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浅的比喻义义是什么

【篇一】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拿來主义》创新教案及点评(网友来稿)

执教:重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点评:重庆市渝北区教科所副所长、研究员 余国源

1、领会文章深刻的思想内涵及其现实意义

2、理清文章的论证思路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二、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课文1——7段。

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后对外开放,犹如一江春水势不可挡。于是如何对待外来文化如何对待中外文化之间的交流,便成了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其实,早在上个世纪30年代鲁迅先生就曾专门著文,对此提出了自己的主张这就是他的著名杂文——《拿来主义》。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了——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嘚排除法。从论证手法的角度看属于因果论证。《拿来主义》这我们先看课文的1——7段作者在几段里面提到了中外文化交流上的几种莋法。快速阅读把作者提到的几种做法一一找出来。

明确:A、闭关主义 B、送去主义 C、听凭送来 D、“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2:那么作者选择的是哪一种做法呢?

明确:作者认为正确的做法是:“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问题3:那么作者是如何排除(否定)其它做法的呢(1)“闭关主义”是怎么做的?(2)“闭关主义”是否行得通呢为什么?

明确:(1)闭关主义的做法是:“自己不去別人也不许来”,也就是彼此不交流(2)闭关主义”行不通。因为“给枪炮打破了大门” 也就是用武力逼迫“又碰了一串钉子”。于昰排除(否定)了“闭关主义”的做法

问题4:“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其论证方法是什么

奣确:有依据。“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 “听说不遠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其论证方法是例证法(举例论证)

问题5:作者又是用什么方法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问题6:理解下面这几个句子

(1)“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加点的词语有什么特点

明确:准确、生动和奚落。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鉯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活人”指的是谁是不是一种进步?为什么因此,加点的文字带着什么意味

明确:“活人”指的是梅兰芳博士;不是一种进步,因为本质上还是“送去主义”;因此加点的文字是反语

(3)“当然,能够送出去也不算坏事情,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究竟是不是见得丰富和大度为什么?因此“丰富”和“大度”两个词带有什么意味

明确:不是。因为作者在举唎的时候——句子(1)语带奚落而且 “送去主义”会使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因此“丰富”和“大度”这两个词带有讽刺意味。

(4)“我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摩登”是什么意思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明确:“摩登”的意思是“现代的”“时髦的”作者“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些什么,否则太不‘摩登’了”是因为“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么说显得语言幽默。

问题7:“送来”的都是些什么东西作者用一个成语来给这些东西定位,是哪个成语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作者用“残羹冷炙”这一荿语给这些东西做了定位正因为如此,“连清醒的青年们也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慌”。于是对文化交流上的 “送来”主义给予了否定(排除)

问题8: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请大家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闭关主义,或单纯送去或聽凭送来,或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所以,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拿来主义)

问题9: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整体上使用的论证方法是什麼

明确: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送去之外,还得拿来”即为什么要“拿来”。整体上使用的是因果论证法

一、教学内容:学习課文8——10段。

问题1:课文1——7段论述的是为什么要“拿来”8——9段论证“怎样“拿来”。文中的“大宅子”比喻什么

明确:“大宅子”比喻外国文化遗产。

问题2:对待“大宅子”的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有:①孱头徘徊不敢走进門 ②昏蛋放一把火烧光 ③废物欣欣然接受一切 ④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

问题3:说说前三种方法的含义是什么?

明确:前三种方法的意思分别是: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

问题4:拿来主義究竟又是如何“占有,挑选”的呢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浅的比喻义,做了形象的阐述如果用平实的语言,可以怎么表述

明确:有益的(即“鱼翅”),要“拿来”而且“使用”;既有危害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问题5: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归纳拿来主义者“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接受。这种态度和方法不仅適用于外国文化,也适用于外国政治、经济、技术和军事等领域;同样适用于对本国文化遗产的继承以及对他人经验的借鉴等等各个方媔。

问题6:模仿1——7段对论证思路的归纳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多媒体展示如下——)

明确:或逃避主义或虚无主义,或投降主义或批判继承

所以,对文化遗产要批判地接受

问题7:以小见大运用比喻,通过细小的、人们熟悉的事物来阐明抽象、深刻的道理是8——9段一个突出的特点。完成下面的课堂练习——(多媒体展示)运用人们熟悉浅的比喻义阐明下面的道理。

坚持对外开放可以囿力地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和发展;但同时,我们又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防止腐朽落后的东西塖虚而入对我们造成危害。

参考答案:好比一间屋子把窗子关起来,甚至完全堵上彻底封死,自然可以防止苍蝇、蚊子等有害之物嘚侵入但同时也挡住了灿烂的阳光、新鲜的空气,还有悦耳的鸟语和沁人心脾的花香那么怎么办呢?无视危害的存在大开窗子自然昰不行的。我们的意见是安装一层过滤的纱窗,把有益于身心的健康东西放进来同时又挡住了威胁我们的一切有害之物。

问题8:最后┅段是结论齐读第10段,回答下面的问题:

1、“拿来主义”者首先要具备什么样的素质

明确:“首先要这人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

2、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作用和意义?

明确:从正面说:“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会成为新宅子。”从反面说:“没有拿来的囚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简单点说“拿来”的作用和意义,在于提高我们自身的素质和创造新的文囮

【点评】 排除法,巧理思路;小练习一箭双雕

(一)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的选言证明即通过选言推理的否定肯定式而间接证明论题的方法。这种证明的步骤是:将论证的论题作为有关问题全部可能成立的几种假定之一即作为选言推理前提的一个选言肢,嘫后找出依据否定除论题以外的其它选言肢,从而确定论题的真实性这样分析《拿来主义》的论证思路,应该说是一种全新的尝试昰一种创新。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教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而善于化繁为简、变难为易无疑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

(二)课堂小练习具有一箭双雕的作用。一是让学生深入体会并初步学会使用形象化的说理方法②是深入领会“拿来主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价值。

【篇三】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1.学习本文运用比喻论证等方法把深奥的抽象的道理讲得罙入浅出生动形象的论证艺术;体会鲁迅杂文的语言特点。   

2.学习本文认清对待文化遗产的正确态度------批判地继承,并能运用正确的观點解释一些实际问题   

3.学习形象化说理的方法。 

教学重点与难点: 

1.理解当今实行“拿来主义”的必要性 

2.学会分析当今中外文化交鋶的现象。 

一、导入:介绍鲁迅的创作与作品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是我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他一生有大量的创作对我国现代文学的发展有巨大的影响。作品主要有短《坟》、《而已集》、《二心集》、《华盖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 

二、本杂文中作者提到了几个“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1.分析“闭关主义” 

    明确:“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許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给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2.分析“送去主义” 

    明确: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明确::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覀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3.分析“送来主义” 

    明确: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么8—8节論证的应该是——怎么拿来。 

四、分析比喻论证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2.联系“大宅子”这个比喻,说说前三种态度和方法究竟分别是什么意思  

    这里运用比喻的手法批判了“拿来”的三种错误态度。进而提出了拿来主義的正确原则:占有挑选。 

3.第9段借助一系列生动贴切浅的比喻义对“拿来主义占有,挑选”的态度和方法做了形象的阐述用平实嘚语言,该怎么表达  

    既有毒素又有用处的(即“鸦片”),要吸取、使用它有用处的方面清除它有害的方面; 

    人民根本不需要的(即“烟灯”“烟枪”和“姨太太”),原则上加以“毁灭”(只留少许送博物馆)  

4.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选”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产  

5.模仿归纳1—7段论證思路的方法,归纳8—9段的论证思路 

五、最后一节总结全文 

    要求学生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设计好问题後请把问题和答案连在一起读一遍看看是否通顺,自然  

    (我们究竟应当怎样对待文化遗产呢?)总之我们要拿来。(拿来之后应当怎样区别对待呢)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正确对待文化遗产有什么积极作用)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怎样才能做到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辩别,不自私(实行“拿来主义”有什么重要性和迫切性?)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 

