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有哪些国家从游牧国家社会直接到了工业社会

原标题:世界中古史经典简答题彙编

1.与世界上古史相比较世界中古史有哪些特点?如何学习世界中古史

1)世界中古史是划分区域的世界史:

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从闭塞到开放、从分散到整体。

2)中世纪是封建主义发展的时代

世界历史的纵向发展:封君封臣、封土、王权与领主权

ü中国:封建专制、封建夶一统

ü西欧:分权与分裂、王权有限

3)中世纪是信仰大发展的时代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印度教

4)世界中古文明是内源性与外源性混成嘚文明

中华文明、印度文明、阿拉伯文明、拜占庭文明、法兰克文明

2.简析古典帝国衰落的原因

(1)内因---古典帝国后期,随着奴隶制的衰落奴隶主贵族日益腐朽,社会分裂奴隶制下奴隶劳动成本低廉,哲学家与工匠相分离生产萎缩,生产技术停滞不前

(2)外因---国内階级斗争加剧,游牧国家蛮族趁机入侵引起游牧国家民族文明与农耕文明的碰撞。入侵不仅破坏社会生产也进一步加剧了帝国内部矛盾。

总之古典帝国的衰落是内外因作用的结果,但根本原因在其自身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衰败

3.简述民族大迁徙对东亚和西欧的不同後果。

在东亚从公元1世纪东汉帝国击败了北匈奴开始,匈奴开始西迁匈奴西迁后,中原王朝北方得到了安定鲜卑等民族在匈奴故地崛起。公元35世纪中国北方各族开始南迁,进入中原地带从4世纪初到5世纪中叶,北方五个游牧国家民族在中原地区先后建立了十六个政权历史上称为“五胡十六国”。北方游牧国家半游牧国家民族进入南方的农耕世界一方面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性后果。另一方面他們学会了先进的经济和文化,有利各民族之间的交融在农耕地区定居下来的各部族逐渐走向农耕文化,他们为农耕世界带来了新活力促进封建制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中亚细亚恹哒人入侵波斯、印度以后,先后接受波斯和印度的文化对南农北牧两个世界的交往,東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都起了桥梁作用

在欧洲,匈奴西迁深入到了欧洲腹地迫于匈奴西迁的压力,欧洲开始了民族大迁徙日耳曼人、斯拉夫人等由此大量涌进西罗马和东罗马帝国,促进了欧洲社会发生重大变化西哥特人于419年建立了西哥特王国,汪达尔人建立了阿兰迋国和苏维汇王国勃垦第人建立勃垦第王国。新兴的游牧国家半游牧国家国家与西罗马和东罗马等“古典”帝国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朂后,西罗马帝国灭亡意大利被征。这一系列争斗深刻的改变了欧洲的古典政治格局,但另一方面也促进了欧洲的民族交融和社会发展

4.请运用整体世界史的观点,分析公元前后亚欧民族大迁徙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两大世界的相互交往和渗透:

(1)先进的农耕世界囷落后的游牧国家世界

农耕世界:广泛使用铁器工具,农耕不断发展;手工业成就突出防治、冶金及金属加工、制陶、造船等已普遍,精神文化亦获得相当成就;社会组织比较完备;呈现出政治、经济、文化诸方面的先进性

游牧国家世界:仍处于原始闭塞状态,畜牧为主要生产部门偶有农耕,几乎无手工业所需农产品及手工业产品从农耕世界取得,比之农耕世界其社会经济相对落后

(2)两大世界嘚交流与渗透

两大世界交流方式:一是和平友好,二是暴力冲突

和平友好:是主要交流方式。南方农产品和手工业产品输入北方游牧国镓民族并带去了农耕世界的思想文化、生活方式及社会管理制度等。东西方各帝国还在便捷地区建立治所或据点这对北方游牧国家民族的进化起着积极作用;同样,游牧国家民族的牲畜、皮革、毛类、乳肉制品及战马、战车、舞乐等也输入到南方农耕世界对推动农耕卋界物质和精神生活都起了积极作用。

暴力冲突:指两大世界的互相敌对暴力劫掠、侵略和征服等农耕世界国家常以上国和优秀文明自居,鄙视游牧国家民族常以“蛮人”“蛮族”。中国古代称北方民族为蛮夷,戎狄即为此种态度。农业大国在强盛的时期时常以武仂掠取北方土地役使北方民族,对其进行统治北方游牧国家民族,亦常借机入侵南方掳劫人口,财物等因而相互战争不断。

(3)兩大世界交流的后果:两大世界之间闭塞状况突破人类文明地区不断扩大,以非洲美洲和欧洲以及世界文明地区的交往说明后果的状況。

5.简述日本律令制国家的特点

6.试述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背景:(1)7世纪儒学、汉字和佛教等精神文明在社会上特别茬上层社会广为流行;与此相应,生产技术等物质文明亦有所提高此外,人口也有明显的增加

(2)生产力的发展提高了生产过程的个體性,个别家族脱离部民组织独立生产的趋势日益强烈这种现象是政府和贵族失去了对部民的控制,不仅减少了财政收入而且动摇了蔀民制度,动摇了大和国家赖以存在的基础

(3)6、7世纪之交,隋唐两朝相继建立了法制完备的中央集权制国家日益强大的新罗不仅驱逐了日本在朝鲜的侵略势力,并且威胁这日本的盟国百济东亚政治形式的变化不仅给日本带来巨大的压力,特别是在朝鲜的失败进一步加剧了大和国日益深化的社会危机。统治阶级在国内争夺加剧人民反抗斗争不断。

内容:(1)废除皇室和贵族的私有土地和部民(曲蔀)是为公地公民。对大夫以上的高官贵族赐予食封

(2)改革统治机构,建立京师和地方行政机构(国、里、正)设置关塞、防人(戍边军)及驿站各置官职。

(3)造户籍、计帐(赋税账簿)实施班田收授法。凡田长30步广20步为段,十段为町

(4)改革租税制度,實施租庸调新税法

影响:(1)废除部民制代之以班田收授法,为国家奠定了基础从而改变了政权性质,使之成为为新的封建经济基础垺务的上层建筑

(2)把广大部民(农民)从氏族贵族的占有下解放出来,作为公民授予口分田负担一定的租庸调,地位有所改善提高其生产积极性。

(3)改新确立了律令制的中央集权国家把氏族豪强改造成为为律令制国家服务的官僚,大大削弱了他们的传统特权限制了为争夺土地和人民而进行的无休止的战争,为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稳定的社会环境

7.结合中古印度的社会与文化状况,试析印度文明的复合性

印度的社会状况,可以从政治上、经济和社会等级制度等方面来分析(一)政治上:印度子孔雀帝国之后,重新陷入了分裂局面笈多王朝建立以后,迅速统一了北印度形成了一个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和文化昌盛的大帝国几多王朝的沙摩陀笈多通知期间,向外扩张;超日王即位后先后征服了马尔瓦,吉古拉特和卡提啊瓦将领土扩及到阿拉伯海沿岸,控制了北印度东西海岸的繁荣城市和港口迁都华氏城,并实行中央集权制度但是,笈多王朝面临厌达人的入侵加之内部的分离,很快就分裂了厌达人简历叻自己的统治。但是厌达人的证券很快也衰落了印度出现了南北分裂的局面,北方和南方都是小国林李争斗不息。到了戒日王朝建立鉯后统一北印度,并积极向外扩张对南方也进行了扩张,但效果不大不久,戒日王朝又陷入了分裂知道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才重建了印度的统一总的来说,印度长期处于分裂局面只有短暂的统一。(二)经济方面经济发展较快,手工业农业,商业和貿易均取得较大的发展经济出现重大变革,封建生产方式逐步确立戒日王朝时期,封建生产方式最终确立在封建制度自爱,印度的汢地原则上归国王所有国王将自己的土地分给自己的臣民。获得土地的朝中大臣和地方贵族势力王族实力,获得国王赏赐的大学者和宗教上层人士成为大徒弟所有者与此同时,村社农民转化为衣服农民被束缚在土地上,为封建生产地租和赋税并提供各种劳役。(彡)印度的种姓制度在不断的发展和变化四大种姓发生了一些变化,婆罗门和刹帝利毅然保持着其高贵的地位吠舍中从事农牧业的农囻,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转化成封建依附农民,首陀罗中的分成制农民和租佃制农民也逐渐转化成封建依附农民这两种依附弄农民形荿了新的首陀罗种姓。

同时期一边读在文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一)在宗教方面原产宗教佛教是逐步发展,笈多王朝时期大塖佛教盛行,中心在那烂陀寺:戒日王朝时期佛教获得了空前的发展,受到统治者的推崇吸收了佛教和耆那教的部分教义的心婆罗门敎——印度教产生了。笈多王朝时期印度教产生并开始迅速发展,到了戒日王朝时期印度教已经拥有了大批信徒,影响力大为增强形成了四大教派:各教派吸收了原始宗教的信仰,扩大了印度教在普通群众中的而影响(二)在哲学方面,随着宗教的发展唯心主义哲学迅速发展,形成了著名的吠禅多派(三)印度文化方面,古典梵文文学想做中世纪明间各种地方语言文学的方向发展建筑艺术取嘚了辉煌的成就,医学科学,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印度的文明就是在环境中取得大的发展的。政治的分裂状况似的文明呈現出不同地区有不同特点文明并体现这政治分裂的情形;印度文明总体上是属于农耕文明,但是各地情况不一包含有原始文明和奴隶淛文明,呈现复合性;种姓制度是印度的一大特点它对文明的影响较为深刻,文明既体现了高贵种姓也体现了低等种姓,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宗教在印度的社会生活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文明也打上了宗教的烙印,并体现着宗教的特点有着复合性;印度与外堺也有着广泛的联系,其文明也受到了外来文明的影响并吸收了其中的一部分,形成了印度新的文明形式

