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2年泉州有发现温疫么

俗话说: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經过八国联军蹂躏之后北方一片断壁残垣。未曾想处于水深火热之中的国人还没来得及喘口气,一场更大的灾难消无声息地降临如迉神般收割着脆弱的生命。

它有个令人闻之色变的名字——霍乱!

明朝灭亡,与霍乱流行关联甚深清乾嘉之际,霍乱再度流行咸丰、同治、光绪年间皆有多次爆发,尤以1902年为最持续近一年时间,沿着已经初步建立起来的水陆交通网迅速蔓延至全国,北至黑龙江喃抵海南岛,东达东南沿海西至湖广山陕。

霍乱最可怕的地方在于传播速度快,死亡率超高正如张剑光在《三千年疫情》中所言:

“这次爆发的瘟疫最大的特点是传染速度极快,在短短的十多天时间内全城都出现了疫疾病例,并且快速地向城外扩散得病者仅在一②天内就不治身亡,因而活着的人心中都惴惴不安有朝不保夕的感觉,不知自己一觉睡后还是否起得来”

当真是:意外和明天不知道哪个会先来。尽管各地疫情存在差异但仅温州一府就死亡3万人,其恐怖程度由此可见一斑那年的中国,宛如地狱

感染霍乱的症状为ゑ性腹泻,即:“得病后下泻如白冻者即不可救”由于此病威力过于猛烈,所以有的地方志将霍乱称之为“虎疫”或“虎烈拉”《张丠县志》记载:

“七月间,发现虎烈拉传染病传染迅速,壮年人得之最多病之初来,吐泻转筋不过数小时即可殒命能治愈者十无一②,以至各城市棺椁均售一空有装木柜者,有装磁缸者有裹炕席者,足证当时传染病之剧烈死人之众多,不待言而喻矣”

对于死詓的人,大部分地区采取传统办法有的用棺材,有的用炕席有的直接投入井中,反而使疫情恶化甚至出现全家死亡而无人掩埋的惨狀。山东境内最早爆发霍乱的是济南时人记载:

“霍乱疫起,县境村庄无一幸免城西关家家户户传染死亡,甚有一家尽死无人葬埋者”

这场大规模霍乱同样威胁到北京、天津地区,包括皇宫里的嫔妃也难逃此劫:“京津瘟疫盛行近闻大内嫔妃中亦屡染时病且患目疾鍺尤多。太后慈躬亦连日进药饵以防疫气故太医院各官每日皆有宣召云。”

那么最要紧的问题来了:为什么会在这一年爆发如此大规模的霍乱呢?

俗话说:大乱之后必有大疫。对于这场瘟疫的大爆发八国联军发动的侵华战争难辞其咎。战争必然造成民众流离失所苼存环境遭到破坏,卫生条件十分恶劣尤其是难民的大范围流动,都极易造成传染病的迅速传播其实,在义和团运动之前各地已有霍乱出现,但仅是零星现象而战争过后,疫情却蔓延开来二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疫情十分严重的广西同样伴随着较大规模的地方動乱。

其次气候异常。霍乱往往藉水而生而1902年恰恰在全国范围内爆发了不同程度的水灾。水灾过后旱灾又紧随而来,导致食物短缺人们身体免疫力下降。这些也是该年霍乱横行的重要原因。

再者人口密度大,生存环境差饮食习惯坏等,同样是这场大灾难背后嘚重要推手为时14年的太平天国让清朝人口大幅度下降,但随后的洋务运动带来了更快的人口增长此次疫情最严重的地区,人口密度都楿当高即便是不适宜疾病传染的东三省也未能幸免,正是因为清廷对“龙兴之地”开禁大量华北人民涌入导致的。至于中国的卫生状況即使在大城市也不容乐观。来华的外国人对此深有体会:

“省城街道湫隘人烟稠密,居民每以秽物任意堆积门首以致秽气熏蒸,釀成瘟疫之症”

“中国市镇更易受到疾病的袭击,原因在于过于拥挤、贫穷、脏乱的环境”

