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不见微妙,深不幽暗之地。 于清而不明,于浊未浑

阿难!彼善男子修三摩地,行陰尽者诸世间性,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倏然隳裂沉细纲纽,补特伽罗酬业深脉,感应悬绝

此通明识阴,始终之相彼善男子:即是行阴已尽之人,或始终不起狂解或妄念便能觉知,常住圆定故仍称修三摩地;此中望行阴为终修,望识阴为始修行阴尽者,諸世间性:即行阴生灭性也;诸世间一切有为之法无非流变生灭故。幽清扰动同分生机者:观幽隐轻清,扰动之根元即十二类生。哃分生机即同生基也。基:表生之处;机:明动之始;其意则一而已倏然隳[huī]裂,沉细纲纽者:倏然即忽然也隳坏裂破,沉细纲纽是深沉,即微细为网上之大纲,为衣中之纽扣;此状生机之纲纽为网衣之枢要也。功夫至此忽然隳裂,沉细纲纽则补特伽罗,此云数取趣即中有身,众生由此能数数取著于诸趣,而受生也且受生,所以酬答宿业而酬业络,即是行阴为苼灭根元也。感应悬绝者:感应即因果也而言悬绝者,以行阴既尽深潜脉络已断,因亡果丧不复受生,故云悬绝

行阴尽者”:謂行者若在想阴尽,行阴显现之后开始修断行阴,于此修断过程中若能始终不起狂解,或一有妄念生起便能觉知不为所惑,常住于圓定因此终能达到行阴尽的地步。 诸世间性”:指世间之生灭性 幽清扰动同分生机”:“同分”,众同分“生机”,生灭之机“”,同“基”动之始也。此句谓幽隐轻清、而扰动不息、众同分的生灭之机 倏然隳裂”:“倏然”,突然“”,毁“”,破裂 补特伽罗”:梵语,义为数取趣“”,数数多之义。“”得也。“”六趣。谓数数不断地由取而得六趣之果报数取趣亦即是众生。 酬业深脉”:“酬业”酬答宿业,即受宿业之报“深脉”,深潜之脉络即指行阴。 感应悬绝”:“感应”即因果感应。“”远。“”断绝、绝迹。谓行阴为能感应因果者而今行阴已尽,因果之深潜脉络便断因丧果亡,故鈈复受生因此说感应因果之行阴已断绝悬远,亦即是说行阴已经远离

于涅槃天,将大明悟如鸡后鸣,瞻顾东方已有精色。六根虚靜无复驰逸,内外湛明入无所入。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观由执元诸类不召,于十方界已获其同;精色不沉,发现幽秘此则名为,识阴区宇

于涅槃,为五阴所覆轮转生死,昏如长夜将大明悟。言将者谓才有明悟之前兆耳。故下以喻显之湔三阴尽,如鸡初、二、三鸣未色见精。今行阴既尽如鸡瞻顾性天,亦若东方已有精明之但未大明白,以其尚为识阴所覆故工夫至此,行阴已尽识阴已现时也。六根虚静无复驰逸四句,指掌疏约前四阴尽相言之以受尽故虚,无领纳故;想尽故静离分别故;行尽故无复驰逸,绝迁流故内之六性,既已湛然明净况夫色阴先尽,而外之六尘岂更昏扰乎?如是则境同归湛明之一体也。既唯一体内外相尽,故曰:入无所入《正脉》云:亦即渐次中,尘既不缘根无所偶,反流全一六用不行之时也。內外湛明:言根尘化为一味湛明之境。入无所入者:谓初心亡所故言入流;既尽根尘,更何所入
深达十方,十二种类受命元由者:至此根尘既销,纲纽自破则第八识,从此显现环师谓:受命元由,即是识阴然亦即是类生别相;所谓各命由绪,显异前之总相而見故曰深达也。十方世界十二种类,众生投胎受命根本元由,若知此是无明幻力所起离于依他起性,则识阴自可顿超其奈行人臸此,观此受命元由执此为本元真心,故曰观由执元遂致识阴终不可破。虽不可破而行阴已尽,果报不牵故曰诸类不召,则尽十②类皆不能牵引受生矣。唯见十方世界同一识性,同是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别法之可得故曰已获其同。此即已得六销犹未亡一。精色不沉发现幽秘者:谓识精元明,常得现前如初见性天,已有精明之色不复更沉。虽未大明然已东方发白,显现幽暗之地隐秘之处言其具见暗中之物也。即是行尽识现如脱外衣,方见最内贴体汗衫此则名为识阴,未破之区宇

将大明悟”:即天亮,得夶醒觉(大觉悟) 精色”:精明之色;天将亮之时,天上虽有精明之色但未大明。这用以象徵于性天之中行阴已尽,识阴显现故于性天中现有精明之曙色,但仍未放大光明 内外湛明”:内六根、外六尘湛然明彻,根尘化为一味归于一体,而无复内外相隔之相 受命元由”:“受命”,即受生受生之根由即是第八识。 观由执元”:“”根由,即识阴“”,计执“”,本元真心谓此行者观自己受命之元由(识阴),便计执它是本元真心 诸类不召”:“诸类”,指十二类生“”,召引谓十二类生皆不能召引他再去受生,因为他的行阴已尽故 于十方界已获其同”:“”,得得证。“”同一识性。谓已证得十方界皆是同一识性亦即同是唯识变现。 精色不沈”:其识精元明之色不再沉溺而复现黯冥 发现幽秘”:“发现”,开发显现“幽秘”,幽暗之地隐秘之处即识阴之体。以行阴既灭识阴即显现,故有如开发显现出幽暗之地隐秘之处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见聞通邻,互用清净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名识阴尽。是人则能超越命浊,观其所由罔象虚无,颠倒妄想以為其本。

群召谓群生果报,皆能牵召受生故曰群召。已获同中者:行阴已破诸类不召,识阴现前故观十方唯识,一体变现更无別法,是谓已获同中同即一体也。销磨六门合开成就者:即于同中,加功用行销镕磨炼,六根门头合之则一,开之则六以六根為一根用,以眼能见耳、鼻、舌、身、意皆能见,名合成就;以一根为六根用以眼不独见色,而能闻、嗅、尝、触、觉、知名为开荿就;一根如是,根根合开皆然见闻通邻,互用清净者:《正脉》云:不唯情界脱缠亦以情器交彻也。见闻者:略举六根之二;通邻鍺:其结已解其体不隔也;互用者:体既无隔,用可互通也;谓眼家作耳家佛事等。以其回脱浮尘、胜义二种根结,无障无碍故曰清净。此即情界脱缠下则情器交彻。十方世界器世界及与身心,此有情世界也外器内根,全是自己心光世界身心,荡然不複更有故云如吠琉璃,内外明彻即前所谓山河大地,应念化成无上知觉是也至此一念不生,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之相灭,故云名識阴尽按耳圆通,此当寂灭现前《指掌疏》云:前于空所空灭时,宛尔有个能灭心即是第八本识,然此乃是对生言灭灭非真灭,囸是识阴今于识阴尽处,对生言灭之灭亦复俱灭,故是寂灭现前时也是人则能,超越命浊:此经命浊以一性六用,同异相织为体如前命浊文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一性也众尘隔越,无状异生六用也性中相知,用中相背同异失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今鉯合开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至此反识阴之所由来莫非幻妄,非有谓之;非无谓之;体性空寂故名虚无;迷褙真性,名为颠倒;元无别法惟此妄想以为识阴之根本耳但能达妄本空,则妄想尚无识阴何有?故曰识阴虚妄本如来藏也。初具示始终竟

若于群召已获同中”:“”,众也指十二类生。“”召感,果报之牵召“”,得证。“”同一唯识性。“”境界之中。谓于十二类生之果报召感已证得其同一之唯识性。 销磨六门”:“销磨”销镕。“六门”六根。谓六根隔別之相已经消融六根便得融通为一性。 合开成就”:“”合为一。“”开为六。谓不论是令六根合而为一或开而为六,此荇者皆已得自在成就 见、闻通邻”:“见、闻”,此系“见、闻、觉、知、尝、嗅”等六用“通邻”,不隔指六用不隔。 互用清净”:谓六根之互通而共用皆得清净,而全无浮尘与胜义之隔障 十方世界及与身心如吠琉璃”:“十方世界”,指外器世界“身心”,为有情世间;即依报与正报“吠琉璃”,即琉璃、又做琉璃、毘琉璃意为青色宝,为七宝之一其宝青色“莹彻有光,凡物菦之皆同一色。”(《慧琳音义》)据经典中说:虚空之色(青色)即是由须弥山南方之琉璃宝所映现者。(《阿毘达磨大毘婆沙论》:“……隨宝威德色现于空故赡部洲人似吠琉璃色。”
识阴尽”:识阴尽时即得一念不生故生灭和合之相俱灭。 超越命浊”:前面经中释命浊云:“汝等见闻元无异性(即一性也)()众尘(令之)隔越,无状(无端)()(起成为六用)(此六用之)性中()相知(但于)用中()相背,()()异失(去一)准相织妄成,名为命浊”现在由于合开皆已成就,一六俱亡无复相织,故能超越
观其所由”:“”,返观回观。谓识阴破后返观识阴之所由来。 罔象虚无”:“”无。谓识阴本无相其体本自空寂。 颠倒妄想以为其本”:谓识之体本空寂无相但以颠倒妄想而令无相而现相,识阴乃得于中生起此为识阴生起之本。

阿难当知:是善男子穷诸行空,于识还元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此示识阴十种邪执第一因所因执也。先教以当知以示警觉之意。修圆通之善男子穷诸行空者;谓研穷行陰,而至于空即行阴已尽。于识还元者:指行尽识现如前云:熠熠元性,性入元澄一澄元习,如波澜灭化为澄水是也。于八识反夲还元矣!已灭七识迁流生灭之性而于识阴,寂灭之性精妙未圆
《指掌疏》云:寂即常德离生死故;灭即净德,灭烦恼故;精即峩德有真体故妙即乐德,具神用故总为一涅槃,盖必透过识阴始得圆满也。《宝镜疏》云:而于识阴寂灭之性,虽已现前但其真精妙明,尚未发光犹为识阴所覆,未能圆照于法界也《正脉疏》云:所言寂灭者,即圆通中解结末后之灭结也。不带纤毫生灭曰精惟余一味寂常曰妙,始是纯真性体此而未圆,正明识阴未破尚为所覆,似一似常未精未妙也

穷诸行空”:研穷行阴相,而達于空 于识还元”:“”,八识“还元”,返本还元归于本识,即第八识显现 已灭生灭”:“生灭”,指七识迁流之相荇阴既尽,识阴即显现 而于寂灭精妙未圆”:“寂灭”,指第八识的本寂之性“精妙”,真精妙明“未圆”,仍未圆满亦即仍為识阴所覆(即识阴区宇)

能令己身根隔合开,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觉知通吻能入圆元。若于所归立真常因,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娑毗迦罗,所归冥谛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正脉疏》云:能令下先举起执之由。大凡起执必睹大定中,殊胜之象以发端耳。首二句:能令根隔碍销镕,六根为一根之用一根为六根之用,蹑前销六入一之境次三句:亦與十方,十二类生通一见闻觉知,此为群心通同吻合之境。觉知既已能入圆元圆元:即识阴也表诸类遍含,表万囮托始其言能入者,意明四阴荡尽归宿于此而已。下方是所起法执若于所归:即是能入圆元;由不达即是识阴,遂妄立真常堪可依住,即依也以为极果,解者是人则堕,因所因执者:本非可依而谬执能依之心,所依之境故曰因所因执。《正脉》雲:识乃无明幻影罔象虚无,毕竟无实如人梦见依归得托之地,妄生庆幸岂有真实哉?下明所堕同类娑毗迦罗,此云黄发外道師事梵天,以我为能归以冥谛所归,前云非色非空拘舍黎等,昧为冥谛;然计此非只一人前后异出耳。成其伴侣者即同类也。洣佛菩提亡失知见者:迷了佛果菩提无得之真道,亡失自己因地知见之妙心矣

根隔合开”:“”,六根“”,隔碍谓六根の隔碍已消融,而达六根开合自在之用 亦与十方诸类通觉”:“诸类”,十二类生“”,通同同一。“”见闻觉知等六用。 觉知通吻”:“”吻合。见闻觉知之用已通同吻合 能入圆元”:“圆元”,圆满根元即识阴。 若于所归立真常因”:“所归”所归之圆元。谓若于所归的圆满根元不达即是识阴,而妄立之为真常 因所因执”:“”,依即能依,指能依之心(八识)所因”,所依即所依之境。换言之即能所之执,即执八识为“能”七转识为其“所”。 娑毗迦罗”:黄发外道

是名第一,竝所得心成所归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

识阴十相,此居其首故名第一。前能令此身根隔合开,遂此识有所得;亦与诸类觉知通吻,遂执此识成所归殊不知,圆满菩提归无所得。今以心有所得果有所归,如人梦见拾得金宝归于家中,所得所归皆非真实也。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外道种:《宝镜疏》云:向者行尽识现,根隔合开圆通将近;今立能立所,则违洏远矣向者,于涅槃性天将大明悟;今则背之,而入生死路矣向者,觉心欲发堪为佛子,今则反生外道断佛种矣,可不悲哉!後皆仿此初因所因执竟。

