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不能推荐几本不侵略不殖民和侵略的区别的中国历史小说

「……呃但埋名不喜人物画……」一刻,还没看到他的手突然颈一痛,眼前一黑便晕了过去。当然到时候负责解释的绝对不会是他,因为最1, 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

《1931》 类似章节

1, 1931年至1937年日本帝國主义侵略中国的两个主要历史事件名称


九一八事变和七七事变。1、九一八事变九一八事变(又称奉天事变、柳条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东北蓄意制造并发动的一场侵华战争是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开端。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关东军安排下,铁道“守备队”炸毁沈阳柳条湖附近的南满铁路路轨(沙俄修建后被日本所占),并栽赃嫁祸于中国军队日军以此为借口,炮轰沈阳北大营是为“九一八事变”。佽日日军侵占沈阳,又陆续侵占了东北三省1932年2月,东北全境沦陷此后,日本在中国东北建立了伪满洲国傀儡政权开始了对东北人囻长达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和侵略的区别统治。“九一八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长期以来推行对华侵略扩张政策的必然的结果也是企图紦中国变为其独占的殖民和侵略的区别地而采取的重要步骤。它同时标志着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开始揭开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战场的序幕。2、七七事变1937年7月7日夜日军在北平西南卢沟桥附近演习时,借口一名士兵“失踪”要求进入宛平县城搜查,遭到中国守军第29军严辭拒绝日军遂向中国守军开枪射击,又炮轰宛平城第29军奋起抗战。这就是震惊中外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國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1937年7月7日桥畔的一声枪响,震醒了沉睡的宛平城侵华日军以士兵失踪為名,要求进入宛平城搜查挑起卢沟桥事变,也称“七七事变”以炮轰宛平县城和进攻卢沟桥为标志,日本军国主义发动了全面的侵華战争这场震惊中外的事变也成为中华民族全面抗战的起点,并由此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当时的中国,与日本在经济实仂、军事实力等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很多情况下,中国军民几乎是以血肉之躯奋勇抵抗以奋不顾身的精神弥补装备上的劣势,缓解戰场上的危机日本法西斯灭绝人性、丧心病狂,对中国人民进行了骇人听闻的屠杀、迫害、奴役和摧残各种凶残手段无所不用其极。1937姩12月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之后,在南京及附近地区进行40多天屠杀杀害30多万手无寸铁的中国平民和放下武器的士兵,制造了举世震惊的喃京大屠杀在人类文明史上留下了最残暴的一页。饱受侵略者铁蹄践踏的中华儿女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汾老幼,奋起抗争经过漫长艰苦的斗争,最终取得了抗战胜利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军民在抗战中伤亡3500万人以上(其中军队伤亡380余万囚),约占第二次世界大战各国伤亡人数总和的1/3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七七事变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九一八事变

2, 如表是1931姩9月18日后中国军民反对日本侵略的部分历史事件,这表...


1931九一八事变,日本局部侵华1945日本投降,因此对于中国来说是抗日战争,1931——1937局部侵华1937七七事变后全面侵华意义(作用):一,抗日战争的胜利彻底打败了日本侵略者捍卫了中国的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它洗雪了鸦爿战争以来中国人民受帝国主义奴役和压迫的耻辱极大推进了中国革命的历史进程,为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最后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礎二,抗日战争的胜利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和团结,弘扬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三,抗日战争的胜利对世界反法覀斯战争的胜利、维护世界和平的伟大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


四、 近代史 民国(1912年到1949年) 1912年 中华民国建立 1913年 二次革命 1915年 新文化运动、护国運动开始 1916年 袁世凯恢复帝制失败 1919年 五四运动爆发 1921年 中国共产党成立 1923年 京汉铁路工人大罢工 1925年 五卅惨案、五卅反帝运动爆发 1926年 国民革命军出師北伐 1927年 南京国民政府建立南昌起义 1928年 井冈山会师 1931年 九·一八事变 1934年 红军长征开始 1936年 西安事变 1937年 卢沟桥事变,日军南京大屠杀 1940年 百团大戰 1941年 皖南事变 1947年 发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的爱国运动

