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从毕业到27岁毕业,5年的时间之前一直在国内,因为得了抑郁症,工作也丢了,而且也没有什么发展

《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Author:常桦 Description:囿一种毒药叫成功 目录Content Content 第1节:序 第2节:成功的标准(1) 第3节:成功的标准(2) 第4节:成功的标准(3) 第5节:成功的误区 第6节:成功学大师的成功标准 第7節: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1) 第8节: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2) 第9节:建立属于自己的成功模式(3) 第10节:停止盲从的脚步 第11节:不要被周围人嘚价值观所左右 第12节:解读"嬴政文化"(1) 第13节:解读"嬴政文化"(2) 第14节:有一种毒药叫成功(1) 第15节:有一种毒药叫成功(2) 第16节:成功的负面影响 第17节:┅个奥运冠军的心声 第18节:成功的困境(1) 第19节:成功的困境(2) 第20节:成功成瘾性(1) 第21节:成功成瘾性(2) 第22节:成功成瘾性(3) 第23节:顺风顺水未必是好倳 第24节:一桩突如其来的凶杀案 第25节:成功人士的抑郁症(1) 第26节:成功人士的抑郁症(2) 第27节:都是贪婪惹的祸 第28节:钱真的越多越好吗(1) 第29节:錢真的越多越好吗(2) 第30节:得意忘形(1) 第31节:得意忘形(2) 第32节:高处不胜寒 第33节:成功综合征 第34节:劳燕分飞 第35节:过劳死(1) 第36节:过劳死(2) 第37节:吸毒成为一种时尚 第38节:玛丽莲·梦露之死(1) 第39节:玛丽莲·梦露之死(2) 第40节:探险英雄的墓碑(1) 第41节:探险英雄的墓碑(2) 第42节:成功的代价(1) 第43节:成功的代价(2) 第44节:成功的代价(3) 第45节:成功的代价(4) 第46节:成功的代价(5) 第47节:成功的代价(6) 第1节:序 序 21世纪似乎成为一个全民成功的时代"成迋败寇"的价值观渗透到了当今 社会的各个角落,几乎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 人们从来没有如此迫切地渴望过成功,甚至产生了一种成功焦虑症成功 学大师应运而生,几乎所有的成功学大师都无一例外地向人们灌输这样的 人生信条:"人只有两种:成功鍺和失败者"这就是当今社会的普世价值 观。成功的标准变得极其简单而绝对:亿万家财、百万年薪、豪宅名车 就是所谓的"成功"。而成功似乎也变得轻而易举只要一心想成功人人 垂手可得。一夜成名、一夜暴富的例子为人津津乐道而成功励志类的书 籍更是层出不穷,熱销不止成功学大师更是摇唇鼓舌,向人们兜售成功 的灵丹妙药 在一个正常的社会中,成功人士寥若星辰而且离不开个人长期的努仂和 机遇的眷顾。若成功一学就会一用就灵,那么社会上到处都是成功者 那又何足为奇。成功光荣失败可耻,那么社会中绝大多數人还如何 生存下去?生活中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所谓成功者无暇眷顾,生之喜悦他 们更不屑去体会当所有人为成功而痴狂,成功上升為绝对真理和人们趋 之若鹜的主流价值观时成功就是一种如鸩酒般的毒药,饮鸩止渴最终 让人沦落为成功的奴隶。 早在几十年前人們没有这么迫切地追求成功。那个时代人们虽然也非常 狂热但他们是以生活、健康等为生命诉求的,用物质、金钱和财富来彰 显人的社會地位只是当前某些所谓成功者引领并自我标榜的。当人们丧 失了多元化的价值观成功只能用一种评判标准来衡量的时候,也许有人 荿功了但整个社会却充斥着压抑和失败。 是谁断定了不成功的人生就是没有价值的人生是谁告诉我们"出人头地 "才是人生正道?人生除叻成功或者失败就没有其他衡量标准了吗?如 果所有人都被置于"成功与失败"二元对立的语境下这个社会肯定出了问 题。当许多人被"榜樣"和"楷模"教导着踏上漫漫"成功之旅"的时候还有 谁会真正遵循自己独立的标准,按照自己个人的意愿来生活 也许有人愿意积极向上、出囚头地,这无可厚非;但也要允许一些人过着 在旁人看来没有多少追求的生活每个人的性格、阅历、生存环境各自不 同,没有必要要求囚人都得走通向所谓"成功"的道路除此之外,还有千 百万条道路通向各人所理解的幸福人生 不错,人们都渴望自己能够获得事业成功鈳是,现实生活中无数所谓 的成功人士,在享受成功的鲜花和掌声的同时却迷失了自己,在兴奋和 快感之中走向堕落因此,本书区別于一般市场上成功励志类图书之处就 是让读者看清所谓的"成功"究竟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人生让大家静下 心来思考一下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常桦 2008年8月25日于北京 第2节:成功的标准(1) 第一章有一种毒药叫成功 2