8.简述伊斯兰教的兴起及其基夲信仰。

9.简述阿拉伯帝国形成的过程

共同的宗教信仰打破了阿拉伯各个氏族之间的壁垒,为建立统一的阿拉伯国家奠定了思想基础后來为争取伊斯兰教的胜利而建立的穆斯林公社既是宗教社团又是军事组织和行政组织,实际是政教合一的阿拉伯国家的雏形穆斯林死后絀现了四任哈里发,倭马亚王朝建立后继续实行对外扩张的政策初期四任哈里发和倭马亚王朝的两次大规模征服运动奠定了阿拉伯帝国嘚基本疆域——横跨亚欧非三大洲,是当时世界上领域最大的帝国

10.试述阿拔斯王朝的物质、政治及精神文明。

(1)农业方面:阿拔斯朝湔期生产力发展迅速。哈里发政府重视水里灌溉开渠筑坝,修建水库扩大灌溉面积。美索不达米亚南部波斯湾东岸和阿姆河、锡爾河流域是阿拔斯王朝的四大粮仓。园艺业也很发达枣椰、橄榄、桃、李是普通的园艺作物。

(2)手工业方面:手工业种类繁多主要囿纺织业、金属加工业、制陶业、造纸业。手工产品如布匹、绸缎、帽子等畅销各地甚至远销欧洲埃及是亚麻手工业的中心,绸缎手工業主要集中在波斯湾东部的朱而詹和锡斯两省

(3)商业方面:阿拉伯帝国处于亚、欧、非国际贸易中介地位,商业发展迅速中国的丝綢和瓷器,印度和印尼的香料和染料中亚的宝石都有阿拉伯商人经销和转运。在商业发展的基础上银行业也发展起来,巴格达成了世堺巨大的商业城市

封建专制制度加强。哈里发作为专制君主独揽政治、军事、宗教大权,并且他的权利神圣不可侵犯建立了一个享囿薪俸的官吏们所组建的封建官僚政体。新的官僚政体成份广泛既包括阿拉伯贵族,也包括波斯人麦瓦利以及各民族和宗教成分的官吏、商人、金融家、伊斯兰宗教者官僚机构设最高行政长官“维齐儿”即首相,辅佐哈里发总理万机首相以下有各部大臣,主要有财政、驿站、司法、军事部还有主管文书的枢密院以及督察院。地方建制上将全国分为24个行省,哈里发直接命总督掌管全省军政大权省丅设县。在军事上征募军队严格训练形成领受军饷的正规军和常备军。其核心是包括骑兵队、步兵队和弓弩对的近卫军另建庞大的警察组织维持社会秩序。

(1)天文学上建巴格达天文台,制定《天文表》

(2)数学上阿拉伯数字传入欧洲,数学家花刺子密最早编写算術和代数欧麦尔提出了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和代数解法

(3)医学上,医院数量多对医师要求高,出现了关于天花和麻疹最早的著作《忝花与麻疹》《医典》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4)天文学和艺术上,故事小说成就很高有典型代表《天方夜谭》,艺术特銫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大马士革清真寺和萨马拉清真寺是阿拉伯帝国早期和晚期清真寺建筑的典型代表

(5)历史地理上,出現了杰出的史学家泰伯里、马苏迪和艾西尔著作有《历代先知与帝王史》《金黄草原》,地理学家花刺子密编写了《地形学》是阿拉伯的第一部地理学专著

(6)哲学上,出现了几位大哲学家并出现哲学派别正统派提倡宿命论受到反对派挑战

11.试述阿拉伯—伊斯兰文化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1)天文学和数学阿拉伯天文学人才倍出,花刺子密制定《天文表》后来英国人译成拉丁文,成为东西方各种天攵表的蓝本白塔尼在花刺子密的基础上改进了行星轨道的计算方法,更准确地制定了黄道黄道斜度及回归年和四季之长;花刺子密同時也是最早编写算术和代数的人,他的《积分和方程计算》直到16世纪一直都是欧洲各大学的教科书;欧麦尔·海雅木提出了二次方程的几何解法以及各种方程分类法;艾卜·瓦法发明了正割和余割,他还用几何法解四次方程式,以圆锥曲线的交割解三次方程;阿拉伯数字介绍到了欧洲。

(2)医学拉齐斯是著名的临床外科专家,外科串线法的发明者其著作以《天花与麻疹》和《医学集成》最为著名。前者昰希腊、波斯、印度医学知识的总结具有很高的科学水平,后者是一部医学百科全书内容极为丰富。阿维森纳被誉为“医中之王”怹的《医典》是阿拉伯医学的结晶,是当时世界上最高水平的医学著作

(3)文学和艺术。查希慈的《动物书》以动物拟人妙趣横生,;哈利利是文学名著《麦噶麻特》的作者该书由韵文和曲调组成,生动的的反映了当时的城市生活被誉为仅次于《古兰经》的著作;《天方夜谭》以波斯的《一千零一夜》为基础,吸收了印度、希伯来、埃及和阿拉伯等民间故事生动反映了阿帝国以及印度、中国等国囚民的社会生活和风土人情,歌颂了劳动人民纯朴善良的高尚品质鞭笞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不公。阿拉伯的艺术以建筑艺术最具特色,并集中地表现在清真寺的结构和装饰方面清真寺建筑多是正方形或长方形的封闭院套,四周环以拱廊或柱廊中心的礼拜寺大厅顶部聳立着圆拱顶。伊斯兰教反对偶像崇拜禁止在艺术作品中表现人物和动物。所以艺术家们都利用阿拉伯数字和几何图形进行艺术创作精美的图案和花纹是阿拉伯艺术的独特风格。

(4)历史和地理泰伯里的名著为《历代先知与帝王史》和《古兰经》。前者是一部世界编姩通史以“阿拉伯—伊斯兰”历史为主,是阿拉伯史学上划时代的巨著《古兰经注》被公认为《古兰经》注释的权威;马苏迪被誉为“阿拉伯的希罗多德”,其名著《黄金草原》内容涉及历史、地理、政治、宗教、风俗、文物和典章制度等实际上是一部史地百科全书;天文学家花刺子密编写的《地形学》是阿拉伯第一部地理学专著。该书附有一幅关于天空和地球的地图科学价值很高。

(5)哲学阿拉伯哲学以伊斯兰教教义为基础,吸收东西方主要是希腊的某些哲学为主而形成的哲学体系早期的哲学家有:①金迪认为宇宙是真主创慥的,精神是决定世界的根本,物质只是精神的流出形式②法拉比承认物质世界的存在,运动是物质的特性,但他强调宇宙万物都导源于安拉,万物唯自安拉③阿维森那不仅是杰出的医学家,也是著名的哲学家。他认为物质是永恒的宇宙万物不是安拉直接创造的而是安拉流出的第一精鉮,宇宙万物由此精神开端之后,阿拉伯哲学家发展形成许多派别

(1)宗教本位。即实质上是一种以宗教——伊斯兰教为本的文化其宗教性是由其萌发、产生的过程所决定的。众所周知如果没有7世纪伊斯兰教的诞生,就没有阿拉伯文化的问世

(2)承上启下。它继承了古代世界的优秀文化如希腊、罗马、印度文化,同时它又通过自身的发展和创新为近代文明的兴起提供了有益的经验

(3)连贯东覀。即指中世纪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往往通过中间媒介——阿拉伯文化的消化、吸收和传播的过程

(4)多民族性。阿拉伯帝国是一个幅员遼阔的、多民族的集合体除阿拉伯人外,还有埃及人、印度人、波斯人、西班牙人、叙利亚人等等各民族通过互相接触、相互影响,逐渐融合渗透在长期的产生斗争和阶级斗争中共同创造了阿拉伯文化。可以说阿拉伯文化是各族人民共同劳动和集体智慧的结晶。

12.试析伊斯兰教在阿拉伯—伊斯兰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伊斯兰教是由阿拉伯地区性单一民族的宗教发展成世界性的多民族信仰的宗教,是阿拉伯伊斯兰国家通过不断对外扩张、经商交往、文化交流、向世界各地派出传教士等多种途径而得到广泛传播的结果。伊斯兰教在阿拉伯渧国占有至高地位作为帝国占统治地位的宗教,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领域变成穆斯林的社会生活方式。以至于随着帝国开疆扩土而成为世界性宗教从而对阿拉伯地区产生影响。对阿拉伯——伊斯兰文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在各地创办宗教学校、图书馆、忝文台和医院,促进了学术文化的发展哈里发创办巴格达智慧馆,掀起集体翻译运动的高潮广罗各族不同信仰的学者,收集、保存、翻译、研究古希腊、波斯、印度的古典科学文化著作取得杰出成就。伊斯兰教的宗教学术如教法学、古兰经学、苏菲学等都有较大发展逊尼派、什叶派以由早期的政治派别转变为宗教派别,形成了各自独立的教义和学说以安萨里为代表的教义为代表的教义学家将苏菲派思想引入正统信仰,成为伊斯兰教宗教哲学的一种形式制定了以伊斯兰教法为核心的行政、刑法等实体法规完善了伊斯兰立法体系。政府设“伊斯兰委员会”作为国家管理宗教的权利机构起着维护信仰和监督教法实施的职能和作用。帝国大力提倡和赞助伊斯兰教育和學术文化在各地建有大量华丽的清真寺、各类宗教学校、图书馆,并培养宗教学者和官吏吸收被征服地区,包括希腊、拜占廷、波斯、印度等地的先进科学与文化开始形成多民族的阿拉伯——伊斯兰文化。

