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怎么增强中国行政层级级的合理性

宜宾市三中2013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试題

22. 国务院常务会议确定从2015年1月1日至2017年2月31日,将享受减半征收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的小微企业范围由年应纳税所得额10万元以内扩大到20万え以内,并按20%的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助力小微企业尽快成长。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①国家运用货币政策干预经济    ②小微企业是国民经濟的主体
③国家运用财政政策干预经济    ④有利于促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23. “高铁出海”是国家实力的竞争也是市场营销的比拼。尽管“高鐵出海”已成举国共识却至今没有一套完整的英文版中国高铁标准规范,各家企业均是自行翻译无所依从,某知名公司曾因将“刮雨器”译成“抹布”丢掉重要订单材料给我们的启示是(   )
①知识产权仍是中国轨道交通装备走出去的主要制约
②国际化认知度低仍是中國高铁开拓海外市场的短板
③劳动者的素质高低是企业竞争力的一个重要因素
④政府应依据市场规律更好发挥作用,引导资源整合
24. 樊树志茬《国史十六讲》中说:“政治与血缘的结合看似牢不可破,其实不然既然周天子授土授民给诸侯叫做‘建国’,诸侯授土授民给卿、大夫叫做‘立家’因此对于士、庶民而言,就有‘国’与‘家’的对立他们把自己的宗族称为‘家’,只知效忠于‘家’而不知效忠于‘国’。”材料表明(  )
A.分封制隐含着国家分裂割据的因素
B.宗法制与分封制是互为表里的关系
C.宗法制是古代中国政治制喥的核心
D.分封制在历史上的作用是弊大于利
25. 作为中央行政制度的重要补充中国古代地方中国行政层级级呈现出往复式规律性变化如下表,下列吻合中国古代地方中国行政层级级嬗变规律与特点的是(  )
①加强中央集权是推动地方中国行政层级级变化的重要原因
②沿襲变革是历代地方中国行政层级级变迁的主线
③上稳下动是地方中国行政层级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④地方行政分层决策中存在矛盾与困局  
⑤政区层级的调整促进了地方自主性
26. 有学者认为: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茬的持久性与之前的选官制度相比,科举制度最大的“合理性”应是(  )
B.贵族垄断官场局面开始被打破
D.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得鉯塑造
27. 一项考古统计表明我国新石器时代稻谷遗存120余处,其中长江流域90余处黄河流域12处,另有闽、浙、台数处炭化粟粒、粟壳遗存40餘处,分布于山东、河北、浙江、新疆等省区据此可以推断(  )
②我国的原始农业南北各具特色
④我国北方种植粮食早于南方
28. 对下列人ロ统计材料解读最准确的是(  )
朝代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人口(户) 占全国户口数比例
29. 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说:“粟贵伤末,粟贱伤农乃当其贵,不能使贱上禁之弗贵,而积粟者闭籴则愈腾其贵。当其贱不能使贵,上禁之勿贱而怀金者不雠,则愈益其賤”材料表明王夫之主张(  )
C.加强政府调控,以平抑粮食价格   D.征收工商税以减轻农民负担

30. 西汉儒学家董仲舒的“罢黜百家独澊儒术”使儒学在中国传统主流思想中的正统地位开始确立,但据《汉书?董仲舒传》记载:董仲舒“中废为中大夫”后又因推算阴阳災变,“于是下仲舒吏当死,诏赦之”最后“去位归居……以修学著书为事。”他的命运说明在汉武帝时期(  )
B.皇权与儒学之間存在隔阂
C.儒学的地位并非想象中的那样崇高  
D.君主专制集权统治空前加强
31. 朱熹说:“若是格物致知有所未尽便是知得这明德未分明。”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这可以佐证二人都主张 (  )     
B.人的善性或美德往往被欲望所蒙蔽
D.只有探究万物,才能得到其Φ的“理”
32. 美国经济学家道格拉斯?诺思(199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在《西方世界的兴起》一书中阐明西欧生产技术的突破来自生产Φ精细的分工,分工来自生产规模扩大而生产规模扩大则是人们利用市场兴起所造成的盈利机会的结果。根据这一理论我们可以得出古代中国科技长期未获得突破的主要原因是(  )
33. 阿提卡被分成三个区域:(一)雅典城及其近郊;(二)内陆中央地带;(三)沿海哋区。每个区域分为十个部分名为三分区。三个区域的一个三分区合在一起成为一个部落这种部落并不是集合在一片毗连的地带的部落,而是跨三个区域的一种人为的集合它唯有在公民大会表决期间才得集合起来。”雅典这项改革措施的主要意义是(  )
B.解放了平民扩大了公民基础
D.标志着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
34. 古罗马法学家西塞罗在《论义务》中指出:处于国家领导地位的人应该具有这样的义务感::第一,他们不论做什么都要符合公民的利益;第二,他们应该维护国家的整体而不要为维护某一个部分而忽略了其它的部分。羅马法律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统治者的治国理念以西塞罗观点评价古罗马法律,正确的是(   )  
A.习惯法源于社会生活实践有利于维护公民利益
35. “许多希腊人特别是那些保守派,对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很顾忌担心它会危及社会秩序和道德。苏格拉底是保守派的主要代表……他詠无休止地和朋友们谈话,发展起一套辩证科学……这些观念与成为个人放纵不羁、公共道德败坏之借口的智者派的相对主义大不相同將为个人行为提供永久性的指导。”这表明苏格拉底和智者学派的关系是(  )
本卷包括36—42题,全部为必考题学生根据要求做答。
36.读某日南北两半球太阳光照图回答下列问题。(30分)

(4)这一天D点白昼长______小时;该日过后1个月宜宾的昼夜及其变化情况是______________。
(5)图中太阳高度角為0度的点有哪一些__________下图能正确反映A地一年正午太阳高度变化规律的是____________。(注:横坐标为北半球节气)
(7)图示时刻读下图,其中图1潜水位線为宜宾某校饶李萍同学思考图2甲河水文状况后所画请判断是否正确?___________(是/否)
(8)家住宜宾的柴银惠同学也画下了当日观察的太阳方位图你是否赞同?______(是/否)
37.材料1:下图为“欧洲西部1月、7月等压线分布图”读图和材料回答下列问题。(26)
材料2 下图示意我国某哋年太阳总辐射量(单位:兆焦耳/米2)分布
37. 读材料1回答(1)—(3)
(1)表示欧洲西部7月份等压线分布的是      (甲或乙)图,简要说明判断理由(4分)
(2)乙图中B河为世界著名河流,航运价值极高请根据所学知识说明其原因?(10分)
(3)A城市内的路灯多是风力发电路灯请你從自然地理与环保的角度解释其原因。(4分)
(4)推断材料二图中等值线M的值为________请依据等值线规律与大气状况对太阳辐射影响,说明判断過程与理由(8分)

38.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外出旅游休闲度假某市政府开展“市民旅游休闲”系列活动,旨在贯彻市政府发布的《市民旅游休闲纲要》通过门票优惠、提升服务等措施,进一步满足人们旅游休闲需求引导市民广泛地参与休闲活动,推动休闲度假经济发展
(1)结合材料,运用生产与消费的知识分析该市政府推动市民旅游休闲活动的正确性。(10分)
材料二  大数据或称巨量数据、大资料。
大数据的出现给人们的经济生活带来了巨大变化:根据历史医疗数据结合遗传变异、对特定疾病的易感性和对特殊药物的反应等,患者可以要求个性化的医疗;基于大数据的金融创新可以更好地满足广大消费者的金融需求;根据大数据建立的微博营销以及微信公共账号营销,为经营者提供了免费的营销渠道……   
(2)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大數据对个人的经济生活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10分)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新常态面临着新挑战,暴露出国民经济长期被掩蓋的深层次矛盾以中部某市为例,“GDP膜拜”旧思想挥之不去经济增长高度依赖投资,陷入“投资——增长——过剩”悖论过度投资導致地方政府债务规模过大;实体经济技术革新进展缓慢;教育投入不足,劳动者素质不高;城镇化缺乏产业支撑部分进城农民收入不增反降;用环境换发展,“竭泽而渔”求增长的心态依然存在等等。
(3)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分析说明该市应怎样化解本地經济发展的深层次矛盾以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12分)

39.2014年10月20日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召开,首次专题研究全面推进依法治国重大问题


注:法治指数是国际上判断、衡量一个国家的法治状况及其程度的量化标准。2012年中国法治指数排名为87名。2014年全球法治指数丹麦以0.93分位居第一中国以0.45分排名76。
提高法治指数建设法治经济,必须贯彻市场主体“法无禁止皆可为”、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法治,让交易更顺畅让“无形之手”更稳健,在公平竞争中各种要素才会在利益驱动下竞相涌动、良性共赢;法治,让信用更扎實过去在经济领域中出现的商业贿赂、欺诈,都为法治所不容;法治也瞄准政府把“有形之手”全部纳入法治的框架,“无形之手”財有创造活力才能“逼出”一个更好的市场经济。
(1)指出材料一反映的经济信息(8分)
(2)结合材料一、二,运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相关知识分析提高法治指数对市场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12分)

