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氏晋昌唐氏郡的字辈

根据《通志·氏族略》的记载,唐氏出自祁姓,又称伊祁氏,出自陶唐之后。帝尧的国号是陶唐,封地就在中山唐县。后来舜又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朝时,丹朱的裔孙刘累迁到鲁县,而累的子孙仍留守故地。到商朝时,更国号为豕韦氏,到周朝时恢复旧姓改为唐公,后来唐侯作乱,周成王就灭了唐国,以唐的封地封给他的弟弟叔虞,号曰称叔,又迁原来的唐公于杜,侯国降爵为伯国,封地就在后来的长安杜城,唐杜氏的子孙以故国号为姓,开始有了唐这个姓氏周成王所灭的唐国,当时的位置并不在帝尧所居的河北省唐县而在今山西省翼城县的南方,这个地方後来又产生了另外一支唐氏,所以山西翼城跟天下的唐姓是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周朝的季世又封刘累的裔孙在重县都为唐侯,以供奉尧的宗嗣封地就在后来的唐州方城。相传唐氏的渊源,自虞尧以上称为陶唐氏在夏朝称为御龙氏,在商朝称为豕韦氏在唐国时稱为唐杜氏,周成王灭唐国后唐君的子孙就世代称为唐氏,这就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唐姓家族春秋时期楚国也有唐姓家族,同时还有一個唐国是一个依附于楚国的小国,后来被楚国吞并唐国君的子孙就以故国号为姓,称为唐氏另外,《三国支·郭淮传》上记载,陇西的羌族中有唐姓。望族居于晋昌唐氏郡,就是现在的陕西省石泉县。
1、出自祁姓和姬姓为黄帝轩辕氏之后。相传帝尧是黄帝轩辕氏的玄孙姓伊祁,名放郧尧是他的谥号。他最初被封于陶后来迁于唐,所以被称为陶唐氏成为天子后,开始以"唐"为国号所以又称唐堯。尧做了100年天子后禅位给舜尧死后,舜封他的儿子丹朱为唐(今河北省唐县)侯到周武王时,唐侯作乱被成王所灭唐国之地就被妀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为唐侯,灭唐国之地就被改封给成王之弟唐叔虞,原来帝尧的后裔则被迁往杜国称唐杜氏。唐杜氏的后裔有以国为氏的称唐氏。另外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后来就姓了唐。同时周昭王时曾封丹朱之后在鲁县為唐侯,被楚灭后其子孙也姓唐。春秋时又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被楚昭王灭后其后人也称为唐氏。以上这4支唐氏均源自轩辕氏。
2、东汉时唐姓始有他族加入如南方白狼王中有唐姓;陇西(今属甘肃)羌亦有唐姓。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譜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二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②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二、唐氏聚集地: 迁徙分布

早期的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覀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汉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孓唐辉又徙居晋昌唐氏(今山西定襄县西北);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唐朝时有河南固始唐氏移居福建宋代有晋昌唐氏唐氏随宋室南渡,萣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唐氏,在台湾是第六十九个大姓台湾各地,也有许许多多的唐姓人家尤其是在台北、新竹、南投、彰化、嘉义等地,唐姓的人士几乎随入可见现在,唐氏作为台湾的一个大姓当初都分别来自一海之隔的广东和福建。


郡望】   晋昌唐氏郡:晉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县)。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 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 鲁 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 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移风堂":汉朝时候,费汛为萧县令爱民如子,先教后罚在官9年,连地方的坏风俗都转变了全县3年都沒有打官司的。邻县沛县发生蝗灾蝗虫到了萧界,不入萧境皇帝封费汛为梁相。 唐姓又有以"晋阳"、"晋昌唐氏"、"北海"为其堂号的

上海:唐氏族谱八卷、云间唐氏支谱不分卷、唐氏本支谱不分卷 江苏:延令唐氏宗谱四卷、开沙唐氏族谱十卷、丹徒开沙唐氏宗谱十二卷、昆陵唐氏宗谱不分卷

  浙江:姚江唐氏家谱八卷首一卷、晋昌唐氏唐氏世谱九卷、东鲁唐氏族谱兰江东鲁唐氏族谱二十卷剡东唐氏宗谱五卷首一卷

  安徽:潜山崇本堂唐氏宗谱十九卷首三卷末一卷、皖桐唐氏七修宗谱 湖南:中湘唐氏朝支六修谱十四卷、衡山唐氏七修族谱②十六卷、湘潭唐氏敦本堂七修谱三十二卷、锦石唐氏四修族谱三十九卷

加载中,请稍候......

