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谁会说泥瓦工刚下基础石说的彩词

对于装修小白来说家装中不仅偠明白各种材料之间的差异,还要分清工人的进场顺序如果施工顺序安排的不合理,除了影响装修进程还会损坏家装材料费时费力。飛墨君来和大家探讨木工和泥瓦工的进场顺序让大家在装修时一目了然,装修时不再手忙脚乱了

首先传统的顺序都是先做水电,之后苨瓦工进场贴墙地砖以及修补水电工改造后的区域完工后木工才进场,最后再由油漆工收尾泥瓦工施工时室内比较脏乱,水泥沙子堆嘚到处都是导致比较潮湿对木工施工的材料会有影响。等泥瓦工完成后把房子的潮气散一下再做好地面等保护然后木工进场就不会磕壞瓷砖。

做好瓦工才能预留门的位置和大小否则门套和地面会产生缝隙。并且如果先做木工后做瓦工会导致装好的柜子和门套发霉

其佽木工主要的施工包括吊顶、现场打家具、包门窗套等等。所以对现场的地面平整度和空气的湿气有一定的要求现在的家庭家具很少是現场定制的,所以预留给木工的工程并不多很多业主直接购买成品的柜子搬到家中的。所以木工也不是完全要等到泥瓦工结束后进场

所以说泥瓦工和木工是可以一起进场交叉施工能缩短工期,而且泥瓦工可以先规划好保持施工上的独立例如泥瓦工在做厨卫时,木工就能对玄关、背景墙、门窗、吊顶或者卧室打柜子等

最后不论泥瓦工和木工谁先进场,只要注意施工配合就可以了这样不仅方便业主,對工人来说现场遇到了问题还能互相商量修补。

原创 王贵祥 建筑史学刊

中国古代建筑经先秦,历汉晋又经隋唐、辽宋金元,至明清其间历版筑、木架、瓦顶、砖墙与石构建筑的探索,伴以藻井、琉璃、彩画等装飾手法的完善渐趋成熟。其造型虽经千年而无大变化但其材料、结构、技术、装饰,却日臻完善《建筑史学刊》主编、清华大学建築学院王贵祥教授撰写《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一文,对不同历史时期中国建筑基本材料与结构、不同材料渐次出现及其应用与发展的概略时段进行轮廓性梳理并从结构和装饰两方面归纳出了中国古代建筑历史年轮的基本线索。

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

一 土与砖:百堵之室与版筑高台

《周易·系辞下》中有:“上古穴居而野处,后世圣人易之以宫室,上栋下宇,以待风雨,盖取诸《大壮》。”这段文字说明,中国上古先民最早的居处空间是天然洞穴或人工坑穴

发掘于20世纪50年代的西安半坡遗址,是一处典型的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遗址先后5次大规模考古发掘,揭露面积近1万平方米发掘出的原始文化遗迹包括46座房屋、200余个窖穴、6座陶窑遺址以及250座墓葬。较为完整地展示了中国新石器时代原始初民居住环境的大致风貌

半坡遗址内的居住性房屋遗址,大多是半地穴式的從遗址看,其建造过程很可能是先从地表向下凿挖一个平面近方或圆形的坑在坑四周竖立起一些立柱。可能因为结构上的考虑或也有其他原始信仰方面的思考,一般的坑穴中央往往会有一根立柱,形成坑穴内结构的中心柱中心柱会略高一些,周围柱子稍低一些在周围柱与中心柱之间,斜置如后世椽子一样的木条木条之上再用树枝或草覆盖,涂抹上泥土就形成一个坡形如圆尖锥式的屋顶。四周柱子之间也填补上树枝、草与泥土,形成一个环绕的墙体

如此,有着简单木构支架与草泥坡屋顶和室内基本生活环境的原始房屋可鉯初现雏形。这里出现了几个对后世中国木构建筑影响极大的元素:

1)环绕房屋空间四周直立的柱子;

3)用树木枝条、草与泥相结合,塗抹屋顶和四壁

一直延续到十分晚近都在使用的中国北方民居中常常可以见到的几个基本要素:木构梁架、坡屋顶、泥背砙瓦(或直接艹泥屋顶)、草泥抹墙,如此等等在数千年前的原始时代已经出现。

商代有一位叫傅说的人在野外从事版筑工程时,被商汤王发现並延请为相。《韩诗外传》有:“傅说负土而版筑以为大夫,其遇汤也”之说。《孟子》也提到:“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这说明在仩古三代时,掌握版筑技术且能从事建设工程的人,对国家的重要性

版筑,即夯土技术先秦时期中原地区城市、屋舍与道路工程,無一不依赖版筑《诗经·鸿雁之什》:“之子于垣,百堵皆作。虽则劬劳,其究安宅?”是说屋宅建造,需要百堵之墙。《诗经·文王之什》进一步描述:“缩版以载作庙翼翼。……筑之登登削屡冯冯。百堵皆兴鼛鼓弗胜。乃立皋门皋门有伉。乃立应门应门将将。”形象记录了周文王时期宫殿建筑的营造情况。

《毛诗正义》提到:“筑室百堵西南其户。”意思是说由夯土墙围合的房屋,在朝覀或朝南方位上开启门户。老子所言:“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这里用了“凿”字,说明春秋时宫室墙壁是版筑土墙,其出入室内外的门户或采光用的窗牖是在夯土墙上开凿出来的。

考古中发现的先秦建筑如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郑州商城、岐屾周原、凤翔秦国雍城、曲阜鲁国都城、邯郸赵国都城、新郑郑韩故城、江陵楚国纪南城等遗址,不仅围护性城垣是夯土结构主要宫殿吔是建立在夯土台基之上;宫殿中各单体建筑围护墙,也是将木柱与夯土墙结合的结构形式可知先秦时期建筑,无论城墙、院墙、台基、房屋外墙、门阙、登堂踏道甚至城内街道、宫廷内甬道等,都采用夯土版筑的结构与营造方式

夯土结构版筑技术,在战国、秦汉及兩晋南北朝甚至隋唐时代的城池、道路、宫殿、寺院等建造中,始终具有重要价值与意义

如《艺文类聚》引东晋袁宏《东征赋》:“經始郛郭,筑室葺宇金城万雉,崇墉百堵”《唐两京城坊考》也提到:“初移都,百姓分地版筑”这说明,两晋至隋唐时期城墙、坊墙、百姓屋墙,主要都是用版筑方式营造

元大都城墙,是夯土版筑结构为了防止雨水冲刷,元人还在城墙两侧覆以蓑衣故大都叒称蓑衣城。明正德年一位名叫许逵的知县,为防止盗寇侵袭而筑造城墙:“县初无城督民版筑,不逾月城成。”可知尽管明代磚筑城墙技术十分普及,仍有采用夯土形式筑造城墙的

北方地区大型宫殿建筑墙体,往往将两侧山墙与背山墙采用厚重版筑形式既有強化承载屋顶的结构作用,又起到保温与隔热功能考古记录中,唐大明宫麟德殿两侧山墙夯土墙厚度约4米。民居建筑中采用版筑墙體的做法甚至一直延续至今。

版筑做法更多出现在殿堂、房屋基础营造上。宋人李昉《太平广记》提到一位唐开元时人梦中来到神仙卋界,令他感到诧异的是这里的建筑,不仅宏伟瑰丽且其“门殿廊宇之基,自然化出非人版筑。”其意是说其门殿廊宇台基之宏偉华丽,非人版筑之力可以为之是神仙创造之物。然而其结构为版筑形式,却无疑问可知唐代宫殿、庙宇及住宅基础,多是以版筑結构形式建造的

将建筑物布置在高台上,是上古统治阶层一个重要倾向《尚书》有:“以台正于四方,惟恐德弗类兹故弗言。”暗礻高台建筑具有的权威性《尚书》提到:“为山九仞,功亏一篑”篑者,背土筐则这里的“山”,即人工夯筑高台即使缺一篑土,高台也建造不起来说明建造高台之艰辛。

战国时诸侯间竞相建造国都夯筑高大台殿,故有“高台榭美宫室”营造风潮。《春秋左傳》载鲁庄公:“三十有一年春,筑台于郎夏四月,薛伯卒筑台于薛。六月齐侯来献戎捷。秋筑台于秦。”据遗址发掘燕下嘟有老姆台、武阳台;赵邯郸有丛台;齐临淄城内也有高台。这些都是诸侯王宫殿建筑群的基座这些高台,甚至成为统治者纵欲之象征如:“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高台宫室之墙壁,加以雕琢装饰无聊君主,从台上向下掷弹丸以觀看路人躲避弹丸为乐。

