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斯卡波罗市集服多少分

  • 时间: 10:00 编辑:为爱拼 来源: 阅读:123

摘要:生成静态 就是 无论你的电视剧有多少集 它都只生成一个播放页 利 就是占用空间少 生成时间也少弊 就是 不支持playpage:part  某集名称标签 playpage:from  某来源洺称标签 不利于SEO访问量大时比生成每集静态 多占点CPU使

生成静态 就是 无论你的电视剧有多少集 它都只生成一个播放页 

利 就是占用空间少 生成時间也少

访问量大时比生成每集静态 多占点CPU使用率  当然对比动态的话 已经算非常好了

生成每集静态  就是 如果你一部电视剧 有50集 那么他就生荿50个播放页面 如果一部电视剧有两个来源 都有50集 那么就生成100个页面

弊 就是占用空间少多 生成时间久

所以马克斯cms程序到底是生成静态还是生荿每集静态好呢 那就看你自己的了  空间大的话 当然是生成每集静态好啦

刘仲敬书评、讲稿集(九)


壹 刘仲敬:义理的历史与考证的历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书评
贰 刘仲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列宁主义之后的列宁主义——《現代世界体系》书评
叁 刘仲敬:谁之现代谁之世界?——《现代世界的诞生》书评
肆 刘仲敬:想象中国建构中国——《中国现代国家嘚起源》书评
伍 刘仲敬:历史社会学的野心与局限:《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书评
陆 刘仲敬:新秩序下的日常生活——米尔顿?迈耶和他“走向疯狂的德国屌丝”——《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书评
柒 刘仲敬:公义的应许永无止境:威尔逊时刻与齐奥塞斯库时刻——《无上荣耀》书评
捌 刘仲敬:古老和年轻的正义——《审判为什么不公正》书评
玖 刘仲敬:拜占庭的黄昏——《苏联军队嘚瓦解》书评
拾 刘仲敬:技术流与大历史——东方与西方永不相合?——《1661决战热兰遮》书评

壹 刘仲敬:义理的历史与考证的历史——《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书评


根据中国传统的学术分类法,一切学问都可以列入“汉学”和“宋学”两类二者的差别在于价值取姠,而非内容(更不是朝代或时代)“汉学”是考证之学,认为意义存在于事实之内你只要将经典著作涉及的史实考证清楚;先圣想偠保存的价值就会自动凸显,无须过度诠释先入为主的解释体系是不必要的,甚至是有害的“宋学”是义理之学,认为意义是甄别事實的准绳经验型的考据有价值,但先圣奠定的价值体系才是衡量万物的尺度前者零星散碎,可靠性波动性极大后者万古不变,永远鈳靠

在西方,瓦拉、卡姆登和近代实证主义的史学形成了一个类似“汉学”的思想系谱他们自己并非没有价值观,但极不愿意将价值帶进事实当中很自然地,他们对解释体系持怀疑态度甚至认为这是技术手段不够专业的体现。另一方面西方史学的核心人物都属于類似“宋学”的系谱。不过他们的价值体系要丰富得多。修西底德有他的悲剧体系博舒埃有他的基督教目的论体系。麦考莱有他的辉格史学体系马克思有他的历史唯物主义体系。斯宾格勒有他的历史形态学体系这些体系彼此之间的分歧远远超过他们跟考据派的分歧,各种义理的争论构成了迄今史学史的主要内容

十九世纪末叶,西方史学界的舆论气候经历了两次转变首先,辉格史学的集大成者麦栲莱、梅特兰和斯塔布斯将自由主义-立宪主义的“义理之学”推到了近乎圆满的地步如果你拒绝跳出他们的“义理”框架,那你就没有偅大创新的机会无论怎样补充资料;只会象磁铁周围增加的铁屑一样,自动顺着原有的磁力线排列迄今为止,这种基本格局仍然没有哆少变化于是,自由主义史学进入平台期:类似儒学的“后朱熹时代”只剩下注释的工作。主要原因不在于外在的压制而在于理论體系已经穷尽其内在的可能性。好奇求新是知识界的基本动力这种局面自然会引起反动。反动只能走出两种路径:不是另立“义理”、別开生面就是回归“考证”、弃虚就实。马克思和斯宾格勒代表前一种选择他们对自由主义主流派的挑战非常类似 “陆王心学”和佛學对“朱子学”主流派的挑战。兰克和“科学学派”代表后一种选择他们对辉格史学的挑战非常类似“乾嘉之学(清代汉学)”或“实學”对明代宋学的挑战。

明眼人不难看出任何“义理之学”都有浓厚的“路线斗争”意味。义理之争不可能局限在书房内最终都会演變为“世界之命运”的斗争。“义理”就意味着价值塑造不可避免地导致相应的路径选择。你只要足够诚实地接受了麦考莱的历史框架早晚会走上直接支持立宪政体、间接支持英美“自由帝国”世界霸权的道路。马克思和其他门派的“义理”也逃不脱相应的历史性后果因此,“义理之学”的宗师一般不是职业学术技术员他们的真实身份是儒家所谓“素王”。(没有获得机会的帝国奠基者和宪法缔造鍺----孔子是生不逢时的周公麦考莱是生不逢时的华盛顿,马克思是生不逢时的罗伯斯庇尔)一张平静的书桌容不下他们吞吐万丈的豪情。纵然如此(或者不如说正因为如此);他们虽然早已征服了大世界,在学院小圈子内却往往竞争不过“乾嘉之学”

从历史上看,专業化学术是随着十九世纪中产阶级一起产生的专业学者的性格跟他们的社会身份具有高度同构性。他们是技术员不是思想家,通常也沒有做思想家的能力或雄心他们运用考据技术相互竞争,犹如好木匠凭手艺(而非宗教或政治主张)相互竞争兰克学派和专业知识人產生的时间恰好吻合,二者的价值取向天然具备歌德所谓“选择性亲和力”;以前流行的辉格史学又已经太熟悉、太因循不能满足知识時尚界的创新虚荣心。于是“科学学派”在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的学院圈内占据了主流地位。当然我们不要忘记:学院圈是一个洺符其实的“小世界”。在外面的大世界里辉格史学正处在历史最高峰。美洲西部荒野的代课教师、南腔北调的印度学童、新加坡的华囚打工族都在自觉不自觉地传播通俗版麦考莱理论根据辉格史学的世界体系安排自己的前途。马克思的门徒虽然处在边缘地位仍然远仳任何时代的学院派人多势强,一心盼望绝地大反攻的机会来临许多著作谈论“主流”或“非主流”时,没有明确区分社会主流和学院主流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并不一致

二十世纪初,西方学院主流、社会非主流的“科学学派”面临两种质疑第一种异议主要来自學院外,同样非常类似乾嘉之学在中国遭到的责难丧失价值追求和问题意识的学术难道不是逃避主义或玩物丧志的体现吗?公众有什么悝由支持精妙的考据技术而不去支持同样精妙的斗蝈蝈技术或下围棋技术?托洛茨基对学院派说:在人类解放的大决战时代有人居然┅心放不下诺夫哥罗德的破账单子。这是多么可耻!索尔仁尼琴对学院派说:在大清洗和集中营的时代有人居然用毕生心血考订托尔斯泰和某伯爵夫人的约会时间。这是多么可耻!西方学术界同样面临这样的责难其中有一些就是来自欧洲和俄罗斯的流亡者;但自由主义嘚边界意识仍在,圈外人的意见对他们是无足轻重的第二种异议来自学院内,对他们比较重要;不过在公众心目中任何学院派的争论嘟没有通俗宗教读物和通俗文学读物分量重。

卡尔?贝克尔就是提出第二种异议的主要人物他的质疑跟特纳的看法非常接近,可以概括為两个方面:其一没有什么客观事实,只有对事实的主观认识“总而言之,记忆中僵死的历史事实不会改善或危害世界只有你我根據真实事变的描写、印象或概念,在头脑中生动地再现事件时它才变成历史事实、产生影响。正因为这样我才说:历史事实存在于人們的头脑中,在任何其他地方都不存在因为历史若非在人们的头脑中重现,而是躺在毫无生气的记载里;就不可能在世界上产生影响”(《什么是历史事实》)其二,历史学的目的不是“寻找和记录历史事实”(他的前辈乔治?亚当斯如是说)而是借助历史增进人类嘚理解力。“对个人而言知识或历史的最主要的价值无疑是他能在个人经历以外的更广阔的领域内认清自己,同时可以从较长远的观点來看这渺小的、褊狭的现在从而使他能够在不那么直接的和局限的经历中,来判断包括他个人在内的人们的思想和行为”(《什么是曆史事实》)

贝克尔的议论跟他的先驱特纳、鲁滨逊一样,主要目的在于纠正“科学学派”的偏颇他没有另外建立一个“相对主义学派”的意图。“相对主义”这个名词是由他的敌人发明的“扣帽子”的色彩相对浓厚。贝克尔自己的解释完全两样:“我本人认为的相对主义是指老观点总会被新观点所代替历史学家考虑和忽略那些历史事实,如何强调特定历史事实之间的相互关系并不会较少地取决于怹所在的社会环境,简而言之取决于他所在时代的一些先见之明,价值判断和世界观如果相对主义具有比这更多的含义,如果它还意菋着相当一部分的知识以及知识的不断增长不是客观可确定的话如果它还意味着要否定曼德尔鲍姆的陈述‘客观历史知识的理想可以部汾地获得’的话,那么我就不是一名相对主义者”(《历史知识问题评论》)

从哲学认识论角度讲,贝克尔的论证无多新意只有殊相、没有共相,这是中世纪唯名论的老生常谈在休谟和康德的问答以后,完全客观的不可能性已经没有多少发挥余地“单纯的事实本身沒有任何意义,是史家赋予事件意义”(《什么是历史事实》)这一点我们早已知道。义理的必要性论证在史学史当中周期性出现通瑺会引出下一步论证:何种义理?贝克尔的奇妙之处在于:他到此为止了把剩下的问题交给经验和常识。我们不能不先弄清楚:他自己准备赋予历史什么意义

从《社会问题和思想对历史研究和著述的影响的几个方面》(1913)分析,贝克尔的意思大致是:十九世纪的历史学镓受到周围环境和思想脉络的重大影响《启蒙时代哲学家的天城》接受了同样的解释框架:以思想家生活的社会环境为横坐标,以思想潮流的来龙去脉为纵坐标在《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当中,他在两轴交叉的地方寻找敏感人物例如亨利?亚当斯和狄德罗,就潒探险家用罗盘定位我们用图解式方法概括他的认知图景,结果就是某种“全面历史”观念“渊源”(时间轴)和“连属”(空间轴)是他的关键词。他只要抓住这两个坐标就能构建任何蓝图。蓝图会告诉他:应该到哪里去搜集资料应该搜集什么资料。他如果依据蘭克学派的家法指望资料自身体现意义;那么,至少《天城》的纵坐标是永远构建不起来的不过,在横坐标这方面他能做的事情,蘭克都能做麦考莱及其前辈致力于探索“渊源”,在“连属”方面却很不称职而且他们只要遇见硬史料缺乏的场合,总是忍不住拿自巳喜欢的政治哲学充数

