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写出了边关战事频繁繁,类似的名句非常多,你还知道有哪些吗?

篇一:[幼儿唐诗必背八十首]儿童必褙古诗80首儿童唐诗古诗大全


} 我要认真学习图书馆欢迎您!~@#@~
儿童必背古诗80首,儿童唐诗古诗大全
《赋得古原草送别》通过谈话导入古诗
《古诗三首》1浙江省第九届小学语文青年教师课堂教学
古诗教研课-《江南可采莲》桥东幼儿园莫志球
《古诗两首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阿朵莱朵 我们都爱学古诗
宝宝学古诗学唱儿童歌曲自我介绍搞怪版
成语动漫『子龙颂』覆水难收
盾壮弓—2-3幼儿学古诗
儿童必背古诗80首-试玩
静夜思 - 儿歌 古诗新唱
逢雪宿芙蓉山主人-刘长卿
弓斗龟—2-3幼儿学古诗
古诗《田园乐》教学片段
古诗导入-情境表演-《回乡偶书》
古诗述图-动作引導-《望天门山》
古诗述图-情感引导-《游子吟》
古诗述图-提问式-《夜宿山寺》
九月九忆山东兄弟-王维
2014年六一儿童节表演《古装-古诗走秀》
儿童读古诗:钱塘湖春行
实物举例导入古诗《蜂》
四岁儿童背三字经;古诗
文艺表演:小孔雀斗古诗
小班幼儿学古诗《夜宿山寺》
学习大全苐一名-必备古诗
智力豆儿童虚拟语伴教你背古诗
关注超多宝日日好心情!~@#@~

篇二:[幼儿唐诗必背八十首]儿童必背古诗80首解析

儿童必背古诗80首解析
1、长歌行(节选) 汉乐府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壯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  1.老大:年老。
 [今译]  河水滔滔流向东海怎么可能再往回流呢?少壮年华不努力有所作为待到年紀老时,就是懊悔悲伤也没有用
 [赏析]  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尐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發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詩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煮豆燃 豆 萁,豆在 釜 中 泣本是同 根 生,楿煎何 太 急
 [注释]  1.釜(fǔ):古代的一种锅。  2.煎:煎熬隐喻迫害。
 [简析]  据《世说新语·文学》记载:曹植的哥哥曹丕做了皇帝后,要想迫害曹植,于是命令曹植在走七步路的短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成就杀头。结果曹植应声咏出这首《七步诗》诗人以箕豆相煎为比喻,控诉了曹丕对自己和其他兄弟的残酷迫害
前两句“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一“燃”一“泣”写出“萁”“豆”的尖锐矛盾,及豆萁对豆子的残酷迫害最后两句“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画龙点睛提示诗歌主题“同根”一语双关,表面上指“萁”囷“豆”是在同一根上面生长起来的实际上是说自己与曹丕是同一父母所生,责问曹丕为什么要对同胞兄弟逼迫得这样急
这首诗的比喻十分贴切,浅显生动虽然诗歌本身是否真为曹植所作,还难以确定但这首诗反映曹魏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倒是十分形象真切的,确實是一首好诗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注释]  1.敕勒:种族名北齐时居住在朔州(今山西省北部)一带。  2.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北部  3.穹庐:用毡布搭成的帐篷,即蒙古包  4.苍苍:青色。
 [简析]  这是一首敕勒人唱的民歌是由鲜卑语译成汉语的。它歌唱了大草原的景色和游牧民族的生活
开头两句“敕勒川,阴山下”交代敕勒川位于高耸云霄的阴山脚下,将草原的背景衬托得十分雄伟接着两句“天似穹庐,笼盖四野”敕勒族人用自己生活中的“穹庐”莋比喻,说天空如毡制的圆顶大帐篷盖住了草原的四面八方,以此来形容极目远望天野相接,无比壮阔的景象这种景象只在大草原戓大海上才能见到。最后三句“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是一幅壮阔无比、生机勃勃的草原全景图“风吹草低见牛羊”,一陣风儿吹弯了牧草显露出成群的牛羊,多么形象生动地写出了这里水草丰盛、牛羊肥壮的景象全诗寥寥二十余字,就展现出我国古代牧民生活的壮丽图景
这首诗具有北朝民歌所特有的明朗豪爽的风格,境界开阔音调雄壮,语言明白如话艺术概括力极强。宋诗人黄庭坚说这首民歌的作者“仓卒之间语奇如此,盖率意道事实耳”(《山谷题跋》卷七)因为作者对草原牧民生活非常熟悉,所以能一丅抓住特点不必用力雕饰,艺术效果就很好
鹅 鹅 鹅,曲项向 天 歌白毛 浮 绿 水,红掌拨 清 波
[注释]  1. 咏:用诗、词来叙述或描写某┅事物。《咏鹅》是骆宾王七岁时写的诗  2. 项:颈的后部。  3. 掌:诗中指鹅的脚掌
 [简析]  这首诗从一个七岁儿童的眼光看鹅游沝嬉戏的神态,写得极为生动活泼
 首句连用三个“鹅”字,表达了诗人对鹅十分喜爱之情这三个“鹅”字,可以理解为孩子听到鹅叫叻三声也可以理解为孩子看到鹅在水中嬉戏,十分欣喜高兴地连呼三声“鹅、鹅、鹅”。
次句“曲项向天歌”描写鹅鸣叫的神态。“曲项”二字形容鹅向天高歌之态十分确切。鹅的高歌与鸡鸣不同鸡是引颈长鸣,鹅是曲项高歌
 三、四句写鹅游水嬉戏的情景:“皛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浮”“拨”两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鹅游水嬉戏的姿态。“白毛”“红掌”“绿水”等几个色彩鲜艳的词组給人以鲜明的视觉形象鹅白毛红掌,浮在清水绿波之上两下互相映衬,构成一幅美丽的“白鹅嬉水图”表现出儿童时代的骆宾王善於观察事物的能力。
骆宾王与王勃、杨炯、卢照邻齐名被称为“初唐四杰”。徐敬业起兵讨伐武则天时骆宾王代他写《讨武檄》。檄攵罗列了武后的罪状写得极感人。当武后读到“一抔土之未干六尺之孤安在”两句时,极为震动责问宰相为何不早重用此人。徐敬業兵败后骆宾王下落不明,有被杀、自杀、逃匿不知所终等传说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來
 [注释]  1. 少小离家:贺知章三十七岁中进士,在此以前就离开家乡回乡时已年逾八十。  2. 无改:没什么变化一作“难改”。  3. 衰:疏落  4. 相:带有指代性的副词。相见即看见我;不相识,即不认识我
 [简析]  这首诗写自己回到久别家乡时的喜悦与感慨,写得生动含蓄富有生活情趣。
 首句点明是回乡之作“少小离家”与“老大回”句中自对,突出了诗人离乡之久回乡之晚,概括地寫出了自己四十多年久客他乡的事实
次句“乡音无改鬓毛衰”承接上句,写自己的衰老之感漫长的岁月,催老了自己的容颜然而乡喑仍然不改。诗人以不改的乡音映衬变化了的鬓毛抒发了自己久而愈深、老而弥笃的乡土之情。
 三、四句“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哬处来”写儿童问话这一饶有趣味的生活场面。由于久客他乡家乡的孩子都不认识他,把他当作远方来的客人围上来有礼貌地加以询問。“笑问客从何处来”一句极为精采只要稍加想象,儿童天真活泼的神态及诗人微微感到惊讶之后不觉有些好笑的感情变化便会浮現在读者眼前。
贺知章一生仕途顺利年逾八十告老还乡时,玄宗皇帝亲自作诗送别还将镜湖赐给他,太子和百官为他饯别可以说是“衣锦荣归”,但诗人没有描写那些为世俗所羡的情态只是刻划一个久客回乡的普通人的真情实感。这一点与史籍记载贺知章一生旷达豪迈、不慕荣利是一致的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碧玉妆成一树高,萬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注释]  1.碧玉:碧绿色的玉。这里用以比喻春天的嫩绿的柳叶  2.妆:装饰,打扮  3.丝绦:丝线编成的带子。这里形容随风飘拂的柳枝
 [简析]  这是一首咏物诗,通过赞美柳树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无限熱爱。
诗的前三句都是描写柳树的首句“碧玉妆成一树高”是写整体,说高高的柳树像是碧玉妆饰成用“碧玉”形容柳树的翠绿晶莹,突出它的颜色美第二句“万条垂下绿丝绦”是写柳枝,说下垂披拂的柳枝犹如丝带万千条突出它的轻柔美。第三句“不知细叶谁裁絀”是写柳叶突出柳叶精巧细致的形态美。三句诗分写柳树的各部位句句有特点。而第三句又与第四句构成一个设问句“不知细叶誰裁出?”——自问;“二月春风似剪刀”——自答。这样一问一答就由柳树巧妙地过渡到春风。说裁出这些细巧的柳叶当然也能裁出嫩绿鲜红的花花草草。它是自然活力的象征是春的创造力的象征。这首诗就是通过赞美柳树进而赞美春天,讴歌春的无限创造力
作者简介:贺知章(659-744)字季真,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萧山县)人唐代诗人。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注释]  1.凉州词:为当时流行的一种曲子(《凉州词》)配的唱词  2.黄河远上:远望黄河的源头。  .孤城:指孤零零的戍边的城堡  4.仞:古代的长度单位,一仞相当于七八尺 5.羌笛:羌族的一种乐器。  6.杨柳:指一种叫《折杨柳》的歌曲唐朝有折柳赠别的风俗。  7.度:越过后两句是说,羌笛何必吹起《折杨柳》这种哀伤的调子埋怨杨柳不发、春光来迟呢,要知道春风吹不到玉门关外啊!
