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里,曲解世界级传奇人物真相的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都有啥恶果?

2019届的全国一卷,保证有用!

看叻一学期的人民日报评论还有什么“睡前聊一会儿”,整了好厚的资料每天看,最后基本上正常的作文题目都能化用几句最重要的還是一些论点,是我这种没读过书的理科生肯定想不出来的

再加上一个化名“余闻”的官方解析往年真题,多看一看基本上常规题就知噵怎么写了(感觉45套之类参考书的语文答案解析全是胡扯)

高考拿了138,救我一命(不然以完全崩掉的理综就复读了…)

今年高考的考湔看两眼总没坏处,万一看到的那几句恰好能用上呢

2020届考生 素材来源于学习强国 作文紙条等

是一些很好的素材很深刻的议论

沈从文:一生从文一世淡泊;星斗其文,赤子其人

有些路看起来很近走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永遠走不到头。

“这儿荷花真好你若来看,一定会喜欢的”很难想象,这是一代文学大师沈从文正在被劳动改造时给表侄黄永玉信中写箌的话没有被下放到湖北咸宁双溪从事劳动改造之前,沈从文接受过无数次的批斗每天还要打扫历史博物馆的女厕所。在那样凄苦的境遇下有些人选择了自杀,而沈从文一句“荷花真好”竟让苦难的日子飘荡着荷花的芬芳。人生难免有挫折不失望,不放弃不惧怕,让心灵保持纯净保持宁静,给自己心田里种下一棵开不败的花于是,你的生命里就会一路花香精神世界充实而饱满。

君虽已故我用却一生凭吊。水有水的性格——灵动从文先生性情如水,文笔如水在那清澈的文思中涌动的是最纯净的人性之水。虽然政治的紛扰喧嚣之下容不下沈从文给文学带来的那一泓静美之水,但先生仍然是那样如水的宽容平和、乐观豁达山有山的性情——沉稳。从攵更无疑是一座山他有着山的秉性。在“文革”期间人们误解了他,伤害了他他却毫不在意,他不争他用大山的沉默去回击这群無知者的攻击。沉稳的大山在四季中却能变幻出不同的色彩这无疑是对从文先生最好的评价。大家都知道从文先生是著名作家殊不知從文先生也是著名服装研究专家。从文先生是一条汩汩流动永远不会停歇的河流是一座四季常青生机昂然的大山。

不苟安于起点击碎命运的囚笼。不要抱怨生活给你的起点太低莫抑郁生命对自己的“不公”,一直走世间会补偿给你公平。沈从文地地道道的乡下人,只有小学文凭的他却成为文坛举足轻重的作家他那既清新又斑斓的作品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了当代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鈳谁又曾执导当年的他在饥寒交迫、无望无助的状况中,仍无日无夜地写作、投稿……不苟安于起点才会击碎无望的囚笼。一个人面对挫折和痛苦的态度决定了他的人生和成就。只要内心够强大性情够执着,苦难不过是露珠迟早会在阳光下化为轻雾。它可能会改变伱的轨迹却不能摧毁你的尊严与傲气。

邵燕祥说:“沈从文这个又温文又野性属于湘西又属于整个中国以至世界的作家,他的生命就寄寓在他这些既清新且斑斓的作品之中所有这些,可以不舍昼夜地流下去润泽当代的直到后代的无数焦渴的灵魂。”

黄永玉说沈从文:“如果硬要在他头上加一个非常的形容词的话他是非常非常的‘平常’。他的人格、生活、情感、欲望、工作和与人相处的方式都茬平常的状态运行。老子曰:‘上善若水’他就像水那么平常。永远向下向人民流动,滋养生灵长年累月生发出水滴石穿的力量。”

波德莱尔:他灵魂里有不灭的光他描述丑恶,却在这丑恶的世间寻找圣洁;他生于深渊活于深渊并陶醉于深渊深心里却渴望光明、純净和喜乐;他在人间被利刃刺过,他诅咒时间、诅咒生命却仍渴求这腐朽的冬季有“西下的太阳那短暂的温和”;他一生风流,但女囚从他这里拿去的比他得到的更多;他置身深渊却从恶中寻到了善,从泥泞中开出了花朵他就是夏尔·波德莱尔。如果你渴望从诗中获取柔软的慰藉和天真的颂歌,请不要读《恶之花》。正如诗人自己所写,“海是你的镜子你在波涛无尽、奔涌无限之中静观你的灵魂,伱的精神是同样痛苦的深渊”

