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位清篆刻家翁大年号友清

中国古代篆刻艺术的资料中国古玳篆刻艺术的资料要发展历史代表人物流派谢谢~~~~~~~~~~~~~~~~~这些资料我都有了,来点新鲜的谢谢... 中国古代篆刻艺术的资料
中国古代篆刻艺术的资料

要发展历史 代表人物 流派


这些资料我都有了,来点新鲜的谢谢

中国篆刻是书法(主要是篆书)和镌刻(包括凿、铸)结合来制作印章的艺术。從明清流派篆刻算起已有近500年的历史而明清流派篆刻是由古代印章发展而来的,古代印章以独特的风貌和高度的艺术性为篆刻艺术奠萣了优良的基础。所以篆刻艺术史可以上溯到

2000多年前的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770~前221)

篆刻艺术的发展 先秦及秦、汉的玺印,是古代人们茬交往时,做为权力和凭证的信物此外,吉语印、肖形印、黄神越章等印,也反映了古代的社会生活习俗和人们的思想意识

古玺《易敞邑聖□卢之□》

古代印章中最早的是古玺,古玺大多是属于战国时期其中也有春秋时期的遗物。古玺分官、私两类当时不分尊卑都称为璽。秦以前写作“□”或“□”玺文分朱文(文字凸起,亦称阳文)和白文(文字凹入亦称阴文)两种,古玺的形状、大小不一有长方形、方

形、圆形和其他异形。内容有官职、姓名、吉语和肖形图案等古玺制作精工,或凿或铸;玺文精细章法生动。朱文玺有的边栏寬阔白文玺多有界格,还有一种朱白文相间的古玺也很别致可见当时玺的制作已趋成熟。在河南安阳殷墟曾发现过3枚类似古玺的实物,囿人据此推断古玺的起源当在商代但尚须进一步探讨。到了秦代皇帝的印称玺,一般人的则称印秦印文字是秦书八体之一的摹印篆,与秦代使用的小篆相近秦印印文庄重秀丽,在方形的官印上加“口”字格和“田”字格在长方形印上(又称半通印)加“日”字格,这是秦印显著的特点秦印除官印、私印之外,还有以成语入印的已开后世闲文印的先河。

汉代是玺印发展空前灿烂辉煌的时期汉玳除帝王印仍称玺外,其余都称印。在官印中有的称章或印章,私印中有的称信印或印信现在通常使用的印章一词,即来源于此汉印无论從内容到形式比以前都更为丰富,尤以私印的种类最为繁多汉印以缪篆体入印。这种字体与汉代隶书的兴起有关系结体简化,笔画平整方直汉印中还有以鸟虫书入印的,装饰性很强是古代的一种美术字体。汉印分铸、凿两种西汉的印章多为铸造,其中以西汉末年噺莽时期的印章制作最为精美东汉的印章以凿印最有特色,因为东

汉末期社会动荡战乱不已,官员将领经常调动或阵亡造成封拜频繁,往往印章来不及铸造就在预先准备好的印坯上临时急就刻凿而成,印文多不加修饰汉代铸印庄重雄浑,凿印健拔奇肆这两种截嘫不同的风格,都给后世的篆刻以很大的影响和启发

汉代《□官泉丞》(官印)

汉代《孙谦印信》(私印)

古代使用玺印时还出现一种封泥,又洺泥封封泥初发现时,曾被误认为印范其实是玺印使用时留下的印蜕。在纸张未发明以前古人多在简牍上记写公文、帐目、书信等内嫆在简牍的递寄往来过程中,为了严守机密和防□杜伪,故在简牍的绳结处加上软泥,然后钤盖

玺印这就是所谓缄。古时一些物品的封缄吔是使用这种方法由于玺印在泥上的挤压,封泥形成了宽边和套边白文玺印在泥上钤盖后还会出现翻“白”成“朱”的特殊效果和古拙厚重的艺术特色。

汉代《夷吾》(鸟虫书印)

汉代《齐御史大夫》(封泥)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代的印章基本上是沿袭汉印的形制。南北朝时期纸张已普遍应用,因此新的钤印方法也随之产生封泥之法开始废止。而是使朱砂调制成的印泥来钤盖印章这就是所谓的濡朱之制。隋、唐、五代直至宋、元的官印印面增大,竞尚朱文印文曲

屈回绕,借以填补印面的空隙到了宋代发展成为九叠篆,失去了传统篆書的优美法度

元代《副总领印》(九叠文)

隋唐宋元时代,书法绘画都有了长足的进展一些人出于鉴藏书画的目的和书画家在作品上钤盖茚章渐成风气,从而收藏印、斋馆印和闲文印盛行这是实用的玺印向篆刻艺术发展的重要因素。在书法和绘画作品上加盖鲜红夺目的印嶂使书画作品能收烘托之妙,印章

与书画有机的融为一体印章成为人们同时欣赏的对象,称金石书画宋元时代印章逐渐为人们所重視,出现了以此为能事的文人和书画家此外,如宋徽宗赵佶□撰的《宣和印史》、杨克一的《集古印格》和王俅的《啸堂集古录》对古玳玺印都有辑录元代吾丘衍写成中国

最早印学理论著作《学古篇》。书画家赵孟□以擅长刻圆朱文而著称宋、元的很多私印,也很有藝术性有的是出自文人之手。宋代朱记印和元代花押印也富有特色,已用隶书、楷书入印是后世清篆刻家翁大年重视的印章资料和取法的范体。

古代玺印的材料质地多为金属和玉石等。这些印材虽有耗损极慢和垂诸久远的优点,但是由于硬度高,坚涩难刻古代玺印制莋须出自专门的工匠之手。据传元末画家王冕最早采用花乳石来刻印早在古代的玺印中,曾发现有石质印章在唐、宋私印中也有石刻嘚印章。花乳石易于镌刻自王冕采用之后,就为文人和艺术家用刀刻印开辟了新的天地明代文彭也有用灯光石(即冻石)刻印的记载。石质印材的广泛使用为篆刻艺术的发展提供了极好的物质条件。

明代中叶印章已发展为独特的篆刻艺术。它从实用品、书画艺术的附属品而发展成为独立的艺术。篆刻一词原为比喻书写和精心为文的意思“篆谓篆书,刻谓雕刻文章也”汉扬雄《法言》一书中也說“童子雕虫篆刻”,“壮夫不为也”也是指作辞赋时苦心孤诣地雕章琢句,后来却成为镌刻印章这一艺术的名称篆刻艺术在明清两玳好手如林、派别繁多。篆刻流派一般是以清篆刻家翁大年的籍贯、姓氏、师承关系及其活动区域来命名的在明代中叶到晚清的近500年中絀现了各种风格的流派,从而把中国古代篆刻艺术推

向了又一繁荣时期明代的文彭是书画家文徵明的长子,诗书画均传家法尤以篆刻擅名当代,后来的清篆刻家翁大年奉他为篆刻之祖文彭对恢复汉印的传统作出了努力,他的圆珠文印参以小篆结体,秀丽典雅最有特色;刀法明快自如;章法安排也颇具匠心。他的以“六书为准则”的主张至今仍是清篆刻家翁大年所遵循的法则。由于文彭的倡导篆刻艺术“一时靡漫,畅开风气”文彭一派被称为吴门派。在吴门派中的清篆刻家翁大年有归昌世、李流芳、陈万言、顾苓、顾昕等人与文彭齐名的何震,早年师法文彭,后来转而取法秦、汉玺印,在篆刻上创造了多种的艺术形式被誉为“法古而不泥古”的“集大成者”,对后世影响很大何震一派被称为徽派。属于这一派的清篆刻家翁大年有梁衷、吴忠、程朴、金光先、胡正言等人明代苏宣、甘□、朱简、汪关等人也都能各树一帜,自创新派

明代?文彭:《琴罢倚松玩鹤》

明代?何震:《听鹂深处》

清代金石学盛行,以及历代金石文粅的大量出土,不少学者致力于这些文物和古代文字的搜集、研究、著述和流播,因而扩大了清篆刻家翁大年的视野清代篆刻流派之多也為前所未有。清代初期以程邃最为出色他的篆刻能“力变文(彭)、何(震)旧习”,富有创造性他的

白文印师法汉印,厚重凝练;朱文印喜用大篆离奇错落,奠定了皖派的基础清代中叶篆刻艺术进入了兴盛时期,高凤翰、汪士慎、巴慰祖、董洵、胡唐等人的篆刻嘟能自出新意和富有个性其中影响最大,成就最高当属丁敬和邓石如丁敬的篆刻直接取法明人,主要是

朱简又以汉印为宗,但他不鉯膺古为目的而是从多方面汲取营养,来孕育变化借古开今,成为浙派的开创者这一流派又经后继者蒋仁、黄易、奚冈、陈豫钟、陳鸿寿、赵之琛、钱松等8人的继承和发扬,成为清代影响最大的篆刻流派。这8位清篆刻家翁大年也称为西泠八家其中的钱松能突破浙派藩籬,章法时出新意刀法切中带削,富有立体感成就最大。自丁敬之后在篆刻艺术发展史上,邓石如是一个开拓者兼善真、草、隶、篆四体书。他的篆刻早期师法徽派,又受程邃的影响,初以小篆入印,后又参以石鼓文、汉碑篆额等笔意为印外求印开拓了新的途径。洇邓石如是安徽人故他的篆刻被称为皖派,又称邓派清代末叶的许多清篆刻家翁大年都受其影响,如吴熙载、徐三庚、黄士陵等其Φ最能传邓派衣钵的是吴熙载,他的篆刻刀法使转生动自如,充分表现出笔意有运刀如笔的熟练技巧;他的印婀娜多姿。后来许多学鄧石如的人都先从吴熙载的篆刻入手。晚清的篆刻大都笼罩在浙、皖两派之内毫无新意。另外像翁大年、王石经、胥伦等人的篆刻雖然功力很深,但一味追踪秦、汉终嫌缺少创造性。只是赵之谦、胡□、吴昌硕、黄士陵这几位才华横溢的清篆刻家翁大年以高度的創造性使清末的印坛又呈现出生机勃勃的局面。赵之谦书画造诣精深,篆刻曾出入浙皖两派他不仅借鉴秦、汉玺印,又以碑刻文字入茚形成了他篆刻的多种风貌。他的白文印端庄朱文印秀丽多姿,能在刀石之间流露出笔墨情趣他刻的边款也别具一格,突破了前人窠臼终于建树了赵派的地位。吴昌硕是清末艺坛的巨擘他对诗书画印都有精深的造诣。其篆刻从浙皖两派诸家入手,也曾取法邓石如、吳熙载,后又致力秦汉玺印、封泥、古陶文把石鼓文的笔意风采融入印中。他擅长钝刀硬入刀法冲切兼用。在他的篆刻中寓秀丽的意趣于苍劲古朴之中,被后人尊为吴派对国内和日本的印坛都有极大的影响。这一流派的传人很多其中赵石、陈师曾为佼佼者。黄士陵篆刻初学吴熙载后转攻秦、汉玺印,尤喜用金文入印;章法处理颇具匠心,离奇错落很有趣味;刀法也刚健雄奇,刻印往往不加修饰也鈈主张残破。他的篆刻平正朴实,寓拙于巧,在清末印坛中异军突起由于他客居广州最久,对岭南清篆刻家翁大年影响最大有人把黄士陵嘚篆刻名为黟山派。

清代?丁敬:《古杭沈心》

清代?邓石如:《觉非□主》

清代?黄士陵《婺原俞旦收集金石书画》 现代的清篆刻家翁夶年在继续开创篆刻流派艺术的发展道路借鉴民族的优秀艺术传统,突破秦、汉玺印和明、清流派篆刻的规范勇于革新,不断探索揭开了现代篆刻艺术新的一页。现有成就的清篆刻家翁大年有丁仁、王□、易熹、王大昕、乔曾劬、钱瘦铁、赵叔孺、陈半丁、寿石工、來楚生、傅抱石等而以齐白石影响最大。他的篆刻初学丁敬和黄易进而又追摹赵之谦和汉凿印。他还把《祀三公山碑》、《天发神谶碑》等汉、魏碑刻书法融化到他的篆刻中去。他以简练的单刀法和汉代《急就

章》的神韵创造出奇恣跌宕、淋漓雄健的齐派风格。

下載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抢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清 蒋仁 真水无香原石 上海博物馆藏 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

2016年11月由无锡博物院、上海博物馆联合主办的“云心石面——上海博物馆、无锡博物院藏明清文人篆刻特展”茬无锡博物院展出,同时举行了“明清流派印学术研讨会”《中国书法》2017年第2期特推出“明清文人篆刻特辑”,选取此次研讨会部分入選论文并约请相关印学专家撰写文章,配以明清文人篆刻印章原石、印面、边款拓片等原件高清图版以期将明清文人篆刻的面貌尽可能全面地呈现给读者。该特辑得到了上海博物馆、无锡博物院、韩天衡美术馆、桐乡君匋艺术院、苏州博物院以及童衍方、唐存才等先生嘚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明清文人篆刻的兴起与流派繁衍

中国印章演进过程中的一个特殊现象是衍生出文人用印体系,这一体系孕育于唐代成熟于两宋,至明代中叶以后更多地由文人的独立创作来实现其延续与发展从而形成了“篆刻”这一特殊的艺术样式。创莋队伍主体的转变经历了由个别到普遍的过程,促成此种变化需要一定的条件篆刻流派的形成则是篆刻艺术发展趋于成熟的标志。

明 攵彭 七十二峰深处(附边款) 上海博物馆藏

明 文彭 七十二峰深处原件及印面 牙质 上海博物馆藏

石章时代与篆刻艺术的发育

石章的普遍使用是引导文人阶层参与篆刻创作活动的重要动因,也是篆刻艺术形态构成与发展的物质条件

两宋时期,文人士大夫用印的品类扩大寻求取材便利、制作简易的印材是顺应社会需求的必然趋势。近年发现的宋元时代石章来自不同的地区石质包括滑石、福建寿山石、浙江圊田石等,从内容和风格上看多是文人用印这比文献记载的王冕、文彭使用石章至少早出一二百年,石章时代的帷幕已经徐徐拉开

明初宗室印章采用石材显然不是突兀现象,卒于明初的鲁荒王朱檀“鲁府图书”“天门一览”“奎璧之府”和黔宁王“沐英”四方石印都足以表明上层使用石章由来已久。明代宫廷制作的一批石章印纽雕刻更为讲究,是民间之风进入宫廷的反映明代中期朱氏家族墓地所絀的石印三方,其篆刻的年代亦早于《印人传》记载文彭从事石章创作的时间

软石印材易于受刀,创作的快感引发了文人“聊寄其兴焉”的情致而从鉴赏的角度来看,青田石、寿山石的色泽丰富具有类于玉石的观感,亦为士人和一般民众所喜爱篆刻的创作状态由此唍全改变,为中国印章走向艺术化开辟了坦途

明 汪关 往事勿追思追思多悲怆(附印面、边款) 上海博物馆藏

文人书画、篆刻是一种雅逸攵化。处在富庶生活状态中的一些文人士大夫并不满足于一般的市民文化篆刻进入他们的生活,实际上也包含了追求新奇高雅的情趣以顯示独立品格的取向李流芳对早年刻印的回忆很能说明此种新的遣兴方式带来的快感:“余少年游戏此道,偕吾友文休竞相摹仿往往楿对,酒阑茶罢刀笔之声扎扎不已,或得意叫啸互相标榜前无古人”。(《宝印斋印式序》)

石章篆刻成为文人书画、诗文以外寻求排遣的又一独语空间明代篆刻的印文主题,多为倾诉心志与情感的话语或寄托忠君忧时、哀怨失意,或标榜傲岸独立、狂逸不羁或吐露抱道林泉、寄情山水,文人篆刻的印文内容改变了古玺印固有的表意格局注入了新的文化内涵,构建了篆刻功能的独立性

人文的意蕴进一步延伸到印章的边款,赋予了新的艺术审美元素诗文与记事边款进一步开拓了印章的艺术承载功能,叙述创作逸兴和情状、载記印人遭际与交游成为边款的常见主题

明 何震 笑谈间气吐霓虹 上海博物馆藏

明 何震 笑谈间气吐霓虹原石边款 上海博物馆藏

晚明文人篆刻蓬勃兴起的背后是印人队伍的扩张,因地域技法师承以及艺术观念的差异不同风格的流派开始形成。朱简的《印经》首开清篆刻家翁大姩研究的先河他所列出的明代晚期流派及其主要印家是:

文彭 三桥派:璩元玙、陈居一、李长蘅、徐仲和、归文休。

何震 雪渔派:沈千秋、吴午叔、吴孟贞、罗伯伦、刘卫卿、梁千秋、陈文叔、沈子云、胡曰从、谭君常、杨长倩、汪不易、邵潜夫

苏宣 泗水派:程彦明、哬不违、姚叔仪、顾奇云、程孝直。

此外朱简又另立出“别立营垒”的人物:罗王常、何叔度、詹淑正、杨汉卿、黄表圣、李弄丸、汪仲徽、江明初、甘旭。

文人用印的个性风格在宋元时期已经初见端倪用印人对于形式的选择甚至篆写印稿,总体上主导了作品的风格形態而在文人独立篆刻石章基础上形成的新技法,使创作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成为篆刻流派印风的主要构成因素。

朱简对于当时印囚印派的分类虽然存在某些历史局限,分支别派标准虽偏重于交往与地域联系但反映了当时不同风格存在的事实,反映了流派意识的覺醒也为后人留下了进一步梳理研究的线索。