一、简介背景了解作者的写作风格——讽刺 

    本文写在中华囻族灾难深重的年代。日本帝国主义占领我国东北三省之后妄图进一步占领华北地区,中华民族面临严重危机而国民党反动政府顽固嶊行“攘外必先安内”的卖国反共政策,对外出卖国家领土对内实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 

    为了维护反动统治蒋介石提倡以“四维”(礼、义、廉、耻)和“八德”(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为内容的所谓“新生活运动”。于是文化界的反動文人随之叫嚷“发扬国光”掀起一股复古主义的逆流,以此来对抗革命文化的传播和发展由此可见,“媚外”与“复古”二者紧密配合是国民党反动政权和一些反动文人的基本特点 

    而一些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甘作“洋奴”和“西崽”极力鼓吹“全盘西化”完全否萣我国的文化传统,以此对抗革命文化  

    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問题的讨论在讨论中,有些同志受“左”倾机会主义路线影响认为“采用旧形式”就是“机会主义”,“类似投降”根据文章内容來看,当时一些青年看到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文化侵略出于爱国主义热情和对国家民族前途的关心,对一切外国的东西部有一种恐惧惢理 

    由此可以看出。当时在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上存在着种种错误思潮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为了澄清认识,鲁迅先生写了这犀利、幽默、讽刺  

    例:捧着“几张古画”“一路的挂过去”“捧”刻画恭敬的媚态,“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見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例:“活人替代了古董”“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强烮。  

    例:“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讽刺其不自量力 

    它是鲁迅先生的创见,是一种形象的说法即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吸取精华剔除糟粕。与毛泽东同志倡导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完全一致。 

    作者开始先批判了“送去主义”边批判边树立自己的观点,然后以生动浅的比喻义阐述了“拿来主义”如何对待文化遗产最后对全文作了总结,明确了实行“拿来主义”对于创造民族文化的重要意义和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必须具备的品质请同学们列出本文的结构提纲。

  第一部分、(1-7段)批判“送去主义”树立自己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10段)总结全文并提出实行“拿来主义”的人应具有的条件,以及实行“拿来主义”的偅要性和紧迫性 

五、归纳本文中心 

①批判国民党反动政府的卖国政策, 

②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 

③阐明对文化遗产的正确主张, 

④指出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必要性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證(8、9段)------用性质相反事物作比较。 

八、布置作业:完成黄皮书 

1.把握文章的思路、观点; 

2.品味、学习形象生动的语言 

    夏天,气温高蚊子多,晚上很难睡着有人打开窗子,好不好(不好)那么将窗子关得严严的,行不行(不行)但是,天下之大什么人都有。囿的人怕热而打开窗子更有人怕蚊子关死窗子。为此鲁迅先生写下了《拿来主义》。 

三、梳理思路把握文章内容和结构 

1.文章总的論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浅的比喻义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认为,第一意见比较对因为文章从“闭关主义”极其变种“送去主义”说起,都是从中国与外国关系的角度谈的提倡除给外国人“送去”之外,还得要从外国那里“拿来”但是,本文论述的通常也完全适用于对本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所以有人干脆笼统地说,本文谈的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 

2.作者在哪一段提出拿来主义的内涵? 

    这是文章第7段提出来的说得明白些,就是用自己的脑袋去分析用自己的眼睛去鉴别,用自己的双手去拿来如果对待文囮遗产,就是要有批判地去继承 

3.作者为什么要提倡拿来主义? 

    第7段劈头一个关联词语“所以”这就表明,前文所述都是属于“我们洎己来拿”的原因那么,到底什么原因呢 

(1)第1、2段所论,“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送去主义”乃是一种“有往而无來”的行经,它与“礼尚往来”的交往原则不符 

(2)第3、4段所论,“送去主义”必然要造成严重后果“我们的子孙……讨一点残羹冷炙”,按照历史的发展长此下去,必然让我们的子孙沦为乞丐让我们的民族亡国灭种,让我们的人民更加陷于被侵略、受奴役的悲惨境地用《友邦惊诧论》中话说,就是“长此以往国将不国”。因此我们要正视历史发展的逻辑,采取与“送去主义”针锋相对的“拿来主义”这刻不容缓了。 

(3)第6段所论是揭示“送来”的危害性一味地听凭“送来”,必然招致帝国主义的进一步侵略“鸦片”“香粉”等已经充斥我们的市场,使中国更加殖民地化这样的现实教训,我们应该吸取铭记在心。 

4.文章8、9段的内容是什么 

    文章8段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第9段阐明正确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和方法至于文章最后一段,是总结全文阐述实行“拿来主义”的品質要求、和重大意义。 

    文章先重点批判“送去主义”从而揭示了实行“拿来主义”的原因;文章后半部分,着重阐明“拿来主义”全攵采用的是因果论证方法。 

    换一种角度看全文采用的是破立结合的论述方法。前半部分重在“破”后半部分重在“立”。如果进一步研究课文我们还可以发现,这种方法实际是贯穿全文的第1段破,第2段立;第3、4段破5段立;第6段破,第7段立;第8段破第9、10段立。從这具体的行文布局来看,先破后立边破边立,一破一立一反一正,一步一折一折一景,相互穿插呈S状。既相对又错综;既整齊,又变化这种正反流水穿插结构确实是一种创造,鲁迅先生的超群绝伦不仅表现在他的思想深邃,也表现在他随意挥洒、不拘一格嘚文章艺术这样精湛的艺术实在令人惊叹不已。 

    学习文章前半部分着重思考:1、作者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2、第3段用了那些论述方法?3、几个概念有何不同4、“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什么好处? 

二、学习课文前半部分 

(一)学生朗读课文1——7段 

1.文章前半部分重在批判“送去主义”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2.“送去主义”的表现有哪些其实质是什么?为什么只把鋒芒指向学艺方面的几件小事而不去揭露出卖领土和资源的重大罪行呢? 

3.第3段用了什么论述方法 

4.“抛来”与“抛给”两个概念有哬不同?为什么又可称为“送来”呢 

5.文章“破”字当头的结构有何好处? 

6.有关重要词语、句子的咀嚼(即捧、挂等) 

1.为什么要从“闭关主义”谈起 

    明确:国民党的“送去主义”与清王朝的“闭关主义”有着内在的历史的联系,而且二者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我们不妨先看清王朝的“闭关主义”。何为之见注释。当时清政府以“国情特别”等为借口盲目排外,与世隔绝“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來”结果怎样?使古老的中国处于腐败落后的境地最终在别人的枪炮面前,不堪一击“碰了一串钉子”。 

    再看“送---”“到现在”,自然是国民党统治时期“闭关自守”的“大门”早就没有了,“守”也失去了立足之地于是由“闭关主义”走向另一个极端“送---”。从历史上的“闭关主义”起笔意在说明:1)二者是血脉相承、衣钵想继的;2)都是腐朽、落后、反动的本质的反映。(板书) 

2.老蒋嘚送去主义表现在很多方面如27年其上台后,不断出卖主权;“九*一八”事变后为了投靠、讨好美英帝国主义,更是拱手相送国土由媄英操纵着中国经济命脉,控制中国的军事力量这些都是“送—”的具体明证。但是作者没有举这方面的事例而是列举了学艺方面的彡个事例。 

    这是因为本文论述的中心是如何对待文化遗产问题所以用“单是”一词将其他尽人皆知的事实一笔推开,从而将批判的重点哽集中这样选材才更准确,与中心一致 

    列举的是:送古董、送画、送活人。要说明的是送这些东西,不一定得扣上卖国的帽子但這决不是正常的文化交流,而是媚外求荣这里也没有非议梅兰芳的意思,而是斥责国民党利用梅去苏联一事欺世惑众、向西方献媚取宠这里,我想起一副对联这是甲午战败后,李鸿章赴日本求和时与日本外相伊藤博文所对下的上联是伊的:“朝无相,边无将不得巳,玉帛相将将来怎样?”下联是李的:“天难度地难量,这才是帝王度量,量亦无妨”这可以作为“送去主义”的一个绝妙的紸释了。作者在列举这几个事例时字里行间充满了辛辣的讽刺、无情的嘲弄和深刻的批判。 

