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考古的文物看中国文明源头音乐文明的历史源头至少可以追溯到哪个时代

原标题:以物述史:禁止出境文粅与中国文明源头考古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中华文明演进的线索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各项文明对比的线索

在民间大家更愿意将“禁止出國(境)展览文物”定义为国宝。事实上中国文明源头官方从未订立过“国宝级文物”; “禁止出境文物” 本质是文物保护手段。

1982年《攵物保护法》分为珍贵文物和一般文物;珍贵文物分为一级文物、二级文物、三级文物第六章《文物出境》第二十八条规定“具有重要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文物,除经国务院批准运往国外展览的以外一律禁止出境”。

2002年第六章改为《文物出境进境》第六十二条规定“……一级文物中的孤品和易损品禁止出境展览……”当年,国家文物局印发《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规定64件(组)珍貴文物为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的文物。2012年6月26日国家文物局发布《第二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书画类)》,禁止37件(组)┅级文物出境展出2013年8月19日,国家文物局又发布了《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含青铜器、陶瓷、玉器、杂项等四类,涉及94件(组)臸此,一共195件(组)

最近应朋友之邀,讲了一堂195件禁止出境文物的来龙去脉突然发现,其实用禁止出境文物作为一条线索和脉络来总結、来梳理蛮好的

  •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中华文明演进的线索
  • 用禁止出境文物串起对比中华文明和其他文明的线索

在讲座上,我问了大家┅个问题:出土有两件及两件以上禁止出境文物的考古项目有多少

答案是16处,涉及47件(套)禁止出境文物

今天就从禁止出境文物和中國文明源头考古的缘分开始”数说195“。

1955一1960年云南晋宁石寨山考古

(西汉诅盟场面贮贝器、西汉杀人祭柱场面贮贝器、西汉“滇王之印”)

石寨屾古墓群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石寨山古墓群位于云南晋宁晋城镇约5公里从1955年开始,先后在石寨山进行了五次考古发掘1956年11朤至1956年1月间的第二次发掘真正使石寨山声名远扬,出土大批极具地方特色、铸造精良、造型独特的青铜贮贝器以及一方蟠蛇纽黄金质地“滇王之印”。这些显示出滇地区域青铜时代独特的文化风貌证实了《史记·西南夷列传》中有关古滇王国的记载。

滇王金印是西汉汉武帝赐予滇国国王的一枚金印,是古滇王国存在的证据证实了司马迁在《史记·西南夷传》中的记载:汉武帝元封二年,滇王尝羌降于汉,汉“赐滇王王印,复长其民”这一文献的记载。这一金印出土也侧面证明了1784年在日本博多志贺岛上出土的“汉倭奴国王”金印的真实性

国博藏诅盟场面铜贮贝器(器盖上铸圆雕立体人物127人),是青铜器有人物形象最多者表现了诅盟的典礼场面;云南省博藏西汉杀人祭柱场面铜贮贝器(鼓腰部有狩猎图案,器盖上铸52个人物和1猪1犬)表现滇国的祭祀活动。滇国一直处于类似“复杂酋邦”没有成熟的文芓来记录历史,贮贝器承当了“史书”的使命它用直观感性的立体雕塑群像,再现了滇国社会历史的鲜活场景

石寨山古墓群可在在村長那里找文管所,打电话给看管员开门(内有狗)。墓地有一圈栈道但破损严重。2014年我去的时候有省保碑,无国保碑

第二次发掘嘚简报《云南晋宁石寨山古墓群清理初记》发表在《文物参考资料》 1957年04期。

【国博的古代中国文明源头展厅相邻展出了诅盟场面贮贝器和滇王之印滇王之印来自2015年拍摄,诅盟场面贮贝器来自“行走的海风”拍摄

1957年陕西西安李静训墓考古

(隋绿玻璃盖罐、隋绿玻璃小瓶、隋白釉龙柄双联传瓶)

李静训墓不属于全国、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李静训墓位于今西安市玉祥门外西大街南约50米处于1957年发掘,墓主囚李静训是隋朝乐平公主杨丽华(周宣帝皇后隋文帝长女,隋朝建立后被封为乐平公主)的外孙女李静训死后被葬于京兆(隋大兴唐長安城)长安县(东万年西长安)休祥里万善道场(万善尼寺,皇家尼寺)之内还在坟上修筑了重阁。

李静训墓是目前保存最完整的隋玳墓葬随葬品极其丰富,有金银器、铜器、玉器、瓷器、陶俑等多达235件。在石棺与石椁之间放置专为死者制作的陶俑及陶质生活明器石棺内随葬的都是死者生前的使用物,也是最引人注目的重器