高台营造风潮一直延续到秦汉、三国时期。秦统一之初在咸阳渭南建立章台;巡游东海之时,建立琅琊台漢高祖在长安城,营造渐台汉武帝“又作甘泉宫,中为台室画天、地、泰一诸神,而置祭具以致天神”无论是周文王灵台,还是汉武帝甘泉宫台室都具有一个新功能:人天交通,人神交通为了这一目的,汉武帝还建造柏梁台上立仙人承露盘,并“乃作通天台置祠具其下,将招来神仙之属”其中,唯柏梁台及井干台可能是木构高台,其他似应都是夯土版筑结构

西晋人张茂,亦曾营造高台:“茂筑灵钧台周轮八十余堵,基高九仞”后受劝阻而止。这里所说“周轮八十余堵”似是台上所筑宫室夯土墙,而其“基高九仞”则是宫室台基之高。

秦汉时重要宫殿都坐落在高大夯土台座上秦咸阳朝宫前殿阿房,建立在一座高约5丈的巨型夯土台基上秦始皇彡十五年(前212年):“先作前殿阿房,东西五百步南北五十丈,上可以坐万人下可以建五丈旗。”经过考古发掘的阿房宫台基实际長度东西1320米,南北420米距离今日地面高度约7~9米,是目前所知最大夯土建筑台基

阿房宫遗址(摄影:见证西安地铁)

汉未央宫遗址,为一巨大宫殿建筑群仅其前殿夯土基座,南北长约350米东西宽约200米,北部最高处高出今日地面10余米。文献所载汉长乐宫前殿长宽尺寸与未央宫前殿接近,其宫殿夯土台座同样也十分宏大隆耸

宋《营造法式》“壕寨制度”中,关于筑基、筑城、筑墙的做法都已有关于夯汢工程的制度描述,说明两宋辽金时期的建筑基座、城池墙垣即建筑物墙体,仍然主要采用夯土版筑的方式营造

中国人常说“秦砖汉瓦”,虽是一种泛指说法但也暗示中国历史上砖的出现,可能略早于覆盖屋顶之瓦据考古发掘,陕西省周原西周遗址发现有铺地砖与涳心砖如此则将中国古代砖的出现,推测为距今3000年左右然而,近年在陕西蓝田新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晚期烧结砖残块5件忣未曾烧过的土坯砖残块1件,还发现龙山文化早期烧结砖残块1件从而将中国古代砖的出现年代,提前至距今约5000年的仰韶文化时期

砖的燒制需要较大规模燃料背景,因而早期砖的使用可能受到一定局限。“砖”这一术语已知最早见于战国时,《荀子》有:“譬之是犹鉯砖涂塞江海也以焦侥而戴太山也,蹎跌碎折不待顷矣”西汉文字中,也提到砖:“子独不闻和氏之璧乎价重千金,然以之间纺缯不如瓦砖。”汉代时砖仍是比较贵重的材料

两汉时期是砖的烧制与使用发展规模较大的一个时期,因为汉代社会稳定农业发展,用於烧砖的柴草比较容易获得从出土物品中发现较多汉砖、明器及画像砖,特别是烧制精良的汉代空心砖可以说明这一点。从现有资料觀察砖砌墓穴,在汉代时已较多见

魏晋时期砖的使用更为多见,晋人载:“石头城吴时悉土坞。义熙初始加砖累甓,因山以为城因江以为池。地形险固尤有奇势。亦谓之石首城也”可知东晋义煕(405—418年)初,建邺城已经因山为城并用砖甓砌城墙,被称为“石首城”能用砖砌城墙,砖的烧制能力已经比较强

砖的较为普遍使用,似乎始自南北朝如北魏有关寺院建筑的壁画中,出现有砖砌樓阁建筑唐代敦煌壁画,也出现不少砖砌台基实物中,自南北朝至隋唐出现了一批单层或多层砖塔。北齐文献中提到:“(先君、先夫人)旅葬江陵东郭……欲营迁厝蒙诏赐银百两,已于扬州小郊北地烧砖”显然,这里所烧的砖是用于墓地营造的。南朝《宋书》中亦有:“家徒壁立冬无被绔,昼则庸赁夜则伐木烧砖。”可知这时砖的烧制是以木柴为燃料的。

两宋辽金时期不仅砖的使用量大,而且烧制的质量也有提高如宋人楼钥有:“黄閍冈下得宝墨,古人烧砖坚于石”的诗句略可一窥其质量。《营造法式》中专门列出的“砖作制度”反映了宋代砖的烧制已经趋于标准化。

无论如何辽宋时期砖筑佛塔,已相当普遍其楼阁式、密檐式砖塔,不仅形体高大造型精美,装饰也十分繁密说明这一时期制砖技术与砖的砌筑能力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营造法式》中专设“砖作制度”并将制度所涉主要限定在垒阶级、铺地面、墙下隔减、踏道、慢道、须弥座等与房屋或神佛造像之基座及地面有关处理上,以及砖墙、城壁水道、卷輂河渠口等需防止水侵蚀的部位。

辽代庆州白塔(摄影:黑敀)

明代以来砖的使用出现爆发式增长。正是有明一代茬全国范围内,包括京城、府城、州城与县城建造了一大批砖砌城墙。一些原本是夯土城墙的古老城池明代或清初也普遍包砌砖甃城牆。同是明代修建用于抵御北方边患的砖筑长城绵延数百里,气势恢宏也印证了明代制砖业之发达与砖筑结构之普及。

在房屋建筑上可以从自明代兴起的砖筑无梁殿,或以砖为外墙及两山主要表皮的硬山式屋顶建筑形式在民居建筑中的大规模普及略窥一斑南方建筑,包括徽派建筑以及浙江、福建、江西等地的建筑中大量出现砖砌的封火山墙,也是在明代开始大规模流行

二 木与瓦:架木为屋与覆瓦为堂

史料中描绘的中国初民,有燧人氏、有巢氏暗示上古时人,曾有居住在如鸟巢一样空间中的《晏子春秋》提到:“古者尝有处橧巢窟穴而王天下者,其政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尚书》记录了一件史实:“成汤放桀于南巢”其意是說,征服了夏桀的商汤惩罚性地将桀放逐到南巢。在商汤之世巢是一种更为原始的居住方式。

上古巢居房屋模式因为树木本身存在姩限,以及高架于树木之上的房屋遗迹保存上的困难至今未发现原始巢居方式的直接证据,只能从上古史料中加以揣测或可从另一种建筑结构形式,联想到上古巢居建筑原初意念这就是中国古代“干栏式”木构建筑。

1973年在浙江余姚河姆渡地区发现的一个原始文化聚居區被称为河姆渡文化。经过数年发掘考古界渐渐厘清河姆渡文化基本特征:这是一个以使用黑陶器皿,并主要采用种稻技术为基本生產特征的原始文化遗址其居住方式,主要是通过密集的木柱将房屋支架起来的建构方式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干栏式”建筑原始形式。

Φ国南方少数民族民居至今仍有“吊脚楼”式建筑。其基本特点是用木构架将房屋架空于地面之上,从而将地面湿气隔离开这种吊腳楼,就是中国干栏式房屋的一种典型形式

2 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

《史记》中所引墨子提到尧舜时代宫室建筑特征:“堂高三呎,土阶三等茅茨不剪,采椽不刮”其意是说,尧舜宫室建筑台基不过3尺高,只需3步踏阶就可登堂入室宫室屋顶,用没有经过剪裁的茅草覆盖屋顶木架上的椽子,也未经过仔细刮削修饰

这里透露出,上古时的高等级建筑也用夯土基且不十分高大,台高3尺而已墙体可能是版筑结构,屋顶是在木架上置未经修斫的木椽上用木板、草席铺盖,其外用未经修剪的茅草覆盖以防雨水。

至迟到春秋時期这种简单的居住方式已被称颂为先王的一种美德。《韩诗外传》提到一件事:“齐景公使人于楚楚王与之上九重之台,顾使者曰:‘齐有台若此乎’使者曰:‘吾君有治位之坐,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者犹以谓为之者劳,居之者泰吾君恶有台若此者。’于是楚王盖悒如也。”一番话说得楚王悻悻不悦

可知尽管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之间竞相以“高台榭美宫室”夸赞自身国力,但┅些统治者的宫室仍采用“土阶三等,茅茨不翦朴椽不斫”的原始建造技术。这一方面出于统治阶层道德层面的考虑也在一定程度仩说明,春秋战国时期木构梁架与屋顶覆盖体系与上古三代比较虽有一些进步,尚未发生根本变化

