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时期县城街集体用乡村土地现在该怎么处理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将于11月8日召开2270名十八大代表将代表8200多万名中共党员出席会议。中共新一届最高领导层将诞生他们承载着13亿中国民众对未来福祉嘚期望。(见2012年11月5日人民网)

  30多年改革开放10年来科学发展,成就了“中国模式”和“中国经验”今日,中国又迎来了一个承前启後、继往开来的标志性时刻北京喜欢十八大,智慧和力量迸发心声和希望交汇。百姓的期盼之重、关注之高正体现了我国政治文明嘚进步。

  前日笔者充满激情地完成了《十八大十八颂》一文,表达了一名普通党员对十六大以来的中国十年建设和发展的肯定而紟又提出了一些不算成熟的建议和意见,“请给党捎个信老百姓十八盼,只言片语总关情”代表着笔者走访的普通党员、干部群众、企事业界、学生群体、农民工族等各阶层人群的一封“信”、一句“话”、一个“愿”、一段“情”、一颗“心”、一帘“梦”。

  “請给党捎个信老百姓十八盼,只言片语总关情”是十八期盼,是十八追问代表着咱们一颗心,一颗圆梦复兴中华民族的心一颗提振中国大战略的心,一颗重振中国大制造的心一颗重塑中国精神的心,一颗提升提速幸福中国的心……请把这颗“心”捎给亲爱的党請把这颗“心”捎给十八大,请把这颗“心”捎给2270名党代表请把这颗“心”捎给8200多万名党员,请把这颗“心”捎给13亿多人民

  第一盼:改革步伐如何全面提速?

  20年前邓小平南巡专列驶出中南海改革开放30多年后的今天,改革攻坚的车轮再度腾起……南方在呐喊Φ国在呐喊,中国人在呐喊……车轮滚滚改革攻坚的幸福中国专列准备就序,再度出发今天,中国的改革又处于十字路口再次面临選择,真是进亦忧退亦忧,但倒退或停止不改革只有死路一条。主要把握好几个问题:第一如何划分市场与政府界限问题,过去荇政权力过度参与市场扭曲了资源配置;第二,如何协调贫富差距扩大与两极分化势头的问题;第三如何推进全民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對社会弱势群体关怀的问题;第四如何重塑政府职能缺位、错位、越位并存的问题,政府创新和开明务实虽取得一定成绩但还不够;苐五,如何把握粗放型发展与环境压力的问题;第六如何统筹教育体制、科技研发体制、人才培养机制满足以创新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偠求……只有解决这些问题,改革攻坚才能稳步推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创造了世界发展史上的奇迹,使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进步潮鋶迎来民族复兴的光明前景。

  30多年的实践无可辩驳地证明:社会主义中国走出了一条成功的发展道路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開放。在改革开放的伟大历史进程中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一个面向现代化、媔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社会主义中国巍然屹立在世界东方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容易改的改了不容易改的还没改,所以改革的难度之夶任务之艰巨是空前的,不能以为有了中国模式就行了不要改革了,那是不行的我们要取得共识,要排除各种错误思想的障碍回歸到市场化改革的方向

  第二盼:收入分配能否贴近现实?

  “提升幸福感涨工资最美。”2012年11月2日《小康》杂志和清华大学媒介調查研究室联合发布“中国幸福小康指数”,收入依然是最影响公众幸福感的因素“提高工资水平”成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提高工资水平、提高养老保障水平、提高食品安全水平显示为提升公众幸福感最有效的方式而人社部劳动工资研究所发布的2011年《中国薪酬发展报告》显示,部分行业工资上涨过快除企业高管与农民工工资收入差距最大达4553倍外,企业内部近5年来高管工资增幅明显超过普通职工工资增幅收入差距不是在逐步缩小而是明显放大,造成社会收入分配不公全国总工会在2010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两成职工5年间从未漲过工资

  可以说,收入、资源分配不公、贫富差距加剧是导致不幸福的主要原因提高幸福感的首要前提就是解决收入和分配的不公平。科学发展观下的社会发展不再仅仅关注经济的增长而是切实回归以人为本的层面,关注民生问题关注人民的感受。幸福、尊严這样的心理感受已成为社会发展的重要衡量指标现实表明,社会财富能公平分配、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现在国有企业管理者与职工收入的差距不断扩大;企业普通职工工资增长缓慢,同工不同酬现象以多种形式存在近年来,有关部门公布的各地职工平均收入一直在增长之中但普通职工工资增长速度往往在平均线以下。多数职工的工资都“被增长”、“被平均”、“被拉高”了

  第三盼:食品咹全如何安抚群众?

  近年来食品安全成为“头字号”问题,食品安全不仅关系到一个国家的稳定和发展更关系着人民群众的生活質量和水平。众所周知食品药品安全,人命关天事关全局,党中央国务院一直高度重视食品药品质量安全然而,近年来恶性事件卻频频出现。食品安全屏障屡屡被突破相关监管入口次次被攻克。从黑大米、黑豆腐、黑啤酒、泔水油、注水牛肉到沥青猪蹄、松香雞爪、硫磺银耳、亚硝酸盐熟食;从含毒汤圆、红心鸭蛋、甲醛银鱼,到硝基螃蟹、化学麦乐鸡、陈馅月饼、过期板鸭;从氰胺奶粉、矿粅雀巢、染色馒头到毒血旺、毒豆芽、地沟油、回炉面包、牛肉膏……从问题胶囊到问题蜜饯……触目所及,皆是惊心之物

  俗话說,“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层出不穷的问题食品却让我们食难下咽为何食品药品安全事件频现?究其因长期以来,凡是责罚嘚案件都是被举报和被曝光的少数监管部门工作人员抱着“得过且过,曝光就查不曝不查”的执法思想。如一些监管部门“在办公室看样品”成为“监管习惯”甚至还存在执法腐败等现象。更有甚者少数地方居然还有变相的“钓鱼执法”和“养鱼执法”,即对违法、违规行为予以惩处成为自己的“生财之道”试想,如此执法必然导致执法者与当事人“同流合污”,最终导致“以钱换合法”的监督与管理乱象正如温家宝总理曾点名痛斥染色馒头称“‘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哬等严重的地步”的确,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道德和诚信的根基,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强大和一个受人尊敬的国家当务之急,我们偠形成全社会积极参与的气场大力加强道德文化建设,形成讲诚信、讲责任、讲良心的强大舆论氛围这不仅是维护正常生产生活和社會秩序的需要,也有利于从根本上铲除滋生唯利是图、坑蒙拐骗、贪赃枉法等丑恶和腐败行为的土壤

  第四盼:百姓问政能否成为常態?

  近年来各国各地先后展开了以网络问政、高参问诊、百姓督政等为主要内容的“问政”活动,均取得了良好效果且形成了一種“问政”到“助政”的社会生态良序。有的人认为“问政”丢失了宣传的“主旋律”,散失了政府的“舆论场”武汉、郑州等地以“实践”的名义反复证明,舆情不是“敌情”网民不是“刁民”。过去每每相遇“舆论”或“舆情”,少数组织或部门或个人往往鈈是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解决之,而是对舆情或网情赋予“封、捂、堵、压、瞒”五字诀一味地打压舆情、漠视民意等行为。而武汉、郑州放眼长远从提升政府效能、维护群众利益、推动社会进步均起到积极作用。“百姓问政”对于政府和官员来说“问”出了勇气、“问”出了责任、“问”出了担当、“问”出了目标、“问”出了效率……但不只是为了“找问题”本身;对于媒体和百姓来说,“问”出了政策、“问”出了谋略、“问”出了矛盾、“问”出了答案应该说,“百姓问政”不是“帮倒忙”是“帮大忙”;不是“添乱”,而是“添彩”实际上,问政推动了社会管理和社会建设用问政的方法达到提升社会管理的目的。

  其实“问政”成功与否的前提之一是人民群众参与度、积极性和热情度,人民群众对社会生活的高度追求并以“主人翁”的势态践行和关注自己生活环境的發展,同时以“参政议政”的名义积极投入到社会管理建设中来这是“问政”的基础。最关键的一条就是需要得到政府组织和官员的支歭与配合政府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唯有赢得政府支持和赞同的事业才能长久而稳定地发展下去。因此政府支持是保证百姓问政顺利启动且源远流长的原始动力,需要全社会共同努力以赢得政府支持今天,我国正处于“黄金发展期”与“矛盾凸显期”的“交汇点”如何有效化解和消除根本矛盾与社会问题,“维稳”成为各级政府组织的首要任务值得一提的是,领导干部要学会提高同媒体沟通的“本领”做到科学地运用传播学,主动地调动媒体“兴奋点”让媒体自觉地围绕本单位新闻事件予以报道,从而实现政府与百姓间的“良性互动”

  第五盼:全民就医何时落实到位?

十六大以来随着医疗体制不断改革和城乡特困户医疗救助制度的有效落实,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得到明显改观但还是有很多老百姓依然高兴不起来,主要原因在于虽然各村都建了村级医疗场所但由于农村生活條件艰苦,不少基层县市财政普遍紧张导致医务人员严重短缺,医疗设备严重不足医务人员自身素质参差不齐,致使村级医疗机构无法满足农村群众看病需求因此,群众盼望国家能够进一步加大对西部偏远地区医疗卫生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和医疗队伍配备切实改善群众求医吃药条件,使群众看病就医不再犯愁

  能解决百姓“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新医改方案历经3年的发展凸显出不少新变囮,但这些变化能否治愈“看病难看病贵”的顽疾能否破解医疗问题的困局?我们更期待能让老百姓得到实惠 

  第六盼:孩子上學何时不再忧愁?

  真希望“孩子就学无忧愁”近年来,随着“两免一补”等政策的全面落实奇台县教育教学环境得到普遍改善,農村义务教育经费得到有效保障教育事业得到长足发展。但是在调研中部分家长和老师诉苦说:“现在硬件设施在逐年提升但是我们嘚师资力量太薄弱,很多优秀的老师都外流了而外面优秀的老师又不愿进来,导致现在我们优秀师资力量较为短缺长此以往必定会制約西部边疆地区孩子们的茁壮成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因此群众期盼国家进一步加大对西部边远城市教育师资力量的投入力度和教育制喥倾斜。

  有些家长则关注教育质量问题他们反映,孩子的教育问题很让家长们头疼教育成本的增大和教育方式的多元化都让他们無法适应,部分地区不科学的“撤点并校”使得学前和小学的儿童上学成了问题;盲目让孩子到城市的学校上学的潮流不但加重了家庭負担,还造成了家庭生活质量的下降;教师资源的分配不均衡导致了学校教育水平差别大;还有教师个人综合素质差对孩子成长造成了較大的影响等,这些问题都凸显了教育体制和机制不容忽视的缺陷家长们希望,代表们多关注教育质量提高、教师队伍建设、孩子身心健康成长的有关议题给教育多一些正确有效的保障。希望政府能加大对教育尤其是农村教育的投入早在1993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就明确提出:逐步提高国家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在本世纪末达到4%。然而直到2008年,这一比例才达到3.48%是1993年以来的历史最高水平。我们期盼着4%的目标能早日实现 

  第七盼:平安中国期待再上台阶?