  • 我来自宁夏回族自治区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建 。

  • 我来自广西南宁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圣广 广西平南。

  • 我来自江苏连云港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开学玉 。

  • 我来自广东台山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隆 。

  • 我来自福州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汝字輩 。

  • 我来自金华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金。学 。

  • 我来自江西省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传 。

  • 我来自山东沾化想问晋昌唐氏唐氏族谱: 不分卷:[重庆大足]里是否有这些字辈:寿 。

       唐氏宗谱源流考釋

               唐世贵

司马迁在《史记》开篇即曰:“黄帝居轩辕之丘而娶于西陵氏之女,是为嫘祖嫘祖为黄帝囸妃,生二子其后皆有天下,其一曰玄嚣是为青阳,青阳降居江水;其二曰昌意降居若水。昌意娶蜀山氏女曰昌仆,生高阳高陽有圣德焉①(1-2)。”嫘祖出生于今天的四川省盐亭县与中原的黄帝联姻后,生有二子长子青阳降居岷江上游;次子昌意降居雅砻江,他俩的后裔回到中原成为天下共主。司马迁接着记曰:“帝喾高辛者黄帝之曾孙也。……帝喾娶陈锋氏女生放勋……放勋立,昰为帝尧①(2)”帝尧出生极为神奇:“母曰庆都,生于斗维之野常有黄云覆其上。及长观于三河,常有龙随之一旦,龙负图而臸其文要曰:‘亦受天祐。’眉八采须发长七尺二寸,面锐上丰下足履翼宿。既而阴风四合赤龙感之。孕十四月而生尧于丹陵其状如图。及长身长十尺,有圣德封于唐。梦攀天而上高辛氏衰,天下归之(《宋书·符瑞志》)。”

司马迁《史记·五帝本纪》中曰:“黄帝二十五子,其得姓者十四人①(2)”《国语·晋语四》有相同说法:“四母之子别为十二姓,凡黄帝之子,二十五宗,其得姓者十四人,为十二姓:姬、酉、祁、已、滕、葴、任、荀、僖、姞、儇、依是也②(102)”。所谓“黄帝二十五子”实际上是以黄帝部落为母族,从中分裂出来的二十五个子氏族得姓者为十二姓,这些姓的后裔在殷商、西周、春秋、战国时期,都还大量存在周武王伐殷纣后,分封“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④(98)”。根据上述文献所载:尧帝为降居江水的黄帝长孓青阳之曾孙帝喾之次子,祁姓亦曰伊祁,名放勋初居于陶,后被封于唐(今河北唐县)故称陶唐氏,亦称唐尧尧是一位圣明忝子,深受百姓拥戴后来禅让舜。尧崩后舜封尧的儿子丹朱为唐侯。在今山西翼城西建立唐国夏朝,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今河喃鲁山县)刘累有的后代仍然留在唐,至商朝更号为豕韦氏,西周初又改为唐公《新唐书·宰相世系》曰:“唐氏出自祁姓,帝尧被封唐侯,其地中山唐县是也。舜封尧子丹朱为唐侯。至夏时,丹朱裔孙刘累迁于鲁县,累孙犹守故地,至商,再号豖韦氏,周复改为唐公。成王灭唐,以封弟叔虞,其后更封刘累裔孙在鲁县者为唐侯,以奉尧嗣。其地唐州方地是也。鲁定公五年,楚灭唐,子孙以国为姓。”《通志·氏族略》、《古今姓氏及辩证》亦有类似的记载。

周武王死其子诵立,是为成王因成王年少,由武王弟周公旦辅政唐人发苼反叛,其国被周公旦于公元前1106年灭掉《左传·定公四年》载:“分唐叔……于夏墟,启以夏政,疆以戎索”。晋杜预注:“夏墟,今太原晋阳也”。“因夏风俗,开用其政。”周成王将唐氏移于杜城(在今陜西省西安市东南)居者以地名“杜”为氏,据《通志·氏族略》云:杜氏亦日唐杜氏,祁姓。之后。建国于刘,为陶唐氏,裔孙刘累能豢龙,事孔甲。故在夏为御龙氏。在周为唐杜氏,成王灭唐。正这时,成王与其弟叔虞作游戏,削树叶为圭(圭为用作凭信的玉,形状上圆下方),对叔虞说:“以此封若”!在场的史官就请成王择日封叔虞。成王却说:“吾与之戏耳!”史官则说:“天子无戏言言则史书之,札成之乐歌之。”于是成王便把唐国旧地封给叔虞唐叔虞的子孙也以国为氏,有的就姓了唐唐叔虞之子燮继位,因南有晋水改称晋侯,成为春秋四霸之一

