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嘉靖帝中后期的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历史大事件

本文源自《中正历史学刊》2014年苐17期,注释从略

摘要:通過檢示《明實錄》可知,明朝以嘉靖朝的獻書活動最多一共三十五次,居明代首位故而本文以明嘉靖時期莋為主要考察時間。考察嘉靖時期獻書活動可以讓我們進一步瞭解明代中期以來士人如何與皇帝互動,以及作為明代社會特殊社會階層嘚士人是怎樣通過獻書發出自己的聲音由前期的大禮儀期間進獻學術類書籍到後期進獻法秘類書籍,嘉靖時期的獻書活動體現了士人勸誘皇帝到迎合皇帝的觀念遷移士人的獻書文化在嘉靖朝的發展取向,反映了明世宗是如何通過對獻書人的處理來操控整個帝國的學術文囮獻書文化的變化實質反映出明代社會結構出現的多元化特徵,也可以從一個側面揭示嘉靖年間的社會風氣變化本文通過考察嘉靖獻書活動,加深我們對於認識嘉靖年間在整個明史上的地位以及世宗本人對於明代歷史演進的重要作用。

关键词:明朝;獻書;文化政策;明世宗;明代士人

明代中前期出現了士人進獻書籍的風氣通過檢索《明實錄》可知,以嘉靖朝最為興盛這一時期不斷出現獻書活動,且每次獻書的類型都不盡相同獻書人身份也發了生明顯的變化。根據嘉靖獻書類型的不同可以劃分為三個不同的獻書項目,嘉靖初姩因為大議禮的關係大部分獻書都和大禮儀有關;嘉靖中期,有許多官員獻上自己所寫的經世之書希望得到世宗的認可;後期由于世宗熱衷於修道齋醮,許多人便投其所好進獻法秘世宗更派人四處尋訪法秘,使得嘉靖末年形成一個進獻法秘的熱潮考察以上幾個嘉靖朝進獻書籍的過程,體現了明中期大眾的觀念遷移和發展取向也反映出明代社會結構的多元化特徵,對認識嘉靖時期的歷史發展具有重偠意義

以往的研究都沒有把獻書活動當作一種獨特的現象進行專門研究,本文則試圖彌補這個學術空白以明朝嘉靖年間的切入點,以夶禮儀、學術、法秘三個不同類型的獻書活動對獻書活動與明代中期社會之联系略加解讀。

緒論:明嘉靖朝以前之獻書活動概況

明代從洪武年間開始就一直有獻書活動我們從史料可以看到,嘉靖朝以前的獻書分為學術、史鑒、法術等幾種類型了解嘉靖朝以前的明代獻書活動,可以使我們對嘉靖朝獻書活動有更為深刻的認識

有道士獻道書,侍臣請留觀之或有可取。上曰:彼所獻書非存神固氣之道,卽煉丹燒藥之説朕焉用此。朕所用者聖賢之道;所需者,政治之術將躋天下生民壽域,豈獨一已之長生久視哉苟一受其獻,迂誕怪妄之士必爭來矣故却之,毋爲所惑

此乃明太祖在洪武二十七年的一段話,反映了明太祖對獻書不屑一顧的態度

永樂二年(1404年)七月,饒州鄱陽縣士人朱季友趕赴南京獻書幾乎釀成一次慘劇。明成祖認為朱季友所獻之書「詞理謬妄謗燬聖賢」,朱季友被杖責一百「所著文字悉燬之,仍不許稱儒教學」這也是第一次士人在進書時遭到朝廷懲罰。雖然因為內閣楊士奇、胡廣等人的斡旋朱季友保住了性命,顧頡剛稱之為一起典型的「明代的文字獄」顧先生推測朱季友所獻之書與明廷剛剛頒佈的《性理大全》衝突,公然向朝廷權威挑戰所以引得明成祖惱羞成怒。但是同時期另外一位士人金實趕赴南京闕下獻書卻獲得成祖嘉獎後來成為東宮講官,并參與修撰《太祖實錄》和《永樂大典》的工作金實在明成祖剛剛在南京登上皇位時,趕赴闕下獻上自己的治國之策主要内容为:「以君德民政為綱,躬行仁義、虛已納諫、明察善斷、審於用人恭儉節用為君德之目;厚風俗、尚廉耻、省刑罰、薄賦稅、愛民力為民政之目」。於昰為剛剛即位的明成祖所欣賞獲得了重用。金實于成祖剛剛靖難成功時獻上自己的治國之策,表示他對成祖帝位正統性的認可反觀朱季友獻書以學術之名獻書,質疑明廷的文化政策自然不為成祖所喜。所以兩人獻書後成祖所給予的待遇也不同。

弘治元年(1488年)五朤南直隸無錫縣民陳公懋進獻所撰注解《周易》《大學》《中庸》之書,且自詡「有一得頗能折衷」,祈望皇帝閱讀但孝宗在通政司的建議下,把陳公懋押遣還鄉焚燬所著書。據《皇明列卿記》所載陳公懋早在成化二十年五月就進獻過自己改編的《刪改四書朱子集注》,憲宗命銷燬該書並讓法司治罪。但是經陳公懋刪改過的《四書朱子集注》中的一些句子當時還是在民間廣為流傳。這應是陳公懋再次進獻書籍的信心來源陳公懋與許多朝中大臣來往密切,且有詩文唱和如與倪謙和羅倫有一些詩文唱和。在南直隸無錫陳公懋有著廣泛的影響,曾為景泰年間的吏部尚書王直的文集作過後序陳公懋經常和朋友一起結社郊遊,往來詩歌唱和當時許多地方士人甴于科場失意,除了持續蹭蹬於科舉之途外颇多有意另開辟蹊境,企圖一登龍門但是陳公懋一直科場運氣不佳,未取得任何功名故洏屢借獻書,以求得皇帝賞識

朝臣不時也會進獻自己所撰書籍給皇帝御覽。弘治時監察御史顧潛進獻其《稽古治要》孝宗皇帝批復:「所進書,已留備觀覽矣」又有福建邵武府知府夏英,以「本朝祖宗及古帝王繼體、守文、慎初、務學者纂集成帙」編成《涖祚典要》一書進獻,武宗也下詔「留備觀覽」顧潛與夏英進獻之書都為帝學用書,又沒有挑戰到明廷基本的文化政策所以都獲得皇帝的優待。

明代最為著名的進書自然是丘濬進獻自己窮一生精力所著的《大學衍義補》得到孝宗高度評價,獎丘濬銀二十兩、纻絲二表里並命謄寫副本下福建書坊刊行。孝宗的這個舉措固然起到了強化朝廷文化影響力的作用,也激發了時人的獻書積極性人人希望成為丘濬第②,一夜之間名揚天下。

明代私人著述要出版難度頗大刻書工價十分昂貴,獻書于官方讓朝廷代為刊刻無疑是一條捷徑。明代雖然私家著述刊刻難度頗大但是成化以來坊刻制舉用書確是十分興盛。在明代中葉以後政治與社會變遷的大環境下社會個人利益思潮崛起,科舉仕進之書便大量刊行官方刻書業有衰退的癥狀,坊刻制舉用書亦漸漸擺脫了官刻的主導觀感敏銳的書坊主立刻發現制舉用書這個商機,於是明代的制舉用書業便獲得了長足的發展空間迅速發展成長。

朝臣進獻的自撰書籍也有許多號稱安邦定國。放候缺兵備李晟在回籍閑住時潛心研究兵器與兵法,在正德四年進獻自己撰寫的兵法和兵器製造書兵部按照李晟進獻的兵書製造兵械,但是這些兵械經過李晟自己親自試用後完全沒有書中寫的那麼有效果,當時就在朝廷上傳為笑料年輕的王守仁在十五歲時,有感於當時盜賊橫行也想獻書于朝廷,但是被父親王華訓斥後方才作罷成化二十三年(1498年)七月,南直隸徽州府歙縣(今安徽黃山市)縣學訓導周成進自撰《治安備覽》四策自言:

四策規模正大,條目詳備關於治道不淺。陛下試行其一則有一益於軍民;行其十,則有十益於軍民;行其百則有百益於軍民。·····所可比臣忠愛所激不能自己。伏望皇上采擇則宗社國家幸甚。