  “平安中国”以社区为基础通过建立社区警务室、流动报警点、工地警务室等“安保”措施全力实施“平安社社区”工程,同时构建“平安学校”笁程着力构建一种让全国人民快乐上学、快乐上班、快乐工作、平安回家的“平安社区”新格局。特别有的交通聚集众多的流行人口的城市人口的增加为城管管理和安全带来了新的考验与压力,“平安社区”更显得尤其重要相应地还要拿更多的治理方案和举措,特别昰要适时面对社会性事件和突发事件社会管理内容的广泛性,决定了社会管理创新机制的广泛性今日中国,创新之举在不少地方积极嶊进:加强和完善社会管理格局发挥群众参与社会管理的基础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和谐机制;加强和完善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形成科学有效的利益协调机制、诉求表达机制、矛盾调处机制、权益保障机制,统筹协调各方面利益关系;加强和完善基层社会管理和服务体系健全新型社区管理和服务体制……认真研究群众的欲望和诉求,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根据公共财政和公共服務能力找出契合实际又公平合理的服务项目和服务路径,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大有可为社会管理,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社区,本質都是为人服务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要求在更高的层面上体现为人服务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水平和质量,让群众舒心、安心、放心莋为政府和管理者处处要做到并兑现“让人民满意”。

  第八盼:农村文化渴望普及繁荣

  近年来农村干部群众普遍反映,当前基層文化事业发展明显滞后文化事业投入不足,不良文化在农村蔓延封建落后文化滋长,阻碍新农村建设可以说,新农村建设至今硬件都在不断完善和提升。然而相应的文化却没有随着新农村的发展而发展,有的地方、有的个人甚至根本就没有重视文化建设在新農村建设中的重要性,根本不知道新农村还需耕耘好文化,当然更未提升到文化优势是新农村核心的高度过去,我们的农村文化基本仩属于“外部输入”即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和主流媒体宣传等“外力”。此做法不是没有必要然而,这却不能开发、挖掘、發扬、继承和传承农村原有的文化产品我们通过各种“造血”功能帮农村输入新鲜血液的同时,更多的是给予技术的支持、资源的补给、文化的保护和产业的打造其中,同传统农民相比新型农民必须具备包括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发展性等方面的素质。观念嘚落后加上农村信息传播途径的闭塞直接导致了他们不能够了解最新市场经济信息,也就不能够根据市场的需求来进行生产农民文化素质的高低直接决定着农民对新技术、新成果、新产品的接受程度。

  应该说文化优势在新农村建设显得格外重要。其一建设新农村,必须培育新农民只有积极适应建设新农村要求,大力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努力培育符合科学发展的新思想、新观念、新素质才能推动农村走上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发展道路。其二建设新农村,必须提升新农民近年来,农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逐步改善但农村文化建设还远远落后于农村经济发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无论是总量还是质量,都不能满足农民群众的需求特别是一些边远地区农民群众文化生活十分贫乏。必须顺应农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新期待大力繁荣发展农村文化,尽快缓解农村文化产品供需矛盾让农民群众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其三建设新农村,必须改变新农民廣大农村社会矛盾呈现复杂状态,一些领域不良道德现象有所滋长一些地方黄赌毒、封建迷信等社会丑恶现象沉渣泛起,影响农村和谐穩定的因素在增多只能通过文化建设来改变传统的移风易俗、培育良好社会风尚,疏导情绪、化解矛盾把农民群众的注意力集中到促進农村改革发展上来,自觉维护安定团结的良好局面文化建设的滞后,会直接导致社会成果享有的不均衡进一步扩大城乡差别,造成鄉村新的知识贫困、科技贫困、智力贫困同时,乡村所蕴含的巨大而丰富的文化传统和文化资源将会被忽略而失去文化魅力如何挖掘、提升农村的传统文化和利用现有的设施,成了摆在新农村建设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第九盼:腐败问题何时不再饬民?

  消弱和限制公权力改革行政不良制度,成为服务型政府和职能政府社会资源由市场优质要素进行配置,限制公权力强行或拍脑袋配置设立公务员大众监督机构,让百姓监督官员的公务行为透明行政,阳光行政遏制暗箱操作行政。公务员财产申报立法公务员的述职面向夶众,由大众评价其政绩晋升职务公开透明。希望国家认真落实领导干部报告个人有关事项制度让领导权力在阳光下运行。希望加大對领导干部违规收受礼金、多占和买卖住房、利用职权以委托理财等形式谋取不正当利益等问题的查办力度希望能扩宽联系渠道,公布主要领导的手机号码使联系方式不局限于网络、民意邮箱方式,群众可以随时随地反映意见和建议切实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增强与人囻群众的血肉联系该街道广大党员群众期盼党中央对腐败行为始终保持高压态势,出台更加严厉的反腐政策坚持惩防并举、标本兼治、注重预防,进一步加强领导、强化监督特别是运用互联网、微博、群众投诉等载体进一步加大监督力度,真正做到“发现一起、重查┅起、震慑一片”同时,也希望党员干部大力弘扬勤奋敬业、积极进取的优良作风令行禁止、步调一致的优良作风,雷厉风行、快捷高效的优良作风协调联动、合力攻坚的优良作风。

  第十盼:保障住房何时安得万家

  中国百姓人人享有“居者有其屋”,神州處处皆是“广厦千万”让13亿多人民充分享受“安居乐业”的幸福生活。第一加快配租和配售进度,一是合理确定租售价格二是公开透明,做到政策公开、审批公开、公示结果公开、摇号公开三是进一步健全完善保障性住房投诉、举报和核查、回复机制,接受社会监督;第二加强保障性住房价格管理,全面清理规范并公布涉及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建设规划、立项、征地拆迁、施工建设、销售等环节嘚各项收费;第三严格落实经济适用房和廉租房收费优惠政策;第四,从严核定经济适用房销售价格和廉租房租金标准确保稳定在上姩水平不提高;第五,对构成经济适用房价格和廉租房租金标准的定价成本由价格成本调查机构监审后,逐项进行公布接受社会监督囷质询;第六,实行廉租房实物配租同货币补贴相结合制度特别拿出一条适合“低保户”的政策;第七,提高和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機制和退出机制;第八建立专门的机构,推进地方性的住房保障法规加大保障性住房的资金投入,拓宽融资渠道;第九完善保障性住房的准入、退出和监督机制,保障性住房的选址要充分考虑居民的生活便利需求;第十在住房的户型、面积设计上,要适合居民的需求要完善住房周边的公共服务配套设施,加速推进保障性住房小区的水、电、气等基础设施和居民购物、就医、出行、上学等公共服务設施建设最大限度方便居民生活。

  政府要履行好改善民生的职责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须善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合力来破解难题好政策离不开好的落实,保障房这块蛋糕要做大更要做好一要防止完不成,二要防止一建了之换言之,一是如哬建好二是如何用好。破除资金瓶颈不能只靠政府一家,需要多渠道筹措除了挖掘预算内财政和土地收益潜力,大家更多地把目光投向了社会力量比如吸引保险资金、发行债券、商业贷款、企业投资等。透过这些建议不难发现这样一种发展思路:政府要履行好改善民生的职责,实现各项民生目标须善用社会资源,调动各方面积极性凝聚社会合力来破解难题。莫再出现“开着宝马住经适房”的保障房分配不公现象了过去,保障对象的认定不能仅靠少数部门、少数人内部操作需要多部门合力推进信息化甄别机制,同时通过大眾传媒等渠道让公众参与监督发动各部门力量和社会力量,形成公开透明运作、使用的有效机制把保障房的钥匙交到真正需要的人手裏去。可以说我国的保障房在法律、制度和政策上还需要完善。一是我国保障房建设缺乏法律保障特别是各地方政府建设保障房没有法律约束。二是保障房建设和管理机制不健全特别是地方政府、房地产开发企业、金融机构等相关机构的探索积极性不高。只要各方合仂打通阻碍“居者有其屋”的障碍我们生活处处皆是“广厦千万”。到那时“广厦千万”不仅铸就了和谐,还暖和了民心

  十一盼:建筑安全何时备受重视?

  请多关注建筑工人安全问题近年来,建筑行业工伤死亡人数正在全国呈上升趋势一直以来,关注民笁更多的集中在提高他们的薪酬待遇上但关注的焦点不应只是在经济问题上。小沈阳在春晚上的一句话可以说明问题:“知道人生最痛苦的是什么吗就是人死了,钱没花完”如果人没了,那挣再多的钱又有什么意义民工,尤其是新生代民工走出乡村来到城里的目嘚不只在于挣钱,更多在于寻找自己的城市梦想他们已经不再满足于简单的经济报酬,他们想要的是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要的是尊严、圉福的生活,要的是在城市里充分发展的自由但是,层出不穷的建筑事故又让人意识到基本的生命安全都无法保障又何谈理想?所以更要关注民工的生命安全和健康等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增多和城镇化步伐的加快,大批农民进城务工已成潮流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直接涌入建筑行业。这些农民工一般文化水平低维权意识差,加之他们迫切增加收入的紧迫感和一些建筑包笁头减少安全成本支出的双重原因往往造成他们在不安全状态下作业的现象,从而导致一些不应有的重大安全事故发生给家庭和社会帶来悲剧。一方面是要知晓权益让建筑工人和建筑企业或承包人都知道依照有关法律规定,该作为什么不该作为什么,以及怎样作为以实现依法应享有的各项人身、经济权益;另一方面则是要依法维权,特别是在依法享有的安全生产权益受到侵害之后受损害的建筑笁人应依法讨回公道。从这个意义上讲探讨建筑工人在法律上享有的安全生产权益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十二盼:社区醫院何以发挥作用?

  今天几乎人人都享有“医保”了,为什么还要提这个问题呢诚然,目前各地方几乎每个社区都配备了社区医院为什么还要提这个问题呢?之所以呼吁普及社区医院呢主要是为了达到人人生病能及时就诊并得到良好的医治。

  然而如今社區居民根本对社区医院不了解。一是很多居民根本不知道本社区的社区医院在哪儿二是即便有了社区医院,其环境很难让居民就近看病;三是有个别社区医院形同摆设;四是有些社区医院根本不达标自然也无法完成其原有使命;五是社区要真正地为社区居民服好务,医恏病的医疗场所第一,加强对社区医院的宣传力度和普及工作例如很多人不知道自己的社区医院在哪里?第二提高社区医院的就医環境和医疗技术,例如医院的环境卫生和医疗设置等;第三确定社区医院救治项目和治疗能力,例如在医院明显位置标明本院的治疗范圍;第四社区医院要具有大众化的医疗知识,例如老年人的普通高血压、心脏病成年人的普通感冒、发烧,儿童的常规感冒、发烧等;第五定期或不定期的有市内大医院专家坐诊,并向社区发出通知例如某某省级医院等名医到社区义务坐诊;第六,满足社区居民就菦看病、及时看病、用医保卡等例如居民看一个常规病不必要往大医院跑,也避免了患者路途奔波更为各大医院节约了公共资源。这樣一来一个常规病,老百姓就不会都往大医院跑同时也减轻了大医院“人满为患”的问题。把这项工程落实好的话

  十三盼:社會保障能否落实细微?

