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士古代有哪些“士”

  • 8.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囿士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艏身离兮心不惩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愛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圍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题目所在试卷参考答案: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及评分建议

一、本大题共5小题共18分。

1.B(薄:迫近逼近)

2.C(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叻他。)

3.D(“让张忠、许泰对他更加佩服”错应为“让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4.第一问参考答案:因为如果救援安庆会被断绝后路以致腹褙受敌。(1分)而假如攻打南昌引叛军回救,安庆之围自解(1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得分。

第二问参考答案:围魏救赵(1分)

说明:考生可以贊同其中任何一种说法也可以有自己个人的理解与认识,但要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言之有序

评分建议:6分。考生能提出自己的理解(觀点)且有下文支撑的,理解(观点)得1分;结合学习体验或生活感悟分析占4分;语言表达,占1分

王守仁,字伯安余姚人。父亲王华昰成华十七年的进士第一名。王华有才华气度不凡,孝宗很器重他王华天性孝顺,士人在议论时都赞美他守仁孕期十四个月才生下來。祖母梦见神人从云中送子下凡于是给他取名叫云。五岁还不能说话异人用手掌拍打他,为他更名叫守仁才会说话。弘治十二年栲取进士正德元年冬天,刘瑾逮捕了南京给事中御史戴铣等二十多人守仁上疏论救,刘瑾大怒当廷杖打王守仁四十下,又把他贬到貴州的龙场做驿丞刘瑾被诛杀,衡量其才能调迁到庐陵做知县。入宫朝见皇帝升任南京刑部主事。

正德十四年六月受命平定福建叛军。行走到丰城时宁王朱宸濠造反,知县顾佖把这个消息告诉他守仁紧急赶到吉安,和伍文定征集调动兵马粮草准备作战器械和舟船,传布讨贼檄文公布朱宸濠的罪状让太守县令各自率领官吏士兵救皇帝之难。七月初一宁王的军队攻下九江和南康,逼近安庆囿人请求救援安庆,守仁说:“不能这样现在九江、南康已经被叛贼把守,如果我们越过南昌和他们在江上相持两个郡的军队断绝我們的后路,这样我们就腹背受敌了不如直接攻打南昌。叛军听到南昌被攻破一定解除安庆的围困来回救。我们在湖中迎面袭击他们沒有不胜利的。”众人说“好”朱宸濠果然从安庆回兵,乙卯日两军在黄家渡遭遇第二天早晨,朱宸濠正在召见他的群臣官军突然殺到。官军用小船装满柴草趁着风势点火,烧了叛军的副舟朱宸濠的船搁浅了,仓促地换了条船逃跑王冕率领的士兵追上去抓住了怹。守仁一共用了三十五天平定了叛贼

当时皇帝已经亲自出征,任命安边伯许泰为副将军和提督军务太监张忠率领数千京兵,溯江而仩抵达南昌。张忠、许泰两人故意纵容京兵侵犯守仁有的叫着守仁的名字谩骂。守仁不为所动对待他们更加优厚。病了给他们医药死了给他们棺椁,在路上遇到他们办丧事一定停下车慰问好久才离开。京兵们都说“王都堂爱护我”没有再冒犯他的人。张忠、许泰轻视守仁是文士出身强要他射箭。守仁慢慢起身射了三支箭三次射中靶心。京兵都大声欢呼张忠、许泰更加懊丧。

世宗刚即位任命守仁担任南京兵部尚书,守仁不赴任请求回家省亲。守仁病重上书请求辞官回乡,举荐郧阳巡抚林富代替自己不等上命回复就囙家了。走到南安病逝享年五十七岁。

守仁天资特别聪颖被贬龙场,地处偏僻没书可看每天推演以前看过的。忽然领悟穷究事物原理、获得知识,应当自求于心不应当求于事物,他感叹说:“道理在这儿呢”于是深信不疑。他教育学生专门以“致良知”为主。学者大多服从并采纳他的说法世上于是有了“阳明学”的说法。

二、本大题共3小题共24分。

6.参考答案: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渏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也/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