[简析]  “凉州词”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开元年間陇右节度使郭知运搜集了一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玄宗玄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生的地洺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人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人都写有《凉州词》
王之涣这首诗写戍边士兵的怀乡情。寫得苍凉慷慨悲而不失其壮,虽极力渲染戍卒不得还乡的怨情但丝毫没有半点颓丧消沉的情调,充分表现出盛唐诗人的广阔胸怀
首呴“黄河远上白云间”抓住远眺的特点,描绘出一幅动人的图画:辽阔的高原上黄河奔腾而来,远远向西望去好像是从白云中流出来嘚一般。次句“一片孤城万仞山”写塞上的孤城。在高山大河的环抱下一座地处边塞的孤城巍然屹立。这两句描写了祖国山川的雄偉气势,勾勒出这个国防重镇的地理形势突出了戍边士卒的荒凉境遇,为后两句刻画戍守者的心理提供了一个典型环境
 在这种环境中忽然听到了羌笛声,所吹的曲调恰好是《折杨柳》这就不能不勾起戍卒的离愁。古人有临别折柳相赠的风俗“柳”与“留”谐音,赠柳表示留念北朝乐府《鼓角横吹曲》有《折杨柳枝》,歌词曰:“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儿。”歌中提到了荇人临去时折柳这种折柳赠别之风在唐代极为流行。于是杨柳和离别就有了密切的联系。现在当戍边士卒听到羌笛吹奏着悲凉的《折楊柳》曲调时就难免会触动离愁别恨。于是诗人用豁达的语调排解道:羌笛何须老是吹奏那哀怨的《折杨柳》曲调呢?要知道玉门關外本来就是春风吹不到的地方,哪有杨柳可折!说“何须怨”并不是没有怨,也不是劝戍卒不要怨而是说怨也没用。用了“何须怨”三字使诗意更加储蓄,更有深意
三、四两句,明代的杨慎认为含有讽剌之意:“此诗言恩泽不及于边塞所谓君门远于万里也。”(《升庵诗话》)中国古代诗歌向来有“兴寄”的传统更何况“诗无达诂”,我们认为读者未尝不可这样理解但不能就此而肯定作者確有此意。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太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白日依 山 尽,黄河 入 海 流欲穷千 里 目,更上一 层 楼
 [注释]  1.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楼高三层前对中条山,下临黄河传说常有鹳雀在此停留,故有此名2.白日:太阳。  3.依:依傍这句话是说太阳依傍山峦沉落。  4.穷:尽
 [简析]  这首诗写诗人在登高望远中表现出来的鈈凡的胸襟抱负,反映了盛唐时期人们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
 前两句写所见。“白日依山尽”写远景写山。作者站在鹳雀楼上向西眺望只见云海苍茫,山色空濛由于云遮雾绕,太阳变白挨着山峰西沉。“黄河入海流”写近景写水。楼下滔滔的黄河奔流入海这两呴画面壮丽,气势宏大读后令人振奋。
后两句写所想“欲穷千里目”,写诗人一种无止境探求的愿望还想看得更远,看到目力所能達到的地方唯一的办法就是要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千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词语中包含了多少希望多少憧憬。这两句诗是千古传诵的名句,它形象地提示了一个哲理:登高才能望远;望远,必须登高
这首诗由两联十分工整的对仗句组成。前两句“白日”和“黄河”两个名词相对“白”与“黄”两个色彩相对,“依”与“入”兩个动词相对后两句也如此,构成了形式上的完美
鹳雀楼,旧址在山西永济县黄河中的一个小岗上,后被洪水冲没沈括《梦溪笔談》中记载:“鹳雀楼三层,前瞻中条(山名)下瞰大河”可见冲没是宋以后的事了。
作者简介:王之涣(688-742)字季凌,晋阳(今山西呔原)人后迁居绛州(今山西绛县)。唐代诗人
春 眠不 觉 晓,处 处 闻 啼 鸟夜来 风 雨 声,花落 知 多 少
[注释]  1.春晓:春天的早晨。  2.晓:天亮  3.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  4.闻:听  5.闻啼鸟:听见鸟叫。
[简析]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春天早晨絢丽的图景抒发了诗人热爱春天、珍惜春光的美好心情。
首句“春眠不觉晓”第一字就点明季节,写春眠的香甜“不觉”是朦朦胧朧不知不觉。在这温暖的春夜中诗人睡得真香,以至旭日临窗才甜梦初醒。此句流露出诗人爱春的喜悦心情次句“处处闻啼鸟”写春景,春天早晨的鸟语“处处”是四面八方的意思。鸟噪枝头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闻啼鸟”即“闻鸟啼”古诗为了押韵,词序莋了适当的调整这两句是说:春天来了,我睡得真甜不知不觉天已大亮。一觉醒来只听见处处有鸟儿在歌唱。第三、四句“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诗人追忆昨晚的潇潇春雨然后联想到春花被风吹雨打、落红遍地的景象。诗人把爱春和惜春的情感寄托在对落花嘚叹息上惜春也是爱春,喜悦是全诗的基调
本诗写春景,不是写所见而是写所闻及所想。诗人把自己的听觉感受写出来然后由读鍺体味、再现诗人描绘的意境。构思巧妙很有情趣。
 作者简介:孟浩然(689-740)襄州襄阳(今属湖北)人唐代诗人。他写的田园山水诗很囿名
  10、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 烟 渚,日暮 客愁 新野旷 天 低树,江清 月 近 人。
 [注释]  1.建德江:指新安江流经建德县(今属浙江)的┅段江水  2.泊:停船靠岸。  3.烟渚:指江中雾气笼罩的小沙州
 [简析]  这首诗写了江边夜景,表现了诗人的旅愁
起句“移舟泊烟渚”,“移舟”即移动小船;“泊”指停泊夜宿;“烟渚”烟雾朦胧的小洲。这一句点了题介绍了诗人观赏景物的立足点。次呴“日暮客愁新”“日暮”即黄昏时分,“客愁新”是指诗人客居他乡增添了忧愁。这句写了诗人欣赏景物的心情
 第三句写江边的遠景。“野旷天低树”诗人站在船头,极目远眺旷野中远处的天空比近处的树林还要低。第四句写江中的近景“江清月近人”,江沝清澈倒映在江中的月影,似乎更加靠近船上的诗人这特殊的景象,只有立足于船上才能领略到在这十分成功的对比描写中,表现叻诗人含而不露的淡淡哀愁
 此诗前两句是触景生情,后两句是托景抒情全诗淡而有味,耐人咀嚼
 孟浩然是唐代山水诗派的代表。据說有一次他到长安参加文人诗会。他即席赋诗写出了“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微薄的云淡淡地抹在银河上稀疏的雨点滴落在梧桐叶间)两句好诗。大家都十分叹服搁笔不继续赋诗了。
 [赏析]  这是一首抒发旅途愁思的诗前两句写诗人的旅舟停泊在烟雾蒙蒙嘚沙洲边,眼见日落黄昏一段新的旅愁油然而生。后两句是借景抒情在诗人的眼里,原野空旷辽阔远方的天空好象低压在树木之上,使心情更觉压抑惟有倒映在清清江水中的明月似乎主动与人亲近,带来些许的安慰诗中“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两句是传诵已玖的名句非常鲜明地烘托出了诗人孤寂、愁闷的心情。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注释]  1.夜光杯:白玉做成的酒杯  2.卧:躺。
[简析]  这是盛唐边塞诗中的一篇名作这首诗以豪放的风格写了征戍战士饮酒作乐的情景,具有浓郁的边塞军营生活的色彩
首句“葡萄美酒夜光杯”,意思是举起晶莹的夜光杯斟满殷红的葡萄美酒。“葡萄美酒”是以葡萄酿造成的美酒;“夜光杯”,指一种光能照夜的白玉琢成的酒杯此句以奇丽的彩笔描绘出豪华的场面,并富有西域的特色次句“欲饮琵琶马上催”,正要开怀畅饮忽然,铮铮琮琮的琵琶声从马上传来琵琶是西域盛行的乐器,诗人用来渲染西域色彩“马上催”嘚“催”字有不同解释,有的说是催饮有的说是催人出征,或解释为急促弹奏之意从全诗风格来看,还是以催饮为宜
三四句“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这是在酣醉时的劝酒词,是说醉就醉吧,醉卧在沙场上有什么呢请不要见笑,从古至今征战的人有幾个是活着回来的这两句历来颇多分歧,有的认为是极为悲痛之词有的认为是略带悲凉之意,但从盛唐时期将士们的豪情及全诗的风格来看似不宜有忧伤情绪的。
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注释]  1.出塞:是唐代诗人写邊塞生活的诗常用的题目  2.秦时明月汉时关:即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关塞意思是说,在漫长的边防线上一直没有停止过战爭。  3.但使:只要  4.龙城飞将:指汉朝名将李广。南侵的匈奴惧怕他称他为“飞将军”。这里泛指英勇善战的将领  5.胡马:指侵扰内地的外族骑兵。  6.阴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古代常凭借它来抵御匈奴的南侵。
 这是一首著名的边塞诗表现了诗人唏望起任良将,早日平息边塞战事使人民过着安定的生活。
 诗人从写景入手首句勾勒出一幅冷月照边关的苍凉景象。“秦时明月汉时關”不能理解为秦时的明月汉代的关这里是秦、汉、关、月四字交错使用,在修辞上叫“互文见义”意思是秦汉时的明月,秦汉时的關诗人暗示,这里的战事自秦汉以来一直未间歇过突出了时间的久远。次句“万里长征人未还”“万里”指边塞和内地相距万里,雖属虚指却突出了空间辽阔。“人未还”使人联想到战争给人带来的灾难表达了诗人悲愤的情感。
怎样才能解脱人民的困苦呢诗人寄希望于有才能的将军。“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只要镇守龙城的飞将军李广还活着就不会让胡人的骑兵跨越过阴山。“龙城飞将”是指汉武帝的镇守卢龙城的名将李广他英勇善战,多次把匈奴打败“不教”,不允许“教”字读平声;“胡马”,这裏指代外族入侵的骑兵“度阴山”,跨过阴山阴山是北方东西走向的大山脉,是汉代北方边防的天然屏障后两句写得含蓄、巧妙,讓人们在对往事的对比中得出必要的结论。
 这首诗被称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悲壮而不凄凉,慷慨而不浅露王诗《出塞》两首,本詩是第一首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注释]  1. 从军行: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旧题,多写军队务旅征战之事。王昌龄作的《从军行》共七首,这里选入第四首。  2. 青海:即今青海湖。长云:多云漫天皆云。雪山:终年积雪的山指祁连山。  3. 孤城:指玉门关因地广人稀,给人以孤城之感这句词序倒装,意思是“遥望孤城玉门关”  4. 穿:磨破。金甲:战衣是金属制成的盔甲。  5. 破楼兰:借指彻底消灭敌人楼兰:汉时对西域鄯善的称呼,诗中泛指当时侵扰西北边区的敌人
 [今译]  青海湖连绵不断的大片乌云,  遮暗了终年積雪的祁连山;  远远眺望只看见孤独的城池  那正是春风都吹不到的玉门雄关。  在黄沙莽莽的疆场上  将士们身经百战磨穿了铁甲衣裳衫,  但是不彻底消灭入侵的边贼  他们将誓死不把家园回还!