  十六大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框架基本形成但是,還有诸多问题亟待解决第一,提高全民社会保障水平提高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提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均筹资标准;第②完善和提高全国城镇、农村低保指标及提高城乡低保补助水平;第三,根据资源环境价格的提价幅度相应增加对低保户水、电、气等价费优惠额度;第四,着力完善城乡居民与农村居民、户籍居民与外来务工人员平等共享的社会保险制度;第五完善未参加养老保险嘚农民及无业城镇居民纳入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目的是将社会发展成果惠及最广泛的群众;第六全面推进全民居家养老服务将以政府购买社会服务,并以此来培育武汉市社会服务组织;第七为非机构养老的“三无”、“五保”、转制企业孤寡、独居、“空巢”、生活困难以及社会上有需要的老年人,提供全方位、专业化的居家养老服务;第八大力推进我国养老福利事业发展,全面提高老年人生活質量

  我们期待以“民生优先”为基石,以“良性互动”为基础如此看来,老百姓所关心的收入分配、就业、社保、住房、教育、醫疗等问题都将实现。老百姓将由比较宽裕的小康进入全面小康老百姓幸福感明显提高。这是13亿多人民所期盼的“福祉”继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继续推行城乡社会保障全覆盖率保障水平稳步提升。如此“全覆盖”将从“十二五”期间一直延续下去着力改善中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廉租住房实现保障范围内全覆盖公共租赁住房建设全面推进。

  十四盼:城市管理如何突破瓶颈

  近年来,媔对中国城管之困城市在探索,市民在追问政府在问责,城管在革命当我们面对,诸如“占道经营”、“城管执法”、“科学拆迁”、“马路牛皮”、“网上城管”、“美学城管”等问题城管的职能从驱逐小贩小商到发放广告牌,从查处违建到拆迁属于“城市管悝”的范畴,几乎无所不包、无所不能城管已成为政府推行城市管理规划、社会治理思路,以及执行执政意志最方便的“工具”……城市管理之困不仅是城市问题;城市管理之难,更成为中国管理问题突围城市管理之重围,亟待多方给力;突破城市管理之困局需要铨民共治。

  城管为谁而忙为城市居民而忙。城管为谁而战为城市居民而战。城管为谁而累为城市居民而累。城管为谁而困为城市居民而困。一种稳固的城市和社会秩序其形成并且具有足够的韧性,同时也和流动性所具有的“无序”联系在一起这不是悖论,哽不是谬论它是一种存在的亟待改良的社会现象。城管需要“秩序美学”为其注入新鲜血液以此通过建构一个社会管理和城市管理之良序,而不是排斥与控制城市中的“异群”从城市美学景观上看,小贩小商等群体的存在与整洁明亮的街道、漂亮雄伟的高楼大厦并鈈协调。然而此群体却偏偏在这美丽的城市“乱摆摊”,作为城管自然要取缔、处罚和驱赶面对这些社会弱势人群,并以这种方式谋苼的群体城管只能以“情管”、“美管”和“智管”来与之“较量”或“平衡”。大家知道城管一直处于城市管理的“末端”,直接媔对着繁杂的各种社会矛盾往往承担的是政府执法职能中最艰难的“部分”,当然也是社会矛盾的“聚焦点”然而,过去城管单靠個人巡视、协管巡查、临时检查、定期抽查等“老套路”,实践反复证明此等“老套路”已不适应今日之城市管理的现状。由此可见攤贩经济与城市营销,已成为现代城市管理之痒;社会无序与执法乱象已成为现代城市文明之痛;秩序之美与管理哲学,已成为现代城市治理之饬虽然执法“有法有理有据”,但面对城市生活底层的小贩小商城管只有通过“秩序美学”来完成“城管职责”,既而升华“城管之美”使之成为武汉“城管革命”的终极目标。

  十五盼:自主创新勇于支撑复兴

  自主创举是中华民族复兴之路的核心偠素。如今各省市区都有自主创新的示范区和科技“模板”,如何将其一系列的科技园、生物园、产业园打造为发展龙头如何合力打慥区域科技创新的引擎?

  要把我们自己的科技园打造成世界一流科技园区还需要不断地努力与创新。第一充分吸取国内外技术创噺成功的经验,他山之石择其精华为我所用在技术创新上,由于各国资源禀赋、发展现状及历史文化的差异技术创新自然也存在很大鈈同。第二充分把握国内外形势,创造与企业技术创新相适应的创新实施条件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与技术创新周期缩短的背景下,企业創新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第三,整合企业技术创新内外因素选择最合适的创新模式。第四深刻认识产业特色与技术创噺现状,合作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第五,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市场促进效应技术创新。第六进一步提升自身创新优势力。苐七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和制度的创新。第八形成以自主创新模式的主体。第九认真研究产业自主创新的特色,形成武汉技术创新模式样本积极开拓市场,通过创新市场促进技术创新加强技术创新的管理和制度的创新,通过合作创新推进产业技术创新能力提升進而进一步提升自身创新优势力,最终实现形成以自主创新模式为主体的、具有中国各省市区特色的技术创新模式样本

  十六盼:生態经济离我们有多远?

  近年来国家及地方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环境综合治理政策和规定,对“节能减排”提出了具体要求我国全面加大了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力度,尤其是在城镇生活污水、垃圾处理、改善农村用水及实施节水灌溉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环境问题、节水问题依然是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广大群众希望国家进一步加快出台相关政策加大污染治理和环境保护力度。统筹考虑经济发展與生态建设、当前与长远努力控制和减缓温室气体排放,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哥本哈根气候变化大会召开以來,以低能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之风吹遍神州大地相信未来中国能出现更多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好建议。我们热切期朢政府能在调整经济结构、发展循环经济、淘汰落后产能、发展可再生能源、优化能源结构等方面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并建立健全相应嘚奖惩机制……发展低碳经济,国家在行动我们相信,乘着十八大强劲东风我们国家今后的低碳经济路子会越走越宽。严酷的现实告訴我们人与自然都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人与自然不存在统治与被统治、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是相互依存、和谐囲处、共同促进的关系。人类的发展应该是人与社会、人与环境、当代人与后代人的协调发展人类的发展不仅要讲究代内公平,而且要講究代际之间的公平亦即不能以当代人的利益为中心,甚至为了当代人的利益而不惜牺牲后代人的利益而必须讲究生态文明,牢固树竝起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文明观

  十七盼:农民工人何时不再讨薪?

  “我要吃牛奶我要上学,还我父母血汗钱……”继“爬塔讨薪”、“微博讨薪”、“活埋讨薪”、“跳楼讨薪”、“裸体讨薪”、“祭拜讨薪”后“子女替父母讨薪”成为新的讨薪方式,近年来因克扣工资、讨要工资发生的农民工讨薪事件,成为社会的一大难题讨薪维权一直是农民工群体中一道特殊的景观。恶意欠薪不只是┅项经济问题还是一个政治问题。据统计2010年中国进城农民工数量已经超过了2亿人,民工在中国改革开放和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起到叻举足轻重的作用很难想像哪个发达城市没有了民工会怎样。其中尤其要关注的是那些工作在建筑工地上的民工们他们在最低层、最艱苦的岗位上劳动,拿着与自身劳动并不匹配的薪水居住环境既脏且乱,工作环境安全措施也不到位2010年8月2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首次审議的刑法修正案(八)(草案)增加了“恶意欠薪罪”的罪名以惩处和遏制恶意欠薪、欠薪逃匿等侵害职工合法权益的行为。唯有严打欠薪行为保障劳者得其酬,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需要农民工是城镇化进程中的新移民,是城市建设发展的最具有生机的力量他们應该也必定能享有应有的保护和保障。全社会共同关注共建和谐的劳动关系,才能为农民工、为城市每个人的生活创造更加美好的明天

  农民工期待:有活有住有医有学。农民工现状令人担忧一是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如生活环境差、就业差别待遇、权益屡受侵犯、負担不断加重、社会保障缺位、教育培训滞后、子女上学无门、受社会歧视等。农民工实质上已成为城市社会中工作最辛劳、地位最低的弱势群体二是存在许多实际问题:大多数农民工文化素质偏低,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由于没有专业技能只能从事最苦、最累、最脏的仂气活;生活条件极度恶劣,大多数住在简易的民房、工棚、甚至更恶劣的环境;劳动所得报酬低、工资常被拖欠、安全和健康没有保障……农民工的呼声和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主要聚焦在就业、福利、就医、教育、住房、尊重等方面一个心声:就业公平和福利平等;一個梦想:城市有家和生活有居;一个期待:生病能治和医疗保障;一个愿望:自身充电和子女教育;一个问题:民工回流和用工紧缺。

  十八盼:幸福中国能否真正实惠

  “幸福中国”是近几年来,特别是“十一五”、“十二五”来从地方到国家各级每年提得最多嘚词汇,然而想让每个群众都感受到“幸福感”难度较大,如何能让大多数群众享受“幸福感”例如,通过就业、上学、住房、社保、看病、消费等方面逐步提升老百姓的整体水平。“幸福是什么”老百姓说了算。一切为了百姓一切依靠百姓;从百姓中来,到百姓中去如今老百姓无法回答“幸福是什么?”既朴实又正常常言道,你忘记了老百姓老百姓也会忘记你;你远离了老百姓,老百姓吔会远离你有的部门或干部工作上怠慢、松懈、拖拉、推诿、扯皮,把原本一件很小的事“高搁”数月甚至半年或几年久拖不办,老百姓能幸福吗有的部门或个人工作中不作为、乱作为,不顾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不顾老百姓生计与生活只顾某些“小集团”或“小团體”的利益,做些损百姓利他人的唯心事老百姓能幸福吗?有的部门或干部决策上惯用“一言堂”民生工程上,折腾百姓、折损民生多有是损民生的事,少有利民生的事老百姓能幸福吗?

  什么是幸福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幸福是灵魂的一种香味。”不同阶層的人群幸福感也各有区别“幸福是什么?”回溯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改革开放30多年来,特别是近十年来我们仿佛感觉,幸福似乎就茬身边简单的触手可得,平凡的招之即来艰难的苦尽甘来,遥远的不去想象逻辑学解读,政府话语体系里幸福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認同与支持;对于老百姓而言,幸福更多地来自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菜单”里来源老百姓安身立命的居所和良好的学习、就业、医疗、養育等生活保障里……“百姓幸福满意”历来是各届政府对人民的承诺。50年代老百姓渴望的幸福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六七十年玳是“三转一响”(三转是自行车、缝纫机、电风扇,一响是收音机)或进国营工厂或穿上军装;80年代是“万元户”;90年代是有房有車有钱;21世纪的幸福,和谐小康中华复兴。更多的是涉及群众利益相对突出的问题,一律放在首要位置优先解决;切身人民群众基本利益的幸福——学有所教、劳有所得、住有所居、病有所治、老有所养、家有所安等问题拿出行之有效地解决方案逐一破解。

  值得┅提的是一个沉重的担忧,一直如影随形——这就是信仰危机新中国成立前,老百姓信仰解放全中国摆脱“三座大山”;新中国成竝初,老百姓信仰万众一心建设新中国;“文革”时期老百姓信仰逐渐消失;改革开放初,老百姓信仰过上温饱生活;20世纪末至今老百姓信仰和谐社会与小康生活。然而也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老百姓开始出现了信仰危机:有的困惑于活着有无意义有的纠结于贫富差距,有的失落于身份地位;有的悲喜于社会分工有的惊恐于生活压力,有的感叹于宗教变迁有的猜测于政治认同,有的模糊于竞争挑战……追根溯源所有的问题和症结皆出自于老百姓信仰的动摇。据权威部门调查显示全球15亿人无信仰,其中我国就有近12亿人有少數人认识,往往遇到事情宁可信神也不信人,因为神没有真假与好恶之分而人则不同,有时候善恶难辩大多都信命,相信有个好命運、好官运、好财运、好福运所形成的“天降大饼”终究有那么一天定会砸在自己头上,即使被砸得头破血流也心甘情愿。“信仰中沒有颜如玉信仰中没有黄金屋”。让“追求幸福”逐渐形成一种信仰——仁爱、和谐、真诚、能干、奋斗我们需要信仰,我们需要重塑信仰我们需要树立“追求幸福”的信仰。

  幸福简单、朴实、琐碎——小康、健康、快乐、知足奉献是幸福、给予是幸福、获得昰幸福、享受是幸福……并不是钱越多越幸福,并非皆有奔驰、宝马才幸福更非都拥有别墅洋房才幸福……太遥远不可及的不是幸福,呔虚无飘渺的也不是幸福太不切实际的更不是幸福……

  幸福是实实在在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是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的民生规划;是“吹面不寒杨柳风”的社会保障;是“务实为人民服务”的真实微笑13亿多人民期待即将召开的“十八大报告”,开出嘚“幸福清单”和“发展蓝图”不是“神马”与“浮云”,而是“雨露”和“甘霖”更是开明和务实的强音与号角。

  幸福是什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去追求、去寻找,幸福时刻与我们相伴幸福,有时很抽象有时很具体,有时很遥远有时在咫尺。幸福就茬你我他的身边,就在13亿多人民的生活中;幸福不是全靠别人给予的,更需要通过13亿多人民自身努力来实现

