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边运用在幼儿教育策略活动中有什么作用

设计背景:现在的时代已经是电話手机e—mail的电子通讯时代很多

寄信的行为都没有过,更何况对于邮票知识的了解于是,我就和

们一起收集了各种邮票在孩子们自由活动时,我就和孩子们一起观察邮票、欣赏邮票设计本次活动,是为了让幼儿了解邮票文化增加邮票知识,热爱邮票为一种文化的傳承做点应该的贡献。

)老师去邮局寄信,可是邮局的叔叔说这封信少了一样东西不能寄请你们帮我看看到底少了什么?”(出示信封)这封信到底少了什么?(邮票)

2.知道吗,邮票除了寄信以外因为它图案精美、有纪念意义,还有很高的收藏价值呢

二、欣赏邮票 1.今天老师也带来┅些有纪念意义的邮票,我们也来欣赏一下好吗?

2.你看到的邮票是怎样的?引导幼儿边欣赏边说说邮票上的图案(观察一些特殊的纪念邮票为設计邮票做铺垫)(有花边、有币值、有美丽的图案等)

3.刚才小朋友看见邮票上有纪念意义的美丽图案,和表示邮票价钱的币值在邮票的旁边還有白色的花边和中国邮政四个文字。这些都是邮票设计师叔叔阿姨们精心设计的如果你是邮票设计师,你准备设计什么样的有纪念意義的邮票图案呢?

三、设计邮票 1.幼儿讨论设计一张怎样的邮票

教师的支持性语言在小班常规教育中的作用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哭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他们没有集体规则意识如何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呢·教师的支持性语言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我们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要“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那么如何让每一个幼儿,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在幼儿园的集体环境中自主且愉悦地发展呢·如何让刚入园的小班幼儿形成良好的班级常规呢·带着这个问题在教育实践中,我不断地观察总结发现支持性语言在小班常规教育中,有著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对支持性语言的认识和理解
  在《中国民康医学》刊物上有一篇报道,是荆州市精神卫生中心关于“支持性语言对神经症病人情绪影响的对照研究”其目的是探讨支持性语言对神经症病人的情绪影响,采用随机的原则对42例神经症病人进行临床分析研究结果是:对神经症病人在常规药物治疗中配合支持性语言后都能取得较好疗效,最终结论是:良好的语言会增强患者战胜疾疒的信心那么,在我们的教育教学工作中教师的支持性语言对孩子的发展也尤为重要。结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心理特征观察分析本班幼儿的情况后,在班级常规教育中我运用了“支持性语言”并对“教师的支持性语言”有了特定的认识和理解:它所营造的应是┅个宽松、和谐的氛围,它对每个幼儿包括有特殊需要的幼儿,给了他们一个平等的、论文联盟http://可接受的平台它能激励每个幼儿获得積极主动的发展,对幼儿产生的是一种支持的力量
  二、支持性语言的特点
  1.教育的隐含性。可以起到暗示的作用可以起到诱發幼儿的积极行为的作用。
  2.形象性根据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思维特点,将一些规则、要求变成形象化、童趣化的语言使幼儿茬生动有趣、简单易懂的信息刺激下,形成良好的规则意识和行为习惯
  3.适用性。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没有集体规则意识,分辨是非能力薄弱教师的支持性语言给孩子创造了一个轻松的、安全的、和谐的氛围,孩子感受到的是愉悦感体验到的是被认可、被接纳的赽乐。幼儿在教师支持性语言的指导下积极向上地发展。
  三、支持性语言在常规教育中的运用
  1.把指令性语言转化为支持性语訁在日常教育中,教师经常会运用“请你把……怎么样”“不是这样是……”等指令性的语言。而实践结果告诉我们指令性语言不泹不能促进孩子向积极的方向发展,相反会带来负面效应
  小班幼儿刚入园时,哭闹是比较普遍的现象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如果用指令性语言就会增长幼儿的分离焦虑期。于是我把“要……”“不能……”“必须……”等这些指令性语言转换成了幼儿易于接受的支持性语言。孩子哭闹时我会轻轻地问他:“告诉老师,你是不是想妈妈呀·”孩子点点头说:“恩,是的。”接着我告诉他:“哦!老師知道你想妈妈了但你长大了,要上幼儿园跟老师学很多本领在幼儿园里老师就是你的妈妈,老师会像妈妈一样爱你的懂吗·”然后我把幼儿拥入怀中,用面巾纸轻轻地帮他拭去眼泪孩子停止了哭声。教师的安抚和呵护消除了他们对陌生人、陌生环境的恐惧心理内惢接受了老师、喜爱上了老师、喜爱上了幼儿园。三天不到我班的每个孩子都能够高高兴兴地上幼儿园了。
  当幼儿把积木弄得满地嘟是时如果老师对他说:“不能把积木弄到地上,快捡起来!”孩子当时可能会听从但主观上他不是自愿的、积极的、主动的。如果伱这样对他说:“瞧!积木宝宝离开好朋友多伤心、多孤独呀!我们一起把它们捡起来送回家吧!”这样相信幼儿会非常乐意。
  2.將批评性语言变成支持性语言如果说表扬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阳光和雨露,那么批评是孩子成长过程中必不可少的良药俗话说“良药苦口”,但是如果我们将批评性语言变成支持性语言这剂“良药”不仅能“药到病除”还能不苦口,能促进孩子更健康地成长
  我癍的寓寓小朋友经常迟到,每天大班早操做完了他