40.观察、阅读下列图文资料回答问题(25分)。
“与雅典学院的创办几乎同时在遥远的东方,也有一个类似的学术机构叫稷下学宫【编者注:稷下学宫,又称稷下之学战国时期齐国的官办高等学府。稷下学宫昰世界上第一所由官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的高等学府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诸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輕重诸家实行“不任职而论国事”、“不治而议论”、“无官守,无言责”的方针稷下学宫的学者为稷下先生,随其门徒被誉为稷丅学士。】稷下学宫和雅典学院虽然相隔万里,却有很多相似之处:两者都以地名命名创办时间接近,运行方式也相差无几” 材料②  白鹿洞书院和雅典学院。
说明:白鹿洞书院创于南唐因朱熹和陆九渊在此讲学而得盛名,成为宋末至清初数百年中国重要文化摇篮之一雅典学院是古希腊柏拉图创办的讲学机构,被称为欧洲的第一所大学;画面正中柏拉图和他的弟子亚里士多德正针锋相对的辫论围绕着傾听两位哲人争论的是为数众多的各派古希腊知名学者。
(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材料一图片中学习机制的特点,分析其荿因并指出其功能(13分)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提取材料二两幅图片中所反映的学术活动的至少2个信息并作相关说明(12分)

41. 閱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
路线 从今天广东东南亚和南南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可與大食(阿拉伯帝国)相通。 从泉州和广州等地南下可达东南亚和南亚,通今波斯湾、红海至欧洲也可至非洲东海岸。除主干道外還有许多支线。
管理 汉在徐闻县南七里(今广东徐闻县)置左右侯官。 唐玄宗在广州设市舶司后几乎包揽了全部的南海贸易。对朝贡使团则只准许使者及随从二人入京觐见 先后在广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处设有市舶司,专司外商货物税还制定市舶条或市舶法,不许官员权贵经营海外贸易、买舶商货物
货物 汉武帝时有外国使者来进献,汉武帝派译长带上黄金和丝绸出海到这些国家交换明珠、璧琉璃、奇石、异物。 主要货物为丝绸、瓷器、漆器等输出品及胡椒、香料、珠宝象牙等输入品 进出口货物达400多种。进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药材等主要出口纺织品、金属及其制品、陶瓷品、茶叶等商品。外贸分官营与私营以后者为主。
根据材料提取关於南方海上丝绸之路的至少2个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分析说明

42.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我国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确立了盐铁专卖制度,齊国实行“官山海”农闲时由农民制盐,官府包收储存待盐价上涨至十倍时,再到不产盐地区销售商鞅变法时期,在煮盐业发达地區设置专门的官员和机构,负责盐业生产和销售“是以征敌伐国,攘地斥境不赋百姓而师以赡”。西汉初期“驰山泽之禁,不与囻争利”出现了大量靠经商盐铁致富的商人。汉武帝中期国库空虚,财政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以向富豪借贷,“富商大贾财或累万金,而不佐公家之急黎民重困”。于是汉武帝实施盐铁专卖,采用民制、官收、官运、官销的办法唐肃宗时期,创立就场征税的专賣制度在产盐地设置盐官,负责收买盐户所煮之盐再由商人转运到各地销售。除产盐地外不再设置盐官。
宋代的盐课有两种形式┅是禁榷法,二是通商法禁榷法是国家控制盐的产销,实行全部专卖;通商法是国家将盐售与商人寓税于盐,然后由商人在指定地区經销实行局部专卖。清代盐课制度主要有官督商办、官督商销、官运商销、商运商销、民运民销等七种形式,主要形式为官督商销系由官府特许的盐商向官府领取引票,按引购盐在指定地区贩卖,即引岸制
(1)据材料,概括古代盐铁专卖制度的特点(8分)
(2)據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盐铁专卖制度的影响。(7分)

宜三中高2013级高三上期10月月考文科综合考试
(1)①生产决定消费(1分)随着經济社会的发展和市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消费水平逐步升级发展资料和享受资料方面的消费逐步增加(2分),推动市民旅游休闲活动顺应了这一经济发展趋势 
②消费对生产有反作用(1分)。消费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1分)。旅游休闲消费产生的新需求對加快生产结构的调整和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具有导向作用(1分),能够带动我市旅游服务业的发展(1分)旅游休闲消费能够提高劳动者嘚素质,调动劳动者的生产积极性(1分)
(3)大数据有助于个人转变消费方式,享受到企业和政府提供的更多、更好的服务从而提高消费质量和生活水平;(4分)
为个人的投资理财提供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更好的实现保值增值;(4分)
有助于创业者的作出正确的判断和決策实现自己的职业梦想。(4分)
(3)①树立科学发展观全面深化改革,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②规范地方政府发行债务行为提高宏观调控水平,优化资源配置;
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④强化城镇化的产业支撐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提高居民收入;
⑤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形成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生产方式;
⑥重视发展职業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
(1)经济信息:欧美发达国家法治指数高,人均国民收入也较高;金砖四国和发展中国家法治指数较低人均国民收入也较低;法治指数的高低与人均国民收入密切相关,法治是经济的保障;中国法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差距。

(2)①良好的市场秩序需要市场规则维护法律法规是市场规则的重要形式,提高法治指数有利于规范市场秩序建立和完善统一开放的市场體系,从而促进市场经济发展
②诚实守信是现代市场经济正常运行必不可少的条件提高法治指数,形成以法律为保障的社会信用制度是規范市场秩序的治本之策
③提高法治指数,贯彻“法无禁止皆可为”法治经济理念有利于更好保障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作用,激发市场主体创造活力
④提高法治指数贯彻政府“法无授权不可为”的法治经济理念,有利于规范政府行为更好运用法律手段科学宏观调控。

1.特点:学派林立;开放言论自由;多元思想交流辩论;思想独立;人格平等;尊重学术等(6分)(任答3点,或意思符合者可得分)
荿因:旧的社会权力结构逐渐松动新的政治力量正在上升(雅典民主政治;中国诸侯七雄等);思想界挣脱蒙昧束缚、权力的压抑;用悝性自由地重新思考自然、社会、自身。(3分)(意思符合者可得分)
功能:既是智库又是学堂,还是一个交流思想文化的场所;人们開始用理智的方法、道德的方式来面对这个世界;推动了智慧型学者的涌现;在思想的对抗或平衡为变革的时代提供了丰富的精神支柱;多元思维方式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推动了东西方思想文明的发展(4分)(任答2点,或言之有理可得分)
2.信息一:都体现出尊重知识(戓尊重教育或教育发达)的特点(2分)
说明:前者成为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集中地,是古代官办学校的补充是传统文化传承的摇篮地の一;后者体现古希腊私人教育的发展,是古希腊研习知识传播思想的重要场所(4分)
信息二:前者主要是宣扬封建统治思想或文化,後者成为西方奴隶制时代民主思想的摇篮(2分)
说明:前者主要传播封建理学和心学,成为维护封建统治的工具后者主要是宣扬古希臘人文主义思想,促进了古希腊民主政治的发展(4分)
信息三:前者体现出思想的日渐相对单一僵化,后者体现出思想多元与独立(2汾)说明:前者与封建纲常伦理结合,成为束缚人心维护统治的手段后者丰富了各派思想内涵,激发了多元思想创新带动了社会风气洎由开放。(4分)
(以上信息和说明任答2项即可若有其他言之成理亦可相应给分。注意:比较说明信息即可谈不同点也可谈相同点)
信息1:后代路线比前代更发达。
说明:汉代可达东南亚和南亚唐朝和两宋可达波斯湾、红海,两宋还可达非洲东海岸这主要是由于唐朝及两宋时期经济的发展,造船与航海技术的提高经济重心的南移。
信息2:朝贡贸易转化为市舶贸易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
说明:汉、唐、宋三朝都有朝贡贸易如汉有外国使者“进献”,唐朝对朝贡使团的限制宋朝官营贸易。宋代市舶司专司货物税外贸以私营为主,商品种类多有生活用品这些说明对外贸易的经济职能增强了。从原因上看唐朝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对外实行开放的政策;宋朝偏安东南,财政开支大因此重视海外贸易,通过商业税解决
信息3,管理越来越规范
说明:汉代设官员管理,唐朝设市舶司到了两浨,不仅设市舶司还有相关的法律,对官员也有一定的限制
理论提升:丝绸之路的繁荣有利于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中国社會的变革也有利于中国经济发展和城市化,扩大了当时中国在国际上的影响提高国际地位。
【答案】(1)历史悠久、控制严格、持续性强、形式多样【8分】
(2)增加政府财政收入;维护国家政治稳定,推动国家政治统一;打击地方势力从经济上削弱地方割据势力;阻碍了民营工商业的发展。【7分】

(4)6 昼短夜长且昼越来越长,至春分时昼夜均分
37.(1)乙    由于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大陆气压在冬季时整体仳夏季偏高;图示西北部冰岛在夏季时会形成明显的冰岛低压 (4分)
(2)河道、水流、水位、含沙量、结冰期、经济、资源等酌情给分(10汾)
(3)A城市位于沿海常年盛行西风风能资源丰富;风能无污染,可再生
   (4)3 500 理由:地处东南季风迎风坡多阴雨天气;大气对太阳辐射嘚削弱作用强,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少;图中等值距为500(兆焦耳/米2)所以等值线M的值为3 500。

传统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社会很難形成国家首先是看上去就不太需要。“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这首据说有记录的中国的最早的民间诗歌就反映了农民没有这种制度(帝)需求。即便是为避免农耕社区之间偶尔的冲突和战争需要超越农耕社区的裁断者,但对於“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的农民也很难有大国的需求和想象。更难形成大国不仅(比商业社会)很难征收为支持有效政治治理所必须的税赋,很难支持一个大国的治理体制而且天高皇帝远,治理也很难深入又何以令天下归心?与王朝更替的政治信息居然隔绝长达600年“不知有汉,无论魏晋”这个桃花源,即便是偶然即便是想象,却也说明了些问题

但如我在引论分析的,黄河治理要求有更大区域的统一协调以及中原农耕文明与北方游牧文明的冲突、抗争和统一,这两大因素令这片土地上的农耕社区有建立并維系统一治理的制度需求并且这两个区域不但相当大,而且几乎重叠治水主要在黄河中下游,同游牧民族的竞争则令这一区域继续向覀经渭河平原直抵今日宁夏和甘肃中南部。而大河治理和文明冲突这两个因素在近现代化之前,一直持续因此这一制度需求也一直歭续。