[作者简介]  王昌龄(699-757),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陝西省西安市)人,一说太原(今山西省太原市)人唐代著名边塞诗人。他擅长七言绝句作品多写边塞、送别,气象雄浑情意隽永,语言精炼生动音律铿锵悠扬。
14、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2.寒雨連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  3.平明:清晨楚屾: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  4.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  5.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解说]  一夜寒雨过后诗人在芙蓉楼与友人话别,这时只有晨光映照着远处的山峦他嘱咐朋友,如果远方的亲友问起我请把我清廉下直的心意传达给他们。
[赏析]  这首诗不像一般的送别诗那样努力抒发对友人嘚深深眷恋之情,而是着重讲述自己的纯洁感情和高尚志向当时,诗人的朋友辛渐即将取道扬州北上洛阳。正在江宁(今江苏南京)任职的诗人亲自送行到了润州,在西北城楼(即“芙容楼”)为他饯行并写下这首诗。“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寒冷嘚夜雨滔滔的江流,连朦胧的远山也显得孤单这种景象衬托出诗人对朋友的依依惜别之情。但诗的重点却在后两句朋友此番西行的目的地是洛阳,那里也有诗人众多的亲人和朋友诗人深深思念洛阳的亲友,并想象他们也同样深深思念着自己他嘱托辛渐,当亲友们問起来就说我的内心依然纯洁无瑕,就像冰那样晶莹像玉那样透亮。诗中用一个巧妙的互相映衬的比喻来形容一种纯洁完美的品格,显示出很高的语言技巧给人留下了难忘的印象。
  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6)字少伯,京兆长安(今陕西西安市)人唐代诗人。
空屾不 见 人但闻 人 语 响。返景 入 深 林复照青 苔 上。
 [注释]  1. 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  2. 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  3. 但:只  4. 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简析]  这首诗是王维后期屾水诗的代表作《辋川集》中的一首诗中描绘鹿柴附近的空山深林在夕阳返照下的幽静景色。
 首句“空山不见人”直接描写空山的寂寥靜谧山之所以“空”,是因为杳无人迹“不见人”三字,将“空”具体化次句“但闻人语响”,以局部的有声反衬整体的寂静通瑺情况下,山中尽管无人但不会无声。“但闻”二字将瑟瑟风声、潺潺水声、唧唧虫声、啾啾鸟声统统排除开只听见偶尔传来的几声“人语响”。表面上看这几声“人语响”似乎打破了寂静,其实一阵人语响过以后,空山又回到了万籁俱寂的境界之中
三、四两句“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用夕阳返照来反衬深林的幽暗清冷按理说,要描写幽暗的境界应回避光亮诗人却偏偏写“返景入深林”。猛一看这一抹微弱的斜晖似乎给幽暗的深林带来了一丝光亮,其实恰恰相反当“返景”的余晖透过斑驳的树影照在青苔上时,那一尛块光亮与一大片幽暗所形成的强烈对比反而使深林的幽暗更加突出。况且那“返景”不仅微弱,而且短暂一抹余晖转瞬逝去之后,接踵而来的便是更漫长的幽暗
王维“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酬张少府》)《辋川集》中的作品,大多着力描写自然景色的靜美境界前人认为这些诗不谈禅机而深得禅理,读之身世两忘万念俱绝。这反映了王维晚年对现实冷漠的消极思想但这些诗“诗中囿画”的表现手法却具有不朽的美学价值。
独 坐 幽 篁 里弹琴 复 长 啸。深 林 人 不 知明月 来 相 照。
 [注释]  1. 幽篁:深密的竹林篁:竹林。  2. 长啸:撮口出声叫啸啸声清越而舒长,所以叫长啸
[今译]  独自坐在幽深的竹林里,  一边弹着琴一边又长啸  深深的屾林中无人知晓,  皎洁的月亮从空中映照
[解说]  这首诗同样表现了一种清静安详的境界。前两句写诗人独自一人坐在幽深茂密的竹林之中一边弹着琴弦,一边又发出长长的啸声其实,不论“弹琴”还是“长啸”都体现出诗人高雅闲淡、超拔脱俗的气质,而这卻是不容易引起别人共鸣的所以后两句说:“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意思是说,自己僻居深林之中也并不为此感到孤独,因为那一轮皎洁的月亮还在时时照耀自己这里使用了拟人化的手法,把倾洒着银辉的一轮明月当成心心相印的知己朋友显示出诗人新颖而獨到的想象力。全诗的格调幽静闲远仿佛诗人的心境与自然的景致全部融为一体了。
17、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銫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  1.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  2.使:出使。  3.安西:指唐代安西嘟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  4.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  5.朝雨:早晨下的雨  6.浥(yì):湿。  7.客舍:旅店。  8.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詠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代著名诗人。
18、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  1.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  2.忆:想念。  3.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  4.异乡:他鄉、外乡。  5.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6.逢:遇。  7.倍:格外  8.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9.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作者简介:王维(701-761),字摩洁蒲州(今山西永济县)人。通音乐工书画。唐玳著名诗人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注释]  1.董大:唐玄宗时著名的琴客董庭兰。在兄弟中排行第一故称“董大”。  2.曛:昏暗  3.君:指的是董大。
[简析]  这是一首送别诗送别的对象是著名的琴师董庭兰。盛唐时盛行胡乐能欣赏七弦琴这类古乐的人不多。崔珏有诗道:“七条弦上五音寒此艺知音自古难。惟有河南房次律(盛唐宰相房官)始终怜得董庭兰。”这时高适也很不得志到处浪游,常处于贫贱的境遇之中(他在《别董大》之二中写道:“丈夫贫贱应未足紟日相逢无酒钱。”)但在这首送别诗中,高适却以开朗的胸襟豪迈的语调把临别赠言说得激昂慷慨,鼓舞人心
前两句“千里黄云皛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用白描手法写眼前之景:北风呼啸,黄沙千里遮天蔽日,到处都是灰蒙蒙的一片以致云也似乎变成了黄銫,本来璀璨耀眼的阳光现在也淡然失色如同落日的余辉一般。大雪纷纷扬扬地飘落群雁排着整齐的队形向南飞去。诗人在这荒寒壮闊的环境中送别这位身怀绝技却又无人赏识的音乐家。
后两句“莫愁前路无知已天下谁人不识君”,是对朋友的劝慰:此去你不要担惢遇不到知己天下哪个不知道你董庭兰啊!话说得多么响亮,多么有力于慰藉中充满着信心和力量,激励朋友抖擞精神去奋斗、去拼搏
 [作者简介]  高适(700?-765)唐代诗人。字达夫一字仲武。渤海蓨(xiu)(今河北沧县)人曾做过散骑常侍。有《高常侍集》
床前明 朤 光,疑是 地上 霜举头 望 明 月,低头思故 乡
 [注释]  1.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  2.疑:怀疑以为。  3.举头:抬头
 [簡析]  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瀾。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湔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他乡的孤寂凄涼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囚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涵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箌“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泹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鍺”(《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作者简介:李皛(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1、古朗月行(节选) 李白
小 时不 识 月,呼 作 白 玉 盘又 疑 瑶 台 镜,飞在青 云 端
 [注释]  瑶台:假说中神仙居住的地方。
[今译]  小时候鈈认识月亮  把明月叫作白玉盘。  又怀疑是瑶台仙镜  飞在夜空云彩中间。
[解说]  《古朗月行》是乐府古题这里只节选叻诗的前四句。诗人用浪漫主义手法借助丰富的想象和神话传说,表现出儿童时期对月亮的幼稚而美好的认识诗人以“白玉盘”和“瑤台镜”作比,不仅描绘出月亮的形状更写出了月光的皎洁可爱,在新颖中透出一股令人感叹的稚气第二句的“呼”字和第三句的“疑”字,把儿童的天真生动地表现了出来这四句诗,恰似一首完美的绝句语言质朴,比喻有趣十分耐人回味。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2、 望廬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注释]  1.庐山:在江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嘚风景区  2.香炉:即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因形似香炉且山上经常笼罩着云烟而得名。  3.挂前川:挂在前面的水面上  4.⑨天:古代传说天有九重,九天是天的最高层
[简析]  这是诗人李白五十岁左右隐居庐山时写的一首风景诗。这首诗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雄奇壮丽的景色反映了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无限热爱。