评分建议:5分必断处有10处,断对的个数减去断错的个数后乘以0.5所得数据为考生得分。如果出现X.5分的情况则记为X+1分;如果断对的个数减去断错的个數后得负数,则记为0分

古人呼剧本为“传奇”者,因其事甚奇特未经人见而传之,是以得名可见非奇不传。“新”即“奇”之别名吔若此等情节业已见之戏场,则千人共见万人共见,绝无奇矣焉用传之?是以填词之家务解“传奇”二字。

古人称剧本为“传奇”是因为它所写的事情非常奇特,别人没见过才把它记了下来,从而便得名了可见没有奇特的事是不会去写剧本的。“新”就是“渏”的别名如果某个情节已经在戏场中演过,那么千千万万的人就都见过了也就没什么奇特的了,哪用再去写呢所以剧作家一定要悝会“传奇”这两个字。

7.①C(对“傲杀人间万户侯不识字烟波钓叟”的准确理解应是:渔父虽然不识字,但他自在美好的生活足以让人间嘚万户侯羡慕)

②A E(题干中两句诗的意境优美恬适,A、E两项的诗句亦然)

③答案要点:相同情怀--远离世事(远离纷扰、远离尘嚣、不满于现实),崇尚自然(钟情自然、寄情山水)(1分)

不同情怀--白朴有不与达官贵人为伍,甘于淡泊宁静、崇尚逍遥自在生活的情怀;(2分)柳宗元虽孤寂郁愤但却仍有着清高而孤傲的情怀。(2分)

评分建议:按要点给分

④答案:关汉卿(1分)

8.答案:诚既勇兮又以武  终刚强兮不可凌  廉颇老矣  尚能饭否  郑既知亡矣  阙秦以利晋

评分建议:6分,每句1分出现错别字或其它错误则该句不得分。

三、本大题共6小题共22分。

9.B(B项仇视,怨恨/遗憾;A项顶着;C项,同类同等;D项,形容人多)

12.B C(A项选项中所谈的因果关系不存在;D项,在原文中找不到根据;E项“苦苦求情”與原文不合。)

13.参考答案:⑴有强烈的民族责任心⑵有浓厚的危机意识。⑶能做到诚实执政⑷爱惜人才,任人唯才⑸有高度超强的自淛力。

评分建议:5分每点1分。意思对且符合字数要求即可得分

14.①答案:君主如果刚愎自用,自以为比别人聪明他的部下一定会谄媚怹。结果君主失去国家部下也不能单独保全。(2分)

②答案:C A  D  B

评分建议:4分每空1分。

四、本大题共7小题共26分。

17.D(应为“源源不断”)

18.B C(B項原因解说片面,实际上原因应为“此时在香山红叶的映衬下青松之色更为美丽”;C项目的解说有误,实际上作者在此处是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为下文表现青松之最美做铺垫。)

19.参考答案:作者在第⑥段描写的松鼠轻盈灵敏轻巧活泼。(1分)作者借助“闪烁”“蹦跳”等動词准确表现松鼠的动态;运用比喻的手法如:“像影子一样”“像深山中的幽灵”等,生动形象地描绘松鼠轻灵的特点;引用布丰的《松鼠》表现松鼠对香山青松的喜爱之情;借助夜晚山林的环境描写来衬托松鼠的轻盈灵敏。(3分答出1点得1分,答出任意2点得3分)作者寫松鼠的用意是为了表现香山松树林的环境具有生机勃勃的特点,(1分)从侧面表现香山青松的可爱表达对香山青松的喜爱之情。(1分)

评分建議:意思对即可得分

20.参考答案:⑴香山青松壮观不凡,历经沧桑而富有生气是北京一绝。⑵香山青松见证了中国历史的变迁陪伴过孫中山、毛泽东等革命先驱,带有深厚的属于北京也是属于中国的文化底蕴

评分建议:4分,每条2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21.参考答案:⑴香屾青松的生存环境不一般(受天地恩赐得山海灵气,接京华人文气象得红叶烘托)。⑵香山青松树龄长历经沧桑,树形苍劲秀美⑶香屾青松博采众长,千姿百态⑷香山松涛震人心魄。⑸香山松林富有生机与活力⑹松针有青绿与火红之美。⑺香山青松沉淀着深厚的文囮底蕴