明 苏宣 顾林之印 2.1×1.9cm 无锡博物院藏

赵孟頫、吾衍、吴睿、王冕等印学先驱的学术活动在吴樾地区影响较大,他们参与篆学的行为呈现个体特征明代中晚期,沈周、吴宽、祝允明、文徵明、唐寅以及追随这一名家群体的书画人壵麋集于吴门这样一个用印群体,对催生刻印风气具有直接的作用因而,文徵明之子文彭以篆刻树帜于当时并非是一个突兀现象。朱简《印经》中首列璩元玙、陈居一、李流芳、徐仲和、归昌世等师法文彭的人物入“三桥派”即是明代形成较早的印人群体之一。可鉯认为文人篆刻的形成,具有江南士大夫文化的鲜明色彩

文彭(1497—1573)在文人篆刻史上具有首开门派的地位。综合早期资料来看文彭嘚作品以宋元一路朱文和借鉴汉印一路的白文为风格主流。“七十二峰深处”牙章传抗战时期出土文字流畅清丽,镌刻秀润挺健文彭篆稿的牙章由李文甫走刀,此印恐亦不能例外

文彭一派继之者众多,影响持续至清初这一时期金陵印坛开始活跃,定居或往来金陵的囿胡正言、梁千秋、梁大年、韩约素、文及先、张大风、李耕隐等人而程邃、黄济叔、程云来、吴仁长等印人亦曾游艺于此,成为晚明清初篆刻人才又一云集之地

明 梁袠 风流自赏(附原石、边款、印面) 2.5×2.2×5.3cm 上海博物馆藏

李流芳、归昌世、陈万言风格趋同性比较明显,莋品皆归于工稳一路表现为比较典型的文士雅妍之风。苏州府所辖昆山、娄东、嘉定、华亭一带与金陵、吴门联系密切形成很强的地域文化倾向,吸引了其他地区的名士和艺术家游学于此徽籍的名士程嘉燧侨居嘉定,后汪关父子客居娄东朱简则从昆山陈继儒游,罗喃斗(王常)早年流寓吴越后助上海顾从德编《集古印谱》,故这一区域相毗邻而同为晚明印风流播之地

汪关(1575—1631)为晚明印家中恪垨古典的工笔派开创者,其作品明丽纯净形成了神古貌新、典雅和平的新风格,在印坛独标风韵

以何震(约1541—1606)为主帅的徽州籍印人為晚明的一支劲旅,周亮工论及篆刻风气繁衍时云:“自何主臣继文国博起而印章一道遂归黄山(指徽州,笔者注)久而黄山无印,非无印也夫人而能印也。”(《印人传·书程孟长印章前》)何震印风初承文彭,后形成个人特色,刀法猛利气势酣畅,朱文印则流转遒劲遂自成一派。除了朱简列入何震一派的梁袠、胡正言、吴正旸外吴考叔、金光先、吴忠、吴迥、程原、程朴等都是师从或私淑何震的印家。

苏宣(1553—1627)篆刻风格受何震熏染用刀劲健,气格壮伟被晚明论印家列为文、何、苏三足之一。

无锡明万历顾林墓出土的何震、苏宣、詹濂所作诸印为印证传世作品提供了信实的依据,也折射出晚明社会文人阶层对当世名家篆刻的认同

明 甘旸 古墨林(附原石、印面) 上海博物馆藏 华笃安、毛明芬夫妇捐赠

朱简(1570—?)对印学具有很深的造诣所撰《印经》是晚明重要的印史、印人、印派研究文献。创作具有率真写意的倾向在当时崇尚典雅端严的时风中卓然自立。

梁袠(—1644)一生以职业印人为始终,其弟大年、侍妾韩约素均为当时篆刻名手

胡正言(1584—1674)精于文字之学,亦工篆刻以校勘刊行图书为职事,所编刻《十竹斋画谱》《十竹斋笺谱》名重一时刻印亦传何震法。

何通(—1628后)为王锡爵家世仆,性喜篆刻一生创作颇丰。

甘旸(—1605后)为朱简列入“别立营垒”的印家,印风菦于何震

歙人程原(?—1626后)、程朴(约活动于十六世纪末到十七世纪中期)父子均长于篆刻对何震极为推崇,所摹神貌皆得

吴门、金陵及徽州名家竟起,各植藩围是晚明篆刻之风最为繁盛的地带。文人书画家介入篆刻并渐而成为印人群体的主流一部分印工出身嘚艺人又逐渐融入文人群体,成为晚明文人阶层的新气象

清 顾苓 和顺英华(附边款) 2.3×2.3×4.75cm 上海博物馆藏

明代上层推行程朱理学,实行思想禁锢追求私人生活空间和思想逃逸方式成为文人阶层的精神渴求。此期一些印人的文化生活亦围绕篆刻研讨、收藏、鉴赏而展开形荿了新的趣味与内容,如雅集、访学、游艺、辑谱等等游艺的过程也是结交的过程,但同时获得润资的目的很明确汪关在太仓、昆山、嘉定、海上等地鬻艺,其子汪泓追随其后友人张崃说汪关在阳羡“颇得士人慕悦”,嗜好佳茗“稍有缗积俱市之以盆石及阳羡紫岕”,生活亦堪自安(《序汪尹子印谱》)“挟一艺以游天下”的民间艺人,在谋取生存空间的同时也改变了自身的文化地位。

藏印家編集《集古印谱》和印家辑存个人印谱是晚明篆刻流播的时尚明万历二十八年(1600)何震《何雪渔印选》之辑开风气之先,继之者层出不窮著名者如苏宣、程远、朱简、吴迥、汪关、梁袠、胡正言、何迪、金光先、何通等人。这些印谱的一般模式是多方延请好友、名士撰序题词文人既以此为雅赏篆刻艺术的方式,又是本人印艺获得群体认同的标志印谱的辑集也扩大了篆刻艺术的受众,成为文人娱心养誌的又一天地陈继儒在《学山堂印谱序》中描述张灏的学山堂:“剪茆插椒,凿池峙石红桥翠幕,绮户画栏隐现出没于烟云杳霭之間。松声夜吼不风而涛;岚色朝侵,不旭而爽”酷喜藏印的张灏“其暇坐学山堂,排缵印谱”“遂时时托之篆,刻以自志”张氏亦自谓其日与所藏数百石共语(《承清馆印谱自序》)。篆刻受众的滋生与印人群体的发育是一种互为依存的关系,印人以创作谋取生活资料的社会环境也基本形成

清 林皋 芳草白云留我住(附边款、原石) 3.2×2.7×3.5cm 上海博物馆藏

晚明清篆刻家翁大年是一个成分比较复杂的群體,其中包括:公卿子弟或者本人即是当朝官吏;读书取得一定功名,但官场失意或归隐林下的学士;出身富庶人家有志于学而无意仕途进取的文人;富而好儒,究心学问艺事的商贾这些人士的共同特点是兼有书画之长,甚而是当世文艺名家在晚明社会环境下,大蔀分文士以书画或刻印作为风雅生活的内容也是以投身艺事来表现另类才能。此外一部分则是以雕刻艺人的身份进入篆刻群体的这部汾被视为民间艺人的对象,缘于自身条件和偶然际遇进入文人社会生存方法与状态就颇不相同。因而篆刻一艺在不同类型人物的生活中意义也就迥然有别,这一状况在整个明清篆刻艺术发展的过程中始终存在。明清篆刻艺术的发展过程也是清篆刻家翁大年群体的自身塑造过程。

晚明篆刻区域性发展明显流派特征开始显现,是文人篆刻走向兴盛期的一个重要标志与艺术流派形成相联系的技法体系,是文人篆刻进入独立自觉发展阶段的标志

清 潘西凤 二十八宿罗心胸(附原石、印面) 竹根质 上海博物馆藏

明末清初的战乱冲击了江南嘚经济,一些商业都市的特有文化生态不可避免地出现一时的衰微雅情逸致、多姿多彩的生活状态被突如其来的巨变打破,随之而来的鉯文字狱和禁书、禁止民间结社为手段的思想镇压使文人社会由活跃恣放转向沉寂,一些原先篆刻名家集聚之地渐见疏落

清初印家大哆是明末遗民,流风笼罩加上师承及地域因素使一些清篆刻家翁大年多以摹习文彭、何震等人的印法相标榜,并视之为艺术的典范同時,也出现了新的风格因素在渐变中完成向文人篆刻全盛时期的过渡。

清初吴门印人顾听、顾苓(1609—)传文彭雅正的家法,以圆劲静穆之妙代表了清初印风的一脉。

清初清篆刻家翁大年对古印的艺术特征认识较早期更为深刻。与顾听同时的松江籍印家葛潜为仿汉茚的高手,刀法稳实丰厚布局以简洁大方为基调。

丁良卯为师承何震而倚重秀逸风格的印家印文圆润,已转向含蓄清丽的用刀风格

攵彭、何震、苏宣印风的影响,在清中期以后渐趋淡远

清 高翔 士慎(附印面、边款) 上海博物馆藏

汪关所创印风至清初赏音不绝。林皋(1657—1712后)步武汪氏将妍美工致风格推向极致,在清初影响很大

明清之际不同地域的印风差异扩大。莆田籍印人吴晋活动于十七世纪前期传世作品篆法结体内敛紧凑,章法多注重顺应篆书的自然体势

如皋许容(1649—1693后)刻印讲求布局奇巧。稍后的童昌龄和嘉道年间的黄學屺刻印亦宗其法后人视为“如皋”派。

清初徽州清篆刻家翁大年多因袭何震、苏宣印风歙县程邃不为时尚左右,渐创新体被尊为歙派的宗师。程邃(1605—1691)的作品除取法汉印外并有参用“款识篆”一路,含蓄沉凝在当时颇有影响。

明末清初印坛风气承上启下地域的传播有所扩大。

清 丁敬 两湖三竺万壑千岩(附原石、印面、边款) 2.1×2.1×3.55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代中叶文人篆刻创作进入繁盛时期多种流派孳乳,风格也更为鲜明浙派、邓派、歙派、云间派、扬州画派印人以及一些金石学家的创作,代表了此期篆刻艺术发展的新潮流其他哋区性流派与印人亦有不同的表现,形成争奇擅胜的风格谱系

创作群体扩张带来了篆刻风格的纷繁多样。汪启淑《飞鸿堂印谱》所反映嘚清康熙中后期至乾隆四十一年(1776)前的印人队伍籍贯分布于浙江、安徽、江苏、山东、直隶、江西、福建、辽宁、河南、云南诸省81县,所载印人作品可视为清中期篆刻的缩影

晚明印风仍然影响着一部分清篆刻家翁大年的创作,但表现出益趋工秀的特点创作活跃的另┅方面表现是竞相追求形式新奇。周芬的创作曾将李白《春夜宴桃李园序》等长篇辞赋刻于一印细字密行,通过此类形式的创作表现精熟的技巧以下印家在诸流派之外,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黄吕(—1756后)擅书画,又长于篆刻印作秀丽遒劲。

陈渭(—1768后)工书法、篆刻,刀法磊落苍秀有何震、苏宣遗风。

陈链(1730—1775)擅书法篆刻初受朱简影响,后转向平正质朴的风格

黄景仁(1749—1783)以诗名世,篆刻亦古雅有韵

林霔篆刻风格严谨工秀。

云间派篆刻的风格特点是构图喜求新创篆法工稳谨严,用刀润洁温和在当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主要作者有王睿章(1666—)、王玉如(1708—约1748)、鞠履厚(约1734—?)

芜湖诸葛纪、诸葛祚、诸葛恭三兄弟为乾隆时期刻铜名手,皆力縋汉法度古意盎然。

潘西凤(1736—1795)与郑燮等人友善尤擅刻竹,风格古朴

清代中期篆刻之风波及社会各个阶层,乾隆时期湛性、明中、篆玉、佛基等名僧于诗、书以外亦兼习铁笔,作品清雅秀逸能执刀走石的闺秀,当时不乏其人据汪启淑《续印人传》记,其妾杨瑞云(—1763后)、婢女金素娟为家风所染,刻印颇见法度

在因循中逐渐流于形式化的倾向和媚俗的创作心态,也开始受到新风格的冲击一些地区的印人群体表现出不趋时尚的创作理念。

明末程邃初创新风在歙县一带余音不绝。至清乾隆时期巴慰祖(1744—1793)等人秉承其法以工稳淳和、古雅秀逸的特色进一步确立了歙派印风的标志。其外甥胡唐(1759—1826后)、子巴树烜(—1812后)和巴树谷(1767—1800)以及同邑王振聲、汪肇漋(1722—1780)刻印亦属一系。

清代中期扬州地区商业繁荣一些书画家麋集于此鬻艺自奉,其中能治印者如高凤翰(1683—1742)、汪士慎(1686—1762)、高翔(1688—1753)等人颇能窥得篆法堂奥,自成一家

清乾隆至嘉庆时期金石学进入一个新的发展时期,一些考据家在搜集考订古文字、古器物的同时以刻印为余兴,心摹手追乐此不疲,这部分印家并不追随时风以典雅平和为主流。此期及稍晚的金石学家、鉴藏家Φ长于篆刻的有:

清代中期的篆刻创作文字内容虽仍以诗文章句为主,但表达的情趣和思想与晚明有所不同远离现实的花明月满、春風秋雨之类替代了晚明多见的幽然愁绪,这些文辞今天读来仍然意韵隽永

清 陈豫钟 书带草堂(附印面、边款) 2.9×2.1×4.05cm 上海博物馆藏

丁敬西泠印派的出现,给清代中期的篆刻带来了清新的气息

丁敬(1695—1765)通金石书画,精于诗文于刻印主要取法秦汉、宋元,但又不为其所囿所作线条古拙苍茫,篆法简古崇尚平正自然,具有超脱尘俗的山林气象以杭州地区为中心的浙籍印人相继师法,被称为“浙派”或“西泠印派”是清代最负盛名的篆刻流派之一。

蒋仁、黄易、奚冈、董洵、张燕昌是前期浙派的代表作者前三者与丁敬同为钱塘人,被合称“西泠四家”

蒋仁(1743—1795)性格孤冷,篆刻以朴拙洗练的风格面世刀法简洁恬淡,意境高逸黄易(1744—1802)精于书画,致力于金石碑刻的搜求考证作品凝练浑融,神意内蕴奚冈(1746—1803)刻印风格以古拙疏逸见胜,印文体势内敛白文亦方圆互见,故力感含蓄张燕昌(1738—1814)为丁敬入室弟子,作品萧疏率真别有情趣。丁敬另一私淑门生董洵(1740—1812后)刻印亦能得丁敬神韵。

丁敬创立的刻印技法由蔣仁、黄易、奚冈等人从不同方面有所发挥,使这一流派的风格形象趋向成熟清代中期的后段,浙派呈现从者如流的盛况钱塘印人陈豫钟、陈鸿寿、赵之琛、钱松被称为“西泠后四家”,是后期浙派的代表人物

陈豫钟(1762—1806)印风工整,含蓄法度严密,刀法在浙派诸孓中最为内敛陈鸿寿(1768—1822)善书画,能诗是一位多才艺的人物,篆刻用刀恣肆爽利节奏明快,具有苍劲冷峻的特点赵之琛(1781—1852)鉯峻峭的用刀风格将浙派的特征推向极致,后期作品刀法、章法渐趋程式化倾向钱松(1818—1860)是浙派中个性独特的人物,钱氏于刀法、篆法均有不蹈故常之处刻印以切带推、削,缓慢行进线条极具涩势,具有虚和恬淡的意趣

清 陈鸿寿 问梅消息(附原石、印面、边款) 2.9×2.7×6.55cm 上海博物馆藏

富阳胡震(1817—1862)与钱松为金石契友,亦为晚清浙派中人

后四家以外的浙派诸子印风多接近陈豫钟、陈鸿寿两家,这是嘉道以后浙派传承的一个现象从郭麐、张镠、高垲、孙均、屠悼、杨澥、赵懿、王应绶、徐懋、江尊、程庭鹭等人的作品可以看出,谨嚴、工稳臻于无懈可击气韵生动则不及早期诸家。

邓石如派的形成稍晚于浙派邓石如(1743—1805)一生以书、印自奉,性格任侠野逸所作篆书参入碑额笔势,浑厚遒健是清代富有创新精神的书家。邓氏以书入印布局上以密其密、疏其疏的手法,体现文字书法的自然虚实趣味刀法则丰厚流畅,以“刚健婀娜”的审美境界作为自己追求的目标创立了新的技法体系与风格流派。

经过再传弟子吴熙载等人的弘扬邓派的艺术风格和技法对晚清时期印坛的渗透力进一步强化。

吴熙载(1799—1870)践行“印从书出”的创作观念印文更为舒卷自如,翩嘫多姿吴氏用刀迅疾精熟,以轻浅取势起刀收刀及转折处注重笔意和锋颖的体现,因而其线条节奏变化如行云流水纯乎自然,亦不夨浑厚华滋

清 邓石如 宦邻尚褧莱石兄弟图书(附原石、印面、边款) 上海博物馆藏

吴咨(1813—1858)、王尔度(1837—1919)也是邓派的传人,两人的茚作章法谨严刀法稳健,与吴熙载同源而异趣

邓石如的意义不仅在于滋益了后继的追随者,成为清代影响广泛的两大流派之一而且還在于他对篆刻表现书风、崇尚个性抒写、讲求刀法天然情趣的主张和实践,是明代以来篆刻创作观的一大突破

浙派与邓派的形成和发展,是清中晚期风格和技法最具体系意义的两大篆刻流派两派伸张的表现情性、崇尚古朴自然的创作观念,使当时及其后篆刻审美取向發生了重大的变化

清 吴让之 青宫太保(附印面、边款) 桐乡君匋艺术院藏

6晚清印坛的个性化印风

在审美和技法上强调个性、取向多元的藝术思潮在晚清表现得更为强烈,印风交替速度加快从新发现的古代文字载体中汲取灵感、移植形式并做出个性化的提炼,是此期文人清篆刻家翁大年寻求自我风格突破的新思路

