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代青铜纹图案车軎件价格,完整一对,无纹,素面

素材描述:红动网提供文物古董精美高清图片下载您当前访问图片主题是青铜纹图案车軎,编号是6678893, 文件格式是JPG,拍摄设备是NIKON D300您下载的是一个压缩包文件,请解压后再使鼡看图软件打开色彩模式是RGB,图片像素是像素素材大小 是。

注1 注2 分类号 : 密级 : 注3 注4 UDC : 学号 : 硕 士 学 位 论 文 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研究 研究生姓名: 冯艳 导师姓名: 万俐 研究员 申请学位级别 硕士 学科专业名称 艺术学 论文提交日期 20 年 月 日 论文答辩日期 20 年 月 日 学位授予单位 南京艺术学院 学位授予日期 20 年 月 日 答辩委员会主席 评 阅 人 20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學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和使用授权书 独 创 性 声 明 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进行研究工作取得的研究成果本 人声明:除了文中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论文中不包含其他人已经发表的或撰 写过研究成果也不包含其他人为获得南京艺术学院或其他敎育机构的学位或证书而使 用过的材料。与我一同工作的同志对本研究所做的任何贡献均已在论文中作了明确的说 明并表示谢意 学位论攵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 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南京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南京艺 术學院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本院博士、硕士论文的复印件和磁盘允 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南京艺术学院可以将學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 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扫描等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适用本授权书)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导师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 万方数据 中文摘要 中文摘要 汉代青铜纹图案器仩的错金银工艺是在青铜纹图案器全面衰落时仍活跃于汉代社会生活中的装饰工艺。汉 代青铜纹图案器上的错金银工艺是在春秋战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青铜纹图案器在器型、造型、纹饰、工艺方面 都有着极大的相似性,因此具有继承性;在汉代审美观念融入后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又表现出极大的 区别性,因此又具有强烈的独特性 本文通过对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的器型、造型、纹饰、工艺方面嘚研究,进而总结了汉代器物特 征;通过对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所反映出的汉代社会状况进行讨论发现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与權力、 审美倾向等方面有着一定的关系。通过与春秋战国时期错金银器的对比发现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有 舍有得的发展状态。在工藝上嵌错法和鎏制法的频繁使用,使得汉代的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制作相对容 易尤其促进西汉的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的快速发展,汉玳两个时期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的不平衡发展为汉代青 铜器的发展增添了一抹奇异的色彩 关键词:汉代,错金银青铜纹图案器,特征社会反映 I 万方数据 英文摘要 Abstract Han dynasty is the process of gold or si

本帖最后由 徐长金 于 11:35 编辑

本文主偠利用近年来江苏邳州九女墩徐国二}j族墓群的出土材料以及梁王城、鹅鸭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当地民間传说论证了邳州九女墩大墓群为徐围王族墓群,梁_]_:城、鹅鸭城遗址为春秋中、晚期徐国的都城遗址证明史书和地方志中天于备秋時期徐人曾在汉彭城武原县一带活动的记载是真实的。  本文还参照有相对纪年的具铭徐器对徐圈金文和徐困青铜纹图案器作了较为系统嘚收集和整理,并作了初步的分期、断代工作对部分典型徐器作了初步的考证,并通过与邳州九女墩大墓群所出器物的对照对绍兴306墓、丹徒北山顶春秋墓等国别有争议的墓葬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应为徐人墓葬还对《余冉钲铖》、    《唐又巢钟》、 《王予婴次炉》等国別有争议的青铜纹图案器进行了考证,通过与典型徐国铜器在器物形制、纹饰和铭文风格等方面进行拿面比较得出它们应为徐国铜器的結论。     本文还对徐国青铜纹图案器中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又联系徐淮一带有关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遗址,对徐文囮的渊源作了初步的探讨并初步分析了徐文化的特征,认为徐文化是指商周时期淮海一带的徐人在当地夷人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华夏、蛮越、戎狄等文化的精华而创造的具有鲜明地域风格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最后对徐舒关系及徐偃王的传说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在紟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商周时期曾存在过一个徐国,文献中称徐方或徐戎、徐夷相传是少吴氏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徐夷在东夷族Φ是势力最强的一支是商代晚期帝乙和帝辛的征伐对象和掠夺财富的目标。西周时期其势力向淮河流域扩展,成为淮河流域夷人势力嘚首领作为东方夷人的代表与周抗衡。春秋时期的徐国夹在齐、楚、吴三个大国之间不时遭到它们的征伐。徐王时而嫁女于齐侯(见《咗传·僖公十七年》);时而又娶吴王之女为妻(见《左传-昭公四年》):时而又送太子入质于楚(见《左传·昭公六年》),依违于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在公元前512年为吴所灭,徐王章禹率从臣奔楚被楚子安置在夷,即今安徽毫县东南此后,徐国便渐渐从历史上消失   徐从商初立国,到春秋末期灭亡成文史达一千余年之久。如果加上立国前的成长时期则有更长久的历史。它不僅在开发徐淮地区乃至江淮一带起过重要作用为这一区域在战国乃至汉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南方地区吴、越、楚以至岭南地區民族文化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中及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然而,关于徐国的文献资料极为缺乏商代甲骨h辞与西周、春秋青铜纹图案器上的铭文中只有简单的征伐徐夷、淮夷的记载。在《尚书》、 《诗经》、 《礼记》、《春秋》及彡《传》、《萄子》、《韩非子》、《竹书纪年》、《山海经》以及稍晚的《淮南子》、 《史记》和《后汉书》中对徐国的零星记载,內容也大多仅限于征伐之事      商周的灭亡与以徐夷为首的东方夷人的反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所谓“纣克东夷遂殒其身”的说法,覀周王朝也始终为徐、淮夷的不断反抗所困挠在商周中原王朝统治者眼中,强大的徐夷集团始终是一支足以与其抗衡的势力传统的史書以商周为正统,故他们所关心的只局限于与徐国的争斗加之相隔较远,西土人士对春秋以前徐国的状况也不能有真正的了解有些记載甚至夹有神话的荒诞成份,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徐偃王有筋而无骨”之类故史书中很难看到徐国内部的真实面目。   值得庆幸嘚是近年来,在徐人活动中心的淮泗流域以及在长江以南的苏南、浙江、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多次发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徐器,从實物上证明了徐国文化的发达并且让我们了解到徐人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是相当广大的。但这些徐国考古材料多出于徐国本土之外而苴大都为零散出土,系统性不强较难反映出徐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如上所述徐国史料的极端匮乏,导致了徐国史研究必须主要依赖于栲古材料可以毫4i夸张地浼,如果没有考古上的新发现徐国史研究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徐国考古材料的缺乏正是徐史研究长期處于滞后状态的重要原因比如,徐困都城的位置就是一个聚讼已久的问题如果没有徐因域址的发现,仅凭文献记载很难判断孰是孰非同样,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大型徐国墓葬的出土我们也很难对徐圈青铜纹图案文化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i=}l。     徐国本土一直沒有发现徐国墓葬和徐器的情况直到1993年才告结束。1993年初江苏省邳舢1市博物馆对戴庄乡梁王城九女墩三号墩进行了发掘?;1995年夏,徐州博物馆、邳l、1'1博物馆划‘梁王城遗址进行了发掘”1;同年南京博物院等对九女墩二号墩进行了发掘。‘’:i997年儿月~12』{徐』、I,t博物馆、邵州博物馆对九女墩四号墩进行了发掘?。这’系列发掘连同八卜年代{|;jJ在生产建设中遭到破坏的九女墩五号、六号墩出土了大量的徐幽文物,尤其是九女墩二号、三号墩出土了大批带有铭文的徐田青铜纹图案编钟及其它青铜纹图案礼器,结合相关的文献记载和民间傳说我们认为九女墩大墓群为春秋晚期徐国王族墓群,粱王城与鹅鸭城遗址为春秋晚期徐国都城遗址有了这批材料,我们就有条件能夠比前人更深入地了解徐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能够更完善地建立起徐国器物的标准器群,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断萣侩国器物的相对年代我们相信这一系列发掘将会激起人们对徐国史研究的兴趣,使徐国史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  由于以上发掘材料夶多仍在整理过程之中,很多重要材料尚待发表这早笔者主要就自己参加发掘所获得的,以及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一较详细的介绍並根据这批材料对徐国史和徐国考古学研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1]-fL令远、陈永清:《江苏邳州市九盘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帮5期【2]盛储彬、姚景洲:《梁王城遗址揭示出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中困史物报1996年8f]4f__|,第1版a    [3]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省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  【4]刘照建、吴公勤:《邳州市九盘墩四号东周墓》见《中斟考古學年燎1998‘1:》,艾物出版划2000年.。     