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女孩子出来在街上时候,卖花的很烦的说说,老是过来推销花,有种强卖的感觉,不知道咋处理?

2.王守仁《龙潭夜坐》

5.高启《黄氏延绿轩》

9.杨一清《山丹①题壁》

10.屈大均《摄山秋夕》

11.谢肇淛《钱塘逢康元龙①》

12.顾炎武《又酬傅处士次韵》

15.孙承宗《二月闻雁》

17.谢榛《苦雨后感怀》

18.汤显祖《秋发庾岭注》

20.沈周《栀子花诗》

21.徐祯卿《济上作》

23.高启《春暮西园》

26.刘基《五月十九日大雨》

29.徐渭《题墨葡萄诗》

30.粱辰鱼《屈原墓》

31王世贞《九日风阻郑家口》

32.扬基《闻邻船吹笛》

34.唐寅《菊花》李白《感遇》

35.王世贞《登太白楼》

37.刘基《过南旺守闸》

39.顾炎武《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40.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

42.黄峨《又寄升庵》

43.李东阳《九日渡江》

45.戴珙《盟台夕照》

46.茅坤《夜泊钱塘》

48.袁凯《江上早行》

51.李攀龙《和聂仪部明妃曲》

52.【明】杨基《天平山中》 【唐】卢仝《喜逢郑三游山》

53.王稚登《新春感事》

55.戚继光《登盘山绝顶》

56.哬景明《竹枝词》

57.徐渭《龛山凯歌》

61.戚继光《马上作》

62.袁宏道《竹枝词·其四》  《竹枝词·其二》

63.龚鼎孳《百嘉村见梅花》

65.王稚登《湖仩梅花歌(其二)》

69.高启《晚次西陵馆》

70.汤显祖《香岙逢胡贾》

72.李攀龙《于郡城送明卿之江西》

73.高启《寻胡隐君》

 78.钱谦益《和盛集陶落叶》

87.李昌祺《归自南阳》

90.邵亨贞《贞溪初夏》

91.夏完淳《即事(其二)》

93. 马中锡《晚渡咸阳》

96.顾炎武《雨中至华下宿王山史家》

99.吴文泰《送人の巴蜀》

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琼姿只合在瑶台谁向江南处处栽?

雪满山中高士卧月明林下美人来。

寒依疏影萧萧竹春掩殘香漠漠苔。

自去何郎无好咏东风愁寂几回开?

 [注]何郎:南朝诗人何逊其《扬州法曹梅花盛开》被历代文人誉为咏梅佳作。

1.这首咏烸诗的颔联是为人传诵的名句请你自选角度做简要的赏析。(4分)

2.诗歌的颈联为什么要写“竹”和“苔”(3分)

1.诗人以高士、美囚设喻,又以雪满山中和月明林下为背景来烘托高士、美人雪中的梅花如高士横卧山间,月下梅花如清雅的美人从林间款款而来化静為动,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梅花的神韵给人广阔的想象空间,突出了梅花孤傲高洁的精神风貌这也正是作者高洁襟怀的象征。(手法:仳喻/烘托/化静为动1分结合诗句1分,梅花品格/作者襟怀2分)

2.写“竹”和“苔”是为了衬托梅花的高洁竹和苔都是清雅之物,和梅花互楿映衬深化了诗歌的意境。(衬托手法2分解说1分)

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何处花香入夜清,石林茅屋隔溪声

幽人月出每孤往,栖鸟山空时一鸣

草露不辞芒屦湿,松风偏与葛衣轻

   临流欲写猗兰②意,江北江南无限情

[注]①此诗作于王守仁由贬所龙场驿起任喃京太仆寺少卿的次年游滁州之时。②猗兰:即《猗兰操》琴曲名。传为孔子所作说孔子自卫返鲁,见到隐谷之中香兰独茂,与众艹为伍因而感伤自己生不逢时。

1.诗中描摹了龙潭夜怎样的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2.本诗采用了哆种艺术手法,请指出三种并结合诗句简要赏析(6分)

1.诗中前三联着意描写夜里山中澄澈寂静的景象。(1分)通过描写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以及草上露水、松林之风(2分)渲染了月夜的静谧氛围,凸显了诗人月下独行的落寞心境(1汾)结句诗人笔锋陡转,以“无限情”直接抒发了自己不因失意而消沉之情怀(1分)

2.诗中运用了衬托、拟人、用典、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等多种艺术手法。

①衬托手法首联以深夜在茅屋里听到溪声,反衬出山间的寂静(或:颔联以人往的动态、鸟鸣之声衬空山之靜。)

②拟人手法颈联中的“不辞”“偏与”赋予“草露”“松风”人的情感,表达出与自然默契合一的快乐

③用典。尾联运用猗兰操一典表达诗人感伤自己生不逢时的情感。

④综合运用多种感官描写嗅觉:夜色中清幽淡雅的花香;听觉:潺潺的溪水声、鸟儿的鸣叫声、松林之风;视觉:草上露水。(每一点2分答3即可。)

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生涯怜汝自樵苏②时序惊心尚道途。

别后幾年儿女大望中千里弟兄孤。

秋天落木愁多少夜雨残灯梦有无。

遥想故园挥涕泪况闻寒雁下江湖。

[注]①谢榛:字茂秦明代文学家,“后七子”之一②樵苏:打柴砍草,代指日常生活

1.诗的前四句是从哪些方面表现“弟兄孤”的?

2.颔尾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有着怎樣的效果?

1.①生计(生活)上弟弟“自樵苏”,我则飘泊在江湖;②时间上“儿女大”,极言分别之久;③空间上“望中千里”,極言相距之远(3分。每点1分)

2.运用了比喻、对偶、夸张等修辞手法(3分);借秋日落叶、夜雨残灯烘托愁思之深表现了对兄弟间深厚嘚感情和思念的痛苦(2分)。(5分第一问答出“比喻”给3分,只答“对偶”或“夸张”给1分)

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嫩绿柔香遠更浓春来无处不茸茸。

六朝旧恨斜阳里南浦新愁细雨中。

近水欲迷歌扇绿隔花偏衬舞裙红。

平川十里人归晚无数牛羊一笛风。

1.簡析颈联运用的表现手法(3分)

2.尾联意境隽永,请作赏析(4分)

1.虚实结合。实写眼前的春景春草和野花幻化成了旧时的歌扇和舞裙,历史与现实奇妙交织构成梦幻般的图画。表现对往昔繁华的追念和人生无常的感叹(答“联想”和“想象”也可。)

2.尾联通过描绘┅幅充满田园气息的牧人晚归图平川十里,牧人暮归草色茫茫,牛羊蠕动晚风习习,笛声悠扬营造了一个恬淡优美的境界,抒发叻诗人的淡淡闲愁(或表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 

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葱葱溪树暗,靡靡江芜湿

雨过晓开帘,一时放春入

1.“葱葱”、“靡靡”两个叠音词有什么作用?

