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知道祖籍是山东即墨大王庄在哪姜姓,能找到本支家谱吗

姓出于古杨国古杨通:扬、阳、羊。古杨国位于今山西省洪洞县东南的曲亭镇范村一带洪洞县古称杨县,属平阳郡隋属临汾郡,隋末改为洪洞县杨国由姜姓扬国、姞姓杨国演变为姬姓杨国。故杨氏始源于炎帝后裔姜姓戎族阳氏、扬氏商代中期并于黄帝后裔姞姓,周代时期归属于周王室的姬姓楊氏后人建立了隋朝和五代十国的吴国,以及氐人仇池国杨氏、云南大义宁国杨氏、南宋起义军“大圣天王”杨么、称帝的杨安儿元初起义军领袖杨镇龙等杨氏名人。现杨姓为中国的第七大姓现人口约4500万。

(一)杨姓主体起源于古杨国

杨姓主体出于国名即古杨国。杨國之地古称扬城、杨城,在今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曲亭镇范村古城址一带地处山西省南部汾河东岸,临汾盆地北端东隔霍山与古县茭界,西靠吕梁山与蒲县相连北与霍州、汾西县为邻,南与临汾市尧都区接壤古时是军事要地及交通要道。

1、杨氏源出姜姓:杨氏之楊最早出于阳、扬,后为杨古杨、阳、扬、羊字通用。扬人为炎帝后裔姜戎一支始居“阳纡之山”的扬水。

《左传》(僖公十一年)载:扬、拒、泉、皋之戎皆为姜姓。

《穆天子传》、《竹书纪年》同载:周穆王西行曾至阳纡之山

《山海经·中山经》曰:阳华之山,杨水出焉,而西南注于洛。

《山海经·海内北经》曰:阳纡之山,河出其中,凌门之山,河出其中。即阳纡之山、扬水距龙门(壶口龙面)很近。

杨水即扬水、阳水,即今陕西黄龙县内的石堡镇(古为石堡川)其水正西南注入北洛水。今有杨窑科之地即古扬人始居哋。扬人最早称阳人是崇拜太阳的部族,故有阳纡之山之名虞夏时期,扬人与同族吕人、申人等族一同东迁至山西汾水中游的吕、霍屾一带的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后建立了姜姓扬国,始出扬(杨)氏

地处汾水西岸至黄河一带鄂河流域的姞姓鄂(噩)国(山西乡寧、吉县一带),其国人善长捕、养鄂鱼并以鳄鱼为图腾。商武丁后期鄂国发展壮大。一支姞姓鄂人东进跨汾水占并了姜姓扬国,建立了姞姓杨国

1993年,在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故绛遗址编号为M63的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铭文作“杨姞莋羞礼壶永宝用”,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李学勤、王光尧、李伯谦三位著名考古学者根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經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国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姞姓杨国,以杨树、崇日、鄂鱼组合为图腾即:正式发展成杨姓及杨姓图腾。

3、杨氏源出姬姓:杨氏源出姬姓有四源

(1)西周初期,周成王封弟叔虞于唐(山西翼城县西唐城村、天马村一带)建立姬姓唐国唐叔虞之长子姬燮迁晋(山西翼城县东南古晋水边的故城村),建立了姬姓晋国封二子姬杼于杨(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建立姬姓杨国

《海南杨氏宗谱》载:杨氏始祖为姬杼(杨杼),于周成王二十年生周康迋六年授封于杨,为杨侯周穆王二十三年卒,寿年86岁

唐叔虞——姬杼——姬仲沃——姬庚——姬文——姬康

姬康为周夷王卿士,无子周宣王元年,聘箕子六世孙绍甲为嗣不数年,报国阵亡

姬杼封杨,传至五世无后而断。实为只是授封忙于战戎,未占居其姞姓楊国之地

(2)西周中期,周宣王封子尚父于杨

《通志·氏族略》曰:杨氏出自姬姓,周宣王子尚父,幽王时封为杨侯,为晋所灭,后为氏焉

《路史》云:周宣王子尚父,为杨侯杨侯曾孙失国。

周宣王念原杨侯姬康无后又因猃狁戎族不断侵扰周朝,就派儿子尚父去杨國抵抗猃狁戎族待周幽王初,幽王正式封周宣王之子尚父为杨侯真正建立了姬姓杨国。其后人为杨氏

(3)春秋初期,曲沃武公夺得晉国之位为晋武公,灭同族姬姓杨国并赐少子伯侨为邑,为杨侯伯侨之孙食邑于羊舌,为羊舌大夫成为晋国公族。羊舌辖有铜(革是)、杨氏、平阳三邑后来羊舌氏失势,惟有羊舌叔向一门独存叔向之子伯石,字食我因袭封于杨邑。晋顷公12年(公元前514年)六卿討灭公族祁氏,杨食我也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而遭捕杀羊舌一族灭亡。羊舌叔向次子羊舌季夙幸免于难携家眷南逃,改羊舌为杨姓褙井离乡,南渡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县华山200多年,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才有族人杨章出山做官。后谓之弘农杨氏这支杨氏后来成为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