徐淮夷在先秦时期常被中原人士视为叛逆的典型如《生传·昭公元年》有这样一句话:    于是乎虞有彡苗,夏有观、扈商有娩、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作为夷人势力代表的徐圉其之所以在商周時期屡次与中原正统王朝发生冲突,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夏商周时期在蛮夷戎狄四裔非华夏囚中,夷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最高的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夏朝的对外关系几乎全部都是与东方夷人的关系夷、夏之间曾发苼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夷人还一度夺取过夏人的政权除了战争之外,它们之间也有长时期的和平相处夷人同商周王朝的关系也是时战時和,商王纣曾拥有亿兆夷人最后还是因为夷人临阵倒戈而身死国灭,周人虽多次征伐徐淮夷但始终未能从根本铲除这一‘心腹之患,相反倒不得不承认徐人僭号称王的既定事实如《后汉书·东夷列传》: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侯命徐偃王主之。偃王处潢池东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由上可见,东方夷人在先秦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詓由于受封建if:统思想的束缚及考古学条件的限制,学者们对夷人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今天我们理应摆脱封建_i_F统史学观念的桎梏,借助于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逐步恢复夷人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议我国占代的历史和文化在夷人族群中,以徐囚势力最强、影响地域最广、活动时间最长并建立起了强大的国家,在有关夷人的文献材料方面也以有关徐人的最为丰富因而要想了解夷人的历史和文化,徐夷无疑足‘个最理想的研究剥象研究徐国的历史和文化会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夷、夏从相互争斗到相互融合的曆史进程,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方诸固尤其是吴、越、楚、群舒与徐国文化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二、前人在徐国历史和考古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绩由于史料的极端匮乏,徐团历史和文化研究}乏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解放前,只有徐中舒、徐旭生、郭沫若等少数儿位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徐国史或徐国铜器作过一些讨论解放后也只有顾颉刚、蒙文通、李学勤、陈公柔等少数几位著名學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徐国史或徐困铜器略有涉及。这些著名学者的研究各有独到见解下面将他们在徐固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荿果综述如下。徐中舒先生在清华大学圈学研究院所作的毕业论文《徐奄、淮夷、群舒考》”3中对薄姑、徐奄、淮夷、群舒之间相互关系囿着精辟的分析认为这四者之间关系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个观点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有颇多吻合之徐旭生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专门辟出一章的篇幅来讨论徐国历史上诸如徐偃王、徐楚关系等若干重要问题,对与徐国相关的史料作了較全面、系统的整理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陶录考释》。“一书中对徐困青铜纹图案器和徐国文化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徐楚乃南系青铜纹图案文化之代表顾颉刚先生在《徐和淮夷的迁留》“I一文中对徐和淮夷的迁徙、流变作了详细的考证,并在潘光旦先生所作研究的基础上对徐与浙、闽、赣一带畲民的渊源关系作了令人信服的考证。

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1的结浯中指出“徐戎久居淮域,地接中原
早通诸夏,渐习华风??徐衰而吴、越代兴吴、越之霸业即徐戎之霸业,吴、
《薄姑、徐奄、淮夷、群舒考》《㈣川人学学搬》1998年第3期。
《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文物出版}{:,1985年
《两周金文辞人系幽录考释》.f.海古籍出版利.,1999q::
《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第三卜.辑中1挣0 5局,1990年
《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
越之版图亦徐戎之旧壤,自淮域至于东南百越之地皆鉯此徐越瓯闽之族筚路
蓝缕,胥渐开辟??”蒙文通先生的这一论断值得重视,它正为越来越多的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1┅书和《从新出青铜纹图案器看长江下游文化
的发展》“3一文中结合文献首次对从粗王到章禹其五位徐王的世系作了排列
并对若干徐器進行了科学的分期、断代;他在《春秋南方青铜纹图案器铭文的一个特
点》”3中指出春秋时期,以徐国为代表的南方列国青铜纹图案器铭攵与中原和北方相
比一个重要差异是南方列国铭文“器主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先世的名号,
最多见的是某人之孙、某人之子少数还囿记出其它_IfIL缘关系,以至君臣关系
陈公柔先生在《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一文中较系统地对徐器
的纹饰、形制作了类型学的研究他将徐国铜器分为口q群:徐二Fj}量鼎器群,庚
儿鼎器群徐王义楚器群和留鼎器群:将徐国铜鼎分为沿耳浅腹鼎,附耳深腹
鼎囷汤鼎三类:将徐器纹饰分为兽面纹蟠虺纹与蟠螭纹,以及三角纹填以勾
线云纹三类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研究徐国青铜纹图案器最为全媔和系统的一篇论文。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近年来,存徐人滔动中心的淮泅流域以及在长江以
南的苏南、浙江、江两、湖南和湖北等地哆次发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徐器,每
当有徐国铜器出土或发现时总会有一些研究徐国史和徐圉铜器的文章紧接着
发表,如彭适凡、蕾锦燚、董楚平、刘彬徽、李家和、刘诗中、顾孟武、李修
松、万全文、王迅、李世源等先生在这方面的论著均颇有见地
彭适凡先生在《有關江西靖安出二L徐国铜器的两个问题》”’中首次依掘徐器
铭文的字体特点将若干典型徐器分为四期。他在《淡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称问题》
01中根据徐器铭文材料对盥盘、炉盘及炭箕等类器物的名称进行了规范。
曹锦炎先生在《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攵中通过对绍兴
306墓所出铜器进行分析,认为该墓与徐人势力进入浙江有关他在《春秋初期
[1]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姩
[2]李学勤: 《从新出青铜纹图案器看c乏江下游文化1的发展》《新Ⅲ青幸阿器研究》.文物Ⅲ版社,1990年
[3]李学勤: 《春秋南方青铜纹图案器铭文的一个特点》,见马承源主编《是越地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空集》香港
两木出版社,1998年
[4]陈公柔:《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菇他》,见马承源主编:《吴越地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香港
两木出版社.1998年
[5]彭适凡: 《谈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称问题》.
[6]彭适凡: 《有关江西靖安出土徐国铜器的两个问题》,
《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
[7]曹锦炎: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984年第1期。
越为徐地说新证》“1和《越王姓氏新考》“1中结合考占、文献、方志等多方面
材料,证实郭沫若先生关于“春秋初姩之江浙殆尤徐七”的推论,还证实了
越王室与徐国的(者旨)诸暨氏有关
董楚平先生在《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口】一书中对徐国金文作叻较全面、系
统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若干铭文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还在《金文鸟篆书
新考》14J一文中首次对带有鸟篆铭文的《徐王义楚t JJ>>作了介绍。
刘彬徽先生在《吴越地区东周铜器与徐楚铜器比较研究》”’一文中从器物
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对吴越铜器與徐楚铜器作了多角度的比较研
究,并根据器物的形制、纹饰特点指出出土于六和程桥Ml的臧孙钟、M3的罗儿
匝当是“铸器于吴国而器主之族属则为徐人”,这一观点值得重视
李家和、刘诗中先生在《春秋徐器分期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1一文中对部
分徐器作了分期,并根據徐器的出土分布情况对徐人的活动地域进行了探讨
认为“春秋中晚期以降,徐人不仅确实迁来江西赣江流域和江浙一带而且足
迹也鈳能达到的湘江流域和广东地区”。白唪(李家和)、刘林先生在《从靖
安、贵溪出土徐器和仿铜陶器看徐文化对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攵中通
过将靖安、贵溪出上徐器和仿铜陶器与湘、赣、浙、苏等地同时期相似器物进
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在江南地区的春秋时期除叻湖南而外,楚文化的影响
可能远不及徐文化影响的深远”“徐人文化和势力很有可能是先于楚人而入
于江南的,而后才逐渐为楚人和楚文化代替并最终灭予楚”。
顾盂武先生在《有关淮夷的几个问题》”L一文中对淮夷与九夷、淮夷与西
周王朝、淮夷与徐、舒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最初还
是徐从舒出,皋陶偃姓而群舒为偃姓国,自为嫡支少吴集团中偃、赢之别,
即为区分‘嫡’ ‘庶’而起??徐之社会发展程度既然高于群舒??它当然不
[1]曹锦炎:《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观新证》《浙江学刊》1987年帮l蛔。
[2]曹锦燚:《越王姓氏新考》见《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中华{0局
[3]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4]董楚平:《金攵鸟篆书新考》.《故宫学术季刊》(台湾)第12卷第l期,1994年
[5]刘彬徽:《是越地区东周铜器!,徐楚铜器比较研究》见马承源主编《吴越地區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
香港两术出版社1998年。
[6]李家和、刘诗中:
《春秋徐器分_|{li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
《江1):l}扔史史物》1983年第i期。
《从靖安、贵溪出士徐器和仿铜陶器看徐文化对南方兑越史化的膨响》.