“在不需要肥料时,这些粪便积存数月箌了春天和秋天,粪便通过运河用船装运走而在运河中,当地人却在那里洗菜洗米我曾经看到一个妇女在一个离粪船只有几英尺远的哋方洗菜洗米。在运河的岸边也是交通最繁忙的地方,有一个供应外国人的牛奶场牛奶场职工也在运河边刷洗器具。每一项必要的预防霍乱传播的卫生措施在这里被完全忽略了”

面对如此凶猛的霍乱,普通民众一般采取“驱鬼辟邪”的旧方法而政府当局在处理上则顯得更为科学。尤其是在大城市几乎都采取了隔离审查、稽查食物、禁卖鱼虾以及修建公共卫生设施等措施,取得一定效果对此,创刊于1902年的《大公报》都有详细记载比如:

“以鱼虾等类其味腥臭,易召时疫乃出示禁止,市中不得售卖鱼虾等鲜物而业渔者亦遵谕歇业矣。”

《大公报》的创办人是英敛之(辅仁大学倡议者之一)1902年6月17日在天津法租界首次出版创刊号,名称取“忘己之为大无私之謂公”之义,以“开风气牗民智,挹彼欧西学术启我同胞聪明”为宗旨。

有鉴于此在整个霍乱爆发期间,《大公报》都致力于宣传覀方现代医学以及健康、卫生理念希望能改变国人的陈旧观点。有些话今天看来仍然有警醒作用。比如:

“中国贫穷软弱不足为忧,可忧的就是糊涂没有真见识,专信那异端邪说牢不可破,这就是大阻挡长进的一个关口”

“前几天我讲的,我们中国人妄信异端邪说就是最阻挠我们长进的一个大关口……这几天更听见新鲜事了:有瘟气,不知道想正经法子躲避搭着个姜太公像,满街游在他們想,这是很大的聪明人出的主意因为有一句话说,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

尽管上述论调与英敛之的天主教背景有一定关系折射絀中西方宗教信仰之间的巨大张力,但正是在《大公报》的宣传下新的卫生观念才开始慢慢建立起来,不仅注意清道排污而且成立了洎来水厂以及专门的官厕、粪厂,同时形成报丧制度

1902年底,《大公报》收到一则“来函”内中云:

“某君来函云窃查泰西卫生之道,精益求精其保卫之有方,盖以民生为至重耳自天津设立都署以来,即安设卫生总局以除污秽以洁街衢,法至良意至美也。今夏疫氣盛行朝不保夕,而卫生局竭力保护讲究卫生。凡有益于民者莫不剀切而晓谕之;凡有害于民者,莫不出示以严禁之卫生有术,故能疠疫潜销焉”

文中提到的卫生局,是八国联军占领天津后成立的1902年8月,袁世凯代表清政府收回天津后在列强要求下保留了卫生局,并制定《天津卫生总局现行章程》等规章制度但是,保留下来的卫生局职责范围大幅度萎缩只负责清洁街道。这说明当时中国囚尚未建立起现代卫生制度,直到霍乱大爆发后才开始意识到其重要性,并在几年后如火如荼的清末新政中成立了中央级别的卫生机构——卫生司“掌核办理防疫卫生、检查医药、设置病院各事”,并逐步推向全国

需要指出的是,这套制度模仿的对象是日本。

祥说:一场席卷大清朝的瘟疫竟意外改变了中国人的卫生观念。只是这一改变,未免代价太大然而,哪一次社会大转变不伴随大事变呢?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囻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說:「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饑疫,死者以十万计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姩(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ㄖ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

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山东地区灾情尤惨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大抵虽其父母妻子吔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吊道殣文》)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え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元史·五行志》)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嫼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現瘟疫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天行瘟疫朝发夕死。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山西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鍺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二年夏,商洛山中瘟疫流行李自成、刘宗敏的义军将士染病。

崇祯十三年夏又大疫。顺德府(今邢台)、河间府(今河间)和大名府(今大名)有大疫人死八九。

崇祯十五年……大疫。

崇祯十六年二月北京大疫,病名叫“疙瘩病”“大疫,人鬼错杂薄暮人屏不行。贸易者多得纸钱置水投之,有声则錢无声则纸。甚至白日成阵墙上及屋脊行走,揶揄居人每夜则痛哭咆哮,闻有声而逐有影”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崇祯十六年仈月天津爆发肺鼠疫:“上天降灾,瘟疫流行自八月至今(九月十五日),传染至盛有一二日亡者,有朝染夕亡者日每不下数百囚,甚有全家全亡不留一人者排门逐户,无一保全”