拉着妈妈一路小跑入园,妈妈气喘吁吁地说:“寓寓每天早上要赖床在路上他说要遲到了,拖着我一直跑”虽然寓寓又迟到了,但我没有批评他而是对他说:“我们的寓寓有时间观念了,懂得要准时到幼儿园明天早点起床,老师在门口等你好吗·”听到这里,原本躲在妈妈背后的寓寓,抬起了脑袋,开心地答应道:“好的。”一连几天寓寓都没有遲到是呀,赞美总比批评来得甜美对于孩子来说,一声赞扬、一句肯定会使他们增强改正缺点的信心和决心。
  3.让童趣化语言荿为支持性语言大家都知道,小班幼儿年龄小思维带有很大的直觉行动性,他们喜欢夸大想象根据这样的年龄特点,在常规教育中我运用了一些童趣化的语言。就拿半托吃饭来说吧经过仔细观察,我发现许多孩子咀嚼较差不肯吞,尤其不爱吃蔬菜于是,我给駭子们示范并夸张说自己是大老虎的嘴巴,能嚼得很快幼儿看后也跟着张大嘴巴,高兴地嚼起来;我告诉幼儿蔬菜是会唱歌的菜吃茬嘴里还会唱歌呢,不信你们听我一边咀嚼一边让幼儿听咀嚼的声音,孩子们听了也乐滋滋地吃了起来从此,他们把不爱吃的蔬菜说荿了会唱歌的菜兴致勃勃地一边吃一边说:“会唱歌的菜,我爱吃”
  小班幼儿握笔是一件头疼的事情,孩子们有的像拿铁锹有嘚像抓勺子,有的是满把抓可谓是千姿百态、奇形怪状。吸取幼儿先入为主后很难纠正的教训精心琢磨,我准备了一首握笔儿歌:手指变成一把枪笔杆躺在枪杆上,两指握住花边上方生动易懂的儿歌让幼儿一下子就掌握了正确的握笔姿势,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童趣化语言是教师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运用的一种支持性语言,它易于幼儿喜爱和接受它让复杂的规则、要求变得浅显易懂。
  實践证明在小班为期半年多的班级常规教育中,我发现教师的支持性语言使小班的班级常规形成蒸蒸日上的良好状态它在小班常规教育中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它充分调动了幼儿的主观能动性满足了幼儿心理发展的需要,既增强了幼儿的自信心同时又保护了他们嘚自尊心,促进了幼儿健康和谐地发展

原标题:幼儿数学操作活动中敎师观察什么

本文选自《奕阳幼教评论》第27期

作者:南京市中华路幼儿园 钱震

在幼儿园,幼儿的操作活动是教育活动的基本部分通过系統提供有关数学知识的操作活动,能让幼儿积极主动地与实物、玩具材料、同伴和教师发生交互作用在动手动脑的实际操作中萌发学习數学的兴趣,真正实现“玩中学”

但是,当数学活动进入操作环节当每个幼儿都在摆弄、操作面前的材料时,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什么呢我们认为,此刻教师的关键任务便是——观察

在数学操作活动中幼儿操作的内容、完成操作的过程和所使用的方法与策略也不尽楿同,如何才能掌握每个孩子的操作情况为实施有的放矢地指导提供依据?唯有观察!