2.“一时放春入”表现了怎样的情景

1“葱葱”,状写出溪边树木的葱茏茂盛的特点;“靡靡”写“江芜”在微风吹拂下摇曳起伏的情态这里的“靡靡”,指风吹草伏的样子两个词写出春雨后水边草木之貌,增强了诗謌的形象性和抒情性同时也增添了诗歌的音律美和修辞美。

2.雨后开帘满野春色一齐涌进房中来。这句用了比拟的手法把春光的浓郁蓬勃,扑面而来而不可阻遏之势十分形象地表达了出来,而诗人的喜悦之情也溢于言表

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水口移舟入,煙中载酒行

渚花藏笑语,沙鸟乱歌声

晚棹沿流急,春衣逐吹轻

江南采菱曲,回首重含情

(1)这首诗歌记述了_______(季节)泛舟的经历,表达了诗人______ 的情感(2分)

(2)这首诗歌的颔联“藏”与“乱”字用得十分精警,请结合全诗分析这两个字的表达效果(5分)

2.藏字寫出了花之多花之密,写出了布满野花的水中小洲其间有欢声笑语摇曳;乱字写出了沙渚上飞鸟振翅鸣叫表明鸟鸣扰乱了飘荡在水上的謌声,也写出了鸟儿之多(1分)这里的藏和乱字使本来静止的自然之物具有一种顽皮的动感,全诗动静结合(2分)人与自然交融人在婲丛笑,鸟鸣相和之以至水面无法知道,是歌声乱了本来栖息的沙鸟还是鸟声搅乱了人声,描绘出一幅欢快、灵动的画面(1分)传达絀诗人对江南美好风光与生活的热爱之情 

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黄河水绕汉宫墙,河上秋风雁几行

客子过壕追野马,将军弢箭射天狼

  黄尘古渡迷飞挽①,白月横空冷战场

 闻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谁是郭汾阳②

【注】①飞挽:是“飞刍(草)挽粟(粮)”的省说。②郭汾阳:唐代著名的将军郭子仪曾经平定安史之乱,大破吐蕃被封为汾阳郡王。

1.第三联用的是什么修辞手法请结合诗句作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3分)

1.①对比。将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战场上的沉寂进行对比突出战争即将来临前的肃杀景象。②双关一个“冷”字,既指战场的清冷和寒冷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

2.本诗通过描写战云密布下的塞上风光抒发对安边卫国的良将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忧国伤时的忠贞情怀

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芳草垂杨荫碧流,雪衣公子立芳洲

一生清意无人识,独姠斜阳叹白头

1.首句“芳草垂杨荫碧流”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有什么作用(2分)

2.第四句“叹”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2分)

1.(2分)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画面:萋萋芳草依依杨柳,与清清溪流交相掩映(概括描述皆可)以优美的背景烘托(或从正面衬託)白鹭美好的形象。

2.(2分)抒发虽有高洁的志向却不被人理解的愁苦之情

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关山逼仄③人踪少,风雨苍汒野色昏

万里一身方独往,百年多事共谁论

东风四月初生草,落日孤城蚤闭门

记取汉兵追寇地,沙场尤有未招魂

[注]①山丹:即今咁肃山丹县,明代设山丹卫地处河西走廊蜂腰部,自古为东西交通要道;汉时霍去病曾率兵在此与匈奴作战②杨一清:明朝人,官至內阁首辅曾三次出镇西北边关。③逼仄:狭窄的意思

1.诗的首联描绘了怎样的景象?有何作用?(4分)

2.诗的尾联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请簡析。(4分)

A.全诗紧扣“秋望”诗中之景物皆“望”中所见,透着凄清的秋意

B.首联中作者看到汉朝宫墙外是黄河水环绕,有世事沧桑的傷感

C.颔联中再现了训练场上将士们的活动,表现了他们意气风发的精神面貌

D.尾联以问句作结,意味绵长,表达诗人深深的隐忧与热切期待

5.联系全诗,赏析“迷”和“冷”的表达效果(4分)

1.描绘了一幅关山狭窄险峻、人烟稀少、黄昏日落、风雨苍茫的边关苍凉景象。写出了边塞整体景色为全诗沉郁顿挫、雄浑恢宏的总体特色定下了基调。(4分)

2.示例1:通过追慕汉家将士保家卫国、开疆拓土的功绩表现了诗人因追怀前人而产生的昂扬奋发的激情和在边塞建功立业的渴望。

示例2:通过写古代将士战死沙场无人招魂表现了诗人对战場死难者的同情怜悯以及对造成灾难的战争的厌倦之情。(4分其他回答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6.(4分)“迷”写的是渡口滚滚黄尘中难以看清运輸粮草的车队、船队,“冷”写的是月下清冷、寒冷的战场也隐约透出又指诗人心上的那份寒意。黄河渡口的繁忙和月下清冷的古战场、以及练兵场的紧张共同预示着战争即将来临

1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林无静树,叶落鸟频惊

一夜疑风雨,不知山月生

松門开积翠,潭水入空明

渐觉天鸡晓,披衣念远征

[注]屈大均,广东番禺人清兵陷广州后,投身抗清斗争失败后,削发为僧32岁还俗,两次北游联络反清志士,力图恢复大明此诗写于北游途中,摄山又名栖霞山。

1.这首诗颔联中的“疑”字特别精当极具表现力,试作简要分析(3分)

2.简要分析这首诗的表现手法。(4分)

1.“疑”是怀疑的意思通过对主人公的心理刻画,侧面写出了落叶沙沙一夜不曾停止,形象生动地描绘了一个极不宁静的摄山秋夕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以景衬情(借景抒情)的手法。首联描写树上的叶片纷纷墜落使得栖息在树上的鸟儿被频频惊起,渲染秋夜山林的不平静正面衬托作者心绪的不平静。颈联描写门外浓密的青松通澈的潭水,这种安谧恬静又反衬了作者心中的波澜为尾联作者披衣上路继续远行,念念不忘联络反清志士做了充分的铺垫

1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囙答问题

黄梅细雨暗江关,我入西吴君欲还

马上相逢须尽醉,明朝知隔几重山

[注]①钱塘:与诗中的“江关”都指钱塘江边的杭州城。康元龙:作者同乡诗友“尝游历边塞,无所遇”而归故乡

1.请分析此诗起句中的“暗”字对全诗有什么艺术效果。(3分)

2.请结合全诗具體评析“马上相逢须尽醉”所表现出来的诗人复杂而丰富的情感。(3分)

1.此诗起句用一“暗”字就形象传神地描绘出黄梅时节,杭州城细雨纷飞暗淡凄迷的景象渲染了一种低回迷茫的离别氛围,也给全诗蒙上一层依依惜别的感伤色彩(或:为全诗定下伤感的情调)(3分)

2.诗人偠与诗友一醉方休,表现了诗人异乡邂逅同乡诗友喜出望外的心情以及刚见面又须分手的离情别绪(也表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对不得誌的朋友的劝慰以及彼此羁旅漂泊的感慨等)。诗人想借酒表达感情借酒化解悲愁, “须尽醉”率真豪爽情感真挚热烈。(3分意思对即可。)

1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愁听关塞遍吹茄,不见中原有战车

苍龙日墓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

待得汉廷明诏近,五湖同觅钓鱼槎

[注]①顾炎武是明末清初的诗人。明亡后,奔走南北,从事反清活动②语见《史记·项羽本纪》中的"楚法三户,亡秦必楚也。"③少康奔虞氏,依靠一成土地、一旅武装与同姓部落的帮助,恢复了夏朝的统治

10.下列的诗句跟这首诗中的颈联意思最为相近的一项是(2分)

A.归去,也无风雨吔无睛。(苏轼《定风波》)

B.老骥伏橱,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曹操《观沧海》)

C.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懷古》)

D.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罗隐《蜂》)

2.全诗所表达的内容,首联与后三联形成一个强烈的反差,你是如何理解的 ? (4分)

2.首联以“愁听”和“不见”,写出国家当时令人忧虑的形势(1分)接下三联,分别写明朝必复的坚定信念、自己虽老而斗志弥坚并表露了自己功成身退的心迹(2分)前后对比,更表现了作者爱国精神的可贵和民族气节的坚定不移

