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大爆炸之后的一瞬间有没有自然法则呢

在20世纪中期大爆炸理论出现的早期,它是与另一个关于宇宙进化方式的理论同时并存的另一个理论被称为静态宇宙理论,在当时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背后的观点就昰,宇宙是以一个固定的速度不断扩张的根据这个理论所说,物质是逐渐不断地存于宇宙中的如果真是这种情况的话,宇宙是没有开端的也将没有终止,而是一直维持着一种恒定的算是一套清晰的理论,因为它在解释大爆炸时并没有遇到太多的难点就其本身而言,宇宙大爆炸之后却无法解释为什么宇宙每个方向都是均衡一致虽然星系与虚无空间之间存在许多变化,但如果把宇宙看成是一个整体相对来说,它还是均匀分布的

膨胀的概念在一定程度上是为了应对宇宙的均匀一致性而提出来的,因为宇宙在以惊人的速度扩张的时候整个太空大环境中的变化情况是相似的。然而对于静态宇宙理论而言,拥有一个均匀的宇宙是很正常的事情因为静态宇宙没有开端,因此也不必解释宇宙存在的理由了一它永远就在那里当然,我们完全有理由问一下静态宇宙论的支持者们新的物质来自于哪里呢?靜态宇宙论无法对此给出一个答案。它的发起人只是简单地假设有一个未知领域一直不断地把物质带到现实中来。然而公平地说,宇宙大爆炸之后理论可以说存在一个更大的问题

大爆炸理论也无法回答“形成宇宙的奇点来自哪里”这个问题,因此静态宇宙理论在这方媔并不占劣势你也可能在想,如果静态宇宙理论是正确的物质也是源源不断地存在于现实中的,那么我们为什么看不到这些物质从某些地方出现呢?在回答这个问题时弗雷德·霍伊尔指出,像帝国大厦这样大小的空间内一个世纪出现一个原子就可以维持宇宙的扩张。只是在任何一块宇宙空间中,它并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注意静态宇宙理论是霍伊尔在一次广播中对这两个理论进行比较时提出来的在一段时间內,大爆炸理论似乎都要让步于霍伊尔的理论

但是随着新型射电望远镜带给我们更多关于宇宙早期的信息,霍伊尔和他的同事们被震惊叻如果静态宇宙理论是正确的,那么无论回溯多久宇宙应该看起来都是完全相同的,因为它是静态的而不是不断演化的。对于霍伊爾来说不幸的是所有证据都表明,许多星系都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在不断成熟的静态宇宙理论因此被废弃了

这本身并不是一个科学决策,更多地是一种随波逐流静态宇宙理论是一种相对小众的观点,而大爆炸理论则是许多美国大学共同努力的成果静态宇宙理论一度被修正去匹配新的数据,就像大爆炸理论被更改以符合自相矛盾的数据霍伊尔在2000年声明,修正版静态宇宙理论符合当前的数据其中包括宇宙微波辐射背景—但是到那个时候,宇宙学和天文物理学前沿已经没有人能够听进去他的言论了因此修正版静态宇宙理论可能比大爆炸理论更好—但这里还有许多可能性。

其中一个就是宇宙大瀑炸确实存在,但它的时空并不是开始于一个奇点某些宇宙学家认为这个宇宙不断收缩,变得非常小继而发生反弹,但从来不会真正成为一个奇点这个观点非常具有吸引力它不仅破除了奇点的无穷性,同时吔解释了宇宙大爆炸之后的由来但我们都知道,宇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着收缩与扩张的这样一个循环这在一定程度上是因为它的加速擴张意味着它可能永远不会收缩,同时热力学定律也表明,这种循环就像是一个永动机虽然表面上具有吸引力但却是完全不可能实现嘚。

然而试图解释重力作用方式的圈量子引力论确实向我们展现了这种“大反弹”(BigBounce)出现的可能性,从原则上来说这里应该存在之前大反弹的宇宙所遗留下来的残余,以此来表明事实是否如此回归到传统的大爆炸理论其他理论给予了它一种更加奇特的背景,这使得我们嘚宇宙只成为了整个存在的一小部分

这多少有些令人困惑,因为“宇宙”本应该就是万物的结合最准确的描述可能就是仍然用“宇宙”这个词语来表示所有事物,而把我们的一部分描述成为“口袋宇宙”(Pocketuniverse)但最受欢迎的做法就是,我们仍然保持之前对“宇宙”这个词语嘚理解而把更大的整体称为多重宇宙多重宇宙有许多个部分,甚至可能有无穷个部分多重宇宙中的任何地方,大爆炸都可能多次发生这就使得原始多重宇宙的某个细微部分像一个不断扩大的肥皂泡,变成整个泡沫中的一部分

在这个图像中,真正的宇宙在时间和空间仩都永远不断地进行下去只是我们自己的这个部分刚刚经历了大爆炸的开始在这个多重宇宙中,每个独立宇宙都拥有完全不同的自然法則在许多部分中,物质可能并不是稳定的这里可能存在大量虚无宇宙或者,某个宇宙可能几乎与我们的宇宙完全一样

当然,我们不鈳能知道尽管物理学家加来道雄(MichioKaku)曾经表明,如果个文化存在数十亿年那么它就可能具备从一个宇宙到达另一个宇宙的科技,但它需要具有某种应对黑洞、白洞和虫洞的能力当然,这些都远远超过了我们所能想象的范围其他科学家提出过一种关于宇宙的描述甚至比多偅宇宙还要奇特。要想理解这种描述我们需要快速进入这种弦论((stringtheory)的奇特世界。这并不是关于正常意义的弦线而是关于力的属性和组成宇宙的粒子的一个可能模型。

很有可能的是所有科学中最大且最具潜在回报的问题就是发现了一次宇宙扩张,而这个扩张始终如一地支歭着所有控制宇宙的不同力量这些力中的三种和谐地相互作用,但是第四种力一引力是不与其他力共同作用的。同样这里还有两种涉及世事万物的基础物理理论。量子理论涉及的是非常小的事物而广义相对论则描述了时空的属性以及大事物的行为方式。不幸的是這两种理论是不兼容的,它们无法同时适用

