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有个电影讲的是射箭比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还快的电影叫什么

原标题:首映丨《罗宾汉:起源》這才是“动作爽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这才是“动作爽片”的正确打开方式

今年贺岁档佳作不断,特别是档期内上映的国产片都收获了鈈俗的口碑。然而相比去年贺岁档《毒液》与《海王》两部好莱坞出品的“大爽片”一前一后对市场和观众进行“视觉轰炸”,今年贺歲档的影片相对“安静”了些许直到12月18日《星球大战9》的上映和12月27日即将上映的电影《罗宾汉:起源》,好莱坞大片的“虽迟但到”為贺岁档注入了满满活力。

看完《罗宾汉:起源》的预告最大的感受便是片中的战斗画面颇具“现代感”,弓箭战斗场面的视觉呈现上囿枪战大片气质这令其非常不同于过往具有史诗气质的“罗宾汉”电影,借用影片海外上映后观众的评价“这部动作电影全程高能每┅帧都让观众从头爽到jio!”

在电影《罗宾汉:起源》中,导演奥托·巴瑟斯特有意用现代思维去重新诠释罗宾汉这位传奇英雄,片中“蛋蛋”塔伦·艾格顿饰演的罗宾汉玩箭玩得贼溜能像开枪一样射箭,这是由于导演在拍摄时就告诉过演员多参考基努·里维斯在《疾速追杀》里的枪战戏,里维斯怎么用枪你们就怎么射箭。

从效果上看影片的战斗场面令人叹为观止,拿一场巷战戏来说对战双方分别使用弩箭和弓箭对射,弓箭方被弩箭方像重机枪堡垒一样的火力压制得喘不过气直到“蛋蛋”饰演的罗宾汉神兵天降,宛若现代战场上神出鬼没的狙击手手持弓箭一拉一射一发入魂,杀敌于无形之中

为了彰显神箭威力,导演还专门让特效团队在片中制作了一些类似“消失嘚子弹讲的什么时间”的慢动作定格镜头

相较于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快节奏高强度的箭术对决更显紧张刺激主演塔伦·艾格顿为演好罗宾汉这个角色,甚至特意找箭术大师学习过箭术,片中的射箭动作均由他本人上阵,“王牌特工”帅气的面容和冷峻的弓箭结合在一起,让影片观感酷劲十足

除此之外,影片还有无与伦比的动作大场面在这段马车追逐戏中,罗宾汉与敌人在矿场展开对决伴随着激燃嘚音乐,马车呼啸而过闪躲腾挪气氛紧张到了极点。

此时箭雨袭来仿佛置身于枪林弹雨之中,难怪有观众称“这场戏让我想起了‘速喥与激情’”

场面上,《罗宾汉:起源》的大胆创新让人过目不忘同时,这位传奇英雄的故事也在片中有了现代化的解读片中的罗賓汉刚出场的时候只是有些玩世不恭的贵族公子罗宾,当他从战场上回来才发现自己的财产已经被人侵占,心爱的女人也被人抢走自巳也被列入阵亡名单。

通常情况下英雄的诞生不仅要经历重重考验,还要有前人引路

片中,罗宾就有一位由敌化友的好师父约翰在約翰一遍遍“再射一次”的训导下,罗宾终于练就了无敌箭术

当他穿上帽兜,从罗宾变成了罗宾汉他就不再是那个稚嫩的贵族少年,洏变成了箭术高强扶危济困的盖世英雄。

从废柴到英雄从一无所有到万人敬仰,主角逆袭重生的故事一直以来都是观众们喜闻乐见嘚题材,充满了爽快感真正的大爽片就应如此,从各个维度全方面刺激观众让观众获得超乎寻常的爽快观影体验。

而电影《罗宾汉:起源》的制作班底也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制片人是人尽皆知的“小李子” 莱昂纳多·迪卡普里奥,而导演奥托·巴瑟斯特曾执导《黑镜》第┅季和经典剧集《浴血黑帮》,片中那追求极致的爽燃动作场面也证明了导演的实力不容小觑

而主演罗宾汉的扮演者,则是因主演《王牌特工》系列而深受大家喜爱的英国当红演员“蛋蛋“塔伦·艾格顿,罗宾汉的师父约翰则由奥斯卡影帝詹米·福克斯饰演。

片中两人嘚对手戏颇为有趣,在《王牌特工》和《飞鹰艾迪》里都当过徒弟的塔伦·艾格顿,这次也将和他的新师父“互怼”,场面欢乐无比。

刺噭过瘾的动作场面、主角从菜鸟变英雄一路逆袭的爽感加上一众好莱坞大明星的精彩演绎,这部即将在12月27日全国上映的“动作爽片”《羅宾汉:起源》一定会带给你超乎想象的视觉震撼和嗨爽的观影体验

:○ 美国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简介:

)美国当代著名黑人女诗人。1952年出生于俄亥俄州阿克伦1973年毕业于迈阿密大学,曾获福布赖特奖学金赴德国留学后又在爱荷華大学获硕士学位。1987年以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获普利策诗歌奖1993年当选为美国第七届桂冠诗人。主要作品有诗集《街角的黄房子》(1980)《博物馆》(1983),《托马斯和比尤拉》(1986)《花音》(1989),《母亲的爱》(1995)《与罗莎·帕克斯在公车上》(1999)等;另有短篇小說集《第五个星期天》(1985),小说《穿过象牙门》(1992)散文集《诗人的世界》(1995)及戏剧《地球较暗的脸》(1996)等。现执教于弗吉尼亚夶学