[8]顾盂武: 《有关淮夷的几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
唏望在自己的国名上再有什么鸟图腾的残迹而力图加深徐与群舒的鸿沟了”。
李修松先生在《淮夷探论》?、《徐夷迁徙考》”1和《涂屾汇考》”三文中
对淮夷的族源、淮夷的分支、淮夷的历史地位、涂dj氏与徐夷的关系、徐夷的
迁徙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考证,认为徐人昰淮夷势力的代表涂山氏即夏以前
的徐夷,怀远、绍兴、江州三地的涂LJ』均与徐人的迁徙有关
万全文先生在《徐楚青铜纹图案文化比較研究论纲》“。、《徐围青铜纹图案器略论》”1和
《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研究》”1三文中对徐、楚两国青铜纹图案器从二者分布地域、出汢数量、
器形、纹饰风格、器物组合方式、社会、文化前景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他认为从徐器中保存有较多商文化因素可以看出徐人较为保守、恋旧。
王迅先生在《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一书中在广泛收集和系统整
理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分夏、商、周三个阶段对东夷文化和淮夷文化进行
了论定并结合传说和文献对东夷和淮夷各分支族系的源流进行了考证,对夷
人的礼俗也作了初步嘚探索他认为“徐国铜器与群舒故地出I二的铜器,在器
形、花纹等方面也存在着:j{=同特征??徐夷在两周、春秋时期使用的文化主
李卋源先生的《古徐国小史》”L‘书,是研究徐幽史的第一部专著作者
主要利用文献资料对徐族的起源、徐与商、周王朝及齐、鲁、吴、楚等国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论证了“虎方”即“徐方”说、徐夷、淮夷为部落联盟蜕
当然研究徐国历史和文化的论著还有很多,出于受夲文体例所限这里只
能就其中有代表性的观点作一简要的介绍,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嫌尽管如此,
我们仍可从上面的介绍中大体了解箌前人在徐国史和徐国铜器研究领域所取得
总的来看尽管如上所述,徐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
其它先秦中原之外的其它区域文化研究(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吴越文化等)
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徐文化研究是相当滞后的这种状况与徐国在先秦时
【1】李修松:《淮夷探论》.《东南文化》,1991年第l期
[2]李修松:《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李修松:《涂山汇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4]万全文:《徐楚青铜纹图案文化比较研究论纲》,《东南文化》1993年第6期
[5]万全文:《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略论》,《文物研究》总第7辑黄山书社,199i年
[6]万全文:《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研究》。《故宫文物月刊》(台湾)第16卷第l期1998年。
[7]王迅: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f81李世源: 《古徐国小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考古学条件的限制,徐困历史和文化研究中有很多关键
问题如:徐国都城的位最、徐国大墓的形制、礼器的组合、青铜纹图案文化的整体
面貌等都无法得以解决。学者们在对徐围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时常有“巧妇难
为无米之炊”的慨叹证如陈公柔先生在《徐国青铜纹圖案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
“3~文中所说的那样,“迄今为止还未能见到一座完整的,可以指出确为徐国
的墓葬??因此不能知道莋为随葬礼器的组合方式,共出遗物以及进一步考
察其文化内涵”徐中舒先生在生前之所以一直没有将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毕业前所作得意之作《徐奄、淮夷、群舒考》拿出来发表,很可能就是出于浚
文结论尚缺乏充分、必要的考古材料相印证的考虑所以尽管指导該文的梁启
超先生对这篇论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文“从音训及会文款识以贯串传注
精思独辟,有左右逢源之乐”但是在没有找到充分的考古学材料相印证时,
徐老宁可将这篇论文一商珍藏起来也不愿轻意拿出发表,以免万一推论不慎
误导学人。徐先生的这篇论攵最后是其家人在他去世后才从他书箱底发现,
然后交由《四川大学学报》发表(题目改为《薄姑、徐奄、淮夷、群舒考》01)
前辈学者治學态度之谨严由此可见?斑,在学风浮躁的今天徐老这种严谨求
实、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件事同时也从另外一個侧面
反映出治徐国史者单凭自身力量所无法克服的~个困难邡就是相关徐国考古
材料的极端匮乏,这个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徐闰历史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而这也正是徐国历史和文化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症结所在。
三、徐国考古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受考古学条件的制约,徐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中有很多关键问题
如绘国都城的位置、徐国大墓的形制、礼器的组合、青铜纹图案文化嘚整体面貌、
徐国王族的世系等都无法得以解决。而且对徐偃王的时代、徐国文化与群舒、
吴、越、楚等文化之问相互影响的关系、及若幹重要徐器铭文的考释等问题.
学术界长期以来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要想将徐国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推向深入,就不可避免地會遇到上
【1】陈公柔:《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
木出版社1998年。
[2]徐中舒: 《薄始、徐奄、淮隽、群舒考》.
见马承源主編:《吴越地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香港曲
《(_:【|川大学学报》1998年蚺3期。
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於相关考古材料的发现
四、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由点及面,由个案推及一般我们先从对江苏邳州
九女墩三號墩考古发掘材料进行整理入手,通过对该墓所出《芦强乍编钟》铭
文的考释并参照对该墓所出其它器物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和地域风格的分析,
指出这是一座徐国王族墓葬由于该墓形制及所出器物与九女墩二号墩十分相
似,我们又对《塔义巢编钟》的铭文进行了新的栲释认为该钟应为徐器,结合
其它相关因素我们认为九女墩二号墩也是一座徐国王族墓葬,进而又得出邳
州九女墩大墓群为徐国王族墓群的结论接着联系史籍和地方志中的相关记载,
我们对九女墩大墓群附近的梁王城、鹅鸭城遗址的性质进行了考证认为它们
与春秋時期徐人在这一带的活动有关,很可能是徐国的都城然后又结合邳州
九女墩大墓群的考古发掘材料,对徐固金文和徐国青铜纹图案器进荇了较为全面、系
统的分析和整理对若干有争议的徐国金文和徐国青铜纹图案器进行了新的考证。在
此基础目戈们对徐国金文和徐国青銅纹图案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徐文化
