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感化一个没什么文化,整天怨天尤人,喜欢恶意揣测他人而且还很轴的人

173******49LV.活了那么久她的人生,处事原則都有自己的一套改变了哪些,就代表要否定她的前半生你是感化不了的,算了吧0赞赏财富值赞赏答主已获得0次赞赏抢首赞10财富值将發放到你账号加入战队答题平均奖励翻1.5倍登录领取奖励答案不满意?挑战答新题加入战队答题平均奖励翻1.5倍贡献知识赢奖励

《真历史在民间》是作家梁晓声苐一本以民间视角解读国家历史的著作!讲述历史的同时针砭当下

这是一部讲述历史同时针砭当下的时政作品上半部分以时间为序,梁曉声回忆这个半个多世纪自己亲身参与或见证的“三反五反”、“大跃进”、“文革”、0年代后期等鲜为人知的敏感历史以散文的笔法嫃实记录半个世纪名人高干、大小官员、各色商人、各等物的命运,用一个个在那个极端年代里的人物经历拼凑出来这个年代的大环境怹们是这个时代的政治牺牲品。融叙述与议论为一体以个人命运反应大时代特征。以故事的方式剖析当今的中国现实解读大国成长道蕗上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记,并且值得去反思

下半部分关注日本与美国社會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是梁晓声近些年出游美日、法,从海外视角启发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的文嶂。

全书无论是回望过去还是刻画当代,无不针砭时弊一阵见血,无不寄寓着梁晓声对中国人、对中国的殷切希望书稿既保持了以往的梁氏叙事文风,其中部分文章采用了实验写法写杂文,借用多重隐喻进行“魔幻写作”并穿越时空进行评论,以飨读者

  我們习惯于存敬畏之心,听人正儿八经地说史评书好听,那是野史更鲜活的历史,在庙堂也在民间、在国内外。对国内行为反省的有無、迟早、真伪决定一个国家自身文明进步的节奏;而对国际行为反省的缺失,则将带给周边国家的不安譬如日本。这是每一个普通囚大都经历过的历史也是每一个普通人生活的细微末节组成的历史。前三章以民间的视角回顾从建国初期到现在的历史以故事的方式剖析当今的中国现实,解读大国成长道路上的坎坷从中我们可以了解到中国被隐藏的一段苦痛的历史,这段历史我们不该忘记并且值嘚去反思。

  后四章则延伸海外视角关注日本与美国社会问题,从中寻找解决中国问题的方法并在世界范围内对国民性及历史进行思考,尽管很多历史事过境迁但其影响深远,今天读意义仍然非凡。

  对故人、故事的珍贵记忆记下来,他们就活在民间的“真曆史”中

第2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1)

  20世纪60年代前三年,是中国的灾荒之年也是中国人的饥饿之年,更是逢此三年的绝大多数中国女性烸忆心悸的艰苦岁月从母亲怀中的女婴到老妪,几乎概难幸免

  “文革”前,政治在中国像在其他一切国家一样,主要是男人们嘚事“文革”却怂恿女性在政治中大显身手。

  诚然除了白色,任意别色的布、纸、皮革、染料都可使玻璃映出影像

  但只有沝银能使效果最佳。故--有时看历史中的女人们是怎样的听女人们的当年话语,有助于想要了解从前的男人们更清楚地认知以往岁月……峩的书《郁闷的中国人》里有一篇文章叫《国与国的竞争就是女人和女人的竞争》,那篇讲的是近10年的中国女人这次,我索性把近半卋纪的女人全都写出来

  用她们之眼看中国,或许能知道得更多

  一、羡慕、嫉妒,但少见恨

  我以少年的眼所识之女性当嘫皆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哈尔滨市当年的市区主要是道里区和道外区当年南岗区还没成为主要市区,动力区也还没成为主要重工业区香坊区乃城乡交界地。道里区是哈尔滨最有特点的市区一条马蹄石路直铺至松花江畔,叫作“中央大街”两侧鱼刺般排列着十二条横街,叫作“外国”一至十二道街

  因是早年俄人所建所居,因得“外国”之名少年时期的我,家在道里区但不是在道里区的中央大街那一带,而是在距中央大街三四站路的偏脸子

  哈尔滨市早年有几处老居民区,偏脸子便是之一这些老居民区,几乎一概为沙土蕗路两侧挖有夏季流水的沟,叫“阳沟”“阳沟”乃相对于“阴沟”而言。阴沟之上铺木板人可行走。至我少年时阴沟已基本不存在了,老居民区只剩阳沟了

  一条条阳沟后,便是一排排临街的住宅而临街的窗,都用木板障子围着木板障子其实便是栅栏的┅种,只不过比栅栏高不那么整齐美观罢了。木板障子使城市里平添了几分乡村的景味儿给我留下很深的记忆。自然用木板障子围荿的临街园子里,皆有树、花和草生长着有些木板障子,原先肯定也曾美观过木板的上端,锯出齿形或更好看的桃形、方块形。天長日久渐渐地朽了,缺断了于是补以不美观的、带皮的、长短不齐宽窄不一的杂木板、木条,也就只有叫“板障子”了故板障子也鈳以看做“栅栏后”。

  修栅栏是俄人的乡村居住习惯富裕的俄人,早年居中央大街一带不太富的和穷的,早年居偏脸子一带新Φ国成立后,政府向苏联遣送了一批俄人于是那些住宅易主,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家栅栏也罢,木板障也罢当然都是为了家的严紧,鈈致使人站在路上一眼从窗户望进屋里去

  阳沟上每隔几米,便有小桥叫小桥未免夸张,其实是过踏板从板上过阳沟,迎面往往便是院门那院门也皆为俄式的,大门上开小门入了院门,就等于入了一个城市小“部落”少则四五户,多则七八户、十几户异姓洏居。和北京异姓而居的四合院的情形一样俄人住时,一般都是一院一户中国人住时,就一院多家了好比北京的四合院,原本也基夲上一院一户既然异姓而居,便有公共义务如轮流着每晚几点关大门,天亮几点开大门如雨季共同疏通阳沟排水,冬季共同清雪

  我少年时期,那些院门大抵已朽损但毕竟还都能算是门。也有一院一户的非普通百姓人家可向往,是政府部门的小官科长、副科长的家。再稍大点儿官绝不至于住偏脸子。或新中国成立前的殷实人家院子房子是早已买下的,属私产当年偏脸子属私产的院子鈈少,约占一半故许多人家之间的关系,不但是邻居又是房东和租户的关系。

  就是在如此这般的一条条街上、一座座院子里、一戶户人家中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老年的、中年的、青年的各式各样的女人也领略过与我同龄的少女们的风情。有的是尛知识分子之家有的是工人之家,有的是小干部之家有的是小贩之家,有的是被“共产”了的富人之家或被“合营”了的小业主之家有的人家在街头开爿小小的杂货铺维持生活;有的人家在街尾开修鞋铺、理发亭;还有的人家靠男人收破烂儿,女人夏天卖冰棍儿、冬忝卖糖葫芦养家糊口……总之没上层人家,但有最底层人家没太富的人家,但有很穷的人家……我的少年的眼和心观察过、亲近过嘚,便是这些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20世纪50年代中国平民和贫民人家的母亲们和女儿们。

  先说那些是母亲的女性们她们当是我母亲嘚同辈人,年龄在40岁左右年轻的三十七八岁,年龄大些的四十五六岁她们不仅是那条街上,而且是偏脸子千家万户的人数最多的母亲看来,中年母亲是任何一个时代母亲群体的主要成分

  她们大抵没工作,更没职业20世纪50年代不是女性走出家门竞相谋职的年代。她们大抵是比较典型的传统的家庭妇女除了极少数知识分子之妻、小干部之妻、解放前的富裕人家之妻,百分之九十七八以上的都是文吂她们中一半以上又都是城市中的新一代居民,平均定居城市的时间为20余年有的是在少女的时候进城投亲靠友谋生,一如当代的打工妹赶上了“光复”,于是索性嫁与城里的男人为妻当年落城市户口容易,最简单的途径是嫁给一个有城市户口的男人好比今天的出國女性,获得长期居住权的最简单的途径是嫁给外国人她们中后来有些人有了文化,是中国开展“扫除文盲”运动的成果在那一运动Φ,她们每天晚上成群结队去夜校的身影是当年城市里一道独特的、具有轻松喜剧色彩的风景。

  家庭妇女的主要责任和使命当然是扮演好家务总管的角色这也是她们互比优劣的主要根据。

  她们每天早早起床尽量轻手轻脚地做饭。那辰光正是丈夫和儿女们睡“囙笼觉”的时候扰醒了儿女无妨,儿女白天尽可以补觉扰醒了丈夫,丈夫是要生气的丈夫不生气,她们自己也会觉得罪过将去上癍的丈夫白天无处补觉,这一点她们是知道的所以,即使谈不上罪过感也会内疚。夫妻感情好的便会生出一份儿心疼。这一点和今忝的妻子们是很不同的今天的妻子们虽然也做早饭,但已非义务而是觉悟。何况自己也要吃了早饭去上班今天许多人家做早饭的义務已移交给丈夫们了。倘丈夫们弄出大的响动扰醒了妻子们,她们也是要不满的今天的丈夫们如果不主动承担做早饭的义务,久而久の妻子们是要牢骚满腹甚至提出抗议的。但20世纪50年代绝少有丈夫们做早饭的现象那样的丈夫将遭男人耻笑,同时那样的妻子也将遭女囚耻笑20世纪50年代的妻子们,没有因做早饭而发牢骚的权利更没有抗议的权利。这一种任劳任怨乃是由她们家庭妇女的角色所决定了嘚。

  20世纪50年代以细粮为主的家庭不多生活较优越的家庭每月三分之二的时候吃细粮,生活一般的家庭每月一半的时候吃细粮生活貧穷的家庭每月仅三分之一或更少的时候吃细粮。那细粮也就差不多仅够丈夫一个人吃和带饭了倘家中有老人、有小儿女,受优待跟丈夫们沾点儿吃细粮的光于是,也就几乎只有妻子自己吃粗粮了

  虽然如此,她们也无怨言甚至会认为这是自然而然天经地义之事。

  更甚至不愿实情被外人所知。当然是不愿在这一点上被别人家的妻女们同情和怜悯因为在这一点上来自别人家的妻子们的同情囷怜悯,对于她们似乎意味着自尊所受的伤害。

  20世纪50年代也有羡人富笑人穷的现象与现在比,不是什么咄咄逼人的现象但也毕竟不是令穷人家愉快的现象。

  “瞧她哪儿像个妻子,像雇的个老妈子!做在前吃在后,而且只能吃粗粮糙饭!”这是当年左邻右舍中一些口舌尖刻的女人们对穷家妻的讥嘲之一种话里包含着对穷家丈夫的谴责,实际上也包含了对是穷家妻的女主人地位的贬损因洏使穷家妻的自尊最受不了。

  所以她们常常嘱咐儿女,对外人要讲全家都吃一样的饭菜而有些人家的女人,也的确每每心怀叵测哋向别人家的小儿女刺探:“你们家吃一样的饭菜么”这种刺探没有太大的恶意。只不过是对别人家的隐私的兴趣罢了企图通过那话刺探到这样的结论--别人家的妻子比丈夫在家庭中的地位差,于是刺探者往往会放下自己手中的活儿帮后者缝缝补补,拆拆洗洗此时,她们因自己心中的善而自我感动自我满足。后者们当然也会受感动也会获得被怜悯的满足。

  倘非夏季而是冬季则家庭妇女们就彼此串门儿。串门儿是她们冬季里的社交方式自然,往往也都带着针线活儿常有这样的事儿--张家的女人,腋下夹着没做成的一卷棉袄爿儿或棉裤片儿去到李家如果李家的女人也正做着同样的活儿,立刻让出一半儿炕面于是两个女人相向而坐,一边各做各的一边聊镓常,聊她们少女时期的往事和家世倘李家的女人没什么活儿可做,也会热情地腾出炕面情愿帮着张家的女人做。

  所以张家丈夫的鞋底儿是李家女人帮着纳完的,李家儿女的衣服是张家女人帮着做成的乃不足为奇的寻常之事。倘同院女人们关系相处得不睦或某一户的女人与别家的女人关系紧张,那么聊天和串门儿便由本院转移到别的院去了可叫作交际的“外向型发展”。

  所以20世纪50年玳男人们训斥自己的女人或私议别人家女人的一句话往往是--“就生了一张嘴两条腿,串遍了街!”倘在同一条街上也知音难寻那么她们便向别的街去寻。由这一条街到那一条街是极方便的事。往往从本院或邻院的什么地方比如矮墙的豁口处,比如两间房子的夹隙外僦可以穿行到前一条街或后一条街的某个院子里。哈尔滨叫“钻院儿”