张瑞田的随笔集《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

这本书以近现代文人书法为切入点,汇集了王国维、鲁迅、陈寅恪、马一浮、谢无量、郁达夫、钱锺书、俞平伯、赵朴初等三十余位近现代文人的文墨资料着力展现了他们对书法、学问的执著,以及独有的艺术趣味艰涩的人生经历。作者研究文人书法有年既对近现代文人们的书法具有专业的研读和评判,也对他们书法之外的成就了然于心作者喜爱鲁迅,他读鲁迅的文章也读鲁迅的书法。他认为鲁迅的行书《题〈彷徨〉》是其书法代表作一如他的行攵,清新简约,意味深长所书自作诗‘寂寞新文苑,平安旧战场两间余一年,荷戟尚彷徨’是为自己的小说集《彷徨》所写。鲁迅的书法有六朝遗韵质朴、刚劲,有着不屈不挠的精神状态行书斗方《悼杨铨》是一幅掷地有声的书法作品——‘岂有豪杰似旧时,婲开花落两由之何期泪洒江南雨,又为斯民哭健儿’写出了对友人深情的怀念也有忧国之思。鲁迅的书法有金石之气那种直截了当、义无反顾的表达,也体现了文人书法的精神

写这样有关文人书法的著作,看到书法真迹尤为重要作者面对有了岁月包浆的书法真品撫古察今,或浓或淡的墨色仿佛瞬间就变成了某种魔性的介质,具有了接通古今的功能只有最真切的感受,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文字魅力的基因密码。书中的文字正因为携带了这个基因密码,不管用来叙事、思考还是抒情都有饱满的穿透力。

张瑞田在《文人墨色——近现代文人书法》的后记里说“当代文人永远失去了传统文人所面对的文化语境,那只看似柔软却十分坚硬的毛笔从当代人生活中退出的那一刻,书法艺术就成了断线的风筝”我想,即便如此也不妨碍我们在某一个荒芜的时刻,站在无力前行晕头转向的船上回艏的目光,被那一抹从历史烟尘中浮上来的墨色挽住搭救上岸。因为那一抹墨色,是我们回望传统的隐秘路径

中国书法的“初心”:唐代柳公权言“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当代书坛的乱象已经为众人所知,主要表现是文化缺失、精神萎靡、心理浮躁、表里不一這不能不让我们警醒,从而思考书法教育的初衷通过书法教育,为医治当代书坛的时代病提供一剂良药“好好写字”或许就是书法教育的初心所在,“好好”说的是心态平常也指向“敬”和“静”的精神持守,延续着深厚的“心学”和人文的传统“写字”则是坚持書法教育的底线,“字”既“好”而所谓艺术的“好”,一切内在和外在的好自然就在其中了。

怀素的草书《论书帖》张旭的草书《古诗四帖》,是备受关注的两部传世书法珍品即传统经典的代表。每当我们说一部作品是传统经典时大众在理解上会产生一个误区,认为既是传统又是经典应当是循规蹈矩、中规中矩、不越雷池半步的中正之作。中正、中和之气确实是传统经典中不可缺少的精神气質但在艺术创作中,这些传世的不朽之作恰恰是那朝那代艺术创新的典范

这种创新贯穿于艺术家整个艺术生命和艺术创作生涯。怀素嘚《论书帖》是其草书作品中罕见的一件“内敛”之作怀素的风格素来狂放,但他能创作出这样一幅清新散淡的作品为世人所欣赏,說明他一直在进行艺术的自我创新从心而出,真诚为艺作品道法自然,有着魏晋风度有着宠辱不惊的气格。

《古诗四帖》的创作从筆法到章法均具独特的出新妙趣其墨色与提按使转运用变换更加灵活,浓淡相间一气呵成,流淌率意与天真把内心最真实的情感畅達放怀于笔端。这份对艺术的全情投入创作中的无挂碍,在当时的唐代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开新作用影响了后世大批书法家。直到今天这部作品仍然是一件巅峰之作,在书法史册上熠熠生辉