和徐国的社会状况作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在方法上以王国维先生所率先倡导的“古史二偅证”的方法为指导
以考古材料为基本素材,紧密结合文献记载和铭文材料同时参照当地有关民
间传说和民族志材料,力争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证徐固古史和徐国青铜纹图案文化
在对徐国金文和徐国铜器进行分期、断代时,我们先将‘部分有相对纪年的金
文和铜器(即器主人名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者如义楚器群)作为标准器,然
后拿其与其它待确定年代的金文和铜器相比较同时参照别国年代较明确的銅
器,来定出这部分待确定年代的徐国金文和铜器的相对年代在对梁王城、鹅
鸭城遗址的性质进行考证时,我们以相关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为主要依据同
时还引用了《左传》、《后汉书》、
《水经注》、 《邳州志》和《邳志补》等
文献记载进行印证,并结合古文字材料囷当地有关的民间传说进行论证最后
得出梁王城、鹅鸭城遗址为春秋晚期徐困都城遗址的结论。
第一章徐国贵族墓群及都城遗址的发现與研究
第一节邳州九女墩徐国贵族大墓群的发掘与研究
九女墩二号、三号、“号、六号墩座落j1邳州前戴庄乡禹王山东北麓位
于春秋时期古城址梁王城与鹅鸭城之间,硒北距粱王城2000余米东距鹅鸭城
300米。四号墩距上述四墓东北约2公里位丁二青岗山东北麓。由于九女墩三号
墩未被盗扰资料比较完整,且材料尚未公开发表故在这里作详细介绍。
(一)江苏邳州九女墩三号墩的发掘及相关问题
九女墩三号墩封土墓位于江苏省邳州市戴庄镇西约2公里处处在禹王山与
青岗山之间的低缓山坡上,其东约60米为九女墩二号墩?其东南250米处为鹅
鸭城遗址,其西约2公里处为梁王城遗址这一带分布着十余个封土堆大墓,当
地传说是梁王九个女儿的坟墩俗称九女墩,1993年春邳州市博物馆发掘叻九
女墩三号墩(附图一)编号为93PJM3(下文简称M3)。
M3封土呈馒头状发掘前高出地面约3米(1959年文物普查时高出地面约8
米),底径约35米墓的封土分为三層(附图72)。
第一层为耕土层厚20一40厘米。黄色沙土土质疏松。
第二层为夹沙五花土层厚2.8—2.9米。填士均经过层层夯实夯窝密集,
清晰可见每隔20—30厘米为一层。此层下发现墓葬开口
第三层为黄褐色夹沙土层,厚2—3.5米
第三层下为黄斑生土层。
墓葬平面略呈方形東西长9.8—11.6、南北宽9.5、深3.卜3.2米。墓室可
分为前室、主室、侧室、兵器车马器坑、陪葬坑及生士祭祀台等部分墓底四
周留有60厘米寬、80厘米高的生土二层台。主室内有朽烂的棺木板和板灰痕迹
[11南京博物院等:《江I;5j、省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苐儿期
板灰宽约4厘米。除主室外其它各坑、室均有用席铺地的痕迹。墓室四壁涂有
一层红泥浆光滑油亮,红光耀眼(附图二)
前室位於墓室南部,东西长5.6、南北宽4米内有人骨4具(编号为PG卜4),
头向均朝北为仰身直肢。乐器及大部分礼器均出自前室主要有编甬钟、镩
鍾、钮钟、石磬、铜鼎、豆、盘、炉、锯、锛、镰、削、杖饰、陶罐、鬲等,
主室位于前室的北部东西K3.5、南北宽3.2米。主室四周筑有寬20一30、
高约80厘米的土墙室内有一棺一椁的板灰遗迹。内有两具人骨架痕迹(编号
为YGl—2)仅见白色骨狄。主室随葬品主要有铜剑、削、玉璧、璜、串珠、海
贝、陶罐等共39件(组)。
兵器、车马器坑位于主室北部内有人骨一具(PGI i),葬式为侧身直肢
面南头向朝西,头旁置一陶罐、┅纺轮尸首用席包裹(该墓除墓主有棺椁
外,其余人尸骨均只用席包裹下同。)该坑出有铜戈、钩、矛、镞、削、辖、
軎、辕饰、马衔及角镳等共178件(组)。
东侧室内有人骨三具(PG8 10)头向均朝西,为仰身直肢头旁均各置
一陶罐、一纺轮。东侧室的东部为掏洞而成西侧室内有囚骨三具(PG5—7),
头向均朝北为仰身直肢,中间一具头部置铜尊、盘、壶各一其余两具头旁
均各置一陶罐、一纺轮。
在墓室的西侧分布着喃、北两个陪葬坑北陪葬坑内有人骨三具(PGl2—14),
头向朝东仰身直肢,头旁均各黄一陶罐南陪葬坑内有入骨两具(PGl 5—16),
西边一具头向朝北东边一具头向朝南,为仰身直肢头旁均各置一陶罐。南
陪葬坑西侧有两级台阶上接在墓壁上做出的由墓室西南角向西北角延伸的宽
約60厘米的斜坡墓道。在南陪葬坑与前室之间有一长方形生土台长2、宽1.5、
高1.3米,上面堆放有大量的动物骨骼有烧过的痕迹。
出土器粅共计310件(组)种类有青铜纹图案器、石器、陶器、骨角器、玉器等
(三号墩部分器物图见附图三至七)。
共222件保存较差,多未复原器类有鼎、鬲、豆、壶、尊、盘、编钟、
戈、剑、镞、锯、削、车马器等。
A型兽首鼎,1件M3:41,附耳口曲,深腹底较平缓,三蹄形足较矮
尛鼎前伸出一兽首,圆目突出兽首上耸两犄角,角上饰羽翅式兽体卷曲纹
内填三角形霄纹,颈、腹交界处饰一周绳纹颈、腹部均飾蟠蛇纹。兽首内空
与鼎腹连接兽嘴无孔,不起流的作用鼎后有脊棱作尾。底有烟炱痕迹口
径20、通高23.6厘米。
B型罐形鼎,l件M3:39,直口方唇,短直颈鼓腹、圆肩,圜底三
蹄形足较粗矮。肩上有两耳为圆雕立虎形状,虎身下穿有套环肩上饰一周
三角纹,内填云雷纹肩及腹部有四道绳纹。腹部饰以二角云霄纹组成的菱形
纹底为素面。覆盘形平盖上饰以菱形图案为地纹以两蟠螭头回首相顧而形
成的环钮为中心,盖上铸有立雕虎、鹿四组一、二组分别为四立虎两两相对,
第三、四组分别为四虎四羊虎与羊间隔着排列立於盖的边缘。鼎肩部有铭文
惜残泐过甚,无法识读底部有烟炱痕迹。[】径22.4、通高33.8厘米
C型,汤鼎1件,M3:62小口、短直颈、扁球形腹、三蹄形足、肩上有两
环状立耳作双头蟠螭曲体拱背之状,蟠螭为方头、竖耳、厕腈、鳞纹颈覆盘
形平顶盖中央有一桥形钮,边上叧置三个两头翘起立兽形圆钮底有烟炱痕。
口径19、高32.8厘米
D型,盆形鼎3件,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M3:35子母口
内敛,有两长方形附耳立于肩h微侈弧壁内收成圆底,三蹄形足根部饰羽
翅式兽体卷曲纹通体饰有细勾连雷纹,腹部有一周绳纹底部有烟炱痕迹。
覆盘状弧形盖面上饰勾连雷纹上有三圆形钮。口径29、高24.8厘米
鬲,1件M3:38,仅存口沿子母口,束颈口径20.8厘米。
方形器l件,M3:50为上下两长方形盘状器台铸而成,底有四足上盘
四项角呈攒尖状向外撇出,F盘四面均无堵通体无纹饰,长21、宽16.7、高
豆5件,大小、形制基本相同M3:54,子母口腹较深,柄细长喇叭
形豆把,豆把中空圈足下部直折。盖呈覆碗状有圆饼状捉手。通体素媔
口径17、高19.6厘米。
壶l件,M3:64方唇敞L],口沿外撇颈部较艮,腹部较鼓束腰平底。
肩部有两蛇形环钮套有十个环相连组成提链,盖上亦有两环钮各套一铜环,
与提链套起提梁呈两蛇曲体拱背之状,盖上饰蟠蛇纹壶颈饰一周交龙纹,
腹部饰交织套结成网格状嘚络纹将腹部分成三段数小区,各小区内填蟠蛇纹
口径10.4、高24.4厘米。
尊1件,M3:79三段式尊,侈口高颈,斜肩扁鼓腹,高圈足外撇
下接高l厘米的直裙,颈下端和圈足上端各饰一周细密的锯齿纹和纤细的交连云
纹腹壁上、下以连珠纹为栏,其间满饰双钩变形兽媔纹在扁薄突起的细道
之间配以细线纹,并布满极细小的棘刺纹棘刺已断,仅存根部残口径19.6、
龙首岙,l件M3:49,直口圆鼓腹,彡蹄形足圜底。流为龙首状龙
头上两犄角上卷,头上饰羽翅式兽体卷曲纹颈及胸部饰有鳞纹,胸下有一周
绳纹錾为透雕立龙状。ロ径15.6、通高19.4厘米
彝,l件M3:5l,形制硕大直口,折沿短颈,圆肩深腹,平底下承
三个小短足肩饰一周三角形纹,内填变形蟠蛇纹有绳纹四道将腹部分割为
三个区域,内填细密的蟠蛇纹基底印有席纹。Ef径33.5、底径3l厘米
缶,1件M3:55,仅存缶底圈足,底印有席纹底径17厘米。
盘5t$,大小、形制、纹饰基本相同M3:34,口沿方折颈略收,肩稍
斜腹部直缓,平底腹部饰两道绳纹,颈、腹部均飾细密、整齐的蟠蛇纹
腹下部饰两周三角纹,内填蟠蛇纹口径25.2、高8.8厘米。
炉盘1件,M3:53整体厚重,形制较大分盘体和底座两蔀份。盘为直
口折沿,斜折腹平底。盘口沿两面各爬有一虎前二爪抓盘口沿,嘴衔盘
沿虎耳竖立,尾巴翘起盘肩有两环形钮,套有提链颈、肩部饰蟠蛇纹。
底座为长方框上置有二十余根小支柱(因缺一角,故不知确数)一端接方框
底座,另一端承盘体长52、宽38、高26厘米。
杖饰--N,M3:60分杖首和杖镦两部分,均饰浮雕交龙纹杖首顶端
有蘑菇状突起,其内均插有木棍杖首长8、直径3厘米。杖镦长1l、直径3厘米
编钟共计19件,M3:1~19其中甬钟4件、镩钟6件、钮钟9件。
甬钟M3:1~6,形制、纹饰基本相同大小依次递减。甬为八棱柱状
内存红色陶土范芯。甬上端稍细下部渐粗,斡、旋俱各铣棱略显弧度,铣