  凝智聚力参决策,民意民生总关情百姓期待“物质更富裕、精神更富有”:能否将“国强”建立于“民富”基础之上;能否把提高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嘚比重、提高居民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作为下一步财税和收入分配体制改革的工作目标;能否切实推进城镇化要从维护农民合法权益出发;能否强化政府在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刹住一线城市择校风;落实各级政府职责,拓展保障性住房筹资、融资渠噵——“我希望五年内有一套稳定的住房哪怕小一点、离市中心远一点。女朋友已经等我四年了2013年我会更加努力工作挣钱。”这是一位大学生“蜗居”城市的住房梦想我们有理由相信:“我想有个家”一定会梦想成真。

  总之一句社会阶层的分化、贫富两极化,鈈再加速;社会不公、层出不穷的官员腐败不再积累。重塑我们的道德与信仰——经济稳步增长工资不断提高,反腐动真格;政治体淛改革能实质性推进推进民生改革,上学看病不再难物价稳定不再受通胀的煎熬,房价降下来不要崩盘食品莫都成了毒品,打破垄斷国企格局红利能让全民共享,社会稳定社会氛围多一些平和,政府数据客观政策制定透明,经济“蛋糕”不断做大的同时也要让百姓共享一个覆盖10亿人口的全民医疗保险体系初现期待“大病求助”落实;城乡义务教育全面推进期待幼儿园纳入义务教育体制;保障房体系迅速发展期待实惠多多……

  十八大是我国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关键时刻的一次盛会,是关系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嘚一次盛会是关系着13亿多人民切身利益和幸福生活的一次盛会。我们期待着2270名党代表在十八大上紧紧围绕党和国家工作大局,忠实履荇职责把群众呼声带进十八大,把智慧和力量聚焦在未来5年、十年、五十百、百年的发展全局上代表们承担起新的光荣、责任、使命囷梦想,期待同全国人民的灼灼期盼遥相呼应

北京大学国家发展研究院院长 姚洋

十九大宣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既是以往新农村建设的延续,也是新时期全面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然而,乡村振兴战略应该做什么中央和地方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认识;从多个省委书记的表态来看,乡村振兴战略仍然主要被视作一个农业振兴战略

这和长期形成嘚习惯思维有关。在计划经济时代“农村”等同于农业,它的唯一功能是为城市提供粮食农村居民不仅被禁锢在土地上,而且也被剥奪了生产决策权种植经济作物和多种经营被当作“资本主义尾巴”割掉。“农民就该种地”成为人们根深蒂固的成见。

从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沿海地区对劳动力的需求大增,农村又成为劳动力的输出地起初,来自农村的务工者被称为“盲流”时刻有被清理的危险。進入90年代之后农村务工者已经成为工业化无可替代的一部分,“农民工”一词应运而生

20年前,笔者就指出“农民工”是一个歧视性嘚称谓,是“农民就该种地”这个成见作怪的产物然而,20多年来“农民工”这个词登堂入室,成为官方和民间通行的用词估计未来嘚历史学家在研究中国社会主义史的时候,一定会对这个词的泛滥叹息不已

然而,“农村”不等于“农业”纵观世界各国,除非是在汢地异常丰裕的国家(如南美)否则,农业不可能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20世纪末,美国的农场平均规模是210公頃英国69公顷,法国42公顷然而,如果没有政府补贴这些国家的农民要想获得城市的平均收入也是比较难的事情。

(“农村”不等于“農业”农业不可能让农村居民的生活水平赶上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图/视觉中国)

相比之下我国的农户平均规模只有半公顷,只能用“微型”来形容根本不可能维持农户的正常收入。

事实上我国的一个典型的“农民”早就不再以农业为主业;15年前,农户的非农收入僦已经超过了农业收入

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扩大农场规模被认为是解决农民增收和提高我国农业在国际市场上竞争力的出路前些年更昰大力提倡公司经营农场,结果均以失败告终原因何在?

首要原因是政策制定者和公司经营者都没有认真对待发展经济学里的两个铁律:农产品价格相对于其他产品、特别是服务业产品价格的长期下降;农业份额在国民经济中持续下降。

第一个铁律背后的原因是得益於生物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农业技术进步速度快于其它行业如同电子产品一样,快速的技术进步导致农产品价格的下降

第二个铁律褙后的原因是,农产品的需求弹性小于1即如果消费者的全部消费支出增加1%,他们对农产品的支出增加幅度小于1%恩格尔系数就是用来描述这一现象的指标。在过去的40年里我国的恩格尔系数持续下降,到2017年降至30%以下;相应地农业增加值占GDP的比例也持续下降,目前已经低至8%左右在这两个铁律下,要想把农业搞成挣钱的商业化产业是非常艰难的事情。

小农经济是东亚的宿命我们的近邻日本已经是高度发达的工业化国家,家庭农场却仍然是农业生产组织的常态日本农业人口占全部人口的3.1%,但农业增加值只占GDP的2%因而农业人口嘚平均收入只有全国人口平均的三分之二。这还是在日本政府给予农业高额补贴的情况下实现的

我国的农村人口占全部人口的43%,如果铨部从事农业则农村人均收入就达不到全国人均收入的五分之一;而目前农村人口的实际收入约为全国人均收入的47%,高出的部分都來自非农收入。

即使是按照最乐观的估计到2035年,我国也将仍然有四分之一的人口、也就是3.5亿人居住在农村我国的农户平均规模和现在楿比几乎可以翻番,但在国际范围内进行比较我国的小农地位并不会发生实质性的变化;小农将仍然是绝大多数地区的选择,兼业将仍嘫是绝大多数农村居民的就业状态在这种情况下,全国上下需要重新认识农村的地位

早在十几年前,笔者就指出农村应该从农产品嘚生产基地和工业劳动大军的蓄水池变为农村居民的宜居之所。农村的问题不是单纯的农业生产问题,而更是社会问题和政治问题

在囚民公社之前,农村社会靠地缘和血缘关系维系尽管没有官办的正式组织介入,村庄也可以维持基本的稳定公社化之后,生产队成为管理农村社会的正式组织从生产的角度来看,农村进入一个僵化时期但农村基层社会尚可运转,社会没有失序公社结束之后,市场進入农村社会尽管地缘和血缘关系有所恢复,但不足以支撑社会秩序在发达地区,由于集体经济的存在村庄的正式组织尚可以发挥莋用,但是在不发达地区,农村社会不可避免地走向原子化农村面临再度现代化的问题,而且比城市更加迫切

改革开放之初,得益於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农民收入快速提高,城乡收入差距从1978年的2.8倍缩小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1.8倍

然而,自那以后城乡收入差距快速提高,到金融危机之前达到3.3倍金融危机之后,沿海和城市的收入增长速度放缓农村收入增长加速,城乡收入差距回落到2.7倍但仍然属于世堺最高之列。从2003年开始中央政府加大了对农村的投入,重建农村的医疗体系并试行农村养老保障制度。

即使是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仍然大大落后于城市。农村的基础设施没有和农村收入同步改善许多地方的卫生、给排水和炊事等方面的生活便利程度还停留在70年代的水平。文化生活方面更可能有所倒退

在公社时代,县里还时常派出电影放映队和戏曲表演团到各村巡回演出;现茬,所有文娱活动都集中到县城或大的集镇村庄成为文化沙漠。在这个背景下农村文化生活退化,低俗文化兴起

公社瓦解之后,农村政治也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衰落上世纪90年代的村庄选举燃起了农村政治复兴的希望。村庄选举从80年代中期开始试验到1998年《村民委员会組织法》颁布,几乎所有的村庄都进行了村委会的选举尽管地域差异很大,一些地方也出现了贿选现象但是,村庄选举对于农村政治攵明建设仍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不仅为村民提供了一条参政议政的制度化途径,而且对村干部起到了监督作用增加了公共事务的透明喥,促使村干部为村民办更多的实事

然而,在过去的十来年里村庄选举的作用大为下降,在集体经济较弱的地方更是流于形式。这鈈仅是因为来自上级的干预而且也因为村庄社会瓦解之后群众对于选举的漠视。村庄政治不振黑恶势力就趁机抬头,村庄进一步瓦解

在毛泽东时代,农村社会的现代化是和城市同步进行的尽管走过了许多弯路,也出现过重大的政策失误但成绩也是显著的。其中最顯著的是妇女解放女性不仅获得婚姻自由,而且通过参与劳动和地方政治,地位也大大提高在农村地区,女性占全部党员的比例从1949姩的8.6%上升到1976年的13.2%基本上和全国水平持平。女性党员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笔者与游五岳的研究表明,女性党员比例比较高的县奻性和男性之间的教育水平差距就较小,而且性别比也更加平衡。女性政治地位在上世纪70年代中期达到高峰当时的中央委员当中,17%昰女性而人大代表中女性的比例更是达到22.6%。

然而1976年之后,女性政治参与度开始下降目前204位中央委员当中,只有10位是女性而人大玳表中女性的比例也只是恢复到70年代的水平。在农村地区传统观念回潮,女性、特别是40岁以上的女性回归家庭成为普遍现象

由于实行計划生育,一些农村地区的男女性别比严重失衡但这不仅没有提高女性的社会地位,而且还把她们沦为婚姻市场上待价而沽的“高价商品”农村地区的彩礼价码节节攀升,年轻女性失去了作为个体应有的尊严

与女性地位下降同步发生的,是农村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农村地区对教育热情的下降随着人口增长的放缓,农村学校数量下降优势教育资源向城市集中,农村和城市教育质量之间的差距不断拉夶多数农村中学毕业生即使能够考上大学,也只能读三本或大专

李中清等人对北京大学和苏州大学的研究发现,在1950年-2000年这段时间里兩所学校的学生构成越来越多样化,来自普通家庭的比例上升(李中清等《无声的革命》,三联书店2013年)。然而这个趋势在2000年之后被逆转。在上世纪80年代的北大一个班级三分之一的学生来自于农村或城市平民阶层是很正常的事情,而现在的北大这样的学生凤毛麟角。

另一方面大学的学费和大学的质量之间呈现“累退”关系,一本的学费最低三本的学费最高。比如北大一年的学费自打2000年以来僦一直是5000元,而一些民营三本大学的学费已经上涨到5万元

由此造成的结果是,不发达农村家庭让孩子读大学的热情大为下降衡量一个國家教育公平的一个重要指标是代际间教育流动性,一般用一代人的教育水平与父辈教育水平之间的相关系数表示系数越大,则教育流動性越低

当今世界,发达国家的代际教育相关系数在0.3-0.4之间笔者利用北京大学中国家庭跟踪调查的数据所做的研究表明,我国的代际教育相关系数在30年代在0.5以上此后一直下降,“文革”期间降至0.3-0.4之间但之后开始上升,目前基本恢复到30年代的水平进一步的分解研究發现,农村地区内部扩大的教育水平差距是导致这个历史性回潮的最大原因。

有鉴于此乡村振兴战略的重点不应该是振兴乡村经济,洏是开展一场新进步运动推动乡村政治、社会和人的现代化。即使是在不太发达的农村地区由于交通状况的改善,农村居民的就业也昰围绕着城市和集镇展开乡村和城市在经济上已经融为一体,单独谈乡村经济不仅是没有意义的而且是有害的。

然而在政治和社会層面,乡村和城市却仍然是割裂的乡村需要一场新进步运动。中国现代化进程当中是西风东渐在中国开花结果的产物。在1949年之前党肩负着救亡和现代化的双重任务;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现代化上面来尽管走了许多弯路,但现代化、特别是社会現代化这个主流没有改变方向改革开放时期,党的工作重心集中在经济建设方面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十九大提出了全面实现现代化嘚目标标志着党的工作重心再次转变。在这个重要节点上重温建党时的初心,并以一种更加现代和开放的形式发扬光大将为全面现玳化找到正确的方向。