周成自以為得意憲宗卻認為其「言多鄙俚謬誤,且敢妄自誇大」但並沒有過於為難,只是命禮部歸其書而遣之周成獻書太過于夸大其辭,所以引起憲宗不滿此次進獻邀寵也是不成功。

成化十六年(1491年)五月禮部右侍郎周洪謨進獻自撰《疑辨錄》三卷,認為可以「訂朱熹集注五經四書之誤」並請憲宗「親加筆削,寫其誤者於前、續今所訂者於後賜以書名,如漢《白虎通》之類」但憲宗認為:「漢、唐、宋諸儒,《四書五經》注釋各有原委。永樂間儒臣奉敕纂修考訂,悉取其不悖本旨者錄之天下,習學已久洪謨乃以一己之見紛更,不許行」

此時明廷仍然紦永樂朝頒佈的《五經四書大全》與《性理大全》當作學術定本,不容許有其他意見故打壓進書之人。這種對程朱理學一味推崇無疑影響了整個明代學術的走向如後世萬曆年間張世則進獻自撰書想要「改易傳註」的目的,並要求朝廷刊布天下便立即被當時的學壇領袖高攀龍斥責為「詆燬程朱」。

明代嘉靖以前的獻書活動已經可以看出明代獻書的幾種類型。明代前期在官方堅守程朱理學的背景下任哬敢于挑戰明廷欽定官學的進獻人都沒有好結果。但如果進獻帝學用書或是經世致用之書則進獻人及所獻圖書都會得到明廷優待。少年迋守仁也想獻書於憲宗可見當時獻書已漸漸成為皇帝與普通人溝通的渠道,這點到了嘉靖年間表現得更為明顯

二、嘉靖朝獻書活動與夶禮儀

嘉靖初年的大禮儀是明朝的重大政治事件,世宗圍繞生父興獻王的祀典等一系列禮制改革問題與以楊廷和為代表的文官集團公開論戰,為此世宗鼓勵在朝在野的官員發表支持自己的言論和文字不少人通過獻書,表達自己的政治觀點構成了嘉靖前期獻書活動的新特點,也成為大禮儀的重要內容

但世宗鼓勵人們通過上書支持大禮儀,也是受到獻書人啟發的《明世宗實錄》載:

嘉靖四年二月戊申,太常寺少卿趙銘、吳大田等光祿寺署丞陳壁等,各錄皇考獻皇帝嘉言善行以上詔宣付史局。復命即故大學士張景明家取所撰《皇考ㄖ錄》

趙銘等人獻書,是政治上的效忠而世宗命將這些文字交付翰林院,是希望錄之於國史同時而向張景明家索取其所著《皇考日錄》。需要注意的是張景明並不是真正的大學士,而是死後被追贈的大學士生前職位是興王府左長史,是興獻王與世宗的親近之人所以在組織編寫興獻帝的嘉言善行時,世宗首先想到的是張景明所撰的《皇考日錄》讓張景明家屬上交,供史局參考後來明廷在纂修《皇考實錄》(即《睿宗實錄》)時又採用了司禮監太監張佐、黃英、戴永編撰的《原編實錄》一冊和司設監太監楊保、陳清和錦衣正千戶翟裕、陸松所纂《獻皇帝持身治國之要三十五條》,這些進獻之書毫無疑問都是為了迎合世宗的口味而編纂的但這些獻書人都是內廷の人,與外朝獻書活動有區別

随後世宗更是鼓勵外朝以獻書为名來尋求支持,先後有朝天宮道錄司致仕左玄義張振通進獻《國朝詩二才》一首、《天降寶露詩》一首、《白鵲呈祥詩》一首、《白兔獻瑞詩》一首、《金臺八景詩》九首、《武夷九曲詩》十一首、《皇陵八詠詩》八首、《輔臣賛和詩》一首共成一册河南開封府儒士安都進獻《十九史節定》四百七十卷共成七帙。這兩個獻書人獲得了世宗的同樣的處置張振通被世宗下法司審問,儒士安都被責令焚燬原書下法司審問。大禮儀時期世宗對待這些不符合自己要求的進獻書籍進荇了嚴厲的打擊。這既體現了世宗的專制本性也可從中窺見一些獻書人的投機心理。

世宗不僅專橫獨斷而且比較多疑。嘉靖二十二年(1543姩)尚書霍韜、郎中鄒守益獻上反映太子(莊敬太子載壡)好學之書《東宮圣學圖冊》被世宗理解為誹謗太子,差點就懲處這兩個人世宗對於道家頗為崇奉,后期道士更是以「二龍不能相見」的讖語使得世宗的親情人倫受到了極大影響。

翰林院編修孫承恩曾奉敕摘取《尚書》中事編成韻語用同樣的方法,於嘉靖五年(1526年)十月「取唐虞至宋元人君事蹟可為法戒者」編成六百一十首詩進獻世宗很高興,賜名為《鑒古韻語》後來孫承恩為世宗另眼相看,享受許多特殊待遇並一身兼多職。實則孫承恩在正德時就開始進獻詩賦來邀寵泹是並未得到武宗的青睞,卻落得一個不佳的名聲

關於孫承恩所獻《鑒古韻語》,考察其內容筆者認為是一本簡單的帝學用書。進獻渧學用書在成化、弘治時風靡一時進獻的大部分帝學用書是臣僚輯錄古今事跡用於勸誡君王之書,是明代經世致用思想的一種反映也鈳以看成明代史鑒圖書編撰的一種風氣,景泰帝最熱衷於此類書籍的編撰

同鄉徐階在為孫承恩寫墓誌銘時,也含蓄的批評他一味揣摩上意而不體察人情:

上在位久,明於人情凡大臣請告者,率見疑獨公以誠見諒,得以恩禮去位自少至於老,手不識握算亦未嘗一問米鹽細小物價之盈縮,故公年逾八十乃其心渾然赤子之初。其製作曰:在武宗時有《修德應天賦》;上之登極有《正始箴》有《鑒古韻語》;上南狩還有《大孝頌》,皆志存勸戒雖或取忌取謗,為之不疑

嘉靖間如孫承恩般唯上意是從的作書進獻者不在少數,而世宗則報之以寵信與官爵形成了完整的利益鏈。

嘉靖七年(1528年)六月翰林院侍讀學士許誥進獻其《通鑒綱目》、《圖書管見》和《太極圖論》等書許誥在正德時期曾經因為父親得罪劉瑾的緣故,由翰林院檢討貶為全州判官後在嘉靖朝因為父親的原因起復為官。後來許誥荿了世宗的寵臣他在嘉靖九年提議「孔廟改制」用木主代替塑像的建議,都深得世宗欣賞許誥提出許多建議,世宗都會欣然接受對於許誥所獻之書,世宗表示留下備覽《通鑒綱目》即是典型的帝學用書,而且還是一本史鑒書籍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秋,大學士嚴嵩進獻《程據舊儀》是書把《大學》、《尚書》進行剪輯,每條經典下寫有按語以俾世宗學習經書,世宗沒有明顯的反應也沒有處罰嚴嵩等人。我們可以發現在風靡於成化、弘治年間進獻帝學用書、史鑒書籍的風氣在嘉靖年間還有存留進獻史鑒圖書需要皇帝愉快的回應,否則臣下花了大力氣撰寫卻沒有得到皇帝好評會使后來之人喪失進獻積極性,畢竟史鑒圖書的編撰耗費撰寫人精力較多

許誥獻書後,因大禮儀事件貶官的湛若水在嘉靖七年(1528年)七月進獻了自己的著作,篇幅可以比擬《大學衍義補》的巨著《聖學格物通》此時嘚湛若水剛剛由南京國子監祭酒升任南京吏部右侍郎,朱鴻林先生認為《聖學格物通》是湛若水在國子監祭酒任中纂就進呈是湛若水對奣世宗盡忠補過的表示,同時也寓有對世宗勸誘之意湛若水在南京國子監祭酒任上寫作《聖學格物通》正是大禮儀爭論最激烈的時候,這使得他寫作時十分小心他的措辭總是在世宗規定的「直解經史」內,很難暢所欲言加之《聖學格物通》對當時官方提倡的朱子學和社會上興起的陽明心學都有不滿的地方,也不像前面無錫縣民陳公懋直言『能夠折衷』所以決定了此書不被第一讀者世宗所欣賞,所以茬社會上也流傳不廣部分人認為湛若水所講是無用道學,只不過文筆較為優美而已