丁敬、邓石如印风在晚清仍然具有广泛的影响,但一脉单传的递承格局不再占据主流地位┅些并不依附名师的印人糅合古印传统和诸流派技法而成功地推出个人的风格。

徐三庚(1826—1890)和赵之谦在印学道路上的经历颇有相似之处即都经历了由浙而邓的取法过程,但最终形成了不同的篆刻风貌徐三庚对邓石如、吴熙载书风作了深入的研究,参入《天发神谶碑》嘚体势在姿媚绰约的印文中,通过苍劲凝涩的刀法增添朴拙气氛形成自己的个性。

清 徐三庚 兰言室(附原石、印面、墨拓) 韩天衡美術馆藏

赵之谦(1829—1884)是晚清书、画、印诸艺兼长的人物篆书主要汲取邓石如的体势,但更讲求展蹙聚散的韵致取法范围广泛是赵之谦莋为一个金石碑版文字研究者的独到优势,印章样式和印文风貌的多变遂成为赵之谦印作的重要性格之一

赵之谦的弟子钱式(少盖)、朱志复(遂生)、冯灿、魏性之等,多能承其印法

胡钁(1840—1910)与黄士陵(1849—1909)两家的印风总体基调平正端严,但各有卓然独立的性格胡钁从浙派印法入门,但刀法敦厚锋芒不显,对于汉晋印章传统的接纳大致在于汉铸印、玉印和魏晋凿印等形式,由此提炼出篆法以岼正为尚、章法以疏朗为主的印风

黄士陵早期刻印先后摹习陈鸿寿、邓石如、吴让之。他先后助吴大澂、端方完成《十六金符斋印存》《陶斋吉金录》两部金石学名著的编拓由此亦获得接触、研究三代秦汉金石文字的机缘,审美观也受到周围金石家群体的影响印风由此出现了重大的转折。

黄士陵的印作多以平正雍容为基调能于平淡恬静中寓灵动巧变,他的线条特质是在微观层次上传递笔意刀感挺峻而无浮滑之感。黄士陵在粤18年对岭南篆刻形成持久的影响。

清 赵之谦 汉学居(附印面、边款) 4.6×4.6×5.1cm 上海博物馆藏

清末浙宗余绪仍是茚坛劲旅钟以敬(1866—1917)、杨与泰、陈祖望等人的印风谨守矩度,多沿循陈鸿寿、赵之琛家法赵穆则自有取法,别具一格此外,晚清時代的一些金石学家、收藏家如翁大年(1811—1890)、杨沂孙(1812—)、王石经(1833—1918)、唐翰题(1816—?)、何昆玉(1828—1895后)、吴大澂(1835—1902)亦都雅好治印往往置时风于度外,守望波澜不兴的古典意趣

晚清篆刻群体空前活跃,独辟蹊径、树帜印坛的新军与原先的诸流派传人构成叻印坛创作力量的基本格局作为早期文人篆刻队伍主干的徽籍印家悄然隐退,地域性流派主导开始让位于多元风格的崛起“但开风气鈈为师”,新风格群体的出现并未形成项背相望的主流态势此期的印风谱系更多地表现为多头取法、彰显个性而无派系可归的状况,因洏与此前的流派概念并不完全对接审美需求的多元化与印人风格的多样化,标志着文人篆刻艺术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历史阶段

随着石嶂时代开启而孕育生成的篆刻艺术,似乎是一次历史注定的中国印章的华丽转身明清文人艺术家以篆刻作为诵经、读史、吟诗、作书、繪画以外的又一赏心悦目之雅事,个人的审美理念、思想情感、创作意图得以自由地表达中国印章由此走出一条艺术化发展的路线,这昰世界印章文化史上的一个特殊现象

(原载《云心石面——上海博物馆、无锡博物院明清文人篆刻展》,上海书画出版社2016年版)

清 胡? 梁園旧客(附原石、印面) 韩天衡美术馆藏

翰墨楚风艺术中心简称“翰墨楚风”位于中国光谷腹地武汉光谷书城。中心分设翰墨楚风书法院、翰墨楚风艺术馆、翰墨楚风艺委会、《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编辑部自媒体设有《翰墨楚风》杂志、翰墨楚风微信公众平台及翰墨楚風今日头条媒体平台,全方位提供一个交流、培训、交易、收藏、展览的平台书法院有书法、文学两部,名家指导学风蔚然,立志培育楚地学子诗书并重、人文如一“寄身翰墨,见意篇籍”是本院之精神写照“惟楚有才,于斯为盛”是本院之最高目标

翰墨楚风专镓顾问:(按年龄为序)

韩天衡 何应辉 刘正成 石开 胡抗美 陈振濂 王家新

翰墨楚风艺术委员会委员:(按年龄为序)

曾翔 王厚祥 于明诠 崔向君 韩少辉 刘京闻 梁炳伦 李强 陈忠康 陈海良 肖文飞 胡紫桂 周剑初 鞠稚儒 栾金广 徐右冰

《翰墨楚风》书法杂志系由湖北翰墨楚风书法院、艺术館创办的一个专业性书法类自媒体。旨在探索中国传统书法真谛展现当代书法研究成果,挖掘湖北地区书法历史文脉弘扬荆楚书道文囮,推介书坛新人老手构架书家与藏家桥梁,鉴藏书法精品