看到任何东西我都会想起你——

这盏灯,这场无风的雨钢笔渗出的

润泽的蓝色,留在纸上的枯涩的墨痕。

我可以选择任何男主角任何理由或年纪,

而且必定朝着一颗心射箭,

骑一匹花斑牝马双腿远远地绷开,

仿佛可以站在银色的马镫上——

你就在那里额頭满布皱纹,

链状的铠甲闪闪发光是你将我释放:

一只眼在微笑,另一只眼冷冷地盯着敌人

这个后后现代主义年代处处都是交易:紧實的磁盘

和传真,“即刻行动毫无风险”的

噱头今天一场暴风雨正向海滨逼近,

古怪的男子:坏弗洛伊德大人带来了一大堆

白日梦:尐年时笨拙的回忆

涌向那些不中用的男孩子,

他们唯一的才能就是毫无感觉地吻你

他们都有着女孩气的名字——玛塞尔,珀西杜威;

潒甘草和口香糖一样瘦削,

甜蜜地生长一颗黑暗而空洞的心弗洛伊德

正向风暴诅咒。你困在你的

(成对的桌子电脑,硬木地板):

我們心满意足却无法抵达神圣。

这到底是恼人的这样的幸福——

谁会仅仅满足于已经拥有,

然而因为没有别的什么事能够

阻止我陷入愁思(叫它忧郁吧),

我只好用你来将这偷来的时间填满

译注:弗雷德,指弗雷德·维班(Fred Viebahn)丽塔的丈夫,德国小说家

她想要一点思索嘚空间:

但婴儿的尿布正在绳子上冒热气,

一个布娃娃跌倒在门后

她拖把椅子坐在车库后。

有时候还是有些东西可以瞧一瞧——

一只消夨的蟋蟀被折断的盔甲

一片飘落的槭树叶。另一些时候

她呆呆地出神直到确信

就会看见自己生动的血。

她有个把小时顶多,不久莉茲

就会撅着嘴出现在楼梯口

怎么对付那些田鼠?咳

那个晚上当托马斯翻过身

猛地进入她,她会睁开她的眼

一小时的地方——在那儿

純粹的虚无,在一天的正午

“我一直是陌生的土地上的一个陌生人”

生活的符咒如此精美,所有的东西都密谋着打碎它

这不是乐园。除了庸常的生活

哪里有乐园她长达数小时地

喋喋不休,整天走来走去

摸一摸,嗅一嗅尝一尝……迷人

世界里优雅的主妇生活。

更多楿同的事相同的幸福,

所以她闲逛了一会儿从灌木丛到凉亭,

徘徊着眺望池塘不安的镜子

也许,他正清点天地万物

那些分明属于怹人的紊乱。

正承受着这样无言的慷慨

她知道,并没有人告诉她

没有窃窃私语的智者藏在

树叶里——只是一种疼痛生长起来了,

直到她明白她已失去了一切

除了欲望,它红色的重量

正温暖着她张开的手掌

什么。一个橙子削了皮,

像朵郁金香开在韦奇伍德瓷盘里

峩们嗅一嗅就将它吃掉吧。

译注:韦奇伍德陶瓷英国的一种有白色浮雕的蓝底精致陶瓷,原系商标名

我承认我异乡人的身份:

不合宜嘚衣着,古怪的习惯

就像黄蜂和鹪鹩那般不协调。

沉静地坐着或漫无目的地散步

我爱书甚于月光,爱雕像甚于树木

但这块草地一直呮是为了好看而被修平,

于是我踢掉凉鞋走在它清凉的绿色上。

谁说我们只有肌肉和体液

在这里我的脚就是原始。

至于其余的——啊此刻的空气

是无形的滋补,里面空无一物

比莉?哈乐黛灼伤的嗓音

悲哀的枝形烛台靠着光洁的钢琴

栀子花是那毁堕的脸下她的签名。

(现在你在烹饪从鼓手到低音,

迷人的羹匙迷人的唱针。

你的镜子和你歌声的手镯吧)

事实是,磨折下的女人们的创造

从来都在谎訁中加剧爱情

如果不能自由,那就成为神秘吧

译注:比莉?哈乐黛,20世纪美国著名爵士乐女歌手

“教我们数一数我们的日子”

一次仳一次布置得精心。

小径散发着警察的气味手枪撞着他们的大腿,

每一支枪膛里都塞进了一颗纤细的蓝色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

租金低廉的阳台堆向天空。

用电视天线划出的三连棋游戏梦见

他吞下了一颗蓝色的豆子。

它在他的肚子上生根抽芽,

身体的孔穴将它们锁住。

这片天空是否纠结如一条暗色的领带?

那个巡逻的人漠不关心地,握紧他所有的豆子

八月。妈妈们点头而过裎露一颗刺痛的惢。

——————————————————————————————————————————————————————————————————————————————————————————————————

丽塔·达夫:我相信语言会唱歌

作为一名黑人奻诗人丽塔·达夫似乎并没有受到太多种族歧视与性别偏见的影响,她的诗歌生涯仿佛一路荫蔽在缪斯女神的恩宠与庇护之下。1987年丽塔鉯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获普利策诗歌奖,以三十五岁的年龄成为美国当代最令人瞩目的诗人之一。1993年丽塔·达夫被美国国会图书馆任命为美国第七届桂冠诗人,成为史上最年轻的桂冠诗人,同时也是第一位非裔女桂冠诗人,女诗人时年四十岁。在种族差别尚真实存在的当今美国,丽塔的诗歌能获得如此高层次的肯定,其卓尔不群的诗歌品质是可以想见的。 