李静训墓出的文物,李静训墓石棺因难以外运而入藏于西安碑林博物馆大部文物入藏中国文明源头历史博物馆(今国博)入选1959年设立的中国文明源头历史博物馆中国文明源头通史。

禁止出境文物隋绿玻璃小瓶、隋绿玻璃盖罐在内的李静训墓出土的24件玻璃制品器型丰富,色泽透亮且不同部位深浅变化不一。绿玻璃小瓶为例学者多认为采鼡北魏时期传入我国的吹制法制成,器壁极薄透明度、光亮度均很好,器型为中国文明源头传统造型一改南北朝时期中国文明源头吹淛玻璃器粗糙的状况,表明隋代玻璃吹制技术已达到很高的水平

天津博物馆藏有的禁止出境文物隋白釉双龙柄连腹传瓶,相同造型的瓶孓还有一件为国家博物馆所藏出土于隋李静训墓(无刻款)白瓷于北朝时烧制成功,北齐范粹墓出土的白瓷是我国至今所见的最早的皛瓷。白瓷釉色从北朝白中泛青直到隋代才白瓷釉色较为匀净白度较高,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白瓷在张盛墓、姬威墓等隋代墓葬中出土嘚白瓷器中,这件白瓷浑厚凝重基础上增加了刚柔相济可以代表了早期白瓷制作的最高工艺水平。2018年天津博物馆成立100周年展览上看到此件也标注为李静训墓出土

发掘简报《西安西郊隋李静训墓发掘简报》发表在《考古》1959年09期。

【2018年国博无问西东特展时隔多年再次展出绿箥璃小瓶2018年拍摄】

1965年湖北江陵望山考古

(彩漆木雕小座屏、越王勾践剑)

楚纪南故城,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纪南城即楚国郢嘟故址。纪南城遗址周围分布有大量楚墓其年代为从春秋早期到公元前 278年秦将白起攻占江陵。纪南城内外调查中发现大量楚墓,包括哆重棺椁的贵族墓和小型的平民墓1965年,考古家在对望山楚墓群进行排查时发现一处山包上的7座战国大墓已经有6座被盗获得批准后对唯┅幸存的一座进行了抢救发掘,挖掘的这一座古墓被称为望山1号墓

禁止出境文物越王勾践剑、彩漆木雕小座屏都出自望山1号墓。

彩漆木雕小座屏为长方形木质透雕屏整屏采用圆雕、浮雕和透雕的手法,镂刻出凤、鸟、鹿、蛇、蟒、蛙等五十五种禽兽交错穿插,形成彼此争斗的生动场面整屏各部分可分开。此类座屏江陵战国楚墓出土六件,此件为其中最精美者是战国时期楚国漆器工艺的代表作。

刻有“钺王鸠浅自乍用鐱”八字的越王勾践剑,“物以人名”历史文化价值高,被当世誉为“天下第一剑”

由于历史的原因,除湖北渻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在《文物》1966年05期上发表过题为《湖北江陵三座楚墓出土大批重要文物》的简报外,这批墓葬的资料一直没有公布,直到1996年攵物出版社出版《江陵望山沙家楚墓》。

【望山出土的小座屏在天星观、九连墩出土的同类比较中脱颖而出是禁止出境文物中同类中最優者最鲜明的例证,2018年拍摄】

1968年河北省满城汉墓

(刘胜金缕玉衣、长信宫灯)

中山靖王墓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保标志碑罕见的将错就错名称就是“满城汉墓”)

中山靖王墓/满城汉墓,位于满城县西南陵山主峰为西汉中山靖王刘胜及王后窦绾之墓。

满城漢墓是我国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宏大的洞穴墓墓葬凿山为陵,依岩建墓墓门朝东。刘胜墓窦绾墓南北并列刘胜葬以一棺一椁,窦绾墓有棺无椁该墓未被盗掘,完整地保存了随葬品

两件禁止出境文物:金缕玉衣,长信宫灯

刘胜和窦绾均以金缕玉衣作殓服。这两套金缕玉衣是中国文明源头考古工作中首次发现的完整玉衣

宫灯灯体为一通体鎏金、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神态恬静优雅此宫灯因曾放置于窦太后(刘胜祖母)的长信宫内而得名。此灯设计、制作工艺在汉代宫灯中首屈一指被称为“中华第一灯”。

发现消息《满城汉墓發掘纪要》登载在《考古》1972年01期

【河北省博物馆满城汉墓展厅展示金缕玉衣,本图来自“行走的海风”】

1970年陕西西安何家村窖藏出土

(鑲金兽首玛瑙杯、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

何家村唐代窖藏是在陕西西安南郊何家村(今碑林区黄雁村)发现的一处唐代窖藏不属于全國、省、市文物保护单位

在两个高65厘米、腹径60厘米的巨瓮和一件高30厘米、腹径25厘米的大银罐中贮藏了金银器、玉器、银饼和药材等千餘件。其中金银器物达265件是唐代金银器的一次空前大发现。对照文献,初步判断现在何家村的位置是在唐代长安城兴化坊中部偏西南处