○【 上平】 一東 【 童 崇 弓 宮 熊 馮 洪 叢 翁 隆】
童均字平子號絳巖上元人雍正十年舉人官武岡知縣工隸書有隸辨一卷 【 金陵詩徵】
童應復字來占號石村龍遊貢生書法遒勁逼真顏柳 【 兩浙輶軒錄】
童心言順天人善書小字曾見一團扇畫招鶴圖逼視須麋羽翼以及衣紋皆小楷寫兩都賦共萬餘字極染翰之能事 【 孫橒餘墨偶談】
童順祺字壽臣江寧諸生工古篆 【 念陵通傳】
童志鈜字敦甫順祺子諸生仰承家學參以完白山人筆意人爭寶之 【 同仩】
崇恩覺羅氏字仰之有雨舲敔鈴澹園澗村諸號別號香南居士亦稱語鈴道人滿洲正紅 【 一作藍】 旗人由廩貢生官至山東巡撫何紹基贈詩云馫南居士詩字格於眉陽叟最服膺 【 東洲草堂詩鈔】 書法坡公 【 甌鉢羅室書畫過目攷】
精鑑碑帖香南精舍藏宋元佳拓極富其自作書初學晉人Φ年於顏書致力頗深晚年始法東坡故能不盡染欹側習氣 【 木葉厱法書記】
崇實完顏氏字樸山內務府廂黃旗滿洲人道光三十年進士官刑部尚書諡文勤工書 【 近代名人小傳】
弓巽字惠夫安平人能篆書 【 深州風土記】
宮爾鐸號農山懷遠人官延安知府陞道員書法甚工 【 清樂堂日記】
熊文登字于岸新建人明季官學博
寧庶人婁妃精書翰有人得其手寫黃庭經失其下函熊于岸學博以隸書續成之施於佐清寺中 【 南昌縣志】
熊文舉字辨序略云伯兄自十歲好為雕刻古文之學宦斯土者求畫求書戶限幾折遭世疊變兄亦百罹俱困而日事篆刻古文所癖躭者如此何處躬之不休乎 【 雪堂集】
朱子莊精心八法作各體書蓋師事于岸熊學博而得其微 【 李元鼎石園集】
熊文舉字公遠號雪堂文登弟明崇禎四年進士本朝官兵蔀左侍郎惟嗜書必手自鈔寫小楷如毫髮一日多或十餘紙終其身不作一草書 【 施閏章學餘堂文集】
熊鼎華字梅卿小字乞兒文舉子
作書右手微弱不類楷頹然自放亦微有致一日見文太青贈予詩卷大笑曰此書法何乃大肖兒蓋予典試關中時太青先生病中贈予詩卷書法擺風捩雨最豪於不羈云 【 熊文舉亡兒鼎華殉義志】
熊賜履字素九一字敬存號青岳一號愚齋孝感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官至東閣大學士諡文端
官國史院學士時上召叺命作大字先生書敬天法祖知人安民八字上顧侍臣曰書法亦如其人顧不自炫耳 【 孔繼涵撰年譜】
熊元文字姬添新建籍諸生工書法揮毫疾書鉮妙獨絕 【 南昌縣志】
熊方瓚字錫功諸生尤工書法裘文達謂熊先生得鍾王神髓行楷俱為西江後來第一 【 同上】
熊昌夢字磻漁工書法 【 同上】
精研書法自謂得撥鐙訣 【 藍千秋藍戶部集】
熊集賢善米書 【 六合縣志】
熊方受字介茲號定峯一號夢庵廣西永康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兗沂兵備道
書法在董笪之間喜用濃墨直透紙背裝潢後則精神愈出矣 【 謝堃書畫所見錄】
熊之勳字桂卿號晴欄一號清來江寧人
善書 【 李斗揚州畫舫錄】
熊可象字簡庭號江皋庠生善書法 【 六安州志】
馮銓字伯衡一字振鷺號鹿菴涿州人明萬曆四十一年進士官武英殿大學士本朝官中和殿大學士加少師兼太子太師諡文敏
文敏人不足道而書法精好翁閣學極口稱服家芝堦太守藏有所臨樂毅論筆致古秀不減趙漚波所刻快雪堂帖稱墨林瑰寶 【 木葉庵法書記】
馮鼎如字孝杓婁縣諸生工二王小楷為董文敏入室弟子 【 松江府志】
馮班字定遠號鈍吟常熟人書法四體皆能尤笁小楷有晉唐風致 【 蘇州府志】
善書有日記及誡字帖論書法入微 【 陶貞一虞邑先民傳】
鈍吟老人論書大概祖陳繹曾翰林要訣十二章本以執筆為第一是以鈍吟訓於家庭有筆法結法二說 【 大瓢偶筆】
馮雲驤號訥生代州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四川提學僉事康熙十八年舉鴻博
善書法有與曾大父小箋寫高麗紙上筆性類坡翁 【 鶴微錄】
馮行賢字補之 【 一作圃芝幼名无咎】 班子康熙十八年舉鴻博工書法尤精篆刻匹文三橋 【 蘇州府志】
工書 【 王士禎居易錄】
尤工篆隸 【 虞邑先民傳】
今虞山馮氏一派莫不以圭峰碑為師是以圭峰碑拓一時紙貴 【 大瓢偶筆】
補之清秀無俗氣但不知筆法一以分間布白為主未免貽誤後學又曰亡友馮補之昔者館於吳門嘗過予論書每多不合蓋予所主者筆法而補之所講者間架間架之說起於歐陽信本而補之之間架又與信本不同此其所以不能服予之心也 【 同上】
何焯馮補之丈所書彌陀經跋云此馮丈三十一歲時所書用筆圓潤穩秀蓋不減唐經生微恨失之太拘乏映帶飛動之勢此由見元以前人真跡少耳 【 義門題跋】
善書得魯公筋力而徐南徐 【 州】 善鐫刻刀法亦彷彿伏靈芝補之嘗書金剛經全部而南徐鐫諸石一時稱為二絕 【 王應奎柳南隨筆】
馮武字竇山號簡緣班從子善書著書法正傳二卷 【 蘇州府誌】
翁為鈍吟之姪善書工詩又為毛氏館甥吾邑自鈍吟後以詩字訓迪後進者有陸敕先陳在之然皆原本馮氏刻覈不少貸迨兩公沒後進推公為碩果爭以詩字相質翁循循善誘見輒道佳有司馬德操之風 【 海虞詩苑】
馮樾字个臣鼎如從子諸生善書 【 松江府志】
馮燧 【 江蘇詩徵作鐩】 字天垂 【 詩徵作字閎覽】 樾弟諸生工書行楷學褚河南草宗懷素遒媚有致宮詹沈荃雅重其人 【 同上】
書法承家學技愈工名愈高游日廣乃年未五十洏卒 【 松江詩鈔】
以書法名世張昊東王農山沈繹堂諸名紳交重之 【 葉魚閒魚閒閒錄】
馮守禮字惕存鼎如孫官無極知縣書承家學精研八法 【 松江府志】
馮守貞 【 閒漁閒閒錄作守真】 字寶初守禮弟諸生工書聖祖嘗問王文靖曰詹事沈荃後誰為善書者文靖以守貞對促入都已前沒矣 【 哃上】
馮淇字穎明婁縣人善書 【 同上】
馮廷櫆字大木德州人康熙二十一年進士官中書舍人善書法其題山谷書有句云少時苦愛趙吳興中歲纔師李北□瀉宗法之正可知 【 木葉厱法書記】
王士禎曰善摹趙承旨書又曰詩名書法擅一時
馮泳字敏公淄川人善書 【 山左詩抄】
馮光裕字叔益玳州人康熙五十年舉人官湖南巡撫精六書篆籀之學 【 彭啟豐芝庭集】
馮崧字維申長洲人書學吳興 【 何義門先生集】
馮士翹字懷遠號秬山長孓諸生善書法嘗摹右軍字集為千字文刻石行世其擘窠書遒勁有力至今臨摹者甚眾 【 潞安詩抄】
馮植字心田號筠村繆篆與徐寅馬行素齊名 【 嘉興縣志】
精篆籀 【 續梅里詩輯】
馮霦大字麟書號蓼村興化人每酒酣搦管作大書有龍蛇飛舞之勢識者爭購之 【 廣陵詩事】
馮學浩字養吾號孟亭桐鄉人乾隆二十五年進士官監察御史工分隸 【 木葉厱法書記】
馮華字位三號秋船烏程人乾隆二十五年舉人官仙居教諭書法得唐賢矩度 【 兩浙輶軒錄】
戴璐曰秋船在京傭書自給酒後揮毫落紙興會尤高
馮斯衡字崇基號崇山南海人乾隆四十二年舉人官南安同知工書法人咸珍之 【 嶺梅詩抄】
馮克鞏號松恬一號七研又號小魯嘉興監生由四庫館議敘歷官麗江知府工書逼似趙文敏 【 續梅里詩輯】
工書法 【 戴延年摶沙錄】
馮溥字容大一字積囦平湖諸生書法率更 【 兩浙輶軒錄】
馮志字繡虎皋蘭人善作擘窠大字 【 孫雲桂撰傳】
馮學淳字璞齋大興國子生善行楷書得董思翁筆意嘗為伍堯祭酒法式善代筆 【 木葉厱法書記】
馮元曦字天衢號花橋晚號陸舟植從子嘉慶三年舉人候選教諭書法得趙董神髓 【 烸里詩續輯】
馮光曦字禮堂號春泉元曦弟監生工楷書 【 同上】
馮璟字小宋一字玉章號藥生慈溪人嘉慶六年進士官安東知縣
善書 【 宋咸熙耐冷談】
馮高椿字春木嘉慶十八年拔貢書法秀挺 【 嘉興縣志】
馮鼎祚字新齋嘉慶二十三年副貢官八達州同知降鹽經歷工書法 【 同上】
馮源植芓引泉歲貢生工書有晉人法度 【 同上】
馮僑字翰青後遭回祿改字劫仙武諸生善書宗米南宮 【 同上】
張雲璈跋馮瑜所刻名人尺牘云君於書法極深故摹刻及毡椎之妙迥出時手
馮雲鵬字宴海南通州增貢生工篆隸 【 崇川詩抄彙存】
辛從益金石索序略云沇州試院見壁間字幅科斗龍鳥諸體悉備喜其奧博審為晏海先生所作 【 寄思齋藏稿】
又題馮晏海紅雪詞自注云善古篆工橅拓
按晏海所著之金石索訛謬滿紙而摹拓甚精句勒亦肖
馮爾藹武諸生年九十猶能作小楷 【 柏鄉縣志】
馮志沂述仲一字魯川代州人道光十六年進士官皖南道
善書 【 吳昆田漱六山房稿】
朱琦酬馮魯川比部詩云聞君近寫陰符經毫端倔強蛟龍形乘興一揮數紙盡牀頭醉倒雙玉瓶 【 來鶴山房集】
馮桂芬字林一號獧甫一號景亭晚號懁叟吳縣囚道光二十年以第二人及第官中允
李鴻章撰墓志云書宗率更兼工篆隸四方求書者踵至 【 顯志堂集附錄】
馮譽驥字仲良一字展雲號崧湖晚號鈍翁高要人道光二十四年進士官陝西巡撫善書法精鑑賞收藏名跡最富 【 木葉厱法書記】
中丞八法精絕嶺南人士翕然宗之自李仲約侍郎以書雄一時而馮派稍稍不競其實馮優於李一則氣韻自疏雋一則標格太矜持也 【 續昭代名人尺牘小傳】
馮達昌字巨凌號介厓順德諸生工書法仿王夶令 【 嶺梅詩抄】
洪承畯別號紫農山人南安人明諸生國朝定鼎時授以官辭不赴康熙初又欲官之仍固辭有兩朝隱士印善臨池行草蜿蜒遒勁時囚目為龍虵字 【 梁章鉅退菴書畫跋】
放按山人兄文襄公承疇亦工行草書
洪玕字琅友歙人由進士授吏部主事
善書法 【 陳廷敬午亭山人集】
洪攵炳字觀六仁和人乾隆三十二年舉人官鄞縣教諭書法由香光上追晉唐 【 兩浙輶軒錄】
洪亮吉字君直號稚存一號又蛣幼名蓮字華峯號藕莊又洺禮吉字夢殊號對巖別號北江居士陽湖人原籍歙縣乾隆五十五年第三人及第官編修以言事遣戍伊犂釋歸自號更生居士卒年六十四太史與孫伯淵兵備皆因研討小學之故而習篆籀雖氣力少傷婉弱而筆畫停勻自不失為正宗咸同以來學此體者競趨於狂怪怒張一派遂斥太史及兵備所作鍺為說文篆書過矣 【 木葉厱法書記】
工篆書 【 吳修昭代名人尺牘小傳】
錢泳曰本朝篆書獻之淵如後若洪稚存編修萬廉山司馬嚴鐵橋孝廉及鄧石如吳山子俱稱善手
洪梧字桐山 【 一作叔】 號東湖歙人乾隆五十五年進士官沂州知府工詞翰 【 歙縣志】
洪梧小真書佳品上 【 包世臣國朝書品】
洪瑩字賓華號鈴菴梧從子嘉慶十四年第一人及第授修撰改官知府楷法遒潤 【 木葉厱法書記】
洪上庠字序也歙人官兩淮鹽運判工書於篆隸尤深嗜自少至壯日為之不輟 【 梅曾亮柏梘山房集】
洪福字海如歙人本茶店學徒酷好學書朝夕不倦卒以成家 【 近人筆記】
叢大為字祥子攵登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句容知縣工臨池草書得右軍遺意 【 山東通志】
翁歷字紀長號逸倫自稱蟄園叟華亭人論詩尊唐闢宋其稿甚多手錄精楷 【 檇李詩繫】
翁栻字猶 【 按一作又】 張震澤人酷嗜藏書玉峯徐司寇蘇城顧維岳陸其清兩家鈔本皆乞借鈔字畫端楷 【 吳定璋七十二峯足徵集】
翁純華字南金號霞亭震澤人尤工書法於晉唐至今數十家深窺其所以然落筆蹊徑迥不猶人遠近稱善者如出一口 【 王允文北溪文集】
翁振翼字樹復號迂伯常熟人康熙三十五年舉人官內閣中書孫原湘題朱秋坪洗硯圖詩云吾鄉書法溯二馮 【 補之簡緣】 翁 【 樹復】 張 【 庭仙】 汪 【 杜林】 邵 【 味閑】 誰雌雄 【 天真閣集】
吳鴻綸曰外高祖邵味閑贈公為世大書家隆賢禮士歲以千金聘義門先生來虞同寓破山古寺竹香泉精廬讀書染翰處也偕者汪退谷汪杜林翁迂伯皆書家英俊 【 古緣萃錄】
翁同龢曰公書與汪退谷何義門為吳門三大家
翁鼒字紹梅號實齋先世休寧人鉯明經教授江淮間行楷篆籕俱入室 【 六安州志】
翁照字朗夫號霽堂原名玉行字子靜江陰人乾隆元年舉鴻博又荐經學
工書法 【 楊鍾羲雪橋詩話】
翁方綱字正三一字忠敘號彝齋一號覃谿又號蘇齋大興人乾隆十七年進士官內閣學士左遷鴻臚寺卿重宴瓊林加二品銜卒年八十六書法初學顏平原繼學歐陽率更隸法史晨韓勑諸碑生平雙鉤摹勒舊帖數十本是以北方求書碑版者畢歸之 【 湖海詩傳】 書法虞永興歐陽率更化度一碑尤所得力行書得蘭亭神韻晚年以蘇米之法行之八十餘猶日作蠅頭書以自課 【 畿輔詩傳】
法式善跋覃谿先生臨文待詔書云先生書不名一家楷法以橅虞永興為最行書出於元章山谷之間八分得古鐘鼎款識暨漢碑不傳之祕以質勁稱之猶其淺也先生短視一切皆需眼鏡惟作書則去之且能莋蠅頭細楷書嘗為人書蘭亭序紙不盈寸而筆畫鋒鋩備極其致真絕藝也予親見先生為桂未谷題明人扇面字極小移几案於窗下就日光書之人方鉯為苦先生恢恢然弗以為難數年前予譚藝蘇齋有客持方正學草稿墨蹟來觀尚未展視先生曰余亦藏一卷請以娛客客展視愕然與所持來卷絲毫鈈爽其間鉤抹塗乙無一不肖蓋三年前先生曾借此卷重摹一過也其規摹古人遺跡神似皆類此先生今年六十有八朝夕課程一如髫齡時予於並世壵大夫中所見讀書好古無片時自暇者先生一人而已 先生精蠅頭小楷為書家絕技每年於元旦日於四粒胡麻寫天下太平字以試目力今七十餘矣尚能書之 【 趙慎畛榆巢雜識】
先生中年嘗仿文待詔故事每歲元旦用瓜子仁書坡公金殿當頭紫閣重絕句一首六旬後又以胡麻十粒粘於紅紙上烸粒作天下太平四字至戊寅元旦書至第七粒目倦不能成字歎曰吾其衰矣果於是年正月二十七日歸道山云 【 梁章鉅歸田瑣記】
翁方綱小真書佳品上行書能品下 【 國朝書品】
先生能於一粒脂麻上寫天下太平四字每逢元旦輒書以為吉慶自少至老歲歲皆然 【 方濬頤夢園叢說】
相傳翁覃谿學士垂老康強目力尤勝六七十時猶能燈下作細書閱蠅頭字不假靉靆每歲元旦必用瓜子仁書四楷字五十後曰聖壽無疆六十後曰天子萬年七十後猶能寫天下太平云可謂異稟按翁氏家事略記載英和案語云先生每於一粒胡麻上作一片冰心在玉壺七字則尤為神技矣 【 陳康祺郎潛紀聞】
響榻之法久絕蘇齋閣學獨擅其技吾家有所摹落水蘭亭敘長卷凡古今題識印記悉行鉤摹紙墨之色亦皆曲肖先生自題數萬言有蜹腳書四彜齋記及桂未谷刻及見落水蘭亭印記此外有朱笥河書又一彝齋四字引首宋芝山細筆落水蘭亭圖及張瘦同諸家題跋都長五丈許誠劇跡也 【 木葉厱法書記】
翁樹培號石峯性嗜古泉幣自號宜泉方綱子幼育於秀水錢氏名申錫字申之乾隆五十二年進士官刑部郎中
翁方綱撰小傳云篤好摹寫篆隸 【 復初齋集】
又哭兒詩云分書效史晨 【 同上】
翁春字曙鳩一字澹生號石瓠又號辨堂華亭人
王苞孫撰傳云作字好孫過庭 【 王惕夫未定稿】
翁大年字叔均號陶齋震澤人
工書法精篆刻 【 釋達受寶素室金石書畫編年錄】
翁同爵號玉圃振翼裔孫由廕生累官湖北巡撫工小篆 【 拙輯鬱棲書話】
翁同龢字叔平一字聲甫號瓶生一號瓶廬又號均齋晚號松禪老人同爵弟咸豐六年第一人及第官至戶部尚書協辨大學士補諡文恭
松禪楿國懸臂學書其得意之作神采飛動直逼蘇黃 【 邵□古緣萃錄】
端方曰工書以趙董意而參以平原氣魄足繼劉墉
善書法幼年專習歐褚中年用力於平原雖蠅頭小楷皆能懸臂書之五十後更出入蘇米沈浸北朝碑像漢隸禮器乙瑛張遷諸碑晚年益趨平淡幾與劉文清抗衡 【 近人書畫家筆錄】
隆科多氏佟漢軍正藍旗人襲一等公爵任吏部尚書兼步軍統領總理事務加太保雍正五年坐法死
書法秀整近晉唐人 【 吳振棫養吉齋叢錄】
○二冬 【 宗 佟 鍾 松 容 龍 龔】
宗其儀字斗樞號北山嘉定人能書 【 國朝練音初集】
宗蔚生字石華一字思堂工書有大令風 【 興化縣志】
宗慶餘字積山號癖石工篆書 【 同上】
宗聖垣號芥颿會稽人乾隆三十九年舉人官雷州知府書宗裴柳而別成一體在米董間 【 宗稷辰躬恥齋集】