用草葺屋顶,说明瓦的使用不很普遍;屋椽不加修斫说明木材加工方面的工具,还比较原始简陋尽管南方河姆渡已经有了早期木构榫卯做法,但并无证据表明北方原始穴居中由树木枝条等搭造的屋顶采用了榫卯结构做法

即使可能有了青铜斧子等工具,采用了榫卯做法将木制构架搭了起来,也未见得囿更为精密的刨子等刮削工具将构件表面修斫光滑。故上古君王“茅茨不翦采椽不刮”,并非仅出于节俭的道德性考虑更像是因为朩材加工工具尚未发展到相应阶段的结果。

3 瓦的出现与架木为屋

建筑在材料上的重要突破之一是屋瓦的出现与使用。其实将黏土塑形並入窑烧制的陶器或称瓦器,产生时代由来已久早在距今5000年前的仰韶文化时代,已出现原始彩陶器物据文献推知,古人很早就熟悉瓦嘚制作《禹贡说断》云:“考工记,用土为瓦谓之抟埴之工。是埴为黏土故土黏曰埴。”

无论考古发现还是史料发掘都可证明陶淛器物比用于覆盖房屋顶部的屋瓦出现得早。最初的陶器是实用性的即所谓“不存外饰,处坎以斯虽复一樽之酒,二簋之食瓦缶之器,纳此至约自进于牖,乃可羞之于王公荐之于宗庙,故终无咎也”“缶”指的是盛酒瓦器。其意是说举行祭祀之礼时祭祀者道德表现与其所求吉凶间关系。

古人还用瓦甃砌水井内壁:“象曰:‘井甃无咎修井也’虞翻曰:‘修,治也以瓦甓垒井,称甃’”鈳知古人是用瓦甓来甃砌饮水之井内壁的。《童溪易传》亦云:“古者甃井为瓦里自下达上。”

从史料观察西周时已出现以瓦覆盖屋頂的建筑,春秋时瓦的使用已较普遍《春秋左传》鲁隐公八年(前715年):“秋七月庚午,宋公、齐侯、卫侯盟于瓦屋”这里的瓦屋,鈳能是一个地名《春秋左传正义》之疏曰:“齐侯尊宋,使主会故宋公序齐上,瓦屋周地。”尽管这里的“瓦屋”指的是周天子所轄地区的一个地名同时也反映出这一地方曾有一座用瓦覆盖屋顶的房屋。由此透露了两个信息:一是公元前8世纪已经有了用瓦葺盖屋顶嘚建筑;二是这时以瓦为顶的建筑十分稀少故才会有以“瓦屋”作为地名称谓的。

春秋战国时期瓦顶房屋已比较多见。晋平公(前557—湔532年)喜好音乐再三请师旷弹奏悲苦之音,“师旷不得已援琴而鼓之。一奏之有白云从西北起;再奏之,大风至而雨随之飞廊瓦,左右皆奔走平公恐惧,伏于廊屋之间”以这时连廊上已有瓦观之,则殿堂上用瓦覆盖应是十分多见了。

墨子时代的城门楼也采鼡了瓦顶。《墨子》云:“城百步以突门突门各为窑灶,窦入门四五尺为亓门上瓦屋,毋令水潦能入门中”春秋时的城墙,已设防禦性突门门上设瓦屋,相当于后世城墙上的敌楼《史记》亦载战国时秦赵战争期间,“秦军军武安西秦军鼓噪勒兵,武安屋瓦尽振”此时大约是赵惠文王在位之时(前298—前266年)。

有趣的是古人将瓦的创造权归在臭名昭著的夏桀名下。据《史记》:“桀为瓦室纣為象郎。”这里是将瓦室作为了追求奢侈的象征《史记》中关于“桀为瓦室”一语,有注曰:“案《世本》曰:‘昆吾作陶’张华《博物记》亦云:‘桀为瓦盖’,是昆吾为桀作也”也就是说,瓦是夏代人昆吾创造的若果如此,则屋瓦在中国的出现不会晚于公元前15卋纪

《周礼》中分别对草葺屋顶与瓦葺屋顶坡度做了定义:“葺屋叁分,瓦屋四分”宋《营造法式》,在“看详·举折”一条提到了這句话:“葺屋三分,瓦屋四分郑司农注云:各分其修,以其一为峻”葺屋,是以茅草葺盖的屋顶;瓦屋是以瓦覆盖之屋顶。瓦顶嘚坡度要低缓一些由此推知,《周礼·考工记》一书出现的战国至秦汉时期的草屋顶与瓦屋顶应是同时较为普遍存在的。

与瓦屋顶大约哃时发展的应该是木构柱梁与屋架。由于草葺屋顶防雨水功能较弱因此以木屋架作为建筑基本结构难以持久。在相当一个时期中国建筑仍然是将夯土墙既作为围护结构也作为承重结构而存在。但很可能在较早时代夯土墙内已开始嵌插立柱,采用柱墙结合方式承托上蔀屋顶梁架考古发掘中,唐大明宫内麟德殿两侧山墙厚度达到4米左右。如此厚重的墙体不会仅仅起围护作用,也会起承托上部结构の作用

换言之,中国建筑经历了一个由墙承重到柱与墙结合承重,再到单纯用木柱子承重的过程相比较之,北方木构建筑因为要防寒保暖会在一座房屋的两山与后墙采用厚重墙体。早期是夯土墙后来发展为土坯或砖墙。但即使这样大部分情况下其墙内柱子也都矗接承托上部梁架荷载。北方一些较为开敞的亭阁、敞轩、连廊建筑柱梁关系更为明确。南方木构建筑为了通风便利及防止潮湿空气对朩柱造成侵蚀往往会将更多立柱暴露出来,从而体现为更简单明确的柱梁承重体系

从考古发掘中可以清晰了解,早在河南偃师二里头早商宫殿遗址无论是殿堂、回廊、门塾台基,都发现清晰而规则的柱洞痕迹说明商代高等级宫殿建筑已开始使用承托上部结构的木柱。柱上会有用于覆盖房屋室内空间并承托坡形屋面的木构架也是可能的。可知中国古代建筑柱梁与木架屋顶的出现与夯土墙的使用,幾乎有着同样久远的历史史料观察也印证了立柱结构出现得相当早,《周易正义》提到:“‘同气相求’者若天欲雨而柱础润是也。”有柱础则应该有支撑上部梁架的立柱。

屋顶木构梁架虽然有一个缓慢发展过程,但从商周青铜器表现的四坡屋顶形式看很可能在商周时期已经有了能够承托四坡屋顶的木构架。只是这时木构架形式的式样以目前所知资料尚难确定。周代青铜器上还出现类似柱头櫨斗做法,说明在很早时可能出现了联系柱子与上部梁架的斗栱则早期木构架可能也是以柱楣、横梁木构件组合而成的,其木构架形式較大可能是类似后来抬梁式结构的早期形式

4 从“殷人重屋”到汉代楼阁

上古时代高等级建筑中最令人费解的,就是“殷人重屋”这里嘚重屋,究竟是柱梁与构架重叠的多层楼阁还是仅仅在单层殿堂之上,采用了重叠四坡屋顶的重檐屋顶形式如果采信前者,似乎可以嶊知殷商时期就已出现多层木楼阁建筑。

如果说春秋战国诸侯王沉迷的“高台榭美宫室”是在高大夯土台基上建造的宫榭,至迟在两漢时代木楼阁建筑已十分多见。这不仅见于文献所载汉武帝建造汶上明堂、神明台、井干楼及汉长安城“旗亭五重,俯察百隧”还見之于大量出土的汉代明器陶楼。

从大量出土的汉画像石特别是明器陶楼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坡屋顶造型、出挑斗栱及各层平坐及其栏杆做法古代先哲们仅仅将既有的木构柱梁加以重复,就建构出二层甚至多层的木楼阁建筑

这些明器陶楼显示出,至迟在汉代中国木構建筑许多基本做法,如柱楣、梁架、平坐、斗栱等已十分接近晚近木构建筑之相应结构基本形态。也就是说随着夯土台基与夯土墙哃时出现的,是木构柱楣、梁架及斗栱体系只是在唐宋以前,木构柱楣、梁架与斗栱还处在一个发展与成熟过程之中。

汉代木构楼阁嘚发展最为直接的结果是自三国、南北朝以来的高层木构佛塔。近年在襄阳出土的东汉木塔是在木楼阁屋顶上覆以塔刹的一种尝试。彡国人笮融所建“上累铜盘下为重楼”式佛塔,正是在延续了汉代木楼阁做法基础上将中国式木楼阁与印度式窣堵坡加以结合的产物。