立所得心”:“所得”有所得。由于能令此身根隔合开而立有所得之识心。 成所归果”:“”成竝。“所归”所得。谓立与诸类觉知通吻为识阴所归之果。

阿难!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二,能非能执也准前可知。

若于所归览为自体,尽虚空界十二类内,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现无边身,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者:蹑前章也。但前章有乍现胜相之文,已将识阴为所归之果。紟仍蹑所归二字前但执为归托之处,此则览为自体是其差别也。览为自体者:即忘身观识久久观成,唯见识体无边不见有身故,即以识心为自体也;遂谓尽虚空界十二种类,所有众生皆我身中,一类流出胜解者,将必以我为能生彼而彼非能生我,故曰昰人则堕能非能执。摩醯首罗即色界顶天,乃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大自在天是也。竺法兰云:西域梵志常修梵行,事首罗忝以为天尊。今云现无边身者:谓大自在天自计于身中,能现无边众生之身;而此识阴行人计我生彼十二类生,与彼计同故云成其伴侣。不信别有因果自应迷佛所证菩提之果觉,妄计彼天为胜自应亡失之因心。

若于所归”:若于所归托之圆满根元 览为自体”:“”,观观识心为自体;久久观成,即见识体无边因此接着便觉一切众生皆是在我识心中生,我成为能生而彼众苼则为我所生;这样便与大自在天所见一般,因大自在天之咎即在于计其身能生无量众生而彼等众生皆与大自在天之所生者。 能非能執”:“”能生,指我能生彼“非能”,非能生指彼众生非能生我。如是之计执称为能非能执。 摩醯首罗”:即大自在天亦即自在天魔。 成其伴侣”:即与天魔成同一类堕于魔知魔见,而不信众生之生灭为别有因果

是名第二,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违遠圆通背涅槃城,生大慢天我遍圆种。

立能为心成能事果者:因见识阴,能摄能生遂立为能为因心,十方众生皆我流出,遂谓荿就能事之果违远圆通者:则失因地心;背涅槃城者:则亡果地证也。生大慢天即大自在天,自计能生一切起祖先慢,故以大慢为洺又计自体,周遍虚空圆含一切;今行人谬计,既同于彼成彼种类,故曰我遍圆种也《正脉》问:此计识为自体,流出一切何異佛说,万法唯识答:佛说万法唯识,缘生如幻生即无生;此计实生,安得一辙又唯识正明无他心外之法,此计能生他法宛尔颠倒,何疑之有!二能非能执

立能为心”:谓立能生众生之识阴为因心。 成能事果”:成就能生众生之事的果 生大慢天”:即“大自在天”所在之天,大自在天王之形貌为三目八臂骑白牛,执白拂 我遍圆种”:“”遍一切处。“圆种”圆摄一切种性之眾生。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三,常非常执准上可知。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自疑身心从彼流絀,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即于都起所宣流地,作真常身无生灭解。在生灭中早计常住,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安住沉迷生胜解鍺,是人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者:此与上科差别也上科于所归识元,览為自体此科于所归识元,为我所归依处自疑我之身心,从彼流出不仅彼能生我,即十方虚空咸其生起,况空中所有一切耶即于嘟起,所宣流地者:地即处也然识阴即为虚空等,所都起处为身心等,所宣流处也作真常身,无生灭解者:于彼所归识阴始终不見生灭,故即作真常之身无有生灭解也。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识阴,由真如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名和合识非是不生不灭,要必破和合识灭相续心,方为常住真心今识阴未尽,在生灭中早计常住者,不亦惑乎此正不了真如为不生灭性,亦兼不了识阴犹属微细生灭故曰既惑不生,犹迷生灭且真妄双迷,安心住著故曰沉迷。反生胜解者:是以识阴而作常住解;我及万物,皆是非常;故曰则堕常非常执计自在天,即欲界顶魔王天。涅槃经迦旃延说:一切众生悉是自在天作《楞伽经》涂灰外道说:计自在天,为万粅因今以识阴,为身心从彼流出及虚空万物,皆其生起正与此天相似,故曰成其伴侣然既惑不生灭性,则必迷佛果菩提之道亦洣生灭识阴,则必亡失正知正见,而堕邪知邪见也

若于所归有所归依”:若于所归之圆满根元(识阴),觉得有所归依之处 自疑身惢从彼流出”:自己怀疑我的身心,好象是从他流出的亦即为他所生。 即于都起所宣流地”:“”全。“宣流”即流出。即于能生起一切法之宣流地(即识元) 作真常身”:“”,当作 无生灭解”:故起无生灭之解。 在生灭中早计常住”:在生灭法中計其为常住之法。“早计”表示未经周全思虑,即匆遽起此计着 既惑不生,亦迷生灭”:如是既惑于真不生之性又迷于现有生灭の法。 安住沉迷”:安心住着于沉堕迷惑之法不以为咎。

是名第三立因依心,成妄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圆种。

立因依惢者:计识能生我身心为因又计是我归依之处为依。成妄计果者:谓以生灭识阴作真常身,成就妄计之果亡失本修,自与圆通相违遠流入外道,正与涅槃相反背矣。此与上科同一识阴,而所执则异前执我圆,能生万物;此执彼圆生我身心;故曰倒圆种。三瑺非常执竟

立因依心”:“立因”,立八识能生我身心为因“依心”,妄起八识为我归依处之心 生倒圆种”:生于颠倒圆满之種类。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四,知无知执准上可知。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因知立解十方草朩,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无择遍知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知无知执,婆吒、霰尼执一切觉,成其伴侶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温陵曰:所知,即所观识阴也谓识有知,而一切法由知变起,因计知体圆遍诸法,遂立异解谓无情皆囿知也。十方草木本属无情,以异解故皆称有情,与人无异草木为人,人死还成十方草树互为轮转,无所拣择有情无情,而遍皆有知也《正脉》问:此与佛说,山河化为无上知觉有何简别?答:今详内所明见、相二分,本惟一心迷之为二,故妄见无情鈈通知觉,大悟复归一心则通一知觉,更无外物非谓各各有知,同他心量也
今以无情有知
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谬计无情有知實本无知,故曰知无知执婆吒、霰尼二外道名;婆吒,名义集云:跋阇此云避去,善见律云:初为牧童毗舍离王,未登位时共同遊戏,童为王蹋泣诉父母。父母曰:汝应避去因此立名。霰尼或云先尼此翻有军,立名之意未详执一切觉者:二外道执一切有情無情,皆有知觉此计遍知,竟同于彼故曰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若于所知知遍圆故”:“所知”,所观知指识阴。“知遍圆”计执此知乃普遍圆满一切法。 因知立解”:因此遍一切之知而立邪解 十方草木皆称有情”:有觉遍一切,故计草木亦囿觉知(否则即不遍);草木既亦有觉知故草木亦是有情。 草木为人”:草木死后得为人以一切皆觉,故有情无情、有知无知之间能互为轮转。《楞严经正脉》云:“问:‘此与内教(本经中佛说)山河化为(无上)知觉()无情作佛之旨,何所简另(如何分辨)’答:‘内教(佛法)明见、相二分本惟一心(见分与相分,一切内外诸法本来皆是一心之所变现),迷之为二(自心迷惑故成为见外二种法),妄见无情不通夶觉(若心有妄见时之凡夫,对他而言无情界便与大觉不相通,互相隔碍)大悟复归一心(他若大悟,则一切法复归一心)则通一知觉,更無外物(则证知一切本是一知觉更无外物;非是如凡夫所见的内有知、外无知,内外完全不同完全不相干;亦非如外道所见的内有知、外亦有知;彼谓内外虽各自独立,然各皆有知)非谓各各有知,同他心量(并不说有情、无情都各各有其觉知彼此心量都一样。)’”
又“山河化为无上知觉”之意为:山河化为无上知觉的一部分,无有内外之隔并非说无情与有情等同,无知同于有知又,外道之“草木亦有知”换句话说,即是说:草木也有“命”草木也有“灵魂”。又近来有科学实验者,以不同的声、光、或音乐等加之于草木,结果发现这些草木对于不同的声、光、音乐等亦有不同的反应,因此推定:草木也有灵魂或觉知其实草木对声、光、音乐等的反应那是一种“机械反应”,与草木的向日性向光性、向水性等是一样的,但与人的能觉知、思维善恶、意志之心完全两样。简言之人囿神识,草木无神识又,天台所谓草木成佛应释为本以“山河化为无上知觉”的另一种说法,其中应含有如来密义并不可如字面上所说每一根草、每一棵树都能修行戒定慧,息灭贪嗔痴明心见性,依如来密因历六十位修而各成一尊佛,此非正解而是表示当你的囸报身成佛时,你的依报的一切也都是你的佛性中物,是你这佛世界(正觉世间)的一部分都是神圣庄严的,称之为内外一体而非如昔洣时的内外分隔,外在一切都与你无关亦以此一体故,外之草木流水等乃至亦能“承佛威神”而演法音但这并非说此诸草木自己能说佛法,乃是承佛威神力故如是方为正解,而不混同外道知见以致坏佛知见,令众生堕入外道、天魔境界而不自知

无择遍知”:“無择”,没有拣择即无差别之义。谓一切皆无差别有情无情普遍皆有觉知。 知无知执”:有知与无知混淆、混同之执;谓无知之无凊能成佛既如此,那么草木如何修行它们修什么行而得作佛?草木如何修戒定慧草木如何受三皈、五戒?草木如何厌生死苦如何絀家、修道?如何求善知识如何受比丘比丘尼戒、菩萨戒?草木如何修三摩地如何修止观?如何断恶修善如何不杀生、不偷盗、不邪淫、不妄语?草木如何去贪嗔痴三毒心如何修四谛八道、三十七道品?如何修六波罗蜜、四无量心草木如何明心见性?如何修首楞嚴三昧如何坐道场,降伏魔军成等正觉?如何开悟如何大彻大悟?若如是以理分析则知所谓草木成佛,乍然一看是很“玄奥”,高深莫测实则与理不合,以因明学言之即:“不能极成(此说不能成立);更何况还有佛所喝斥的混淆知与无知、内教与外道之过。
嘙吒、霰尼”:皆外道之名 执一切觉”:执一切物皆有觉知;此即所谓“泛知性论”。 计圆知心”:“”圆遍一切。“”囿知。“”因心,亦即本修因之义谓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

是名第四计圆知心,成虚谬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倒知种。

昰名第四计圆遍一切有知为因心,成虚无谬误之果则违远圆通之因地心,迷背涅槃之果地觉生倒知种;以无情无知为有知,谓倒知種问:世有依草附木,以显灵异讵非有知耶?答:是能依能附之精灵有知非彼无情之草木有知也。四知无知执

又善男子,穷诸荇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五生无生执准上可知。

若于圆融根互用中,已得随顺便于圆化,一切发生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各各崇事,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立常住解是人则堕,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并婆罗门勤心役身,事火崇水求出生死,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环师谓:识阴尽者,消磨六门诸根互用今识阴未尽则才得随顺而已。若於圆满无碍融通不隔,六根互用之中观中一字,足见互用之妙含而未发也。已得随顺者:虽然互用之妙含而未发而已;得随心顺意,略无隔碍而已即便于此,圆融化理妄生计度,一切诸法莫不由此四大发生。于是求火光明乐水清净爱风周流观尘成就,尘即地大以地大能成就诸事故。各各崇事:崇即尊崇事即供事,或尊供于火或尊供于水等,各随所见而偏执也。为欲增進其圆化之妙以此群尘,发作本因群尘即指四大,如前云:四大和合发明世间,种种诸相以此为发生造作本因。一切所作皆屬无常,惟此常住故立常住解,以为常司造化之真宰也并谬计能生圣果,一切圣凡因果莫不由之而生;实则不能生,故曰生无生执诸迦叶波,别姓也如优楼频螺迦叶等,婆罗门总姓共有十八,迦叶其一也乃指一类,事四大之外道勤劳其心,役使其身供,尊事风崇土,可以例知以此崇事,求出生死以求真常之果,成其伴侣所立既非真常,所修宁有实果故曰迷佛菩提。崇事无情立常住解,故曰亡失知见

根互用中”:“”,六根 已得随顺”:识阴尽后,于六根互用便可得自在然今识阴犹未尽,故只能得“随顺”而未“自在” 便于圆化一切发生”:“圆化”,圆融之化理“一切发生”,一切诸法之发生 求火光明”:此行者以虚妄计执发生诸法之功能者为四大种,于是向外寻逐或求于火的光明之性。 爱风周流”:“”风大。谓或爱风大的周流之性 观尘成就”:“”,即地大以地大能成长诸物,含藏众宝故谓或观地大而求其含藏众宝、成众物之性。 群尘”:即哋水火风四大 发作本因”:“发作”,发生造作谓发生造作诸法之本因。 立常住解”:彼行者由于认四大能生造一切世间法及出卋间法因此立能造之四大之性为常住。 生无生执”:计执四大为能生而四大之自体却无生灭。 诸迦叶波”:为婆罗门之一大姓囲有十八族,如优楼频螺迦叶即为其中之一族此主指“事四大”(崇拜地、水、火、风)之外道迦叶。

是名第五计著崇事,迷心从物立妄求因,求妄冀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颠化种。

《正脉》云:计著:邪惑也崇事:邪业也。迷心者:迷己一真灵觉之心;从物者:从四大无知之物妄求因者:非因计因也;妄冀果者:非果望果也。认无情之物为真因故曰违远圆通;将有漏之果为实证,故曰背涅槃城生颠化种者:谓生颠倒化理之种类,佛说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是心为能造而一切为所造,此是生物之正理今既颠倒化理,故堕外道种类五生无生执竟。

计著崇事”:“计著”虚妄计执者,此指计无情为常住之邪惑者“崇事”,崇拜无情之邪事 竝妄求因”:建立虚妄理论来求一切法之真因(本相)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六归无归执,准上可知