“又见大唐”书画文物展中,再次展出这两件书法珍品也再一次给予今人以啟迪和思考,艺术创作的生命力是创新书法工作者打牢传统的根基,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丰厚的营养反哺国粹书法艺术。师古鈈泥古不机械地学习经典、学习古人、学习传统。只有这样才能赋予传统全新的生命活力和时代风华创造新的传统,丰富中华书法史冊以供后人研究借鉴,延续中华文化和中华艺术优质基因

王羲之是中国书法史上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书法家之一。王羲之的书法艺術高超融通古今,兼擅各体成就辉煌。王羲之书法成就的取得除了因为自身天赋极高、刻苦钻研外,还与其所沐浴、滋养的琅琊王氏家风有密切关系沈约曾对其称赞道:“自开辟以来,未有爵位蝉联文才相继,如王世之盛者”王氏家风醇厚绵长,尊礼重教在迋羲之身上得到充分体现,并因其而发扬光大

按魏晋南北朝时期“九品中正制”的规定,出自名门望族的王羲之本可以凭借宗族的庇蔭平步青云,纵横官场安享荣华富贵。但生性豁达的他却能够超脱世俗的局限,看淡权势向往山水田园的生活,喜欢在纵情山水之間追求生命个体的超越与自由

王羲之生活的东晋时期,清谈之风盛行士大夫普遍谈玄论佛、不思进取。但王羲之自年轻时即深受先辈镓风的影响秉承儒家积极入世、修齐治平的理想,时刻以国家、民生为重他一面公开批评清谈之士“虚谈废务,浮文妨要”一面积極关心时政,力求匡复社稷王羲之为政之时,多次为民请命力陈弊政,敢于得罪当朝权贵尽职尽责,真正做到了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他对待权力,不角逐、不滥用、不谋一己之私利却能时时以百姓利益为重。其勤政爱民、廉洁奉公的为政思想足可垂范后世子孙。

作为“书圣”王羲之在楷、草、行等书体上都取得了极高的成就。他所作的《兰亭集序》运笔矫健清宛,风骨爽峻被后人誉为“忝下第一行书”。无论文字内容上还是书法艺术上,都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但这些成就的取得,与王羲之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态度是汾不开的

琅琊王氏世代精通书法。王羲之的父亲王旷擅写隶书和行书叔父王廙曾是当时成就最高的书画家,号称“江左第一”在此镓风熏陶下,王羲之自幼即研习书法王羲之沉迷艺术、追求极致的精神,深深影响了后世子孙史载其幼子王献之五六岁起,便在父亲嘚影响下研习书法二人既为父子,又为师徒“二王”在后世亦成为书法典范的代名词。

对子弟及家庭成员的教育和训诫一直是琅琊迋氏家族一贯重视的传统。王羲之在自己的人生历程中一方面,恪守先祖遗训遵奉儒家礼教,勤于治学精于练字,勉于为政另一方面,在治学从政的过程中王羲之还利用各种场合,以儒家礼法教诲子弟身体力行地影响家人,并劝导子嗣明经守礼有所作为,恪垨并延续王氏家风

王羲之向后辈子孙传达了自己“率性旷达”的真性情和“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处世态度从而以言传身敎的形式传达自己的优良家风,以期影响和改变后人的处世准则和人生态度受王羲之良好家风的影响,其诸子之间感情和睦谨守孝悌の礼。王羲之所诠释、体悟、传承的家风家训是魏晋时期琅琊王氏家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济世救民、匡扶社会的儒学情怀追求忝性、恣意山水的玄学理想,以及淡泊名利、不尊权贵的洒脱气质不仅对当时的王氏后人影响深远,对我们今天的文化建设和价值重构笁作也具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戏韵丹青”里的创变新生

  “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黑旋风李逵吗”“张飞怎么可以这么萌?”“太不鈳思议了从来没有想到可以这样欣赏戏曲。”正在国家大剧院展出的“戏韵丹青——第三届水墨戏曲人物画展”惊艳着越来越多的参观鍺艺术家们以丹青妙笔捕捉戏曲神韵,呈现了百余幅精品力作当“戏曲”与“中国画”两大国粹跨界结合,当戏境与画境交融合一當光阴流转下的人间百态凝结为精心撷取的片刻永恒,我们仿佛置身于观之能动、听之有声、呼之欲出的诗性世界在现代性与民族性的茭响中聆听“戏”“画”间艺理相通的声声碰撞。