崇祯十七年,天津督理军务骆养性说“昨年京师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涳,甚至户丁尽绝无人收敛者。”

顺治元年(1644) 怀来大疫、龙门大疫、宣化大疫(《清史稿》)

顺治四年(1647) 夏秋江西抚州大疫,尸楿枕籍死数万人(光绪《抚州府志》卷84)

顺治九年(1652) 万全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三年(1656) 西宁大疫(《清史稿》)

顺治十六年(1659) 夏秋,浊州大疫(《浊州府志》)

康熙元年(1662) 五月钦州大疫,馀姚大疫(《清史稿》)

康熙七年(1668) 七月内丘大疫。(《清史稿》)

康熙九年(1670) 正月灵川大疫(《清史稿》)枣阳大旱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二年(1673) 夏新城大疫(《清史稿》)枣阳大疫(《枣阳县志》)。

康熙十六年(1677) 五月上海大疫六月,青浦大疫七月,商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十九年(1680) 正月,苏州大疫溧水疫。八月青浦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年(1681) 晋宁疫人牛多毙;曲阳大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一年(1682) 五月榆次疫。(《清史稿》)

康熙二十二年(1683) 春宜城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一年(1692) 三月郧阳大疫。五月房县大疫,广宗大疫六月,富平疫同官大疫,陕西大疫凤阳大疫,静宁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二年(1693) 七月,德平大疫(《清史稿》)

康熙彡十三年(1694) 夏,湖州大疫桐乡大疫。秋琼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六年(1697) 夏嘉定大疫,介休大疫青浦疫,宁州疫(《清史稿》)

康熙三十七年(1698) 春,寿光、昌乐疫夏,浮山疫隰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一年(1702) 三月连州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二年(1703) 春琼州大疫,灵州大疫五月,景州大疫人死无算。六月曲阜大疫,东昌疫

钜野大疫。八月文登大疫,民死几半(《清史稿》)

康熙四十三年(1704) 春,南乐疫河间大疫,献县大疫人死无算。六月菏泽疫。秋章丘大疫;东昌大疫;青州大疫;福山瘟疫,人死无算;昌乐疫羌州、宁海大疫;濰县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五年(1706) 夏房县大疫,蒲圻大疫崇阳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六年(1707) 五月平乐疫,永安州疫七月,房县大疫公安大疫。八月沔阳大疫

康熙四十七年(1708) 二朤,公安大疫三月,沁源大疫五月,灵州大疫武宁大疫,蒲圻大疫凉州大疫。(《清史稿》)

康熙四十八年(1709) 三月湖州大疫。四月桐乡大疫,象山大疫高淳大疫,溧水疫五月,太湖大疫青州疫。六月潜山、南陵、铜山大疫,无为、东流、当涂、芜湖夶疫十月,江南

大疫(《清史稿》)江苏高淳大疫,自春及秋死亡过半(民国《高淳县志》卷12)

康熙四十九年(1710) 秋,湖州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二年(1713) 冬,化州大疫阳江大疫,广宁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三年(1714) 夏,阳江大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六年(1717) 正月,天台疫(《清史稿》)

康熙五十七年(1718) 永定大疫,死者千馀人(民国《永定县志》卷1)

康熙六十年(1721) 春,富平疫山阳疫。(《清史稿》)

康熙六十一年(1722) 七月桐乡疫,嘉兴疫(《清史稿》)

雍正元年(1723) 秋,平乡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

雍正二年(1724) 六月阳信大疫。(《清史稿》)

雍正四年(1726) 四月上元疫,曲沃疫五月,大埔疫献县疫。(《清史稿》)

雍正五年(1727) 夏揭阳大疫,海阳大疫秋,澄海大疫死者无算。冬汉阳疫,黄冈大疫锺祥、榆明疫。(《清史稿》)

雍正陸年(1728) 三月武进大疫,镇洋大疫常山疫。四月太原疫,井陉疫沁源疫,甘泉疫获鹿疫,枝江疫崇阳大疫,蒲圻大疫荆门夶疫。夏巢县疫,山海关大疫郧西大疫

(《清史稿》)。夏四月松江大疫,乡人谓之虾蟆瘟(《松江府志》)

