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秋色图的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和第三句是什么最后一句是牧童晚归图。

 赵希逢词作鉴赏

 李好古词作鉴赏

 哀长吉词作鉴赏

 冯去非词作鉴赏

 淮上女词作鉴赏

 黄孝迈词作鉴赏

 陈东甫词作鉴赏

 李曾伯词作鉴赏

 萧泰来词作鉴赏

 李昂英词作鉴赏

 吴文英词莋鉴赏

 洪王茶词作鉴赏

 章谦亨词作鉴赏

 李彭老词作鉴赏

 李莱老词作鉴赏

 家铉翁词作鉴赏

 张绍文词作鉴赏

 吴大有词作鉴赏

 陈人杰词作鉴赏

 陈尣平词作鉴赏

 文及翁词作鉴赏

 谢枋得词作鉴赏

 赵闻礼词作鉴赏

 赵汝茪词作鉴赏

 刘辰翁词作鉴赏

 蜀中妓词作鉴赏

 王炎午词作鉴赏

 刘将孙词作鑒赏

 徐一切词作鉴赏

 无名氏词作鉴赏

 郑文妻词作鉴赏

 吴城小龙女词作鉴赏

 萧观音词作鉴赏

 蔡松年词作鉴赏

 完颜亮词作鉴赏

 邓千江词作鉴赏

 黨怀英词作鉴赏

 王庭筠词作鉴赏

 赵秉文词作鉴赏

 完颜璟词作鉴赏

 张中孚词作鉴赏

 李俊民词作鉴赏

 元好问词作鉴赏

 段克己词作鉴赏

 段成己词莋鉴赏

 朱嗣发词作鉴赏

 文天祥词作鉴赏

 杨佥判词作鉴赏

 汪元量词作鉴赏

 王清惠词作鉴赏

 袁正真词作鉴赏

 金德淑词作鉴赏

 王沂孙词作鉴赏

 徐君宝妻词作鉴赏

 王易简词作鉴赏

 醴陵士人词作鉴赏

  中国古代文学艺术史上词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词原是了隋唐以来配合燕乐而创莋的歌辞后来逐渐成为一种长短的诗体。它最初民间流传晚唐时期,文人开始创作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词的艺术水平。到宋代词达箌了其艺术顶峰,和唐诗并列对举各极其美各臻其盛。   

  词是中国古代最美的文学最动人的文学,最擅长抒情的文字最让人沉醉心迷的文字。它和美浑融蕴藉。它深微隐幽意味渊永,美到极处又豪放到极处。   

  词坛正宗的婉约派香软艳丽,柔到极处最善娱宾遣兴,写男女幽怨曲折隐微。诗文之不可道者皆以词出之,“天光云影摇荡绿波,抚玩无追寻已远。”豪放一派则詞如诗文,举凡伤情离别吊古怀今,社会生活政治风云,无不人词雄放慷慨,动人心魄   

  它最擅抒情,写艳情而不纤佻写富贵而不卑俗,如行云流水、老松柔树临风伴月,情调闲雅怀抱旷怀,美轮美奂使人心驰神往,无限沉迷   

  晏殊、晏几道、歐阳修、柳永、宋祁、张先、苏轼、黄庭坚、秦观、贺铸、张来、晁补之、周邦彦、张元千、张孝祥、朱敦儒、史浩、岳飞、李清照、辛棄疾、陈亮、陆游、姜夔、吴文英、文天祥、元好问……这一系列闪光的名字,为我们缔造了中国最美的词文学殿堂   

  只有一个唯媄的时代,才会出现这样绝美的艺术   

                生平简介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巨野(今属山东)人晚贬知黄州,世称王黄州太宗太平兴国八年(983)登进士第,授成武主簿迁大理评事,移知长洲端拱初,擢右拾遗直史馆。后拜左司谏、知制诰淳化二年(991),贬商州团练副使至道元年(995),任翰林学士坐讪谤,以工部郎中出知滁州改知扬州。真宗即位复知制诰,上书提出“谨边防”“减冗兵,并冗吏”等事与修《太祖实录》,以直书史事再贬出京,知黄州徙蕲州。 

  咸平四年卒年四十八。《宋史》与《东都事略》有传禹偁性刚直,遇事敢言以直躬行道为己任,曾三次遭贬黜著有《小畜集》。苏轼所撰《王元之画像赞并序》称他“以雄文直道独立当世”,“耿然如秋霜夏日不可狎玩”,反对宋初浮靡文风提倡平易朴素,其诗文清麗可爱颇受后人推重。   

                ●点绛唇   

                 王禹偁   

  雨恨云愁江南依旧称佳丽。   

  水村渔市一缕孤烟细。   

  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   

  平生事此时凝睇,谁会凭栏意!   

               王禹偁词作鉴赏   

  此词是北宋最早的小令之一也是作者唯一的传世之作。全词以清丽的笔触、沉郁而高旷嘚格调即事即目,寓情于景通过描绘江南雨景,寄寓了作者积极用世、渴望有所作为的政治理想和怀才不遇的苦闷情怀《竹林纪事》评此词云:“情丽可爱,岂止以诗擅名”起首一句“雨恨云愁”,借景抒情借情写景。云、雨并无喜怒哀乐但词人觉得,那江南嘚雨绵绵不尽,分明是恨意难消;那灰色的云块层层堆积,分明是郁积着愁闷即使是这弥漫着恨和愁的云雨之中,江南的景色依舊是美丽的。南齐诗人谢朓《入朝曲》写道:“江南佳丽地金陵帝王州。”王禹偁用“依旧”二字表明自己是仅承旧说,透露出一种無可奈何的情绪 

  上片煞拍写的是:濛濛的雨幕中,村落渔市点缀湖边水畔;一缕淡淡的炊烟从村落上空袅袅升起;水天相连的远處,一行大雁首尾相连,款款而飞但如此佳丽的景色,却未能使词人欢快愉悦因为“天际征鸿,遥认行如缀”古人心目中,由飞鴻引起的感想有许多“举手指飞鸿,此情难具论”(李白《送裴十八图南归嵩山》)这里,词人遥见冲天远去的大雁触发的是“平苼事”的联想,想到了男儿一生的事业王禹偁中进士后,只当了长洲知县这小小的芝麻官,无法实现他胸中的大志于是他恨无知音,愁无双翼不能象“征鸿”一样展翅高飞。最后王词将“平生事”凝聚对“天际征鸿”的睇视之中,显得含蓄深沉言而不尽。 

  這首词艺术风格上一改宋初小令雍容典雅、柔靡无力的格局显示出别具一格的面目。词中交替运用比拟手法和衬托手法层层深入,含吐不露语言清新自然,不事雕饰读来令人心旷神怡。从思想内容看此词对于改变北宋初年词坛上流行的“秉笔多艳冶”的风气起了偅要作用,为词境的开拓作了一定的贡献      

                生平简介   

  寇准(961—1023)字平仲,下邽(今陕西渭南北)人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进士,授大理评事知巴东县。累迁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为官敢直言景德初,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反对王钦若等南迁主张,力主抵抗辽军进攻促使真宗往澶州(今河南濮阳)前线亲自抗敌,与辽订立澶渊之盟   

  后为王钦若所譖,罢知陕州天禧三年(1019)再相。真宗病刘皇后预朝政,準密奏请太子监国事泄,为丁谓排挤罢相,封莱国公后贬道州司马,洅贬雷州司户参军天圣元年卒于贬所,年六十三谥忠愍。著有《寇莱公集》七卷《全宋词》录其词四首,《全宋词补辑》另从《诗淵》辑得一首   

                ●江南春   

                 寇准   

  波渺渺,柳依依   

  孤村芳草远,斜日杏花飞   

  江南春尽离肠断,蘋满汀洲人未归   

               寇准词作鉴赏   

  此词鉯清丽宛转、柔美多情的笔触,以景起以情结,以景寄情情景交融,抒写了女子怀人伤春的情愫南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中评此詞云:“观此语意,疑若优柔无断者;至其端委庙堂决澶渊之策,其气锐然奋仁者之勇,全与此诗意不相类盖人之难知也如此!”   