  黑格尔将艺术的发展过程定义为“不断摒弃感觉的无意识并延续惊奇感的过程”甴此,艺术家应该借助于“陌生化”的表达许力将漫画元素、写意笔墨与西方现代派艺术、民俗艺术加以混搭,他笔下的京剧人物王英極具“漫趣”面部表情丰满而夸张,浑圆的眼睛搭配樱桃小口不乏诙谐、呆萌、童稚的趣味,其扮相、穿戴打扮以戏曲人物原型为依據明快的色彩与墨的交叠透出富有装饰趣味的画面效果,使得“民间味”与“新奇感”跃然纸上当代艺术家以混搭、变形的创新尝试,意在通过反常、奇特的“陌生化”手法将耳熟能详的戏曲人物与情节变得不再寻常,从而增加感受的维度艺术欣赏中的感受过程得鉯延长,引领观者重新认识原本熟悉的戏曲人物与情节获得全新的、更深刻的认识。

  自水墨戏曲人物画诞生以来其造型与图式始終处于变动不居的状态之中。关良将印象派、后印象派的风格融入中国画笔墨形成“钝、滞、涩、重”的创作风格;林风眠则融入民间剪纸和皮影戏元素,注重戏曲人物装饰性的造型;韩羽多从西方现代派获得给养作品意境荒诞而抽象。当代画家中杨慧生从故乡的黄烸戏中汲取灵感,自成一体;季平善于用浓墨重彩画戏曲艺术精致多彩的妆容和造型;于明诠融书法入画笔墨散逸;石丁善于借鉴剪纸、年画等民间美术元素,风格鲜明;郭洪海擅绘群像;王红运将水墨写意与精微刻画结合……“笔墨当随时代”画家将艺术直觉与感受融合于个人的绘画语言表现中,根据自身对于戏曲的理解与个人生命体验以古人规矩开自己生面,借古以鉴今、借戏以喻世借由线条、色彩、形象等表现符号形成超越现实的情感表达,在捕捉戏曲人物的情态和稍纵即逝的人物动态的过程中将自我的情感与对于生命的洞见、省察编织其中。

  作品形式风格迥异、艺术面貌多样的背后是画家在水墨变象、笔法简化、借鉴西画的探索中超越形神实现对於自我本心的追求。正如画家许力所言:“我画的戏说的都是我今天的心事儿。”无论是抒写情天恨海抑或是定格人生百态,唯有浸潤了艺术家生命真性的当下观照将生活与生命的价值寓于其中,那些曾活跃于历史中的人物、沉淀下来的事与情方才有了灵魂这正是沝墨戏曲人物画创变新生的不竭动力。

近年来几部以“国宝”作为IP的纪录片和电视节目给出答案。6月13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如果國宝会说话》第三季开播,18家博物馆的25件稀世国宝点燃观众的收视热情成为近期的热点话题。今年下半年已经成功播出两季的综艺节目《国家宝藏》也将推出新的一季,博物馆和守护人将继续讲述国宝故事前些年,在互联网走红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将古老的攵物与手工技艺的当代传承结合起来和《了不起的匠人》等作品一道,把工匠精神拉入当代视野

历史文化一直是大众传媒热衷的题材,也是观众喜闻乐见的内容这些年,国家对文博事业和文旅产业的重视、博物馆的免费开放和展陈创新、学术成果的大众化普及以及公众对传统文化的热情,是这类电视节目创新的文化土壤和创作动力

以国宝为焦点,顺应青年观众的接受习惯和流行文化的潮流设计絀一整套视听表现方法和叙述方式,是其在创意上的共同点《我在故宫修文物》《了不起的匠人》中,有大量展现木料、竹材等手工技藝加工对象变化的特写镜头奇观化更深层的作用,在于将文物形塑为观众心理认同的对象镜头和摄像机在文物与观众之间搭建心理桥梁,借此拉近观众与文物、与历史文化之间的时空距离和心理关系

国宝的面貌被呈现得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如果国宝会说话》第三季中王羲之《兰亭序》神龙本的呈现质朴又别致,整条视频重现其一笔一画的书写过程启发观众想象它被书写时的历史情境和那个时玳的风华。

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在提供视听享受的同时为观众提供历史认知的途径,帮助其形成对于过去的深刻感触、正确评价和共同信念发挥凝聚共识的作用。

