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病死亡的级别高又是老革命何老的人可以安葬在烈士陵园吗

红军烈士陵园坐落在市内

周岁麓嘚小龙山上整个陵园坐北朝南,前临湘江河后靠葱茏翠绿的凤凰山,与当年红军鏖战的红花岗老鸭山遥遥相望。

1949年11月21日遵义解放后人民政府清理了1935年初在遵义战役中牺牲的红军烈士遗骸,先后找到了19位佚名烈士1957年,国防部长彭德怀致函贵州省委提请务必找到他嘚亲密战友邓萍的遗骸,经省、地、市党政军的共同努力1958年终于在松子坎找到了。同年市政府即报请上级批示兴建“遵义市红军烈士陵园”。【省人委(58)省计史字第719号通知】同意在遵义市修建和纪念碑并拨款30万元,遂于1958年9月动工兴建

当时市政府划定陵园范围为103亩。按照规划始建盘山车道和289步石阶(后经改建为316步),由湘江边的公路直通陵园的纪念活动坪场陵园正中,用遵义的红砂石为邓萍建慥一座墓室上述工程于次年初竣工,清明节专门举行了隆重的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安埋在小龙山石砌墓室内,同时亦将找箌的其他红军烈士遗骨迁葬此地群众见此情景,自发地称之为“红军山”实为“红军烈士陵园”。市政府为此批准设立了陵园管理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

人民不忘长征途中在这里牺牲的红军将士在当年战场遗址找到了77位红军烈士坟墓,1953年市政府确定在小龙山仩修建红军烈士公墓,将烈士遗骸陆续集中迁至山上同时把早已远近闻名的“

”,从桑木桠也移到小龙山从此,遵义人民习惯把小龙屾称为“

”经过40年来的维修整理,现已建成颇具规模的红军烈士陵园

走进陵园大门,沿石阶而上在陵园项端的平台上,首先映入的眼帘的是一座座气势雄伟磅礴造型设计新颖别致的红军烈士纪念碑。碑的正面是1984年11月2日邓小平同志题写的“红军烈士永垂不朽”八个夶字,阴刻贴金整个碑高30米,下宽6米见方预宽2米见方。碑的顶端是5米高的镰刀锤子标志,该标志表层是氮化钛合金片呈鱼鳞状结构在阳光照射下熠熠闪光。碑的外围是一个直径20米高2.7米,离地面2米的大圆环;贺环外壁上镶嵌着28颗闪光的星象征着中国共产党经过28年艱苦奋斗,取得了全国政权这一胜利是千千万万烈士鲜血换来的,他们虽死犹荣他们的革命精神永放光芒;圆环内壁是4组

浮雕,内容昰“强渡乌江”、“

人民迎红军”、“娄山关大捷”、“

”大圆环还由4个5米高的红军头像托着,头像用紫色花岗岩石雕凿而成东南侧為老红军形象,西南侧是一个青年红军形象东北侧是赤卫队员形象,西北侧是女红军形象寓意着红军威震四方。

“红军烈士纪念碑”昰1984年为纪念

会议50周年建造的由著名雕塑家叶毓山教授设计。

纪碑的北面小山坡上是“邓萍烈士之墓”。邓萍的遗骸是1957年夏,在中央軍委和时任国防部长长征时红三军团军团长彭德怀亲自关怀下,经党政军民和各界人士的调查研究在老城干田坝找到的。1958年开始动工修建邓萍墓次年初建成。墓地在陵园平台正中位置由正墓室、左右侧室及石雕花圈组成。墓身均用红砂石料扣左通宽32。55米正墓室高于侧室,呈“凸”字形墓顶正中竖一红色五角星。1959年清明时节举行了迁葬仪式将盛有邓萍遗骨的棺木放在正墓室中。1984年为修建“紅军烈士纪念碑”,邓萍墓移至碑的北面

1979年10月,当年和邓萍一起在前沿阵地察看玫路线的红十一团政委张爱萍为邓萍撰写了墓志铭:

邓萍同志四川富顺人第一次大革命时期加入中国共产党,黄埔军官学校早期毕业生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与黄公略同志一起党派到国民黨第三十五军第一师第一团作兵运工作,该军第一团在彭德怀同志领导下于一九二八年平江起义改编为工农红军邓萍同志历任红五军参謀长、红三军团随营学校校长、红五军军长、红三军团参谋长等职,一九三五年二月红军第二次攻占

城战斗中光荣牺牲邓萍同志对人民革命事业、对党忠心耿耿,艰苦奋斗深谋远虑,风华正兴任劳任怨,平易近人英勇善战,为党献身邓萍同志永垂不朽!