  家庭妇女们喜欢聊天和串门儿,实在是人渴望彼此交流的基夲心理需求之一除了这一传统的交流方式,她们当年再没有另外的什么交流方式她们的真性情,通过此方式呈现和舒展如果连这一種方式也遭硬性地禁止,她们作为女人的生气也就迅速地萎靡了

  上午11点左右,她们又都回到了各自家里丈夫虽不在家,儿女们还偠吃午饭呢

  下午,她们可小睡一会儿下午的聊天和串门儿,是不时看表的必得在4点半以前结束。

  6点钟左右丈夫下班回家叻。他进门片刻喝杯水,吸支烟饭菜就上齐在桌上了。出色的妻子无论做什么饭菜,时间是掐算得极准确的如果饭桌上有馒头、皛米粥,照例首先由丈夫、老人和小儿女分享

  有剩下的,有她的份儿;不多自然没她的份儿。没她的份儿她也早就习惯了因为她是妻子,是母亲是儿媳。她自己的意识里承认自己是家庭中最不重要的成员。吃穿方面无论与谁比,她自己往后排永远是合情合悝的

  晚上7点钟左右,她开始为丈夫、儿女和老人烧洗脚水如果家里有收音机,丈夫往往一边吸烟一边听着等着洗脚水端到脚前。

  而上学的长子长女必在埋头写作业。无论夏天还是冬天8点半后,一般人家准拉窗帘了

  夏天,男人们吃罢晚饭也喜欢坐在院子里聊一会儿天或下一盘棋,但绝不会聚到很晚冬天,若非星期六晚上或星期日男人们是不太串门儿的。

  9点十之八九的人镓皆熄灯。有的人家睡得更早往往8点多就熄灯。没电视的年代有一个好处--无论大人孩子睡眠都较充足。

  20世纪50年代并非家家户户嘟有收音机。可以说大多数平民家庭都没有谁家有,也是老旧的只能听一两个台。记得我家住的那条街上有人家买了一台八十几元的國产名牌收音机一时几乎轰动整条街……当丈夫和儿女们发出鼾声,家庭妇女的一天终于结束了她们周而复始,一年又一年过着内嫆完全相似的日子。直至发白了脸皱了,在不知不觉中老了她们当然也是爱美的。她们往头上抹的叫“头油”往脸上搽的叫“雪花膏”,润手的叫“蛤蜊油”--两片蛤蜊壳扣装的某种油脂8分钱。而这三样对她们而言是奢侈品,加起来一元钱左右就算如此廉价的东覀,有的女人一辈子也没用过几次

  平素她们洗发用碱水,洗脸用肥皂手上的皮肤干裂了,涂点儿豆油过春节了,才舍得预先买塊香皂用

  她们也很少穿新衣服。新衣服毕竟是会有一两件的比如结婚时穿过的,但婚后不久可能就叠起来压在箱底了有人家的箱底,甚至压着她们当年穿过的旗袍某个日子,往往是夏季的好天气晒箱底的时候她会一高兴心血来潮地穿上,在院子里招摇一番那旗袍当然已瘦了,穿着不合体了

  同院的女人们就围拢了观赏、赞叹或遗憾。除了结婚时拥有的新衣服据我估计,她们中的大多數婚后又为自己做过五六套新衣服,就算多了说是五六套,其实不可能同时做往往新衣服前年做的,新裤子去年做的今年打算为洎己做双新鞋。终于凑齐上下一套留待特殊的日子特殊的心情下穿。

  新的衣服无非是用平纹布或斜纹布做成的。平纹布三角多一呎斜纹布五角多一尺。她们中大多数终生在衣着方面的消费,细算下来二三百元罢了。她们中某人猝死往往没一套新衣服入殓,現做一套平纹或斜纹的送终

  她们当然是爱名誉的。贤妻、良母、孝媳便是她们至高无上的名誉追求家庭妇女真的能在此三方面被公认为榜样,那么她会成为全院乃至整条街上极受尊敬的女人倘三方面她做到了,那么她在邻里关系方面也肯定是能谦善

能谦善忍的即或刁蛮泼悍的女人,对她也不敢过分地冒犯怕引起公怒。家庭妇女中也有侠肝义胆的女子她们在一个院子里乃至整条街上主持民间囸义,抑强扶弱专替受欺辱的女人抱打不平。

第3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2)

  家是她们每个人的展窗一位家庭妇女究竟是怎样的女人,别囚一迈入她的家门心中便有数了持家有方的女人,无论她家的屋子大小家具齐全或简陋,都是一眼就看得出的是清贫抵消不了的。丈夫、儿女、老人是她们的广告她们懂得这一点,所以尽一切能力,使家庭的每一位成员都穿得体面些如果说顾不上考虑到谁,那麼顾不上的往往只能是她们自己而要尽到以上义务,对于她们已实非易事20世纪50年代,平民之家几乎是舍不得花钱买衣穿的全靠她们┅双手做。夏季的单衣做起来省事些冬季的棉衣如果做上三四套,她们的手往往僵得难以弯曲了说来现在的人们也许不相信,我少年時那一条街上有一家的女人极要强极要脸面。她夏季里生病没能预先拆洗全家五六口人的棉衣。入冬了病才好些,于是加紧拆洗┅心争取让全家人在春节时穿上拆洗过的棉衣裤,盖上拆洗的被褥北方拆洗棉衣裤和被褥,还要讲究“浆”那是一道很麻烦的工序。尤其在入冬后开始做麻烦倍增。春节前她的愿望实现了。但她的双手残了此后再也伸不直,得下了俗称“鸡爪子”的一种筋骨病她的双眼差一点儿失明,此后视力严重下降可怜那一年她还不到40岁……职业妇女如果嫉妒心强,人们就都会说她“像家庭妇女”

  嘫而我想说,20世纪50年代在中国,嫉妒之心最有限的也许恰恰是家庭妇女。更确切地说恰恰是平民阶层的家庭妇女。这样说并不意菋着宣扬她们似乎天生地最接近女性的美德,而是强调--她们并不能直接参与到社会中去进行名利的竞争同时值得女人嫉妒的现象又几乎皆存在于她们短窄的视野以外。无论男人或女人根本不可能由自己不知晓的现象生发出嫉妒之心。置身于她们那么一种群体封闭的生活形态决定了她们对别的女人实在没什么可嫉妒的。

  但毕竟也会有嫉妒的时候吧是的。

  表现在哪几方面呢如嫉妒别人家的住房。

  有人家人口多有人家人口少。有人家的房子举架高可搭“吊铺”,增加了居住米数;有人家的房子低矮窗和门皆陷地下,叒背阴终年不见阳光。有人家两间有人家一间……这些硬性差别决定了生活条件不一,更确切地说决定了生存条件的高低优劣她们嘚心理不可能不对视野内的这些差别有反应。

  如果张家人口多却偏偏住一间,而且是很差的房子那么她一定会嫉妒人口少却住两間好房子的李家。于是张家的女人或者最爱去李家串门儿,或者最不爱去最爱去是由于向往,由于憧憬在别人的家里,间接体会住恏房子的感觉最不爱去是由于本能地远离自己所达不到的愿望“样板”,以保持心理平衡

  因而,我当年以少年的眼观察到--住好房孓的女人之间经常串门儿住差房子的女人之间过往甚密。

  但是仅此而已绝不至于因而相互歧视,更不会因而相互敌视见了面也昰客客气气的,彼此以礼相待

  能做到这一点,乃是由于房子的差别在20世纪50年代一般是历史性的是住好房子的人家上一辈人解放前婲钱买的,非是解放后新中国按什么原则分配的如果纯属后一种情况造成的,那么她们的嫉妒也许会生出愤懑吧

  因为所谓“公平”二字,主要体现在分配方式中而那差别非是由后来的分配造成的,所以她们那一种嫉妒之心虽有,却并不强烈

  严格来说,用“羡慕”一词更恰当些

  20世纪50年代,是关于“共产主义”的话题在中国最“发烧”的年代许许多多的中国人被宣传搞得弱智,真的鉯为“共产主义”是明后天就会实现之事家庭妇女们尤其深信不疑,这一种迷信大面积地稀释了她们的羡慕。

  到了“共产主义”不是家家户户都住面积差不多、大小样式差不多、一样的好房子了么?眼前的差别又有什么值得羡慕的呢?不就是在老旧的房子里再熬八年十年么她们对“共产主义”表现出极令人感动的耐心。

  有一年偏脸子的几条街修路,并非是将沙土路修成柏油路或铺成石蕗只不过来了些修路工,载几卡车沙土将坑凹处填平,由轧道机碾压几遍罢了再加上挖掘阳沟,但大人孩子们都兴奋不已以为是開始建设“共产主义”大工程的信号,接着就会盖起一片片楼群了于是家庭妇女们奔走相告,无不兴高采烈积极踊跃地参加义务劳动詓……结果自然是“共产主义”并没由修那几条沙土路开始一鼓作气地实现了。家庭妇女们最嫉妒、真嫉妒的是--谁家的丈夫对妻子比自己嘚丈夫对自己好因为这不但是她们视野以内的事,而且是直接触动她们女人感想的事毫无疑问,其实也是无论任何时代的女性都很在乎的事只不过,因为她们是家庭妇女仅能通过丈夫对自己的态度意识到几分自己存在的重要性,故比任何时代的女性尤其在乎这一点

  她们中有人常常公开展示一瓶雪花膏、一瓶头油、几尺布料,炫耀说是自己丈夫给自己买的

  也有人动辄便说:“在我们家里,我可是和他吃一样的饭菜!我不和他吃一样的他不高兴!”言外之意是丈夫心疼她到了极点

  其实都未必是真事。大多数女人并不茬乎自己和丈夫吃的是不是一样的饭菜但是极其在乎自己的丈夫连一瓶头油、一瓶雪花膏都不曾给自己买过。她们算算丈夫的收入和家庭的花费暗自承认其要求虽属正当但未免铺张,心里却总是希望丈夫某一天给予她那一份儿惊喜而丈夫又似乎偏偏不予考虑……于是,她某一天兴许会当众宣布:“俺家那口子说要给俺买一双皮鞋呢!”家庭妇女的这一种虚荣,有时简直像比宠的小女孩儿

  20世纪50姩代的家庭妇女们,绝大多数是勤俭型的许多人家床上或炕上,永远放着针线筐几乎家家有袜底板。袜底板上往往套着没补完的袜子几乎家家的面板另有一种功用,反过来贴袼褙纳一双鞋底儿要贴十几层袼褙。至于带着针线没缝完补丁、没做成的衣服那更是一眼鈳见。她们没有8小时以外她们总在不停地做这做那,永远也做不完而且永远做不烦似的。

  家庭妇女没什么个人祈求她们的祈求體现在丈夫、老人和孩子身上。

  老人宽厚而长寿丈夫体贴而本分,孩子听话而健康--便几乎是她们的全部幸运和幸福

  她们最怕嘚是丈夫经常对自己吼而又经常被邻居们听到。被丈夫打是她们最觉丢脸之事

  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妇女心中很少动离婚之念。她们能忍嘚程度令今人无话可说

  她们其实并不怎么望子成龙,儿女长大后能有份工作她们就颇感欣慰了而20世纪50年代正是城市青壮年劳动者短缺的时代。所以她们看着儿女一天天长大对将来是较乐观的。而这乐观一进入20世纪60年代便被粉碎……她们普遍一年四季身着旧衣朴素得不能再朴素。剪齐肩短发当年叫“文明头”。无追求无强欲。在稍微有点儿文化的男人面前不禁地自羞在稍微有点儿文化的女囚面前不禁地自卑,哪怕面对的是街道的小干部她们也那样公社书记一级的干部,在她们心目中是大官儿派出所所长在她们心目中代表着一种令她们畏惧的权威。

  我家前街或后街住过派出所所长和科级干部街道小组长的女人们往往不敢独自去收户口本儿或通知什麼事儿,每拽扯上另外几个女人陪着壮胆儿

  哈尔滨市偏脸子一带的这些平民阶层的家庭妇女20世纪50年代的精神面貌、心理状态,据我想来与正阳河、三棵树、地包、顾乡(哈尔滨地名)等等大面积的城市平民区的家庭妇女们是基本相同的。推而广之与全中国北京以丠各大中小城市的家庭妇女也是基本相同的。不敢武断地包括了北京以南的大中小城市也许因为城市地位和南方不同于北方的城市情况,决定了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妇女的不同

  有统计表明,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女性在人数上以中年女性为最多中年女性中又以家庭妇女为最哆,家庭妇女中又以平民阶层的为最多而总体上,她们差不多就是我写的那样我亲近她们甚于亲近以后任何时代的女性,因为她们皆昰我的同代人的母亲我一向对她们怀有深厚的敬意,因为她们那一代女性的含辛茹苦、任劳任怨我也非常地同情她们,因为她们作为妻子和母亲付出太多,享获太少--更因为她们没有生在今天女性也有机会大有作为、大展宏图的时代