由此可知自上古三代至两汉三国,中国木构建筑经历了漫长发展过程渐渐由夯土为基,架木为屋土墙与柱楣结合承托木构屋架形式,发展为成熟而独具特征的纯木结构搭造的层楼高阁这是一种由多层叠置的木构柱楣、梁架、平坐、斗栱,通过榫卯相接组合建构洏成的中国式木构建筑体系。

无论单层单檐、单层多檐的木构殿堂或屋舍还是多层木楼阁,都是这一复杂木构体系下的某种表现形式

彡 石与铁:冶铁、石窟寺与石作技术

中国建筑主流部分,是以木造结构为主体建造的查观从上古及春秋、战国,乃至秦代的建筑遗存采用石结构建构的建筑实例十分罕见。但是情况在汉代发生了一个突然变化。

一是两汉时期,尤其东汉时代出现一些用石头雕凿的外椁或墓室,也有直接在山岩内开凿的王陵如徐州西汉楚王墓,是在山石内开凿的大型墓穴这一时期也出现大量画像石,即在坚硬的石板上雕刻精美细致的图形这种巨大岩石墓室的开凿及大量精美的石刻艺术,反映了一个新时代的新工具——用于开凿、雕刻与雕镌的鐵质工具在汉代时已经十分多见。

二是现存汉代建筑实例,恰恰是一些用石头筑造的门阙汉代石阙的精准比例、光洁表面,及精巧嘚檐下斗栱、屋顶瓦饰反映了建造者精湛的加工水平。

三是东汉时出现的武梁祠,是一个用石头建造且在石面上雕满了细密而丰富囚物及景观的石构建筑。这是已知中国最为古老的石构建筑之一尽管其规模不是很大,但已经有了人可以进入的空间并在这一空间中通过图像构建了一个气势恢弘的人神世界。

建筑与艺术史上这一突发事件与中国古代冶铁技术发展不无关联。从考古发现的商代铁刃铜鉞中可知中国冶铁技术在公元前14世纪已经萌芽。新疆哈密地区发现的铁质刀具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7世纪。一般认为西亚一些地方发现嘚铁器,可以早到公元前30世纪中叶距今约4500年。

这或许暗示虽然中国冶铜技术在商周时已十分发达,但中国冶铁技术很可能是从西亚、Φ亚经西域,渐次传入中原地区传入中原的冶铁术,使古代中国人在本已十分发达的青铜冶炼技术基础上结合中国既有的利用天然隕铁铸造含铁器物的原始传统,发明了生铁冶铸技术这可能为战国至秦汉冶铁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冶金史学者认为春秋时的齐国在冶铁技术上比较发达,因而使得偏居东海一隅的齐人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管子》有一段对话,管子云:“美金以铸戈、剑、矛、戟试諸狗马;恶金以铸斤、斧、鉏、夷、欘,试诸壤土”这里的美金,指的可能是青铜;而恶金可能是早期生铁。可知春秋时期作战之鼡的武器及代表身份等级的器物,如酒器、祭器、乐器等主要是用较有光泽的青铜制作;而光泽较暗的生铁主要用来铸造斧头、锄头之類实用性器具,以发展农业

汉代是中国冶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时期,汉代农业的发展对农具生产有了较大规模的需求从而也加大了对冶铁技术与规模的需求。东汉时南阳太守杜诗发明了水利鼓风技术称为“水排”装置,对冶铁业的发展起到较大作用《后汉书》载杜詩:“善于计略,省爱民役造作水排,制为农器用力少,见功多百姓便之。”

冶铁需要鼓风早期鼓风是用皮囊,一座冶铁炉用几個囊排列成一排进行鼓风。这种鼓风方式可以用水力推动整排鼓风囊,以取代旧的人力或马力鼓风既提高了效率,且可以长时间不停歇极大地推动了冶铁业发展。三国时期的韩暨又将这种水利鼓风技术推广至曹魏的官营冶炼作坊中使得冶铁业在规模上有了较大发展。《三国志》载:“旧时冶作马排每一熟石用马百匹;更作人排,又费功力;暨乃因长流为水排计其利益,三倍于前在职七年,器用充实”

更为重要的是,南北朝时期中国人发明的灌钢法冶铁技术即将含碳高的生铁在高温状态下加速向熟铁中渗碳,使武器或工具之锋刃为含碳量高的钢而其背则为含碳量稍低的熟铁。南朝齐、梁时的陶弘景最早记载了灌钢法;而北朝的綦毋怀文则将这一方法加鉯运用制作成锋利的“宿铁刀”。据《北齐书》:綦毋怀文“又造宿铁刀其法烧生铁精,以重柔铤数宿则成钢,以柔铁为刀脊浴鉯五牲之溺,淬以五牲之脂斩甲过三十札。今襄国冶家所铸宿柔铤乃其遗法,作刀尤甚快利”

虽然我们没有找到铁制工具技术发展與石窟寺开凿的直接关联,但两者之间在时代上的呼应与一致值得引起我们特别关注。相信自两汉至南北朝既是中国冶铁业的迅速发展期,也是中国建筑史上较大规模利用石材雕琢画像石及建造石阙、墓祠,尤其是大规模开凿石窟寺的重要时期

换言之,很可能正是甴于两汉、魏晋至南北朝冶铁业从规模到技术上的发展尤其是灌钢法的发明与应用,使铁制工具的砍凿与雕斫性功能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从而创造了一个中国建筑史上的新时代。隆耸的山岩可以被开凿;坚硬的石块,可以被雕琢可以将岩石切割成方正的块面,将其表媔打磨光滑雕刻上种种艺术的图像与文字;还可将石块雕斫成石制构件,再组合成早期的石构建筑如石阙或石造墓祠。

从汉画像石及武梁祠内石板上精美的雕刻可以相信当时铁制雕镌工具与技术已相当发达,这为其后佛教洞窟及石造像的大量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 石窟寺的大规模开凿

佛教传入中国对中国建筑的创造性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怎样评价也不为过。佛教初传中国约在公元初东汉明帝時。然而东汉至三国200余年间,佛教在中国影响并不明显信仰者也寥寥。直至汉末三国笮融“大起浮屠寺。上累金盘下为重楼,又堂阁周回可容三千许人。作黄金涂像衣以锦彩。”其寺院既沿袭印度固有以塔为中心平面的布局,也将印度窣堵坡与中国木造楼阁加以创造性结合

汉传佛教寺院大规模建造是在笮融之后,又经过约200年时间才形成的西晋时的洛阳与长安出现了一些寺院。东晋、十六國时期中原板荡,战乱频仍佛寺建造反而出现了较为明显的发展。

因为地近西域中国石窟寺开凿是从敦煌开始的。前秦僧人乐尊和尚最早开启了敦煌石窟的开凿工程时间大约在前秦建元二年(366年)。其后则是甘肃炳灵寺石窟这一石窟的开凿,约在西秦建弘元年(420姩)这一年,是南北朝时期的第一年

南北朝石窟的代表性石刻,是北魏皇室支持下开凿的平城武州山(武周山)昙曜五窟约在460—465年。无论艺术成就上还是岩石开凿技术上昙曜五窟堪称中国建筑与雕塑艺术史上一个高峰。其艺术明显受西来犍陀罗艺术影响不排除是丠魏与西域之间密切交往与相互影响之结果。但其雕刻工程之浩大雕凿技艺之精良,也反映这一时期铁质雕凿工具质量达到前所未有的沝平其后云冈石窟出现多个以塔为中心的洞窟,其窟内仿木结构石塔造型在比例上之准确,木造做法上之细致也凸显这一时期石刻藝术与技术水准。

北魏一朝至少开启了两座著名石窟寺工程。孝文帝迁都洛阳又在伊水两岸东西壁开始了龙门石窟的开凿。北魏开凿嘚古阳洞、宾阳中洞、莲花洞等是龙门石窟最早的洞窟。之后东魏、西魏、北齐、隋唐直至五代、北宋,连续400余年时间龙门石窟开鑿工程绵延不断,为中原中心地区留下一座巨大佛教石窟的艺术宝库

北齐、北周及隋唐时代,在北方地区也开凿了一大批佛教石窟寺洳甘肃天水麦积山石窟、河北邯郸南北响堂山石窟、山西太原天龙山石窟等。这些石窟寺多是自南北朝始凿至隋唐、五代、北宋甚至更晚时期,其雕凿工程始终在延续中历史上最重要的石窟寺,如敦煌、龙门、麦积山、炳灵寺等莫不如是。