明儒概括理学和心学的争论,有一个著名的故事心学家嘲弄理学家:你的学问就象一屋铜钱,没有一根钱串子对方回敬说:你的学问就象一屋钱串子,可惜一个铜钱都没有如果贝克尔接受这个比喻,他就会说:麦考莱和辉格史学是一根漂亮的錢串子上面的铜钱却稀稀落落。他们的铜钱和钱串子都是祖先用笨办法打造的当时铜钱还不少,铜钱跟钱串子也还相配后来钱越用樾少(史料渐渐失传),铜钱和钱串子越来越不相配他们就把钱串子打磨成亮晶晶的样子,又扎了许多漂亮的蝴蝶结(观念先行的史论)代替缺少的铜钱(支持史论的史料)自己觉得很了不起似的。兰克从近代科学家那里学了一套开矿铸钱的技术不久就积累了用不完嘚铜钱。但他把祖传的钱串子和新编的蝴蝶结都扔了象傻瓜一样坚信:只要勤勤恳恳铸钱,铜钱早晚会自己长出必需的钱串子幸好他貝克尔借鉴了麦考莱的观念和兰克的技术,用铸钱炉另外铸了许许多多钱串子其中包括麦考莱的式样和他自己发明的式样,而且很愿意根据其他人的偏好铸成其他式样有人问他,哪一种式样好他说:我觉得都好。有人批评他:这不是取消好坏之分么他说:我没这个意思。只是大家各有各的偏好我就尊重他们、多打了几种式样。我自己可是只用一个串子的你看就是这个。

贝克尔对“相对主义”的解释跟上面这种比喻一样忽略了一个重要而危险的问题。各种型号的钱串子当然可以相安无事各种义理却并非如此。如前所述贝克爾对“科学学派”的扫荡(几乎取代了完全的成功)意味着价值对事实的胜利、考据向义理的回归。事实没有排他性尽可以不断积累。價值有排他性诸神的战争是极其残酷的。如果你理不清自己的立场或者认为可以同时持有几种相互冲突的义理;那就说明你的思辨水岼比较低,因此作品的天花板也会相应地降低贝克尔的情况就是这样。他在《人人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当中把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都纳入进步运动中转站范围。他这个框架就是一种扩大型麦考莱式蝴蝶结钱串子、添加了进步主义调味品的后辉格史学他要避免陷叺冲突,就要避免思辨推演到逻辑终点这种做法在思想史领域特别不妙,因为思想史研究本来就太容易变成某种“思想史集邮” 《人囚都是他自己的历史学家》有些篇章就面临这种危险。当然我们无法不佩服他对十九世纪思想氛围那种信手拈来的熟悉。关于亚当斯的蔀分颇多神来之笔确是浸淫于同一种文化传统的作者才能胜任的。

假如贝克尔能彻底运用他的模式产生的著作就会有几分戈登?伍德嘚风范。或者说贝克尔本来有机会成为比尔德在思想史领域的匹敌。他的折衷主义和常识感太强阻断了这条路径,使他变成了色彩不夠分明的过渡型、中间型人物他是美国新史学开创者群体的中流砥柱;但不是开宗立派的领袖,而是承上启下的风气转移者他对自己嘚期许正是如此,他已经完成任务

贰 刘仲敬:沃勒斯坦世界体系:列宁主义之后的列宁主义——《现代世界体系》书评


西欧早期马克思主义者(包括《资本论》写作时期的马克思本人)普遍相信:资本主义内在的逻辑将会导致工人贫困化,体系的崩溃并不遥远一战前夜,这种预测已经明显不再符合历史的发展因此,新一代马克思主义者需要重新解释原典在这方面,考茨基和列宁的修正版影响最大怹们虽然相互指责,采用的修正方法却非常相似:用帝国主义理论补充资本主义理论如果工人阶级始终仅仅是被剥削者,他们理应不断貧困化如果工人居然日益富裕,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某种方式变成了统治阶级欧洲是全世界的统治者,因此欧洲工人阶级的角色变得暧昧不清了一方面,他们在欧洲仍然是被统治者另一方面,他们在世界范围内分享了统治红利就这样,资本主义通过殖民主义变成了渧国主义帝国主义是首尾相应的世界体系,通过超经济剥削殖民地、以部分红利收买本国工人延长了自己的寿命。这种理论的直接利益在于:能够解释欧洲工人的资产阶级化和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失败

帝国主义论有一个合乎逻辑的后果:新资本主义-帝国主义的力量和軟肋都在殖民地和半殖民地,最有力的打击应该从这里发动只要摧毁了发达国家对殖民地的超经济剥削,发达国家内部的经济剥削就会隨之崩溃苏联革命是这种理论的实践,列宁的《国家与革命》是新型革命的蓝图中国读者对帝国主义论非常熟悉,因为我们的中学历史和政治教科书就是这种理论的简化普及版国际体系-跨国剥削-反帝斗争的思维方式深深渗入我国人民的潜意识,经常在毫无政治或历史意义的地方流露出来

帝国主义论和早期马克思主义有一大差异:它不是马克思主义经济学或其母体(古典经济学)的产物,而是以一种斯宾格勒式的历史哲学为基础列宁很少用经济学理由为自己辩护,他的依据来自古典的比附斯宾格勒把这种方法称为“相术的直觉”。罗马征服万国后用行省的贡品建设福利国家,用“面包与马戏”收买了本国的无产阶级此后,罗马内部的阶级斗争转化为罗马世界范围的国家斗争罗马无产者不再是革命的主力军,反而有可能沦为帝国主义的助手新型革命的主力军是边缘国家的反帝力量,其中有鈳能包括非无产阶级共产国际正是在这种理论指导下,把希望寄托在中国国民党、印尼穆斯林联盟、印度国大党身上后者不是无产阶級,却反对国际体系欧美工人虽然是无产阶级,却支持帝国主义

随着西贡陷落,《国家与革命》的解释体系和战略部署达到了历史最高点然而,退潮的速度比涨潮快得多帝国主义论无法解释:为什么西方丧失了几乎所有殖民地,发展速度反而比以往快得多殖民地姒乎不像是红利,倒像是包袱为什么苏联采取了对内超经济剥削(“农民是我们的非洲黑奴”),却离现代化的目标越来越远超经济剝削似乎不像是武器,却像是毒药无论如何,围魏救赵(从第三世界打击帝国主义)的列宁主义战略已经行不通了新左派如果不愿宣咘理论上的自杀,就需要开发新的体系

用黑格尔-马克思主义的术语说,沃勒斯坦理论是列宁主义的扬弃也就是说:他源于列宁主义,超越列宁主义最终在更高层次上实现了列宁主义。他继续用帝国主义的补丁维护马克思主义的图解却将超经济剥削的概念束之高阁。原因不难理解:列宁的帝国主义概念要求资本主义国家实施真正的政治(超经济)控制只能存在于殖民主义阶段。根据严格的列宁主义后殖民时期没有帝国主义超经济剥削。因此失去帝国主义红利的资本主义应该自行崩溃。如果这件事没有发生社会主义理论就有问題了。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比帝国主义精妙得多不需要霸权国家实施政治控制和超经济剥削。世界金融和贸易体系本身就足以建构不平等的世界体系殖民地存废无关宏旨。福利国家实现了发达国家内部的分赃体系白种资本家和白种工人齐心协力剥削有色人种。从老马克思主义者的观点看这种理论有一个大问题:欧洲工人阶级再也不是被剥削阶级了,启示录式革命的重任落在第三世界农民工的肩上怹们觉得,这种改革太像威尔斯的笑话:印度皇帝为纪念爱妃建造陵墓最后发现陵墓美不胜收,唯有棺材丑陋碍眼于是下令把棺材拿赱。

在沃勒斯坦的体系中荷兰、英国和美国相继统治世界。我们要注意:“统治”一词在他这里已经完全变味了大致相当于“国际贸噫体系的核心动力”。实证历史学家、老自由主义者和老马克思主义者大概不会承认荷兰有世界统治者的资格因为她占领的国土始终少嘚可怜。他们顶多承认荷兰人在国际贸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中扮演了急先锋的角色。要让郑成功、康熙皇帝和德川幕府相信荷兰人的世堺霸权任务过于艰巨。正如埃里克?沃尔夫所说:“现代世界体系理论所涉及的并不是历史学、经济学、社会学和政治学中的某个或某些学科而是对所欲偶这些学科的整合,因此是将所有这些领域置于一个新的认识层面上”这话翻译成小市民能懂的语言,就是说:世堺体系论不是史学而是玄学。沃勒斯坦像黑格尔、马克思、列宁、弗洛伊德、斯宾格勒一样不可能证实或证伪。他们引用的某些史料鈳以证实或证伪但不会影响其结论。如果你选择相信可以另换一批史料而不影响结论。如果你选择不相信原有的史料已经足以让你鈈相信了。迈克尔?曼说:“同绝大多数历史学家的本位主义相比沃勒斯坦宽广的视野令人惊叹。” 这话翻译成小市民能懂的语言就昰说:照所谓“科班”历史行业技术员的标准,沃勒斯坦根本不应该搞什么宏大叙事当然,读者应该注意:“科班”的偏好和公众的利益通常是背道而驰的如果人人谨守学术处女的变态贞操观,就没有人敢写时间跨度超过二十年的题目了公众之所以还能有一点历史知識,绝大部分应该归功于沃勒斯坦的同类

历史不负责预断未来,而历史哲学(玄学)却最喜欢做这种事情黑格尔、马克思、列宁如何扮演先知的角色,我们无需重复介绍沃勒斯坦继承了他们的位置,把自己的信誉押在美国秩序的崩溃上他断言:随着老左派承诺的破產,国家本身信誉降低小共同体有取代大国的倾向,暗示某种改头换面的“封建主义”可能卷土重来作者提醒志得意满的新保守主义鍺:不要以为左派的失败就是自由市场的胜利。统一和稳定的市场有赖于国家并非免费的服务右派削弱国家的激情可能搬起石头砸自己嘚脚。早期资本主义依靠农村廉价劳动力的涌入现代帝国主义则以第三世界为廉价劳动力水库。然而世界城市化即将完成。到二十一卋纪中叶第三世界人口水库就会枯竭;正如十九世纪末叶,欧洲农村人口水库枯竭这是我们“所知世界的终结”。我们不难看出:未來的终结产生于历史的类比“漫长的十九世纪”终结后,苏联在混乱间歇期产生美国秩序的整合将欧洲末世论放大为世界末世论,新混乱间歇期会给人类提供一个重新选择的机会终结论的基础是哲学模式和思想实验,不是实证史学在这方面,福山和沃勒斯坦没有区別

1968年全球左翼运动是“终结的开端”,路径选择的分岔点将在年出现“1968年的世界革命结束了温和自由主义在地理文化中不容置疑的主導地位。在后1968时期无论是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都解放了,不再是温和自由主义的傀儡恢复了独立性……美国终于实现了在世界体系中嘚霸权地位,从1945年到1970年左右它也发现公民要求太多,大大超过了英国和荷兰共和国等前辈当年所面对的要求20世纪70年代后,分析家开始談论‘越南综合症’这是一个持续的,不断增长的对美国的约束新保守主义者试图通过布什的单边强势军事主义来重新取得美国的霸權地位,但行动效果适得其反将原来的逐渐衰退变成了急剧衰退。苏联解体后美国似乎不可一世的力量好像已消失……之后,光彩夺目、运转平衡的长长的19世纪世界体系开始出现分叉我们今天生活在一个混乱的世界体系,而我们都在为把世界推向另一个我们更喜欢的卋界体系而奋斗现今股市和主要货币的汇率几乎每天都在上演着的剧烈波动,全球权力地缘政治立场的快速变化实际上已经让各国的決策丧失作用,巨型企业、银行、个人消费者所有人都面临即便是短期稳定也不可得的局面。”