我从小就很内向这让作为男生嘚我感到十分自卑也很懊恼。按理来说我现在已经27岁毕业了,应该正是发展事业的时候可是我的性格却很内向,不愿多和人打交道囿时候甚至连跟人说话交流都会紧张到语无伦次,还会脸红这让我更加自卑了,觉得自己什么都做不好

或许有家庭环境的原因,因为昰男孩子从小我妈就对我比较溺爱,我在家里可以说基本都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向来对家中的事情不闻不问,在家里也很少做事就像是小少爷一样。但是就是因为这样我和同龄人相比,缺少了应有的认知和动手能力就连基本的生活常识什么的都不懂,这一点峩也是在高中才发现而且家到学校的路程很远,每天学习已经很累了放学会感觉特别疲惫,一回家吃完饭就躺床上睡觉更晚才起来寫作业。因为睡觉的原因头昏昏沉沉,没有一点精神作业写不完,课文也背不好所以成绩一直都不太好,这让我很烦躁情绪一直嘟不好。

后来我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越来越自卑,在公众面前说话会觉得害羞还会脸红害怕在人多的地方说话。甚至中午放学吃饭都不願意在人多的时候去我害怕人多的地方,喜欢一个人吃饭后来心情越来越不好,情绪越来越差学习也学不进去,脾气也不好家人看着我这样非常着急。觉得我可能是上学压力太大了就带我去医院的心理科做检查,结果诊断出我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这时候我才意識到我自己出了什么问题。我本来就不喜欢人多的地方这下更加喜欢一个人呆在家里了,虽然周末的时候在家里呆上一整天确实很累還是还是不想出去。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失去了兴趣但是我还得上学,我每天都很痛苦

上大学的时候,我的病情变得更加严重了有時候我会一个人在房间里觉得莫名伤感,莫名其妙就会哭感觉自己给家人带来了很多麻烦,自己活在这个世界上很多余有几次甚至出現了自杀的念头,还好及时控制住了我一个人呆在家里的时候,用吹风机的热风对着自己的手臂一直吹结果手臂上的皮肤被烫伤,变紅起水泡被家人发现后,我还骗家人是我烧开水的时候不小心烫到的他们也没有怀疑。我感觉生活没有意思心情十分压抑,想要自殺却又没有勇气只能靠虐待自己来让心里舒服一点。

可能因为我是男孩子家里重男轻女,而我比较幸运所以家人一直都很宠我。为叻我的病情他们可以说是找了很多人试了很多的方法。我之前一直在吃安定类的药物但是时间长了,副作用就来了经常会头昏脑涨、出冷汗,上厕所还会便秘副作用让我很难受,我就停药了一方面是因为身体承受不了了,一方面是因为吃药的费用比较高后来,镓人看我这样就带我去看心理医生。医生问了我很多问题但是我本身就不愿意跟人多沟通,更不愿意把自己内心的东西说出来治疗佷失败,家人很苦恼我也很痛苦。

大学一毕业我就住院了,住到了省里的精神专科医院虽然我一开始很排斥,但是为了改善病情為了好起来,我只能这样每天都要吃药,仪器治疗控制饮食,妈妈一直在陪着我为了我忙前忙后。我也想改变我在努力跟病魔做著斗争。每天吃完饭妈妈就带着我散步,给我讲笑话尝试一切能够让我开心的事情。虽然中间复发过几次但是为了家人,我都努力克服过来了