◆ 第一部分 进入第五维空间

>> 虫洞鈳以用两个平行平面来解释取两张纸和一把剪刀,我们在每张纸上剪一个洞然后用一根长管连接两个孔(图1.1)。只要你避免走进虫洞我们的世界就似乎是正常的,你在学校里学的通常的几何定律在这里都是成立的然而,如果你落入了虫洞你会瞬间被传送到空间和時间的不同区域。只有通过追溯你的脚步撤离刚才掉进的虫洞,你才能回到之前熟悉的世界

>> 虫洞物理的另一个奇怪的推论是在实验室Φ创造“婴儿宇宙”。当然我们无法重新创造大爆炸和见证我们宇宙的诞生。然而对宇宙学上做出了重要贡献的麻省理工学院的阿兰·古斯(Alan Guth)声称,虫洞物理可以使我们在实验室创造婴儿宇宙成为可能他的见解震惊了许多物理学家。他提出在一个密闭室内集中大量的热量和能量,虫洞最终可能被打通这个虫洞可作为连接我们的宇宙与另一个极小宇宙的脐带

>> 为了阐明这类思想,请设想摞在一起的佷多张纸它们一张压在另一张的上面。现在想象每张纸代表一个世界每个世界服从它自己的物理定律,不同于其他世界这样,我们嘚宇宙就不是孤独的而是许多可能的平行世界中的一个。智能生物可能居住在某个平面上完全不知道其他世界的存在。

>> 虫洞可以将宇宙和自己连接起来可能提供了一种星际旅行的方式。因为虫洞可以连接两个不同的时间纪元因此也提供了一种时间旅行的方式。虫洞還可以连接无限系列的平行宇宙

>> 场的概念最先是由伟大的19世纪英国科学家迈克尔·法拉第(Michael Faraday)引进的。法拉第是一个穷铁匠的儿子他昰一位自学的天才,他设计了精心的电力和磁性的实验他将“力线”直观化(像植物展开的长藤),“力线”从磁和电荷发射到四面八方并充满所有的空间他在他的实验室中,用他的仪器可以测量任何一点的磁力或电荷的力线的强度因此他可以在这一点(和空间中的任何点)指定一系列数表示力的大小和方向。他把空间任何点的这些数字的总和作为一个单一的实体——一个场

引入更高的维度可能是撬开创世秘密必不可少的钥匙。根据这个理论在大爆炸之前,我们的宇宙是一个完美的十维宇宙一个可能实现超时空旅行的宇宙。然洏这个十维度宇宙是不稳定的,它最终“破解”为两个宇宙创建了两个分离的宇宙:一个四维宇宙和一个六维宇宙。我们生活的宇宙即是在这次宇宙灾难中诞生的我们的四维宇宙爆炸式膨胀,而孪生的六维宇宙剧烈收缩直到它收缩到无穷小。这也许解释了大爆炸的起源如果这是正确的,这个理论则说明宇宙的迅速膨胀只是一个更大的宇宙灾难性事件的一个很小的余震在这个大灾难中空间和时间夲身裂开了。于是驱使可观测到的宇宙膨胀的能量,正是存在于十维空间和

>> 时间的坍缩之中根据这个理论,遥远的恒星和星系便以天攵数字般的速度远离我们而去(因为十维空间和时间的坍缩)

这个理论预言,我们的宇宙有一个矮人双胞胎一个伴宇宙。它卷曲成一個六维的小球其尺寸太小,我们无法观察这个六维度的宇宙并非是我们世界无用的附属物,它最终极可能成为我们的救赎

◆ 2 数学家囷神秘主义者

黎曼建立了一个全新的物理描述。像高斯的“书虫”一样黎曼想象了生活在一张纸上的二维生物种族。他做出的决定性突破是将这些书虫放在一张皱褶的纸上。[5]这些书虫会如何看待它们的世界呢黎曼认为,它们的结论是它们的世界仍然是平的因为它们嘚身体也皱褶了。这些书虫绝不会注意到它们的世界发生了扭曲然而,黎曼指出如果这些书虫试图在这些皱褶的纸上运动,它们会感箌一个神秘的看不见的“力”阻止它们沿直线运动每当它们走过纸上的一个皱褶,它们都会被推得左右晃动

这样,黎曼做出了自牛顿200姩历史以来的首次重大突破他排除了超距作用原理。对黎曼而言“力”是几何的结果。

>> 接着黎曼用在第四维中被弄皱褶的我们的三維世界来代替二维的纸。对我们来说我们看不出我们的宇宙是弯曲的。然而当我们试图走一条直线时,我们会立刻意识到有些事情出現了差错我们像醉鬼一样行走,好像有一种看不见的力在拉拽我们推得我们左摇右晃。

黎曼得出结论电、磁和引力皆是我们的三维宇宙在看不见的第四维皱褶引起的。因此“力”本身并不存在它只是几何变形引起的表观效果。黎曼通过引进第四空间维度无意中发現了现代理论物理最重要的主题之一,即自然定律用更高维度去表达会更简单

>> 黎曼预期了物理学的另一种发展,他是讨论多连通空间或蟲洞的第一人为了可视化这个概念,我们先拿出两张纸把一张纸放在另一张纸的上面。用剪刀在每张纸上剪一个短的切口然后将两張纸沿着切口粘在一起

>> 黎曼切口,两张纸沿着一条线粘连在一起如果绕着切口走,我们就一直停留在同一空间如果穿过切口,我们将從一张纸进入到另一张纸这是一个多连通表面。

>> 要理解怎样完成这些奇迹再次考虑生活在二维桌面上的高斯的神秘二维生物。要把一個罪犯囚禁起来平地居民只需围绕着他画一个圈。无论罪犯向哪边走他都会碰到穿不过的圈。然而对我们来说,让囚犯跳出这个监獄是轻而易举的事我们只要弯下腰,抓住平地居民把他拽出二维世界,再把他放回他的世界中的别的地方(图2.6)这种在三维世界十汾平常的本领,在二维世界中看上去却非常神奇

>> 在平地中,方先生遇到了球大人当球大人通过平地时,他看上去是一个圆尺寸不断變大,然后不断变小因此,平地居民不能直观化三维物体但能够理解横截面。

>> 莫比乌斯带是将一个纸带扭转180度然后将两端粘在一起形成的。如果一个平地居民围绕这个条带走一圈再回来他发现他的器官在方向上同样发生了翻转(图3.2)。这个条带还有另一个惊人的性質让科学家着迷了过去整个世纪例如,你环绕它的表面走一圈你将发现它只有一面。此外如果你沿着中心条带把它切成两半,它将繼续以条带形式存在而不会断成两块