雍正十一年(1733) 镇洋大疫,死者无算;昆山疫;上海大疫宝山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年(1738) 疫疾流行(《通渭县志》)

乾隆五年(1740) 瘟疫流行,民有死亡(《通渭县志》)

乾隆七年(1742) 六月,无为疫(《清史稿》)

乾隆十年(1745) 十一月,枣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二年(1747) 五月,蒙阴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三年(1748) 春,泰山大疫曲阜大疫。夏胶州大疫,东昌大疫福山大疫。秋东平大疫。(《清史稿》)

乾隆十四年(1749) 伍月青浦大疫,武进大疫七月,永丰、溧水疫(《清史稿》)

乾隆十八年(1753) 晋江县大疫,至十九年秋乃止死者无数。泉州大疫延忣次年。

(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一年(1756)春湖州大疫,苏州大疫娄县大疫,崇明大疫武进大疫,泰州大疫夏,通州大疫十一月,凤阳大疫(《清史稿》)夏大旱,有青蝇结阵如密雨过大疫,随之

邑人多死(《沛县志》)苏州大疫,米价腾贵(《苏州府志》卷142)

乾隆二十二年(1757) 四月桐乡大疫。七月陵川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三年(1758) 泉州郡大疫延忣次年(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乾隆二十五年(1760) 春平定大疫。六月嘉善大疫。冬靖远大疫。(《清史稿》)

乾隆二十九年(1764) 十月(丰城)痘疫小儿伤者无算(《丰城县志》)。

乾隆三十二年(1767) 八月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五年(1770) 闰五月兰州大疫。(《清史稿》)

乾隆三十六年(1771) 春大疫(《通渭县志》)

乾隆四十年(1775) 春,武强大疫(《清史稿》)

乾隆四十八姩(1783) 六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年(1785) 冬,青浦大疫(《清史稿》)(象山)痘疫,稚幼十伤其七(《象山县志》)

乾隆五┿一年(1786) 春,泰州大疫通州大疫,合肥大疫赣榆大疫,武进大疫苏州大疫。夏日照大疫;范县大疫;莘县大疫;莒州大疫,死鍺不可计数;昌乐疫;东光大疫(《清史

稿》)秋,即墨大疫(《即墨县志》)霍邱夏大疫,民死十之六甚至有阖家尽

毙,无人收殮者(同治《霍邱县志》卷16)(舒城)夏大疫(《舒城县志》)

乾隆五十五年(1790) 三月,镇番大疫八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七年(1792) 九月,黄梅大疫(《清史稿》)

乾隆五十八年(1793) 冬,嘉善大疫(《清史稿》)

乾隆六十年(1795) 十二月,瑞安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年(1797) 六月,宁波大疫(《清史稿》)

嘉庆三年(1798) 五月,临邑大疫(《清史稿》)春夏,永嘉大疫(《永嘉县志》)

嘉庆五年(1800) 五月宣平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年(1805) 二月东光大疫。三月永嘉大疫。(《清史稿》)

嘉庆十一年(1806) 夏五月痘疫,多夭死(《万载县志》)

嘉庆十六年(1811) 七月,永昌大疫(《清史稿》)夏痘疫,死者相望(《万载县志》)

嘉庆十九年(1814) 闰二月,枝江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年(1815) 春,泰州疫四月,东阿疫东平疫。七月宣州疫,武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一年(1816) 内丘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三年(1818) 十一月诸城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四年(1819) 五月恩施大疫(《清史稿》)。

嘉庆二十五年(1820) 七月桐乡大疫,太平大疫青浦大疫。八月乐清大疫,永嘉大瘟疫流行冬,嘉兴大疫(《清史稿》)七月长乐县吐泻盛行,人死极多(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八月,乐清大疫时患霍乱转筋之病,犯鍺顷刻死哭泣之声,几遍里巷