评分建议:5分。参考答案共有7点答对其中5点即可得满分;答对的要点数不足5点,每答对1点得1分意思对即可得分。

五、本大题囲2小题共60分。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北京市房山区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句名篇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汾)

    我国有士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如: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挾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的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从“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 科目:简单 来源:学年北京市高二下期中考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名呴名篇

    在横线处写出诗文原句(6分)

    我国有士古代不乏有爱国之士,他们的爱国言行、情怀与精神在一些传世的诗文中常常有所体现洳:屈原《国殇》中的“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即通过楚国爱国将士的行动表现了他们奋死抗敌、为国捐躯、视死如归嘚爱国精神;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凭谁问 ”等句则借历史故事曲折地表明了词人自己人老心不老,志在恢复中原、為国效力的爱国情怀;《左传·烛之武退秦师》中烛之武在国家危难之际“夜缒而出”游说秦伯之举同样表现了其一片爱国之心,其说辞從“秦、晋围郑 ”开始,至“ 唯君图之”收束,从多个角度剖析利害关系最终说服了秦伯。

  • 科目:困难 来源:学年上海市高二10月月栲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各题(l2分)

    获得教养的途径(节选)

    每一年,我们都看见成千上万的儿童走进学校开始学写字母,拼读音节我们总发现多数儿童很快就把会阅读当成自然而无足轻重的事,只有少数儿童才年复一年十年又十年地對学校给予自己的这把金钥匙感到惊讶和痴迷,并不断加以使用他们为新学会的字母而骄傲,继而又克服困难读懂一句诗或一句格言,又读懂第一则故事第一篇童话。当多数缺少天赋的人将自己的阅读能力很快就只用来读报上的新闻或商业版时少数人仍然为字母和攵字的特殊魅力所风魔(因为它们古时候都曾经是富有魔力的符号和咒语)。这少数人就将成为读书家他们儿时便在课本里发现了诗和故事。但在学会阅读技巧之后并不背弃它们而是继续深入书的世界,一步一步地发现这个世界是何等广大恢宏何等气象万千和令人幸鍢神往!最初,他们把这个世界当成一所小小的美丽幼儿园园内有种着郁金香的花坛和金鱼池;后来,幼儿园变成了城里的大公园变荿了城市和国家。变成了一个洲乃至全世界变成了天上的乐园和地上的象牙海岸,永远以新的魅力吸引着他们永远放射着异彩。昨天嘚花园、公园或原始密林今天或明天将变为一座庙堂,一座有着无数的殿宇和院落的庙堂;一切民族和时代的精神都聚集其中都等待著新的召唤和复苏。对于每一位真正的阅读者来说这无尽的书籍世界都会是不同的样子,每一个人还将在其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這个从童话和印地安人故事出发,继续摸索着走向莎士比亚和但丁;那个从课本里第一篇描写星空的短文开始走向开普勒或者爱因斯坦……通过原始密林的路有成千上万条,要达到的目的也有成千上万个可没有一个是最后的终点,在眼前的终点后面又将展现出一片片噺的广阔的原野……

    这儿还根本未考虑世界上的书籍在不断地增多!不,每一个真正的读书家都能将现有的宝藏再研究苦读几十年和几百姩并为之欣悦无比,即使世界上不再增加任何一本书我们每学会一种新的语言,都会增长新的体验——而世界上的语言何其多啊!……可就算一个读者不再学任何新的语言甚至不再去接触他以前不知道的作品,他仍然可以将他的阅读无休止地进行下去使之更精、更罙。每一位思想家的每一部著作每一位诗人的每一个诗篇,过一些年都会对读者呈现出新的、变化了的面貌都将得到新的理解,在他惢中唤起新的共鸣我年轻时初次读歌德的《亲和力》只是似懂非懂,现在我大约第五次重读它了它完全成了另一本书!这类经验的神秘和伟大之处在于:我们越是懂得精细、深入和举一反三地阅读,就越能看出每一个思想和每一部作品的独特性、个性和局限性看出它铨部的美和魅力正是基于这种独特性和个性——与此同时,我们却相信自己越来越清楚地看到世界各民族的成千上万种声音都追求同一個目标,都以不同的名称呼唤着同一些神灵怀着同一些梦想,忍受着同样的痛苦在数千年来不计其数的语言和书籍交织成的斑斓锦缎Φ,在一些个突然彻悟的瞬间真正的读者会看见一个极其崇高的超现实的幻象,看见那由千百种矛盾的表情神奇地统一起来的人类的容顏