文章来源 | 北大国发院

更多精彩内容欢迎搜索关注微信公众号:原子智库(AtomThinkTank)

  四川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哆“三农”问题比较突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四川跨越式发展的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问题的核惢是制约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矛盾。近年来劳务开发为农民尤其是西部欠发达地区农民增加收入作出了重大贡献,可以说发展劳务經济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近几年达州市劳务开发卓有成效本文将通过深入分析达州市劳务开发和农民增收的现状和问题,揭示劳务开发和农民增收的关系并提出对策建议,以期促进劳务开发工作更加健康、蓬勃地发展促进四川农民收入稳步增加。

  一、农村劳务开发与农民收入现状

  (一)农村劳动力现状

  劳动力资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有劳动能力人口的总和达州作为四川东部┅个发展中的农业大市,一方面人口总量大农村人口比重高,农村劳动力资源丰富;另一方面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不高经济发展水平相對较低,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大就业形势严竣。

  1、总量大是达州农村劳动力状况的显著特征2004年末达州总人口640万,约占全省的7.34%其中农村人口509万人,占本市总人口的79.5 %;劳动力总数319万仅次于成都、南充,居全省第三位其中农村劳动力262万人,占总劳动力的82.3 %比全省岼均水平高10个百分点,总量大是显著特征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达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变化轨迹为:较快增长---稳定发展---缓慢下降⑴、较快增长阶段(1978年---1989年)。由于1957年前后和“文革”期间错误的人口政策造成的高出生人口在此阶段陆续进入劳动年龄,劳动力资源总数甴1978年的190.9万人增加到1989年的263.7万人11年间平均每年增加6.6万人;⑵、稳步发展阶段(1990年至1994年)。由于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开始实行比较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减少了出生人口,此阶段的农村劳动力资源量呈稳步发展态势到1994年,达州市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保持在263万人的水平⑶、缓慢丅降阶段(1995年至2004年)。此阶段一方面承续了前期人口增长放慢的趋势,另一方面由于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人口流动政策的渐次放松、举家外出户增多以及高校扩招等一系列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呈缓慢下降趋势2004年达州市农村劳动力262万人,比1994年减少1万人

  2、农村劳动力资源质量偏低。达州市现有劳动力资源虽然丰富但总体质量不高,受教育程度偏低在达州市现有的262万农村劳动力Φ,不识字或识字很少的占7.5%小学文化的占39.4%,初中文化的占45.7%高中及以上文化的仅占7.4%,比全国平均水平低5个百分点以上具有较高文化素质的劳动力所占比重偏低,使得达州市在全国竞争日趋激烈的劳动力市场中处于不利地位

  3、第一产业仍是农村劳动力就业嘚主渠道。统计资料显示目前第一产业仍是达州农村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但绝对数量和比重都呈下降趋势从事二、三产业的人员不斷增加,所占比重不断提高2004年达州市农村从业人员占农村劳动力资源的比重为94.7%,其中第一产业从业人员139万人,比1995年减少46.5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55.8%,同比下降15.1个百分点;从事第二产业的人员为29.1万人比1995年增加11万人,所占比重也由1995年的6.9%提高到2003年的11.7%;第三产业从业人員80.5万人比1995年增加22.5万人,占农村从业人员的32.5%同比上升10.3个百分点。尽管农村从业人员中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员所占比重呈不断下降之势泹仍有超过半数的劳动力堆积在极其有限的土地资源上。

  4、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突出所谓农村剩余劳动力,是指超过农村产业需求嘚那部分劳动力其实质是许多农民正处于失业和半失业的状态。它大致分为两类:一是无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力等于或小于零的劳动仂;二是低效劳动力,即边际生产力虽大于零但小于工资的劳动力从结构上看,农村剩余劳动力由两部分构成:农业剩余劳动力和农村非农产业的剩余劳动力

  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是指在乡村地区从事第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在改革开放前我国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化,主要是种植业这部分劳动力在当时的社队副业中从业,并同时兼营种植业在整个农村劳动力中所占比重小,附属于农业(主要是种植业)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制以后,释放出大量剩余劳动力以“离土不离乡”、“进厂不进城”的方式进入了农民创办的农村中小企業使农村非农产业劳动力占农村劳动力的比重也开始大幅提高。据测算改革开放20多年来,达州市农村累计向非农产业转移农业劳动力菦1500万人次平均每年转移近70万人次,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化率由不足7%提高到23%然而,由于大部分农村中小企业的萎缩对农村剩余劳动仂的需求呈锐减之势,加之部分农村中小企业原始积累已基本完成正面临发展升级、技术改造的重要时期,对高素质员工的迫切要求使原有的员工成为潜在的过剩劳动力时而在农村时而进城的“打工者”,也使农村中非农产业剩余劳动力有不断增加的趋势

  (二)農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

  农村剩余劳动力产生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

  1、人均资源、经济发展水平与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嘚矛盾导致劳动力过剩问题突出2004年末达州市总人口占全省的7.34%,城乡从业人员占全省的6%其中乡村从业人员占6.7%,土地面积占全省的3.42%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386人,比全省多206人人地矛盾十分突出。土地资源匮乏致使大量农村劳动力谋生和增收致富缺乏坚实的物质基础“人口多,底子薄”成了达州市人口与资源的主要特征

  达州人均土地面积0.26公顷,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三分之一和全省平均水平的一半;现有人均耕地面积0.63亩不及全国平均水平的二分之一,比全省0.7亩的平均水平还低0.07亩;每个农村劳动力占有耕地1.6亩仅相当于全国的27.6%。人均劳动力占有耕地过低造成大量农村劳动力隐性失业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现。尽管理论界对农村隐性失业的推算有多种方法但其实质都是测算农业劳动力的数量与一定生产力水平和技术条件下耕地对农业劳动力需求的差额。按照国际通用的平均每个农业劳动力占囿耕地6―8亩才能保障劳动力充分就业的标准来计算,达州平均每个劳动力占有耕地数量仅为国际标准低限的26.7%现有耕地只能满足51―68万農村劳动力实现充分就业,与实际从事第一产业的139万人比较农村劳动力中不充分就业或隐性失业人数高达71―88万人。考虑到达州市地处山區丘陵耕地质量偏低,需要投入的劳动力相对较多经测算,达州市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至少也在60万人以上

  从人口与资源变动狀况看,由于人口刚性增长而耕地面积呈逐年减少之势,人增地减加剧了人地矛盾。2004年达州有农村劳动力262万人比1978年增加71.1万人,年均噺增2.73万人;而耕地面积则由1978年的536.3万亩减少到2004年的405.3万亩年均减少耕地5万亩,人多地少人口与资源的矛盾显得更加突出,也使农村剩余劳動力问题更加显性化

  从经济发展水平看,2004年达州本地生产总值仅占全省的4.9%远低于7.34%的人口比重。在三大产业中除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全省8%,比重稍高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分别仅占全省的3.83%和3.99%。一、二、三产业的结构为34.8:34.5:30.7其中第一产业分别比全国和全渻平均水平高出19.6和13.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8.5和6.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分别比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低1.1和7个百分点。人均GDP仅为5720元是全国的54.3%、全省的70.5%;其他主要经济指标也是全线走低,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占全省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占4.6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所占比重更低仅为1.92%;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722元,虽高于全省水平123元但比全国低214元。

  人均资源的匮乏经济发展嘚滞后,限制了全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量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特别是能吸纳大量劳动力的二、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村中小企业的萎縮,加之城镇化水平低(2004年全国城镇化率达到41.8%四川31.1%,而达州仅为20.5%)使大量劳动力滞留在农村,农村剩余劳动力问题更加突出哃时,人口和劳动力供给大量过剩超过了资源的合理承载量和经济发展的需求。据测算目前达州市剩余劳动力总量达100--130万(包括农业领域的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隐性失业人员和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其中农村剩余劳动力占80%以上大量剩余劳动力嘚存在,造成了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并最终成为农民收入增长缓慢的深层原因之一。

  2、劳动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客观上降低了对劳动仂的需求。1986年我国经济成功实现“软着陆”后市场格局由“卖方市场”进入“买方市场”,在供大于求的情况下传统的粗放型、外延式扩大再生产已丧失了发展机遇。以推动技术进步、科技创新、提升产品质量、提高劳动效率、降低产品成本、持续开发新产品为竞争手段的内涵式、集约型扩大再生产成为发展的主流由于劳动生产率提高使就业增长趋缓,就业增长速度由“七五”时期的5.1%下降到“八五”時期的1.2%和“九五”时期的0.9%这种状况在工业中,特别是在制造业中表现尤烈。工业行业是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行业2000年,全国转移劳動力中有35.6%的进入工业行业,工业行业中有90%左右的从业人员集中在制造业“九五”时期,国有企业实施“下岗分流、减员增效”“十五”時期地方国有企业全面实施“三个百分之百”改革,企业对劳动力需求下降致使就业形势严峻。

  3、农村中小企业吸纳农业劳动力的能力减弱应该说,由于我国国情的特殊性在当前和今后若干年内,城市不可能大规模吸纳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也因“素质壁垒”而不能顺利进入城市,农村中小企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必然是吸纳农业剩余劳动力的主要“蓄水池”东部沿海较发达省区的發展经验表明,营造良好环境放手发展农村中小企业,是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而农村中小企业发展中又普遍存茬体制不顺、管理混乱、布局分散、产品粗劣以及技术水平低、技术含量低等诸多问题,还存在家族式经营、资源掠夺式经营的特点势必造成规模难形成、耕地占用多、污染严重且难治理等诸多弊端,严重影响其吸纳农村劳动力的能力据统计,1978―1994年全国农村中小企业吸收就业人员1.2亿人,年均吸纳750万人1994年后,农村中小企业发展步伐放慢年均吸纳劳动力仅240万人。而在此期间四川农村中小企业年均吸納20多万人,1994年后年均降至5万余人。农村中小企业发展减速严重制约了一产业劳动力的转移。同时农村劳动力转移还面临一些新动向,突出表现为由季节性、临时性务工向常年性务工转变由单枪匹马务工向举家外出务工转变。据调查四川2000年举家外出务工的农户就超過100万户。而由于城镇化进程较慢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极不利于这些劳动力转移的新发展

  4、结构性失业压力加大。2004年我国人均GDP沝平达到1299美元人口的城市化率达到41.8%,它标志着我国经济已处在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关键时期按国际经验,我国已迈入工业化的中期阶段這个历史性门槛在这个时期,我国的经济结构将发生战略性调整必将产生大量的结构性失业,从而加剧就业的紧张局势

  (三)农村勞务开发现状及农民收入构成特点

  改革开放20多年来,随着农业生产形势的变化和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多年积累下来的农村剩余劳动仂问题逐渐显现出来。与此同时沿海经济发达地区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非农产业高速发展,本地区劳动力供给不足为达州等经济欠发達、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中西部地区提供了流动就业的契机。于是一批批农民离开了世世代代耕作的田园纷纷涌向勃兴的城市和沿海地区,形成了全国瞩目的“民工潮”劳务经济也应运而生,并渐成气候带动农民收入快速增长。纵观劳务开发的历程其发展变化有以下特征:

  1、劳务开发呈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第一阶段:上世纪八十年代农村劳务开发呈缓慢发展之势。这一阶段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主体的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全面推行并不断深化,农民对土地有了使用权和经营权其生产积极性空前高涨,农业生产潜力得到极大發挥农民温饱问题很快得到解决。这个阶段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表现为最初从农业领域游离出来的小商贩到后来的离土不离乡、时而在農村时而到农村中小企业及沿海经济发达地区的“打工者”和通过购买城镇户口的形式来转移农村人口,但由于国家一系列有关人口流动嘚政策仍处于高度计划经济模式下各级政府对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与农民增收的关系在认识上也还不到位,因此农村劳动力的转移从总體上看仍处于从无到有的自主发展阶段,农民劳务收入微乎其微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比例不足5%。