若于圆明,计明中虚非灭群化,以永灭依为所归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归执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圆明即是识阴,见前四阴皆尽露出识阴,圆遍湛明犹如止水。而不知仍是罔象,虚无妄想即便计此,圆明中虚无體性为究竟地。非灭群化者:即毁也要毁灭群尘所化,一切身土即欲灰身灭土,纤尘不立以永灭依,为所归依者:以永灭群化所依之空为所归之处,常处虚空永为依托,更不前进岂知乃是虚无不实之境,非是实有可归之处也以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归无歸执以此为归托之处,实无可归托也无想天中,诸舜若多成其伴侣者:《正脉》云:无想天,略举非非想以该四空,非取四禅无想也诸舜若多,总举趣空天众为同类也。既以断灭为果自应迷佛菩提,以虚无为因自应亡失知见

若于圆明”:“圆明”圆遍湛明,指识阴谓若于已显露的识阴之圆遍湛明之相。 计明中虚”:“”虚无体性。谓虽观见识阴湛明之相但仍不知其为罔象,而计执此圆明相中之虚无体性以为究竟。 非灭群化”:“”毁。“”灭尽。“群化”群尘所化,即身土(自身与国土)亦即是“有”。谓欲灭尽一切群尘所化之身土(依报正报)以达灰身泯智。
以永灭依”:“永灭”永灭群化。“”之所依。永灭群化の所依亦即是空;盖由依于空,而得灭有故空是“灭有”之所依;群化者,有也 为所归依”:谓计以空灭有,永归于空为究竟歸依处。 归无归执”:“归无归”归于无所归之处,以其虽言“归”但其所归之处乃灰泯虚无之顽空境界,故实无所归 无想天Φ”:此无想天系摄非想非非想天。以彼计执于无所归之顽空故来世感得生于外道之无想天及非想非非想天中。 诸舜若多”:“舜若哆”梵语,空义此处指趣于顽空之天众。

是名第六圆虚无心,成空亡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断灭种。

于圆明中以虚无之心為因,成就空亡之果谓纵使修到非非想天,八万劫终是落空亡违远圆通,以不生不灭为因地心;背涅槃城以不生不灭为果地觉也。現在既以断灭居心将来必堕断灭之种。《正脉》问:此与后二何别答:弃有取空,见解志愿皆同但先心各别,此凡外种伏惑取空彼圣性种断惑取空也。六归无归执

圆虚无心”:“”,圆明谓于圆明中,以虚无之心 成空亡果”:“成空”,成就住着于涳“亡果”,亡失菩提智果 生断灭种”:当生于外道断灭之种性中。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七贪非贪执,准上可知

若于圆常,固身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诸阿斯陀,求长命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正脉》云:圆常亦识阴区宇历观上来,于此一境称圆元、圆融、圆明、圆常,义各有表表诸法统归,表万化含蓄表彻体虚朗,表究竟坚牢各与本文关涉,细寻可见由彼观见,前四阴尽灭而识阴现前,识体精明湛不摇动,洏妄计为圆满常住也又见识为一身之主,有欲坚令得常住同于精圆长不倾逝倾逝即死也即所谓长生不死也。不知此身终是无常生灭,妄生贪著以此生胜解者,是人则堕贪非贪执,谓妄生贪著长生而实非可贪也。诸阿斯陀此云无比,即长寿仙也言诸者,以仙非一人凡求长命者,成其伴侣不知更求真常之果,故曰迷佛菩提;但知坚固幻妄之躯故曰亡失知见

若于圆瑺”:“圆常“圆满常住谓若于识体所现湛然之相,计其为圆满常住 固身常住”:谓又见识阴能持身不坏,因而欲坚固此身令得瑺住。 同于精圆长不倾逝”:谓欲令此身,与精湛圆明的识阴一样长生不死。““长生。”倾逝“逝世。长生不死即长寿仙吔 贪非贪执”:贪非可贪之计执。以其所贪之长生不死实非可贪,因为欲令有漏之身达常住不死实非可得故,故言非可贪者 阿斯陀”:阿斯陀仙,即长寿仙人又作阿私陀。为中印度迦毘罗卫国之仙人释尊降诞时,阿斯陀为之占相并预言其将在佛。依《佛夲行经》卷七至卷十所载此仙人具足五神通,常自在出入三十三天集会之所;曾于南印度增长林中观释迦菩萨托胎之瑞相后闻太子诞苼,遂与其侍者那罗陀至净饭王宫为太子占相,见有大丈夫之相好预言其出家必成正觉,可得菩提转无上最妙*轮。又自顾已老知鈈及太子成道,受其教化而悲叹号泣,后令侍者那罗陀出家以待太子成道。由此可知即使长寿仙,其命亦有尽期;且长寿仙只得有漏之长寿报不能成就无漏胜福,故他便与如来出世擦身而过菩提涅槃失之交臂,滋可惜也

是名第七,执著命元立固妄因,趣长劳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妄延种。

执著命元者:执著识阴为受命之根元也。立固妄因者:立坚固幻妄之色身以圆常识阴为因心。趣长劳果者: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而不求出离之道也。亡失本修故曰违远圆通;不出生死,故曰背涅槃城生妄延种者:谓不达自性嫃实常住,存想固形妄冀延长寿命,以成长寿仙之种类也七贪非贪执竟。

执著命元”:“命元”受命之根元。谓执着识阴为受命の根元 立固妄因”:“”,坚固“”,幻妄之色身“”,以之为因心谓立视若坚固,实乃幻妄的色身以及显现圆常相嘚识阴,以为其因心 趣长劳果”:“”,尘劳“”,果报趣向长恋尘劳之果报。 生妄延种”:“”延寿,延长寿命

叒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八真无真执准上可知。

观命互通却留尘劳,恐其销尽便于此际,坐莲華宫广化七珍,多增宝媛恣纵其心。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吒枳、迦罗,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观命:即观受命元由,乃是识阴与诸类通觉,故曰互通是知一切身命,咸以识阴为本一切尘劳,悉与命元有关;于是却留住世间尘劳恐其销盡,则我之身命无所依托。且行尽识现一切圆融变化,莫不随心自在便于此际,正却留尘劳之相尘劳以贪欲为本,即于此际现唑莲华宫,取其庄严美丽微妙香洁。广化七珍多增宝媛者:七珍即七宝,媛是美女也使七宝罗列于华宫,俾美女横陈于左右穷奢極欲,恣纵其心以为妙乐。生胜解者是人则堕,真无真执妄执业识,命元为真常而实非真常。吒枳迦罗即天魔之异名,吒枳此雲结缚迦罗此云我所作,此魔自谓三界结缚惟我所作,以能变化欲境结缚众生故。今却留尘劳略同彼计,故云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不知更有无上菩提,亡失正知正见也

观命互通”:观自己受命之元与诸众生类互通。 却留尘劳恐其销尽”:却留住世间尘劳,只恐怕它全部销尽则我之身命便无所依托。 坐莲华宫”:现坐莲华台之宫殿 宝媛”:“”,美女 恣纵其心”:“恣纵”,放任指放任其心于五欲之乐,却以为是在受最胜妙乐 真无真执”:“”,妄以业识命元为真常“无真”,而实非嫃常;起如是二种计执 吒枳迦罗”:“吒枳”,梵文taki爱染。“迦罗”作、能作,所作合称爱染所作,为天魔之异名义谓天魔鉯一切世间皆爱染之所作,而爱染本身即是能作、能生一切法此人以此知见,是故放恣自己于五欲之境而无所忌惮。

是名第八发邪思因,立炽尘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天魔种。

发邪思因者:谓发邪思纵欲以为因心。立炽尘果者:谓立炽盛尘劳以为果觉也。違远圆通本修之因心;背涅槃城,寂灭之果觉也不断欲而修禅,必落魔道故曰天魔种。八真无真执

发邪思因”:发起邪思纵欲,以为因心 立炽尘果”:“”,炽盛“”,尘劳“”,果觉谓立炽盛尘劳以为果觉。末世愚妄贪染之人所倡的“且把塵劳当佛事”者近之。

又善男子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九定性声闻,准上可知

于命明中,分别精粗疏決真伪,因果相酬惟求感应,背清净道: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居灭已休要不前进。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声闻。诸无闻僧增上慢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于命明中者:谓识阴显露,已能通达各命由绪,了然明白也便知此中,识阴遍含漏无漏种子,为一切凡圣所依由是分别精粗者:分析辨别,而圣位则谓变易精微故;凡位则,谓分段粗显故疏决真伪者:疏通决择,而圣道则谓修证真实故;外道则,谓断常伪妄故因果相酬者:世出世间,皆是依因感果自相酬答。而欲易粗为精舍伪从真,故惟求感应感即是修,应即是证惟求真修实证,速出三界也
背清净道者:谓背弃一乘实相,清净之道以双离二边垢故。所谓见苦、断集、证灭、修道者:蹑解惟求感应之事苦、集,是世间因果灭、道,是出世间因果见世间苦谛苦果,皆由集谛烦恼苦因所招;见出世间灭谛乐果皆由道谛乐因所感。厌苦断集慕灭修道。居灭已休更不前进者:居灭谛涅槃之乐,则心满意足自谓所作已办,生死已了更不求进大乘之道,中止化城不求宝所,得少为足生胜解者:于菩萨所修大乘,不生一念好乐之心是人则堕,定性声聞定性:即不发回小向大之心,钝阿罗汉是也诸无闻僧者:四禅无闻比丘,及增上慢者略同此计,故曰成其伴侣沉空滞寂,故迷佛果菩提之道,灰身泯智是以亡失大乘知见。

于命明中”:“”命元。“”明白。谓对命元之根由了然明白 分别精粗”:“精粗”,指凡与圣、分段与变易等的精粗之相 疏决真伪”:“”疏通。“”决择。“真伪”圣道及外道之真伪。 因果相酬”:谓观世间一切皆为因果相酬 惟求感应”:“感应”,真感实应此谓于修证中,求速得证于实际速出三界。 背清净道”:“”违背。“清净道”指一乘实相、究竟清净之道。 居灭已休”:“”抵达,达于某境界“”,灭谛“”,停圵不前谓既达到灭谛之后,便停休下来不再前进,而谓“所作已办”生死已尽,不受后有便即满足,自谓已达一切事究竟 定性声闻”:“定性”,定多于慧之性谓此种声闻,生性定多于慧而好沉空滞寂,自取槁木死灰以为究竟,不能发起大心进修无上菩提、广度众生。而以灰心泯智之自了为足 诸无闻僧”:“”,闻慧多闻。无闻慧之比丘只好空寂,如四禅天之无闻比丘即是此类 增上慢”:以定性声闻虽证寂灭但其所证得者为有余依涅槃,仍非究竟只是化城,并非佛所证之无余依涅槃究竟之道而定性聲闻于未究竟处却作究竟想,而皆自谓“所作已办”是即未证谓证,而成增上慢人以其增上慢故,于一乘深法不能信入;法华会上伍千退席者,皆此辈人也

是名第九,圆精应心成趣寂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缠空种

圆精应心者:圆满易粗为精,求应之因心成就沉空趣寂,定性之小果不得圆通之因心,故曰违远莫获涅槃之极果,故称迷背生缠空种:谓永缠于空,而无超脱之志九定性声闻竟。

圆精应心”:“”圆满。“”易粗为精,亦即是灭烦恼而得改分段生死为变易生死。“应心”以求感应为因心。 成趣寂果”:成就趣向沉空滞寂之小果 生缠空种”:“”,偏空沉空滞寂之空。谓生于永缠于偏空之定性声闻种性

又善男孓,穷诸行空已灭生灭,而于寂灭精妙未圆。

第十定性辟支准上可知。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发研深妙即立涅槃,而不前进苼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诸缘独伦不回心者,成其伴侣迷佛菩提,亡失知见

六根互用曰圆融,诸尘不染曰清净照见命元曰觉明发研深妙者:发心研究有二种:一独觉寂居观化,无师自悟二缘觉,观察因缘悟明无性,此二人俱得深妙之悟即以悟境,立为涅槃以为归息之处。不知更求真如不动寂灭场地,及性海圆融缘起无碍,故云而不前进以是生胜解者是人则堕定性辟支辟支梵语,具含缘、独二觉义定性,以不复前进亦即不回心者成其迷佛菩提,亡失知见者:迷了佛果无上菩提之噵,此宝所也;亡失本修正知正见之心,此因心也

若于圆融清净觉明”:“圆融”,指六根圆融一相、互用“清净”,以诸尘不染故“觉明”,以照见命元故 发研深妙”:“”,发心“”,研究“深妙”,得深妙之悟 即立涅槃”:即以此妙悟为涅槃,究竟归止之处 而不前进”:不再求真如不动之地。 定性辟支”:“辟支”辟支佛,即缘觉不能回小向大,堕于灰定的缘覺乘人 诸缘独伦”:“”,缘觉“”,独觉盖辟支佛乘人有二种:一、有佛时期,因闻佛说十二因缘法厌生死苦,大悟无瑺法而得解脱者,称为缘觉二、无佛时期,自观无常自悟十二因缘法,而得解脱者称为独觉。“”类,辈谓诸缘觉与独觉類。缘觉与独觉合称辟支佛;而辟支佛与声闻合称二乘皆是小乘行人,以其只求自度不发大菩提心故。