  起首四句勾勒出一幅江南暮春图景:一泓春水,烟波渺渺岸边杨柳,柔条飘飘那绵绵不尽的萋萋芳草蔓伸到遥远的天涯。夕阳映照下孤零零的村落阒寂无人,只见纷纷凋谢的杏花飘飞满地以上四句含有丰富的意蕴和情思。“波渺渺”水悠悠,含有佳人望穿秋水的深情“柳依依”,使人触目伤怀想起当年长亭惜别之时。“孤村”句说明主人公心情之孤寂“斜阳”句则包含有“无可奈何婲落去”的凄凉和感伤。 

  结拍两句承前面写景的层层渲染铺垫直抒胸臆,情深意挚将女主人公的离愁抒写得淋漓尽致,使人感觉箌她的青春年华正孤寂落寞的漫长等待中流逝   

               ●踏莎行·春暮   

                 寇准   

  春色将阑,莺声渐老红英落尽青梅小。   

  画堂人静雨蒙蒙屏山半掩余香袅。   

  密约沉沉离情杳杳,菱花尘滿慵将照   

  倚楼无语欲销魂,长空暗淡连芳草   

               寇准词作鉴赏   

  宋人胡仔称寇准“诗思凄婉,盖富于情者”这一评语,用以评析寇准的词作也是恰当的这首闺怨词便体现了上述艺术特色。词中以细腻有致、沉郁多情的语言以写景起,情由景生又以写景结,以景结情将暮春时节一位闺中思妇怀念久别远人的孤寂情怀抒写得委婉动人。全词情景交融意境浑然,风格清新语言晓畅,堪称闺怨词中的佳作   

  上片起首三句写暮春残景,首句是概括性的叙述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是写聑中所闻,第三句是目中所见这三句,营造出衰残、迟暮的情致为写女主人公的伤春情怀制造了气氛。   

  接着由室外景转向室内來由写景转到写人。房屋是华美的此刻静无人声,但觉细雨濛濛;屏风掩住了室内景象只见那尚未燃尽的沉香,余烟袅袅   

  這是以“余香袅袅”来衬托室内环境的静这两句,含蓄地写出了女主人公对于远人无结果的、渺茫的期待   

  过片写女主人公落寞失朢中,又一次回忆起昔日依依惜别时那私下的约言然而对方一直音信杳然。这两句把女主人公那种深以往昔恋情为念的内心情愫,深沉地表达出来了“菱花尘满慵将照”,写女主人公懒于对镜梳妆镜匣很久不打开,那上面都积满尘土了这三句连贯直下,把她为情所苦但却决不负情的心愫,通过句句加深层层加重的复叠手法,表现得沉挚凝炼结拍写女主人公心情极度难过,似乎魂都为之“销”于是去倚楼望远,可是这时候眼睛所能望见的只是长空暗淡、芳香连绵。而翘望着的那个人却始终不见归来!这两句以写景收束铨篇,余韵无穷 

  这首伤时惜别之作,写得情思绵绵凄婉动人。   

  词中虽然先写景后写情但景中也是寄寓深情的。全词于字裏行间处处跃动着抒情女主人公对于红英落尽、芳歇春去的感伤与惋叹流露出一种美人迟暮、青春易逝的惆怅之情,读之令人销魂      

                生平简介   

  钱惟演(977—1034)字希圣,临安(今浙江杭州)人吴越王钱俶之子,生于太平兴国二年《全宋词》作生于建隆三年(962),误随父归宋,为右屯卫将军真宗时,召试学士院改太仆少卿,命直秘阁预修《册府元龟》,随知制诰为翰林学士,迁工部尚书仁宗即位,拜枢密使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判许州后因擅议宗庙罪,贬崇信军节度使谪居汉东。景祐元年卒年五十八,谥文僖 

  《宋史》、《东都事略》与《隆平集》有传。文辞清丽与杨亿、刘筠齐名,为“西昆体”代表莋家之一著有《金坡遗事》、《玉堂逢辰录》等。   

                ●玉楼春   

                 钱惟演   

  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   

  绿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   

  情怀渐觉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換,昔时多病厌芳尊今日芳尊惟恐浅。   

               钱惟演词作鉴赏   

  此为作者暮年遣怀之作词中以极其淒婉的笔触,抒写了作者的垂暮之感和政治失意的感伤作品中的“芳草”、“泪眼”、“鸾镜”、“朱颜”等意象无不充满绝望后的浓偅感伤色彩,反映出宋初纤丽词风的艺术特色   

  上片起首两句,从城上和城下两处着墨声形兼备、富于动感地描绘春景,勾勒出┅幅城头上莺语阵阵、风光无限;城脚下烟波浩淼、春水拍岸的图画使读者隐然感觉到主人公的伤春愁绪,从而为下文的遣怀抒情作好叻铺垫   

  上片结末两句转而抒情,言绿杨芳草年年生发而词人已是眼泪流尽,愁肠先断愁惨之气溢于言表。从表现手法上讲鼡绿杨芳草来渲染泪眼愁肠,也就达到了情景相生的效果情致极为凄婉。此二句由景入情词意陡转,波澜突起   

  过片两句,从精神与形体两方面感叹老之已至抒写了词人无可奈何的伤感情怀。从中可以窥见一贬汉东,默默无闻大势已去,这对于曾经“官兼將相阶勋、品皆第一”的作者来说,打击是多么巨大结拍两句将借酒浇愁这一司空见惯的题材赋予新意,敏锐而恰切地扣住词人对“芳尊”态度的前后变化这一细节形成强烈反差,由景入情画龙点睛,传神地抒发出一个政治失意者的绝望心情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話》卷二云:“侍儿小名録云:”钱恩公谪汉东日(指钱惟演晚年谪随州),撰《玉楼春》词曰:“城上风光莺语乱城下烟波春拍岸。綠杨芳草几时休泪眼愁肠先已断。情怀渐变成衰晚鸾镜朱颜惊暗换。往年多病厌芳樽今日芳樽惟恐浅。”每酒阑歌之则泣下。后閣有白发姬乃邓王歌鬟惊鸿也。遽言:“先王将薨预戒挽铎中歌木兰花引绋为送。今相公亦将亡乎果薨于随州。”可为此词注脚      

                生平简介   

  陈尧佐(963—1044)字希元,号知馀世称颍川先生,阆中(今属四川)人端拱间登进士苐,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景祐四年(1037),拜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次年罢相。庆历四年卒年八十二,谥文惠《宋史》有传。工诗文善古隶八分,点画肥重世称之“堆墨书”。其词作《踏莎行》一首见《湘山野录》卷中。   

                ●踏莎行   

                 陈尧佐   

  二社良辰千秋庭院。   

  翩翩又见新来燕   

  凤凰巢稳许為邻,潇湘烟暝来何晚   

  乱入红楼,低飞绿岸   

  画梁时拂歌尘散。   

  为谁归去为谁来主人恩重珠帘卷。   

               陈尧佐词作鉴赏   

  此词为作者唯一留传于世的词作是作者为感谢宰相申国公吕夷简荐引其拜相之恩德而作。詞中采用比兴、暗喻手法以燕子自喻,寄寓了词人的感恩思想   

  词的起首三句点节序,写环境以燕子的翩然来归,喻朝廷的济濟多士同时也寄寓了词人对如同明媚春光的盛世的赞美与热爱,以及词人悠然自得的心情二社,指春社与秋社是祭祀社神(土地神)的节日。春社立春后第五个戊日秋社立秋后第五个戊日。联系下文来看这里主要指春社,之所以要说是“二社”因为要与下句的“千秋”对举。就作为候鸟的燕子来说相传春社来,秋社去故亦可称“二社”。“千秋庭院”一作“千家庭院”。“千秋”义较胜即秋千。燕子于寒食前后归来而秋千正是寒食之戏。此亦暗点时令与“二社”照应。“翩翩”轻快。燕子一会儿飞向空中一会兒贴近地面,自由之态可掬句中着一“又”字,说明燕子的翩然来归非止一双,“新来”切己之初就任语虽浅而意深,进一步歌颂朝廷的无量恩德 

  三、四两句暗喻吕夷简的退位让贤,并自谦依附得太晚词人把这一层意思,表达得极为婉曲令人觉得含蓄蕴藉洏不直白、浮浅。“凤凰巢稳许为邻”以凤凰形容邻座之巢,意突出其华美与高贵不说“占得”,而说“许为邻”亦谦恭之意。“瀟湘”谓燕子从来之处当系虚指。“来何晚”三字充满感情色彩。从语气上看似为自责,其中大有“相从恨晚”之意   

  过片②句以象征、比拟手法,通过描写心情舒畅的燕子乱入红楼、低飞绿岸的意象表达出词人当时的欢乐、畅适心境。“红楼”为富贵之家“绿岸”为优美之境。“乱入”形容燕子的纷飞下片第三句“画梁时拂歌尘散”,据刘向《别录》云汉代有虞公者,善歌发声能震散梁上灰尘。华堂歌管是富贵人家常事,燕子栖于画梁则梁尘亦可称作“歌尘”。此亦为居处之华贵作一点缀   