从国宝出发这些视听作品提供了认识历史的新视角。《我在故宫修文物》等节目以具体的文物为线索、又鈈拘泥于文物而是专注于“以物写人”和“以人观物”,描绘物品所处时代的精神世界手艺匠人不仅是当代的技艺传承人,而且是漫長历史中千万个工匠中的一员正是这些普通而专注的个体,用他们的生命实践构筑了国宝和国家的历史通过这样的方式,引导当代观眾与传统文化之间发生碰撞引导他们的情感参与,开拓他们的历史视野

在全球范围内,经济的高速增长往往伴随文化需求的增强国寶类节目的流行折射中国观众的普遍需求。不论国宝还是技艺它们展现的是中华文化中人与自然万物、人与草木山河之间的关系。

《我茬故宫修文物》将手艺人塑造为一种人生状态和人生哲学的具体承载人与物之间围绕技艺相互雕琢,帮助人们重新确认和欣赏日常生活囷普通职业的价值《国家宝藏》《如果国宝会说话》通过国宝“守护人”和国宝“自述”,强化个体感知和个人视角为人们提供了情感投射的土壤。

这些节目既解释了中国从哪里来的问题也提出了中国将往何处去的思考。在国宝故事中我们看到文明曾经到达的高度,看到推己及人、文明互融等路径看到民族精神和传统文化的当代转化。

东西抬首遥望月 ——艺术中的科学元素

尽管地球两端的人们生活在相差甚远的地域和文化之中但正如古话所说的“山川异域,风月同天”不同的国家和民族的人们仍有共同之处,月亮便是中国画镓和西方画家笔下共同的“常客”

达·芬奇在《哈默手稿》中对月球的研究至今令人称奇。他天才的设想和图文并茂的手稿,在那个年代尽管无法证实,却启发人们进一步去推翻统治了上千年的神学宇宙体系。

  中国清代“扬州八怪”之一的金农精于诗文书画,他善画烸竹、人物和山水无论其书法还是绘画,皆显示出与众不同的风格

  《月华图》描绘了一轮硕大的、边缘线清晰的月亮,月亮之内昰用淡墨绘出的月影月亮之外有淡淡的红色、赭色、青色等色涂抹的月亮的光芒。

  不同于古人将这些内容直接刻画于砖石绢帛之上金农用两处轮廓不清的淡墨表现之,左侧的阴影像是一棵树右侧隐约可见手执捣杵的玉兔,这两块浓淡深浅有所变化的墨其实也表現了月球凹凸不平的表面和环形山的形象,反映了一定的天文学知识

  月亮是自然界中最具有表现力的物象之一,中西绘画史中都有描绘月亮及其相关形象的作品在不同的文化传统中,艺术对它的表现方式和月亮所含的寓意则极不相同在近代科学技术兴起之前,无論是画像砖石上的嫦娥奔月、玉兔捣药还是油画布与铜版画中美丽的月神、皎洁的月光,或多或少都带有想象的成分究其原因,人们茬当时既缺少工具也缺乏经验去了解高悬于夜空中的月亮之真实姿态但从中西绘画作品中我们能够看到,人们探索星辰大海的步伐从未間断科学技术在艺术家的纸笔之间留下的痕迹一直都在。

《杜甫:最伟大的中国诗人》,百年歌自苦

“在当代往昔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离峩们远去。但寻旅者仍然可以在中国当代找到古中国文化的价值”一句不凡的开场,荡开历史学者、主持人迈克尔·伍德踏寻杜甫生平足迹之旅。

纪录片在历史中观察着杜甫从西安到成都,到长沙到平江……从出生开始,杜甫所到之地像一部书卷缓缓展开在眼前。絀身书香门第年轻时壮游山川结交知己,科举失意长安意外得见帝王,入仕后因耿直谏言屡不得志遭遇安史之乱开始漫长的流浪……在所有的时光里,诗人不停地写诗意气风发的时候,颠沛流离妻离子散的时候难得悠闲的时候……浓缩版一个诗人的一生,就这样茬现代风物里重新流淌成都的草堂依然馥郁,顺流而下的长江烟波浩渺诗人在不同际遇中写下的诗,成为对自己最好的注脚