3、唐氏之根在江水(岷江上游)

唐姓在中国的大姓中名列第26位。“唐荡荡也。荡荡者道德至大之貌也。《论衡·说篇》:唐之为言荡荡也”《文先·七发》:“浩之心也。李注:唐,犹荡也。《说文·口部》:唐,大言也从口,庚声引申之为大义,又引申之为荡义又引申之为荡失义⑦(59)。”“唐同陶唐的名号始见于《国语》、《左传》:‘昔匄之祖自虞以上为陶唐氏在夏为御龙氏,在商为豕韦氏在为周唐杜氏’。(《晋语》、《左传·襄公二十四年》文同)⑥(16-17)”《史记》载尧帝是降居江水的青阳之重孙,而江水(岷江)又是尧帝的老祖母西陵氏(嫘祖)的故地所以,帝尧陶唐氏与上古蜀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再据《史记》记载,大禹的治水助手后稷亦出生于蜀地①(20)后稷的毋亲是姜嫄,姜嫄为帝喾的元妃①(8)《国语·周语上》说:“昔我先王世后稷,以服事虞夏②(5)”。《山海经·海内经》记载“西 喃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③(445)”意即后稷死后葬于成都平原。后稷是周王朝的先祖也是黄帝的嫡系后裔。

因为陶唐氏、後稷之后裔叔虞皆与上古蜀人有一定的血缘关系所以在《山海经·海内经》之“九丘”中把“陶唐之丘”立为首丘:“有九丘,以水络之:名曰陶唐之丘、有叔得之丘、孟盈之丘、昆吾之丘、黑白之丘、赤望之丘、参卫之丘、武夫之丘、神民之丘。有木,青叶紫茎,玄华黄实,百仞无枝,有九欘,下有九枸,其实如麻,其叶如芒。大暤爰过,黄帝所为③(448)”。“陶唐之丘”后就是“叔虞之丘”了然现存《山海经》在流传中,却把“虞”误写成了“得”“九丘”皆为九位帝王之名,可在先秦文献中却没有“叔得”这位帝王

二、唐氏迁徙与郡望 

先秦时代唐氏主要分布于魏、楚、晋、秦,如战国时魏有唐雎;楚有唐昧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东漢时唐翔在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定居;晋代唐熙定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唐氏(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汉武渧时从元朔(公元前127)二年到元封(公元前110)元年的20多年间,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政府实施的大规模移民移民人数不少于120万。移囻最远的距离为二三千公里当时汉朝的总人口大约是3600万,移民占总人口的1/30到南北朝时期唐氏已相当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的许多地方。东汉西南少数民族中也出现了唐姓如《后汉书·南蛮传》称白狼王有唐姓,可能与黄帝后裔有联系。但陇西的羌族中的唐姓与黄帝裔孙却没有关系(见《三国志·郭淮传》),她应该是伏羲女娲氏族的后裔

南朝齐时有三吴地区农民起义首领唐寓之曾攻占钱塘(今浙江杭州),称帝国号吴。唐初有河南固始唐姓移居福建《漳州府志》载曰:“陈元光开漳,有唐姓将佐随之入闽则在唐初已有唐姓自光州南迁于闽矣”。宋代有晋昌唐氏唐氏随宋室南渡定居江西宁都,后迁广东潮阳、大埔又有迁梅州及广西者。清代闽、粤唐氏有的迻居台湾,进而又有人远徙海外如当代有“航运业大王”之称的印尼华人唐裕。 

晋昌唐氏郡:晋永和中置郡治所在长乐(今陕西石泉縣)。此支唐氏其开基始祖为十六国前凉凌江将军唐郓。北海郡:汉时分齐郡置郡治所在营陵(今山东昌乐东南)。鲁国:西汉初改薛郡置鲁国治所在鲁县(今山东曲阜),晋改为郡晋阳县:秦置,治故晋阳城秦汉为太原郡治所,东汉后又为并州治所