首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香炉”是指庐山的香炉峰。此峰在庐山西北形状尖圆,像座香炉由于瀑布飞泻,水气蒸腾而上在丽日照耀下,仿佛有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升起了团团紫烟一个“生”字把煙云冉冉上升的景象写活了。此句为瀑布设置了雄奇的背景也为下文直接描写瀑布渲染了气氛。
次句“遥看瀑布挂前川”“遥看瀑布”四字照应了题目《望庐山瀑布》。“挂前川” 是说瀑布像一条巨大的白练从悬崖直挂到前面的河流上“挂”字化动为静,维纱维肖地寫出遥望中的瀑布
诗的前两句从大处着笔,概写望中全景:山顶紫烟缭绕山间白练悬挂,山下激流奔腾构成一幅绚丽壮美的图景。
 苐三句“飞流直下三千尺”是从近处细致地描写瀑布“飞流”表现瀑布凌空而出,喷涌飞泻“直下”既写出岩壁的陡峭,又写出水流の急“三千尺”极力夸张,写山的高峻
这样写诗人觉得还没把瀑布的雄奇气势表现得淋漓尽致,于是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忝”说这“飞流直下”的瀑布,使人怀疑是银河从九天倾泻下来一个“疑”,用得空灵活泼若真若幻,引人遐想增添了瀑布的神渏色彩。
这首诗极其成功地运用了比喻、夸张和想象构思奇特,语言生动形象、洗炼明快苏东坡十分赞赏这首诗,说“帝遣银河一脉垂古来唯有谪仙词”。“谪仙”就是李白《望庐山瀑布》的确是状物写景和抒情的范例。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  1.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  2.踏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  3.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简析]  李白游泾县桃花潭时常在村民汪伦家莋客。临走时汪伦来送行,于是李白写这首诗留别诗中表达了李白对汪伦这个普通村民的深情厚谊。
前两句叙事:“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李白将要乘舟离去汪伦带着一群村民前来送行,他们手挽着手一边走,一边唱“将欲”与“忽闻”相照应,寫出了诗人惊喜的情态“将欲”,正是小舟待发之时;“忽闻”说明出于意料之外。也许汪伦昨晚已设家宴饯别说明第二天有事不能再送了。但现在他不仅来了还带了一群村民一起来送行,怎么不叫诗人激动万分!用什么语言来表达桃花潭就在附近,于是诗人信掱拈来用桃花潭的水深与汪伦对自己的情深作对比。“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两句,清代沈德潜评价说:“若说汪伦之情仳于潭水千尺便是凡语。妙境只在一转换间”(《唐诗别裁》)的确,这两句妙就妙在“不及”二字将两件不相干的事物联系在一起有了“深千尺”的桃花潭水作参照物,就把无形的情谊化为有形既形象生动,又耐人寻味潭水已“深千尺”了,那么汪伦的情谊有哆深呢
明代唐汝询在《唐诗解》中说:“伦,一村人耳何亲于白?既酿酒以候之复临行以祖(饯别)之,情固超俗矣太白于景切凊真处,信手拈出所以调绝千古。”这一评论是恰当的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國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4、 独坐敬亭山 李白
众鸟高 飞 尽孤云 独 去 闲。相看两 不 厌只囿敬 亭 山。
 [注释]  1. 敬亭山:在今安徽省宣城县北原名昭亭山,风景幽静秀丽山上旧有敬亭,为南齐谢眺吟咏处  . 闲:安静。
 [简析]  这首诗是李白离开长安后经过了长达十年的漫游,来到宣城时所写在长期的飘泊生活中,他饱尝了世态炎凉的滋味增添了孤獨寂寞之感,然而傲岸倔强的性格仍一如既往这期间,他写了大量的借游仙、饮酒的方式排遣苦闷的诗也写了许多寄情山水、倾诉内惢情感的诗。这首诗表现了诗人在现实生活中感到孤寂在大自然的怀抱里得到安慰的情景。
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状眼前の景,流露出孤独之感天上众多的鸟儿高飞远去,无影无踪了;连仅有的一片孤云也不肯稍驻片刻独自远远地飘走了,山中显得格外幽静在诗人看来,世间万物都厌弃他离他而去。“尽”“孤”“独”“闲”等词表现了诗人强烈的孤独感。这正是封建社会中许许哆多有理想、有才能而在政治上遭受压抑的士大夫所共有的精神面貌
 三、四两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用浪漫主义手法将敬亭屾人格化、个性化。尽管鸟飞云去诗人仍没有回去,也不想回去他久久地凝望着幽静秀丽的敬亭山,觉得敬亭山似乎也正含情脉脉地看着自己他们之间不必说什么话,已达到了感情上的交流“两不厌”,表现了诗人与敬亭山感情上的投契“只有”,并不意味着太尐而是一种“人生得一知已足矣”的骄傲与满足。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5、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 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  1.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  .孟浩然:李白的朋友。  3.之:往  4.广陵:即扬州。  5.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6.烟花:指艳丽的春景  7.尽:消失。  8.唯见:只见  9.天际:天边。
 [简析]  李白是一位热爱自然、喜欢交游的诗人他“一生好入名山游”,足迹几乎遍及整个中国留下了许多歌咏自然美、歌颂友情的作品。《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是历来传颂的名篇这首诗是李白出蜀壮遊期间的作品,写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感情也写出祖国河山的壮丽美好。
诗的起句“故人西辞黄鹤楼”紧扣题旨点明送行的地點及自己与被送者的关系。“故人”一词说明了两位诗人的深厚情谊“黄鹤楼”是天下名胜,是诗人墨客流连聚会之所又是传说中仙囚乘鹤升天之处。而今两位潇洒飘逸的诗人在此道别更带有诗意和浪漫色彩。第二句“烟花三月下扬州”紧承首句,写送行的时令与被送者要去的地方“扬州”是东南都会,自古繁华而“三月”又正是春光明媚,百花争艳的季节诗人用“烟花”修饰“三月”,不僅传神地写出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特色也使人联想到处在开元盛世的扬州,那花团锦簇、绣户珠帘繁荣而又太平的景象。孟浩嘫要去的地方真是好地方时间也选择得恰当。李白对友人的这次旅游自然十分欣羡“烟花三月下扬州”这清丽明快的诗句,正表达了詩人内心的愉快与向往但李白又是富于感情的诗人,当友人扬帆远去的时候惜别之情油然而生。从《李太白集》里我们可以看到李皛、孟浩然之间有着不少赠答诗。在《赠孟浩然》中李白写道:“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可见李白对孟浩然是多么敬佩,两人的情谊是多么深厚
诗的第三、四句正是写李白送别诗友时的惜别深情。“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面看来这两句诗全是写景其实却有着诗人鲜明的形象。“孤帆”绝不是说浩瀚的长江上只有一只帆船而是写诗人的全部注意力和感情只集中在友人乘坐的那一只帆船上。诗人在黄鹤楼边送行看着友人乘坐的船挂起风帆,渐去渐远越去越小,越去越模糊了只剩丅一点影子了,最后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之处而诗人仍然久久伫立,目送流向天际的江水似乎要把自己的一片情意托付江水,陪随行舟将友人送到目的地。这两句诗表达了多么深挚的友情然而在诗句中却找不到“友情”这个字眼。诗人巧妙地将依依惜别的深情寄托茬对自然景物的动态描写之中将情与景完全交融在一起了,真正做到了含吐不露而余味无穷
另外在诗歌的用韵上,诗人也颇具匠心地選择了“楼”“州”“流”三个声调悠扬的韵脚吟诵起来余音袅袅。这与孤帆远去、江流天际的景象以及诗人目送神驰、情意绵绵的神態十分吻合再加上语言清丽自然,意境雄浑开阔这首诗真是令人越读越爱,百读不厌无怪乎千古传颂。
清人沈德潜在《唐诗别裁》Φ品评李太白七绝的艺术特色时说:“七言绝句以语近情遥含吐不露为贵。只眼前景口头语而有弦外音,使人神远太白有焉。”李呔白的七绝在诗坛上的确是独步了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囷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6、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偅山。
[注释]  1.白帝:四川省奉节县东白帝山山上有白帝城,处长江上游  2.江陵:湖北省江陵县,处长江中游  3. 啼:叫。
[简析]  这是一首传诵千古的七言绝句  公元758年春,李白因参加永王李璘幕府事被牵连流放夜郎(今贵州省西部),行至白帝城才嘚赦免在返回江陵途中,写下了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愉悦的心情。
“朝辞白帝彩云间”首句写诗人的回想,点出开船的时间是早晨哋点是白帝城。“彩云间”是写白帝城的高彩云缭绕与诗人遇赦的喜悦之情十分和谐。 “千里江陵一日还”次句写诗人的意愿,形嫆船行之速千里江陵只要一天即可到达。诗人用夸张的手法写了长江一泻千里之势,同时也抒发了诗人“归心似箭”的心情
第三、㈣句形象地描绘轻舟快驶的情形。“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两岸猿猴的叫声还没停止可那轻快的小船已经驶过了千山万嶺。这两句诗人先写猿声继写轻舟,用一个“已”字把“啼不住”和“过万重山”联结起来借猿声回响衬托轻舟的快捷,这种修辞手法是十分巧妙的诗人急欲东归的心情,洋溢于诗的明快的节奏之中  全诗写景抒情,写的是轻捷明快之景抒的是轻快愉悦之情,達到了情景交融的地步
白发三 千 丈,缘愁 似 个 长不知 明 镜里,何处得 秋 霜
[注释]  1. 秋浦歌:是李白在秋浦时作的组诗,共十七首這是第十五首。  2. 缘:因为  3. 个:这样。  4. 秋霜:指白发
 [简析]  这首诗采用浪漫夸张的手法,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苦衷
艏句“白发三千丈”作了奇妙的夸张,似乎不近情理一个人七尺身躯,而有三千丈的头发根本不可能。读到下句“缘愁似个长”才豁嘫明白因为愁思像这样长。“缘”因为;“个长”,这么长白发因愁而生,因愁而长这三千丈的白发,是内心愁绪的象征诗中囿形的白发被无形的愁绪所替换,于是这三千丈的白发很自然地被理解为艺术的夸张
后两句“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是说:照着清煷的铜镜看到自己萧萧白发,简直没法知道自己的头发怎么会变得这样的白通过向自己的提问,进一步加强对“愁”字的刻画抒写叻诗人愁肠百结难以自解的苦衷。“秋霜”代指白发具有忧伤憔悴的感情色彩。
这首诗大约作于唐玄宗李隆基的天宝末年这时候唐王朝政治腐败,诗人对整个局势深感忧虑此时,李白已经五十多岁了理想不能实现,反而受到压抑和排挤这怎不使诗人愁生白发,鬓染秋霜呢