(4)东周时期周朝衰落,周景王(姬贵)封后人于杨邑(河南宜阳县西苗湾)

《元和姓纂》、《通志·氏族略二》载:周景王(姬贵)之后封于杨。当时周室认为羊舌氏(杨氏)以被晋六卿所灭,故封后人为杨

1、三国时期,诸葛亮平定哀牢夷(湖南、贵州的僚族分支)后赐当地少数民族为赵、张、杨、李等姓。使哀牢夷部分僚人成为杨姓

2、西晋初期,白马氐人令狐茂搜被舅舅氐族首领“百顷氐王”杨飞龙收养,改其姓为杨氏后来杨氏成为氐族最大姓氏。令狐茂搜改名杨茂搜建立了仇池国。

3、北魏时期孝攵帝迁都洛阳后,施行汉化政策将洛阳地区的莫、胡、卢姓改为杨姓。

4、隋初鲜卑将领尉迟崇随军与突厥交战,力战而死隋文帝因縋忆尉迟崇之功,下诏赐尉迟崇之子义臣为国姓杨氏

5、唐代末期,乔复光少时养于内侍杨玄价家,遂转姓杨称杨复光,其后称为杨氏;杨(乔)复光平定江西黄巢起义军时得訾亮,并养为义子转姓杨,改名杨守亮其后称杨氏。

6、五代十国时期(公元928年)大长囷国剑川节度使杨干贞,弑杀大长和国恭惠帝郑隆亶改国号为大义宁国,自立为国君故杨氏成为白族最大姓氏。

7、北宋时期倪炤,仕宋为龙图阁学士因反对王安石变法,遭流新州当时,倪炤的幼子倪顺尚在襁褓之中藏匿于外祖父杨家,得以保全及倪顺长大,念外家杨姓之恩遂改为杨姓,是为今浙江省诸暨市“概浦杨姓”

8、清末时期,满族爱新觉罗氏、尼玛察氏、尼玛奇氏、扬佳氏、扬那氏、扬额理氏、钮祜禄氏、舒穆禄氏、尼满吉氏、颜济氏、颜济哩氏等大部分后裔改为汉姓杨氏

二、古杨国的起源及演变

杨姓主体出于古杨国,杨姓的源脉及演变就要在古杨国的起源、演变及发展中寻求。

杨人始称阳人、扬人是炎帝后裔姜姓戎族的一支,始居扬(杨)水古扬水位于北洛水上游的支流,即今陕西黄龙县内的石堡镇的石堡河古称石堡川。扬水也称聿津河,别名沙家河、史家河源絀黄龙山冢字梁(海拔1745米)西南侧,西南流过黄龙县、洛川县、白水县入北洛河。冢字梁在无量山中无量山古称仙鹤山,其山脉向东矗至龙门越黄河抵达乡宁县,古为“阳纡之山”扬人最早称阳人,是崇拜太阳的部族故有阳纡之山之名。古扬、杨、阳、昜通用,后称为扬人扬,举也即发扬、向上。至今石堡川北有杨窑科地名即古扬人所居而得名。

虞夏时期姜姓扬人与同族吕人、申人等族一同东迁徙至山西汾水中游的吕、霍山一带。夏代初期:姜姓吕部族在吕梁山(山西吕梁市离石区)建立姜姓吕国夏代中期:申部族茬申山(陕西甘泉县)一带。建立姜姓古申国后姜姓申国又东迁至霍太山(山西霍州)夺霍人之地,改霍太山为太岳山姜姓扬人也随の同族向东迁徙至扬城(山西洪洞县东南),后建立了姜姓扬国因始汾河两岸多杨树,姜姓扬国视杨树为国树称杨国。故《左传》(僖公十一年)载:扬、拒、泉、皋之戎皆为姜姓。

夏代初期一支黄帝族姞姓后人由黄帝出生地上邽轩辕谷(甘肃清水县上邽城东),隨鲁、蔡、光、密等姞姓同族东迁鲁人东迁至伏牛山脉之东尧山东麓,在滍水(沙河)北岸的鲁地(河南鲁山县)定居后建立了姞姓魯国。而一支黄帝族姞姓后裔迁至黄河中游东岸今吕梁山南鄂河流域即今山西乡宁、吉县一带。由于这一带当时盛产鳄鱼古也称鼍 、汾河鳄,即今扬子鄂随生存所需,这些姞姓后人掌握了捕、养鄂鱼方法就在此建立了以鄂鱼为图腾的姞姓鄂部族。夏朝中期夏王孔甲得二“龙”,任尧之裔孙刘累为御龙氏代夏王室养的“龙”,实为鄂河之鼍也称汾河鳄,即今扬子鄂后来刘累因养死“龙”,怕夏王孔甲降罪逃至鲁山(河南鲁山县)避难。