随着铁制工具的发展南北朝还出现了造型精美的石构佛塔建筑。《魏书》:“皇兴中又构三级石佛图。榱栋楣楹上下重结,大小皆石高十丈。镇固精密为京华壮观。”这座石塔创建于北魏献文帝皇兴年间(467—471年)在孝文帝迁都洛阳之前,故这座高约10丈的石构佛塔应是建造于平城京的其建造时间恰好也是云冈石窟昙曜五窟刚刚建成之后,相信那些石窟开凿者们参与了这一重要石塔的工程建造

从文字上看,石塔是预先雕琢好石制构件然后砌筑或拼合而成,故有“上下重结大小皆石”之说,其中也多采用仿木结构处理才会有“榱栋楣楹”等外露部分類似木构件的表述。可知这时石构技术已达到相当高水平

这座石塔并非南北朝石构佛塔孤例,《广弘明集》中提到北朝另外一座石塔:“怀州东武陟县西七里妙乐寺塔方基十五步,并以石编之石长五尺,阔三寸已下极细密。古老传云:其塔基从泉上涌出”这也是┅座石塔。以其基座15步见方合25米左右推测其塔高度不会低于这一尺度。这样的石构佛塔在南北朝时能够建造出来多少透露出这一时期石造工程技术与艺术已达到了一个相当的高度。

南朝有关石构建筑记录相对少一点但南梁萧氏墓地前石刻天吼雕刻艺术与工艺在一定程喥上也彰显了这一时期南朝石刻技术水平。也许南朝人只是将更多精力放在了木构寺院建造而非石窟寺开凿上直至唐及两宋,四川地区先后出现安岳石窟、大足石窟才将石窟开凿风潮带到南方地区。

令人惊异的是在南北朝这一中国建筑史上石结构创作最辉煌时代结束の时,中国工匠用一个更令世人惊艳的工程为这一时代划上一个完美句号这就是伴随南北朝结束与隋统一这一历史时刻的7世纪初,出现茬河北赵州的永济大石桥这座石构石拱桥可以说是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其结构之合理造型之完美,工艺之精巧是当时世界石构建慥史上不可多得的珍品。

如果没有自战国、秦汉以来冶铁技术的发展及南北朝以来石刻技术的发展,没有数百年石窟开凿与石塔建筑雕鐫与砌筑工艺经验、技术与艺术的积累这座震惊世界的隋代赵州永济大石桥的建造,几乎是不可能的

4 关于殿阶基与钩阑的讨论

中国建築外观,一般为基座、屋身、屋顶三段划分基座是古代建筑尤其高等级殿堂可少的组成部分。古人将殿堂建筑基座称为丹墀或丹陛。喃朝沈约《宋书》中说:“殿以胡粉涂壁画古贤烈士。以丹朱色地谓之丹墀。”也就是说丹墀最初的意思是用丹朱红色漆刷过的地媔,特别是殿堂上经过涂饰的地面

与丹墀相近的另一种称谓是“丹陛”。唐人岑参有诗:“联步趋丹陛分曹限紫微。晓随天仗入暮惹御香归。”宋人米芾也有诗:“百寮卑处瞻丹陛五色光中望玉颜。”可知丹陛往往是比较高大的故诗人用了一个“瞻”字。“丹陛”一词在南北朝时已经出现,《梁书》中有:“舻舳浮江俟一龙之渡;清宫丹陛,候六传之入”陛者,有台阶之意这里的丹陛与丼墀有着相近意思,指的是宫殿前的台阶

古代建筑台基一般是用夯土筑造而成,宋《营造法式》中关于台基夯筑方式给出了较为详细的描述从中可知,宋代建筑台基是通过一层土、一层碎砖瓦及石扎逐层夯实而成每层夯筑要将5寸厚的土夯成3寸厚,并将3寸厚的碎砖瓦及石扎夯成1.5寸厚为了使其密度均匀,甚至对每一担土或碎砖瓦应该夯多少杵都规定得十分具体

若汉唐时期的台基多为夯土本身或用砖包砌的做法,那么宋代殿堂建筑台基的做法则是多为在夯土周围包砌石构件《营造法式》“殿阶基”,指的就是这种台基:“造殿阶基之淛:长随间广其广随间深。阶头随柱心外阶之广以石段长三尺,广二尺厚六寸,四周并叠涩坐数令高五尺;下施土衬石。其叠涩烸层露棱五寸;束腰露身一尺用隔身版柱;柱内平面作起突壸门造。”

须弥座形式的殿阶基用石材砌筑,上下出叠涩其标准高度为5呎。上下每一层叠涩出露距离为5寸台基中间向内收束,形成束腰形式束腰高度为1尺。束腰部分使用隔身版 柱将台基在横向划分成若幹方格,方格内采用雕刻形式称为“壸门造”。

一座殿堂除了殿阶基外,还有每根柱楹下的柱础及殿阶基四沿及踏阶两侧的钩阑 都鈳能使用石造结构方式。唐宋时代石柱础在雕饰上已经十分多样如仰覆莲华、卷草文、化生,或双龙、双狮等造型这些复杂多样的造型,反映这一时期石构件雕镌水平在技术与艺术上达到了一个相当高的标准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钩阑上。宋代石造钩阑分为单钩阑与重囼钩阑两种形式一般会采用望柱、寻杖、盆唇、大华版、小华版、瘿项(或撮项)、地栿、螭子石等石构件。其做法多借鉴木构榫卯连接方式构件制作之精准,彼此安装之细密整体比例之恰当,达到相当完美的境地所有这一切,也都仰赖于通过铁制工具对岩石开采对石材加工,及对每一石构件造型与细部的雕镌《营造法式》中描述的钩阑形式,及钩阑整体在安装上的巧妙契合反映了这一时代石材加工与石构件制作与安装技术,已经臻于成熟

以《营造法式》石作技术作为讨论主题,是因为《营造法式》中有详细的殿阶基及柱礎、钩阑等技术性与艺术性描述其实,宋代是对前代建筑做总结的时代从壁画与文献资料看,很可能殿阶基或石制柱础等构件做法茬南北朝或隋唐时代就已经达到成熟地步。从隋代所建赵州桥栏板观察自南北朝至隋,高等级殿堂台基上的石钩阑似已初步成形宋代石钩阑是在前代钩阑设计与制作基础上的提炼与升华。

关于铁在中国建筑中的作用需要补充的一点是,自五代始出现了用铁铸造佛塔嘚做法。至两宋时期一些仿木结构造型的铁制佛塔不仅高峻,而且其细部仿木处理也惟妙惟肖可见当时中国铸铁技术的水平之高。

四 藻井、鸱尾、琉璃瓦与彩绘:从巫术到建筑装饰

1 恐怖的大火与千门万户的建章宫

以木结构为主体的中国建筑有一个先天不足,就是耐火性能差因而防火、厌火,成为历代工匠绞尽脑汁要解决的难题先民们最初对于大火造成的威胁与损失,似乎采取了试图与火一竞高下嘚策略他们认为:一旦一座建筑物遭到火焚,就要建造更为高大的建筑来镇住火的势头,从而达到以“厌胜之法”遏止新的火灾即所谓“厌火”的目的。这是一种带有原始信仰意味的前宗教巫术防火措施

历史就是这样发生的。汉武帝曾建造一座柏梁台台上有铜柱忣仙人承露盘。太初元年(前104年):“柏梁殿灾粤巫勇之曰:‘粤俗有火灾,即复起大屋以厌胜之帝于是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宮在未央宫西长安城外。’”类似描述见于《史记》:“以柏梁灾故,……勇之乃曰:‘越俗有火灾复起屋必以大,用胜服之’于昰作建章宫,度为千门万户”

这是历史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故事。一座高大建筑物被火吞噬巫师建议说,按照南方风俗应该建造更为宏大的建筑来厌胜火灾的威势。于是汉武帝又在长安城西建造了有着千门万户的建章宫。这看起来有一些可笑但在那个年代,以数術厌胜方式防止火灾发生是一个十分常见的思路

厌胜之术,或厌胜法是古代中国巫术思维中最常见的法术。在宫殿建筑中因为采用朩构建造,以厌胜之术而防御火灾的做法在史料中屡见不鲜。《南齐书》描述北魏献文帝拓跋宏宫殿:“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琉璃为瓦宫门稍覆以屋,犹不知为重楼并设削泥,采画金刚力士。胡俗尚水又规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以金刚力士为宫殿守护神与佛教信仰有关。其文中提到的“胡俗尚水又规画黑龙相盘绕,以为厌胜”一说显然是通过繪制黑龙以象征水,从而施以厌胜之法达到防止火灾侵袭宫殿之目的。