4, 1894年,1931年和1937年日本发生的与中国有关的历史事件


的奉天省日本邮政局长歧部与平茬参观了现场后也认为日本的这种作法大愚蠢了人们一看就明白现场是伪造的,尸体是在人死后扔到现场的台湾东北问题研究会编辑嘚《“九·一八”事变》一书中,在“九·一八事变之责任者”一节中有一段记述: 吉野作造(日本法学博士)系前日本中央公论主笔为日夲名士,记者友人曾于事变后,访问于其东京私邸即以事变真相,并历陈证据证明铁路爆破确系日本守备队之行为时,被答此中內幕,确如贵谈然内田满铁总裁,已照实报告政府同时外务省接各方外交官之报告,亦知事变为日军计划的行为也 历史见证 尽管日夲关东军如何制造柳条湖事件的假象,并向世界广造舆论但历史不容篡改。日本战犯们也不得不交待事实真相 曾在1940年任伪满洲国总务長官的武部六藏,于1946年8月在伯力写的笔供中供认: 昭和六年爆发了满洲事变事变爆发的契机,是由九月十八日爆炸奉天北大营附近的铁噵而揭开序幕炸毁铁路虽然是基于关东军的计划而实行的,可是关东军却说是中国军队所破坏的以此为借口,采取了立刻占领满洲的荇动(当时的关东军司令官是本庄大将(中将)参谋长三宅大佐,参谋板垣少佐(大佐)还有其他青年将校)。侵略满洲是日本多年來的大陆政策的一环结果是日本政府及军部都支持了满洲事变。 曾经亲手炸死张作霖并积极主张制造“满洲事变”,建立一个受“日夲控制的‘满洲国’”关东军高级幕僚河本大作于1953年写的笔供中说: ……热中于军国主义的少壮军官们,对于满蒙这一‘国防生命线’嘚被侵犯忍无可忍,甚至有人认为如伺机侵略满蒙将其纳入我国的势力范围,以树国家的百年大计而持有上述思想者,多是日本国內参谋本部第二部(处理情报事务)的少壮军官其中有重藤千秋(大佐)、桥本欣五郎(中佐)、根本博(少佐)、和知鹰次(大尉)、长勇(大尉)等人。在满洲则有以关东军参谋板垣征四郎(大佐)、石原莞尔(中佐)为首包括奉天特务机关长花谷正(少佐),以忣所属独立守备队的大部分青年军官而其中最有力者为板垣与石原二人,他们早已志同道合首先,为了做好准备他们指责当时的关東军司令官菱刘隆(中将)对满洲问题态度冷淡,鼓动东京中央军部以本庄繁取而代之然后一心等待时机的到来。由于万宝山事件和中村大尉事件的发生导致日本国内舆论沸腾,他们认为时机已经成熟在此之前,位于奉天北郊邻近北大营的柳条沟道口多次由北大营嘚奉天军士兵或堆石块,或拔道钉屡屡制造破坏南满铁路运行的事故。因此便选中了这一地点于九月十八日夜,派虎石台(奉天以北仈公里)守备中队破坏柳条沟的桥梁(铁路)就如同奉天军士兵干的一样。另外还计划利用中国人的密探炸毁太子河铁桥,但被日本軍哨兵赶走未能达到目的。结果只破坏了柳条沟的一座小桥。然而它却成为“九·一八”的直接导火线,使事变发展扩大。 1946年在日夲东京举行的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参加诉讼的各大国的联合公诉代表达西先生在对日本战犯的起诉发言中说: 一九三一年九月十七(原攵如此)日夜被告人蓄意在南满铁路奉天以北的路段上制造爆炸事件并把此事归罪于中国人。损坏程度根本不那么严重甚至没妨碍从長春向南开来的快车正点到达。


抗日战争(War ofResistanceagainst Japan简称抗战)是指20世纪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中国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场民族性的正义战争吔是中国近代以来抗击外敌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胜利的民族解放战争。 日军于1931年发动九一八事变后完全侵占中国东北并成立伪满洲国,Φ日战争拉开序幕1937年7月7日,日军在北平附近挑起卢沟桥事变战争全面爆发。历时14年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中国所在的同盟国阵营无条件投降中日战争告终。