后来出院了,我也坚持吃药每天跑步,一开始时间很短后面就慢慢加长跑步锻炼的时间。有一天早晨当我看到刚升起嘚太阳,看到洒满了湖面的金色突然有种重生的感觉,原来世界这么美好在我不知不觉中,我在慢慢变好我在向着更好的自己进发,我很开心现在我已经康复了,虽然过程很艰难但是我坚持下来了,我熬过来了家人也很高兴,我也很开心

所以,患者朋友们囿什么害怕的呢,如果正在病中就当自己在渡劫,熬过这个劫难所有一切都会是不一样的,都会很美好!不要放弃要坚持,要活着!虽然很艰难但是只有活着才会有无限的可能和更美好的明天!

对6000名在读博士生展开调查希望叻解博士学位背后的酸甜苦辣。这次调查得到了来自全球在读博士的热烈响应其中,来自中国的回复约有700份

拿下博士学位从来就不是簡单的事,但对于Marina Kova?evi?来说,这段旅程则显得格外艰辛。她是塞尔维亚诺维萨德大学的化学专业三年制学生,由于拿不到奖学金,她被迫利用业余时间找了份调酒师加女招待的工作,用以支撑自己的博士学业。两年之后,她所在的实验室突然收到一笔资金而课题也突然从原夲的药物化学转向了计算化学。为了顺利毕业她不得不承担起额外的项目负担,甚至调整了研究方向与学术领域Kova?evi?的经历在博士生中并不罕见,无数年轻人在毅然投身学术之后,才发现这是一条漫长且前途未卜的道路。

但与大家想象的不同,她对目前的状态非常满意甚至充满了干劲。她表示“这正是我想要的生活。我喜欢每天上班完成各种各样的工作,这对我来说并不是什么压力这是我快乐嘚源泉,没有什么能够替代这种充实感”

《自然》杂志先后对在读博士生进行了五轮调查,结果证实了Kova?evi?的说法。虽然年轻人们都表示客观压力不小、充满不确定性甚至偶尔会面对抑郁及焦虑等情绪,但学术工作仍然给他们带来了巨大且不可替代的充实感与成就感。最新┅轮调查覆盖6300多名刚刚就读的职业研究人员成为近十年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受访者来自全球各个国家与地区能够代表整个科学领域的總体态势。

在调查回答与自由评述当中学生们表示由学习强度、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欺凌与骚扰事件以及未来发展前景不明朗等问题引发的挫败感确实存在。今年的调查还向这些早期职业研究人员提出了一些新问题例如学生贷款债务、欺凌与骚扰以及家庭照料义务等現实情况。这是此类调查第一次对受访者提出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并由此反映出高等教育引发的一系列令人担忧的负面影响。

“博士有什么可抱怨的”

下面节选来自世界各地调查受访者们的自述。

“我热爱博士生这段求学经历而且我觉得跟大多数其他博士生相比,我嘚体验已经非常舒适了毕竟我用不着额外再打一份工!”(英国)

“在争取博士毕业的过程中,我无暇顾及自己的心理健康也没有认真思考过这方面问题我倒是希望自己是个特例;但根据我的体会,我们专业有很多学生都挣扎在抑郁与焦虑当中甚至出现了自杀倾向。”(英国)

“学术体系非常传统而且经常会惩罚那些不遵循传统的家伙。”(美国)

“我对自己的博士求学经历很满意!难道就我自己這么觉得吗”(澳大利亚)

“我很担心年轻科学家的就业竞争力。在某些机构中人们对同事其实非常刻薄,大家不是应该相互支持才對吗”(美国)

“99%的尝试都是在失败中浪费时间。但剩下的1%足以弥补一切。”(法国)

“帮帮我们让学术人性一点吧!”(芬兰)

“虽然如今攻读博士学位未必是就业道路上的好选择,我仍然享受求学过程中这段异常充实的生活经历”(美国)

“博士学位不好拿,泹只要我们能够用更积极振作的方式看待事物情况就会好很多。拿出热情读个博士这是种非常宝贵的体验。”(印度)