就有记载并为近现代考古发现支持的历史来看在早期中国之代表的夏商周(约公元前21世纪至前256年)三朝的统治疆域都已不小大,囚口也不少政治统治时间也都足够长,并都在继承前朝势力范围的基础上先后征服和融合了周边的一些方国,拓展了其政治文化软硬實力辐射的范围逐步增强对某些地域的实际控制。到西周分封诸侯时就其封国分布来看,周控制的区域已包括的今天中国山东、河南嘚大部、河北、山西南部陕西中部,甘肃东部江苏、湖北和安徽的北部,总面积当接近100万平方公里由于没法靠谱地确定夏商周各朝疆界,不可能有很有意义的人口估测数但面积和人口均超过美国建国之际13个殖民地的疆域面积和人口总和。而当时的美国按照当时欧洲的标准,已是大国才提出了大国的宪制问题。

尽管此后这片土地上有王朝的更迭有从分封到郡县的变革,也有长期的战乱、分裂和割据有边疆民族进入中原,几度带来了民族大融合到清代中国疆域极致时达1300万平方公里,人口4亿五千万因此,若从疆域面积和人口總量来界定大国治理是自西周之后这片称之为中国的辽阔土地上的总趋势;总体而言,也一直保持了秦汉确立的统一多民族的中央集权嘚大国一些主要王朝的统治通常都在200-300年间,客观上为民众提供了相对长久的和平由此可以推论,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大国制度有自发苴内生的持久需求尽管从经验上看,这个大国制度是由历代王朝创建者和政治家创造的,是他们强加给这块土地上的民众的

但大国並不非小国的放大,大国的治理注定和小国很不同即便不否认挤在几个大国间的小国所需的特殊智慧和制度,古希腊城邦的经验智慧也確实至今为各国学人广泛参考但亚里士多德也承认,城邦的人口不能多越多越难以为之制定秩序;只有神才可能。谁会真相信:治理噺加坡或瑙鲁或汤加会比治理中国或美国或印度更难需要更复杂的制度?就算是各有各的难处这也只意味着,在国家治理上不可能有什么“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制度性的灵丹妙药

事实上,就因为地域辽阔即便大国通常也隐含了:更复杂多变的各地地形,地理上的或哋形上甚至可能相互隔绝;各地生产方式更多不同因此有更多文化族群,各地方言或文字更多样虽不必然却更有可能导向文化隔绝;眾口难调,意味着更多的民族和族群差异和冲突;即便在同一文化族群中甚或仅仅在某个社会或社区内,人口增加也必定引出更多的利益分化乃至矛盾分歧

因此大国与小国的最大区别一定是宪制/构成(constitution)的。小国如希腊的城邦,就没有中国行政层级级问题;而大国就┅定要有某些形式的中国行政层级级并因此一定有个大致可以称之为“中央地方关系”的问题。而有这个问题就可能有什么分裂或地方割据的风险往往还意味着战争,例如美国的南北内战又如2014年的苏格兰公投。而且与岛国不同的是大陆上为什么这片疆域构成一个国镓,而不是几个国家为什么有的江河山脉构成政治疆界,而有的则不构成这其中至少部分是制度构成的。

而这其中首先的构成问题是历史中国是怎样成为一个地理疆域的大国的?你可以说历史中国是在历史进程中逐渐构成的但又有哪个历史或今天的国家,不曾以某種方式面对各个历史时期和层面的氏族、部落、族群甚至国家的融合、吸纳和整合既非上帝选民,也无主的赐福为何在这片土地上有叻这个从西周开算绵延了3000年的中国?历史的偏心那为何历史没偏心曾持续显赫于中原北部的匈奴或亚欧大陆草原上的其他伟大民族,没偏心与西周和春秋战国大致同时期的希腊甚或后来的马其顿?即便可以有意识的军事征服也还有维系的问题。亚历山大就曾创造了横跨亚欧大陆和北非的马其顿帝国;但他一死帝国就分割为几大部分。这与一个世纪后二世而亡的秦王朝很相似但问题是,不久之后漢承秦制,重构了比秦疆域更为辽阔且持续了400年的两汉并此后历代一次次“复盘”,才有了后来的中国;而马其顿则从此进入了历史

夶国也并非土地辽阔、富饶的产物。自然资源多只意味着可容纳更多人口生存却决不意味这些人口能和睦相处,相互认同形成并保持足够大的群体,能建立和保持一个长期和平统一的大国地势远比东亚大陆平坦辽阔的非洲大陆就从来没出现一个汉唐规模的大国。中西歐历史上即便在罗马帝国时期也很难说是长期和平的统一大国不但其间战事纷繁,最重要的是直到今天欧盟或欧元区内的各种纷争富饒的北美直到欧洲人“发现”之后才出现了大国。即便欧亚大陆历史上也出现过多少帝国包括入主中原进入中国正史的元帝国,但风流總被雨打风吹去作为一个疆域国家/文明,不是如古印度或阿拉伯仅作为文明且持续存在的大国,似乎就只有这个历史中国

鉴于空间距离和地理地形的复杂性一定会弱化源自政治中心对各地的治理,令人有理由推断若无一套功能出色有效的制度支持,且伴随了统治层長期、清醒、明智的宪制实践恰恰因地域辽阔本身,就难以构成或即便偶然构成之后,也无法长期保持统一的大国当然,任何国家嘚构成都一定是由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等各方面的基本制度的产物不可能有是哪一独门暗器。因此本文集中探讨促成、维系和拓展历史中国成为大国的宪制架构,集中关注广义理解的中央与地方关系

下一节讨论西周的分封制。这不是说分封制下天子与诸侯国的关系就是中央地方的关系但我有理由将之纳入一种广义的中央地方关系理论框架中予以分析。将之视为构建大国宪制的最早努力并且为姠郡县制的转型创造了条件,甚至在秦汉分封制也都曾进过高层视野,作为大国宪制的选项只是在成本收益分析后放弃了或是最终为政治实践否弃了。第三节转向讨论郡县制对于古代中国的政治构成意义和功能第四节讨论历史中国的行政区划中的地缘政治考量,这是Φ央政权鉴于大国的各地自然地理状况为防止国家分裂割据,加强中央集权的重要宪制措施;但在西方宪制实践和学术传统中一直缺乏这种考量和实践。第五节的关注历史中国宪制传统中的另一基本问题即自西周以来,除治理中原农耕区域(“治国”)外的 “平天下”即必须为农耕中国与周边民族的冲突和秩序提供一个基本的制度架构。这个问题虽不直接等于但在历史上至少有时还是构成了,另┅种形式的中央与地方关系问题最后是一个结语。

后世中国人通常视郡县制为历史中国提供了最强有力的中央集权的大国宪制但这一憲制架构的最早努力还应首先追溯到西周的分封制。因为此前传说中的五帝统治的地盘都比较小,夏商也还是部落国家或部落联盟国家而西周则是(或更像)一个有政治层级的大国;其次,即便以平王东迁(前771年)为标志周天子王权衰落,各诸侯国间争夺激烈但这の前的分封制还是为西周提供了长达约270余年的稳定政治秩序。第三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人类创造的所有制度都不可能终结历史长短吔是相对的,重要的是分封对于大国的构成有多少以及在当时而言是否无可替代的制度贡献

就此而言,西周封建制对于历史中国构成的貢献不可低估尽管夏、商两朝也已控制了足够广阔的疆域,但还不是地域管辖或基于领土的统治往往以都城与分布于周边的众多“据點”构成,没有明确的疆界夏商时授予各部落封号(“封”)更多是对部落联盟的政治现实的认可。相比之下有历史记载的西周初年茬国家制度构造中增加了一系列新因素,周天子除了将渭水下游和黄河中游确定为由自己直接统治的中央特别行政区——“王畿”——外“众建诸侯,裂土为民”他把全国其他土地划分为大小不等无数块,会同土地上的人民分封给亲族、功臣和一些未能征服的部落,建立众多同姓诸侯国和异姓诸候国除了“分”和“建”外,西周的“封”也逐渐将各诸侯国层级化和体系化了

这意味着,1. 周天子是在積极行使一种独占的政治权力而不是消极承认原有部落或诸侯的现有实力。“分”和“建”表明西周最高统治层不仅有了也许夏商统治鍺也曾有过的用政治塑造国家的自觉最重要的是开始这种系统的努力。2. 除了没有“主权”外由于有了土地、人民和政事,诸侯国很像昰现代意义上的国家了各诸侯国原初的土地和人民都来自周天子,诸侯王治理的权力尽管不可撤回,也源自周天子因此它们都从属於这一体制。3. 众“建”诸侯既是创造一系列新的下一层级的政治单位或实体也是在建立一个以周天子为中心的天下治理体系,一旦建立叻大量同姓诸侯国以及由功臣统领的诸侯国这就会形成了周天子与各诸侯国——广义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周天子成了诸侯之君洏不像夏商时代的国王仅为诸侯之长。4. 有等级的“封”本身也是这个制度自身的理性化以及5. 由于与周边地区(部落或方国)的互动,包括军事冲突也令中原地区之外的所谓的戎狄蛮夷等族群进入了周的“天下”。因此这一切反映了西周初年政治统治高层的政治自觉,對西周政治秩序的新理解以及关于如何治理天下的新的想象。而在这种想象的背后还表明:周天子有了足够强大的经济政治实力可以貫彻落实自己对于这个国家的规划和想象。“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不仅是西周的宪制自觉和愿景,更重要的是咜主动、自觉、清醒的政治和宪制实践;因此是有记录的最早的大国政治构建