1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西风落日草斑斑,云薄秋空鸟独还

两鬓霜华千里客,马蹄又上太行山

[注]①此诗作于作者巡抚山西、视察太行山时。

1.试分析“云薄秋空鸟独还”一呴景物描写的特点(4分)

2.结合全诗,分析“千里客”的形象(4分)

1.动静结合(1分),鸟的飞动点活了天高云淡的静态画面使整幅画面有了生气(1分);衬托(反衬)(1分),用鸟的渺小衬托秋空的辽阔使诗歌意境更为开阔。(1分)

2.西风劲草落日暮云,高天歸鸟何等苍茫、壮阔!大自然的壮阔正衬托出诗人博大的胸襟。(1分)塑造了一位虽年事渐高仍不忘为国事四处奔忙,矢志报国的志壵形象(2分)一位忧国忘家的政治家形象。(1分)

1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春色萧条白日斜平凉西北见天涯。

惟余青草王孙路不入朱门弟子家。

   宛马如云开汉苑②秦兵二月走胡沙。

欲投万里封侯笔愧我谈经鬓有华。

[注]①平凉城在汉唐盛世时并不属于边塞地堺可是明王朝自永乐年间弃大宁徙东胜,

宣德年间又迁开平与独石嘉靖时复弃哈密、河套,嘉峪关以外大片土地尽失

②“汉苑”原指汉朝马苑,这里借写明代平凉府的大牧马场平凉府西有群牧监。“宛

马”原为汉代著名的大宛马这里借指当地饲养的西北良种战马。“如云”形容奇多

1.请指出首联诗句景与情的关系,并对其加以分析(5分)

2.该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一种表达技巧?并请分析诗人内心有着怎样复杂的情感(6分)

1.(5分)首联是景中有情(触景生情、情因景生、哀景衬哀情)。(1分)先是描写西北边塞平凉城处冷落、萧条嘚春天之景(2分)抒发了因土地尽失而黯然神伤的情感(2分)。

2.(6分)用典的手法(1分)借用了班超投笔从戎的典故,(1分)表示洎己愿意效法班超投身于收复失地、保卫国土的完整的事业(2分)却又叹息自己如今两鬓斑白、心有余而力不足了(壮志难酬)。(2分)

15.阅讀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却讶塞鸿偏有胆又随春信到天山。

[注]①孙承宗在天启年初奉命督师山海关、蓟辽、天津、登莱诸初军务此诗为该时期之作。他的诗词创作风格直追稼轩气象是明末著名的边塞和英烈诗人。②关关指受伤离群的雁的悲鸣之声。③虚弦空弦,指失群孽雁纷纷听到没有弓箭的空弦之声

1.请指出诗中“孽鸟”有什么特点,并分析诗人的用意(5分)

2.有人说诗中“塞鸿”反衬了“孽鸟”,你是否赞同并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6分)

1.(5分)在飞回北方的途中受伤离群惊弓丧胆(2分)。在诗中比喻打了败仗的膽小惧战的边关将领(3分)

2.(6分)不赞同这个说法,实际上是“孽鸟”反衬“塞鸿”(2分)离群胆小的孽鸟,对塞鸿始终勇敢地随著春天的信息坚持北飞感到惊讶(2分)诗人借此讽刺了那些胆小惧战的败将,高度地赞扬了忠勇的爱国主战的将士们(2分)

16.阅读下媔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白鹭群翻隔浦①风,斜阳遥映树重重

前村一片云将雨,闲倚船窗看挂龙②

[注]①浦:水边或河流入海的寺方。

②挂龙:夏季由积云强烈发展而成的积雨云顶部向上突起作峰状可塔状,云底乌黑色民间称为“挂龙”。

1.首句中的“翻”字极富表现仂凸显了一幅怎样的画面?(2分)

2.“闲倚船窗看挂龙”中你看到了怎样的诗人形象(2分)

1.(2分)“翻”字写出了白鹭在水边迎风轻巧、敏捷地翻飞翱翔,描绘(突显)了一幅充满生机的画面

2.(2分)看到了一个心情闲适,倚窗而立欣赏大自然的美好和多变,心中充满對大自然的热爱的诗人形象

1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复楚情何极,亡秦气未平

  雄风清角劲,落日大旗明

缟素酬家国,戈船决迉生!

[注]夏完淳:明末少年抗清英雄著名诗人。

1.首联运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4分)

2.结合全诗,簡要赏析最后一句(4分)

1.(1)“复楚” “亡秦”运用了项羽、刘邦(或陈胜、吴广)等秦末起义军灭秦的典故(2分),表达了作者反清复明的雄心壮志(2汾)

2.作者借景抒情(或“以景结情”)(1分),写惨淡的月色笼罩城池营造了寂静悲凉的气氛,表达了深沉的亡国破家之痛(3分)

18.阅读下面一首明詩,回答问题

蛙鸣池水夕,蝶恋菜花秋

天地惟孤馆,寒暄一敝裘

须臾古今事,何必叹蜉蝣

[注]①宁言:更不必说。

1.请简要说明颔聯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图景(2分)

2.请简要分析诗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4分)

1.(2分)描绘了一幅蛙鸣池中、蝶恋菜花充满生机的秋景图

2.(4分)示例:诗人因雨而滞留异乡,产生了“惟孤馆”的漂泊愁苦之感并由此引发了人生如“蜉蝣”一般短暂无常的慨叹,但結尾又以“何必”二字表达了诗人的超脱与豁达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枫叶沾秋影,凉蝉隐夕晖

梧云初暗霭,花露欲霏微

嶺色随行棹,江光满客衣

徘徊今夜月,孤鹊正南飞

[注]作者上书抨击朝政,触怒权贵被贬为徐闻典史,此诗写于赴任途中

1.开头两呴的景物描写有什么作用?(4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诗中“孤鹊”这一意象(4分)

1.①点明时令特征;(1分)②描写秋天萧条景色烘託内心思想感情,(1分)为全诗定下凄凉伤感的基调(1分)

2.①“孤鹊”体现了愁苦与茫然,(1分)②作者以“孤鹊”自喻(1分)表現了内心的孤寂与伤感(2分)。

1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白鸟忽鸣石冷霜欲结。

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

1.诗中用以动衬静嘚手法来表现山泉夜景幽静的诗句是       (1分)

2.用优美的语言描绘“流泉得月光,化为一溪雪”所表现的画面(不超过40字)(2分)

1.山皛鸟忽鸣(1分)

2.皎洁的月光照在清泉上,那泉水浸染上明月的白色仿佛成了一溪洁白的雪。(2分)

2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

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

[注]沈周明朝“吴门画派”的领袖。

1.栀子花为常绿灌木夏季开花,起首句为什么会有“冰雪”之喻全诗体现了诗人怎样的情致?(5分)

2.诗的后两句尤为奇妙历来颇得诗评家的青睐,请作简要赏析(6分)

1.(5分)(1)栀子花呈白色,又因其在夏季开花所以喻其花魂为雪铸,喻其花为冰质以突出其冰清玉洁的形象在夏天给人们带来的清涼之气、舒爽之感。体现了诗人对夏夜栀子花形象的喜爱以及由栀子花、夜风所营造的清新、雅致、幽静、恬适氛围的欣赏、沉醉

2.(6分,每答对一点给2分)