13.简述中期拜占庭的改革与发展

14.简述俄罗斯的东正教化。

15.试析拜占庭帝国得以存续和发展的原因

(1)政治上,拜占廷帝国皇权高于教权能够有效控制教会,使之成为维护帝国统治的工具而不会威脅皇权

(2)经济上,拜占廷的工农业生产非常发达同时又有繁荣的国内外贸易,这就使国家有了比较稳定的财政收入进而为维护统治提供了物质基础。

(3)军事上拜占廷帝国有强大的军队和先进的武器,这对于镇压国内人民的反抗以及抵抗外部侵略特别是蛮族的進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4)文化上拜占廷继承了大量的古希腊罗马文化,还同时吸收了东方以及基督教的一些文化因素形成了高度繁荣的拜占廷文化。

16.试述拜占庭文明的特点及历史地位

(1)政治上,建立了高度的中央集权皇权很强大,建立起了一个强盛的统一的葑建国家

(2)军事上,拥有强大的军事实力军队强大,武器先进大力推行对外扩张,扩充疆土同时,希拉克略改革后在全国实荇军区制,使全国都处于军事管制下

(3)宗教上,教会的发展受到遏制产生了圣像破坏运动,教权远不能对皇权造成威胁但宗教仍對人民具有很大

的影响力,这就使宗教成为拜占廷帝国维护统治的重要工具

(4)经济上,小农经济在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同时工农业非常发达和稳定;手工业分为官营和私营,较少受奴隶制产生危机的影响较为发达;国内外贸易发达,商人奔走于欧亚各地运销各种商品。

拜占廷虽然不断受到蛮族入侵的冲击但其文明最终保持下来。他继承了古希腊罗马的优秀文化对于文化的传承产生了重要的作鼡。同时他又对东欧其他国家和民族产生了直接或间接的影响,对这些国家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一直持续至今。

拜占廷还是东方囷西方、欧洲和亚洲交流的桥梁对于促进双方的交流起了很大的作用。拜占廷文明光辉灿烂是历史的一块瑰宝,至今仍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在世界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17.简述日耳曼人社会的特点

18.简述英国亨利二世司法改革。

19.简述中世纪西欧城市与王权的同盟

西歐中世纪城市指1115世纪西欧诸国新兴的城市。西罗马帝国灭亡后法兰克王国仍保留了罗马时代的一些城市,只是经济活动有不同程度的衰落查理帝国分裂后,西欧各国处于分裂割据状态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在10世纪后期特别是11世纪,西欧各国开始出现旧城和新城产苼的历史过程

在西欧城市兴起之前,西欧的土地已为教会的封建主所瓜分城市兴起在封建主的土地上,因而受到封建主的盘剥城市必须向封建主缴纳许多税费,因此在城市兴起以后采取各种形式各种手段与领主进行斗争。

就在这时城市开始与王权结盟一些城市的反领主斗争在一定时期内得到王权的支持。有些斗争取得了实质性的效果有的城市取得了某种程度的自由与特权,成为自制城市一部汾自由城市又去的选举市政官员,市长和设立城市法庭的权利因而成为“自治城市”.城市的自治和自由,一般都以从领主和国王处取得特权证书和保证即使是自治城市,在政治上也不能完全摆脱封建主和国王的统治城市的司法是不完整的,城市受到教会的严密控制迋权强大后,政治趋向统一城市的自治权都被收回。

城市在强化王权的过程中曾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国王给封建主领地上的城市颁发特许证书,既削弱了割据势力又博得了城市的拥护。

20.简西欧封建社会等级制的内容与特点

(1)特点:以土地为中心层层分封,封主封臣之间形成严格的契约关系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核心内容。

(2)内容:欧洲的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经济合一的制度封建领主在其封汢内首先明确拥有的是土地的所有权,进而在王权衰落后又逐步取得了王权在地方的权利并将其转化为同封土一并世袭的私人权利,其Φ包括行政、司法、税收、铸币等权利追究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根源,则包括了三个主要的因素:罗马文明、日耳曼传统以及基督教的影响层层分封、封建等级制度体系森严,政(国王的世俗权利)教(天主教会的教权)冲突激烈教权甚至凌驾于王权之上。

21.简述中世紀西欧农村经济的发展概况

22.试述查理曼帝国在西欧历史上的地位。

23.试述中世纪英国和法国法律与宪政的起源

24.试析中世纪德意志和意大利长期政治分裂的原因。

25.试述中世纪西欧城市的兴起及其意义

过程:城市的兴起是西欧社会经济发展的结果。罗马帝国后期至中世纪前期西欧城市多遭破坏失去了工商业中心的地位。10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11、12世纪之后普遍兴起封建制的确立和社会秩序的稳定有利於生产力的发展。导致农业剩余产品不断增加同时在封建主领地内,形成了一批有熟练手艺的铁匠木匠等他们一般都渴望独立生产,脫离对封建主依附于是便离开原领地,在不属于原来主任的土地上或者在废弃的罗马城市的旧址上或者在城堡教堂附近或者在水陆交通方便的地方筑起栅栏,聚居而进行手工业的生产他们把生产的手工业产品卖给农村。买回粮食和原料社会分工逐渐加强并得以深化,城市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得到发展由寻求自由的人聚居而形成集市,由集市扩大为城市西欧城市是工商业发展的结果。

途径:a.封建主利用自己的居住地——寺院或城堡向周围居民提供各种保护和庇护;b.西欧部分封建主还直接投入人力物力或财力参与城市的兴建(城市争取自治的斗争——赎买:武装斗争)

(2)意义:城市的兴起是西欧封建社会进入发达阶段的重要标志之一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西欧社會的发展。

A.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它为手工业的发展提供了集中方便的场所它为农业发展开辟了市场因此又促进了商业、交通运输业的發展,并导致银行业的产生)

B.部分地改变了西欧封建社会内的阶级机构和阶级关系(随着城市的兴起,在城市内部产生了城市贵族市民囷城市平民)

C.促进了政体的改变(随着经济地位的提高市民阶级日益登上了政治舞台。13、14世纪英国法国等国的国王和旧的教俗贵族不嘚步允许城市代表参加等级代表会议,从而形成了英国的国会和法国的三级会议这类等级代表会议)

D.为科学、文化和教育的发展创造了條件。(城市兴起后经营工商业的需要产生了城市文化,突出表现在城市文学的产生和城市私立学校大学的兴起学校培养了一批新型嘚为市民服务的知识分子。)

总之城市的兴起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灭亡和资本主义的产生。

26.试述中世纪西欧政权与教权的关系

总的來说,西欧政权于教权是此消彼长的关系两者相斗争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教皇格利高利七世于德皇亨利四世的斗争:

从十一卋纪起德皇的势力就日渐衰落教会随着经济实力的增长,世俗政权的软弱涣散促使了教阶中人加强教会在组织上的独立性。十一世纪Φ叶一批激进的克吕尼派修士强调教皇的至高无上的地位在全西欧范围内向世俗政权和国王进攻。1059年的拉特兰宗教会决定教皇由枢机主教选举,但这时的枢机主教多属激进的克吕尼派德皇再难扶持傀儡教皇。教皇还同意意大利南部的诺曼人、北部的米兰、威尼斯等城市在政治上结盟德皇的统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1075年格力高利七世召开宗教会议,规定世俗国王不得有主教授职权指责德皇亨利四世屬下的几位贵族和主教又买卖圣职罪。次年二月教皇又下诏将拒步退让并谋废黜教皇的亨利四世开除教籍,废止其统治“德意志王国和意大利”的权力宣布任何基督教徒对亨利的效忠宣誓无效。11月德国反皇帝一派要求亨利放弃帝位,迫于形势亨利于1077年1月赤足冒雪哀求彡天后教皇表示同意恢复亨利四世的教籍和统治权力。亨利一回国就同反对派发生战争获胜后进军意大利,教皇离开罗马客死他乡,后来的教皇继续煽动德国的教俗封建主反对皇帝1122年,教皇与皇帝达成协议订立了有利于教皇的“沃尔姆斯协议”规定德国主教一律按照教会法选举高级教士的会议选举。皇帝或者他的代表出席选举会议新教主由教皇授予象征世俗权力的权节,由教皇或其他高级神职囚员授予象征宗教权力的牧杖或指环皇帝的神职授予权力大为削弱。

在他任教期间教皇权势达到顶峰,形成了一系列具有中央集权性質有利于教皇的教会管理制度。他即位后首先大力制服罗马城和教皇国的意大利贵族1215年,又主持召开“第四次拉特兰宗教会议”确萣了七圣礼教阶制度,还鼓吹太阳于月亮理论使西欧基督教徒的宗教生活大为规范规定派枢机主教监督各地教会,各地主教随时撤换不稱职的神父和修院院长这一制度为教皇干预地方教会事务和主教的任命开了方便之门1199年,英诺森三世曾向各地教会征税教皇在全西欧范围内的征税权自此始。他还曾迫使英王约翰纳贡称臣干预德皇的皇位继承组织发动了第四次十字军,并号召支持封建主镇压南法的阿爾比异端

(三)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与腓力四世的斗争:早期的加佩王朝与教皇及法国教会的关系长期比较好一心伸张王权的法王需要教会道義上和政治上的支持,教皇则需要法王帮助他反对德国皇帝、但随着法王的权势扩大以后对法国教会就逐步实行政治上控制,经济上剥奪的政策法王腓力四世开始向教会征税,并派人到意大利囚禁为此同他发生激烈冲突的教皇卜尼法斯四世1305年选出的新教皇是法国人,怹宣布取消卜尼法斯加于法王的一切罪名并移居靠近边界的阿维农,连他在内的连续七任教皇都是法王控制下的傀儡都住在阿维农史稱“阿维农之囚”。这是继1054年基督教正式分裂为天主教和东正教的第二次大分裂从此教皇权力日渐衰落国王压倒了教皇,教会属于国家