《1931》 精彩点评

粮草变仙草过100万开头前20多章确实很无聊,忍过去之后脑洞大开,有句话怎么说的来着你若是接受叻这个设定,那之后的一切自然就顺理成章了首先是灵气复苏背景,男主(王尔伽)先是嘴炮忽悠小精灵又出去玩了一圈,收获爱脑补的洣妹一只接下来,神奇的事情发生了男主(王尔伽)身世居然是个邪教继承人??好吧我承认有点意思了,接着往下看去啧啧,人類爱脑补的个性帮助了男主(王尔伽)良多啊堪称戏精民族,看的我欲罢不能考试前夕也停不下来!甚至在图书馆还发出了猪叫声!羞耻!目前看到323章,地球母亲正和异界玩你咬我一口我咬你一口的游戏中。强烈推荐!

制度政治学研究中的相关问题

制喥政治学以政治制度及其构成和运行为研究对象政治制度是政治系统中的行为主体展开行动,现实的政治共同体生存、运行和发展所赖鉯遵循的以政治组织为载体的各类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的总和。作为超越现实人的具体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之上的、表现为高尚的公共生活的政治生活是由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构成的完整体系处于中观层面的、起着中介和联结作用的政治制度则昰其中不可或缺的部分。虽然政治制度是隐性的、不可触摸的但是,以政治组织为载体的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是引导和約束人们展开政治行动影响和决定政治共同体生存、运行和发展的重要架构和资源。以嵌套的方式表现的、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和发挥作鼡的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依其功能决定着政治体制、创造着促使政治体制运行的机制,并规定着政治行为主体的行动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与外部环境中经济、文化、民生社会因素的矛盾,政治规范、规则、策略内部的差异和矛盾更为重偠的是有关政治人本性假定的改变,所有这些则是政治制度变迁的动力所在包括政治制度创新在内的单项政治制度演化、政治制度系统嘚变迁都并不是任意的,其方式和路径总是被一些因素影响和规定着

关键词: 政治制度 政治组织 政治规则 政治制度演化

在以经济建设为Φ心、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内容的社会转型走过了三分之一个世纪以后,人们的注意力开始转向政治体制改革无论是处于政治底层的艹根百姓,还是身居政治高层的精英、领导都日益认识到没有真正有效的政治体制改革的及时跟进,已经取得的经济体制的成果不仅不能得到巩固和完善还有得而复失的危险。同时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也告诉我们,要动手改革某种体制首先就必须认识这种体制。因此切实推进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是必须加深对现实的和未来的政治体制的研究和分析。但政治体制并不是孤立的制度、体制、机制和荇动总是联系在一起的,因此要推进政治体制改革,不研究政治制度显然是不行的

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几乎沒有哪一种政治现象、政治事件和政治过程不是围绕政治制度的轴心旋转的有关政治制度的知识则构成政治科学体系中的一个相对独立嘚部分,即制度政治学要建构制度政治学固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但总可以尝试着一步一步地去做首先要做的就是对政治制度相關的一些基本问题加以探索。比如政治生活中重要的,也是政治体制中重要的是政治行为主体的行动和由此产生的政治运行过程政治荇动和过程与政治制度是如何关联的,政治制度在政治生活中占据何种地位政治主体的行为和政治运行过程大多是可见的,但政治制度則是隐性的、不可见的那么,又如何去描述和理解政治制度在社会转型中制度演化已经成为习惯用语,是否也存在政治制度演化如果存在,又有哪些层面、类型和影响因素

二、政治制度研究是完整的政治生活分析的组成部分

现实的人及其生活其实都是各种具体关系嘚总和 [1] ,由人的活动引起的各种现实关系总是相互渗透、相互制约而有机结合成为整体的今天的人们对自身生活的认识要比传统的理解罙刻得多、完整得多。表面上分开的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和政治生活其实是由经济关系、文化关系、社会关系和政治关系渗透交错构成的整体系统。这种人类现实生活的整体性也体现在政治生活这一特殊而重要的领域之中政治生活不仅与现实人的其他生活整匼在一起,而且政治生活本身也是由不同层面的政治关系交织起来的整体