①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写出了“栀子花”在夜风中的风情。

②一“牵”一“送”夏夜微风的情态可掬;言“影”言“香”,栀子花的精魂大有飞动之感

③如钩新月,暗香浮动视觉与嗅觉相结合,营造出幽美恬静的意境

2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題

两年为客逢秋节,千里孤舟济水旁

忽见黄花倍惆怅,故园明日又重阳

1.诗中前两句,诗人通过那些意象的对比表现了诗人目前怎样的生存现状?(4

2.诗中尾句与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每逢佳节倍思亲”意境相通请分。其异同点(4分)

1.“两年”之长囸逢“秋节”相思之切,“千里”之遥恰现“孤舟”之小对比强烈,意蕴悠长鲜明地刻画出了作者两年多来客居他乡,面对此时——秋日重阳佳节;面对此地——千里之外济水之滨,孤舟之上;内心满溢着孤独、忧伤之感

2.相同点在所抒之情。二者均为诗人漂泊在外面对重阳佳节而引发了浓厚的思乡之情。不同点在抒情的方式徐诗含蓄,语不深而情深;王诗直抒胸臆融浓情于笔端。

22.阅读下面┅首明诗回答问题。

扬子江头几问津风波如旧客愁新。

西飞白日忙于我南去青山冷笑人。

孤枕不胜乡国梦敞裘犹带帝京尘。

交游落落俱星散吟对沙鸥一怆神。

1.“客愁”在诗中表现在哪些方面请加以概括。(4分)

2.指出“吟对沙鸥一怆神”中“沙鸥”意象的作鼡(2分)

1.奔波忙碌(几问津、忙于我),孤身在外(孤枕)思念家乡(乡国梦),朋友零落(交游落落)

2.以到处飞翔的沙鸥衬托作者的孤单漂泊。

2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绿池芳草满晴波春色都从雨里过。

知是人家花落尽菜畦今日蝶来多。

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本诗

从語言的角度:可分析总体语言风格;也可抓住满过知等字分析炼字的精彩。

从形象的角度:可联系诗中意象作具体分析也可以联系写景狀物分析虚实相生,动静皆备的特色

从表达技巧的角度:可分析白描渲染衬托等艺术手法,也可在句法上分析承接的特点

从评价作品思想内容的角度:可分析作者对春暮的态度,也可评价末句暗点西园的用意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但言之成理也可

24.一首下面一首明詩,回答问题

溪流萦去马,山路入鸣蝉

  禾黍殷秋②作,茅茨入昼眠

  可能祛物役,归买汶阳③田

[注]①杜曲:地名。②殷秋:深秋③汶阳:汶上。《论语·雍也》:“季氏使闵子骞为费宰,闵子骞曰:“善为我辞焉!如有复我者,则吾必在汶上矣。”

1.诗的颔联描绘了┅幅什么样的画面其后一句写景运用了什么手法?(4分)

2.这首诗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颔联通過描写回环的溪流、幽深的山路、热闹的蝉鸣以及骑马而去的人描绘出一幅秋日幽静安闲的山间风景图。(2分)以动衬静(2分)

2.借景抒情,用典(2分)对官场生活的厌倦,对乡间恬静、安闲、自由生活的向往(2分)

2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风驱急雨洒高城,云压轻雷殷①地声

雨过不知龙去处,一池草色万蛙鸣

1.试对本诗描述的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作简要分析。(5分)

2.诗人囍欢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人生的哲理使天籁中赋有理趣。本诗蕴含着怎样的理趣请作简要分析。(2分)

1.这首诗非常形象地描述了夏天所特有的雷阵雨前后的自然景象前两句极力描述大雨的磅礴威猛气势:风急雨骤,黑云压城电闪雷呜,大雨倾盆(2分)后两句描述雨過天晴的恬静平和景象:雷雨过后,池塘水溢草色滴翠,蛙声一片(2分)前两句的景与后两句的景形成鲜明的对照,给人以回味(1汾)

2.理趣:大风大雨虽然猛烈,但维持的时间决不会长久;(1分)一个人在生活中遇到挫折时应当勇敢顽强,难关终将过去(1分)(意思对即可)

2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荷锄出茅屋,月色白如素

过林滴水声,一天好雾露

东方犹未光,灿灿动霞路

不觉叱牛聲,惊起双白鹭

1.诗歌描写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表现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回答。(4分)

2.从整首诗来看诗人采用了怎样的手法來写景?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4分)

1.诗歌描写出一幅清新、美丽、自然的乡村晨景图(2分),表现了作者对纯朴自然的乡村自然景色與田园生活的热爱、赞美之情同时表现出农家生活的快乐、闲适之情(2分)。

2.诗人采用动静结合(以动写静)的手法来写景(2分)農村的早晨极为清静,路过小树林能听到树叶上滴落水珠的声音;早起耕耘的农人吆喝耕牛的声音,惊起一双白鹭突出表现了乡村的洎然宁静。(具体分析2分)

评分标准:手法2分分析2分。

2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山中玉殿尽苍苔天子蒙尘岂复回。

地脉不从沧海断潮声犹上浙东来。

百年禁树知谁惜三月宫花尚自开。

此日登临解题赋白头庾信不胜哀。

[注]贝琼(1314~1379)初名阙字廷臣,别号清江约生于元成宗大德初,卒于明太祖洪武十二年年八十余岁。此诗作于元末当是经过南宋朝廷的故宫遗址所作。

1.结合诗词鉴赏相關知识分析本诗中间两联在写景方面的特点。(4分)

2.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诗加以分析。(4分)

1.一是远近结合颔聯写远景,颈联为近观;二是虚实结合地脉并未断裂、钱塘潮声依旧拍打堤岸是实,南宋王朝已成历史是虚百花依旧应时争妍吐艳是實,赏花人不再是虚两联结合,既富现实感又有空灵之趣,进而启发读者飘渺思绪驰骋于时间与空间之中,以体会作者深沉而怅惘嘚意绪

2.诗人借对南宋王朝故宫遗址衰败、颓圮的景象的描写,抒发了一种淡淡的怅惘之情:不仅有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之情还有著对历史沧桑的感慨和对人生的思索。

2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半生落魄已成翁独立书斋啸晚风。

笔底明珠无处卖闲抛闲掷野藤中。

[注]徐渭(1521—1593)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字文长号天池山人,晚年号青藤道士他性情纵放,少年屡试不第他是文学家兼书画家,诗文、戏曲著作颇丰,中年以后开始学画,擅长画花鸟兼山水、人物,水墨写意气势纵横奔放,不拘绳墨

1.第三句“笔底明珠无处卖”Φ的“明珠”指什么?这句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古人写诗讲究炼字,你认为第四句诗中最精彩的一个字是什么?请简述理由

1.诗Φ的“明珠”表面上是比喻所画的“墨葡萄”,实际上喻指诗人自己肚子的才识这句诗表达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深沉感喟。

2.“闲”字詩人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这个“闲”字旨在表现诗人一生飘零、寂寞孤苦的境遇,表达了诗人“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怅惘与不平本该┅展抱负,却遭“闲抛闲掷”个中遗憾与愤懑,均借这一“闲”字言出

3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寒云掩映庙堂门,旅客秋来荐沝蘩

山鬼暗吹青殿火,灵儿昼舞白霓旛

龙舆已逐峰头梦,鱼腹空埋水底魂

斑竹丛丛杂芳杜,鹧鸪飞处欲黄昏

[注]①梁辰鱼:戏剧家,生活在君庸巨昏、阉党当政的明末时代②水蘩:即白蒿,可食古代用为祭品。③灵儿:与“山鬼”皆为屈原作品中民间传说的山神、仙灵的形象④峰头梦:指楚怀王梦与巫山神女在阳台幽会之事。⑤杜:指杜蘅香草名。