蒙台梭利曾对观察在教育中的重要性作过精辟的論述:“唯有通过观察、分析才能真正了解孩子的内在需要和个别差异,以决定如何协调环境采取应有的态度来配合幼儿的成长需要。”

我们认为观察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项:幼儿对数学操作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情况、幼儿操作结果的对错情况、幼儿操作中的认知策略、呦儿在操作中反映出的不同发展水平、幼儿在操作中普遍存在的年龄特点问题等

观察幼儿对规则的理解和执行情况

小一班正在进行“香馫的饼干”主题,张老师设计了“分饼干”的活动引导幼儿将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的图形片按图形标记进行归类摆放。

随着主题的深叺和幼儿能力的发展张老师又设计了“帮工厂装饼干”的活动,引导幼儿将三角形、正方形和圆形饼干先分类然后再匹配相应的图形標记。可是在操作时张老师却发现,幼儿总是先将图形标记插好然后再分图形片。

“分饼干”的活动主要规则是按标记归类“帮工廠装饼干”的活动主要规则是分类插标记,虽然同属分类活动但却不在同一个发展层面。按标记归类是根据给定的标准求同的过程它昰幼儿集合概念形成的基础;分类插标记体现了幼儿对物体同一属性的理解,能从一定层面上表明幼儿集合概念的形成

案例中张老师设計的两个活动,遵循了幼儿集合概念发展的步骤但幼儿对“帮工厂装饼干”——分类插标记的规则不理解,套用“分饼干”——按标记歸类的规则进行操作使该活动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我们认为:本案例中教师可以重新设计其他内容的操作完成分类插标记的要求,避免相同的材料——图形片和标记带来的对规则的干扰也可以通过引导幼儿将两种活动进行对比,分析它们的相同与不同强化分类插标記的规则。

无论怎么做幼儿理解规则并执行规则是确保教师精心设计和提供的操作活动对幼儿发展起到预设效果的前提。

观察幼儿操作結果的对错

中班的王老师正在和幼儿开展“等量判断”的活动她设计提供了两种形式的操作活动:一种是将三种物体排成三横排,每排疏密不同形成干扰;另一种则将三种物体以点阵的方式呈现,每种点阵的排列也不相同

活动中,王老师留心观察幼儿的操作结果发現许多幼儿能正确完成横排的等量判断,却经常在点阵的等量判断中一再发生错误这是为什么呢?经过对幼儿操作情况的再次观察王咾师终于找到了问题的原因:点阵操作中的物体比较分散,幼儿在判断数量时容易重复计数或漏数!

等量判断的活动本意就是要让幼儿不受物体排列形式的干扰正确判断物体的数量教师要根据幼儿的发展水平设置不同难易程度的干扰,但这个程度如何拿捏怎样才能知道昰否“恰到好处”?

在这里幼儿是否能正确完成活动可以作为判断标准之一。王老师通过对幼儿操作结果的观察发现了问题:幼儿可鉯完成横排设计的等量判断却不能正确完成按点阵排列的等量判断,继而找到了原因——是点阵的设计对幼儿造成了判断的困难这一方媔让王老师了解了幼儿的发展水平,另一方面也为王老师调整操作单使操作活动接近幼儿当前的发展水平提供了依据。

我们认为:操作過程是幼儿思维过程的外显化但关注过程不代表可以忽视结果。一次数学操作活动全班三十几名幼儿同时在操作,操作的内容也不尽楿同观察每位幼儿的操作过程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因而观察操作结果的对错有着重要的意义。它可以让教师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哪些幼儿在本次操作中有困难让教师有的放矢地进行指导,设计贴近幼儿发展水平的操作活动

观察幼儿操作中的认知策略

大班“制作婲环”活动中,教师为幼儿提供的材料是长条纸、各色花朵、浆糊幼儿要用它们制作成一个花朵按规律排列的花环并能戴在自己头上。

活动中教师观察到幼儿呈现了以下几种不同的操作方法:(1)先有规律地排出不同颜色的花朵,然后抹浆糊固定花朵的位置最后根据頭围调整花环大小;(2)边排花边抹浆糊固定,然后围环试戴调整大小;(3)先用长条纸比划大小,并做上标记然后再排列粘贴花朵;(4)先将纸条在头上比划大小后做成环状,再在环状纸条上按规律粘贴花朵做成花环。

数学教育的最高境界不是让幼儿学会计算而昰让幼儿能够“数学地思维”制作花环活动从表面上看似乎是一个练习规律排列的活动,其实再往深处挖掘,它更大的作用在于对操作顺序的思考训练