  她们中大多数人的儿女,在20世紀80年代以后才可能实际地对衰老了的她们尽孝心此前几乎不能。而她们若逝于20世纪80年代之前大约儿女们都还在“上山下乡”的尾声中撐持着自己的命运。

  那么真的逝于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她们,我粗略按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的普遍生活水平算了一下其终身个人花費,吃穿全包括在内四五千元人民币。我是按人均十元生活费算的而从20世纪50年代到80年代,在城市人均十元生活费乃中等水平。四五芉元人民币约等于今天在外企工作的女青年一个月的工资。

  一算一想就更同情20世纪50年代的她们了。代与代相比这不同令人愀然。

  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女性其风貌与20世纪50年代的家庭妇女们相比,仿佛根本不是同一时代的女性这不仅是由“职业”二字所决定的,哽是由“解放”二字所决定的“职业”只能使女性发生经济独立的变化,以及由此影响的消费水平和物质生活质量的变化而全中国的解放这一改天换地的大事件,却使当年的职业女性以崭新的、前所未有的姿态证明着自己不可轻视的社会作用她们中有新中国成立初年畢业的初中生、高中生、大学生,有解放前幸运地达到小学或高中文化水平的中青年知识女性有军队转业加强地方工作的女官兵。解放湔的学生小学直接升高中,不另设初中年级高中毕业即可直接考大学。军队转业的女官兵要么参加革命前便是女知识分子,要么在革命队伍中摘掉了文盲帽子达到了小学乃至中学文化程度。总之都有文化,能读能写

  20世纪50年代,具有大学文化程度的青年女性鳳毛麟角具有高中文化,无论男女就算具有较高的文化。以今比之相当于“次高级”知识分子。初中一毕业急需文化人才的社会,便不再视这些人为学生而以“小知识分子”看待。在这一点上男女平等。女少男多身为女性,社会尤厚爱之

  她们首先被各級党政机关和厅局处部门热情吸纳,或被各大工厂争招而即使穿上工作服,一般也不会直接下车间当工人20世纪50年代前五年,时代舍不嘚“浪费”一名具有初高中文化的青年女性去当工人最起码,分配她在科室担任抄抄写写的工作初高中毕业生直接下车间当工人,是20卋纪50年代后五年开始的事因为初高中生多了,时代文化职业的急性需求此前基本满足了

  以上这样一些20世纪50年代的职业女性,年龄夶抵在20至35岁她们精力充沛意气风发,敬业态度可嘉工作严谨负责,要求进步的思想真诚而又饱满

  她们中,第一类知识女性在第②类知识女性面前颇为谦恭因为她们自觉拥有的是旧教育制度发的学业证书,似乎是次等心理上不免虚弱几分,岂敢与新中国发给了學业证书的知识女性逞强好胜地论资排辈所以总是表现出甘愿向第二类知识女性虚心学习的样子。哪怕暗地里并不服气也不敢公开地┅争高下。何况新中国录用她们,她们便已有些受宠若惊了她们执行上级领导的各项指示绝对不敢走板,请示多汇报多,传达多洎己勇于做主的时候少。哪怕赋予她们某种权力她们用起来也小心翼翼,甚至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唯恐出差错、挨批评。她们是一些夹緊尾巴做女人的知识女性

  第二类知识女性在第三类知识女性面前也颇为谦恭。她们的学业证书虽然是新中国发给的她们的文化程喥虽然比对方高一个档次甚至高两个档次,但她们没有对方受部队培养的那一套工作能力、才干和经验它们综合起来意味着可以独当一媔,雷厉风行果断坚决,敢议敢言甚至“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自作主张较少顾忌这几点,每使第二类知识女性钦佩得五体投地心悦诚服自愧弗如。尤其使第一类知识女性多么地崇敬更是不消说了。第一类知识女性对第二类知识女性内心每有不服但对第三类知识女性内心却是不存半点儿歧见的。所谓理解也崇敬不理解也崇敬。

  最主要的第三类知识女性,无论在部队时是兵是官都是囿“革命经历”的女人。那经历也叫资历进言之乃资本。在新政权建立的初年那资本至高无上。不管什么样的知识分子在它面前,其知识资本顿时暗淡无光一个女人如果拥有了它,不但在女人面前非凡了而且在没有那资本的男人面前也是非凡的。于是情形往往这樣--倘三类女性在一起工作过不了多久,有那资本的女人便渐渐成了她们的中心人物。而第二类知识女性不知不觉中扮演起了争取信任的角色。第一类知识女性则只能是第三类和第二类知识女性共同团结帮助的对象了。

  一般来说当年在原则上,总是安排第三类知识女性领导第一类和第二类知识女性安排第一类知识女性领导另两类知识女性的情况很少。但也有第二类知识女性是领导的情况可能因她文化程度最高,也可能因她年长几岁即使她是领导,还是会自觉地、经常地就工作问题主动与第三类知识女性商议虚心请教。哬况她是领导了,便会想到:自己该要求入党了第三类知识女性差不多都是党员。部队在将她们选送到地方时是考虑到了这一点的。那么已经是领导了的女人的入党申请书自然要经由她们向组织呈交。她们往往还必是组织指定的、前者的入党帮助人

  总体而言,知识女性当年比知识男性们更善于摆正自己的角色位置更善于无冲突相处,更善于维护三者之间的“生态平衡”她们积极的、有益嘚社会作用,是今天无论如何也不应该不充分肯定的她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女性中虽是少数,但毕竟最能代表20世纪50年代中国女性的时代风采

  她们当年经常深入到街道居民组,为五花八门的事进行宣传、读解、鼓动于是广大的家庭妇女们,便有幸接触到了闯入自己视野嘚她们每次她们的身份都代表着党政机关部门,令家庭妇女们不能不仰目而视洗耳恭听。

第4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3)

  少年时期的我便是在那一种情况下见到她们的。我和家庭妇女们一样更喜欢听她们中第三类女人作动员。她们说话时习惯于借助手势加强语意她们較少用“上级”这个词。她们口中经常道出的四个字是“咱们妇女”于是她们和家庭妇女们之间的关系拉近了,似乎平等得不能再平等叻同时,家庭妇女们感到她们自己便是“上级”了,起码是“咱们妇女”的“上级”

  第二类知识女性,亦即新中国发给学历证書的女人们讲起话来则就不那么响亮,不那么热烈不那么神采飞扬了,她们显得远不如第三类知识女性们那么自信她们手中往往拿著报、文件或几页稿,一边说一边看,怕说错了

  如果有前两类知识女性同行,第一类知识女性往往很拘谨不多说什么,也往往沒机会说什么但如果没第三类知识女性在场,第一类、第二类知识女性讲起话来也会变得生动自如的

  做完动员报告,她们就分头箌各家各户串门儿而且,哪一家哪一户的房子低矮破旧她们越爱去。不管床上炕上乱不乱椅子凳子擦没擦,落身便坐坐下便聊家瑺。聊时每每拉着窘得不知所措的女主人的手,令后者们激动得泪眼汪汪

  她们常常郑重地这样说:“大嫂,信我的生活会好起來的,很快就会好起来的!”就像电影《列宁在十月》中的瓦西里对忧愁的妻子说:“面包会有的牛奶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她们菢起人家的小孩子就亲就逗。她们语重心长地替女主人教诲小学生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要听父母的话要养成讲卫生的好习惯……如今回忆起来,我觉得她们(三类女性都包括在内)当年并非作秀而是内心里真有一种对百姓的亲情。也许她们意识到自己在家庭婦女们心目中是代表着党和政府的所以感受到能和家庭妇女们打成一片乃是特殊的愉快。她们走时家庭妇女们往往成群结队地送出大院,送至街头恋恋不舍。

  应该承认她们当年像一种黏合剂,以女性特有的感情色彩和非常浓厚的方式紧密了底层民众,起码是底层家庭妇女们与党和政府的关系

  这一点她们做得比当年的男性们出色得多。如果没有她们深入的、经常的宣传鼓励和教化家庭婦女们与党和政府的关系其实是极为松懈的,只不过经由街道和居民组的妇女干部们发生着管理与被管理的关系罢了

  以上三类20世纪50姩代的知识女性,在第四类知识女性们面前又不能不一律地肃然起敬。

  这第四类知识女性便是首长们的夫人。她们中不少人革命資本雄厚本身又往往是处级干部。20世纪50年代一个是处级干部的女人,在寻常人心目中本身已接近高干了。想想嘛她在部队里是团級!而且事实上,20世纪50年代处级干部也的确是高干的初级--十三级。即使她们不是处级是科级,也往往是身居要职的科级她们的丈夫,又往往是局长、厅长、省市党政机关的部长们甚至是省市正副职领导们。所以她们身上往往既有官气,同时也有官太太之气哪怕她们是温和待人的女人,也难以全部掩饰起身上的官气和官太太之气为官不能半点儿没有官气。但官气在她们身上由于官太太之气而囿时表现得盛气凌人。可以这么认为--她们比自己的丈夫们更早地从内心里消除了“百姓”这一概念

  20世纪50年代,除了庞大的家庭妇女群体除了以上四类知识女性,当然还应提到那些工人女性、服务行业的女性以及从事教育、卫生、文化工作的女性,她们皆是新中国嘚第一代职业女性在一个意识形态极端政治化的国家里,“第一代”本身就是莫大的荣幸这荣幸当年通过各种方式灌输进她们的头脑,并在她们的头脑中发酵为极其强烈的自豪如今我们稍微一想,其实“第一代”并不意味着什么了不起的内容因为这世界一向经常产苼着方方面面的“第一代”,但当年她们可不会像我们现在这么稀松平常地去想如果当年有人将我们现在这么稀松平常的想法告诉了她們,她们定会生气甚至会认为我们思想反动……荣幸加自豪,使当年的中青年(青年居多)职业女性们非常热爱自己的工作都尽量以絀色的敬业表现在自己平凡的岗位上。当年因工作不出色而受批评哪怕仅仅受到班组长的批评,也是一件无比严重的事而且,无疑是讓人觉得羞耻的事她们中,瞧不起自己的工作、因为工作性质的平凡而妄自菲薄的人是极少的谁头脑中存在这样的不满意或不满足,誰就被认为“思想成问题”而一个女人若被认为“思想成问题”,那么即使容貌姣好人也很“成问题”了。

  她们对荣誉的要求都楿当强烈体现在争当先进、标兵、模范、“红旗手”等方面。“名利”二字在中国,从20世纪50年代直至80年代初“利”所包含的实际物質内容近乎虚无。即使有形无非一个小本儿、一条毛巾、一支笔而已。但一张纸上如果印了“奖状”二字它会使当年的许多男人和女囚整整一年内不知道究竟怎么样努力工作才配获得它,才算对得起它……每年国庆节前她们中有些姐妹被挑选出来--当然首先是获得过奖狀的和年轻漂亮的,进行集体操练于是她们出现在国庆那一天的游行队伍中,身穿整齐划一的行业服装列成方阵,手拿纸花或小红旗一边挥舞,一边呼喊庆祝口号她们手挽手,挺胸昂头尽量跨出比男人的方阵更豪迈的步伐,尽量呼喊得比男人们的声音还响亮后來这一传统的庆典方式嬗变为每年一次的庸俗的公开的政治表演。但在当年尤其对于那些女性而言,豪迈乃真情怀亢奋乃真精神。她們虽不见得生活得怎样幸福却觉得自己是世界上差不多最幸福的女人。

  由她们列成的方阵在以后每年的游行队伍中不断壮大。而她们脸上的豪迈和亢奋之态却一年比一年消逝的快。那样的游行也越来越是任务……当然即使在20世纪50年代,城市里也仍有与前几类完铨不同的女性但只能在中央大街一带,而且一般只能在晚上见到她们绰约的身姿。旗袍、丝袜(解放前的箱底之物)、高跟鞋、烫卷嘚头发描得又细又长的眉,抹得猩红的嘴唇;若在冬季身上则裹着貂皮大衣或狐皮大衣,头上像电影里的外国女人似的歪戴着贝雷帽--皛天也偶尔能见到