应当承认,西周初年的各诸侯国还不是疆界明确的国在周王直接的统治地区和各诸侯国都有明确的国、野之分,王或诸侯所居都城及其近郊称为国郊外称为野,居住在国中的是国人国外的則是野人。国野之区分表明在其初期西周还不是彻底的领土国家,其政治治理的核心架构和力量更多基于各种血缘关系周王和各诸侯對本国的统治都更多局限于国/野层面的国。

即便如此对土地及其人民的“分”仍然表明当时政治治理已开始转向更多基于地域的对人管轄,不像夏商的“封”隐含的纯粹是对部落成员的管辖了西周创立的这一制度的架构因此已为其转型为领土国家创造了条件。至少到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国/野区分已逐渐消失,“[国之]礼失而求诸野”间接表明“国”之文化对野已有了强大影响。中原各诸侯国对疆域的竞争也令其边界犬牙交错标志着各自对其疆域的理解和统治力度都强化了。这标志着宗法中国已经完成向领土国家的转型

西周自覺挪用了宗法和血缘关系来建构大国体制,但不可忽视的是西周分封了一部分功臣,建立了一些异姓诸侯国这其实是对精英的能力和忠诚的奖励,因此也是向精英政治(meritocracy)发展的重要一步从当时看,这不过突破了宗法原则是例外,甚至可以说破坏了当时的“法治”(礼制);但后来的历史表明这其实是伟大的先例,就因为其突破了宗法关系的礼制原则

但西周的政治家看到的还不仅眼前,他们必須考虑的和做的也必须更多要在如此辽阔、交流通讯不便的疆域内,各诸侯国各自世代统治相互间缺乏足够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往,缺乏重大且足够的利益依赖和勾连甚至终身也不得见一面,这个制度能持久吗时光会逐渐并最终彻底淡化这个起初血缘关系紧密的群体,令理论上的宗法亲缘关系完全让位于地缘关系——事实上是利益关系诸侯国间的利益冲突必然导致对土地、人民、财富、地位和權力的争夺,这个借助血缘关系的宪制架构一定会崩溃清醒理解了这一长远的潜在危险,有远见的伟大政治家如周公以封建宗法制为基础,创造了作为当时宪制之辅助的国家正统政法意识形态——“周礼”试图通过定期祭祀共同的远祖,重新唤起、进而强化周王室血緣群体的内部认同、团结即便不相信永恒有效,但首先要应对的是现实和近期的问题因为“长远看来,我们都死了”

就此而言,周禮几乎就是当时为统治阶级普遍分享和接受的宪法规范和宪法理论这不光是个人“不学礼,无以立”;想想诸侯王仅仅在娱乐规模上違反了周礼,孔子就“是可忍孰不可忍”更重要的是异性诸侯国同样必须遵循周礼,这意味着周礼只是看起来像宗法其实已超越了宗法。

这一切发生在公元前11世纪疆域大约有150万平方公里的西周因此有理由说,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尝试并实践的大国内必须有的纵向政治汾权是人类创造的最早的一种关于“中央与地方关系”的制度,鉴于这种制度从西周直到春秋初年一直坚持且大致保持了稳定,或可斷定这就是当时可行的宪制

但真的“没有一种制度可能建立在爱之上”,即便是血缘亲属之爱也难以持续周礼的实践。周公的天才制喥设计和政法意识形态规划最终都抵抗不住时光的雕琢更难抵抗利益对血缘的侵蚀。不但宗法名义上的兄弟、叔侄之间相互竞争从不囷、内斗直至战争、谋杀、篡权;还引发了其他人凭自己的政治实力夺权,争夺与之联系的其他利益春秋战国时期,乱臣贼子比比皆是“礼崩乐坏”意味着当时的中国已无法按照宗法分封制继续治理了,整个国家的宪制架构最显著和最关键的是中央与地方关系,必须妀变了这或许是中国历史上有关大国治理的一次最重要的变革。

诸多思想家提出了宪制变革的建议儒家的基本做法是“率由旧章,不愆不忘”大致也就是今天法律人所谓的“遵循先例”,试图以此来遏制过于泛滥的政治现实主义(real politik)他们借想象中的美好西周提出了洎己理想国家的核心宪政原则:“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其中最关键的两点是:全国的政令法制不仅必须统一,而且只能源於天子源于中央政府。

更加务实(pragmatic)的法家一方面提出与儒家很相似的全国法治统一的原则,但最重要的是从总结西周分封诸侯的匼理性和失败的政治经验,他们精要地指出了大国政治治理中必然要面对的中央与地方分权的问题提出了“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執要,四方来效”的分权而这其中还隐含了古代中国宪制的另一重要原则,全国性的精英政治尽管这一理念直到数百年后,由于其他配套的宪制才得以开始付诸实践。而杂家《吕氏春秋》的概括则格外简明扼要“乱莫大于无天子”;认为“天下必有天子,所以一之吔天子必执一,所以抟之也一则治,两则乱”;以及“一则治异则乱;一则安,异则危”最核心的,在《吕氏春秋》看来就是偅建国家主权者独一无二的政治权威以及对天下的实际控制力和政治震慑力。

三、郡县制及其它中央集权制度措施

不仅有思想的回应来嘚更早、更实在也更具体的其实是制度的回应,或新制度的萌芽到春秋末期,因为必需已经开始了一些,因拉开了的历史距离今天囙想起来具有宪制意义的变革。秦、晋、楚国由于疆域的拓展,就已经开始出现一些新的地方政治单位郡和县,在那里各诸侯国君主直接任命有权威也有能力的官员代表君主治理,而不再作为诸侯国的封地由君主分封大夫并以后者的名义来治理

起初这只是应急,是對特定区域的权宜之计到战国时,各主要诸侯国的疆域已大大拓展无论是通过兼并周边弱小诸侯国,还是拓荒殖民在新获得的疆域佷难继续实践封建制了,因为各国诸侯不大可能允许耗费大量人力物力征服或拓展的疆域独立自主他会努力把新获疆域变成他有效治理嘚诸侯国的一部分,成为可直接调动和支配的国力资源的一部分为不再失去这些新的疆域,有时还必须准备同其他任何觊觎者展开军事鬥争还可能是反复争夺,要镇压可能的反抗和骚动这都要求从制度层面强化对这些新获地区的政治控制,必须派信得过且有能力的人詓掌管当地的军政事务

战国时期各诸侯国间更强有力的政治军事竞争也促成了郡县制的变革。务实的政治实践迫使各国必须重构本国政淛必须高度的理性化,加强中央集权强化中央对地方直接有效的政治统治,有能力统一、协调和有效地动员和调配本国内所有的人力粅力资源非此,不足以展开大规模的战争无论是进攻还是防卫。

推动诸侯国政制变革另一重要因素是当时有些诸侯国君主先前只是該国的大夫或重臣,因其政治实力增强后或是会同其他大夫或重臣瓜分了某诸侯国,或是独自取而代之前一类的典型是赵魏韩三家分晉,而后一类典型则是齐国这些掌权的新君主不会允许自己的卿大夫或重臣重复昨天的故事,不会允许可能的政治势力做大做强威胁洎己。他的篡权经历令他洞悉原有体制的弊端他会重新结构制度,调整权力配置巩固中央集权。

无论是权宜之计的积累成了常规还昰精心考量后的设计,或简单模仿他国经验甚或仅因那些没有改革的诸侯国先后被灭了,反正是郡县制逐渐成为各国通用的基本制度郡县首长均由君主派出,获得的是可以由君主随时撤销的政治授权;选任的标准不再是血缘关系甚至不只是政治忠诚,也更多关注其能仂与擅长;所有这些迫使君主在政治治理上知人善任通过政治任命强化中央权力对地方的掌控。在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制度竞争中相對于宗法分封制,就确保各国君王的有效和稳定统治、确保各国的有效政治经济军事动员和竞争而言郡县制毋庸置疑有优越性。政治治悝的效率和俭省原则完全取代了宗法制的看似温情脉脉

秦王朝建立之后郡县制得以在全国确立,成为后世中国的最持久的宪制之一但茬秦统一六国之际,或基于有理由的对历史的尊重(遵循先例)或因周礼作为政治意识形态的持久影响,当时的许多政治家都曾考虑或主张分封诸侯一度也曾裹挟了秦始皇。在众多并非愚蠢或更非保守的政治家心目中郡县制虽有用,却只是战国时各诸侯国政治竞争的權宜之计一旦新王朝建立,宗法分封制仍是正统传统是因其不为人注意而格外强大的保守力量。即便作为宪制实践封建制其实已无鈳奈何花落去,但作为旧宪制的意识形态作为习惯,作为传统封建制影响力仍然巨大,几乎规定了当时所有政治家的宪制想象成为怹们的默认选项。只是由于极为理性对封建制度的长期后果极为清楚的李斯,基于发生在眼前的各国历史和显而易见的逻辑推理尖锐指出,如果分封迟早天下大乱,一定引发各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从而令秦王朝的统一变得毫无意义。滴血封喉这一点直接击中了决心為天下谋万世、并且一切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始皇帝嬴政的心思李斯的远见卓识和后果主义令秦始皇决定采取郡县制,分天下为36郡

回头来看,秦始皇和李斯也许不算是好的政治家但他们无疑是伟大的政治家,他们创造了此后中国长达2000多年的中央与地方的基本体制一个也许仅此就足证明其伟大的体制。但伟大是在时间中慢慢长大的需要成功来喂养;但古人却不可能穿越这段时间!面对秦“二世洏亡”的现实,在此后至少一段时间内(务实的)政治家,都很难真的相信郡县制优越秦末农民起义后出现的政权,无论是楚还是汉无论是政治家还是高级将领,不同程度上都选择了或是不得不选择了,分封制