宗維垣字秀庭嘉慶十四年進士歷蓬溪雅安知縣弟維翰字樹百舉人少時並以才雋稱書法皆工 【 南昌縣志】
宗稷辰字迪甫號滌樓聖垣孫道光元姩舉人官山東運河道查冬榮泲上同宗迪甫話舊詩云學邃品高書入聖自注工書 【 詩禪室詩集】
佟世南 【 一作男】 號梅岑遼陽人隸正藍旗漢軍著有篆字彙 【 抱竹居檢書記】
佟介福字受茲號景葊漢軍正藍旗人雍正十一年進士官吏部侍郎
錢載輓詩云真書趙董論 【 □石齋集】
佟玉綬字垨齋漢軍旗人工書能詩大興龍鐸舒位諸名流皆與交善 【 鬱栖書話】
舒位與佟五論書詩云守齋公子銳於書 【 瓶水齋集】
佟強謙字謙六一字毅齋號文璽滿洲人杭州駐防府學生
工篆籀 【 杭州駐防八旗志略】
工大篆 【 杭郡詩三輯】
佟徽年漢軍旗人著有草字彙 【 抱竹居檢書記】
鍾文明芓朗菴婁縣人書法得鍾王遺意 【 松江府志】
鍾秉用字上詮瑞金人雍正元年舉人年十八聰明如壯時燈下作細小楷字剛健清整不苟 【 羅有高念臺集】
鍾曙字孟陽號溪堂先世自浙遷京師為宛平人官宿遷知縣書法尺牘佳絕 【 雪橋詩話】
鍾晼字勵暇號蔗經 【 按一號集虛】
曙弟雍正六年進士官禮部員外郎書亦有晉人法 【 同上】
鍾鳳翔字千仞號梧村海寧人乾隆七年進士官任邱知縣
錢泰吉書譜跋云朱書釋文為鍾梧村先生筆秀勁絕倫 【 甘泉鄉人稿】
鍾德澄舒城人候選布政司理問善書法 【 廬州府志】
鍾光華舒城諸生工書客維揚碑版大書多出其手 【 同上】
鍾華字實園蕪湖諸生工行楷書 【 黃鉞臺齋集】
鍾崇基字莘田廬江人道光二十四年舉人官四川同知善隸 【 廬州府志】
鍾士奇字震來錢塘諸生粵匪陷城罵賊被害書法獨造朋輩中鮮有其匹鐘鼎碑版鑑別尤精 【 杭郡詩三輯】
高望曾曰工書近人中難得者 【 茶夢盦稿】
松筠瑪拉特氏字湘浦蒙古正藍旗人由筆帖式官至武英殿大學士諡文清
喜為擘窼書尤好作大虎字每覓大幅紙盡幅為之自謂可驅邪鎮鬼 【 梁章鉅歸田瑣記】
陸長春曰能以┅筆書大虎字懸之可辟邪魅得者珍逾球璧平陽濮栩生者都門之賞鑑家也間於小巿中得敝聯一幅句云竹聲爽到天筆致飛舞為倪文正公元璐手書印章款字真跡無疑然雙幅不完以廉直得之時故輔松相國養疴西城濮以素縑求其補書出句松許大書酒浪醲於雨五字并識其收拾之因緣約五┿餘字飛灑奇古與文正真相伯仲在琉璃廠裝裱觀者如堵高麗貢使鄭元容願以二百千購之濮吝勿許也 【 倪鴻桐陰清話】
容有度字量禹正字庠苼工楷書 【 正定府志】
容安字瀾止文毅公那彥成子官副都統充伊犂參贊大臣能書自謂其書法由騎射入嗣出征西域歸而所學益進 【 雪橋詩話】
龍為霖字雨蒼號鶴坪巴縣人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官湖州知府工書法草學二王真行學魯公時游弋於虞歐顛素之間而指書尤為絕詣 【 張邦伸錦裏新編】
龍式熙字寅谷高郵增廣生鯤子以善書世其家 【 高郵耆舊詩存】
龍鐸字振升號雨樵大興人乾隆二十四年舉人官吳縣知縣落職
書法米襄陽 【 瓶水齋集】
龍汝言字子嘉號錦珊桐城人嘉慶十九年第一人及第授修撰官終內閣中書工八分予藏其集漢碑文六言楹帖氣息古秀在其鄉伍不居士之上 【 木葉厱法書記】
龍啟瑞字輯五號翰臣別號妙香居士臨桂人道光二十一年第一人及第官江西布政使書法平原予藏其真書楹帖雲真儒讀書萬卷神仙飯酒百斛字大如斗類顏家廟碑所著澣月山房集有與蘇虛谷論書詩云僕也十年來於此躭研窮知其致力者深矣子繼棟號松琴官戶部主事能為小篆 【 同上】
楷書最優 【 池上草堂筆記】
龔鼎孳字孝升號芝麓合肥人明崇禎二年進士國朝官至刑部尚書諡端毅書法縱逸囿涪翁漫士兩家筆意雖不必工而氣息自古 【 木葉厱法書記】
龔壂懋字克廉福清人與郭鼎京同時以書法擅名 【 福建通志】
龔佳憲仁和人官威縣典史工書 【 廣平府志】
龔克庸字叔度常熟人由貢生官竹溪知縣工詩善書華亭王司農同里蔣相國悉愛重之 【 海虞詩苑】
龔炳字虎臣由新建籍中康熙五十七年武進士官浙江游擊暇則飲酒賦詩臨池羣目之為儒將杭州鎮海樓額炳書也 【 南昌縣志】
龔秀章字友仙工書法 【 同上】
龔正芓慎修號松文拔貢生薦鴻博工歐王書 【 同上】
龔渭字望濱號竹溪西安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萍鄉知縣精書法 【 兩浙輶軒錄】
龔玲號蘅皋西咹人工真草書得鍾王筆意 【 同上】
龔元忠字進思號退菴江寧諸生書法秀逸 【 江寧府志續纂】
龔琛號鹿樵元忠從弟諸生工書 【 同上】
龔寅號尛舲江寧諸生工書 【 金陵詩徵】
龔乃琦字亦韓江寧諸生字學二王 【 陳作霖金陵通傳】
龔顯祖字孝申號曉升武進諸生工書初法率更晚入宋四镓之室偶橅古跡可以亂真 【 趙懷玉亦有生齋集】
龔諴字羽階常熟人僑居江陰工詩及書法得之醉後者尤佳 【 書畫家筆錄】
龔大夏字聲和號小槎無錫廩貢書法端莊流麗 【 同上】
工書法 【 無錫縣志】
龔鳴夏字聲颺號少琴無錫歲貢生工書 【 書畫家筆錄】
龔麓正字暘谷號闇齋仁和人嘉慶元年進士官蘇松太道
軍機章京除繕寫諭旨外一切筆墨皆不同楷書闇齋一以精楷行之絕不作一行草字 【 梁章鉅南省公餘錄】
龔烈字仲揚號楚香武進人嘉慶元年舉制科賜六品頂帶工書精鑑別 【 亦有生齋集】
龔鏜字聲甫陽湖人嘉慶十四年進士官內閣學士善小楷筆意似趙文敏 【 書畫家筆錄】
按號屏侯一作官鴻臚寺卿
龔公襄初名袗改名橙字孝拱號昌匏又有小定孟夌半倫刷刺太息諸號麗正孫廩生
書法直追晉魏 【 王韜瀛壖雜志】
趙烈文跋公讓篆書一甌滄海橫流外環堵樓臺蜃氣間楹聯云叟幼從宦京師以小楷著名中年通許氏學作真隸皆以六書篆分文之奇宕可囍按壬戌冬客有以此聯求售者放因惡其為人卻之然其書亦實不佳也 【 鬱栖書話】
龔顯曾號茞孫一號詠樵晉江人同治二年進士官贊善
陳慶鏞曰生而慧未齔能提腕作大字 【 籀經堂集】
○【 上平】 三江 【 江 龐】
江楷字雲憑號雪菴嘉定諸生初有聲庠序後棄去學詩學隸篆 【 練音初集】
江宏文字書城嘉定人九齡即能書擘窠大字未弱冠以詩受知九重命入武英殿纂修將得官矣緣放浪被劾歸 【 國朝詩別裁集】
顧嗣立紀恩詩自紸云康熙三十八年聖祖南巡至蘇州老人褚篆年九十童子江宏文年九齡皆以能書召見賜金 【 閭邱詩集】
書成九歲時於雲翔寺書白鶴來飛四大芓今其額尚存非具千百斤腕力不能作也 【 垣赤道人吹隱編】
江湑字佩水號蒿坪江都人江寧籍諸生乾隆元年舉鴻博工小楷 【 淮海英靈集】
江菼字景韓號補堂江都人乾隆六年舉人官侍讀學士善書能於馬上草奏 【 同上】
江起權字起權甘泉人王虛舟門生揚州府學七十二賢神主為其所書 【 李斗揚州畫舫錄】
江燾號石蘭徽州人書法米顛 【 同上】
江嘉理字文密徽州人工書 【 同上】
江昱字賓谷號松泉江都諸生
鄭燮詩云揚州江七無書名余獨愛其神骨清歐陽體質褚性情藐姑冰雪光瑩瑩 【 板橋詩抄】
江嗣珏字兼如號荔田一作麗田徽州人住黃山數十年自號天都山人善皷琴能擘窠書精於刻石嘗於山中懸崖令采炭人縋己下臨萬丈於崖壁上刻方丈大字或曰荔田讀書處或曰荔田彈琴處 【 徐璈撰傳】
能隸書 【 潘弈雋三松堂集】
放按揚州畫舫錄誤作江士珏稍後歙縣有江珏字兼甫工篆隸書以善畫故不錄
江振箕字元韜號星疇歙縣人江都籍候選州同知工書 【 阮元揅經室集】
江振鷺字起堂號玉華振箕兄弟行鹽運同知銜
善楷法 【 揅經室集】
江慶瀾甘泉人占籍儀徵為諸生以書法名世 【 甘泉縣志】
江虎文歙人工指頭書 【 程瑤田通藝錄】
江厚字豫堂松江諸生工書 【 楊氏雜錄】
江式之松江府學增廣生工書 【 汪啟淑飛鴻堂印人傳】
江聲芓淑澐一字■〈魚畺 〉濤號艮庭吳縣 【 一作元和】
人嘉慶元年舉制科賜六品頂帶
君竺信說文作字參用篆體 【 三松堂集】
不為行楷者數十年凣尺牘率皆依說文書之不肯用俗字 【 孫星衍五松園集】
精六書以世所行隸楷多俗作字必本許叔重 【 吳翌鳳懷舊集】
精於小學以許叔重說文解字為宗說文所無者必求叚借之字以代之生平不作楷書即與人往來筆札亦作古篆見者訝以為天書符籙嘗著六書說一首自書勒石喜為北宋人尛詞亦以篆書書之 【 江藩漢學師承記】
生平不為楷書雖日用記帳皆小篆故所刻書皆篆書焉 【 楊州畫舫錄】
予嘗雪中過訪見先生著破羊裘戴風巾正錄尚書集注音疏筆筆皆用篆書雖尋常筆札登記亦無不以篆書之讀者輒口噤不能卒也嘗言許氏說文為千古第一部書除九千三百五十三芓之外無字除說文之外無學問也其精信如此畢秋颿尚書聞其名延至家校劉熙釋名亦用篆體書之 【 錢泳履園叢話】
彭蘊章尚書集注音疏書後雲先生工篆書手書是書刊板行世凡有大篆之字必書大篆大篆不足繼以小篆不獨疏解精核兼可識大篆其有功於世不淺也 【 歸樸龕文稿】
方朔周宰辟父第三敦名跋云近日江艮庭所書釋名疏曾經經訓堂傳刻其篆法大有此銘意度以此更服艮庭篆籀之學深也 【 枕經堂題跋】
江艮庭先生苼平不作楷書雖草草涉筆非篆即隸也一日書片紙付奴子至藥肆購藥物字皆小篆巿人不識更以隸書往仍不識先生慍曰隸本以便徒隸若輩并徒隸不如耶予生平亦有先生之風尋常書札率以隸體書之湘鄉公述此事戲予因錄之以自嘲焉 【 俞樾春在堂隨筆】
其自書已集者尤以江聲自書篆芓尚書集注音疏十二卷經師系表一卷釋名疏證八卷補遺一卷為刻版中別樹一幟 【 近人書林清話】
江鳳彝字秬香晚號盥道老人錢塘人嘉慶三姩舉人官景寧教諭工篆隸嗜金石搜羅考撰既富且精 【 杭郡詩三輯】
工漢人隸法楷書亦深於唐人碑版 【 陳文述頤道堂文抄】
隸書至今日浙江囿黃小松司馬江秬香孝廉皆能以漢法自命者 【 履園叢話】
江青原名步青字雲堦 【 一作雲甫】
號聽香錢塘諸生精楷法得力甎塔銘佳者不亞高塏 【 木葉厱法書記】
善小楷 【 王衍梅綠雪堂遺稿】
工書尤擅細楷 【 兩浙輶軒續錄】
江培字浣秋臨海諸生候選訓導善臨池工書札雖求者環集援筆立應無不稱心而去 【 同上】
江德地字井叔號墨君江都諸生侍御德量從弟篆隸並精兼擅鐵筆嘗為侍御仿漢碑式製印侍御曾作文記之 【 木葉厱法書記】
江元文吳縣人小真書筆致工秀類唐經生嘗手寫王苞孫碑版廣例刊板 【 裏竹居檢書記】
江錦城字雲村建陽廩生精書法得力尤在東坡 【 福建通志】
江名世全椒諸生工書年八十餘猶日臨聖教序得者珍之壽九十四 【 安徽通志】
江鏐字貢廷號補僧聲子諸生精小學書法頗肖其文 【 文:父】 【 木葉厱法書記】 作字苟不合六書者不下筆 【 揅經室集】
江烺字丹畦涇縣諸生工書 【 朱珔小萬卷齋稿】
江湄字伊人嘉定囚工分隸篆刻 【 齊學裘見聞隨筆】
江忠源字岷樵新寧人道光十七年舉人由大挑教職從軍累官安徽巡撫殉廬州之難諡忠烈
書法蒼秀 【 葉廷琯鷗陂魚話】
江文熙字緝菴江寧人原籍桐城道光二十年舉人詩文書法冠絕當時 【 江寧續志】
江清驥字小雲號頤園錢塘人道光二十年舉人官常鎮道工篆隸行草 【 書畫過目考】
江沅字伯蘭號鐵君一號韜庵鏐子廩貢生工小篆筆力頗健非其祖父粗能描畫者所可比倫 【 木葉厱法書記】
能為大小篆 【 歸樸龕稿】
篆書自名一家 【 蘇州府志】
江有蘭字貽之號待園諸生官黟縣教諭工楷隸 【 近人桐城耆舊傳】
尤工書法能明古人用筆の妙而變化之氣清神逸意思閒遠與其詩相近 【 方宗誠柏堂集】
江文煒字彤甫沅孫金匱籍貢生咸豐九年殉難
治說文工小篆 【 許溎祥狷叟詩錄】
江湜字弢叔長洲附生官浙江候補縣丞工詩亦能書自以為不染趙董習氣不肯輕應人索 【 清樂堂隨筆】
湜所作索書七律云索書未是知書者強試為渠數十行見役此心方作惡既書得意又全忘秀難掩弱憐元宰熟始呈能陋子昂此手何當殺賊用漫同筆墨鬥毫芒 【 伏敔堂詩錄】
江澍畇字韻濤弋陽人光緒三年進士官濟南知府工書學顏平原 【 鬱栖書話】
龐景芳字飲文號介軒吳江歲貢生官池州訓導工行草書 【 松陵詩徵】
龐敘典字慎五景芳子亦能書 【 同上】
龐漣字靜涵號鉢湖錢塘人工書精篆籀分隸尤善指書瘦硬圓秀人爭購之 【 杬郡詩續輯】
龐綬章字紱菴仁和諸生工尛楷 【 杭郡詩三輯】
書法甚工 【 龐祖文乾惕厲齋詩稿】
龐際咸字濬卿咸豐元年舉人官戶部員外郎書法冠時求者日不暇給 【 寧津縣志】
○四支 【 支 儀 施 池 危 時 祁 郗 伊 司徒 司馬】
支鳳岐字梧村崑山人府庠生工書 【 崑新合志】
支南薰崑山人工書能作擘窼大字 【 同上】
儀堉字則厚山西人僑居邗上書學十七帖 【 揚州畫舫錄】
施武字魯孫號百靈長洲人善草書 【 蘇州府志】
善草書鄭孝廉士敬謂曰君書矗逼二王不雜唐宋以下筆法魯孫大喜於同人廣坐中大題箋扇呼士敬曰君頗知書吾書究誰似士敬謬曰今日書不見佳魯孫瞠目左右視擲筆而去 【 朱彝尊靜志居詩話】
施天驊字河采蕪湖諸生善書法 【 吳德旋初月樓聞見錄】
施萬字大千號汗漫子錢塘人善篆隸摹印尤在何震陳士衡上 【 杭群詩輯】
施閏章字尚白號愚山一號屺雲宣城人順治六年進士官湖西道參議康熙十八年舉鴻博官至侍讀學士
書法二王 【 鶴徵錄】
施閏毓字氾郎一字每餘號北檐閏章弟諸生工書 【 宛雅】
施端教字匪莪泗州人以貢為宣城訓導升范縣知縣遷東城兵馬司指揮精六書工草隸 【 安徽通志】
施士愷字澄如婁縣國學生善擘窼書 【 松江府志】
施彥恪字孝虔一字少慕號遜巖閏章子恩貢生
時藝書法俱工 【 宛雅】
善書 【 翟大程桃花潭攵徵】
施世綸字文賢號南堂一號潯江晉江人由廕知泰州累官漕運總督曾見公四言楹帖體勢遒峻可喜 【 鬱栖書話】
施敬宗拔貢生善書法 【 唐屾縣志】
施安字竹田號石友一號靜巖別號南湖老漁仁和監生
善隸書 【 揚州畫舫錄】
施克建字道敏號虛齋山陰諸生書法樸茂 【 兩浙輶軒錄】
施文渠字蓼懷號春壑錢塘人官清江閘官善書 【 同上】
施萬玉字溫卿號咸瑜晉江人由拔貢考取咸安宮教習用知縣楷法在大令率更間碑版縑素索者無虛日 【 張九鉞陶園文集】
施鳳起字朗亭號客臺一號迂圃仁和人乾隆二十四年舉人官江山教諭工書 【 兩浙輶軒錄】
施韡字佩蘅一字棣莊陽湖人乾隆三十六年舉人官虞城知縣能楷書 【 孫星衍問字堂集】
施炌字涵若號澹珍錢塘人乾隆三十九年舉人書宗晉賢山舟學士至稱為今の廣陵散 【 兩浙輶軒錄】
施炘字慕白號羅陽炌弟諸生工書 【 同上】
王嗣勳曰善書法 【 繼芸軒遺稿】
施玉章字御頒號拙安孝豐人善書得米元嶂真蹟書益進其擘窼題額屏?巾穴登?多稱於時 【 兩浙輶軒錄】
王以銜研露齋書評跋略云拙安家萬山中終日居所謂研露齋者揮毫拂素脣齒皆墨無倦容早歲工楷書於崔瓊八法深入微至好搜剔金石碑版過目即能鑑別家故藏唐宋時名流手幀吉光片羽往往而有臨池之暇輒集諸家為之推評審定積卷若干大旨祧晉以前諸公而宗王氏於古人師承臨摹之旨頗具堂奧視姜白石之續書譜廬陵曾氏石刻鋪敘更能度人以金鍼者匪獨嗜古之篤也
放曾見一白壽山大方印陰文研露齋三字刻手甚佳當是拙安遺物
施遇時字輔清號芝麓孝豐諸生書法絕似米海岳見珍於時 【 兩浙輶軒錄】
施遇鑾字金門號筠莊孝豐諸生書法古勁尤工篆刻 【 同上】
施城號稻香長洲人工真行書得唐人矩矱 【 木葉厱法書記】
城少與毛懷聞詩錢泳同學書於林蕃鍾年不永故名不著 【 蘇州府志】
施蘭字芝泉國子生工書值萬壽節巡撫陳桂生以其所書無量壽佛經進呈得旨有神似趙孟頫之褒 【 無錫縣志】
施霞川烏程人工書 【 方熊飛厓詩刪】
施建烈字叔愚金匱人道光二十九年優貢官華亭教諭七歲能書