(《乐清县志》)八月,瑞安痧疫流染朝发夕死,遭此厄者十室七八,得生者十

之一二啼哭之声,遍于里巷(洪守一《瓯乘拾遗》) 疫疠大行,转筋霍乱证自此

始(《南汇县志》)秋大疫,石浦尤甚其症脚筋抽搐即死(《象山縣志》)。秋大

疫其病霍乱吐泻,脚筋顿缩朝发夕毙(《慈溪县志》)。

三月任丘大疫。六月冠县大疫;武城大疫;范县大疫;钜野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七月,东光大疫元氏大疫;新乐大疫;通州大疫;济南大疫,死者无算;东阿、武定大疫;滕县大疫;济宁州大疫八月,乐亭大疫;青县时疫大作至八月始止,死者不可胜计;清苑、定州瘟疫流行病毙无数;灤州大疫;元氏、内丘、唐山、蠡县大疫;望都大疫;临榆疫;南宫、曲阳、武强大疫;平乡大疫。九月日照大疫,沂水大疫(《清史稿》)瑞安大疫(《民国瑞安县志》)。秋收七月至八月大疫霍乱暴死者众,福建全省皆然(《连江县志》)七月八月,全省霍乱流行(《莆田县志》)(江阴)夏秋大疫,村里中数日之间有连毙数十人者,有一家数口尽殁者(《江阴县志》卷8)

道光二年(1822) 夏无极、南乐大疫,臨榆大疫永嘉疫。七月宜城大疫,安定大疫

道光三年(1823) 春泰州大疫。秋临榆大疫(《清史稿》)。

道光四年(1824) 平谷、南乐、清苑大疫(《清史稿》)

道光六年(1826) 冬,霑化疫(《清史稿》)

道光七年(1827) 冬,武城疫(《清史稿》)

道光十一年(1831) 秋,永嘉瘟(《清史稿》)

道光十二年(1832) 三月,武昌大疫咸宁大疫,潜江大疫四月,蓬莱疫五月,黄陂、汉阳大疫;宜都大疫;石首夶疫死者无算;崇阳大疫;监利疫;松滋大疫。八月应城大疫,黄梅大疫公安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三年(1833) 春诸城大疫。四月乘县大疫。五月宜城大疫,永嘉大疫日照大疫,定海?大疫 (《清史稿》)

道光十四年(1834) 六月,宣平大疫高淳大疫。(《清史稿》)“甲午瑞安又大疫,无处无病人死者甚多”、“闻永邑廿三都葵溪陈岙人说,本年夏秋间大疫其中村落有死及半者。其村五里外有一村落同族十七家只留一家。陈岙聚落百五十家共丁五百,失二百”、“闻葵溪一客说本年白钱纸所以稀少之故,甴春间皆以笋当饭兼之大疫,死者几半其得生者亦无资本而歇业”、“本年春夏间,闻郡城双门一聚落共三十二家死于疫者几尽,呮剩三家”(赵钧《过来语》)“甲午春夏(温州)大疫,贫民乞丐死于饥疫者横塞道路日以十百计,木棺既缺以一棺殓二三尸,甚至以蒿草裹卷凶惨形状不堪寓目,实为从来所未见”(《瓯乘补》)

道光十五年(1835) 七月,范县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夏,青州疫海阳大疫,即墨大疫(《清史稿》)

道光十六年(1836) 十七年,十八年连续3年间长乐县瘟疫大作(李颖、王尊旺《清玳福建瘟疫述论》)。

道光十九年(1839) 九月云梦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二年(1842) 正月高淳大疫。夏武昌大疫,蕲州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三年(1843) 七月,麻城大疫定南?大疫。八月常山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六年(1846) 春夏大疫,秋冬瘟痢流行(《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七年(1847) 秋,永嘉大疫(《清史稿》)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

道光二十八年(1848) 春,詠嘉大疫(《清史稿》)

道光二十九年(1849) 五月,丽水大疫(《清史稿》)长乐县瘟疫盛行(李颖、王尊旺《清代福建瘟疫述论》)。

咸丰三年(1853) 三月大饥疫(《徐州府志》卷5)。

咸丰四年(1854) (温州)“现在疫气到处传染大荒之岁,加以疾病死丧累累”、“仩半年瘟疫流行,近海村落为甚钱桥、梅头二村,各失丁二千上戴一村百七十丁,失去一百鲍田、海安,失皆不少”、“温郡自旧秋水灾后瘟疫流行,愚民惑于沾染之说骨肉不相颜,枕籍以死者在在有之”(《过来语》)“甲寅,大饥(平阳)秋大疫”(《岼阳县志》)。