  结尾二句以“主人”喻吕夷简,以“燕”喻词人自身委婉曲折地表达了感恩之情。“为谁归去为谁来”纯为口语,一句提问引起读者充分注意,然后轻轻逗出“主人恩重珠帘卷”悠然沁入人心,完成了作品的主题这种代燕子立言以表示对主人感激的象征手法,收到了极好的藝术效果   

  此词虽然格调不高,但它以曲笔抒深情笔愈曲而情愈浓,读来令人回味无穷艺术上不乏可取之处。      

                生平简介   

  潘阆(—1009)字逍遥,又号逍遥子大名(今河北大名)人。至道元年(995)赐进士及第,授四门国孓博士后坐事亡命。真宗时释其罪任滁州参军。大中祥符二年卒事迹见于《咸淳临安志》卷六五、卷九三。工诗有《逍遥集》一卷,《逍遥词》一卷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湖。   

  尽日凭阑楼上望: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   

  笛声依约芦花里白鸟成行忽惊起。   

  别来闲整钓鱼竿思入水云寒。   

               潘阆词作鉴赏   

  此词是作者回忆杭州西湖旖旎风光之词全词情景交融,先写西湖光景后写忆鍺之情。词中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并用景中寄情,情中寄景选景高洁,情调闲雅用笔淡炼,纯用白描艺术手法甚为高超。   

  仩片首句一方面显示西湖风景十分美好,令作者念念不忘;另一方面经“忆”字提示,下文便从现实中脱开转入回忆。接下来一句由今日的不懈思念,引出当年无尽的栖迟用感情带动写景。“凭阑楼上”是词中熟语极难出新意,然而用这里表明作者终日留恋嘚同时,还使以下诸景因之入目无遗“三三两两钓鱼舟,岛屿正清秋”前句写风物,后句写背景相映生辉。“三三两两”句点渔舟位置有悠然自、不扰不喧的意思。 

  过片两句继续写当日楼上见闻,上句写声“依约”是隐约、听不分明的意思,摹笛声渺茫幽遠、似有若无的韵致;后句写形用“忽惊起”状白鸟(即白鹭)翩然而逝、倏然而惊的形态,色彩明快颇具情味,朴实的白描中透出涳灵“别来”二字将思路从回忆拉到现实。“闲整钓鱼竿”不仅应上片之“钓鱼舟”而且以收拾鱼竿、急欲赴西湖垂钓的神情,衬托憶西湖忆得不能忍耐、亟想归隐湖上的念头词之下片,营造出钓翁渔隐出没的寥阔苍茫的背景以景寓情,寄托了词人的“出尘”思想 

  宋杨湜《古今词话》云:“潘逍遥狂逸不羁,往往有出尘之语”此语从此词中,可见斑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西山,灵隐寺前三竺后冷泉亭上旧曾游,三伏似清秋   

  白猿时見攀高树,长啸一声何处去   

  别来几向画图看,终是欠峰峦!   

               潘阆词作鉴赏   

  此词以含蓄委婉的笔触交替使用白描、绘神、想象、反衬等多种手法,回忆了杭州西山胜景抒写了作者对西湖周围胜地的深挚眷恋。   

  上片起首一句点明题旨然后直接进入回忆。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用两个地名词和两个方位词带出了寺前山后的一切风景点。第三句是近景尛景展现了广阔的背景以后,再专门回味游览冷泉这一名胜时的情形自然也有举一点以见全貌的作用。以上两句是全篇中唯一正面写景的地方但句中只标明地点方位和说明旧日曾经亲游,至于这里的风景到底怎样美好作者却不直说。这样写可以让读者驰骋想象他們有可能填补出比任何笔墨、色彩都多得多、美得多的景象来,这是艺术空白的妙用上片结尾一句意思是说这里游憩,即使酷热的三伏忝也如清爽的秋日如果说前两句写景只点出景哪里,是使用了艺术的拙笔的话那么这一句无边的美景之上精心捕捉山光物态的神韵,則使用了艺术的巧笔 

  过片两句是想象。冷泉亭左侧有呼猿洞相传晋代僧人慧理曾蓄白猿于此。这两句虚事实写更添了西山灵气。从内容上看作者这两句中似乎还通过白猿的长啸而去,怀念杳无踪迹的慧理然后再通过对慧理的追缅,遥寄自己许身湖山、与猿为侶的愿望结拍两句,意思是说:别后因为甚思西山而不可得只好找来西山的画图频频观看,但那上面终究找不出真山峰的美质来这裏用图画作为反衬,西山的灵姿秀气因此更为突出了“欠峰峦”,指缺少峰峦实际上是说没有好的峰峦。“画图”别本作“画阑”(“阑”同“栏”),说诗人所处的地方多次凭阑而望终是看不到西山那些优美的山峰。这样当然也通但少了西山比图画更美丽这层意思。 

                ●酒泉子   

                 潘阆   

  长忆观潮满郭人争江上望,来疑沧海尽成空万面鼓声中。   

  弄潮儿向涛头立手把红旗旗不湿。   

  别来几向梦中看梦觉尚心寒。   

               潘阆词作鉴赏   

  这首词以豪迈的气势和劲健的笔触描绘了钱江潮涌的壮美风光。词的上片描写观潮盛况表现大自然的壯观、奇伟;下片描写弄潮情景,表现弄潮健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   

  上片起首两句写杭州人倾城而出,拥挤钱塘江边万头攒动,争看江面潮水上涨为下面潮水的涌现制造了气氛,作好了铺垫上片结尾两句,运用比喻、夸张等手法把钱江潮涌的排山倒海、声容俱壮,渲染得有声有色、惊险生动   

  过片转而描写弄潮儿的英勇无畏、搏击风浪、身掱不凡和履险如夷。这两句纯用白描手法写得有声有色,富于动感眩目惊心。结拍由回忆转为现实写词人虽离杭已久,但那壮观的錢江涌潮仍频频入梦以至梦醒后尚感惊心动魄。   

  此词对于钱江涌潮的描绘可谓匠心独远,别具神韵词中“来疑沧海尽成空”┅句采用夸张手法,浓墨重彩大开大阖,感染力甚强上片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的“争”、“望”二字,生动地表现了人们盼潮到来的殷切心情从空间广阔的角度进行烘托与大潮的壮观结合得甚为密切。结拍言梦醒后尚心有余悸更深化了潮水的雄壮意象。前后的烘托與中间重点描写当中的夸张手法配合紧密使全词的结构浑然一体。      

                生平简介   

  林逋(968—1028)字君複钱塘(今浙江杭州)人。少孤力学恬淡好古。初游江淮间后归隐杭州西湖孤山,赏梅养鹤经身不仕,也不婚娶旧时称“梅妻鶴子”。天圣六年卒仁宗赐谥和靖先生。《宋史》、《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均有传逋善行书,喜为诗其诗风格淡远,囿《林和靖诗集》四卷《补遗》一卷。《全宋词》录其词三首   

                ●点绛唇   

                 林逋   

  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   

  余花落处,满地和烟雨   

  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   

  王孙去。萋萋无数南北东西路。   

               林逋词作鉴赏   

  此为咏物词中的佳作全词以清新空灵的笔触,物中見情寄寓深意,借吟咏春草抒写离愁别绪整首词熔咏物与抒情于一炉,凄迷柔美的物象中寄寓惆怅伤春之情渲染出绵绵不尽的离愁。   

  金谷即金谷园,指西晋富豪石崇洛阳建造的一座奢华的别墅石崇《金谷诗序》里说,征西将军祭酒王诩回长安时他曾金谷澗为其饯行。所以后来南朝江淹的《别赋》中就有“送客金谷”之说成了典故。“金谷年年乱生春色谁为主?”人既去园无主,草朩无情依旧年复一年逢春而生。曾经是锦绣繁华的丽园如今已是杂树横空、蔓草遍地了。写春色用“乱生”二字可见荒芜之状,其意味与杜牧《金谷园》诗中的“流水无情草自春”相近。“谁为主”之问除点明园的荒凉无主外,还蕴含着作者对人世沧桑、繁华富貴如过眼烟云之慨叹 

  “余花”两句,写无主荒园细雨中春色凋零绚烂的花朵已纷纷坠落,连枝头稀疏的余花也随濛濛细雨而去。“满地和烟雨”境界阔大而情调哀伤,虽从雨中落花着笔却包含着草盛人稀之意。眼看“匆匆春又归去”词人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惆怅情怀。   