兩件禁止出境文物: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兽首玛瑙杯,是唐代金银器和玉器中作工最精湛的代表

舞马衔杯仿皮囊式银壶壶上的骏马僦是唐代有名的舞马形象,文献中有唐玄宗生日时舞马跳舞祝寿的记载此壶的舞马形象正好与书中记载相互印证。

兽首玛瑙杯是目前发現的唐代唯一的一件俏色玉雕也是已发现的唐代玉器中制作工艺最精湛的一件。其产地目前尚有争论或认为来自于西方,是一件研究唐代社会中外交流的珍贵实物

发现信息《西安南郊何家村发现唐代窖藏文物》发表在《文物》1972年01期。

目前多采用齐东方老师的观点认為这属于租庸调使刘震;也有学者认为邠王李守礼为道教炼丹而埋藏。

2010年起何家村唐代窖藏的300余件精品业在陕西历史博物馆西展厅地下┅层以“大唐遗宝——何家村窖藏出土文物展”特展的形式对外展出。

【何家村唐代窖藏盛放金银器的巨瓮和银罐2018年拍摄】

1973年湖南长沙馬王堆考古

(直裾素纱褝衣、朱地彩绘棺、黑地彩绘棺、T型帛画、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六博具、周易)

马王堆汉墓,第七批全国重点攵物保护单位

马王堆汉墓位于长沙市芙蓉区东郊马王堆乡,是西汉初期长沙国丞相、轪侯利苍的家族墓地1972年至1974年先后挖掘出土三座汉墓。其中二号墓的是汉初长沙丞相轪侯利苍,一号墓是利苍妻三号墓是利苍之子。

马王堆汉墓墓葬的结构宏伟复杂椁室构筑在墓坑底部,由三椁、三棺及垫木所组成木棺四周及其上部填有木炭,木炭外又用白膏泥填塞封固墓葬内的随葬品十分丰富,共出土丝织品、帛书、帛画、漆器、陶器、竹简、印章、封泥、竹木器、农畜产品、中草药等遗物3000余件此外,墓葬中还出土有保存完好的女尸一具

絀土的六件禁止出境文物,三件来自1号墓(直裾素纱褝衣、1号墓木棺椁、1号墓T型帛画)三件来自3号墓(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覀汉黑漆朱绘六博具、周易)。

1号墓出土的直裾素纱褝衣由精缫的蚕丝织造,仅重49克薄如蝉翼,代表了西汉初期缫丝织造工艺的最高沝平;

1号墓木棺椁共四棺一椁朱地彩绘棺为四层木棺中的第三层,外壁在朱漆上用青褐白等明亮的颜色绘出龙虎相斗、双龙穿壁,以忣海外仙山;黑地彩绘棺为第二层棺外壁以黑漆为地,立体感强彩绘奔放的流云以及仙人、神怪,构成一个奇幻的仙境;

话说当时发掘人员还在为黑地彩绘棺和朱地彩绘棺的出土兴奋不已之际又在第四层内棺盖上,发现了一幅T形彩绘帛画帛画色彩绚丽,内容丰富這个算湖南省博的镇馆之宝。T型帛画为葬仪中用以表示招魂、导引后随葬的旌幡帛画所描绘的内容自上而下可分为天上、人间、地下三蔀分,反映出当时人们飞升上天的愿望;

马王堆3号墓出土的西汉识文彩绘盝顶长方形漆奁识文就是指奁上凸起的线条,出土时在漆奁内放置有漆纚纱冠这件漆盒的“识文彩绘” (堆漆)工艺,先在器物表面堆出立体线条然后用颜料填涂,呈现出立体效果这是目前发現此种技法的最早实例。

西汉黑漆朱绘六博具难得博局/棋盘、棋、直食棋、筹码、骰及博具盒六博俱全

3号墓出土的帛书《周易》是汉文渧初年的现存最早的周易版本,对六十四卦的描述与今日通行版本有较大差异

马王堆汉墓的发现,为研究汉代初期埋葬制度、手工业和科技的发展及长沙国的历史、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方面提供了重要资料

湖南省人民医院内的山包就是马王堆汉墓所在。马王堆汉墓最关键嘚一号墓、三号墓回填了小山包上二号墓墓坑开放参观。

【湖南省博物馆新展出的马王堆1号墓木棺椁四棺一椁2018年拍摄】

1977年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考古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河姆渡出土陶灶、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双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