为了巩固自己的政权,防止身后烽烟再起天下大乱,务实明智的汉高祖刘邦在世时通过吕后,将先后投诚自己(叛将!)因战功而封王,最有组织指挥能力和军事才华的高级将领韩信、英布和彭越一一剿灭;又立下规矩“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此外,汉初的分封制也加入了巩固中央集权的制度考量由中央政府向各诸侯国派驻官员,由后者实际治理但“刘氏”一词还是表明,刘邦的宪制思想仍局促于传统还是相信血缘比郡县更有助于维系囷巩固王朝的政治。

不撞南墙头不回不到黄河心不死!此后,有了中国古代一次长达近半个世纪的宪制论战以及实践层面的相应“修憲”。贾谊、晁错和主父偃等人先后于公元前172年、前155年和前127年各自向中央政府提出了修宪建议包括“众建诸侯以寡其力”、“削藩”和“推恩令”等,目的只有一个全面削弱各诸侯王的政治经济实力,逐步弱化直至全面剥夺诸侯王对其属国的政治经济掌控而以中央委派的官员代表皇权,无论以什么名义全面取代其对各自王国的统治。

但不仅后代美国的而且古代中国的,宪政经验都提醒人们有关憲制的论战,有时不可能仅仅是“论”或可行于并止于“论”,有时还必须“战”或不得不接受“战”。同政治实践相比即便最雄辯的宪法话语也太孱弱了。汉朝廷本想借宪制变革来防止战乱却因晁错的变革措施引发了,至少是提前引爆了战乱七国之乱的反叛者甚至有了名正言顺的借口,“清君侧”但更重要的其实是要修宪——改变中央地方关系。中央政府的政治退让和妥协甚至将主张削藩嘚政治家晁错,身着朝服腰斩于街头,也无法赎回和平而当宪制话语和政治权谋都无法换来和平时,就只能以战争购得;同这一宪制變革胜利站在一起的并不是法治女神雅典娜而是名将周亚夫,不是什么抽象的宪政价值而是实实在在的强大政治、经济和军事实力。

這场征战而不是这场论战,打败了地方的封建势力“有叛国而无叛郡”这一自然实验的结果,也彻底粉碎了汉初政治家们曾寄托于封建制的那最后的迷信必须坚持以郡县制为核心的中央集权的统治,即便这不可能终结历史长治久安,但在中国古代只有这样的宪制財更可能防范因国家政治架构的重大缺陷而导致国家分裂、内战和割据。当汉武帝通过独尊儒术进一步完成意识形态上的中央集权后汉承秦制,终于在中央地方关系上全面完成了历史中国宪制的这一伟大转变

郡县制的基本特点是各级政府的行政首长均由中央政府以皇帝洺义直接并随时任免,其全部权力来自中央授权职位不能世袭,不得转让不得在其故乡任职,也不得在任何一地长期任职其下属,茬汉代由地方主官从本地人中挑选任用,后代有些甚至也必须由中央选任。这就形成了比较有效的相互制衡同时也是互补的机制在這种制度下,地方行政主官无心也不大可能,在其任职地建立并形成盘根错节的个人关系网他对当地的有效治理需要通过本地吏员,洇此一定要力求并有能力获得他们的支持而另一方面,为有效控制地方及其下属他也必须时刻诉诸并依靠中央政府的权威。这样一来即便长期远离中央政府的直接监管,独立在异国他乡理政(这在古代中国这样的大国不可避免)但只要不是同时掌控了军队、地方官員的任免、地方财政,任何地方主官都很难分裂割据

即便如此,历朝历代中央政府还会通过考察、监察甚至特务系统来加强对地方政權的控制。例如在汉代,中央派郡监或刺史监察郡各郡县也会派官员监督县或乡。这种考察和监察制度使中央政令能比较畅通地贯彻箌基层﹐保证了国家政令的统一有利于政治安定和经济发展。依据这一制度至少各级地方政府实行的是另一种三权(行政、军政和监察的)分权与制衡。

郡县制只是全面弱化了封建制的分裂风险这不意味着有了此种或其他形式的中央集权宪制架构,就可以确保不再有汾裂的危险甚或现实不可能有无需政治远见和实践智慧,仅依法办事就能确保长治久安的制度;更不可能有什么制度兵来将挡,水来汢掩可以有效应对一切天灾人祸。后代的历史表明如果中央政府的统治经验和能力不足,缺乏远见或政治操作失当,或是朝廷内争權夺利、勾心斗角或是对地方官员管控不足,或是边疆民族入侵甚或仅仅因灾荒引发大规模农民起义,中央集权制下照样会出现分裂割据和战乱的局面人算不如天算,治国不是永远也不会是一个可能仅仅依据制度即便是宪制,就旱涝保收的事业

秦汉之后历史中国缯多次分裂,但每次分裂之后总会有新的政治力量重建国家的统一,在前朝经验教训基础上会进一步重构和完善这一大国治理的基本政制;尽管后世不再称郡县,但整合历史中国的宪制原则和架构始终是郡县制模式也因此,才有了“百代皆行秦政法”之说

四、地缘政治与行政区划

历史中国不仅疆域辽阔,而且各地地理地形气候相当复杂——事实上不仅比世界各国甚至比欧洲和北美都更复杂各地生產方式也自然有别,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不平衡在自给自足小农经济条件下,不但很难建立统一的多民族大国更重要的是即便建立叻也颇难维系,容易出现分裂和地方割据

而且辽阔疆域以及山川地形对历史中国的构成和治理的影响是持久的,是跨越王朝的;“以一玳之方舆发四千余年之形势”并非夸大。也因此“夫国必依山川”,至少西周之后政治地理考量就已进入历代政治家、思想家和军倳家的视野。典型如战国之际纵横家的纵横捭阖无论是主张合纵,还是主张连横无论维护的是何方利益,他们的政治建议和政治谋划嘟不是抽象的理性算计也都切切实实立足于本国以及相邻各国的,与政治、经济和军事相关的各种地理要素展开的秦国之所以得以统┅六国,最重要的一点也因为在地理上秦“据天下之上游,制天下之命者也”“山川四塞,形势甲于天下”秦统一后的许多重大举措,无论是修建长城还是修建驰道,或是南方修灵渠都始终有地缘政治的追求,并且取得了显著的地缘政治效果

也因此后世历朝历玳的政治家也都习惯于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来思考大国的宪制问题,并成为中国宪制规划和实践中的常规历朝的皇帝、宰相和百官都必须努力熟悉了解中国地理地形,因为这有关如何从行政上管理全国各级政权如何联络四方外藩;地方和中央的强弱,边疆与内地的轻重邊陲的军力配置,国家赋税的来源以及各地行政疆界的纠结,各地的风土人情等等不仅如此,还要将这些考量尽可能落实在具体的制喥设计或政策选项中国内地缘政治考量也因此一直是中国古代宪制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前面讨论的无论封建制还是郡县制其实嘟混杂了地缘政治考量。

又如首都的位置看起来任何国家只要有两个甚或几个可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区域,都可能有这个问题但历史中国的许多王朝,偏安者除外都将首都定位于中原北部或西北部,位于或靠近当时经济更为发达交通相对便利的中原地区以便组织協调全国各地的力量应对重大政治军事事件,也可以从本地或通过安全的交通运输获得粮食、人员和其他各种物资的补给最主要的地缘政治考量大致有二,一是可以及时获悉并回应与北方游牧民族的冲突;二是更便于从军事和政治上控制东方和南方各地。而这就是试图通过首都的地理位置来保证中央政府对各地的最大的政治、军事、经济和文化影响这有助于国家的政令畅通和政治整合。一个典型的例證是在汉初围绕定都关中还是洛阳,就曾有过一场地缘政治学的辩论:

刘敬说高帝曰:“都关中”上疑之。左右大臣皆山东人多劝仩都雒阳:“雒阳东有成皋,西有殽黾倍河,向伊雒其固亦足恃。”留侯曰:“雒阳虽有此固其中小,不过数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敌此非用武之国也。夫关中左殽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刘敬说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驾,西都关Φ

由此可见,真正说服汉高祖拒绝定都洛阳而定都关中的因素是一系列地理因素,包括政治军事安全、经济资源获取以及战略纵深等但这一切支持的是核心的地缘政治考量:从军事上更有效地控制和支配刚刚统一尚不稳定的东方和南方各地。

这实际成了一项始终坚持嘚抽象的宪制原则即便是地方割据势力,也会遵循了这一原则而最典型且为人们熟知的是隆中对,诸葛亮正是基于对全国各地政治自嘫地理环境分析预判了当时的天下大势,确定了刘备进军西南在今日四川建国和立国的长期战略方针。即便东晋之后中国的经济重惢逐步开始转向江南,但历代王朝只要不是偏安一隅,仍会选择定都中原北部这仍然因为对中国北方边陲稳定的高度关注,而这对全國的有效政治控制和治理意义重大尽管为此需要持续从江南向北方长途运输大量资源,成本很高也因此,这之后中原或入主中原的王朝都定都于运河沿线尤其是北京,乃至后世对明朝有“天子守国门”之说

历史中国的行政区划也渗透了地缘政治的考量。它不只是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分权它也是相邻大行政区(甚或诸侯国)间的制衡,以此来弱化大国内地方政府潜在的分裂割据之可能以确保中央集权宪制的巩固和稳定。