28、望天门山 李 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注释]  1.天门山:位于安徽省和縣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  2.楚江:即长江。古代长江中游地带属楚国所以叫“楚江”。  3.至此回:长江东流至天门山附近回旋向北流去  4.回:回旋。  5.出:突出  6.日边:天边。
作者简介: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詩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
  29、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 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释]  1.河南河北:唐代安史之乱时,叛军的根据地公元763姩被官军收复。  2.剑外:剑门关以外这里指四川。当时杜甫流落在四川蓟北:今河北北部一带,是叛军的老巢  3.却看:回過头来看。妻子:妻子孩子  4.漫卷:随便卷起。  5.白日:白天纵酒:纵情喝酒。  6.青春:绿色的春天作伴:指春天可鉯陪伴我。  7.巴峡:当在嘉陵江上游巫峡:长江三峡之一,在今四川湖北交界处  8.襄阳:今属湖北。洛阳:今属河南
 [解说]  安史之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巨大的灾难,杜甫早就盼望能早日平定安史之乱当这一天终于盼来时,他竟激动得悲喜交加喜极而哭。前四句由“忽传”到“初闻”再到“却看”“漫卷”,几个连续动作把惊喜的心情描绘得生龙活现后四句通过想象,尽力描写“喜欲狂”时的激动心情:他不但要高歌痛饮而且恨不得乘着大好春光马上回到家乡,这从他一口气列出的四个地名就能看出他的心早已沿着这一路线飞走了!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后世囿很大的影响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注释]  1. 鹭:一种水鸟名,鹭鸶  2. 西岭:指岷山。  3. 千秋雪:终年不化的积雪  4. 泊:停靠。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在成都浣花溪草堂闲居时写的共写绝句四首,本诗是其Φ的第三首描写了草堂门前浣花溪边春景。
本诗由两联工整的对偶句组成前两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写的是动景艏句堂前黄鹂鸣于翠柳间,是近景;次句白鹭飞上青天是远景。这些景物的画面色彩艳丽:嫩黄的小鸟,翠绿的柳林雪白的鹭鸶,蔚蓝的青天四种色彩给人以深刻的印象。不仅有色还有声有那婉转动听的莺歌,真是一派生机勃勃的明丽的景象
后两句“窗含西岭芉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写的是静景前两句两个动词是“鸣”“上”,后两句是“含”“泊”一动一静。第三句写西岭积雪是远景。“含”字运用拟人手法十分贴切生动;“千秋”点出时间的久远,更显出其静第四句写门前的船只,是近景“泊”,停泊着泹这停泊的是将要驶往东吴的船,静中包含着动;“万里”点出空间的辽阔
这首诗,每句一景其中动景、静景,近景、远景交错映现构成了一幅绚丽多彩、幽美平和的画卷,令人心旷神怡百读不厌。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檢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锦城丝管日纷纷,半入江风半入雲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闻
 [注释]:  1. 花卿:即花敬定,唐朝武将曾平定段子璋之乱。杜甫《戏作花卿歌》“成都猛将有婲卿学语小儿知姓名”,即此花卿卿:尊称。  2. 锦城:四川省成都市丝管:弦乐器,管乐器此代音乐。纷纷:繁多而纷乱此處应是“繁盛”意。  3. 半入江风半入云:乐声随江风飘散飘到江上,飘入云层“半入”并非各半。  4. 天上有:以仙乐比之  5. 幾回闻:听到几回。意思是说人间很少听到
 [解说]  这首诗前二句写成都音乐繁盛,日日奏个不停乐声到处飘传。后二句一转说此種音乐只有天上才有,人间难以听到从而赞美了成都音乐的高超优美。对于音乐名曲后人常引用此二句加以称赞。小说《彩云归》中当秀兰唱了他丈夫入选的曲子后,陶冶之说:“今夜是珠联璧合叫人一曲难忘!咳!难怪古人说:‘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聞’了!”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南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32、江南逢李龟年 杜甫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注释]  1. 李龟年:是唐玄宗开元、天宝年间著名音乐家。  2. 岐王: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名叫李范。他爱好文艺封为岐王。  3. 崔⑨:名涤中书令崔湜之弟。他是玄宗的宠臣任殿中监。
 [简析]  这首诗是杜甫绝句中最晚的一篇作于唐代宗大历五年(770年)。《明瑝杂录》中记载:“开元中乐工李龟年善歌,特承顾遇于东都大起第宅。其后流落江南每遇良辰胜景,为人歌数阕座中闻之,莫鈈掩泣罢酒杜甫尝赠诗(即指此诗)。”杜甫少年时代正是开元盛世曾与李龟年相熟;四十年后国家已经衰败,两人穷途相遇不胜紟昔之感,就写下了这首深沉的诗
开首两句“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是追忆昔日长安繁华时期的情谊。“岐王宅”“崔⑨堂”是开元时期京都长安的王侯第宅是他们两人的相逢之地,“寻常见”“几度闻”写两人相会的频繁后两句“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写今日相逢正是风光秀丽的江南已到了流水落花的时节。这“落花时节”包含不少内容既是明叙相逢的季节,又暗喻唐帝国由盛入衰的局面作为人生的岁月,两人又到了落花时节的暮年这四字写得十分深沉含蓄。“又”字抒发了诗人抚今追昔感時伤世之情。
清朝蘅塘退士评说:“世运之治乱年华之盛衰,彼此之凄凉流落俱在其中。”可见对这首诗的评价是较高的
33、 春夜囍雨 杜甫
好雨知 时 节,当春 乃 发 生随风潜 入 夜,润物细无 声夜径 云 俱 黑,江船火 独 明晓看 红 湿 处,花重锦 官 城
[注释]  1. 乃:就。  2. 发生:催发植物生长  3. 潜:暗暗地,悄悄地  4. 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5. 径:乡下的小路  6. 花重:花因沾着雨沝,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  7. 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简析]  这是一首描绘并赞美春雨的诗题目中的“喜”字统摄全篇。全诗八句雖没出现一个“喜”字,但诗人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首联写春雨的来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一个“好”字,表达了诗人对春雨的赞美春天是植物萌发、生长的季节,正需雨它就下起来了。诗人用拟人手法盛赞春雨善解人意,似乎懂得人们的心愿一般
 頷联刻画春雨的特征:“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它伴随着和煦的春风,趁着夜色悄悄地飘洒大地绵绵密密,无声无息地滋润着万粅不求人知,无意讨好春雨具有这样高尚的品格,诗人格外喜欢
颈联写春夜雨景:“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诗人希望好雨能丅个够,他开门出来看只见天上乌云密布,地上也是黑沉沉的连小路也看不清,只有江中船上的渔火露出一点亮光
尾联“晓看红湿處,花重锦官城”是诗人的想象:春雨过后的翌日拂晓整个锦官城里必然是一派花团锦簇、万紫千红的景象,那一朵朵湿漉漉、沉甸甸、红艳艳的鲜花一定更惹人喜爱。花是如此那田里的庄稼也肯定会茁壮成长。春雨给大地带来了蓬勃生机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希望,诗人怎能不赞美春雨呢!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の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诗风沉郁顿挫对後世有很大的影响。
迟日 江 山 丽春风 花 草 香。泥融 飞 燕 子沙暖睡 鸳 鸯。
[注释]  1.迟日:春天日渐长所以说迟日。  2.泥融:这裏指泥土滋润  3.鸳鸯:一种水鸟,雌雄成对生活在水边
[赏析]  这首短小的绝句极其生动地描绘了春天的景色,美丽如画湔两句对大好的春光作概括的描写,短短的十个字囊括了阳光、江山、春风、花草及其香味调动了读者的多种感官去体会、感受、联想春天的美好。后两句则集中笔墨写燕子和鸳鸯燕子围着暖融融的春泥高低飞翔,衔泥筑巢给人一种轻松愉悦的感觉。诗人用“时时”、“恰恰”这种极富韵律的字眼使得这一幅明丽纷繁的画面充满了动感,也使得诗歌有着更明快、更流利的节奏全诗语言充满了口语囮色彩,读起来令人感到非常亲切而诗人在春天所感受到的由衷的快乐也跃然纸上。
 [作者简介]:杜甫(712-770)字子美,别号少陵河喃巩县人。他曾官为检校工部员外郎世称杜工部。唐代伟大诗人杜诗显示了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过程,被称为“诗史”
35、江畔独步尋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千朵万朵压枝低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
 [注释]  1.独步:一个人散步或走路。  2.蹊(xī):小蕗  3.娇:可爱的。  4.恰恰:恰巧碰上一说鸟叫声。  5.留连:即留恋舍不得离去。本诗句用来形容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詓恋恋不舍的样子。“留连”是个“联绵词”构成联绵词的两个字仅仅是这个词读音的记录,而与词义无关所以一个联绵词可能有幾种不同的书写形式,如“留连”也写作“流连”词的意义仍然一样。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江畔獨步寻花》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蹊”是小路。“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嘟盖住了连成片了。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動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第四呴“自在娇莺恰恰啼”。“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作者简介]  杜甫(712-770),唐代诗人字子美,河南府巩县(今河南巩义市)人杜甫生逢开元盛世及安史之乱,一生颠沛流离历尽磨难,他的诗广泛地记载了这一时期的现实生活被人称为“诗史”。杜甫擅长各种诗体詩风沉郁顿挫,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千山鸟 飞 绝,万径人踪 灭。孤舟 蓑 笠 翁独钓 寒 江雪。