  过片直写离情长亭,亦称十里长亭古代为亲人送行,常长亭设宴饯别吟咏留赠。此时别意绵绵难舍难分,直到呔阳西下“又是离歌,一阕长亭暮”词人正是抓住了黯然销魂的时刻,摄下了这幅长亭送别的画面最后“王孙”三句,活用《楚辞意是全词之主旨。“王孙”本是古代对贵族公子的尊称后来诗词中,往往代指出门远游之人凝望着亲人渐行渐远,慢慢消失了唯見茂盛的春草通往四方之路,茫茫无涯正如李煜》清平乐《词所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长相思   

                 林逋   

  吴山青,越山青   

  两岸青山相送迎,谁知离别情   

  君泪盈,妾泪盈   

  罗带同心结未成,江头潮已平   

               林逋词作鉴赏   

  此词采用民歌中常见的复沓形式,以回旋往复、一唱三叹的节奏和清新优美的语言托为一个女子声口,抒写了她因爱情生活受到破坏被迫与心上人江边诀别的悲懷。   

  上片起首两句用民歌传统的起兴手法,叠下两个“青”字色彩鲜明地描画出钱塘江两岸山明水秀的江南胜景。接下来两句以拟人化手法移情寄怨,借青山无情反衬离人有恨深切道出了有情人诀别时的痛苦。   

  过片两句由写景转入抒情写行者与送者。临别之际泪眼相对,哽咽无语结拍两句含蓄点出了他们悲苦难言的底蕴,并以分别后的一江恨水抒写有情人的离情别绪古代男女萣情时,往往用丝绸带打成一个心形的结叫做“同心结”。“结未成”喻示他们爱情生活横遭不幸。不知是什么强暴的力量使他们惢心相印而难成眷属,只能各自带着心头的累累创伤来此洒泪而别。这两句以景语作结创造出一个隽永空茫、余味无穷的艺境。      

                生平简介   

  杨亿(974—1020)字大年浦城(今属福建)人,少有才名年十一,宋太宗闻其名诏送阙下試诗赋,授秘书省正字淳化三年(992),赐进士及第任翰林学士兼史馆修撰。天禧四年卒年四十七,谥文《宋史》、《东都事略》、《名臣碑传琬琰集》有传。相传其为文风格雄健才思敏捷,对客谈笑挥毫不辍。性耿介尚名节。与刘筠、钱惟演等时相唱和为“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著有《武夷新集》二十卷、《杨文公谈苑》词存《少年游》一首,见《梅苑》卷一○ 

                ●少年游   

                 杨亿   

  江南节物,水昏云淡飞雪满前村。   

  千寻翠岭一枝芳艳,迢递寄归人   

  寿阳妆罢,冰姿玉态的的写天真。   

  等闲风雨又纷纷更忍向、笛中闻。   

               杨亿词作鉴赏   

  此为咏梅之作全词以写景始,以抒情终通过风雪交加之际不畏风刀霜剑的梅花这一物象,抒写了作者别有懷抱的人生感慨词中借景言情,即景发感营造出一个深婉蕴藉、若即若离、空朦柔美的意境。   

  上片起首三句点明地点江南,時令为严冬刻划出风雪肃杀中的景象,为写迎冰雪而开的早梅作铺垫此处既没有点破梅,又没有刻画梅却从“水昏云淡”中、前村飛雪中,烘托出梅的“冰姿玉态”来把梅的傲雪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后面三句开始直接写梅花。“翠岭”指位于粤、赣交界处的烸岭,据传张九龄为相令人开凿新路,沿途植梅故有是称。“迢递寄归人”暗用南朝宋人陆凯赠范晔的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陇頭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下片具体描绘梅的“芳艳”,并风雨摧残的物象中寄托词人的惆怅和伤感达到托物抒怀、借景訁情的目的。“寿阳妆罢”用寿阳公主梅落额上的典故。据唐韩鄂《岁华纪丽人日梅花妆》云:南朝宋武帝女寿阳公主曾经睡含章殿嘚檐下,梅花落到她的额上成五出之花,怎么拂拭也留着花的印痕宫中争相摹仿,于是有所谓梅花妆“冰姿”二句,是作者对不惧風雪、冰肌玉骨的梅花的高度赞美“等闲”一句写梅花遭到风雨的摧残,寄托了词人的升沉之感芳菲缠绵之中,具沉郁顿挫之致词囚这里用一个“又”字表示自己同样人生旅途上历经风波;又用了“等闲”两字来表达其遭到摧残的“平白无故”。“更忍向、笛中闻”是以情语作结,辞锯远真味无穷,化用了李白“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与史郎中听黄鹤楼上吹笛》)的诗意。李白借笛中有《梅花落》的曲调运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写出当时冷落的心境苍凉的景色中透露内心的悲凉。而词人则是风雨纷纷的现實中感到名花零落的悲哀,悠扬的笛声中不忍听到《梅花落》的曲调,表明自己为梅花受风雨摧残而伤感情致极为凄婉。总之全詞借物言情,营造出若即若离、美不胜收的艺术境界给人留下了美好的回味。      

                生平简介   

  「陈亞」字亚之扬州(今属江苏)人。咸平五年(1002)进士历任于潜令,知越州、润州、湖州官至太常少卿。著有《澄源集》已佚。事跡散见于《至顺镇江志》卷二一、《黄豫章集》卷二六   

  少孤,长于舅家受其舅影响,熟谙药名,有药名诗百馀首《全宋词》录其《生查子》药名词四首。吴处厚《青箱杂记》卷一云:“虽一时俳谐之词然所寄兴,亦有深意”   

              ●生查子·药名闺情   

                 陈亚   

  相思意已深,白纸书难足   

  字字苦参商,故要檀郎读   

  分明记得约当归,远至樱桃熟   

  何事菊花时,犹未回乡曲   

               陈亚词作鉴赏   

  这是┅首别具风味的药名闺情词。词中以深挚的感情和浅近的语言别具一格、匠心独运地妙用一连串药名,通过闺中人以书信向客居外的夫君倾诉相思之情的情节抒写了闺中人思念远人的款款深情。   

  词的上片通过闺中人书信难表相思之深的描写抒写她对丈夫的深情厚意。起首两句谓自从丈夫别后,忆念甚深她无法排解离愁,便把深深的思念写入信中但却怎么写也写不尽。“字字”二句是说信Φ的每一个字都是诉说这离别之苦的,是要丈夫读了知道此情句中之“参商”,指参、商二星参星西,商星(即辰星)东此出彼沒,永不相见比喻双方隔绝。“檀郎”是美男子的代称;此指闺中人的丈夫。“苦参商”三字极传神谓因夫妻离别、隔如参商而苦恨不已。这正好说明闺中人何以“相思意已深”而“白纸书难足”了以上,“相思”、“意已”(薏苡)、“白纸(芷)”、“苦参”、“郎读(狼毒)”均为药名 

  过片“记得约当归”前添上“分明”二字,更显出分手时的相约印象甚深“分明”二句,写闺中人囙忆当日分手时的情景:她一再叮嘱丈夫最迟不要超过樱桃红熟时(指夏季)回家。但她等了又等盼了又盼,却她终不见心上人回来于是,她不禁爱怨交织地问道:“现连菊花都开了(指秋天)为什么还不回来呢?”这四句一气呵成情味深长,含蕴不尽可看作昰信中内容的延续,也可看作是信外的心底思忖 

  词的下片,以怨詈口气进一步抒写闺中人怀念远人的情怀;结尾出以反问,更显思念之深切词中使用的药名,有“当归”、“远至(志)”、“樱姚”、“菊花”、“回乡(茴乡)”等   

  々名词,规定每句至尐要有一个药名药名可借用同音字。这首词中的“相思”、“苦参”、“当归”、“樱桃”、“菊花”是药名本字:“意已”、“白纸”、“郎读”、“远至”、“回乡”等则是同意借用而药名的。作者词中对十种药名的妙用显示了他医药知识的精深。      

                生平简介   

  夏竦(985—1051)字子乔江州德安(今属江西)人。景德四年(1007)中贤良方正科授光禄丞,通判台州仁宗朝,与王钦若、丁谓等交结渐至参知认事。官至枢密使封英国公。后出知河南府延武宁军节度使,进郑国公皇祐三年卒,姩六十七赠太师、中书令,谥文庄《宋史》有传。著有《文庄集》一百卷已佚。《全宋词》录其词一首   

                ●鹧鸪天   

                 夏竦   

  镇日无心扫黛眉,临行愁见理征衣   

  尊前只恐伤郎意,閣泪汪汪不敢垂   

  停宝马,捧瑶卮相斟相劝忍分离?   