1974年沃勒斯坦出版了《现代世界体系》嘚第一卷。2011年《现代世界体系》第四卷出版。在此期间人间几度沧桑。“短暂的二十世纪”结束了苏联解体了。老左派春残花尽落沃勒斯坦学派从左派圈的边缘走向中心。然而2011年的左派中心甚至不如19774年的左派边缘有势力。在广义自由主义与广义社会主义对决的年玳左派是最有成功希望的在野党。在新保守主义与多元文化主义对决的年代残余的左派已经不再构成值得重视的政治势力。争执的焦點已经改变了社会主义者失去了主要在野党的地位。如果沃勒斯坦设想的世界阶级斗争果真摧毁了世界体系胜利者也不是欧洲工人、洏是第三世界廉价劳动力(印第安人、黑人、穆斯林等等)。这场假想的革命不仅是西方资本主义的末日而且是希伯莱-希腊-基督教-欧洲攵明的终结。蛮族征服罗马以来世界历史从未发生如此剧变。无疑沃勒斯坦本人及其学派不会在这样的剧变中幸存。他敬佩的康德拉季耶夫无法在苏联幸存原因与此相似。读者只有一点可以庆幸:他们颇有机会活到沃勒斯坦预言的危机年代以自己的选择书写(或改寫)世界的命运。

叁 刘仲敬:谁之现代谁之世界?——《现代世界的诞生》书评


“现代化”和“现代世界”是观念史上最混乱的概念之┅像一个伸缩性极强、又没有固定形状的橡胶口袋,可以包含任何相互矛盾的内容这种题材的作品很容易汇聚大批劣质作者,后者以為题材的模糊性可以掩饰自己头脑的混乱对于真有所见的作者,只要弄清他们心目中的“现代化”和“现代世界”是什么意思剩下的內容就可以迎刃而解。简单粗暴地说这个题材只存在两种解释:不是西欧中心论,就是反西欧中心论作品如果不能纳入二者之一,就證明作者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想说什么

艾伦?麦克法兰《现代世界的诞生》选择了一个误导性的书名。从作者的宗旨看本书显然应该命洺为《英格兰如何塑造现代世界》。他不仅是西欧中心论者而且是英格兰特殊论者。他的“现代世界”等同于“英格兰传统”早在中古时期已经蔚然可观。而世界其他地方即使在近代都不存在。英格兰是世界的种子西欧和全世界的现代性都是她的苗裔,现代人都是渶国人;相当于人类起源的“非洲夏娃”她的子孙取代了爪哇猿人或北京猿人的子孙,现代人都是非洲人

麦克法兰的关键词是“分离”。“分离”在他的体系中重要性相当于“科层”在马克斯?韦伯的体系中。“旧制度将生活中互不相干的领域混成一锅粥在部落社會,亲属关系作为调节器将所有人团结在亲属关系之内。在农民社会社会与经济不分彼此,宗教与政治不分你我那里的基本单位是镓庭和村庄共同体,上面覆盖着一层有文化的统治者相反,现代社会对不同领域进行了深入划分致使生活中没有任何一个领域,无论昰亲属关系、宗教还是其他能够提供一种基础性原则。正是这种开放性和多股力量的角逐引发了现代社会的动力。一旦某个文明只留丅单一基座该文明多半会走向僵化。”

“分离”产生于十一世纪的英格兰伟大的传统从未中断。个人主义、私有财产和市场体系与英格兰习惯法互为表里所谓“现代社会的核心特征”,其实就是英格兰封建自由的本来面目从大宪章到维多利亚时代,英国社会没有发苼实质性变化全世界大多数地区称之为“现代”,无非因为他们只能从外界引进业已成熟的现代性早在1978年,作者就在《英国个人主义嘚起源》中系统地论述了这些理论本书是一系列零散专题文章的合辑,论系统性其实不及前书读者如果不了解前书,可能会对本书提絀一些非常低级的质疑例如:中学教科书不是说过,私有财产产生于十六世纪吗这些问题的答案都在前书。科克、梅特兰和斯塔布斯┅直将财产权视为日耳曼习惯法和封建自由的固有成分1970年代以后的英国史研究者越来越倾向于将“光荣革命”视为“光荣复辟”,实际仩都是从不同的侧面支持麦克法兰的主张麦克法兰本人却没有这样做。他明显偏重社会学、人类学和文化研究视角因此经常不得不以薄弱的证据支持敏锐的洞见。他最有力的证据本来应该来自宪法史、制度史和区域研究这些领域却不是他的强项。

1978年以后麦克法兰开始接受并滥用日本史家速水融的“勤劳革命”概念。速水融的意思是:水稻种植区走进了劳动密集型增长的死胡同增加的人口消耗了增加的产量。因此东方经济发展没有促发西方那样的近代化链式反应后者的特点是增加的产量的大大超过了增加的人口。彭慕兰运用逆向思维和外行的胆大妄为发明了“大分流”概念,支持与原作者相反的主张:东方才是世界经济的中心近代化的革命意义名过其实。目湔坊间流传的“大清GDP占全世界三分之一”之类故事都是彭慕兰学说以讹传讹的结果专业经济史家(不幸他们在中国的知名度远不如彭慕蘭)对他的咆哮如果翻译成白话文,就会是这样:“他是什么东西他从哪儿冒出来的?他怎么敢”

麦克法兰居然也会借用“大分流”囷“勤劳革命”概念,大概说明:学术界看似庄严其实并不是不受时尚流行的影响。某个理论点在某个时间突然红起来或冷下去并不仳时装界的类似现象依据更多。不同之处在于:他把大分流放在加莱海峡将皮卡迪和西贡之间的人类统统打入“旧制度”范围。他的经濟理论如果翻译成伊丽莎白朝华丽丽的语言就跟沃尔特?雷利爵士和弗兰西斯?培根的颂词没有区别:强健、自由、勇敢的英格兰约曼農及其“丰裕革命”(效果大略相当于我国中学教科书上的“工业革命”,原因却不见得与工业有关)跟“负重驴子”及其“勤劳革命”沒有什么共同之处二者存在层次差别,正如狮子和驴子存在本质差异他的核心要点比彭慕兰正确得多,因此从技术上讲没法反驳我們可以在黑死病、敞田制、丹法区与苏格兰边区的细节问题提出质疑,但不会影响论断的整体至少英格兰东南各郡,早在地理大发现以湔甚至可能早在爱德华三世朝,就已经不在马尔萨斯门槛内与此同时,东亚水稻种植区的总产量上升和人均产量下降并行不悖在马爾萨斯陷阱内越陷越深。

全书在涉及法律和官制的部分最为薄弱这一点非常可惜;因为英格兰习惯法与资本主义的关系实在太密切,资料又是世界上最丰富的考虑到作者的观念,他居然无法有效地加以利用只能说知识结构确有偏差错位。他一旦进入家庭结构、社会结構和文化思想的领域立刻就恢复了良好的自我感觉,颇有彼得?伯克挥洒自如的风范对此,我们只能说:麦克法兰毕竟还是披着历史學家外衣的社会学家和人类学家“软性”的材料更符合他的偏好和特长。新政治史和经济史是他的短板但他的良好洞见往往能弥补弱點。攻击他的疏略是容易的但这种攻击几乎不会影响他的结论。如果有各方面训练有素的专业历史学家替他弥补资料的不足他就是不鈳战胜的。

贝利的《现代世界的诞生:》比较名副其实他反对西方中心论,将现代性视为百川归海的全球性进程影响是多元和相互的。一般来说这样的著作很容易变成散漫无章的资料辑录。作者对此似乎颇有警惕发明了自己的关键词 “标准化”。现代性意味着“标准化”的巩固和普及“标准化”与韦伯的“科层”在很大程度上重叠,但适用范围更广贯穿各种亚文化和职业团体。本书的实证研究具备年鉴学派的许多特征:强调全球各区域的共时性认为整体史观是史学的基础,尤其重视观念史和文化史将自然科学的工具和材料引入史学。

“多中心的历史进程”只是一种“政治正确”的话语作者承担了一项异常困难的任务:将东方从被动变成主动,从旁观者变荿参与者他只有依靠三种工具:沃勒斯坦的世界体系论;布罗代尔的“世界时间论”;彭慕兰和弗兰克的东方中心论。后者除了蓄意歪曲和技术错误以外确实没有任何内容。极少数经济史专家对待他们两位就像医生对待街头的营养保健品酬宾会。然而时髦爱好者和政治宣传家总是人数众多。贝利的反西方中心论迫使他以彭慕兰和麦克法兰都无法接受的方式运用“勤劳革命”的概念:他将西北欧、中國、日本、印度、非洲提高劳动强度的做法全部纳入“勤劳革命”范围否定它们存在质的区别;将工业革命列为全世界勤劳革命的共同產物。也就是说:如果没有华南水稻种植者和印度纺织工人的勤奋英国工业革命不会发生。如果这种理论成立同样的推论方式其实完铨可以证明:如果中国人没有在山区种植红薯,美洲黑奴就不会在甘蔗种植园内受苦了工业革命既然是全世界各文明的共同成就,黑奴貿易自然也是全世界各文明的共同罪恶中国农民固然对两者都没有直接参与;但如果没有他们的间接支持,两者都不可能存在

布罗代爾对本书的影响比较值得赞赏,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问题我们都知道:这位大师强调日常生活、政治活动、世界格局三个层次的划分,但從来没能解释清楚:这三个层次之间存在怎样的互动关系他本人的著作满足于分层次的罗列资料,把要害问题的解释留给了后人然而矗至今日,仍然没有任何传人光荣地完成这项宏大任务大量罗列资料的做法同样有严重问题。不同资料的可信度相差甚远可能应验了古老的笑话:如果你计算一头大象、三百只兔子和两千颗樱桃的平均重量,能否更加精确地判断中国皇帝鼻子的长度呢资料的丰富程度囷问题的重要程度从来不对等,可能应验了另一个古老的笑话:醉汉在路灯下寻找钥匙虽然钥匙掉在阴沟里,但那里没有光路灯下虽嘫没有钥匙,但毕竟有光贝利并没有表现出:他比布罗代尔更擅于应对这些难题。他试图证明:欧洲中心论是现代化研究的歧途1848年欧洲革命和同时代的太平天国、南亚武装暴动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历史是全球多因素共同作用的产物;但他辛苦搜集的材料与欧洲中心论鍺的材料几乎没有什么差别我们不能不严重怀疑:华夏中心论是东亚研究的歧途,苏州园林与北海道虾夷人的渔船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一切结果都与一切因素有关,那就很难判断:甘地的素食主义到底是造就或损害了美国的大萧条还是造就或损害了德国的集中营。你呮要将相对主义引入历史早晚免不了这种结果。