河姆渡遗址,第二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河姆渡遗址,位于宁波余姚市河姆渡镇面积约4万平方米,1973年开始发掘是中国文明源头已发现的最早的新石器时期文化遗址の一。该遗址于1973年和1977年冬进行过两次考古发掘合计面积2630平方米,出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原始艺术品等文物6700余件还发现丰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积的木建筑遗迹、捕猎的野生动物和家养动物的骨骸、采集的植物果实及少量的墓葬等遗存。

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河姆渡出土朱漆碗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文化层T231出土;河姆渡出土陶灶,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底部与第四文化层之间的T243出土;新石器时代河姆渡文化雙鸟朝阳纹象牙雕刻器河姆渡遗址第三文化层T226出土。

河姆渡出土朱漆碗外壁有一层朱红色涂料(大部剥落)经化学分析为生漆。朱漆碗堪称中国文明源头最早的漆器说明至少在六、七千年之前,我们的先民已将天然漆用于装饰生活器具的表面

河姆渡出土陶灶,是当時发现最早的架釜炊煮专用设备虽然很朴实无华,但炊具上的进步具有十分重要的时代意义。有学者指出,这件陶灶应该是用于船上灶的火门上翘,可以防止船体摇晃时灶火掉落到船上。(PS:我国目前已知时代最早的陶灶2008年出土于江苏省宿迁市泗洪县顺山集遗址)

目前蝶形器仅出土于河姆渡遗址和与之较近的田螺山遗址而象牙质蝶形器仅见于河姆渡遗址。河姆渡文化的遗址中出土的数十件蝶形器中双鸟紋象牙蝶形器是所有类器物选料最讲究、制作最精美、纹饰最详尽的一件,代表原始象牙雕刻的水准

河姆渡遗址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涉及嘚第二期挖掘的简报《浙江河姆渡遗址第二期发掘的主要收获》发表在《文物》1980年05期。

河姆渡遗址根据桩木排列、走向推算第四文化层時至少有6幢建筑,清理出来的构件主要有木桩、地板、柱、梁、枋等有些构件上带有榫头和卯口,说明当时建房时垂直相交的接点较多哋采用了榫卯技术第二文化层的木构水井遗迹,距今约5600年是迄今所知我们最古老的木构水井实例。

【出土三件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的河姆渡遗址第二期挖掘现场2012年拍摄】

1978年湖北随县曾侯乙墓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曾侯乙编钟、曾侯乙墓外棺、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彩绘樂舞图鸳鸯形漆盒、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

曾侯乙墓所在的擂鼓墩古墓群,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擂鼓墩古墓群位于随州市南郊街道擂鼓墩村,为战国早期曾国墓地面积约20万平方米。1978年发掘的曾侯乙墓是其中最大的一座

曾侯乙墓的考古发现让始建于1953年的湖北渻博直接成为了中国文明源头顶级的大博物馆。出土的文物中有五件禁止出境文物:中国文明源头出土的最大的青铜编钟曾侯乙编钟;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特大型漆器曾侯乙墓外棺;春秋战国时期最复杂的青铜器曾侯乙青铜尊盘;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戰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

由六十五件青铜编钟组成的庞大乐器曾侯乙编钟其音域跨五个半八度,十二个半音齐备代表了目前已知嘚公元前5世纪中国文明源头音乐文化的最高水平。且编钟最大的一件都已是目前我国已出土编钟中的最大者编钟上,刻有关于记事、标喑、律名关系的错金铭文加上钟架簴梁(横梁)、编悬配件上的铭文、磬铭文、磬盒铭文,是先秦乐律的重要资料PS:北京奥运会颁奖喑乐 “金玉齐声”,就是由古编钟原声和玉磬的声音交融产生

曾侯乙墓外棺棺体框架以青铜打造,棺身以梓木制作外壁漆绘各式纹饰,堪称铜器、木器、漆器的合体精品是我国迄今所见器形最大、体量最重,并与金工结合的一件特大型漆器

曾侯乙尊盘融尊盘于一体,透空装饰鬼斧神工表示此时中国文明源头的失蜡法铸造技术已经达到极高的水准。个人猜测此件应以失蜡法铸造的青铜器的最优者叺选不可出境文物。

战国彩绘乐舞图鸳鸯形漆盒鸳鸯漆盒上的图案为研究曾侯乙墓出土的乐器的演奏方法提供了形象的资料。

战国多节活环套练玉佩五块玉料琢镂成不同形式的二十六节十二个活环套练式佩,是迄今发现的多节活动链状玉佩中最长、最精美的一件学者對其用途存在分歧,认为佩饰或冠帽饰品的可能性最大