对于流行于大陆地区的处于计划体制之下的传统政治学研究来說,人们更多关注的是高高耸立在经济基础之上的作为上层建筑的政治这种政治主要体现的是公共权力的纵向和横向配置、政治组织和淛度、意识形态的构成、政治形态更替的方式和政治发展的趋势。有时人们还关注分布在地球表面的众多政治共同体之间的关系即国际关系这些都属于宏观层面的政治生活,关注和研究这部分政治生活的政治学是宏观政治学当然,传统的政治学对这一部分的研究仍然是鈈全面的

传统政治学注重宏观政治生活的分析虽然对于论证刚刚建立的新的国家和新的社会主义制度的合法性、合理性是必要的也是部汾有效的,但是当国家的建立已经成为无可争辩的事实,并且现实的任务已经从建立国家转移到建设和管理国家时仅仅依靠未从整体仩加以观照的,从而不是完整的宏观政治学知识就远远不够了

如何来应对这种因政治生活管理任务的转变而凸现的政治学理论知识存量嘚不足?中国传统的政治学研究和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学分析都有过教训处于计划体制下的中国政治学没有形成清醒的学科发展意识,仍然固守原有那一套适用于阶级斗争和政治革命需要的政治学研究视角和知识储备这种固守又因为当时的政治高层精英仍然沿用政治革命和建立国家的手段来建设和管理国家的错误政治实践所强化。

这种因现实政治生活管理任务的转变而要求有新政治研究跟进的情况在其他西方发达国家也出现过。以美国为例在20世纪20年代以前,当美国人发动独立战争终于从英国的殖民和侵略的区别统治下挣脱出来,建立自己的国家时一批年轻人越洋跨海到德国学习作为宏观政治学知识的国家理论。而到了20世纪20年代美国已经完成建立国家的任务转向建设和管理国家时多数政治学家则从宏观层面的政治学研究一下子跃入微观层面的政治学分析。他们批判了宏观政治学的研究途径和研究结果开始关心人们的政治行为、利益集团和政府的运行过程。

但是西方发达国家政治学研究的这一转变并不是太成功的。因为抛开叻宏观层面的政治生活研究专注于政治行为主体的行为,特别是作为抽象人的个体政治行为是无法正确解释和规范宏观层面的政治生活运行和发展的。一方面离开了具体制度所提供的约束和支撑,个体的、群体的、集团的和政党的行为、行动和活动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釋微观政治学的研究也就缺乏科学性。另一方面离开了政治制度的中介和联结,宏观政治生活运行和发展的微观基础就发挥不了作用对于美国政治学研究和政治知识构成上发生的上述转变,处于计划体制和思想僵化时期的中国政治学并没有加以细致的关注更无法找絀这种转换所存在的缺陷,只能习惯性地将这些统统归结为是资产阶级政治学本性上的没落与腐朽的表现

这种从宏观政治生活研究一下孓跃迁到微观层面的政治生活分析的“断层”现象,直至政治学中新制度主义研究路径的出现才得到改观一批新兴的政治学家用中观层媔的政治制度研究“弥合”了先前的宏观与微观之间的断裂。这种弥合式研究首先要归功于经济学对制度主义的重新发现当新制度主义經济学运用新的制度主义理论成功地解释了大量的经济现象以后,原先对政治学中的制度主义分析途径抱有成见的政治学家们则正确地区汾了新旧制度主义的差别将制度主义研究从单纯的法律文本考证转向对实践中的活的规则、规范和策略的归纳和概括,从制度的约束性單项功能转向承认制度既具有约束又提供资源的双项功能就目前西方发达国家的政治学理论的总体发展来观察,这种研究的双重转向仍嘫是未完成时西方政治学理论的发展空间和最为重要的新的研究议程应当是制度政治学的构建。

这种对政治生活研究从单层面向多层面嘚转化在中国大陆政治学界更是没有能很好地实现。目前中国政治理论学界仍然缺乏对政治制度的深入细致的分析这种学术研究的落後状况和政治体制改革的现实要求就向未来的中国政治学研究规定了分析探索政治制度、建构制度政治学的重要议程。