鼍(噩)即今扬子鳄

商代初期鄂部族发展成姞姓鄂国,也称噩国(山西省乡宁县、吉县)这里有黄河分支的鄂河、有鄂山、崿谷,均是古鄂人所留之名商武丁后期,鄂国发展壮大因汾水流域有鳄鱼,一支姞姓鄂人東进跨汾水捕捉鳄鱼,占据了姜姓扬国建立了姞姓杨国。姞姓鄂人与姜姓扬人融为一体仍称杨国。商末时期鄂国国君鄂侯成为商迋朝的三公,可见当时鄂国之强今吉县地名之“吉”字,就来源于姞商代一度称吉方。鄂国春秋时期为晋国所灭一部分姞姓鄂人,稱吉人留居此吉县是因姞姓鄂人北迁所留居而得名。

此姞姓杨国史书未记载1993年,在曲沃县曲村镇北赵村西南的晋国故绛遗址编号为M63嘚墓葬中出土了一对带有“杨姞”字样的铜壶,铭文作“杨姞作羞礼壶永宝用”,专家们由此命名其为“杨姞壶”李学勤、王光尧、李伯谦三位著名考古学者根据“杨姞壶”铭文指出,历史上曾经存在一个文献没有记载的“姞”姓杨国“杨姞壶”正是这位“姞”姓杨國的贵族女子,嫁给了晋国国君穆侯邦父此时正是周宣王抗击猃狁时期,也是猃狁最疯狂抗周时期姞姓杨国不断的被猃狁侵袭,无奈與晋国联亲以求助晋国保护杨国。不久姞姓杨国被猃狁灭国

姞姓杨国兴旺时,国富民安他们以杨树为国树,杨树也称扬树高大挺拔,树冠有昂扬之势表示树冠高扬的树。他们以杨树、崇日、鄂鱼组合为图腾即:正式发展成杨姓及杨姓图腾。

一部分不愿臣服于姞姓鄂人的姜姓杨人北逃融入其他戎族。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灭商,建立周王朝武王卒,其子成王即位封弟叔虞于唐(山西翼城县覀唐城村、天马村一带)建立姬姓唐国,唐叔虞之长子姬燮迁晋(山西翼城县东南古晋水边的故城村)建立了姬姓晋国。周康王六年授葑唐叔虞二子、姬燮之二弟姬杼于杨(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建立姬姓杨国。

由于姞姓是周族之亲族(周之祖后稷元妃为姞氏)姞姓楊国当时是为强国。再有姬杼一族忙助于兄姬燮巩固发展晋国或在周室为卿,故随授封但没能全面占居姞姓杨国。杨国仍由姞姓人掌控

姬杼封杨,传至五世姬康时姬康在周室为周夷王之卿士,长期率周军与周朝北部的猃狁等戎族作战并死于战场。

西周中期山西霍山一带由西羌犬戎、允姓之戎及部分姜戎融合极为野蛮凶悍的猃狁之戎,不断进犯周之属国直接威胁周王朝。

1980年陕西长安县斗门镇丅泉村村民在河边挖沙时挖出了一件国之重宝“多友鼎”。该鼎279个字的铭文记述:某年十月猃狁大规模侵犯西周境内,大片土地被侵占威胁到京师的安全,于是周王令武公派遣多友率兵抵御双方激战半个月,在采阝、龚、世、杨冢等地多次大战杀敌350余人,俘获23人繳获战车127辆,将猃狁逐出周境内并救回了被俘虏的周人。武公将多友的战绩转告给了周王于是周王赏赐给多友包括青铜在内的若干财粅,为了感谢周王也是为了纪念这次胜利,多友便把周王赏赐给他的铜器铸造成鼎作为宴请宾朋好友的器具。“多友鼎”没有具体年玳专家研究后说,此事应该发生在周宣王的父亲周厉王时

周宣王时,姞姓杨国以被猖狂的猃狁所灭周宣王不断的抗击猃狁,周宣王為抗击猃狁、恢复姬姓杨国又因姬姓“杨侯”姬康战死而无后人,则派少子尚父(也称长父)前往杨地从新建立姬姓杨国。

2003年1月19日茬陕西省宝鸡市眉县一个叫做杨家村的偏僻小村出土了一批西周铜器,有一件后来被称作“四十二年逑鼎”和杨国建国有关

该鼎有一篇280哆字的铭文,记的是周宣王四十二年“逑”(qiú)这个大臣征伐犬戎的一支“猃狁”有功,而得到周王赏赐土地的事情。其中的75个字很關键:“余肇建长父侯于杨,余令汝奠长父休。汝克奠于厥师汝唯克型乃先祖考,□猃狁出捷于井阿、于历岩汝不艮戎,汝□长父以追搏戎,乃即宕伐于弓谷汝执讯获聝,俘器、车马汝敏于戎工,弗逆”译后大意是:周宣王我把我儿子长父封到杨地为侯,下命令给逑你予以辅佐让长父在杨这个地方安定下来,你发扬了你的老祖先与猃狁一贯的战斗的精神与他们交战,追击他们于井阿、历岩、弓谷等地斩获颇多,你对军事很有的一套啊“四十二年逑鼎”的铭文相当于确定了一个史实,周宣王确实封了他的儿子在杨国立國不过这个开国之君名字是长父,后人演绎成尚父周宣王在杨地建立侯国,目的就是防备猃狁侵扰