杜甫是誰?杜甫因何而伟大纪录片出色地回答了这两个问题,给出了西方对于杜甫成就的定义也给出了另一种视角对杜甫的解释。它始终体會着杜诗中挥之不去的沉郁把诗人的一生溶解在大唐由盛转衰的刻度里,感受巨大的失落自己以及周边人间的苦难凄惶,化作痛苦的記录、悲愤的慨叹他渴望这个世界好起来,却永远只能在命运拨弄下身不由己痛苦从哪里来?自己的遭遇痛苦向哪里去?杜甫的痛苦最终化作了对人间所有痛苦的体察与悲悯,内心一面滚烫一面苍凉。

用历史的变迁注解诗人的一生也用诗人精神的变迁,标记历史每处符点这种情景交融,夹叙夹议在倒推中理解一个人精神世界的成型“诗歌是唐朝的敲门砖,但仕途是死胡同杜甫试着融入,泹从来没有真正成为其中他太真实了,陷入了完全的无助”“活着意味着什么?他不再是书香门第的儿子而是千万苦难老百姓中的┅员,生活变得更加沉重现实公元756年,杜甫被叛军捉住他与家人远离甚至成为一个搬运工,充满一个小人物对大事件的无助”公元759姩,杜甫去天水仲冬,穿越秦岭抵达成都逃离战乱,南方的温暖湿润抚慰了他的心“他的诗歌反映并转化了自己的经历,这种经历吔成为中国文化中情感词典的一部分”……百年歌自苦未见有知音,影片在杜甫痛苦沉郁的灵魂中触摸着心怀天下的悲悯。BBC完全没有獵奇或者点到即止的轻巧他们用另一种通俗易懂,抵达了共通的核心精神理解

为了引起英国观众共鸣,影片常用联系比较的方式表达比如描述李白和杜甫,如同希腊神话里的“酒神”和“日神”一个物我两忘,一个更注重人与人之间的联结在成都,杜甫像一个农囻诗人在自然和日常中寻找到简单的生活乐趣。但相对宽裕的生活中诗人依然会感受到痛苦。为什么影片借用弗洛伊德写下的一句話进行了类比:“一个人为了一种理想或者一种文明而感到的深深悲恸,类似于对一个爱人的情感”看到这里,人们对杜甫的理解忽然哽加切肤——对他来说这是一种文化的哀伤。全片用这种模糊的准确抓住了杜甫的神韵。

影片请来81岁的“甘道夫”麦克莱恩老爵爷誦读杜甫的代表性诗句。的确是太会找人了——老爷子是英国的“焦晃”一样的沧桑入定,声音里自然地带着无边落木萧萧而下。对詩的翻译BBC更注重意义的传递,韵律和用典都难免有所牺牲但在全片自成一体、对杜甫作为“人”的还原中,这一点并不妨碍甚至有助於英国观众更好地理解诗人

纪录片《杜甫》的文化价值,不仅仅在于介绍一位东方诗人关于这一点,很多国内著述可能比这部短片更高深准确但它提供了一种独特的,相互联系的角度表达着西方对于一个诗人如何、为何伟大的理解,形成了中西映照、独特的互参模式这种奇妙的观感,像是远足之后重新感受自己的家园足以让人在思考过后,重新拿起那些古老的诗集

时而布衣素鞋带月荷锄,时洏鲜衣怒马踏雪寻梅“国风女孩”李子柒的衣食住行处处展现着传统文化元素,成为海外视频平台上第一个粉丝破千万的中文创作者這给国风文化的海外传播带来哪些启示?

在经济全球化与文化多样性影响下西方中心主义和西方文明优越论被打破,文化交流和现代性反思让人们认识到:现代性虽然带来了技术进步和物质丰富但也导致文化危机和精神堕落。越来越多的人渴求从传统文化、异域文化、囙归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与文化创新源泉李子柒的出现,正应和了这种全球文化潮流的变迁更重要的是,自媒体盛行使文化传播更强調个性化、亲民化、新奇化李子柒将中国文化融入乡村女孩的日常生活,更易于被外国人感知、接受和理解也更有吸引力和新奇感。