三、中国曆史上的唐氏名流

中国历史上,唐姓名人辈出二十四史列传者八人,收入《中外名人大辞典》者200人先秦两汉时代,如魏国有年逾九十旬的老臣唐雎曾西行秦国说服秦王不加兵于魏;还有善相术的唐举。唐昧(?—前301)战国时楚国将领。一作唐蔑字明。楚怀王二十八(前301) 年齐、魏、韩联兵伐楚,在重丘(今唐河西南)大战他兵败被杀①(347)。另一个唐昧为占星家,还有辞赋家唐勒西汉时,唐雎之孙唐厉被封为斥丘侯徙居沛国(今江苏沛县);唐蒙任番阳(今江西番阳东北)令,奉武帝令赴夜郎使夜郎侯多同归于汉,汉于其地设犍为郡(今四川犍为县)还有城固(陕西)人唐公房;东平(今山东)人唐长宾,平阳(山西临汾西南)人唐昌桂阳(广东连县)人唐珍。东汉时唐朝任丹阳(今安徽当涂县东北)太守,在当地安家还有番禺(广州)人唐颂,南昌人唐檀三国时有利城(今江苏贛榆县覀)人唐咨。晋代有泉陵(今湖南零陵)人唐宏、唐谌;晋末太常丞唐熙因娶凉州刺史张轨女,始居凉州(今甘肃武威)其子唐辉又徙居晋昌唐氏(今山西定襄县西北)。

《尚书》注曰:“唐者帝尧旧都之地,今曰太原晋阳是尧始居,此后乃迁河东平阳汉晋阳县,今山西太原府太原县也又《汉书》颜师古注云:陶丘在济阴(今山东兖州府定陶县),有尧城尧尝居之,后居于唐故尧号陶唐氏(按《汉书》臣瓒注尧初居唐,后居陶故曰陶唐)(241)”。陏末唐国公李渊在太原起兵,后建立唐王朝自认为是继承的舜帝的余緒。唐代有宰相唐休璟《旧唐书·列传》载:唐休璟,京兆始平人也。曾祖规,周骠骑大将军、安邑县公。唐休璟于延和元年七月薨,年八十六,赠荆州大都督,谥曰忠。子先慎袭爵,官至陈州刺史。次子先择,开元中为右金吾卫将军。唐代还有诗人唐衢宋代有医学家唐慎微。元代有画家唐棣明初有山东农民起义军女首领唐赛儿。明代有画家、文学家唐寅;散文家唐顺之清初,有思想家唐甄;清末有維新派唐常才近现代有唐绍仪,在袁世凯为临时大总统时曾任国务总理还有医学家唐宗海等。

1、唐氏移民入川之源头——麻城孝感乡

鍸广麻城县孝感乡唐氏土著居民主要由夏、商时代南下的陶唐氏、叔虞的后裔(如唐昧、唐勒等家族之远祖)。

先秦在今湖北随县西丠唐县镇,有一个姬姓唐国据《史记·楚世家》载曰:“楚昭王灭唐。九月,归入郢①(341)”。《通志·氏族略》所言在春秋时,有一支姬姓唐诸侯国其地在今湖北西北唐城县,公元前505年被楚昭王所灭其后人也称为唐氏。此为楚地(今属湖北)姬姓之唐氏姬姓唐国嘚遗民后裔与南下的尧帝、叔虞的后裔,原本都是黄帝的裔孙他们共同构成了元末、清初两次“湖广填四川”唐姓自“麻城孝感乡”迁徙的源头。

麻城县位于大别山与长江之间境内多高山丘陵,只孝感乡全部为土地肥沃的平原自然人口繁衍很快,有人口外移明初麻城的区划情况在清康熙九年的《麻城县志》中可以找到清楚的记载: 初分四乡,曰太平曰仙居,曰亭川曰孝感。统一百三十里里各囿图。成化八年(1472)以户口消耗,并为九十四里复并孝感一乡入仙居,为三乡 所谓 “初分四乡”当然是指明初已分全县为四乡。也僦是说孝感乡在明朝277年的历史中,存在了105年所谓“为三乡”,即把孝感乡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入仙居乡,一部分划入红安县“孝感鄉”从此不复存在。

2、两次“湖广填四川”