中世纪的宗教艺术很有特色,它故意缺乏透视效果农奴、农民、国王被描绘成好像是扁平的,就潒儿童画人那样这些画极大地反映了教会的观点,上帝是无所不能的因此他可以平等地看到我们世界的所有部分。艺术不得不反映他嘚观点因此世界被画成二维的。例如著名的贝叶挂毯(图3.3)描绘了1066年4月英国国王哈罗德二世的一个迷信的士兵惊叹于不祥的彗星在头頂飞过的场景。(6个世纪后这颗彗星被取名为哈雷彗星。)哈罗德在黑斯廷斯的残酷战斗中输给了征服者威廉威廉加冕英国国王,英國的历史揭开新的一章然而,贝叶挂毯像其他的中世纪的艺术作品一样把哈罗德士兵的臂膀和脸画成平的,好像一块玻璃板放在他们身体上把他们压进挂毯。

文艺复兴艺术反对这种以上帝为中心的平面透视法于是,以人为中心的艺术开始繁荣起来这种艺术从人的視觉出发,画出全景式的实际中的三维的人在达·芬奇的关于透视法的有力的研究中,我们可以看到在他的素描中,线条都消失在地平线的某一点。文艺复兴艺术反映了人观察世界的方式是从观察者的视角出发。在米开朗基罗的壁画或达·芬奇的素描画中,我们看到大胆的有气势的人物跳出二维。换句话说,文艺复兴艺术发现了第三维(图3.4)

>> 随着机器时代和资本主义的萌芽,艺术世界开始反叛于支配着笁业社会统治地位的冷漠的唯物主义对立体派艺术家而言,实证主义是个紧箍咒它把我们局限在实验室可以测量的内容上,压制了人們的想象力他们问:为什么艺术必须是客观“真实的”?这个反对透视的立体派艺术家抓住了四维因为它从所有可能的透视效果触及箌第三维。简言之立体派艺术家拥抱了第四维。

毕加索的画是一个极佳的例子它们表明了透视法被完全抛弃。画中妇女的脸可以同时被多个角度观看取代单一视点,毕加索的画不是单视角的而是多视角透视的。就像是从四维来的人所绘画的能够同时看到所有的视角

>> 抽象派画家试图将人们的脸画出立体效果,他们通常将时间当作第四维度在马塞尔·杜尚(Marcel Duchamp)的画《下楼梯的裸女》中,我们看到一個妇女的模糊的阴影因为当她走下楼梯时,整个过程中她的无穷多个像重叠起来如果时间是第四维度,这就是一个四维人看人的方式他一次可以观察到全过程的效果。

>> 着迷的不是一夫多妻制而是多边形!

>> 辛顿在他的文章中几乎回答了所有可能会被提出的问题。当人們要他为四维命名时他用“ana”和“hala”来描述四维中的运动,与三维中的“up(上)”和“down(下)”或“left(左)”和“right(右)”相应。当問他四维在哪儿时他也准备好了答案。

现在让我们想象在一个关闭的房间中香烟的烟的运动因为烟的分子按照热力学定律会扩散到房間中每一个可能的位置,我们希望确定是否存在一些没有烟分子的三维空间区域然而,实验结果告诉我们并不存在这样的隐藏区域。洇此如果第四空间维度确实存在,它只能比烟分子的尺寸更小如果第四空间维度确实存在,它一定是难以置信的小甚至比原子还小。这是辛顿的哲学即我们

>> 三维宇宙中存在的所有物体都存在于四维宇宙中。但四维宇宙又是如此之小小到任何实验都不能观察到它。(今天的大多数物理学家也几乎都采用辛顿的说法认为高维非常小,以至于我们无法看到当有人问光是什么时,他也有自己的回答辛顿追寻黎曼,相信光是看不见的四维的振动这是今天很多理论物理学家采取的基本观点。)

◆ 4 光的秘密:四维中的振动

>> 爱因斯坦天才嘚本质是什么雅各伯·布鲁诺斯基(Jacob Bronowski)在他的著作《人类的攀升——科学进化史》中写道:“像牛顿和爱因斯坦这样的天才在于他们能提出清澈的、天真无邪的问题,最后得出这些问题具有重大影响力的答案爱因斯坦是一个能提出非常简单问题的人。”

1905年因为爱因斯坦在专利局的时间非常充裕,他仔细分析了麦克斯韦场方程并得出了“狭义相对论”原理:光在真空中的各个方向上传播速度(即单向光速)的大小均相同(即光速各向同性)光速同光源的运动状态和观察者所处的惯性系无关。这个听起来很单纯的原则是人类思想的最大荿就之一有人说人类在地球上进化的200万年中,作为人的心智最伟大的科学创造之一的狭义相对论与牛顿的万有引力定律并驾齐驱。根據狭义相对论我们能条理分明地解开恒星和星系释放巨大能量的秘密。

>> 空间和时间在捉弄我们在实际的实验中,科学家已经证明不管我们的行进速度有多快,光的速度永远是c这是因为我们的行进速度越快,我们的时钟就嘀嗒得越慢我们的尺子就变得越短。

>> 然而鮮有解释捕捉到狭义相对论背后的本质——时间是第四维度,自然法则在更高维度被简化和统一

想弄明白高维是如何简化自然定律的我們可以首先回忆一下三维物体的长度、宽度、高度。如果我们自由地将物体旋转90度就可以把它们的长度变为宽度、宽度变为高度。通过簡单的旋转操作我们可以对空间中的三个维度进行自由交换。现在如果时间是第四维度,那么通过“旋转”也可能实现空间与时间嘚转换。这些四维的“旋转”正是狭义相对论要求的时空扭曲换句话说,空间和时间以一种受相对论支配的本质的方式混合在一起时間作为第四维度的意义就在于,时间和空间可以用数学上精确的方式彼此旋转从现在起,时间和空间必须被视为时-空这同一个量的两个方面来看待因此,增加一个更高维度有助于统一自然法则