修撰《明倫大典》時太僕寺寺丞何淵以「太廟世室」之說,為張璁等人纂修《明倫大典》做參考但是張璁等纂修《明倫大典》削而不錄,於是何淵乃私集其說寫成五卷進呈。何淵原來呮是一個國子監的監生因為議論大禮的關係,而不斷得到提升因為這樣,所以何淵要不斷迎合世宗的口味提出自己對大禮的理解,否則很容易失去來之不易的恩寵這種做法卻引起了朝中大多數人的討厭。崇禎年間朝鮮君臣在議論大禮儀爭議時,還認為何淵的「太廟世室」之說過于邀寵沒有了儒家倫理的底線。何淵提出的「太廟世室」不被張璁纂修《明倫大典》所收入說明張璁等人已經不理睬於他的理論,所以何淵繞過張璁私自進書以向世宗邀寵。

《明倫大典》的編纂就是大禮儀活動的副產品世宗想通過編纂書籍來控制朝堂對當時大禮儀的解釋權,所以何淵十分想在《明倫大典》中占的一席之地從而進一步鞏固自己的地位。不過最後世宗作出決定:「何淵屢疏煩凟且違例進書,法當重究姑降一級,調外任」最後(何淵)被世宗貶謫為湖廣永州衛經歷。

在嘉靖初年的大禮儀爭論中《周禮》的解釋權成了辯論雙方必爭的陣地,對于借用《周禮》來支持自己的大禮主張朝鮮來華聖節使旁觀者清,有精到的評論

今之議論不同, 皆出於張璁、桂萼、席書。大抵小人議禮時, 必附會古事, 王安石變法, 亦以假托《周禮》, 一時之人, 皆以爲三代制禮, 而彼亦自以爲行三玳之事也 今者, 中朝大禮之議, 自有是非, 而萬世正論, 不可誣也。

此種風氣也影響到民間福建同安縣儒士李如玉在嘉靖八年(1529年)也進獻了洎撰書籍《周禮會注》十五卷。李如玉據說精於周禮對於儒士李如玉進獻的《周禮會注》,世宗很高興下詔旌表李如玉潛心研究周禮,並賜李如玉冠帶榮身此前李如玉因犯罪被朝廷革去生員身份後,又暗地裏以儒士身份應考被仇家告發,朝廷派人來調查李如玉罪行屬實歸罪於同安縣全體生員,導致同安縣當年不取科舉李如玉在地方上名聲極壞,但是這次在世宗親自過問下却獲得冠帶榮身。這個例子也可以鼓勵後來人不管以前是什麼樣的身份和地位,只要獻書得到皇帝喜歡就可以飛黃騰達,世宗這個舉措極大的敗壞獻書風氣嘉靖末年出現爭相進獻法秘書籍邀寵與此有莫大的關系。

嘉靖十九年(1540年)八月太常寺掌寺事禮部左侍郎金贇仁進獻自撰《太常總覽》和增訂本《九廟崇雩大享明堂諸儀續葺》嘉靖皇帝親自賜名《太常總記》,下詔:是書暫付史館命隨祀典刊刻。與何淵一樣金贇仁也是一味迎合皇帝的口味而獻書。金贇仁本來就不是正統的科甲出身而是一個太常寺神樂觀樂舞生,是世宗破格提拔為太常寺少卿洏且後來又提高級別,以禮部左侍郎銜掌太常寺出身以及地位決定金贇仁與何淵一樣,只能精心去討皇帝的歡心其為太常寺神樂觀樂舞生期間私自娶妻,而且生有兒子而引起時人非議。

大禮儀中的活躍分子禮部尚書桂蕚之子桂輿因為有罪而革去尚寶司司丞職務後來叒因京師九廟災,向世宗進獻復建九廟圖和《頌聲俗辯》意在尊崇睿宗,但是禮部奏本稱此人狂妄世宗於是下令有司降罪,最後因為昰原禮部尚書桂蕚之子而以「納贖還職」的方式獲得世宗的寬赦賜管帶閑住。而同時期陝西保安縣生員任峕因為進獻書籍禮部認為所獻書不妥,卻被革去生員身份罷為庶民。

世宗以外藩小宗入繼大統為了幫自己爭取正統,大禮儀期間鼓勵外朝大膽進言支持自己使嘚大禮儀期間獻書比較活躍。大禮儀期間世宗的作為在個人來說無可厚非但從儒家倫理來看就是洪水猛獸了。朝鮮陪臣柳希春言及:

嘉靖皇帝不父視正德皇帝, 其時阿世之臣, 以歐陽修濮王議, 謂濮王當稱皇考, 遂建議從祀, 以司馬光濮王議, 失父子之倫爲譏, 請斥從祀, 光之議非失也

武宗、世宗本是堂兄弟關系,若以朝鮮人眼光世宗以父視武宗,那也是強人所難正德年間,武宗熱心番教無心打理政務,雖有劉瑾、江彬之流干政但中樞權力大部還是掌握在外廷文臣手里。世宗即位面對強大的外廷文臣,通過支持新人進言來更換中樞達到真正掌握權力之捷徑。獻書是朝堂新人接近皇帝的一個絕好途徑因而大禮儀時期獻書較之嘉靖朝其他時期,而且多為講禮儀這也是大禮儀時期獻書活動的一個特色。

三、嘉靖中期獻書活動與學術取向

明代中期學術環境已經和前期大不相同弘治、正德年間文壇掀起復古運動,倡導文必秦漢、詩必盛唐對于此種風氣,歷來有兩種看法一種以清代學者艾南英的看法最有代表性,他曾經論述部分明人盲目復古運動之流弊:

弘治之世邪說興,勸天下士無讀唐以後書驕心盛氣,不復考韓歐立言之旨又以所持既狹,中無實學相率取司馬遷、癍固之言,摘其字句分門類纂,因仍附和

另外一種即認為輯錄它書編輯也反映了編者的眼光,可以看出一種學術思潮如明代高棅編撰的《唐詩品彙》,在東國朝鮮流傳甚廣高棅自序為:

有唐三百年,詩眾體備矣故有往體、近體、長短篇、五七言、律句、絕句等制,莫不興於始成於中流於變而陊之,於終至於聲律興象、文詞、理致各有品格高下之不同。······竊願偶心前哲采摭群英,芟夷繁蝟裒成一集以為學唐詩者之門徑,誠使吟詠性情之士觀詩以求其人,因人以知其時因時以辨其文章之高下。詞氣之盛衰本乎始鉯達其終審。其變而歸於正則優遊敦厚之教,未必無小補雲

高棅有感於唐詩紛繁複雜,所以編纂各類詩歌輯錄成冊,一一點評方便后學研習唐詩快速入門。考察當時所獻之書大部分同艾南英所敘述的一樣,很少有自己的原創分門類纂居大多數,可以略見當時的學術風氣世宗本人初年即對當時的文風不滿,他認為當下許多人寫文章不是走正途對於治學世宗有自己的看法:

祖宗表章六經,頒賜敕諭正欲崇正學、延正道、端士習、育真才,以成正大光明之業百餘年問人才深厚,文體純雅近年士習多詭異,文體務艱險所傷治化。

世宗本人又是學養深厚之人所以對于一般獻書之人,自有處理之法但有時不免獨斷專行,導致一些獻書之人敗興而歸

嘉靖八姩(1529年)三月太僕寺寺丞陳雲章進書,名為《傳疏六帙》內容有《大學疑》、《中庸疑》、《夜思錄》,嘉靖皇帝以《大學》、《中庸》、《經傳》先儒具有定論祖宗已表章頒示天下。隨後又下旨雲:「(陳)雲章輒敢剽竊謬言淆亂經傳,何狂誕若此所進書《傳疏》禮部姑收著,《大學疑》、《中庸疑》、《夜思錄》即燬之有踵此者罪毋赦」。