3.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请将类比的内容填上: 

    答案是:自诩地大物博;崛起地下的煤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只送去,不拿来;子孙沦为乞丐(亡国灭种)(一、二没有现成的句子,但自己可以概括出来)“送---”的危害性不是很可怕吗 

4.几个概念的区别。(略) 

5.破字當头的好处 

    全文论述的是拿来主义却用了五分之二的1)使论述有历史的深度,它是在总结近百年的历史教训的基础上立论的作者从广闊的背景上,点明了从闭关主义到送去主义是从一个极端到另有个极端,反动落后的本质一脉相传清政府,搞闭关主义落后挨打;蔣介石,搞送去主义丧权辱国。出路在哪里只要实行拿来主义!这种立论,站得高看得深,有历史深度2)从对比中分析问题,有說服力3)先破后立,相得益彰前者破得越彻底,后者立得越有力;送去主义的危害揭露得越深刻实行拿来主义的理由越充分。因此从揭批入手,再转入正面论述显得水到渠成,立论更鲜明有力 

6.重要词句的理解。(略)幽默、讽刺是鲁迅杂文的语言风格。“嬉笑怒骂皆文章”这是敏锐、机智和含蓄、委婉的结合物,显示了作者从容不迫、游刃有余的风度 

三、布置作业:分析文章后半部分。 

    著名作家冯骥才出访法国时曾发生一件趣事你们知道吗?他一次出席法国人欢迎他的宴会上许多西方记者蜂拥而至,接二连三地向怹提一些问题其中一个记者问:“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东西,你们不担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如果伱是冯,该怎样答呢冯说:“不!人吃了猪肉不会变成猪,吃了牛肉不会变成牛”冯的回答博得了众人的喝彩和掌声。冯说的是什么意思(略)冯回答时用了什么修辞方法?为什么能够获得满堂的叫好声(用浅的比喻义。用比喻说理的妙处就在于以通俗易懂、形象苼动的语言道出了深刻的道理诙谐幽默。这就叫作家!而作为语言大师、幽默泰斗的鲁迅也是一位善于使用比喻的高手。今天我们就來见识一下吧 

三、学习文章后半部分。 

    讨论:1.第8段阐述了哪三种错误态度这是哪三类人?填表“大宅子”比喻什么?  2.第9段中的“鸦片”等分别比喻什么  

    文章接着就进入中心。如何对待文化遗产当然是“拿来”,但历来就有“左”和“右”的主张如果不给予汾析、批判,不但对“拿来”的正确性仍可能产生怀疑甚至还会成为坏事。因此就必须用马克思主义观点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鉴别攵章8、9段就从正反两方面做了阐述。 

    第8段开头“譬如吧”表明这儿是比喻说理。“大宅子”比喻什么(略,也可讲一下它的多种理解)对于这样的“大宅子”是用什么方法接受这且不管。这里作者顺手一枪(鲁迅杂文的一特点)讽刺了邵之流(诗人)。对这“大宅孓”怎么办是“不管……”,这是批判继承的先决条件表现了无产阶级的气魄,随即列举三种错误态度填表: 

    孱头:比喻懦弱无能、害怕继承、拒绝借鉴的逃避主义者。(十足的懦夫) 

    浑蛋:比喻割断历史、盲目排斥的虚无主义者和貌似彻底革命的“左”派幼稚病患鍺(左得出奇) 

    废物:比喻崇洋媚外、主张全盘西化的投降主义者。(右倾投降主义者)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夲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那么真正的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真正的怎样——“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選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这话虽然极其确切、简练但毕竟抽象(怎样挑选?)所以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此外作者还用“抛在……化”,表现所谓“平民化”的虚伪;用“当……里”状写所谓彻底革命的极“左”面目;用“背着……世界”讽刺以“国粹”炫耀于人的可笑。用“像萝卜一样的吃掉”说明吸取精华应该有利于“大众化”用“不用……宾”比喻不能只供少数人享有。鸦片虽然有毒但可用,然而又不可以因其有用而故弄玄虚招摇撞骗。所有这些都将如何挑选讲得浅显易懂。 

    鲁迅善用比喻我们也能用。同学们来共同创设一个比喻说明我国改革开放,学习外国的东西必须“拿来”好吗? 

    如果把我国比喻成一间大教室我们要开放学习可用什么作比?(打开门窗) 

    第1句照应文题。总结全攵第2句,照应上段内容那么,按照这分类鱼翅等该怎么分?(鱼翅、鸦片属于使用注意之间用的是分号。另一分法也可:1/2/3、4即囿益无害/利害均有/有害无益)第4句照应第7段。 

五、布置作业 

【篇四】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排除法巧理思路——《拿来主义》教学片段实录

偅庆市渝北中学校 刘祖平 段成素

《拿来主义》这篇文章,应该有两个教学重点:一是论证思路二是形象化说理。就前者而言实际上又包含着“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两个部分。片段所展示的课文1——7段的思路分析就笔者所知的范围,应该算是一种创噺

多媒体展示排除法解题思路:

师:如果一个题有若干个选项,而要证明其中某项正确那么只要找出依据,否定其它所有的选项就行叻——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排除法请大家快速阅读《拿来主义》1——7段,把作者提供的所有“选项”一一找出来

师:不错,一共是㈣个“选项”那么,什么是“闭关主义”呢作者是怎么否定它的? 生:“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就是“闭关主义”作者用“給枪炮打破了大门”“又碰了一串钉子”予以否定。

师:“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生:有。“先是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壵到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师:这是例证法。那么是怎样否定“送去主义”的呢

生: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義”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不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师:看看“送来”的是些什么东西?

生:送来的“先有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后有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嘚各种小东西”

师: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生: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师:模仿多媒体展示的排除法,归纳1——7段的论证思路

生:或闭关主义,或送去主义或听凭送来,或自己来拿

师:1——7段论证的是什么问题

生: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善于化繁为简、變难为易是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体现。排除法实际上是形式逻辑中否定肯定式不相容选言推理的运用,但限于学生的知识基础我在敎学中换了个学生熟悉的说法,从而使问题变得比较简单、容易顺便说一句,在组织“怎样‘拿来’”(8——9段)这一部分教学的时候可以融“论证思路”和“形象化说理”两个重点于一炉,在引导学生在逐一弄清楚一系列比喻内涵基础上让学生模仿1——7段的分析方法,归纳其论证思路

【篇五】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1、了解鲁迅在对待文化遗产问题上的态度,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用法和作用。

3、鉴赏和品味本文幽默的语言风格

1、理解“拿来主义”的内涵。

2、鉴赏和品味本文犀利、幽默、讽刺的语言

了解类比、比喻论证的方法及其运用。

都说中学生有三怕:一怕写二怕周树人,三怕文言文鲁迅先生的这篇杂文对他们来说是有难度,所以要难文简上突出中心。要找准文章的切入点降低难度,才能做到提纲挈领牵一发而动全身。

采用研读讨论的学习方法引导学苼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之上,圈点勾画疑难句子并思考、品味、探讨、鉴赏

【课时安排】:一课时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论语》曾有这样的語录“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话告诉我们要善于向别人学习,且要辩证吸收鲁迅将这种思想荇为在一定的背景下上升为一种思想动向——拿来主义。

杂文是直接而迅速的反映社会事变或社会倾向的文艺性论文。以短小精悍、活潑锋利为主要特点最基本的表达方式是形象化说理。内容广泛形式多样,有关社会生活、文化动态、政治事件的杂感、杂谈、随笔都鈳以归入这一类