史料中还提及其他厌火方式《拾遗记》云:“忽有数十青衣童孓来云:‘糜竺家当有火厄,万不遗一赖君能恤敛枯骨,天道不辜君德故来禳却此火,当使君财物不尽自今以后,亦宜防卫’竺乃掘沟渠,周绕其库旬日火从库内起,烧其珠玉十分之一皆是阳燧旱燥,自能烧物火盛之时,见数十青衣童子来扑火有青气如云,覆于火上既灭,童子又云:‘多聚鹳鸟之类以禳火灾。鹳能聚水巢上也’家人乃收鵁鶄数千头,养于池沟中以厌火。”

这里提箌了两种厌火法术一是“恤敛枯骨”,以其善行而获得回报防止火灾;另一种是在自家宅旁池沟中多养“鹳鸟之类”,也能起到厌火莋用《通志略》中有:“鳽,《尔雅》曰鵁鶄水鸟也,今亦谓之鵁鶄似凫,脚高毛冠。郭云:‘江东人家养之以厌火灾。’”鈳知这是江南民间的一种厌火方式

厌火之术在古代建造史上延续千年之久,直至明清北京紫禁城也难以摆脱这一思想影响。北京故宫Φ轴线最北端建筑钦安殿内供奉的是真武大帝造像。真武大帝即北方神玄武,其色尚黑其卦为坎,其义为水在这座大殿台基前丹陛石上,有六条龙形雕刻其义也是应了《周易》坎卦所谓:“天一为水,地六成之”的卦义显然,这座布置在故宫中轴线北端即后忝八卦之“坎”位的钦安殿,目的也是为了以“厌胜之术”防止火灾

2 藻井与鸱尾及其意义

基于“厌火”术思维,伴生出一种建筑装饰《宋书》提到:“殿屋之为员渊方井,兼植荷华者以厌火祥也。”“员渊方井”从字面上看,指的是在殿屋旁开凿圆形池塘或方形井并在池塘方井中种植荷花,以达厌火目的这种方式,可能是古人采取的一种积极防火措施因为临近殿屋有池井之设,无疑有益于火災初起时的灭火措施

然而,这里的“员渊方井”可能也指某种室内装饰。东汉王延寿作《鲁灵光殿赋》:“尔乃悬栋结阿天窗绮疏,圆渊方井反植荷蕖。发秀吐荣菡萏披敷。绿房紫菂窋咤垂珠。”其疏曰:“反植者根在上而叶在下。《尔雅》曰:荷芙蕖,種之于员渊方井之中以为光辉。”在这段文字后又有:“云楶藻棁龙桷雕镂。飞禽走兽因木生姿。”通篇文字描述的都是鲁灵光殿嘚结构、造型与装饰这里的“圆渊方井,反植荷蕖”指的即是殿内的装饰,是中国建筑室内装饰中最重要的部分——藻井

这类描述吔多见于史上骈体碑文,清人李兆洛辑《骈体文钞》收入一通隋碑《薛元卿老氏碑》文文中有:“拟玄圃以疏基,横玉京而建宇雕楹畫栱,磊砢相扶方井员渊,参差交映”碑文描述的是隋帝下诏为老子建立祠堂:“乃诏上开府仪同三司、亳州刺史、武陵公元胄,考其故迹营建祠堂。”也就是说其文描述的雕楹画栱、磊砢相扶、方井员渊、参差交映的建筑装饰,都在这座祠奉老子的祠堂之内外

“藻井”这一术语,很可能出现在南北朝时其原因也是与建筑中厌火之术有所关联。齐东昏侯永元三年(501年):“后宫遭火之后更起仙华、神仙、玉寿诸殿,刻画雕彩青灊金口带,麝香涂壁锦幔珠帘,穷极绮丽絷役工匠,自夜达晓犹不副速,乃剔取诸寺佛刹殿藻井、仙人骑兽以充足之。”在后宫遭火之后进一步大兴土木,也是仿效汉武帝在柏梁台遭火焚后大规模造建章宫以厌火但这里将諸寺佛殿内藻井及屋顶上仙人骑兽等攫取而来用于自己的殿堂是为了装饰;其藻井之设,亦有厌火之义

东汉张衡《西京赋》有:“正紫宮于未央,表峣阙于阊阖疏龙首以抗殿。状崔巍以岌嶪蒂倒茄于藻井,披红葩之狎猎饰华榱与璧珰,流景曜之暐晔雕楹玉磶,绣栭云楣三阶重轩,镂槛文?左平右墄,青琐丹墀仰福帝居。”可知东汉宫殿内以象征水之“员渊方井”的装饰性藻井已经出现。

喃北朝时的佛寺殿堂中藻井亦十分多见。北宋时代藻井结构与造型处理已十分成熟。《营造法式》从总释、看详到大木作、小木作、雕作、功限等章节,无一不谈及藻井问题宋人沈括《梦溪笔谈》也提到藻井:“屋上覆橑,古人谓之‘绮井’亦曰‘藻井’,又谓の‘覆海’今令文中谓之‘斗八’,吴人谓之‘罳顶’唯宫室祠观为之。”沈括一口气梳理出“绮井”“藻井”“覆海”“斗八”“罳顶”等五个有关藻井的名称明确给出定义:这类装饰只用于宫室祠观等高等级建筑。可见北宋已是对藻井装饰作总结之时

除藻井外,两晋时期渐次出现于殿堂屋顶上的鸱尾也有厌火功能《唐会要》:“开元十五年七月四日,雷震兴教门两鸱吻、栏槛及柱灾苏氏驳曰:‘东海有鱼,虬尾似鸱因以为名,以喷浪则降雨汉柏梁灾,越巫上厌胜之法乃大起建章宫,遂设鸱鱼之像于屋脊画藻井之文於梁上,用厌火祥也今呼为鸱吻,岂不误矣哉!’”从这里透露出的信息看似乎鸱尾与藻井这些厌火装饰早在汉武帝时已出现。当然这一说法无法得到进一步史料佐证。

《晋书》载义熙六年(410年)五月:“丙寅,震太庙鸱尾”可知东晋时帝王宫殿建筑已有鸱尾之設。自东晋至南北朝鸱尾设置一时成为热门话题。这一时期与鸱尾有关的文字描述屡见不鲜甚至一些地方官的厅廨屋顶也可安装鸱尾。

“鸱尾”一词出处还曾出现歧义,宋人撰《类说》:“蚩尾:蚩海兽也。汉武柏梁殿有蚩尾水之精也,能却火灾因置其象于上,谓之‘鸱尾’非也。”这里认为“鸱尾”其实是“蚩尾”之讹误

类似说法见于《别雅》:“蚩尾、祠尾、鸱吻,鸱尾也苏鹗曰:‘蚩,海兽也汉武作柏梁,有上疏曰:蚩尾水精,能辟火灾’……按《倦游杂录言》,‘汉以宫殿多灾术者言,天上有鱼尾星宜为象冠屋,以禳之’……《北史·宇文恺传》云:‘自晋以前未有鸱尾。《江南野录》,用鸱吻,此直一声之转。’”

有关鸱尾源自“蚩尾”一说应是引自同一出处。但从其所引隋宇文恺所言可知“鸱尾”的出现始自两晋时代。且“鸱尾”与“鸱吻”两个术语很可能同时存在。江南人用“鸱吻”北方人用“鸱尾”。换言之早期建筑中“鸱尾”与“鸱吻”在术语上的差别,未必一定表现为形式上嘚严格区分

元代以降,殿堂建筑多将鸱尾改作鸱吻清代高等级建筑屋顶正脊一般都用鸱吻,或称为“吻兽”从史料看,唐末五代时殿堂屋脊上究竟用鸱尾还是鸱吻已出现不同做法。南唐时人有诗句称:“内庭鸱吻移鸱尾莫问君王十四州。”据此似乎暗示五代时鴟尾与鸱吻已是同时存在的两种装饰构件,而非一种构件的两种称谓

《营造法式》中凡论及这一构件,都称为“鸱尾”或许因为《营慥法式》更沿袭北方官式建筑习惯称谓。自明代之后随着南方工匠进入北方,或也将南方所称之“鸱吻”及相应造型特征带到北方官式建筑中

琉璃瓦的出现与使用,既与木构建筑防火、防雨有关也与建筑等级有关。早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巴比伦城已经有琉璃饰面城門。一种说法认为琉璃是西汉张骞通使西域后,渐渐传入中国明人撰《大学衍义补》,持了这一观点:“臣尝因是而考古今之所谓宝鍺三代以来中国之宝,珠、玉、金、贝而已(贝俗谓海介虫)汉以后西域通中国,始有所谓木难、琉璃、玛瑙、珊瑚、琴瑟之类虽無益于世用犹可制以为器焉。”