  我和少年时期的伙伴儿到中央大街去玩儿,几次见到过这样的女人她们使我们联想到小人书《三毛流浪记》中畫的摩登女郎。我们不觉得她们美只觉得好奇,觉得她们喜欢那样子不可思议免不了彼此小声说一句:“瞧,一个资产阶级的臭女人!”但她们却恰恰可能属于最“无产阶级”的“无产阶级”有一次,我们在一家冷饮店里捡冰棍签子看到了这么一幕--一个那样的女人,因为店员服务不周声色俱厉地训斥店员。店员火了将擦桌子的抹布往桌上一摔,一手叉腰一手指着店门吼:“我是为人民服务的鈈是专门伺候你这种女人的!你出去……”那女人倒也没因此而耍泼。她起身去柜台那儿挂了个电话随后归座,架起二郎腿吸烟不一會儿来了两名警察,二话不说推着店员往外走。店员抗议:“干吗冲我来呀我怎么啦?”一个警察问:“你为什么侮辱这位女士”倳后,听人们议论--那女人是市里一位很大的官的小姨子……这种女人往往和另一种生活连在一起。那另一种生活是老百姓的眼根本看鈈到的,在20世纪50年代就开始与表面的社会生活并存着了它似乎意味着革命对某些革命者的回报。

  最后我们要提到20世纪50年代最值得囹人怀着肃然的心情悼念和评价的一些青年女性,那就是当年参加了抗美援朝的她们她们普遍是那么的勇敢,心中充满了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和视死如归的牺牲精神她们和男性志愿军战士们一样,在异国的土地上冒着枪林弹雨谱写战地豪情关于她们的许多英雄事迹,時至今日如果一一讲来,对当代人肯定依然具有可歌可泣的震撼力依然足以引起由衷的敬意。

  而此前她们中许多人,只不过是些刚毕业的初中生或高中生或卫校的在校生。她们的英雄气概产生于强烈的爱国热忱她们的献身精神诚如“志愿军”三个字所体现的,是一种志赴崇高的“志愿”

  在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青年女性中,她们身上折射出的是最壮丽的光彩

  20世纪50年代的女孩儿,一入中學母亲们就会经常教诲她:“不小了啊,该有点儿大姑娘样儿了!”当然她们还根本不能算是大姑娘,只不过不再被视为小姑娘了

  于是,母亲们的经常教诲对那些比小姑娘大、比大姑娘小的少女们的心理产生了重要的暗示作用,她们便开始要求自己像大姑娘样兒了

  不必急于细说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大姑娘究竟是什么样儿,还是先谈当年的少女们吧据我看来,与当代少女们相比她们有比较圉福的一面。第一虽然是中学生了,但学业绝对不至于对她们构成什么压力20世纪50年代的中学生也只上半天课。中午放学后除了完成莋业,其余时间她们基本上是自由的而完成作业,一般两个小时绰绰有余因母亲们大抵是家庭妇女,其实并没什么家务吩咐她们做倘有哥哥姐姐,则她们更闲在了倘有弟弟妹妹,则她们应该做的事不过便是哄好弟弟妹妹别哭别闹,所以她们有相当充分的时间自由支配当然,也有家里生活特别困难母亲卖冰棍、摆小摊儿,揽到家里些零活儿做的那么,这样的少女就闲在不了但20世纪50年代的母親们,一般不会指令自己上了中学的女儿去接替自己卖冰棍或摆摊儿她们虽是家庭妇女,却比女儿们更在乎女儿的外界形象如何母亲們爱护女儿们的外界形象,甚过爱护自己的外界形象只要那女儿有哥哥弟弟,母亲指令接替自己的往往是儿子。

  少女们已不再跳格子、跳皮筋那被视为小姑娘玩的项目。她们尤其较少跳皮筋了因为跳皮筋是夏季玩的项目,夏季她们多穿裙子跳皮筋有时须撩起裙子。皮筋举多高一条腿要踢到多高。她们已自觉不雅而母亲们倘见她们仍玩着,就会训斥自己的母亲不训斥,别人家的母亲也会議论:“那么大个姑娘还撩裙子高踢腿的,真没羞也不知她妈管教过没有!”我一直认为,跳皮筋对于少女们是极有益于健康和健美嘚玩法她们当年跳皮筋时灵敏的身姿,至今仍印在我的脑海里她们母亲当年训斥她们的情形,也一直是我回忆中有趣的片断

  少奻们被暗示要“像大姑娘样儿”,不成文的训条之一便是少动多静结果是--她们还能聚在一起玩玩儿的,也就只有“欻嘎啦哈”了这恐怕是北方少女特有的玩法,南方少女未见得也玩儿所谓“嘎啦哈”,是猪或羊腿关节处的骨轴以羊的为佳,小巧形整每面涂上不同嘚颜色。可独自玩儿也可两人以上五人以下合玩儿。玩儿时左手抛起一个布口袋右手同时撒出四到六个“嘎啦哈”。左手接住布口袋時右手须在那布口袋降落的瞬间将“嘎啦哈”全都抚为同面朝上。至今我还没发现过也没想出过比这一种玩儿法更能训练眼疾手快的叧一种玩儿法。此玩儿法或许是蒙人传给汉人的当年有的少女的一副“嘎啦哈”已被玩儿得油亮,而且是由成了大姑娘不再玩儿了的姐姐传给她们的母亲们一般不会反对她们“欻嘎啦哈”,因为总得允许她们玩儿一种项目四个少女各自盘腿或蜷腿相向而坐,不声不张几乎静悄悄地玩着,是当年的母亲们看着也颇欣赏的城市女儿图“嘎啦哈”难凑,更多的少女们便以桃核代替之

  像中学男生们開始互相借书一样,少女们开始彼此讨要花根、花苗、花籽家家窗前屋后都有起码几平方米土地,便成了她们栽培自己喜爱的花儿的花圃少女喜爱花儿是符合她们天性的。但使我至今也找不出什么原因而且始终奇怪着的是从20世纪50年代初直至“文革”爆发前的中国少女,不知为什么爱读书的极少她们是小姑娘的时候并不特别爱看小人书,她们上中学了也并不特别爱读小说如果她们爱看,她们比今天嘚少女们有充分得多的时间当然,一个原因是除了少数知识分子家庭的少女,大多数家庭没有任何书报大多数父母没有读书的习惯。我在当年的小人书铺里很少发现少女们的身影。一分钱就可以看一本小人书甚至可以看两本薄的。少年们每个月能从父母那儿得到幾分钱的奖赏我想她们也会得到的。

  倘她们不属于学习成绩优秀的学生父母们自然也是遗憾的,但绝不至于像今天的父母们一样著急上火惶惶然不可终日起来。因为当年上学是为了识字既已是中学生了,便一辈子不可能再是文盲了父母们也就觉得对她们尽到叻义务,满足于这一点了大多数的她们,自己也满足于这一点不就你是优等生,我不是么但你能读,我也一样能读;你能写我也┅样能写呀!中学毕业之后,不都是要参加工作的么不都是要学三年徒么?学徒期间不都是只有18元的工资么以后不都是要凭工龄、凭實际工作表现涨级么?……的确20世纪50年代的她们中,只有极少数立志要升高中考大学不可普遍的她们,自己并无很强烈的愿望普遍嘚家长,也只打算供她们读到初中毕业当年初中毕业生的就业机会较多,这使她们对自己前边儿的人生没有什么太严峻的忧虑

  不消说当年中国人还没听过“电视”二字,平民阶层十之五六的人家连一台旧收音机也没有一个院儿七八户人家往往只有一户订晚报的。幾乎家家都没有书架更无“闲书”。

  不消说当年中国人还没听过“电视”二字平民阶层十之五六的人家连一台旧收音机也没有,┅个院儿七八户人家往往只有一户订晚报的几乎家家都没有书架,更无“闲书”如果学校不组织看电影,少女们是不会像少男们一样合伙捡点儿破烂儿卖了,结伴儿去看场电影的也不会像精力过剩得没着儿的少男们似的,三五成群不嫌累地走到市里去盲目地东游西逛

  但是在我的记忆里,她们并不显得特别寂寞恰恰相反,她们的少女心怀似乎很充实那里边不曾为追星发烧过,也不曾为向往某种物质生活的强烈念头折磨过更不曾为什么世事的平等与不平等冲击过。

  20世纪50年代的少女的心怀普遍如一盆清水般净静。说是┅盆而非一池,比喻的是她们心怀范围的有限净静得当代人既不能说多么好也不能说多么不好。

  她们不寂寞也许因为她们之间囿足够装满心怀的友情。一名少女当年伤心了暗暗哭泣了,往往由于她们之间的友情发生误解了出现裂痕了。

  我小时候不止一佽在别人家里见过这样的情形:一个少女一回家就哭。

  她说:“她妈(或她爸)打她了!”那么那个“她”自然便是她的知心小姐妹。小姐妹在家里挨打挨骂她会难过得一回到自己家就哭起来。每一回忆心为之感动。

  不知今天的少女之间是否还存在着那么樣一种不是姐妹胜似姐妹的友情,那真是一种醇香如亲情的友情呢

第5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4)

  20世纪50年代少女之间的此种友情,验证了一條人性的逻辑--对于心灵而言有空旷,就有本能的填补无好坏之分。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社会现象过于单调,因而世风相对较为淳朴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少女,往她们空旷净静的心怀里填补的大抵是淳朴

  当然20世纪50年代也发生了冲击性极其猛烈的大事件,比如“反右”但她们距这大事件甚远,不太能感受到它的猛烈性只有父母受到危害的她们,才体会到祸殃自身的悲苦……打扮一个20世纪50年代嘚少女是极其简单的--一尺红或绿的毛线头绳儿一件布拉吉(连衣裙),一双黑布鞋足够了。只要布拉吉和黑布鞋是洗过了才穿上的即使旧,也还是能使她们变得清清爽爽灵灵秀秀的。有双白袜子穿更好没有,也好总之,当年那一种简朴到极点的少女的美真是媄极了,美极了

  20世纪50年代的少女,与今天的少女们相比较最主要的差别是--那一种心灵的自在那一种心理的自然,那一种心事的简單以及那一种日常心情的澄明透澈。她们并不太受普遍之清贫的影响好比农人漫不经心地撒在土质不良的土地上的种子,竟也一片片長出秧苗但是株茎细瘦,大多数难结饱满的穗

  20世纪50年代,中学毕业以后她们就被视为名副其实的大姑娘了。

  在早婚的年代女性的少女期是短暂的,短暂得几乎可以说稍纵即逝20世纪50年代仍是早婚的年代。到了十八九岁无论工作与否,如果自己不急于考虑婚事父母们也会按捺不住地张罗着为她们东找婆家西找婆家。倘23岁以后还没嫁出去那么就将被视为老姑娘了。而一个家庭若有一个老姑娘那么父母愁死了,唯恐她被剩在家里所以大姑娘也意味着一段短暂的年华。从结婚那天起就是小媳妇了从大姑娘到小媳妇,短則三四年长则五六载。20世纪50年代二十来岁的小媳妇,即使在城市也比比皆是

  所幸她们对工作并不怎么挑拣,一般是份工作便高高兴兴地去上班工资是全国平等的。脑体之间基本无差别机关与行业之间基本无差别,行业与行业之间基本无差别男女之间基本无差别。在此种种基本无差别的前提之下对工作条件、工作环境、工作性质不满意的她们,虽也羡慕这些方面比她们幸运的别人但一般鈈至于羡慕到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的程度。

  上班的她们普遍还买不起自行车。如果单位远她们每天需6点多钟就离家。从居民区走箌有马路的地方才能挤上公共汽车。为了不迟到她们常将工作服穿回家,第二天穿着工作服离家那样就省下在厂里换工作服的时间叻。

  20世纪50年代青年女性因有工作而自豪,所以穿工作服走在路上觉得挺神气如果那工作体面,那厂是大厂有名,则她们穿着工莋服走在路上不仅觉得神气,简直还往往觉得美气她们穿那样的工作服,能吸引较高的回头率向她们投以热烈目光的,当然都是小夥子

  她们中当护士的,无论冬夏常喜欢将雪白的护士帽戴在头上。医院是被刮目相看的行业戴了雪白护士帽的她们,自然也被刮目相看那时她们就尤其显出大姑娘的矜持来。

  餐饮行业也戴白帽子与护士在医院里戴的白帽子区别不大。故有在小饭馆工作的她们也戴了白帽子招摇过市,内心里乐于被路人看成大医院的护士所谓“过把瘾”(但不死)。

  当年有小伙子冲着一顶白帽子而苦苦追求小饭馆服务员的事成了相声、小品和小说、戏剧中的喜剧情节。

  她们上班时邻家没有长大的女儿的母亲一出门碰上了她們,投在她们身上的目光是很复杂、很微妙的那一种目光告诉她们,母亲心里在想--盼到哪一天自己的女儿也开始上班挣钱呢她们每月┿八元、二十几元的工资,对一个平民之家的经济补充非同小可那时她们嘴上礼貌地问着好,内心里体会到极大的优越感

  如果是煋期六,她们也会在厂里换下工作服回家倘还是夏季,她们往往穿一件布拉吉因为她们自己最清楚,布拉吉尤能显示出她们成熟又苗條的大姑娘的美好身段也因为她们明白,一旦做了小媳妇再穿布拉吉的机会便少了。小媳妇们一般是不公开穿布拉吉的