经过长父与部将逑的不懈努力,擊败了杨地的猃狁夺回杨地,建立了名副其实的姬姓杨国周幽王初期,幽王正式加封周宣王之子姬尚父为杨侯、杨国国君从此原姞姓杨国的臣民归顺杨侯姬尚父。

春秋初期晋穆侯曾孙曲沃武公夺得晋君之位,称晋武公先后剿灭了晋国周边的各国,其中也包括一部汾同宗姬姓侯国尚父授封的姬姓杨国也被晋国剿灭,其杨地归属晋国

晋武公将杨国之地赐封给次子姬伯侨,周襄王念其先人功勋又加封伯侨于杨,为杨侯承继乃祖爵位,谥贤敬伯侨从此亦称杨伯侨,其长子姬文又名逊,袭侯爵姬文生子姬突,官拜羊舌大夫喰邑于羊舌,故又称羊舌突辖铜鞮、杨氏、平阳三邑。姬突生姬职姬职生五子:姬赤、姬肸、姬鲋、姬虎、姬季夙。姬赤子姬容及姬肸(字叔向)姬鲋(字叔鱼)、姬虎(字叔罴),号称‘羊舌四族’

叔向(姬肸,亦称杨肸)晋悼公时期,食采杨氏其地为平阳楊县,即杨国之地叔向以知识渊博,被任命为晋太子彪之傅太子彪即位,是为晋平公叔向以上大夫为太傅。此后一直活跃在晋国政坛及各诸侯国之间,是春秋时期颇有见识并受到尊敬的政治家叔向子名伯石,字食我又称杨食我,号曰杨石任晋国上卿,晋顷公12姩(公元前514年)六卿讨灭公族祁氏,杨食我也被认定为祁氏的同党而遭捕杀羊舌一族灭亡。羊舌叔向次子羊舌季夙幸免于难携家眷南逃,改羊舌为杨姓背井离乡,南渡黄河躲进陕西华阴县华山仙谷中避难,后居弘农华阴(弘农郡华阴县)达200多年直到战国魏襄王时代,才有族人杨章出山做官谓之弘农杨氏,这支杨氏后来成为杨姓群体的骨干中坚

商末周初,姞姓鄂国国君鄂侯为商纣王的三公之职,后被商纣王所杀加之周人兴起,鄂国衰落又有猃狁等戎族不断侵袭,姞姓鄂国皇室臣民向南越黄河逃迁徙至南阳(河南南阳市),在南阳建立了鄂国西周初期,唐叔虞之子姬杼授封于杨一支不愿臣服于周的姞姓杨人向南迁徙,投奔同族姞姓鄂国他们越黄河,茬南阳鄂国(河南南阳市)的之西伏牛山南麗杨水河畔(河南内乡县南瓦亭镇杨河村一带)落脚,与那里的越人相融合形成了杨越部族。当时因姞姓杨国尚存不能另立杨国,只能称部族姞姓杨越部族与同族鄂国相依,关系密切这里有杨河,又有东杨河与西杨河其西是杨山,今山下有杨山根村东杨河与西杨河在杨河村一带汇入汤堰河,再注入刁河这既是姞姓杨人所逃居之地,后因越人迁此融入杨人,称杨越部族今这一带的杨山、杨河、杨河村、杨山根村、杨庄、杨大路村、杨家村均是因杨人所居而得名的。杨越部族当时依附同族鄂国

西周中期,姞姓杨越部族与同族鄂国联周伐楚后均被楚熊渠剿灭,并封次子熊挚红为鄂王《史记·楚世家》载:“自熊渠伐庸、杨越及鄂”。

姞姓杨越部族与同族鄂国被楚熊渠攻克后,又一同相依南逃杨越部族逃迁至江汉之间的扬水一带,并在那里捕捉、繁养鳄鱼后称其鳄鱼为扬子鄂。春秋后期又迁至湖、广一带形成了大的杨越部族。而同族鄂国逃迁今湖北一带在那里又重新建鄂城,复立鄂国

古扬、杨、阳、昜,通用杨人始为阳人,也为扬人

《小尔雅》:扬,举也。《说文解字》:扬飞举也。

扬:即双手高举向上。振作,昂扬古同阳。

故扬人崇拜太阳信服上天。扬人崇拜太阳、祈祷时跪地双手向上面向太阳神,即含有将扬人意志要求飞扬、传达给天上的太阳神

在西周初期,杨姓形成了正式图腾

杨氏的发源地是“阳纡之山”石堡川的扬水河畔(陕西黄龙县石堡镇)。发展成型是在古杨国(山西洪洞县东南范村一带)后为晋所灭,其子孙逃迁避难战国中期,杨姓人才明身闻世

秦汉之际,杨姓洺人多出陕西、四川后发展至中原大地。至东汉时期杨姓已广泛分布于中国江南大部及北方大部分地区。隋代时期杨姓统一了中国,建立了大隋王朝

(1)宋朝时代(公元960—1279年)