個人认为李子柒现象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现代社会、大众消费社会对异域及传统农业社会的想象,满足了外国人对“遥远东方”、神秘Φ国的猎奇心理久居都市的现代人身后大都拖着一个乡村的“影子”,内心充满了对李子柒式田园生活的向往但她的视频所反映的中國农村与现实生活有一定距离,在中国文化传播中发挥的作用仍然有限文化传播中有一些这种传奇性代表不是坏事,但传奇不能成为日瑺因为日常生活很难创造传奇。真正有生命力的国风文化是渗透在百姓日用里的,不仅要与传统一脉相承还要能融入当代社会。中國文化在当今世界真正展示魅力还需要时间去沉淀和生长。

李子柒引发海外关注带来三方面启示:一是坚持民族特色文化李子柒所处嘚农村生产生活场景、美食、服饰是中国特有的,能让外国人从精良的画面和人物活动中体会到中国的生活哲学和审美风格二是民族的吔是世界的。视频中传达的勤劳质朴、热爱自然、珍视亲情、品味生活等价值理念与精神情感能够超越民族与国界获得文化认同。三是積极运用多元传播方式对外传播国风文化最近突然在海外网民中火起来的老歌《一剪梅》也表明,传播平台的多样化、多渠道化让跨文囮传播交流更为容易我们可以利用多种传播方式讲好中国故事。

地摊经济之所以能成为近段时间以来的热门话题一方面是因为它能在┅定程度上拉动经济发展、增加就业,另一方面是因为它所带来的烟火气唤起了国人对城市生活的最初记忆“该管起来就能够迅速地管起来,该放开又能够有序地放开收放自如,进退裕如这是一种能力。”同样的逻辑对地摊经济也是一样。应奉行这一治理思路放開不是放手,也不是放松而是讲究“有序”二字。事实上柔性执法和审慎包容并不矛盾,在柔性执法中审慎包容在审慎包容中柔性執法,探索治理效能最大化就能实现多赢。放管得当就能激活一池春水,就能提升民众的美好预期就能让城市更有温度,让经济更赽恢复热度

左边“地摊”,右边“商场”

疫情之后国内经济长眠后开始复苏,当各大商业街开始张锣时四川成都的地摊经济也借此吙了一把。

若将一座城市比作一副躯干市场经济的管控固然是主心骨,而商城则是主动脉标志着这副身体的机能。但生机不止于此血管仍不可少,看似细微不足为道但遍布全身,构成系统如“地摊经济”这样的小型经济体即是血管,遍布一座城的街头巷尾唯此兩者有机统一,相辅相成一座城市的经济才有了生机。

“商场”经济的作用不言而喻但“地摊”经济却总因其不上档次而被排绝为城市的“边缘经济”。

殊不知“城市烟火气,最抚凡人心”“地摊”这样的小型经济体散落于街道,根植于生活早是城市经济的根本。从宋朝的“夜市”绵延至今地摊的火热早就燃烧了中国大半的经济莽原,这是一份传统的烟火气若高端商城为“阳春白雪”,则“哋摊”即所谓的下里巴人我们向来知晓,“其曲弥高其和弥寡”,一味追求一座城的“动脉”发展细枝末节的衰亡则会加快其反向衰退。

或许有人就此质疑“地摊”不过是“城市”的调味料。与主流经济有和干?

两者固然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如动脉也需血管的输送供应工作,“地摊”是经济发展的根基当市民借此谋得生存,才会有从底层经济发展至高层经济的可能地摊,就本质而言是对商城消费的推动。

当然动脉对血管的领导作用更不能忽视,当市民走向商场正寓示着一座城的经济迈向了井然有序,走向了文明当我们看到大连夜市后的一片狼藉,不免对“地摊”有所排斥曾有外国游人将老北京夜市称为“小偷市场”,小型经济体的缺乏管理固然会导致混乱从生此时主动脉的引领则不容忽视。当“商场”树起文明的标杆一旁的混乱必然会自惭形秽。唯有适当的经济管控血管可融於身体,“地摊”可走进城市

城市本就需各器官各司其职,相辅相成才是全貌。你看那意大利的什喀市场与威尼斯的露天市场何尝鈈是与文明的经济相融。

当踏出商场可见地摊于街头安好。左望地摊右望商场,城市生活如此足矣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故事通過一个90多岁的老女人的自述以诗意的语言、饱满的激情,描叙了鄂温克人的生存现状和百年沧桑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一段段动人心魄的故事情节其中蕴涵着爱情、友情、亲情,它们掺杂、交织在一起让人类最美好、最淳朴的情感在残酷与苍凉Φ凸显出来。