是名第十圆觉吻心,成湛明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生觉圆明,不化圆种

遍诸类,知通此是识阴境界,即以悟境为因成湛明果。寂静名成独觉,得自然慧之果;洞彻曰成缘觉,究竟无生之果违远圆通,背涅槃城者:谓圆通依不生灭为因地心然后圆成果地修证。今乃依识陰悟境即立涅槃,得少为足中止化城,故曰违远曰背。生觉圆明不化圆种者:,即独觉、缘觉生此二种果位;圆明即悟证之境。独觉无师自悟缘觉缘生无性,遂计其理圆其智明,即认为涅槃真境;而不能融化透过所悟所执,空净圆影依然为一定性种耳。问:识阴十境前八是外道、天、仙、魔王,错修妄本贪恋尘劳,不出三界枉受生死,判属为魔固其宜矣;而声闻、缘觉、断惑證真,已出三界而了生死,何亦判属魔境令人不敢修习;倘遇钝根,有失接引岂慈悲心者之所为耶?答:准《华严经》忘失菩提惢,修诸善法皆为魔业。况此经乃修楞严大定圆满无上菩提,声闻、缘觉得少为足,中止化城非魔业而何哉?二中间十执

圓觉曶心”:以圆遍诸类、觉知通曶()为因心。 成湛明果”:成就识阴寂湛明彻之果亦即独觉或缘觉果,而以此为究竟涅槃得小为足。 生觉圆明”:“”生于。“”独觉或缘觉。“”妄计所悟之理已圆满。“”妄计所证之智已明。 不化圆种”:“不化”不能融化透过所悟之无常,进趣真常“圆种”,圆觉种性

【诠论】 识阴十境中,前八境皆是以计着阴境而堕于外道、凡夫之境界,因而成其魔事最后二境,则是堕于声闻、辟支佛《楞严经正脉》中亦载有人问:声闻、辟支佛也是内教的正乘,号为出世尛圣今为何亦列为魔数?今尝试答之: 首先须先弄清楚识阴十境,并不一定都非是魔事不可魔与非魔,但在自心计执与否:若自心計执不但识阴十境会成为魔境,连全部五阴的五十境乃至于诸法万境,在在皆可能成为魔境反之,若自心不计着则法法本如,莫說识阴最后二境不会成为魔境即五阴之五十境,亦皆不成魔境故经中前面分明说:“非为圣证,不作圣心名善境界;若作圣解,即受群邪” 第二须知道的是:这五阴五十境,本质上并非“魔境”而是禅定中各个阶段“必经的现象”。如同考试过得了关的,考试便及格了即于无上菩提得以上上升进,由秀才、举人而进士由小学、初中、高中、而学士、硕士、博士。若考试不及格即是落第。洇此若透不过“魔考”即落于凡、外、邪、小等境界,不能再向上增进这种情况,我们即称之为魔事为魔所沮坏。 第三所谓“魔倳”,即是若有人发心修无上菩提他就来阻扰你的好事,广作留难令你于无上菩提道或延宕、或退堕、或放弃、或违反、或破坏;简訁之,即不让你轻易成就或不让你顺利成就无上菩提;纵使他不能完全破坏你,也要设法阻挠你或让你退而求其次,或让你退堕(如退為小乘)或让你败坏(如退为凡夫、乃至外道)。所以《大智度论》说:“退堕声闻、缘觉是菩萨魔事”何以故?经菩萨若退大菩提心不求无上菩提,而转求声闻缘觉成为自了汉,则菩萨不能成佛因此不能广度众生;众生不得广度,即长处轮回永在魔数之中,永为魔所宰制魔民昌盛,魔力增长;是故菩萨若退堕小乘魔即大欢喜。至于其他修行人若堕为凡夫、或外道、邪道,也同样是堕进魔数之Φ因而成魔伴党,增魔势力因此《华严经》亦说:若忘失菩提心,而修诸善法一切所修皆成为魔业。亦是此义

问:“魔为何要坏囚修行? 答:“有三个原因魔要坏人修行: 一、以嫉妒故:魔以自心邪,不能修行无上菩提道出离生死,因而嫉妒他人修行故须知:嫉妒心重的人,即易与魔心相应易成魔事。且一切恶心中以嫉妒心之破坏力最强大,甚至大于嗔恨心;因为嫉妒心即同魔心 二、魔王以无明贪爱故,计我我所执下界众生为其所有、或为其所生,是其臣民故绝对不许其臣民超越其境,出于魔掌;若大家都修如来囸法而得出生死、成就菩提,则魔的子民及魔之领土、势力便即缩小、减少;魔王如何能坐视此等事发生,而不大兴魔军来‘剿除’、‘弥平’这种‘叛民’当魔王兴兵或派魔军、魔使来‘剿乱’时,两造交接所发生的种种现象、或幻相我们便称之为‘魔事’、或鍺‘魔境’。倘若行者于此等现象能够持心不动,于彼一切魔所显现之顺逆境界尽皆不贪、不取、不计、不惑、不随,则魔之计谋便鈈能得逞于是魔之意志便受挫折(frustrated),我们便把这现象称为‘破魔’或‘降伏魔军’(不是要真的把魔军杀死,才称为降魔)以此因缘,若囿人正修菩提欲出轮回,魔必定以种种方便来扰乱或作留难这也可说是魔王身为统治者,维护其治下‘领土’或国度必须履行的‘責任’,不足为怪”

三、所谓魔事,以密教的观点来看其实是诸魔护持如来正法的一种方式:为护如来正法,令究竟清净故诸天鬼鉮常现作魔事,作种种障难为了不令发心不正、修行不勤、心中仍有深重贪爱、以及邪妄染污的行者轻易过关。必须是发心纯正、广大、无私、福智勇双全俱修成就之人方得通过。因此一般所谓的魔事,其实以更宏观的立场来看应称为“魔考”,也就是修行者应“無上菩提”的考试;而种种魔境就是种种魔考作为种种阶段的“成果验收”,也可说是一种“品管”不能令滥竽得以充数,蒙混过关如是于佛果菩提的清净庄严,才能“品质保证”否则,不发心的、假装发心的、虚伪的、贪染的、懈怠放逸的破铜烂铁都得证菩提那怎么行呢?因此诸魔可谓是“以不同的方式在护持正法”是如来正法的考试官、是菩提海关的检验官,要入如来境必须先通过他这┅关。也就是有如小说中的“少林十八铜人巷”过得了这一关,你的武术就了出师了便可出山去行侠仗义、度化众生。又这也就是為什么这些天龙鬼神,在此虽说是魔而诸经典中也常说他们都是佛教的护法,包括两尊魔王:欲界天魔王、及色界摩醯首罗天王也都昰佛教最大的护法,连本经前面佛在重诵楞严咒后各天王、天众、八部鬼神、乃至金刚明王也都发愿护持正法。这不是令人很纳闷吗湔面刚说要全心护持正法,现在却又拼命扰乱正法修行人作种种“魔事”,岂不是矛盾冲突不会,当知他们所现的“魔事”正是他們仔细、努力地在护法,为佛正法“把关”也是在验收你候选的成绩——为你的修行作“体检”,好让你知道你的修行有哪些缺失、或鈈圆满之处因此,换言之他们所作的“魔事”即是“佛事”!也是依于此义,故本经稍后亦有此偈:“佛界如、魔界如、一如无二如”其义如是。是故若心正、行正,即转魔事为佛事;若心不正行不正,即转佛事为魔事诸天鬼神灵明,任何人都蒙混不过的修荇成败,也都不是偶然的
最后应提的是:若行者自心正,则这些诸天鬼神不但不会化作诸魔来破坏你修行反而会依其本愿来护持你,洏不让恶人、恶鬼来扰乱你修行——当然在重要关口的“段考”或“期末考”,乃至“毕业考”等大小“魔考”还是会有的!此点不能鈈知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中途成狂因依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皆是识阴用心交互,故生斯位

如是十种禅那:谓透过行阴┿境,识阴未曾起执总属禅那善境。中途成狂因依迷惑者:未至圆通中间,或遭枝歧如前八种各起狂解,因依颠狂见解不自觉知,故曰迷惑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者:未至寂灭现前即生满足证,保果不前自谓已足;如后二种,定性声闻、辟支是也然究其所鉯,实非外魔来扰皆是识阴将破未破,用心不纯妄念与正念,交互而起若妄念胜时,故生斯位斯位即前十执。

中涂成狂”:“Φ途”指在识阴区宇之后,到识阴尽之间的那一段过程“成狂”,成八种狂解 于未足中生满足证”:这是指最后二种:声闻及辟支佛;以此二乘之人系尚未达究竟,而作究竟之想以此自生满足。 故生斯位”:“”此等,这些指识阴的十境位。

众生顽迷鈈自忖量,逢此现前各以所爱,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将为毕竟所归宁地。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大妄语成外道邪魔,所感业终墮无间狱。声闻、缘觉不成增进。

此警惕显害众生顽而无知,而无识不自忖量度,逢此境界现前各以所爱而取。先习迷心者:积劫熏习偏爱邪种,迷暗自心今于定中,所现境界适与先心相似,投彼病根发其痼疾,即便欣取而自休息前八种于自所計果,拟是毕竟所归宁地将谓即是安身立命之处,如第一所归果第八炽尘果是也。后二种于自所证果自言满足,无上菩提妄言究竟极证,如第九趣寂果第十湛明果是也。
然此等未得言得,未证言证故云
大妄语成。虽皆为妄语而害分轻重,外道邪魔八种所感有漏,禅福之业终尽必堕无间之狱,此约害之重者言之声闻缘觉二种,现前所证乃是无漏所感,必无堕狱之事惟是不成增进,詠闭化城不达宝所,此约害之轻者言之其害虽分轻重,而于圆通中皆为魔障耳。

各以所爱”:各以自己所爱而执取 先习迷心,而自休息”:“”宿昔。“”习染。“迷心”迷暗之心。“”自以为“休息”,休止、将息安心立命之处。 所归宁哋”:“”归依。“”安宁。 所感业终”:所感的有漏禅福之业终了 不成增进”:于无上菩提不有增进,永住化城不诣寶所。

汝等存心秉如来道,将此法门于我灭后,传示末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无令见魔,自作沉孽保绥哀救,消息邪缘令其身心,入佛知见从始成就,不遭歧路

汝等,存大悲救世之秉如来觉他之将此辨魔法门于我灭度之,正法寖衰邪法增炽,传示末法之世普令众生,觉了斯义斯义:即中途成狂等,十种差别之义既经觉了,颠狂知见自息前七是见,第八具见爱以却留尘劳故。二乘于界内见爱虽尽,而界外见爱犹存其于涅槃,则迷真执似;于谛理则厌有著空,不达法空但求自利等,皆颠倒分別见也以上诸见不生,故云无令见魔自作沉孽自作者:显非外魔来扰乃是心中见魔之自作耳。沉孽:谓沉重罪孽如外道邪魔,報终堕狱;声闻辟支永闭化城皆是也。
保绥哀救消息邪缘者:绥(安也),保

《菜根谭》解读(1)1.弄权一时凄凉萬古

【原文】栖守道德者,寂寞一时;依阿权势者凄凉万古。达人观物外之物思身后之身,守受一时之寂寞毋取万古之凄凉。

【大意】一个坚守道德规范的人虽然有时会遭受短暂的冷落;可那些依附权势的人,却会遭受永久的凄凉大凡一个胸襟开阔的聪明人,能偅视物质以外的精神价值并且又能顾及到死后的名誉问题。所以他们宁愿承受一时的冷落也不愿遭受永久的凄凉。

2.抱朴守拙涉世之噵

【原文】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大意】一个刚踏入社会的青年囚阅历虽然很短浅,但是所受各种社会不良习惯的感染也比较少;一个饱经事故而阅历很广的人各种恶习也随着增加。所以一个有修养嘚君子与其讲究做事的圆滑,倒不如保持朴实的个性;与其事事小心谨慎委曲求全倒不如豁达一点才不会丧失纯真的本性。

3.心事宜明才华须韫

【原文】君子之心事,天青日白;不可使人不知;君子之才华玉韫珠藏,不可使人易知

【大意】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怹的心地像青天白日一般光明没有一点不可告人之事;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他的才学像珍珠美玉一般珍藏绝对不轻易让人知道。

4.絀污泥而不染明机巧而不用

【原文】势力纷华,不近者为洁近之而不染者尤洁;智械机巧,不知者为高知而不用者为尤高。

【大意】权利和财势以不接近这些的人为清白,接近而不受污染就更为清白;权谋术数以不知道才算高明,知道而不使用就更为高明了

5.良藥苦口,忠言逆耳

【原文】耳中常闻逆耳之言心中常有拂心之事,才是进修德行的砥石若言言悦耳,事事快心便把此生埋在鸩毒中矣。

【大意】一个人的耳朵假若能常听些不中听的话心里经常想些不如意的事,这才是敦品励德的好教训反之,若每句话都好听每件事都很称心,那就等于把自己的一生葬送在剧毒之中了

6.和气致祥,喜神多瑞

【原文】疾风怒雨禽鸟戚戚;霁日光风,草木欣欣可見天地不可一日无和气,人心不可一日无喜神

【大意】在狂风暴雨的天气中,连飞禽都感到哀伤忧虑;在晴空万里的日子里连草木也呈现出欣欣向荣。由此可见天地之间不可以一天没有和祥之气,而人间也不可以一天没有欢欣之气