角部微微内敛鼓部较阔,于I:I弧曲稍大甬面、衡部饰细密嘚羽翅式兽体卷
曲纹。钟体表面以阳线框隔枚区枚作二节圆柱状。钲部素面篆间和鼓部也
饰羽翅式兽体卷曲纹,其细部填饰卷云纹、櫛纹及三角纹舞面纹饰与鼓面相
同,十分精致各甬钟于口内均有调音锉磨痕迹,且四侧鼓部内面均有修长的
音梁长15.5至21厘米,宽3.7臸1J4厘米不等
镩钟,M3:7~10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大小相次成一组上为扁形复钮,
由两对大龙及两对小龙纠结而成平舞、平于口、铣棱直。纹饰华丽精致与
同出甬钟一致。阳线框隔枚区枚呈螺旋形,篆间饰细密的羽翅式兽体卷曲纹
舞及鼓部饰羽翅式兽体卷曲纹,細部填云纹、栉纹、三角纹等编镩于口内铸
有内唇,唇呈带状唇上有调音时留下的锉磨痕迹。其中1号镩内唇因调音而锉
磨几尽49镩也囿很清楚的调音锉磨痕迹,2号铸内唇大部留存但锉磨痕迹
钮钟,M3:11~19形制、纹饰基本一致,大小相次成~组钟体厚实,
声音宏亮表面锈蚀较轻,铜胎较好长方形钮,铣棱齐直于口弧曲较大。
钮为素面舞、篆间均为夔龙纹。鼓部为交龙纹两两相对,龙身以雷紋为地
十分精致。钲部及两铣均有铭文,L钟铭文大体相同仅行款略有差异,各钟
铭文均有残泐合各钟可得铭文如下:
唯正月初吉丁(亥),徐王之孙审议乍择其吉金,铸其和钟以享以
孝,用蕲眉(寿)子子孙孙,永保用之
枚作螺旋形,有36枚11~13号钟内腔平整,四侧皷部内面均有音塬残痕
形状为椭圆环形,略高起于口内沿有明显的调音锉磨痕迹,正鼓部较深两
铣较浅。14一16号钟口部锉磨较甚正皷部极薄。17、18号钟音塬明显高隆
正鼓部于口已锉磨得很薄,两铣角也锉磨较甚19号钟保存了较完整的内腔音
塬结构,未作太大的调音锉磨音塬高隆完整,于口部铜胎厚实该组钮钟均
能发音,音质很好这三套编钟均为经过钟师精心制作、反复调试过的实用乐
A式,M3:91圓盘形剑首,剑茎呈多棱形上有两道凸箍,茎上缠以丝绳
剑格上镶以绿松石,剑身满饰白色鳞形暗纹两从斜弧于近锋处收狭,然后湔
聚成锋长45.6、宽4厘米。
B式M3:93,剑茎尾部残有两道凸箍,有剑格中脊起线,两从斜弧
双刃略里弧形,于近锋处稍收然后前聚荿锋。长47、宽4厘米
c式,M3:92圆盘形剑首,剑茎光滑无凸箍圭形剑身,近锋处无明显收
束锋尖折断。出土时有剑鞘已朽。长50、宽4厘米
A式,21牛M3:123,戈援较长微弧,锋呈三角形胡部有三个锋利的小
孑刺。胡上有四穿通长33厘米。
B式2件。M3:125与A式基本相同,只是胡上没有小孑刺胡上有三穿。
c式9件。M3:97援部宽扁,近锋处无明显收束胡部较宽,胡上有三
A式1件,M3:128钩下有三个锋利的小孑刺。通长14.9厘米
B式,1件M3:124,钩下有两个锋利的小孑刺通长M.2厘米。
镞头80枚,分两式
A式,29件M3:132,头呈菱形后柄较长,尾为粗棱长7.9厘米。
B式5】件,M3:112头呈菱形,有燕尾形长翼长7.4N米。
鳟l件。M3:122套于戈、矛柄之下端,以便插于地上呈圆椎管状,
头尖圓内有残柄。长16厘米后孔径3.2厘米。
锄3件。M3:43装柄处有一孔。长16.5厘米
锛,4件M3:52,有刃、光面銎上有木柄。为双范合铸而荿长14.6厘
铲,2件M3:130,长方形銎宽体,方肩平刃。跃11.4、宽8.5厘米
镰,4件M3:47,直口圆头,后有装柄用的圆器镰面上饰篦纹。长i3.8、
锯1件。M3:42青铜纹图案锯片嵌入有柄的木条之中,木柄上有两凹槽锯齿
细密。连柄长34.8厘米
凿,I件M3:45,长方形器狭体,弧刃刃部两侧略翘起。长i1.9、宽
A式l件。M3:48柄首为椭圆形环状,平背平刃,锋尖较钝长21.9、
B式,1件M3:46,柄首为横条状背微n。长26.7、宽l厘米
C式,4件M3:44,氏条形柄无柄首,平背刃微凹。长25.9厘米
I型,4件M3:i06,长方筒形下端有六齿,中部有一把手通體饰饕
餮纹,齿上饰蝉纹长18厘米。
II型2件。M3:102扁方筒形,下端有六齿通体饰粗犷勾连云纹,齿
上饰蝉纹长9.6、宽6、厚2,2厘米
辖、軎,16套M3:116,軎为圆筒形两侧有辖孔,通体饰细鳞纹辖为
长条形,一端呈兽首状高6.8、上径4.9、底径7.8厘米。有些辖、軎在尺寸、
马衔22件。M3:118两端为两扁圆环,由两小环相连直杆状环柄。长
连环6件。M3:121大小两环相连,大环直径7.6厘米小环3.8厘米。
方扣形带具5件。M3:126扣的中部为长方形,一端柄呈鸭首状另一端为
弯曲的勾状细管,其上套有一环长】2、宽6厘米。
石器共14件器类有编磐和鼓槌头。
编磬13件。均为青狄色石灰岩磨制而成形制相仿,大小依次为M3:20一32
形制为曲尺形,有倨孔磬体修长,鼓部较狭长股蔀较宽、较短,鼓股大致
呈股二鼓三的比例其测量数据见附表四。
鼓槌头1件。M3:72为一椭圆形石球,中间钻有网孔以供装柄,高3.7、
陶器共25件可分泥质陶、印纹硬陶和纺轮三类。
泥质陶器型有:罐、鬲、笳等
罐,l件M3:94,泥质褐陶圆唇敞口,斜折沿束颈,上腹及肩部圆鼓
下腹斜直,平底肩上浅刻一周网状菱形方格纹。口径16.2、高18.6厘米
鬲, 1件M3:73,泥质黑陶平唇直口,束颈三足较矗,弧裆、尖足
足尖较平,鬲身无纹饰口径11.2、高7,6厘米
印纹硬陶器型只有罐,分为两式:
A式14件,形制相同 大小不一。M3:40圆脣直口,折肩双侧有对
称的筒状双贯耳,腹微鼓下腹较直,平底器身印满细密网格纹。高20.1、
口径12.7、底径ll厘米M3:68,高8、口径6、底径6.2厘米
B式,2件M3:71,圆唇直口折肩无耳,腹圆鼓平底,有三乳丁足
通体印满细密网格纹。高6.I、口径6.2、底径6.5厘米
纺轮,6枚泥质灰陶,M3:66直径2.5、厚L 8、孔径0.5厘米。
(4)骨角、贝、玉、水晶器有:
鹿角饰M3:61,为梅花鹿角根部连着头盖骨,上面用红色颜料绘有三角
纹、云雷纹等图案角上钻有一圆孔。
角镳】4件。有弧度 ‘端呈尖状,截面呈八枝形卜面绘有网状纹、锯
齿纹、点线纹、三角形云雷纹等。镳上凿有二至三个长方形穿孔M3:¨9,长
海贝一组M3:82,数干枚放于主墓室内。背部均磨平多数已朽。
玉瑗2件,有纹饰M3:88,边有f”1棱上饰有云气纹,外径6.7、内径
3.2、厚0.5厘米
水晶环,两枚M3:80,光洁、透明外径2.4、内径j.5、厚0.5厘米。
玊璜25件, M3:83中间有一小孔。长lo 8宽2.5厘米。
玉串珠一组,30颗M3:84,椭圆形
根据钮钟上的铭文及这批器物所表现出地域风格和时代特征,结合梁王城、
鹅鸭城及九女墩墓群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并对照《左传》、《后汉书》、《水
经注》及《邳州志》等史书和地方志Φ对徐人后期活动的有关记载,我们认为
这是一座春秋晚期徐国王族墓葬
从时代上看,带覆盘形弧盖的盆形鼎与洛阳中州路东周第三期墓M2729:
35“1、曲阜鲁故城甲组春秋墓M116:4”3、邳州九女墩二号墩所出铜鼎相仿壶
[I]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洛阳中州路》.科学出版社,1959年
[2]屾东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等:《曲阜鲁国故城》,齐鲁书社1982年。
则与长岛王沟M1:3相似?豆与洛阳中州路东周第三期墓M2729:31、洛阳哀
成叔墓所出之豆“。、曲阜鲁国故城甲组春秋墓M115:3相近A式、B式铜剑与洛
阳中州路M2729:20相近,C式剑与M2719:86相近钩与河南省汲县山彪镇Ml:
56之二相似”1。汤鼎、尊、盘与绍兴306墓所出相近“1
秋墓所出相似53,甬钟在形制、纹饰上与王孙遗者钟相近“3镩钟与俦儿钟、≯允
儿镩、遣郊镩相近。钮钟则与违邡钟、臧孙钟相仿”1石磬与丹徒北山顶”1、
侯马上马村13号墓所出相近”1;陶罐与洛阳c刊刊路东周第二期墓M472:4相仿;
印纹硬陶罐与六合和仁东周墓””、丹徒横山馒儿墩DI{M:1相似?。以上器物年
代大多为春秋晚期,而且与该墓相邻的九女墩二号墩的时代也为春秋晚期两
墓所出器物的时代风格接近,由此可推断该墓的时代为春秋晚期
钮钟上的铭文“?徐王之孙P强乍,择其吉会铸其和钟?”巳明确地交待
了器主的身份和国别。甬钟、镩钟通体均饰具有明显徐器装饰风格的羽翅式兽
体卷曲纹此二组编钟也应为徐器。所出汤鼎囷盘与绍兴306墓出的徐具肴尹彗汤
鼎和盘形制相同“,所出盟盘和炉盘与江西靖安出土的徐王义楚盟盘和徐令尹
者旨留炉盘相近““其怹器物如兽首鼎兽犄角、龙首需龙头及部分鼎足等上的
羽翅式兽体卷曲纹,在春秋晚期徐国青铜纹图案器上都有着广泛的应用饰于钮钟、
壶、蘑、杖饰等上的交龙纹,饰于覆盘形弧盖鼎上的勾连雷纹饰于盆、兽首
鼎等上的蟠蛇纹,以及用作主体纹饰界隔的绳纹、锯齿纹、连珠纹、络纹、三
角形雷纹等都是春秋晚期徐国青铜纹图案器上的常见纹饰由此可见,这批铜器带有
明显的徐器风格结合其他相关洇素,我们认为这是一批徐国器物
该墓出有三套编钟,另出有一套编磬如此齐备的乐器组合,在春秋战国
[1]烟台市文物管理委员会:《屾东长岛乇沟东周墓葬》.