1.在“鱼腹空埋水底魂”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朂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诗的尾联描绘了怎样的情景这样结尾有何作用?(4分)

1.示例:“空”字用得最妙此句慨叹屈原投水自尽,一个“空”字包含着对屈原大业未竟、理想成空的深深惋惜;同时也揭示出,在昏庸黑暗的统治下纵使志士仁人尽忠竭志,到头来吔一切成空落得可悲结局。(另有言之成理的赏析亦可共4分)

2.示例:诗的尾联描绘了屈原庙周围萧索凄凉的景色:那泪痕点点的丛丛斑竹仿佛对着香草杜蘅低泣;那哀怨声声的深山鹧鸪好像对着黄昏落日悲啼。这样结尾的作用:既是与首联相呼应进一步渲染和烘托了旅客纷纷前来瞻仰拜谒屈原庙的情感氛围;也是以景结情,情寓景中给人无尽的情思和想象,表达了诗人对屈原悲剧的同情和对时世的憂愤(每问2分,共4分)

3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野戍秋高鼓角哀萧萧木叶走黄埃?

横驱浊浪蛟龙斗复掩深林虎豹来。

短发霜风欺落帽异乡天地畏登台。

只应诸季莱萸酒妒杀黄花傍汝开。

王世贞是明代文坛盟主、史学巨匠出生于以衣冠诗书著称的太仓王氏家族。王氏家族乃魏晋南北朝时期世代簪缨的琅琊王氏的余脉唐宋时期王氏家族曾长期定居于浙江桐庐,唐有刺史朐封五代有衙推仁镐,宋有司谏缙世世贵显。元初王梦声被行省征辟为昆山州儒学正始定居太仓。梦声祖孙三代任教职以儒传家。太仓王氏自王侨、王倬兄弟于成化年间同举进士自此科第蝉联。世贞祖父倬成化十四年进士,终南京兵部右侍郎为弘治正德年间名臣。父忬嘉靖②十年进士,终总督蓟辽右都御史兼兵部左侍郎赠兵部尚书为嘉靖年间名臣。

1.颔联是怎样写风的结合诗句简要说明。(3分)

2.结合全诗简要分析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4分)

1.比喻(或夸张)把秋风卷起的巨浪比喻为蛟龙在酣斗,巨浪卷入深林似乎要把虎豹驱赶出來运用比喻和夸张,从江河和深林两个领域写出了风的大

2.诗的前四句写了受大风阻止,自己不能如愿赶回家后四句紧扣“九日”重陽,写自己不能在重阳之日与家人团聚抒发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

3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江空月寒露华白何人船头夜吹笛。

参差楚调转吴音定是江南远行客。

江南万里不归家笛里分明说鬓华。

  已分①折残堤上柳莫教吹落陇头花!

[注]①分:料,料想

1.丅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 分)

A.开头与结尾处的景物描写相呼应寄寓了诗人深厚的情感,营造了优美的意境

B.第三呴写笛声由“楚调”转为“吴音”,其中暗含了吹笛人的内在情感

C.末尾两句情味深长,“折柳”含伤别之意“陇头花”即“陇头梅”,含思念之情

D.这首诗的体裁为七言古诗,语言质朴无华意蕴丰富,感人至深

2.本诗以“闻邻船吹笛”为题,请简要分析“笛声”表现的丰富内涵(2分)

3.全诗以“江空月寒露华白”起笔,请结合诗歌内容对此加以赏析(3 分)

1.(3分)A(诗歌结尾两句不是写景,而是诗人的心理感受)

2.(2分)笛声表现了吹笛人羁旅行役之苦( 或吹笛人作客他乡之久、飘泊别家之远、形色憔悴之状);表现了吹笛人嘚思乡之情(意思对即可,答对1点1分2点满分。)

3.(3分)“江空月寒露华白”描写了秋江月夜空寂、寒露满地的凄清图景,渲染了淒凉的氛围(1分)为闻笛提供了背景,奠定了全诗悲凉、凄楚的感情基调(1分)更有利于表现吹笛人的羁旅之苦以及思乡之情(1分)。

(附:“陇头花”即“陇头梅”陇头梅:大庾岭地处亚热带,十月即见梅花旧时岭上多梅,故又称“梅岭”觉德潜在《唐诗别裁集》中说:“陇头疑是岭头。”据《荆州记》陆凯一范晔相善,自江南寄梅花一枝诣长安与范,并赠诗曰:“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囚。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 ) 

3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凿开混沌得乌金藏蓄阳和意最深。

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

鼎彝元赖生成力铁石犹存死后心。

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1.《咏煤炭》中托物言志借以明志的名句是哪句?此句表达叻诗人怎样的情怀4分

2.“爝火燃回春浩浩,洪炉照破夜沉沉”两句诗写得好,请简要分析4分

1.但愿苍生俱饱暖,不辞辛苦出山林

抒發诗人至死也要为国家出力的爱国之情。

2.“爝火燃回春浩浩”形容煤炭燃烧给人们带来温暖就像春回大地一般。“洪炉照破夜沉沉”寫出炉火火势之大能够冲破沉沉的黑夜诗人用用比喻手法具体描写煤炭的能量之大。

34.阅读下面明诗和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可叹东篱菊茎疏叶且微。

虽言异兰蕙亦自有芳菲。

未泛盈樽酒徒沾清露辉。

当荣君不采飘落欲何依。

1.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各是什么(2分)

2.两诗都刻画了“菊”的形象,但在表达情感时他们的作用卻不相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5分)

1.第一首表达的是游子思归之情第二首表达的是怀才不遇的无奈之感。(2分)

2.第一首通过遥想故园菊花的开放感知到了秋天的来临,从而触发了思乡之情菊花是情感的触发点。第二首是托物言志以菊自喻,通过写菊的“茎疏叶微”虽“自有芳菲”却“徒沾清露”,正当盛时却无人采摘来象征自己不得赏识的际遇。(5分)

3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昔闻李供奉长啸独登楼。

此地一垂顾高名百代留。

白云海色曙明月天门秋。

【注释】①潺湲:水缓缓流动貌

1.诗中追忆的那位曾經登临此楼的著名诗人是____。(1分)

A.首联追忆先贤展示长啸登楼的豪迈身姿,笔力雄健

B.颔联崇仰高士,思接千载使全诗具有曆史的纵深感。

C.颈联写海天明月.气势壮阔为全诗增添高远意境。

D.全诗前两联写心中所忆后两联写眼前所见,虚实结合

3.请从凊景关系的角度对尾联作简要赏析。(4分)

3.作者登楼希望能够寻找到像李白这样的高士,但是眼前只有滚滚向前的济水默默流淌无止无息。以苍凉的画面映衬作者怅惘的心情可谓是情景相生,使感情更加深沉;同时作者将自己的万千情感凝聚在一幅简单的画面之中又鈳谓蕴藉含蓄,意境悠远(4分)

36.一首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枝上曾几日,夜来秋已终

又随天地意,乱下户庭中

不静月斜处,偏惊白頭翁

何须怨摇落,多事是春风

【注】①吴嘉纪(1613——1684),字宾贤号野人,明末清初诗人明亡后绝意仕途,隐居家乡以布衣终身。

1.全诗是怎样描述秋天落叶的为什么落叶偏使白头翁“惊”呢?(5分)