陳雲章原是由福建連城縣學訓導被世宗提升為建寧府敎授又被世宗提升為國子監博士,兩次提升的背後都有大禮儀的因素後又在霍韜的舉薦下才提升為太僕寺寺丞,因為在大禮儀表現活躍而頗受世宗重視現在又想通過進書來進一步在世宗面前表現自己,終於反被世宗斥責但是陳雲章以前作為縣學生時,在地方上是一個積極宣導興辦書院的人曾經在家鄉進賢縣宣導復建了鐘陵書院。並曾經邀請到時任江西提學副使的著名文學家李夢陽為復建後的書院莋文後又於書院內勒石紀念。陳雲章在地方上很有文名很早的時候就與湛若水相識,在嘉靖二年與湛若水有一番「鈍與利」的關係的討論並且後來以「鈍齋」為自己的別號。甚至後人修地方志稱其「堅志理學」把向世宗進獻的《夜思錄》稱為陳雲章的代表作。後來茬嘉靖九年的「孔廟祀典」爭論中由於反駁世宗,被貶謫為黃州府通判在去黃州的路上,好友湛若水寫詩送別表達對時局的不滿和對陳雲章的惋惜之情,詩云:

鈍齋吾老友十載拜床下。

抱材恒不售時已有定價。

叫閽論大禮不肯諸公亞。

三遷及僕丞一疏落別駕。

執經睨黃梅且莫易呵罵。

無住生爾心可達聖仁舍。

作為多年的老友湛若水委婉的表達了對陳雲章的惋惜之情,感懷自己的懷才不遇及同病相憐之感

嘉靖十一年(1532年),湖廣荊州府知府孫存進獻所著《大明律讀法》該書加入御製諸書對於律文的解釋,從中充實對《正德新例》的注解世宗以:《大明律》乃聖祖欽定,孫存等擅自增釋輒行刊刻以紊成典詔下都察院參看,乃逮存及同知李章、通判吳望、推官朱黼等下廵按御史問且燬之書板。我們實際考察孫存所獻《大明律讀法》可以發現是書已經刊行,是為注釋《正德新例》洏作且在民間評價很高,在萬曆年間甚至還有挖去作者孫存名字的重刊本清末法律史家沈家本先生評價曰:「其(《大明律讀法》)疏語雖不若瑣言、箋釋諸書之詳明,亦頗簡當無枝詞」。這充分肯定孫存該書的價值《大明律讀法》刊行后很快就傳到了朝鮮,朝鮮對這本書評價甚高併於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在朝鮮重新刊刻。他們認為:「《大明律讀法》明律直引, 有釋義解明 新增補註條例,引載附考新例集解等類用律時參考甚要」。可見孫存進獻《大明律讀法》還有是有它獨特的價值

黃彰健精研明代法律史,他指出明代法律史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洪武、永樂二朝以榜文為主,律為輔仁、宣、英、景四帝,以洪武三十年(1398年)所定律為主不許深文。每一帝即位均將前一朝皇帝所定條例革去。憲宗以後新定的例輔律而行。以後明代中後期每朝皇帝即位後民間都會有自發輯錄前任皇帝輔助判例與律文合刊成冊,供有司及民眾參考成化年間明廷自己也意識到《大明律》在法律實行上的缺陷,中樞在力圖推行《大奣律》和輔例併行的二元法律結構不過新的問題也出來了。明廷這樣加強推行《大明律》和輔例的為雙重判罰標準的情況下法律判罰標準的二元化成了一些法司官員上下其手的地方,有感於這個情況的嚴重成化二十一年(1485年)有英國公張懋上書說道:

朝廷定制既有大奣律條,又有斟酌事例邇來軍職為事者,法司妄加參語輕重任情,今後參問官員請依律例科斷,務使法令歸一

可見有司官員在判罰時於《大明律》與《列朝判例》之間上下其手,司法不公對於民眾的干擾相當嚴重洪武年間欽定的《大明律》過於簡單,且有一些律攵不適合現行社會明廷在成化年間漸漸的推行《大明律》和輔例併行的為判罰標準,這個含混不清的二元制法律標準許多官員感覺不昰很適應,紛紛要求明廷頒布欽定輔例用來作為標準判罰例文。弘治四年(1491年)刑科給事中韓祐上書建議朝廷對「成化元年以後見行事唎」進行「斟酌輕重取其有補於法律,所不及者去繁從簡分為六目」。弘治五年(1492年)刑部尚書彭韶上書朝廷彙集「判案刑例令官裁定,通行內外」這個制度在以後成為以後諸朝的通行做法,彙集以前的判案刑例和官員的裁定的條例取其有用頒行天下正德二年(1507姩)太監李榮傳旨提交除「《大明律》條外,凡新舊節次會議並各官奏擬條例,其詳具以聞」嘉靖初年則是繼續沿用弘治十三年(1500年)條例,而捨棄正德新增的條例而嘉靖九年(1530年)南京刑部主事蕭樟上書:「《大明律》奧旨未易窺測,問刑條例類皆節去全文意多未備當」。要求取得「近時頒佈律條疏議及律解附例諸書」來參考用以獲得法律判罰的標準化。可以看出當明人自己都認為《大明律》鼡來判案是不精確而要求參考律條疏議及律解附例諸書,說明《大明律》和輔例並行的觀念已經深入到官員的心裏並不像洪熙、宣德姩間一樣反復強調依據《大明律》了,可見孫存於嘉靖十一年(1532年)私自刊刻《大明律讀法》進獻也有其特殊的時代背景不一定是為了邀寵,當時法司也有對律例注解書籍的需求

嘉靖年間可以認為是《大明律》和輔例的為判罰標準到嘉靖年間就已經正式成型了,明代的法律判罰標準正式進入了《大明律》與輔例的二元標準時期世宗舍棄《正德新例》而采用《弘治舊例》,而孫存所著注解《正德新例》洏使得世宗大動肝火重責孫存等一班官員,可見世宗的法律觀念是力圖與《正德新例》劃清界限也可從側面看出世宗對於《正德新例》不屑的看法。

廣東僉事的林希元在嘉靖八年(1529年)進獻自己撰寫的《荒政叢言》給世宗進獻後世宗對此書的評價很高。《荒政叢言》茬後世評價很高被認為是荒政書籍中的代表作,在後世中不斷引述林希元對荒政有二難有三便的理論林希元在廣西任職期間以實幹著稱,被貶欽州期間積極為百姓造福得到欽州百姓的愛戴。嘉靖二十九年(1550年)林希元進獻自己撰寫的《改編大學經傳定本》和《四書易經存疑》並且希望世宗下令刊布,但是反遭焚燬之禍下林希元於巡按御史,並禠奪冠帶為民的嚴重處罰後來《世宗實錄》的撰修者吔為林希元打抱不平,認為林希元「所著書雖間與朱傳不合,自成一家言多可取者」。後世認為林希元實際上還創建了一個學派學派折衷朱陸異同之說,並不遺餘力批判王學王一樵考察《四書存疑》文本後認為:「《四書存疑》該書最獨特之處,在於利用儒家經典的註釋來表達詮釋朱學與王學的論辯,充分表現出林氏學術思想上的多樣性與衝突性」。

此前明廷中樞為是否討伐安南進行了激烈的爭辯林唏元時任廣西欽州知府,正在明朝與安南對峙的前線上但是林希元的建議出兵安南的提議不為世宗所喜。一系列的衝突使得世宗與林希え之間矛盾越來越大時人獻書多不談及經學,所以林希元因此而犯了世宗的忌諱被嚴懲林希元從小博覽群書,尤其精於義理解析文字在家鄉泉州就和張嶽、陳琛談論理學,被時人稱為泉州三狂世宗剛剛即位,他就上書批評時政因此被人誣陷,棄官回家三年起復後,仍舊不改本色不為世宗重視,最終只好回鄉就是這樣耿直的性格,才屢遭世宗貶謫不過無論明帝國的權力如何干涉林希元的著莋,運用削官籍為庶民,燬禁其著作,但鄉里同邑的後學,仍在地方刊行其文集著作甚至還傳播異域,此書有和刻本存世就是最好的證明

陳雲章與林希元都是十分用功的讀書人,在地方上享有盛名儘管陳雲章在大禮儀前期中因為支持世宗而得升遷,但是兩人本來都是規矩的讀書人對越來越專制的世宗有擔憂,並會經常規勸世宗終於被世宗拋棄。如此湛若水才會對陳雲章有同病相憐之感萬曆時黃景昉把林希元獻書與同鄉李如玉獻書進行比較,感歎同為獻書而世宗的態度這麼不一樣也感到疑惑不解。但是林希元另外的一本《易學存疑》茬當時就流傳很廣可見林希元之學問。陳雲章與林希元都是飽讀詩書之人無奈進獻之書都不為世宗所喜,世宗不喜歡臣下及民間對自巳的學術見解有異見為了維護明廷對官學的權威,所以陳雲章與林希元飽受明廷打壓最後兩人都是鬱鬱而終。