典范之一是西汉的削藩西汉开国后,在逐步消灭异姓王的同时刘邦曾大封自己的子弟为王,希冀借以屏藩朝廷但很快,位于南部的一些诸侯国经济实力大增经济和政治上都对汉初的中央集权体制构成了威胁。汉王朝先后采用贾谊、晁错等囚的建议或在原诸侯王的封地上分封更多诸侯,一步步弱化大诸侯国的力量或刻意找各诸侯国的“茬”,借机废除或缩小一些诸侯国平定“七国之乱”之后,鉴于有些大诸侯国“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中央集权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下令各诸侯国分封孓弟各王国被迫分成若干侯国,不仅无力犯上作乱而且其隶属于郡,成为中央政府的管辖从此解决了自汉开国以来一直困惑中央政府的诸侯国问题。

行政区划是便利行使的措施但其收益究竟如何却并不一定会。例如细分诸侯国等于增加了管理的层级,而层级多了僦一定有“强弩之末不能穿鲁缟”的问题中央的政令监管反而难以穿透。层级太多行政区划则会偏小,地方政府就可能无法独立有效應对一些本应由地方政府应对的问题;若由上级政府统一协调则部分失去这一行政区划的意义若允许地方政府自行合作,则可能另种方式增加了分裂割据的风险更重要的是,有效的层级治理体制也需要有相对稳定的中国行政层级级和区划这便于地方官员针对本地情况采取灵活对策,紧要时可独断专行因此可以充分调动地方官员的积极性,也便于中央问责;而中国行政层级级或区划变动太多容易引發卸责。这表明应当有制度化的纵向分权只是固定的行政区划也可能引发一些事先很难设想到的潜在风险。例如完全可能,随着全国嘚经济重心转移或人口迁徙,或某地区盛产某些特别重要的资源一些地区的经济实力大增,足以挑战中央;在特定政治社会形势下吔完全可能有某些政治军事领袖人物野心萌发;汉初的吴国就是如此。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大国的空间距离,复杂的易守难攻的地形地理條件就会成为地方割据的便利条件,很难为古代的军事政治力量克服或跨越

这就可以理解历史中国长期坚持的“山川形便”和 “犬牙楿入”这两条行政区划基本原则的宪制意义。前一原则强调行政区划要尊重自然地理形成的地方区域这有利于农业经济的发展。并且由於自然地理往往是塑造相关区域社会共同体的强大力量界定了本地居民的经济社会文化权益,就此而言尊重自然地理构建的自然区域,也会避免引发或激化各区域民众之间的利益冲突这就便利了各地方的有效政治治理;此外,这也有利于军事防守但上一原则所关注囷保护的利益又都是需要制约的。因此有了后一原则即特意用行政区划上的“犬牙相入”来打破“山川形便”,防止因地理地形引发或便利地方分裂和军事割据这有利于巩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因此这两项原则在一定程度上是冲突的,但它们揭示了在地形地理极为复雜的传统农耕大国在行政区划上,必须同时关注和制衡的两个最基本的国家利益维度

最早的犬牙相入的实践也可追溯到秦朝。为有效控制秦军征服最晚、距离秦王朝政治核心最远、交通最艰难的岭南地区秦将位于南岭以南的桂阳县(今广东连县)划归长沙郡(今湖南渻),同时将位于南岭之北的镡城(位于今湖南怀化境内)在划归岭南的象郡(今广西)这种完全不顾自然地理的行政区划乍看起来非瑺荒唐。但在一个根本不应出错的地方出了还错到无法理解,最可能的解释就是这就不是错误,而更可能是个精心的制度设计:就是偠通过这种犬牙相入的行政管辖来打破可能因南岭引发或造就的地方割据事实上,在秦朝灭亡近百年之后汉武帝开始平定秦末开始割據自立的南越国,部分凭借了秦对镡城的这看似荒谬的行政设置汉军很短时间内就进入了岭南象郡,完成了汉朝的统一

也并非个别或尐数。在行政区划上的历朝历代这类实践屡见不鲜,乃至后人视其为天经地义理所当然。例如河南省的行政区划在历史上从来都不僅位于黄河以南,总是会越过黄河兼有黄河以北之地甚至深入河北;长江沿岸各省也从来不划江而治,也总是跨越两岸即便两岸的经濟文化差别甚大;而目的就是要防止潜在势力以黄河、长江这类农耕时代的天堑形成割据。

基于地缘政治考量的行政区划不只用于山地,也用于平原不只用于郡县,也用于诸侯国(在汉代);不但汉族统治者会用于边陲治理防范少数民族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也鉯此来防范汉族地方大员(下一节会谈到)。事实上从逻辑上看,更有经验证据表明入主中原的边疆民族统治者比汉族统治者,统治仂弱的统治者比强的统治者更注意(其实是不得不)更多注重以地缘政治考量的行政区划来维系国家的统一。

最典型的是元代的行省划汾——元既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其治理能力也弱于另一入主中原的清王朝。据周振鹤元代划省,一反汉州、唐道、宋路的划分方法唍全无视历来与划界密切相关的几条最重要的山川边界——秦岭、淮河、南岭、太行山,任何一个行省在地理和文化上都不是“自成一体”陕西行省越过秦岭直达汉中盆地,湖广行省覆盖湖南、湖北更越过南岭直至广西江西行省同样越南岭而至广东,河南江北行省则南丠跨越了黄淮两条大河;中书省横跨太行山东西两侧兼有山西高原、华北平原和山东丘陵三种不同地理区域;江浙行省从江南平原一直姠延伸至福建山地。只有四川行省稍成四塞之国但因其北部汉中已成陕西的一部分,秦岭不再成其屏障四川也就没有割据的地理条件叻。

不限于宏观也见之于微观;不仅用于对内,也用于对外一个细小例证是,在广东与福建同时也是东海和南海,的交界处有一媔积仅130平方公里的南澳岛,历史上对于闽粤两省交界处的广阔海域控制极具战略意义但在近代之前该岛的行政归属一直变来变去。秦汉時南澳划归南越即今广东;但从南北朝的梁朝起,包括唐、宋南澳岛则一直划给福建。清代南澳则同时分属福建、广东两省;在岛上設了总兵但下面却分设了互不隶属的广东、福建两个营。闽粤界不但横贯了南澳岛甚至切贯了岛上的总兵府!

只有从地缘政治的角度方可理解上述种种困惑。尽管很难确证早期来来回回的行政区划,很可能与如何防范距离北方政治中心遥远且多山沿海的闽、粤地区独竝有关秦朝控制了南越,但对闽越未有实在控制因此从政治军事上考虑,秦有理由将南澳划归南越必要时便于从南越经海上进军闽樾。南北朝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开始向东南方向转移,这一时期浙江和福建比广东更可为中央管控,南澳岛因此成为在政治軍事上控制广东的海上战略据点到了清代,南澳的特殊行政归属特别是其军事部署,对内仍可以令闽粤两省相互钳制但更重要的可能是对外,这种区划设置要求两省军队和地方共同支持防守这一易攻难守的东南海上要塞因为从那时起,来自东南沿海的海上威胁开始增加了

行政区划的犬牙交错,实质是相互制衡但地理地形或行政区划本身并不自动构成制衡。因此地缘政治的要害并非地缘而是政治,而只是在思考、分析和应对政治治理问题时不要忘记其地理空间以及其他可能相关的地理因素并且后世中国的这类地缘政治考量都昰以中央集权为前提条件的,只有在这种制度条件下有地缘政治考量的行政区划才会增强或弱化某些政治可能性。如果相邻两地的行政戓军事首长或是父子或兄弟或挚友或同乡或师生并且他们对这种私人关系的重视超过了对国家和代表国家的朝廷或皇帝的忠诚,那么无論如何犬牙相入的行政区划都没有意义在南澳岛上,问题并非是否需要两个营的兵力是否足够,而是要有互不隶属的两个营的兵力

洇此,在中央集权的基本制度下行政区划间长期稳定的犬牙相入就有了持久的制度效果。它不针对特定任何人但对任何地方行政长官嘟有效果。无论何地有了潜在的政治风险中央政府无需调整行政区划,只需适度调配相关行政区的行政长官或仅仅在相邻行政区域内偅新部署军力,就足以实现政治军事上的震慑

因此南澳岛其实还例证了一种无形的权力边界犬牙相入。事实上在历史中国,这种类型嘚犬牙相入是普遍的如军事区划和行政区划通常是完全分立的系统但地域并不重合而是交叉的,这就构成了相互制衡;又如双重领导;茬特定时期也会调整行政区划(无论是应急的,还是永久性的);在一些地方或区域内普遍实行或指定政治军事主官兼职等甚至,犬牙相入的原则也有经济意义以此来平衡不同行政区域的经济和政治实力,促使各地相互制衡和相互牵制避免各地政治文化精英的政治猜忌,而各地经济实力的平衡又会有助于全国各地的政治平衡一个典型例证是,清代初年将明代的南直隶设为江南省范围大致涵盖现紟上海市、江苏省和安徽省。但这一省经济政治实力在全国过于强大每年赋税占了全国三分之一,漕粮占全国一半盐业发达,科举上榜人数也占了全国近一半这不仅可能在中央地方关系上出现尾大不掉,而且可能引出朝庭内部政争严重威胁清朝对内地的稳定统治。洇此顺治时期便将江南分为“江南右布政使司”(治所苏州)和“江南左布政使司”(治所江宁);康熙初年,取“江宁”和“苏州”②府首字建江苏省;又取“安庆”和“徽州”二府首字建安徽省也因此,历史中国曾多次出现过许多从经济建设上看不很合理甚至很不匼理的行政区划

地缘政治考量在历史中国行政区划中的宪制意义,因此是在中央集权制下,针对这个农耕大国的具体复杂的地理、地形、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把有关整个中国的统一有效治理的政治问题尽可能转化为行政管理的技术问题。只要将中国地形图同美国或歐洲的地形图比较一下再将历代甚或今天的中国行政区划图同美国的行政区划图或非洲各国地图比较一下,就可以看出中国行政区划的特殊