牛顿在300年前认为时间在宇宙中的任何地方以同样的节拍在跳动。无论是地球仩、火星上还是遥远的恒星上,时钟将以同样的速率嘀嗒作响人们认为,在整个宇宙中时间是以绝对均匀的节奏推移的时间和空间の间的旋转是不可想象的。时间和空间是两个不同的量它们之间没有关系。把它们统一成一个量是不可想象的然而,根据狭义相对论时间可以以不同的速率跳动,时间的快慢取决于物体移动速度的快慢时间是第四维度意味着,时间与空间中的运动有着内在联系时鍾嘀嗒的速度快慢取决于它在太空中移动的速度的快慢。我们用送入环绕地球轨道上运行的原子钟做的精确实验证实地球上的时钟与发射到外层空间中火箭里的时钟以不同的速率嘀嗒走着。

>> 例如这个同学可能进入了一个接近光速的火箭。对我们来说火箭之旅可能持续叻20年。然而对他来说,因为在飞驰的火箭里时间变慢了从毕业那天算起他仅仅衰老了几分钟。对他来说他刚进入火箭,火箭加速进叺外层空间几分钟后就回到了地球上在一个短暂的、愉快的旅程之后,他及时地参加了曾经的高中同学们组织的20年聚会这时的他在一群灰白头发的同学中仍显年轻。

>> 在一个加速框架中的自然定律等效于引力场中的自然定律这个简单的原理被称为等效原理

>> 然而,如果光茬两点之间会选择通过时间最短的路径且光束在引力的影响下弯曲,那么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就是一条曲线。爱因斯坦被这个结论震驚:如果光能被观察到以曲线传播这就意味着空间本身是弯曲的。

爱因斯坦信念的核心是——“力”可以用纯几何学进行解释例如,想象一下我们骑旋转木马时的场景大家都知道,我们在换马的时候会在穿过平台时感到一种“力”在拉我们因为旋转木马的外缘比中惢移动得更快。根据相对论原理旋转木马的外缘必须收缩,这个平台作为一个整体必须是弯曲的对平台上的人来说,光不再以直线传播仿佛有一股“力”将它拉向边缘。通常的几何定理不再成立因此,当我们在旋转木马的马与马之间穿行时所感觉到的“力”可以解釋为空间本身的弯曲

>> 例如,设想一块岩石放在一块展开的床单上显然这块岩石要下沉,形成一个平滑的凹陷我们将一个小弹球扔到這个床单上,它就会沿着一条围绕岩石的圆形或椭圆形轨道路径运动从远处看到弹球绕岩石运动的人可能会说,有一个发自岩石的“瞬間力”改变了弹球的运动路径然而,仔细观察你会发现:岩石弯曲了床单因此也弯曲了弹球的路径。

依此类推行星在环绕太阳的轨噵上运动,是因为它们正运行在被太阳弄弯曲的空间中这样,我们站在地球上而不会被抛进外太空的答案就浮出了水面——地球在不断哋弯曲我们周围的空间(图4.1)

>> 图4.1对爱因斯坦来说,“引力”是空间弯曲引起的一种错觉他预测光通过太阳附近时会弯曲,因此星星嘚相对位置在有太阳存在的情况下会发生偏离。

>> 我们记得床单的弯曲是岩石存在而引起的爱因斯坦总结了这种类比,他指出:物质-能量嘚存在确定了围绕着它的空间-时间的曲率这是黎曼没有发现的物理原理的本质,即空间的弯曲是直接与空间内包含的能量和物质的量相聯系的

>> 让爱因斯坦震惊的是,他发现1854年黎曼的著名讲演是这个问题的关键他发现他可以用黎曼的工作重写他的原理。几乎是一行一行哋黎曼的伟大工作在爱因斯坦的原理里找到了它真正的家。这是爱因斯坦最骄傲的一项工作甚至超过了他的著名方程E=mc 2。对黎曼著名的1854姩的讲演重新作出的物理解释现在被称为广义相对论。

>> 如果我们住在超环面中我们将看到无限系列的自己。他们在我们的前面在我們的背后,在我们的侧面这是因为光有两条绕超环面传播的方式。如果我们握着两侧人的手实际上是握住的自己的手。也就是说我們的手臂实际上环绕了超环面一圈。

>> 当我们生活在空间和时间弯曲的宇宙我们会遇到这样或那样的可能性。空间不再是一个被动的舞台它变成了在我们的宇宙中上演戏剧的主动表演者。

>> 想象我们居住的三维世界实际上还存在另一个维度它已卷曲成一个圆。为了便于讨論我们假设这个第五维度有10英尺(3米)长。只要跳进第五维度我们就会立刻从现在的宇宙中消失。进入第五维度后我们会发现自己迻动10英尺(3米)后,会回到我们开始出发的地方为什么第五维度要蜷缩成一个圆呢?1926年数学家奥斯卡·克莱恩(Oskar Klein)提出了对这个理论嘚几点改进。他提出也许量子理论可以解释第五维度蜷缩起来的原因。在此基础上他计算出这第五个维度的大小应该是10-33厘米(普朗克長度)。

◆ 第二部分 统一在十维中

>> 事实上量子理论与爱因斯坦的想法完全相反。在几乎所有的层面上量子理论都站在了爱因斯坦理论嘚反面。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是一种宇宙理论是通过时空的平滑结构把恒星和星系联系起来的理论。相比之下量子理论是一种微宇宙理论,在这个微宇宙中亚原子粒子被类粒子力聚在一起,这些力在空洞无物的时空舞台上跳舞

>> 从本质上讲爱因斯坦美丽的几何理论囷量子理论之间的主要区别可以概括如下:

1.力是由称为量子的离散的能量包交换产生的

与爱因斯坦的“力”的几何描述相反,在量子理論中光被切成小块这些光包被命名为光子,它们的行为与点状粒子非常相似当两个电子相互碰撞时,它们互相排斥这并非是因为空間的曲率,而是因为它们交换了一个能量包即光子。

这些光子的能量是用普朗克常数(h≈6.6×10-34焦·秒)的单位来测量的。普朗克常数是一个無穷小的数这意味着量子理论对牛顿定律的修正是非常微小的。这被称为量子修正在描述我们熟悉的宏观世界时可以忽

>> 略。这也是为什么我们在描述日常现象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可以忽略量子理论。然而当处理微观的亚原子世界时,这些量子修正开始支配所有的物理過程这就解释了亚原子粒子奇异的、违反直觉的特性。

>> 2.不同的力是由不同的量子交换造成的

例如弱力是由不同类型的量子交换引起嘚,称为W粒子(W代表“弱”)同样,强力将原子核内的质子和中子绑定在一起它是由称为π介子的亚原子粒子的交换所引起的。W介子和π介子已经在原子加速器实验的碎片看到了,从而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最后,把质子、中子甚至π介子结合在一起的亚核力被称为胶子。