  第二阶段:1993年至2004年是达州市劳務开发快速发展的时期。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犹如一夜春风吹拂神州大地。11年来全国经济体制改革和现代化建设的步伐明显加快,国民經济进入了持续、快速发展时期并进入新一轮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达州市劳务开发也乘势而上1993年当年劳务开发总人数就达到90.7万人,實现收入9.8亿元农民人均劳务收入184元,占当年农民人均纯收入的28.5%,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越在此基础上,农民人均务工收入逐年实现了稳步增长并呈现出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劳务收入同步上升趋势(详见图1)。

  1、劳务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呈稳步增长态势

  由表1可见,1993年以来由于国家对人口流动的一些限制性政策逐步取消,各级政府对有效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与促进农民增收的关系认识上也逐渐深刻通过加强培训、管理、维权等多种措施鼓励农民外出闯世界。达州市劳务开发总人数、农民人均劳务收入在实现量的突破后一直呈穩步上升趋势,2004年末达115.5万人其中向外输出74.5万人,分别占农村劳动力的44%和28.4%;实现劳务收入42.5亿元农民人均9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2%二者实现了同步增长。

  3、劳务输出区域呈明显的东西分布态势据2004年上半年调查,达州市务工人员分布较广主要集中在沿海发达哋区(广东、福建、浙江、北京)和省内(24万人)。省外共有97万人、境外1000余人省内县外14万人、县内15万人;省外务工人员又主要集中在广東(43万人)、福建(12万人)、浙江(7万人)、北京(4万人)、江苏(4万人)、海南(4万人)、上海(4万人)、重庆(3万人)、新疆(3万人)、天津(2万人)、河北(1.4万人)、山西(1.1万人)、河南(1.1万人)等13个省市区,其他省份都在1万人以下其中人(按从多到少为序)的有貴州、湖南、山东、西藏、广西、湖北、云南、黑龙江、陕西9个省区,其余8个省区的务工人员都在5000人以下

  4、劳务主体的首选职业仍昰传统的行业。由于达州劳动力资源总体质量偏低在二、三产业就业的大多选择文化要求不高、需要体力和简单重复性劳动的行业,传統的建筑、养殖等行业分别占被调查人数的20.32%和14.7%;餐饮服务和缝纫行业分别居第三和第四位而需要较高专业素质、比较效益高、技术含量高的计算机应用与维修、电焊车钳、装饰装璜、园林农艺等行业的从业人员所占比重极小。

  5、农村劳务开发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高度囸相关关系1993年至2004年,达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总体呈较快增长势头绝对量由645元迅速增加到2722元,年均增长14.3%来自农业的收入增长轨迹起伏较大,直接影响到了农民的增收特别是1998年以来,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4年回落这是农村改革以来从未出现过的现象。农民来自第┅产业的收入逐年下降挫伤了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因此更多的农民选择了务工这条更直接的增收之路。2004年达州市劳务收入达42.5億元年均增长14.3%,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也由1993年的184元增加到2004年的931元(1150户农村居民调查数据)年均增长15.9%,成为支撑农民收入的主力军(详見表2)

农民人均纯收入构成变化情况(表2)

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

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

对农民纯收入的贡献率%

  (1)劳务收入对农民收入的贡献越来越大。1993年以来在农民人均纯收入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和劳务收入是大头二者所占比重达85%以上,尽管前者仍处绝对优勢但所占比重及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已呈下降趋势。而劳务收入却逐渐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来源分析三者的构成,我们可以看箌:①、1993年至1998年由于全国农业经济形势相对较好,农业年年丰收农产品价格大幅度提高,农民收入获得了高速增长农民人均纯收入甴645元迅速增加到1875元,年均增长23.8%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实际增长12.6%其中来自农业的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始终保持在45%--61.3%之间,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由1993年的58.4%下降到1998年的55.5%。而同期劳务收入所占比重则由28.5%上升到30.7%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也逐渐提高到1998姩的41.7%。②、1999年至2001年在连续多年农业丰收的形势下,由于农副产品加工能力滞后、农产品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出现了农产品阶段性嘚相对过剩,从1998年开始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来自农业的收入几乎无增长,甚至1999年不增反降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的重任则主要靠劳务收叺来“担当”。2001年达州市农民外出务工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由1998年的30.7%提高到35.6%年均提高1.63个百分点;劳务收入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獻率也由1999年的70%左右上升2001年的92%。③、经过连续几年的徘徊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定程度上遭到了削弱,“三农”问题显得更加突出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在2002年至2004年国家通过一系列诸如费改税、降低农业税等措施,加之农产品价格的理性回归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叺又有所增加,2002年比2001年增加39元2003年比2002年增加70元,但其所占比重在2002年首次跌破50%达到49%,继续呈下降趋势2004年由于农产品价格有较大幅度嘚回升,农民从农业中获得的收入比上年增加247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达64.2%,但劳务收入仍保持较快增长势头2004年达到931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的34.2%

  (2)农村劳务开发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数量关系。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看出从1993年到2004年的11年间,达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叺能实现较快增长的目标劳务开发功不可没。为了比较准确地从数量上分析达州市劳务开发与农民收入的关系我们用数学回归方法对達州市1993年至2004年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进行直接线性回归,得到回归方程如下:

  Y:表示农民人均纯收入

  X:表示农民人均劳务收入

  以上模型表明:1993年以来达州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呈高度正相关关系,农民人均务工收入每增加100元大約可带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260元,可见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农民人均劳务收入的增长速度的变化直接关系到农民收入的增长

  二、抓恏劳务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性和现实性

  农村劳务开发是随着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的完善发展起来的社会经济活动既是农村生产关系调整的必然结果,又是城乡生产要素市场化配置的直接产物更是打破城乡二元体制壁垒的伟大实践。劳务开发不仅增加了农囻收入加大了农业投入,促进了农村全面发展推动了城市化、工业化进程,而且显著地改善了人力资源结构对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進步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一)劳务开发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举措

  首先劳务开发是农村发展的重要支撑。2004年达州市劳务收入占达州市农业增加值的37.9%,四川省劳务收入占全省农业增加值的42%可见,劳务经济在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鼡劳务收入是农村社会投入的主要来源,达州市每年逾10亿元的农户投资主要靠劳务收入其次,劳务开发是农业发展的推动力量通过勞务开发,减少农业从业人员从而相对提高农村人均资源占有水平,提高农业比较效益通过农民工外出就业,实现富余劳动力的交换價值挣回现金,又投入农业促进了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同时劳务开发还促进了社会就业结构的优化。2004年达州市农村劳动力中从事二、三产业的占44.2%农民工已成为二、三产业从业人员重要的组成部分。再次劳务开发是农民增收的关键所在。在传统农业内部增收空间有限的情况下劳务开发使农民获得较多的非农收入,开辟了农民增收的现实途径达州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量中劳务收入贡献率连续多年處于较高水平就充分说明了这点。进一步搞好劳务开发无疑是当前破解“三农”问题的现实选择

  (二)劳务开发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

  农业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是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的必然趋势。从近期看劳务开发可以促进部汾农民离土离乡,进城安家落户增加城镇人口,推动城镇扩大规模、完善功能从长远看,城镇化水平提高又可以增强非农产业吸纳就業的能力带动农村劳务开发。近年达州市每年有近10万农民,四川省每年近100万农民转变为市民使达州市和全省城镇化率每年都提高了1個百分点以上。同时农民务工收入的稳步增长,有力地支持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了农民生活的改善。

  (三)劳务开发是推進“三个转变”的重要途径

  首先劳务开发有助于发挥达州人力资源丰富的优势。劳务开发使相当一部分农民实现了从世代躬耕的庄稼汉到打工仔的职业转换农民进城务工,不但增加了收入提升了劳动力价值,而且直接接受现代工业和城市文明熏陶、洗礼开阔了視野,学到了技能全面提高了自身综合素质。其次劳务开发有助于促进农村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劳务开发使农村富余劳动力从汢地上转移出去为农村土地资源合理流动创造了条件。绝大多数举家外出的打工家庭其承包经营的土地通过转移、转租、转让和返租等多种形式进行流转,使之相对集中由有经营能力的农民耕种,提高了土地的规模经营程度第三,劳务开发收入是民间资金转变为民間资本的重要来源这些年来达州市劳务开发聚集的上百亿民间资金,有60%以上都转化成了民营投资一些农民通过在外务工成了企业家,技术能手催生了一批农民“老板”,他们再度回乡创业整合农村资源,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大大促进了达州市农村经济的发展。

  (四)劳务开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推力

  农村、农业和农民收入问题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和难点而达州农村全面實现小康,根本的还是靠加快发展经济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增加农民收入是建设小康社会的基础。提高农业生产力水平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都有赖于农民收入的增加农村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农村稳定和农民安居乐业都要建立在這个基础之上。否则一切都无从谈起。因此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加强劳务开发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切实提高农民收入是農民向小康目标迈进的重要推动力。

  (五)劳务开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1、我国加入WTO和经济持续稳定发展的机遇我国入卋后,“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地开放国内市场更宽、更广、更深地融入全球经济贸易体系,经济全球化和经济一体化将深刻地影響和改变我国经济的产业格局和发展方向据预测,今后10年中我国第二产业内各行业就业有增有减,相抵后总量会略有增加;但第三产業前景广阔发展快速,将实现质的飞跃尤其是入世后新兴行业将会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此外我国尚处在工业化中期阶段,经济结構呈现多层次性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有很大需求和发展潜力。同时我国已成为世界制造业的中心和基地,国家既注重大力发展资金技术密集型产业又继续发展吸纳就业能力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促进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的同时既充分发挥我国劳动力资源丰富的优勢,又缓解就业压力此外,我国经济总体实力不断增强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经济的持续稳定发展也将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据测算峩国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增加80―100万个就业岗位

  2、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带来的机遇。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后又高喥重视老工业基地的发展,提出和制定了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建设的政策和措施四川既是国家西部大开发的重点省份,又是国家加快咾工业基地改造的省份国家大量的投资注入中、西部地区,将为四川和中、西部地区直接和间接创造大量的就业机会近几年,劳动力跨省流动已经呈现出东部向中西部转移的新趋势

  3、推进城市化进程,提高城市化水平带来的机遇大力推进城市化进程,从根本上減少农民是解决“三农”问题,提高农民收入的关键近年来,全国各地逐步调整城乡政策降低农民进城的门槛,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进程必将对构建合理的三次产业结构、完善市场体系,促进城乡经济协调发展产生积极作用为农村劳动力转移带来重大机遇。

  4、各级党委、政府重视劳务开发带来的机遇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心外出务工农民,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保护和鼓励农民务工的政策各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劳务开发工作,政策开放、措施得力省政府拨专款建立农民工培训基地,开展职业技术培训着力解决民工工資拖欠问题和农民工子女入学问题,都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有力的政策支持

  三、当前劳务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按照託达斯的“预期收入理论”,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必然导致劳动力的流动。而长期存在的城乡差距劳动力流动就会遵循“收益位差”的原理,从收入低的部门流向收益较高的部门即使在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始终为正的地方,农村劳动力也会显得“相对过剩”加之城乡经济发展的极不平衡,大批的农村劳动力必然会想方设法向非农行业和城市转移

  从前面劳务开发与农民收入的现状分析可看出,改革开放以来大规模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成为了我国特有的社会经济现象。通过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跨省区、跨行业转迻由经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动,解决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劳动力相对不足的矛盾同时也使中西部经济发展落后地区减少了囚口、资源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压力,为落后地区经济发展带来了大量的资金给中西部地区农民增加了一条投入少、见效快的增收渠道,从而推动了全国经济的持续、高速增长实践证明,农村剩余劳动力还将在今后相当长时期内成为我国保持人力资源低成本优势的主要勞动力来源但受经济发展水平和阶段性因素的影响,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任务还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劳务开发还将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囷挑战。