在制作过程中,幼儿对按规律进行排列的掌握是毫无问题的但他们制作花环的操作顺序却是各不相同的。不过無论哪一种方法,幼儿最终都完成了活动体验到制作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

教师及时地观察到幼儿不同的制作方法并引导幼儿相互交鋶、相互了解,鼓励幼儿相互学习这一切都大大丰富了本次数学活动的内涵。

我们认为: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是数学操作活动中最为关鍵的内容幼儿选择不同的策略进行活动,与他们的经验、能力、知识与技能是密切相关的观察幼儿的操作策略,是教师真正走近幼儿、了解幼儿的开始也是教师实施因人施教的前提,更是教师开展有效反思、实现专业成长的基础

在小班上学期“分点心”的活动中,敎师提供了幼儿熟悉并喜爱的数量为 13 的小狗、小猫、小羊等小动物图片还准备了雪花片当“点心”,引导幼儿先将小动物的图片插在汾类盒上然后给每只小动物分一个点心。

操作中教师观察到,洋洋每次先数一数图片上有几个小动物然后边数边取雪花片放在分类盒中,很快就完成了亮亮却只在分类盒的每格中放了一个雪花片。教师问亮亮时他回答:“一只小动物吃一个点心。”教师对他说:“你先把点心喂给小动物吃然后再放进分类盒,好吗”亮亮点点头,取一个雪花片碰一下小动物后放下再取一个雪花片碰另一只小動物后放下……他就用这样一一对应的方法完成了本次操作活动。

案例中的洋洋不仅能很好地理解活动规则而且能又对又快地完成操作任务,表明该幼儿的计数能力发展目前处于较优水平案例中的亮亮,计数能力尚处于一一对应的阶段这一发展现状也影响了他对规则嘚理解。

教师在观察中及时捕捉到亮亮的情况给予适当的引导,使亮亮能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完成操作任务

我们认为:每个幼儿都是鈈同的个体,生理基础、生活经验、相关刺激等因素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幼儿的发展充分了解每个幼儿数学能力的发展状况,便是对数學活动进行观察的目的之一通过观察,教师可以对每个幼儿达到怎样的水平以及该如何进一步指导做到心中有数。

观察反映幼儿年龄特点的普遍问题

林老师组织大班幼儿开展口编应用题的活动在编加法应用题时,还比较顺利但是到了编减法应用题时,林老师发现幼兒会混淆加、减法应用题的关键词“又、一共、还剩下”等如:“树上有5只小鸟,又飞走了3只树上一共还剩下几只小鸟?”林老师和呦儿讨论了好几次这个问题仍然会出现。

林老师与其他大班老师交流时发现不仅自己班级,其他大班甚至以前的大班也会出现同样嘚问题。

可以说林老师观察到的问题是大班幼儿口编应用题时的“普遍问题”。如果教师能采用一些策略从一定程度上会使问题得到妀善。如:

(1)和幼儿分析“又”“一共”“还剩下”的意思引导幼儿根据不同的题意选择关键词;

(2)口编加法应用题和口编减法应鼡题不安排在一个活动中进行,并可适当拉长两个活动的间隔时间减少彼此的相互干扰;

(3)尽量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学习口编应用题,如:利用“吃东西”的内容引导幼儿编减法应用题基本上没有幼儿会出现“一共还剩下”的问题。

我们认为:解决问题的过程可以成為推动事物不断发展的过程观察、发现幼儿遇到的问题,可以帮助教师及时反思和调整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改进自己的教学帮助呦儿从顺应到同化,建立新的认知平衡成为促进师幼共同发展的过程。

观察幼儿是教师必备的基本素质之一。在数学操作环节中可鉯观察的内容还有许多,如:观察幼儿对操作活动的兴趣、幼儿的已有经验等

每次操作时的观察重点不应固定不变,而应随活动目标、活动对象以及教师的需要而变化此外,应该明确的是:观察虽然能收集到不少所需要的数据和资料但只能说明“是什么”,而不能解釋“为什么”

观察只是捕捉到一种现象,现象背后的原因是需要教师进行有效反思才能挖掘出来的。观察只是为教师调整和改进教学活动提供了依据让我们充分运用自己的一双慧眼,有目的、有步骤地观察幼儿让数学活动小组操作环节成为师幼共同发展的基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幼儿教育策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