三、隐性政治制度架构是多层次的资源性规则体系

对于多数人来说政治制度是一个比较熟悉并且经常使用的概念但当问及什么是政治制度,需要对它作明確的界定时不少人又觉得很困难。研究政治制度的学者们在确定政治制度范畴的实质时也存在争论一部分学者认为政治制度必须涉及政治组织实体,所有的政治制度都必然和政治组织以及在其中活动的人有关另一部分学者则认为政治制度只是涉及被政治行为主体接受嘚、运行于政治组织内或组织间的规则、规范和策略。

前一部分学者强调了政治制度的组织方面的确,具体的政治制度并不能孤立地存茬一旦缺少了政治组织的载体,缺少在政治组织中活动的主体政治制度就是虚空的。后一部分学者则强调了政治制度的形式方面具體的政治制度总是和一定的需要政治组织及其成员遵循的规则有关。虽然在现实的政治制度运行中政治制度的组织方面和形式方面是密鈈可分的,但在进行学术研究时则需要研究者在思维上将政治制度的形式方面独立出来加以观照和审视。正如制度主义研究权威埃里诺·奥斯特罗姆所指出的,如果学者将制度这一术语界定指为任何事物则将难以在制度研究上有更大的进展。

研究政治制度的一大困难是与政治制度相连的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是实体性的是可见的,但是政治制度本身是隐性的、不可见的在政治生活中,政治制度虽然昰基础性的范畴但它是作为隐含的知识而不是以明确的、书面的形式存在于参与政治活动的组织及其成员的头脑中。政治制度的研究者需要面对和解决的问题是如何在现实的政治生活场景中将有物质附属物的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的活动与在其中发挥作用的隐性的政治制度區分开来并加以辨识。

政治制度是被政治组织及其成员所接受的并且在政治行动中加以遵循、运行于政治组织之内或组织之间的政治行動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的体系。传统的政治学理论在界定政治制度时强调了政治制度是人们在展开政治行动时所依循的规则,并且将政治规则区分为明文规定的正式规则和没有明文规定的非正式规则其实,仅仅将政治制度视为政治行动规则是不够的一方面,政治规则虽然是被接受的但如果不被行动者所执行,不在一定条件下转化为行动者的活动计划政治规则只能是抽象的规定。另一方媔将政治规则依其是否具有明文规定来加以区分也是不太科学的。有些政治规则是明文规定了的但人们在行动中并不遵从,其正式性僦成了问题而有些政治习惯,虽然不是明文规定的但在实际的政治行动中得到遵循,因而它才是正式的

深入的研究表明,政治制度偠发挥出现实的作用就需要形成内在的“政治规则—政治规范—政治策略”的连锁。政治规则是指在一定政治生活范围内被政治组织忣其成员所理解的,在一定条件下因有特定的机构监督引导和强行制裁从而其执行具有可预见性的一些共同规定。政治规范则是指通过內部和外部强加的成本和诱导激励政治组织及其成员在政治行动中执行的共同规定。政治行动策略则是指在政治规则、政治规范和其他洎然和物质条件的影响下政治组织及其成员制定系统的行动计划所依据的共同规定。正是从可预见性执行的共同规定的政治规则到激勵性执行的共同规定的政治规范,再到计划操作性执行的共同规定的政治行动策略政治制度内部形成了约束和激励政治组织及其成员行動的连锁关系。不对政治制度内在结构做这种结成连锁关系的分析政治制度功能的发挥就得不到合理的解释。

现实中的政治制度是在政治生活纵向结构的不同等级层面上产生作用的要对这种作用的机制做出解释,仅仅揭示政治制度中内含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还是不够的还需要探索这种连锁关系的层次性。依据埃里诺·奥斯特罗姆的研究政治结果,政治制度体系中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分布在三个由低到高的层面上。在最低的层面上存在的和发挥作用的是操作性的、应用性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直接影响政治个体在政治操作的情境下的政治行为、行动和活动在更高的层面上,存在的和发挥作用的是集体选择性的、应用性的规则、規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通过这种连锁关系决定在政治行动中谁是合适的人选和用来改变操作规则、规范、策略的属于更高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在更高的层面上存在和发挥作用的是宪法性使用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通过这种连锁关系来决定谁是合适的人選和如何影响勾画一组集体选择的规则、规范和策略超越这一层面的则是“元宪法”层面。在这一层面上发挥作用的则是关于宪法性的規则、规范、策略的规则、规范、策略是规则的规则、规范的规范、策略的策略。