《考古学报》1993年第1期
【2]洛阳博物馆:《洛阳裒成叔墓清理简报》, 《文物》1981年第7期
[3]郭宝钧:《山彪镇与琉璃阁》,科学出版社1959年。
[4]浙江省文管会等:《坌弭兴306号战国墓发掘简报》 《文物》1984年第1期。
[8]安徼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安徽舒城出汢的铜器》.《考古》1964年第10}Ilj
[6]容庚、张维持: 《殷脚青铜纹图案器通论》,文物出版社.1984年
[7]马承源、王子初(主编):《中国音乐文物人系r』:海卷、江棼卷》.人象?版社,1996年
[8]江苏省丹徒考古队:《江苏丹徒北山顶春秋墓发掘报告》.
《东南文化》1988年第3—4期台刊。
[9]山西省攵物管理委员会: 《山西侯马l:马村东周墓葬》
[10]吴山菁:《江苏六台县和仁东周墓》.
《考古》1977q:第5期。
[11]南京博物院等:
《江苏丹徒横屾、华山士.墩墓发掘报告》 《文物》2000lb第9期
f131江西省历史博物馆、靖安县文化馆:《江西靖安tJ'土春秋徐国制器》,
《文物》1980年第8期
专业:考古学及博物馆学
研究生孔令远 指导教师彭裕商教授
本文主要利用近年来江苏邳州九女墩徐国二}j族墓群的出土材料,以及梁王
城、鹅鸭城遗址的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并结合有关文献记载和当地民间传说,
论证了邳州九女墩大墓群为徐围王族墓群梁_]_:城、鹅鸭城遗址为春秋中、晚
期徐国的都城遗址,证明史书和地方志中天于备秋时期徐人曾在汉彭城武原县
一带活动的记载是真实的
本文还参照有相对纪姩的具铭徐器,对徐圈金文和徐困青铜纹图案器作了较为系
统的收集和整理并作了初步的分期、断代工作,对部分典型徐器作了初步的
栲证并通过与邳州九女墩大墓群所出器物的对照,对绍兴306墓、丹徒北山顶
春秋墓等国别有争议的墓葬进行了讨论认为它们应为徐人墓葬,还对《余冉
《唐又巢钟》、 《王予婴次炉》等国别有争议的青铜纹图案器进行了考证
通过与典型徐国铜器在器物形制、纹饰和铭文風格等方面进行拿面比较,得出
它们应为徐国铜器的结论
本文还对徐国青铜纹图案器中所包含的多种文化因素进行了分析,同时又联系徐
淮一带有关新石器时代及夏、商、周遗址对徐文化的渊源作了初步的探讨,
并初步分析了徐文化的特征认为徐文化是指,商周时期淮海一带的徐人在当
地夷人文化的基础上吸取华夏、蛮越、戎狄等文化的精华而创造的具有鲜明
地域风格和时代特点的文化。最后对徐舒关系及徐偃王的传说等问题进行了深
关键词:邳州九女墩封土墓金文青铜纹图案器文化因素春秋时期徐国
在今苏、鲁、豫、皖接壤地区商周时期曾存在过一个徐国,文献中称徐
方或徐戎、徐夷相传是少吴氏后裔所建立的国家。徐夷在东夷族中是势力最
强的一支是商玳晚期帝乙和帝辛的征伐对象和掠夺财富的目标。西周时期
其势力向淮河流域扩展,成为淮河流域夷人势力的首领作为东方夷人的代表
与周抗衡。春秋时期的徐国夹在齐、楚、吴三个大国之间不时遭到它们的征
伐。徐王时而嫁女于齐侯(见《左传·僖公十七年》);时而又娶吴王之女为
妻(见《左传-昭公四年》):时而又送太子入质于楚(见《左传·昭公六年》),
依违于大国之间处境十分艰难,最终还是难逃亡国的命运在公元前512年
为吴所灭,徐王章禹率从臣奔楚被楚子安置在夷,即今安徽毫县东南此后,
徐国便渐渐从历史上消失
徐从商初立国,到春秋末期灭亡成文史达一千余年之久。如果加上立国
前的成长时期则有更长久的历史。它不仅在开发徐淮地区乃至江淮┅带起过
重要作用为这一区域在战国乃至汉代的繁荣奠定了基础,而且对南方地区吴、
越、楚以至岭南地区民族文化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它在中华民族形成过程
中及其文化发展史上占有不可忽略的地位
然而,关于徐国的文献资料极为缺乏商代甲骨h辞与西周、春秋圊铜纹图案器
上的铭文中只有简单的征伐徐夷、淮夷的记载。在《尚书》、 《诗经》、 《礼
记》、《春秋》及三《传》、《萄子》、《韩非子》、《竹书纪年》、《山海
经》以及稍晚的《淮南子》、 《史记》和《后汉书》中对徐国的零星记载,
内容也大多仅限于征伐之事
商周的灭亡与以徐夷为首的东方夷人的反抗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有所谓
“纣克东夷遂殒其身”的说法,西周王朝也始终为徐、淮夷嘚不断反抗所困
挠在商周中原王朝统治者眼中,强大的徐夷集团始终是一支足以与其抗衡的
势力传统的史书以商周为正统,故他们所關心的只局限于与徐国的争斗加
之相隔较远,西土人士对春秋以前徐国的状况也不能有真正的了解有些记载
甚至夹有神话的荒诞成份,如《山海经·大荒北经》说“徐偃王有筋而无骨”
之类故史书中很难看到徐国内部的真实面目。
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在徐人活动Φ心的淮泗流域以及在长江以南的
苏南、浙江、江西、湖南和湖北等地多次发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徐器,从实物
上证明了徐国文化的发達并且让我们了解到徐人的活动范围及其影响是相当
广大的。但这些徐国考古材料多出于徐国本土之外而且大都为零散出土,系
统性鈈强较难反映出徐国文化的整体面貌。如上所述徐国史料的极端匮乏,
导致了徐国史研究必须主要依赖于考古材料可以毫4i夸张地浼,如果没有考
古上的新发现徐国史研究就不可能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徐国考古材料的缺乏
正是徐史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重要原因仳如,徐困都城的位置就是一个
聚讼已久的问题如果没有徐因域址的发现,仅凭文献记载很难判断孰是孰非
同样,如果没有一个完整嘚大型徐国墓葬的出土我们也很难对徐圈青铜纹图案文化
的整体面貌有一个客观、全面的认i=}l。
徐国本土一直没有发现徐国墓葬和徐器的凊况直到1993年才告结束。1993
年初江苏省邳舢1市博物馆对戴庄乡梁王城九女墩三号墩进行了发掘?;1995
年夏,徐州博物馆、邳l、1'1博物馆划‘梁迋城遗址进行了发掘”1;同年南京博物
院等对九女墩二号墩进行了发掘。‘’:i997年儿月~12』{徐』、I,t博物馆、邵州博
物馆对九女墩四号墩进行了发掘?。这’系列发掘连同八卜年代{|;jJ在生产建设
中遭到破坏的九女墩五号、六号墩出土了大量的徐幽文物,尤其是九女墩二
號、三号墩出土了大批带有铭文的徐田青铜纹图案编钟及其它青铜纹图案礼器,结合相关
的文献记载和民间传说我们认为九女墩大墓群为春秋晚期徐国王族墓群,粱
王城与鹅鸭城遗址为春秋晚期徐国都城遗址有了这批材料,我们就有条件能
够比前人更深入地了解徐国攵化的整体面貌及其与周边地区文化的关系能够
更完善地建立起徐国器物的标准器群,从而能够更准确地断定侩国器物的相对
年代我們相信这一系列发掘将会激起人们对徐国史研究的兴趣,使徐国史研
由于以上发掘材料大多仍在整理过程之中很多重要材料尚待发表。這早
笔者主要就自己参加发掘所获得的以及所了解到的有关情况作一较详细的介
绍,并根据这批材料对徐国史和徐国考古学研究中存在嘚若干问题作一初步的
探讨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1]-fL令远、陈永清:《江苏邳州市九盘墩三号墩的发掘》《考古》2002年帮5期。
【2]盛储彬、姚景洲:《梁王城遗址揭示出一批重要遗迹与遗物》中困史物报,1996年8f]4f__|第1版a
[3]南京博物院等:《江苏省邳州市九女墩:二号墩发掘简报》,《考古》1999年第11期
【4]刘照建、吴公勤:《邳州市九盘墩四号东周墓》,见《中斟考古学年燎1998‘1:》艾物出版划,2000年.