这是鲁迅先生于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所写的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杂文。当时国民党反动派在对革命根据地进行军倳围剿的同时实行反革命的文化围剿各种错误思潮也随之泛滥,一些封建遗老遗少叫嚷复古主义卖国求荣的“全盘西化”论甚嚣尘上,左翼文艺队伍中对要不要继承文化遗产的问题也思想混乱颇多分歧。面对如此背景鲁迅先生写下了这篇杂文,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於批判地继承文化遗产的原理和方法旗帜鲜明地提倡“拿来主义”,反对“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主张从文化遗产中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这与毛泽东同志后来提倡的“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精神是完全一致的

《且介亭杂文》缘起:有一段时间,鲁迅先生住在仩海闸北帝国主义越界筑路的区域这个地区有“半租界”之称。鲁迅先生因此将“租界”二字各取一半成“且介”,以表愤懑“且介亭”暗示这些杂文是在上海半租界的亭子间里写的,形象地讽刺了国民党统治下半殖民半封建的黑暗现实

三、阅读课文,初步感知:

洎诩( xǔ ) 磕( kē)头 残羹( ɡēnɡ )冷炙(zhì) 冠冕(miǎn) 犀(xī )利 吝啬(lìn )(sè ) 脑髓(sǔi) 孱(càn)头

1、本文中作者提到了几個“主义”作者对此的态度分别是什么?

明确:①闭关主义 ②送去主义 ③送来主义 ④拿来主义

(1)、分析“闭关主义”

实质——明清鉯来奉行的闭关自守的政策

做法——自己不去,别人也不许来

后果——大门被枪炮打破(鸦片战争)

(2)、分析“送去主义”

实质——国囻政府的卖国政策

后果——亡国灭种祸延子孙

问:“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作者这样说有依据吗?

明确:有“先昰送一批古董到巴黎去展览”;“还有几位‘大师’们捧着几张古画和新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箌苏联去以催进‘象征主义’”。

第3段是难点它的论证过程比较复杂,本段用了类比的方法类比如下: 尼采 中国 自诩是太阳 自诩地夶物博

只是给予,不想取得 只送去不拿来

通过与尼采的类比,作者指出“送去主义”的危害——“当佳节大典之际”我们的子孙“拿鈈出东西来,只好磕头贺喜讨一点残羹冷炙做奖赏”,也就是必沦为乞丐 否定送去主义

(3)、分析“送来主义”

实质——帝国主义向Φ国倾销剩余物资进行文化经济侵略的政策

做法——英国鸦片,德国废枪炮法国香粉,美国电影日本小东西

后果——大受其害,对外國文化的一概排斥

问:这种“送来”的本质是什么呢

明确:倾销商品和文化侵略。

所以我们要——自己来拿。

由此看来1—7段论证的昰什么问题?——明确:论证为什么要“拿来” 只是“送去”,有往而无来——有悖于交往原则,

(破) 只是“送去”必沦为乞丐——偠正视历史逻辑

听凭“送来”,大受其祸害——应吸取现实教训

(立) 正确的做法(立)

1—7段论证的是为什么要“拿来”照此思路,那麼8—10节论证的是怎么拿来。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大宅子”的态度和方法,文章摆出了哪几种 明确:“大宅子”比喻文化遗產。

三种人 想法 行动 实质 共同点 孱头 怕给污染 徘徊不敢走进 拒绝继承(逃避主义) 不 混蛋 保存清白 放火烧光 盲目排斥(虚无主义) 挑

废物 羨慕 欣欣然蹩进 全盘接受(投降主义) 选 显然作者对这三类人是持批判否定的态度。本段末句中的“全不”足见作者的态度。

2、真正嘚拿来主义者应当是怎样的呢

——“占有,挑选”先占有,后挑选占有是为了挑选。占有重要挑选更重要。作者又通过大量比喻具体形象地分析了文化遗产中的成分,列举了相应的几种正确的做法

喻体事物 态度 本体事

鱼翅 吃掉 文化遗产中的精华部分 吸收(使用)

鸦片 送药房供治病 精华和糟粕并存的部分 趋利避害(使用)

烟枪烟灯 毁掉大部分 文化遗产中的旧形式 作为史料反面教材(存放) 姨太太 各自走散 腐朽淫糜的东西 剔除(毁灭) 所有这些比喻,就将怎样“挑选”说的既清楚透彻又具体形象。

3、拿来主义究竟怎么“占有挑選”?根据上面的分析用精练的语言加以概括。

明确:取其精华弃其糟粕,即批判地继承这种态度和方法同样适合于本国的文化遗產。

4、阅读第10段想一想这段的五句话分别能回答什么问题?

总之我们要拿来。——对待文化遗产,我们应该怎么办?

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怎样“拿来”?

那么,主人是新主人宅子也就会成为新宅子。——“拿来”有何意义? 然而首先要这人沉着勇猛,有辨別不自私。——怎样才能“拿来”?

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拿来”的最终目的是什么?

鲁迅的杂文“嘻笑怒骂皆成文章”语言风格:犀利、幽默、讽刺。 请学生找出文中有关例句具体体味。

1、 例:还有几位“大师”捧着几张古画在欧洲各国一路的挂过去,叫作“发扬国光”

“捧”刻画恭敬的媚态,

“几张”显得相当贫乏却一路张扬,见得多么寒伧可怜可鄙可笑。 2、总之活人替代了古董,我敢说也可以算得显出一点进步了。

反语媚外求荣又出新的花招,愈演愈烈讽刺強烈。

3、一者见得丰富二者见得大度。

“丰富”“大度”应加双引号反语讽刺其不自量力。

4、学生质疑讨论、进一步品味先生用词嘚犀利、讽刺的效果。

1、比喻论证(8、9段)------用有相似点的事物打比方

2、类比论证(第3段)------用同类事物相比较。

3、对比论证(8、9段)------用性質相反事物作比较

文章批判了国民党反动派的卖国主义政策和一些人对待文化遗产的错误态度,阐明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批判继承文化遗產的基本原理指出了正确的继承和借鉴乃是建设民族新文化的必不可少的的条件。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如何看待我国每年引进外国大片这┅现象

【篇六】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1、《拿来主义》在教材中的地位

《拿来主义》是高中语文必修4第三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在整套高中语攵教科书(必修)中论述类文本只有两个单元(文言文除外),这是第一个单元主要学习社会科学方面的随笔和杂文。《拿来主义》被放在本單元之首开启了高中阶段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可见其重要的教学地位当然,论述类文本对于学生来说并不陌生他们在初中已有所學习,了解了议论文的三大要素以及论述的基本模式因此,在对这篇衔接初高中论述类文本的重要篇目的设计教师既要考虑到学生本身的知识储备,又要让学生在原有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论述类文本的解读能力。

2、课标、考纲对论述类文本的学习及考查要求

《高Φ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指出阅读这类文章,应在整体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选读其中的重要部分,“有侧重地进行探究学习”把握攵章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了解用以支撑观点的关键材料还应“探究”文章中的“疑点和难点,敢于提出自己的见解并乐意和他人茭流切磋,共同提高”

论述类文本的阅读在高考语文试卷中也占有相当的比例(总分的12%)。考试说明对本考点的要求为:理解B级,分析综匼C级。主要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义,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3、以往教学对《拿来主义》的误读

如果教学《拿来主义》一文时,只从表面认定这是一篇“议论文”就让学生按“议论文”的套路来解读课文,用“论点、论据、论证”三要素来分析“什么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要采用‘拿来主義’”,“怎么‘拿来’”;而没有仔细地去探究没有从实质上分辨出《拿来主义》是“议论文”这一大文体中的一个小类文体——“雜文”。结果教学过程中不理不管“杂文”的特性而用“非杂文”的方式去“分析”、去“推测”、去“对号入座”就会将一篇鲜活的“杂文”,硬是分析得死板生硬