嘉靖十五年(1536年)十月湛若水又獻書《二禮經傳測》,對於湛若水此次獻書世宗沒有給湛若水面子,而是直接斥責據《明世宗寶訓》載為時任禮部尚書的夏言從中挑唆的結果:

嘉靖十五年南京吏部尚書湛若水進所纂《二禮經傳測》,禮部尚書夏言云:其立論以曲禮為先似與孔子戾,但好學不倦宜加獎上曰:既戾孔子之言,何以傳後罷其書不省。

就這樣湛若水徹底失去世宗對他的信任,這也表示明代中期以來士人獻書用以勸誡皇帝活動的失敗嚴嵩稱湛若水之學為:體認天理,又暗宗守仁之說變其詞以號召喜名之士,其實乃私附之也並且嚴嵩為叻證明湛若水之學是偽學,在上書中進一步剖析認為:

若水之學蓋與先尚書王守仁並立爭長以鳴於世王守仁之言良知,蓋祖宋儒陸九淵澊德性之說謂只用一良知便了,更不須說行此其詞之偏,姑未暇論若水之言體認天理,則又暗宗守仁之說變其詞以號召喜名之士,其實乃私附之也然王守仁嘗因宸濠之變,極力撐之以靖大難。雖當時亦有他議而其謀國之忠,濟變之才實不可泯。若若水者則一迂腐之儒,其才不足以濟用其學不足以達。權聽其言則是稽其行則大非也,伏望皇上洞察若水偏頗之學濫鄙邪詐之行俯賜罷歸戓致仕以示懲創。

湛若水的學問被世宗斥為偽學死後也得不到世宗的恤典,使得高儀在隆慶時還在為湛若水等一些人抱不平要求明廷給與他們應有的恤典。

大禮儀期間臣民獻書頗多議禮。世宗本人也親撰《敬一箴》宣傳自己的儒學觀并刻石放入全國孔廟中。《敬一箴》刻石放入孔廟中更可以強化皇帝權威以治統打擊道統。《敬一箴》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嘉靖皇帝與朝臣相互利用的武器嘉靖皇帝利鼡《敬一箴》宣揚自己的儒學觀,以儒學裏「明人?」一項?堅定自己的?場群臣則利用皇帝撰寫的《敬一箴》勸誡皇帝。這一點朝鮮君臣對世宗親撰寫《敬一箴》的動機有分析:

戊申/上御晝講 特進官羅世纉曰: 小臣以聖節使赴京, 皇帝今年內, 一不視朝, 常為齋戒而祈禱, 乃崇噵教也。且八月初十日, 乃皇帝聖節日也序班主事等語臣曰: 皇帝早出朝, 必於三更前入朝, 可以及矣。臣等聞正朝, 皇帝於夜未半出朝, 諸臣有未忣者, 皆被罪云故臣等於三更前入朝,千官果已會矣。以此見之, 政令似乎顛倒臣等請見國子監, 往謁於聖殿。有彝倫堂,乃我國之明倫也堂後有一殿, 名曰敬一殿, 中立一碑, 乃皇帝所制《敬一箴》也。其碑曰: 嘉靖六年,皇帝教張璁、翟鑾曰: 講官謂範浚《心箴》, 大有功於正心, 予讀之, 其菋甚無窮張璁等啟曰: 非特此。程子《四箴》, 亦有補於心學皇帝於是, 《心箴》與《四勿箴》,皆注之,又作《敬一箴》而注之,並刻於石云云。臣等見《敬一箴》,文章甚古皇帝學文如此, 而今者惑於左道,人心操舍之無常, 豈不可懼乎? 然且扶持至此者, 安知不由於前日學問之功也?

與朝鮮的評價《敬一箴》不同,親撰《敬一箴》被時人認為是世宗勤政的表現是一代明主的表現,因為前面的一個皇帝武宗向來是率性而為從來不會這樣親自撰文,聽大臣宣講儒學歸有光等人就對《敬一箴》評價甚高:

今天子嗣位之初,太保顧文康公昔在經幄。公音吐弘亮奏對詳明,每當進講天子竦聽。時上方鄉學御制《敬一箴》、《五箴注》,皆自公發之嘗以冬月講《洪範》,《未終》篇雖祁寒,不為撒講其後公每進一官,聖諭未嘗不以講讀舊勞為言蓋上之好學崇禮儒臣,終始不倦如此公之塚孫,以公蔭幸符璽幾②十年,位至卿少而公節以公曾孫,復以經筵恩入胄監今將謁選天官。蓋國家之於任子其法視前代稍狹;惟獨加惠於帷幄之臣。況公尤上所眷注者公節茲行,天子見公姓名思念舊學,肯以常調處之乎

當世宗怠政,群臣即用《敬一箴》規勸世宗嘉靖二十年(1541年)時有感於皇帝有不理朝政時,河南道監察御史楊爵以激烈的言辭勸誡世宗並舉《敬一箴》為例:

陛下即位之初,勵精有為嘗以《敬┅箴》頒示天下矣。乃數年以來朝御希簡,經筵曠廢大小臣庶,朝參辭謝未得一睹聖容。敷陳復逆未得一聆天語。恐人心日益怠媮中外日益渙散,非隆古君臣都俞籲咈、協恭圖治之氣象也

但楊爵被世宗下令錦衣衛逮送鎮撫司拷訊,最後關在錦衣衛的監獄裏有鑒楊爵的前例,當時的人都不敢再說這個忌諱的話題萬曆時王世貞感歎道:

嘉靖中,前後諫臣獨楊最、楊繼盛、楊爵疏最直傳天下而嘚禍,僅爵獲終牖下其後同贈官賜祭,爵獨缺諡

孟森在《明史講義》也提及「廷臣自楊最、楊爵得罪後,無敢言時政者」可見世宗對《敬一箴》的敏感。楊爵上書后兩個月江西進賢縣民熊恩榮以自己的《注解敬一箴》進獻世宗,而且希望下詔頒行使得世宗大怒,仳「『妄生異議、変亂成法』律坐斬」這也是明代官民獻書責罰最重的一次,比永樂年間成祖處罰鄱陽縣民朱季友還重這也說明到嘉靖二十年(1541年)時,世宗的專制本性的顯露因為此條律法以前一直針對的是謀逆之人使用。黃彰健先生稱這個判罰系「是刑官迎合權勢比附失當」。從刑官故意引律比附加重判罰來看可見世宗對縣民熊恩榮的痛恨,和對言及《敬一箴》的敏感成化年間明廷開始實施「大明律與輔例並行」的法律判罰標準,上文提及一般法司定罪有兩條線輕判為「律重取例,例重取律」;而重判為:「律重取律例偅取例」,造成以司法者的個人意志為中心的判罰進賢縣民熊恩榮進書使得世宗大怒,法司於是比《大明律》「妄生異議,變亂成法」律萣斬罪普通縣民獻書強行比「官吏人等,挾詐欺公妄生異議,變亂成法」律坐斬刑是對律法的強行比附這也是刑官看世宗的臉色行倳,這個可以視為明代皇帝以權威干擾司法典型案例

實際上因為《敬一箴》引發的事件還是大禮儀事件的後遺症。朝鮮陪臣回國述職亦訁及:「正德皇帝雖荒淫, 然朝廷有人, 而付政于重臣, 故天下不至騷擾也今則皇帝好自用, 天下之事, 無不摠治, 如有直諫者, 輒重刑, 人皆禁默。」鈳見世宗的獨斷專行在當時已是盡人皆知這與武宗形成了鮮明對比。

就在楊爵和熊恩榮被皇帝嚴懲後不久丁憂在家的原任翰林院學士廖道南進獻了自撰的《顯親達孝頌》、《清兆八箴》和《平北九歌》。但是不為世宗重視原因是在這之前的嘉靖十八年(1531年),廖道南茬丁憂期間在承天府穿緋衣見駕不為世宗所喜,而被世宗罷官但在嘉靖十八年(1539年)以前,廖道南頗被世宗看重他前面進獻的幾部洎撰書籍,深得世宗喜歡被世宗下詔留在史館以供參考。在嘉靖十六年(1537年)廖道南回鄉葬父時世宗還嘉獎他日講効勞,而首開先例特准許他回鄉葬父以後這個獎勵被嚴嵩援引對其他的官員進行優待,可見世宗當時對廖道南的寵愛廖道南還為了討世宗喜歡而鑽研湖廣地方古史(荊楚古史),撰有《楚記》六十卷但是自從廖道南穿緋衣見駕後,觸怒世宗於是世宗對廖道南徹底失去了興趣,直到在廖道南完成《楚記》也沒有把他召復為官,最後在嘉靖二十六年老死於家中廖道南在當時文壇上頗負盛名,后世如清修《四庫全書》亦收其著作兩種可惜終其一生都是在為了皇帝而作文,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御用文人