一九七九姩十月写寄自北京

如今邓萍墓地,四周松柏挺拔墓后凤凰山一片苍翠墓前湘江水长流。

距邓萍墓西面处有一座红军卫生员墓,群众称為

几十年来一直流传着一个十分动人的故事,它已成了一个继承红军优良传统对青少年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大课堂。

1935年红军长征来到

嘚时候驻在桑木桠的一个连队,有一位年轻的卫生员他有一手高明的医术,更有一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高尚品格当战友们忙着給老百姓诊病、送药,由于他热情、耐心、周到围几十里的农民都找他看病,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只要有人找他总是有求必应,一天忙得饭也吃不上觉也睡不好。

一天傍晚有个小孩子找卫生员,说他爸爸病了一身烫得火烧一样,请卫生员快去给他爸爸诊病卫生员一听病人高烧,立即随来人爬山越岭跑了几十里路才到了病人的家。他看病人是患伤寒病情非常严重,立即给病人打针、服藥并一直坐在病人身边观察病情变化,一夜未归

就在这天夜里,他所在连队突然按上级命令在拂晓前出发,但卫生员没有回来几處查问也无结果,出发时间到了连首长只好留下一张字条,请房主人刘大伯转交给卫生员叫他沿着部队出发的路追赶队伍。

天亮后還不见卫生员转来,老百姓都替他担心红军已出发这么久了,他再不来怎能赶得上呢红军一走,反动派军队就要来了刘大伯和几个咾乡站在高坡上焦急地望着,等了半天才看到卫生员急匆匆地走来刘大伯急忙把连长留下的字条交给他。看了字条他大吃一惊遂向刘夶伯等道别,急速地去追赶部队

卫生员走了以后,几们老农怕出什么意外仍然站在高坡上观察。突然就在卫生员去的方向,靠尹家屋基后面传达室来枪响几伴老乡的心情突然紧张起来,猜疑发生了不幸的事情不久,国民党保董家的几个狗腿子背着枪从尹家屋

面走過来等他们走后,刘大伯和几个老乡在桑木垭场口看见卫生员躺在血泊里。刘大伯等见此情景都伤心地落下了眼泪。大家都说:卫苼员给这里的许多贫苦百姓医好了病这次又是因为给老百姓治病,未能和部队一道转移才遭到这班伤天害理的禽兽的毒手。红军为了群众我们也得对得起红军,卫生员被杀害了他的遗体可不能再遭蹂躏。于是在刘大伯等当即把卫生员安葬了

红军虽然走了,但是红軍对穷人的好处却深深地印在老百姓的心里。红军撤离以后老百姓更加怀念红军,特别是经红军限于生员看过病的穷苦人对红军的怀念更为深切在那黑暗的年代,人们盼望红军便反希望寄托在

上了,他们热爱红军也热爱这座红军坟。

国民党专员高文伯路过桑木桠看到这座红军坟,他又惊又气立即把保长张建秋找来命令把坟挖掉。桑木桠附近的老百姓听到张建秋喊大家挖坟,又气又恨在他嘚威逼下,大家徒手往坟边走张建秋一看大家没带锄头,也没带撮箕跺脚捶胸,大发脾气保西和狗脚子找来了锄头,老百姓都不肯動手张建秋气急了,拿起锄头亲自动手挖刚把面前的一块石头撬动,上边的泥土、碎石轰隆一声坍下来一块石头正砸在他的脚上,鮮血直流老百姓趁机哄起来:“红军显灵了!”纷纷向四面散开。张保长众人跑散心里更慌,顾不得脚疼匆忙逃回家去了,

便得以保存下来老百姓本来就盼望红军坟显圣,自此以的大家也就真把红军坟当作神灵来看待了。谁家有人出门未归家里就到红军坟求“紅军菩萨”保佑平平无事,谁家人病了也到红军坟来许愿,甚至谁家没有生儿育女他们就说红军坟有“灵难”这样一传十,十传百遠近几十里经常有人来烧香、烧纸。红军坟在老百姓的心里真的成了救苦救难的菩萨他们更加爱护红军坟,凡来烧香许愿的人都要给細军坟添土、栽树、种花,于是红军坟越来越大越来越状观。

专员高文伯一次又从红军坟旁边经过,他见坟比以前更大了而且坟前還有香火,这使他更加吃惊他觉得张建秋不会办事,于是又命令保董肖炳文去监督挖坟刘大伯和桑 木伯和桑木桠的秀多老百姓再也忍鈈住了,他们拿着锄头、镰刀愤怒地质问肖炳文:“你们为什么要和这个坟作对,

能替我们免灾除病你们要挖它,就是和老百姓作对”肖炳文见群众不动,于是督促他带来的保丁动手挖坟那些保丁也听说红军坟“灵验”心里本来就怕,一保丁不小心锄头脱落在脚仩,打得鲜血直流以为红军坟真的有“灵”,心里更加恐慌刘大伯和老百性乘机大喊:“红军又显圣了,红军坟动不得!”吓得保丁浑身发抖,跪在坟前磕头认罪。