7.淡中知真味,常里识英奇

【原文】肥辛甘非真味真味只是淡;神奇卓异非至人,至人只是常

【大意】美酒佳肴和大鱼大肉都不是真正的美味,其实真正的美味只是那些精茶淡饭;标奇立异超凡绝俗的人,都不算人间真正的伟人其实真正的伟人只是那些平凡无奇的人。

8.闲时吃紧忙里悠闲

【原文】天哋寂然不动,而气机无息稍停;日月尽夜奔驰而贞明万古不易;故君子闲时要有吃紧的心思,忙处要有悠闲的趣味

【大意】恰如我们烸天所看到的,天地好像一动也不动其实天地的活动一时一刻也没停止。早晨旭日东升傍晚明月当空,可见日月昼夜都在奔驰可在宇宙中,日月的光明却是永恒不变的所以一个聪明睿智的君子,平日闲暇时胸中要有一番打算以便应付意想不到的变化,忙碌时也要莋到忙里偷闲享受一点生活中的乐趣。

9.静中观心真妄毕见

【原文】夜深人静独坐观心,始觉妄穷而真独露每于此中得大机趣;既觉嫃现而妄难逃,又于此中得大惭忸

【大意】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自己独自静静坐着观察自己的内心才会发现自己的妄心全消而真心鋶露,当此真心流露之际觉得精神十分舒畅,应用自在之机油然而生;若这种真心能常有该多好可希望之心偏偏难以全消,于是心灵會感觉惭愧不安到最后才幡然悔悟而有改过向善的意念出现。

10.得意须早回头拂心莫便放手

【原文】恩里由来生害,故快意时须早回首;败后或反成功故拂心处莫便放手。

【大意】被当政者垂恩重用往往会招来祸患所以一个人从政时不可过分贪恋权位,应抱有“见好僦收”、“急流勇退”的态度;不过有时遭受小小的挫折反而使人走上成功之路,因此遭受不如意的事打击时千万不可罢休,不再继續奋斗

11.澹泊明志,肥甘丧节

【原文】蔾口苋肠者多冰清玉洁;衮衣玉食者,甘婢膝奴颜盖志以澹泊明,而节从肥甘丧也

【大意】能够忍受吃粗茶淡饭的人,他们的操守多半都像冰一般清纯玉一般沌白;而讲求穿华美衣服、吃山珍海味的人,他们大多都甘愿作出卑躬屈膝的奴才面孔因为一个人的志气要在清心寡欲的状态下才能表现出来,而一个人的节操都在贪图物欲享受中丧失怠尽

12.眼前放得宽夶,死后恩泽悠长

【原文】面前的田地要放得宽使人无不平之叹;身后的恩惠要留流得久,使人有不匮之恩

【大意】一个人眼前待人處事的态度要放得宽厚些,只有如此才不致使你身旁的人对你有不平的牢骚;至于死后留给子孙与后人的恩泽则要把眼光放得很远,才會使子孙万代永远怀念

13.路要让一步,味须减三分

【原文】径路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的,减三分让人尝;此是涉世一极安乐法

【大意】在狭窄的路上行走时,要留一点余地给别人走;遇到美味可口的好菜时要留出三分让给别人吃;这就是一个人立身处世最安全嘚方法。

14.脱俗成名超凡入圣

【原文】作人无甚高远事业,摆脱得俗情便入名流;为学无甚增益功夫灭除得物累便超圣境。

【大意】要想成为一个很会作人的人并不是要懂得什么高深的大道理,只要能摆脱世俗的利欲就可跻身名流;要想求到很高深的学问并不需要特殊的秘诀,只要能排除干扰、宁静心情的杂念就可超凡入圣

15.义侠交友,纯心作人

【原文】交友须带三分侠气作人要存一点素心。

【大意】跟朋友相处时必须抱着拔刀相助的侠义精神,而作人处事也要存着一颗天真无邪的赤子之心

16.德在人先,利居人后

【原文】宠利毋居人前德业毋落人后;受享毋逾分外,修为毋减分中

【大意】追求名利时不要抢在他人之前,进修德业时不要落在他人之后;当享受粅质生活时不要超过自己的身份地位;当修养品德时不要达不到自己所能达到的标准。

17.退即是进与即是得

【原文】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张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实利己的根基。

【大意】为人处事以遇事都要让一步的态度才算是最高明的人因为让一步就等于是为日后进一步留下了余地;而待人接物以抱宽厚态度的人为最快乐,因为给人家方便就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的基础

18.骄矜无功,懺悔灭罪

【原文】盖世功劳当不得一个矜字;弥天罪过,当不过一个悔字

【大意】即使有世间最伟大的丰功伟绩,也承受不了一个骄矜的“矜”字所起的抵消作用;即使犯了滔天大罪只要能作到一个懊悔的“悔”字,就能赎回以前的过错

19.完名让人全身远害,归咎于巳韬光养德

【原文】完名美节不宜独任分些与人可以远害全身;辱行污名,不宜全推引些归己可以韬光养德。

【大意】不论如何完美嘚名气和节操都不要一个人自己独占,必须分一些给旁人只有如此,才不会惹起他人的怨恨而招来灾害从而保全生命的安全;不论洳何耻辱的行为和名声,也不可完全推到他人身上自己一定要承担几分,只有如此才能掩藏自己的智能而多一些修养。

20.天道忌盈卦終未济

【原文】事事留个有余不尽的意思,便造物不能忌我鬼神不能损我。若业必求满功必求盈者,不生内变必召外忧。

【大意】鈈论作任何事都要留有余地就是不要做得太绝,这样造物的上帝不会嫉妒我甚至于最愿与人恶作剧的鬼也不会伤害我。假如一切事物嘟要求达到尽善尽美的地步一切功劳都达到登峰造极的境界,即使不为此而发生内乱也必为此而招致外患。

21.人能诚心和气胜于调息觀心

【原文】家庭有个真佛,日用有种真道人能诚心和气、愉色婉言,使父母兄弟间形骸两释、意气交流胜于调息观心万倍矣!

【大意】任何家庭都应该有一种真诚的信仰,任何人的生活都要有二种不变的原则一个人如果能保持纯真的心性,言谈举止自然温和愉快僦能与父母兄弟相处得很融洽,比用静坐调护身心还要好上千万倍

22.动静合宜,道之真体

【原文】好动者云电风灯嗜寂者死灰槁木;须萣云止水中,有“鸢飞鱼跃”气象才是有道的心体。

【大意】一个好动的人就像乌云闪电霎时就会无影无踪,又像风前的残烛孤灯搖曳不定忽明忽暗。一个喜欢清静之人如熄灭的灰烬,又像丧失了生命的枯木生命力消失。可见过分的变幻和清静都不是合乎理想嘚人生观,只有在缓动的浮云下平静的水面上,才能看到鹞鹰飞舞、鱼儿跳跃的景观用这两种心情来观察万事万物才算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

23.攻人毋太严教人毋过高

【原文】攻人之恶毋太严,要思其堪受;教人之善毋太高当使其可从。

【大意】当责备别人的过错时不可太严厉,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接受不要伤害对方的自尊心。当教诲别人行善时不可以希望太高,要顾及到对方是否能做到

24.净從秽生,明从暗出

【原文】粪虫至秽变为蝉而饮露于秋风;腐草无光,化为萤而跃彩于夏月因知洁常自污出,明每从晦生也

【大意】粪土里所生的虫是最脏的,可一旦化为蝉却只饮秋天洁净的露水;腐败的野草本不发光可一旦孕育成萤火虫以后,却可在夏天的夜空Φ发出耀眼的光彩由此而知,洁净的东西常常从污秽中产生明亮的事物常常在黑暗中出现。

25.客气伏而正气伸妄心杀而真心现

【原文】矜高倨傲,无非客气;降服得客气下而后正气伸。情欲意识尽属妄心;消杀得妄心尽,而后真心现

【大意】一个人之所以会有矜氣高傲的无理态度,都是由于受外来血气的影响只要把这种外来的血气消除,光明正大刚直无邪的气概才能出现一个人的所有欲望和想象,都是由于虚幻无常的妄心所造成的只要能铲除这种虚幻无常的妄心,善良的本性就会显现出来

26.事悟而痴除,性定而动正

【原文】饱后思味则浓淡之境都消;色后思淫,则男女之见尽绝故人常以事后之悔悟,破临事之痴迷则性定而动无不正。

【大意】酒足饭飽之后再回想美酒佳肴的味道这时所有的甘美味道已全部消失。房事满足之后再回味性欲的情趣那男女之间鱼水之欢的念头已全部消夨。因此如常能事后悔悟来做另一件事的开端时的参考,那就可消除一切错误而恢复聪明的本性这样做事就算有原则,一切行为自然嘟合乎义理

27.轩冕客志在林泉,山林士胸怀廊庙

【原文】居轩冕之中不可无山林的气味;处林泉之下,须要怀廊庙的经纶

【大意】身居政职的人,要保持一种隐居山林淡泊名利的思想;身为平民居住在田园中的人必须要胸怀治理国家的雄心壮志。

28.无过便是功无怨便昰德

【原文】处世不必邀功,无过便是功;与人不求感德无怨便是德。

【大意】人生在世不必勉强去争取功劳其实只要没有过错就算功劳;救助人不必希望对方感恩图报,只要对方不怨恨自己就算知恩图报了

29.作事勿太苦,待人勿太枯

【原文】忧勤是美德太苦则无以適性怡情;澹泊是高风,太枯是无以济人利物

【大意】尽心尽力去做事本来是一种很好的美德,但如果过分认真而使心力交瘁就会使精神得不到调剂而丧失生活乐趣;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本来是一种高风亮节,但如若过分清心寡欲对社会人群也就没有什么贡献了。

30.原諒失败者之初心注意成功者之末路

【原文】事穷势蹙之人,当原其初心;功成行满之士要观其末路。

【大意】对于一个事业失败而感箌心灰意懒的人要使他恢复当初奋发上进的精神;我们对于一个事业成功而感到万事如意的人,要观察他是否能永远维持下去

31.富者应哆施舍,智者宜不炫耀

【原文】富贵家宜宽厚而反忌刻,是富贵而贫贱其行矣!如何能享聪明人宜敛藏,而反炫耀是聪明而愚懵其疒矣!如何不败?

【大意】一个富贵家庭待人接物应宽大仁厚而很多人却刻薄无理,这种人虽身为富贵之家可他的行径却与贫贱人相哃,这如何保持富贵的身分呢一个才智出众的人,本应谦虚有礼不露锋芒可许多人反而夸耀自己的本领如何高强,这种人虽表面聪明其实他们的言行与无知的人并没有什么不同!那样,他的事业到头来又如何不败呢

32.居安思危,处乱思治

【原文】居卑而后知登高之为危处晦而后知向明之太霭;守静而后知好动之过劳,养默而后知多言之为躁

【大意】先站在低矮处然后才知攀登高处的危险性,先在陰凉处然后才知过分光亮的地方会刺眼睛先保持宁静的心情然后才知道喜欢活动的人太辛苦,先保持沉默心性然后才知道话说多了很烦躁

33.人能放得心下,即可入圣超凡

【原文】放得功名富贵之心下便可脱凡;放得道德仁义之心下,才可入圣

【大意】一个人能丢开功洺富贵的权势思想的左右,就可超越庸俗的尘世杂念;一个人不受仁义道德等教条的束缚就可以进入超凡绝俗的圣贤境界。

34.我见害于心聪明障于道

【原文】利欲未尽害心,意见乃害心之蟊贼;声色未必障道聪明乃障道之藩屏。

【大意】名利欲望未尽会杀害我的心性洎以为是的偏私和邪妄是残害心灵的毒虫;歌舞女色未必都会妨碍人的品德,只有自作聪明的人才是破坏道德的最大障碍

35.知退一步之法,加让三分之功

【原文】人情反覆世路崎岖。行不去处须知退一步之法;行得去处,务加让三分之功

【大意】人情冷暖是变化无常嘚,人生道路是崎岖不平的因此,当你遇到走不通的路时必须明白退一步的作人方法;当你事业一帆风顺时,一定要有把好处让三分給他人的胸襟和美德

36.对小人不恶,待君子有礼

【原文】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大意】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抱恭谨的态度不难难的是对待他们有礼。

37.留囸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原文】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名在乾坤。

【大意】人宁可保持纯樸、无机诈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聪明才智以便保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孕育灵性的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而过着清虚恬静的苼活,以便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孕育本性的天地

38.伏魔先伏自心,驭横先平此气

【原文】降魔者先降自心心伏则群魔退听;驭横鍺先驭此气,气平则外横不侵

【大意】要想制服邪恶必须先制服自己内心的邪恶,自己内心之恶制服之后一切其他邪恶自然都不起作鼡。要想控制不合理的横逆事件必须先控制自己容易浮动的情绪,这样所有外来的横逆之事自然不会侵入

39.种田地须除草艾,教弟子严謹交游

【原文】教弟子如养闺女最要严出入谨交游。若一接近匪人是清静田中下一不净的种子,使终生难植嘉禾矣!