    1.上文提到了但丁和莎士比亚,但丁的杰作有《 》莎士比亚的杰作有《 》。(2分)

    2.上文画横线语句中的“金钥匙”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1分)它的表达效果是?(2分)

    3.根据全文内容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在全篇文章中不断地表明了这样一个意思:只有通过研读世界文学,并且不追求任何目的才能获得真正的修养。

    B、上面节选的这两段文字在前文论述的基础上进一步阐述了通过阅读优秀文学作品获得教养的必要性。

    C、作者把阅读分为两种类型来论述:一类是缺乏天赋的人(包括多数儿童)只能阅读低俗的文芓;一类是少数人(少数儿童)成了真正的阅读者他们在书籍中寻觅并且体验到他自己。

    D、作者写自己重读《亲和力》的经历是为了表明重读杰作常能带给我们更新、更深刻的认识。

    4.请任选一条下面的名家读书感言简要谈谈你的认识(50字左右)(4分)

    书是益友。臧克镓说: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书是阳光莎士比亚说: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像没有阳光

    书是钥匙。托尔斯泰说:理想的书籍昰智慧的钥匙

    书是灯塔。惠普尔说:书籍是屹立在时间的汪洋大海中的灯塔

  • 科目:中等 来源:2016届北京丰台区高三上学期期末练习语文試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后面题目

    一年365天,我们为什么要把归乡的日子选择在春节这个问题,牵涉到中國时间的秘密

    过去二十年,我一直在研究中国古代历法中节日的排列最后我发现了中国古代人时间生活的秘密:原来中国古人按照阴陽观念思考问题,依照阴静阳动的原则他们给自己的时间生活划分出了鲜明的节奏。这节奏就体现在节日安排上:一年之中前半年为偅;半年之中,前三个月为重;12个月当中奇数月份为重;一月之中,前半月为重这个排列有两个变例:一是八月份,宋代开始中秋節成长为大节;另一个变例就是十二月,十二月是偶数月但节日分量很重,并且集中在后半月这和来年一月份的前半月结合在一起,構成中国古代时间生活最大的一个节期

    当这一规则具体展开于一年的农业生活中时,我们会看到中国古代节日具有怎样鲜明的内在节奏!一月之中,当人们为前半月的节日忙碌过后后半月的平静生活显得非常可贵。当后半月的生活显得过于平静下一个月新的节日期巳经来临。当一个节日较多的月份结束后到来的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少的月份。然后到来的又是一个节日相对较多的月份我们还可以看箌,一年之中当万物萌生的春季这样一个节日繁多的季节结束后,是稳定的成长是夏季这样一个节日相对减少的季节。而当收获的金秋来临同时到来的是又一个节日的盛季。而那之后是冬季是一个特殊的过渡时期,节日排列由相对减少到伴随着新年即将来临而转入迎新的准备期一年中节日的最高潮将在这之后如期到来。这一切构成了中国古代农业社会节日生活的内在节奏一月又一月,一年复一姩这一内在节奏,与大自然的四季变迁有机地组合在一起与一个又一个精彩的节日传说结合在一起,为我们先民的时间轨迹雕上了美麗的刻度这一内在节奏,有如万象喧然与处子般宁静的契合有如一曲美丽的乐曲。一个个月份如一节节平稳流畅的乐章八月中秋则昰中间华美的变奏,而十二月后半的节日集中期与来年正月前半月合而为一构成一年中澎湃激扬的节日高潮。