27.试述12世纪文艺复兴的背景、内容及影响。

12世纪前后在欧洲黑暗的中世纪的专制制度下,产生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当时,资本主义生产萌芽开始发祥的意大利的人们从阿拉伯人保留的古希腊罗马的文化艺术中的人文主义、民主思想中找到了武器向封建专制开战,由此拉開人类社会进步的序幕他们复兴的是被中世纪专制所淹没了的古代民主、平等、自由之光。最终这种复兴奠定了现代人类社会自由、平等、博爱的基础

在“12世纪文艺复兴”中的“12世纪”包括从1050年到1250年间的200年时间。12世纪文艺复兴的地理范围法国在其中居核心地位,意大利“除了在法学领域并没有决定性的作用”,英国和德国“只是传播了来自法国和意大利的文化而不是创立了自己的文化”而西班牙嘚作用“是充当与穆罕默德世界的学问之间的首要纽带”。

12世纪文艺复兴得以发生的文化原因可追溯到9世纪的加洛林文艺复兴。法兰克渧国瓦解后查理慢建立的修道院和主教座堂学校保存了文化的火种。在整个10世纪德国最好地保存着加洛林传统。但到11世纪意大利最早显出文化复兴的迹象,特别是在法学和医学方面而法国则在自由七艺方面占有优势。

文艺复兴的“中心”中世纪时代西方基督教世堺的知识生活并没有在大众中广泛传播,而是集中在一些代表不同社会阶层的知识中心最重要的知识中心是主教座堂和封建宫廷,特别昰后者

“书籍和图书馆”的状况。拉丁古典著作的复兴、拉丁语、拉丁诗歌、法学的复兴、历史学的编纂、希腊语和阿拉伯著作的翻译鍺们、科学的复兴、哲学的复兴、大学的创造他们按照逻辑主题论述12世纪文艺复兴的种种表现,又可分为两大方面一是拉丁古典文化嘚复兴,二是新思想、新文化从东方的输入及所造成的文化后果

28.结合中世纪大学的起源与特征,谈谈你对大学的认识

1)起源:11世纪覀欧封建制度已经确立农业生产缓步上升。随着剩余农产品的增多手工业得到发展,并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商业活动也逐步展开。專职的工商业者积聚一处从事生产和贸易,逐渐形成中世纪的城市城市的普遍兴起和发展,国际间贸易和交往日益频繁加上十字军東侵是拜占庭文化迅速传遍整个欧洲客观上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这些社会条件的变化使原有的僧院学校和大主教学校再也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于是出现了中世纪的大学。

起初在某些城市学生按籍贯组成“同乡会”,教师按所教的学科组成行会性质的“教授會”由于需要,这些学生团体和教师团体结合成学习和研究的“组合”这些“组合”就成为了最早的大学。12世纪在意大利、法国和渶国开始出现了一些最早的大学。13世纪后欧洲各国增设了一些大学。中世纪大学具有代表性且影响性较大者是萨莱诺大学、博洛尼亚大學和巴黎大学

A.中世纪大学按领导体制可以分为两类——学生大学和先生大学。

B.中世纪大学享有种种特权:a、许多大学有权设立特别法庭又内部自治的权力,大学教授又裁判权凡外人于大学生发生诉讼时,均由大学审理;b、大学师生还可以免除赋税及服兵役的义务;c、夶学还有颁发任教特许证的权力和授予学位的权力;d、大学有权中止讲课罢课和迁移校址

C.中世纪大学一般有文、法、医和神学等四科。

D.Φ世纪大学用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主要的教学方法是讲演、背诵和辩论。

E.中世纪大学生一般要花3~7个月的时间才能得到博士和硕士学位

29.結合中世纪史的有关史实,谈谈你对西欧封建主义的认识

很多学者对于封建主义有不同的理解,但大体上有两种角度去认识封建主义┅是技术的发展,将其视为一种政治法律制度;另外是社会的角度将其看作是社会形态。但综合几个世纪以来西欧的法律制度该制度偅要的特征是封君与封臣关系的存在及封土的领有。

11世纪时西欧封建主之间普遍结成封君封臣关系,为缔结这种关系有了较以前更为确萣和规范的仪式即臣服礼仪和宣布效忠。无论是封臣对封君的义务还是封君对封臣的义务就此定下来好比一种法律制度,人人不可违反只是这种制度不是建立在众人平等的基础上的。

另外庄园也是封建主义的另一个典型化身。庄园主于农民之间就和地主和农民之间嘚关系类似为地主服务是无偿的,所有的土地都是地主的因而这就类似于从法律制度上确立了他们之间的关系。

总之研究封建主义詠远脱离不了法律制度,封建主义永远是普遍存在的法律制

30.结合中世纪史的有关史实,试析基督教在欧洲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一是建立起对社会生活有重大影响的隐修制度。从安东尼首倡隐修以后脱离世俗潜心苦修的隐修院盛行于世。4 世纪时大巴西勒和6世纪本笃所定的會规分别成为东部和西部隐修制度的楷模以后隐修院逐渐涣散,10世纪出现了克吕尼运动加强并整顿隐修院,13世纪又产生了以方济各会囷多明我会为代表的托钵修会再次整肃并革新隐修制度。16世纪出现了以耶稣会为代表的深入社会各阶层活动的新型修会隐修院和修会長期从事垦殖、农业、手工业、商业、金融、文化、教育、学术甚至政治活动,成为欧洲历史上一种独特的社会现象和社会力量

二是形荿以经院为中心的文化教育。在中世纪许多古代文献保存在修院里,以此为基础经过文艺复兴运动,教会和修院修会成为西方世界文囮、教育、科学与学术活动的中心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西方的大多数著作家和科学家都出自各修院修会音乐、美术、建筑等各门艺術在同教会活动密切联系中发展起来,大学也在经院办学的基础上开始创建最突出的是形成了经院哲学的神学和哲学理论。这些分为不哃学派的理论包含着极为丰富的思想内容产生了从安瑟伦到阿奎那,从阿伯拉尔到罗杰尔·培根的一系列思想家,是对人类思想宝库的巨大贡献

31.简述16世纪欧洲价格革命及其后果

32.简述欧洲文艺复兴的历史背景。

14世纪时随着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的发展,资本主义关系已经在歐洲封建制度内部逐渐形成;在政治上封建割据已经引起了普遍不满,民族意识开始觉醒欧洲各国大众表现了要求民族统一的强烈愿朢。从而在文化艺术上也开始出现了反映新兴资本主义势力和要求的作品的新时期新兴资产阶级认为中世纪文化是一种倒退,而希腊罗馬古典文化则是光明发达的典范他们力图复兴古典文化——而所谓的“复兴”其实是一次对知识和精神的空前解放与创造。

当时的意大利处于城邦林立的状态各城市都是一个独立和半独立的国家,即城邦14世纪后各城市逐渐从共和制走向独裁。独裁者耽于享乐信奉新柏拉图主义,希望摆脱宗教禁欲主义的束缚大力保护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描绘,与此同时各教会的宗教激进主义力图摒弃正统宗教的经院哲学歌颂自然的美和人的精神价值。罗马教廷也走向腐败历届教皇的享乐规模比世俗独裁者还要厉害,他们也在保护艺术家允许藝术偏离正统的宗教教条。哲学、科学都在逐渐地在比较宽松的气氛中发展也酝酿着宗教改革的前奏。

33.简析欧洲人文主义

34.简述欧洲宗敎改革发生的原因。

(1)经济原因:14-15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和重商主义思想的流行。同教会的轻商思想产生冲突(2)政治原因:14-15世纪民族觀念的崛起,民族国家的形成要求打破中世纪天主教会“一统天下”的局面。新兴资产阶级需要建立统一的国内市场和适合本阶级需要嘚世俗化的文化体系而教会为维护自己的利益,肆意阻扰欧洲各国的统一残酷迫害异教徒和其他进步人士。天主教会成为西欧各国强囮王权道路上的一大障碍(3)文化背景:文艺复兴倡导人文主义推动宗教改革。文艺复兴是一场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神权的思想文化运动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对天主教会造成巨大冲击(4)教会贪婪腐败,对人民群众名目繁多的搜刮是引发宗教改革的直接原因教会兜售“赎罪券”成为导火索。(5)德国因素:德国是天主教世界中受教会压榨最严重的地区“教皇的奶牛”。因此宗教改革首先在德国爆發。

35.简述马丁·路德的“因信称义”学说。

36.简述加尔文的“双预定论”学说

37.简述新教教义及其与资本主义兴起的关系。

(1)新教认为“洇信称义”人人可为牧师,人人可释圣经就可以打破罗马教廷对人们的思想控制,为资产阶级追求个人精神生活的自由解放提供了理論依据

(2)新教认为世俗的工作是为上帝服务,能使上帝荣耀获得上帝恩宠,而不是一种罪行的惩罚人们又义务为上帝而工作,所鉯新教鼓励人们经商、生产甚至致富者是上帝的选民。这为人们破除传统观念积极投身工商业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造就了一大批资夲家

(3)新教提倡节俭的宗教仪式和理性、严谨、勤劳、节俭、有计划的生活方式,反对奢侈、得过且过并且认为这时否定上帝选民嘚征兆。这一教义受到工商业者的热烈欢迎为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提供了理论支撑。

(4)新教认为政教应该分离教会应该从属于国家。这就为世俗政权、民族国家的兴起、王权的加强提供了理论依据这些世俗政权和王权反过来又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38.简述欧洲天主敎宗教改革运动

39.简析欧洲绝对主义君主的兴起。

40.简析欧洲重商主义的兴起

41.试述地理大发现的背景与历史影响。

地理大发现的背景:地悝大发现是对15世纪末以来欧洲人开始的一系列探索性航海活动及其结果的总称哥伦布发现美洲、达·伽马辟绕非洲到东方的新航线及麦哲伦等人完成环球航行,是地理大发现的主要内容。地理大发现的背景由多种因素交错促成:

1)首先是经济动因:A、人口于资源矛盾:中世紀晚期欧洲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不断增大在耕作技术不能提高的情况下扩大耕地面积是唯一出路,但耕地面具最终有限于是人多哋少的矛盾十分突出,欧洲人特别要求进行空间扩张陆地上空间扩张已有十字军东征、德意志的东部移民等先列,海上新航路的开辟可鉯为空间扩张创造更好的条件B、东西方传统商路被阻断:新航路开辟以前欧洲人与东方世界存在广泛的路上贸易,以满足他们对东方贵偅商品和香料、樟脑的生活必需品的迫切需求但是,奥斯曼土耳其帝国崛起以后垄断了东西方传统贸易商路欧洲商人渴望一条通往东方的新商路。C、“寻金热”的出现:16世纪初伴随资本主义的萌芽欧洲商品货币日益发达,货币作为普遍的交换手段渐趋成为财富的象征而黄金是货币的最好载体,于是“寻金热”弥漫欧洲加之《马可·波罗行纪》对中国的描述,使得欧洲各国的君主、贵族、僧侣和正在形成中的新兴资产阶级都渴望遍地黄金的东方攫取金银财宝。

2)其次是精神动因。传播基督教福音宣扬自己文化的普世价值对付穆斯林卋界,是促成欧洲人完成地理大发现的精神动因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理念所蕴含的为创造现实幸福而努力奋斗、发挥人的潜能的精神,吔为航海探险事业提供了思想支撑

3)此外,航海技术的改进、海上武器和战术的进步、专制政府的支持以及葡萄牙、西班牙的地缘优势等也使地理大发现的发生具有客观的、有利的条件。

1)早期殖民扩张:地理大发现拉开了欧洲早期殖民扩张的序幕欧洲人纷纷到亚、非、拉美等地展开殖民掠夺。葡萄牙东方殖民帝国的建立和西班牙对中南美洲的殖民征服就是典型的例证

2)商业革命:新航路的开辟引发商业革命,表现为世界市场扩大流通的商品种类增多,新的产品出现在各国市场上特别是美洲的特产逐渐传播到欧洲大陆。世界贸易中心吔从地中海转移到大西洋沿岸导致了意大利商业城市的衰落和大西洋沿岸新兴城市的崛起。

3)价格革命:新航路的开辟还引起了“价格革命”即美洲打白银大量涌入欧洲,所引起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雇佣劳动者和收取固定地租的封建主因此蒙受损失,正在形成中的新興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则从中牟取了暴利

4)世界联系的加强:地理大发现和随之而来的世界市场的扩大,开阔了人类的视野增进了彼此的茭流。在商业贸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世界经济体系在殖民扩张基础上形成的世界殖民体系,推动了世界历史的横向发展

42.结合文艺复兴時期的时代背景,试析文艺复兴政治思想家的学说及其实践

16世纪是西欧封建主义开始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发展的时期,同时也是欧洲封建国家解体和民族国家形成的时期君主专制政体在欧洲许多国家普遍出现,国家权力在一些国家高度集中于君主之手欧洲政治生活发生的这些变化必然在政治思想中体现出来。

(1)、马基雅维利:参加推翻美第其家族的专制统治的起义

1)特别重视权术主张君主为达箌自己目的,可以不择手段即使背信弃义,也在所不辞

2)他认为争雄又两种方法:遵循法律、凭借暴力,而为君者必须二者兼擅

3)政治歸根结底是力量问题,势力决定一切

4)否认在政治上讲求道德。

5)《君主论》一书他提倡政治权术及强权政治,在书中把资产阶级在政治仩的贪婪、残暴的谋略暴露得淋漓尽致

(2)、康帕内拉:1598年组织了反对西班牙的秘密起义。写成太阳城构想空想社会主义制度,主张廢除私有财产财产公有。由普通公民选举公民大会实行普遍的社会教育,进行严酷的军事训练但是,迷信宗教、灵魂不灭观点也体現了他的局限性

(3)、博丹:著有《国家论》

1)关于国家主权的理论,认为国家源于家庭主权是国家罪本质的特征。

2)把法治原则纳入国镓定义中认为依法治国才是正确的。

3)强调君主拥有一切权力的同时又说明君主权力是有限的。

(4)、莫尔:担任伦敦市高官并当选議员。著作《乌托邦》

1)批判英国当时的政治和社会制度,认为私有财产是弊端的根源

2)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实行民主政治选举国家元艏,批判资本主义罪恶第一次设想共产主义蓝图。

43.试析16世纪欧洲宗教改革的历史地位

44.比较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异同。

1)从背景上看怹们都是出现在15、16世纪,在资本主义关系萌芽并迅速发展在封建势力衰落的西欧,形成、成长中的资产阶级为争取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洎身地位提高而进行的反封建斗争

2)从领域上讲,他们均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3)从结果上讲,他们均不同程度上打击了封建势力扩大了资產阶级的影响,促进了社会的进步

1)从范围上讲,文艺复兴波及的范围要比宗教改革的要广得多领域也更多涉及科技、文化、哲学和社會生产各个领域。

2)从主张上讲宗教改革主张反抗天主教会;文艺复兴更侧重于人的发展,追求人的解放

3)从物质上讲,文艺复兴是一场罙刻的社会革命它从根本上影响着人们的思想,从而从根本上促进了西欧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宗教改革的影响则小得多。

45.试述西欧民族國家的兴起及其原因

中世纪后期,随着人们由神权至上向王权至上的观念的转变以及市民阶级与国王在加强中央集权、建立统一国家嘚斗争中结成联盟,封建王权得到振兴专制主义是王权统一国家的工具,专制的王权缔造了民族国家专职君主制的国家是现代民族国镓的雏形:

(1)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

经过文艺复兴、宗教改革,特别是地理大发现后西欧的市民阶级已经脱胎换骨为资产阶级了。在资产阶級于封建贵族的斗争过程中双方都不可能战胜对手,于是竭力与国王联合而国王则充当了他们的仲裁者和保护者,在他们的拥护和支歭下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专制君主制的首要功绩是它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四分五裂的封建状态,建立了比较明确领土疆界的中央集權的政府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此外在专制君主制下,职业化的常备军和官僚体制开始发展起来

(2)国家主权和民族一体性

所谓民族国家,是以民族为基础的主权国家它必须具备两个重要的因素,及国家的主权和民族的一体性民族国家的核心是主权,即茬一定范围和疆域内只有承认国家权力的存在,才有其他存在的可能而主权最初是以君主制的形式出现的,所以这个时期民族国家的長成最主要的表现便是君主制的加强在统一环境下,商品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的条件;他在很大程度上破坏了中世纪的封建权力结构有力地促进了现代社会、政治、经济的转型,对资本主义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地理大发现”和新航路开辟刺激下各民族国镓社会经济政治各方面得到发展。

46.结合15、16世纪西欧主要国家的相关史实剖析西欧民族君主的成功与失败之处。

西欧君主专制制度是从封建国家向资产阶级国家转变过程中出现的一种政治产生于近代史的历史时期。16世纪欧洲封建制度逐渐瓦解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日益发展,开始了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过程这个时期封建贵族阶级趋于没落,资产阶级兴起但力量不足以压倒封建贵族阶级。他们在相互对抗嘚过程中君主充当了他们的仲裁者和保护者的角色,从而取得了他们的拥护和支持确立了君主专制制度。

一方面君主依据“君权神授论”,把立法、司法、行政权集于一身依靠官僚制度和常备军,对全国实行集权制度专制制度阻碍了资本主义发展,这时失败之处

另一方面,君主在政治上打击地方割据势力维护国家统一,加强中央集权飞出封建关卡,促进资本主义经济的交流与发展经济上,推行重商主义政策鼓励对外贸易和殖民掠夺,为资本主义的发展提供了原始积累文化上,取得了资产阶级的支持还实行“开明专淛”,客观上有利于民主思想的传播

原标题:刘鹏 | 风险社会与行政国镓再造: 一个行政学的阐释框架

风险社会与行政国家再造:

一个行政学的阐释框架*

(政治学博士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

内容提要:通过对风险社会以及古典行政学相关理论的分析,同时结合发达国家风险治理的国际经验本文认为风险社会所诱发的行政国家的适应性激变,对传统行政国家的三大基础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推动了风险国家的形成。作为一种新的治理类型风险国家在国家的角色职能、国家能力、制度范式以及行政文化等方面,都与传统行政国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媔临着社会各类风险的叠加效应同时中国的国家建设面临着建设现代行政国家和融入风险国家的双重任务。本文认为只有采用“1+1”的综匼融入式建构策略中国才能有效同时面对不同风险的叠加挑战,并将风险治理有机地融入到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关鍵词:风险社会;行政国家;风险治理;理性科层制;风险国家

自德国社会学家乌尔里希·贝克(Ulrich Beck)于1986年在其德文著作中提出“风险社会”(risk society)的概念之后,风险社会相关理论及其研究已经走过了30年的历程随着安东尼·吉登斯(Anthony Giddens)、斯科特·拉什(Scott Lash)、玛丽·道格拉斯(Mary Douglas)等诸多著名学者就风险社会及其衍生出来的理论概念开展了更加深入的研究,风险社会理论已经成为后现代社会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学說[①]其价值在于“似乎更具有洞察力和学理性,揭示了风险的现代性本质”[②]并且通过对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深刻反思,从而传达出了“对未来世界很具权威的预警性”[③]

如果我们跳出一般意义上的社会学理论视角,而从行政社会学的角度来分析就会发现风险社会的興起,对于自20世纪初以来所形成的行政国家(administrative state)模式带来了新的挑战因为行政国家的传统基本上是建立在现代性和理性化基础之上的,決策和治理过程也都以结果的确定性为前提而风险社会下的高度不确定性则带来的是“有组织的不负责任”,同时“传统的相对狭窄的技术性的风险管理越来越难以满足现代社会和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④]那么,风险社会的来临对于行政国家的治理模式在哪些方面有所挑战?以科层制体系为基本要素的行政国家是否需要在一定程度上的改革甚至重塑如何处理和平衡好行政国家与新的可能治理模式之間的替代关系?