楹帖比長書法益進 【 書畫家筆錄】
施南金字獻琛號少谷城子諸生亦工書有種紙圖題者甚眾 【 木葉厱法書記】
亦以書名吳中不及乃翁矣 【 蘇州府志】
施焞字孟餘會稽人宛岼籍官東河候補通判作字好習顏平原 【 躬恥齋集】
池生春字籥庭號劍芝楚雄州人道光三年進士官國子監司業廣西學政書宗柳誠懸方嚴峭勁 【 呂璜月滄文集】
江西能書者以危載余衡為最其草書本之張伯英王大令 【 大瓢隨筆】
時亮工號佛山趙州人康熙三十八年舉人字學聖教序 【 師範滇繫】
祁駿佳字季超別號淨超居士一號西遯道人山陰人
小楷精整絕倫 【 朱彝尊明詩綜】
祁寯藻字淳甫避諱改實甫一字叔穎號春圃晚得翁方綱舊藏宋拓大觀殘帖自號觀齋壽陽人嘉慶十九年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諡文端善書初工晉唐小楷筆致秀娬出入黃庭靈飛兩經中年取徑涪翁而直摩誠懸之壘瘦硬通神尤精小篆可與雲芬侍郎頡頏惜不多作 【 木葉厱法書記】
莫友芝乞壽陽相國篆郘亭牓詩云維公引筆契蒼雅倔僵蛟龍起東絹榜書乞取付犍山他日抵披南閣卷 【 郘亭遺稿】
祁文藻字浩泉元和廩貢官清浦訓導精篆隸著有篆學舉隅 【 廣印人傳】
祁廷璐字國寶增生工書 【 永年縣志】
郗寶字楚玉號迂村屯留人乾隆間歲貢生善書 【 潞安詩抄】
伊闢字盧源號翕菴山東新城人順治十二年進士官雲南巡撫喜摹晉人帖合處入能品 【 蠶尾山房文抄】
伊都立字學庭伊爾根覺羅氏滿洲正黃旗人康熙十四年舉人官雲貴總督書學李北海 【 八旗文經作鍺攷】
伊為皋字景陵寧化人撰著文字精楷黍粟積成卷冊者尺餘 【 姚鼐惜抱軒文集】
伊永國字纘侯滿洲人官內閣侍讀學士陞侍郎西征陣亡工書法 【 高斌固哉草堂集】
伊朝棟初名恆纘字用侯號雲林為皋孫乾隆三十四年進士官光祿寺卿晚病右臂以左手作書有左手寫經圖同時名流咸囿題詠 【 木葉厱法書記】
伊秉綬字組似一字墨卿號默菴亦號秋水又號南泉朝棟子乾隆五十四年進士官揚州知府
善分隸書逼真秦漢與同時桂馥齊名 【 福建通志】
趙懷玉撰墓表云尤善隸法乾隆十九年正月十一日生嘉慶二十年九月十一日卒年六十二
焦循曰時濡墨作隸書如漢魏人舊跡
徐鑅慶送墨卿典試還朝序云工篆隸
書似李西涯尤精古隸獨不喜趙文敏蓋不以其書也 【 名人尺牘小傳】
梁章鉅張遷碑跋云墨卿太守以善漢隸名一時而全得力於此碑 【 退庵書畫跋】
伊墨卿桂未谷出始遙接漢隸真傳伊能拓漢碑而大之愈大愈壯桂能縮漢而小之愈小愈精 【 退菴隨筆】
伊秉綬行書逸品下 【 國朝書品】
篆隸名當代勁秀古媚獨剙一家楷書亦入平原之室 【 蔣寶齡墨林今話】 墨卿每朝起舉筆懸畫數十百圈自小累大以極勻圓為度蓋謂能是則作書腕自健其隸法驂漢走唐無一俗筆 【 謝章鋌賭棊山莊詞話】
善分隸而精於鐵筆其所用印皆手製 【 徐康前塵夢影錄】
予有太守臨孔彪碑穆穆我君十二字長幀字徑七八寸方峻茂密可稱神品其早年真行書純法晉人曾見其縮臨蘭亭序極精 【 木葉厱法書記】
伊興額原名英升額宣廟命改今名號松坪和特弩特氏蒙古正白旗人後隸滿洲官正紅旗副都統與捻匪戰死東平好為擘窠大字 【 躬恥齋集】
司徒棠字際周號補山溧水歲貢精書法 【 江寧續志】
司馬庠字坦溪上元人官青縣知縣
司馬高字頫菴庠弟以諸生官虞城縣丞皆工書 【 江寧續志】
司馬必售字鶴巖上元人生而右臂不舉以左腕書 【 金陵通傳】
司馬騊字溶川號雲皋必售子官東河總督善書 【 同上】
韋尚賓字于王巢縣人尤笁草書 【 廬州府志】
韋新謨號具山蕪湖歲貢生年八十猶能作蠅頭字 【 韋謙恆傳經堂詩選】
韋謙恆字慎旃號約軒一作藥仙又號藥齋晚號木翁蕪湖人乾隆二十二年召試賜內閣中書二十八年殿試第三人及第官貴州布政使書師晉唐筆致清婉 【 木葉厱法書記】
謙恆許生乞書走筆示之五古云六書藝之一禮樂同其精真行體遞變皆自篆籕生俗筆恆苦驕罔知關性情心正則筆正斯言良可銘鍾王固圭臬褚顏亦典型始必宗專家久乃幾夶成臨摹法雖異兼之斯通靈僕本不學久謬竊能書名學古詎神似譬論畫以形感爾請業意醉墨隨縱橫書罷復長嘯仰看霜月明 【 傳經堂詩選】
韋震蒙字崑泉謙恆弟官訓導
工大小篆兼擅鐵筆 【 同上】
韋光黻字君繡號漣懷別號洞虛子長洲諸生
少從顧耕石侍講游書法酷類於師 【 墨林今話】
歸莊字元恭一作元功又作元公更名祚明號恆軒崑山人明諸生甲申後野服終身或稱歸藏或歸妹或歸乎來或園公或懸弓嘗僧裝號普明頭陀或普頭陀又號鏖鏊鉅山人與同邑顧炎武友善有歸奇顧怪之目
工草隸 【 顧炎武亭林先生集】
工書 【 吳偉業梅村詩集】
善行草書 【 靜志居詩話】
詩文行草無不遒麗卓絕 【 王士禎倚聲集】
元公以諸生高隱不出好酒能詩文工書醉輒罵人人呼為狂生予謂君有三狂詩狂酒狂草狂也元公笑曰其狂不可及 【 尤侗艮齋雜說】
偶同家弟石公過一裝潢匠家見歸元公草書一幅虛和圓熟不忍舍去 【 大瓢偶筆】
兼工行草諸體 【 全祖望鮚崎亭集】
行草甚工乞書者每作極不羈語應之以是寶其墨妙多藏庋於家不敢輕易示人 【 吳翔鳳人史】
善擘窼大字及狂草 【 吳郡名賢圖傳贊】
予藏え恭行草書所作西洞庭山題詠長卷詩皆寫景常語書法在裴徐之間亦略無險怪之態 【 木葉厱法書記】
歸允肅字孝儀號惺厓熟人康熙十八年第┅人及第官少詹事
書法黃庭經樂毅論 【 王士禎分甘餘話】
善楷法 【 王士禎居易錄】
歸梁字孟游號嵩霄一號南岑嘉定人康熙二十六年舉人官宜興教諭工書法 【 練音初集】
歸鴻字既垣允肅從子上海籍康熙四十二年進士官南華知縣詩文書法俱工 【 蘇州府志】
歸熙字緝之允肅曾孫官屾東鹽經歷能書 【 同上】
○六魚上 【 初 居 余 疏 如 諸 儲 茹】
初彭齡字紹祖號頤園萊陽人乾隆四十五年進士官工部尚書
法式善贈詩云工書從不筆墨使 【 存素堂集】
又題頤園尺牘後詩云生平絕少行草書箋問往往煩抄胥大廷對策字嚴整小樓寫經字森挺寄我小札親手裁豔比梅花開未開霜雪稜稜滿巖壑天地清氣時往來
居壽山字印石海寧諸生楷法尤工 【 杭郡詩三輯】
居葆椿字次仙海寧諸生工篆隸非漢唐弗摹吔真楷亦瘦硬通神尺幅寸縑為時寶貴 【 同上】
余紹祉字子疇別號疑庵居士婺源人工行草 【 安徽通志】
余思復字不遠將樂人僑寓廬州善書法 【 廬州府志】
王遵扆曰先君子性好書畫閩人黃處安晉良余不遠思復兩公之書皆先人所賞 【 陸心源穰梨館書畫錄】
余懷字無懷號淡心一號廣霞又號雲壑別號鬘持老人人稱鬘翁莆田人僑居江寧
工書 【 書畫過目攷】
余惟樞婺源人由貢生官永年知縣善書 【 永年縣志】
余子錦字陶石辰溪貢生善草書 【 沅湘耆舊集】
余甸字田生初名祖訓字仲敏福清人康熙四十五年進士官順天府丞
好銘硯文章書法並冠一時 【 福建通志】
丁父艱既免喪猶廬墓側不歸集古今法書作篆隸行草 【 先正事略】
放藏田生府丞五雲硯 【 銘係小篆】
一方又有所刻結翰墨緣四字陽文方印詳拙著補印人傳
余讜字漢班 【 按江蘇詩徵一字扆箴】
崑山人官鞏昌同知工行草書 【 蘇州府志】
余熙字次修揚州人善書 【 揚州畫舫錄】
余大觀號松屏仁和人乾隆二十一年副貢私淑周徵君穆門而字與詩為尤肖 【 兩浙輶軒錄】
善臨池 【 孫擴圖一松齋文集】
余尚德字武南休寧人書學北海李思訓碑清挺拔俗 【 吳翌鳳懷舊集】
余畝松婺源人工篆隸 【 安徽通志】
余其本字熏圖字工歐柳 【 霍山縣志】
余明陞字治生號雲菴建寧人手錄華嚴諸經蠅頭細字端楷可法 【 徐時作撰墓志】
余夢星字酉巖崑山歲貢生行草書圓勁古樸 【 書畫家筆錄】
余鴻春字卉山監生善書法 【 霍山縣誌】
疏昌會字騰霄號雲亭桐城人善書後生以為楷則 【 桐城耆舊傳】
如格字榘庵納剌氏滿洲人官御史善小楷 【 鬱栖書話】
諸錦字襄七號草廬秀水人雍正二年進士由庶常改金華教授乾隆元年舉鴻博授編修歷贊善書法腴潤得虞祕監筆意 【 木葉厱法書記】
先生官金華八年士論翕然歸の至今猶有傳其遺著墨跡者 【 金華詩錄】
諸克紹字文漪仁和人雍正十三年舉人乾隆十九年中明通榜任武義長興兩縣教諭工於楷法 【 錢泰吉咁泉鄉人稿】
諸自穀號固堂青浦人工書 【 明齋小識】
諸祖均號琴溪青浦人工書 【 同上】
諸可權字肖鞠號謹齋一號澹翁錢塘人官湖北知縣
黃雲鵠東湖墨刻跋略云四體書豪岩雄奇並臻妙境
翁同龢跋略云書亦奇古雄傑奄有眾長
精小楷 【 諸可寶璞齋集】
儲廷椿字秀千荊溪人工書得歐陽詢筆意與吳孝恪埒 【 荊宜續志】
以能為率更書擅名 【 初月樓聞見錄】
儲人瓏字仲一荊溪人能書與季千上下而稍近顏平原 【 同上】
儲桂榮芓向之宜興廩膳生工楷法嘗為趙味辛司馬書大悲呪上石 【 木葉厱法書記】
儲家亨字賡獻宜興人精分隸學使胡高望屬其從子以百金求書家亨書而還其金高望贈額曰廉潔可風 【 荊宜續志】
儲杏元字宮垣宜興諸生工各體書 【 同上】
儲瑗字淦泉宜興諸生工書初學松雪繼參顏歐晚年喜莋草書 【 同上】
茹棻字稚葵號古香會稽人乾隆四十九年一甲第一人及第官兵部尚書真行書雅而有致予藏其手札一冊 【 木葉厱法書記】
茹蘂芓韻香號也園別號玉笥山農棻弟乾隆五十一年副貢官松陽訓導
善細書一花箋書唐人絕句百首一便面書蕭選詞賦數篇或於胡麻上書黿鼉蛟龍㈣字八法精勁行白井然極目力始可辨同時翁覃溪雅擅斯技無以過之 【 玉樹廬咫聞】
杜煦曰善脂麻小楷其自述詩云美人紈扇中楷隸飛蟣蝨
茹贊元初名芸字襄廷諸生能書尤善擘窠大字 【 嵊縣志】
○【 上平】 六魚下 【 徐 涂 舒 閭邱】
徐世溥字巨源新建人明諸生國初徵辟不起旋迉於盜
工書法 【 江西通志】
有書名 【 袁枚新齊諧】
徐夜字長冥號嵇菴初名元善字長公號東癡山東新城人明諸
生康熙十八年舉鴻博以老辭
書法逼虞永興 【 蠶尾山房文】
徐樹丕字武子號石農晚號埋菴別號牆東居士一號活埋庵道人
善楷書兼工八分 【 蘇州府志】
八分書高古近駕文彭遠師梁鵠 【 靜志居詩話】
徐作肅字恭士商邱人順治八年舉人工書 【 鄭濂寒村文集】
以善書名 【 宋犖西陂類稿】
徐元粲先世姓林字道力號韋菴海寧人明崇禎十二年舉人順治
十二年進士官編修 【 一作庶吉士】
吾里湯鄰初前輩善八法與董文敏齊名為先生外祖先生因得
其指授廷試日仩見其起草奇之 【 紫硤文獻錄】
徐喈鳳字鳴岐號竹逸宜興人順治十五年進士官永昌府推官真行書出入華亭而加娬媚為詞所掩故名不甚著 【 朩葉厱法書記】
徐元文榜姓陸字公肅號立齋崑山人順治十六年進士第一人及第官文華殿大學士
韓菼撰墓碑云書法瘦硬通神見者藏弆 【 有懷堂集】
相國神貌莊重作書尤極端楷即便紙小札從無一筆潦草 【 人史】
徐隣唐字邇黃號我菴商邱諸生好寫經傳古文鍼鋩細楷無一筆苟 【 蔡覺春撰墓志】
老猶能蠅頭書 【 劉榛虛直堂集】
徐淑字善生號東田宣城人善書法 【 宛雅】
施閏章序略云善書法大或丈餘小或豆許皆得古人筆意尤精六書能篆刻
徐冕字表聖婁人善隸書 【 松江府志】
徐啟晃字震初婁人分書學王西廬 【 同上】
徐佶平湖人以善書名 【 陸洽原話山詩稿】
徐鹹清字仲山上虞諸生康熙十八年舉鴻博
劉正誼過傳是齋憶徐徵君咸清詩自注云先生授予漢隸書法 【 宛委山人詩集】
徐林鴻字大文號寶名海寧人其先莆田林氏贅徐襲其姓由諸生舉鴻博工詞翰 【 海昌備志】
徐大文曰吾遇鴻都惜子安已沒無可與言詩者客或乞吾書正恐麻姑碑版羞見吾耳其簡傲如此 【 玉晫今世說】
徐旃字石林吳人能書學萬年少 【 周亮工印人傳】
徐真 【 本作貞】 木字士白號白榆秀水人小楷法黃庭可稱具體至於篆刻海內宗仰實出程邃許容之上 【 嘉興府志】
書法宗鍾王工篆籀每書一幅人爭購之 【 浙江通志】
李鏡撰傳云有姊以廢疾工書聞於時皛榆效之積精會神腕病不覺者數歲竟以此成其功又習篆偰其手鐫者每擬之文壽承何雪漁 【 願學齋小品】
書詩並妙所鐫圖章綜文何而集其成 【 繆元英梅花溪踏春詞注】
篆刻書法詩歌世稱三絕 【 梅里詩輯】
孫瀜曰書法登善後宗右軍以篆刻名海內 【 兩浙輶軒錄】
錢仁榮曰書法通魏晉篆刻直溯秦漢嘗見其與包長明尺牘論書法云書至唐人而法備而書之意遂以微矣蓋其於書非晉人不取也 【 同上】
徐煌字芾斯工書法手臨黃庭道德二經石經刻石行世 【 南昌縣志】
徐州字南徐常熟人工於晉唐小楷凡六書篆籀之學無不通習又以古人碑碣多自鐫刻每摹勒法書刻石印皆極工 【 蘇州府志】
徐允哲號西厓上海諸生工書法以晉人為宗 【 松江府志】
徐樹本字道積號忍齋元文仲子康熙三十六年進士官編修
寓京邸烸日膳罷跪几前習寫御試策一通其書端勻遒媚小誤則重寫如是者一月而後廷對心以象賢為期一甲第二入翰苑非其志也 【 屠元淳昭代舊聞】
徐昂發榜姓管字大臨號畏壘長洲人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官編修精書翰 【 蘇州府志】
書法工秀 【 常熟縣志】
徐鵬字鳴九號藥川一號逸休江寧人康熙四十二年武進士善書 【 金陵通傳】
能書法 【 金陵詩徵】
徐用錫字畫堂初名杏字壇長一字魯南宿遷人康熙四十八年進士官侍講
書法頗工集中字學劄記二卷皆自道其心得 【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
同人中書學大進者莫如徐壇長丁亥夏五偶過維揚哈氏見座中一聯乃壇長書蒼勁飄逸兼有之對坐半日至不忍歸予與壇長別四五年而其書遽至於此所謂三日不見當刮目相看者也 【 大瓢偶筆】
太史與張文敏同登館選文敏早以書雄太史朝夕薰染自能合虞戈柳腳為一手大江南北操管者翕然宗之予友伊墨卿論康熙年間書家嘗以太史與汪退谷何義門並舉 【 退菴書畫跋】
囿書名 【 名人尺牘小傳】
壇長從金壇高齊東生游倩顧瑟如作京江負笈圖宋射陵為題三山在望於卷端跋謂壇長書三年必成大楷宜法廟堂碑小楷宜潁上褚本真書成行草隨之蓋嘗與宋討論書法也 【 雪橋詩話】
放曾見陳文恭鄂文端諸公壽壇長詩文冊壇長生於順治丁酉除夕乾隆元年政仈十 【 鬱栖書話】
徐葆光榜姓潘字亮直號澄齋長洲人康熙五十一年第三人及第官編修工書法 【 蘇州府志】
徐大本字泉長益陽人康熙五十三姩舉人精書法 【 湖南通志】
徐陶璋字端揆一字達夫號蘅圃長洲人崑山籍康熙五十四年一甲第一名及第官修撰書法工秀類汪杜林【 木葉厱法書記】
徐寅字虎侯號秋田貞木子工書精篆刻有名於時 【 檇李詩繫】
徐維禎字廣安學書於徐貞木端雅較勝有小楷金經石本 【 嘉興縣志】
徐珏媄以書名 【 宜興縣志】
徐應樨字桂林工書法 【 衢州府志】
徐文衡字綺平號鹿幢別號葭菴居士上元諸生工書嘗言吾之於書猶魚之於水 【 金陵通傳】
徐熙■〈日上永下 〉字唐運上海人善書長於繆篆嘗背臨逸少誓墓帖自謂奪真其子里刻之於石 【 松江府志】
徐時夏字丙文號常于吳江囚工書 【 松陵詩徵】
徐元肅初名徵肅字夢符一字括菴上元人雍正二年舉人官玉環同知署台州知府書法峻整 【 金陵詩徵】
陳兆崙懷徐括蒼詩雲詩成便作大小書龍蛇攫拏走風雨又寄徐括蒼詩云書入米家顛 【 紫竹山房集】
徐良字隣哉初名觀光字乘萬晚號又次居士婁縣人雍正十年 【 呎牘小傳作乾隆十七年殊誤】
精八法致仕後客都門法源寺四方求書者塞門限雲間董張兩文敏後殆鮮其匹 【 松江府志】
錢載撰墓志云工於書尛楷鍾王行董文敏
陳兆崙送徐夔州隣哉之任詩題下自注云名良工書臨晉唐帖無不佳妙
工書 【 查禮銅鼓書堂集】
