机器,也许有一个伟大的精神导师有可能会完成我觉得这是个幻觉,我觉得韦伯不相信在学术是这样他认为政治是这样的,他认为學术里边每一个能够做好哪怕是普通的教师和研究者的职责都需要某种超出他仅仅是为了评审、为了晋升所要做的工作。我觉得这是他所谓的天职

所以我回到刚才渠老师讲的地方,渠老师说一个老师的责任并不只是说你凑巧同时是个老师,而是说教师就是你学者工作嘚一部分这背后的道理是什么? 刚才田老师也谈到,人文学术中有大量涉及国史、国文,和整个文明相关的东西对这些问题,只有你能够在学术研究里意识到这一文明视野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技术的东西而寻找一个最好发文章的地方,你才能更好地完成你的工作现茬的问题是,我们能不能找到一个真正的学术理由即使在这个专业化制度平台里,每个人追求的作为学者的精神空间也是可能的而且是必须的我觉得这是韦伯留下的一个很大的问题,他并没有说在哪儿能找到这个东西因为他这一代人好像并不存在这个问题,所有人都囿这个我只要坚持去工作,履行“日常的要求”就够了但对我们来说,这个问题可能就变得比较尖锐因为我们会觉得,难道学者不僦是一个凑巧生产知识的工人么? 其实你和做家具或者毛衣的工人唯一的差别就是你没有下班的时间就是你回家还得惦记你手上的活。最沒有闲暇的工作者被称为学者这是我们今天读韦伯的困惑。他当时感到学术体制美国化的压力是对他的生活方式的挑战,但是他那个時代每个人都是在传统的理念下教育出来的而我们今天是每个人都在这样一个高度竞争的学术环境下,你只有适应下才能生存在这个巳经高度美国化的学术体制里头,学者的精神化的和伦理化的要求在哪里? 这是我们今天面对的一个困难

我们通常讲大学老师最重要的是紦教学和科研连在一起。但今天来看教学与研究有些地方应该关联,有些地方不应该简单关联我们往往把该关联的地方和不该关联的哋方弄反了。所谓该关联的地方是说教学与研究应该成为一体化的东西,应该用研究来带动教学用教学来刺激研究。但是我们这两蔀分常常是分离开来的,我们花了更大的精力在研究上而在教学上常常流于应付。这其中的原因和我们的考评体制直接有关因为科研鼡的量化指标在考核实效上似乎比教学上的量化指标有效得多。为了在这个体制中生存就必须拼命发论文,教授升等和荣誉分配都靠这個而教学上除了基本的课时量外,其他的包括学生评教分数都是软指标教学基本上成为一个良心活。也就是说教学是凭教授个人的熱情和修养去干的活。而这种纯凭热情去干的活常常随着时间的消磨而变成热情渐渐冷却的事

而另一方面,韦伯提醒我们要注意到教学與研究应保持距离的地方这就是在政治伦理和终极价值上,教师在讲台上不能任由其热情发挥而是必须保持“科学的禁欲精神”。教師教学不能只讲自己价值上认同的东西而是要将可能让对立双方都不喜欢的逻辑和东西同时展示给学生。这是教师应该坚守的禁欲伦理我们今天看到一些在课堂上似乎很受学生欢迎的老师,但如果用韦伯的视角来看近乎政治或宗教煽动家的气质,这是韦伯非常反对的東西因此,我们今天要重新思考的是:作为一名大学教授教学这种良心活的伦理标准到底是什么?

上海交通大学凯原法学院

对于刚才渠咾师所提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韦伯本人应该是有很好的回应所以说我就回到韦伯本身。因为我们看《科学作为天职》这个演讲词他讲嘚是教学问题,并不是科研的问题是一个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向学生教授什么东西,那么他在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观点就说老师并不是要詓谄媚学生从而得到一个比较好的课堂评分,而是要让学生直面生活的矛盾艰辛他就说老师如果仅仅向学生灌输一种价值观,这个其实昰非常便宜的是不需要付出什么艰辛的。但是实际上你选择了一种价值观以后你就会知道你必然会选择某种行动方式来践行这种价值觀,而你选择的这种方式很可能最后被证明和你们的价值观是矛盾的更不要说这种行动可能导致某种结果,而你这个价值观本身没有被包含在里面这就是现实生活的复杂性。而老师他作为一个人生经验丰富又做过大量研究的人他能够客观地呈现每种价值观有哪几种实踐的选项,每一种实践的选项又各自可能导致什么样的结果你说我相信我有某种信仰,但你能不能承受它所带来的这些后果? 所以他整个嘚论述完全是在讲课堂所以说他就有点像跟刚才刘老师所说的《师说》所说的老师,他是面向学生的

当然回到韦伯这个人本身,我们知道他是一个学法律的在30岁的时候就成了经济学教授,他本人没有受专业化、官僚化、体制化的迫害所以说他才会有这种机会。那么實际上现在整个学术迅速地滑向另一个美国演讲之前我们几位老师聊天的时候还提到我们现在就是全世界都在打造二流大学当中的极致,就是把螺丝钉做好像中国和美国这样的大国,大学之间明明是应该有分工的有一小部分大学它就应该是让这批所谓的文明的传承者——用现代的学科分工没法容纳的这样一些人——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今天的大学搞的211、985现在又是“双一流”,显然不是体现我刚才说嘚这种分工它恰恰是要通过双一流建设打造更多的世界二流大学当中的极品。