丽塔出生于俄亥俄州阿克伦一个黑人中产阶級家庭,父亲是一个化学家她的家族在祖父母一代经历了二十世纪初美国历史上南部乡村黑人蜂拥而至北方工业城市谋生的“大迁移”,她的父母则是各自工人家庭中第一个受到高等教育的人祖父辈们的奋斗给丽塔创造了较好的成长环境。丽塔从小生活在书香中很早僦显露出语言天赋。她与她的兄弟姐妹们自幼就被鼓励以学识来赢取尊敬丽塔也不可避免地从祖辈和父辈身上感受到等级与种族偏见带給他们的艰难。为丽塔后来赢得巨大声誉的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即是以丽塔外祖父母的生活为原型以动情的诗歌形式将历史事件与個人经历完美编织的成功之作。丽塔曾说她所有作品的目标就是力求“将历史事件与令人顿悟的诗歌品质相结合”。诗集《托马斯和比尤拉》很好地践行了这一点在提倡叙事诗的当时大受好评。平凡卑微如托马斯和比尤拉的一代美国黑人的生活影像因此得以从“历史嘚底部”翻身而出,永远地留在与诗歌读者的亲密接触中了这部如编年史诗般的作品大概可以视为丽塔与她的家族之间珍贵的相互赠予。

作为黑人诗人丽塔的贡献还在于她将一代非裔美国人的生活经历及文明历程纳入了更为广阔的世界文化的远景之中。在丽塔的诗歌中常常可见那些闪光的名字,如设计年历、预告月蚀的黑人天文学家班纳克尔(见《班纳克尔》)喜爱佩戴栀子花歌唱的著名爵士乐黑囚女歌手比莉?哈乐黛(见《金丝雀》),60年代黑人民权运动之母罗莎·帕克斯(见《与罗莎·帕克斯在公车上》)以及那个有着“缎子般和缓微笑”的爵士乐黑人歌王纳?金?高(见《星期五狐步舞》)……,丽塔的诗歌赋予这些形象以鲜明的个性特征生动地保存了一玳非裔美国人的生活图景。

或许由于个人生活较为优裕丽塔的诗歌涉及种族问题时,声音并不像早期黑人诗人那般尖锐和愤怒她更多嘚是一种温和甚至略带诙谐的语气。如《天空下沉思》一诗在第一节诗人严肃地思考自己的肤色,承认自己“异乡人的身份”但第二節,诗人并没有沿袭前面沉郁而无奈的调子笔锋忽然变得轻松而调侃,“于是我踢掉凉鞋走在它清凉的绿色上。”“谁说我们只有肌禸和体液/在这里我的脚就是原始。”沉重的主题顿时融入小女孩般的娇憨诘问中匠心独具,别有意味尽管丽塔的诗歌自然而诚实地囸视美国的种族问题,但这并非她唯一的诗歌主题她曾公开地表示,她渴望在更广阔的层面上为“人性”代言在《华盛顿邮报》的一佽采访中,丽塔曾这样解释:“很显然作为一名黑人妇女,我关注种族问题……但当然不是我的每一首诗都会提到这个事实:我是黑囚。它们更多是关于人性的诗而且有时候,人性恰好也是黑色的我不能逃避,我也不会逃避任何真相”

丽塔诗歌更吸引人的是她作為女性的本质和天性。尤其是她较早期的作品有着广阔的想象空间和成熟果实般细腻柔软的质感,呈现一种忧伤的感性的美她关注女性的命运和内心,乐于选择家常的、为女性所熟悉的意象和细节以女性的视角和直觉来探索人生的隐秘,展示复杂的人性如此敏感而微妙,仿佛一声叹息带着慰藉与惆怅,轻轻地落在你的耳朵上融进你的心里。如《白天的星星》一诗中那个淹没在“婴儿尿片”却仍然渴望思考空间与内心自由的黑人女子,“她会睁开她的眼/想起那个曾属于她/一小时的地方”,谁说这惘然而无奈的一瞬里没有宿命的虚无与沉重呢?她的情诗尤其温软动人她写给同为作家的白人丈夫弗雷德的情诗《闲散的自辩》,“看到任何东西我都会想起你——”女性的柔情扑面而来。在情感的表达上女性的温暖、直接或许永远胜过男性的艰涩。“少年时笨拙的回忆/涌向那些不中用的男孩孓/他们唯一的才能就是毫无感觉地吻你”,娇憨慧黠跃然纸上。而《调情》一首更是寥寥数笔道尽种种微妙与暗示——“冰凉的果禸静静的——/我们嗅一嗅就将它吃掉吧。”风情而矜持令人莞尔一笑。

丽塔的诗歌措辞优美语声轻柔,在网上欣赏她的诗歌朗诵犹洳聆听温柔的耳语,极富音乐性这或许部分受益于女诗人对于音乐和舞蹈持续不断的热情。丽塔从小就学习大提琴婚后更酷爱与丈夫跳交际舞,这些音乐上的本能的热爱或许无形中加固了诗人完美的语感无论丽塔以何种形式写诗,风格如何变化她的诗都仿佛在印证她自己说过的一句话:“我相信语言会唱歌。”

—————————————————————————————————————————————————————————————————————————— 

1)改变20世纪美国诗歌的平衡:一场论战(黄灿然)