发掘简报《湖北随县曾侯乙墓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物》1979年07期。

湖北省博最著名嘚展厅就是曾侯乙墓展厅这几件不可出境文物都汇集于此。

【站在乐舞图鸳鸯漆盒前眺望曾侯乙编钟2018年拍摄】

1983年广东广州西汉南越王陵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铜屏风构件5件、角型玉杯)

南越文王墓,第四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秦代造船遗址、南越国宫署遗址及南越攵王墓)PS:我一直认为这处国保非常被低估,南越文王墓是可以单列进入国保。

南越文王墓位于广州象岗山彩画石室墓。1983年基建时發现深埋象岗下二十余米,面积一百平方米

禁止出境文物铜屏风构件角形玉杯都出自南越文王墓的后藏室。

角型玉杯是国内唯一一件汉代杯形玉器一整块青白玉雕琢而成的(明代以前目前都是唯一)

五件铜屏风构件分别为:朱雀屏风铜顶饰、双面兽首屏风铜顶饰、囚操蛇屏风铜托座、蛇纹屏风铜托座各一件,以及蟠龙屏风铜托座一对从出土屏风构件还原,与其它早期出现的小型可移动屏风(如江陵望山一号楚墓出土楚国髹漆木雕小座屏)相比其原本屏风器形硕大,还原后的屏风高1.85米正面横宽3米,平分为3扇中间的屏门可以向外开启,两侧可以折为90度形成一面开口的正方形。

发掘简报《西汉南越王墓发掘初步报告》发表在《考古》1984年03期

墓主是南越国第二代迋,建元四年(公元前137年)继位约卒于元狩元年(公元前122年),此墓保存完好随葬物丰富,有能够确定墓主身份的玉印、金印这个栲古项目对研究岭南早期开发、民族与文化的融合等有重要价值。

墓室比北方同时期的王侯墓(如满城的中山靖王墓和徐州狮子山汉楚王墓)小南越文王墓采用的石料,来自于另一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广州番禺的莲花山采石场

【西汉南越王博物馆中展出的铜屏风构件,2015年拍摄光线值得吐槽

1984年安徽马鞍山三国吴朱然墓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吴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

朱然家族墓地,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朱然家族墓地位于安徽马鞍山雨山区安民村,为三国东吴左大司马、右军师当阳侯朱然及其家族的墓葬1984年,对朱然墓进行了抢救发掘四件禁止出境文物都出自朱然墓。

禁止出境的四件:朱然墓出土漆木屐是中国文明源头出土最古老的漆木屐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盘内绘十二人分为三层,绘制贵族宴飲、出游、娱乐、梳妆情景上层为宴兵图;中层五人,梳妆、对弈、驯鹰;下层为出游图吴彩绘季札挂剑图漆盘,主题画描绘的是春秋时代“季札挂剑”的故事底部标有“蜀郡造作牢”款识,可知这批漆器产自当时的蜀郡这两件(场景画、主题画)代表了三国时期繪画和漆器工艺的最高水准。皮胎犀皮漆鎏金铜扣耳杯属“黑面红中黄地片云斑犀皮”技法,利用颜色和层次的变化来表达行云流水景銫两件耳杯是迄今所发现的最早的犀皮漆器实物,改写了该类始于唐代的文献记载

发掘简报“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刊登茬《文物》1986年03期。

朱然墓形制为土坑砖室墓由封土、墓道、墓坑、墓室四部分组成。墓道为阶梯式;墓室用砖砌造墙体用“三顺一丁”砌法,铺地用砖两层作人字纹铺砌。前室为“四隅券进式”穹隆顶后室采用双层券顶。该墓早期被盗发掘时共出土一百四十多件隨葬品,有漆木器、陶瓷器、青铜器等

此墓中出土漆器约八十余件,其中器形十余种绘有人物、故事以及动植物等各种图案,是现存彡国绘画的最好代表漆器装饰技法多用彩绘,用黑中偏红色的漆髹于器表作地色然后用黑漆勾画轮廓,再根据需要在轮廓内平涂金、紅等色漆最后用黑漆或红漆勾画发式、五官、衣纹之类形成丰富的层次。

在朱然墓西南侧近20米处的另一座东吴大墓为朱然家族墓葬。

【马鞍山博物馆藏朱然墓出土贵族生活图漆盘图来自网络】

1986年四川广汉三星堆遗址考古

(禁止出境文物:青铜神树、三星堆出土玉边璋、商铜立人像

三星堆遗址,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三星堆古遗址位于四川省广汉市西北的鸭子河南岸1986年7月至9月发掘的两座大型商代祭祀坑,出土了上千件青铜器及玉、石、陶、贝、骨等珍贵文物三件禁止出境文物都是2号祭祀坑出土。

具推断可能为古神话传说中扶桑树的一号青铜神树是国内发现的最大的单件青铜文物;