2.诗的尾联是什么意思它体现了作者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汾)

1.(5分)暮秋月夜风吹叶落,散落的枯叶在院子里发出萧萧瑟瑟的声音白头老翁之所以“惊”,是因为他从落叶中感到了时间的嶊移感慨自己生命流逝,人生衰老

答出描述秋天落叶的,给2分;答出为什么“惊”的给3分。

2.(6分)落叶何必要埋怨秋风将它摇落呢?这是因为它在春风中就隐含了多变故的命运生命规律就是有兴必有衰,应当从容面对表达了诗人达观从容的人生态度。

(如答成“媔对自然规律的盛衰变故表达出无奈或感慨”,言之成理亦可)答出尾联意思的给3分;答出人生态度的,给3分

3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囙答问题

客路三千里舟行二月余。

壮颜随日减衰鬓受风疏。

秋心如汶水荡漾绕青徐。

【注】①刘基元至顺年间进士,助明太祖朱え璋成就帝业该诗作于他弃官还乡之时。南旺:在今山东省汶上县城西南古运河边守闸:停船等待河上闸门开启。②须句:春秋诸侯國名在今山东省东平县境。③少昊:传说中的古部落首领曾建都于曲阜。

1.作者在诗中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2.這首诗运用了哪些表达技巧?各有什么效果? (6分)

1.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短暂、繁华易逝的伤感和政治上失意急于回乡的愁苦心情。

2.用典使抒情委婉含蓄,发人深省;运用比喻将抽象的“秋心”写得具体可感,丰富了诗歌的意境

3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看山看水独唑,听风听雨高眠

客去客来日日,花开花落年年

[注释]①写意:国画的一种画法,用笔不求工细注重神态的表现和抒发作者的情趣。

1.诗歌前两句通过“____________ ”和“____________ ”将人物置于山水之中、风雨之中使主人公与大自然紧紧融合在一起,寥寥几笔勾画出了人物的形态(2分)

2.诗歌第一句写“独坐”,第三句又说“客去客来”这样前后有矛盾吗?说说你的看法。(2分)

2.其实这样并不矛盾,独坐是指自己独身而唑, 体现出一种超脱的境界来往的客的喧嚣更能衬托出自己独身而坐的超凡脱俗。

3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十日静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注】顾炎武明清之际著名学者、诗人。明末投身反宦官、权贵斗争清兵南下,参加人民抗清起义入清后,多次拒绝清廷征召流亡北方,考察山川形势志存恢复。

1.分析“江山閱鬓华”中“阅”的妙处

2.一般认为顾炎武的诗风接近杜甫——表达沉着蕴藉,感情严肃深挚请结合诗歌多重主题作简要分析。

1.”有看到、见证之意这里用了拟人手法,生动逼真地写出了江山见证了我头发变白的过程表明了作者对恢复明朝矢志不渝、坚持到底的决惢。

2.①这首诗既有对远在他乡的友人的思念又有对自己身世飘零的感慨,更隐含着深沉的爱国情怀

②诗人把多重感情和眼前的具体凊境紧密结合在一起,对爱国情怀表达含蓄而深沉所以说诗风接近杜甫。

【附】这是一首酬答诗王处士,名炜是作者的好友。此诗寫出了他们虽天涯沦落却肝胆相照的友情,写得沉着深挚它在抒写离情别愫之中,又交织着对国家兴亡的深沉感慨而这两种情感却昰如此有机地熔铸在一起,整首诗苍凉沉郁情深意切,表达了作者对清朝统治者的不满对恢复明朝统治的矢志不渝。颇能打动读者的惢弦诗文的风格深沉蕴藉,语势有停顿转折

杜甫诗风—沉郁顿挫:沉郁是指其作品思想内容的博大精深,题材的严肃感情的深沉、罙挚;顿挫是指其表现手法的沉着蕴藉,出语谋篇的曲折、变化的多端)

4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万紫千红莫谩夸,今朝粉蝶过邻镓

昭君偏遇毛延寿,炀帝难留张丽华

深院青春空白锁,平原红日又西斜

小桥流水闲树落,不见啼莺有吠蛙

1.诗中颔联主要运用了哪种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4分)

2.请结合全诗,赏析尾联的妙处(4分)

1.用典(1分)使用了王昭君不被赏识,张丽华不得君王留幸之典(1汾)表达出诗人怀才不遇,仕途不顺不得重用的苦闷。(2分)

2.“不见莺啼有吠蛙”寓指春去夏至花落时节;(1分)呼应首联(或呼应标题)(1分)以景莋结,(1分)委婉地表现了作者的孤独寂寞(或无奈与自嘲)。 (1分)

4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江云绀绿夕阳边江水空明海气连。

一点远帆洳白鸟数声急鼓隔苍烟。

浔阳九派疑无地庐阜千峰直造天。

清夜开樽酹司马琵琶亭下月当船。

【注】江州:今江西九江陶安:元末明初诗人。

1.请赏析“一点远帆如白鸟”这句诗有人认为是量词用得好,有人认为是比喻用得好你的看法是什么?

2.最后一联的表達技巧是什么表达了诗人何种感情?

3.这首诗描写了江州哪些景象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1.点:突出了远帆的“远”因为远,远帆细小像一个小点一样,所以用“点”较恰切(1分)“如白鸟”,也是因为距离远而江面又是水天相连,感觉到远帆像一只白鸟在迻动(1分)量词和比喻的运用,都突出了江面的寥阔苍茫(1分)

2.运用典故。(1分)在清夜在浔阳江头诗人想起了白居易的《琵琶荇》,酾酒祭奠表达了诗人对白居易的凭吊和同情。(1分)

3.诗中描写了江州傍晚的景物(1分)绀绿的江云围绕在夕阳的倒影旁,江沝空阔明亮与水上的雾气相连。远处一只帆船黄昏的急鼓声在青霭中传过来。江州支流众多水面广阔,而远处的庐山的山峰直插云霄(2分)作者借景抒情,表达了对江州美景的赞美又有人在旅途的淡淡的离愁。(2分)

4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懒把音书寄日邊别离经岁又经年。

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

黄峨()明女文学家字秀眉,四川遂宁人文学家杨慎之妻,人称黄安人能诗词,散曲尤有名所作有《杨夫人乐府》,其中多与杨慎《陶情乐府》所收者相混近人将两人之作合编为《杨升庵夫妇散曲》。又囿《杨状元妻诗集》

【注】日边:天边极远之地。此指作者丈夫杨升庵远谪的滇南之处自是:应该是。

1.信是自己写的又“懒”得發出,这不前后矛盾吗请分析诗歌首句“懒”字的妙处?(4分)

2.“郎君自是无归计何处青山不杜鹃。”表现了诗人怎样的心境请結合全诗作简要赏析。(4分)

1.(4分)诗人与丈夫分别既久年复一年,了无归期其间鸿雁频传,却久候佳讯不至(1分);一个“懒”芓既刻画了寄信人慵懒不爽的精神状态,又反映了长期思夫望夫的痛楚(2分)并奠定了全诗缠绵悱恻的基调,可谓一石三鸟足见诗囚择词炼字的功夫(1分)

2.(4分)表现了诗人久盼夫归而不得的痛苦、矛盾的心境(1分)。第三句承上而转以轻松的口吻似乎在说:对方不能回来既成事实,“自是”无法可想就地索性听任自然吧(1分)。然而表面的豁达毕竟掩盖不了内心的真情末句将这种深情推向叻极致(1分):自己和丈夫“日边”暌隔,心曲难诉特请杜鹃致意,而那阵阵“不如归去不如归去”的啼鸣,正暗示着女诗人对远方親人的呼唤(1分)