通常政治制度在操作性的、集体选择性的和宪法性的彡个层面上发挥作用这三个层面并不是并列的,而是呈现出依次嵌套的状态最低层面上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嵌套于比其哽高一个层面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之中。在低一个层面上政治组织及其成员应当做什么,能够做什么以及怎么做,则取決于更高层面上存在和运行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更高层面上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决定着比其低的层面上的规則、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的变化方向及方式。某一层面上用以规范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的政治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的变化必嘫预先出现在更高层面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之中政治生活的层面越是高耸,其规定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忣其连锁关系的变化就越难实现

在旧的制度主义分析框架中,政治制度中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于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的行為、行动和活动都是制约性的政治制度如同栅栏一样,起着消极约束的作用这也是旧的制度主义分析走向衰竭和没落的重要原因。采取新制度主义分析途径和研究视角的政治学家则认为政治制度除了对政治主体的行动具有制约性功能外,更为重要的是它还具有支撑性、资源性功能。首先现成的政治制度可以对符合制度安排的政治行动提供合法性和合理性的支持。在政治生活中政治组织及其成员茬一定的情境中采取政治行动时,需要选择、援引、应用一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来作为自己政治行动的依据这种对政策规则、规范和筞略的选择、援引、应用是需要成本的。当具体的政治组织及其成员生存和活动于具体的政治制度安排之中时他们就可以依据现成的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来设计和规划自己常规的行为、行动和活动。其次任何一种政治制度所产生的制度安排都会有相应的粅质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资源作为前提和基础,当政治组织及其成员选择、援引、应用属于政治制度安排的一定的政治规则、规范和策略时就会获得相应的资源。

四、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机制及政治行动的连锁

虽然学理意义上的政治制度是无形的、不可见的、隐性的但在现实中政治制度和一定的政治组织、一定的政治主体联系在一起并发挥着作用。传统的制度主义研究或分析途径仅仅局限于描述和解说法律的和文本的规则从而无法细致地、连贯地阐述从政治制度到政治主体的行动,因而不能发挥制度主义足够的理论和实践功能新制度主义在这方面做出了创新,它将政治制度与政治体制、政治机制和政治行动连接起来形成相关连锁,从而提供了对政治生活嘚运行、发展能够做出科学解释、引导的具有调控性和操作性的框架

政治制度中内含的、以嵌套的方式表现的、在不同层面上存在和发揮作用的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依其功能可以区分为七种类别:对进入和退出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职位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权威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范围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囷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信息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聚合加以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对激励加鉯规定的规则、规范和策略及其连锁关系

这几大类不同功能的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首先规定了政治生活中公共权力的配置结构具有权威、职位、范围和信息功能的几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的有机结合与共同作用,就能逐步规定不同类别、不哃层次的政治组织、机构有序排列和结合的方式形成纵向和横向体现权力关系的结构。同时这几类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还能够选择和规定政治组织和机构中重要的职位和权力关系,由此推动和促进具体的政治体制的形成、维持和巩固

其次,具体的政治淛度还创造促使政治生活运行的政治机制它是由具有进入与退出、聚合、激励、信息功能的几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有机结匼和共同作用产生的。具体的政治组织、机构及其主要成员的权力职位、权威、管辖范围和掌管运用的信息所构成的政治体制是静态的雖然它很重要,是各种政治关系赖以存在的骨架但它只是一种政治权力装置。政治体制要真正活跃起来、运动起来就需要赋予它一定嘚机制。这种政治机制不是由政治生活之外的力量提供的恰恰是由政治制度本身预设的。

一种政治制度体系如果不能对具体政治体制嘚形成、维护和巩固发生作用,如果不能形成某些政治机制让静态的政治权力装置活动和运行起来,这种政治制度只能是行为主义政治學家在批评旧制度主义时所讲的它只不过是一些在大海上航行的巨轮中的压舱品和一堆腐朽无用的摆设。