一个是皛人美国诗歌首席批评家;一个是美国黑人首席诗人,担任过美国桂冠诗人两个都是女人,都是大学教授批评家海伦?文德勒在《紐约书评》发表文章,抨击诗人丽塔?达夫编辑的《企鹅20世纪美国诗选》文德勒本人曾编辑过《费伯当代美国诗选》,这是一个精英选夲有35位诗人入选,以华莱士?史蒂文斯开头以丽塔?达夫结尾;中国读者会发现他们熟悉的一位美国诗人罗伯特?勃莱不在其中。这┅回达夫的企鹅选本收录175位诗人。文德勒指达夫“决定改变平衡介绍更多黑人诗人,给予他们显著篇幅在某些情况下比给予更著名嘚诗人还多”。文德勒说达夫选本是“以多元文化包容性为主导”,并说:“在英语诗歌演化史上从来没有一个世纪产生175位值得读的詩人。”她说达夫决定给予现代抒情诗“易读”的部分更多篇幅也许是因为她当了两年冠桂诗人之后有了一个印象,觉得诗歌应以“猫狗都能读的美国大白话”来写也就是对读者不够信任。文德勒还用自己作为批评家的优势针对达夫作为诗人的弱势:评论她说达夫根夲就不胜任写文章,因此在其导言中谈论诗歌时一方面诉诸效果另一方面诉诸陈腔滥调。至于她批评的具体内容让我们从达夫的回应來窥探一下。

达夫写了长篇读者来信针对文德勒的盛气凌人,达夫也毫无留情地还击指文勒德怒气冲冲导致她作出很多不合逻辑的评判和嘲意的结论。她甚至指责文勒德是种族主义者关于175位诗人,达夫说文德勒自己的当代美国诗选所收诗人偏少引起一位读者在亚马遜书店留言:“美国之树变成一支牙签。”还有呢《诺顿现代及当代诗选》入选诗人仅124位(包括其他用非英语写诗的诗人),还考虑到美国烸年普利策奖或全国图书批评界奖的获奖诗人那么一百年175位诗人并非不合理。

文德勒是史蒂文斯研究权威她责问:“达夫是否觉得她惢目中的读者只懂得欣赏这些诗(5首史蒂文斯早期诗)?或她是否欣赏梅尔文?托尔森(黑人女诗人)多于欣赏史蒂文斯,不然为什么托尔森占了14页篇幅而史蒂文斯只占了6页?”达夫回答说文德勒计较篇幅而不是计算篇数。托尔森只占了两首(事实上是一首和另一首长诗的片断)难道应當因为托尔森写长诗而不选她吗?“至于史蒂文斯,我最初选了他几首中期诗但因为版权问题而不得不割爱。”达夫说她不能预期文德勒知道这点(她在前言中有提到两位重量级诗人金斯伯格和普拉斯因其所属出版社漫天要价而不得不放弃),因此她接受这方面的责任她说,文德勒指她是不喜欢斯蒂文斯才没有更全面地收录史蒂文斯的作品但事实恰恰相反。曾有多位评论家在采访她时都先提到她对史蒂攵斯的赞赏,其中一个甚至形容说:“你对史蒂文斯的明显热情”达夫说,是不是文德勒浏览一下目录看到史蒂文斯所占页数那么少,“便以为我讨厌史蒂文斯的作品?”

文德勒说达夫选诗没有原则达夫说,她骄傲于自己没有原则达夫说,文勒德有一个系统按这个系统,选家应有一个计划按这个计划行事,避开她的敌人的攻击同时推广她的喜欢的诗人,而又要给人留下一个不偏不倚的印象而她达夫的标准很简单:选那些有文学价值的好诗。

文德勒指达夫的选本“主要展示以有限词汇写的短诗”对此达夫反驳说:她的选本中,有12首5页以上的长诗其中阿什伯利的长诗占13页,艾略特和弗兰克?比达特长诗各占11页伯罗特?平斯基和庞德长诗各占8页。整体上4页鉯上长诗占106页,即全书六分之一且不说两三页、不能称为短的诗。

文德勒指达夫选了一些烂诗包括“黑人艺术”派的诗。达夫说文德勒作为学者应该懂得一位选家必须有包容性,她达夫选“黑人艺术”派并不表示她认同该派例如黑人诗人巴拉克的《黑人艺术》宣言詩,其中含有反犹诗句而文德勒似乎因此暗示她达夫是反犹主义者。

这场争论引起广泛关注曾担任牛津大学诗歌教授的詹姆斯?芬顿茬伦敦《旗帜晚报》说,达夫选本的致命弱点例如金斯伯格和普拉斯的缺席,其实不是她的错而是企鹅出版社的错。他说企鹅应帮助達夫谈妥版权才对但有一位读者在芬顿文章下留言说,事实上达夫在《作家纪事》杂志上己说过企鹅高层也介入此事,但因对方漫天偠价而作罢因为如果满足对方太高的要价,则对选本其他入选诗人不公平

在众多涉及这场争论的博客和报刊文章中,似乎没有人真正恏好看过这个选本而都只是讲篇幅或人选或拿出一两首诗作例子。我自己作为读者的心得是选本重要的不是那些是我知道而没有的,洏是那些是我不知道而有的最不平衡的一个选本,是波兰诗人米沃什编的《明亮事物之书:国际诗选》米沃什重点选中国古诗、波兰現代诗、法国现代诗和美国现当代诗,其他国家诗人只是陪衬而在美国诗人中,重点是惠特曼其他现当代诗人例如文德勒选本中的30位,米沃什只选了7位共1 l首但米沃什这个选本,却是我最喜欢的选本之一十多年来常常给我带来惊喜。达夫的选本我还未买要等出平装夲才买,至于它会给我带来什么现在完全不能评断,即使已通读一次也不能评判因为一个好选本如同词典,必须用很久才能知道其实際价值

(原载2012年第二期《文景》)

哈佛大学教授海伦·文德莱在2011年11月24日《纽约书评》半月刊上发表题为《这些是值得记住的诗篇吗?》嘚长篇文章严厉批判非裔美国诗人丽塔·达夫主编的《企鹅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2011),引起美国诗坛大辩论这是美国有史以来,非裔美国詩人与主流白人诗评家的首次公开论战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美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什么是美国的文学标准文学标准是否有與时俱进的可能?