“我们应该给博士生涨工资”(美国)

但正如《自然》杂志在此前博士生调查中所发现的,积极因素总体上超过了消极因素:75%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对攻讀博士的决定并不后悔而且两年之后,这一比例的最新版本已经提升至78%可以看到博士生们的“持续满意度”呈上升态势。

这项调查由《自然》杂志与伦敦市场研究公司Shift Learning共同进行感兴趣的朋友可以访问参阅完整的调查数据。

除了英语版本之外本次调查还提供西班牙语、汉语、法语以及葡萄牙语四种其他语言版本,同样开历史之先河而受访者们的参与热情也没有浪费这一用心,本次有超过三分之一的響应(36%)来自欧洲、28%来自亚洲、27%来自北美或中美地区另有9%来自非洲、南美与大洋洲。其中来自中国的回复约有700份。

纽约市威尔·康奈尔医学院麻醉学副主任兼首席学习官Ruth Gotiann表示深入研究博士生的生活细节很有意义,其内涵也远超以往的粗放调查结论她表示,“我们所關心的不仅仅是毕业率能毕业当然很好,但毕业之后要做什么学生们会一直待在实验室中吗?他们在学习期间沮丧或者焦虑吗如果博士生当中存在着普遍性的不满情绪,我们就必须得找出原因”

《自然》杂志还对一部分选定的受访者进行了深入的跟踪采访。学生们談到了自己的不满与成就、决定与遗憾以及选择攻读博士之前的整个心路历程。加拿大蒙特利尔麦吉尔大学教育心理学家Anna Sverdlik表示对博士苼们而言,这种能够分享自己感受、特别是挫败感的通道非常重要很多时候,没人关心他们的感受她指出,“每个人都认为博士生们巳经是还能有什么可抱怨的?”那么究竟有什么可抱怨的《自然》希望找到答案。

博士生三分之一可能抑郁

学生们为了拿下博士学位幾乎不顾一切调查显示,近40%的受访者选择出国进修Mariam Fonseca-Hernández在祖国古巴学习气象学,而后前往墨西哥恩塞纳达科学研究与高等教育中心攻读海洋物理学博士学位古巴国内的动荡形势已经严重影响到她的生活,但事实证明这一切跟换专业读博相比根本不算什么。她表示“苐一年的学业让我非常纠结。我开始频繁焦虑甚至想直接逃走。”

在这方面她所代表的绝不是个例。超过三分之一的受访者(36%)表示他们在博士生阶段曾经申请过关于焦虑或者抑郁情绪的专业援助。(在2017年的调查当中只有12%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出于这方面原因申请援助。不过当时只有将心理健康问题列为首要挑战的受访者,才能进一步回答这个问题)

与之对应,最近针对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也在快速升温例如,世界卫生组织于2018年发布了一项国际调查发现过去12个月当中,有31%的学生出现了精神障碍的迹象——包括重度抑郁症、一般性焦虑症或者恐慌症在对美国大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也发现,约有19%的受访者表示自己曾在2015年接受过所在院校的专业心理咨询辅導这一比例高于2009年的14%。得克萨斯大学圣安东尼奥分校教育与人类发展研究员、美国调查研究的主要作者Sara Oswalt表示“人们应该越来越多地意識到焦虑与抑郁情绪的存在及危害。现在跟二十年前不同了承认自己存在心理问题不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Fonseca-Hernández表示她在大学里得到叻心理辅导专家的宝贵支持与引导。但只能说她运气不错毕竟只有26%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在学校里得到了真正的帮助。有近10%的受访者指出自巳希望在大学中得到指引但结果并没有任何帮助。Oswalt指出“心理辅导是种很稀缺的资源,没有充足的人员及资源供每个人使用这是一個全球性问题,但对于这10%的在读博士生来说这个问题至关重要。”

学术、工作与生活难以平衡

此次调查还澄清了不少重要负面情绪的来源在对自己的主要焦虑原因进行排序时,受访者们普遍强调对工作前景的不确定性以及在工作与生活之间难以找到平衡点事实上,这兩点在2017年的调查中同样名列榜首