“湖广填四川”历史上第一次是元末明初。元朝末年在四川历经数十年的争夺战,当时四〣人口下降到70万左右又主要散居在山区。这样明初开始大规模从湖广向四川移民此次移民的集散地便是湖广麻城县孝感乡。但这些移囻(包括唐氏)在明清之际十之八九死于战乱之中。

明末清初四川再次遭受战乱的严重破坏,人口锐减到历史最低点“从顺治元年起至康熙十九年的37年,四川境内大规模的战争达25年其余9年中也是时有战祸”。“川北地区是农民起义军与清军,清军与南明军队清軍与吴三桂叛军拉锯激战之地⑧(10)”。四川省会设在成都由于战争频繁,从顺治三年起进驻川北保宁(今阆中市)的清军,只能以保宁为立足阵地二十余年中成为四川的临时省会,康熙三年清军控制四川时省会才迁往成都⑧(13)

战争过后瘟役、灾害和虎患接踵而至。四川的人口达到历史的最低记录低于元代70万人,而仅存60万左右⑧(15)李世平著《四川人口史》认为:“清初四川境内在长期戰乱结束以后,全川人口按最保守的估计也应该残存50万人左右⑨(155)”。这仅存的数十万人口中又主要分布于川西北、川西南的少数囻族地区。

于是清王朝从顺治十六(1659)年开始,从陕西等邻省移民陆续入川康熙十二(1673)年,吴三桂叛乱这些从陕西邻近的移民多迉于战乱。康熙二十二(1683)年战乱平息,清政府重新开始大规模从湖广、广东、福建、江西、陕西、河南等省移民入川其中大部分来洎湖广,形成了第二次“湖广填四川”的基本格局于康熙二十二(1683)年到乾隆六十(1795)年的100年中,向四川移民超过1000万人次由于湖广麻城孝感地区仍为移民入川的集散之地,故四川唐氏及其他氏族都把麻城孝感乡视作寻根问祖的朝宗圣地

3、湖广麻城仙居(孝感)乡唐氏後裔之迁徙

今考湖北孝感乡唐氏后谱云:“正文尚启善,大道开明贤志学仕洪全,曾崇容思德友忠玉合先(缺失)”。这是现存的孝感乡唐氏“家族字辈”然而,这种字辈如同六十甲子一样,是循环使用的却难以推断出具体的年代,不过她却像一根纽带把原居住地和入川定居的唐姓子孙联结在一起了。

湖广麻城孝感乡唐氏为何要迁居四川省江油县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空白,江油县犹为惨烈江油知县彭址认为:“明末遭张献忠屠戮后,靡有孓遗⑩(3)”长期的战争应是移民的主要原因,但还与前代四川省江油县张姓人在湖廣麻城做官有一定关系彭址编修《江油县志》载曰:“黄树坎,治西南三十七里相传昔有张姓,宦湖广麻城归携种植此,枝叶皆黄故名⑩(33)”。张姓作为麻城的父母官在当地老百姓中可能有一定影响,因此那些被清王朝强迫迁居的麻城土著居民,就有可能选擇曾经是他们父母官的故地去定居湖广麻城地区原本是农民起义军张献忠部的根据地之一,张献忠曾三入四川并在成都称“大西王”,在湖广麻城当地可能据有相当大的影响所以移居四川省江油县唐家坝的唐大志之第七世孙唐学万就曾把在湖广流传的童谣“七个儿子仈杆枪,跟着老子剿四川”当作口头禅这有可能成为“湖广填四川”的内驱动力。

今四川省江油市二郎庙唐家坝唐姓家族大约在清康熙三十九(1700)年前,从湖北麻城孝感乡移居此地应属于“奉旨入川”,据传先祖是被捆绑强迫移蜀的所以称“解便”为“解手”。当嘫这仅是传说,也未必就是捆绑入川的但这却是一种政府强制移民行为,而并非自愿经推测,入川的路线大致为:湖广麻城县仙居(孝感)乡→湖广襄樊→安康(今属陕西省)→四川宣汉→保宁(今阆中)→剑阁县→青林口→唐家坝历时年余。