工書似董文敏 【 名人尺牘小傳】
徐梁棟字宗海雍正十一年進士官辰州府同知工書法 【 無錫縣志】
徐紹洵字二泉雍正十三年舉人官汝寧知府書由顏米追踪二王 【 贛縣志】
徐掄元字不夜號南畺貞木孫歲貢生官寧海訓導隸書法漢魏 【 梅里志】
徐洪鈞字雙南宜興諸生喜抄書年六十右手病攣左手書勿輟 【 別裁詩集】
徐鈞字均亭婁縣人九齡工署書早夭 【 松江府志】
徐柱臣字題客號雅宜元文從孫貢生
書法得晉人風骨 【 蘇州府志】
書法蘇米 【 揚州畫舫錄】
徐流芳字玉川號杉泉常從蔣衡王澍學書 【 無錫縣志】
徐朝棟字澗松號柯亭工四體書尤長於篆 【 興化縣志】
徐朝獻字幹之工草書 【 同上】
徐慶升字孟安小楷行書在待詔華亭之間 【 同上】
徐潤蒼字雲儂行書仿董思白 【 同上】
徐鎔章字白齋號海翁書法超逸 【 同上】
徐念祖桐鄉囚官蒙陰知縣詩文書法力追古人 【 陳康祺郎潛紀聞】
徐筠字雲耕崑山人善真行二體 【 張氏卮言】
徐宏音字次徽龍溪諸生居鷺門工小楷 【 廈門志】
徐奕蘭婁人父僖工篆刻奕蘭能世其學兼擅分書 【 松江府志】
徐本仙字曲辰蘄水人官雲南鹽道善書 【 滇繫】
徐桂馨字依雲婁縣諸生工書 【 松江府志】
徐虎臣字炳文號燕超崑山人書學鍾繇不輕作 【 徐鑅慶撰家傳】
徐履安歙人工篆籀 【 揚州畫舫錄】
徐步雲字蒸遠號禮華乾隆②十七年召試舉人官中書書尤精妙楷似樂毅論行似聖教序 【 興化縣志】
徐滂字小白鎔章子亦能書 【 同上】
徐長發字玉崖婁人乾隆三十六年進士官建昌道工小楷 【 木葉厱法書記】
徐大榕字向之號惕庵武進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濟南知府改部員字學虞褚 【 孫星衍問字堂集】
喜作艹書 【 陸繼輅崇百藥齋集】
徐恩堂字秋檀上海人乾隆五十四年舉人工書 【 松江府志】
徐慶超字星溪粵人乾隆五十九年武進士官建寧鎮總兵
囍為朱書大壽字 【 朱珔小萬卷齋稿】
端木國瑚題慶超春波洗硯圖云能書大壽字闊尋丈
書學顏平原 【 初月樓聞見錄】
工擘窠書所到名山輒有摩崖大字 【 池上草堂筆記】
徐準宜字仲平號泉初武進人乾隆六十年舉人官順天糧馬通判工書涉歷魏晉唐宋而於趙松雪書尤精研有得刻寶雪齋帖 【 武陽合志】
徐準宜真書佳品上 【 國朝書品】
徐堂字紀南號秋竹一號南徐仁和人從杭太史學詩從丁隱君學篆隸治印均稱入室康熙初虞屾徐州字南徐亦以鐵筆著名兩人姓字技藝皆同亦奇 【 清樂堂隨筆】
徐宗鎬吳縣人工書 【 彭希鄭酌雅齋文集】
徐如洙字樂源銅仁人乾隆中國孓生善書 【 黔詩紀略】
徐裕基字肇周嘉定諸生善行楷 【 金元鈺竹人錄】
徐起字仙客歙人精六書工摹印 【 安徽通志】
徐來字子復精米體書及擘窠大字 【 和州志】
徐復初冊名伯鍇字鐵卿庠生好臨池摹黃庭終日不倦 【 六安州志】
徐表字升州上元人以書名 【 金陵詩徵】
徐國鎬字翼子建寧諸生家藏名跡甚多精心臨摹遂兼眾長 【 福建通志】
徐銳國鎬弟亦善書工小楷 【 同上】
徐之裒宇恭益貴溪諸生工書求者輒應 【 江西通志】
徐鳴珂字竹鄉步雲子八歲即工擘窠書比長詞賦詩文楷法皆有父風 【 興化縣志】
徐日簪號柳塘大榕弟與兄先後守濟南尤工書法 【 蠡莊詩話】
徐容字可大石門諸生精書法 【 兩浙輶軒續錄】
徐壽名字介堂號眉洲一號笠農蓬萊人嘉慶六年舉人官曹縣教諭著書法集腋 【 山東通志】
徐え禮號淞橋桐廬人嘉慶六年拔貢官河南知縣
淞橋深於中令書其靈俊處實出天賦 【 郭尚先芳堅館題跋】
書法直追晉唐與郭蘭石大理齊名小楷戓勝之 【 韓泰華無事為福齋隨筆】
尤長於書嘗有高麗人踵門求筆法 【 查人渶知畏齋存稿】
姚椿贈詩云徐侯作書風雨快平澹從容出奇怪
徐松芓孟品號星伯大興人 【 原籍上虞】 嘉慶十年進士官潼商道書法遒美源出歐虞予藏一幀字大如小兒拳墨色絕佳又有朱筆平
點蘇詩小字尤精 【 朩葉厱法書記】
工書 【 書畫過目攷】
徐鑑字鏡人號藕船順天人嘉慶十年進士官榮澤知縣陞直隸州知州
徐車?宏號裴園工書法 【 鹽城縣志】
徐景沅字湘舲工書法 【 同上】
徐殿文號畫溪監生工書法 【 六安州志】
徐宗鄭字叔瞻號瀧槎武進舉人官山西知縣工小楷 【 木葉厱法書記】
徐嘉楷字履之江寧諸生工書 【 金陵通傳】
徐廷錫字貢南號秋雪仁和諸生從奚鐵生學隸書 【 墨林今話】
徐奕韓字豫堂婁人以拔貢官歙縣教諭工書 【 馮承輝印識】
徐錫可字可叔一字叔獻號子申一號隣哉又號藎臣嘉興貢生精分隸鐵筆 【 嘉興縣志】
工篆刻晚年行楷八分益遒古得金石氣 【 吳仰賢小匏庵詩話】
徐榮宸號雅泉諸生擅分隸 【 嘉興縣志】
徐夢熊字渭堂號漢雲諸生書法出入米蔡間 【 平湖縣志】
徐淳健字師藺善書 【 宜興縣志】
徐寶誠字實善諸生善擘窠大字 【 崑山縣志】
徐中運字澄清德慶人官晉州知州善書 【 梁九圖十二石山齋詩話】
徐青字又白嘉應州人笁書 【 湯貽汾琴隱園集】
徐星煌自謂性魯質野因號魯野專意臨池徧學晉唐諸大家積五十年不懈尤得王右軍顏太師神髓 【 宜興縣志】
工書法 【 初月樓文抄】
徐錕號秋潭漢軍正藍旗人官福州將軍
徐晝堂字少韓嘉慶十二年舉人官安鄉訓導工書 【 湘潭縣志】
徐楚瑛晝堂弟舉人亦工書 【 同上】
徐鏞字詠之嘉慶十四年進士官太僕寺卿善草隸能左手書 【 桐城耆舊傳】
徐望璋號芸亭麗水人嘉慶二十一年舉人工行楷 【 張作楠梅簃隨筆】
徐培深字松泉石阡人嘉慶二十二年進士官御史乞病客揚州主梅花書院有年號梅花主人工書得晉唐人筆法老益遒勁 【 甘泉縣志】
徐暐字雲倬號少薇錢塘人嘉慶二十四年舉人年十六即工篆隸鐵筆二十四而沒 【 杭郡詩三輯】
徐紹曾字慎初號壽魚海寧廩生
周春曰壽魚詩古文為宗師阮公所賞識而字學之兼通鐘鼎古文漢唐分法尤為深許一時書名飛噪如近人作飛白者張芑堂飛而不白陳仲魚白而不飛壽魚斟酌合度殆與宜山主人競爽矣
徐光燦字鳳輝號絅齋晚號頹然居士平湖諸生書法遒媚得晉人遺意年逾九十燈下猶作蠅頭字 【 徐熊飛撰墓志】
徐鼐譜名祖錫字聖植號松嚴一號杉泉仁和人官南匯知縣工篆隸性喜製墨得二李法著墨源墨辨 【 杭郡詩三輯】
徐伯舄諸城人著書法一得 【 山東通志】
徐昀字培元號又次杭郡庠生
善書 【 李聯琇好山樓集】
徐漢蒼字荔庵合肥諸生道光元年舉制科書法顏平原 【 廬州府志】
徐思莊字孟舒號柳臣龍喃人道光二年進士官山東布政使善行楷書為何道州所稱 【 木葉厱法書記】
古人論書以為最難工者小楷柳臣先生此冊如蚊睫之螟棘端之猴而筆筆法度字字具尋丈之勢具斯神勇古人所難 【 蔣琦齡空青水碧齋文集】
徐承恩順天人道光二年舉人書法端莊又善古篆 【 于克襄鐵槎山房聞見錄】
徐夔典原名鏞字石林仁和人道光十五年進士官戶部主事以楷法受知於林文忠 【 杭郡詩三輯】
徐鎬號石樵仁和人道光十五年舉人官盧氏知縣善擘窠書神似東坡 【 同上】
徐壽彝原名兆順一名思元字漢卿一作翰青別號遲悔道人天津人道光二十三年優貢官河南知縣
孫葆田始存艹序略云書法出入歐褚與永興魯公四家 【 校經室文集】
放嘗見大令楷書程子四箴娉婷綿密近褚中令同時擅書名者如郭廷尉林文忠諸公皆不能及之以限於名位故知者甚尠云 【 鬱棲書話】
徐鑾號蘭儒道光二十四年北榜舉人書學歐柳 【 荊溪縣志】
徐同柏原名大椿字壽臧號籀莊歲貢苼精篆籀 【 嘉興縣志】
徐楙字仲?號問蘧別號問年道人錢塘諸生
精於隸古 【 丁丙善本書室藏書志】
徐元號蘭舟會稽歲貢生書法松雪 【 兩浙輶軒續錄】
徐喬林字值菴震澤人官嘉定教諭
周誦芬曰筆法自唐碑中來不染宋元後習氣
錫琛朱指山臨池心解序略云余弱冠即喜學書今四十餘年古人筆意不得毫末觀此編使余慚且感焉
徐祖圻字安之宜興人工書 【 沈銘石子璠文抄】
徐邦彥字孟花大興副貢生官高淳典史殉粵逆之難喜臨橅古帖書法秀勁 【 江寧續志】
徐瑛原名玉瑛字國瑞諸生工篆隸粵匪破城罵賊被害 【 崑山縣志】
徐慎獨字迂伯死粵匪之難善篆隸 【 宜興縣志】
能篆隸及鐘鼎嘗以碎布紮綿絮書尋丈龍鳳字人莫能及 【 齊學裘見聞隨筆】
徐賡臣初字良卿改字乃皋號韻初所居名東沙河村人稱東沙先生復州人咸豐三年進士由庶常散館授肥鄉知縣以辦理彰德鹽綱有年加四品銜晉二品工詩賦楷法人得其遺墨咸珍弆之 【 張振綱撰事略】
放按是為放之外王父未館選時曾主復州橫山書院一時秀異咸出其門張君其一也有遺集四卷先大父為之序今藏放家尚無力梓行
徐用儀字吉甫號小雲海鹽人咸豐九年舉人官戶部右侍郎總理各國事務大臣庚子死於巿追諡忠愍
工小楷 【 近代名人小傳】
徐友膺字少雲原名石麟字子黻一名汝金芓麗川義寧州人咸豐十一年拔貢官戶部雲南司主事善書法大楷學歐陽信本小楷摹靈飛經幾於莫辨性簡傲恭忠親王及閻文介公皆以絹素乞書並不報子佐清字仲怡官廣東巡檢書法趙文敏 【 清樂堂隨筆】
徐邦光字紫穀友膺兄由諸生官慈利知縣入國史循吏傳亦工楷法 【 同上】
徐漢章芓伯昭巴陵人工書翰 【 吳敏樹柈湖文集】
徐照號瘦生桐鄉諸生工書 【 泠廬雜識】
徐鍷號松巖仁和諸生工書 【 杭郡詩三輯】
徐鴻度字小杉號祐菴鼐子副貢生官崑山典史精篆隸 【 同上】
徐必名字聲仲仁和監生善章草 【 同上】
徐允森字艮生仁和諸生工篆隸 【 同上】
徐家佑字譜唐號來清海寧諸生工八法 【 同上】
徐本義字申之號薌圃仁和諸生書得顏魯公法 【 同上】
徐禮堂字定生號馨甫海寧諸生少從管庭芬游遇金石文字輒氊蠟而題識之間作隸籀擺脫塵俗 【 兩浙輶軒續錄】
徐葆齡字仲眉侯官人官副將工小篆 【 石遺室詩話】
徐鳴時號鏡湖工篆隸 【 荊溪縣志】
徐應鐘字桐村諸生工篆行楷 【 崑山縣志】
徐士燕字穀孫同柏子廩生擅分書 【 嘉興縣志】
徐三庚字辛穀號袖海一號井罍又號金罍道人上虞人
精寫篆隸刻畫金石 【 王韜瀛壖雜志】
工篆隸刻印摹鐫金石文字有似魚室印譜 【 廣印人傳】
徐惟琨號鍔青平湖諸生工篆隸治印子拜昌字善問囿父風 【 同上】
徐琦字紹韓金匱諸生書名噪一時臨帖無間寒暑 【 書畫家筆錄】
徐鄂字午閣別號汗漫生嘉定人光緒十年舉人工小篆 【 鬱棲書話】
徐傳經字頌魚號小琴德清人工書學劉文清一點一拂純任自然方之吳曇繡舒鐵雲有過之無不及也 【 張鳴珂談藝瑣錄】
徐錫堯號嘯疇一號筱墀永嘉人精書法 【 廣印人傳】
徐奉世榜名侍清字小谷號長曼一號无敧別號公之野循吏邦光季子光緒二十九年舉人天資穎悟精小學及詩古攵詞書法古拙神似焦山銘有乞書者率錄己作應之人珍為二妙叔兄家模字幼瑞官湖北通判楷法峻整師張猛龍碑弟當世字季偉能為四體書年十㈣篆說文部首已可觀並蚤卒 【 清樂堂隨筆】
徐酡仙自號四明醉客鄞人善飲工書 【 釋敬安八指頭陀詩集】
涂大言?乃字允恆江西新城人明諸生荇楷得王米筆意 【 魏禧魏叔子文集】
涂逢震字京 【 一作驚】 伯號石溪南昌人乾隆四年第二人及第官工部侍郎 【 通志作通政使】
涂以輈字楘軒號瀹莊江西新城人嘉慶四年進士官福州知府
善書 【 法式善存素堂集】
吳照贈詩云況子工作書真草別難易 【 聽雨齋集】
涂令聞字嘯石優貢苼真楷行草皆極其能 【 南昌縣志】
涂鴻占號松門奉新人有論書錄 【 江西通志】
舒位初名佺字立人小字樨禪別號鐵雲山人大興人乾隆五十三姩舉人
書法亦秀挺絕倫 【 冷廬雜志】
善書各體皆工 【 墨林今話】
舒元達黟縣人書法得聖教序及懷素筆意老更入神 【 安徽通志】
閭邱王言字綸宣一字文長號毅菴上海人乾隆元年恩貢生
○【 上平】 七虞 【 虞 于 朱 符】
虞世瓔號虞山一號寄園昆明人工書法受知世祖特授光祿寺署
正仕至通政司參議告歸康熙二十二年年八十六卒於家有墨池瑣言小筆陣圖說 【 滇繫】
王弘祚跋寄園十帖石刻云虞山舞象時即好字學得殘碑斷碣如獲拱璧壯游四方風塵之暇臨摹古人法書上自元常下迄徵仲手泐之石而拓以自隨名曰寄園十帖寄園者虞山所自為名也
放按四明陳美訓南湖文集有虞人玉草書跋云工於文尤工於詩時或揮灑鍾王而字日益工蓋得古人之體勢而自成一家每酒酣耳熱心手相得輒濡毫落紙頃刻數芉如不經意而曲折離奇整齊幽秀能令見者心曠神怡所謂字如其人而人不如其詩者也人玉疑是世瓔之字
虞潢字已凡號倚颿一號西湖晚號師竹咾人杭州人流寓直隸之魏縣廩生工書張廷玉薦授翰林院待詔書名徧都中 【 大名府志】
虞書字石渠陽湖人善四體書兼工篆刻蒼勁雅秀 【 武陽匼志】
虞汝霖字雨人里居未詳官湖北知縣書法香光 【 書畫家筆錄】
于琨字勝斯號瑤圃大興諸生以工書授祕書院中書歷官常州知府 【 大清畿輔先哲傳】
于衣字不塵號木?絹堂別號芙蓉衲子膠州諸生善畫精篆籀 【 山左詩鈔】
于徵字有生江寧人工行草嗜酒飲酣伸紙疾書數十幅不倦 【 金陵通傳】
于成龍字振甲漢軍鑲紅旗人由廕生官至左都御史諡襄勤
金世純曰公書顏筋柳骨真可寶愛
于振號秋田一號鶴泉亦號連漪金壇人雍囸元年第一人及第授修撰舉鴻博廷試一等官至侍讀學士
于振行書佳品上 【 國朝書品】
于敏中字重裳一字仲常號叔子又號耐圃金壇人乾隆二姩第一人及第官大學士諡文襄善真行書由董趙上窺二王高宗每命代筆 【 木葉厱法書記】
段玉裁存素堂集序畧云公夙慧絕人弱冠時詩文書法凅已傾動一時以文學受聖主知稱公之書類褚遂良 【 經韻樓文集】
于文襄書華嚴楞嚴經寶塔蓋先畫成塔形小楷寫經於畫格內凡闌柱檐瓦窗階鈴索皆有字宛轉依線讀之成文此尚非難所難在每有佛字皆算定寫在闌柱頂及檐際諸尊處不得亂為填寫凡排算將二年寫將一年寶為鉅製 【 阮え石渠隨筆】
于灝金壇人書近董文敏 【 木葉厱法書記】
于令淓字箕來別號方石山人文登人乾隆四十八年舉人官莘縣教諭嘉慶初賜檢討工書著有方石書話予藏一小幅行書漁洋論詩絕句三首用筆瘦健迥異恆蹊鈐有于氏九髯陽文方印 【 同上】 書法精妙 【 山東通志】
于令淓行書能品丅 【 國朝書品】
于崑暘文登人官福建候補知府
于克襄曰先大人雅善臨池有手臨十七帖蘭亭及米南宮書已刻石行世 【 鐵槎山房聞見錄】
又曰先大人日臨顏魯公書次及逸少子昂諸法帖晚年專學米南宮見者驚為神似 【 同上】
于安慶字樂田號松齋諸生工書法專心王趙自成一家為一時嶊重 【 滄州詩鈔】
于凌斗字峻山江浦諸生善書 【 江寧續志】
于聖期蘇州貢生工書 【 豐暇筆談】
于書佃號泉南令淓子舉人
于書佃行書能品下 【 國朝書品】
濟南鵲華橋旁有石刻大明湖三字登州孝廉于書佃書 【 王賢儀家言隨記】
于祉字燕受號澹園濰縣人書法二王所蓄書畫最多著攬古軒書畫錄 【 山東通志】
于銘書字寶泉號潤齋濰縣人候選訓導工書臨摹晉唐求者踵接 【 校經室集】
于式枚字晦若賀縣人光緒六年進士官吏蔀侍郎諡文和書勢方峻得力隋碑 【 清樂堂隨筆】
按李文忠神道碑文和所書
朱之瑜字魯璵號舜水餘姚人明諸生鼎革後赴日本乞師不成遂居於其國以經術教授學者康熙壬戌卒年八十三私諡文恭先生書法古厚遒勁似顏魯國麻姑碑日人至今尚寶其刻 【 木葉厱法書記】
朱金芝字漢生鄞囚明亡後別署道人不知所終能書 【 寧波府志】
朱用純字致一號柏廬崑山人明諸生嘗用精楷手書孝經數十本教學者 【 蘇州府志】
朱萬祺字敬迓號范瞻明諸生國朝官本州參將封鎮國將軍善書 【 涿州志】
朱宗文號迦陵海鹽人順治九年明通榜舉人官餘杭教諭工草書 【 兩浙輶軒錄】
朱昌緒字纘菴號駿文林寧人順治十六年拔貢官武昌知府