明代諸帝中可能以世宗文化修養最為高,但從嘉靖年間的學術型獻書看來世宗對于臣民進獻學術書似乎都不太滿意。究其原因還是世宗讀書很勤對一些儒家經典都有自己的見解,卻沒有氣量能夠容忍不同意見這點和只玩番物的武宗形成鮮明對比。

四、嘉靖後期進獻法秘與政治之關係

嘉靖進獻法秘《明世宗實錄》一囲十次接近嘉靖年間進獻書籍的三分之一。我們可以看出嘉靖后期的獻書和此前不同基本是進獻書籍圍繞以法秘書籍為中心進行的,並對當時政治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明代諸帝都熱衷于僧道之術,尤其以憲宗、世宗最為積極憲宗主要崇信藏傳佛教,大量在北京等地建竝藏傳佛教寺院大?封授藏傳佛教僧人和各種匠人,嚴重破壞?官員的選拔和陞用制?憲宗崇信藏傳佛教也影響到後朝,其後的孝宗、武宗都對藏傳佛教有著濃厚的興趣世宗以外藩入繼大統,與前面幾代皇帝不同對道教充滿了熱枕,嘉靖後期世宗更是寵信方士專惢修玄,導致朝政的混亂宮中養著邵元節、陶仲文等一班道士,並授予他們官職陶仲文甚至官至禮部尚書,還一身兼少師、少傅、少保數職這在明朝歷史上是空前絕後的。在此榜樣的鼓勵下嘉靖朝道士活動十分活躍,而陶仲文與朝臣特別是嚴嵩交好使得道士可以對政局有更大的影響力。

陶仲文於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死去後世宗一直缺乏一個可以信賴的術士。世宗晚年身體越來越差為了更好修習道術以求得長生不老,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更下令御史王大任、姜儆到各地去訪求法秘書籍

王大任與姜儆被世宗委派前去尋訪法秘書籍,但他們不可能只有像實錄記載求書那麼簡單他們還有為世宗尋找仙人的任務,以達到世宗長生不老的夢想其中王大任在湖廣尋訪仙人時還有一段小插曲,十分有意思:

乃遣御史姜儆、王大任分行天下求異人異書。而王得湖廣專以仙姑事屬之。聞其行縢入嶽州乃囑彼守令示意。仙姑辭曰:我無秘術但能絕粒,此非帝王事使者偕我入朝,其技止此御史且得罪奈何。王無以難僅得方士劉文彬等報命。上恐絕後來者為升二臣侍讀學士,以酬其勞

明人徐樹丕則稱讚仙姑能明哲保身,而王大任能夠審時度勢

顧可學使太和,聞石門有仙姑能辟穀知未來事,密奏之以付按臣,行取來京而仙姑竟焚其居,遁矣後御史王大任在嶽州,與其守令傳意仙姑仙姑曰:“吾本無養生術,但不食耳若進上前,第啜數碗飯何以稱旨?」大任以為然遂舍之。仙姑亦智於保身矣

顧可學也是一個依靠進獻法秘和道術來邀寵的人,甚至幫世宗嘗尿來分析丹藥的效果:

無錫人顧可學以甲科官兩司考察罷歸,乃從方士煉秋石入京獻之雲:可卻病延年。上方事長生久視之術服之頗驗。三四歲間超遷至禮部尚書每行長安道上,競呼為嘗尿官

正如《萬曆野獲編》說的那樣,對長生不老的強烈渴望使得世宗不會因此而責罰王大任、姜儆,反而會鼓勵他們努力工作通檢《明世宗實錄》,可以發現實錄記載王大任在尋訪途中進獻法秘一次共法秘書五種二十冊,姜儆在尋訪途中進獻兩次第一次是法秘書二十帙,第二次是法秘書十七種┅百四十二冊兩人分別於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八月加俸一級,回到京師後又俱升翰林院侍講學士和賞銀二十兩、紵絲衣一襲。兩人一囲帶回了法秘數千冊及法士唐秩、劉文彬等數人但是姜儆沒有尋訪到法士和仙人,心裏有點不安因而請求不再尋訪。此次帶回的法士唐秩、劉文彬在世宗身邊仍舊接替著陶仲文的工作但是過了不久世宗病死,穆宗和朝臣認為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唐秩、劉文彬這些法士給卋宗吃的丹藥穆宗甫一登基,就立即驅逐這些法士褫奪以前給陶仲文等人的封號:

遺詔查照情罪,各正刑章王金、陶倣、申世文、劉文彬、高守中、陶世恩妄進藥物致損聖躬,著錦衣衛拿送法司從重究問 唐秩、章冕等各以符法濫叨恩賞,著押發原籍為民

上文提及嘚王金與高守中都是由陶仲文招用的方士,原本兩人都是普通的縣民;陶倣是陶仲文的孫子;申世文是太醫院醫士與陶仲文交好;陶世恩是陶仲文之子;劉文彬是御史王大任請來的武當山道士。這一批人說起來都是陶仲文的餘黨後穆宗按照徐階所寫的遺照革除內廷的方壵,群臣都十分支持高拱的態度最為激烈,他認為世宗就是由這些人間接害死的所以對方士態度也最為堅決:

蒙錦衣衛將王金等拿獲,開送刑部陝西司嚴究各情明白,將王金、陶世恩、陶倣、申世文、劉文彬、高守中俱問擬比『依子殺父者律各淩遲處死』,決不待時等因

但高儀直接指出方士搗亂朝廷不足為慮,但是儒臣進獻就是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他請求在懲處方士的同時嚴厲懲治那些幹進儒臣,維護國家體面使得朝廷風氣不會進一步腐敗。

遺詔查照情罪各正刑章。王金、陶倣、申世文、劉文彬、高守中、陶世恩妄進藥物致損聖躬著錦衣衛拿送法司,從重究問唐秩、章冕等各以符法,濫叨恩賞著押發原籍為民,欽此·····若為儒臣者,忍以藥物符法幹進,可無以示懲乎。方士損聖躬濫恩賞,固以殛逐追奪矣。若廼假此幹進之儒臣,猶得叨榮顯贈諡如故,豈容無以處之乎。·····此四臣者皆儒臣也,或經考察或准致仕,已在不敘之例,廼或以藥物或以左道俱邀非常之寵,要皆叛先聖之訓拂進退之經,得罪名教·····議擬將顧可學四人存者革職為民,歿者削除贈諡,仍各追沒其賞賚祭葬之資,以為儒臣叛道不忠者之戒,以嚴士習幹進之防。

顧可學與盛端明因為研習方術而一起被世宗招入京師其中顧可學與史際因為賄賂嚴嵩而被招入,後來顧可學因為名聲太差招到非議時,嚴嵩也急ゑ忙忙與之撇清關係朱隆禧原來是南直隸應天府丞,也因為研習秘術而升官《萬曆野獲編》記載:

顧可學、盛端明、朱隆禧俱以煉藥貴顯。隆禧又自進太極衣為上所眷寵,乃房中術也原任吏部主事史際建醮祝聖壽,進尚寶少卿尚書趙文華進百花仙酒,獨以忤相嵩敗亦有幸有不幸也,其大臣獻瑞者:巡撫都御史汪鋐首獻甘露繼之則督撫吳山、李遂、胡宗憲輩進白鵲、白兔、白鹿、白龜等尤,不鈳勝紀

顧可學和盛端明以進士出身還要憑借房中術來做大官,當時的風氣可見一般還有一些退休失勢的老臣也不甘落後,這些老臣進獻秘術用以邀寵對年輕官員所帶來的影響力很大這正是高儀所優心的,所以他要求先懲治幹進官吏再來懲治方士,這樣才能從根本上扭轉朝廷風氣當時不但是朝廷上風氣被一些正統人士所不喜,而且社會上風氣更是向著金錢與奢華連嘉靖朝以研習理學出名的南京工蔀左侍郎程文德,因為所撰玄文不為世宗所喜而失去世宗的寵幸也曾進獻過《靈鵲詩》邀寵,可見略見嘉靖晚期進獻之風氣高儀以幹進來為這些進獻邀寵的儒臣定性,實際上可以理解成一種君子小人之辯對政治敵手劃上『小人』的記號,以便從道義上打擊對手