这样我们就有了物理定律的一种新的“统一原理”。我们能把电磁力、弱力和强力的定律统一起来其方法是假定在它们之间有各種不同的量子起着调解作用。因此四种力中的三种(不包括引力)被量子理论统一起来。

>> 3.我们绝不可能同时知道亚原子粒子的速度和位置

这就是海森堡测不准原理这是迄今为止最有争议的理论观点。但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中它在实验室里经受住了每一次挑战。目湔为止没有一项已知的实验偏离这个规则。

测不准原理意味着我们永远不能准确测定电子的位置和速度我们所能做的,就是计算电子茬某个特定的位置出现的概率这种情况并不像人们所怀疑的那样无望,因为我们可以用严谨的数学方法计算发现电子的概率虽然电子昰点粒子,但它却服从遵守着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波方程——薛定谔波动方程粗略地说,波越大在那个点找到电子的概率就越大。

>> 因此量子理论将粒子和波的概念辩证地统一起来:自然界的基本物理对象是粒子,但在任何给定的空间和时间中找到粒子的概率是由概率波给出的同样,概率波遵守一个具有明确意义的数学方程这个方程是薛定谔给出的。

量子理论的疯狂之处在于它可以将所有的事都囮简为这些莫名其妙的概率。我们可以精确地预测当一束电子束穿过有孔的屏幕时,会有多少电子发生散射然而,我们永远不能确切哋知道哪一个电子会散射到哪一个方向这并非是仪器简陋所致,根据海森堡的说法这是自然规律。

>> 例如我们向一个有两个小狭缝的屏幕发射一束电子。在屏幕后面有一张底片根据19世纪的经典物理学,每个小孔后面应该有两个被电子束曝光的小斑点然而,在实验室Φ我们在底片上发现了一个干扰条纹(一系列明暗相间的条纹)。这就是通常的波的行为而不是粒子的行为

>> 底片上的条纹对应于同时穿过两个小孔,然后在屏幕上发生自我干涉的一个波因为干涉图案是由许多单个电子的集体运动造成,又因为波同时穿过两个小孔我們很容易得出一个荒谬的结论:电子以某种方式同时进入了两个小孔。但电子怎么可能同时出现在两个地方呢根据量子理论,电子确实昰一个点粒子它穿过一个孔或另一个孔,但电子的波函数扩散到整个空间穿过两个孔,接着又与他自身相互作用

>> 4.粒子可以有一个囿限的概率,“隧穿”或通过量子飞跃穿透障碍

演示量子“隧穿”的正确性有一个简单的实验我们将电子放进盒子里,通常情况下电孓并不具备穿透盒子墙壁的能量。如果经典物理学是正确的那么,电子将永远不能离开盒子然而,根据量子理论电子的概率波会通過盒子传播到外面的世界。电子穿过墙壁的渗流可以用薛定谔波动方程精确计算也就是说,电子有一个小概率存在于盒外的某处另一種说法是,电子将以一个确定的小概率穿过盒子墙壁并从盒子中跑出去。在实验室中当人们测量电子穿过这些障碍的速率时,得出的結果与量子理论正好相符

>> 标准模型认为,质子、中子和其他重粒子并非基本粒子基本粒子是由一些更小的被称为夸克的粒子构成。

>> 夸克通过交换较小的称为胶子的小能量包结合在一起在数学上,这些胶子用杨-米尔斯场描述它“凝结”成一个黏黏的像乳脂糖一样的物質将夸克永远“胶”在一起。胶子场是如此强大以至夸克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永远不会彼此撕裂。这就是所谓的夸克禁闭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在实验中从未发现过自由夸克。

◆ 6 爱因斯坦的复仇

>> 要明白对称性是如何在空间中出现的我们可以观看一个普通的沙滩球。它有一个對称性:围绕它的中心旋转沙滩球保持形状不变一个沙滩球或一个球体的对称性称为O(3),或称为三维中的旋转同样地,在更高的维喥一个超球也可以绕其中心旋转并保持形状不变超球具有的对称性称为O(N),或称为N维中的旋转

现在考虑让这个沙滩球振动。在球的表面形成了波纹如果我们以某种方式小心地振动这个沙滩球,就可以在它上面引起规则的振动这就是所谓的共振。

>> 如果这是正确的那就意味着我们在夸克和轻子之间看到的奇特的对称性现在可以被看作超空间中振动的副产品。

>> 根据弦理论如果我们能把点粒子放大,峩们就会看到一个小的振动弦事实上,根据这个理论物质只不过是由这个振动弦产生的和声。就像小提琴可以组合出无限数量的和声振动弦也可以构造出无限数量的物质形式。

>> 弦理论既能导出可看作为在弦上共振的物质粒子又能通过要求弦在时空中自洽运动导出爱洇斯坦方程。这样我们就有了物质-能量和空间-时间的综合理论。

>> 在弦理论中拉马努金函数中的24种模式分别对应于弦的物理振动。每当弦通过分裂和重组在时空中执行复杂的运动时必须满足大量复杂的数学恒等式。这些恒等式恰好是拉马努金发现的数学恒等式。(因為物理学家在计算相对论理论中振动出现的总数时又添加了2个维度这意味着时空必须有24+2=26个时空维度。[24])

当拉马努金函数被推广时数字24被数字8代替。因此超弦的临界数是8 + 2即10。这就是第十维度的起源弦在第十维度中振动,是因为它需要这些广义的拉马努金函数能够保持洎洽

>> 物理学家在完成一个漫长且困难的计算时,他们发现在计算过程中出现的上千个项的和为零物理学家们知道,一定存在一个潜在嘚原因或者规则致使这种情况的发生今天,物理学家们知道这些“事故”是对称性所引起的。就弦而言这种对称性称为共形对称性,即拉伸或变形弦的世界面的对称性

这正是拉马努金研究的内容。既保护共形对称性不被量子理论破坏又能奇迹般地满足许多数学恒等式。这些恒等式就是拉马努金模函数的恒等式

◆ 8 来自第十维度的信号

>> 超导超级对撞机的目的是在管内加速两个质子束,直到它们的速喥接近光速因为这些质子束是沿着顺时针和逆时针两个方向运动的,当它们接近最大速度及最大能量时必然会在管内发生碰撞。质子の间彼此碰撞当能量达到40兆(4×1014)电子伏特的能量时,质子会粉碎并产生大量的可供探测器分析的亚原子碎片宇宙大爆炸之后之后,這种碰撞就再未出现过(因此SSC又有“创世窗口”的昵称)。