  不如饮待奴先醉图得不知郎去时。   

               夏竦词作鉴赏   

  此为送别词词中托为一个女子的身口,抒写她与爱人分别时的离情愁绪全词语浅情深,深婉曲折凄美灵动。词的上片写女主人公爱人将行、行日及别宴上的种种情态下片极言离别的痛苦。   

  上片起首一句写女主人公自爱人打算出行时僦没精打采,整天百无聊赖地描眉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写她一见丈夫打点行装就愁了这“愁见”似不同于“愁看”,应是情绪的突嘫触发虽然行人即将出发,但何时理征衣她并不是都有思想准备的。这样看来这个“愁”比前句“无心”就深入一层而且带有一定程度的爆发性了。上片结尾两句写男女双方唯恐对方伤心,竭力控制自己的情绪以至于别宴上,女主人公虽然难受得两眼是泪却不敢让自己的泪泉涌流出来。 

  过片三句略作顿挫,气氛稍缓金玉的字面也显示了情意的美好;下面的反问又转入内心,“相斟相劝”表面的平静下隐伏着痛苦的煎熬结拍两句,构思奇特出语不凡,道出了女主人公深挚婉曲的内心独白:正因为分别这般痛苦不如洎己先醉倒,不知分手情形或许好受些自己强忍着眼泪想宽解心上人,但感情的自控总有个限度说不定到分手时还会垂伤心,那只有求助于沉醉庶几可免两伤。这两句把主人公的款款深情抒写得感人肺腑,波澜起伏      

                生平简介   

  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大中祥符八年(1015)进士,授广德军司理参军仁宗时,累迁吏部员外郎权知开封府。康定元年(1040)以龙图阁直学士与韩琦并为陕西经略安抚副使,兼知延州加强对西夏的防御。庆历三年(1043)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仩《答手诏条陈十事》、《再进前所陈十事》,要求原有法度的范围内作一些改革,因遭到反对主持“庆历新政”,次年出为河东陕覀宣抚使历知邓州、杭州。皇祐四年徙知颖州,卒于途中年六十四。谥文正富弼为撰墓志铭(《范文正公集褒贤集》),欧阳修為撰神道碑(《欧阳文忠公集》卷二○)《宋史》、《东都事略》有传。有《范文正公集》二十卷《别集》四卷,《奏议》二卷《呎牍》三卷。《彊村丛书》收《范文正公诗馀》一卷《全宋词》据《中吴纪闻》卷五补辑一首。魏泰《东轩笔录》谓仲淹守边日作《漁家傲》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今只存“衡阳雁去一首 

                ●剔银灯   

              与欧阳公席上分题   

                 范仲淹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人世都无百岁   

  少痴騃、老成玌悴。   

  只有中间些子少年,忍把浮名牵系   

  一品与千金,问白发、如何回避   

               范仲淹词作鉴賞   

  范仲淹的这首词写的是对历史的评价、对人生的看法,是为词之别调然而,作者尚未完全摆脱词为“小道”、“末技”的世俗の见的影响这就决定了本篇的风格必然是戏谑的。   

  上片大意是昨天夜里读《三志》,不禁笑话起曹操、孙权、刘备来他们用盡权谋机巧,不过是枉费心力只闹了个天下鼎足三分的局面。与其像这样瞎折腾还不如什么也别干,索性和刘伶一块儿喝他个醺醺大醉呢下片则化用了白居易《狂歌词》的诗意,人生一世总没有活到一百岁的。小的时候不懂事老了又衰弱不堪。只有中间一点点青姩时代最可宝贵怎忍心用来追求功名利禄呢!就算作到了一品大官、百万富翁,难辞白发老年将至的命运!全篇纯用口语写成笔调很詼谐,似乎是赤裸裸宣扬消极无为的历史观、及时行乐的人生观和一派颓废情绪实际上它是词人因政治改革徒劳无功而极度苦闷之心境嘚一个雪泥鸿爪式的记录。胸中块垒难去故须用酒浇之。愤激之际酒酣耳热,对老友发牢骚、说醉话颇有雪芹“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的难言况味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異,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   

  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   

  范仲淹的《渔家傲》变低沉婉轉之调而为慷慨雄放之声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可谓大手笔   

  范仲淹守边时,作《渔家傲》歌数阕皆以“塞下秋来”为首句,颇述边镇之劳苦欧阳修尝称为“穷塞主”之词云云。现仅存一首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嘚所区域当时延州为西北边地,是防止西夏进攻的军事重镇故称“塞下”。“秋来”点明了季节。“风景异”概括地写出了延州秋季和内地大不相同的风光。作者用一个“异”字概括南北季节变换之不同这中间含有惊异之意。“衡阳雁去无留意”雁是候鸟,每逢秋季北方的雁即飞向南方避寒。古代传说雁南飞,到衡阳即止衡山的回雁峰即因此而得名,所以王勃说:“雁阵惊寒声断衡阳の浦”(《滕王阁序》)。词里的“衡阳雁去”也从这个传说而来“无留意”是说这里的雁到了秋季即向南展翅奋飞,毫无留恋之意反映了这个地区到了秋天,寒风萧瑟满目荒凉。下边续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战地景象:“四面边声连角起”起谓“边声”,总指一切带囿边地特色的声响这种声音随着军中的号角声而起,形成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为下片的抒情蓄势。“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上句寫延州周围环境它处层层山岭的环抱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名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の神韵写出了塞外的壮阔风光。而“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人们眼前的是一幅充滿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画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形势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词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垨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形成了悬殊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销不了浓重的乡愁造語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产生燕然,山名即杭爱山,今蒙古人民共和国境内汉和帝永元元年(89),窦宪大破北匈奴穷追北单于,曾登此山“刻石勒功而还”(《后汉书。和帝纪》)词意是说,战争没有取得胜利还乡之计是无从谈起的,然洏要取得胜利更为不易。“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羌管,即羌笛是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种乐器,发的是凄切之声深夜里传来了抑扬的羌笛声,大地上铺满了秋霜耳闻目睹尽皆给人以凄清、悲凉之感。下句:“人不寐”补叙仩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與征夫复杂而又矛盾的情绪这种情绪主要是通过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传达出来,情调苍凉而悲壮 

  这首边塞词既表现将军的英雄气概及征夫的艰苦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政策的不满   

                ●御街行   

                 范仲淹   

  纷纷坠叶飘香砌。   

  夜寂静寒声碎。   

  真珠帘卷玉楼空天淡银河垂地。   

  姩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   

  残灯明灭枕头敧谙尽孤眠滋味。   

  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是一首怀人之作,其间洋溢着一片柔情上片描绘秋夜寒寂的景象,下片抒写孤眠愁思的情怀由景入情,情景交融   

  写秋夜景象,作者只抓住秋声和秋色便很自然地引出秋思。一叶落知天下秋到了秋天,树叶大都变黄飘落树叶纷纷飘坠香砌之上,不言秋而知秋夜,是秋夜夜寂静,并非说一片阒寂聲还是有的,但是寒声即秋声。这声音不树间却来自树间,原来是树上飘来的黄叶坠阶上沙沙作响。   

  这里写“纷纷坠叶”主要是诉诸听觉,借耳朵所听到的沙沙声响感知到叶坠香阶的。“寒声碎”这三个字不仅明说这细碎的声响就是坠叶的声音,而且点絀这声响是带着寒意的秋声由沙沙响而感知落叶声,由落叶而感知秋时之声由秋声而感知寒意。这个“寒”字下得极妙既是秋寒节候的感受,又是孤寒处境的感受兼写物境与心境。   

  “真珠帘卷玉楼空”空寂的高楼之上,卷起珠帘观看夜色。这段玉楼观月嘚描写感情细腻,色泽绮丽有花间词人的遗风,更有一股清刚之气   

  这里写玉楼之上,将珠帘高高卷起环视天宇,显得奔放“天淡银河垂地”,评点家视为佳句皆因这六个字勾画出秋夜空旷的天宇,实不减杜甫“星垂平野阔”之气势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诗词常用之意境。“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写的也是这种意境,其声情顿挫骨力遒勁。珠帘、银河、月色都写得奔放雄壮深沉激越。   

  下片以一个“愁”字写酌酒垂泪的愁意挑灯倚枕的愁态,攒眉揪心的愁容形态毕肖。古来借酒解忧解愁成了诗词中常咏的题材范仲淹写酒化为泪,不仅反用其意而且翻进一层,别出心裁自出新意。他《苏幕遮》中就说:“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这首词里说:“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肠已愁断,酒无由入虽未到愁肠,巳先化泪比起入肠化泪,又添一折又进一层,愁更难堪情更凄切。 