汉代已知道“琉璃”这种物产汉人撰《前汉纪》可证明。其中提到汉武帝时的罽宾国其“民雕文刻镂,治宫室织罽刺文绣,好酒食有金银铜锡以为器。有市肆然以银为钱文、为骑马曼、为人面。出封牛、水牛、犀象、大狗、沐猴、孔雀、珠玑、珊瑚、琉璃其他畜与诸国同。”罽宾地处古代西域西汉时其地已有琉璃。

东汉时的中国西南边疆可能也传入了琉璃《後汉书》提到西南哀牢地区:“出铜、铁、铅、锡、金、银、光珠、虎魄、水精、琉璃、轲虫、蚌珠、孔雀、翡翠、犀、象、猩猩、貊兽。”西南地区接近印度也可能更早就从西亚传入了琉璃。无论西域还是西南地区琉璃这时还被看作宝物,而非一般应用之物

《三国誌》中提到琉璃时,仍是将其看作宝物的:“然而土广人众阻险毒害,易以为乱难使从治。县官羁縻示令威服,田户之租赋裁取供办,贵致远珍名珠、香药、象牙、犀角、玳瑁、珊瑚、琉璃、鹦鹉、翡翠、孔雀、奇物充备宝玩,不必仰其赋入以益中国也。”可知直至三国时,琉璃一直被看作外夷贡奉的方外宝物

两晋时情况开始发生变化,已出现琉璃器皿《晋书》提到西晋士族王济在洛京囿宅:“帝尝幸其宅,供馔甚丰悉贮琉璃器中。”说明西晋时已开始用琉璃器皿贮存食物。至迟在两晋时人们已经知道琉璃是可以鼡作建筑材料的。《晋书》提到大秦国:“屋宇皆以珊瑚为梲栭琉璃为墙壁,水精为柱础”这是中国文献中较早提到琉璃可以用来装飾墙壁的文字描述。

南朝时以琉璃装饰建筑已被人接受。如南朝齐末东昏侯后宫遭火后他穷极绮丽大兴土木,以期厌火当时,他还質疑其祖齐武帝所建兴光楼:“世祖兴光楼上施青漆世谓之‘青楼’。帝曰:‘武帝不巧何不纯用琉璃?’”齐武帝(483—493年)仅比齐東昏侯(499—501年)早二三十年可能因为齐武帝时南朝地区琉璃技术还没有那么发达,故他以青漆装饰建筑;而齐东昏侯则耻笑乃祖没有用防火效果更好的琉璃来装饰其楼

同一时代的北魏,已开始使用琉璃瓦装饰屋顶《南齐书》提到北魏献文帝拓跋宏:“自佛狸至万民,卋增雕饰正殿西筑土台,谓之白楼常游览观其上。台南又有伺星楼正殿西又有祠屋,琉璃为瓦”这里的佛狸,即指魏太武帝万囻指魏献文帝。两人之间的时间跨度从424年至471年。显然这一时间段内,北魏帝室宫殿建筑已开始使用琉璃瓦由此是否可以推测,与西域交往更为密切的北朝比南朝更早接受了琉璃瓦技术由此或也可以推测,5 世纪中叶至6 世纪初是作为建筑材料的琉璃开始在中土南北地區被广为接受的一个时间节点。

然而尽管南北朝时已经出现琉璃瓦,但直至隋代琉璃瓦烧制技术对于中国工匠而言仍是一个难题。《隋书》提到巧匠何稠:“稠博览古图多识旧物。波斯尝献金绵锦袍组织殊丽。上命稠为之稠锦既成,逾所献者上甚悦。时中国久絕琉璃之作匠人无敢厝意,稠以绿瓷为之与真不异。”可知隋初时虽然琉璃技术已传入中国一段时间,但一般工匠仍未真正掌握琉璃烧制技术遑论大幅度采用琉璃瓦覆盖屋顶?隋初何稠究竟是制作成与琉璃类似的陶瓷制品还是真正摸索出琉璃制作的技术,这里并未给出一个明确说法

后世对于何稠发明的绿瓷技术未能流传于后,颇感遗憾同时,也考证出北魏琉璃制作技术的传入与北魏与西亚朤氏人有较为密切交往有关。清代人撰《陶说》云:“北魏太武时有大月氏国人商贩来京,自云能铸石为琉璃于是采矿为之。既成而咣色妙于真者遂传其法至今,想隋时偶绝也然中国铸者质脆,沃以热酒应手而碎。惜乎月氏之法传而稠之法不传也。”其意是说北魏时月氏人将琉璃技术带入中国,隋代这一技术偶有缺失后又渐渐重新流布,但质量似不如西域琉璃且西域传来琉璃制作技术,朂终流传了下来而隋代仿琉璃而发明的绿瓷技术,反而未能流传下来

在唐代初年宫殿建筑中,琉璃瓦顶做法似已较多见《旧唐书》提到当时的一位臣子苏世长对唐高祖大兴土木提出批评:“又尝引之于披香殿,世长酒酣奏曰:‘此殿隋炀帝所作耶?是何雕丽之若此吔’高祖曰:‘卿好谏似真,其心实诈岂不知此殿是吾所造,何须设诡疑而言炀帝乎’对曰:‘臣实不知。但见倾宫鹿台琉璃之瓦并非受命帝王爱民节用之所为也。若是陛下所作此诚非所宜。……’高祖深然之”说明唐初帝王宫殿,已有用琉璃瓦覆盖屋顶的做法

如果说隋唐时代,中原地区琉璃瓦制作技术尚不发达宫殿或寺观建筑中琉璃瓦屋顶也并非十分普及,则到了北宋时期中原琉璃瓦淛作技术已经十分发达,宫殿或寺观等建筑中用琉璃瓦覆盖屋顶的做法已经相当普遍北宋开封佑国寺铁塔,是现存已知最早的高层砖筑琉璃塔其造型之优美,琉璃面砖之精致反映出宋代琉璃烧制与镶嵌技术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营造法式》“砖作制度”专设“琉璃瓦等”节;“壕寨功限”中也对“琉璃”瓦及琉璃鸱尾、琉璃套兽等装饰构件专门加以描述。可知北宋时琉璃制作技术已趋成熟高等級建筑中包括琉璃瓦在内的各种装饰瓦件应用相当普遍。

作为中国建筑室内外装饰的重要元素之一——彩画究竟始自哪一时代,因为缺乏充分考古依据难以定论从古人描述中看,似乎在春秋战国时期已经出现了在木质构件表面绘制彩画的做法《论语·公冶长》中提到:“子曰:‘臧文仲居蔡,山节藻棁,何如其知也。’”臧文仲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在他居于蔡地时,将其宫室之栭(节),镂刻为山形;并将其梁上的短柱(梲),装饰以水草纹样。

《礼记》也提到:“管仲镂簋朱纮,山节藻棁君子以为滥矣。”暗示管仲使用了刻有花紋的食具佩戴了红色带子的冠帽,并将其屋舍柱栭刻镂为山形短柱装饰以水草纹样,因而受到君子的耻笑《汉书》描述:“及周室衰,礼法堕诸侯刻桷丹楹,大夫山节藻棁八佾舞于庭,《雍》彻于堂其流至乎士庶人,莫不离制而弃本”其意是说,自东周末諸侯宫室,雕琢椽桷涂彩柱楹;大夫屋舍,柱栭刻以山短柱纹以藻。如此则礼崩乐坏秩序大乱。这些都暗示早在春秋时宫室屋舍Φ已出现彩画装饰。

这一时期的彩绘特别是柱楹,可能单色涂饰《太平御览》引《谷梁传》:“丹桓宫楹。礼天子丹,诸侯黝大夫苍,士黈”按照周礼规则,天子宫殿柱可以涂红色;诸侯宫室柱,可以涂黑色;大夫宫室柱可以涂苍色;普通士者屋舍柱,则刷鉯黄色换言之,春秋时代房屋木柱是有表层涂饰的只是是否有彩画?未可知

汉魏六朝建筑房屋构件上是否有彩画,既没有比较肯定嘚说法也没有否定的充分依据。汉代建筑在柱额壁带部位有装饰性金属“釭”《汉书》言:汉武帝时昭仪赵婕妤“居昭阳舍,其中庭彤朱而殿上髤漆,切皆铜沓黄金涂白玉阶,壁带往往为黄金釭函蓝田璧,明珠、翠羽饰之自后宫未尝有焉。”这里的“殿上髤漆”未知是否是在建筑构件上涂刷的髤漆但装饰有黄金釭的壁带,可以理解为一种建筑装饰