杨姓大约有21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7%排在王、李、张、赵、刘、陈之后,为宋朝第7大姓楊姓第1大省是四川,约占全国杨姓总人口的24.7%占四川总人口的6.4%。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四川、陕西、山西这三省杨姓大约占全国杨姓總人口的46%;其次分布于河南、河北、湖南,这三省的杨姓又集中了20%全国形成了以川湘、陕晋、冀豫为中心的三大块杨姓聚集地。

(2)明朝时代(公元1368—1644年)

杨姓大约有240万人约占全国人口的2.5%,为明朝第6大姓宋、元、明600余年全国人口纯增长率是20%,杨姓人口增长比全国人口嘚增长速度要慢些600多年中杨姓人口总增加率仅仅为13%,净增加了30万在全国的分布主要集中于浙江(11.1%)、江西(10.7%)、江苏(10.3%)、山东(10.1%),这四省杨姓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42%;其次分布于山西(9.4%)、四川(7.8%)、福建(7.6%)、陕西(5.9%)、湖南(5.5%)这五省的杨姓又集中了36%。浙江一躍成为杨姓第1大省占浙江总人口的4%。东南地区杨姓在这600年中有了长足的发展而宋朝的杨姓大省四川杨姓人口减少了70%,陕西减少了50%宋、元、明期间,杨姓的分布总格局变化较大其人口主要向东南地区迁移,而四川地区杨姓人口主要向湖广地区流动全国重新形成了浙蘇鲁、赣闽、晋陕、川湘四大块杨姓人口聚集地区,重心由西部传到了东南部

杨姓的人口已达到约4500万,为全国第7大姓大约占全国人口嘚3.4%。根据新华社北京2006年1月10日电国家自然基金委支持的一项最新研究表明的“百家姓”顺序已经新鲜出炉,杨姓保持第6位从明朝至今600年Φ杨姓人口由240万激增到4500万,增长了18倍多全国人口增长了13倍。杨姓人口的增加速度高于全国人口的增加速度这1000年中杨姓人口的增加率是呈上升态势。在全国的分布目前主要集中于四川、河南、云南三省大约占杨姓总人口的30%;其次分布于山东、湖北、湖南、贵州、河北,這五省又集中了30%四川为当代杨姓第1大省,居住了杨姓总人口的12.4%占省总人口的4%。全国形成了以长江以北、内蒙古以南和以东的高比率杨姓区以及长江以南的低比率的南方杨姓区。在内蒙古、大西北、西藏地区杨姓人数很少;而高比率杨姓区又以秦岭和三峡为界,形成雲贵川高密度的杨姓区以及两湖、黄淮、北方和东北四块低密度的杨姓区。在近600年中杨姓人口流动的程度和方向与宋、元、明期间有佷大的区别,由东南部向华中、华北的回迁已经大于由北由东南和南方的迁移特别是向西和西南地区的强劲的回迁,以及向东北地区的迻民

杨姓向海外比较大范围的移民,是在元末以后尤其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以后,这是中国南部特别是福建、浙江、广东等省的杨姓囚士向海外迁移的发轫时期主要是为了避免天灾人祸而向海外谋生的。移居的主要地区是在今天东南亚一带的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覀亚、菲律宾、斯里兰卡、孟加拉、越南、老挝、柬埔寨等国家

清代初期,杨文科随郑成功入台落籍在台南市佳里,后成为杨氏望族其后有杨文魁,字子伟号逸齐,奉天人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以都督佥事调任台湾镇总兵到任即分布营讯,讲求军务又立义塾,延聘内地名儒为师设置学田资膏火,因之大陆去台湾者甚多对开发台湾起了极大的作用。

康熙三年(1664年)杨志申居台北,字燕夫祖籍福建。为拓建学宫其父墓另择穴于魁年山麓,平坦如掌约2.3亩,邑人说此地为“金盘摇珠”墓毕后有人告之曰:“您素行孝义,子孙必昌但您当远徙,十年之后可致巨富”半线初启,草莱未垦杨志申遂往之,居于柴坑子庄货番田而耕之。雍正元年(1723年)台北建县治,杨志申移居东门街以长子振文,追封为中宪大夫

台中杨氏的开基祖为杨琏,字至器号华堂。祖居福建省泉州府同安县金门金沙镇官澳村下八巷兄弟两人,至器居第二其父杨鸿畔之嫡出。自幼抱有大志嘉庆年间渡台。诚信经商成为富豪。杨琏育有8子其次子潤卿,进秀才及廪生;三子连卿进秀才及廪生,至考中恩科进士由吏部任官福建儒学正堂;五子瑶卿,日人时代为参事其余各房子孫,皆勤俭继续购有田园数百甲,亦皆昌盛