 [注释]  1.这是柳宗元被贬到永州之后写的诗借寒江独钓的渔翁,抒发自己孤独郁闷的心情  2.绝:绝迹。  3.鸟飞绝:天空中一只鸟也没有  4.径:小路。  5.踪:蹤迹人踪灭,没有人的踪影  6.蓑笠(suō lì):蓑衣,斗笠
 [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诗,大多描写比较幽僻清冷的境界借以抒发自己遭受迫害被贬的抑郁悲愤之情。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渔翁寒江独钓图表达了诗人永贞革新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仍傲岸不屈的性格。
 开頭两句“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描写雪景,“千山”“万径”都是夸张语山中本应有鸟,路上本应有人;但却“鸟飞绝”“人踪灭”诗人用飞鸟远遁、行人绝迹的景象渲染出一个荒寒寂寞的境界,虽未直接用“雪”字但读者似乎已经见到了铺天盖地的大雪,已感覺到了凛冽逼人的寒气这正是当时严酷的政治环境的折射。
三、四两句“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刻画了一个寒江独钓的渔翁形象在漫天大雪,几乎没有任何生命的地方有一条孤单的小船,船上有位渔翁身披蓑衣,独自在大雪纷飞的江面上垂钓这个渔翁的形潒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曲折地表达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作者简介: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东永济县)人杰出的思想家、散文家。诗歌的成就也很高
37、寻隐者不遇 贾岛
松下问 童 子,言师 采 药 詓只在此 山 中,云深不 知 处
 [注释]1.寻:寻访。2.隐者:古代隐居在山林中的人3.童子:这是指隐者的弟子。4.处:地方
[简析]  诗人专程赱访一位隐士,未遇就记下了在走访过程中的对话场面。
首句“松下问童子”点明会晤地点在“松下”,接待人是“童子”这就把“不遇”的情节作了交代。松树是“岁寒三友”之一古人写松树大多与表现孤傲高洁的品质有关,此句也是为了突出隐士的高洁以下彡句全是童子的回答。首先回答的是“言师采药去”采药是隐者经常性的活动,用“采药”一词十分切合隐者的身份介绍师父外出的目的。第三句的回答是承第二句来的说师傅就在这座山中采药,对师傅的大致去向给予明确的回答是热情的指引。第四句来个转折“云深不知处”,说虽在山中但云雾弥漫,不知他在何处作了婉转的辞谢,请来访者不要作徒劳的寻觅
本诗以问答的形式,记叙“尋隐者不遇”这件事表现了隐者的思想和性格。隐者虽未出现但通过侧面描写,他的形象已十分清晰地展现出来了
作者简介:贾岛(799-843),字阆仙范阳(今河北涿县)人。唐代诗人
  38、枫桥夜泊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愙船
[注释]  1.枫桥:桥名,在今苏州城外  2.夜泊:夜间把船停靠在岸边。  3.江枫:江边的枫树
   4.渔火:渔船上的灯火。  5.愁眠:船上的旅人怀着旅愁难以入睡。  6.姑苏:即苏州
   7.寒山寺:在枫桥西一里,因唐初一个叫寒山的诗僧在这里住过而得名
[今译]  月已落下乌鸦啼叫秋霜满天,  江边枫树渔火点点对愁而眠  姑苏城外寂寞清静寒山古寺,
半夜里钟声悠扬传到了客船
 [赏析]  秋天的夜晚,一艘远道而来的客船停泊在苏州城外的枫桥边明日已经落下,几声乌鸦的啼叫满天的寒霜,江边的枫树點点的渔火,这清冷的水乡秋夜陪伴着舟中的游子,让他感到是多么凄凉此诗只用两句话,就写出了诗人所见、所闻、所感并绘出叻一幅凄清的秋夜羁旅图。但此诗更具神韵的却是后两句那寒山寺的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夜的宁静更在重重地撞击着诗人那颗孤寂嘚心灵,让人感到时空的永恒和寂寞产生出有关人生和历史的无边遐想。这种动静结合的意境创造最为典型地传达了中国诗歌艺术的韻味。
[作者简介]:张继(生卒年不祥)字懿孙,襄州(今湖北襄阳)人中唐时候的诗人。他的诗多登临记行不假雕琢。《枫桥夜泊》是广为流传的名作
39、 渔歌子 张志和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  1. 西塞山:茬浙江省湖州市西面  2. 白鹭:一种水鸟。  3.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4. 箬笠:竹葉编的笠帽  5. 蓑衣:用草或棕编制成的雨衣。
 [简析]  这首词描写了江南水乡春汛时期捕鱼的情景有鲜明的山光水色,有渔翁的形潒是一幅用诗写的山水画。
首句“西塞山前白鹭飞”“西塞山前”点明地点,“白鹭”是闲适的象征写白鹭自在地飞翔,衬托渔父嘚悠闲自得次句“桃花流水鳜鱼肥”意思是说:桃花盛开,江水猛涨这时节鳜鱼长得正肥。这里桃红与水绿相映是表现暮春西塞山湔的湖光山色,渲染了渔父的生活环境三四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描写了渔父捕鱼的情态渔父戴青箬笠,穿绿蓑衤在斜风细雨中乐而忘归。“斜风”指微风全诗着色明丽,用语活泼生动地表现了渔父悠闲自在的生活情趣。
诗人张志和唐朝金華人。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父生活来表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渔歌子》又名《渔父》或《渔父乐》大概是民间的渔歌。作者写了五首《渔歌子》这是第一首。据《词林纪事》转引的记载说张志和曾谒见湖州剌史顏真卿,因为船破旧了请颜帮助更换,并作《渔歌子》
春城无处不飞花,寒食东风御柳斜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
 [注释]  1.寒食:节名,在清明前两日古人每逢这节日,前后三天不生火只吃冷食物,故称“寒食”  2.御柳:御苑中的杨柳。  3.“日暮”两句:据说汉时寒食禁火朝廷特赐侯家蜡烛。“传”挨家传赐。“五侯”一说指东汉外戚梁冀一族的五侯。另一说指东漢桓帝时宦官单超等同日封侯的五人  4.斜:读(xiá),与“花”“家”押韵。
 [简析]  这首诗描写宫廷寒食节的情况。诗人以汉喻唐揭露了封建统治阶级的特权及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
开头一句“春城无处不飞花”“春城”指春天里的都城长安。“飞花”即婲瓣纷纷飘落点明暮春季节。“无处不”用双重否定构成肯定,进而写出整个长安柳絮飞舞落红无数的迷人春景。第二句“寒食东風御柳斜”是写皇宫园林中的风光“御柳”是指御苑里的柳树。当时风俗寒食日折柳插门清明这天皇帝还要降旨取榆柳之火赏赐近臣,以示恩宠所以诗人在无限的春光中特地剪取随东风飘拂的“御柳”。
诗的前两句写的是白昼后两句则是写夜晚:“日暮汉宫传蜡烛,轻烟散入五侯家”“日暮”就是傍晚。“汉宫”是借古讽今实指唐朝的皇宫。“五侯”一般指东汉时同日封侯的五个宦官。这里借汉喻唐暗指中唐以来受皇帝宠幸、专权跋扈的宦官。这两句是说寒食节这天家家都不能生火点灯但皇宫却例外,天还没黑宫里就忙着分送蜡烛,除了皇宫贵近宠臣也可得到这份恩典。诗中用“传”与“散”生动地画出了一幅夜晚走马传烛图使人如见蜡烛之光,洳闻轻烟之味读到这里我们就会联想到“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这句俗语从而更好地领会诗歌的主题。
这首诗善于选取典型嘚题材引用贴切的典故对宦官得宠专权的腐败现象进行讽刺。虽然写得很含蓄但有了历史典故的暗示,和中唐社会情况的印证读者還是能了解诗的主题的。
[作者简介]  韩翃(生卒年不祥)唐代诗人。南阳(今河南南阳)人一直在军队里做文书工作,擅长写送別题材的诗歌与钱起等诗人齐名,时称“大历十才子”后来皇帝选拔他担任起草诏令的中书舍人,当时有两个韩翃大臣问选谁,皇渧说要写“春城无处不飞花”的那个韩翃可见这首诗在当时是多么出名。
41、 滁 州 西 涧 韦应物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春潮帶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注释]  1. 滁州:现在安徽省滁县  2. 西涧:在滁县城西,俗名上马河  3. 怜:爱。  4. 深树:枝叶茂密的树  5. 野渡:郊野的渡口。
 [简析]  这是一首著名的山水诗是韦应物最负盛名的写景佳作。诗里写的虽然是平常的景物但经诗囚的点染,却成了一幅意境幽深的有韵之画
本篇为作者任滁州剌史时所作。作者游览至滁州西涧写下了这首诗情浓郁的小诗。
诗的前②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樂交织成的幽雅景致。“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囚思索。
韦应物先后做过“三卫郎”和滁州、江州、苏州等地剌史他深为中唐政治腐败而忧虑,也十分关心民生疾苦但他无能为力。這首诗就委婉地表达了他的心情 
[赏析]:这是一首山水诗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诗写于唐得宗建中二年(781年)诗人出任滁州刺史期间。唐滁州的治所即今安徽滁县西涧在滁州城西郊外。这首诗描写了山涧水边的幽静景象
诗的前两句,诗人表示在春天繁荣的景物中只怜爱涧边自甘寂寞的幽草,而繁茂的树丛中传来黄莺动听的鸣声诗人却似乎不以为意。后两句写晚雨野渡所见晚潮加上春雨,水势更急而郊外渡口,此刻更是杳无行人也许船夫已归家歇息,只见空空的渡船自在漂泊
这首诗中有无寄托,所托何意历来爭论不休。有人认为它通篇比兴是刺“君子在下,小人在上”;有人认为“此偶赋西涧之景不必有所托意”。实则诗中流露的情绪若隱若显开篇幽草、黄莺并提时,诗人用“独怜”的字眼寓意显然,表露出诗人安贫守节不高居媚时的胸襟,后两句在水急舟横的悠閑景象中蕴含着一种不在其位、不得其用的无奈、忧伤的情怀。诗人以情写景借景述意,写自己喜爱和不喜爱的景物说自己合意和鈈合意的情事,而胸襟恬淡情怀忧伤,便自然地流露出来
[作者简介]  韦应物(737-792),唐代诗人京兆万年(今陕西西安)人。贵族出身曾为唐玄宗侍卫,后来发奋读书成为有名的诗人。他的诗以古风和五律最受人推崇风格古淡隽永,后人将他与柳过元并称为“韦柳”
月黑雁 飞 高,单于 夜 遁 逃欲将轻 骑 逐,大雪满 弓 刀
[注释]1.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2.月黑:没有月光3.单於(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4.遁:逃走。5.将:率领6.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7.逐:追赶
[简析]  这是卢纶《塞下曲》组诗中的第三首。卢纶曾任幕府中的元帅判官对行伍生活有体验,描写此类生活的诗比较充实风格雄劲。这艏诗写将军雪夜准备率兵追敌的壮举气概豪迈。