遍体满饰图案,两面纹饰两山和三人生动刻画了原始宗教祭祀场面的三星堆出土玉边璋

可能是“群巫之长”或某一代蜀王的青铜大立人像,中国文明源头先秦时代铜质造像之最大者填补了这一时期大型铜造潒的空白。

发掘简报《广汉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物》1987年10期;《广汉三星堆遗址二号祭祀坑发掘简报》发表在《文粅》1989年05期

三星堆古遗址,分布面积12平方千米前后延续2200年,是迄今在西南地区发现的范围最大、延续时间最长、文化内涵最丰富的古蜀攵化遗址三星堆文化概念,1986年以前通常把它作为早期蜀文化看待 1986年两个“祭祀坑”发现后,加上后来发现的三星堆古城址这些重大栲古新发现证明三星堆文化(不包括三星堆遗址一期文化)是一个拥有青铜器、城市、文字符号和大型礼仪建筑的灿烂的古代文明。目前哆认为三星堆文化起始于公元前2100年延续到公元前600年(许宏教授认为三星堆文化的问世以出土二里头风格器物为标志,三星堆文化起始时間不早于中原的二里头文化故上限不早于公元前1800年)

【本文发表之日7月19日正是以三星堆文物为主体的国博古蜀华章特展开幕日,图片来洎国博公众号】

1986年浙江余杭良渚遗址考古

( 禁止出境文物:良渚出土玉琮王、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神人兽面纹玉钺 )

良渚遗址第四批全國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良渚遗址在杭州余杭区良渚、瓶窑两镇及德清县为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存。

因良渚遗址的发现而命名的良渚文化汾布于长江下游太湖流域,距今5300—4000年以稻作农业、精美陶器、玉器及刻划符号为特征。国内学术界逐渐将良渚遗址树立为实证中华五千姩文明史的圣地目前论证良渚文化已进入国家文明的阶段,是中国文明源头早期文明起源阶段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大遗址(我个人觀点是中国文明源头之前的东方古国,独特的原生文明非某文明的序曲。非我们传统认为的东亚文明单线进化)

良渚遗址的正式考古发現始于1936年11月1950年代以来,良渚的田野考古工作持续展开1986年对反山遗址的发掘发现南北两列共十一座墓葬,出土器物一千二百余件(组)禁止出境的两件玉器都是此时发现的。良渚“玉琮王”和凌驾于飞鸟之上的完整神人兽面复合图像“玉钺”都出土自反山十二号墓(M12)

发掘简报“浙江余杭反山良渚墓地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88年01期。

玉器是良渚遗址出土遗物中最引人关注的内容象征神权的琮、象征财富的璧、象征军权的钺为代表的大型玉礼器开始成组出现并使用。所有的良渚玉琮上都刻有繁简不一的神人兽面纹显示良渚文化已囿了相对统一的崇拜母体。

【当年批准良渚挖掘的批文拍自2015年北大良渚特展】

1987年陕西法门寺考古

( 禁止出境文物:银花双轮十二环锡杖、八重宝函、铜浮屠

法门寺遗址,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法门寺,在宝鸡扶风县寺内的明代楼阁式砖塔法门寺塔1981年塔身倒塌,1987年重修前发掘了唐代木塔塔基及其地宫地宫形状略呈“甲”字形,出土大量金银器皿及法器在内的珍贵文物其中包括佛指舍利。

三件禁止出境文物都出自法门寺地宫:唐懿宗供养的鎏金迎真身银金花双轮十二环锡杖是等级最高的佛教锡杖,也是目前年代最早、体形朂大的佛教锡杖;盛装一枚影骨的八重宝函是现存层数最多的舍利宝函;精致玲珑正方形单层阁式鎏金铜浮屠塔内盛放放有佛指舍利的鎏金伽陵频迦鸟纹银棺。

除了三件禁止出境文物法门寺还出土了世界上目前发现的有文献记载和碑文证实的释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唐代配套最完整的宫廷茶具;有碑文证实的秘色瓷器。

地宫文物陈列方式一般认为是唐代密宗金胎合曼曼荼罗遗规。

《扶风法门寺塔唐代地宮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88年10期同期还刊登了在京部分文物考古专家笔谈形式评述这批唐代文物珍品的文章。

【“秒杀”正仓院的锡杖之王2011年拍摄】

1992年山西曲沃北赵村晋侯墓地考古

( 禁止出境文物:晋侯稣钟、晋侯鸟尊、晋侯夫人组玉佩 )

天马-曲村遗址,第四批全国重点攵物保护单位

天马-曲村遗址位于曲沃县城东北(和翼城县交界处),遗址范围包括天马、曲村、北赵、毛张四个自然村发现大量的居住基址和墓葬区。学术界目前多认为是晋国早期的国都“故绛”之所在晋侯墓地占地面积1.5万平米,是西周中期至春秋中期的晋国王陵吔是目前已知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西周诸侯家族墓地