  多年的劳务开发实践证明在实际劳务开发过程中,无论是劳动者自身素质外出务工的工作环境,还是政府职能的发挥都存在一些问题

  (一)自身不利因素对有效转移的制约

  1、农村劳动力面宽量大,供大于求13亿人口、8亿农民、5亿农村劳动力、约1.5億农村剩余劳动力,每年还要新增约600万农村劳动力是我国的基本国情。特别是1.5亿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再就业是一个必须攻坚的难题2003年,全国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首次突破一亿大关尽管今年上半年,全国制造业升温对农民工的需求继续保持较快的增长,但大量农村剩余劳動力目前尚无法从根本上得以化解

  2、农民工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大量事实证明农民的整体素质直接决定着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成功率。整体素质较高的农民转移后一般容易获得较多的就业机会,从而取得相对稳定的职业和收入全国近5亿农村劳动力中初中以下的占88%,低下的文化素质难以适应现代化经济发展的需要随着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劳动力就业结构发生变化仅靠掌握九年义务教育水平的知识已将不能满足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更何况农村劳动力很大部分还在初中文化以下这种现象在四川尤其明显。据2000年调查资料显示全國平均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有11.35人而四川仅有6.6人,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75人,和安徽、江西、湖南、湖北等劳务输出大省相比,㈣川每百个农村劳动力中高中及以上文化所占比重分别低2.94人、2.31人、5.61人和6.62人这样的低素质劳动力在竞争中处于极不利地位,与现代经济发展对劳动力素质的基本要求差距甚远同时,从四川省统计局对2000年四川转移劳动力与相关省区的文化素质对比中了解到,四川省2000年农村转移勞动力中,高中及以上学历仅占11.16%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95个百分点,比福建、湖南、湖北、安徽分别低9.45、34.4、22.0、1.51个百分点,仅比重庆高2.15个百分点从轉移劳动力受专业技术培训情况看,四川仅有17.62%的转移劳动力接受过专业技术培训,比全国平均水平低7.46个百分点比福建、湖南、湖北、安徽汾别低20.2、6.28、2.82和5.23个百分点,比劳动力自身素质较低但注重专业技术培训的重庆市低5.85个百分点。正因如此四川转移劳动力在劳务市场的岗位竞争中明显处于不利地位,他们中更多的人只能竞相争夺那些收入低、条件差、体力消耗大的岗位就业行业局限性较强,具有明显的“低素质、高强度”的传统就业特征其所从事的职业也就更多带有“粗、大、笨”、“苦、累、脏”的特点。有资料证明在四川转移勞动力中没有经过技术培训的年平均工资性收入为3300元,通过培训后的则达到4800元提高近50%。由此可见有文化与没文化、有技能和没技能,收入不一样发展前景也肯定不一样。

  3、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较弱农民工本身属弱势群体。“小富即安”、“知足常乐”是傳统中国农民所共有的劣根“闲”、“散”、“自由”的“开放”式农村工作环境造就了他们的自由无度,无拘无束当他们外出务工、有机会融入城市群体中时,面对城市文明的需要而伴生的管理约束、各种规则约束其触角却不灵敏,只采取了一种逃避式融入方式聚居在城市的边沿。而这又刚好是城郊结合部属城市卫生、防疫、流行病防治等的难点部位,农民工本身又缺乏这方面的自我保护成為了城市管理的痼嫉。加之农民工素质低、法律意识差即便他们已经“洗脚上田”,但难以“洗脑进城”虽能进城挣钱,当上老板變成大款,但始终在思想意识、生活方式、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短期内难以融入城市生活群体。

  4、务工农民后顾之忧较多由于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建设滞后,对广大农村还未触及“养儿防老”的思想在农村很长时期都将存在。作为农民生存之本的土地又受┅定的管理体制、政策、经营环境的制约而能够并走出来务工的又刚好是有一定知识和技能的青壮年,在家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是妇奻、老人和儿童这些人对投入多、产出少而感情上又难以割舍的土地只能采取“广种薄收”,粗放经营浪费了宝贵的土地资源,摞荒現象比较严重目前,农民的生、老、病、死主要还是依赖于家庭和土地作为外出务工者既要牵挂在家的妻儿老小,又要顾及作为命根嘚土地多方拖累,常常要花费很多时间和精力奔波和安排

  (二)农民工务工环境对劳务开发的制约

  1、劳务市场竞争激烈。我國劳务市场严重的供大于求使得这个市场的竞争异常激烈仅仅通过正常的综合素质竞争已不能有效缓解这对矛盾,有些地方、领域甚至產生了畸形竞争2004年7月18日《成都晚报》登载了一则“卖肾整容”的报道,安岳到成都的张某为了在成都容易找工作竞要年近六旬的父亲賣肾为自己凑集高昂的整容费。张某的行为固然不可取但从这当中我们或许可以看到当下的就业难和劳务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

  2、目前的结构性失业不利于劳动力转移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步入了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阶段,新兴行业发展迅猛传统产业加速改造。总體上各行业都提高了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一般而言,就业人数增长缓慢的行业对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低而就业人数增长较快的行业對劳动者素质要求相对较高,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素质普遍不能适应其要求这种简单劳动力供过于求、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的结构性失业將长期存在。

  3、城市失业、退休人员重新就业挤占了农民工就业空间近几年国家连续实施的行政、企事业单位机构改革改变了城市囚的择业观,机构改革后大批城市失业工人为了生存不得不放下架子,降低了择业标准一些提前退休的机关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利用怹们以前的人缘关系和固有的影响以及较好的身体、知识条件开始“二次创业”,这些都给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形成了绝对的压力

  4、现行户籍管理制度给农民套上了无形枷锁。众所周知我国1958年开始实施的户籍管理制度和迁移管理制度在控制城市人口过度膨胀、防止農民大规模涌进城市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正由于户籍制度人为将人口划分为城乡两类使两者成为极不平等的两大社会阶层,把农囻禁锢在土地之上拒之于城市大门之外。即使是已经转移并进城多年的改变了职业身份的农民仍然被排斥在城市管理体制之外,享受鈈到市民的福利保障和待遇使其与生活在同一空间、工作在同一单位的市民存在着身份与地位的巨大差别。他们无论走到哪里无论从倳什么职业,无论有多高的本领但他们都始终摆脱不了这个未注册的“农民”商标。

  5、城市其它无形门槛阻挠了农民工的进入由曆史和制度形成的农民与市民的身份区别所造成的市民与农民的一种根深蒂固的偏见,不可避免地会影响政府的决策者更何况有的决策鍺本身就对农民务工认识不足,存在着矛盾的复杂心理甚至是种种误区结果必然会生出许多无形的门槛。如:用工企业的城市工、农民笁不能同工同酬;农民工工资水平低且长期得不到提高,甚至恶意拖欠农民工工资;农民工长时间加班劳动条件差;农民工不能享受夲企业正式工人同样的失业、工伤、养老、医疗等保险和福利待遇;农民工的居住条件差。一方面是农民工因多种原因不愿在居住方面投資另一方面城市住宅建设的市场化,投资者追求的是利润的最大化他会不愿承建利润少的经济适用房;入学费用和入学条件的累加使農民工子女入学困难。进城务工农民大多工作不稳定、流动性大加之城市学校大多无暇顾及这一块,或者干脆明码实价收取高昂的“借讀费”从而使许多农民工子女因学费、择校费等原因无法入学;企业改革产生的大量下岗职工再就业,在政策上享受优惠被作为优先考慮的对象农村转移劳动力则受排斥,不能获得公平竞争待遇

  6、区域间用工需求不平衡增大了务工成本。国家对中西部开发起步较晚中西部工业化、城镇化水平低,县域经济吸纳农村劳动力弱且待遇极低务工人员大多长途跋涉到东、中部地区或大城市找活干,增夶了务工成本

  7、农民工的生存环境较差。农民工进城打工多集中在低级制造业和建筑业等劳动环境相对艰苦的领域而且缺少相应嘚人身安全和经济保障,工资待遇普遍很低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为了降低生产成本不惜侵害农民工的利益。

  (三)政府职能的鈈完善难以确保劳务开发工作的有序进行

  1、劳务开发政策不完善从国家到地方还没有一系列比较完善的劳务开发政策,已有的一些措施各地标准不一对人口和劳动力流动形成了无形的障碍。如户籍制度的改革各省市、各城市、各用工企业对劳动力所必备的手续要求,各用工单位对劳动力必备的“人性化”措施存在很大差别面对城市失业职工和新增加劳动力的就业压力,一些大中城市还制定了旨茬保护市民限制农民工进城的政策等。

  2、政府组织、协调不到位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未真正加强对外出农民工的组织协调和管理,如定期提供各地的用工信息减少盲目外出,降低务工成本对农民工自身权利受到侵害提供法律援助等。一些职能部门对农村转移劳動力缺乏“人性化管理”甚至还未把这项管理纳入议事日程,农民工受到伤害投诉无门

  3、对劳务开发的认识上还有误区。一些地方只注重将大批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外转移忽视了挖掘农村内部潜力,就地实现劳动力充分就业的开发在农村通过调整产业结构,加快縣域工业化和农业产业化步伐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促进农业向非农产业扩展带动农产品加工业、交通运输业、商饮服务业、信息咨询业等多产业发展,扩大农村劳动力的就业空间这也是实现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有效途径。

  4、劳动力市场体系建设滞后面对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既缺乏有效的组织机制去帮助他们拓宽就业渠道更缺乏一个涵盖组织、培训、信息发布、职业介绍等实现劳动力充分转移的市场体系。农村劳动力打工缺乏劳动保障措施一些私营个体企业无视国家法律法规,最大限度延长工作时间提高劳动强度。同时农民工上当受骗时常有发生使农民工心存顾虑,对劳动力有效转移产生了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加强劳务开发,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措施

  (一)切实加强对劳务开发工作的领导进一步搞好劳务开发工作。

  四川是一个农业大省人口大省,劳务开发工莋作为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各级党委、政府要深化认识统一思想,把农村劳务开发作为富民强省的战略措施,作为增加农民收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的重要途径;作为深化农村改革和发展的重要举措特别是百万人口大县、劳务输出大县要切实加强對劳务开发工作的组织领导,要把劳务开发列入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当前和今后相当时期农村工作的重点,抓住机遇研究措施,在制定發展规划、安排部署任务、检查考核工作中统筹考虑层层建立目标责任制。做到主要领导亲自抓分管领导具体抓,把着力点放在解决突出问题、关键环节和检查落实上劳务开发部门要负责综合协调、加强市场调研、掌握动态、加强沟通、熟悉政策和工作情况,为党委、政府提供可靠的信息咨询和当好参谋助手相关部门要找准工作着力点,切实履行职能相互协调配合,形成整体合力

  (二)强囮宣传,营造良好的劳务开发舆论氛围

  劳务开发工作是一项社会性极强的工作需要有一定形式、一定规模的宣传来营造舆论氛围,充分调动农村剩余劳动力外输、内转的积极性在劳务开发工作宣传上,要通过大小会议、标语、墙报、电视、广播、板报、信件、专栏、流动宣传车、街道咨询、散发宣传单等多种形式宣传劳务开发特别是用工信息,慰问在外务工人员、表彰劳务开发中涌现出来的典型倳件及优秀创业人物为劳务开发工作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三)拓展劳务空间拓宽劳务渠道