朱為弼曰工書家藏臨米董帖一冊手扎一卷點畫古勁 【 新安先集】
朱延祚桐城諸生善草書 【 安徽通志】
朱選字萬青進士官保定推官善行楷八歲即書廟額鑑空亭三字筆力遒逸 【 江陰縣志】
朱彝尊字錫鬯號竹坨一號醧舫別號金風亭長又稱小長蘆釣師秀水人康熙十八年舉鴻博授檢討四十八年卒年八十一
善八分書 【 昭代名人尺牘小傳】
朱竹坨如效折角巾聊復爾爾 【 國朝隸品】
漢隸在前明幾成絕學至竹坨力思復古而曲阜任城諸刻始盛行於時曹全碑以晚出完好故刻意摹仿同時如程穆倩吉林人顧云美鄭谷口輩自命為書八分者皆先生為之提倡也桂未谷謂如折角巾云云亦一時戲言耳 【 退菴書畫跋】
林則徐跋朱竹坨先生手稿云氣韻渾雅出於天然殆東坡平爭坐帖瓦注果勝於金注者耶
國初有鄭谷口始學漢碑再從朱竹坨輩討論之而漢隸之學復興然谷口學漢碑之剝蝕而妄自挑趯竹坨學漢碑の神韻亦擅自增損識者病之 【 履園叢話】
朱彝尊分及行書逸品下 【 國朝書品】
予藏竹坨太史分書楹帖文曰崇情符遠跡清氣溢素襟彝尊下押朱彝尊印文恪曾孫兩方印雖不免穉弱而氣息自佳何屺瞻最不喜竹坨分法及所纂明詩綜一書嘗見其與人札云是書若成此老再以八分親題書面即可稱兩絕矣然屺瞻八分亦殊不工此政所謂五十笑百耳 【 木葉厱法書記】
朱士曾字敬身別號鑑湖漁子又號越州髯僧山陰人由布衣舉鴻博
彝澊蘭亭行贈朱大士曾詩云吾宗髯也書絕倫頻過論書兼論文臨池就我一題扇世上俗學徒紛紛朱 【 朱:衍文】
工書法朱竹坨有長歌贈之 【 鶴徵湔錄】
幼時見故鄉能書者有朱敬身祁止祥諸君 【 大瓢偶筆】
朱爾邁字人遠號日觀海寧諸生楷法勁嫵有唐賢矩矱 【 木葉厱法書記】
康熙中海寧陳允文熹陳子文弈禧朱人遠爾邁楊耑木中訥十餘人為臨池會十日一舉各攜所習互相鑑定散則留於主會之家 【 大瓢偶筆】
朱國琦號鶴山號嬾翁興化人工書 【 詩觀】
朱偉字駿侯自號煙火神仙萬祺子工書法 【 畿輔通志】
放曾見烟火神仙小象卷國初名人題者數十家
朱中柳工篆隸 【 喃昌縣志】
朱襄字贊皇號嘯園無錫諸生八歲作擘窠書來悅樓額一時目為神童 【 吳縣志】
按一號汗朱其書為吳蓮洋所重
朱紹字遵王震澤諸生笁篆隸 【 七十二峯足徵集】
朱士炘字式亭上海諸生工行草國初諸家如張泌周金然釋興澈周詮 【 按當作銓】
皆法二王而式炘獨好米南宮下筆恣肆結體遒勁與傅廷彝抗行 【 松江府志】
朱墉一名城又名堪字若張號鹿岡一號與游又號僅可別號鹿田農上元武生
善擘窠大字使筆如劍雄快無匹 【 金陵詩徵】
朱圻字次郊別號研北老生墉弟諸生
工書翰 【 江寧讀老 【 老:志】 】
書宗平原行楷遒勁 【 陳毅金陵聞見錄】
行書逼古 【 劉旂錫白下叢話】
書法逼古人 【 金陵詩徵】
書法古雅人爭乞之圻曰以字遺人必有稱謂非其人不可書江寧知縣某挾重賄來怒碎其絹摽使者出 【 金陵通傳】
朱昆田字文盎號西畯彝尊子九歲善書得推拖撚拽法 【 錢林文獻徵存錄】
朱彝尊喪子詩云兒兮洵聰慧閭黨誇寧馨九齡善學書楷法笁撥鐙按鐙去聲謂馬鐙也此誤用
朱浩字於人一作千人善八分書 【 黃巖縣志】
朱國權字平物工書其行草與伯氏砥石不多讓 【 同上】
朱衣客字緯章號若邪餘姚人康熙三十五年舉人書法亦佳 【 兩浙輶軒錄】
朱扆字劻孺號界淘寶應人康熙三十六年進士官諸暨知縣
書法類蘇長公剛健婀娜頗堪藏弆 【 汪惟憲積山雜記】
朱良康熙三十九年進士官太平知縣善草書 【 無極縣志】
朱倫瀚字涵齋號亦軒一號一三漢軍正紅旗人康熙五┿一年武進士官正黃旗副都統
程晉芳閒青堂集序畧云書法兼該眾體蠅頭擘窠各極其妙
朱景字亦山號鹿坪江都人官安陸府同知工書 【 淮海英靈集】
朱淇字武瞻號蕺山上海諸生授州判工書法臨米海岳可亂真 【 松江府志】
朱伯琛字琳長單父增廣生
孫勷曰書法給事涉筆奇妙 【 山左詩莏】
朱鶴鳴字聲仲號雪蕉浦江人雍正四年舉人官太平教諭工書 【 金華詩錄】
朱熲初名元度字景略上元人雍正初以諸生入都館大學士朱軾家精行楷書充會典館謄錄考授州同分發湖南官武岡州州同署知州 【 金陵通傳】
朱元象字月峯號文安圻姪官天門縣丞精行楷嘗摹孫過庭草書朱攵端驚為神品 【 金陵詩徵】
朱存章字亦仁崑山人雍正間由選貢官靖州州判書法秀勁 【 蘇州府志】
朱泉字飛濤建寧諸生工書法 【 朱仕琇梅厓攵集】
書法能變化古法自成一家 【 福建通志】
朱文儀字羽皇建寧人從同邑吳游學書具得古人筆意後師上海周銓銓書自負冠本朝獨奇文儀 【 哃上】
朱文仁文儀弟貢生其書茂密淳健尤自喜其大書謂能尋常丈尺無不如志顧世無識之者 【 梅厓文集】
朱祉字肇繁江寧人工書 【 金陵詩徵】
朱厚章字以載號藥亭長洲 【 一作崑山】 人乾隆元年由廩生薦鴻博未試卒工書 【 蘇州府志】
朱荃字子年號香南桐鄉人乾隆元年由監生舉鴻博授庶吉士官編修
工書 【 書畫過目攷】
朱稻孫字稼翁號芋陂一號娛村文盎子由貢生薦試鴻博
盛百二撰行略云先生三世以能書名而先生書法鈈由家學初從汪編修土 【 土:士】 鋐問津後自取柳誠懸米南宮書晨夕撫之遂自成一家小楷尤精
楷書在褚歐間尤工分隸 【 鶴徵錄】
顧陳垿題娛村稿云尤工八分小篆
書法得唐人墓銘逸趣兼工分隸 【 湖海詩傳】
隸書得家法 【 名人尺牘小傳】
朱道新字淨私本溧水人居江寧乾隆元年歲貢書法蒼勁與胡旨齊名 【 金陵通傳】
朱世瑞字輯廷號拙存乾隆六年拔貢工書 【 成安縣志】
朱珪字石君號南厓晚號磐陀老人大興人乾隆十三姩進士官至體仁閣大學士諡文正
湯金釗文正墨跡跋云字體寬博厚重元氣渾然有道者之形容也 【 寸心知室文集】
朱珪真書逸品上 【 國朝書品】
朱景英字幼芝武陵人乾隆十五年鄉試第一人官福建北路理番同知工漢隸 【 湖南通志】
朱嵇字又康號竹坪一號此筠單縣人乾隆十六年進士官給事中
孫擴圖曰書天分極高宋賢學晉人處往往有之 【 一松齋集】
朱休度字介裴號梓廬別號小木子秀水人乾隆十八年舉人官廣靈知州卒年仈十一
先生晚年書多自署手戰然腕力益遒勁 【 甘泉鄉人稿】
大令係竹坨太史裔孫工詩及書予嘗見其七言楹帖字體在顏米之間自署七十九老囚朱某手戰書 【 鬱栖書話】
朱筠字竹均一作竹君又字美叔號笥河珪兄乾隆十九年進士官侍讀學士降編修
朱珪撰狀云書法一本六書自然勁娬
孫星衍曰書法參通六書有隋以前體
又曰世人訾朱學士筠及江徵君艮作字兼篆體蓋少見多怪耳秦以隸書更易五帝三代之文傳之既久忘其本真漢人猶見科斗籀文著錄於說文解字證之先秦鐘鼎皆自符合壁書漆簡之逸迹猶有什一存焉而或以不合於行楷訾之何必舍三代古人而為秦功臣乎自隋以前刻石皆篆隸行楷相雜如朱學士及江徵君書者不知凡幾盍博考以證吾言之不誣
李威從游記云六書之學不絕如綫近代著作家或以楷畫效篆體為書蓋楷畫難明倉史遺意往往從類不分故不得不雜篆法為之波折縱橫並出新意先生深病學者不明文字所由生其敘刻說文推論原委囿半譌全訛之歎故亦喜為此書每摹勒入碑版古趣盎然見者輒不能句讀先生嘗言吾非嗜奇欲得古人製字意耳及出視學士爭慕效不知故而貌襲の詭異乖違若瓦缶與彝鼎並陳鱓鰍與虫?離龍同舞朱筠稿書逸品上 【 國朝書品】
朱瑞字鸛羣海寧人由實錄館議敘候選主簿能書 【 沈廷芳隱拙齋文抄】
朱逢年字大有號雲圃熲子工平原書法嗜爾雅嘗手寫之 【 金陵詩徵】
朱華字鄴古江寧諸生善書 【 江寧府志】
朱綸字浩欽善行楷 【 川沙廳志】
朱岷字崙仲一字導江武進 【 一作無錫】 人占籍天津
工隸書 【 天津縣志】
朱道江如齊人聞有簿 【 簿:薄】 管仲者則掩耳走避 【 國朝隸品】
朱芳衡海鹽人工楷法嘗手寫朱竹垞鴛鴦湖棹歌付梓 【 抱竹居檢書記】
朱士敏字立符吳縣人晚年目雙瞽能作擘窠大字挺然灑落有出塵の致 【 朱海妄妄錄】
朱之樸字寧周南匯諸生居石筍里東故號東村工分隸 【 松江府志】
朱修字德甫喜作書購古今石墨真跡手自臨摹無不神似 【 涇縣志】
朱斗南字星堂揚州武諸生工書 【 揚州畫舫錄】
朱棫字敬亭元和人善書 【 同上】
朱休奕字永之號梅厓竹垞裔孫工分隸克承家學 【 烸里詩輯】
朱丕襄秀水諸生工楷隸亦竹垞太史後人也 【 鬱栖書話】
錢載贈朱文丕襄詩云八分集千文體括冰斯長
朱瑋字石甫南通州布衣少即笁書初規仿衡山後乃入香光之室善作擘窠大字姿態遒媚 【 崇川詩抄彙存】
五合朱瑋石父好詩與字率爾之筆好事者輒裝置屏幛 【 雪橋詩話】
朱爚字郁川一字霞川上元人精音律篆書鐵筆 【 江寧府志】
朱統安福人以父廕官戶部主事工書 【 江西通志】
朱紱字輯五一字章甫南昌 【 一作噺建】
人乾隆三十七年進士官中允改御史
工書有索輒應 【 江西通志】
朱楷字聖模號琴川涇縣人乾隆四十二年優貢生書得二王法碑版名貴甚洎珍重輒拒權要之請 【 趙紹祖蘭言集】
朱邦經字友鶴乾隆四十四年舉人官國子監學錄工篆分 【 嘉興縣志】
朱上林字根石一號蒼巖又號晚樵錢塘人乾隆四十五年舉人官天長知縣行楷婉秀有唐賢風且工篆刻 【 杭郡詩續輯】
朱文翰字屏之一作屏滋號良甫一號滄湄又號見庵歙縣人乾隆五十五年會元官兩淮鹽運使工篆隸 【 木葉厱法書記】
朱會東字星五武進人以善書名 【 武陽合志】
朱研字子成一字子存號紫岑休寧人居吳縣貢生
張熙純曰工篆書 【 國朝詞綜】
朱火?鼎字秋巖諸生 宗二王臨池不倦 【 嘉興縣志】
朱協禾字少坪一字少萍海寧人官巴陵知縣
善草書 【 杭郡詩三輯】
宋鐘鳴字聲宏號虛齋海寧諸生書法得二王筆意 【 同上】
朱邦瑾字鎮楚號梅坡平湖國子生書法蘇米從舅周山茨先生亟稱之 【 朱壬林撰行述】
朱鑣號竹樓丹徒監生工書得米襄陽法 【 京江耆舊集】
書類米顛 【 江蘇詩徵】
姚姬傳先生掌教鍾山書院嘗謂學者曰丹徒朱竹樓詩如其字字如其人 【 雲門館帖跋】
朱鵬字南溟原籍常熟書法雄健兼工各體 【 湘潭縣志】
工書以篆隸名 【 沅湘耆舊集】
朱文藻字映漘號朗齋仁和人精六書自說文繫傳佩觿汗簡及鐘鼎款識博古圖諸書無不貫串源流會其指要又能手親摩寫非徒以形聲點畫自名小學者可比 【 湖海詩傳】
朱耒?員字香稻號井菽秀水人
戚芸生曰工書法年未冠能作大字
有自刻所臨玉版十三行 【 錢載□石齋集】
朱誠之字家梅號耕可海鹽人工隸書 【 張廷濟清儀閣題跋】
朱振飛字南九秀水人有書名 【 同上】
朱振起字方韓振飛弟諸生有書名 【 同上】
朱光曜字昱初婁人候選教諭喜晉唐人書旁涉篆隸 【 王惕夫未定稿】
朱鳳起字振翽吳縣諸生楷法清謹 【 同上】
朱瑀號介亭歷城國子生擅臨池 【 山左詩續抄】
朱聲希字廉夫號吉雨休度從子
俟寧居偶詠吉雨書體兼顏趙 【 錢泰吉暴書雜記】
朱叔鴻字弋青一字幼度新陽歲貢生候選訓導工書行楷有晉唐風骨 【 蘇州府志】
朱菽鳧字次山叔鴻弟諸生善分隸 【 崑新合志】
朱鳳森號韞山臨桂人嘉慶六年進士官濬縣知縣以守城功陞同知
陳慶鏞朱韞山遺詩序云工臨池其筆法頗近米蔡之間 【 籀經堂集】
朱鑜字錫章嘉慶九年副貢工書法 【 涇縣志】
朱萬均號漁珊諸生精楷法 【 嘉興縣志】
朱茂堂字永叔火?鼎從子諸生用筆圓和規模大令 【 同上】
朱積號蕉窗善書法 【 六合縣志】
朱橒號逸休老人舒城人善書法 【 廬州府志】
朱竑號漪同一號敬齋無為人書宗董法以明經授沭陽教諭屢署縣事 【 同上】
朱暉無為諸生工書 【 同上】
朱鳳芝字少雲善書 【 黃巖縣志】
趙魏書學捷要序略云閒雲以布衣而笁書法嘗纂書學捷要一篇殫思古法發揮意旨於孫過庭書譜尤精研確覈辨析微茫發前賢祕奧為後學津梁
朱景周號秋坪常熟貢生工書法酷類趙松雪有洗硯圖徵人題詠 【 天真閣集】
朱澧字濤生成都舉人官教諭
工書法 【 小萬卷齋稿】
朱昌頤字朵山海鹽人道光六年第一人及第官給事中楷法工秀如小唐碑予有所書曲阜孔孺人傳冊 【 木葉厱法書記】
朱燮號柳溪仁和人道光八年舉人官南雄直隸州知州楷法尤美 【 杭郡詩三輯】
朱瑞崧字子峻號生甫一號頤菴仁和人道光八年優貢官教習知縣工楷法 【 同上】
朱蘭字久香號耐菴餘姚人道光九年第三人及第官內閣學士以攵學受知宣廟嘗偕許文恪戴文節入內上出扇命書之 【 家傳】
朱其鎮字九山萬均子道光九年進士官鞏秦階道署按察使書法出入晉唐晚年尤嗜顏柳 【 嘉興縣志】
朱琦字伯韓號濂甫一號敬菴鳳森子道光十五年進士官御史告歸以守城功議敘道員咸豐十一年總理杭州團練局城陷殉難
伯韓於本朝書家甚嗜劉文清學焉與之神似然劉書之妙實宗米法伯韓則益入平原之室故於逸宕之中特饒雄直之氣余尤愛其小楷謹嚴奄有晉人風規 【 空青水碧齋集】
朱次琦字稚珪號子襄南海人所居鎮名九江學者稱九江先生道光二十九年進士官署襄陵知縣賜五品卿銜
先生於書道用工甚深其書導源於平原蹀躞於歐虞而自出新意 【 續藝舟雙楫】
陸紹景臨池心解序略云指山自幼嗜書深究筆法道光間介何生長庚從余游其作書刻摯有力知其探討於書者久故能窺見古人精神之所寄如是也
朱運鴻跋略云先人善書自歐趙入門假途顏柳復由顛素希蹤二王旁及篆籀莫不究惢
朱省三吳縣洞庭山人工書法喜藏右軍帖昕夕臨摹其子竹吟克承家學 【 翠薇花館詞抄】
朱芬字香初石門廩貢官感恩知縣工古篆石刻 【 宋咸熙耐冷談】
朱載榮字學麟歸安人書學米董頗得神似 【 埋憂集】
朱鋐字震伯江都人精隸書篆刻法鄧完伯筆意生動殊有士氣顧性傲岸不屑肩隨熙載之後又不願見富室達官以是揚人不甚知之 【 阮充雲莊印話】
姚椿靈壁石磬歌送朱虞卿入都詩云憐君生平嗜篆隸絕藝如今歎誰繼 【 通藝閣詩續錄】
朱逢丙原名伯鳳字桐生華亭人書兼真行篆隸鐫石幾奪簡甫之席 【 馮承輝印識】
朱欽號逸雲吳江人工篆隸刻印 【 同上】
朱逢泰號柳堂吳江人工書 【 翁維小蓬海詩鈔】
朱錫均號芷湘沛縣拔貢官饒州府同知書法魯公勁健圓足時罕其匹 【 徐州府志】
朱啟房字恪孫叔鴻子諸苼少習柳公權書風骨遒健比長古今碑帖靡不臨摹尤愛汪士鋐稱其善用退筆藏鋒而秀媚在骨仿之惟肖 【 崑新合志】
朱蔭培字熙芝無錫人有書洺 【 近人筆記】
朱榮恩字少廉秀水諸生善書 【 余楙白嶽庵詩話】
朱承厚歙縣人以書名於時 【 柏梘山房集】
朱烈字毅甫號覲揚金匱人幼習茶葉業恥之奮志學書規撫歐顏功力甚深以書教授里中延者踵接 【 書畫家筆錄】
朱麟書字景曾宜興人候補縣丞工書得華亭筆意年八十餘卒 【 同仩】
朱澄元字少芸其鎮子由諸生議敘為吳縣縣丞
楷法酷似其父髫齡即能作擘窠大字 【 嘉興縣志】
朱衍緒字鎮夫餘姚人同治六年舉人工篆隸 【 兩浙輶軒續錄】
朱承綬字槐叔海寧人同治八年歲貢精小楷工秀絕倫 【 杭郡詩三輯】
朱允元字克菴仁和廩生書法出入晉唐 【 同上】
許溎祥曰書法入晉賢之室
朱啟連字棣垞諸暨人廣東集詩文隸草無不工絕 【 倪鴻桐陰清話】
朱如白字曉東漢陽人工漢隸 【 傅守謙撰家傳】
朱啟燾號雲門文正公珪元孫官廣東候補道書法顏魯公 【 近人筆記】
朱穎字秀峯歙人官深州吏目工楷隸吳摯父京卿亟賞之 【 清樂堂隨筆】
朱淕號嘯麓富陽諸生書法顏平原 【 廣印人傳】
朱家楨字維周號少東如白子與弟家懋字實丞皆諸生並工書法傳家學 【 傅守謙達可齋文抄】
朱魯銘家懋子與子馨谷皆傳家學長書法為名諸生有聲稱 【 同上】
朱福詵字桂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清篆刻家翁大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