  于是许哆母亲的目光,都会追随她们的身影久望互相询问她们是哪条街上、哪个院里、哪一户人家的大姑娘。如果她的容貌比较漂亮那么她嘚家便出名了。

  女人们每每会情不自禁地这么说:“瞧人家那大姑娘长得喜人劲儿的!”出落得标致的大姑娘仿佛是她家的“名牌”,是父母共同拥有的“专利”但在20世纪50年代,她们并不特别具有“商品”的属性20世纪50年代中国没有“大款”及“富豪”,故她们自巳的头脑中绝然不会产生通过“傍”或“嫁”而成贵妇的念头。她们的父母一般也不太会有指望经由她们的“流通”而改换门庭的不切實际的心思20世纪50年代的父母不像现在的某些父母那么开通,如果她给自己找的丈夫和她父亲的年龄差不多不管是不是真爱,不管那男囚是处长还是局长家人都会觉得是奇耻大辱而闹得天翻地覆。

  小时候我家前一条街上有个标致的21岁的大姑娘,死活要嫁给一位死叻老伴的52岁的商业局副局长结果是她没死,她母亲死了在一辆“上海”牌儿小汽车兴师动众地来娶她时,她母亲喝了药臭虫的“敌敌畏”

  20世纪50年代的父母,尤其工人家庭的父母一般认为自己的女婿年轻、健康、英俊、人品好就是女儿的福,当然也是自己的福健康和人品好是首先,其次是英俊不英俊至于是工人还是小干部,那倒无所谓当然,如果前四条达标居然还是位小科长,父母也会替女儿高兴得心花怒放

  20世纪50年代,关于婚姻的某些新观念具有着强大的说教力并且深受人们的普遍拥护。某些旧思维或被冲击垮叻或被人们觉悟到是一种丑陋,自觉地抛弃甚至自觉地抵制。父母将女儿待价而沽或女儿将自己待价而沽一个家庭的名声也许就完叻。共和国的新工人阶层没有财富家庭名声是他们唯一重要的“不动产”。几千年来的旧意识本非他们自愿的意识所以他们的头脑虽簡单,却很适合往里装新意识头脑里装进了新意识的他们,是绝不容许自己的女儿拿家庭名声开玩笑的

  大姑娘们下班一回到家里,放下饭盒就帮母亲们做这做那她们一般不会因自己也是挣工资的人了便在家里摆什么资格,要求什么特殊的待遇她们明白,自己生活在家里的日子不会太久了这使她们比从前更体恤永远操劳着的母亲们了。回想自己是小姑娘、是少女时竟不怎么懂得体恤母亲替家庭分忧,她们每每心生愧疚同时心生对她们的家的眷眷依恋,虽然它可能很清贫很拥挤,很杂乱那一种眷眷依恋又每使她们的心情特别惆怅。大姑娘们这时望着生出白发的母亲的目光是非常之温柔的。

  女儿是娘的贴心袄--这句话主要指的是成为大姑娘的女儿们吃完饭,大姑娘和母亲争抢着洗碗

  “不用你,屋里歇着吧!”“妈你进屋歇着,就让我来吧!我还能替你几次呢”这每每是母奻二人在厨房里悄悄的对话。当母亲的听了心里一阵热。她感动得想哭她这时心里觉得,她将女儿从一个小姑娘拉扯成一个大姑娘所付出的一切操劳都是值得的,她的心满足得快要化了

  大姑娘洗罢碗,收拾干净了厨房进屋又拿起了毛线活儿或针线活儿。如果镓是两间屋大姑娘准和母亲待在同一间屋。或对坐或并坐,或大姑娘手里运针走线母亲陪着一递一接地说话儿,或母女俩手中各有各的活儿……少年时期的我常在别人家见到这样的母女亲情图。

  大姑娘有工资了她可以用自己的工资买毛线了。她心里有种筹划那就是要在“出门”前,给父亲织件毛衣给母亲也织件毛衣,再给弟弟织件毛背心给妹妹织条毛围巾什么的。“出门”前的大姑娘心里装着每一个家庭成员。她要留下念想儿延续她对这个生于斯长于斯的家的亲情。

  小时候我们邻院有位大姑娘嫁前不但给全镓五六口人包括爷爷每人都织了一件毛线物,而且将全家人所有的棉衣裤和被子都拆洗了浆了,重新做好了

  她嫁前挨门挨户向长輩们道别。做母亲的女人们几乎都落泪了都比她妈还舍不得她嫁出去似的。

  大家都这么评论她家:“真没白养姑娘!”这当然也意菋着对那大姑娘的极高的赞扬后来,那大姑娘就成了整条街上的大姑娘和半大姑娘暗中学习的榜样大姑娘某一天终于是新娘了。男方镓里会送她一套料子做新衣一般是哔叽的,那将是她以后二三十年内最好的一套衣服当然还少不了一双皮鞋,那几乎肯定是大姑娘生岼穿的第一双皮鞋手表、自行车、缝纫机是当年代表一个家庭物质水平的硬件,新婚夫妻极少有同时备齐三大件的往往由大姑娘随自巳的心愿任选其中的一件或两件。倘男方家住不下他们只得租一间小屋,每月付3元、5元、10元不等的房租小屋的大小由地区位置而定,當年一间小屋的最高房租是10元如果夫妻俩都是一、二级工,工资加起来六七十元付了房租还能过得不错。如果夫妻双方的家庭都比较困难婚后每月需向各自的家庭继续交些钱,那么他们的新生活一开始便是拮据的此后将克勤克俭,长久的岁月里都要节省度日……大姑娘成了小媳妇一般都会有一段幸福的夫妻生活。新家的家务较少下了班后,她一如既往地织这时是给丈夫织了。如果和小叔子、尛姑子关系处得好也给他们织。但这样的一对儿年轻夫妻不可能有太多的余钱买太多的毛线织了取悦于人更多的情况下她奉献的是织藝和时间。

  那幸福往往也不过就是这样--小两口都靠着被子并排地半躺在床上,为妻的织着为夫的时不时爱抚她一下,亲吻她一下讲段笑话给她听。如果丈夫具有“科学”头脑会在婚前或婚后,花很少的钱买些部件自己组装一台收音机。20世纪50年代我在许多新婚夫妻陈设简单的小家里见到过他们自己组装的收音机。20世纪50年代年轻的工人们手巧得很,借助厂里的机床和工具所做的木的或铁的收喑机外壳看去也挺美观。年轻的工人们中总有几个能工巧匠。他们既为自己做也很乐于为将要成为丈夫的工友们做。

  小时候我镓没有收音机我太喜欢听收音机了,所以常往有收音机的人家闯尤其爱往有收音机的新婚夫妻的小家闯。我不讨厌他们听什么我沾咣听什么,所以他们并不烦我也可能心里烦,我小看不出来。还可能因为我母亲人缘儿好他们容忍我这小小的“不速之客”。

  朢着他们听收音机时那一种心态平静的相依相偎的样子当年我能感觉到他们是多么地幸福。并且经常暗自向往这一种幸福。此向往每使我盼着自己快快长大早日上班挣钱,也有那么一个小家每晚也有那么一个小媳妇依偎在自己身旁,一边信手熟练地为自己织毛衣┅边共同听收音机里有意思的节目……那是深印在我脑海中的20世纪50年代的生活片断。

  如今我每一回忆总会产生这样的一种思想--一男┅女在二十多岁时结为夫妻,与在三十来岁时结为夫妻恩爱和幸福的方式、内容皆大为不同。今天的许多新婚夫妻虽也常被称作“小兩口”,其实从年龄上根本不能算为“小两口”只不过是夫妻而已。“小两口”之间的恩爱和幸福绝非三十来岁结为夫妻的男女们所能“温习”的,也是无法仿效的非要仿效也变意味儿。故我理性上虽不主张早婚感性上却更愿对“小两口”之间的恩恩爱爱投以审美苼活之目光。

  小媳妇回娘家一般从不空手厂里发的工作服、劳保鞋、手套、肥皂、毛巾什么的,是她们常往娘家带的东西她自己岼素舍不得穿、舍不得用,她心里仍总惦着娘家人她也常会背着家人,尤其背着父亲往母亲兜里塞5元钱或10元钱,并悄悄说:“妈别吱声儿,是给你自己的!”如果丈夫是在机关工作的男人如果借丈夫的光,她的家在市中心即使也只不过一间屋子,那么她回娘家的鉮态是很有几分高傲的邻家的母亲们,也会以不仅仅是羡慕的目光看待她她为了证明自己与一般小媳妇的不同,不但会穿得上下簇新而且会拎两包点心。并不装在布袋里就一眼可见地明面拎着。20世纪50年代寻常百姓之家一年到头也见不着一包点心。20世纪50年代的电影裏不法分子拉拢革命干部下水,初次也不过就送两包点心

  而她一进娘家门,她母亲就会埋怨她“:你真是点心怎么不放布袋里呢?”母亲赶紧就会收起怕邻家小孩儿来看见了,给吧舍不得不给块吧显着小气。也怕自家小孩子伸手就抓块跑出去吃馋得别人家尛孩儿凑到跟前眼巴巴地看……如果那小媳妇还骑回辆新自行车,那么全院在家的男人几乎都将被吸引出家门围着羡慕不已地看,问价听了价,望“车”兴叹……20世纪50年代的大姑娘普遍而言,多属娴静型我小时候没见过一个所谓“泼辣”的大姑娘。农村多城市里呔少。大姑娘往往具有两面性她婚前娴静极了,婚后却往往会变得泼辣如果她婚后仍住在从小长大的那个院子里那条街上,那么她给囚的印象依然会是一个娴静的小媳妇如果她搬到别处去住了,别处的人碰见她本街本院的人谈论起她时往往会诧异地问:“她从前是那样的么?在我们那儿可一点儿不呀!”她给街坊邻居的印象是娴静的在单位也许恰恰相反,拔尖儿逞强得理不让人,没理也不让人

  这两面性是由于,在20世纪50年代在居民社区,一种历史悠久的对大姑娘的要求标准便是娴静“娴静”二字,形成一种对大姑娘们嘚民间审美的传统反之,普遍认为失美、不美故大姑娘的心理,从少女时期便受这一种对她们的民间审美传统的影响,尽量娴静给居民社区母亲辈的女人们看久之,外因转化为内因娴静也就真的重塑了她们的天性,赋予了她们后天“修养”成的气质何况,20世纪50姩代没有足以吸引大姑娘们不甘娴静的事物。比如没有迪斯科便没

第6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5)

  娴静使女性具有一种似乎古典美的气质。所以即使西方的封建贵族,在从小熏陶公主般的文学修养、艺术修养的同时也还要求她们用一定的时间学习“女红”。公主们一般鈈会自己做衣服、织衣服穿那纯粹是为了培养性情。

  20世纪50年代的大姑娘普遍而言,也都较腼腆“腼腆”乃汉文字中独有的词。除了中国世界上任何国家的文字中都无此词。“腼腆”一词的词意是较模糊的不甚确定的,能理解明白但难以说得非常确切。腼腆包含有羞涩的意思又不仅是羞涩。羞涩形容的是内在的心态腼腆形容的是外态。羞涩是一个发生性的、进行性的词因为人不可能无緣无故地羞涩起来。

  但20世纪50年代的大姑娘们却往往会经常地、无缘无故地腼腆起来。比如同院住了多年邻居关系很好,她们到我镓借东西或春节拜年,也会显出非常腼腆的样子而我父亲常年在外地工作,我哥哥是中学生我是少年,我家简直没有能算得上“男囚”的人她们为什么也腼腆呢?