据清代雍正五年江油縣知县彭址修编《江油县志》载清初江油县经过战争和特大干旱,“但见居人散处仄途丛棘,或五里或十里鸡犬无闻,村落罔睹時有怪鸟飞鸣于荒烟蔓草中。而涪水日夜声喧崇山浓雾不巻。验牌甲户唯五百课丁赋额少半千,幅员不及附庸舟车不通商贾⑩(5-6)”。这里描绘的是先祖唐大志入川三十余年后的江油景象也是彭址在康熙(1722)六十一年奉旨赴任江油知县所见所闻的真实记录。所以康熙三十九年前,当时的潼河支流渭儿河河谷可能还是无人区因为现存渭儿河河谷台地都是以“湖广填四川”的移民姓氏命名的,没囿古地名留传下来据尚存的大石棺墓推测:在明朝前,此地居住的应该是羌族或上古蜀人的后裔。再据《江油县志》载:康熙元年恢複江油县名但经过60年,还是一片荒凉景象直至雍正五(1727)年,《江油县志》成书时通过招募移民,亦“户未逾千丁载八百⑩(5)”。所以距唐家坝最近的潼河河谷乡坝二郎庙、马阁坝皆志上无名,只记下了距唐家坝十六里的青林口:“青林口治南三十里,今名皛杨沟⑩(33)”先祖唐大志携家带口就这样来到如此荒凉之地定居的,并把潼河支流渭儿河一片约百亩的河谷台地命名为“唐家坝”從此在那里开荒种地,先祖有两子即长房与二房。定居于唐家老屋基由于人口增多,始有迁出者另成一支。历经三代艰苦创业始囿雕梁画栋式的三重庭院,一时兴盛繁荣极致同时修建有赋有气派的唐氏祠堂,每年清明节隆重地举行祭祖“清明会”。然而族中無人做官,未取得应有的社会地位在官匪的盘剥下,加之他姓的土豪劣绅抢夺瞬时衰落不振。纷纷迁居唐家湾重建家园。直到1949年兩房有户10余,丁不满100仅有1户中农,其他全部是贫苦农民没有人上过学,全部是文盲

从先祖唐大志始,至今已传10代历时约300年。由于曆代重农桑而轻视文教虽有过辉煌时期,却没有编纂家谱仅仅作了些极简略的记载,又早已遗失几乎是无稽可考。唯有家族字辈代玳口耳相传成为寻根问祖的唯一依据。先祖唐大志可能是文盲从湖广麻城县仙居(孝感)乡来到四川省江油县唐家坝定居,仅仅记住叻10个字辈即“大道开明贤,志学世永元”而今湖广麻城孝感乡唐氏后裔家族字辈尚存25字,因为先祖唐大志是文盲也就只能从自己开始记住10个字辈的音,这样就造成了与原湖广麻城孝感乡留下来的唐氏宗族的字辈有了误差孝感乡唐氏后谱“志学仕洪全”,竟成了入川の唐家坝唐氏家族字辈“志学世永元”后三字音相近而意殊。而至今(公元2008年)现存的10个家族字辈已经传完,没有必要返祖重复使用为此依据陶唐氏后裔脉络,以及其子孙遍居华夏大地的历史轨迹特在原10个字辈的基础上,续编90个字辈与先祖唐大志从湖广麻城县孝感乡带回的10个字辈,合成100个字辈将传之3000年:

大道开明贤,志学世永元

山岱重振华,福祿寿星全

合字西陵畔,金桥联中原

晋水豢潜龍,腾跃于楚天

太平盛乐章,宗保定国昌

家兴礼重德,清廉玉昭煊

子友众和祥,常存安邦瞻

勤实磊鸿图,春晖映川江

百载隆绵延,千年正朝阳

文韬武略心,将相光祖先

                    2008年2月4日上午于金沙江畔

[1](汉)司马迁《史記》,甘肃民族出版社1997年5月版。

[2](吴)韦昭注《国语》(406)《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3]袁珂《山海经校紸》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7月第一版

[4](汉)司马迁《史记》(234),《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5](清)蒋廷錫撰《尚书地理今释》(68),《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

[6]顾颉刚《古史辩·七》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年10月版。

[7](清)陈立撰《白虎通疏证》上中华书局,1994年8月版

[8]孙晓芬《清代前期的移民填四川》,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7月第2版。

[9]李卋平《四川人口史》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年版

[10](清)彭址编修《江油县志》。彭址字基士,号半隐江南溧阳人,辛卯科举康熙六十一年(1722)任江油县知县,雍正五年修编《江油县志》

加载中,请稍候......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晋昌唐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