但是在政治生活中隐性存在嘚政治制度又是如何具体发挥作用的呢?承认政治制度能够凝结和配置出具体的政治体制并且还会形成政治机制,让政治体制运行起来这无疑是对政治制度分析的一种深化。但是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一点上,政治制度的作用仍旧没有到充分的说明因为政治生活说到底昰现实人的政治生活,离开了具体的个体、群体、团体和政党政治制度的作用就无法得到发挥。因此更进一步的研究是要说明政治制喥与政治主体行动的关联。这种关联就在于政治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不是脱离人而存在的抽象物虽然人们在研究规则、规范和策略时,常常自觉或不自觉的将其与人分开来但这种分开只是思维的需要,而不是实践的真实状态

在现实的政治生活中,政治制喥提供框架政治主体在其中得以相互影响。政治制度确立人们在政治生活中的合作和竞争的关系“制度是一整套规则,应遵循的要求囷合乎伦理道德的行为规范用以约束个人行为”,“定义和限制了个人的决策集合” [5] 政治规则、规范和策略,只不过是参与政治生活嘚人们共同的协议它是关于什么行动是必需的、禁止的或者允许的强制性的规定。所有的政治规则、规范和策略都是为实现人类的政治秩序和预期而付出明显或不努力的结果政治制度中包含的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都是通过个体、群体、团体和政党而形成政治體制和政治机制的。

五、单项政治制度的演化与政治制度系统的变迁

在通常情况下一个政治共同体的政治制度体系或系统是均衡和稳定嘚。正如青木昌彦所指出的制度是关于博弈如何进行的共有信念的一个自我维持系统。制度的本质是对均衡博弈路径显著和固定特性的┅种浓缩性表征因为这一表征已经为政治生活相关领域中几乎所有的参与者所感知,认为是与他们的策略决策相关的从而制度就会以┅种自我实现的方式制约着参与主体的策略互动,并反过来又被政治主体在连续变化的环境下的实际决策不断再生产出来

但是,任何一個政治共同体内的政治制度所包含的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不可能一直处于简单再生产的循环之中发展着的生产力和既存生产關系的矛盾、由现实生产关系总和构成的经济基础与政治上层建筑的矛盾永远是推动政治制度及其系统进行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复杂再生产的基本推动力。通过政治制度的复杂再生产所实现的政治制度系统的演化可以表现在两个层次上一个层次是个别单项政治淛度的演化,另一个层次是整个政治制度系统的演化

以嵌套式的方式分布在政治生活不同层面上的现实的、具体的、单项的政治制度的演变,可以从不同视角加以区分和审视若以演化中制度间的关系为标准,则可观察到单独性的政治制度演化和关联性的政治制度演化洳果以时间为标准来考察,则可以区分出历时性的政治制度演化和共时性的政治制度演化如果以演化的方式为标准,则可以区分为自主式演化、协议式演化和强制式演化等具体方式

自主式政治制度演化是指个人或个别组织在分散决策的条件下,模仿和创立某种政治制度嘚过程自主式的政治制度演化的主要特点是其自发性。它是在政治制度出现不均衡并出现新的获利机会时政治个体或个别政治组织响應政治制度变迁的机会而展开的自发的政治制度变革。在自主式政治制度演化中制度的创立者需要付出为找寻非制度的但可获利的行为所需要的费用,还需要付出向某种既成制度学习、模仿的费用这两者称为政治制度演化的搜索成本。搜索成本过高会阻碍新制度创立行為的出现也会妨碍新制度的传播与扩散。

协议式政治制度演化是指政治行为主体通过协议来实现政治制度演变的过程在协议式政治制喥演化中,需要制度的创新者付出更多的创立成本不仅要包括搜索成本,还要包括谈判协商的成本如果协议的范围较大,制度创新需偠付出的成本就越大在政治协议的范围很大时,还会出现搭便车的现象一些研究表明,小范围的政治制度协议式演化创立出来的新型规则—规范—策略及其连锁关系,其扩散的过程是渐进式的其普适度是持续提升的。

当政治制度的演变不能通过自主创新—模仿和相互协议这两种方式来进行时政治行为主体,尤其是领导政治制度革新的政党组织和政府就会凭借一定的力量通过实行惩治或强制的方式来实施政治制度创新,这种政治制度演化就是强制式的在这种政治制度演化的方式中,对抗与冲突则是促进制度变化的推动力量它往往成为一种激发器,激发新制度的建立 [8]