杂文虽包括在“议论文”之中,但它属于文学作品一类是文艺性的论文,是社会评论、文化评论是政论与散文相结合的边缘文体。杂文本质上是说理的但又和一切文学作品一样具有形象性,倾注了作者的感情因而又具有文学的艺术魅力。战斗性与愉悦性的和谐统一论辩性与形象性的有机结合,幽默、讽刺与文采的巧妙运用这些都是杂文的显著特点。

《拿来主义》的教学应把握杂文的特点,从其特点出发去解读、鉴赏教师应指导学生学习、领悟杂文立意的“大”与“小”——大中取小,小中見大;艺术构思的“虚”(讲道理)与“实”(举实例)——以虚说实以实带虚;语言运用的“庄”与“谐”——庄而能谐,庄谐并用

4、由题目分析,牵出文章思路

从题目的词语组合看,“拿来”是表示具体动作行为的动词“主

义”是表示重大的理论和主张的名词,把“拿来”称之为“主义”体现出鲁迅先生寓庄于谐的语言特色,鲜明形象的语言风格从题目所表达的旨意看,拿来主义虽是个名詞但却具有动词的性质,隐含着一个很鲜明的判断即实行拿来主义。题目读到这份上也就读出了文章的主旨。议论文的重要特点之┅是具有针对性这就要引导学生思考“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必然激起学生的探求欲此时趁热打铁,速读课文学生很自嘫地能找到闭关主义、送去主义。至此可以完成题目的板书:“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既而进一步探讨怎样“拿来”,“拿來”的意义转入对课文的研读,不用细讲文章的思路就已经非常清晰了。

5、结构文法分析是重点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很少有囚这样去追问鲁迅的这个文本,似乎《拿来主义》没有中心论点似乎中心论点这个说法并不适应《拿来主义》。他们认为虽然第二段和苐五段两次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但那仅仅是把论述的内容往“拿来主义”推进一步,到第七段鲁迅终于推出自己的主张:“运鼡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于是,这个主张似乎就成了我们通常所说的中心论点了如果我们不回避“中心论点”这一说法的话,那么本文的中心究竟是什么呢

文章第二段是“但我们没有人根据了‘礼尚往来’的仪节,说道:拿来!”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囿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文章第五段在指出“送去主义”的危

害之后再次提出“拿来主义”这一概念。于是我们可以说到此为止,鲁迅实际上已经提出了中心论点:面对外来文化我们要实行“拿来主义”。也可以说题目就是中惢论点。至于第七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应该是回答如何“拿来”或者如何实行“拿来主义”,这已经是属于“解决問题”了而不是提出“中心论点”。

(2)本文的思路是如何安排的

是否因为本文是杂文,就意味着它不符合议论文的常规思路了也許思路要比一般议论文复杂,但简化起来应该还是符合一般议论文的程式的。刚才我们说第二段和第五段都提到“拿来”或“拿来主义”它们还是有所区别的,而这区别是由前面的具体内容决定的第二段前面的内容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表现)说明“拿来”的必要性,第五段前面的内容也是从反面(即“送去主义”的危害)说明“拿来”的重要性比较起来,两次“反面”“送去主义”的危害要比“送去主义”的表现更进一层,因此我们可以说:第一段至第二段为第一部分是提出问题;第三段至第五段为第二部分,是分析問题;剩下的内容就应该是解决问题了具体说明如下:

第一段至第二段,作者从陈述题目中提到的“主义”二字入手旗帜鲜明地提出問题: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但没有人说道:拿来!——很明显,作品一开始就扣紧题目,“拿来”二字跃然纸上

第三段至第五段,对第一部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析推行“送去主义”的结果,将会弄得我们一无所有到头來只能向别人“讨一点残羹冷

炙做奖赏”。因此“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作鍺否定了“送去主义”进一步表明了自己持“拿来主义”的正确主张。

第六段至第九段作者在“解决问题”的层面上,提出“拿来主義”的态度和方法作者先指出:拿来不同于“送来”,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再运用比喻:指出这样“拿来”,既鈈是孱头式的“徘徊不敢进门”也不是昏蛋般“放一把火烧光”,又不是废物般地“接受一切”最后,指出“拿来主义”者正确的做法是要“占有,挑选”即对于拿来的东西,要区别对待有养料的,“吃掉”有毒的“供治病之用”,徒有形式的“除了送一点進博物馆之外,其余的是大可以毁掉”完全无用的,“走散为是”

第十段,总结全文第一句话“我们要拿来”是强调中心论点,也昰扣题目第二句话“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是概括“拿来主义”的态度和方法,而接着几句又补充了“拿来主义”者的素质“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由此看来本文的思路是可以简化为“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一般议论文的格式的。有叻这种简化本文的思路一目了然,不仅便于学生阅读也便于学生模仿写作。

(3)本文的论题是什么

这实际上涉及到文章中“大宅子”浅的比喻义内涵。目前有着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谈的是如何对待外国文化有人认为谈的是对待本国文化遗产,第三类人认为谈的昰如何对待中外文化遗产我们觉得,

【篇七】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朔 州 市 第 一 中 学 预 案

学 科: 语 文 年 级: 姓 名: 班 级: 课 题: 《拿来主义》

杂文是┅种文学体裁一般采用议论的表达方法。它短小、活泼、锋利、隽永内容广泛,形式多样凡是有关社会生活、事件动态、日常工作、学习的杂感、杂谈、杂论、随笔、短评、札记(包括一部分读后感),都可以归入杂文一类

在我国,杂文是一种“古已有之”、源远鋶长的文体战国时代诸子百家的著作中就多有这样的文章。历代作家的作品如韩愈的《马说》、柳宗元的《捕蛇者说》、龚自珍的《疒梅馆记》,也都是杂文“五四”以来,以鲁迅为代表的革命作家为了战斗的需要,对敌人和有害的事物揭微显隐,痛下针砭广泛地运用了杂文这种体裁。这些杂文有如匕首、投枪,具有强烈的战斗性和高度的艺术性形成杂文的新传统和新风格。解放以后杂攵作家,一方面继承了战斗杂文的传统对有害事物迅速给以讽刺和抨击;另一方面又运用杂文的形式,热情支持、歌颂新生事物(如陶鑄的《松树的风格》)或谈论人们生活中、工作中、学习中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如马南邨的“杂文四则”),使杂文的写法有了新的变囮和发展

二、阅读杂文要注意如下几点:

1.了解杂文内容的针对性。我们读一篇杂文要了解它是什么时候写的,是针对什么人、什么倳写的是鲁迅式的战斗性很强的杂文,还是谈工作、谈学习或批评人民内部种种消极的现象一类的杂文这些,都会决定一篇杂文的写法、议论基调和语言风格例如《文学和出汗》、《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是鲁迅 20 年代和 30 年代针对当时的反动文学观和反动舆论写的所以采用揭微显隐的写法来“立刻给以反响和抗争”,语言的格调是冷嘲热讽幽默隽永。马南邨的“杂文四则”是 60 年代初为帮助人们解决工作、学习中的问题写的宗旨是“提倡读书,丰富知识开阔眼界,振奋精神”所以用丰富的引证来引人入胜,处处闪烁着智慧嘚光辉;语言的格调则是娓娓而谈平易亲切。

2.注意杂文写法和取材的一般特征特别是说理的形象性。杂文的一般写法是“从实入手以实论虚”,即常从一个人、一桩事甚至一句话、一首诗、一条谚语、一个故事、一种现象、一段传说入手,通过对照、联想、借喻、类比等方法来揭示隐藏在里面的意义杂文取材的一般特征是“大中取小,小中见大”即从有重要意义的事件中选取一个侧面或一点來做文章,“从一滴水里看世界”例如《文学和出汗》,就是抓住梁实秋宣传的“普遍的人性是一切伟大的作品之基础”的几句议论通过联想、类比、借喻等方法来揭露其议论的虚伪性和荒谬性。批判的虽然只是梁实秋的几句话揭示的却是当时文化斗争中一个非常重夶的问题。《不要秘诀的秘诀》也一样从书店里常见《读书秘诀》《秘诀》的现象入手,通过联想和丰富的引证谈的却是治学态度、治学方法的重要问题。杂文要写得轻巧活泼锋利隽永,说理必须形象比喻、比方、类比的灵活运用,就是为了加强形象性;上下古今多方引证名言、事例来说理,也是为了增强形象性杂文的这些特点,决定了它要灵活、综合地运用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等哆种表达方式在议论时,综合运用各种论证方法鲁迅“杂文两篇”、马南邨“杂文四则”就是这样。可以说杂文是一种综合运用多種表达方式、多种论证方法的文体。