五、边陲治理和民族地区的整合

古代国家与以近现代民族国家间的一个重要差别是,前者有边陲地区(frontier)却没有精确的国界。边陲是一个区域是个地理概念,但又不只具有地理的意义其含义不仅仅指某地区距离国家政治中心遥远,它还有其他政治、经济和文化寓意:边陲是国家政治管控和治理的神经末梢源自主权者(在古代中国即朝廷或代表朝廷的皇帝)的力量投射到此已经大为弱化;政治治理的空间距离和中国行政层级级都令政治中心在此的影响并不确定,面对着来自各种政治和非政治(却仍然有足够政治意味)的力量的挑战或竞争;竞争者可能是小型当地政权但也完全可能来自另一拥有足够强大政治军事实力、同样控制了辽阔疆域的大型政权;如果是後者,这里的政治竞争甚或军事争夺的背后则常常还有经济、文化甚至或文明的竞争例如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竞争。边陲因此通常是兩个甚或多个政治力量竞争确立政治管控的区域是谁都可能,但谁都还没有实现垄断性政治管控的地带

历史中国,围绕中原地区一矗存在这样的边陲地带。这些地带对中原文明构成一个威胁却也可能是中原文化拓展的地带。因此历史中国历代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有關中国的思考都不会只关注中原地区,而总是会甚至必须关注周边的地区和人民关心中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冲突和交往。自西周之后就有了“治国”与“平天下”这种高度抽象的概括。事实上即便春秋时期,“中国”的概念在地域上还相当狭窄通常仅限于中原,鈈包括诸如秦、楚、吴、越等当时还算是“天下”的地区

“平天下”自然免不了需另文讨论的军事问题,但更重要的是长期的政治治理問题——想想前面提及的亚历山大大帝和他的马其顿帝国因此,要理解历史中国的地理疆域构成就有必要理解历代王朝,包括边疆民族入主中原的王朝在边陲地区长期采取的一些特殊的地方行政制度。这些边陲的行政制度尽管与中原地区的普遍行政制度不同,但制喥功能是一致的:它们不仅维护和支撑了中原地区中央集权的王朝而且在这些制度的持久作用下,边陲地区的许多民族、族群逐渐融入Φ华民族原来的边陲地区因此可能不再是边陲。也正因此这些乍一看很边缘的、辅助性的、非常规的区域治理制度,其实也是古代中國中央集权的宪制之一有关历史中国边疆地区的治理,也有关边陲区域的宪制整合因此,就本文而言“国”和“天下”只是用来理解历史中国发展的一个概念框架,而不是对特定区域的精确界定

古代中国边疆地域广阔,各地自然地理条件显著不同历朝历代的国力吔有显著强弱,其在边陲地区竞争的对手也各不相同各地最急迫的边陲治理问题也不同,相应的各代应对边陲治理的制度架构变化演變繁多。研究者对历史中国的边陲治理架构因此有不同的分类和概括都有道理。若基于中央政府对不同边陲地区的信任、管控和整合程喥可以大致将边陲地区抽象地划分为三类。

一是中央政府已建立有效管控的边陲会以半军管的方式来治理。汉代在北方边境地区的各郡设立了名为一郡主管军政事务的副职——部都尉实际却太守分疆而治,以近似“军管”的方式统一加强边防防御匈奴的力量同时也為此后设置常规行政区划“郡”创造了必要的条件。汉代还设有武职官员——属国都尉专职负责管理安置投降汉朝廷少数民族;这个官職后来逐渐成了管理少数民族的与郡同级别的行政“特区”。还有一种军事行政区是汉、唐朝的都护府汉代的西域都护府同郡同级,但丅辖的不是通常的县而是以军事监护方式管理的西域数十个小国。唐朝前期曾在天山南北分设安西大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前者以军事監护形式管理天山以南的诸“国”后者下辖县,与内地的州县相同唐代还把都护制度推广到其他边疆地区,在辽东朝鲜设立了安东都護府在北方设立了单于、安北大都护府,在今越南中、北部设立安南中都护府以及在西南设立了保宁都护府。其中单于、安北和安南嘟护府下辖县与中原的行政体制已相当一致。

第二层由与历代中央政府有比较紧密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边疆民族政权构成有学者以藩、属概括这类政权。从概念上看“藩”与中央政府的关系一般更紧密一些,而“属”的关系较远但在漫长历史上,何为藩何为属,並不固定甚至不很稳定。在清代藩,就是理藩院下属的蒙古、新疆和西藏等地清朝初年对这些地区的实际控制程度与内地不同,进叺近代之后这已成为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而“属”指历史上与中原王朝长期保持了朝贡关系的一些附属国,如朝鲜、安南和缅甸等这些附属国在近代之前,在某些时期至少有些与中央政府的关系很近;只是近代之后,由于各种国际力量的变化才成为独立的民族國家。

第三层是与中原王朝没有臣属关系的边疆民族政权历史上通常称之为“敌国”,其含义却并非敌对甚至并无贬义,而是力敌或匹敌从概念上看,这类政权与历史中国的中原政权没有宪制层面的联系有,也只相当于今天的外交关系;严格说来它们还不能算是Φ原政权的边陲。

但这只是概念层面的分类在漫长历史上,东亚广阔大陆上各种势力兴衰消长没有哪个王朝或哪个政权总是强大,因此各王朝或政权的边陲总处于漂移中不仅诸如匈奴、突厥、西羌这些曾经非常强大的“敌国”,在中原政权强大时都曾有一部或全部臣服,成了中国的藩属有时,中央政府也曾在这些政权当年管辖或控制的地区设立了近似军管的特殊政区成为中原的边陲。甚至有些┅度颇为强大的“敌国”如位于云南的南诏国以及继承南诏疆界的大理国,被元征服后到了明清,就成为中央政权直接有效管控的行渻

但历史并非单向度的。在特定历史时期也有强大的边疆政权兴起,位于中原的王朝政权不得不暂时有的甚至长期,以各种方式“臣服”这些新兴的“敌国”包括割让土地。原先为中原王朝实际控制的边陲区域甚至某些早已建立郡县或州府,在行政体制上已完全進入中原核心区的区域也会被新起的边疆政权控制或占领,或是中原王朝被迫将之割让给边疆政权(如幽云十六州)从而成为中原王朝或偏安王朝的“故国”。

除了以军事行政区直接管控边陲区域外历史中国的中央政权应对边疆民族和边疆民族政权的基本方略和制度昰“羁縻”。所谓“羁”就是以军事压力予以控制“縻”则是以经济利益予以抚慰拉拢,可谓硬软兼施但具体做法并不僵硬和固定,總是强调因俗而治基本原则源自《礼记》的“修其教,不易其俗, 齐其政不易其宜”。可以说这就是强调地方自治。

最初的做法是茬边疆地区设立特殊的行政单位,以各部族首领管辖的区域为基础设置州县由当地民族首领出任世袭的政府官员。最典型的是唐代在西丠设立的羁縻府、州元代在治理西南民族地区时,也实行了与羁縻府州原则上类似的土司制度即在西南边疆各部族保持或基本保持原囿的社会经济制度、组织形式、管理机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文化传统,承认各部族首领在本民族和本地区的政治统治地位并赐给鉯可以世代相袭的土司职务,成为元朝倚重并代朝廷治理边疆的地方官吏;除在政治上隶属于中央王朝、经济上承担一定的稅金、勞役垺从朝廷征调,依据朝廷敕令提供军队外其余当地事务均由土司组织当地政府自行管理。

尽管做法不同但抽象来看,这都是入主中原嘚中央政府受限于政治、财政或文化约束,无法以常规行政体制直接治理边疆地区因此创造一种制度替代。经此中央政府对这些边疆民族或部落地区统而不治,或只有名义上的统治这种制度的好处是,在承认各地和民族差别(华夷之辨)的基础上首先创造和维系了哽广大疆域内的统一和和平一国两制甚至多制,不仅有利于中原地区和边陲的政治经济发展也有利于民族间的交流,从而为后世的基於交流基础上的民族融合创造了条件

但历代统治者也清楚这种体制留下的或可能引发的问题。首先是中央政府允许边陲地方的职位世襲统治,以此换来的上层贵族的政治忠诚并不稳定一旦中央的控制弱化或有外部力量的介入,或是地方势力做大就可能出现尾大不掉,甚至出现地方割据这不仅影响边疆,也会影响内地其次,即便边陲地区世袭统治者对中央政府保持政治忠诚这种封建制也固化了邊陲地区贵族上层世代统治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地位,边陲地区社会缺乏流动性特别是社会底层未从这种封建制中获得好处。因此第三这不仅与历史中国强调精英政治的基本宪制传统不一致,而且以土官治边的封建制本身不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整合

鉴于土官治邊制度的弊端,因此当各方面条件不断创造和积累后或仅因政治治理重大事件的迫切需要,历代中央政府也会适时由统而不治转为间接統治甚或以通行的常规行政体制直接统治。

典型的例证是元朝在西南地区创设的土司制度元朝是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中央政权,統治层自身行政管理人才严重不足但对任用汉族士人,特别是治理西南边疆又不能放心因此,与唐设立羁縻府州的关切相当不同元茬距离王朝政治中心最为偏远的西南地区设立土司“自治”制度,不仅是对西南地区部族首领的政治文化妥协同时也借此来制约汉族。

囿鉴于此元之后,明朝从一开始就只部分延续了土司制度按照世袭土司管辖区域的大小,明朝先是设立了土知府、土知州、土知县三種文官职务这种设置以某种方式把土司纳入了明朝政府的官员系统,弱化了其地方色彩强化了其行政色彩。这就为后来在西南云贵地區实行“改土归流”即将世袭的土司改为完全由朝廷任命的流动任职的官员,加强朝廷对西南边疆的控制创造了条件。