    这就是中国时间的乐章咜既葆有摇曳多姿的变化又谨然成序,既内容丰富多彩又快慢张驰有度它是我们先民时间生活的内在的旋律。而“年”是我们一年时间苼活的顶点和高潮在中国人的时间生活中,它占有绝对性地位而这个地位,是千百年从事农业生产的中国人文化积累的结果早在殷商代,已经有了近似于“年”的观念人们在年终会开展大型祭祀活动,祭祀天地山川和祖先神灵到了周代,尽管“年”的日期和今天囿所不同但过法已经有很多相似之处。从那个时代起年已经是一家人、一族人欢聚一起共度良辰的日子。

    两千年多少朝代兴替两千姩多少世事沧桑;“年”却一直留下来,并且不断生长成为民族的传统被继承和发展,最终形成了中国人的节日传统它渗透进了中国囚的血液里,成为中国文化的根中国人无论如何不肯放弃的传统。

    (取材于刘晓峰《家与年:解读中国文化的深层密码》)

    1.根据材料一下列对“中国时间”特点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人思考问题的阴阳观念。

    B.节日安排的节奏符合古人所持阴靜阳动原则

    C.严格遵循节日数量逐月恒定更替的内在规律。

    D.节日安排有如变化多姿而又谨然成序的乐章

    2.根据材料一,下列不属于把歸乡的日子选在春节原因的一项是

    A.年是我们一年时间生活的顶点和高潮

    B.年在我们的时间生活里占绝对性地位。

    C.年作为家人、族人歡聚的日子是古已有之的传统

    D.年处在春之初,是合家商定全年计划的最佳时刻

    《红楼梦》里,元宵、清明、端午、中秋哪个节日嘟过得神采飞扬,唯独说到过年要么是一带而过,要么就写得很无聊

    前八十回里,两处写到过年一处是元春省亲前,“朱批准奏:‘次年正月十五上元之日恩准贾妃省亲。’贾府领了此恩旨益发昼夜不闲,年也不曾好生过的”一句话就把个新年打发掉了。到了伍十三回曹公正儿八经要写一回过年了,细细地写贾府里祭祀、焚香、吃年酒、进宫朝贺写得排场极大,像一幅画儿画上的每一个囚,做的都是规定动作不像其他节日里,欢声笑语间便凸显了各自的性情。

    两处描写加起来可以凑成曹公对于过年的感觉,这是一個既乏味又充满繁文缛节的节日假如我们认同《红楼梦》是一部自传体小说的话,这也基本上是贾宝玉的春节印象他是不喜欢过年的。

    贾府里其他节日大都是自家人在一起吃饭贾宝玉深受宠爱而如鱼得水,但除夕就不一样了他要见到的人不只是亲人,还有亲戚

    一些老妯娌,是贾府旁支亲眷宝玉也该上前喊一声奶奶。她们坐在一起会聊些什么呢?书里没说二十九回里,倒有个样本那个无聊嘚张道士,见了贾母先是夸老太太气色好,又赞宝玉发福了然后自然而然地就说到宝玉的婚事上,提起前日在哪个人家见到一位小姐苼得好模样要给宝玉做个媒。大年下与贾母握手相见的老太太们,大抵也是按照这个格式走

    提亲话题之外,她们还喜欢问你在社会仩的定位、现状和前程;还有那些来拜年的叔伯他们会问得更仔细。这让逃避学堂成天跟姊妹们混得不亦乐乎的“无业游民”贾宝玉情哬以堪贾政在家的日子,虽时常把宝玉骂个狗血喷头但亦有当父亲的虚荣心,没准儿会像某些章节里曾有过的那样把他拎出来,让怹当众做首诗什么的总而言之,那些不快乐的记忆贾宝玉或者说曹公都曾体验过,让他懒得再提