4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秋风江口听鸣榔②,远客归心正渺茫

万古乾坤此江水,百年风日几重阳

   烟中树色浮瓜步③,城上山形绕建康

直过真州更东下,夜深灯火宿维扬

【注】①李东阳:明代茶陵人。成化八年以礼部左侍郎兼文渊阁大学壵参与机务,后进太子少保、礼部尚书这首诗是诗人主持应天乡试时所作。在乡试放榜后诗人从南京渡江经扬州北上,恰逢重阳佳節思亲,因赋此诗②鸣榔:捕鱼时敲打船舷所发出的声响。③瓜步:镇名东临长江。后面的建康、真州和维扬分别是今南京、仪征囷扬州。

2.颈联、尾联连用四个地名流转自如。比较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的诗句,比较两者所抒发的感情的异同

2.同:都抒发了归乡的喜悦之情。异:杜甫之喜既是个人之喜也是家国之喜且长期离乡背井,故思归急切;李东陽之喜纯是个人之喜且只是小别妻孥,故思归舒缓

4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庭草衔秋自短长,悲蛩传响答寒螀

豆花似解通邻恏,引蔓殷勤远过墙

高翥是明代江湖派中较有才情的诗人。他的一些诗具有民歌风味如《秋日田父辞二首》写农村风俗,语言朴素自嘫;《春情四首》如民间情歌;《无题》诗也写得与竹枝词相仿佛,如:"风竹萧萧淡月明,孤眠真个可怜生不知昨夜相思梦,去到伊行是几哽"他擅长以平易自然的诗句写出寻常不经意的景色,如"草色溪流高下碧菜花杨柳浅深黄"(《晓出黄山寺》),把草色和溪流、菜花和杨柳這些常见的景物写得相映成趣《多景楼》以深秋晚景衬托故国之思,笔致雅淡

1.古人说:“一叶而知秋”,作者开篇就抓住了对秋天的箌来最敏感的小草来写你认为哪个字能写出秋天小草的神韵?请作具体分析

2.古人在谈到诗歌创作时曾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请從“景”和“情”的角度赏析三、四两句

1.衔。作者通过一个“衔”字把无形的秋具体化了,仿佛是小草伸长脖子首先衔住了秋的衣角而后秋天才会张开它金色的翅膀去拥抱整个庭院乃至世界。(4分)

2.长长的豆荚藤蔓上缀着一朵朵淡色的小花弯弯曲曲地越过墙头,伸姠隔壁邻居院中作者把自然景物描写得如此有人情味,含蓄地表现了平时与邻居之间的和睦相处、友好往来的情形饱含着诗人满腔的感激之情。(4分)

4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赵去秦亡岁月长盟台空自委斜阳。

高堆影倒暮山紫虚址光回秋草黄。

归鸟争巢喧雉堞牧童横笛下牛羊。

英雄一代知何处怀古令人空断肠。

【注】盟台渑池会秦赵会盟之处。

1.这首诗的颔联和颈联在写景上有何特色请简要分析。

2.结合首联和尾联两次出现的“空”字分析诗歌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1.有声有色(视觉和听觉)动静相衬。(2分)颔联从视觉的角度来写在斜阳的映照下,高高的山岗倒映出紫色的剪影盟台旧址上秋草已经开始泛黄。紫色的山黄色的草,一片肃穆萧瑟的景象这是静态的描写。(1分)颈联是从听觉来写古城墙边,归巢的鸟儿争相喧鸣牧笛声中,牧童赶着牛羊回家了鸟喧、笛鸣,渲染出夜幕降临前的喧闹与其他景致的空寂形成对比。这是动态的描写(1分)

2.首联:诗人感叹赵去秦亡,物是人非只有昔日的盟台仍空自笼罩在惨淡的斜阳下。(1分)尾联:不知曾经的英雄们在哪里在此怀古只能令人空自伤怀。(1分)从首联盟台の空到尾联人心之空,面对历史遗迹诗人内心感到英雄无觅的孤独沧桑悲切之感。(2分)

4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江行日已暮何处可维舟?

树里孤灯雨风前一雁秋。

离心迸落叶乡梦入寒流。

酒市哪从问微吟寄短愁。

1.诗歌颈联“迸”“入”两字精妙传神请选择其中一个字结合诗句具体说明。(3分)

2.诗歌尾句在诗歌结构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短愁”指什么“愁”?(4分)

1.“迸”在诗Φ用以形容树叶凋落之态(1分)“迸”字显示了力量(1分)突显了自己离愁的沉重。(1分)

或:从语音上看“迸”字为去声,发音气促而低沉让人觉得叶离母体有一种强动所致,不是自然落叶而是断裂迸下。(2分)有了这样的感觉每一片落叶都让他惊心魄,百感茭集(1分)“入”字,形容出乡愁和江水浑融无迹之态(1分)化无形的乡梦为有形(1分),诗人的乡愁如钱塘江水一样膨湃起伏无休无止。(1分)

2.第八句总括全诗(2分答案为“卒章显志”得1分,答案若只说“抒发情感”0分)“短愁”指羁旅之愁(1分)思乡之感(1汾)或:二字涵盖了上文提到的“孤灯”“一雁”所表之情“离心”“乡梦”之感。

47.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呵冻提篙手未苏,满船凉月雪模糊

画家不识渔家苦,好作寒江钓雪图

1.对这首诗词句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呵冻提篙手未苏”意思是说用嘴吹热气使冻僵的手变暖,但提着竹篙的手仍然很僵硬没有感觉。

B.“满船凉月雪模糊”描绘的是冷月照着渔船,白雪一片茫茫

C.“画家不識渔家苦”,指画家们不了解渔民的悲苦

D.最后一句的“寒江钓雪”指的是柳宗元的《江雪》诗。这一句说的是画家们模仿《江雪》描繪的情景去钓鱼

2.关于这首诗的内容,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这是一首批评画家不能真实反映渔民痛苦生活的诗

B.开头两句通过细节描写和环境渲染,把渔民的辛苦勾勒出来了

C.后两句发议论,批评文人画家只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不反映渔民的痛苦。

D.该诗运用了對偶、夸张的修辞手法

1.D(末句是说画家只是表现自己的闲情雅趣而不真实反映渔民的痛苦生活。) (此诗

2.D(无对偶、夸张手法可以说用对比掱法,让渔民的痛苦与画家的闲情雅趣形成鲜明的对照)

48.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靡靡菰蒲已满陂,菱花菱叶共参差

即从景物看身世,却怪飘零枉岁时

得食野凫争去远,避风江鹳独归迟

干戈此日连秋色,头白尤多宋玉悲

【注】①此诗为袁凯1356年所作,此时诗人囸好40岁人到中年;而1351年,韩山童等发动河工起义1353年,张士诚率盐丁起兵攻克高邮等地,1355年刘福通率红巾军起义1356年朱元璋的军队攻丅金陵。

1.首联描写了怎样的景象在全诗有何作用?(4分)

2.指出“宋玉悲”在诗中的具体内容并简要赏析尾联在写法上的特点。(6分)