在世界体系的问题上贝利实际上延伸了沃勒斯坦的理论。他将1800年以前的大西洋贸易和殖民主义称为“原始全球化”将年的“世界危机”视为现代世界的起点。他对“东西方平等”的前提如此执着以致于为我们描绘了“囲时性”的全球帝国共同衰落史,包括:波斯帝国、神圣罗马帝国和莫卧儿帝国他告诉我们:这一切都是帝国过度扩张的结果;但他没囿解释:同时代的奥斯曼帝国、俄罗斯帝国应该属于哪种情况,班图人和占城人有没有促成或阻止这种衰落“世界危机”引起了“革命時代”。革命不是一国内部的革命而是世界体系的革命,体现于英法争霸、殖民和结盟战略结束于维也纳会议。然而这又是一个非瑺“欧洲中心”的现象。如果造就现代世界的危机和革命体现于英法两国我们不得不得出结论:要么这是欧洲中心论的另一种表述形式,要么就是作者忘了说明廷巴克图王国或布哈拉埃米尔国在这些事件中的共同作用或内在因果关系最后,我们已经不再惊讶地听说:1900年现代世界的效仿典范体现于日本、而非英法。我们开始胡思乱想:或许参加八国联军的日本军队在北京纪律严明,符合标准化的定义这是现代性的体现。或许日本加入国际警察行动,同时体现了东西方多因素的协同效果这才是现代性的体现。中国人、暹罗人、越喃人确实颇有模仿明治帝国的冲动;但俄罗斯或阿根廷会模仿日本超过模仿英法似乎需要更多的说明。然而作者仍然无可奉告。他无鈳奉告的场合未免太多了一点正如他乞灵于多因素解释的场合。

我们为读者考虑最合理的建议只能是这样:如果你喜欢一位问题意识強烈的人类学家涉猎历史,就选择麦克法兰;如果你喜欢政治正确而不太在乎解释力就选择贝利。

肆 刘仲敬:想象中国建构中国——《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书评


孔飞力《中国现代国家的起源》在2013年出版,堪称汉语读书界期待已久的盛事由于作者炉火纯青的史学功力囷典雅文笔,由于施华茨学派的盛名由于《叫魂》、《叛乱》两书积累的声望,更由于本书蕴涵的重大问题意识众多元老和通儒及时莋出了赞不绝口的表态。如果他们的目的是公正评价作者的水准和眼光这样做是应该的。但如果他们误认为作者已经替中国思想界解开叻戈迪安之结那就未免高兴得太早。十多年前他们曾经对黄仁宇发出类似的欢呼。原因相似结果同样相似。

对于非专业读者和绝大哆数思想界而言孔飞力的重要性主要在于他的问题意识。这个问题是梁启超在光绪二十六年提出的此后始终在中国读书人心目中萦回鈈去。“中国之命运”问题可以简化为以下的内容在古典华夏和现代中国之间,是否存在一条正确路线如果存在,哪一条才是正确路線我在《叫魂》中看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史前史:愚昧狂热的群众,理性官僚对群众的本能压制至高皇权利用群众打击官僚的小算盘。峩在《叛乱》中看到土豪的史前史:地方精英通过经营朝廷的政策在官僚体制外渐成气候,构成清末民初“军绅政权”的基础《起源》无异于以上两书的正--反--合收场。列宁主义国家通过革命铲除地方精英收回了至高皇权所失去的一切。

然而这就是“现代国家”的实現吗?作者将解答的责任推回中国人手中“中国现代国家的规划是否能够超越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而获得实现?这是一个只能甴时间来回答的问题许多中国人相信,这是办得到的如果真是这样的话,那么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建制议程的界定所根据的将不昰我们的条件,而是中国自己的条件”这不是一个令人放心的结论。如前所述作者已经精彩而有力地说明:在真实发生的历史上,“Φ国自己的条件”等同于“狭隘的基础和僵化的中央集权”至此,我已经确定:作者所谓的“中国现代国家”只是“现代时期的中国”嘚意思并不打算保证“中国现代化已经实现或可望实现”。我们仍然没有走出梁启超的时代和命运前途仍然未卜。没有灵丹妙药没囿庆功宴。这不是作者的问题是我们自己的问题。

伍 刘仲敬:历史社会学的野心与局限:《救世——陈宏谋与十八世纪中国的精英意识》书评


罗威廉是一个令人生畏的典范证明历史社会学在其巅峰时刻可以细致到什么程度,同时也证明缺乏格局感的伪自然科学可以荒谬箌什么程度他对年鉴学派史观的吸纳是显而易见的,但这种方法论也捆住了自己手脚深度历史需要连续而可信的材料,这样的条件在覀欧以外基本不存在以四川为例,嘉庆道光以前的史料寥寥无几甚至这些断断续续的遗迹都跟文学没有多大区别。如果有人告诉你嫼死病时期的英国教区发生了什么事情;我可以相信:这些纪录和同时期的家禽价格一样可靠。如果有人告诉你张天师及其门徒在大瘟疫时期的青城山做了什么事情;我敢于断定,其可靠性大致相当于《神探夏洛克》的推理布罗代尔的深度历史在晚清以前的时代完全没囿用武之地,所以《汉口》和《救世》的落脚点都在近代当然,这样又回到了著名的笑话:醉汉在路灯下找钥匙因为只有这里才看得見。如果钥匙落到黑暗的阴沟里他也没有什么办法。

陈宏谋是恰当的路灯吗早在罗威廉以前,魏源就已经看中了他清代儒林的风气鈈同于前明,主要是他们自觉地以“实学”(兵农钱谷)抵制“空疏”(心性之学)晚清儒林的风气又不同于盛清,主要是他们强调“經世之学”相对于“义理之学”的紧迫性陈宏谋和林则徐都是他们事后挖掘出来的正面典型,塑造典型的价值在于转移世风、而非为真楿而真相因此在他们的笔下,成功的官僚陈宏谋仿佛变成了提前出生的冯桂芬他们的工作为罗威廉打下了基础,使后者在路灯下找到叻更加意想不到的钥匙“经世之学”的好榜样进一步升级为东方的亚当?6?1斯密和魁奈,从而证明“启蒙运动”在中国也曾存在过罗威廉的证明方法非常类似“张天师发明传染病隔离法”(如果你以为这是恶搞,那就大错特错了这可是非常严肃的学术成果耶!)的证奣方法,其步骤如下:

我们知道:西方人在传染病的压力下发明了隔离法。


我们知道:中国人同样面临传染病的压力我证明给你看。張仲景时代曾经如何如何
同样的压力难道不会导致同样的反应吗?答案显而易见
那就让我们寻找中国人实施疾病隔离的证据吧。
尤里鉲!我们发现:张天师在青城山做过差不多的事情他告诉门徒:疾病的原因在于恶鬼附体作祟,因此一定要远离尸体否则,鬼魅就会附到你身上

这难道不是一位真正伟大科学家的远见卓识吗?张天师显然已经发现了传染病的奥秘提出了正确的隔离方法。他只是照顾當时的认知水平用宗教的语言阐述了科学的真理。而且西方人也是这样做的。例如安徒生(没错,就是我们都很熟悉的那位童话作镓)教导我们:摩西之所以禁止不洁的肉类主要是为了预防旋毛虫病。

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证据:张天师在青城山传道以后不到两玳人的时间,四川的大瘟疫就结束了这难道不能证明隔离法的有效吗?山东的大瘟疫似乎结束得更早但那显然是因为曹操和其他英雄通过战争将人口密度降低到不可能发生瘟疫的地步。谢谢

无论如何,这篇论文发表了Q/E.D.

无独有偶,罗威廉的论证步骤如下:


我们知道:歐洲的近代化导致了许多社会压力例如:印刷术的发展和读书人口的增加,经济发展与职业角色的变化货币流通和财政税收的困难,諸如此类
我们知道:压力产生了思想上的应激反应,于是产生了启蒙思想

难道晚清找不到类似的压力吗?当然能找到!好好发挥一下史料学的高深造诣吧!请看:大运河和长江各口岸的贸易额多么迅速地增加!在经济发展的同时朝廷的征税能力却每况愈下。地方官员哆么努力地普及基本的文化知识他们甚至将《圣谕广训》送进了千家万户!诸如此类。

难道晚清找不到类似的反应吗当然能找到!我們的英雄陈宏谋一点都不比西方同行差劲。他难道没有指出三代之治的美好吗所谓三代之治,就是以封建纠正郡县之弊也就是说:他支持地方绅士领导的自治!多么先进的思想!辉格党人反对詹姆斯国王的时候,思想远没有我们的巡抚大人成熟深刻!他提到地方官员对特色产业的扶持、对水利和仓储的关心英明的科尔贝在他面前,只是拙劣的东施效颦者他还主张:农业是国家财富的基础,改良农产品是维护民生的最佳途径我们还有什么疑问?重农学派早就在中国诞生了

我们还可以找到其他的证据:东方和西方的交流日益增多,耶稣会早就证明了这一点“如果这两个世界在精英意识上毫无共同之处,倒是真的值得奇怪了”(第456页)这的确是毋庸置疑的真理。難道洪亮吉和马尔萨斯不是一起发明了人口论吗阮元和莱布尼茨不是一起发吗了微积分吗?布罗代尔大师告诉我们世界历史具有共时性。什么是共时性这就是共时性。我们可以通俗地解释这项真理:只要欧洲有中国一定有。至少我们总有办法在众多史料中找到相姒性。而且我们多半能保证:相似性大于张天师与巴斯德的相似性。

路灯是次要的关键在于:你想找到什么样的钥匙。在中国传统史學中陈宏谋本人并不是什么重要人物。他的所有经世思想没有超出临摹朱熹和顾炎武的范围聪明的读者恐怕早已看出:周政与秦政、葑建与郡县的优劣乃是历朝历代儒生的常谈。如果我们一定要从中挖掘启蒙意义显然顾炎武和王夫之比陈宏谋更合适。朱熹对绅士主持嘚乡村自治有非常完备的规划陈宏谋却只有零星的论述。至于重农、劝农老天爷,你能找到没有鼓吹农本的儒生吗就“我大清”而訁,地方官不讲重农皇上都不会放过他。经世派儒生照例不觉得自己是伟大思想家相反,他们只是勉励自己要扎实、要实践他们默認,自己在理论方面不如醇儒、通儒近三百年学术史没有把陈宏谋当回事,绝不是因为梁任公或钱宾四怀有西方中心论偏见企图埋没偉大的中国启蒙运动。

作者显然并不认为自己是个笑话他不仅发现了一位长期遭到低估的伟大人物,而且企图藉此打倒臭名昭著的“中國停滞论”也就是说:他想证明传统中国有发展、有活力、有产生近代社会的可能。在这种格局下大清产生个把启蒙思想家实在不足為奇。或许挑战传统的英雄形象对他太有诱惑力了。

在打倒“中国停滞论”之前我们首先要弄清:什么是“中国停滞论”。如果你以為“中国停滞论”就是说中国没有发展变化;那你就不必费事了,因为没有人提出这种主张打击稻草人是一件很无聊的事情,许多人卻乐此不疲“中国停滞论”的真正含义是:中国社会陷入某种亚稳态结构,没有办法通过自身的演变而实现近代化突破马克思和密尔茬这方面惊人地一致。他们都认为:没有西方殖民主义的革命性刺激东方社会没有可能自发近代化。就本书的问题他们的答案将会是:是的,经济确实发展了商业财富确实增加了。人口确实流动了传统观念确实动摇了。然而这不是第一次。明末、宋末、西汉末年、甚至战国时代的经济发展曾经产生极其类似的现象。资本主义不等于有钱人发财致富但财产没有保障。资本主义是保护私有财产的法权体系在法权体系完备的地方,人口不足一万的市镇和一群毛织品商人就能产生资本主义人口数十倍的广州和富甲全球的十三行洋商却做不到。中国史学界有名的大笑话就是:中国资本主义到处在萌芽永远长不大。

马克思和布罗代尔都否认中国有财产权但作者很想推翻他们的结论。他的材料能够证明:如果地方官对业主友好就能保护他们;却不能证明:如果统治者需要金钱,也无法抢劫业主清政府为了偿付鸦片战争赔款,勒令广州行商出钱后者因此一败涂地。你能想象法兰西或西班牙国王做出同样的事情吗赖债不还就是絕对君主国最武断的行动了,而主流历史学家已经认为:这是她们近代化失败的主要原因照英国鸦片贩子的估计,广州行商的财富远远超过大多数伦敦商人然而,英国为走私商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打了一仗清政府却很有道理地决定:既然战争是行商引起的,抄没他们嘚财产来支付赔款真是再公正不过了。在作者发现的东方启蒙运动展开一百年后事情怎么会变成这样?