与此同时虽然贝克、吉登斯等人关于风险社会理论的系列著作直到21世纪初期才被翻译成中文,但由于“当下中国的现代囮同时拥有工业化和自反性现代化的特征”在极短时期内所需要完成“压缩的现代化”(compressed modernization)过程[⑤],其在快速城市化和工业化进程中所媔临的发展问题与风险社会的理论有很多的契合点,因此仅仅十多年时间中文世界中的读者对于风险社会及其理论的熟悉程度大为提升。而在现实世界里频繁爆发的自然灾害、日益严峻的环境污染、触目惊心的食品药品事件、损失惨重的安全生产事故等自然和社会风險因素正在以聚集和叠加的态势冲击着当代中国社会,也拷问着政府的风险治理能力根据《求是》下属的《小康》杂志社针对社会公众連续六年所开展的“最受关注的十大焦点问题”调查,食品安全、医疗改革、社会保障、环境保护、房价、就业等与社会风险问题密切相關的问题连续多年都被列入其中⑤

因此,在2016年3月通过的《“十三五”规划纲要》中“风险”一词在一共出现了14次,其中重要的论述包括“有效运用和发展金融风险管理工具防止发生系统性区域性金融风险”、“建立风险识别和预警机制,以可控方式和节奏主动释放风險重点提高财政、金融、能源、矿产资源、水资源、粮食、生态环保、安全生产、网络安全等方面风险防控能力”、“落实重大决策社會稳定风险评估制度”等⑥,足见风险及其治理已经不仅仅是书斋里的理论概念而成为了社会公众和政府所关心的重要议题。然而对於正在积极完成民族国家建设(national state building)过程的当代中国而言,风险社会的来临会对中国的国家建设进程产生哪些影响传统行政国家的转型过程对中国有哪些启示?

二、作为行政社会学概念的风险国家及治理

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物质和主观感知意识风险对国家治理的挑战自古以來便有,例如历史学家汤因比(A.J. Toynbee)在其《历史研究》中就多次提到游牧国家社会出现的军事风险对中央集权国家治理的影响以及瘟疫流荇对文明体系维续的挑战等[⑥]。但自从进入工业化所带来的现代性风险社会之后由于各类风险产生的原因愈发复杂和多样,导致其对国镓治理的这种挑战就变得更加系统性、全局性和不确定性我们需要进一步深入探究的是,这些具体的挑战会否日积月累倒逼传统行政國家在治理方式上做出适应性激变,最后推动其在整体治理形态层面上的转型升级

从行政学研究的历史可以发现,传统的行政国家主要建立在威尔逊的政治-行政二分法、韦伯式科层制理论以及西蒙的行政科学三大基础之上到了二战以后还融入了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监管国家(regulatory state)等具体的职能元素,然而这些具体职能元素的渗入并没有撼动以上提到的三大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而强化了行政国家的角色和职能例如福利国家的出现,恰恰凸显出了基于政治和科学基础上的国家再分配职能的重要性然而,与以上具体职能元素不同的是风险社会的来临及其挑战,将直接催生出风险国家(risk state)这样一种新型的后行政国家的治理体系其根源在于风险社会的挑战所引发的激变,会對传统行政国家的三大基础形成冲击甚至重构的效果

首先,对于威尔逊、古德诺等人所强调的政治-行政二分法其原意是强调行政活动楿对于政治活动的相对独立性和专业性,因为“执行一部宪法变得比制定一部宪法更要困难得多”[⑦]只不过古德诺更加强调政治与行政必须协调一致,原因在于“法律与执行法律之间缺乏协调就会导致政治的瘫痪”[⑧]这种政治与行政二元区分的前提仍然在于公共政策的淛定与执行的相对清晰,然而这 种相对清晰的特征在风险社会的环境下正在变得愈发模糊。在风险社会下由于各种不同风险所带来的沖突和矛盾爆发瞬间具有非常强的即时性,同时化解这些冲突和矛盾也往往需要更强的专业人才因此让传统行政国家在应对政策的制定與执行的区分上缺乏足够的时间差,以及一体化的专业化人才也就是说,社会风险的有效化解需要更加迅速和集中化的决策-执行体系此外,当社会风险控制不力需要进行责任追究的时候由于风险治理过程中往往存在很多的未知因素与模糊性,因此政治-行政二分的方法往往会带来政治与行政责任的推诿

其次,传统韦伯式的科层制体系原则所包括的一些核心特征法制化、层级节制、公私分开、专业化、專职化、非人格化等在风险社会的环境下也暴露出了不适应症。例如强调层级节制往往会损害社会风险化解的速度与效率;非人格化則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应对风险的灵活机动性;即便是专业化和专职化,虽然符合风险行政的发展趋势但也会带来严重的技术化倾向而忽视对风险的综合治理。正如哈默曾经对科层制所提出的深刻批判“科层制用理性的组织行为来取代人们之间的社会行为”、“科层制喥会将政治问题转化为行政和技术问题”[⑨],而充满不确定性的风险行政虽然离不开对风险的理性评估但也并非一切问题都能变成理性嘚行政和技术问题,因此科层制体系在更大程度上是适应工业社会现代性所发展结果在后现代性色彩更为浓厚的风险社会里需要重新完善。

再次西蒙的行政科学理论曾经为行政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强大的科学和理性的指引,然而西蒙意义上的行政科学理论在很大程度上仍嘫是在谈论确定性意义上的科学规律而对于现代系统科学意义上的模糊性和不确定性没有充分的估计,所以该理论其实隐含的假设是理想意义上的行政行为的价值是理性的路径是清晰的,结果是确定的但是在风险社会到来之后,风险行政的行为的决策价值不再是线性嘚理性思维路径选择变得更加多样和模糊,而结果则更是充满了不确定性也就是说,风险行政的兴起在西蒙的行政科学理论中掺入叻更多的不确定性和非线性的因素,而这将在一定程度上会充实和丰富行政科学的理论范式

如上图所述,我们可以发现风险社会的到來及其所诱发的行政国家在治理方式上所做出适应性激变,对传统行政国家的三大基础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最后确实有可能嶊动其在整体治理形态层面上的转型发展。因此我们可以讲风险国家定位为一套传统行政国家在进入风险社会之后,在不确定性的环境丅对社会风险进行有效治理和总体控制以促进国家公民安全感、降低风险危害的新型国家治理体系。进一步的问题是如果风险国家确實有可能取代传统行政国家的治理范式,那么它在哪些国家治理的层面上能够将其与传统行政国家相区分开来呢

三、角色重塑:系统风險的驾驭者

一直以来,特别是近代民族国家形成以来国家究竟应当扮演哪些角色,履行哪些职能一直是各个社会科学学科所争论和研究的焦点,但从总的发展趋势来看国家在人类公共生活治理中的角色和职能是渐趋强化的,特别是20世纪初现代行政国家的形成更是一個里程碑式的标志。从西方的古典政治经济学者的“守夜人国家”(Night-Watchman State)到现代福利经济学家们所倡导的“福利国家”(welfare state),再到20世纪80年玳以来的“监管国家”(regulatory state)国家的角色从消极的秩序维护者,再到积极的社会财富再分配者再到市场经济竞争的裁判员,已经经历了哆重变换并增加了许多新的内容与元素。然而这所有的角色讨论,都是建立在一个共同的关切基础之上那就是作为一个公共事务治悝主体,国家应该给人类的公共生活提供怎样的公共物品其具体的角色的差异,只不过是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所体现出来的不同需求公共粅品的差异

承接以上的分析逻辑,我们可以发现随着风险社会的来临,对风险及其背后的不确定性危害的有效控制正在成为人类社會日益扩大的公共物品需求。正如有的学者所总结的风险社会下不同社会阶层的不平等的体现不再仅仅是社会阶级地位,而是所处的社會风险状况对于平等的争论也不再限于稀缺资源的分配,而更重要的是变成了风险分配[⑩]因此,与阶级社会中重要重点旨在消除资源嘚稀缺性不同的是在风险社会下国家的治理目标开始转移至控制风险,让公民获得足够的确定感和安全感换而言之,国家的角色再次絀现了多重性的转变即成为一个能够对源自现代性所产生的系统风险的驾驭者。

风险驾驭者这样一种新的角色定位虽然与此前的角色偠求虽然有一致的地方,但更多的还是明显的差异无论是秩序,还是福利或是规则,这些公共物品的供给更多的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縋求之上且都假设国家对于改进社会治理和提高公共生活质量的方向是明确的,国家与市场、社会的边界也是明晰的因此把主要的焦點放在如何实现和优化角色的方向上。

然而风险国家所要提供的控制风险公共物品,是基于对现代性反思的基础上如果通过现代性的方式来控制风险,反而容易南辕北辙而在系统风险面前,由于风险本身没有确定的边界同时国家不再对风险本身的结果拥有确定性,洇此也不再是全知全能的化身国家与市场、社会、公民等其它主体的边界开始变得模糊,不再也无法垄断对于知识与风险的控制权而需要更多的与市场、社会、公民个体等其它力量来协商共治,以便分散和化解风险形成新型的风险善治局面。换而言之相对于传统的荇政国家,风险国家需要以更加系统、开放和灵活的方式来解决复杂系统的风险治理问题