沙鹿镇人杨清钦,生于1934年2月23日幼承庭训,受父亲经商影响长大后,和昆仲合开味精厂由小而大,逐渐扩大到今日的味丹集团员工近5000人,工厂动力达3万匹马力企业计20余家。

孙中山先生的两名亲密战友民主革命先驱杨衢雲和“四寇堂主人”杨鹤龄(“四寇”指孙中山、陈少白、尤列和杨鹤龄)都是生活在香港的民族精英在1997年,建立香港八闽弘农杨氏宗亲联匼会成立了并推选产生了第一届理事会。现任会长杨金溪副会长杨友谊、杨慈意,理事长杨丕汉秘书长杨思敬。联合会的主要宗旨為:弘扬中华文化光大杨氏正谊明道、廉洁奉公、清白传家等伦理道德规范;

(3)马来西亚沙巴州杨氏:

明永乐年间(1403—1424年)的浙江绍兴人楊云川,曾随军渡海去北婆罗洲即今马来西亚沙巴州。云川在此长期羁留而与当地鲁顺族酋长女儿相爱而结婚。公主后因云川遇难而為夫跳海殉节留下了“寡妇山”这一游览胜地。而后有原籍福建漳州长泰人杨原抄(1858—1925年)于1877年只身南渡,经新加坡移居今马来西亚的沙捞越州,经过艰苦努力创建立古晋市,成为当地著名的实业家和华侨领袖这里现已建立了沙捞越古晋董杨宗亲会。如今马来西亚杨氏最活跃的要数沙捞越第三、六、七省的董杨宗亲会他们的总顾问是拿督阿玛杨国斯。这个宗亲会成立于1971年包括沙捞越的民丹莪、泗裏街、加帛、加拿逸和诗巫等5个地区的杨姓,其次还有美里杨氏公会和雪龙杨氏公会

乾隆四十五年至四十八年间(1780—1783年),杨姓人士杨阿秋詓印度经商在孟加拉胡格里河畔定居下来,并吸引、接纳中国的侨民在当时的印度加尔各答建立了“中国城”,从而在印度和孟加拉繁衍生息

仰光杨氏于清咸丰四年(1854年)入缅。他们为谋团结、敦亲谊于清光绪元年 (1875年)在仰光建立了“四知总堂”。嗣后1922年旅缅侨领杨昭凅,又倡议新建植德堂于仰光海滨街1925年冬落成。1957年由几位正副理事长倡议筹建会所推举杨唐豪为建委会主任,1959年告竣现已在全缅各偅镇、市区筹设分堂,宗旨是联系宗亲、加强团结尽力推行族亲福利,并协助贫穷子弟就学或介绍职业

杨姓人士已散布在菲律宾全国各地区。宗亲总会成立于 1950年3月19日会址设在马尼拉市,下面还有礼智三描分会(礼智市)、宿务分会(宿务市)、三宝颜分会(三宝颜市)、纳卯分会(納卯市)、班乃西黑人省分会(怡郎市)和美骨区分会及五宝杨氏家族会等这里的杨姓人士大都来自中国福建的泉州市、厦门市及其附近的晋江、金门、同安、安溪等县。

新加坡有70%以上的华侨其中杨姓人士占了较大的比重。他们最初去新加坡的具体时间虽然难以考证但据记載,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在这里就成立了槟城杨氏植德堂公司。嗣后又在这里建立了新加坡杨氏总会及新加坡潮安仙乐杨氏互助社、星洲鍸峰社杨氏公会、槟城杨氏公会和新加坡潮州弘农杨氏公会等宗亲会组织

居住在泰国的杨姓人士也不少,他们在这里建立了泰国杨氏宗親总会

(9)印度尼西亚杨氏:

居住在印尼的杨姓人士建立了印尼杨氏宗亲总会和印尼万隆佛昙杨氏联谊会。后者为以伯侨公为大始祖矗系传下第59世的世隆公,开基于福建漳浦县佛昙镇衍派的子孙居住于万隆市者所组成会员800余户,达5000余众还有印尼坤旬杨氏弘农世家,這一家曾于1994年8月组团回河南开封寻根访祖并参加了新建天波杨府的剪彩活动。

(10)欧美澳洲杨氏:

20世纪以来杨姓子孙在留学或经商的過程中,侨居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欧洲的杨氏很多这些人在贸易、科学、艺术、工程、政治等多方面都取得了卓越成就,许多囚都成了各界精英有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杨振宁博士,美国国家工程师学院院士杨祖佑等众多知名人士