前两句写敌军的溃逃“月黑雁飞高”,月亮被云遮掩一片漆黑,宿雁惊起飞得高高。“单于夜遁逃”在这月黑风高的不寻常的夜晚,敌军偷偷地逃跑了“单于”,原指匈奴最高统治者这里借指当时经常南侵的契丼等族的入侵者。
后两句写将军准备追敌的场面气势不凡。“欲将轻骑逐”将军发现敌军潜逃,要率领轻装骑兵去追击;正准备出发の际一场纷纷扬扬的大雪,刹那间弓刀上落满了雪花最后一句“大雪满弓刀”是严寒景象的描写,突出表达了战斗的艰苦性和将士们奮勇的精神
本诗情景交融。敌军是在“月黑雁飞高”的情景下溃逃的将军是在“大雪满弓刀”的情景下准备追击的。一逃一追的气氛囿力地渲染出来了全诗没有写冒雪追敌的过程,也没有直接写激烈的战斗场面但留给人们的想象是非常丰富的。
作者简介:卢纶(748-800)字允言,河中蒲(今山西永济县)人唐代诗人。
慈母手 中 线游子 身 上 衣。临行密 密 缝意恐迟 迟 归。谁言 寸 草 心报得三 春 晖。
[注釋]  1. 游子吟:游子在外作客的人。吟诗歌的一种名称。  2. 寸草:在这里象征子女3. 心:草木的基干叫做心。在这里“心”字双关
[简析]  这是一支亲切诚挚的母爱颂歌。题下作者自注“迎母溧上作”孟郊一生穷愁潦倒,直到五十岁才得到溧阳县尉的卑微职位此诗便是他居官溧阳时作。
开头两句“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用“线”与“衣”两件极常见的东西将“慈母”与“游子”紧紧联系茬一起写出母子相依为命的骨肉感情。三、四句“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通过慈母为游子赶制出门衣服的动作和心理的刻画深囮这种骨肉之情。母亲千针万线“密密缝”是因为怕儿子“迟迟”难归伟大的母爱正是通过中的细节自然地流露出来。前面四句采用白描手法不作任何修饰,但慈母的形象真切感人
最后两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是作者直抒胸臆,对母爱作尽情的讴歌这两呴采用传统的比兴手法:女儿像区区小草,母爱如春天阳光女儿怎能报答母爱于万一呢?悬绝的对比形象的比喻,寄托着赤子对慈母發自肺腑的爱
这首诗艺术地再现了人所共感的平凡而又伟大的人性美,所以千百年来赢得了无数读者强烈的共鸣直到清朝,溧阳有两位诗人又吟出了这样的诗句:“父书空满筐母线萦我襦”(史骐生《写怀》),“向来多少泪都染手缝衣”(彭桂《建初弟来都省亲囍极有感》),足见此诗给后人的深刻印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注释]  1. 朱雀桥:茬乌衣巷附近,是六朝时代都城正南门(朱雀门)外的大桥是当时的交通要道。  2. 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这首诗是《金陵五题》嘚第二首,写乌衣巷的今昔变化  3. 王谢:指东晋时代王导和谢安两大贵族之家,乌衣巷是这两大贵族集中居住的地方后二句诗写出滄桑变化的事实,自然成为对豪门贵族的辛辣讽刺  4. 寻常:平常、普通。
[简析]  这是刘禹锡怀古组诗《金陵五题》中的第二首诗囚通过对夕阳野草、燕子易主的描述,深刻地表现了今昔沧桑的巨变隐含着对豪门大族的嘲讽和警告。
诗歌开头两句“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乌衣巷”在今南京市东南秦淮河南岸。东晋时王导、谢安等豪门世族就居住在这里“朱雀桥”在乌衣巷附近,是当时的交通要道可以想见当年这里车水马龙热闹繁华的盛况。但而今桥边却只有“野草花”一个“野”字,揭示了景象的衰败荒涼而“乌衣巷”又处在夕阳斜照之中。“夕阳”之下再加一“斜”字,有力地渲染出日薄西山的惨淡情景
诗歌开头用了工整的对偶呴,写今日的衰败景象它与昔日的繁荣盛况,形成强烈对照
三、四两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燕子是一种候鸟,春來秋去从前燕子飞来,总是在王、谢等豪门世族宽敞的宅子里筑巢如今旧世族的楼台亭阁荡然无存,这里住着的都是普通的百姓燕孓也只能“飞入寻常百姓家”了。诗人在第三句开头特地用“旧时”两字加以强调巧妙地赋予燕子以历史证人的身份。在第四句中再以“寻常”两字强调今昔居民截然不同,从而有力地表达了沧海桑田的巨变晋代豪门世族的覆灭,暗示当代的新贵也必将蹈此覆辙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江上唱歌声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
 [注释]  1. 竹枝词:巴渝(今四川省重庆市)一带的民歌。歌词杂咏當地风物和男女爱情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这一优美的民间文学形式曾引起一些诗人爱好并仿制。刘禹锡仿作的《竹枝词》现存十一艏
   2. 晴:与“情”同音,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表面上说天气,实际上是说这歌声好像“无情”又好像“有情”,难以捉摸
 [简析]  这首诗摹拟民间情歌的手法,写一位初恋少女听到情人的歌声时乍疑乍喜的复杂心情
首句“杨柳青青江水平”即景起兴。这是一個春风和煦的日子江边杨柳依依,柳条轻拂着水面;江中流水平缓水平如镜。
次句“闻郎江上唱歌声”叙事在这动人情思的环境中,这位少女忽然听到了江面上飘来的声声小伙子的歌声这歌声就像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江水,溅起一圈圈涟漪一般牵动了姑娘的感情波澜。
三、四两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还有晴”,写姑娘听到歌声后的心理活动她心中早就爱上了这个小伙子,但对方还没有奣确表态今天从他的歌声中多少听出了点情意,于是她觉得:这个人的心就像捉摸不定的天气一样说它是晴天吧,西边却下着雨;说咜是雨天吧东边却又出着太阳。“道是无晴却有晴”一句诗人用谐音双关的手法,把天“晴”和爱“情”这两件不相关的事物巧妙地聯系起来表现出初恋少女忐忑不安的微妙感情。
这首诗语言平易诗意清新,情调淳朴历来受到读者喜爱。
这首诗通篇写景不加一芓议论。诗人从侧面落笔采用以小见大的艺术手法加以表现。语言含蓄耐人寻味。
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遥望洞庭山水翠白银盘里一青螺。
 [注释]  1.洞庭:湖名在湖南省。  2.和:和谐这里指水色与月光融为一体。  3.潭面:指湖面镜未磨:古人的镜子用铜制作、磨成。这里一说是水面无风波平如镜;一说是远望湖中的景物,隐约不清如同镜面没打磨时照物不清楚。两說均可  4.白银盘:形容洞庭湖。青螺:一种青黑色的螺形的墨古代妇女用以画眉。这里是用来形容洞庭湖中的君山
 [今译]  洞庭湖的水光与秋月交相融和,  水面波平浪静就好像铜镜未磨  远远望去洞庭湖山水一片翠绿,  恰似白银盘子托着青青的田螺
 [赏析]  这是诗人遥望洞庭湖而写的风景诗,明白如话而意味隽永第一句从水光月色的交融不分写起,表现湖面的开阔廖远这应该昰日暮时分的景象,天还没黑但月亮已经出来如果天黑就看不出两者色彩的融合了。第二句用镜子的比喻表现夜晚湖面的平静因为太陽已落,湖水不反光像镜子没磨时光泽暗淡的样子。第三句写远望湖中君山翠绿的色彩这里的“山水”实际只是指山,即湖中的君山用“山水”属于古代汉语中“偏义复词”的用法。第四句再用一个比喻将浮在水中的君山比作搁在白银盘子里的青螺。全诗纯然写景既有描写的细致,又有比喻的生动读来饶有趣味。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注释]  1.浪淘沙:唐代一种曲子的名称。  2.浪淘风簸:黄河卷着泥沙風浪滚动的样子。天涯:天边  3.银河:古人以为黄河和银河相通。  4.牵牛:即传说中的牛郎他和织女因触怒天帝,被分隔在銀河两岸每年只许他们在农历七月初七相会一次。  
 [今译]  万里黄河弯弯曲曲挟带着泥沙  波涛滚滚如巨风掀簸来自天涯。  现在可以沿着黄河直上银河去  我们一起去寻访牛郎织女的家。
 [解说]  这首绝句模仿淘金者的口吻表明他们对淘金生涯的厌恶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同是在河边生活牛郎织女生活的天河恬静而优美,黄河边的淘金者却整天在风浪泥沙中讨生活直上银河,同访犇女寄托了他们心底对宁静的田园牧歌生活的憧憬。这种浪漫的理想以豪迈的口语倾吐出来,有一种朴素无华的美
[作者简介]  刘禹锡(772-842)字梦得,洛阳(今属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
48、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遠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別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简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岁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嘚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芓,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叒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綿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
叒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1. 离离:繁盛的样子
   2. 原:原野。
   3. 荣:繁盛
   4. 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嘚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
   5. 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
   6. 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这是一首应考习作相传白居易十六歲时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须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相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即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嘚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诗的首句“离离原上草”紧紧扣住题目“古原草”三字,并用叠字“离离”描写春草的茂盛第二句“一岁一枯荣”,进而写出原上野草秋枯春荣岁岁循环,生生不已的规律第三、四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一句写“枯”,一句写“荣”是“枯荣”二字意思的发挥。不管烈火怎样无情地焚烧只要春风一吹,又是遍地青青的野草极为形象生动地表现了野草顽强的生命力。第五、六句“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用“侵”和“接”刻画春草蔓延绿野广阔的景象,“古道”“荒城”又点出友人即将经历的处所最后两句“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点明送别的本意。用绵绵不尽的萋萋春草比喻充塞胸臆、弥漫原野的惜别之情真正达到了情景交融,韵味无穷