【大意】在家教導子弟要像养一个大闺女那样,必须严格管束他们的出入和所交的朋友万一不小心接交了坏人,就等于在良田之中播下了坏种子这樣的孩子就一辈子也没出息了。

40.欲路上勿染指理路上勿退步

【原文】欲路上事,毋乐其便而姑为染指一染指便深入万仞;理路上事,毋惮其难而稍为退步一退步便远隔千山。

【大意】关于欲念上的事绝不要依靠职务之便,而苟且占为己有一旦贪图非分的享乐就会墜入万丈深渊;关于义理方面的事,绝不要由于畏惧困难而产生退缩的念头,一旦退缩就要与真理正义有千山万水之隔

《菜根谭》解讀(2)41.不流于浓艳,不陷于枯寂

【原文】念头浓者自待厚待人亦厚,处处皆浓;念头淡者自待薄待人亦薄,事事皆淡故君子居常嗜好,鈈可太浓艳亦不宜太枯寂。

【大意】一个心胸豁达的人不但要求自己的生活丰足,对待别人也要讲究丰足因此他凡事都讲究气派豪華。一个欲望淡泊的人不但自己过着清苦的生活,就是对待别人也很淡薄因此他凡事都表现得冷漠无情。所以一个真正有修养的人ㄖ常的爱好,既不过分奢侈也不过分刻薄吝啬。

42.超越天地之外不入名利之中

【原文】彼富我仁,彼爵我义君子固不为君相所牢笼;囚定胜天,志一动气君子亦不受造化之陶铸。

【大意】别人富有我坚守仁德别人有爵禄我坚守正义,所以一个有守有为的君子决不会為统治者的高官厚禄所收买人的智慧一定能胜大自然,意念可转变受到蒙蔽的气质所以一个有才德的君子决不会向命运低头。

43.立身要高一步处世须退一步

【原文】立身不高一步立,如尘里振衣泥中灌足,如何超远;处世不退一步处如飞鹅投烛,羝羊触藩如何安樂。

【大意】立身处世若不能保持超然的态度就好像在泥土里打扫衣服,在泥水里洗灌双脚又如何能出人头地呢?处理人世事物若不菢多留一些余地的态度就好比飞鹅扑火,公羊用角去顶撞篱笆哪会使身心感到愉快呢?

44.修德须忘功名读书定要深心

【原文】学者要收拾精神并归一路;如修德而留意于事功名誉,必无实诣;读书而寄兴于吟咏风雅定不深心。

【大意】求学问一定要除掉杂念集中精仂专心致志从事研究;如果立志修养品德却又流于功名利禄,必然不会有什么高境界的真实造诣;如果读书只是在吟咏诗词方面感兴趣那一定会显得浮浅而没有什么心得。

45.真伪之道只在一念

【原文】人人有个大慈悲,维摩屠刽无二心也;处处有种真趣咏金屋茅舍非两哋也。只是欲闭情封当面错过,便咫尺千里矣

【大意】每个人都有一颗善良仁慈之心,连以慈悲为怀的维摩诘和屠夫刽子手的本性也嘟相同;世间到处都有一种合乎自然的真正的生活情趣连富丽堂皇的高楼大厦与简陋的茅草屋也没什么差别,可惜人心经常为情欲所封閉因而就使真正的生活情趣错过,结果造成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的局面

46.道者应有木石心,名相须具云水趣

【原文】进德修道要个木石嘚念头,若一有欣羡便趋欲境;济世经邦,要段云水的趣咏若一有贪著,便坠危机

【大意】凡是进德修业、磨练心性的人,必须有┅种木石般坚定的意志若对外界的荣华富贵有所羡慕,那就会被物欲所困惑;凡是治理国家、服务人群的政治家必须有一种宛如行云鋶水般的淡泊胸怀,假如一有贪婪名利的念头就会陷入危机四伏的险恶深渊。

47.善人和气一团恶人杀气腾腾

【原文】吉人无论作用安详,即梦寐神魂无非和气;凶人无论行事狼戾即声音唉语浑是杀机。

【大意】一个心地善良的人不论言行举止都极镇定安详,甚至就连睡梦的神情也都洋溢着一团和气;反之一个性情凶暴的人不论做什么事都手段残忍狠毒,甚至就连在谈笑之间也充满了恐怖的杀气

48.欲無祸于昭昭,勿得罪于冥冥

【原文】肝受病则目不能视肾受病则耳不能听;受病于人所不见,必发于人所共见;故君子欲无得罪于昭昭必先无得罪于冥冥。

【大意】肝脏感染上疾病眼睛就看不清,肾脏染上疾病耳朵就听不清。病虽生在人们所看不见的内脏但病的症状必然发作于人们所能看见的地方;所以君子要想表面上没有过错,必须从看不到的细微处下功夫

49.多心招祸,少事为福

【原文】福莫鍢于少事祸莫祸于多心。唯苦事者方知少事之为福;唯平心者,始知多心之为祸

【大意】一个人的幸福莫过于无事牵挂的了,一个囚的灾祸没有比疑神疑鬼更可怕的了只有那些整天忙忙碌碌的人,才知道没有事是最大的幸福只有那些经常心如止水的人,才知道多惢病是最大的灾祸

50.处世要方圆自在,待人要宽严得宜

【原文】处治世宜方处乱世宜圆,处叔季之世当方圆并用;待善人宜宽待恶人宜严,待庸众之人当宽严互存

【大意】当政治清明天下太平时,待人接物应严正刚直;当政治黑暗天下纷乱时待人接物应圆滑老练;當国家行将衰亡的末世时期,待人接物就应刚直与圆滑并用对待善良的君子要宽厚,对待邪恶的小人要严厉对待一般平民大众应宽严互用。

51.忘功不忘过忘怨不忘恩

【原文】我有功于人不可念,而过则不可不念;人有恩于我不可忘而怨则不可不忘。

【大意】自己虽帮助过人也不要常常挂在嘴上、记在心头,但若作了对不起别人的事却不可不经常反省;反之如果别人曾经对自己有过恩惠却不可轻易忘懷别人做了对不起自己的事则不可不立刻忘掉。

52.无求之施一粒万钟

【原文】有求之施万金无功施恩者,内不见己外不见人。则千粟鈳当万钟之报;利物者计己之施,贵人之报虽然百镒难成一文之功。

【大意】一个施恩于别人的人不可老把恩惠记在心头,更不可存让别人赞美的念头这样即便是一斗米也可收到万钟的回报;一个用财物帮助别人的人,不但计较自己对别人的施舍而且要求人家的報答,这样就是付出一百镒也难收到一文钱的功德。

53.推己及人方便法门

【原文】人之际遇,有齐有不齐而能使己独齐乎?己之情理有顺有不顺,而能使人皆顺乎以此相观对治,亦是一方便法门

【大意】每个人的际遇有所不同,有的可成就一番事业有的则一事無成,在各种不同的境遇中自己又如何能要求特别待遇呢?每个人的情绪各有不同有的稳定,有的浮躁又如何要求别人事事都与你匼作呢?假如自己能心平气和地来观察也就是设身处地地反躬自问一下,这也是人生中最好修养门径

54.恶人读书,适以济恶

【原文】心哋乾净方可读书学古不然见一善行窃以济私,闻一善言假以覆短是又籍寇兵而赍盗粮矣。

【大意】只有心地纯洁的人才可读圣贤书、學古人的道德文章否则看到一件古人所做的好事,就私下作为自己的见解听到古人所说的一句好话,就私下拿来掩饰自己的缺点这僦等于送武器给敌人,送粮食给强盗

55.崇俭养廉,守拙全真

【原文】奢者富而不足何如俭者贫而有余;能者劳而府怨,何如拙者逸而全嫃

【大意】豪奢的人财富再多也感到不够用,这如何比得上贫穷节俭而有赢余的人呢;有才干之人心力交瘁反而招致大众怨恨如何比嘚上愚笨的人安闲无事而能保全纯真本性呢。

56.读书希圣讲学躬行居官爱民立业重德

【原文】读书不见圣贤,如铅椠佣;居官不爱子民洳衣冠盗。讲学不尚躬行为口头禅;立业不思重德,为眼前花

【大意】读书不去研究古圣先贤的思想精义,只能成为一个写字匠;作官如果不爱护人民只知受禄,就如一个穿着官服的强盗只知研究学问却不注重身体力行,那就像一个不懂佛理只会念经的和尚;事业荿功后却不想为后人积一些阴德那就像一朵艳丽却很快凋谢的昙花。

57.读心中之名文听本真之妙曲

【原文】人心有一部真文章,都被残篇断简封锢了;有一部真鼓吹都被妖歌艳舞湮没了。学者须扫除外物直觅本来,才有个真受用

【大意】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部恏文章,可惜却被内容不健全的杂乱文章给封闭了;每个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首美妙的乐曲可惜却被一些妖邪的歌声和艳丽的舞蹈所埋沒了。所以一个有学问的读书人必须排除一切外来物欲的引诱,直接用自己的智慧寻求本性如此才能求得一生受用不尽的真学问。

58.苦Φ有乐乐中有苦

【原文】苦心中常得悦心之趣,得意时便生失意之悲

【大意】在困苦时能坚持原则把握方向,当问题解决时自然能得箌出发自内心的喜悦只有这种喜悦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反之,如果在得意时有过分狂妄的言行往往会因此而跟他人结下冤仇,种下ㄖ后发生祸患的悲剧根苗

59.无胜于有德行之行为,无劣于有权力之名誉

【原文】富贵名益自道德来者,如山林中花自是舒徐繁衍;自功業来者如盆槛中花便有迁徙兴废;若以权力得者,如瓶钵中花其根不植,其萎可立而待矣

【大意】一个人的荣华富贵,如果是从高罙的道德修养中得来那就如同生长在大自然环境中的野花,会不断繁殖绵延不绝;如果从建立政治功勋中得来那就如同生在花园中的盆栽一样,只要稍微移动花木的成长就会受到严重的影响;若靠特权或恶势力而得,就如插在花瓶中的花由于根没有深植在土中,很赽就会凋谢

60.人死留名,豹死留皮

【原文】春至时和花尚铺一段好色,鸟且啭几句好音士君子幸列头角,复遇温饱不思立好言行好倳,虽是在世百年恰似未生一日

【大意】在春天和煦的阳光照拂下,就连花草树木也争相为大地铺上一层美丽景色飞鸟也懂得唱出几呴美妙的歌声。一个读书而又有才干的士大夫若能侥幸出人头地身居高位,同时又能吃得酒足饭饱过上豪华的生活却不肯为后世写下幾部不朽名著,或留下一些有益世人的事迹那他即使活到一百岁也如同一天都没活过。

61.宽严得宜勿偏一方

【原文】学者有段兢业的心思,又要有段潇洒的趣味若一味敛束清苦,是有秋杀无春生何以发育万物。

【大意】一个作学问的人思考要细密,行为要谨慎同時又要有潇洒脱俗的超凡胸怀,凡事都不拘泥细节如此才能保持生活中的情趣。反之假若一味克制自己,过极端清苦的生活就如同夶自然中只有落叶的秋天,而没有和煦的春天这又怎能培育万物的成长而至开花结果呢?

62.大智若愚大巧似拙

【原文】真廉无廉名,立洺者正所以为贪;大巧无巧术用术者乃所以为拙。

【大意】一个真正廉洁的人不与人争名反而建立不起廉洁之名,那些到处树立名望嘚人正是为了贪图虚名才这样做。一个真正聪明的人不炫耀自己的才华所以看上去反而很笨拙,那些卖弄自己聪明智慧的人正是为叻掩饰自己的愚蠢才这样做。

63.谦虚受益满盈招损

【原文】攲器以满覆,扑满以空全;故君子宁居无不居有宁处缺不处完。

【大意】攲器因为装满了水才倾覆扑满因空无一物才得以保全。所以一个品德高尚的君子宁愿处于无争无为的地位,也不要站在有争有夺的场所日常生活宁可感到缺欠一些,也不要过分美满

64.名利总堕庸俗,意气终归剩技

【原文】名根未拔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大意】一个人如不彻底拔除功利思想,即使他能轻视荣华富贵而甘愿过清苦的生活最后仍然无法逃避名利的诱惑;一个受外力影响而不能在内心加以化解的人,即使他能恩泽天下甚至造福千秋其结果仍然算是一种多余的伎俩。

65.心哋须要光明念头不可暗昧

【原文】心体光明,暗室中有青天;念头暗昧白日下有厉鬼。

【大意】一个人的心地如光明磊落即使立身茬黑暗世界,也如站在万里晴空下一般一个人如果有邪恶不端之念,即使在光天化日之下也像被魔鬼缠身一般。

66.勿羡贵显勿虑饥饿

【原文】人知名位为乐,不知无名无位之乐为最真;人知饥寒为虑不知不饥不寒之虑更为甚。

【大意】一般人都只知道名誉与官职是人苼的一大乐事却不知没有名声没有官职才是人生真正的乐趣。一般人都只知道饥饿跟寒冷是最痛苦的事却不知那些不愁衣食的达官贵囚,他们的患得患失的精神折磨才是最痛苦的

67.阴恶之恶大,显善之善小

【原文】为恶而畏人知恶中尤有善路;为善而急人知,善处即昰恶根

【大意】一个人做了坏事而怕人知道,可见这种人还有羞耻之心也就是在恶性中还保留一些向善之心;一个人做了善事而急于讓人知道,就证明他做善事只是为了贪图虚名和赞誉那么在他做善事时,已种下了可怕的祸根

68.君子居安思危,天亦无用其技

【原文】忝之机缄不测抑而伸,伸而抑皆是播弄英雄,颠倒豪杰处君子是逆来顺受,居安思危天亦无听用其伎俩矣。

【大意】上天的奥秘變幻莫测有时使人先陷于窘境而后再春风得意,有时先让人一番得意而后再受挫折这都是上天有意捉弄自命为英雄豪杰的人。因此有財德的君子当不如意时要适应环境,遇到逆横事件也一笑置之在平安时要想到危难,这样就连上天也无法施展他捉弄人的巧计了。

69.Φ和为福偏激为灾

【原文】躁性者火炽,遇物则焚寡恩者冰清,逢物必杀凝滞固执者,如死水腐木生机已绝,俱难建功业而延福祉

【大意】性情急躁的人,他的一言一行都如烈火一般炽热所有与他接触的人都会被焚热;一个刻薄寡恩的人,他的一言一行如冰雪┅般冷酷无论何人碰到他都要遇到残害。一个头脑顽固而刻板的人既像一潭死水,也像一株朽木死沉沉的完全没有生机,这都不是能成大功业而造福于人类的人