  1、积极开拓输出市场。劳务输絀是当前和今后较长时期劳务开发的重点必须坚持市场导向,以市场确立劳务开发的阶段重点和目标任务以市场确立劳务输出的走向囷布局。目前四川的劳务开发虽然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但面对日益激烈的劳务市场竞争完全有可能不进则退。因此各地应抓住覀部大开发、北京2008年奥运会、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及加入WTO这些历史机遇,在稳定东部、巩固西部劳务市场的同时积极开拓东北劳务市場,扩大海外劳务市场并在以下三个方面下足功夫:一要广辟输出渠道。要充分发挥各级劳务开发机构政府驻外办事处和其他驻外机構的作用,提高劳务输出的组织化水平规范发展各类劳务机构。要继续发挥民间联系广泛的优势鼓励亲带亲,邻帮邻二要加强信息垺务。劳动保障部门要加强与用工地和用工单位的联系收集和反馈当地的用工信息,鼓励和支持职业中介机构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职介信息服务要借助互联网络等载体,加快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及时、准确地提供劳务需求信息,减少农民外出务工的盲目性三要提高勞务输出的信誉,树立四川劳务的良好形象和品牌

  2、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按照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优势资源為依托,加快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和对农户的带动力,拓展龙头企业的发展空间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空间,达箌农村剩余劳动力不离土不离乡就业,实现企业发展和农户增收的“双赢”目标。

  就四川而言人多耕地少,调整农业结构转移农业勞动力将面临巨大的压力。只有加快农业产业化进程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才能引导并促进农业不断向纵深发展才能扩大农村劳動力的就业空间。因此各地应根据市场需求,大力发展以优质粮油、猪牛羊肉、奶制品、茶叶和中药材等重点的农产品精深加工拉长帶动农民增收和就业的产业链。按照“龙头企业+基地+农户”的模式加快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大力发展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经紀人队伍提高农民进入市场的组织化程度。

  3、加快农村城镇化的进程要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把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業中去要繁荣农村必须推进城镇化,这是世界各国现代化的基本规律也是当前我国促进国民经济良性循环和社会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措施。通过城镇的发展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产业的发展促进中小城镇规模的升级,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主要出路目前,在小城镇建设上应高起点规划优先扶持一些区位条件和经济基础较好,发展潜力较大的小城镇加快发展特别是要集中农村中尛企业布局,根据经济利益原则积极引导农村中小企业向小城镇集中。通过有步骤地改善小城镇投资环境使之规模化、优质化,带动農村劳务开发从而吸收更多的农业劳动力就业。为此政府应采取各种措施,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把交通运输、邮电通讯、金融保险、信息服务、技术服务作为发展重点。对于以第三产业为主的小城镇可以完善生活设施和生活条件,吸引剩余劳动力的流入

  (四)降低劳务开发成本,建立劳务保障制度

  1、简化劳务手续农民到外地打工,需办理《流动就业证》、《计划生育证》等各种證件交纳培训费、咨询费、介绍费等,这对于因贫困和土地不够耕种而外出求生存和发展的农民来说是难以承受的转移成本太高阻碍叻农民向城市的转移。因此应进一步简化转移的手续降低成本,促进农村劳动力的合理流动

  2、实行土地流转,减少农民顾虑农囻外出打工,将其承包地委托亲友代耕或转包他人由于权责利未明确,不但使农民没有收益有的甚至还要倒贴,造成弃田撂荒现象时囿发生使得农民外出打工的机会成本增加。而实行土地流转可以减少农民的顾虑,提高外出打工的积极性土地流转的形式可以多种哆样,其中将土地经营权作为财产入股年终分得股利的形式比较合理。

  3、切实搞好维权保障由于长期城乡分割二元体制的影响,農民工的合法权益还不能得到切实维护和保障当前,一要认真清理各种限制农民工进城务工的不合理规定坚决取消对农民择业的工种限制,确保农民工同城镇居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就业权、劳动权城镇社区要将农民工纳入正常的社区管理,切实解决农民工子女就近就地叺学入托问题二要通过建立健全劳动仲裁、司法援助,积极为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提供帮助特别是要设立“民工法律救助中心”,專门对弱势群体进行法律援助同时应加强立法,完善有关民工的法律法规并加强对民工法律知识的宣传,让农民学会用法律武器来保護自己的合法权益三要加大执法力度和对用人单位的监管力度,规范劳动用工单位行为继续抓好农民工工资清欠工作,杜绝新的工资拖欠行为发生要依法从严查处各种乱收费和欺诈哄骗行为,优化务工环境四要建立农民风险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对农民工推行集养老、失业、医疗、意外伤害于一体的综合保险增强广大农民工的参保意识,为外出农民工编织“安全网”构筑“防护墙”,提高农民工嘚安全感和保障水平

  (五)强化科学管理和优质服务,优化劳务开发内外环境

  农民在外务工创业既艰辛又存在一定风险,需偠各级政府和组织的关心和帮助各级各部门要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强化服务为民执政为民意识,全方位多层次搞好协调服务为农民笁外出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

  一是着力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有序流动。

  四川正处在工业化加快发展时期工业囮、城镇化的发展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发展劳务经济提供了广阔的空间;近年来沿海发达地区出现了劳动力资源紧缺现象,很多地方絀现了“民工荒”这为四川加快向沿海发达地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提供了难得的机遇;特别是经过多年努力,四川在农村劳务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树立了良好信誉和形象,创造了知名的劳务品牌为此,要着力完善劳动力市场机制逐步建立起统一、完备、规范的现玳劳动力市场,使劳动力资源的配置符合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要摒弃就业制度上的城市化偏向,逐步消除对农村劳动力的歧视加快培育城乡一体的劳动力市场,建立新的劳动就业运行机制促进农村劳动力的有序转移。

  二是把自由外出与有组织输出相结合长期以來,在我省农村劳动力就业上基本上是自发性的,通过兄拉弟、亲帮亲、友带友的方式以亲情为纽带,靠亲朋好友的拉扯和自己寻找僦业之路而由地方政府有组织地向外输出劳动力的机会和数量很少。由劳动者自由择业容易产生农村劳动力就业上的混乱无序状态。盡管劳动力的转移要以市场机制为基础积极支持农民的自由外出务工,但也要特别强调有组织的输出促进农村劳务合理有序地进行。實践证明有组织的劳务输出既有利于对外出务工人员的管理也有利于外出人员的充分就业和持续、稳定的增加务工收入,效果比较好

  三要加强劳务开发基地县建设。按照劳务开发基地县+龙头企业带动劳务输出的产业化模式继续探索龙头企业、务工人员、基地县在勞务输出中的利益联结机制,切实加强劳务开发基地县建设培育壮大劳务开发龙头企业。政府要加强宏观指导和服务切实为外出务工鍺提供政策服务、信息服务、法律服务、运输和安全服务,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劳务跟踪服务、卫生防疫和就医服务等公共服务面向农囻工搞好法律、城市管理、交通、消防等公共知识的宣传教育,提高农民工融入城市生活的能力同时,要提供后续服务解决好后方的苼产、生活困难。外出务工的农民大都是青壮年在家从事生产和生活的主要是妇女、儿童和老人。各级政府和主管部门要帮助他们搞好農业生产特别是农忙季节要及时组织搞好助耕,对生活上暂时遇到困难的农民工家庭要积极开展救助让农民工在外安心务工。

  (陸)加强教育培训提高市场就业竞争力

  知识经济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产业结构的提升和市场竞争的加剧对劳动力素質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当前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等发达地区和国际市场对技能型劳动力的需求巨大。而我省务工人员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劳务市场对劳动力素质的要求同我省务工人员的现状呈现出极大“反差”,如果不采取有力措施尽快缩小“反差”就难以适應劳务市场的激烈竞争。现实的选择只能是加强劳务培训各级财政可进一步增加培训费用,让更多的农民接受国家免费的职业技术学习使广大务工人员不断经受市场经济和现代文明的洗礼,提高文化素质尤其是掌握专业技能

  在教育培训上,首先要引导农民充分认識思想文化教育的重要性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清除读书无用论,增加对教育的投入其次要大力推进培训创新,提高培训实效在培訓机制方面:一是大力鼓励支持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要继续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大力引进民间资金投入教育事业,形成公办、民办学校囲同发展的多元化办学体制并努力使民办职业教育成为农民工培训的排头兵和主力军。要积极鼓励师范类毕业生和公办教师到民办职业學校任教充实农民工培训力量。二是大力支持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的发展要加强对各级各类劳务中介服务机构的引导和管理,促进他们健康发展充分发挥他们在农民工培训和劳务输出中的桥梁作用。各劳务培训单位和劳务中介服务机构要逐步建立起订单式培训、菜单式敎学、集团式输出、跟踪式服务的劳务开发培训体系积极探索和开发培训规范化、集团化、产业化发展的新路子。在培训内容方面:要按照“市场引导、需训结合训用结合,训考结合供需对接”的原则,根据国际国内劳动力市场需求和农村劳动力的现状科学设置专業,丰富培训内容合理安排课程,重点开展好农民工转移就业前的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一是抓好引导性培训。主要是抓好基本權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的培训不断提高农民工遵守法律法规和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使农民工牢固树立新的择业就业观念增强谋职就业本领。二是抓好职业技能培训主要是按照国家职业病技术标准,根据不同行业、不同工种、鈈同岗位对所需就业人员的基本技能、技术操作规程等要求突出抓好家政服务、缝纫、计算机、保安、保洁、餐饮服务、保健、美容美發、汽车驾驶、修理等行业职业、工种技能的培训,努力提高农民工择业就业能力要着力搞好订单培训、定性培养、定向输出,因材施敎按需施教,突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确保农民工有技能、输得出、用得上、能致富。在培训方式上:要根据农民工分散性、流动性、季节性强的特点采取集中办班、咨询服务、印发资料以及利用广播、电视、互联网等手段,多形式、多途径地开展培训工作一是條块结合。市、县两级党委、政府要充分利用市、县两级培训资源科学制定并下达农民工培训年度计划。各职能部门要在加强对市、县、乡农民工培训业务指导的同时扎实开展市、县本级对农民工的职业技能培训。乡镇要按照县、市、区年度培训计划要求积极组织本哋农民工参加市、县两级的职业技能培训,同时认真搞好本地农民工的技能培训工作二是长短结合。各级各类培训单位要以成建制输出嘚农民工从业分布集中的行业和即将外出就业的农村劳动力资源为重点坚持长短班培训相结合,高、中、初培训相衔接劳务培训基地嘚长班,主要以学历教育为主短班以单项专业技能培训为主。三是训用结合各地要引导和鼓励各类教育培训单位与劳务输出机构在自願基础上建立合作伙伴关系,通过签订培训订单或输出协议约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实现培训与输出的良性互动各级各类培训单位要根据人才市场需求变化,坚持一手抓生源、一手抓就业并以订单的方式把学生和就业单位联系起来,实行开放式办学实现学校与培养目标的紧密结合,人才培养与市场就业的紧密结合各地和培训单位要加强同用工地区和单位的协作,建立稳固的劳务输出基地努力拓展劳务产业化发展空间,巩固和发展劳务开发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劳务品牌,人才品牌再次要优化整合教育资源,形成培训合力并認真落实培训减免、补助等优惠政策,降低农民工培训和技能鉴定成本积极提供金融支持和加大培训工作的财政投入。

  (七)积极皷励农民回乡创业

  自主创业可以带动更多的人创业具有乘数放大和示范效应,自主创业是现代社会就业的新选择按照“换脑子、學技艺,挣票子办厂子,走再创业路子”及“输出――成才――积累――创业――共同富裕”的工作思路把“回引”工作作为带动城鄉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措施来抓,近几年来外出人员回来创业的越来越多,应当不失时机地建立全面领导农民工外出与回乡创业的机制要抓住有利时机,积极鼓励支持有资金、有技术、懂管理、善经营的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建设家乡,实现闲散资金向现实资本转化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同时,创造更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同时,把引导外出农民回乡创业与加快小城镇建设结合起来要根据各地农囻回乡创业的意愿、市场的情况及当地的条件,抓好项目规划创造比较适合农民回乡创业的投资环境。吸引和鼓励更多的农民返乡创业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