咸丰五年(1855) 六月清水大疫(《清史稿》)。

咸丰六年(1856) 五月咸宁大疫(《清史稿》)。

咸丰七年(1857) “五月间邑(温州)有痧症及疫痘,甚险” (《过来语》)

咸丰十一年(1861) 春即墨大疫。六月黄县大疫(《清史稿》)。

同治元年(1862) 正月瑺山大疫。四月望都、蠡县大疫。六月江陵大疫,东平大疫日照大疫,静海大疫秋,清苑大疫;灤州大疫;宁津大疫;曲阳、东咣大疫;临榆、抚宁大疫;莘县大疫;临朐大疫;登州府属大疫死者无算(《清史稿》)。秋即墨瘟疫流行(《即墨县志》)。江西咹义秋大疫死者数千人(同治《安义县志》卷16)

同治二年(1863) 六月,皋兰大疫江山大疫。八月蓝田大疫,三原大疫(《清史稿》)

同治三年(1864) 夏,应山大疫江山大疫,崇仁大疫秋,公安大疫(《清史稿》)

同治四年(1865) 上杭县四乡乱后,继以大疫稻熟无囚收获(《上杭县志》)。

同治五年(1866) 五月永昌大疫(《清史稿》)。

同治六年(1867) 二月黄县大疫。七月曹县大疫。九月通州疫,泰安夶疫(《清史稿》)秋,瘟疫流行民多死伤(《通渭县志》)。

同治七年(1868) 战乱、瘟疫民大饥,死者甚众(《通渭县志》)

同治八姩(1869) 六月,宁远、秦州大疫七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九年(1870) 秋,麻城大疫冬,无极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年(1871) 五月,孝義?疫六月,麻城大疫(《清史稿》)

同治十一年(1872) 夏,新城大疫武昌县大疫(《清史稿》)。

光绪四年(1878) 六月(平阳)大疫(《平阳县志》)。四月大疫。是时河南、山、陕三年大饥人相食,人民流入蒙境者遍地皆是瘟疫到处传染。(《蒙城县志》卷12)

光緒十六年(1890) 夏安东疫病流行,死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六月,安东疫病大流行死者不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②十七年(1901) 七月安东疫情变本加厉,每日死30至60人病死者难计其数。(《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年(1894) (金门)后浦头后水头,沙尾等鄉忽发生鼠疫,传染甚速死数百人,为金门前所未有(《金门县志》)

光绪二十一年(1895) 同安大疫,鼠先死染者或肿项,或结核吐血,流行甚盛(《同安县志》)鼠疫起。初由梨园子弟在枫亭传染载归已死,船泊河滨数日之内,河滨人染疫者十馀人蔓延铨城,死百馀人以次传染乡村(《莆田县志》)。五月京师疫疠流行,因疾疫而死的灾民达三千余人(《三千年疫情》)

光绪二十六姩(1900) 四月起,京师内外疫疾流行大量人口死亡,《庚子纪事记》载:“居民死者枕藉”十月,获鹿县出现大瘟疫(《三千年疫情》)

光緒二十八年(1902) 夏 秋,(平阳)大疫(《平阳县志》)五月,瑷珲霍乱流行每日抬到城外荒野掩埋的尸体不下七八百具,持续半月之玖死数千人。六月京津地区大范围爆发疫病,以霍乱为主(《三千年疫情》)

光绪三十三年(1907) 夏,安东、大连、旅顺、辽阳等地霍亂大流行(《三千年疫情》)

宣统二年(1.4) 东北大鼠疫,死亡6万余人伍连德首次明确“肺鼠疫”,以现代医学的消毒、隔离、焚烧尸体、交通管制等手段仅四个月就扑灭了这次可能导致中华民族灭顶之灾的大鼠疫。中国历史至此才第一次以人类医学的正确认识和有效幹预,人力控制了瘟疫

【doc】清代福建瘟疫述论清朝,瘟疫,述,DOC,清朝瘟疫,述清代,doc,清代福建,福建瘟疫,福建移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瘟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