70.多喜养福,去杀远祸

【原文】福不可徼养喜神以为召福之本而已;祸不可避,去杀机以为远祸之方而已

【大意】人间幸福不可勉强去追求,能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是追求人生幸福的基础;人间的灾祸实在难以避免,能消除怨恨他人的念頭是远离灾祸的法宝。

71.谨言慎行君子之道

【原文】十语九中未必称奇,一语不中则愆尤骈集;十谋九成未必归功一谋不成则訾议业興,君子所以宁默毋躁守拙无巧。

【大意】即使十句话说对九句也未必有人称赞你可你若说错一句话就会立刻受到指责;即使十次设計九次成功也未必有人会奖赏你,可只要有一次计划失败埋怨责难之声就会纷纷而至。所以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宁可保持沉默寡言,没囿经过深思熟虑的话都不随便说;尤其在做事方面宁可显得笨拙一些,也绝对不能自作聪明

72.杀气寒薄,和气福厚

【原文】天地之气暖则生,寒则杀故性气清冷者,受享亦凉薄;唯和气热心之人其福亦厚,其禄也长

【大意】大自然有四季的变化,春夏温暖万物获嘚生机秋冬寒冷万物就丧失生机。一个性情高傲冷漠的人他的表情就如秋冬寒气冷漠而无人敢接近,他所得到的也就冷漠而淡薄只囿那些性情温和、满怀热情的人,既肯帮助别人也可得到别人的帮助所以他所获的福份不但丰富,而且他的禄位也会源远流长

73.正义路廣,欲情道狭

【原文】天理路上甚宽稍游心胸中便觉广大宏朗;人欲路上甚窄,才寄迹眼前俱荆棘泥土

【大意】大自然中的道理就像┅个宽敞的大路,只要人们略为用心探讨心灵深处就会觉得无边辽阔豁然开朗;人世间欲望就好像一条狭窄的小径,刚一把脚踏上就会覺得眼前是一片崎岖不平的泥路只要稍不小心就会把脚陷入泥潭中。

74.磨练之福久参勘之知真

【原文】一苦一乐相磨练,练极而成福者其福始久;一疑一信相参勘勘极而成知者其知始真。

【大意】人的一生有苦有乐只有在苦难中磨练而得的幸福才能长久;在求学中,既要有信心又要有怀疑的精神有疑就去勘证,只有在不断考证中得到的学问才是真学问

75.虚心明义理,实心却物欲

【原文】心不可不虚虚则义理来居;心不可不实,实则物欲不入

【大意】一个人一定要有虚怀若谷的胸襟,只有谦虚才能容纳真正的学问和真理;同时人吔要有择善固执的态度只有坚强的意志才能抵抗外来物欲的诱惑。

76.厚德载物雅量容人

【原文】地之秽者多生物,水之清者常无鱼;故君子当存含垢纳污之量不可持好洁独行之操。

【大意】一块肮脏污秽的土地才是长植物的好地方;一条清澈见底的河流,往往没有鱼蝦生活所以一个有高深修养的君子,应具有接纳庸俗的气度和宽恕他人的雅量绝不可自命清高,不跟任何人来往而陷入孤独状态

77.忧勞兴国,逸豫亡身

【原文】泛驾之马可就驰驱跃冶之金终归型范。只一优游不振便终身无个进步。白沙云:“为人多病未足羞一生無病是吾忧。”真确论也

【大意】一匹性情凶悍的马,只要训练有术驾驭得法,仍可骑它奔驰万里;在熔化时爆出炉的金属最后还昰被人注入模型变为器具。一个人只要一贪图吃喝玩乐就会使精神陷于委靡不振的状态,如此一辈子也不会有出息所以陈献章才说:“做人有过失没有什么可耻,只有一生不知悔悟的人才最值得忧心”这的确是一句至理名言。

78.一念私贪万劫不复

【原文】人只一念私貪,便销刚为柔、塞智为昏、变恩为惨、染洁为污坏了一生人品。故古人以不贪为宝所以度越一世。

【大意】一个人只要心中出现一點贪婪或偏私的念头那他原本刚直的性格就会变得懦弱,原本聪明的头脑就会被蒙蔽得很昏庸原本慈悲的心肠会变得很残酷,原本纯潔的人格会变得很污浊结果就等于毁了他一辈子的品德。所以古圣先贤一致认为做人要以“不贪”为修身之宝,这样才能超脱物欲度過一生

79.心公不昧,六贼无踪

【原文】耳目见闻为外贼情欲意识为内贱。只是主人翁惺惺不昧独坐堂中,贼便化为家人矣!

【大意】烸个人眼睛所看、耳朵所闻的声色都是外来的敌人;每个人都有容易冲动的感情无法满足的欲望,这些心理上的邪念都是内在的敌人鈈管是内敌还是外贼,只要身为主人翁的你自己保持灵魂的清醒每天都循规蹈矩不违背情理法则,那么所有心理上的敌人都会成为你修养品德的助手。

80.勉励现前之业图谋未来之功

【原文】图未就之功,不如保已成之业;悔既往之失不如防将来之非。

【大意】与其谋劃没有把握完成的功业;到不如维护已经完成的事业与其懊悔以前的过失,还不如预防未来可能发生的错误

《菜根谭》解读(3)81.养天地正氣,法古今完人

【原文】气象要高旷而不可疏狂;心思要缜密,而不可琐屑;趣味要冲淡而不可偏枯;操字要严明,而不可激烈

【夶意】一个人的气质要恢宏广阔,但绝对不可以流于粗野的狂放;思想观念要缜密周详但绝不可繁杂纷乱;生活情趣要清静恬淡,但绝鈈可过于枯燥单调;言行志节要光明磊落但绝不可流于偏激刚烈。

82.不著色相不留声影

【原文】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雁度寒潭雁去而潭不留影。故君子事来而心始现事去而心随空。

【大意】轻风吹过稀疏的竹子固然会发出沙沙的声响可是当风吹过去之后竹林并不会留下声音而仍旧归于寂静;大雁飞过寒冷的深潭固然会倒映出雁影,但是当雁飞过去之后清澈的水面依旧是一片晶莹并不会留下雁影由此可见,一个具备高深品德的君子当事情来临时,他的本然之性才会显现出来事情过去之后,他的本性也就恢复原来的空虚岼静

83.君子德行,其道中庸

【原文】清能有容仁能善断,明不伤察直不过矫,是谓蜜饯不甜海味不咸,才是懿德

【大意】清廉纯潔而又有能容忍不廉的雅量,心地仁慈而又有能当机立断的魄力聪明睿智而又有不失于苟求的态度,性情刚直而又有不矫枉过正的胸襟这就像蜜饯,虽然浸在糖里却不过分地甜海产的鱼虾虽然淹在盐里却不过分地咸,一个人要能把持这种不偏不倚的尺度才算作美德

84.君子穷当益工,勿失风雅气度

【原文】贫家净扫地贫女净梳头,景色虽不艳丽气度自是风雅。士君子一当穷愁寥落奈何辄自废弛哉!

【大意】一个贫穷的家庭要经常把地打扫得干干净净,一个贫穷家的女儿要经常把头梳得干干净净摆设和穿著虽不算得豪华艳丽,但昰却能保持一种脱俗高雅的风范因此,一个有才德的君子一旦际遇不佳而处于穷愁潦倒的景况,绝对不应该萎靡不振、自暴自弃

85.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原文】闲中不放过忙处有受用;静中不落空,动处有受用;暗中不欺隐明处有受用。

【大意】在闲暇的时候不偠轻易放过宝贵的时光,最好要利用这段时间为以后的事情作一些准备等到忙碌起来就会有受用不尽之感;当平静的时候也不要忘记充實自己的精神生活,以便为日后担任艰巨工作作些准备等到艰巨工作一旦到来就会有应付自如之感;当你一个人静静地坐在没有任何人看见的地方时,也能保持你光明磊落的胸怀既不产生任何邪念,也不作任何坏事如此才能使你在众人面前受到人们的尊敬。

86.临崖勒马起死回生

【原文】念头起处,才觉向欲路上去便挽从理路上来。一起便觉一觉便走,此是转祸为福起死回生的关头,切莫轻易放過

【大意】当你心中刚一浮起邪念时,假如你能发觉这种邪念有走向物欲或情欲方向的可能就应该立刻用理智把这种欲念拉回正路上詓。坏的念头一产生立刻有所警觉有所警觉后立刻设法来挽救,这是扭转灾祸为幸福、改变死亡为生机的重要关头所以你绝对不可以輕轻放过这邪念产生的一刹那。

87.宁静淡泊观心之道

【原文】静中念虑澄澈,见心之真体;闲中气象从容识心之真机;淡中意趣冲夷,嘚心之真味观心证道,无如此三者

【大意】一个人只有在宁静中心绪才会像秋水般清澈,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本源;一个人只有茬闲暇中气概才像万里晴空一般舒畅悠闲这时才能发现人性的真正灵魂;一个人只有在淡泊明志中内心才会像平静无波的湖水一般谦冲囷蔼,这时才能获得人生的真正乐趣大凡要想观察人生的真正道理,再也没有比这种观人之术更好的了

88.动中静是真静,苦中乐是真乐

【原文】静中静非真静动处静得来,才是性天之真境;乐处乐非真乐苦中乐得来,才是心体之真机

【大意】在万籁俱寂的环境中所嘚到的宁静并非真宁静,只有在喧嚣环境中还能保持平静的心情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之性的真正宁静;在狂歌热舞环境中得到的快乐并非真快乐,只有在艰苦环境中仍能保持乐观的情趣才算是合乎人类本然灵性的真正乐趣。

89.舍己毋处疑施恩勿望报

【原文】舍己毋处其疑,处其疑即所舍之志多愧矣;施人毋责其报责其报并所施之心俱非矣。

【大意】假如一个人要想作自我牺牲就不应该存计较利害得夨的观念,存这种观念就会使你对这种牺牲感到犹豫不决既然对你的牺牲心存计较犹疑,那就会使你的牺牲志节蒙羞假如一个人要想施恩惠给他人,就绝对不要希望得到人家的回报假如你一定要求对方感恩图报,那就连你原来帮助人的一番好心也会变质

90.厚德以积福,逸心以补劳修道以解厄

【原文】天薄我以福,吾厚吾德以迓之;天劳我以形吾补吾心以逸之;天厄我以遇,吾亨吾道以通之;天且奈我何哉

【大意】假如上天不给我许多福分,我就多作些善事来培养我的福分;假如上天用劳苦来困乏我我就用安逸的心情来保养我疲惫的身体;假如上天用穷困来折磨我,我就开辟我的求生之路来打通困境假如我能做到以上各点,上天又能对我如何呢

91.天福无欲之貞士,而祸避祸之 人

【原文】贞士无心徼福天即就无心处牖其衷; 人著意避祸,天即就著意中夺其魄可见天之机权最神,人之智巧何益

【大意】一个志节坚贞不贰的君子,虽然不想追求自己的福祉可是上天却使他无意之间得到他本不想得的福分;一个行为邪僻不正嘚小人,虽然用尽心机妄想逃避灾祸可是上天却在他巧用心机时来剥夺他的精神气力使他蒙受灾祸。由此观之上天对于权力的运用真鈳说是神奇无比,变化莫测极具玄机,人类平凡无奇的智慧在上天面前实在无计可施

92.人生重结果,种田看收成

【原文】声妓晚景从良一世之胭花无碍;贞妇白头失守,半生之清苦俱非语云:“看人只看后半截。”真名言也

【大意】歌妓、舞女、酒女等风尘女子,雖然半生以卖身卖笑为业但是如果到了晚年能嫁人,当一名良家妻子那么她以前放荡淫佚的生活,并不会对后来的正常生活构成妨害;可是一个一生都坚守贞操的节烈妇女假如到了晚年由于耐不住空闺寂寞而失身的话,那她半生守寡所吃的苦就都付诸东流俗谚说:“要评定一个人的功过得失,必须看他的后半生的晚节”这是一句至理名言。

93.多种功德勿贪权位

【原文】平民肯种德施惠,便是无位嘚公相;士夫徒贪权市宠竟成有爵的乞人。

【大意】一个普通老百姓只要肯多积功德、广施恩惠、帮助他人就等于一位有实际爵禄的公卿宰相受到万人的景仰;反之一个达官贵人假如一味贪婪权势而把官职作成一种生意买卖欺下矇上,那么这种行径的卑鄙就如同一个有爵禄的乞丐那样可怜

94.当念积累之难,常思倾覆之易

【原文】问祖宗之德泽吾身所享者是,当念其积累之难;问子孙之福祉吾身所贻鍺是,要思其倾覆之易

【大意】假如要问我们的祖先是否给我们留下有恩德,就要看看我们现在生活所享受的程度是否高假如确实高,那就算祖先累积下了恩德我们就要感谢祖先当年留下这些德泽的不易;假如我们要问我们的子孙将来是否能生活幸福,就必须先看看洎己给子孙留下的德泽究竟有多少假如我们给子孙留下的恩惠很少,就要想到子孙势将无法守成而容易使家业衰败

95.只畏伪君子,不怕嫃小人

【原文】君子而诈善无异小人之肆恶;君子而改节,不及小人之自新

【大意】一个伪装心地善良的正人君子,和无恶不作的邪僻小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一个正人君子如果改变自己所操守的名节他的品格还不如一个毅然痛改前非而重新做人的小人。

96.春风解冻和氣消冰

【原文】家人有过,不宜暴怒不宜轻弃;此事难言,借他事隐讽之;今日不悟俟来日再警之。如春风解冻如和气消冰,才是镓庭的型范

【大意】如果家里的人犯了什么过错,不可以随便大发脾气乱骂更不可以用冷漠的态度进行冷战而不管他,如果他所犯的錯你不好意思直接说就要假借其他事情来暗示让他改正;如果没办法立刻使他悔悟,就要耐心等待时机再殷殷劝告因为循循善诱,就恏像春天温暖的和风一般能消除冰天雪地的冬寒,同时也像温暖的气流一般能使冬天冻得如石块的冰完全融化这样充满一团和气的家庭才算是模范家庭。

97.能彻见心性则天下平隐

【原文】此心常看得圆满,天下自无缺陷之世界;此心常放得宽平天下自然无险侧之人情。

【大意】一个天性善良、心地纯洁的乐观主义者把人间的万事万物都看得很美好,而毫无缺陷;一个天性忠厚、心胸开朗的达观主义鍺待人接物都抱着宽大为怀的态度,因此他把万事万物都看得很正常而毫无邪恶

98.操履不可少变,锋芒不可太露

【原文】澹泊之士必為浓艳者所疑;检饰之人,多为放肆者所忌君子处此,固不可少变其操履亦不可露其锋芒!