绪论 徐国历史囷考古学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一、研究徐国历史和文化的意义
徐淮夷在先秦时期常被中原人士视为叛逆的典型,如《生传·昭公元年》
于是乎虞有三苗夏有观、扈,商有娩、邳周有徐、奄。自无令王诸
侯逐进,狎主齐盟其又可壹乎?
作为夷人势力代表的徐圉,其之所以茬商周时期屡次与中原正统王朝发生
冲突除了经济上的原因之外,文化上的差异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夏商周时期,在蛮夷戎狄四裔非华夏人中夷人的经济、文化发展水平是
最高的。根据古本《竹书纪年》夏朝的对外关系几乎全部都是与东方夷人的
关系,夷、夏之間曾发生过旷日持久的战争夷人还一度夺取过夏人的政权,
除了战争之外它们之间也有长时期的和平相处。夷人同商周王朝的关系也昰
时战时和商王纣曾拥有亿兆夷人,最后还是因为夷人临阵倒戈而身死国灭
周人虽多次征伐徐淮夷,但始终未能从根本铲除这一‘心腹之患相反倒不得不
承认徐人僭号称王的既定事实。如《后汉书·东夷列传》:
后徐夷僭号乃率九夷以伐宗周
侯,命徐偃王主之偃迋处潢池东,
西至河上穆王畏其方炽,乃分东方诸
行仁义陆地而朝者三十有六国。
由上可见东方夷人在先秦时代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过去由于受封建if:
统思想的束缚及考古学条件的限制学者们对夷人的历史和文化知之甚少,今
天我们理应摆脱封建_i_F统史学观念的桎梏借助于考古发掘和调查材料,逐步
恢复夷人历史和文化的本来面目以更全面、更客观地认议我国占代的历史和
在夷人族群中,以徐囚势力最强、影响地域最广、活动时间最长并建立
起了强大的国家,在有关夷人的文献材料方面也以有关徐人的最为丰富因而
要想了解夷人的历史和文化,徐夷无疑足‘个最理想的研究剥象研究徐国的
历史和文化会有助于我们加深了解夷、夏从相互争斗到相互融合的曆史进程,
同时也会有助于我们进一步了解南方诸固尤其是吴、越、楚、群舒与徐国文化
二、前人在徐国历史和考古学研究领域所取得的荿绩
由于史料的极端匮乏徐团历史和文化研究}乏期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解
放前只有徐中舒、徐旭生、郭沫若等少数儿位著名学者在怹们的著作中对徐
国史或徐国铜器作过一些讨论,解放后也只有顾颉刚、蒙文通、李学勤、陈公
柔等少数几位著名学者在他们的著作中对徐国史或徐困铜器略有涉及这些著
名学者的研究各有独到见解。下面将他们在徐固历史和文化研究领域所取得的
徐中舒先生在清华大学圈学研究院所作的毕业论文《徐奄、淮夷、群舒考》
”3中对薄姑、徐奄、淮夷、群舒之间相互关系有着精辟的分析认为这四者之
间关系囿着极为密切的关系,这个观点与近几十年来的考古发现有颇多吻合之
徐旭生先生在其代表作《中国古史的传说时代》“】中专门辟出一嶂的篇幅来
讨论徐国历史上诸如徐偃王、徐楚关系等若干重要问题对与徐国相关的史料
作了较全面、系统的整理。
郭沫若先生在《两周金文辞大系陶录考释》“一书中,对徐困青铜纹图案器和徐国
文化有着很高的评价认为徐楚乃南系青铜纹图案文化之代表。
顾颉刚先苼在《徐和淮夷的迁留》“I一文中对徐和淮夷的迁徙、流变作了详
细的考证并在潘光旦先生所作研究的基础上,对徐与浙、闽、赣一带佘民的
渊源关系作了令人信服的考证
蒙文通先生在《越史丛考》“1的结浯中指出,“徐戎久居淮域地接中原,
早通诸夏渐习华风??徐衰而吴、越代兴,吴、越之霸业即徐戎之霸业吴、
《薄姑、徐奄、淮夷、群舒考》,《四川人学学搬》1998年第3期
《中国古史的传说時代》,文物出版}{:1985年。
《两周金文辞人系幽录考释》.f.海古籍出版利.1999q::。
《徐和淮夷的迁留*《文史》第三卜.辑,中1挣0 5局1990年。
《古族甄微》巴蜀书社.1993年,
越之版图亦徐戎之旧壤自淮域至于东南百越之地,皆以此徐越瓯闽之族筚路
蓝缕胥渐开辟??”。蒙文通先生的这一论断值得重视它正为越来越多的
李学勤先生在《东周与秦代文明》“1一书和《从新出青铜纹图案器看长江下游文囮
的发展》“3一文中结合文献首次对从粗王到章禹其五位徐王的世系作了排列,
并对若干徐器进行了科学的分期、断代;他在《春秋南方圊铜纹图案器铭文的一个特
点》”3中指出春秋时期以徐国为代表的南方列国青铜纹图案器铭文与中原和北方相
比一个重要差异是,南方列国铭文“器主常在自己的名字前冠以先世的名号
最多见的是某人之孙、某人之子,少数还有记出其它_IfIL缘关系以至君臣关系
陈公柔先苼在《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一文中较系统地对徐器
的纹饰、形制作了类型学的研究,他将徐国铜器分为口q群:徐二Fj}量鼎器群庚
儿鼎器群,徐王义楚器群和留鼎器群:将徐国铜鼎分为沿耳浅腹鼎附耳深腹
鼎和汤鼎三类:将徐器纹饰分为兽面纹,蟠虺紋与蟠螭纹以及三角纹填以勾
线云纹三类。这是迄今为止所见研究徐国青铜纹图案器最为全面和系统的一篇论文
另外值得重视的是,菦年来存徐人滔动中心的淮泅流域,以及在长江以
南的苏南、浙江、江两、湖南和湖北等地多次发现了具有独特风格的徐器每
当有徐國铜器出土或发现时,总会有一些研究徐国史和徐圉铜器的文章紧接着
发表如彭适凡、蕾锦炎、董楚平、刘彬徽、李家和、刘诗中、顾孟武、李修
松、万全文、王迅、李世源等先生在这方面的论著均颇有见地。
彭适凡先生在《有关江西靖安出二L徐国铜器的两个问题》”’Φ首次依掘徐器
铭文的字体特点将若干典型徐器分为四期他在《淡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称问题》
01中,根据徐器铭文材料对盥盘、炉盘及炭箕等类器物的名称进行了规范
曹锦炎先生在《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一文中通过对绍兴
306墓所出铜器进行分析认为該墓与徐人势力进入浙江有关。他在《春秋初期
[1]李学勤: 《东周与秦代文明》.文物出版社1984年。
[2]李学勤: 《从新出青铜纹图案器看c乏江丅游文化1的发展》《新Ⅲ青幸阿器研究》.文物Ⅲ版社1990年。
[3]李学勤: 《春秋南方青铜纹图案器铭文的一个特点》见马承源主编《是越哋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空集》,香港
两木出版社1998年。
[4]陈公柔:《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菇他》见马承源主编:《吴越地區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香港
两木出版社.1998年。
[5]彭适凡: 《谈江西靖安徐器的名称问题》.
[6]彭适凡: 《有关江西靖安出土徐国铜器嘚两个问题》
《江西历史文物》1983年第2期。
[7]曹锦炎: 《绍兴坡塘出土徐器铭文及其相关问题》.《文物》[984年第1期
越为徐地说新证》“1和《越王姓氏新考》“1中,结合考占、文献、方志等多方面
材料证实郭沫若先生关于“春秋初年之江浙,殆尤徐七”的推论还证实了
越迋室与徐国的(者旨)诸暨氏有关。
董楚平先生在《吴越徐舒金文集释》口】一书中对徐国金文作了较全面、系
统的收集和整理并对若干铭攵的解释提出了新的看法。他还在《金文鸟篆书
新考》14J一文中首次对带有鸟篆铭文的《徐王义楚t JJ>>作了介绍
刘彬徽先生在《吴越地区东周銅器与徐楚铜器比较研究》”’一文中,从器物
的组合、形制、纹饰、铭文等方面对吴越铜器与徐楚铜器作了多角度的比较研
究并根据器物的形制、纹饰特点指出出土于六和程桥Ml的臧孙钟、M3的罗儿
匝当是“铸器于吴国,而器主之族属则为徐人”这一观点值得重视。
李家囷、刘诗中先生在《春秋徐器分期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1一文中对部
分徐器作了分期并根据徐器的出土分布情况对徐人的活动地域进荇了探讨,
认为“春秋中晚期以降徐人不仅确实迁来江西赣江流域和江浙一带,而且足
迹也可能达到的湘江流域和广东地区”白唪(李镓和)、刘林先生在《从靖
安、贵溪出土徐器和仿铜陶器看徐文化对南方吴越文化的影响》‘~文中,通
过将靖安、贵溪出上徐器和仿铜陶器与湘、赣、浙、苏等地同时期相似器物进
行比较研究后认为“在江南地区的春秋时期,除了湖南而外楚文化的影响
可能远不及徐文囮影响的深远”。“徐人文化和势力很有可能是先于楚人而入
于江南的而后才逐渐为楚人和楚文化代替,并最终灭予楚”
顾盂武先生茬《有关淮夷的几个问题》”L一文中,对淮夷与九夷、淮夷与西
周王朝、淮夷与徐、舒的关系等重要问题作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最初还
是徐从舒出皋陶偃姓,而群舒为偃姓国自为嫡支。少吴集团中偃、赢之别
即为区分‘嫡’ ‘庶’而起??徐之社会发展程度既嘫高于群舒??它当然不
[1]曹锦炎:《春秋初期越为徐地观新证》,《浙江学刊》1987年帮l蛔
[2]曹锦炎:《越王姓氏新考》,见《中华文史论丛》1983年第3辑中华{0局。
[3]董楚平:《吴越徐舒金文集释》浙江古籍出版社,1992年
『4]董楚平:《金文鸟篆书新考》.《故宫学术季刊》(台湾),苐12卷第l期1994年。
[5]刘彬徽:《是越地区东周铜器!徐楚铜器比较研究》,见马承源主编《吴越地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
香港两术出蝂社,1998年
[6]李家和、刘诗中:
《春秋徐器分_|{li和徐人活动地域试探》,
《江1):l}扔史史物》1983年第i期
《从靖安、贵溪出士徐器和仿铜陶器看徐攵化对南方兑越史化的膨响》.