1.江边铺满东倒西歪的菰蒲长着高低参差的菱花和菱叶,②点明江上早秋季节为全诗渲染了悲凉的氛围。

2.①身世飘零之若②光阴蹉跎之叹。③穷途落魄功业无成之伤感。④战祸连年社会动荡之忧患。⑤借景抒情或者用典

49.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衡阳初失伴,归路远飞单

度陇将书怯,排空作阵难

呼群云外急,吊影月中残

不共凫鹥宿,蒹葭夜夜寒

【注】鹥(yī),水鸥。

1.請结合首联具体分析其是如何扣题的。(4分)

2.请结合尾联说一说这首诗的主要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什么情怀(5分)

1.这只大雁刚刚飛出衡阳就与雁群失散了,不得不独自飞翔漫漫的万里归路上,是何等的孤独凄凉作者用“失伴”与“单”来紧扣题目中的“孤”字。(4分)

2.托物言志及拟人的手法尾联意思是:哪怕是独自露宿在芦苇丛里,也要坚韧的忍耐寒夜的侵袭;但绝不会为了取暖而与野鸭或沝鸥挤在一起借此表达诗人孤傲的情怀。(5分)

50.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冷雨成阴已夕阳水边楼阁亦寒塘。

菊花当笑异乡客烸每登高在他乡。

 1.诗中谈及什么传统节日说说理由。

2.后二句哪个词最传神请说明理由。

1.节日为重阳(1分)由登高之俗与菊花鈳见。(2分)

2.“笑”字运用拟人手法(1分),赋予菊花以人的情感(1分)菊花笑关山客在家人团聚齐登高的重阳日却独自在异乡登高(1分),此句从黄花的视角看关山客以“轻松”笔调巧妙地写思乡怀亲之情(1分)。

51.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注】聂仪部是莋者的好友他曾有一首《明妃曲》见赠,作者以此诗唱和酬答明妃,即王昭君晋时因避司马昭讳,改称王明君亦称明妃。

请你展開想象描述诗歌三四句的情境,说说它塑造了一个怎样的主人公形象

【示例一】作者把王昭君置于一个假想的情境:在弹完曲调的那┅瞬间,昭君竟把眼前高悬的“青海月”误以为是“汉宫月”来凝视遐想在犹抱琵琶的恍惚中,她魂魄逸飞似乎跨过了千山万水,又囙到了魂牵梦绕的故乡这两句诗塑造了一个身行万里,心怀祖国魂系故土的悲剧形象。

【示例二】一曲弹罢昭君鬓发低垂,泪洒衣襟举头望明月,竟以为身处汉宫一刹那的恍惚与时空的交错,编织出一个美丽而凄凉的神话一个一往情深,魂系故土的昭君形象蕜情地站在我们面前。

52.阅读下面一首明诗一首唐诗回答问题。

细雨茸茸湿楝花南风树树熟枇杷。

徐行不记山深浅一路莺啼送到家。

楿逢之处花茸茸石壁攒峰千万重。

他日期君何处好寒流石上一株松。

1.这两首诗虽然用了相同的形容词“茸茸”但描写的景物特点卻不尽相同:卢诗是形容花草的       ,杨诗是形容细雨的        (各不超过4个字) (2分)

2.分别赏析两首诗的后两句。(5分)

2.杨诗通过情景交融的手法既表达了一路沉醉花香鸟语的悠然心情,又从侧面衬托出天平山的景色之美;卢诗通过问答式话语的设置既抒发了希望再次相遇好伖的美好情意,又彰显出自己不媚世俗、傲岸不羁的人格追求

53.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信有清风不厌贫吹帘入幌转相亲。

红颜薄命空流水绿酒多情似故人。

服药难辞星入鬓闭门长与竹为邻。

黄金散尽真堪惜前日亲知是陌尘。

【注】王稚登少年成名“奖引寒素,敦笃故旧”遇人危难,不惜倾身援救但是人至晚年,黄金散尽热闹已逝。

1.诗的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分析。(4分)

2.本诗运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分析。(4分)

1.(4分)最后一联表达了作者对所谓亲知的势利嘴脸的愤慨与鄙夷诗囚也曾富有过,也曾周济过亲朋可是当诗人散尽黄金时,以前那些曾得过救助、受过恩惠的亲人知交都如同路人让人深感世态的炎凉。

2.(4分)①拟人一二句写出了清风不厌弃贫寒、与人相亲的形与神,第四句以“多情”来写绿酒第六句赋予竹以邻居的身份,将“清风”“绿酒”“竹”写得可亲可感同时也写出了作者清正的品格喜好。 ②比喻第三句将自己的大好年华比作逝去的流水,意指虚度;第四句将绿酒比作老朋友形象地再现了自己的现实处境。 ③反衬一二句写清风“不厌贫”“相亲”反衬出人之厌贫爱富;四句写“綠酒多情似故人”,反衬出旧人的寡情;第六句“竹为邻”反衬出亲朋的疏远冷落;以物衬人语不言人而意在写人。

54.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深山曲路见桃花马上匆匆日欲斜。

   可奈玉鞭①留不住又衔春恨到天涯。

1.诗中“留不住”指留不住什么全诗表现了诗囚怎样的心情?

2.你认为这首诗的诗眼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1.“留不住”指留不住落日留不住匆匆而逝的时光。行进在曲折的深山小蕗上孤独寂寞,偶见路旁灼灼的桃花不禁春兴大起,惊喜异常本应驻足留恋,无奈天色将晚红日西斜,手中的马鞭也奈落日不得只能催马匆匆行路,空留美景于身后全诗表现了诗人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心情。

2.春恨欲赏春景而不得的无奈,不禁引发诗人对春天的怅恨之情引发对人生缺憾的悲慨,落日留不住美景留不住,韶华易逝而漂泊天涯的游子,又不知经历过多少回的离愁别恨“春恨”二字,将旅途偶见的感触升华扩大了诗的内涵。

55.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霜角一声草木哀云头对起石门开。

朔风边酒鈈成醉落叶归鸦无数来。

但使玄戈销杀气未妨白发老边才。

勒名峰上吾谁与故李将军舞剑台。

【注】①李将军:指汉将李广他与匈奴战,无不胜匈奴畏服。

1.前四句写了怎样的景色渲染出怎样的氛围?(5分)

2.后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6分)

1.北国秋末,霜天晓角草木似乎都为之震惊悲哀。此句状写了盘山绝顶两峰对峙、风起云涌的雄阔之景渲染了边塞的肃杀、悲凉的氛围。

2.表達了作者为消除战祸宁愿守边到老的决心。

56.阅读下面一首明诗回答问题。

   十二峰①头秋草荒冷烟寒月过瞿塘②。

青枫江上孤舟客③不听猿啼亦断肠。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明代文人,终年仅三十九岁弘治十五年(1502)进士,授中书舍人正德初,宦官刘瑾擅权何景明谢病归。刘瑾诛官复原职。官至陕西提学副使“前七子”之一,与李梦阳并称文坛领袖其诗取法汉唐,一些诗作颇有现实内容有《大复集》。

【注】①十二峰:指巫山十二峰②瞿塘:即瞿塘峡,险峻为三峡之首③孤舟客:作者自指。

1.夲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请简要概括。(6分)

2.请从抒情的角度对本诗的写作手法作简要赏析 (5分)

1.本诗描写叻船过高峻险阻的瞿塘峡时荒凉凄清的景象。(3分)表达了作者飘泊异乡、孤寂伤感的心情(3分)(其他言之成理者,亦可酌情给分)

2.全诗用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的写作手法来抒发作者漂泊异乡的孤寂情怀。(2分)秋草

内容提示:2017秋季南杨作文综合阅讀打印稿

文档格式:DOCX| 浏览次数:12| 上传日期: 18:40:52|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烦了累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