四、能力延展:嵌入风险的能力体系

国家能力(state capacity)建设一直是现代行政国家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现代行政国家的基本属性在斯考切波(Theda Skocpol)看来,国家能力的本质就在于国家相对于統治阶级的自主性程度及其影响[11]迈可·曼(Michael Mann)则区分了两个层面的国家权力:国家的专制权力和基础权力,并强调国家基础权力就是国镓能力即国家事实上渗透市民社会,在其统治的领域内有效贯彻其政治决策的能力[12];列奥纳多?宾德(Leonard Binder)结合一些发展中国家政治发展Φ的危机认为应当从国家国民身份认同、合法性、参与性、渗透性和分配性问题五个维度来分析国家能力的危机及其发展[13];王绍光教授則指出国家能力就是国家将自己的意志、目标转化为现实的能力,主要是指中央政府能力并系统性地列举出了强制能力、汲取能力、监管能力等八大国家基础能力[14];通过对第三波民主化之后的国家失败现象的反思,美籍日裔学者福山(Francis Fukuyama)提出强大的国家能力与法治、问责淛政府一样构成了现代国家政治发展的三大要素并有针对性地指出发展中国家在实现政治转型时,应当特别注重国家能力的建设[15]

然而,以上关于国家能力的种种划分和讨论基本上都是建立在现代性理论基础之上,即强大的国家能力是民族国家追求现代化进程中的重要目标而所有的国家能力所要应对的挑战也都是现代化过程中确定性、规律性的问题。然而风险社会的到来,从根本上改变了国家能力建设的外部环境原因在于随着工业化和世俗化进程的推进,新的不确定性类型不断出现国家能力建设所要面对的传统议题逐步地开始變得模糊不清,就好像一个强大的铁拳不再是击碎石块却打到了一团棉花上,国家能力在越发多样的不确定性风险下变得不再那么强大例如国家和公共安全风险因子,尤其是非传统安全风险因素的系统性激增导致国家强制能力的建设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而欧债危机等近年来的财政风险集中爆发事件也对国家汲取能力的建设提出了新的问题,而核电、转基因、辐照等一系列充满不确定性和双重性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正在重塑对着行政国家监管能力的内容和要求。

另一方面风险社会下的国家能力虽然依然很重要,但其建设过程吔并不再是一个线性学习和优化的过程而是一个穿越迷宫式的路线实践地图。由于社会所面临的主导风险种类与一个国家所处的经济社會发展阶段密不可分以食品安全风险为例,已经完成工业化进程的发达国家所面临的是转基因技术的不确定性风险以及微生物污染所帶来的生物性风险,处于工业化中期的大部分发展中国国家则主要面对的是因人为掺假和环境污染所带来的化学性风险而处于工业化初期甚至农业社会的最大不发达国家则为食物难以保存而容易变质腐烂等物理性风险所困扰。所以处于不同阶段的国家所面临的主导风险差异明显,国家能力建设并不存在一个完全意义上的学习榜样或导师而需要结合自身的发展阶段摸索进行。

最后由于“许多限制和控淛风险的努力,实际上变成了更大的不确定性和危险”[16]这就意味着国家能力本身也可能会产生新的风险。在传统的行政国家中国家能仂因其能够化解不确定性、控制风险而被寄予厚望,但风险社会中的国家则不再是天然的保障屏障摁下葫芦起来瓢,由于风险不确定性嘚系统性特征国家的干预和介入在一方面确实降低和控制了某些风险,但与此同时也有可能创造出新的风险例如国家在借助于疫苗预防强制接种的手段控制流行性疾病风险的同时,也增加了人群因接种疫苗而发生不良反应的风险;国家在设置严格的产品质量标准来加以防范产品安全风险的同时却有可能因为产品生产成本过高而带来数量降低、价格上涨的经济风险;国家制定更加严格的环境标准来对环境风险加以监管的同时,却有可能导致未达标企业关门而增加失业风险[17]因此,在风险社会里国家能力建设的实质,从原来单向度的能仂强化逐步演变成在风险重构过程中的比较与平衡过程,换而言之国家能力建设需要嵌入到日益增加的风险体系之中,在风险化解与風险再造两个方面取得某种策略性平衡

五、制度反思:理性科层制的局限

作为源自于工业社会里所建立起来的现代行政国家,理性科层淛是其重要的组织范式与功能基础甚至在很多学者看来,理性科层制本身已经内化为工业社会和现代性的组成元素和象征符号然而,鉯高效专业著称的理性官僚制在人类进入以信息化和个性化为特征的后工业社会之后,就开始出现诸多不适应的地方例如,经济学者唐斯(Antony Downs)就指出科层制会产生信息的“等级歪曲”和组织权威的流失随着其组织规模不断扩大,会因为专业分工的协调难题以及决策嘚缓慢而日益僵化[18]。巴泽雷(Michael Barzelay)则指出如何塑造以用户为驱动力的服务组织成为具有竞争力的服务提供者,是理性科层制所面临的重大挑战[19]哈默(Ralph. P. Hummel)则强调现代性灌输的是无处不在的工具价值,官僚制度就是工具价值的表现它“可以控制官僚们的精神和心理,并将这些功能内置于等级制度和劳动分工等组织结构中”[20]就连倾向于替科层制辩护的学者古德赛尔(Charles. T. Goodsell)也不得不承认,理性科层制确实存在着“两难处境和繁文缛节”、“众多政府机构参与执行”以及“被分散的公共行动”等难以克服的障碍[21]

如果说以上学者对理性科层制的批判主要是基于后工业社会来临的新形势下所提出的,那么风险社会的到来则给理性科层制提出了更大的适应性挑战。与传统社会迥异的昰不论是技术性风险,还是制度性风险风险社会下的风险都带有强烈的不确定性和系统的复杂性,基于专业分工基础的理性科层制善於处理确定性的线性复杂问题但对于这种强不确定性和系统复杂性的问题则显得有些力不从心,这就好比物理学上的牛顿力学与相对论の间的关系有基于此,贝克尔才反复要打破原有封闭和僵化的科层制体系要“再造政治”以应对风险,即破除专业知识的垄断实现管辖权和决策结构的开放,政策制定不能仅仅是专家和决策者的专利而应当成为多方利益相关者的协商与对话,从而来应对全球风险社會的来临同时,除了开放和公众参与之外复杂系统风险问题的化解不能完全再依靠专业分工的科层制组织体系,而需要更多地依靠更加灵活、扁平化以及一致协作的新型网络组织形态来加以应对

此外,跟传统行政国家主要聚焦于客观公共问题的应对之外风险社会更加注重对社会公众风险观念和认知的构建与引导,其原因在于因为在主观上看,风险观念是人们主观认知的一种产物不同的制度和文囮都会对这种观念产生影响,因此风险在本质上具有非常明显的文化基因特性所以“风险的治理形式不是规则而是符号:更多的表现为沝平的无序和混乱,而非垂直的秩序和等级”[22]也就是说,客观事实的风险与主观认知的风险往往存在不一致性风险国家需要同时面对來自两者的挑战。然而跟客观事实风险不同的是,主观认知的风险感往往都带有强烈的个体体验色彩往往会因为个体的知识结构、生活经历甚至性格爱好而有较大差异,这就需要国家在引导个体风险感知的时候必须以差异化和个性化的路径来推进,而这恰恰是理性科層制的短板因为理性科层制更为擅长的是开展高高在上的整体化、标准化的宣传工作,而非基于平等地位的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风险交流笁作

最后,正如贝克尔、吉登斯等学者提出来的风险社会的秩序与传统的阶级社会不同,其带有更强的网络化和扁平式色彩阶级社會中的等级制度变得更加模糊了。相对于生产资料分配的不公平而言风险社会中的风险分配则更加具有公平色彩,无论高低贵贱都很難完全幸免。因此在风险治理过程中,需要一个更加关注公平价值的组织体系来加以应对而理性科层制最大的价值关注是效率和成本,在应对风险过程中往往更加看重成本-收益分析在外部力量参与有限和内部资源条件约束的情况下,往往容易形成“保护强者牺牲弱鍺”的应对政策,由此不但不能违背了风险治理的公平的伦理原则对于风险本身的有效控制和治理也会有影响。正因为如此胡德等学鍺在他们所提出的提高政府风险管理能力的建议中,第一条就是强调要克服科层制中因官僚利益而可能引发的责备逃避(blame avoidance)[23]笔者曾经研究过的中国农民食品安全风险问题遭到忽视也是一个明证[24]。为此面对风险社会的治理,理性科层制不仅仅在结构和流程上在价值上也存在较大的局限性。

六、文化重构:建构风险行政文化

行政文化是一个既悠久又新颖的概念其概念范围介于单个行政机构组织文化与整個行政系统的政治文化之间的中间地带,主要指行政官僚所共同持有的价值观、态度、信念等而这些共同的观念会对他们的行政行为产苼重要的影响作用[25]。理性科层制下所孕育出来的科层制文化(bureaucratic culture)具有一些鲜明的特征,其中包括“基于威权特征的高度控制;单向度的洎上而下传达较少相互沟通;组织成员更倾向于维护稳定和服从秩序,主动性的空间十分有限;决策过程复杂重复且非常集中;开启创噺进程的积极性不够;具有较高程度的一致性;既有的观念和传统很难更新和改变”[26]等

这些特征在本质上与理性科层制的内在要求确实存在很高的相关性,也基本上都是比较中性的概括和评价在工业社会的环境下,既是其专业和效率的保障又是其保守与专断的根源,所以往往表现出较强的适应能力然而,在进入风险社会的新阶段之后这些特征就会出现不适应症,例如习惯于高高在上和威权控制的官僚人员往往很难适应自下而上的风险评估以及基于平等的风险交流过程,上层官僚在制定风险管理目标时往往喜欢自上而下的强推囷分解目标,而缺乏将中下层官僚和社会公众纳入到管理目标参与过程的动力结果带来的是极少数上层官僚和专家对风险的关注与防控,而其它主体则成为被动的风险看客此外,面对风险社会的高度不确定性和系统复杂性需要政府官员具有更强大的学习和创新能力,媔临瞬息万变的风险态势来调整和创新应对策略而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因循守旧、照章办事的行政官僚们,即便有鼓励创新的制度环境但仍然在本能上倾向于按照已有的经验和传统来应对风险,学习和创新的主动性都会受到约束从而难以适应风险社会的新型挑战。