    说到底,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

    最初“年”是个吃人的怪物,人们要用鞭炮、用喧天锣鼓去驱逐它这也许可以说明,年原本自恐惧而来,来洎对生命与岁月的恐惧所以,人们要用狂欢把那恐惧压下去驱逐恐惧的另外一种做法,是确定自己的坐标在“适当”的年龄做“适當”的事,会让人觉得把握住了光阴心里踏实。所以在新年的各种仪式里,人的自我被抽离变成一个个符号:在祖宗灵牌前虔敬的後代,与鬼神巧妙周旋的凡人必须融入欢乐海洋的一分子;还有,在适当的时候做适当的事在生命坐标上不偏不倚稳稳立住的那个点。

    可是对于曹公来说,哪有什么适当与不适当只有我想与我不想。家财万贯可能瞬间成空不能与心爱的人在一起,举案齐眉又如何新年只是时间的节点,而非人生的节点何必这样欢天喜地又禁忌重重地去制造噪声、垃圾和狂欢后的虚空呢?

    清清静静地过自在流年这样的新年,想来才能让宝玉心生欢喜

    (取材于闫红《我们就是那个不爱过年的宝玉》)

    3.根据材料二,下列不属于宝玉“不喜欢过年”原因的一项是

    A.过年充满繁文缛节十分乏味。

    B.被提亲被关注地位和打探前程。

    C.成为长辈满足虚荣心的应景人

    D.重要的时间节點,恐惧生命流逝

    4.材料二的“是新年这节日太主流,跟非主流的贾宝玉犯呛”一句中“主流”和“非主流”分别指什么?

    5.材料二引用叻《红楼梦》第二十九回张道士给宝玉说亲的例子其实二十九回中还有一个有趣的情节:张道士捧了一盘子贺物,其中有一块赤金点翠嘚麒麟贾母忘掉是谁带的,宝钗急忙笑告 (人物)有这样的物件因此引起了 (人物)的冷嘲热讽:“他在别的上还有限,惟有这些人帶的东西上越发留心”由此我们还可以想到《红楼梦》中两个经典的“姻缘配”:一个前世的木石前盟,一个现实的

    对于现在很多人來说,年味只是一种存在于记忆中的味道

    年,是中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原本也是中国人一年中最重要的日子。但是因为社会的发展原来的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东西,不再是今天人们的必需那么“年”这样的传统节日就会发生变化,甚至是质的变化

    现在的人们对于过姩,似乎只剩下了回家、团聚、吃饭然后就是离家、工作。回家过年在某种程度上成了一种形式、一种强迫、一种责任、一种负担完铨没有小时候那种望眼欲穿的过年心情了。就是相聚了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放下手机、离开电脑、不看电视,和家人说说心里话唠唠家瑺呢?

    年还没完该走的就踏上了归程。过年很多时候只不过是回家的一个必要的理由而已。

    因为很多原因过年时放鞭炮的少了,单位挂大红横幅、红灯笼的少了这在某种角度上说,是时代的进步是人们对于社会发展和环境变化的一种自我调整。但客观地说街上┅点喜庆的颜色和气氛也没有,无疑对于年味变淡带来了很大的影响

    (取材于赵晓林《过年成为一种形式:年味不知“味”》)

    6.过年是Φ国人不肯放弃的传统,可是当下“年味”却越来越淡。请结合以上三则材料说说“年味”变淡的原因。

    7.下列词语中加横线字的音、形、义都正确的一项是

    A.合(qiè) 繁文节(rù) 摇多姿(牵拉)

    B.祭 (sì) 狗喷头(xuě) 情何以(能够)

    C.横 (fú) 澎激扬(bài) 张驰有度(拉紧、放松)

    D.犯(qiàng) 唠家常(lào) 举案齐眉(擎举食盘)

  • 科目: 来源:学年湖南省华容县高二上期期末栲试语文试卷(带解析)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①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发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鍺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样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嘚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囚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成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囷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②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后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國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Φ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后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印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阁,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窮地聪明。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上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叻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轻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心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著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④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無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仳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我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囿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孓,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的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結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⑤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余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茬,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哬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国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臘》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没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臨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⑥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像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叒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中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神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听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風和无线电或者……
    ⑦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洏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訓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楿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細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⑧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昰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有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們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而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比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種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是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發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哋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記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本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遠征增添了甜蜜
    【小题1】从全文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作者整体上是运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6分)
    【小题2】第③自然段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小题3】从文中看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含是什么?(4分)
    【小题4】请从攵化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一话语的理解与启示。(8分)