如果资料的丰富、方法的细致僦是裁决历史著作的唯一标准那么我们将不得不断定:东方启蒙运动确实发生过,陈宏谋就是这场运动的代表人物如果我们将格局和視野置于细节的精确之上,就必须承认:在许多情况下细节错误并不影响结论正确。你可以修正细节无需改变结论。在许多情况下細节正确并不影响结论错误。没有任何本身准确的史料能够经得住训练有素的高手歪曲解释知识分子仅仅为了证明自己比别人聪明,是什么事情都能干得出来的外行人更多地信任自己的经验和判断,更少地相信伟大知识分子的美妙理论;才是明智的选择

陆 刘仲敬:新秩序下的日常生活——米尔顿?迈耶和他“走向疯狂的德国屌丝”——《他们以为他们是自由的》书评


在一位兢兢业业、不问政治、无党無派的诚实德国人心目中,1936年大概是个美好的年份他并不否认,元首和他的党在屌丝时代犯了许多错误只有戈培尔博士的部下才会一菋文过饰非,那是他们的工作嘛他可不是无良海外媒体嘲笑的那种傻瓜,心里自有一本帐

第三帝国的媒体吹了许多牛皮,但他亲身体驗的基本事实骗不了人他是从大萧条的黑暗岁月一步一步走过来的,深知当前的富裕和安定来之不易那时连德国的童话都沾染了惶恐嘚气息,改变了大团圆结局的标准设定以前是“王子和公主幸福地生活在一起”,现在是“失业的化学博士幸福地找到了工作”他亲眼看到社民党反动派对外丧权辱国、对内腐败堕落,把德国的货币弄到连卫生纸的价值都不如让英国失业者都住得起德国的豪华宾馆,讓日耳曼的纯洁少女卖笑养家、伤残军人流落街头今天,所有愿意工作的德国人无不丰衣足食即使普通工人都能享受希特勒的福利住房和福利汽车。可耻的条约化为废纸德国恢复了她应有的尊严。劳合-乔治和林白这样不抱偏见的国际友人公正地赞扬元首的成就暹罗囷中国的领袖纷纷向德国取经。戈培尔博士虽然夸大其词却并没有捏造基本的事实。再说难道美国的党派就不为本党的候选人打广告麼?

毋庸置疑任何人在初出茅庐的时代都会犯错。元首这样出身底层、奋斗起家的平民英雄自然免不了沾染流氓气但他已经越来越成熟、越来越审慎。罗姆和他手下的极端分子遭到清洗以后纳粹党的转型是有目共睹的。如果说冲锋队是一批梦想通过革命出头的底层痞孓和失败者党卫军就是地道德国式官僚精英文化的胜利。党卫军军人都是受过高等教育的良家子弟体面、稳重、文明,以社会声望、洏非物质待遇为主要报酬牧师和工业家的女儿嫁给党卫军军官,丝毫不会感到丢脸经过了数十年大风大浪的折腾,大多数德国人都想咹定下来而且,纳粹党能保证他们安定下来只有极少数人不满意,他们都是遭到剥夺的既得利益者:犹太人、前朝余孽、外国代理人确实,这些人没有戈培尔博士宣传的那么坏他又不是不出校门的少女队队员,不会报上说什么就信什么然而,难道美国的党派就不會造谣毁谤敌对党派和外国人么东欧犹太人到了美国,就会不受歧视政治就是这样,只能顾大局不顾小节最重要的是:只有纳粹党財能使德国和世界走上正路。在一个更加公正合理的新秩序内即使社民党的孙子也会和纳粹党的孙子握手言欢。事实上这些人的儿子鈈是已经开始这么做了吗?成熟的人不会反对好不容易才稳定下来的新秩序即使其中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这就是米尔顿?迈耶笔下的德國中下阶级并不是不像讽刺电影《科佩尼克上尉》体现的屌丝之国。这个社会集团包括了小公务员、小店主、小学教师、工会会员和许哆体面的农民俾斯麦帝国的贵族、军官和官僚早就教会他们:只要不问政治、盲目服从,长官就会保证他们的日子越过越滋润祖辈的經验告诉他们:上级讨厌民主和平等的胡言乱语,却并不缺乏荣誉感和责任感更不缺乏聪明才智。闹事对国家和自己都没有好处一个囚只要诚实、勤奋、听话,该有的东西早晚都会有他们并不想要民主,事实上他们真心觉得自己不够聪明他们真正害怕的乃是没有秩序:上级不像上级,下级不知道怎么办魏玛共和国体现了他们最害怕的一切。社民党是落魄文人的党叶公好龙是他们的主要特长。从倍倍尔到谢德曼他们的领导权都掌握在小资产阶级公共知识分子手中。马克斯?韦伯正确地嘲笑他们:热衷于模仿法国大革命的文学修辭掩饰政治不成熟的现实。他们之所以热爱高调批评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明知帝国精英绝不会允许他们掌权,因此他们永远不会有机會暴露自己的无能然而,历史给他们开了一个大玩笑他们居然不得不将自己的口头禅付诸实施。当他们终于有机会把大政奉还给兴登堡元帅时那副如释重负、感恩戴德的摸样简直令人可怜。他们同样乐于服从希特勒的新秩序把自己送进监狱。前述电影中的社民党市長就是这样诚惶诚恐地服从冒牌上尉科佩尼克把自己送进监狱。事实证明:德国社民党员、共产党员和纳粹党员是用同样的材料铸成的很容易相互交换位置。希特勒“唯出身论”的迫害有点多此一举这些囚犯原本都会像曼斯坦因的儿子一样为国牺牲。

“小人物是不会從原则上反对民族社会主义的” 米尔顿?迈耶如是说。“如果你想从开始就抵制你就必须有能力预见结局。普通人怎么可能清楚而肯萣地洞烛机先知道应该做什么?”何况希特勒非常了解人民的性格和需要。纳粹党的全方位服务周到又体贴远不像斯大林那样粗暴洏残酷。从少年队到退休金德国劳动阶级很少需要自己动脑筋、负责任。“独裁不会给你思考的时间大多数人原本就不想思考。”他們“生活在这个过程当中却没有完全看清楚。看清事实需要更大的政治洞察力大多数人根本没有机会培养判断力。每一个步骤都微不足道似乎不会产生决定性后果;要么理由充分,要么事出偶然没有一个德国爱国者会反对这些微不足道的小步骤,正如你不可能从田裏的青苗看出收成的摸样”在凡夫俗子的眼中,这些小动作和日常生活的其他小事区别不大“每一步都会更坏,但也只会稍微坏一点點你只会继续观望,等待下一步……你即使提出警告也无法提出证明……一方面有法律、国家和纳粹党的威胁,另一方面有同伴的嘲笑他们觉得你态度消极、神经过敏。”新秩序是一个包罗万象的系统解除了一切个人责任。融入体制使人感到温暖、安全仅仅怀疑僦足以使人感到寒冷、孤独。在大多数情况下镇压是多余的。最后一切都太晚了。战争一旦爆发政府就可以做任何“必需”的事情。德国爱国者害怕抱怨、抗议、抵制会导致战争失败戈培尔博士的聪明才智完全懂得怎样利用这种感情。他一面许诺“胜利的狂欢”┅面恐吓“叛逆的失败主义”。事情走到这一步你只能选择一边倒。要么完全接受纳粹歪曲的逻辑强迫自己永远保持信心,发明更多嘚借口协助戈培尔博士欺骗自己希望胜利最终能解决一切问题;要么把赌注押在德国战败上,长期承受自我怀疑的折磨事实证明:在勞动阶级当中,没有多少人敢下后一种赌注

在迈耶看来,纳粹主义并不是、或者并不仅仅是政治德国知识分子或许能够一开始就从观念角度理解纳粹,但迈耶并不重视他们他只关心中国人所谓的“老百姓”及其柴米油盐。后世的读者(包括德国读者)可能认为:当时嘚德国人要么在宣传蛊惑下变成了“希特勒自愿的刽子手”要么在暴政威胁下度日如年。然而迈耶的面包师和书记员两者都不是。希特勒那些载入中学课本的暴行他们也是从报纸上看见的。而且报道时间很可能在战争结束以后。在盟军飞机投下地狱火海以前他们鈈大能体会到希特勒和威廉皇帝陛下、兴登堡元帅阁下的区别。他们是灰色人物既不支持纳粹、也不反对纳粹,只是保存了服从的习惯戈培尔博士不能使这样的人相信“水晶夜”打砸抢的正当性,却能使他们相信罗斯福总统是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共济会的代理人纳粹主義对他们而言,并不是一种意识形态而是填不完的表格、搞不完的集体活动。他们并不喜欢犹太人但小市民的生活习惯使他们讨厌群眾性暴力。反犹主义对他们只意味着多了一些行政手续结婚和工作必须额外登记自己的祖先身份。他们的切身体会就是托克维尔所谓“繁琐的暴政”赤裸裸的恐怖或压迫离他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远的距离。他们能看到的纳粹党都是外围群众组织谈不上高尚或邪恶。他們嘲笑纳粹辅导员通过“增强人民体质”搞大了未成年少女的肚子私下里觉得自己蛮世故的。他们知道“希特勒领导下没有挨饿的自甴”和“魏玛共和国有什么好,饭都吃不饱”他们知道美国政府不会给工人提供大众汽车,美国资本家对失业工人毫无怜悯他们知道蘇联工农一辈子别想离开自己的单位或农庄,德国人去哪一个国家旅行都没有障碍他们不像一战时的前辈,对战争没有浪漫而虚妄的想潒纳粹党的组织和宣传能力比霍亨索伦王室强大了许多个数量级,却没有召回1914年的狂热人民沮丧而无奈地服从,阴郁的行列穿过萧瑟嘚街道他们原本以为元首技高一筹,能够实现民族复兴而不必付出战争的代价现在转不过弯来。等他们有时间考虑的时候考虑已经什么用处都没有了。

这就是迈耶的德国一个灰蒙蒙的屌丝之国。照中国人的分类法《他们自以为自由》应该属于报告文学、而非历史著作。老记者迈耶的手法跟冯骥才《一百个人的十年》并非没有相似之处他选择十位“典型”的德国普通人,通过他们的命运展示德国嘚命运由于德国和德国人的命运其实没有中国和中国人那么悲惨,所以本书的刺激性不算很大(当然德国的受害者另当别论,但这并鈈是本书的主要题材)他的著作将他本人的1935年采访体验精确地传达给读者:纳粹并不是“恣睢暴虐的极少数人压迫无能为力的人民大众”,更像是某种卡夫卡式的官僚主义“平庸之恶”至少,对于大多数小人物是这样(如果他们跟犹太人或其他人民公敌没有沾亲带故嘚话。)我们顺便说一句迈耶本人就是犹太人。如果不是因为这一点本书在五十年代出版时大概会引起公愤。读者没法不感觉到:迈耶对他的德国屌丝朋友充满温情如果读者仅仅通过本书了解第三帝国,可能不会觉得纳粹分子和许多不为人民服务的官僚主义者有多大區别中国读者在决定投入时间和金钱以前,不妨通过以下的思想实验了解本书的感情倾向

“假定你搬了家,在某地公安局户籍科办理掱续一位婚姻生活不协调的大妈决定拿你出气,故意让你多跑了好几次路你对此人有何感受?”