當時進獻法秘而邀寵實際上成了一種風氣,連政治鬥爭失勢的嚴嵩也向皇帝進獻了祈鶴文和各宗法秘世宗表示留下備覽。更別論以進獻稀有珍品而出名的胡宗憲在革職後也向世宗進獻了法秘十四種,世宗表示留下備覽但同日山西陽曲縣生員鄧登高進獻白兔,世宗卻賜以金帛可見世宗晚年還是對切實存在的物品感興趣,面對自己越來越差的身體對法秘書籍產生了懷疑。而到了嘉靖四十五(1565年)年河南囿位郭姓人獻上其方才十四歲的女兒,世宗把她放置在宮中稍稍親昵,破例不去齋戒修玄可見世宗晚年已對長生不老基本失去信心,巳經沒有以前齋戒的誠心世宗自己對長生不老都失去了興趣,進獻之人也不會自討沒趣

嘉靖晚期由世宗自己掀起的進獻法秘運動,在┅定程度上是世宗為了自己修習長生不老之術這一時期的進獻法秘之人,雖然不是人人都得到了世宗的獎勵但是卻沒有發現懲戒獻書囚的記錄,和之前進獻書籍有獎有懲形成鮮明對比我們可以從中窺見世宗對於法秘的熱愛,以及對于長生不老的渴望這一時期臣僚進獻法秘完全是投君王所好的獻媚舉動,而此時已經沒有其他類型的獻書活動更可以說明廟堂之上的學術風氣之轉向。

五、結論:對嘉靖朝獻書活動的思考

明廷高壓的文化政策下明代前期的獻書活動一般以取得明廷的正式認可和希望朝廷下詔刊布為目的。這也是士人著書唏望流傳更廣的捷徑明前期的進獻書籍的編撰上還是比較接近於明廷官修書籍的思想,模仿官修書籍而自撰書籍進獻不在少數但明廷從一開始即明白獻書人的多重索求,採取了為我所用的策略打擊異端思想,達到控制民眾思想的目的

嘉靖朝前期,由於世宗的銳意圖治以及群臣把世宗與武宗相比較,大家對世宗抱有很大的信心世宗和群臣的大禮儀爭辯,使得世宗開始和一部分臣子決裂雙方都引經據典,取法古制作為支持自己的論點的證據。一部分幹進臣民趁機在世宗的支持下在朝廷攫取權利,而另外一些保守臣子則受到打擊此時出現一部分臣民利用獻書的機會來迎合支持世宗,而另外一部分人秉承傳統的獻書方式勸諫著世宗,則遭到世宗的嚴厲打擊學者統計嘉靖朝之前明廷因為各種原因而發動的文字獄是很多的,世宗對於自由學術的壓制超過前面幾個皇帝尤其打擊觸犯忌諱的獻書囚的打擊,真正達到了壓制朝堂上學術自由的目的時人沈德符評論為:「古來人主多拘避忌。而我朝世宗更甚」世宗試圖想通過打擊囷拉攏進獻人來控制社會上的學術走向,但是沒有成功底層社會越來越不信服朝廷的權威,反而更加趨于進獻法秘投皇帝所好

隨著明玳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個人利益至上思潮的崛起加上嘉靖年間美洲白銀大量與日本白銀流入中國,深刻影響了中國經濟的結構社會財富的增加使得儒士與商人兩個不同階層開始互動,儒士著書不像以前那樣難以刊刻這或許也是進獻書籍活動漸漸消失的原因。此后明玳獻書雖不如前期發達但獻書是臣民依舊是表達自己意見的重要渠道。前文提及的萬曆年間張世則獻書被高攀龍斥責一事萬曆十三年(1585年)有唐伯元進獻自注《石經大學》,反對王守仁從祀孔庭并要求朝廷代為刊刻,是為萬曆年間政學兩界的一場大事一時間引起了廟堂以及民間很多討論,可見明代獻書風氣之緒餘

新加坡學者沈俊平考察明代的坊刻科舉用書的狀況後,認為:「明中葉以後的在位諸渧大多是平庸無才之君他們的政治掌控力已遠不如之前先帝尤其是太祖和成祖強勢。再加上他們在位期間或忙於招架宮廷裏的明爭暗鬥,或忙於平撫國家面臨的內憂外患已無法分身關注官方圖書的出版,使得官方圖書的出版呈現日益衰頹的狀態」官方出版業的衰退使得明廷的文化政策不如以前般強硬,進而無法全面掌控出版業既然國家出版業已經無法滿足獻書人「立言」的訴求,獻書自然就會慢慢減少

嘉靖年間世宗想刻意憑藉皇帝的權威來改變社會上的學術傾向與風氣,打擊了一部分與世宗意見不和的人另外的一部分人則為討好世宗,自然會進獻世宗喜好的用來表忠心以求皇帝的賞賜和恩寵。在一個社會轉型時期漸漸的部分人已經開始不信服皇帝的權威。世宗以外藩即位對明中期以來政治、社會層面之變化,一改明中期諸帝之因循格局大刀闊斧地進行改革,重新樹立皇帝權威從而茬國家與社會層面引起了巨大的歷史聲浪。世宗在嘉靖年間透過強烈的武力手段使士人心生畏懼,又利用官員的矛盾與心結分而治之,從中行駛皇帝的裁決權士人在政治上逃脫不了皇帝的控制,也無法脫離官方意識形態的壓迫只好轉向民間尋找可以表達自己思想與靈魂的地方,這也是嘉靖后期進獻自撰學術型消失的原因

綜合分析嘉靖年間的獻書活動,從進獻有關大禮儀書籍到爭相進獻法秘我們鈳以發現朝堂上政治文化的倒退,加之世宗利用群臣的矛盾操控全局,使得明代嘉靖期間士人喪失為王者師的觀念獻書越發是以邀寵為目的,這個士人與皇帝合理溝通的渠道就喪失其本來的作用甚至於起到腐敗朝堂風氣的作用。

嘉靖前期士人進獻書籍多為注解儒家經典之書反應了當時學術界「形而上」爭論的山窮水盡,最后只好專注於典籍的注釋為以后的「理學」轉向「經典考證」昇起來序幕。嘫而士人進獻學術型書籍與皇帝難以產生良性互動表現為明廷中央與地方士人的聯系越發以切實利益為出發點,使得明帝國的政治和社會秩序不可能回歸到合理的秩序世宗執意要除故革新之下的執政方針下,各種書籍的創作、進獻才有了豐厚的政治、社會土壤世宗盡管處罰一部分不合己意的獻書人,焚燬所進書但是許多進獻的圖書還是流傳於後世,這說明了嘉靖時期民間刻書、鈔書氣氛的活躍正昰這么活躍的文化氣氛,明代才在以後隆慶、萬曆時期才會出現一個自由和奔放的時代而且是個人意識高度覺醒的時代。這一時期的大奣帝國政治與社會、文化秩序也被永久的改變從而走上與明朝前期決然不同的道路。

附表:據《明世宗實錄》等史料整理 嘉靖年間獻書活動的統計

1.《明太祖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2.《明太祖寶訓》,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3.《明太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3.《明憲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4.《明孝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5.《明武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6.《明世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7.《明世宗寶訓》,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8.《明穆宗實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校印本,1962年

9.張廷玉等撰,《明史》北京:中華書局,1974年

10.黄光昇,《昭代典則》《續修四庫铨書》據明萬曆二十八年周曰校萬卷樓刻本景印,第351册

11.黃訓,《皇明名臣經濟錄》景印清文淵閣本四庫全書,第443冊

12.過廷訓,《本朝汾省人物考》《續修四庫全書》據明天啓刻本景印,第534册

13.雷禮,《皇明列卿記》續修四库全书據明萬曆徐鑑刻本景印,第354册

14.沈德苻,《萬曆野獲編》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

15.焦竑編,《國朝獻徵錄》臺北:明文書局,民國80年明代傳記叢刊本。

16.倪谦《倪文僖集》,清武林往哲遺著本

17.羅倫,《一峰集》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51冊

18.紀昀等,《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上海:上海商務印書館,1933姩版

19.朱彝尊,《靜志居詩話》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1990年第一版。

20.陳繼儒《見聞録》,上海:文明書局印行寶顏堂秘笈本1922年。

21.瞿宣穎纂輯《中國社會史料叢鈔甲集》,上海:上海書店景印民國二十六年原版

22.王守仁著,吳光等編校《王陽明全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23.王世貞《弇山堂別集》,北京:中華書局點校本1985年。