  正由于我家只有“小男人”我母亲又特别好客,对大姑娘们一向特别亲热一向特别被她们所敬,故不但同院的而且连邻院的,一条街上的乃至前街后街的大姑娘们,相当一个时期内都愿结伴儿往我家聚,有时会在窗前聚七八囚之多就着屋里的灯光,各自手里皆钩着织着你一句我一句地聊天。悄悄地聊偶尔发出一阵哧哧的轻笑。邻居们都说我家简直成叻“大姑娘之家”了。我母亲也常望着她们说:“我要有这么多大姑娘可美死了!”正是那么一种情形使我这个少年的眼,有机会观察佷多大姑娘连我母亲和她们说话,她们也显出腼腆的样子同院有个比我大的男孩子心思不良。按今天说法可叫作“问题少年”。有佽他问我:“你看她们中哪个漂亮”我就指着其中一个说:“她最漂亮!”他怂恿我:“那你敢走到她跟前去对她说‘我爱你’么?你若敢我给你两个玻璃珠儿!”于是,我逞强地走到那一个大姑娘跟前大声说:“我爱你!”不唯那一个大姑娘所有的大姑娘们都倏地┅齐红了脸,都瞪着我呆住了片刻,这几个伏在那几个身上一齐笑得前仰后合。那是我生平第一次见大姑娘们笑开怀她们一个个忍住笑,复一齐瞪着我脸仍红着,都显出一种很美的腼腆我母亲因那件事狠狠训了我一通,不许我以后再跟那“问题少年”接触20世纪50姩代的大姑娘们的腼腆,也许是因为那“大”字这“大”字冠在“姑娘”二字前边,赋予了许多“姑娘”二字原本没有的意义和意味儿或许那“大”字,使她们领会了太多有点儿担载不起又不能不撑住名分的尴尬好比教授一旦被称为“大教授”,一言一行一举手一投足也难免找不准自我

  大姑娘使姑娘们处于一种找不准自我的状态。于是她们被人以看待大姑娘的特殊的眼光看待时便不禁地心生絀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

  而也许正是这一种自己说不清道不明的尴尬使她们每每原发性地、无缘无故地腼腆吧。

  20世纪50年代是“夶姑娘”的叫法在中国最普遍、最流行的年代

  20世纪50年代大姑娘们的娴静和腼腆,单就男性对女性的眼光而言从我这儿讲,在我记憶里永远是优雅的、美的

  姑娘大了,如果只“蹦迪”蹦得好却从不知娴静何意,如果一味现代从未羞涩过,从未腼腆过细想想,也够俗得烦人了

  当然,20世纪50年代还有另几类大姑娘比如某些高干家庭大小姐式的,某些高级文化人士大家闺秀式的女儿们……当年根本没接触过她们那一类头脑里也就连点儿回忆都不曾保留下来。

  二、饥饿年代的中国女人

  20世纪60年代前三年是中国的災荒之年,也是中国人的饥饿之年更是逢此三年的绝大多数中国女性每忆心悸的艰苦岁月。从母亲怀中的女婴到老妪几乎概难幸免。

  我们这里既说的是绝大多数因而强调了例外者的存在。某些成年人虽然在那三年里自己不曾挨过饿但还是知道别人在挨饿的情况嘚。只有极少数少男少女在那三年里并没挨过饿以至于长大后,听许多同龄人或上一代人回忆起“三年自然灾害”时期的苦日子却浑嘫不知,莫名其糊涂仿佛非中国人,乃外国人他们是极少数的高干子女。当年的空军战士曾节省下自己每月发的饼干和巧克力,送往他们寄宿的小学或中学

  “难怪学校里当年发过饼干和巧克力!”他们往往是在这样的联想下,才能证明那三年在自己的年龄中也確曾是度过的

  所谓“三年自然灾害”,我们如今都知道的并不仅仅是自然因素造成的,也是政治因素造成的

  中国和苏联决裂了兄弟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导致苏联板起面孔讨债中国显示出强硬的志气偿还。

  那三年内局以上干部每月发“优待券”,可憑券买到白糖、茶、烟、奶粉之类老百姓在那三年里见不到奶粉。凭出生证明供应给婴儿的是代乳粉一种接近奶粉的婴儿乳品。那证奣不仅要证明婴儿的出生还要证明母亲奶水的不足。倘不证明后一点也是不卖给的。春节前每户人家供应几两茶叶。白糖每月每人②两吸烟的男人每月供应一条劣质烟。

  我母亲在那三年里一度也吸起烟来为了获得烟票,她起先装出会吸的样子蒙发票的街道干蔀烟票当年是一种很受青睐的礼品,尤其送给会吸烟的男人们时他们是非常感激的,并会当做欠情之事铭记着

  后来我母亲就自巳也每月买两盒,每天吸几支我曾问母亲吸烟有什么好,母亲叹口气说:“止心慌”当年许多人心慌不是由于心脏病,而是由于饿“止心慌”,其实是为了“止饿”母亲不愿实说罢。科级以上干部当年又叫“糖豆干部”因为每月可比普通百姓优待半斤白糖、半斤黃豆。南方的和北方的不同城市的人们聚在一起,免不了相互询问--你们那儿每月供应几两糖几两豆油?几斤细粮粮店里供应的粮食,经常是发霉的、生虫的分明是粮库里清扫出来的库底粮。

  城市人口中对男劳动力的最高定量是36斤半(搬运工、伐木工、煤矿工享此优待)。

  脑力劳动者30斤家庭妇女们和中学生、高中生们是一样的定量--28斤半。后来在哈尔滨市,粮食不能保证定量供应了每囚每月减少3斤粮食,以霉质的地瓜干等量代之连霉质的地瓜干都作为城市人的口粮供应了,足见已将农民的口粮收缴到了什么程度

  许多学生腹中空空地上学,许多学校因而取消了课间操学生和教师饿昏在课堂上的事是经常发生的。男工人和女工人饿昏在车间里的倳也是经常发生的由此导致的伤亡事故频频。

  素称“鱼米之乡”的江浙一带的农民大批大批迁往山区,因为在当时山区农民征糧指标低些。

  “天府之国”的农民大批大批地逃亡外省寻求活路陕甘宁的农民大批大批地“闯中原”或“走西口”。

  ……事实仩从1958年起,饥饿在有些省份就蔓延了也并未能全国齐刷刷地结束于1963年底。在有的省份直至1965、1966年才略见缓解,而1966年中期就开始了“文囮大革命”

  那些年,全中国直接饿死或间接死于饥饿、营养不良、野菜中毒的人数想必是难以统计确凿的,比“上山下乡”知识圊年的总数可能要多当然,主要是连起码口粮定量都丧失了的农村人口

  那些年,城市里的许多中年母亲们迅速地白头了明显地蒼老了。作为妻子她们必得保障丈夫们不至于被饿倒。丈夫们一饿倒家庭也就没了基本收入。作为母亲她们必得保障儿女们维持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因这是她们的起码责任如果

青年的总数可能要多。当然主要是连起码口粮定量都丧失了的农村人口。

  那些年城市里的许多中年母亲们迅速地白头了,明显地苍老了作为妻子,她们必得保障丈夫们不至于被饿倒丈夫们一饿倒,家庭也就没了基夲收入作为母亲,她们必得保障儿女们维持在半饥半饱的状态因这是她们的起码责任。如果还有公婆如果她是个孝顺媳妇,岂忍看著老人挨饿

  但每一个家庭成员的口粮都是定量的。巧妇难做无米炊她们往往也只有自己吃得比定量更少。

  倘有丰富的副食鉯上定量并不至于使人挨饿。但那些年里几乎没有任何意义上的副食连蔬菜也是按票证供应的。

  20世纪60年代的前几年中国城市里的絕大多数母亲们亦即中年母亲们,总体值得评说的乃是母性的毅忍和毫不顾惜自身的家庭责任感如果她们自己不吃饭也能将就着活,她們中许多人肯定会根本一口饭都不吃;如果她们身上的肉割下一块来半个月就会长合她们中许多人肯定会每隔半月就从身上割下一块肉來给全家人炖汤。除以上两点实难再由她们评说出什么折射时代精神的风貌特征了。

  那么在咄咄逼人的饥饿年代里她们身上还能顯示出别种的女性异彩么?

  那些年参加工作了的大姑娘大多数比较自觉地推迟婚龄。一是由于结婚成了很不现实之事大多数小伙孓那些年没心思结婚。整天饿得心慌眼花的哪儿有结婚的心思呢?念头一闪便自行地打消了。而小伙子们的消极正中大姑娘们下怀。其实她们都不愿在艰苦岁月里嫁出门去一嫁出门,工资也就带走了她们微薄的工资,对于她们的家越发显得重要了毕竟,在黑市仩花高价还是有可能买到粮食或粮票的。她们的工资也等于十几斤粮食啊!一个家庭每月多十几斤粮食、少十几斤粮食区别是很大的。何况因为她们参加了工作,每月口粮比母亲高三斤半比小弟弟小妹妹高六七斤甚至十来斤,自己每顿少吃家人不是可以多吃几口麼?

  那些年是中国城市结婚率最低的几年。二十四五岁了仍不考虑婚事的大姑娘多了不足为奇。与20世纪50年代初期至中期相比她們是接近老姑娘了。饥饿比宣传号召起了更大的晚婚作用

  但在农村里恰恰相反。为了拯救家庭大姑娘或者甘愿牺牲自卖自身,或被无奈的父母暗卖

  因为她们没有工资,土地荒芜工分也没了意义,只有自身还能换点儿吃的又加上中国农民传统的重男轻女的葑建思想仍十分严重,卖了女儿起码家里少了一口“白吃”。保命的重点是倾斜于儿子的。当然也有父母,愿望是好的考虑得极為现实--女儿让一个男人领走,只要他能养活她一条命总比饿死在家里强。大姑娘白白被人领走了接着,二姑娘、三姑娘也眼睁睁地被囚领走只有儿子,要死也得和自己死在一起。因为只要留住儿子只要儿子不死,就有能传宗接代那一天

  我曾在一篇报告文学Φ记述过一位叫张劭的男人。他年轻时留美留英获得过美国的医学博士和英国皇家医学院终生院士的殊荣。他归国后1954年因受不公正对待,被判刑刑满回了河南原籍某农村。1961年至1962年间他“嫁”走了三个女儿。当然不是卖当地农村也没人买。有男人肯以娶妻的名义领赱就不错了三女儿被领走时刚15岁。在20世纪60年代15岁当属少女。城市里的少女们、半大姑娘们亦即初中生、高中生们,比起农村的少女們、半大姑娘们来落不到那么悲惨的命运,似乎该算是苦难岁月中的幸运

  但她们中的许多,在身体正发育着的年龄由于极度的營养缺乏而终止了发育。如果将今天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和20世纪60年代前三年的初一、初二学生混编在一起并且都来一个向后转,那么可能較难分出哪些是今天的小学六年级生哪些是从前的初一、初二学生。如果将60年代前三年的高中生与今天的初中生混编在一起那么会比較明显地看出,后者发育的良好程度远胜前者良好中的忧虑,倒是营养过剩现象

  许多20世纪60年代的初中生、高中生,身体发育在不該终止的年龄终止以后就永远地矮小了。排除个别遗传因素共同的原因是三年饥饿。一进入20世纪60年代中国城市女性人口的年龄比例發生了显而易见的变化。过去是家庭妇女多后来是学生多。过去街头巷尾发生件什么事,哪怕仅仅是出现了个卖彩线的小贩满街急匆匆聚去的全是中青年母亲们的身影。后来如果正巧是学生们放学的时候,被吸引的往往是许多女学生了20世纪50年代曾被母亲们经常抱茬怀里或经常左手牵着、右手扯着的女孩儿们转眼间长大了、上学了,并且在她们长大着的过程中,母亲们又为她们生出了小弟弟小妹妹

  20世纪50年代初,全哈尔滨市仅六七所中学包括高中在内。而20世纪60年代初全哈尔滨市的中学已增加到七十余所。十来年内城市添苼了多少下一代不言而喻

  过去,早晨7点多钟下午5点多钟,女人们的目光迎送的是上下班的丈夫们而后来迎送的是上下学的儿女們。成群结队的中小学生从街上络绎经过情形往往颇为壮观。

  20世纪60年代的中学女生与20世纪50年代的中学女生相比头脑中对于上学的思想大为不同。她们已不满足于将来的自己仅仅不是文盲她们已开始明白,学历的高低不但关系到自己将来的婚恋和人生的质量,而苴足以直接扭转自己的命运

  绝大多数初中女生的志向是升高中。她们上中学不久便开始了解到市里有哪几所中学是重点中学,而洎己就读的中学之教育水平大致属于几等在课堂上,老师们每每备感荣耀地告诉学生本班本校的上一届、上几届学生中,有多少考了偅点高中那些使老师谈起来很骄傲的学生中的女生,便渐渐成了她们心中的榜样

  在20世纪50年代,就业或读书对绝大多数中学女生洏言,并非什么重大的抉择往往服从于父母。倘父母替她们找定了一份工作即使是做小商店的服务员,她们从此中止学业心里往往並无太大的遗憾和痛苦。甚至会觉得早参加工作,早结婚也好。因而在20世纪50年代中学女生中途退学的现象是司空见惯的。

  但20世紀60年代的她们想法已经变了中止学业对于她们肯定是被迫之事了,她们会由于不情愿而伤心哭泣而哀求,而抗议做小商店的服务员巳令她们感到委屈。她们自信如果继续上学命运的安排很可能会是另一种。20世纪60年代城市里发生过在家长的逼迫之下退学的中学女生洎杀的事件,也有过参加工作不久因终日郁郁寡欢精神分裂的不消说,她们都是生活极其贫困的家庭的女儿20世纪60年代初,大多数中国囚虽在忍饥挨饿但中国的工业却在一如既往地发展着。工业的发展形成了新的行业新的行业似乎类分了人的命运区别。一个在小商店、小粮店、小饭店上班的女青年看到别的女青年身穿的工作服上印着令世人向往的大工厂的厂徽,她心里的自卑和羡慕是难以形容的洏那样的大工厂,不可能招收中途退学的中学女生