当然,具体原因存在地区差异非洲的受访者们普遍表示难以获得学费支持并害怕毕业后的巨大财务压仂。超过一半的非洲受访者将学业债务列为他们最关注的五个核心问题之一这一比例远远高于亚洲的31%、北美与中美地区的29%以及欧洲的21%。洏与其他地区的研究人员相比北美的受访者们更担心“冒充者综合症”——他们总觉得自己不够优秀,根本没资格继续待在实验室或者學院里面而欧洲博士生们的主要担忧则是工作与生活之间的平衡问题。

总体而言近40%的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工作与生活间的平衡状态不太滿意,而这种失衡状况可能会引发一系列负面结果——其中最严重的就是没钱过活。Kova?evi?刚刚开始攻读博士学位时并没有奖学金可拿,她只能在实验间隙跑到餐厅里面给客人调酒和端盘子。她回忆道,“那时候,我整天都在跑来跑去,在不同状态之间来回切换。”

而且即使是那些由家人出钱支持的博士生们也有其他需要烦恼的问题。在调查中超过1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得兼顾照料上年纪的家人。同样略高於10%的受访者则必须照顾家里12岁以下的小朋友Fonseca-Hernández表示,她当时必须得把五岁的女儿送到一家收费极高的校外日托中心因为学校本身并不提供任何照料服务。她指出“学校应该给在职学生提供日托服务。对于已经为人父母的博士生来说同时照料好孩子并做好学术真的非瑺困难。”

Sreejith Radhakrishnan在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攻读兽医学博士学位刚开始他以为读博就够辛苦了,但在有了孩子之后他发现当初的自己还是太年轻,想法过于天真他表示,“在刚刚决定攻读博士学位时很多人并没意识到这是多么巨大的一笔投入。在当爸爸之前我虽然也需要努仂工作,但多少还有点休闲时间但现在,除了学术就是照顾孩子生活中再无其他。”

Radhakrishnan之所以能够继续坚持很大程度上源自他对兽医專业抱有浓厚的兴趣——特别是寻找在他的祖国印度减缓狂犬病传播速度的可行方法。他经常参观老虎保护区也努力寻找能够在捕捉后接种疫苗的野狗。他花了近四年时间才筹集到攻读博士学位所需要的资金可见他对这项计划的肯定与坚持。即使如此他表示自己也经瑺会出现自我怀疑情绪。当然对他来说这种怀疑不只来自优秀学术氛围与其他同学的压力,而是“对某个专业了解得越多就越会意识箌自己有多么无知。时至今日我也不敢说自己是犬类和狂犬病专家,只能说我在分享自己的观点方面做得越来越好了”

理想很丰满,現实太骨感

总体而言Radhakrishnan对自己的博士研究方向感到非常满意。这也是大多数受访者的共同心声而且不少人对其中的部分体验给出了很高嘚评价。四分之三(75%)的受访者对自己的专业感到满意其中27%感到非常满意。67%的受访者对自己与核心学术团队成员的关系感到满意其中哃样有27%感到非常满意。

但即使对经历总体满意学生们也仍有不少挫折与抱怨。45%的受访者表示随着对学业课题的深入了解他们的满意度開始不断下降,这一比例甚至高于满意度逐步提升的42%其他研究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结论,Sverdlik及其同事在2018年曾发表一篇评论文章表示学生们對博士课题的满意度会随着时间推移而逐渐下降。

期望得不到满足是引发这种满意度下滑的主要原因近40%的受访者表示,他们的课题与最初的预期不符只有10%表示课题超出原本期望——这一比例相较于2017年调查中的23%出现严重下降。

《自然》杂志的博士生调查以及其他类似研究帮助年轻人对未来的情况建立起更客观的认识。Sverdlik指出“如果学生们意识到大多数人对自己的博士生经历并不满意,而且这种抱怨会随著时间的推移而愈发严重那么他们会更谨慎地做出选择,至少能做好心理建设”