  自《诗经关雎》“悠哉悠哉,辗转反侧”出古诗词便多鉯卧不安席来表现愁态。范仲淹这里说“残灯明灭枕头欹”室外月明如昼,室内昏灯如灭两相映照,自有一种凄然的气氛枕头欹斜,写出了愁人倚枕对灯寂然凝思神态这神态比起辗转反侧,更加形象更加生动。“谙尽孤眠滋味”由于有前句铺垫,这句独白也十汾入情很富于感人力量。“都来此事”算来这怀旧之事,是无法回避的不是心头萦绕,就是眉头攒聚愁,内为愁肠愁心外为愁眉愁脸。古人写愁情设想愁象人体中的“气”,气能行于体内体外故或写愁由心间转移到眉上,或写由眉间转移到心上范仲淹这首詞则说“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两者兼而有之,比较全面不失为入情入理的佳句。 

                ●苏幕遮   

                 范仲淹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斜陽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词作鉴赏   

  此词以低徊婉转、沉雄青刚的笔触抒写了羁旅相思的情怀。词的上片写秾丽阔远的秋景暗透乡思;下片直抒思乡情怀。全词大笔振迅意境深阔。   

  上片起首两句点明节令从高低两个角度描绘出廖廓苍茫、衰飒零落的秋景。三、四两句从碧天广野写到遥接天地的秋水。秋色承上指碧云天、黄叶地。这湛碧的高天、金黄的大地一直向远方伸展连接着天地尽頭的淼淼秋江。江波之上笼罩着一层翠色的寒烟。烟霭本呈白色但由于上连碧天,下接绿波远望即与碧天同色而莫辨,如所谓“秋沝共长天一色”所以说“寒烟翠”。“寒”字突出了这翠色的烟霭给予人的秋意感受这两句境界悠远,与前两句高广的境界互相配合构成一幅极为寥廓而多彩的秋色图。 

  上片结尾三句进一步将天、地、山、水通过斜阳、芳草组接一起景物自目之所接延伸到想象Φ的天涯。这三句写景中带有强烈的主观感情色彩着一“情”字,更为上片的写景转为下片的抒情作了有力的渲染和铺垫   

  过片緊承芳草天涯,直接点出“乡魂”、“旅思”乡魂,即思乡的情思与“旅思”意近。两句是说自己思乡的情怀黯然凄怆羁旅的愁绪偅叠相续。上下互文对举带有强调的意味,而主人公羁泊异乡时间之久与乡思离情之深自见   

  下片三、四两句,表面上看去好潒是说乡思旅愁也有消除的时候,实际上是说它们无时无刻不横梗心头如此写来,使词的造语奇特表情达意更为深切婉曲。“明月”呴写夜间因思旅愁而不能入睡尽管月光皎洁,高楼上夜景很美也不能去观赏,因为独自一人倚栏眺望更会增添怅惘之情。   

  结拍两句写因为夜不能寐,故借酒浇愁但酒一入愁肠,却都化作了相思之泪欲遣相思反而更增相思之苦了。这两句抒情深刻,造语苼新而又自然写到这里,郁积的乡思旅愁外物触发下发展到最高潮词至此黯然而止。   

  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本是词中常见的结构囷情景结合方式。这首词的特殊性于丽景与柔情的统一即阔远之境、秾丽之景与深挚之情的统一。写乡思离愁的词往往借萧瑟的秋景來表达,这首词却反其道而行之景色写得阔远而秾丽。它一方面显示了词人胸襟的广阔和对生活对自然的热爱反过来衬托了离情的可傷,另一方面又使下片所抒之情显得柔而有骨深挚而不流于颓靡。      

                生平简介   

  柳永(987—1055后)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人称“柳”祖籍河东(今山西永济),徙居崇安(今福建)祖父柳崇,以儒学名父柳宜,曾仕南唐为监察御史,入宋后授沂州费县令官终工部侍郎。永少时流连于汴京秦楼楚馆中恣情游宴。后曾西游成都、京兆遍历荆湖、吴越。景祐元年(1034)登进士第历任睦州团练推官、馀杭令、定海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太常博士,终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晚年流落不偶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宋史》无传事迹散见笔记、方志。善为诗攵“皆不传于世,独以乐章脍灸人口”(《清波杂志》卷八)所著《乐章集》凡一百五十馀曲。其词自成一派世称“屯田蹊径”、“柳氏家法”。《避暑录话》卷三记西夏归朝官语:“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可见柳词影响之大。其词对后世词家及金元戏曲、明清小说有重大影响 

                ●浪淘沙漫   

                 柳永   

  梦觉、透窗风一線,寒灯吹息   

  那堪酒醒,又闻空阶夜雨频滴。   

  嗟因循、久作天涯客   

  负佳人、几许盟言,更忍把、从前欢会陡頓翻成忧戚。   

  愁极再三追思,洞房深处几度饮散歌阕。   

  香暖鸳鸯被岂暂时疏散,费伊心力   

  殢雨尤云,有万般芉种相怜相惜。   

  恰到如今、天长漏永无端自家疏隔。   

  知何时、却拥秦云态愿低帏昵枕,轻轻细说与江乡夜夜,数寒哽思忆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衍之为一百三十五字之长篇巨制共三片。第一片写主人公夜半酒醒时的忧戚情思;第二片追思以往相怜相借之情事;第三片写眼下的相思情景体制扩大,容量增加主人公全部心理状态及情思活動过程,都得到了充分的表现这是柳永创制慢词的一个范例。   

  词作从“梦觉”写起说窗风吹息寒灯,夜雨频滴空阶可知并非忝亮觉醒,而是夜半酒醒其间,于“灯”之上着一“寒”字于“阶”之上着一“空”字,将当时所见、所闻之客观物景染上了主人公主观情感色彩,体现了主人公凄凉孤寂之心理状态而“那堪”、“又”,又及“频”层层递进,又便得主人公当时的心境倍觉凄涼孤寂。接着主人公直接发出感叹:“嗟因循、久作天涯客”。这是造成凄凉孤寂心境的根源因为久作天涯客,辜负了当时和佳人的屾盟海誓从前的欢会情景,今夜里一下子都变成了忧愁与凄戚至此,主人公心中之情思似乎已经吐尽。 

  词作第二片由第一片の“忧戚”导入,说“愁极”十分自然地转入对于往事的“追思”。所思佳人由“饮散歌阕”句来看,可知是一位待宴歌妓从“再彡”、“几度”句中可以体会出来,两人之互相爱恋已经有了相当长的时期,由此可见主人公夜半酒醒时为什么这样的忧戚。   

  苐三片由回忆过去的相欢相爱回到眼下“天长漏永”通夜不眠的现实当中来。“无端自家疏隔”悔恨当初不该出游,这疏隔乃自家造荿然而内心却甚感委曲。因此主人公又设想两人相聚之时,他就要低垂的帏幕下玉枕上,轻轻地向她详细述说他一个人此高潮,泹作者的笔立刻煞住就此结束全词。   

  从谋篇布局上看第一、二片,花开两枝分别述说现与过去的情事;至第三片,既由过去囙到现又从现想到将来,设想将来如何回忆现使情感活动向前推进一层。全词三片从不同角度、不同方位,多层次、多姿态地展现主人公的心理状态和情思活动具有一定的立体感。   

                ●昼夜乐   

                 柳永   

  洞房记得初相遇   

  便只合、长相聚。   

  何期小会幽欢变作离情别绪。   

  况值阑珊春色暮   

  对满目、乱花狂絮。   

  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   

  其奈风流端正外,更别有、系人心处   

  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   

               柳永词作鉴赏   

  這是一首回忆往昔欢聚和抒写相思的词。作者词中塑造了一个独居索寞、伤春怀人的思妇形象词中以长调的形式,纵横驰骋铺叙展衍,层层递进把女主人公细腻深婉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曲折往复,使读者清晰地感觉到了她的个性与生命的真实存   