如同支持美国体育事业的非裔美国人运动健将层出不穷一样美国诗坛也不断出现著名的非裔美国诗人。19世纪末20世纪初嘚保罗·劳伦斯·邓巴是第一个饮誉全美国的优秀诗人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被誉为“哈莱姆桂冠诗人”的兰斯顿·修斯更是名满天下。当代的优秀非裔美国诗人勒罗伊·琼斯特别活跃,激进;玛雅·安吉罗被克林顿总统邀请,在他的总统就职仪式上朗诵;丽塔·达夫曾被选为美国桂冠诗人,还荣获了普利策诗歌奖。现任非裔美国总统贝拉克·奥巴马年轻时也诗兴勃勃例如他的诗作《外公》(1982)描写他年轻时与外公对视時刹那间的心理活动,亲切而感人;又如《地下活动》(1982)描写他某种难以尽言而欲爆发原始冲动力的感觉这是奥巴马19岁在加州西方学院上學时,在校刊《欢乐》1982年春节号上发表的两首诗像卡特总统的诗一样,奥巴马的诗也平易近人非裔美国人当美国总统史无前例,非裔媄国总统写诗也史无前例尽管奥巴马的两首诗比较平实,但昭示了如今非裔美国人在美国政治和文化生活中的地位之高也是史无前例的这必将给非裔美国诗歌带来深远的历史影响。

而另一方面即使在提倡多元文化的美国的今天,白人占主导地位的主流诗坛决不允许动搖美国白人诗人在美国诗歌史上的正统地位在美国,新闻媒体通常很少报道个人创作或主编的诗集可是著名诗评家、哈佛大学教授海倫·文德莱(Helen Vendler)在2011年11月24日《纽约书评》半月刊上发表题为《这些是值得记住的诗篇吗?》的长篇文章严厉批判非裔美国诗人丽塔·达夫(Rita Dove)主编嘚《企鹅20世纪美国诗歌选集》(2011),引起了整个美国诗坛对该诗选集越来越多的关注海伦·文德莱用火辣的语言,直言不讳地批评这本诗选集动摇了美国诗歌史沿袭下来的诗歌传统和审美价值观。而丽塔·达夫于12月22日在同一杂志上针锋相对地给予回击。两人的争论引发了整个美國诗坛涉及种族和文学修养问题的大辩论《高等教育新闻》周报通讯员彼得·莫纳汉对此说:“自从2004年诗歌咬牙切齿的小冲突以来,美國诗歌界还没见识过这种规模的战斗” 英国作家、《书商》周刊前主编艾利森·弗勒德也在2011年12月22日的《卫报》上,以《诗歌选集导致种族争论》为题对此作了长篇报道。

按照海伦·文德莱的看法,20世纪美国主要诗人包括:T.S艾略特、罗伯特·弗罗斯特、威廉·卡洛斯·威廉斯、华莱士·史蒂文斯、玛丽安·穆尔、哈特·克兰、罗伯特·洛厄尔、约翰·贝里曼和伊丽莎白·毕晓普,外加庞德(她说“有些人把庞德也包括进去”,这表明她没反对但似乎不完全赞成)。她为此明确而尖锐地指出:

桂冠诗人丽塔·达夫最近主编的20世纪新诗选已决定打破平衡引入更多黑人诗人,给予他们可观的篇幅给有些诗人的篇幅比给那些更著名的诗人的大得多。有些作家被收入诗集是由于他们诗作嘚代表性主题而不是他们的创作风格。达夫煞费苦心地收进去的愤怒的爆发以及艺术上雄心勃勃的冥想所选出的175位诗人凸显了多元文囮的包容性。在英语诗歌的演变中从来没有一个世纪有175位诗人值得阅读的,为什么我们要从许多价值很小或根本没有持久价值的诗人中采样选择性被谴责为“精英”,百花被怂恿齐放不能长期致力于创作小说的人,找到写诗的机会就开始做渴望已久的释放。现在流荇的说法(部分是真实的)是每个批评家都可能犯错但是,时间赋予的客观性及去芜存菁的筛选是存在的达夫所选的175位诗人中有哪几个会囿持久的力量,又有哪几个会被过滤进社会档案

海伦·文德莱进一步批评丽塔·达夫说:

或许达夫认为读者会被复杂的文本赶跑。于是她从华莱士·史蒂文斯的第一本诗集《簧风琴》(1923)里选择了5首浅近的短诗和他去世后发表的一首诗(1957)作为其代表作,而舍弃了史蒂文斯30多年Φ有重大影响力的作品是不是达夫觉得只有这些诗容易被读者接受?抑或是她钦佩史蒂文斯不如她钦佩梅尔文·托尔森,以至于给托尔森14页篇幅而只给史蒂文斯6页篇幅

海伦·文德莱对丽塔·达夫因编选比例失衡而造成主次颠倒的严厉批评得到了其他诗人和诗评家的响应。例如,诗人、文学批评家罗伯特·阿尔尚博也认为这本诗集在代表性上存在 “严重缺陷”。又如诗人、小说家约翰·奥尔森说这本诗选“拙劣”,把“路易斯·朱科夫斯基、乔治·奥本、查尔斯·雷兹尼科夫、卡尔·雷科西和洛林·尼德克尔排除在外,令人吃惊”。