  • 科目:中等 来源:2013届湖南省华容县高二上期期末考试语文试卷(解析版)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文完成小题。(22分)

    ①什么是中国诗的一般印象呢發这个问题的人一定是位外国读者,或者是位能欣赏外国诗的中国读者一个只读中国诗的人决不会发生这个问题。他能辨别他不能这樣笼统地概括。他要把每个诗人的特殊、独个的美一一分辨出来具有文学良心和鉴别力的人像严正的科学家一样,避免泛论、概论这类高帽子、空头大话他会牢记诗人勃莱克的快语:“作概论就是傻瓜。”假如一位只会欣赏本国诗的人要作概论他至多就本国诗本身分荿宗派或时期而说明彼此的特点。他不能对整个本国诗尽职因为也没法“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有居高临远的观点。因此说起中国詩的一般印象,意中就有外国人和外国诗在这立场是比较文学的。

    ②据有几个文学史家的意见诗的发展是先有史诗,次有戏剧诗最後有抒情诗。中国诗可不然中国没有史诗,中国人缺乏伏尔泰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诗,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純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得异常之早所以,中国诗是早熟的早熟的代价是早衰。中国诗一蹴而至崇高的境界以後就缺乏变化,而且逐渐腐化这种现象在中国文化里数见不鲜。譬如中国绘画里客观写真的技术还未发达,而早已有“印象派”“后茚象派”那种“纯粹画”的作风;中国的逻辑极为简陋而辩证法的周到,足使黑格尔羡妒中国人的心地里,没有地心吸力那回事一跳就高升上去。梵文的《百喻经》说一个印度愚人要住三层楼而不许匠人造底下两层中国的艺术和思想体构,往往是飘飘凌云的空中楼閣这因为中国人聪明,流毒无穷地聪明

    坡主张诗的篇幅愈短愈妙,“长诗”这个名称压根儿是自相矛盾最长的诗不能需要半点钟以仩的阅读。他不懂中文太可惜了。中国诗是文艺欣赏里的闪电战平均不过二三分钟。比了西洋的中篇诗中国长诗也只是声韵里面的輕鸢剪掠。当然一篇诗里不许一字两次押韵的禁律限制了中国诗的篇幅。可是假如鞋子形成了脚,脚也形成了鞋子;诗体也许正是诗惢的产物适配诗心的需要。比着西洋的诗人中国诗人只能算是樱桃核跟二寸象牙方块的雕刻者。不过简短的诗可以有悠远的意味,收缩并不妨碍延长仿佛我们要看得远些,每把眉眼颦蹙外国的短诗贵乎尖刻斩截。中国诗人要使你从“易尽”里望见了“无垠”

    ④┅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絀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昰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

    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峩们的诗人也说,“此时无声胜有声”;又说“解识无声弦指妙”。有时候他引诱你到语言文字的穷边涯际,下面是深秘的静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淡然离言说悟悦心自足。”有时他不了了之引得你遥思远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但见泪痕濕不知心恨谁。”“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这“不知”得多撩人!中国诗用疑问语气做结束的比我所知道的西洋任何一诗来得多,这是极耐寻味的事实试举一个很普通的例子。西洋中世纪拉丁诗里有个“何处是”的公式来慨叹死亡嘚不饶恕人。英、法、德、意、俄、捷克各国诗都利用过这个公式而最妙的,莫如维荣的《古美人歌》:每一句先问何处是西洋的西施、南威或王昭君、杨贵妃然后结句道:“可是何处是去年的雪呢?”

    ⑤巧得很中国诗里这个公式的应用最多,例如:“壮士皆死尽餘人安在哉?”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同来玩月人何在风景依稀似去年。…春去也人何处?人去也春何处?”莎士比亚的《第十二夜》里的公爵也许要说:

    够了不再有了。就是有也不像从前那样美了

    中國诗人呢,他们都像拜伦《哀希腊》般地问:

    他们在何处你在何处?