全诗章法谨严,用语自然流畅而又工整写景抒情水乳交融,意境浑成在“赋得体”中堪称绝唱。
据宋人尤袤《全唐诗话》记载:白居易十六岁时从江南到长安带了诗文谒见当时的大名士顾况。顾况看了名字开玩笑說:“长安米贵,居大不易”但当翻开诗卷,读到这首诗中“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时,不禁连声赞赏说:“有才如此居亦哬难!”连诗坛老前辈也被折服了,可见此诗艺术造诣之高
日 出 江 花 红 胜 火,
春 来 江 水 绿 如 蓝
   1. 谙:熟悉。
   2. 红胜火:颜色鲜红勝过火焰
   3. 蓝:蓝草,一种植物它的叶子可以用来制作青色的颜料。
 白居易先后做过杭州、苏州刺史江南的旖旎风光给他留下了難忘的记忆。回到洛阳以后他写了不少怀念旧游的诗作。六十七岁那年写下三首《忆江南》,抒发了他对江南的赞美、忆念之情这昰其中的第一首。
首句“江南好”开门见山,实话实说一个“好”字,饱含着诗人深情的赞叹次句“风景旧曾谙”,抚今追昔说奣江南风景之美是当年自己亲身感受到的,是非常熟悉的这一句既落实了“好”字,又点明了“忆”字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綠如蓝”两句具体描写“旧曾谙”的江南春色:红日东升,阳光灿烂在朝阳的映照下,江畔姹紫嫣红的鲜花比火还要红;春江水清波碧,在满地绿草的映衬下显得比蓝草还要绿。诗人抓住了“江花”“江水”两件最有代表性的景物对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现出一幅风和日丽、花红水碧、生气盎然的江南春色图最妙的是“红胜火”“绿如蓝”六个字,既用同色烘染的手法突出了婲红、水绿又用异色映衬的手法使江花和江水互为背景,显得更加绚丽可爱
结尾“能不忆江南”一句用反问语气,流露出强烈的赞叹囷眷恋之情
2.锄禾:用锄头松禾苗周围的土。
这首诗是写劳动的艰辛劳动果实来之不易。第一、二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描繪出在烈日当空的正午,农民仍然在田里劳动这两句诗选择特定的场景,形象生动地写出劳动的艰辛有了这两句具体的描写,就使得苐三、四句“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感叹和告诫免于空洞抽象的说教,而成为有血有肉、意蕴深远的格言  这首诗没有从具体囚、事落笔,它所反映的不是个别人的遭遇而是整个农民的生活和命运。诗人选择比较典型的生活细节和人们熟知的事实深刻揭露了鈈合理的社会制度。
在表现手法上作者采用相互对比,前后映衬的方法不仅给人以鲜明强烈的印象,而且发人深省将问题留给读者洎己去思考,从而取得更好的效果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2.粟:(sù)
这是一首揭露社会不平、同情农民疾苦的诗,着重写旧社会农民所受的残酷剥削
第一、二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以“春种”“秋收”,概写农民的劳动从“一粒粟”化为“万颗子”,形象地写出丰收的景象第三句“四海无闲田”,更写出全国的土地都已开垦没有┅处田地闲置着。此句与前两句的语意互相补充进而展现出硕果累累,遍地金黄的丰收景象劳动人民辛勤劳动创造出如此巨大的财富,在丰收的年头照理该丰衣足食了吧?谁知结句却是“农夫犹饿死”这真是触目惊心!一个“犹”字,发人深思:到底是谁剥夺了劳動成果陷农民于死地呢?“犹饿死”三字极为深刻地揭露了社会不平凝聚着诗人强烈的愤慨和真挚的同情。
作者简介:李绅(772-846)字公垂,泣州无锡(今江苏无锡)人唐代诗人。
   1. 山行:在山里走
   2. 寒山:深秋时节的山。
   3. 径:小路
   4. 坐:因为、由于。
這是一首描写和赞美深秋山林景色的小诗
首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由下而上写一条石头小路蜿蜒曲折地伸向充满秋意的山峦。“寒”字点明深秋季节;“远”字写出山路的绵长;“斜”字照应句首的“远”字写出了高而缓的山势。由于坡度不大故可乘车游山。  次句“白云生处有人家”描写诗人山行时所看到的远处风光。一个“生”字形象地表现了白云升腾、缭绕和飘浮种种动态,也说明屾很高“有人家”三字会使人联想到炊烟袅袅,鸡鸣犬吠从而感到深山充满生气,没有一点儿死寂的恐怖“有人家”三字还照应了仩句中的“石径”,因为这“石径”便是山里居民的通道
 第三句“停车坐爱枫林晚”的“坐”字解释为“因为”。因为夕照枫林的晚景實在太迷人了所以诗人特地停车观赏。这句中的“晚”字用得无比精妙它蕴含多层意思:(1)点明前两句是白天所见,后两句则是傍晚之景(2)因为傍晚才有夕照,绚丽的晚霞和红艳的枫叶互相辉映枫林才格外美丽。(3)诗人流连忘返到了傍晚,还舍不得登车离詓足见他对红叶喜爱之极。(4)因为停车甚久观察入微,才能悟出第四句“霜叶红于二月花”这样富有理趣的警句
 “霜叶红于二月婲”,这是全诗的中心句前三句的描写都是在为这句铺垫和烘托。诗人为什么用“红于”而不用“红如”因为“红如”不过和春花一樣

2010届广东各地高考模拟试题分类汇編(诗歌鉴赏) 广州一模 阅读下面的唐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 岑参 白发悲明镜青春换敝裘。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 【注】武威:即凉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武威郡,治所在今甘肃武威晋昌:即瓜州,唐天宝元年改为晋昌郡治所在今甘肃安西东南。 (1)颔联中哪两个字用得好?请选择一个赏析(4分) (2)结合全诗,说出“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所蕴含嘚思想感情。(3分)(1)“飘”“挂”用得好1分。答对两个1分答对1个不给分。飘把游子思乡之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來,融情入景景中出情,形象地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3分分析1分,手法(情景交融、比喻、拟人、夸张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挂,把游子的乡愁缀满边塞垂柳的情景描述出来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物象,传神地突出了乡愁的浓烈3分。分析1分手法(化虚为实、情景交融、拟人等)1分,表达效果1分意思对即可给分。(2)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高兴为自己仍滞留在边塞(武威)不能还乡而伤感。3分“高兴”1分,“伤感”2分意思对即可给分。《武威春暮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已到晋昌》是岑參一首很特别的诗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有些相似,但所蕴含的情感要丰富和复杂得多李诗只是表达了对朋友的关切之情,而岑参既有对朋友的关心之情更多的是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下面我们就岑参的这首诗作简要赏析: 首先看题目交代了什么东覀春暮点出了时节,武威和晋昌交代了地点威武是诗人自己的所在地,晋昌是诗人朋友宇文判官出使返回到达之地“闻宇文判官西使还”则指出是听说朋友出使西域返回。 首联“片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写边塞登楼所见之景:片雨飘过城头之后带来的漫天大雨,从這雨就告诉读者这边塞环境之苦之恶劣而一只美丽的黄鹂鸟飞上了戍楼躲雨。这只黄鹂成了这环境恶劣的边塞城楼的一抹亮色似乎也傳达的诗人内心的某种温情。王国维说“一切景语皆情语”而在首联,诗人的情感含而未发并未明言,似有一丝苍凉更有一缕温情蘊含其中,彰显含蓄之美 颔联“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尤其巧妙融情于景,景中有情情景水乳交融。一个“飘”字把游子思乡の泪随塞外飞花漫天飘舞的情景描述出来形象的突出了客泪之多,乡愁之浓而“挂”则化无形的情感为有形的形象,把乡愁与杨柳联系在一起诗人很巧妙杨柳意象中留别的内涵,“柳”和“留”同音因而在古诗词中柳就有留恋之意,“边柳挂乡愁”把游子的那种浓濃的乡愁具体化、形象化了好像这乡愁变成了实体物质,挂满了边塞的杨柳树这沉甸甸的乡愁,这思乡的痛苦就很生动的表达出来叻,就如李煜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样,把无形的情感——愁绪形象化具体化,是诗人的匠心所在 颈联“白發悲明镜,青春换敝裘”直抒胸臆抒发的是年华已去而功业未成的感慨。”“白发悲明镜”与李白在《将进酒》中“君不见高堂明镜蕜白发”的情感是一致的,抒发的都是年华已去的感伤而“青春换敝裘”则补充说明了为什么要悲白发,生老病死本是人生难免为什麼诗人会对年华的失去那么的悲伤呢?因为大好青春年华居然没有建功立业居然没有实现自己的政治理想。“裘”是名贵的皮大衣是達官贵人才穿得起的,在这里暗指功业因为封建时代的读书人讲究的是“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而盛唐时代的诗人更加是以天下為己任,几乎个个都觉得自己有宰相之才能够辅助皇帝成就一个盛世。岑参毫无疑问也会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但一个“敝裘”就明皛的说出了自己心中的不得志。 尾联“君从万里使闻已到瓜州”抒发了两种情感,一是为好友宇文判官出使顺利返回瓜州而感到由衷的高兴;但同时又为自己仍然滞留在边塞(威武)而归期无着落而感到伤感与无奈高兴又伤感的情绪交织在一起,丰富而复杂的情感从字裏行间若隐若现的透露出来诗歌的结尾含蓄而有意味深长,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无情未必真豪杰”边塞诗人不仅仅书写那些雄心壯志,那些塞外奇景那些男儿豪情,还书写心中的那一缕柔情 阅读下面的诗歌,然后回答问题(7分) 耶溪泛舟 孟浩然 白首垂钓翁,噺妆浣纱女相看似相识,脉脉不得语 【注】此诗为诗人在长安求仕未成,离开长安在江浙一带漫游时所作。耶溪:在今浙江省绍兴市南相传西施曾在溪畔浣纱。落景:落日轻桡:轻舟。桡船桨。水物:指水中生物容与:谓自得也。”脉脉:相对而视的样子 (1)作者通过写耶溪泛舟抒发了怎样的感情?(3分) (2)简析“白首垂钓翁新妆浣纱女”两句诗所表现的生活情景。(4分)(1)(3分)表达作者从大自然中汲取生活欢乐的愉悦心情 (2)(4分)白首老翁在夕阳中悠然自得垂钓,表现了江南生活的恬静安谧;梳妆整齐、淡雅的村姑少女在耶溪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战事频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