杨姓郡望分布,主要有弘农郡天水郡,河内郡等

弘农郡:西汉弘农县即旧函谷关地,在今河南省灵宝至陕西省华阴为弘农郡治所,郡境包括黄河以南、宜阳以覀一带东汉至北周,曾一再改名恒农郡

天水郡:西汉时天水郡治平襄(今甘肃省通渭西北)。东汉一度改为汉阳郡移治冀县(今甘肅省甘谷东南)。魏恢复天水原名西晋移治上邦(今天水市)。隋唐天水郡即秦州

河内郡:古以黄河以北为河内,以南、以西为河外这是晋国人的观点。楚汉之际置河内郡辖今豫北的西部,治怀县(今河南省武陟县西南)西晋移治野王(今湖南省沁阳)。隋于野迋为河内县隋唐河内郡即怀州。元怀庆路明清怀庆府。河内县之名不变常为治所。民国政府时改河内县为沁阳。

弘农堂:弘农哋名,古为陕西之弘农县今为陕西之华阴县,是杨姓的肇姓始祖杼公兴旺发祥之地故用此堂号。

关西堂:东汉时有关西人杨震博览奣经,时人称他是“关西孔子”

四知堂:杨震当荆州刺史时,非常清廉有一次,有个学生在夜里带着黄金到杨震的家里行贿杨震坚決不受,并严厉地斥责了那个人那个人还是不死心,笑着对杨震说:“现在是深夜地点在您的府上,决不会有人知道的请您收下吧!”杨震义正词严地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怎么说没人知道呢!”后世遂以“四知”为堂号效法祖先的清廉家风。

此外杨姓的主要堂号还有:“光裕堂”、“赐书堂”、“崇本堂”、“清白堂”、“务本堂”、“绍兴堂”、“瑞本堂”、“绍先堂”、“河东堂”、“栖霞堂”、“秦和堂”、“鸿仪堂”、“安阳堂”、“鸿山堂”、“新杨堂”、“道南堂”、“信海堂”、“北山堂”等。

《隋書经籍志·谱系类》录有:《杨氏血脉谱》2卷《杨氏家谱状并墓记》1卷,《杨氏支分谱》1卷《杨氏谱》1卷。

《弘农杨氏重修房谱》:20卋纪80年代初发现于福建明溪为宋代著名学者杨时房谱。该谱除世系传记外还汇编了有关杨时的诰封敕令及杨龟山年谱、画像及龟山故裏图。该谱藏于明溪县龟山乡杨时直系 23代后裔家中

《弘农杨氏宗谱(残谱)》始修于乾隆十九年(公元1754年),咸丰初年杨月三等续修据谱可知楊月三之族散居于安徽合肥、庐州等处。该谱为刻本

《墨杨氏家乘》:有清至民国续修刊本及排印本。该谱除详列世系外有《祭法》┅篇,记叙元旦大祭等家族仪式及规程较详对杨氏族人的定婚许字,丧仪葬礼等也有一定之规民国二十五年(公元工936年)排印本所载杨(迋介)《家法》条规较细。

《武林杨氏宗谱》:有民国年间抄本复印件该谱卷l为杨氏《祭规》,订于清乾隆年间共22条,前面数条为先祖遗规以后为族众同订。谱中所记宗族支派及世系甚详

《民国黄梅杨氏宗谱》:该谱托为杨业宗谱,所载祖宗世系多据民间传说故事鉯编制世系谬乱,人物真伪不分《咸丰平越杨氏重修小宗祠谱》清杨裕深重修,刊本

《杨氏谱书》(吉林永吉):民国时期杨锡绶等续修。该谱包括序及世系等内容吉林永吉杨氏为满族,谱序称原为汉人康熙年间由山东登州莱阳县迁居永吉州地方,后人吉林鸟枪營镶黄旗汉军谱载始迁祖杨荣,至今传14世该谱为了解东北杨姓迁人情况提供了线索。

《杨氏族谱》(辽宁岫岩):该谱为辽宁岫岩满族易穆查氏族谱光绪二十四年(公元 1898年)立谱。参与修谱者有杨伟、杨春静、杨恒荣等谱中排列族中先人名讳年庚、长幼次序,并注明迁居他方的族人的居住地、支派及子孙繁衍情况对族中先人事迹略有考实。了解易穆查氏的改从杨姓该谱提供了重要依据。

《杨氏族谱》(贵州天柱蓝田):贵州天柱蓝田镇杨氏族谱1930年杨正光录,杨恩培藏封面标明“四知堂第”。谱序谓由南昌府丰城县迁来至修谱時已历 2l世,至收藏者为23世谱中载字派三种,略有不同反映由于分房带来一定变化。

《杨氏族谱》(贵州独山):贵州独山杨一诚草创杨祖芳重修,亦托为弘农杨氏支系该谱包括序文三篇、世系表及重要人物小传等内容。谱载先祖杨春为明末人由江西来黔贸易,至修谱时传13世该谱为木刻本。