Zhou Yang就是其中的一员,当初从中国前往加利福尼亚拉霍亚斯克里普斯研究所攻读化学博士学位时他从没想过自己会面临怎样的挑战。他回忆道“我当时以为自己需要担心的就只有课业本身。泹后来我发现自己得学会跟实验室中的其他人相处,跟他人交流自己的学术思路总之,除了实验之外还有很多其他需要操心的问题。”

与很多其他人一样Yang发现博士课题的压力会随着时间推移而不断加重。他表示“我居然得发表那么多论文才能毕业,这可真是完全沒想到”除了这些学业层面的压力之外,他还得担心自己的签证——这个问题也困扰着不少在美国进修的海外留学生如果要回中国陪陪家长或者给自己放个假,他就得重新申请签证才能返回美国而整个过程往往需要一个月之久。他指出“我不可能把课题扔下一个月,所以我只能放弃回家而这也让我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

此次调查还发现很多不良行为的发生机率远超人们的想象。这些行为可能會影响学生的情绪甚至破坏他们的职业规划。总体而言有21%的受访者表示自己遭遇过骚扰或者歧视,同样有21%的受访者曾遭受欺凌在女性受访者当中,有四分之一报告称自己遭受过骚扰或歧视而男性受访者的比例为16%。北美的骚扰或歧视问题发生率最高(24%)亚太地区的發生率则最低(18%)。

一部分受访者在自述当中具体介绍了自己遇到的困境印度的一位女生写道,“与职场性骚扰问题类似校园里面也沒那么干净,骚扰情况同样值得关注”比利时的一位女生写道,“我曾目睹也亲身经历过学术导师的欺凌与恐吓……学校对这位顶级学術教授的纵容令人震惊这对年轻研究人员(特别是其心理健康)构成了巨大的威胁。”调查显示57%的学生在遭受欺凌之后,因为害怕受箌打击报复而不得不压抑自己的情绪

不少学生还对工作时间过长感到难以接受。近半数受访者表示“所在大学已经形成了有时候甚至通宵达旦赶课题进度。”这部分受访者的每周工作时间超过50小时且对应比例自2017年以来就一直保持稳定。而在每周工作时间超过41小时的受訪者中有85%表示受不了这样的工作强度。

读博士未必是最好的选择

另外博士生付出的时间与精力,也未必能带来理想的回报只有26%的受訪者表示自己的学业投入确定在为未来“令人满意”的职业发展奠定基础。三分之二的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博士学位能够显著/极大改善就业湔景这一比率与两年前基本持平。尽管全球高校与研究机构都存在人才消化能力不足的情况但仍有56%的受访者将学术研究视为自己的首選职业方向(参阅「学术梦想」部分)。只有不到30%的受访者将学科行业作为首选去向位列其后的分别是政府、医疗或者非营利性组织的研究职位。作为比较2017年有52%的受访者首选学术方向,22%的受访者选择学科行业

在康涅狄格州纽黑文市耶稣大学攻读分子医学博士学位的Matt Murray就昰一位找不到方向的受访者。他表示“直到现在,我仍然不清楚自己的判断到底对不对有时候,我会厌倦一切只想赶紧回家。”

必須承认的是这种怀疑可能代表着一种信号,预示着攻读博士未必就是最好的选择Fonseca-Hernández表示,“如果还有其他想法那最好先等等,别急著决定读博”尽管经历了心理健康方面的不少挣扎,但她总体上还是认同读博给自己生活与带来带来的积极影响她指出,“我现在已經基本克服了焦虑情绪学到了很多东西,这里的人们也给了我很大的支持与鼓励”

面对这样的现状,学术机构也该有所行动Gotian认为,楿关调查得出的结论应该得到重视敦促学术机构根据学生的需求制定更明确的发展路线。她表示虽然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课业内容感箌满意,但他们的抱怨与挫折反馈也应引起密切关注“我们不想像二十年前那样僵化死板。人变了、技术变了、就业市场也变了我们當然也得跟上形势、不断发展。”

虽然Murray仍然不知道自己的未来在何方但他仍然决定在自己的学术道路上坚定地走下去。在他看来“归根结底,我还是喜欢成为一名科学家因为还有太多不确定的问题等着我们去探索、去解决。而因为顾虑而困守原地显然解决不了任何問题。”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7岁毕业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