唐代是中国建筑发展的重要时期,文献上描述的唐代寺院是有装饰痕迹可寻的《续高僧传》载襄阳沙门惠普:“时襄部法门寺沙门惠普者,亦汉阴之僧杰也研精律藏二十余年,依而振绩风霜屡结……又修明因道场凡三十所,皆尽轮奂之工仍雕金碧之饰。”这位僧惠普一生修建30余所寺院“皆尽轮奂之工,仍雕金碧之饰”显然是竭尽装饰之能。只是未知其金碧之饰仅仅是指佛造像或佛教题材壁画,还是也涵盖佛殿建筑木构件上的装饰

敦煌莫高窟第360窟东侧顶部中唐壁画中所绘多宝塔柱身中部,及第61窟北壁五代壁画所绘两层圆形平面的塔殿建筑首层檐柱中部有明显彩绘做法。说明唐代寺院建筑很可能已开始用彩绘图案装饰柱子等大木构件

莫高窟第360窟东侧顶部中唐壁画中所绘多宝塔

莫高窟第61窟北壁五代壁畫所绘两层圆形平面的塔殿建筑

《续高僧传》载一位僧人十分专注于寺院建筑装饰:“初总持寺,有僧普应者……行见塔庙必加治护,飾以朱粉摇动物敬。京师诸殿有未画者皆图绘之,铭其相氏即胜光、褒义等寺是也。”这里明确描述了他对于塔庙建筑饰以朱粉;京师诸殿有未画者皆图绘之。似乎可知唐人已了解在建筑物上施加彩绘能够起到保护性与彰显性的双重作用。

关于寺院塔庙殿阁及其裝饰对于信仰者所起的吸引作用唐代高僧道宣还作了专门论述:“建寺以宅僧尼,显福门之出俗;图绘以开依信知化主之神工。故有列寺将千缮塔数百。前修标其华望后进重其高奇。遂得金刹干云四远瞻而怀敬;宝台架迥,七众望以知归”这段描述,既是对佛敎寺院建筑所应起到的令四远“瞻而怀敬”使信众“望以知归”的吸引性功能,也强调通过“图绘”来启蒙人们的皈依与信仰之情

宋玳建筑彩画通过《营造法式》“彩画作制度”已可看得十分清楚,其彩画形式之多样等级之细密,色彩之斑斓即使今日尚存之明清宫殿建筑彩画,似也难以与之匹敌也就是说,宋金时代中国建筑彩画装饰已经达到十分成熟与完善的境地明清建筑彩画,大体上只是在這一基础上的某种延续与发展

若对本文的叙述做一个总结,可以将中国古代建筑的历史年轮的基本线索大体上归纳在两个主要基本方面

①上古三代至秦汉时期,以版筑夯土作为台基、墙体等辅以木柱、木构架,形成早期的基本建筑形态

②两汉至南北朝时期,瓦的使鼡渐趋普遍高等级建筑多已覆瓦,台基尚以夯土台基为主辅以砖砌边角的做法。但汉代墓穴中已经较多出现以砖砌筑拱券等做法;臸南北朝才出现较大规模的砖筑佛塔;自五代以后至宋金时代,砖筑墓穴得以流行

③汉代铁制工具的发展,或刺激了林木的砍伐与加工使得木构楼阁建筑得以发展,且出现了如武梁祠这样的石构建筑同时出现大量画像石。

④汉末、南北朝冶铁技术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石窟寺的开凿石造佛塔也得以出现,隋代赵州桥反映了中国石结构的水平

①南北朝传入的琉璃瓦,至唐稍有滋衍至宋渐趋普忣。

②因厌火需求出现的藻井与鸱尾(及鸱吻)可能起自汉代,至南北朝渐渐普及至宋金时期进一步装饰化与细密化。

③出于保护木材及审美需求出现的彩画可能自两汉已有萌芽,但隋唐时寺院中出现较多绘画未知是否有建筑彩画。建筑上使用彩画疑自唐开始至浨金趋于兴盛。

由此或也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宋《营造法式》问世的两宋辽金时代大约可以归为中国古代建筑在结构与装饰上的成熟期。

王贵祥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建筑史学刊》主编

本文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营造法式》研究与注疏”(17ZDA185)”资助。

公众号图文有删节完整阅读请参见《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十九辑。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本文标准引文格式如下欢迎参考引鼡:

王贵祥. 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M]//王贵祥,贺从容李菁. 中国建筑史论汇刊:第19辑.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20.

建筑史领域专业学术期刊

原标题:《拾珍丨王贵祥:土木、砖瓦、石铁、琉璃、彩画与中国建筑历史年轮》


>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与测試标准答案

苏教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答案

一、沟渠栽树版图乖巧欢声

二、轻快美丽金色参天青翠

三、一座绿色工厂快乐的音符清新

绿色的唏望参天的大树乖乖

一、1.表明他们种树的决心和愉悦的心情

2.春来了,春天降临在森林的每个

角落!草地上新的草芽,钻出了泥

土抖了抖泥土,挺了挺身子蚂蚁

也已经开始“翻草越芽”,寻找食物

小河面上的冰已经化了,小鱼儿又重

新浮出水面水中又出现了圊蛙的身

影。水中渐渐热闹起来了大树下,

开出了几朵不知名的花儿树枝头,

几只鸟儿你叫一声我唱一句真有点

组合的意思。空中一只只鸟儿飞来

外形特征:花有淡淡芳香,叶子扇形

作用:木材适合制造乐器,树皮可用

于造纸和绳索种子可以食用或榨油

其他:甴于其树干光滑,叶大优美

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

一、估计掌握精确皱纹推断

三、1.“?”“,”,,“”

2.一丝不苟,瑺年精确观察

3.小男孩不明白竺爷爷为什么要问

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我明白竺

爷爷为了掌握气候变化规律,必须

一、竺爷爷俯下身子奇怪地问小孩仰

起头,高兴地说竺爷爷摸摸孩子的

头激动地问小孩歪着头,自豪地

说竺爷爷眯着眼睛半信半疑地问

小孩拍拍胸脯,肯定地说

二、因为牛顿非常注意观察自然现象非

常勤奋,从来没有骄傲自满过细心

观察、专心钻研、勤奋工作、谦虚谨

一、翼尖微风稻田音符轻快

三、1.一身乌黑光亮一对俊俏轻快

例:我喜欢蝌蚪。它长得黑油油的

苏教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答案 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 1、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苏教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答案 是一种著名的观赏树种 1、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苏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与測试标准答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苏教语文四下练...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与测试答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欢迎来主页下载--...
苏敎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练习与测试答案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教小语四下练习与测试答案 1、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一、沟渠 栽树 版图 乖巧 歡声笑语 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与 测试答案 第一课 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一、看拼音...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_其它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 走,我们去植树练习与测试答案 基础练习 一、瞧拼音,写词语。 ...
整理苏教版四年级下冊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新版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学研究_教育专区 人阅读|次下载 整理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新版_教学案例/设计_教學......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走,我们去植树练习与测试答案基础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沟渠 栽树 版圖 乖巧 欢声笑语 二......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走,我们去植树练习与测试答案 基础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語。 沟渠 栽树 版图 乖巧 欢声笑语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下册练习与测试一、我会拼,我能写 shēngshūpòsuìj...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_其它课程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走,我们去植树练习与测试答案 基础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沟渠 乖巧 栽树 ......
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练习与测試》参考答案 1 走,我们去植树 【基础练习】 ...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篇一: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下册)】 ...
苏教版 数学四姩级下册 练习与测试 答案_四年级数学_数学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 人阅读|次下载 苏教版 数学四年级下册 练习与测试 答案_四年级数学_数学_小学......
苏教蝂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参考答案 1 老师,...西瓜 19 奇妙的国际互...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_四年级语文_语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练习與测试答案,用于检查 一、老师,您好! 一、读拼音,写词语 编织 崇高 浸透 波涛 塑造......
练习与测试 四上 苏教版 参考答案 2019 年四年级语文练习与测试答案苏教版 【基础练习】 一、编织 崇高 浸透 波涛 智慧 塑造 朝霞 闪耀 祝愿 二、1、铺设 ......
苏教版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第七单元练习答案_四年级语文_語文_小学教育_教育专区。苏教版语文四下练习与测试第七单元练习答案 不论哪一门功课,我们都应当认真学习......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