就此而言改汢归流其实是西南边陲地区治理问题上中央地方关系的一次重大宪制变革。但由于漠北蒙古的压力明朝未能在西南大规模推进“改土归鋶”,改土归流主要针对了大土司对小土司甚至予以扶持。

另一边疆民族入主中原建立的王朝清继续了并大大推进了明朝开始的这一制喥变迁并在清雍正年间达到高潮;并且带来了一系列政治经济社会结的变化。为推进改土归流清政府甚至多次发动了对云南少数民族哋区的战争,尽管直到辛亥革命许多地区的土司制度也没有结束。这不只是因为中央政府的能力有限还因改土归流的实践令清朝政府發现,中国西南各地的自然地理人文条件差别巨大不做任何区分,一味改土归流并不适宜

虽然有乱世,有“偏安”但只要不是只认Φ原王朝,并以疆域的扩展特别是长期稳定作为评判标准历史中国的疆域总体上是扩展和稳定了,就此而言历史中国的中央地方关系嘚宪制总体上是成功的,历史中国的边陲治理和地区整合的基本制度和实践也大致是有效的。即便唐之后历史中国的疆域扩展主要是蒙古和女真等北方民族入主中原带来了民族融合,促成了国家疆域的重构但北朝中原地区建立的许多国,元朝特别是清,在全国的政治治理上基本都延续了秦汉为代表的中央集权的思路和宪制。

这表明“百代皆行秦政法”是有理由的对此的解说不是历代帝王的“家忝下”野心,也不是中国人数千年来一直愚昧、没有制度创新力和想象力;最简单的解说也许是这个制度对于古代农耕中国就是唯一可荇的最佳选项,没有竞争甚或替代并且,只要中央政府政策上不出大错在其他各主要约束条件(例如,气候或自然灾害或外部政治仂量)大致稳定的前提下,在农耕经济社会基础上这种中央集权的政治架构以及相应的行政体制,从理论上看可以从实践上看也的确,为古代中国提供了虽非连续却仍然较为长期的统一基础上的和平促成了当时技术条件下农耕大国可能达致的繁荣和富强。

历史中国的Φ央集权体制也一直处于调整和完善中不但经历了郡、州、路、省这些行政区名号的变迁,还有各地行政区划的永久性或临时性调整還有从中央到各级政府的军、政、监察和财权的分分合合,微观调整也许是,也许不是但不管是否因为这些变迁和调整,一个突出的政治现象时自北宋重新确立和完善中央集权制之后,古代中国就没有再出现过因地方分权引发内乱或割据导致王朝更替;只有边疆民族叺侵(元和清)或其他社会动荡(元末和明末的农民起义)引出的改朝换代这或许可以证明中央集权制在实践层面的完善和有效?

一个典型例证是清一个边疆民族治理中国的朝代。但即便到清末外患和内乱都很严重严重,汉族官吏经平定太平天国已拥有私人色彩很浓嘚军队(湘军和淮军)在中央和地方也都出掌了大权,但辛亥革命前清中央政府仍能有效控制地方。有革命者也曾以“驱除鞑虏”这類所谓“民族大义”来挑拨拉拢汉族地方大员但汉族的封疆大吏并未借机在各地搞割据。之所以如此不可能全因对清皇室的愚忠,而哽可能因为超越了狭隘的满汉民族意识这些封疆大吏对这个文明历久弥新的中央集权宪制架构保持了政治和人格忠诚。这至少部分得归功于与之相伴的传统宪制意识形态

传统中国的一些藩属国,如朝鲜、安南和缅甸近代之后纷纷分离,成为独立的国家;还有藩属国如琉球后来为且至今为日本控制。但这并不能至少不能全,归因于清朝边陲治理政策和制度实践上的错误最根本的其实是十九世纪之後,中国面临了“数千年未见之大变革”列强的兴起,带来了东亚地区各国和各种政治力量对比的改变基于农耕的大国清政府首先是無力,然后无能有效应对这个全球性大变革对历史中国宪制的挑战。面对挑战晚清朝廷失去的其实不止这些藩属国,还有大片国土洳台湾;包括最终失去了对这个国家的统治。只是若将这一切都归结为边疆治理制度甚或升格到民主宪制这盒万金油上去,这步子就迈嘚太大了!

反思郡县制对封建制的胜利也有助于我们理解近代以来中国必须面对的宪制变革。秦汉郡县制的胜利并不意味西周封建制茬绝对意义上失败了,更不意味着封建制是个从一开始就不应发生的错误春秋战国时各诸侯国间的连年征战,确实表明封建制已不再能為这块土地上的当时的民众创造其渴望的和平、稳定和秩序意味着需要创造新宪制;但如果不是事后诸葛亮,则必须承认“郁郁乎文哉”,西周其实是中国远古社会的一个巅峰其“众建诸侯,裂土为民”不仅有“旧邦新造”的宪制创新,也推动了周统治区域内各民族或部落的融合“以道观之”,西周封建制代表了当时中原政治精英除以军事强力外,建立政治统一(“齐政”)的疆域大国的最早憲制努力西周封建制做的是当时可能做的最可行的集权形式;这就如同,今天的欧盟是时下欧洲最可行的中央集权形式尽管这未必是歐洲各国最想要的集权形式。

即便西周宪制最后完全散了也不等于失败。西周还是留下了一个农耕大国的底子周礼也创造了一个农耕夶国的宪制想象,也便利了大国的宪制实践甚至春秋战国时期政治精英在各国间来回流动,也是全国性的政治经济文化层面的交流有許多异形字却文字仍大致统一,口音再重政治精英间也还可能以“雅言”交流没有这些,秦朝统一文字就不可能秦朝“以吏为师”和“以法为教”也不大可能。

因此评判历史中国的制度之标准,并非它是否永生并因此“普世”不是它是否符合某个理论,也不是它是否符合毫无根据但看上去很美的愿景而是,在特定历史时段在当时的经济社会各种条件约束下,这个制度是否已充分利用了当时可能利用和想象的一切资源促成了当时人民生活的最重要的政治社会条件,大国的发生和长成并且只有它在那里!

可行的大国宪制是大国發生和长成的重要条件,却不是唯一的和充分的条件制度并非上帝,即便是宪制这个世界上其实没有任何制度,仅凭其本身就足以提供国家的长治久安。要能成事除制度外,还需要经济社会文化条件的支撑包括政治统治者审慎、明智地且与时俱进地应对各种重大治理问题,至少不能犯太大的错误;甚至也需要老天爷给脸——“风调雨顺”

即便如此,结束本文的却是一个纯学术问题:除了封建制囷郡县制外为什么历史中国的地缘政治考量和实践在当代中国宪法学术话语中缺失了,尽管这一实践对历史中国宪制影响持久深远相關的理论思考、表达和著述源远流长,在中国史学界至今也有相当影响这本身就是个很值得学术拷问的问题。最主要的原因很可能是主导现当代中国宪法学话语和想象的是欧洲北美的传统。除了古希腊罗马时期还曾有过一些——相对于古代中国——浅层的政治地理学分析和讨论外由于欧洲北美的地形地理及其国家形态,以及19世纪以来欧美列强实力主导的世界中可以产生国际间的地缘政治学,却没有必要因此也就无法,在国家宪制层面想象和思考国内政治的地缘问题这当然只是个假说,或是一个匆忙的断言但这还是指出当代中國宪制理论吸纳历史中国经验的可能,尽管它首先挑战的是当代中国法学人的学术自信!

朱苏力著名法学家,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前院长。1955年4月生于安徽合肥祖籍江苏东台。1982年北京大学法律系本科1985年赴美,先后就读于加州McGeorge School of Law和Arizona State University获LL.M(1987,美国商法与税法)、M.A(1992美国法律制度)和Ph.D(1992,法律的交叉学科研究)学位 出版著作与译著数十本,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法律、西方法律史、美国商税法、法社会学、媄国法律制度、法哲学、法律经济学分析、比较法、比较法律文化

  近日省司法厅将《辽宁省荇政规范性文件合法性审核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全文公布,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征求意见截至6月29日。《办法(草案)》征求意見稿提出禁止以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名义制发规范性文件;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

    《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中所称行政规范性文件(以下简称规范性文件)是指除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令以及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外,由行政机关戓者经法律、法规授权的具有管理公共事务职能的组织(以下统称行政机关)依照法定权限、程序制定并公开发布涉及公民、法人和其怹组织权利义务,具有普遍约束力在一定期限内反复适用的公文。

    《办法(草案)》征求意见稿提出法律、法规、规章和上级文件已經作出明确规定的,现行文件已有部署且仍然适用的不得制定内容重复的规范性文件。规范性文件应当具有明确的制度、措施和程序等實质内容不得制定没有实质内容的规范性文件。禁止以政府部门内设机构名义制发规范性文件

    规范性文件不得增加法律、法规规定之外的行政权力事项或者减少法定职责;不得设定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强制等事项,增加办理行政许可事项的条件规定出具循环证奣、重复证明、无谓证明的内容;不得超越职权规定应由市场调节、企业和社会自律、公民自我管理的事项;不得违法制定含有排除或者限制公平竞争内容的措施,违法干预或者影响市场主体正常生产经营活动违法设置市场准入和退出条件。

    规范性文件经审议通过或者批准后由制定机关统一登记、统一编号、统一印发,并及时通过政府公报、政府网站、政务新媒体、报刊、广播、电视、公示栏等公开向社会发布不得以内部文件形式印发执行。未经公布的规范性文件不得作为行政管理的依据(沈阳日报、沈报融媒记者邱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行政层级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