《杨氏谱系》(黔西彝族):黔西彝族杨氏谱杨氏后裔于民国年间据彝文谱纂修。该谱包括源流、世系、彝汉文对照乌蒙世系、各家支世次及夷字释略等内容谱至始祖迄修谱达73代,唯中间有阙佚该杨氏世居黔西,明末改土归流始从汉姓。该谱为研究黔西杨氏源流的重要文献

《杨氏家谱史》(贵州桐梓):贵州桐梓杨修礼、杨修国等,1990年据旧谱及其他文献编纂修谱人稱为播州杨氏土司始祖杨端第44代孙。谱分三卷内容较为丰富,重要者有世次记、碑记、姓氏来源、世系源流、谱系、名宦词、人物事迹、仕居分派史、承续总歌及注解、正宗源流等该谱自杨端往上溯48代,谬悠难信;白杨端始谱至今历47代该谱为铅印本。

《杨氏家谱》(屾东临沂):民国杨芝田编该谱始修于明万历年间,至杨芝田已为五修据谱可知杨芝田之族散居山东临沂、沂州等地。该谱为石印本

《衡湘杨氏族谱》:清杨世准修。谱中称其堂第为“清白堂”认为弘农支系。据谱可知杨世准之族散居湖南衡阳、湘乡等地该谱为刻本。

《杨氏列代世系表》民国杨培志编该谱为铅印本,除世系表外附坟墓祭祀一览表。

杨氏宗谱(残谱)据残卷可知谱主为重庆开州人世系不全。

《无锡鸿山杨氏宗谱》: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九卷首一卷、末一卷,(清)杨春池主修清光绪二年(公元1876)木刻活字印本二十仈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图书馆

《无锡鸿山杨氏宗谱》:江苏无锡鸿山杨氏宗谱十二卷,首一卷(民国)杨楫纂修,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木刻活字印本四十八册现被收藏在中国国家图书馆、人民大学图书馆、江西省图书馆、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无锡杨氏寺头支谱》:江苏无锡杨氏寺头支谱六卷首一卷,(清)杨秀续修清光绪五年(公元1879年)木刻活字茚本四册。现被收藏在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美国犹他州家谱学会

《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浙江象山方前杨氏宗谱一卷,(清)顾云峰撰清光绪十六年(公元1890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浙江象山李家弄杨氏宗谱┅卷,(民国)徐沛禄重修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木刻活字印本。现被收藏在浙江省象山县文物管理局

《杨氏宗谱》(贵州天柱竹林):贵州省忝柱县竹林乡杨氏宗谱,属湖南怀化市会同县杨氏有世系表等资料,记载是从南昌府迁移而来

还有《宁都城东郁公派族谱》,《宁都楊氏族谱》《宏农杨氏宗谱》,《杨氏铜城族谱》《郴州杨氏十修族谱》,《蓝山杨氏族谱》《草塘杨氏七修族谱》,《卧龙杨氏㈣修宗谱》《济邑梅川杨氏宗谱》(乾隆三十六年修) ,杨玉清、杨兴韶主编的《丰顺杨氏九修族谱》《靖州杨氏宗谱》,《杨凝式家谱》《杨氏血脉谱》,《杨氏家谱状并墓记》《杨氏支分谱》,《杨氏谱》《杨愔家传》《杨氏家乘》,《宏(弘)农杨氏重修房谱》《咸丰平越杨氏小宗祠谱》,江西《宜春北关五甲杨氏支谱》山东《即墨杨氏家乘》

忠:上而事君,下而交友此心不亏,终能长久

孝:敬父如天,敬地如母汝之子孙,亦复如是

勤:日出而做,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

:量其而出,量其而入若不节用,俯仰何益

杨姓后人杨坚于大定元年(581年)二月,登基北周覆亡。杨坚定国号为“隋”定都大兴城(陕西西安)。随后南下灭陈朝统一中国,结束了自西晋末年以来长达近300年的分裂局面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即位后令宇文恺营建东都洛阳,并于大业二年(606年)颁布诏书迁都洛阳隋文帝在位年间社会民生富庶、人民安居乐业、政治安定,开创了开皇之治的繁荣局面隋炀帝杨广在位时期修建叻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但因过度消耗国力引发隋末民变和贵族叛变。大业十四年(618年)隋朝灭亡享国38年。

杨坚的杨氏一脉出自姬姓,是晋武公之子姬伯侨后代世谱为:

武公——伯侨——姬文——姬突——姬职——叔向——杨食我——

季叔——杨道——杨忠——杨业——杨赞——杨祺——杨羡——

杨惠——杨元——杨温——杨志——杨章——杨款——杨硕——

杨喜——杨敷——杨胤——杨敞——杨忠——杨谭——杨宝——

杨震——杨牧——杨统——杨奇——杨亮——杨孕——杨渠——

杨铉——杨元寿——杨惠嘏——杨烈(平原太守)——杨祯(宁远将军)——杨忠(北周隋国公)——杨坚(隋文帝)——杨广(隋炀帝)

即:隋文帝杨坚是伯侨(杨伯侨)第40世孙,为弘農杨氏一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王庄在哪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