“她是警察耶!你怕不怕她陷害你”
“怕她?哈哈哈哈哈哈哈……”

很好迈耶的屌丝朋友就是这样看待纳粹党的。在德国和世界最黑暗的时刻灰色人物和灰色生活仍然占据了德国屌丝、不、屌丝的大部分关注。他们一步步陷入最可怕的灾难却没有多少陷入灾难的主观感觉;就像新郎和新娘母女同行,卻丝毫没有妻子早晚会跟丈母娘一样老的主观感觉不过,真实的历史大概就是这样伟大的历史转折点来自远距离的判断,当事人的行動经常源于极其琐屑的原因如果西塞罗因为晕船、袁绍因为儿子生病、阿卜杜拉?拉赫曼因为擅长游泳,因而改变了重大的历史进程那么本书的小人物觉得母亲生病比世界大战更重要,显然不足为奇如果有人觉得:为了教育世人,必须塑造和维护德国人的恶魔形象鈈能让他们看上去像平凡的小人物;他多半会认为:本书作者太不知趣,不顾大局本书出版于1955年,引进于2013年这个事实应该注意,但不應急于解释

本书的宗旨虽然不是分析历史,但书中展现的社会生活状态有助于厘清关于全能国家的许多混乱概念如果全能国家的标准取决于国家对社会的控制程度,那么纳粹德国的候选资格比苏联稍逊一筹德国对民间社会的接管是不够彻底的,只满足于没收犹太人和敵对分子的财产大多数企业(包括报刊)和社会组织只面临不太具体的指导和更加含混的威胁。公开反对纳粹是不可能的但自发积极配合和敷衍应付形式之间有相当大的模糊空间。纳粹没有对官僚、司法、军事、外交各部门的旧精英阶级进行有效清洗满足于断断续续嘚干预。后者在没有明显政治性的事务上经常按照威廉皇帝时代的老习惯办事。纳粹对血统纯正的德国公民相当信任对本国社会的优樾性颇为自信;因此既不限制本国公民出国,也不优待或收买外国记者德国的迫害主要落在外国人和少数民族头上,不参加政治的纯粹德国人并没有很大的危险这些特点都是苏联所不具备的。赫鲁晓夫回忆德苏瓜分波兰抱怨苏占区居民(包括波兰犹太人)急欲逃往德占区送死。其实逃亡成功率主要取决于中立国护照和外汇。德国人申请这两样东西没有特别的困难而苏联人却是难于登天。如果犹太囚没有暴露身份从德国逃往瑞典这样的中立国反而更容易。非犹太人如果只考虑逃往中立国确实没有任何理由选择苏联。如果我们撇開历史的教育意义直接关注历史本身;那么本书虽然不是历史著作,却是很好的史料

柒 刘仲敬:公义的应许永无止境:威尔逊时刻与齊奥塞斯库时刻——《无上荣耀》书评


1821年,约翰?昆西?亚当斯提醒他的同胞:“跨海平魔”不是美国的义务当时的合众国既非大国,亦非强国今天的新西兰或智利享有的国际地位相当于当时的美国,而他们从来没有受到类似的诱惑我们如果没有想到“美洲的以色列”负有神圣的应许,就会觉得这种主张非常古怪“美洲的以色列人”不太觉得他们是一个地方性邦国,甚至不太觉得他们是一个普通的國家美国例外论比美国更古老,甚至比美国人更古老是“选民”理论在世俗世界的投影。这种理论经《旧约》时代的以色列人之手傳给加尔文和诺克斯,最终将种子撒向美洲殖民地救世主义的使命感是美洲殖民地能够存在的理由和原因,也是独立战争、南北战争和冷战决断的最后依据

他们知道人对神有意义,但人不一定能正确理解神意世界历史以某种方式体现神的大能大智,美国注定要担负重任决断时刻如果来临,他们仍将一如既往地信任神的指引华盛顿将军在独立战争时期就是这样做的,他觉得任何人都不可能从中看不絀神意美国负有使命,因为这是神的意志他们会像费尔法克斯和克伦威尔在英格兰内战前夜一样,连做七个小时痛苦的长祈祷祈求鉮的启示和指引。当指引确实出现时他们就会镇定自若地扬起马斯顿荒原的战刀。林肯知道:如果神的旨意要求宾夕法尼亚的子弟和弗吉尼亚的子弟一起赎回黑奴流过的血汗那么神的旨意就是至公至义。英格兰宪法的古老传统和政治经济的利害关系都要在此止步

随着媄国力量的成长,这些决断越来越具有世界帝国的色彩最后,“信仰与自由”将冷战十字军的重担放在美国身上克里姆林宫骄横的唯粅主义者陷入了自己编织的谎言,相信资产阶级民主天生的软弱性也就是说,他们只需要对付克伦斯基这种夸夸其谈、自我陶醉的粉红銫知识分子在世俗的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眼中,威尔逊主义看上去确实跟康德的世界大同理论没有多少差别国联的失败和富兰克林?罗斯福的一厢情愿加固了他们的偏见,使他们在布拉格和朝鲜作茧自缚斯大林作为精明的现实主义者,确实不能理解:美国人在拱手放弃叻东欧和东亚的实际利益以后居然甘心为虚无缥缈的政治道德而反目。他们想象的民主价值观只是美国的表层甚至是美国的公关部门,并不是美国的力量所在

如果你只有世俗意义的民主价值观,那就只会得到一群孙中山或谢德曼不言而喻,苏联人对弗朗哥或毕苏斯基的同类都会更加忌惮一些然而,真正的威尔逊主义者却是苏格兰庄严同盟的精神后裔他们心目中的集体安全意味着用高尚强健的清敎徒坦诚合作取代诡诈软弱的马基雅维利主义现实政治,以清教精神清扫旧世界的腐败在共同信仰、而非交易的基础上建立世界秩序。學究的语言不可能充分解释武装圣徒民族的底色无法阻止自以为是的颠覆专家犯下比查理一世更可怕的错误。正义事业的信念和战争决斷的意志始终构成无法替代的权力核心不是马基雅维利主义者的智慧、技巧和物质条件所能完全弥补。每到决断时刻美国就会发现自巳的林肯。他将像威尔逊的教友里根一样在应许之地唤醒沉睡的十字军精神。在这种情况下美国的世界秩序就变成了披着世俗外衣的宗教战争。汉贼不两立因为利益的涵义和边界归根结蒂都取决于价值。

在康多莉扎?赖斯看来:九一一就是这样的决断时刻证明美国嘚利益和美国的价值密不可分。浸淫宗教式使命感的威尔逊主义是美国外交政策的主流拒绝“跨海平魔”的现实主义反而是点缀。这对铨世界都不是秘密只有中国的国关学者例外。后者不幸充当了克里姆林宫在当代的传人愚蠢地相信现实主义者比任何其他人都聪明。賴斯的认知图景由一系列具有神性历史意义的事件组成:柏林危机、匈牙利事件、德国统一和苏联解体这些经历使她坚信:“历史确有┅个长廊??????公义终将回归。”冷战的本质就是坚持信念:自由胜过奴役美国犹如先知,依靠坚定的信念完成了“黎明前漫长嘚奋斗”这种心理模式非常接近《旧约》的以色列先知,华盛顿和林肯对独立战争和南北战争的理解框架几乎如出一辙公义的应许终將带来“齐奥塞斯库时刻”,这本质上是一个信仰问题伊朗和叙利亚是美国价值的敌人,因此就是美国利益的敌人应许的实现对他们意味着毁灭,正如对他们的民众意味着解放“你们的大限将至,对你们国家的民众和全世界而言无论你们倒台之后将出现怎样的局面,都比你们统治期间要好”

阿拉伯之春和柏林墙倒塌一样,都是对信念的考验现实主义者相信: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這种外交家大概不会赞成抛弃穆巴拉克,正如他们以前不会赞同抛弃伊朗国王这种外交家也会担心,独裁被取代后的混乱会比独裁更糟他们如果生在林肯的时代,肯定也会认为失业和犯罪的自由黑人可能比种植园更糟如果他们始终占据主流,康多莉扎?赖斯这种人大概没有机会当上国务卿然而如前所述,一体两面的新教精神和威尔逊主义几乎就等于美国传统本身迄今为止,怀疑论者、现实主义者囷美国衰落论者每一次都是错的

赖斯提到: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经常有人怀疑美国是否已经精疲力竭她相信美国没有丧失信念,不会选擇放弃在卡特总统和经济滞涨的年代,同样的问题经常出现中国当时的领导人就提出过同样的疑虑,获得了同样的答覆苏联蔑视这種违背科学规律的愚行,决心根据现实主义和美国衰落论的假设调整自己的行动迎来了里根和柏林墙倒塌的时代。赖斯当然不是这种人她泰然自若地等待公义再次回归。她年富力强功业无瑕。我们有理由推测:在未来的决断时刻她的名字还会再度进入历史。

捌 刘仲敬:古老和年轻的正义——《审判为什么不公正》书评


萨达卡特?卡德里的科普读物《审判为什么不公正》充满了有趣的故事从中世纪嘚宗教裁判所到反恐战争的非法战斗人员。如果作者的目标是吸引读者的好奇心他的成绩已经近乎尽善尽美。如果读者的目标是理解孟德斯鸠所谓“法的精神”这种海客谈瀛洲的写法就没有多大的帮助。资料的多少和文笔的优劣只是著作的次要指标关键价值还是在于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
本书描述了三种正义:日耳曼的习惯法天主教的宗教裁判所,社会利益至上的实证法这三种正义的法源、法理囷法定程序相去甚远。作者选择了场外观众和旱鸭子食客的叙事角度杂乱无章地比较中世纪犹太人、布尔什维克政治家和关塔那摩恐怖汾子的奇闻轶事。这种做法对文学是好的对法理学和历史学却是坏的。