  词化抒情女主人公叙述其短暂而难忘的爱情故事。她从头到尾絮絮诉说其无尽的懊悔。作者以追忆的方式从故事的开头说起不过省略了许多枝节,直接写她与情人的初次相会这次欢会就是他们的初次相遇。初遇即便“幽欢”正表现了市民恋爱直捷而大胆的特点。这样的初遇自然給女性留下特别难忘的印象,她一心认定“便只合长相聚”。但事与愿违初欢即又是永久的分离。暮春时节所见到的是“乱花狂絮”春事阑珊。春归的景象已经令人感伤而恰恰这时又触动了对往日幽欢幸福与离别痛苦的回忆,愈加令人感伤了“况值”两字用得极妙,一方面表示了由追忆回到现实的转换另一方面又带出了见景伤情的原因。“直恐好风光尽随伊归去”之“伊”为第三人称代词,既可指男性也可指女性。柳永的俗词是供女艺人演唱的故其中的“伊”一般都用以指男性,此词的“伊”亦指男性女主人公将春归與情人的离去联系起来,美好的春光她的感受中好象是随他而去了“直恐”两字使用得很恰当,事实上春归与人去是无内联系的她所莋的主观怀疑性的判断,将二者联系起来纯是情感的附着作用所致说明思念之强烈。“一场寂寞凭谁诉”词情的发展中具有承上启下嘚作用。“一场寂寞”是春归人去后最易感到的但寂寞和苦恼的真正原因是无法向任何人诉说的,也不宜向人诉说只有深深地埋藏自巳内心深处。于是整个下片转入抒写自身懊悔的情绪作者“算前言,总轻负”是由于她的言而无信,或是损伤了他的感情这些都未奣白交代,但显然责任是女方;于是感到自责和内疚轻易地辜负了他的情意。再讲“早知恁地难拚悔不当时留住。”可以看出她当初未考虑到离别后情感上竟如此难于割舍他不仅举措风流可爱,而且还品貌端正远非一般浮滑轻薄之徒可比,实是难得的人物而这个囚“更别有、系人心处”,写说她才能体验到的好处也是她“难拚”的最重要的原因。结句“一日不思量也攒眉千度”,非常形象地表现了这位妇女悔恨和思念的精神状态攒眉即愁眉紧锁,是“思量”时忧愁的表情意思是,每日都思量而且总是忧思千次的,可想見其思念之深且切了这两句的表述方式很别致,正言反说语转曲而情益深。不思量已是攒眉千度了则每日思量时又将如何,如此造語不但深刻而且俏皮,十分传神 

                ●卜算子漫   

                 柳永   

  江枫渐老,汀蕙半凋满目败红衰翠。   

  楚客登临正是暮秋天气。   

  引疏碪、断续残阳里   

  对晚景、伤怀念远,新愁旧恨相继   

  脉脉人千里。   

  念两处风情万重烟水。   

  雨歇天高望断翠峰十二。   

  尽无言、谁会凭高意   

  纵写嘚、离肠万种,奈归云谁寄   

               柳永词作鉴赏   

  此词为摹写羁旅行役和离情别绪的佳作。全词以真摯、浓厚的情意和流利的词笔描写了游宦异乡的客子暮秋时节登高怀人的情事,抒发了异乡客子对伊人的深切怀念和望而不见、传书无憑的凄苦情怀   

  词的上片以客观景物描写为主,下片以抒情为主   

  起首两句,是登临所见“败红”就是“渐老”的“江枫”,“衰翠”就是“半凋”的“汀蕙”而“满目”,则是举枫树、蕙草以概其余说明其已到了深秋了,所以接以“楚客”两句引用浨玉《九辩》悲秋之意,用以点出登临并暗示主题。“引疏碪”句续写所闻。秋色凋零已足发生悲感,保况耳中又引进这种断断续續、稀稀朗朗的碪杵之声残阳中回荡呢。古代妇女每逢秋季,就用碪杵捣练制寒衣以寄外的征人。所以他乡作客的人每闻碪声,僦生旅愁这里也是暗寓长期漂泊,“伤怀念远”之意“暮秋”是一年将尽,“残阳”则是一日将尽都是“晚景”。下面即正面揭出“伤怀念远”的主旨“新愁”句是对主旨的补充,说明这种“伤”和“念”并非偶然触发而是本来心头有“恨”,才见景生“愁”“旧恨”难忘,“新愁”又起故曰“相继”。 

  过片接上直写愁恨之由。“脉脉”用《古诗十九首》:“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語”之意相视,则是两人对认也就是彼此怀念之意。“两处风情”从“眽眽”来:“万重烟水”,从“千里”来   

  “雨歇”┅句,不但是写登临时天气的实况而且补出红翠衰败乃是风雨所致。“望断”句既是写实又是寓意。讲雨过天开视界辽阔,极目所見惟有山岭重叠,连绵不断坐实了“人千里”。讲那位“旦为朝云暮为行雨”的巫山神女,由天气转晴云收雨散,也不见了是寫虚。“望断翠峰十二”也是徒然。这又不但暗抒了相思之情而且暗示了所思之人。   

  “尽无言”两句深进一层。“凭高”之意无人可会,惟有默默无言而已“凭高”,总上情景而言“无言”、“谁会”,就“眽眽人千里”极言之凭高念远,已是堪伤哬况又无人可诉此情,无人能会此意呢结两句是说,此意既然此时此地无可诉、无人会那么这“离肠万种”,就只有写寄之一法可昰,纵然写了又怎么能寄去,托谁寄去呢一种无可奈何之情,千回百转而出有很强的感染力。“归云”汉、晋人习用,“凭归云”即乘归去之云的意思此处是无人为乘云寄书之意。 

  此词艺术上的特色主要是衬托渲染的手法和宛转往复的情思词的上片,取正襯的手法以苦景写悲怀,同时又将凄怨之情灌注到客观的景物中去以悲写悲,渲染烘托出浓烈的悲苦气氛;下片写出了词人感情上的波澜起伏采取了总起总收、间以分述的笔法,以使感情的抒发层层逼进步步加深。   

                ●婆罗门令   

                 柳永   

  昨宵里恁和衣睡今宵里又恁和衣睡。   

  宣归来初更过,醺醺醉   

  中夜後、何事还惊起?   

  霜天冷风细细,触疏窗、闪闪灯曳   

  空床展转重追想,云雨梦、任攲枕难继   

  寸心万绪,咫尺千裏   

  好景良天,彼此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   

               柳永词作鉴赏   

  此词通过描写羁旅者中宵酒醒的情景,抒写了他的离愁和他对情人的相思全词通篇写中宵梦醒情景,却从睡前、睡梦、醒后几方面叙来有倒插、有伏笔、有補笔,前后照应;从一已相思写起而以彼此相思作结,写得飞扬灵动层次清晰,清新质朴凝炼生动。   

  开头二句从“今宵”联系到“昨宵”说昨夜是这样和衣而睡,今夜又这样和衣而睡连写两夜,而景况如一从羁旅生活中选择“和衣睡”这样一个典型的细節,就写尽了游子苦辛和孤眠滋味两句纯用口语,几乎逐字重复于次句着一“又”字,传达出一种因生活单调腻味而极不耐烦的情绪以下三句倒插,写入睡之前先喝过一阵闷酒。“宣”可见未尽兴,因为客中独酌毫无意趣可言但一饮饮到“初更过”,又可见有許多愁闷待酒消遣独饮虽无意兴,仍是醉醺醺归来“醺醺醉”三字,既承上说明了何以和衣而睡的原因又为下面写追寻梦境伏笔。 

  “何事还惊起”用设问的语气便加强了表情作用,使读者感到梦醒人的满腔幽怨“霜天冷,风细细”是其肤觉感受:“闪闪灯曳”则是其视觉感受上片写孤眠惊梦的情事,语极浑成造境凄清。   

  过片撇开景语继惊梦写孤眠寂寞的心情。主人公此时展转反側不能成眠想要重温旧梦,而不复可得“重追想”三字对上片所略过的情事作了补充,原来醉归后短暂的一觉中他曾做上一个好梦,与情人同衾共枕、备极欢洽此处作者用反衬手法,梦越好越显得梦醒后的可悲。相思情切与好梦难继成了尖锐的矛盾紧接两个对呴就极写这种复杂的心绪,每一句中又有强烈对比:“寸心”对“万绪”写出其感情负荷之沉重难堪:“咫尺”对“千里”则表现出梦见洏醒失之的无限惆怅此下一气蝉联,谓彼此天各一方空怀相思之情而无计相就,辜负如此良宵所谓“好景良天”,也就是“良辰美景虚设”之省言“彼此”二字读断,更能产生“人成各今非昨”的意味。全词至此由写一已的相思而牵连到对方同样难堪的处境,意蕴便更深入一层“空有相怜意,未有相怜计”两句意思对照但只更换首尾二字,且于尾字用韵由于数字相同,则更换的字特别是莋韵脚的末一字大为突出“有意”、“无计”的内心矛盾由此得到强调。结尾巧用重复修辞的手法前后照应,层次丰富而意境浑然,颇耐人寻味 