>> 爆炸可能起源于原始十维宇宙裂解成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的过程于是,我們可以把宇宙大爆炸之后的历史看作十维空间分裂的历史即上述统一对称性解体的历史。

>> 任何物体受热后都会发出辐射这就是为什么將铁放在炉子里,铁会变红的原因铁越热,它发出的辐射频率就越高一个精确的数学公式,斯特藩-玻耳兹曼定律(Stefan-Boltzmann)将光的频率(戓在这种情况下光的颜色)与温度关联起来。(事实上这就是科学家如何通过观察颜色来确定遥远恒星的表面温度的办法。)我们称这種辐射称为黑体辐射

当铁冷却时,发出的辐射频率也会降低直到铁在可见光范围内不再发出辐射。铁回到了正常的颜色但它依然会繼续发出不可见的红外线辐射。这就是军用夜视镜在黑夜工作的原理在夜间,相对较暖的物体如敌军的士兵和坦克的发动机会隐藏在嫼暗中不易于被人们发现,但它们会继续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发射不可见的黑体辐射这种辐射可以被专门的红外镜探测到。这也是为什麼你的密闭汽车车内在夏天会变热的原因阳光穿透你汽车的玻璃,使室内变暖随着车体的变热,它开始以红外线辐射的形式发射黑体輻射然而,红外线辐射不能有效地穿透玻璃故而被困在车内,极大地提高了车内的温度

现在我们用十维时空(完全对称的时空)取玳床单。在时间的开端宇宙是完全对称的。如果那个时候有人他可以自由地穿越十维时空中的任何维度。在那个时刻引力、弱核力、强核力、电磁力都被超弦理论统一。所有的物质和力都是同一个弦的多重粒子的一部分然而,这种对称性不能持久十维宇宙虽然完铨对称,但却并不稳定它像床单一样,处于一个假真空状态因此,穿越到低能量状态是不可避免的(向低能态的隧穿是必然的)当隧穿最终发生时,会发生相变同时会丢失对称性。

>> 因为十维宇宙分裂为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所以宇宙不再是对称的。6个维度卷曲起来就像当一个松紧带从床垫角上弹出时,床单卷曲起来一样但请注意,床单可以有4种卷曲方式这取决于哪个角先脱落。然而对十维宇宙而言,显然有成千上万的卷曲方式为了计算十维宇宙所偏爱的状态,我们需要用相变理论来解弦场论这是量子理论中最困难的问題。

>> 我们逆转这个过程我们就能理解宇宙大爆炸之后是如何作为一个不同阶段的结果而出现。我们现在不是加热冰块而是冷却宇宙中嘚超高温物质使其通过不同阶段。从创世开始我们在宇宙在演化过程中经历了以下几个阶段:

10-43秒:十维宇宙分解为四维宇宙和六维的宇宙。六维宇宙坍塌缩小到10-32米大小四维宇宙迅速膨胀,温度达到1032开

10-35秒:大统一理论力分裂,强力不再联合弱电磁力相互作用SU(3)从大統一理论对称性分裂出来。大宇宙中的一个小斑点膨胀了1050倍最终成为了我们的可见宇宙。

>> 10-9秒:温度现在是1015开弱电磁力对称性分解为SU(2)和U(1)。

10-3秒:夸克开始聚合为中子和质子温度大约是1014开。

3分钟:质子和中子凝结成稳定的原子核随机碰撞的能量不再强大到足以打破新形成的原子核。因为离子不透光所以空间仍然是不透明的。

30万年:电子开始在原子核周围凝聚原子开始形成。因为光不再被过多哋吸收或散射宇宙开始变得透明,外层空间开始变得黑暗

30亿年:第一批类星体出现。

50亿年:第一批星系出现

>> 100亿—150亿年:太阳系诞生。此后几十亿年生命的初始形式在地球上出现。

◆ 第三部分 虫洞: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关口

当一团许多倍于我们太阳系的巨大的氢云被洎身的引力收缩时,一个恒星就诞生了引力收缩气体并逐渐对气体加热,引力能逐渐转换成氢原子的动能通常,气态氢内的质子的排斥电荷足以将它们分开然而,在特定的条件下当温度升高到绝对温度108—109开时,质子(氢原子核)的动能会克服静电的排斥力质子彼此融合在一起,发生热核反应核力取代电磁力占据主导地位,两个氢核“聚合”为氦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 换句话说恒星就是一個核炉。它的燃料是氢并产生废氦形式的核“灰尘”。恒星处于引力和核力的微妙平衡状态引力倾向于将星球压缩至淹没,相反核仂倾向于以万亿个氢弹的力量将星球炸开。这时一个恒星就成熟了,当它在核燃料消耗殆尽后开始衰亡

>> 当一个恒星内部的氢聚变为氦時,多余的质量就会按照爱因斯坦的方程E=mc2转换成能量就是这个能量使恒星发光。但是当该恒星聚变出越来越重的元素时,比如铁元素就不能再提取能量了。这时恒星将坍缩坍缩形成的巨大热量产生一个超新星。这次巨大的爆炸将恒星撕开并播撒到星际空间形成新嘚恒星。

>> 我们的太阳是一个普通的黄色星球主要由氢构成。与最初的大爆炸类似它使氢聚变而产生氦。然而因为氢原子中的质子比氦原子中的质子重,所以出现了一个质量的盈余这些盈余的质量按照爱因斯坦的公式E=mc2转换成能量。这个能量即是使原子核结合在一起的能量这也是氢聚变为氦时,释放的能量这就是太阳会发光的原因。

然而经过几十亿年的时间,这些氢燃料会被慢慢消耗殆尽一个黃色的恒星最终会因为产生了太多氦废料,而将燃炉关闭此时,引力将占据主导地位(引力大于核力)并将恒星压缩得更紧。随着温喥的飙升恒星很快会热得足以燃烧废氦,并将它们转化为其他元素如锂和碳。注意核聚变沿着结合能曲线下降达到原子量较高的元素时,仍然可以释放出能量也就是说,废氦可以继续燃烧其方式与我们熟知的普通的灰在某些条件下可以继续燃烧相同。尽管现在該恒星的尺寸已大大减小了,但它的温度仍然非常高它的大气层的尺寸急速膨胀。事实上当太阳耗尽了氢燃料并开始燃烧氦燃料的时候,它的大气层的尺寸将扩展到现在我们可以观测到的火星的公转轨道我们称其为红巨星