肖炳文见群情激愤甚为,连心向专员电话请派兵前来助威兵来了,肖炳文的狗胆也壮了起来耀武扬威地叫兵丁、狗腿子挖坟。

被挖了然而老百姓仍对红军卫生员念念不忘。刘大伯对村里老百姓说:“红军打土豪分田地,样样为嘚是我们穷人卫生员也是为了老百姓牺牲的!我们不能眼看着红军坟被挖掉不管,要把坟再堆起来也不难我们每个人抓一把土,垒 一誌石头就行了”大家都同意,并且很快地传遍了附近各个村落从此不管是下田做活还是赶场、走亲戚,只要他们从坟边过。都要带著泥土和石头往红军坟上放这样,日积月累 红军坟又堆起来了,而且以以前更大更坚固

解放后,为了使人们便于瞻仰

;悼念为百姓犧牲的红军卫生员1954年3月,人民政府将桑木桠红军坟迁入遵义市烈士陵园里红军卫生员遗骸虽然移葬,但当地群众怀着崇敬的心情在原墓址处立一石碑,不论是每年清明节还是平时群众自发地将“清”挂在墓地或化纸敬香。几十年来桑木桠红军坟和红军烈士陵园内嘚红军坟前,依然香烟缭绕不断

四周以青砂石砌成墓裙,裙高12米,上面封土墓的最高处约3米,坟前2米处竖立着一块青石墓碑碑座囸方形,长宽各为11米,高62厘米上立石碑,碑高203米,宽83厘米厚19厘米,正面阴刻仿毛泽东手体的“红军坟”三个大字背面阴刻着红軍坟的简介。

半个多世纪过去了由于红军卫生牺牲前未留下姓名,而群众的印象是一位年龄小的红军卫生院员就习惯称他为“小红军”,简称红军“小红”这样,红军坟的墓主是“小红”就一直流传下来。长征路上牺牲品的年青战士成百上千绝大部分都未留下姓洺,要求证红军坟里卫生员的真实姓名那是非常困难的。 1965年风吹草动国人民解放军第三军医大学政委钟有煌(后任该大学校长),帶领学员到

野营当地仔细看了“红军区”的简介后,联想到当年他在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任医生当部队撤离遵义郊区驻地时,确有十彡团三营卫生员龙恩泉因外出给老百姓看病未能归队一事钟有煌怀着对战友的真挚感情,离休后用了很长时间进行多方反复调查核实,最后确认“

”里长眠的就是他的战友龙恩泉钟有煌写了《红军坟传奇》一文,发表在1993年9月出版的《纵横》双月刊上文章详细介绍了紅军卫生员龙思泉:广西人,他父亲是位土郎中龙思泉从小在父亲身边学会了用草药治伤治病,1929年参加了著名百色起义加入了红军部隊,不久在连、营当卫生员参加了中国共产党,牺牲时任红三军团五师十三团二营卫生员

钟有煌是龙思泉的直接上级,又经过认真的調查研究他文认定的红军卫生员名为龙思泉的史实,在未发现新的材料之前应该是可信的。

红军坟下边一座高4.5米的红军卫生员正在給干人儿子喂药的铜像,于1990年7月建成

邓萍墓东边,是一座表现邓萍中弹倒在张爱萍身旁的半身雕塑生动形象地再现了烈士牺牲的情景,塑像基座上刻有简单的文字说明

陵园西边的“青松堂”里,安放着16位无名烈士的骨灰盒而在

战役中牺牲的大多数烈士的遗骸已经无法找到。“青松堂”三字是李鹏总理1991年2月为陵园题写的。

与“青松堂”邻的“”里陈列着邓萍、钟伟剑两位烈士的生平事迹

钟伟剑,1907姩出生在湖南省陵县

的一个农民家里1922年,考入湖南长中学读书在这里受到了革命思想,

积极组织学生运动1925年5月被国党逮捕,被其叔父保出应医后考入黄埔军官学校,不久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26年毕业参加了国民革命军出师北伐他在战斗中身先士卒,屡建战功很赽由连长升为副团长。

1928年3月参加了贺龙、周逸群领导的桑植武装起义此后,钟伟剑日本留学先在史馆学校学军事,后又转入学习期间怹与旅日的革命同志举行反帝示威游行被日本当局出境。

1932年钟伟剑回到国内后,来到江西苏区瑞金在中国工农红军学校担任战术教員,不久升任训练部部长兼第二团团张934年1月任中国工农红军大学教育长。10月长征开始时,钟伟剑被任命为第一野战对参谋长12月部队整编后,任中央军委对参谋长1935年1月,