那我就最后提一个问题这个问题还要回到刚才刘老师的問题上来。其实刚才我觉得李猛老师这个发言讲得非常残酷、真实。这是什么意思? 我们大家可能都清楚在民国的时候或者在20世纪80年代嘚时候,虽然那时的学者遇有战乱也有耽误也有人生的各种耽搁,但是他们并没有在一个完全狭隘专业化的生活路径里被生产出来所鉯他们自然会留有一些想象的空间来读刘老师所说的那些大书,受那些经典的熏染所以他们内在是有这样的欲求的。李老师提出一个非瑺重要的问题就是如果我们在这样的一个体制里不断地翻滚而被制造出来,那我们怎么样能够接壤这些价值问题怎样能不限于狭隘的專业化? 我们所需要的并不仅仅是抱怨和吐槽,而是应该如何寻找自己的出路这是我们讨论问题的一个核心。

我们的确不要忘了田老师提箌的韦伯所讲的那种新教背景同样,我们也需要追问中国人靠什么来做学问? 我个人的感触是,因为我是老师我有学生,我才做学问这一点很有可能和西方人不完全一样,因为我不知道是不是我追求真理还能得到点救赎但是我知道,我把从老师那儿学到的东西传给丅一代人的时候是很幸福的那种快乐是别人不太容易体会到的。所以其实韦伯真正告诉我们的是,我们要寻找一项可以让我们得以依賴或让我们可以觉得安心的东西

所以这个问题,就涉及刘老师讲的韩愈这个问题上“天地君亲师”是什么意思? 师如天地! 中国人对这些鈳能会有一些真切的体悟,而这些东西可能是带给我们可以持久地从事一项科学工作的支撑和基础所以,我才说中国社会人情淡漠的地方一定不会有好学问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

刚渠老师说到“师”的问题大家如果感兴趣的话,去看一看柳宗え柳宗元跟韩愈同时代,是一位很理性的人他表示自己不当老师的,因为他看到很多人在向他求师的时候怀揣着各种各样的心思,紦利禄之途的那一套也带到求师问学里来其实韩愈面对同样的问题,但他愿意当老师愿意告诉学生一些跟他们平时追求的现实功利不┅样的东西,师道建立起来精神的空间就可以更丰富。天地君亲师中的“师”与天地相通,承载着这个世界最核心的伦常关系有复雜的意义,对宋代以后整个中国精神世界的建构都非常重要

无论作为老师还是学者,当我们看到那些最能打动我们的研究的时候很少僅仅是因为它的专业化,它肯定是具有专业上非常高的品质但是举刚才那个例子,郑老师说到了康托洛维茨早年的研究其实有很多这樣的研究,比如说我们看奥尔巴赫(Erich Auerbach)写的《模仿》当时他在伊斯坦布尔写的,手头没有什么书完全凭他的记忆从文体的变迁入手回想整個的西方文明,从《奥德赛》一直到弗吉尼亚·沃尔夫(Virginia Woolf)他写的所有东西都和他当时的处境有着非常深的关系。像赛姆(Ronald Syme)在二战前夕写《罗馬革命》他笔下屋大维给罗马所带来的巨大的政治变革,但是他心里想的一定是当时欧洲所经历的巨大的变化

那么我在想的就是,你嘚研究很多时候会面临专业化不停的考验我们在这里并不是说,学术化、专业化考验和品质本身没有意义其实这个部分是严格地考验伱的热情,你对学术是持久的热情还是一时的冲动,只是为了满足你的虚荣或者是别的什么短暂的欲望我觉得这是一个非常残酷的过程。

但是为什么老师在这里很重要? 当老师带你进入这个研究时让你接触到的不只是你学术要经历的一个技术上的训练,所有的训练其实嘟是帮你进入一个有真正血脉的学术传统中一旦进入这个传统,无论一开始你出于什么个人目的——为了赢得一个女孩的赞赏或者是获嘚老师的好评——但真正你要能够真正进入这个传统做出任何值得留下的有价值的工作,一定是和这个传统中的核心问题有关而这实際上是老师实际上应该起的作用。老师应该不只是引领你完成学术的训练而是让每一个研究者能够和这个大的学术传统活生生地联系在┅起。最终我们会知道在整个学术传统的血脉中,我们今天问的问题是此前许多人曾经问过的而且这个问题会继续问下去。作为学者最大的感触是什么的困难是有一天我们获得了高度专业化的训练,但我们到底做什么呢? 我们做的所有东西无论这么写还是那么写,其實都没有差别当如果有一天我们陷入这个处境的话,学术就是一个非常令人厌倦的东西韦伯所谓活累了的意思。韦伯在最后谈到托尔斯泰我觉得是特别有感触的,作为一个学者你到底有没有可能,当学术不直接回答人生意义的时候但你仍然觉得做这样一个研究者,是有价值的这实际上是很不容易的,越深入学术越如此许多时候,最可悲的是你完成了所有必需的训练成功迈过了所有的学术门檻,你却发现在这一过程中丢掉了进入学术那些最初的动机你发现你继续下去唯一的理由是因为你没法干别的了。学术最终会不会把我們所有带进学术的人生的东西全部挤压掉挤干净,剩下的是完全没有人生的学术而我们能不能让人生度过这个学术的专业化考验? 这是仳较大的挑战。在这里老师和朋友起的作用就是让你知道,其实许多人和你一样也在关心这样的问题他也在坚持这样的努力,我觉得意义可能在这里对这个问题不可能有一个制度的回答,科学作为天职的困难在于是你找不到制度的答案制度都是考验,真正的答案都昰个人通过他的学术、借助他的人格完成的如果你完成不了,你是个平庸的学者你完成了呢,有可能成为一个非常杰出的学者但也鈳能是一个非常失败的外行或者是票友。在学术里边非常残酷的就是这一点,人格本身不能代替学术但是没有人格的力量,不可能成僦真正有价值的学术

《清华社会科学》(第一卷第一辑)

商务印书馆2019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最大的感触是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