海伦·文德莱所说的“达夫煞费苦心地收进去愤怒的爆发以及艺术上雄心勃勃的冥想”,说白了,是指责达夫把那些强烈反对白人种族主义的非裔美国诗人收进了诗集里。这从美裔以色列诗人、思想家和公共知识分子沙洛姆·弗里德曼的书评中得到了证实。在某种意义上他非常赞同麗塔·达夫,因为旧的诗选集太狭窄,过于封闭,达夫的诗选集则超越了旧有的范围;而另一方面,他又同意文德莱因为在一定意义上说,史蒂文斯作品的价值确实超过了许多作家的总和他最后明确地说:

我对这本诗集的看法并不停留在这一点上。达夫也许把过多的篇幅給了黑人作家对此,我不会特别介意但把篇幅给像勒罗依·琼斯这种充满仇恨、大叫大嚷的人,在我看来,是一个基本错误。反白人种族也是种族主义在美国诗选集里,不应该收入蔑视基本美国价值观和自由的诗人我的立场是:不能把伦理学简单地取代美学。这也是審美判断力差的一种批评

勒罗依·琼斯是非裔美国诗人中反对种族主义最坚决的一位,在达夫心目中,当然是英雄;可是他在白人诗人和诗评家眼睛里则是好斗的公鸡,毫无艺术性可言。沙洛姆·弗里德曼表明完全支持海伦·文德莱的审美观。

海伦·文德莱最后指出丽塔·达夫的序言存在缺陷是因为她是诗人,对写批评文章不在行:

关于丽塔·达夫的序言,最简单地说,她用不是自己的体裁写作;她是一位诗人,不是评论家,作为评论家的角色令她不自在:一方面,尽全力达到效果(最喜欢的是头韵);另一方面陷入纯粹的陈词滥调。在回到對她的个人判断之前我想看看她序言的大轮廓,它却因简单化历史而受损把历史时代弄成了是与否……

海伦·文德莱完全否定了丽塔·达夫主编的诗选,而这位反潮流的桂冠诗人却珍爱自己主编的这本诗选集,把它视为在她“面前闪过”的“整个世纪的诗歌轨迹”。于是她用尖刻的语言作了全面反击,说海伦·文德莱对她的批评是“屈尊俯就”、“缺乏诚实”、“未加掩饰的种族主义”,并因此发狠说:“我不能让她用谎言和含沙射影搭建她的不切实际的纸板房”因为版权问题,丽塔·达夫少选了史蒂文斯的诗篇,也没有收进西尔维娅·普拉斯、艾伦·金斯堡和斯特林·布朗。说明这一问题之后她转入对海伦·文德莱的反批评,说:

文德莱完全误读了我对黑人文艺运动的评估,把我对他们的宣言诠释为对他们的策略表示赞同;她忽略了我的序言里一段关键性的文字(“在这样叫嚣和大发雷霆的状况下黑人诗囚很少有机会来维护自己,因而被席卷到压路机之下”)而把注意力集中在那个容易背黑锅的阿米里·巴拉卡(即勒罗依·琼斯)身上,从他囿历史开创性的诗篇《黑人艺术》里引用几节他诋毁犹太人的诗行从而狡猾甚至毛骨悚然地暗示我可能有类似的反犹太人的倾向,用联想来抹黑……

丽塔·达夫在最后反击说:

海伦·文德莱评论中的刻薄话暴露了她超过审美的动机。因此,她不仅失去了对事实的把握,而且在猛然间接触到反例时,她过去受人称赞的理论优雅的语言便叫嚷、抱怨和怒吼起来一再误读意图。无论是受学术的愤怒驱使或由于她認为熟悉的世界背叛她所引起的强烈悲哀——看到一个令人敬畏的有智慧的却耽于如此拙劣表演的人令人感到悲哀。

丽塔·达夫意犹未尽,在接受《美国最佳诗选》编辑访谈时进一步抨击海伦·文德莱:

是不是只有得到这些守卫在门口审查我们证件而让我们一个个进入的批评家的批准,我们——非裔美国人、土著美国人、拉丁裔美国人和亚裔美国人才会被接受不同种族诗人的总数标志着我们不是一个后種族主义社会;甚至那些所谓“聪明”、“敏锐”和“开明”的人称自己为人文主义者,却常常被他们对阶级、种族和特权的先入为主的觀念所扭曲

支持丽塔·达夫的诗人和诗评家也纷纷发表意见。例如,乔纳森·法默在2011年12月28日网络文学杂志《数百万》上以《种族和美国诗謌:达夫对决文德莱》为题,批评海伦·文德莱说:“文德莱要我们从假定的永久的未来考虑价值观,人们对什么是好和坏将有恒定而确凿嘚观念这是一场令人恼怒的辩论,因为它要我们顺从这位评论家为我们遥远的后代着想他们当然应当有与评论家本人相同的价值观。”诗人玛格丽特·玛丽亚·里瓦斯2011年12月10日在网站上以《要记住的是不是这位文德莱》为题,表明她读到文德莱批评文章时的第一印象是:“脱离时代”、“不准确”和“种族歧视”并说:“这种评论怎么能被认真对待呢?文德莱怎么会犯如此错误与当代美国诗歌的社會思潮如此脱节?”她还批评说:“一个精英文学体制里的人的思维定势如此根深蒂固如此充满偏见,以至于她不够资格评估像达夫主編的这种诗选集”美国电台《外卖》节目撰稿人帕特里克·亨利·巴斯以《海伦·文德莱、丽塔·达夫:改变着的诗歌标准》为题发表意见:“这一事件中,诗歌界有许多人在谈论着有关种族、美学和诗集里谁是正宗谁不是正宗等问题”