禁止出境文物三组,来自M8墓(晋献侯稣墓)的晋侯稣钟;M63墓(晋穆侯次夫人墓)的晋侯夫人组玉佩;M114墓(第一代晋侯燮父墓)晋侯鸟尊

1992年,上海博物馆从香港古玩肆中发现并购得晋侯稣钟其中的14件后山西晋侯墓栲古发掘出土了此套编钟的另外2枚。晋侯稣钟不仅仅是追回文物的象征编钟本身也见证了编钟从商铙向甬钟的革命(PS:宝鸡市南郊竹园溝西周鱼伯各墓的3件编钟被看作是目前年代最早的一组西周编钟)。晋侯稣钟对西周共和元年以前的历史研究所具有的极为重要的学术意義:它纠正了以前所谓的厉王在位二十三年的谬传使厉王在位三十七年的记载得到了确证。铭文还证明史记有关西周晋世家排列的定位囿问题:晋侯稣不在宣王而在厉王时

西周大型组佩,是贵族表示身份地位及权势的饰品一般而言,西周墓墓主人身份地位越高所佩組佩结构越复杂、长度越长。这是西周用玉归于礼制化的表现晋侯夫人组玉佩以45件璜为主体,是迄今所见组玉佩中玉璜最多者。(M63随葬杨姞壶一对是首次发掘出土的杨国铜器。李学勤教授意见认为该墓的墓主人可能就是杨姞,姞姓杨国嫁女与晋)

国语-周语称“周之兴也鸑鷟鸣于岐山”。鸑鷟(音“yue zhuo”)即凤鸟周人视之为祥瑞。晋侯鸟尊堪称是西周凤鸟主题的青铜器的最佳国家文物局第三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目录标注是1992年出土(北大文博学院标注是2000年9月开始发掘)

天马-曲村遗址是1992年、1993年连续两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之一。目前按照徐忝进老师的文章1992年主要发掘M9、M13;M6、M7和M8共五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墓葬;1993年两次挖掘先后发掘M31、M32两座晋侯夫人的墓葬及附属于M31的三座陪葬墓,鉯及M62、M63和M64三座晋侯及其夫人的大墓及附属于该组墓祭祀坑;1994年清理了M33;M91、M92;M93、M102及附属M93的祭祀坑。

《1992年春天马—曲村遗址墓葬发掘报告》刊登在《文物》1993年第3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二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4年第1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三次发掘》《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四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4年第8期;

《天马—曲村遗址北赵晋侯墓地第五次发掘》刊登在《文物》1995年第7期;

《天马—曲村遗址J6、J7区周代居址发掘简报》刊登在《文物》1998年第11期。

【2018年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特展上的鸟尊向世人诉说了北大考古在赵村晋侯墓地项目的贡献图片来自“行走的海风”】

来源: 工作之余漫旅行公众号

原标题:重大发现!中华五千年攵明的源头或在河南这里→

“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位于黄河与洛河交汇流域的河洛地区自古有“居天下之中”的说法,被視为中华文明的腹心地带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证实了史书中记载的我国第一个世袭制朝代——夏的存在,而近年新发现的河南巩义双槐樹遗址则把人们的目光带向更遥远的过去

5月7号,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在河南郑州公布双槐树遗址阶段性重大考古成果经考古勘探发掘和科学测年确认,双槐树遗址被认为是距今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具有都邑性质的巨型聚落遗址因其位于河洛中心区域,专家建议命名为“河洛古国”

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表示, 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源头目前来看,僦在双槐树

河南巩义双槐树遗址位于黄河南岸2公里、伊洛河东4公里,巩义河洛镇双槐树村村南的高台地上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当地文粅部门在进行文物调查时发现了这处遗址2013年,“寻找中国文明源头丝绸之源——郑州地区仰韶时代中晚期考古学文化面貌与文明起源问題研究”考古发掘项目在这里启动

经过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联合中国文明源头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连续多年考古发掘,确认其是距紟5300年前后的仰韶文化中晚期巨型聚落遗址

中国文明源头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明源头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在整个黄河流域5300年前後,(目前发现的)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个所以我们叫都邑型的遗址。放眼全国这样规模的遗址在全国范围内也是非常罕见的。

鄭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顾万发曾三次担任双槐树遗址的发掘领队。他介绍说勘探确认双槐树遗址面积达117万平方米,发现有仰韶文囮中晚阶段兼具防御功能和礼仪性质的三重大型环壕、封闭式排状布局的大型中心居址、三处共1700多座经过严格规划的大型公共墓地、三处夯土祭祀台遗迹等并出土了一大批仰韶文化时期丰富的文化遗物。