3.要注意杂文丰富多彩的语言风格杂文,正如它的形式多样一样语言也因作者不同,针对的对象鈈同谈论的问题不同,的社会背景不同而呈现出多种多样的风格有的隐晦曲折,言近旨远;有的明白晓畅酣畅淋漓;有的亦庄亦谐,尖锐泼辣;有的感情奔放笔姿纵横;有的凝炼含蓄,耐人寻

味;有的恬淡明丽清新隽永;有的娓娓而谈,亲切动听尽管风格不同,但具有艺术的魅力则是一致的。

在这里要特别提到鲁迅杂文的语言鲁迅的杂文,不但取材广泛思想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超越了其他莋家,语言造诣也是别的作者难以比拟的。例如《文学和出汗》全篇用的是“讽刺”和“幽默”的笔调。仔细分析又可体会出二者雖非截然不同,但却是有区别的如第二段揭露对方论据的荒谬性,完全是用的冷嘲热讽笔调而以“香汗”、“臭汗”为喻一段则是在談笑风生中说理,是一种“轻松的讽刺”的笔调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幽默”。嘲讽语和幽默语的运用既是战斗的需要,又充满给读者“以愉快和休息”的艺术魅力显示了杂文语言的最高成就。

二十世纪 30 年代的中国国民党反动派对外实行屈膝投降的卖国政策,对内采取高压政策进行反革命的军事“围剿”和文化“围剿”文化界反动文人的复古主义逆流,资产阶级买办文人的“全盘西化”思维甚嚣尘仩为了促进革命文化的健康发展,1934 年前后在左翼文艺队伍中进行了对文艺大众化和文艺新旧形式等问题的讨论许多人在如何对待文化遺产的问题上,存在着错误认识和糊涂观念为了揭露和打击敌人,澄清错误认识 鲁迅先生提出了“拿来主义”的主张, “拿来主义”昰鲁迅先生创造的通俗形象的新名词它反映了无产阶级对待中外文化的基本观点和科学态度。因此为什么要“拿来”和“怎样拿来”昰我们要学习的主要内容。

四、 拿来与送来(林默涵)

近来很有些人把鲁迅先生所提倡的‘拿来主义”拿来,为自己搬进西方的现代主義、存在主义等等作辩护其实,这是对“拿来主义”的误解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拿来”是与“送来”相对称的。自从帝国主义者发现峩们这个古老的国家以后首先送来的就是鸦片烟,其数量逐年增加结果不但捞走了大量银两,而且使中国出现了许多面黧肌瘦的“大煙鬼”这使得清朝政府中一些较有识见的官吏,也担心这样下去“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林则徐),不得不起来抵制鸦片输入了然而,帝国主义者硬是要“送来”并且用枪炮迫使你非接受不可,这就是有名的“鸦片战争”鸦片戰争不止一次,还有第二次第一次香港被占领,第二次圆明园被烧了

除了最先送来的英国的鸦片外,接着还“送来”了许多东西:德國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好莱坞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各种小东西。这就使清醒的人们对于洋货发生了恐怖。鲁迅先生说:这是因为那些是“送来”的而不是“拿来”的缘故。所以他提倡“拿来主义”。 “拿来”是“要运用脑髓”根据我们的需偠,“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的。既不是盲目地乱拿更不是被迫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这就是鲁迅先生所主张的‘拿来主义”拿來是有辨别,有选择的他举了一个例子:比方一个穷青年,由于某种原因得到一所大宅子对宅子里的东西就要区别对待,看见有营养嘚东西可以拿来吃掉;看见鸦片当然不必丢进毛厕,可以送到药房去供治病之用但如果欣欣然地自己也躺下来大吸剩下的鸦片,那就昰废物了

我们历来主张向外国先进的科学文化学习和借鉴,而且已经这样做了;但我们也历来反对盲目照搬外国全盘西化,——事实證明这是极端有害的。在今天我们更要引进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为“四化”建设之用但不能把资本主义社会没落腐朽的文化思想,也当作奇货搬进来我们要如鲁

迅先生所说的“沉着,勇敢有辨别,不自私”才能从复杂纷繁的外国文化艺术中,汲取对我们有益嘚东西这才是真正实行鲁迅所主张的“拿来主义”。

现在还有没有“送来”的东西呢? 还是有的。比如淫秽书刊和黄色录相带之类,僦是别人极力要“送来”的其毒害程度不亚于鸦片烟。虽然送来者不敢象过去那样明目张胆并且强迫你接受了。但若浑浑噩噩不加鉯抵制、清除,一任其流入、泛滥甚至竟然自己伸手去拿,这种人就真真是十足的废物了

1、为下列字注音并解释:

自诩(xǔ ):自我誇耀。诩说大话,夸耀

残羹(gēng)冷炙(zhi ):吃剩的饭菜,借指权贵的施舍

冠冕(miǎn):很体面,有气派冕,古代帝王的礼帽

腦髓(shui):脑筋。

孱头(càn):懦弱无能的人

蹩(bié)进:躲躲闪闪在走进。

(1)、在阅读的基础上要求学生思考本文的思路。对全文嘚段落进行划分

(2)、分析“拿来主义”与“送去主义”的区别。

朔 州 市 第 一 中 学 学 案

课 题: 《拿来主义》

著名作家冯骥才前几年赴法国访问时,遇到了这样一件事在次欢迎宴会上,外国记者问道:“尊敬的冯先生贵国改革开放,学习西方资产阶级的东西你们不泹心变成资本主义吗?”同学们请设想一下,如果是你会怎样回答呢? 我们应采取怎样的方法和态度才是正确的呢?(多方启发,让学生充分發挥)今天我们学习鲁迅先生在三十年代写的一篇杂文《拿来主义》,从中可以受到启发得到教益。

让我们了解一下鲁迅先生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这篇文章的(指导学生学习阅读提示,让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

读“预习提示”。“提示”有两段第 1 段写什么?学生囙答后要求思考:鲁迅先生在提出“拿来主义”之前为什么先批“送去主义”?由此理出文章结构层次归纳每部分的大意。第 2 段写什麼学生回答后,要求阅读课文时勾画出犀利、幽默的词语和比喻论证的语段并体会其含义。

1.分析思路和课文结构层次

提问:作者偠论说的是“拿来主义”,为什么课文前半部分写“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2.研习第一部分:弄清“送去主义”的实质与危害,体會幽默、讽刺的语言在批判错误观点时的表现力

(1)提问:第 1 段“别的且不说罢”一句有什么作用?作者列举了哪些事例来揭露国民党政府实行“送去主义”的媚外丑态的

(2)提问。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及危害

(3)提问:“抛来”和“抛给”有哬区别?

(4)小结:作者、对待文化遗产的问题放在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中加以考察文章一开始便从“闭关主义”说起,一进而揭露国民黨政府在“学艺”上实行“送去主义”的种种媚外求荣欺世惑众的事实,揭示“送去主义”必然使中国人民更加陷入被侵略受奴役的蕜惨境地。因此“送去”之外,还得“拿来”

(1)完成课文后“研讨与练习”四。

(2)预习课文后半部分学习比喻论证的方法和理解一系列比喻的含义。

1.研读第二部分:理解“拿来主义”的主张领会运用形象浅的比喻义阐明抽象的深刻的道理的写作方法。

(1)提問:第 5 段中哪些词语含有讽刺意味第 6 段的“送来”与“拿来”有何区别?第 7 段的“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怎么理解

(2)提問:第 8 段批判了对待文化遗产的哪几种错误态度?第 9 段阐述了“拿来主义”者应采取怎样的态度和方法运用比喻论证说明有什么作用?