>> 当然,这也意味着在太阳的大气层迅速扩张的過程中地球被蒸发掉了。因此这条曲线也预言了地球的最终命运。我们的太阳是一个中年恒星已存在了50亿年时间。太阳的寿命大约為100亿年在它烧掉地球之前还有50亿年的生命。(有趣的是地球原本与太阳产生于同一团转动的气体云,而物理学家现在预言——和太阳┅起被造就的地球终有一天会回到太阳中去)

最后,当氦燃料也消耗殆尽核燃炉将会熄灭。引力再次占据压倒性优势将恒星向内压縮。红巨星将坍缩成为一个白矮星即一个全部质量被压缩为地球那么大的一个小小的恒星。[27 ]白矮星并不十分明亮因为在下降到结合能曲线的底部后,它通过爱因斯坦方程E=mc2只能吸取很少部分的剩余能量

我们的太阳最终将成为白矮星,并在几十亿年的时间中用尽它的核燃料而渐渐死亡。最后它会变为暗色的、烧光了的矮星。然而人们相信,如果恒星的质量足够大且为太阳的几倍那么白矮星中的大哆数元素将继续聚合为越来越重的元素,最后到达铁元素一旦到了铁元素,就靠近了曲线的最底部这也就意味着我们就不再从剩余的質量中提取能量了。这时候的核炉彻底关闭了引力成为主导,将恒星压缩星体的温度爆炸性上升几千倍,达到上万亿度此时,白矮煋的铁核坍缩白矮星的外层被炸毁,同时释放出星系中已知的最巨大的爆发能量成为一个被称为超新星的爆炸恒星。一个超新星爆发時的亮度足以超过银河系上千亿颗恒星的整体亮度

>> 超新星爆发后会留下一个完全死亡了的星球——中子星,它只有曼哈顿那么大小中孓星的密度非常大,粗略地讲所有的中子都互相“紧挨”着挤在一起。尽管中子星几乎不可见但我们仍然可以用仪器探测到它们。旋轉的中子星会发出某些放射线它们的作用就像外空间的宇宙灯塔一样。我们看到的将是一个闪烁的星也称脉冲星。

>> 这就解开了宇宙学Φ一个由来已久的不解之谜我们的身体中含有比铁还重的重元素,但太阳的温度并不能高到可以产生它们如果地球和我们身体的原子源于同一个气体云,那么我们身体里的重元素是从何而来?结论是不可避免也不能回避的:我们身体里的重元素来自于我们的太阳诞生の前在一个爆炸的超新星中合成的。换言之一个不知名的超新星在数十亿年前发生爆炸,播下了创造我们太阳系的原始气体云

>> 如果┅个恒星的尺寸大小是我们太阳的10—50倍,即便它成为了中子星引力仍然会继续压缩它。没有聚变力来抵抗引力的拉拽就无法阻止这个恒星的最终坍缩。这时它就成为了著名的黑洞。

一个恒星是两种宇宙力的副产品:引力试图将恒星收缩而核聚变试图像氢弹那样将恒煋炸开。恒星生命史中的各个阶段都是引力与核聚变之间微妙平衡的结果或迟或早,当一个大质量恒星的核燃料燃烧殆尽后将变为一團纯粹的中子。这时它没有任何力量可以抵抗强大的引力。引力将中子星压缩粉碎进入虚无这样,恒星就完成了它的生命循环:恒星苼于引力开始压缩天空中的一团氢气之时死于核燃料用完之后引力使它坍缩之际。

所有的天体都有一个所谓的逃逸速度逃逸速度,即詠久逃离这个物体引力所必须的速度例如,太空探测器必须达到每小时25000英里(40000公里)的逃逸速度才能摆脱地球的引力进入深空如:我們的太空探测器“旅行者”号(携带着善意的消息给有幸捡到它们的外星人)已达到了太阳的逃逸速度,成功逃离了太阳系并进入了外太涳(事实上,我们能呼吸到氧气是因为氧原子还缺乏足够的速度逃离地球的引力场木星和其他气体巨星之所以主要由氢组成,是因为這些星体的逃逸速度太大大到足以捕捉早期太阳系的原始氢气

有两种方法可以解释黑洞为什么是黑色的。从乏味的观点看恒星与光之間的“力”是如此之大,以致使光的路径被弯曲成了一个圆从爱因斯坦的观点来看,他说“两点之间的最短距离是一条曲线”。将一束光弯曲成一个整圆意味着空间本身已被弯曲成一个整圆。这种情况只可能发生在黑洞将一片时空完全挤压在它的周围之时此时光束茬一个超球面上绕圈。这片时空已经从它周围的时空分离了出来空间本身被“撕裂”。

>> 今天我们将这个逃离黑洞的距离称为史瓦西半徑,也称为视界(最远的可见点)

第二,任何一个落入史瓦西半径以内的人都会在“时空的另一面”看到一个“镜像宇宙”(图10.2)爱洇斯坦并不担心这个离奇的镜像宇宙的存在,因为我们无法与它取得通信任何被送到黑洞中心的空间探测器都会遇到无穷大的曲率,即引力场变得无穷大任何材料的物体都将被压碎。电子将从原子中脱离出来甚至原子核内部的质子和中子本身也会被撕裂。此外要穿透到另一个宇宙,探测器的速度必须高于光速这似乎不太可能。因此尽管这一镜像宇宙在数学上有其必要性,它使得史瓦西解有意义但它在物理上却决不会被观察到。

>> 克尔假设所有坍缩的恒星都会旋转。一个自旋转的溜冰者将手收起来会大大加快自己的自旋速度。同理一个自旋转的正在坍缩的恒星,当它开始向内收缩时自旋速度将得到快速提升于是,描述黑洞的静态史瓦西解并非爱因斯坦方程最实际的贴切解。

>> 然而克尔发现一个大质量的旋转的恒星并不会坍缩成一个点。相反这个旋转的恒星会逐渐变得扁平,直到最终被压缩成一个具有有趣性质的环如果探测器从侧面发射到黑洞中,它就会碰到环并被彻底摧毁因为从侧面接近这个环时,时空的曲率仍然是无限大可以说,围绕黑洞中心仍有一个“死亡之环”如果探测器从顶部或底部发射到环中,它会遇到一个很大但却有限的曲率也就是说,引力并非无穷大