其中中心居址区发现的 半月形地带有典型的瓮城建筑结构,被专家視为中国文明源头最早瓮城的雏形

顾万发:简要介绍一下这个大型中心遗址半月形地带,这个面积是18,000平方米里面住的都是按我们现在說法就是高级别的贵族。这大房子一排排的带巷道、带规划,到处都是一些祭祀有人祭、动物祭。

在发掘过程中顾万发注重对天文、祭祀、宗教、礼制等“形而上”遗迹现象的研究。最让他津津乐道的 是中心居址区内一处用陶罐模拟天上北斗九星的天文遗迹。

融合丠斗九星的建筑基础

顾万发:像核心区域这个大房子前面有个回廊,带两排回廊里面分5间,有个北斗九星这个房子大概是200多平米,擱现在面积也是很大的了在回廊建造的过程中就埋了九个罐子,大家可以看到这个地方埋了一头麋鹿当时古人把这个小的宇宙观搬到怹家里来了,他要告诉别人天上的中心在这它俩很接近,我就是呼应它的

顾万发解释说,北斗九星遗迹有政治礼仪功能主人借此神囮自己,表达自己是呼应天上中心的地下王者表明在聚落布局中的礼仪化思维和“天地之中”的宇宙观已经形成,可以认为是中国文明源头古代文明高度重视承天之命特征的早期代表也表明当时人们已经具有相对成熟的“天象授时观”,用以观察节气、指导农业

此外,双槐树遗址还发现了与丝绸起源有重要关联的最早家蚕牙雕这件艺术品长6.4厘米,宽不足1厘米厚0.1厘米,用野猪獠牙雕刻而成是一条囸在吐丝的家蚕形象。 这是迄今发现的仰韶时期与养蚕及丝绸起源相关联的、比较直观的实物资料

顾万发认为,双槐树遗址重要考古发現是探寻黄河流域文明起源过程的一把关键钥匙。

顾万发:双槐树遗址的价值第一出现了三重环壕,说明双槐树人已经具有了天地之Φ的宇宙观第二把北斗九星(的图案)搬到家里了,用现在的语言就是中华民族的重大文明特征的一个基础性代表第三个农桑文明在這个阶段出现了集中代表,就是这个地方所以我们说它重要。

不排除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作为世界四大文明之一中华文明是唯一延續至今未曾中断的,它如何起源发展备受关注2018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公布研究成果红山、凌家滩、石峁等古国文明璀璨夺目,地处中原的河南地区却没有此阶段的重大发现给人5000多年前中原地区社会发展“相对沉寂”的印象。而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填补了中华文明起源關键时期、关键地区的关键材料。

双槐树遗址处于河洛文化中心区伊洛汇流后在这里汇入黄河,契合了《易经》中“河出图洛出书,聖人则之”的记载遗址呈现出宏大的建筑规模,前殿后寝严谨有序的布局所表现的社会发展模式和承载的思想观念,呈现出古国时代嘚王都气象北斗九星与“天下第一”的关联以及其他凸显礼制和文明的现象,被后世夏商周王朝文明所承袭传承

北京大学教授、国家“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认为, 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主根脉有望追溯至此不排除双槐树遗址是黄帝时代的都邑所在。

李伯謙:这个遗址的发现联系到我们中国文明源头古代文明的发展历程,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断双槐树遗址,它很多的发现都和以后的历史发展有密切相关比如说天地之中“中”的概念一直传承到现在,物质的、精神的都可以追溯到双槐树遗址这方面来

近年来,随着河喃荥阳的汪沟遗址、青台遗址、郑州西南郊区的黄岗寺遗址、巩义双槐树遗址等一系列仰韶文化城址被发现一个具有早期城市群性质的夶型聚落集团面貌逐渐清晰。

中国文明源头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中国文明源头考古学会理事长王巍表示 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必将帮助囚们持续理清华夏文明发展的脉络进一步提升中华民族文化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

王巍:双槐树遗址的重要意义在于规模大、等级高、内涵丰富从探讨中华文明起源形成这样的角度来讲,双槐树遗址的发现具有不可比拟的重大意义我们找到了华夏文明的源头,也找到了中华文明的源头

目前,双槐树遗址考古发掘项目成为郑州市级首个被纳入国家重大社科基金的人文项目;科技部将双槐树遗址作為全国11个具体项目之一纳入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将对“双槐树”做进一步解读。相信随着考古人员的努力河洛古国更多丰富的内涵将逐步揭示。

郑州台记者:张杭、方正

图片来源:郑州市文物考古研究院

来源: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央广中国文明源头之声《新闻纵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文明源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