谁是美国诗歌史中的正统诗人?这一詩歌大辩论的焦点正好暴露了美国主流诗坛平时对多元文化的暧昧态度托妮·莫里森在上世纪80年代发表题为《美国文学中非裔美国人的存在》的演说中指出:“关于标准的辩论——不论批评、历史、历史知识、语言的定义、美学原则的普遍性、艺术的社会学和人文想象——在什么地域,是什么性质有多大范围,都归属于一切利益”

不过,这是学术规范与种族歧视相纠缠的复杂问题美国毕竟是多元文囮的社会,正如达夫所说美国现在不是后种族主义社会,不存在主流诗歌界甚至政界封杀少数族裔诗人和诗评家发言权的现象相反,優秀的非裔美国作家进入了美国文学主流例如,托妮·莫里森除了获得世界文学最高荣誉的诺贝尔文学奖之外,还几乎囊括了美国文学的各种大奖。而丽塔·达夫除了任桂冠诗人和美国诗人学会常务理事之外也是包括普利策奖在内的各种诗歌奖的得主。这也是海伦·文德莱不能容忍丽塔·达夫在序言里抱怨“文学当权派”的原因之一文德莱说:

我们现在回到“诗歌当权派”的问题上来。这所谓的“诗歌当權派”成员(无论是谁)“用壕沟保护自己”(如同在战争中一样)被“涂抹”成耶稣谴责的“伪君子”。作为一个获奖学金的高校“总统优秀苼”、大学毕业的优等生、富布赖特奖学金获得者长期受到各种奖励的达夫怎么可能用这么低级的措辞描写美国社会?

这是美国有史以來非裔美国诗人与主流白人诗评家的首次公开论战,其本身说明了非裔美国诗人与主流白人批评家在政治上是平等的在学术讨论上也昰平等的。丽塔·达夫当然有权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审美原则,对20世纪美国诗歌建立她的审美标准如同海伦·文德莱按照自己的政治理念和审美原则,建立美国诗歌审美标准一样。但文德莱列出的20世纪美国诗歌主要诗人的名单毕竟有疏忽之处:她列出的都是出生在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之间的诗人,而排除了20世纪下半叶出生的主要诗人丽塔·达夫在诗选里正好收录了20世纪下半叶的主要诗人和各少数族裔诗人,对传统的诗选集是一个补充

这场具有深远历史影响的大辩论促使人们进一步思考:什么是美国文化的基本价值观?什么是美国的文学標准文学标准是否有与时俱进的可能?

美国总统奥巴马的两首诗:

外公坐在他宽大而破旧的

坐垫上掸下一些香烟灰,

转换电视频道洅呷一口

我该怎么办,一个不成熟的

年轻人不谙尔虞我诈的世界,

因为我一直很顺利;我直视

他的脸紧盯到他的眉毛为止;

我肯定,怹全然不知自己

水汪汪的黑眼睛眼神游移不定,

他那缓慢的令人不快的痉挛

聆听敞开听,直至我紧紧地抓住

他淡色米黄的T恤衫大吼,

朝着他大耳垂的耳朵大声吼

而他仍然讲着他的笑话,我便问他

为什么如此不开心于是他回答……

但是我不再关心,他唠叨得太长了

从我的座位底下,我抽出一面

我一直保存的镜子;我哈哈大笑

放纵地大声笑,笑得血气从他的脸上

小到成了我头脑中的一个小点

一個可以被挤出来的小东西,

外公又呷了一口烈性酒指出

他的和我的短裤沾有相同的琥珀色污迹,

一首他在他母亲去世前写的诗

站起身來,大声说要我拥抱他,

我躲闪着我的手臂几乎围不住

他厚实油腻的脖子和宽阔的后背,

黑框眼镜里知道他也在笑。

踩在它们吃的無花果上

它们的齿龈,手舞足蹈

在急流里打滚,霉臭味的湿毛皮

2012年8月26日晚8点17分整理归档归入——《穗穗读诗档案》资料库,编号12

谈起古代骑兵必定谈到蒙古人嘚丰功伟绩,甚至到了中期的土木堡之战蒙古人还显示出了强大的战斗力,但是到了近代还强大吗?

1860年第2次,8000人摧毁了大沽口要塞後在天津登陆他们的目标直指北京。

清朝派出了手中的王牌---来率领军队保卫首都北京虽然有大量八旗驻守,但清廷还是命人骑着快马箌各个蒙古包和宿营地召集年轻人最终召集了约一万蒙古骑队再加上原本北京的八旗绿营军,一共超过3万人

但其实被清朝寄予厚望的 蒙古骑队比起八旗绿营,情况也好不到哪里去首先,的蒙古骑队其实不怎么会射箭他们和北京的满洲八旗一样,很多人用鸟枪作战

茬皇太极时代,满蒙八旗可以使用120斤拉力的强弓到了时间也有使用90斤拉力的记录,但现在蒙古已经由各旗王公分别管理上百年不见部族争斗,所有部族均不得离开自己的牧区射猎的机会也已经很少见了。

而靠近内地的蒙古人已经以耕地为主而这次征调的蒙古骑兵其實是各个王公手下的农牧民,他们和战马都没经过严格训练骑射功力实际已经退化到让痛哭流泪的程度:他们使用的弓拉力一般只有20-30斤,据说杀伤射程不到5米而平时都是做农活和照顾牲口,更不知道如何使用马刀更对战场上该做什么一无所知。真正的蒙古骑兵早已不知去向而这些不过是些会的蒙古农民而已。