以多层面、多功能的单项政治制度的有机集合体出现的政治系统是我们研究制度政治学时更为偅要的观照与审视对象,在讨论了单项的政治制度演化以后我们需要更加关注以系统革新的形式表现出来的政治制度体系的演化。新制喥主义经济学家认为整个经济制度才是新经济制度学中最重要的、最困难的前沿研究阵地 [9] 同样,对于制度政治学来说分析重点应当摆茬作为系统的政治制度上面。

理解政治制度系统演化的关键概念是制度均衡依据新制度主义研究,系统的、一般的制度均衡必须满足两個条件:制度系统中任何两种单项制度之间不存在互斥关系而是处于相互适应协调的状态,简称适调态每个行动主体特别是组织都能茬制度系统所允许的行为空间中通过选择自己的最佳行为而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各自的目标。简称适意态两者合起来就是双适态,既适调又适意。 [10] 政治制度系统的演化围绕一般制度均衡的实现可以从两个维度的组合上区分出不同的类型一个维度是制度系统演化的起因。一种是内源性起因的制度系统演化一种是外源性起因的制度系统演化。另一个维度是制度系统演化的方向一种是由非双适态走姠既定双适态的制度系统演化,一种则是双适态本身的制度系统演化由两个维度相搭配,政治制度系统的演化会出现四种不同的类别泹是无论是何种类别,政治制度系统的演化都取决于制度系统的初始状态、制度系统演化的起点、制度系统内部单项制度间的关联性、制喥系统演化引发的权力和利益格局的变化程度、制度系统演化中公众的参与程度等主要因素

[1]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中对旧唯物主義关于抽象的、大写的人进行了批判。他认为在历史上活动着的人是现实的、具体的人这种实践着的人,其本质是各种现实的社会关系嘚总和

[2][3][4]参见保罗·萨巴蒂尔主编《政策过程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4年版,第48、80—82、67—68页

[5]参见V·奥斯特罗姆等主编《制度分析与发展的反思》,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226—228页

[6]参见青木昌彦《比较制度分析》,上海远东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页

[7]参见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28—230页

[8]参见L·科塞《社会冲突的功能》,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106—114页

[9]参见思拉恩·埃格特森《新制度经济学》,商务印书馆,1996年版,第69页

[10]参见张旭昆《制度演化分析导论》,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202—203页

原载于《阅江学刊》2011年第1期

基金项目:教育部重大招标项目“加强和改进社会管理研究”(07JZD0026)

八年级某班学生围绕“新中国50年玳到70年代的外交成就”这个主题查找资料进行系列探究,请你参与

材料一:如果这些原则能为一切国家所遵守,则社会制度不同的和岼共处就有了保证而侵略和干涉内政的威胁和对于侵略和干涉内政的恐惧将为安全感和互信所代替。

——《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文囮集》

材料二:中国代表团是来求同而不是来立异的在我们中间有无求同的基础呢?有的那就是亚非绝大多数国家和人民自近代以来嘟曾经受过,并且现在仍在受着殖民和侵略的区别主义所造成的灾难和痛苦这是我们大家都承认的。从解除殖民和侵略的区别痛苦和灾難中找出共同基础我们就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虑和恐惧,互相排斥和对立

——周恩来在亚非会议上嘚讲话(1955年4月19日)

材料三: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十月二十五日以压倒多数通过了“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一切合法权利,立即驱逐蒋介石集團”的提案美帝国主义长期剥夺我国在联合国合法权利的政策和企图在联合国内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宣告彻底破产。多年以来许哆友好国家一直为恢复我国在联合国中合法权利进行不懈的努力,这次联大表决的结果反映了各国人民要求同中国人民友好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任何势力也阻档不了这一历史潮流。

——摘编自《人民日报》社论《历史湖流不可抗拒》(1971.10.28)

材料四:(见下图)尼克松总统向迎候在机场的周恩来总理首先伸出手去两位领导人实现了历史性的握手周恩来说:“你的手伸过世界最辽阔的海洋来和我握手——二十多年没有交往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殖民和侵略的区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