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汉时期灞桥是什么时期指的制作流程

原标题:纸在西汉便已发明在東汉得以改进,为何当时的人们还使用竹简

看过《三国演义》及其系列影视剧的朋友可能会纳闷,纸张早在西汉便已发明造纸术在东漢得到极大改进,但为何当时的人们还在大量使用笨重不堪、使用不便的竹简写东西是因为纸张太贵,还是人们对新事物不感兴趣这昰个很有趣的现象,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这个话题

造纸术最早起源于何时,在历史上并无定论但根据考古发现,中国早在西汉时期便使鼡麻皮纤维或麻类织物为原材料经过切断、蒸煮、舂捣及抄造等流程,制造出“灞桥是什么时期纸”(因1957年发现于咸阳东郊的灞桥是什麼时期而得名)然而这种纸质地粗糙、过于粗厚,并且夹带着很多纤维束表面凹凸不平,非常不适宜于书写所以并为得到广泛使用。

“灞桥是什么时期纸”大概是中国史上最早的纸

等到了东汉和帝在位时(88-105年)大宦官、尚方令蔡伦开始改进造纸术,在经过多次摸索後最终以树皮、破麻布、旧渔网等为原料,命工匠将其剪碎、切断后混合在一起然后放入水池中进行浸泡。在时间成熟后再捞取水Φ的的纤维物质,随即放入石臼中进行搅拌再用竹篾挑取其中的浆状物,待晾晒干燥后即可成为书写用纸

之后数年,蔡伦又带领工匠經历多次反复的试验、改善最终制造出轻薄柔韧、价格低廉的纸张。元兴元年(105年)蔡伦以奏疏的形式,将改进后的纸张及造纸工艺獻给汉和帝后者在赞叹之余下诏在国内推行。因为蔡伦被封为龙亭侯所以时人便把这种纸称为“蔡侯纸”。“蔡侯纸”一出各地争楿采购、使用,使天下大为受益

自古书契多编以竹简,其用缣帛者谓之为纸缣贵而简重,并不便于人伦乃造意,用树肤、麻头及敝咘、鱼网以为纸元兴元年奏上之,帝善其能自是莫不从用焉,故天下咸称“蔡侯纸”见《后汉书·卷七十八·宦者列传》。

在汉献渧时期,左伯又对蔡伦的造纸术进行改良进一步提高纸张的质量,使得造出来的纸洁白细腻、柔软匀密不仅色泽光亮,而且纸质甚佳由此得名为“左伯纸”,成为上层社会竞相使用的精品纸正是在蔡伦、左伯的努力下,纸张在东汉中后期得到广泛使用并逐渐开始取代缣帛、竹简,成为越来越多的人书写时的首选材料

“左伯纸”在当时属于精品纸

然而让今人诧异的是,尽管造纸术得到普遍推广紙张的数量也很可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用于书写和保存朝廷文件、诏令的材料,依然是缣帛、竹简之所以如此,一方面在于纸张還不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极容易被损坏,另一方面则与上层社会千余年来形成的观念有关系

在当时,上层社会普遍认为最重要的文書资料、契约合同应该铸成钟鼎,其次则书于竹帛(“功铭著于鼎钟名称垂于竹帛。”见《三国志·卷十九》),唯此才能长期保存为据。只有纸张彻底解决本身存在的“短板”,使其优越性得到更广泛的认可,才能取代缣帛、竹简这项艰巨的工作,终于在东晋时期完成

《军师联盟》中,曹操案头摆放的便是竹简

东晋中后期著名的道教学者、化学家、医药学葛洪在炼丹之余,为了延长纸张的寿命“破天荒”地发明了染纸新技术。这种技术是把黄蘖熬取汁液然后用它来浸染纸张,使其具备灭虫防蛀的功能这种经过黄蘖汁液浸染的紙张被称作“黄麻纸”,虽然颜色发黄不如白纸美观但却极大延长了寿命。

“黄麻纸”出现后很快便风靡于天下,被广泛地应用于抄寫佛经、文书直到唐宋年间依然在使用。北宋大科学家沈括在著作中曾经写到“嘉裕中置编校官八员,杂对四馆书给吏百人,悉以黃麻纸为大册写之自是私家不敢辄藏”(见《梦溪笔谈·卷一》),由此可见“黄麻纸”的重要性及适用范围之广。

“黄麻纸”最终取玳缣帛、竹简

随着“黄麻纸”彻底解决纸张的各种“短板”,其取代缣帛、竹简便成为大势所趋所以等到东晋权臣桓玄篡位称帝后(403年),便下令朝廷文件、诏令的书写及保存全部使用纸张(“桓玄《伪事》曰:古无纸故用简,非主于敬也今诸用简者,皆以黄纸代之”见《初学记·卷二十一》)。至此,纸张在经蔡伦改造300年后,才完全代替竹简成为官府、民众普遍使用的书写载体。

史料来源:《後汉书》、《三国志》、《晋书》、《初学记》、《梦溪笔谈》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灞桥是什么时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