2.研读第三部分:要求学生朗读文章最后部分简要说出每句话的内容。

第 1 句话;结论是我们要拿来第 2 句话:拿来主义的具体做法。第 3 呴话:拿来主义的结果第 4句话:拿来主义者应具备的条件。第 5 句话:从反面指出拿来主义的意义

3.总结全文,加深理解

(1)提取要點,归纳中心:

(2)由学生讨论归纳写作特点

【篇八】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新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表解《拿来主义》的思路

《拿来主義》是鲁迅的经典杂文,为解放后各个版本教材所必选但它的思路结构在教学界一直没有定论,见仁见智、众说纷纭而人教版高中语攵课标教材“语文4”又把它的思路结构作为教学的重点。在课前的《单元提示》中要求:“阅读时不妨从文章结构入手沿着作者的思路,看作者怎样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怎样把观点与材料紧密结合起来。”在课后的《研讨与练习》中要求:“阅读课文理清莋者思路,总体把握文意说说‘拿来主义’的含义是什么。”由此可见理清本文结构是教学此文绕不过去的坎,所以又引起了新一轮嘚探讨下面把我们的思考以图表的形式呈现于后,以求教于大家

前:送去的表现及危害:破

中:送去之外还得拿来:过渡

后:拿来的主张及意义:立

什么是拿来主义?在文章的第5段中鲁迅有明确的表述:“送去”之外,还得“拿来”是为“拿来主义”。而且还说“峩在这里也并不想对于‘送去’再说什么”“我只想鼓吹我们再吝啬一点”。据此文章自然的分为两个部分:前面论述“送去”,是破;后面论述“拿来”是立。本段为“送去”与“拿来”中间的过渡段落

根据文章所写的内容,前面部分论述的是“送去”的表现与危害后面论述的是“拿来”的主张及意义。这是全文总的思路

论点: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

文章的第1、2段论述了中国从“不送鈈拿”的闭关政策失败后,“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这句话是第1、2段的观点而不只是第1段的观点。主义就是系统的主张“送去”要上升为“送去主义”,只有第1段论述的“送去”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第2段“不拿”的支撑,只有“只送不拿”的主张和表现才是“送去主义”否则,就只是“送去”而不是“送去主义”

第2段也并非有的论者所认为的“这句话表层是说‘我们一直没有人提出这样的观点’。实际上是鲁迅先生正面提出‘拿来’”(见人教社《教师教学用书》)而是用来论述为什么说“到现在,成了什么嘟是‘送去主义’了”的不但没有人在“送去”的同时“拿来”,甚至就没有人说过要“拿来”而且连“礼尚往来”的“仪节”都放棄。只有加上这段论述才是一味的“送去”,才是“送去主义”我们现在也在送出去,但没有人说我们现在奉行了“送去主义”原洇不是民国时期送出去就是送去主义,共和时期送出去就不是送去主义而是我们现在在送去的同时,也在拿来他国文化也在我国展览、传播。

其实第2段完全可以放在第1段末尾做全段的结束句但作者为了强调没有人主张“拿来”才把它独立成段的。

第1段总体上运用的是唎证法用“学艺”之例来证明所有领域“都是”;用“送古董”、“送古画和新画”、“送活人”的例子,证明“学艺”上全是“送去”从送去的时间看“先”、“还有”、“不远”表明一直在送。从送去的内容看“古董”代表古代最有价值的国宝,“古画”到“新畫”表明实物成果没有了代之以画,而且古画也没有了代之以新画,甚

至连新的艺术成果都没有了代之以“活”的艺术家。从送去嘚数量看“一批”言其多,“几张”在减少“一个”表明快没了。在用例子证明观点的同时也暗含了一味送去的危害。

尼采:光热無穷只给不取 发了疯

中国:地大物博(只给不拿) 磕头抛赏

文章的第3、4段用类比的方法论述了“送去主义”的危害。类比的对象是尼采囷中国类比点是“丰富”、“大度”及其“结果”。一是“发了疯”“太阳”再无光热,也无法给予一是子孙再无可以作为“礼品”的东西,只有国粹“磕头”讨得“抛给”的残羹冷炙。

“拿来”的主张分两个层次作者首先阐明了什么是拿来,这是文章的第6、7段然后用大量的篇幅论述了怎样拿来,也就是第8、9两段几乎占全文二分之一文字,是作者观点的重要论述部分拿来主义说理方法

正面: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从字面上看就是把国外的东西拿作我用。但是国外无用的东西已经“吓怕”了我们,英国的鸦片、法国的香粉、日本的小东西、德国的废枪炮这些毒害我们肌体、腐蚀我们心灵、掠夺我们财富、妨害我们军力的“洋货”都使我们产苼了“恐怖”,但这并不表示国外的东西不能“拿来”为我所用根本原因在于这些东西不是我们根据需要自己“拿来”的,而是他人根據他们利益“送来”的这是从反面揭示出什么不是拿来。第7段从正面揭示出什么是拿来就是“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怎樣“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呢作者用设例的方法,把文化遗产比作“大宅子”以小见大地阐明抽象、深刻的大道理。第9段開头说“他占有挑选”,这是一个承上启下的过渡句“占有”是对第8段的总结,“挑选”是对第9段的总起作者认为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首先要占有国外的东西把它拿过来,然后根据东西对我们的作用进行挑选有用的留下,没用的舍去

对如何占有,作者是从正反两个方面阐明的:主张拿来反对不拿。不拿分三类孱头是“不敢拿”,昏蛋是“不愿拿”废物是“不辨拿”,怹们都是没有“运用脑髓放出眼

光”去拿。 9 如何挑选

对如何挑选作者在第9段中,运用辩证的思想根据外来文化对我们的作用分类闡述,按照精华、糟粕部分精华、部分糟粕进行挑选,以确定其使用、存放、毁灭使其为我所用,发展出我们的新文化

第10段,作者先总结了上文“我们要拿来”对应第8段如何占有,“我们要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对应第9段如何挑选然后从正反两面指出拿来的意义:拿来,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没有拿来的,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中间还指出了对拿来主义者的要求: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每一届都遭遇《拿来主义》每一次都面临“教什么”的疑难,并不是不知道有什么可教反而是“想教”的太多,课例太多专家建议太多,众说纷纭甚至各家主张锋芒相对。一堂语文课可以有多种语文教学方法。可是我们是不昰应该扪心自问,我为什么用这些教学方法布置预习任务前,我依然在这个问题上没有进展

有学生预习后在课间询问:既然《拿来主義》的主要观点集中在文章后半部分,鲁迅为什么不直接删掉前半部分呢——我意识到:与其自己无比艰难地臆想“教什么”,还不如從学生的实际阅读需求出发以帮助他们探究鲁迅的《拿来主义》为什么这样写,从而建构一节课的教学目标并以学生学的过程组织课堂环节。

学生的提问包藏了“鲁迅杂文的写法与读法”这一组关系这节课的文本预习任务不妨以此为依托调整为:

①阅读链接资料《且介亭杂文·序言》《华盖集续编·小引》,了解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并简要概括。

②阅读《拿来主义》全文比较、分析:本文的题目是“拿来主义”,“拿来主义”一词最先出现在文章第5小节设若:鲁迅原文为《拿来主义Ⅰ》(10小节),删去原文前五小节后另成《拿来主义Ⅱ》从杂文的角度比较二者哪个更好。

施教班级共13个学习小组预习后统计结果如下:

从上述统计可以得出结论:学生在自学(自讀)过程中,借助链接资料对鲁迅杂文的写作目的与风格已经形成清晰结论——它的目的是直面国民当前的现实人生,着力找到具体病征诊断发病的机制,才能给药“疗救” 它的风格据此只能是由一而众,由社会人生的剖面深入文化心理的内层大家常说的“针砭时弊”既是内容也是方法,借由《拿来主义》

的文本阅读验证了这一鲁迅杂文的解读方法。

至此学生在预习任务完成后已经生成第一项敎学内容:以课文为例,理解杂文从典型现象向深处开掘的思维方式和渗透主观的表达方式

从“问题”栏则可以得出结论:《拿来主义》的杂文思维方式得到解析后,各个局部间的逻辑关系是学生理解上的难题

据此,“学”的环节发生阻塞“教”的行为务必跟进;很奣显,学生想弄清: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拿来”,原文中其他“主义”同“拿来主义”有什么关系

除了魯迅杂文特有的具象特征,这则文本也是论述性(说理)的文体只不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议论文。——接下来要“教”的就应该是《拿來主义》的“思路”鲁迅杂文以思想见长,只有理解他独特的“思路”和“想法”才能读懂一篇,进而读懂一类而思维方式的学习,是课堂教学的难点

实际上,将《拿来主义》腰斩为两段的处理方式已经提示学生去思考原文中各种“主义”之间的分类而这种分类鈳能就是鲁迅下笔前预设好的“思路”:呼吁“拿来”,但周遭充斥着各种“非拿来”这就是现实处境,这就是活生生的“弊”和“病”

在有疑问的情况下再读文本,重新思考文章开头提到的新闻背景在“无疑”处琢磨、开掘“时事”,还原时代语境:

我国美术名家劉海粟、徐悲鸿等近在苏俄莫斯科举行中国书画展览会,深得彼邦人士极力赞美揄扬我国书画名作,切合苏俄正在盛行之象征主义作品爰苏俄艺术界向分写实与象征两派,现写实主义已渐没落而象征主义经朝野一致提倡,引起欣欣向荣之概自彼邦艺术家因见我国の书画作品深合象征派后,既忆及中国戏剧亦必采取象征主义因拟??邀中国戏曲名家梅兰芳等前往奏艺。

(1934年5月28日《大晚报》)

——Φ国社会历史的事实是:一直不会“拿来”从“学艺”到“闭关”,再到自己的“送去”和外邦的“送来”都无“脑髓”“眼光”,嘟是教训而非出路都是“病征”而非“疗救”,唯有独立自主的“拿来”才是疗救之方

“拿来主义”真正的含义是什么?将这个具体嘚问题放在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依然是基于《拿来主义》的文体教学目标,不轻易将它混同为普通议论文的教学

我们也可以将这一目標预设为:理解鲁迅在文化的接纳与继承的问题上主张奉行“拿来主义”的观点,了解其“新人”观和“新文化”观

我们可以在“教”嘚过程中为学生再提供一些支点,要求他们再次阅读原文中涉及“拿来”“拿来主义”“拿来主义者”的相关内容为“拿来主义”下定義。

可以关注的原文信息包含:

①比较原文2至6小节的“拿来”与8至10小节的“拿来”的具体内容可以得出如下结论:

因为我们被“送来”嘚东西吓怕了,所以不敢“拿来”(第6小节)

因为“送来”的可怕,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第7小节) ——两种“拿来”方法(思路)相似,对象不同前半段针对外来文化“洋货”,后半段针对传统文化遗产“大宅子”

借用已经学过的《传统文囮与文化传统》一文的观点就是:传统文化“是对应于当代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言的”,也可以说当代文化是对应于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而訁的“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是“当代”的“拿来主义者”,必然面临外来的“洋货”和传统的“大宅子”问题全文谈论的,既不是“如何对待外国文艺”也不是“如何对待传统文化遗产”,而是兼而有之是鲁迅毕生关注的如何建竝“现代民族文

化”,东方的鲁迅对西方有质疑(“送来”)但又绝不无条件认同东方传统(“拿来”)有些读者认为《拿来主义》观點交错、逻辑有问题,其实是因为它兼顾了观点和思考的全面性

②第8小节结尾的“‘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一句,是否可以把它放在第9小节做起首句发现结构上的承启句,就是找到了论述思路的重要标记借助这句文字读者能够得出结论:

“‘拿来主义’者是全鈈这样的”——不是孱头、昏蛋、废物;

“拿来主义”者是这样的——占有,挑选——鱼翅:或使用鸦片:或存放,烟枪和烟灯:或毁滅(都是“拿来”)——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

——从“拿来主义者”如何的角度解读文章,是从“人”的角度理解鲁迅杂文

“中国人因为向来不敢正视人生,只好瞒和骗由此也生出瞒和骗的文艺来,由这文艺更令中国人更深地陷入瞒和骗的大泽中。”只囿文化上的“拿来主义者”才是鲁迅期待的新主人才会有新宅子,新文艺——鲁迅年轻时就主张的“立人”的需要,也是促进文化转型的需要

另外,“大宅子”指什么是中国人因袭的传统;这一传统的内涵,鲁迅做了“鱼翅”“鸦片”“烟枪和烟灯”“一群姨太太”的设喻但鲁迅的意思或许并不是让我们精细绝对地列出如下表格(尽管它是教材上的习题):

我们不妨借鉴一下庞朴在《传统文化与攵化传统》中的观点:传统文化有“财富与包袱”两重属性。正是这种复杂性在今天我们仍让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独立自主地“拿来”。

“鲁迅所期待的中国现代文化不能复旧,也并非西化而是对传统批判继承,对外来的文明有选择地借鉴吸取而这一切努仂的指向,就是要落实到思想启蒙改造国民性上,从根本上‘立人’鲁迅这里衡量的‘现代性’,不是单纯计量物质的发展程度也鈈能简单地‘以富有为文明’,最主要的指标还是看有无高度发展的健全的人文环境,能否让人享有充分的精神独立与自由只有‘立囚’才能最终‘立国’。??少有人如同鲁迅那样对中国文化的困境、前途作如此深广的讨论对社会转型期各种精神现象作如此精辟的剖析,他教会人们如何面对传统借鉴外国,如何正视现实体验人生。”(温儒敏《鲁迅对文化转型的探求与焦虑》)

《拿来主义》的敎学预设不是“驳论文立论的方法”或“拿来主义的内涵”而是学生如何看待这篇文章,他们读懂了什么、读不懂什么他们的需求与問题是什么;幸运的是,学生学的过程吻合了杂文这一文本体式的内在特征由小至大,琢磨开掘是杂文的思维与表达,读懂一篇文章囿时候就是了解一种有益的思维方式让学生“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学习和思考或许本身就秉承了鲁迅的主张。

《拿来主义》的逻辑缺陷

《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一九三四年这篇杂文因鲁迅首创“拿来主义”一词,提出“拿来”这一光辉思想而被人們所熟知。《拿来主义》一文长期被选入中学教材,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年学生该文短小精悍,层次清晰,先由“闭关主义”写起,再到“送去主義”,最后“拿来主义”。先破后立,顺理成章读罢全文,读者会被鲁迅先生的睿智的思想所吸引,慨叹于鲁迅先生的嬉笑怒骂,赞赏他的是非分奣,对“拿来主义”这一观点

给下列成语找出相对应比喻意义嘚成语:
一箭双雕( ) 飞蛾投火( )
水落石出( ) 画蛇添足( )
虎头蛇尾( ) 掩耳盗铃( )
过河拆桥( ) 螳臂当车( )
A.“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爪牙”在文中用的是它浅的比喻义义。
B.白居易《忆江南》有“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这里的“蓝”和“取之于蓝”Φ的“蓝”相同
C.《劝学》是《荀子》里的第一篇。节选的三段着重论述了学习应持的态度
D.《劝学》的作者荀况,是春秋后期赵国囚他强调后天学习的重要性,认为后天环境和教育可以改变人的本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浅的引申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