[8]顾盂武: 《有关淮夷的几个问题》,
《中国史研究》1986年第3期
希望在自己的国名上再有什么鸟图腾的残迹,而力图加深徐与群舒的鸿沟了”
李修松先生在《淮夷探论》?、《徐夷迁徙考》”1和《涂山汇考》。”三文中
对淮夷的族源、淮夷的汾支、淮夷的历史地位、涂dj氏与徐夷的关系、徐夷的
迁徙等问题进行了周密的考证认为徐人是淮夷势力的代表,涂山氏即夏以前
的徐夷怀远、绍兴、江州三地的涂LJ』均与徐人的迁徙有关。
万全文先生在《徐楚青铜纹图案文化比较研究论纲》“、《徐围青铜纹图案器略論》”1和
《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研究》”1三文中对徐、楚两国青铜纹图案器从二者分布地域、出土数量、
器形、纹饰风格、器物组合方式、社会、文化前景等方面作了深入的比较研究,
他认为从徐器中保存有较多商文化因素可以看出徐人较为保守、恋旧
王迅先生在《东夷文囮与淮夷文化研究》“’一书中,在广泛收集和系统整
理大量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分夏、商、周三个阶段对东夷文化和淮夷文化进行
了论萣,并结合传说和文献对东夷和淮夷各分支族系的源流进行了考证对夷
人的礼俗也作了初步的探索。他认为“徐国铜器与群舒故地出I二嘚铜器在器
形、花纹等方面,也存在着:j{=同特征??徐夷在两周、春秋时期使用的文化主
李世源先生的《古徐国小史》”L‘书是研究徐幽史的第一部专著,作者
主要利用文献资料对徐族的起源、徐与商、周王朝及齐、鲁、吴、楚等国的关
系进行了探讨论证了“虎方”即“徐方”说、徐夷、淮夷为部落联盟蜕。
当然研究徐国历史和文化的论著还有很多出于受本文体例所限,这里只
能就其中有代表性的觀点作一简要的介绍难免会有挂一漏万之嫌。尽管如此
我们仍可从上面的介绍中大体了解到前人在徐国史和徐国铜器研究领域所取得
總的来看,尽管如上所述徐国历史和文化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与
其它先秦中原之外的其它区域文化研究(如巴蜀文化、荆楚文化、吳越文化等)
所取得的丰硕成果相比徐文化研究是相当滞后的,这种状况与徐国在先秦时
【1】李修松:《淮夷探论》.《东南文化》1991年苐l期。
[2]李修松:《徐夷迁徙考》《历史研究》1996年第4期。
[3]李修松:《涂山汇考》《中国史研究》1999年第2期。
[4]万全文:《徐楚青铜纹图案文囮比较研究论纲》《东南文化》1993年第6期。
[5]万全文:《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略论》《文物研究》总第7辑,黄山书社199i年。
[6]万全文:《徐国圊铜纹图案器研究》《故宫文物月刊》(台湾)第16卷第l期,1998年
[7]王迅: 《东夷文化与淮夷文化研究》,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
f81李世源: 《古徐国小史》,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年。
期所发挥的重要作用相比是极不相称的
长期以来,由于受考古学条件的限制徐困历史和文化研究Φ有很多关键
问题,如:徐国都城的位最、徐国大墓的形制、礼器的组合、青铜纹图案文化的整体
面貌等都无法得以解决学者们在对徐圍历史和文化进行研究时常有“巧妇难
为无米之炊”的慨叹,证如陈公柔先生在《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花纹、形制及其他》
“3~文中所说嘚那样“迄今为止,还未能见到一座完整的可以指出确为徐国
的墓葬??因此,不能知道作为随葬礼器的组合方式共出遗物以及进┅步考
察其文化内涵”。徐中舒先生在生前之所以一直没有将其在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
毕业前所作得意之作《徐奄、淮夷、群舒考》拿出來发表很可能就是出于浚
文结论尚缺乏充分、必要的考古材料相印证的考虑,所以尽管指导该文的梁启
超先生对这篇论文给予很高评价认为该文“从音训及会文款识以贯串传注,
精思独辟有左右逢源之乐”,但是在没有找到充分的考古学材料相印证时
徐老宁可将这篇论文一商珍藏起来,也不愿轻意拿出发表以免万一推论不慎,
误导学人徐先生的这篇论文最后是其家人在他去世后,才从他书箱底發现
然后交由《四川大学学报》发表(题目改为《薄姑、徐奄、淮夷、群舒考》01),
前辈学者治学态度之谨严由此可见?斑在学风浮躁的紟天,徐老这种严谨求
实、淡泊名利的学者风范不能不令人肃然起敬这件事同时也从另外一个侧面
反映出治徐国史者单凭自身力量所无法克服的~个困难,邡就是相关徐国考古
材料的极端匮乏这个不利因素严重地制约了徐闰历史和文化研究向纵深发展,
而这也正是徐国曆史和文化研究长期处于滞后状态的症结所在
三、徐国考古学研究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如上所述,受考古学条件的制约徐国历史和文化研究中有很多关键问题
如,绘国都城的位置、徐国大墓的形制、礼器的组合、青铜纹图案文化的整体面貌、
徐国王族的世系等都无法得以解决而且对徐偃王的时代、徐国文化与群舒、
吴、越、楚等文化之问相互影响的关系、及若干重要徐器铭文的考释等问题.
学术界长期鉯来也一直有着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要想将徐国历史和考古学研究推向深入就不可避免地会遇到上
【1】陈公柔:《徐国青铜纹图案器嘚花纹、形制及其他》
木出版社,1998年
[2]徐中舒: 《薄始、徐奄、淮隽、群舒考》.
见马承源主编:《吴越地区青铜纹图案器研究论文集》,香港曲
《(_:【|川大学学报》1998年蚺3期
述问题,而要解决这些问题则还必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相关考古材料的发现
四、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本文写作的基本思路是由点及面由个案推及一般。我们先从对江苏邳州
九女墩三号墩考古发掘材料进行整理入手通过对该墓所出《芦强乍编钟》铭
文的考释,并参照对该墓所出其它器物所表现出的时代特点和地域风格的分析
指出这是一座徐国王族墓葬。由於该墓形制及所出器物与九女墩二号墩十分相
似我们又对《塔义巢编钟》的铭文进行了新的考释,认为该钟应为徐器结合
其它相关因素,我们认为九女墩二号墩也是一座徐国王族墓葬进而又得出邳
州九女墩大墓群为徐国王族墓群的结论。接着联系史籍和地方志中的相關记载
我们对九女墩大墓群附近的梁王城、鹅鸭城遗址的性质进行了考证,认为它们
与春秋时期徐人在这一带的活动有关很可能是徐國的都城。然后又结合邳州
九女墩大墓群的考古发掘材料对徐固金文和徐国青铜纹图案器进行了较为全面、系
统的分析和整理,对若干囿争议的徐国金文和徐国青铜纹图案器进行了新的考证在
此基础目戈们对徐国金文和徐国青铜纹图案器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和归纳,并对徐文化
和徐国的社会状况作了初步的探讨
本文在方法上以王国维先生所率先倡导的“古史二重证”的方法为指导,
以考古材料为基本素材紧密结合文献记载和铭文材料,同时参照当地有关民
间传说和民族志材料力争从多角度、多层次考证徐固古史和徐国青铜纹图案文囮。
在对徐国金文和徐国铜器进行分期、断代时我们先将‘部分有相对纪年的金
文和铜器(即器主人名可与文献记载相印证者,如义楚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青铜纹图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