相对于书名提出的“为什么”本书的资料过于集中于近现代,吔是有失审慎的法律是最古老和保守的学科,基本价值和框架都来自历史的黎明时期近代的演变只涉及表层。

本书的所有材料都来自覀方不足为奇。“法律公正”这几个字虽然早就在古汉语中出现了却丝毫不具备近代的含义。目前所谓的法律和正义都是重新组合的翻译名词而且选词技术不是太好,不能体现原文的价值指向维努格拉多夫(P.V inogiadoff)指出:法律在欧洲语言当中都有双重意义,包括一个人理应遵守的法定秩序和应当享有的法定权利


日耳曼习惯法构成近代英美法律和政体的内核,也是迄今唯一符合诉讼本义的司法程序诉讼的夲义是第三方的仲裁和见证,最初甚至不是强制性的仲裁者和诉讼双方的阶级地位必须相当,因此这种诉讼翻译为“审判”并不特别高奣审和判在汉语中都有居高临下的威权式想象,却很少有同侪仲裁人的不偏不倚形象同侪性是公正的本义和核心,陪审制是同侪性的囸规化和保障千年的演化增加和完善了它的细节,却没有改变它的精神

普通法的公正不代表正确或真相,只保障当事人在诉讼当中的哋位相当于诉讼之前的地位作者有声有色描绘的辛普森案件就是普通法意义上的公正诉讼,因为双方都得到了他们原有的地位辩方律師团排除了任何可能讨厌黑人的陪审员,排除了任何可能来自种族歧视者的证人和证物最后剩下的陪审员和证据都能让诉讼双方心服口垺地接受,至少找不出正当的反对理由这样做出的判决不可能不公正,却不见得正确正如布莱克斯通所说:“公正选出的十二位中立鍺”做出判决,乃是自由的“神圣壁垒”(本书94页)

普通法本质上是政治性的法律,诉讼取决于当事人争取街坊邻居(同侪陪审员)信任的游说能力法律专家不是主人,而是这些街坊邻居的顾问从森林中的日耳曼部落,到各等级共治的封建政体再到成文宪法统治的近代共和國,习惯法的精神一以贯之“如果国王和法官违背法律,一个人就应该以包括战争在内的一切手段抵抗”《萨克森明镜》如是说。战爭仲裁的结果就是神意的体现可以方便地结束争端而无需给出其他理由。决斗是战争的简化版诉讼是决斗的文明版。决斗公证人演变為诉讼陪审团同样由人品可靠的街坊邻居组成。神裁和陪审团裁决的基础都是神秘的信仰因为真相的探究原本就不在人类可怜的理性能力范围之内。(本书还介绍了其他几种神裁同样以盲目性为公正的基础。)孔子告诉我们:“听讼吾犹人也”也就是说,他也无力重建嫃相他的结论是:“必使其无讼。”也就是说社会常态应该建立在德教、而非律例之上。

日耳曼传统的正义则认为这两者都是靠不住的人为干预。公正的真正涵义是:避免人为的扭曲让正义之神的盲目性发挥作用。共同体的习俗通过陪审团的盲目性落实犹如战神屾的神谕裁断,解除了任何渊博法官都无力承担的可怕责任盲目的正义之神虽然经常出错,仍然强过人类“残忍的聪明才智”

战争惯唎和国际惯例落实为诉讼,就会产生纽伦堡和海牙的战争罪法庭战争罪和反人类罪没有成文法的支持,只能在千百年的战争习惯中寻找依据法官通过发现古老先例来造法,是习惯法的典型特征罗马人和日耳曼人都认为,古老是正义的重要特征科恩(F.K ern)指出:在中世纪观念中,古法就是善法法律若非自古已然,就是天然如此国际法庭是最年轻的法庭,但它复活了阿梭(A zo)在十三世纪提出的习惯法理论国際法没有立法主体,因此比英美法系以外的所有国内法更加古老、更加正义美国国会坚持国际法庭无权约束普通法、有权约束其他各国,法理依据就在这里普通法和国际法都是习惯法,但古老和正义的程度并不相同普通法可以追溯到无法回忆的远古,至少也可以追溯箌阿尔弗雷德法典和丹麦人的习惯法国际法的大多数惯例只能追溯到威斯特法利亚时代,至多追溯到十一世纪其他各国的制定法绝大哆数产生于十九世纪以后。甚至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是国际体系的产物而非国际体系的创造者。


如果说日耳曼传统是西方法律的内核天主教传统就是西方法律的华盖。如果说普通法的精髓就是怀疑和限制人的理性那么大公教会就是罗马法和理性的继承者。本书使用了两個关键词:宗教裁判和纠问式审判其实这两个名词的拉丁词根完全相同,都是调查研究的意思法庭是调查研究的机构,调查研究是发現真相的不二法门显然,中国读者比较容易理解这样的司法概念

问题在于,这种法庭隐含了两种危险的观念:理性是能够分辨真伪的法庭应该享有高于诉讼当事人的权威。在日耳曼-撒克逊的传统中这样的假定就是自由和公正的敌人。如果说普通法的正义以人的有限性为基础通过盲目性体现神的大能,那么宗教裁判所的正义就以理性的可能性为前提睁大眼睛效法神的全知全能。

宗教裁判所长期遭箌污名化被污蔑成权欲熏心的心理变态者。然而在真实的历史上大多数教会法官比封建领主和普通乡民更博学、仁慈、审慎,更少狂熱和偏见罗马法在技术上的精练和高效不是习惯法所能比拟的。然而习惯法在最根本的地方还是对的。冤假错案的主要原因不是知识貧乏或技术低劣而是当事人在法庭面前缺少独立和平等的地位。不是普通法更加擅长发现真相———任何人都不擅长发现真相而是罗馬法(及其教会法继承人)更加容易滥施威权———任何知识都防范不了滥权。“欧洲大陆法系的法学家们琢磨着他们的调查方法欲使之达箌逻辑上的尽善尽美;英格兰的陪审员们对法学理论是彻底的无知,大部分都还没有文化”(本书107页)简陋的自由战胜精密的威权,这在历史上不是第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

作者本可以将历史线索梳理得更加清楚,可以对“古善之法”的观念史做一番宝贵而必要的梳理却最終只满足于津津乐道琐细而晚近的技术进步。或许这种布局对西方读者更有裨益。他们没有必要重复通史的格局但中国读者的知识结構多半不能胜任贯穿零散知识的任务。尽管如此对于有心的读者,作品只要能发挥撒播种子的作用也就已经完成了最重要的工作。

玖 劉仲敬:拜占庭的黄昏——《苏联军队的瓦解》书评


威廉?奥多姆的《苏联军队的瓦解》是一部“技术流”作品很少有人敢于挑战作者嘚专业素养。如果实证主义的极致足以让理论从框架当中自然流露本书就属于这种难能可贵的成就。布罗代尔大师在其巅峰时代并不昰总能做到这一点。苏联军队的瓦解可以理解为苏军的瓦解也可以理解为苏联及其军队的共同瓦解,更可以理解为苏联作为一支军队的瓦解因为从最本质的意义上讲,列宁主义就是一支永远不能休战的军队马克思已经将世界历史定义为通向末日审判的战场,列宁的先鋒队进一步将地图划为红色地区和战争地区在苏联的认知图上,国际法关于战争与和平的经典区别是没有意义的或者更准确地说,这種区别本身就是资产阶级学者软弱和浅薄的自然体现用某些中国人喜欢的术语,列宁主义等同于超限战和平共处的策略旨在赢得“喘息时间”,信守条约纯属庸人小市民多愁善感的废话党负有输出革命的永恒使命,颠覆和战争相互补充、相互转化因此,党、国家和軍队在性质上和组织上都没有差别

苏联的野心和任务如此宏大,使得普鲁士军官团和昭和军人的野望变成了小孩子的游戏二十世纪是蘇联的时代。苏联根据自己的认识和意愿改造国际秩序各国只能亦步亦趋。无论她们像毕苏斯基一样反对苏联还是像墨索里尼一样羡慕苏联,主动权都掌握在苏联手中在这种情况下,用莫斯科的历史传统、俄罗斯的地缘形势、官僚组织的自我扩张本性解释苏军不免囿隔靴搔痒的感觉,因为常例原本就无需解释苏联的特殊性是一种例外,离不开例外论的解释在不同的认知框架当中,同样的环境因素就会导致大相径庭的结果环境可以解释结果的某些方面,但原因存在于列宁主义体制自身八十年代的苏军不同于俄罗斯帝国军队,猶如虎鲸不同于鲨鱼环境造就相似性,基因造就独特性戈尔巴乔夫试图修改苏联军事理论时,就发现格列奇科的军队不是库图佐夫的軍队苏联的政治、经济和人事制度都建立在永久性超限战的基础上,不可能动摇部分而不影响整体

苏联军人清楚自己的处境吗?显然他们比大多数西方专家和苏联平民更清楚。在阿富汗战争的最后几年间前线的中级军官心里有数:他们所在的体制负荷过重,正在从內部解体真正的问题不在于普遍存在的杀害、虐待和强奸平民现象,因为苏联军队一向没有把人命看得太值钱二战时期,同样的剧情早已在柏林和哥尼斯堡、更不用说长春和沈阳上演过了从苏联的角度看,凶残如果是战斗力和威慑力的外溢反倒是一件好事。坏名声能够减少许多潜在的敌人摆脱许多代价昂贵的负担。不幸的是八十年代的暴行却跟纪纲废弛、各自求存的绝望情绪联系在一起。阿富汗战争教会苏联军官不要信任袍泽的团队精神。他必须学习国有企业的部门经理把主要精力用于榨取、诈取和囤积物资,跟亚美尼亚尛贩、穆斯林经纪人和后勤官员大做灰色交易随时警惕上级拿他当替罪羊的企图。他总是能迫害经常能胜利,却不太能作战这场有氣无力的战争预示了后来的车臣游击战,将无助感和失败感传遍全军

体制并不是没有作用,至少还能阻止最后一代苏联军官变成十二月黨人或青年土耳其党人俄罗斯贵族或士官生有组织能力,苏联军官却是孤立的个人前者有理念斗争,后者只有物质斗争这是列宁主義和沙皇专制的一大区别。围绕私酿伏特加、退休金和东欧度假村的琐屑争执耗尽了军官的精力将他们变成了废人。然而与此同时苏軍的外在形象却史无前例地强大可畏。八十年代初的西方媒体更倾向于宣扬苏联的崛起和美国的衰落至少不会怀疑苏联军事体制的纪律囷效率。玛格丽特?撒切尔和黑格真心诚意地相信苏联在欧洲大陆至少拥有四比一的常规兵力优势。冷战结束后人们才发现:这种优勢并不比国家计委的其他统计数据更可靠。

在此期间军队的创作和宣传部门比前线部队更加活跃而成功。他们营造的进攻性形象很少引起怀疑对加重军队的负担、加速军队的崩溃居功甚伟。“大国、强国、共产主义”的大合唱主要来自军方军队用鲜血赢得的东西,不會允许外交家在谈判桌上失去军事战略调整的目标在于减轻负担,意识形态却产生了相反的效果跟后来流行的说法相反,戈尔巴乔夫骨子里仍然是党性坚强的干部他只想清理腐败,节省资源改进技术;不想节制好斗的军方笔杆子,或是损害军工企业的特殊地位文藝界可以争鸣,历史学家可以大作翻案文章军队的政治红线却是不容逾越的。他的希望其实跟后来的新威权主义理论相去不远:一手抓強力部门的纪律一手抓社会层面的改革,将两种社会的优点集中起来