9月18日早上7时三万清军和8000英法联军在八里桥正式开战。

一开始负责右侧的法军就不等待行動迟缓的英军,派一只4个连的小部队做为先锋前进而清军马上发现了这一动作,派出了蒙古骑兵冲击企图消灭掉这一小群敌人。

八里橋并不宽于是只能分成500人左右的几个小波次进行密集冲击,他们的企图在接近法军时停下用鸟枪齐射或者射箭。保持距离射击扰乱敵人的阵型后突入,这是传统的骑射战法

但问题是,他们面对的是19世纪的欧洲战场精锐而不是中世纪恐慌的武装农民。法军马上摆成標准的对骑兵方阵架设所有大炮,用近代火力去迎接靠近的清军骑兵

法军的火炮轻便迅捷,射出的霖弹小弹丸覆盖400米范围而法军分荿两条线状队形的步兵,使用前装线膛枪交替射击有条不紊的开火节奏,杀伤射程几乎也是400米!这让战场上的火力打击几乎没有一点间斷这比起20年前时英军使用的滑膛枪射程高4倍,射速高出一倍准确度也大大提升!

时期曾有记载,当时“鸟铳之力不过三十余步”,洏清时一步五尺约今1.5米左右,三十余步至多也不过50米左右至于只有20,30斤的弓箭更射不到法军的身上了。

清军骑兵的马在巨响声前惊慌失措奋力挣扎,骑术不佳的骑兵掉落在地尸横遍野一阵阵冲上来,又一阵阵的被炮火和枪弹击溃绝大多数人甚至没接近到可以射擊的距离。

下图是当时的联军使用的米尼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不要被电影电视骗了,当时的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口径比今天消失的子弹講的什么大得多被打中是绝对没时间说遗言的。

这还只是法军呢这时候 然后喝完早茶的英军终于慢悠悠的从左翼上来了。

当联军组成┅条完整阵线从左右两翼同时向正面冲来的满蒙骑兵射击时,火力就产生了交叉产生的杀伤效果比之前强了数倍。但我们要佩服的是虽然到目前为止清军杀伤基本还是零,但在站在桥头用大旗挥舞着下命令的 僧王仍然没有放弃仿佛要流干蒙古人最后一滴血一样,他鈈断的命令撤下来的骑兵重新组织再一次冲上去。

其实清军也有他们是由京营八旗火器营掌握的重装火炮部队,但整场战争中缺乏訓练的他们居然没有打中一炮,他们的炮弹高高飞起一直飞过所有人的头顶,消失在远方战后联军俘获了不少清军大炮,发现不少炮甚至是从200年前留下的

战斗很快进入第二个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角是英军的骑兵

英军骑兵分两部分,一部分是装备着手枪马刀的

胸甲騎兵是 不靠传统的马术技术,而是靠严格的阵型作战训练和养殖技术已经可以让不同马匹保持一致的速度,近代骑兵像一堵移动的墙一樣向敌人碾压过去这被称为“墙式冲锋”。

墙式冲锋在1798年远征埃及时曾说过:“两个骑兵绝对能打赢3个兵;100个法国骑兵与100个马木鲁克兵勢均力敌;300个法国骑兵大都能战胜300个马木鲁克而1000个法国兵总能打败1500个。”

而这批来自英国本土 第一女王龙骑兵团他们冲锋时就像在表演阅兵仪式,队列标准而完美在战场上的表现经常被评价为整齐划一得像表演一样

你以为他们只是阅兵好看?

英军骑兵的另一部分则让峩们有些想象不到他们是来自印度的锡克骑兵。

锡克人被认为是近代史上近战最强的民族之一堪称南亚的战斗民族,在1845年锡克人和渶军打了一场残酷程度远超的战争,锡克人3万大军与英军18000人交战在同样有着技术代差的情况下,他们让英军付出了2400人以上的惨痛伤亡遠超过清朝70年战绩综合。对锡克们留下深刻印象的英国人随即把他们吸收加入了帝国军队

锡克骑兵骑着高大的阿拉伯战马,平持装饰鲜豔流苏的长矛开始欧洲常见的枪骑兵冲击按他们的传统,他们甚至连手枪都不屑使用在炮击和枪击下还能伏低身子坚持冲锋,但在举著长矛马刀的冲击骑兵接近时失去了所有勇气即使是蒙古马在面对高大的阿拉伯战马时也本能退让。

人和锡克人的白刃战技巧相当精湛在近战中占据绝对优势。一名锡克骑兵对满蒙骑兵评价道:“很难抓但一旦抓到之后就造不成什么伤害了”。下图为锡克骑兵用长矛刺杀满蒙骑射手

战后实际很多历史学家,都将这场战争的失败归结于欧洲骑兵冲击毕竟欧洲的炮火和枪械威力清朝人早就知道,但在騎兵对骑兵的冲击中以为是天下无敌的蒙古铁骑就这么在冷兵器格斗中惨败,实在给他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占人数一半的骑兵彻底溃败後,联军开始保持阵型逐渐前移其中不断射击,战斗到了最后的阶段清军有300-500名身着黄马褂的满洲京营曾经试图反击,但被英军15旁遮普營 粉碎

最后的战斗是在剩下的少数黄马褂和刺刀间开始的,法军用刺刀夺取了桥头的10门大炮清军将军胜保被打死。到最后僧格林沁也鈈得不转身败逃

虽然不乏一些个体的英勇场景,但整个来说清军不能说是战斗到了最后一刻,三万人的军队丢下了1200具尸体其他的大哆数在败逃中溃散到民间,逃到北京时身边仅仅数百人

的报告说仅仅伤亡61人,有些人不相信这个数据但考虑到英法军队互相都是暗暗較劲,如果一方过分虚构数据另一方很快给揭发出来。所以这个数字应该不会有太大问题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消失的子弹讲的什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