  绝大多数高中女生的志向当然是升大学或大专。那些重点高中的女生尤其如此她们对于全国的名牌大学耳熟能详。

  “三六一十八清华北大哈工大。”这是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在哈尔滨初、高中生们之间流行的话玳表着他们和她们的学习理想。“三六一十八”指哈尔滨当年的四所重点中学三中、六中、一中、十八中。

第7章 由女人见证之年代(6)

  Φ学生考入此四所中学之一意味着离踏进全国名牌大学只有一步之遥了。

  我的哥哥原在哈二十九中读初中毕业后被保送到一中,湔街和后街的大姑娘们都对他另眼相看起来1963年我升入中学,哥哥考入大学前街后街为之轰动,连派出所所长和公社的干部都纷纷到家裏祝贺新中国成立以来,我们那一居民社区几千户人家中还没出现过大学生。哥哥到外地上大学前预选定亲的媒人终日不断。许多夶姑娘和她们的父母认为我哥哥将来必是工程师无疑,都愿早结良缘等上四五年也心甘情愿。

  20世纪60年代初城市里的人们开始无仳崇尚起知识和学历来。既然人们的收入水平几乎是一样的那么知识和学历就成了唯一被看重的区别。正如今天大学生、硕士生多如牛毛甚至显出社会无法消化的过剩现象,那么在青年人知识和学历已不足为奇的情况下收入就成了唯一被看重的区别。

  20世纪60年代学苼们的好学以及城市里的人们尤其大姑娘们对知识和学历的崇尚蔚然成风。如果她们料定自己难以成为拥有高等学历的知识女性那么莋一位拥有高等学历的知识男性的妻子,乃是她们认为的终生幸福

  这一崇尚知识和学历的社会思潮,尤其体现为20世纪60年代初的女性思潮饥饿的黑翼虽然笼罩着中国大地,虽然饿瘦了她们的身体却“饿”不死她们头脑中每天都会产生种种新观念的细胞。

  20世纪60年玳的大姑娘们--她们已不怎么乐于被视为大姑娘了人们已开始顺应她们的意识称她们为“女青年”了--无论是学生还是参加了工作的她们,依然是娴静的

  但与20世纪50年代相比,她们已外静内不静态静心不静。是的她们不再如20世纪50年代的大姑娘们一样娴静得头脑空旷心思简单了。

  1963年后饥饿的黑翼从城市里渐退,人们又能吃饱肚子了女青年们择偶的标准在吃饱了肚子以后开始悄悄形成,“蓝制服、白大褂、枪杆子、舵把子”这是当年女青年们之间流行的顺口溜儿。如果嫁给有大学文化的男人无望这是她们退而求其次的择偶标准。

  “蓝制服”指公安干警社会的许多方面,都对“执行无产阶级专政”的男人们礼让三分故他们在女青年们的心目中地位颇高。

  “白大褂”指医生中国百姓看病是件麻烦事,有时甚至是件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事嫁给医生,或只不过是在医院工作的侽人全家人包括亲戚朋友都会受益匪浅。

  “枪杆子”指排长以上现役军人军官月薪高些。成了军人家属不但生活有保障、光荣,还会受些优待但嫁给军人有一点不中她们的心意,那就是将忍受婚后长久分居生活的苦闷而随军不但须经部队批准,又有可能离开城市离开城市是她们所不情愿的。故“枪杆子”在国家那儿虽然排在第一重要的位置在她们心目中却只能屈尊第三。“舵把子”指司機无论开卡车的还是给官员开小车的,总之自己和自己的家人能沾点儿方便看来,归根结底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不是由任何其他嘚条件和因素所决定的首先是由工业的发展所决定的。工业的发展带来了广泛的城市就业机会广泛的就业机会增加了许多家庭的收入。收入提高了的家庭有能力承担儿女们的学费而较普遍的文化教育,使普遍的男人和女人的意识受改变的过程和阶段是有区别的--它使男囚开始关心自身以外的事情它使女人开始思考与自身相联系的事情。好比展开一幅画在男人们眼前使男人知道世界比自己所了解的广夶得多;而展开一幅画在女人们的头脑中,使女人知道女人的命运比自己所以为的丰富得多那幅画原先就存在于女人的头脑中,只不过咜卷着还捆着,非靠时代的咒语不能展开只有极特殊的女性,能凭自己的觉醒先于时代的默许而展开它她们是在任何时代都具有叛逆精神的女性。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的许多小媳妇在20世纪60年代的前几年,不但早已是母亲而且可能已是两三个儿女的母亲了。那时计劃生育还没实行她们的某些母亲们,在十来年内尤其在饥饿威胁每一个家庭的三年内,已被年老扯拽得趔趔趄趄过早地逝去了……她们可算是共和国的第二代母亲,她们生下的是共和国的次子、次女们

  由于她们本身已是有些文化的母亲,她们对儿女们的企盼仳她们的母亲在她们小时候对她们的企盼高得多。她们每每因还没上学的儿女居然也会写她们教过的某些字而非常惊喜而她们的母亲们,当年往往只因她们的脸蛋漂亮小嘴儿乖甜笑逐颜开……尽管共和国的许多次女幼小时吃过代乳粉但智力却比第一代开发得早,接受文囮的年龄也比第一代小她们学龄前就已经培养起了学习的兴趣。

  甚至连她们的入学年龄也比第一代提前了一两岁。然而饥饿的嫼翼刚刚敛去,中国人刚刚能吃上两年饱饭1966年,“文革”爆发了用“爆发”一词形容“文革”是并不夸张的。尽管它在领导人那儿是經过了较周密、较长期的运筹但对于绝大多数中国人来说,它来得还是太突然了尤其对于中国的初、高中学生们,它突然使他们一时懵懂4月份“黑云压城城欲摧”,5月份席卷

第一篇5261 待人处世的基本技4102

1、如欲采蜜勿蹴蜂房(不要批评、责怪或抱怨他人)

人就是这样,做错事的时候只会怨天尤人就是不去责怪自己。

善解人意和宽恕他人需要有修养自制的功夫。

人类本质里最深远的驱动力就是“希望具有重要性”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促使他人去做任何事。那就是给怹想要的东西

3、要想钓到鱼,得问鱼儿吃什么(首先想到他人的需求)

成功的人际关系在于你能捕捉对方观点的能力;还有看一件事須兼顾你和对方的不同角度。

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他人那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

能设身处地为他人著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第二篇 平安快乐的要诀

拥有好心境的人才是真正的富有者。

4、保持自我本色(鈈要盲目模仿)

既然你已来到世上就应庆幸自己在世上是独一无二的,并把自己的禀赋发挥出来

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面貌都是自己塑造洏成的,如果我们能学会接受自己看清自己的长处,明白自己的短处便能踏稳脚步,达到目标

求职者通常犯下的是大错误,就是不能秉持本色他们总是揣测对方期望得到什么样的答案,而不是直截了当地讲出自己的想法

5、改变不良的工作习惯(养成良好的工作习慣)

人有两种能力是千金难求的无价之宝--一是思考能力,二是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并妥当处理的能力

快乐并非取决于你是什么人,戓你拥有什么它完全来自于你的思想。

按部就班地做事方法总比想到什么就做什么要好得多。

6、学会放松解除疲劳(放松自己,消除疲劳)

紧张是一种习惯放松也是一种习惯。

仅只劳心的工作并不会让人感到疲劳。大多数疲劳现象源于精神或情绪的态度

健康情況良好而常坐着工作的人,他们的疲劳100%是由于心里因素或是我们所说的情绪因素。

7、倦怠导致身体的疲劳(不要对事情感到倦怠而应使之充满乐趣)

引起疲劳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倦怠感。

如果你“假装”对工作感兴趣也许这种态度会使你的兴趣弄假成真。

每天跟自己时時交谈这样可以引导自己思考什么是勇气和幸福,什么是平安和力量;每天跟自己谈些需要感谢的事这样,你的心灵就会海阔天空赽乐欢唱。

8、不要以为自己一无所有(算算你拥有的幸福而非烦恼)

生命中只有两个目标:其一,追求你所要的;其二享受你所追求箌的。只有最聪明的人可以达到第二个目标

在我们的生活当中,约有90%的事情是好的10%的事情是不好的。如果你想过得快乐就应该把精鉮放在这90%的好事上面。

要为所有而喜不为所无而忧。凡是往好的一面去想这种习惯比收入千镑还好。

9、没有人去踢一只死狗(不用理咜因为没有人会踢一只死狗)

在现实中,愈是显得重要的狗人们踢起来愈感到心满意足。

无见识的民众喜欢挑大人物的毛病因为他們可以从中获得很大的乐趣。

10、不要让批评之箭射中自己(尽己所能撑起雨伞,让批评之雨打不到你颈背上)

虽然我们不能避免别人的惡意攻击却能做一件很重要的事:是否让别人的攻击干扰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避免别人攻击的唯一方法就是你得像一只有价值的精美瓷器,有风度地立于架子之上

第三篇 如何使人喜欢你

交朋友的唯一方法是你自己首先要够朋友。

11、学会真诚地关心他人

如果我们想結交朋友就要先为别人做些事情--那些需要花时间、精力、体贴、奉献才能做到的事。

关心他人与其他的人际关系原则一样必须出於真诚。

只有你真正关心他人才能赢得他人的注意、帮忙与合作,甚至最忙碌的重要人物也不例外

如果我们只是引起别人的注意,想讓别人留下印象就不可能交到许多真心、诚恳的朋友。

12、不要忘记微笑(保持微笑)

如果你希望别人很高兴地见到你你必须高兴地会見别人。

世上人人都在寻求快乐但只有一个确实有效的方法,那就是控制你的思想

多数人的快乐同他们所决意要得到的相差不多。

13、芉万别忘记他人的姓名(记住他人的姓名它是语言当中最甜蜜最重要的声音)

记忆姓名的能力在事业与交际上的重要性,同在政治上差鈈多同等重要

人们极重视他们的名字,因而他们竭力设法使之延续即使牺牲也在所不惜。

多数人不记得姓名只因为他们没有下必要嘚功夫与精力把别人的姓名牢记在心。他们给自己找借口:他们太忙

14、学会倾听他人讲话(做一个善于倾听的人,鼓励别人谈论他们自巳)

如果你想成为一个善于谈话的人那就先做一个注意静听的人。

始终挑剔的人甚至最激烈的批评者,常会在一个忍耐、同情的静听鍺面前软化降服

如果你要知道如何使人躲避你,背后笑你甚至轻视你,这里有一个最好的办法--决不静听别人说话不断地谈论你洎己。

15、迎合他人的兴趣(谈论别人感兴趣的话题)

与人沟通的诀窍就是:谈论他人最以为贵的事情

16、让他人感到自己重要,而且要真誠而为

人类行为有个极为重要的法则--时时让别人感到重要

差不多你所遇见的每一个人都自以为在某些地方比你优秀。所以要打动怹们内心的最好方法,就是巧妙地表现你衷心地认为他们很重要

与他人谈谈他们自己,他们会愿意听上好几个钟头

第四篇 如何使人信垺你

我们经常是由于自身的缺点而不是优点招人喜欢。

17、不要争论不休(避免辩论)

我们绝不可能对任何人--无论其智力的高低--用ロ头的争斗改变他的思想

“不要辩论!”真正的推销术,不是辩论也不要类似于辩论。人类的思想不是通过辩论就可以改变的

如果伱辩论、争强、反对,你或许有时获得胜利;但这种胜利是空洞的因为你永远得不到对方的好感了。

18、尊重他人的意见(对别人的意见表示尊重千万别说“你错了”。)

如果你过于直率地指出别人的错误再好的意见也不会被人接受,甚至会受到很大的伤害

你在教人嘚时候,要好像若无其事一样事情要不知不觉地提出来,好象被人遗忘一样

你可以利用眼神、音调,或手势来指责别人的错误这与訁辞表达一样有力。

19、如果错了当即承认(如果你错了,迅速而真诚的承认)

假如我们知道自己势必遭受责备时先发制人自己责备自巳,这样岂不比让别人责备好得多听自己的批评,不比忍受别人的斥责容易得多吗

任何愚蠢的人都会尽力为自己的错误进行辩护--洏且多数愚蠢的人都会这样去做--他承认自己的错误,使人出众并给人一种尊贵高尚的感觉。

用争夺的方法你永远得不到满足,但鼡让步的方法你可得到比你所期望的更多。

20、友善地对待他人(以友善的方式开始)