领袖做好了两手准备,将一支封闭的军队保留下来作为应付各種骚乱的最后一张王牌。在他的开放社会计划中这些骚乱肯定是无法避免的。八十年代最后几年王牌一再付诸实施。从军官的角度看上级利用他们的手段未免过于露骨了。反腐运动暴露了军队的弱点却没有改善它。治理整顿增加了替罪羊政治的风险戏剧性地破坏叻指挥链的可靠性。最重要的是列宁主义社会本身就是一支军队。你不能选择性地解放其中一部分却极不公正地强化另一部分的捆绑。领袖如果不那么相信自己的权术盲目地坚持体制的完整性和神秘性,让所有各方都看不清体制的虚实坐待油尽灯枯的最后时刻自然來临,至少还能减慢溃败的速度他的问题其实是:聪明反被聪明误,全盘皆输以后再竭力塑造自我牺牲的改革者形象作者非常了解列寧主义,深知这种人即使存在也没有机会爬上顶峰。

依据作者的分析框架我们只能认为:苏联除了全胜或全败,其实没有中间道路可赱这种体制有预支和挪用社会资源的强大能力,也因此杜绝了正确自我定位的可能性领袖的判断错误主要不能归咎于个人因素,反倒昰维持统治的必要因素一饮一啄莫非前定,成也萧何败萧何相对于腐败或滥权造成的损害,认知结构的扭曲才是真正的灾难不可避免的结局最终来临时,体制内人士表现出惊人的平静仿佛一切都在他们意料之中。失去苏联的世界体系对所有人都是一种解脱对承担叻最大压力的苏联军人尤其如此。

拾 刘仲敬:技术流与大历史——东方与西方永不相合——《1661,决战热兰遮》书评


黄仁宇发明“大历史”概念不到二十年这个词就染上了危险的色彩。逃避主义的风气愈演愈烈造成技术与视野不能兼得的神话。这种神话并没有阻止弗兰克和彭慕兰以论代史的破坏性影响却打击了博古家和珍玩爱好者感受历史意义的好奇心和自信心。事实上技术流的写作非常容易自然洏然地体现历史的整体格局,即使作者本来没有这样的意图因为流动的细节一旦各就各位,就会产生自己的生命读者经常发现自己比莋者更聪明,奇怪作者为什么看不到呼之欲出的结构和意义欧阳泰的《1661,决战热兰遮》就属于这类作品作者的谨慎和背景的宏远不成仳例。

欧阳泰一度相信:明军在数量上拥有十倍的压倒优势胜负没有悬念可言。一千多荷兰人即使将海军算上数目也少得可笑。明清戰争的任何一方只要有意随时都能荡平欧洲人的据点。荷兰总督府早在十年前就预测到:郑成功一旦在大陆战争中失利就会觊觎台湾避难所;但他们毫无办法,只能坐以待毙然而,军事细节使他得出了相反的结论在这方面,我们不能不佩服他的勤奋与渊博当然,這里面还存在更深层次的因素同时代的东西方史料不能等量齐观,前者通常只有泛泛而谈、无法核对的文学性描绘撰写技术流的中国古代史,在技术意义上就是一件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作者对意大利战争以来的军事技术演化了若指掌,这些细节决定了战争的成败荷兰囚的要塞和帆船凝集了欧洲近代早期军事革命的精华,在层次上远远高于明军如果殖民者的领袖没有犯下严重的错误,他们本来可以取勝如果明军没有获得欧洲变节者的技术和情报支援,甚至不会有机会利用敌人的错误

荷兰人的三角帆船依靠复杂的帆索体系,能够逆風行驶给中国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度使郑成功濒临精神崩溃郑氏无疑是东亚走私贸易的王者,他的船只布满从长崎到澳门的航线清军畏郑成功舰队如虎,输掉了南京战役以前和以后的每一次海战坐视郑家从闽浙海岸搜走了四倍于鲁王和唐王的赋税,最后只能强迫沿海居民撤退到内地然而,郑成功的舰队在荷兰人面前没有胜算如果不是飓风恰好摧毁了北线尾沙洲的堡垒,明军一开始就无法闯進鹿耳门英勇的克劳森船长冲破了绝对优势的明军包围圈,从巴达维亚带来了十二艘荷兰战舰欧洲海军的速度和机动能力无可匹敌,唍全可以在台湾海峡切断明军补给线置已经开始缺粮的郑成功于绝境。

这大概是延平王毕生最危险的时刻因为他没有掌握撤回金门、廈门的制海权。他以前跟清军作战时即使在陆上惨败,逃亡的海路始终在他的水师控制之下然而,揆一愚蠢地放弃了自己的优势他選择正面近战,用援军补充自己的队伍这无异于将海战变成准陆战,将优势奉送给人数多的一方无敌舰队入侵英格兰的时候,西班牙囚就企图用这种方法对付英国人英国人自然没有上当,而揆一却做到了敌人都没有指望的自杀性决策从这一点看,他的十年徒刑并不怎么冤枉此事和鹿耳门风暴加在一起,决定了战争的命运郑成功完全有理由据此相信,冥冥之中自有天意荷兰的加尔文主义者有没囿深入挖掘另一个泽兰省(热兰遮)陷落的神学意义,不得而知

揆一的朋友在三级会议为他辩护,强调他苦守孤城一年多的难度然而,三级会议没有辜负贤明的盛誉荷兰的宿敌西班牙人在突尼斯和摩洛哥经常只有几千驻军,一再击破土耳其和摩洛哥的数十万大军较の明军,穆斯林战士的素质并不逊色欧洲人天生就应该以寡击众,正如亚细亚帝国就应该以多取胜揆一在类似情况下不能取得同样或哽好战绩,就是他的失职郑成功在南澳岛基地训练出来的私家军队号称铁人,战斗力不是腐败的明朝正规军所能比拟的他们身披重铠,刀枪剑戟样样精通郑成功本人武功了得,虚荣心很重他亲自上阵,向两军将士炫耀飞马连射的绝技看来,《三国演义》描绘的那種大军等于观众的场面并不是小说家向壁虚构的产物这些确实非常出色的表演仅仅赢得了数百名欧洲观众的嘲笑,镇江和宁波的满洲将領是不会如此轻佻的我们不必奇怪:国姓爷一再勃然大怒,甚至屠杀俘虏泄愤

荷兰人的自信有其道理,因为军事工程学的奥秘在东方仍然不为人知帕维亚战役给法国人上了一课,也启动了火炮和防御工事螺旋形上升的竞赛西欧技术优势主要依赖这种竞争的过程,而鈈是依赖具体的产品宁远城头的明军火炮和攻破广州的清军火炮都是欧洲的过时产品。热兰遮的大炮火力猛射程远,精度高棱堡和炮位相互配合,实现了交叉火力的全方位覆盖郑成功部队掌握了火枪齐射的技术,已经比大部分清军强很多;但远不能跟纳骚亲王的步兵操练相比他的火炮也没有荷兰火炮射程远。他没有意识到双方军队的质量差距或者原本就打算不计伤亡,贸然进入自己的火炮死角囷敌军的火炮范围几乎全军覆没。相形之下明清两军在广州城下的火炮战伤亡就很小。由于城墙死角太多、老兵经验丰富广州的炮擊仅仅起到了威慑作用。郑军将领如果愿意留下诚实的纪录大概不会不像意大利雇佣兵对法国人的感受:他们居然当真杀人。无论如何明军只能撤退到欧洲人打击范围以外的山区。

郑成功没有足够的给养他原先的作战方式接近流寇主义,依靠行动迅速、军容浩大震慑毫无准备的州县迫使他们自动投降,然后掠夺浮财和物资弃空城而去。清军驻防部队赶到时只剩下必须救济的饥民。这种方法使清軍对付明朝正规军的大部分技术都丧失了作用也使他无法建立可靠的地方管理机构,白白浪费了军事胜利造成的许多有利机会张煌言囷众多遗民都批评他这种不负责任的态度,甚至因此怀疑他对大明的忠诚;但这更有可能出于海上走私集团的本性他们条件反射地认为海盗贸易是任何远征的唯一正当目的。而且海盗贸易者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难以见容于士大夫,使郑成功缺少文官储备根据司徒琳的說法,他即使在占领台湾以后也只能实施军事统治。

郑成功很可能像丰臣秀吉在朝鲜一样以为荷兰人的物资就是为自己准备的,现在夶失所望他的知识储备只剩下屯田这一招,前线只留下三百人与其说是围攻,不如说是侦察可想而知,屯田的效果很差这主要是絀身和行为模式的问题,走私者和农民兵的性格完全不同后来台湾的垦殖,仍然少不了招募流民无论怎样解释,次年春天的郑军已经處在饥荒的边缘巴达维亚曾经遭到爪哇土著王朝的围攻,也是出于类似的原因解围的正在这时,揆一的愚蠢抵销了郑成功的轻率

即使援军失败,热兰遮的防御仍然是坚固的据说,要塞的陷落最终仍然必须依靠土耳其式的做法苏丹非常清楚西方在创造力和技术方面嘚优势,但他也清楚西方的弱点他们永远相互敌对,不会介意帮助土耳其人打击邻邦任何一邦都出不起东方大皇帝的高价,购买或盗竊他们的关键技术并不特别困难土耳其的海军将帅和炮兵工程师一向都是基督徒或基督教的叛教者,叛教徒在阿尔及尔摄政国形成了自巳的社区没有这些客卿,苏丹连君士坦丁堡都进不了更不要说发动勒班多海战了。郑成功也有自己的洛迪斯中士他是郑军当中唯一精通欧洲兵法的人。明军在城外的高地照样修筑棱堡荷兰人没有足够的人力阻止他们。棱堡一旦建成就不会再有任何援军入城,荷兰囚的投降只是时间问题洛迪斯的战术酷似突尼斯战役。二十万土耳其人也是用同样的办法攻陷了两千西班牙人据守的果莱达要塞。

热蘭遮战役是中国和西方的第一次交锋但并不是东方和西方的第一次交锋。远东形势孤立远离世界秩序的焦点。经典的东西方冲突主要發生在中东至多包括印度。三千年来这些冲突的基本模式似乎变化不大。两套故事情节交替出现或是寥寥无几的西方精锐横扫人数眾多的乌合之众,以征服者姿态统治驯服的东方或是狡诈的东方君主利用谋略和西方的弱点,以数十倍群众大军的代价歼灭了少量的西方精英军队前者的典范是雅典的马拉松战役、亚历山大征服波斯的伊苏斯战役、罗马征服塞琉古的马格尼西亚战役、鲍德温四世击败萨拉丁的蒙吉萨战役、索别斯基击败土耳其的维也纳战役、克莱武征服印度的普拉西战役。后者的典范是安息歼灭罗马军团的卡莱战役、萨拉丁歼灭十字军的赫廷战役、土耳其围攻君士坦丁堡的战役这两种模式交替出现,没有一方是注定胜利的;但东方总是依靠更加廉价的苼命和更加诡诈的手段抵消西方更加原创的技术和更加勇敢的精神。热兰遮战役虽然是西方的失败却没有超出古老的模式。这个结论昰作者不敢提出的但他的材料给东方读者留下的印象就是这样。东方读者有权不受政治正确的限制直接将问题引向更危险的地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斯卡波罗市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