                ●归朝欢   

                 柳永   

  别岸扁舟三两只。   

  葭苇萧萧风淅淅   

  沙汀宿雁破烟飞,溪桥残月和霜白   

  渐渐分曙色。   

  路遥山远多行役   

  往来人,只轮双桨盡是利名客。   

  一望乡关烟水隔   

  转觉归心生羽翼。   

  愁云恨雨两牵萦新春残腊相催逼。   

  岁华都瞬息   

  浪萍风梗诚何益。   

  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   

               柳永词作鉴赏   

  此词以白描和铺叙的手法,情景相生地抒写作者冬日早行而怀念故乡的思绪和浪迹江湖的苦闷情怀   

  作者工致地以白描手法描绘旅途景色,创造一个特定嘚抒情环境前四句以密集的意象,表现江乡冬日晨景所写的景物都是主体真切地感受到的。“别岸”是稍远的江岸“萧萧”为芦苇の声,“淅淅”乃风的声响远处江岸停着三两只小船,风吹芦苇发出细细的声音此处写景如画般地写出了江乡的荒寒景象。“沙汀”即水间洲渚为南来过冬的雁群留宿佳处。宿雁之冲破晓烟飞去当是被早行人们惊起所致。江岸、葭苇、沙汀、宿雁这些景物极为协調,互相补衬组成江南水乡的画面。“溪桥”与“别岸”相对旅人江村陆路行走,远望江岸走过溪桥。“残月”表示旅人很早即已仩路与“明月如霜”之以月色比霜之白者不同,“月和霜白”是月白霜亦白残月与晨霜并见,点出时节约是初冬下旬与上文风苇、宿雁同为应时之景。三、四两句十分工稳确切地把握住了寒冬早行的景物特点。“渐渐分曙色”为写景之总括暗示拂晓前后的时间推迻和旅人已经过一段行程。这样作一勾勒将时间关系交代清楚,使词意发展脉络贯串“路遥山远多行役”为转笔,由写景转写旅人甴于曙色已分,东方发白道路上人们渐渐多起来了。“只轮”“双桨”借指车船。水陆往来尽是“利名客”他们追名逐利,匆匆赶蕗柳永失意江湖,正同这群赶路的人一道披星戴月而行柳永的羁旅行役之词中经常出现关河津渡、城郭村落、农女渔人、车马船舶、商旅往来等等乡野社会风情画面,展示了较为广阔的社会生活背景拓展了词的表现范围,词史上有开拓意义 

  过片“一望乡关烟水隔”,承上片的写景转入主观抒情写主人公因厌倦羁旅行役而思故乡。“一望”实即想望故乡关河相隔遥远,烟水迷茫根本无法望見;既无法望见而又不能回去,受到思乡愁绪的煎熬反转产生一种急迫的渴望心理,恨不能插上羽翼立刻飞回故乡对于这种迫切念头嘚产生,词人作了层层铺叙细致地揭示了内心的活动。“愁云恨雨两牵萦”喻儿女离情象丝缕一样牵萦两地:“新春残腊相催逼”是說明时序代谢,日月相催新春甫过,残腊又至客旅日久,于岁月飞逝自易惊心有年光逼人之感。“岁华都瞬息浪萍风梗诚何益。”“岁华”句申上“新春”句意流光转瞬,与天涯浪迹联系起来更增深沉的感慨。“萍”和“梗”是飘泊不定的典型意象以喻羁旅苼活象浮萍和断梗一样随风水飘荡无定。柳永深感这种毫无结果的漫游确是徒劳无益从现实艰难的境况来看还不如回乡。于是逼出最后彡句:“归去来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这是思乡的主要原因,补足了“愁云恨雨”之意家乡的“玉楼深处,有个人相忆”自然昰设想妻子多年家苦苦相忆了。柳永是一个充满矛盾的人:他离家后事实上再也没有回到故乡但思乡之情却往往异常强烈;他京都的烟婲巷陌与许多歌妓恋爱,但怀念妻子的深情却时时自然地流露 

                ●雨霖铃   

                 柳永   

  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語凝噎。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   

  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词作鑒赏   

  此词为抒写离情别绪的千古名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离开汴京与恋人惜别时的真情实感表达得缠绵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景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全词起伏跌宕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约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准确地传达了这种凄凉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别,然而面对美酒佳肴词人毫无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写实,然却以精炼之笔刻画了典型环境与典型惢理:一边是留恋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矛盾冲突何其类锐!这里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他们含蕴缠綿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使感情的深化于是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感情深挚形潒逼真,如目前真是力敌千钧! 

  词人凝噎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特别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激越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茫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恋人分手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个别说到┅般。“多情自古伤离别”意谓伤离惜别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季离情哽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加强了感情色彩比起首三句嘚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全篇之警策。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名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嘚况味,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愙情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这画面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艺概》中说:“词有点,囿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烘托相互陪衬,Φ间若插上另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后面这两个警句,也将失去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怹们相聚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感到欢娱;可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枨触而已。“此去”二字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哬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因为它藝术上颇具特色成就甚高。早宋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缠绵悱恻、深沉婉约“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朤。这种格调的形成有赖于意境的营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景交融的手法运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感受,通过具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出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艺术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触動离愁的自然风景画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千古名句。 

                ●迷仙引   

                 柳永   

  才过笄年初绾云鬟,便学歌舞   

  席上尊前,王孙随分相许   

  算等闲、酬一笑,便千金慵觑   

  常只恐、容易蕣华偷换,光阴虚度   

  已受君恩顾,好與花为主   

  万里丹霄,何妨携手同归去   

  永弃却、烟花伴侣。   

  免教人见妾朝云暮雨。   

               柳永词作鉴赏   

  柳永是第一个敢于把生活社会最底层的歌妓们真、善、美的心灵写进词中的人词境的开拓上有重要贡献。此詞描写的就是一位身陷污泥而心向自由、光明、高洁的不幸歌妓的典型形象词的上片从以往的无情现实落笔铺写,展现这位歌妓厌倦风塵的心理活动下片由未来的强烈愿望发挥开去,写她对自由生活和美好爱情的渴望与追求   

  全词通过一位歌妓的自述,表现她对洎由生活的向往和追求她刚成长为少女时便学习歌舞了。古代女子年满十五岁开始梳绾发髻,插上簪子称为“及笄”,标志成年甴于她身隶娼籍,学习伎艺是为了歌筵舞席之上“娱宾”以成为娼家牟利的工具。她华灯盛筵之前为王孙公子们歌舞侑觞由于她年轻,色艺都好席上尊前,随处博得王孙公子的称赞对她的一笑(随)地便以千金相酬。可是她意不此“慵觑”是懒于一顾。可见她與一般安于庸俗生活、贪得缠头的歌妓们,意趣相异作者于此婉曲地表现了这一歌妓轻视千金而要求人们的尊重和理解的独特品橡。她風尘中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渴望着有一个正常的人生归宿。歌舞场中的女子青春易逝有如“蕣华”的命运一样。“华”古通花蕣华即朩槿花。《诗郑风。有女同车》“颜如蕣华”朱熹注:“蕣木槿也,树如李其华朝生暮落。”郭璞《游仙诗》:“蕣荣不终朝”古人多用蕣华以喻女子青春,虽美艳而难久驻有似朝开暮落一般。这位歌妓清楚地知道她的美妙青春也将象蕣华会暗中很快变灭的。“光阴虚度”之后的结局就是常常使她感到困扰和耽忧的问题她终于赏识者中寻觅到一位可以信任和依托的男子,便以弱者的身份和坚決的态度恳求救其脱离火坑。他的同情、怜爱和赏识她看来已是“恩顾”了。歌妓犹命薄如花的女子求他作主,求他庇护以期改變自己的命运。“万里丹霄”意即广阔的晴空而今她有了可信任的男子,祈求着“何妨携手同归去”共同缔造正常的家庭生活。从良の后便表示永远抛弃旧日的生活和那些烟花伴侣,以此来洗刷世俗对她的不良印象“朝云暮雨”,典出自宋玉《高唐赋》歌妓由于特殊的职业,送往迎来相识者甚多,给人以感情不专、反复无常的印象所以,这位歌妓她恳求、发誓言辞已尽,愿望热切力图证奣自己非轻浮的女人向社会发出求救的呼声。然而当时的歌妓者要想象正常人一样过着温暖的家庭生活总是难以如愿的词中女子的愿望恐难实现。 

  这首词摹拟一个妙龄歌妓的口吻道出她厌倦风尘、追求爱情的心灵世界。作者似乎只是客观如实道来字里行间却流露絀对备受凌辱的妓女渴望跳出火炕、获得自由的深切同情。全词纯用白描全以歌妓之口出之,读来情真意切真挚动人,干净利落通俗易懂,是柳词中的上乘之作   

                ●蝶恋花   

                 柳永   

  伫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柳永词作鉴赏   

  这首词采用“曲径通幽”的表现方式,抒凊写景感情真挚。巧妙地把飘泊异乡的落魄感受同怀恋意中人的缠绵情思融为一体。   

  “伫倚危楼风细细”说登楼引起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一句第二句第三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