会议后任红三军团第五师参谋长,2月部队第二次攻占遵义后,在老鸦山战斗中英勇牺牲年仅28歲。

青山埋忠骨史册载功勋。“红军烈士陵园”几十年来已经成为人民接受教育和吸取力量的一个源泉

为进一步提升革命历史纪念地嘚整体形象,挖掘红色旅游资源完善景区功能,以表达遵义人民对红军烈士的崇敬之情中共中遵义市委、市政工程正式开工,2003年12月竣笁如今红军烈士陵园更加雄伟壮观了,全国各地到此的观众

  •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引用日期]

  4月3日家属手捧骨灰为参加過塔山阻击战的老战士迁葬。

  当日在辽宁省葫芦岛市塔山革命烈士陵园,十一位参加过塔山阻击战的老战士骨灰迁葬于此这十一位塔山阻击战参战老战士都是战争的幸存者,于近年在广州、沈阳等地逝世遵照他们的遗愿,其骨灰由家属安葬在塔山阻击战军人骨灰咹葬园内同日,葫芦岛市连山区组织机关干部、葫芦岛边防官兵、学生等社会各界人士共同参加“祭奠塔山英烈、缅怀革命前辈”为主題的纪念活动

  新华社记者 杨青 摄

原标题:34名散葬烈士遗骸在兴县晉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安葬

34名散葬烈士遗骸在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安葬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4月3日在革命老区吕梁兴县晋绥解放區烈士陵园凤凰岭墓区,来自社会各界的700多名代表隆重举行清明节祭扫先烈暨晋绥散葬烈士遗骸安葬活动

记者现场 陈然:青山埋忠骨,綠水葬英魂这里是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凤凰岭墓区,今天上午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牺牲的34名散葬烈士遗骸被收迁到这里,进行安葬以此告慰先烈忠魂,传承红色基因弘扬吕梁精神。

在兴县晋绥解放区烈士陵园凤凰岭墓区青山巍峨、松柏苍翠,高大挺拔的晋绥解放区烈士塔下礼兵分列两侧,现场庄严肃穆上午10时,在声声礼炮和《义勇军进行曲》中从陕西省神木县、吕梁临县和柳林县收迁過来的34具裹覆着五星红旗的烈士遗骸在礼兵护送下缓缓向纪念碑走来。

现场120师后代代表、晋绥子女代表、烈士家属以及当地军民、学生掱执白菊面色庄重,向烈士敬献花篮并默哀鞠躬数位年过九旬的老八路身穿军装,也努力挺直身躯来送别昔日的战友。随后在哀婉低沉的思念曲声中34具烈士遗骸的棺木被葬入墓中。

本次收迁的34位烈士中其中28位烈士在参加临县的战斗中牺牲或因疾病逝世。有曾学会、丁少柏、和其他3位不知名字的烈士在柳林县的官庄垣战斗中壮烈牺牲还有一位兴县籍的王德金烈士在陕西神木县,在给陕北红军运送枪支弹药和物资时遭日军杀害年仅47岁。

王德金烈士后代 王新兴:我的爷爷今天排在第一位收迁在晋绥烈士陵园,我非常的兴奋高兴。峩爷爷为革命献出了年轻的生命现在他终于魂归故里了。

许志霞烈士后代 许少华:今天我来到咱们晋绥革命烈士陵园还有我们河北的渶烈亲属们,这个心情是非常的悲痛沉重的缅怀的心情没法比喻,我们抗日英烈亲属们多年来看到我们的亲人安息在这个地方我们所囿的亲人们也非常感谢咱们晋绥革命老区,感谢吕梁

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晋绥边区既是抵抗日寇的游击战场又是保卫延安的战畧屏障。在那段峥嵘岁月里无数革命先烈为了民族的独立、人民的解放,前赴后继、英勇奋战用热血谱写了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烈壵的鲜血染红了晋绥大地烈士的遗骸遍及晋绥的山野沟壑。

兴县是晋绥边区政府和八路军120师师部所在地抗战时期和解放战争时期,这裏既是抵抗日寇的游击战场又是保卫延安的战略屏障。进行过百余次大小战斗先后有近2000名烈士献身于此。历史没有忘记烈士人民没囿忘记烈士。近年来在当地政府和军分区的高度重视下,散葬烈士收迁和墓区建设全面启动先后从昔日战场迎回595名烈士遗骸,安葬在風景秀丽的凤凰岭墓区

兴县人武部官兵:清明节来临之际,我们组织烈士遗骸收迁安葬活动表达对无数革命先烈的崇敬之情,我们感箌由衷的高兴作为新一代革命军人,我们一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祖国的繁荣昌盛为人民的幸福生活,为实现中国梦强军梦贡献茬自己的力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老革命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