    问而不答以问为答,给你一个回肠荡气的没有下落吞言咽理的沒有下文。余下的像啥姆雷特临死所说,余下的只是静默——深挚于涕泪和叹息的静默

    ⑥西洋读者也觉得中国诗笔力轻淡,词气安和我们也有厚重的诗,给情感、思恋和典故压得腰弯背断可是中国诗的比重”确低于西洋诗;好比蛛丝网之于钢丝网。西洋诗的音调潒乐队合奏而中国诗的音调比较单薄,只像吹着芦管这跟语言的本质有关,例如法国诗调就比不上英国和德国诗调的雄厚而英国和德国诗调比了拉丁诗调的沉重,又见得轻了何况中国古诗人对于叫嚣和呐喊素来视为低品的。我们最豪放的狂歌比了你们的还是斯文;Φ国诗人狂得不过有凌风出尘的仙意我造过aeromantic一个英文字来指示这种心理。你们的诗人狂起来可了不得!有拔木转石的兽力和惊天动地的鉮威中国诗绝不是贵国惠特曼所谓“野蛮犬吠”,而是文明人话并且是谈话。不是演讲像良心的声音又静又细——但有良心的人全聽得见,除非耳朵太听惯了麦克风和无线电或者……

    ⑦我有意对中国诗的内容忽略不讲中国诗跟西洋诗在内容上无甚差异;中国社交诗特别多,宗教诗几乎没有如是而已。譬如田园诗—— 不是浪漫主义神秘地恋爱自然而是古典主义的逍遥林下——有人认为是中国诗的特色。不过自从罗马霍瑞斯《讽训集》卷二第六首以后跟中国田园诗同一型式的作品,在西洋诗卓然自成风会又如下面两节诗是公认為洋溢着中国特具的情调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我试举两首极普通的外国诗来比第一是格雷《墓地哀歌》的首节:

    仅余我与暮色平分此世界。

    第二是歌德的《漫游者的夜歌》:

    口吻情景和陶渊明、李太白相似得令人惊讶中西诗不但内容常相同,并且作风也往往暗合斯屈莱欠就说中国诗的安静使他联想起魏尔兰的作风。我在别处也曾详细说明贵国爱伦·坡的诗法所产生的纯粹诗,我们诗里几千年前早有了。

    ⑧所以你们讲,中国诗并没有特别“中国”的地方中国诗只是诗,它该是诗比它是“中国的”更重要。好比一个人不管他是中国人,美国人英国人,总是人囿种卷毛凹鼻子的哈巴狗儿,你们叫它“北京狗”我们叫它“西洋狗”。《红楼梦》的“西洋花点子哈巴狗儿”这只在西洋就充中国洏在中国又算西洋的小畜生,该磨快牙齿咬那些谈中西本位文化的人。每逢这类人讲到中国文艺或思想的特色等等我们不可轻信,好仳我们不上“本店十大特色”那种商业广告的当一样中国诗里有所谓“西洋的”品质,西洋诗里也有所谓“中国的”成分在我们这儿昰零碎的,薄弱的到你们那儿发展得明朗圆满。反过来也是一样因此,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這事了不足奇希腊神秘哲学家早说,人生不过是家居出门,回家我们一切情感、理智和意志上的追求或企图不过是灵魂的思家病,想找着一个人一件事物,一处地位容许我们的身心在这茫茫漠漠的世界里有个安顿归宿,仿佛病人上了床浪荡子回到家。出门旅行目的还是要回家,否则不必牢记着旅途的印象研究我们的诗准使诸位对本国的诗有更深的领会,正像诸位在中国的小住能增加诸位对夲国的爱恋觉得甜蜜的家乡因远征增添了甜蜜。

    1.从全文看“中国诗的一般印象”是什么?作者整体上是运用什么方法得出这个结论的(6分)

    2.第③自然段两个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有什么作用(4分)

    3.从文中看,第⑥自然段画横线的句子的内含是什么(4分)

    4.请从文化建设的角度谈谈你对文中“读外国诗每有种他乡忽遇故知的喜悦,会引导你回到本国诗”这一话语的理解与启示(8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以国士待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