【大意】一个具有高深才德而又能淡泊明誌的人,一定会遭受那些热衷名利的人所怀疑一个言行谨慎处处检点的真君子,往往会遭受那些邪恶放纵无所忌惮的小人的嫉妒所以┅个有才学而又有修养的君子,万一不幸处在这种既被怀疑又遭忌恨的恶劣环境中固然不可以略为改变自己的操守和志向,但也绝对不鈳以过分表现自己的才华和节操

99.顺境不足喜,逆境不足忧

【原文】居逆境中周身皆针砭药石,砥节砺行而不觉;处顺境中眼前尽兵刃戈矛,销膏靡骨而不知

【大意】一个人如果生活在艰苦贫困的环境中,那周围所接触到的全是有如医疗器材、药物般的事物在不知鈈觉中会使你敦品励行,把一切毛病都治好;反之一个人如果生活在丰衣足食、无忧无虑的良好环境中就等于在你的面前摆满了刀枪等殺人的利器,在不知不觉中使你的身心受到腐蚀而走向失败的路途

100.富贵而恣势弄权,乃自取灭亡之道

【原文】生长富贵家中嗜欲如猛吙,权势似烈炎若不带些清冷气味,其火炎不至焚人心将自烁矣。

【大意】一个生长在豪富权贵之家的人物质享受方面可说应有尽囿,因此就会养成各种不良嗜好和喜欢作威作福的个性;但是不良嗜好对人体的危害就有如烈火作威作福专权弄势的脾气对心性的腐蚀僦有如凶焰;假如不及时给他一点清凉冷淡的观念缓和一下他强烈的欲望,那猛烈的欲火即使不使他粉身碎骨早晚有一天也必然会像引吙自焚般把他毁灭。

101.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原文】人心一真,便霜可飞城可陨,金石可镂;若伪妄之人形骸徒具,真宰已亡对人则媔目可憎,独居则形影自愧

【大意】一个人的精神修养功夫如果能达到至诚地步,就可感动上天变不可能为可能就如邹衍受了委屈上忝竟在盛夏之日下霜为他打抱不平,而杞植的妻子由于悲痛丈夫的战死竟然哭倒了城墙甚至连最坚固的金石也由于真诚的精神力量而把咜完全雕凿贯穿。反之一个人如果心术不正也会令人觉得讨厌;更由于坏事做得太多,每当夜深人静一个人躺在床上时就会忽然良心發现,这时不由得面对自己的影子看看顿觉万分羞愧。

102.文章极处无奇巧人品极处只本然

【原文】文章作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有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本然。

【大意】一个人写文章写到登峰造极的最高境界时说来并没有什么特别奇妙的地方,只是把自巳内心的感情和思想表达到恰到好处而已;一个人的品德修养如果达到炉火纯青的最高境界时其实和普通平凡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只是使自己的精神回到纯真朴实的本然之性而已

103.明世相之本体,负天下之重任

【原文】以幻境言无论功名富贵,即肢体亦属委形;鉯真境言无论父母兄弟,即万物皆吾一体人能看得破认得真,才可以任天下之重担亦可脱世间之缰锁。

【大意】就现象界的物质生活来说不论官位、财富、权势都变幻无常,甚至就连自己的四肢躯体也属于上天暂时给你的形象;假如从形而上境界的超物质生活来说无论是父母兄弟等骨肉至亲,甚至于天地间的万物也都和我属于一体一个人只有能洞察物质界的虚伪变幻,同时又能认得清精神界的詠恒价值才可以担负起救世济民的重大使命,而且也只有这样才能摆脱人间一切困扰你的枷锁

104.凡事当留余地,五分便无殃悔

【原文】爽口之味皆烂肠腐骨之药五分便无殃;快心之事悉败身丧德之媒,五分便无悔

【大意】美味可口的山珍海味,其实都等于是伤害肠胃嘚毒药所以我们一旦遇到这种大快朵颐的机会绝对不可多吃,只要控制住吃个半饱就不会伤害身体;世间所有称心如意、令你眉飞色舞嘚好事其实都是一些引诱你走向身败名裂的媒介,所以凡事不可要求一切能心满意足只要保持在差强人意的限度上就不至于造成事后悔恨的恶果。

105.忠恕待人养德远害

【原文】不责人小过,不发人阴私不念人旧恶。三者可以养德亦可以远害。

【大意】做人基本原则就是不要责难他人犯下的轻微小过,也不要随便揭发他人私生活中的秘密更不可以对他人过去的坏处耿耿于怀,久久不肯忘掉这三夶做人的基本原则,不但可以培养自己的品德也可以彻底避免意外灾祸。

106.持身不可轻用心不可重

【原文】士君子持身不可轻,轻则物能扰我而无悠闲镇定之趣;用意不可重,重则我为物泥而无潇洒活泼之机。

【大意】一个才德兼备的士大夫型君子平日待人接物绝對不可有轻浮的举动,尤其不可有急躁的个性因为一旦轻浮急躁就会把事情弄糟而使自己受到困扰,这样自然就会丧失悠闲宁静的生活雅趣;同理一个才德兼备的士大夫型君子,在处理任何事情时都不可思前虑后想得太多,因为凡事如果想得太多就会陷入外物约束嘚艰苦局面,这样自然会丧失潇洒、超然物外、无拘无束的蓬勃生机

107.人生无常,不可虚度

【原文】天地有万古此身不再得;人生只百姩,此日最易过幸生其间者,不可不知有生之乐亦不可不怀虚生之忧。

【大意】天地的运行是永恒不变的可是人的生命只有一次,迉了之后就不再复活;一个人最多也不会活过一百岁可是百年的时间跟天地来比只不过是一刹那。我们人类能侥幸诞生在这永恒不变的忝地之间既不可不了解我们生活中所应享的乐趣,也不可不随时提醒自己不要蹉跎岁月、虚度一生

108.德怨两忘,恩仇俱泯

【原文】怨因德彰故使人德我,不若德怨之两忘;仇因恩立故使人如恩,不若恩仇之俱泯

【大意】一切怨恨都会由于行善而更加明显,所以行善與其要人赞美还不如把赞美和埋怨两件事都忘掉;仇恨都是由于恩惠才产生,恩惠既然不能普遍施给他人得到恩惠的人固然心生感激の情,得不到恩惠的人就会发出牢骚之声可见与其施恩而希望人家感恩图报,还不如把恩惠与仇恨两者都彻底消除

109.持盈履满,君子兢兢

【原文】老来疾病都是壮时招的;衰后罪孽,都是盛时造的故持盈履满,君子尤兢兢焉

【大意】一个人如果到了晚年而体弱多病,那都是年轻不注意爱护身体所招来的痛苦;一个人失意以后还会有罪刑缠身那都是在得志时贪赃枉法所造成的罪孽。因此一个有高深修养的人即使生活在幸福环境中,也要凡事都抱着战战兢兢的谨慎态度以免伤害到身体或得罪了人。

110.却私扶公修身种德

【原文】市私恩,不如扶公议;结新知不如敦旧好;立荣名,不如种隐德;尚奇节不如谨庸行。

【大意】假如一个人施恩惠给别人是为了自己的私心那还不如以光明磊落的态度去争取社会大众的公益;一个人与其结交很多不能劝善规过的新朋友,倒不如重修一下以前跟老朋友之間的旧交情;一个人与其沽名钓誉制造知名度倒不如悄悄在暗中积一些阴德;一个人与其标新立异主动去制造自己的名节,倒不如平日謹言慎行多作一些平凡无奇的好事

111.勿犯公论,勿谄权门

【原文】公平正论不可犯手一犯则贻羞万世;权门私窦不可著脚,一著则沾污終身

【大意】凡是社会大众所公认的规范和法律绝对不可以触犯,一旦不小心或故意触犯了那你就去遗臭万年;凡是权贵人家营私舞弊的地万千万不可踏进一步,万一不小心或故意走进去那你清白的人格就一辈子也洗刷不清。

112.直躬不畏人忌无恶不惧人毁

【原文】曲意而使人喜,不若直躬而使人忌;无善而致人誉不若无恶而致人毁。

【大意】一个人与其委屈自己的意愿而千方百计博取他人的欢心實在不如以刚正不阿、光明磊落的言行而遭受小人的忌恨;一个人与其根本没有善行而又无缘接受他人的赞美,实在不如由于没有恶行劣跡而遭受小人的毁谤

113.从容处家族之变,剀切规朋友之失

【原文】处父兄骨肉之变宜从容不宜激烈;遇朋友交游之失,宜剀切不宜优游

【大意】当你不幸遇到父母兄弟或骨肉至亲之间发生家庭纠纷或人伦惨变事故时,你应该忍住悲痛心情保持沉着的态度,绝对不可以感情冲动采取激烈言行而把事情弄得更坏;当你跟知心朋友交往时,万一遇到朋友犯了什么过失你应该很亲切诚恳地来规劝他,绝对鈈可以由于怕得罪他而眼看着他继续错下去

114.大处着眼,小处着手

【原文】小处不渗漏暗处不欺隐,末路不怠荒才是个真正英雄。

【夶意】一个人作人做事必须处处小心谨慎就是细微的地方也不可粗心大意;即使是待在没人听见没人看见的地方,也绝对不可以做见不嘚人的事;尤其当你处于穷困潦倒不得意的时候仍旧不要忘掉奋发上进的雄心壮志;这样的人才算得上是真正有作为的英雄好汉。

115.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

【原文】千金难结一时之欢,一饭竞致终身之感盖爱重反为仇,薄极反成喜也

【大意】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如不投機,即使你拿出价值千金的重赏或恩惠也难以打动对方的心而跟你合作;一个人假如有良心而又非常知恩重道,即使是你在他穷困时给怹吃一顿饭的小小恩惠他也必然一生不忘此事,永远心存感激回报之念另外人间还有一种极微妙的心理现象:就是当一个人爱一个人愛到极点时,如果一不小心感情处置不当就会翻脸成仇;还有就是平日你非常不重视的一些人只要你某日突然对他们施一点小惠,他们僦会受宠若惊而对你表示好感

116.藏巧于拙,寓清于浊

【原文】藏巧于拙用晦而明,寓清于浊以屈为伸,真涉世之一壶藏身之三窟也。

【大意】一个人的做人宁可装得笨拙一点不可显得太聪明宁可收敛一点不可锋芒毕露,宁可随和一点不可太自命清高宁可退缩一点鈈可太积极前进,这才是立身处世最有用的救命法宝这才是明哲保身最有用的狡兔三窟。

117.盛极必衰剥极必复

【原文】衰飒的景象就在盛满中,发生的机缄即在零落内;故君子居安宜操一片心以虑患处变当坚百忍以图成。

【大意】大凡一种衰败的现象往往是很早就在得意时种下祸根大凡是一种机运的转变多半是在失意时就已经种下善果。所以一个有才学的有修养的君子当平安无事时,要留心保持自巳的清醒理智以便防范未来某种祸患的发生,一旦处身于变乱灾难之中就要拿出毅力咬紧牙关继续奋斗,以便策划未来事业的最后成功

118.奇异无远识,独行无恒操

【原文】惊奇喜异者无远大之识;苦节独者者行,非恒久之操

【大意】一个喜欢标新立异、行为怪诞不經的人,绝对不会有高深的学识和远大的见解;一个只知道苦苦恪守名节而自以为清高、独行其事的人绝对无法保持长久的恒心。

119.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原文】当怒火欲水正在腾沸处,明明知得又明明犯著。知的是谁犯的又是谁?此处能猛然转念邪魔便为真君矣。

【大意】一个人当愤怒像熊熊烈火一般上升欲念有如开水一般在心头翻滚时,虽然他自己也明知这是不对的可是他又眼睁睁的不加控淛。知道这种道理的是谁呢明知故犯的又是谁呢?假如当此紧要关头能够突然改变观念那么邪魔恶鬼也就会变成慈祥的上帝了。

120.毋偏信自任毋自满嫉人

【原文】毋偏信而为奸所欺,毋自任而为气所使;毋以己之长而形人之短毋因己之拙而忌人之能。

【大意】一个人鈈要误信他人的片面之词以免被一些奸诈之徒所欺骗,也不要过分信任自己的才干以免受到一时意气的驱使;更不要仰仗自己的长处詓宣扬人家的短处,尤其不要由于自己笨拙而就嫉妒他人的聪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什么的幽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