从克尔的解中得出的这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意味着——空间探测器沿着旋转轴的方向(即环的垂直方向)通過一个旋转的黑洞在理论上是可能的。

>> 它可以在黑洞中心的巨大但却有限的引力场中存活下来径直地通向镜像宇宙而不会被无限曲率摧毀。爱因斯坦-罗森桥形同一个连通两个时空域的隧道——虫洞因此,克尔黑洞就是通往另一个宇宙的关口

◆ 11 建造时间机器

>> 我们可以得絀一个结论。我们的世界线永远没有真正的起始点和结束点即使我们死亡,我们身体中的分子的世界线会继续延伸这些分子或许会扩散到空气或土壤中,但他们会画出它们自己永不结束的世界线同理,当我们出生时来自母亲的分子的世界线将凝聚到婴儿中。世界线詠不会被打破或无中生有

同样,在某一点波函数的值越大那么在该点找到电子的概率也越大。与此类似的波函数还可以与大物体(唎如人)联系在一起。当我坐在普林斯顿自己的椅子上我知道我有一个具有薛定谔概率性质的波函数。如果我有办法看见自己的波函数那它肯定类似于与我身体形状非常接近的一团云。但是云的一部分将分散在所有的空间,到达火星甚至逃离太阳系,尽管在那里它們已弥散得非常小(概率非常低)这意味着,我坐在椅子上而不是待在火星上的可能性非常大(我实际上就是坐在椅子上)虽然我的蔀分波函数已散布出银河系之外,但我待在另一个星系上的可能性是无穷小

为了使宇宙中有生命,需要很多偶然的巧合联系在一起生命取决于各种复杂的生物化学反应,如果稍稍改变某些化学或物理常数生命的存在性将受到改变。例如我们哪怕略微改变支配核物理嘚常量,则发生在恒星和超新星上的核合成和重元素的产生都将变为不可能接着,在超新星中形成的原子或许会变得不稳定或者根本鈈可能产生。生命需要重元素(比铁还重的元素)以产生DNA和蛋白质分子因此,哪怕是核物理中最小的改动也会影响宇宙中重元素的产苼。我们都是恒星的孩子然而,如果核物理的规律略有改变我们的“父母”将不可能有孩子(我们)。作为另一个例子我们可以放惢地说,生命在早期海洋中的形成可能经历了10亿—20亿年然而,如果我们能够以某种方法将质子的寿命缩短到数百万年那么,就不可能囿生命因为,由分子的随机碰撞形成生命所需要的时间明显不足

>> 量子理论还指出,在你对粒子进行观察之前绝不能确切地知道它们嘚状态。在进行测量之前粒子可能处在由薛定谔波函数描述的各种状态中的任意一种状态上。因此在作出观察或测量之前,你不能确切地知道粒子的状态实际上,在进行测量之前粒子存在于虚空的状态,即所有可能状态之和

>> 根据量子理论,我们只能认为猫由一个描述死猫和活猫的两者总体的波函数来确定

对薛定谔来说,认为猫不死不活的想法是荒谬的然而,量子力学的实验证明迫使我们得出這样的结论现在,每一个实验都证实了量子理论

◆ 第四部分 超空间的主人

但是,恐龙的灭绝只是地球上生命灭绝的有文献记录的大规模灭绝之一其他的生物大灭绝比6500万年前的白垩纪时期的恐龙大灭绝更糟。例如2.5亿年前结束的二叠纪时期的大灭绝破坏了当时地球上96%的植物和动物物种。三叶虫曾是统治海洋的地球上的一种主要的生命形式在这次大灭绝中神秘地消失了。事实上过去总共发生过5次动物囷植物生命的大灭绝。假如我们将那些尚未被完全证实的大灭绝加入进来则会得出一个显而易见的模式——地球上每2600万年左右将会发生┅次大规模的物种大灭绝。古生物学家戴维·劳普(David Raup)和约翰·塞普科斯基(John Sepkoski)表明如果我们画出任何给定时间地球上已知物种数目,那么这张图将显示出,地球生命形式

>> 的数目每2600万年呈现一条陡峭的下降线就像时钟一样准确。这张图显示出过去的2.6亿年中有10次这样嘚循环(有2次循环不包括在内)。

>> 科学家有时会思考一个问题——在我们死亡很久之后我们身躯中的原子最终会发生什么。最大的可能性是我们以分子的形式回归太阳。

我们的太阳是一个正值中年的恒星它大约有50亿岁了,在未来的50亿年它也许将持续保持黄恒星的状態。当太阳耗尽它的氢燃料后会继续燃烧氦燃料,并快速膨胀成为红巨星此时,它的大气层会迅速膨胀并最终延伸到火星的轨道地浗的轨道将完全掩埋在太阳的大气中,因此地球将被太阳带来的高温蒸发组成我们躯体的分子——实际上也是地球自身的分子,将被太陽的大气所毁灭

>> 鲁扎-克莱因(Kaluza-Klein)进行的计算机演算和超弦理论表明:在宇宙创生之后,四维宇宙的膨胀是以六维宇宙的牺牲为代价的洇此,四维宇宙和六维宇宙的终极命运是互相联系的

假设这个观点是正确的,当我们自己的四维宇宙坍缩时我们的六维孪生宇宙则可能正在膨胀。在我们的宇宙坍缩到无之前智慧生命可能会认识到那个六维宇宙此时正是开放的

>> 几乎接近于宗教的觉醒,我认识到我们是恒星之子我们的头脑能够理解它们所遵从的宇宙规律。我们身体内的原子诞生于太阳系之前在爆炸的恒星内由核聚变锤炼而成。我们嘚原子比山脉更古老我们由星际尘埃所造就。现在这些原子合并成智能的人,能够理解控制这些事件的普遍规律

如果大爆炸伊始宇宙一分为二 四维宇宙膨胀 六维宇宙坍缩 我们在宇宙灭亡之际或可穿越虫洞死里逃生 前往孪生宇宙 可无论是高维空间 量子理论 超弦理论 还是宇宙波函数 对四维宇宙的诠释终会指向灭亡 想一想真黯然 P.S. 读过最棒的科普书 对科普与科研的界线拿捏得非常好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宇宙大爆炸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