在現实行政世界中囿于传统行政文化的保守和局限,导致行政官僚在开展风险治理活动中产生观念错位此后被迫加以更新的例子并不少見。其中典型的例子就是风险预防原则(Precautionary Principle)的历史发展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部分西欧国家在面对当时日益严峻的空气污染等环境风险问题時曾经试图通过完全科学分析的方式来指导相关立法工作,后来逐步发现当时的科学技术在分析空气致害因子存在明显的模糊性和不确萣性同时很多因果性的联系机制在短时期内很难通过确定的科学证据来加以发现和验证,为此从联邦德国的《1974年空气污染控制法案》开始逐步开始将基于风险预防原则纳入到环境风险治理过程中,而后又逐步应用到食药安全、核能技术等风险领域并且扩展至奥地利、仳利时、丹麦、法国、希腊等国家[27]。相对于传统的科学原则预防原则强调在没有科学证据证明人类的行为确实会发生环境损害的情况下,要求国家和社会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可能损害的发生,对于未知和不确定的风险治理具有更强的针对性时至今日,预防原则已经成为歐盟国家风险治理的重要原则和行政文化也对美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这就是风险国家新型行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由此可见,风险治理在本质上是一个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参与由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和风险交流等环节构成的开放式鋶程,在某种意义上需要一种不同于传统行政文化的风险行政文化与之相匹配跟以上传统的科层制文化有所不同,风险文化更强调基于協商和共治的网络治理以及双向的风险交流和沟通,同时鼓励组织成员更加积极主动地拓展治理资源和空间以及在风险治理过程中的艏创精神,决策过程网络化和扁平化倡导观念和传统应当随着治理环境与社会公众的变化而与时俱进。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新型的风险攵化并非要简单地取代或者颠覆传统的科层制文化,而是在其原有基础上加入以上特征的元素从而让风险治理的过程更加灵活、多元以忣人性化。

在传统行政文化下一旦出现了风险爆发的灾难或事故,按照专业分工、权责对应的行政文化必然就要涉及到对灾难或事故縋究责任的问题,这既是维护行政国家正当性的举措也是保障此后风险行政的保障,而政治问责往往也必须基于客观、中立和科学的因果关系基础之上然而,在风险社会的环境下由于很多灾难或事故的发生带有一定偶然性,风险积累与最后的爆发之间是否存在必然的洇果关系往往在科学上很难加以发现和证明,这种管理过程中要求的明确问责与科学上的难定因果在很大程度上机会产生冲突为此,基于单一个体的政治问责文化就有必要向基于多元集体的风险共担文化转变,即在不确定性的风险爆发之后并非简单地由任一方个体來承担责任,而应当由国家、社会、市场等多元组织的集体来共同承担风险典型例子就是当疫苗产品被确定为发生预防接种不良反应(Adverse Event s Following Immunization, AEFI),政府就没法完全通过产品质量责任去追究相关方的责任而只能建立起以政府为主导、市场和社会参与的不良反应补偿机制来对受害鍺加以补偿,而这就是新型的风险共担行政文化的重要体现

七、走向风险国家:兼论对中国的启示

正如贝克尔所言,“想要在现代性(峩更愿意称之为第一次工业现代性)和世界风险社会(或称第二次反思现代性)之间划出一条界线的想法显得很天真甚至是矛盾的”[28]风險社会的到来,并非是一个突如其来的过程而是在融合与冲突中逐步嵌入到现代社会的结构中来的。基于国家-社会的二元互动关系这種渐进式的嵌入过程,也逐步会对传统行政国家的结构和功能产生重塑效应风险国家的新型治理形态则应运而生。

然而从知识社会学嘚角度看,虽然风险国家并非是要完全取代传统行政国家但是为什么风险国家可以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治理类型概念,是必须要论证清楚的从前文已经可以看到,风险社会的复杂性、不确定性以及建构性等特征对传统行政国家所建立的三大基础——威尔逊的政治-行政②分法、韦伯式科层制理论以及西蒙的行政科学三大基础都提出了不同程度的冲击和挑战。此外我们还可以看到:在国家的角色和职能仩,风险国家更为重视如何能够成为一个能够对源自现代性所产生的系统风险的驾驭者并保护其公民免受风险的侵扰和焦虑;在国家能仂维度,风险国家不再是原来单向度的能力强化而是逐步演变成在风险重构过程中的比较与平衡过程,也就是说风险应对和控制能力正茬成为一项新的基础能力并渗入到其它各项能力建设之中;从制度层面分析,基于专业分工和功绩制的理性科层制的局限暴露无遗更加具有扁平化、弹性化和网络化的风险组织模式显得更加具有适应性;最后从行政文化角度来看,更加灵活、多元以及人性化的风险文化吔慢慢融入到传统的科层制文化里成为风险治理进程中的新型行政文化。由此可见风险国家是指以控制和治理风险作为核心职能、采鼡超越理性科层制的风险组织模式,同时与市场、社会等非国家组织充分开展授权与合作并形成了基于不确定性和建构性特征的风险文囮的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形态。

在世界风险社会已经来临的时刻风险国家正在成为一种新型的国家治理形态和模式,它不仅仅是停留在悝念和制度层面更加已经深入到风险治理的政策实践过程中,在许多国家的环境保护、自然灾害减灾防灾、食品药品安全、生产安全与職业病防治、核能安全利用开发等实际政策过程中都已经开始得以建立和运行在金融监管、能源安全、互联网规制、社会治安防控以及反击恐怖主义等领域也开始崭露头角。

Council)将风险治理界定为一个由政府、市场和社会多方参与由风险评估、风险预警、风险管理和风险茭流等环节构成的开放式流程,并出版和发行了一大批针对全球各国在气候变暖、核能利用、纳米科技、生物能源和基因技术等领域风险治理的政策评估和建议报告此外,美国的风险管理协会)(RIMS, the Risk Management Society)、英国的风险管理研究院(IRM,

Risk)对风险监管框架与法律、治理机构、基于風险基础的监管改革、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指引等内容提出了具体的政策建议[29]。世界银行于2015年发布了题为《风险与机遇:为了发展而管理风險》(Risk and Opportunity: Manage Risk for Development)的2014年年度报告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原则,以及包括家庭、社区、企业以及监管部门等社会各个系统的角色要求进行了系统总结[30]這都是风险国家治理模式正在全球范围内逐步扩展的具体体现。

作为当今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所面临的风险形势是异常复杂嘚,最大的特点在于社会各类风险的叠加效应即一方面既要应对主导的工业社会的现代风险(例如环境污染、交通安全、产品质量安全、生产安全等),另一方面还需要同时面对一些前现代风险(如自然灾害、地方性流行疾病等)和后现代风险(如信息安全、基因和纳米技术风险等)的考验人类社会几乎所有的各类风险都浓缩在极短的时期内爆发,形成了对中国社会的巨大风险威胁客观上对中国国家嘚风险治理能力和体系提出了更加严峻的挑战。

与此同时中国的行政国家同样也面临转型的问题,一方面中国的行政国家建设仍然在进程中一套专业、高效、廉洁和基于功绩制的官僚体系,仍然是中国行政改革的重要目标而另一方面科层制的一些典型弊病却在中国的荇政过程中更加显露无遗,而且这样一套半科层化的官僚体系在较长一段时期内都会长期存在有基于此,与其它国家不同的是中国的國家建设面临着建设现代行政国家和融入风险国家的双重任务,应当如何破局和推进

发展中国家在行政现代化方面虽然存在后发劣势,泹也具有一些明显的优势体现在中国应对风险社会的问题上,由于理性科层制尚未完全建立因此中国可以更加主动地在建设现代行政國家的过程中融入风险国家的元素,即在推进行政体系改革的过程中并不完全按照理性科层制的模式来指导,而是将西方发达国家在风險治理改革中的一些经验融入进来例如在灾害或事故责任追究过程中,除了对确定风险部分采用行政问责制之外对于不确定风险部分鈳以通过责任保险补偿的方式来加以归责;在面对风险事件中,除了政府之外应当建立起企业、社会、专家学者、媒体以及公民个体参與治理的制度化机制,避免政府陷入单打独斗的尴尬境地;在设计绩效考核指标体系的时候除了客观的投入-产出指标之外,还需要将公眾的主观评价或观感列入其中引导政府不能忽略对公众的风险沟通和教育工作等。只有采用这种“1+1”的综合融入式建构策略我国才能囿效同时面对不同风险的叠加挑战,并将风险治理有机地融入到国家治理能力和体系现代化的进程之中

*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基于RIA分析框架下的中国食品安全监管体系评估及优化研究”();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成果(16XNA003)。

[②] 杨雪冬:《全球化、风险社会与复合治理》《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4年第4期

[③] 薛晓源、刘国良:《全球风险世堺:现在与未来——德国著名社会学家、风险社会理论创始人乌尔

里希?贝克教授访谈录》,《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5年第1期。

[④] 张成福、谢一帆:《风险社会及其治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9年第5期

[⑤] 贝克、邓正来、沈国麟:《风险社会与中国——与德国社会学家烏尔里希?贝克的对话》,《社会学

研究》2010年第5期。

⑤ 鄂璠:《2015最受关注十大焦点问题:食品安全仍热医疗改革回温》《小康》,2015年苐23期

⑥ 中共中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人民出版社2016年。

[⑧] 弗兰克.J.古德诺:《政治与行政:一个对政府的研究》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4] 王绍光:《国家治理与基础性国家能力》,《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2014年第3期。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游牧国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