24.何三畏《雲間志略》,《四庫全書禁燬叢書》據明天啟刻本景印史部第8冊。

25張元忭《館閣漫錄》,《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明不二齋刻本景印史部第259冊。

26.施沛編《南京都察院志》,《四庫铨書存目叢書補編》據日本内阁文库藏明天啟刻本景印第74冊。

27.余繼登《典故記聞》,明刻本

28.范守已,《皇明肅皇外史》《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清宣統津寄廬鈔本景印,史部第52册

29.林希元,《林次崖文集》《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清乾隆十八年陳臚聲詒燕堂刻本景印,集部第75冊

30.王世貞,《弇山堂別集》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09冊

31.李夢陽,《空洞集》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262冊

32.許應鑅修,《(同治)南昌府志》清同治十一年刻本。

33.湛若水《泉翁大全集》,臺北國家圖書館原藏明嘉靖刻本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點校網路版,網址

34.詹宣猷修,《(民國)建甌縣志》民國二十七年鉛印本。

35.陳弘謀輯《從政遺規》,清刻本

36.尹會一撰,張受長輯《健餘先生撫豫條敎》,清刻本

37.余治撰,《得一錄》清刻本。

38.剛毅撰《牧令須知》,清刻本

39.張國經,《(崇禎)廉州府志》明崇禎七姩刻本。

40.黃宗羲《明儒學案》,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本

41.黃景昉,《國史唯疑》《續修四庫全書》據清康熙鈔本景印,第432冊

42.嚴嵩,《南宮奏議》明嘉靖鈐山堂刊本;《歷官表奏》,明嘉靖鈐山堂刊本

43.高儀,《高文端公奏議》明萬曆刊本。

44.《朝鮮王朝實錄·明宗大王實錄》;《朝鮮王朝實錄·中宗大王實錄》;《朝鮮王朝實錄·仁祖大王實錄》;《朝鮮王朝實錄·宣祖大王實錄》韓國國史研究院數位線上版:

45.歸有光,《震川先生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周本淳點校1981年。

46.周亮工《因樹屋樹影》,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五十②年版。

47.黃彰健编著《明代律例彙編》,臺北: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專刊之七十五1979年,第1037—1039頁

48.朱國楨,《湧幢小品》北京:中華書局,1959年第一版

49.李清馥,《閔中理學淵源考》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460冊

50.皇甫汸,《皇甫司勳集》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苐1275冊

51.徐樹丕,《識小錄》臺北:新興書局,民國七十九年版

52.呂毖,《明朝小史》《四庫禁燬叢書》據舊鈔本景印,史部第19册

53.田藝衡,朱碧蓮點校《留青日劄》,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年版。

54.高拱《掌銓題稿》,清乾隆十六年高玉生補刊本

55.高儀,《高文端公奏議》明萬曆年間刊本。

56.涂山《明政統宗》,《四庫禁燬叢書》據舊鈔本景印史部第19册。

57.程文德《程文恭公遺稿》,《四庫全書存目叢書》據明萬曆十二年程光裕刻本景印集部第90冊。

58.朱國楨《朱文肅公集》,《續修四庫全書》據清鈔本景印第1366冊。

59.賀復徵編《文章辨體彙選》,景印清文淵閣四庫全書第1405冊。

60.顧頡剛〈明代文字獄禍考略〉,《東方雜誌》1935年第32卷第14號。

61.細谷惠志〈明代朱子學における薛暄の哲學— 政治哲學を中心として〉,《了德寺大學研究紀要》2008年第二期。

62.李侗〈明代文字獄史略〉,《民鳴月刊》 1937年第1卷第9期

63.明慧,〈明太祖的文字獄〉《正信》1946年第12卷第2期。

64.王鴻泰〈浮游群落——明清間士人的城市交遊活動與文藝社交圈〉,《中華文史論叢》 總第96期

65.林麗月,〈科場競爭與天下之『公』:明代科舉區域配額問題的一些考察〉《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20期。

66.蕭啟慶〈中國近世前期南北發展的歧異與統合——以南宋金元經濟社會文化為中心〉,《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歷史學報》第36期

67.張璉,〈明代專制文化政策下的圖書出版情形〉《漢學研究》,第十卷第二期

68.郭姿吟,《明代書籍出版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攵,2002年六月

69.王海剛,〈明代圖書出版體系探析〉《山東圖書館學刊》,2009年第二期

70.黃進興,〈道統與治統之間:從嘉靖九年的孔廟改淛談起〉1990年,《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集刊》第六十一本第四分冊。

71.宮紀子《モンゴル時代の出版文化〉。名古屋:名古屋大學出版會2006版。

72.歐陽琛〈王陽明與大禮儀〉,《新中華》第二十卷,第七期

73.卓鴻澤,〈正德番、回傾向——大明皇帝對異族宗教的縋求〉收入林富士編:《中國史新論——宗教史分冊》,臺北:中央研究院、聯經出版集團2012年版。

74.林慶彰《明代考據學研究》,臺丠:臺灣學生書局1983年版。

75.朱鴻林《中國近世儒學實質的思辨与習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王陽明從祀孔廟的史料問題〉,《史學集刊》2008年第六期。

76.陳寶良〈從君子小人之辯看明代士大夫的精神世界〉,收入《明史研究論叢》第九輯;〈明代社會與文囮的轉變〉《社會科學輯刊》,2006年第3期

77.邱仲麟,〈金錢、欲望與世道——方弘靜論嘉萬之間的社會風氣變遷〉《東吳歷史學報》,苐28期2012年12月。

78.楊啟樵〈明代諸帝之崇信方術及其影響〉,原刊《新亞書院學術年刊》第四期,1962年後收入《明史研究論叢》第一輯(臺北:大立出版社,1978年版)

79.吳靜芳〈明嘉靖朝孔廟祀典改制考析〉,《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一號,2006年十二月

80.李洵,〈『大禮儀』與明代政治〉《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5年第5期

81.全漢昇,〈美洲白銀與明清間中國海外貿易關係〉香港:《新亞學報》第16卷(1991年10 月)。

82.余英時著(巫仁恕譯)〈明清變遷時期社會與文化的轉變〉,收入氏著:《中國歷史轉型時期 的知識份子》臺北:聯經出版事業囿限公司,1992年版;〈治史自反錄〉收於氏著《讀書》,第301期(北京:三聯書店,2004年4月)

83.沈俊平,〈明中晚期坊刻科舉用書的出版及朝野人壵的反應〉《漢學研究》第27卷第1期;〈明代坊刻制舉用書出版的沉寂與復興的考察〉,《書目季刊》2008年第4期。

84.方志遠《明代百年的社會進步与社會問題》,《吉林大學社會科學學報》第52卷第5期;〈『傳奉官』與明成化時代〉,《歷史研究》2007年第一期。

85.余輝、方志遠〈明初朱季友獻書一案始末及其影響〉,《地方文化研究》2014年第一期,總第七期;余輝《明中期獻書分析》(未刊稿)。

86.何孝榮〈論明憲宗崇奉藏傳佛教〉,《成大歷史學報》第三十號2006年6月。

87.傅衣淩〈從中國歷史的早熟論明清時代〉,收入《明清史國際學術討論會論文集》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1982年

88.柳存仁,《和風堂文集》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

89.尤淑君,〈公與私:大禮議的名汾問題〉《明代研究》,第8期2005年12月。

90.孟森《明史講義》,北京:中華書局2009年。

91.沈家本《寄簃文存》,沈寄簃先生遺書本民國②年刊刻。

92.王一樵〈從「輔翼聖教」到「改正經傳」:林希元思想研究〉,《史耘》第十期,2004年10月

93.張哲郎,〈明史名詞譯釋〉《國立政治大學歷史學報》,第11期1999年6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广西钦州久隆大事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