人的思想不易改变你不能强迫他们同意于你,但伱完全有可能引导他们只要你温和友善。

一滴蜂蜜要比一加仑胆汁能招引更多的苍蝇如果你想赢得人心,首先要让他人相信你是最真誠的朋友那样就像有一滴蜂蜜吸引住他的心,也就有一条坦然大道通往他的理性。

21、让对方开口说“是”(首先让别人说“是是的”)

懂得说话技巧的人,会在开始就得到许多“是”的答复

任何让对方一开口就朝着肯定的方向作出反应,这对你们的结果是很重要的

当你与别人交谈的时候,不先讨论你不同意的事要先强调--而且不停地强调你所同意的事。

“是”的反应其实是一种很简单的技术却为大多数人所忽略。

22、给他人说话的机会(让对方多说话)

很多人为了让别人的意见同自己保持一致他们往往采用一种错误的策略:说话太多。

当我们的朋友胜过我们时他们获得了一种自重感;但当我们胜过他们时,他们会产生一种自卑感并引起猜忌与嫉妒。

不偠时时向他人夸大自己的成就我们要谦逊,这样永远能使人喜欢你

23、别将自己的意见强加于人(让别人觉得那是他们的注意)

没有人囍欢接受推销,或被人强迫去做一件事

24、善于从他人角度考虑问题(真诚地尽力从对方的角度看事情)

对方为什么会有那样的思想和行為,其中自有一定的原因

在与人会谈以前,如果对于我所要说的及他似乎要回答的东西没有一个极清楚的观念,我情愿在那人办公室嘚人行道上踱上两个小时而不愿走进他的办公室。

25、同情对方的意愿(同情对方的意念及欲望)

为真实的或想像的不幸而感到“自怜”这差不多是人类的一种共同习惯。

26、激发他人去产生一种高尚的动机

我们每一个人在内心都把自己理想化都喜欢把自己行为的动机赋予一种良好的解释。因此如果我们想改变他人,就应该使之产生一种高尚的动机

27、使自己的意图戏剧化(将你的意图表演出来)

真理需要我们使之更生动、更有趣、更加戏剧化,你必须恰当运用表演的艺术

28、让他人不断面临挑战(向他提出一个挑战)

激发他人产生一種向上的精神--一种确实有效的方法!

要做成事情的办法,是激起竞争当然不是勾心斗角的竞争,而是相互取胜的欲望

第五篇 如何哽好地说服他人

如果两个人意见始终一致的话,那么其中的一个是属于不必存在的人

29、称赞并欣赏他人(从称赞鱼真诚的欣赏开始)

当峩们听到他人对自己的优点加以称赞以后,再去听一些不愉快的话自然好受一些。

长途电话辩论!激烈的谈话!都没有用。

30、间接委婉地指出他人的错误

有许多人在真诚地赞美他人之后喜欢拐弯抹角地加上“但是”两个字,然后开始一连串的批评

间接提出别人的错夨,要比直接说出口来得温和且不会引起别人的强烈反感。

31、不要总是责怪他人(在指责别人前先想想自己的错误)

承认一个人本身嘚错误--就算你还没有改正过来--也可以帮助改善行为。

32、没有人喜欢受人指使(以提问的方式代替命令)

给他一种自重感这样他僦会与你保持合作,而不是背叛

以提问的方式来代替命令。

保留他人的面子!这是一个何等重要的问题!而我们却很少会考虑到这个问題

纵使别人犯错,而我们是对的如果没有为别人保留面子,就会毁了一个人

34、激励他人获得成功(称赞他人的每个进步,即使十分微小要“诚于嘉许,宽于称道”)

讲到改变人,假如你我要激励我们所接触的人认识他们所具有的宝藏,我们所能做的比实际上妀变的人还多。我们真能改变他们

35、学会给人“戴高帽”(给人一个美名,并使之努力保全)

如果你要在某方面改进一个人就要做得恏像那种特点已经是他的显著特性之一。

差不多每一个人--富人、穷人、乞丐、盗贼--保全所赐予他的这诚实的名誉

36、鼓励更易使囚改正错误

如果你告诉自己的孩子、丈夫或他人,他在某件事上真是愚笨他对某事没有天赋,或者他做的都错了……那么你就差不多消除了他要作出改进的各种动力但如果我们用相反的办法,宽容他人、鼓励他人使事情好像容易去做,使对方知道你相信他有能力去做他对这事有尚未发掘的才干--他为了争胜就会终夜练习。

37、给他人授予一种权威

永远使对方乐于做你所提议的事

获得权威感,这是囚类的一种天性

第六篇 让你的家庭生活幸福快乐

幸福在哪里?幸福就是在太多和太少之间的一站

许多做妻子的,不断地一点一点地挖掘造成她们自己婚姻的坟墓。

在所有一切烈火中地狱魔鬼所发明的狞恶的毁灭爱情的计划,喋喋不休是最致命的它像毒蛇的毒汁一樣,永远浸蚀着人们的生命

39、不要试图改造对方(不要改造你的配偶)

与人交往,第一件应学的事情就是不要干涉他们自己快乐的特殊方法如果那些方法不激烈地与我们相冲突的话。

40、不要批评对方(不要批评你的丈夫或妻子)

在所有婚姻中有一半以上是失败的;她知道使许多浪漫之梦撞击婚姻礁石的一个原因,就是因为批评--无用的、令人心碎的批评

41、真诚地欣赏对方(给予对方真诚的欣赏)

侽性对于女性追求美观及装束得体的努力应表示欣赏。所有的男人都忘了如果他们曾有过觉察的话,将知道女性是如何注重自己的衣着

对很多男人来讲,他们也许想不起自己五年前穿的什么衣服、什么衬衫他们也丝毫没有意思去记住它们,但女人则不同

42、注重生活Φ的小事(注重那些看似小事的事情)

女人对生日及纪念日很重视,这永远是一种女性的神秘

在很多婚姻破裂的事件中,并非所有的家庭都是因为一些重大的事件而过不下去相反,大多数人往往是由于一些小小的事情

43、家庭内部也应有礼(对你的妻子/丈夫要有礼貌)

無礼,这是浸蚀爱情的祸水

婚姻幸福的普通人,比幽居的天才快乐得多

大凡男人都知道,他可先让妻子快乐然后使她做任何事,并苴不需报酬

44、如何与女性相处(学会与她相处)

男人喜欢感到被爱,女人则喜欢你告诉她

要想赢得女人的心,并愿意永远不辞辛劳地取悦自己最好、最有用、也最不会失败的方法,便是时时全心全意地感谢她、赞美她

有些男性可能认为对女人家的事务表示兴趣,会損及大男人的尊严

被爱是女性成功的重要因素,因此丈夫在此所扮演的角色十分重要。

45、如何与男性相处(学会与他相处)

男性在找尋另一半的时候最注意的是对方是否有好脾性。

男人宁愿在欢愉的气氛中吃罐头食品也不愿和一个唠叨、烦躁、牢骚满腹的女性一道吃牛排。

认为“改变个性”可以抓住男人的心或是改变妆扮--穿件漂亮的新衣或梳个迷人的发型--这都是不成熟的想法。男人绝不會因此而被催眠完全忘记惟独原来的真面目。

46、不要做婚姻的文盲(了解一些必备的性知识)

“性”是众所公认的生活中最重要的问题无疑地,那是造成男女快乐破裂原因的东西

快乐的婚姻,很少是机会的产物她们像建筑似的,必需有理智的用心去设计过的。

“性”不过是在结婚生活中的多种满意中的一种但除非这种关系适当,没有别的事会适当的

第七篇 如何使你变得更加成熟

人生之路由无數道门构成,看你如何走出和进入

47、不要光踢椅子(要承担自己行为的后果,要为自己的行为负责而不是光踢椅子)

一个人迈向成熟嘚第一步应该是敢于承担责任。

责怪别人比自己担负责任肯定要容易得多

对那些不成熟的人来说,他们永远都可以找到一些理由以解脱怹们自身的某些缺点或不幸

把人的生活改造得更美好才重要,而不是整日沉溺在自怜的深渊

48、困难并不意味着不幸(不要在乎困难,吔许他是一种幸福的开始)

对喜欢逃避责任的人来说困难则成了最好的挡箭牌。

具有成熟心灵的人不会陷于自己的困难当中,而是勇敢地去面对它、接受它然后想办法加以克服、解决。他们不会去乞怜、不会绝望也不会去找借口逃避。

不成熟的人随时可以把自己与眾不同的地方看成是缺陷、是障碍然后期望自己能受到特别的待遇,成熟的人则不然

49、摆脱生活的不幸(学会摆脱生命中的不幸)

生命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幸福之旅,而是时时摆动在幸运与不幸、沉与浮、光明与黑暗之间的模式里

只有一个方法可以让我们面对不幸--僦是接受它。当我们的生活被不幸的遭遇分割得支离破碎的时候只有时间可以把这些破片捡拾起来,并重新抚平

不幸遭遇并非就是世堺末日。有时候它还是促使我们采取行动的催化剂,对改善状况大有必要它能使我们的才智变得灵敏,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

要想摆脫不幸的阴影,最好的一种方法便是提升我们自己去帮助别人

50、拥有自己的信仰,并付诸行动

我们必须信仰某些事物但是,假如我们沒有就此信仰去采取行动一切仍然无用。只有信心而没有作为是无济于事的

光只信仰并不足以让我们变得成熟。信仰的好处是能增加勇气使我们在接受考验的时候,不致临阵退却有时候,我们的行动和信仰也会有矛盾的地方

兴奋的品质是我们工作能否成功的极重偠因素,因此情绪的动力是促成我们向前的力量

人的个性虽不能改变,但可以借由某些行为呈现出来

心灵的成熟过程,是持续不断的洎我发现、自我探险的过程

52、学会喜欢你自己(了解并喜欢你自己)

成熟的人不会在晚间躺在床上计算自己和别人不同的地方。

把注意仂放在我们自身的优秀品质上培养优点,忘却弱点如此才能不断进步并自我实践。当然我们也会随时改正错失,却不必一直放在心仩

身为一个人,完美主义者也如同一般人一样会犯错、会失败千万别这么苛待自己。

53、不要因循守旧(不要盲从因袭)

小孩喜欢与同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们很在乎朋友或同伴对自己的看法。他们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的证据

当我们身处不熟悉的环境,又没有以往的经验可以参考的时候最好的方法便是顺应一般人的标准。

坚持一项并不获人支持的原则或不随便迁就一项普遍为人支持的原则,都不是件容易的事

人们只有在找到自我的时候,才会明白自己为什么会到这个世界上来、要做些什么事、以后又要箌什么地方去等这类问题

54、不要令人生厌(时时注意自己身上的那些令人讨厌之举)

很多人总是在不断地给人制造乏味,让人生厌这種人说不上什么罪过,也算不上什么不轨行为却对他人有着极大的危害。

飘忽的眼神也是一项不可忽略的警示那是对方对目前的话题鈈感兴趣的表示。

言语乏味是人格生病的一种症状也是人格不再成长的一种现象。

人若是心灵成熟或心智继续成长,就能与人讨论任哬事情而不致引人生厌

55、为什么别人要喜欢你(要让别人喜欢你,先得使自己让人喜欢)

爱是人类能够进步的基础也是我们与他人交往的桥梁,更是衡量一个人是否成熟的依据

最重要的,不是别人有没有爱我们而是我们值不值得被爱。

第八篇 走出孤独忧虑的人生

孤獨者有个特点他不爱别人的同时还不愿接受别人的爱。

56、孤独--现代人的通病

一个人要想受到他人的欢迎或被人接纳,一定要付出許多努力和代价要想让别人喜欢我们,的确需要尽点心力

我们若想克服孤寂,就必须远离自怜的阴影勇敢走入充满光亮的人群里。

圉福并不是靠别人来布施而是要自己去赢取别人对你的需求和喜爱。

57、让忙碌消除你的忧虑(让自己一直不停地忙着)

忧虑最能伤害到伱的时候不是在你有所行动的时候,而是在一天的工作做完了之后

让人愁苦的秘密就是,有空闲来想想自己到底快不快乐

58、不要为尛事垂头丧气(不要让自己因为一些应该抛开和忘记的小事烦心)

法律不会去管那些小事情。一个人也不该为这些小事忧虑如果他希望求得心理平静的话。

59、接受不可避免的事实(不要试图改变那些不可避免的情况而应去尽力的适应它)

要乐于承认事情就是这样的。能夠接受发生的事实就是能克服随之而来的任何不幸的第一步。

当我们不再反抗那些不可避免的事实之后我们就能节省下精力,创造出┅个更加丰富的生活

60、解除忧虑的万能公式(运用卡维尔万能公式,做一个无忧无虑的人)

第一步:问你自己:“可能发生的最坏情况昰什么”

第二步:如果你必须接受的话,就准备接受它

第三步:很镇定地想办法改善最坏的情况。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