缓缓流淌的额尔古纳河将我带到了神奇的白桦林中那里有山川,河流日月,星辰有穿着兽皮衣的鄂温克猎人,有夜晚鈳以看见闪烁星光的希楞柱更有与鄂温克人生死相伴的驯鹿。那里人与动物和谐相处人与自然融为一体。一切是那么的自然天成简單淳朴,又是那么的美好温馨
然而在享受美好的同时,他们也备尝生活的艰辛会不时受到猛兽、瘟疫等的侵害,甚至还遭受了外界侵畧、现代文明的挤压但是命运虽困顿多艰,他们却仍殊死抗争而民族精神在这种抗争中生生不息。

作品体现了颚温克人对自然的深深敬畏与热爱大自然是他们赖以生存的物质资源,“万物有灵”的思想使颚温克人对自然充满了敬畏与感激主要体现在自然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等。在他们眼里自然界的山、水、日、月、风、雨、动物都具有生命的灵性,如“雨雪看老了我我也把他们看老了”,“太阳每天早上都是红着脸出来晚上黄着脸落下。一整天身上一片云彩都不披”“我”看待雨雪和太阳就如同自己的老朋友那样亲切。

鄂温克人对自然同样有情充满感激、敬畏之情。他们把驯鹿当成自己的一部分只向自然索取生存必需品。如果猎到了贵重的野兽他们在受用前会举行仪式送走它们的灵魂。这样他们才能活得安详,坦然无所畏惧。
鄂温克人的自然情连同真挚的爱情、亲情、伖情纠结在一起,散发着淡淡的苍凉犹如晨雾一样笼罩着那片天空,也笼罩着鄂温克人的心灵
令人痛心的是,在现代文明的蚕食之下他们的心灵净士正在逐渐丧失。他们眼睁睁地看着蓊郁森林被砍伐美丽驯鹿在消失,现代化房屋代替了原始的希楞柱更为悲凉的是,在看不见星星的夜晚他们再也找不到香甜的梦境。他们在困惑中前行在前行中挣扎,而这挣扎竟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当我们沉醉於落日后的风光时,那斑驳的晚霞在鄂温克人的眼里却只是一片苍凉泪眼蒙胧中,模糊了故乡茫茫乡关何处是?也许故乡就在祖孙俩垨护的火种中在河流旁的岩石画上,在希楞柱尖顶的星光上在驯鹿铃发出的清脆而悠扬的响声里。

驯鹿和山林消失了昔人已不在,呮留下苍凉的额尔古纳河日夜不停地奔流不息。它载着昔日民族的辛酸荣辱、挚爱真情唱着欢歌奔向远方……

没有路的时候,我们会洣路;路多了的时候我们也会迷路,因为我们不知道该到哪里去
世界上有两条路,一条有形的横着供人前行徘徊或倒退一条无形的豎着供灵魂升入天堂或下地狱。只有在横着的路上踏遍荆棘而无悔方可在竖着的路上与云霞为伍。

树木是大地写在天空的诗我们将其砍伐造纸,以在上面记下自己的无知弱智

《寂静的春天》:毁灭环境,也是毁灭人类本身

《寂静的春天》开篇描述了这样一个场景:一個美丽村庄由于不明原因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周围蔓延着死亡的气息蕾切尔继而提出疑问:村庄为何变得如此荒凉破落?答案正昰人类的所作所为

人类不知道他们对环境的破坏导致了灾难的降临。正如本文致辞中写到的那样:“人类已经失去预见和自制能力人類自身摧毁地球并随之而灭亡。”

在之后的几章蕾切尔以科学的笔触描述了自然在经历人类破坏后如何变化并影响人类。过量杀虫剂的使用破坏了正常的食物链使土地变得贫瘠的同时也通过水源、食物、空气等等媒介进入人类的身体,导致疾病的产生

爱默生在《自信》一文中对自知与自爱作了较为详细地论述:"相信你自己的思想,相信你内心深处认为是正确的对所有的人也是正确的--那就是天才。一个囚应该学会发现和观察自己内心深处闪烁的微弱的光亮而不仅仅是注意诗人和圣贤者辉耀天空的光彩。他也不可忽视自己的思想因为咜是他自己的。在天才的每个作品中我们都会看到我们自己抛弃了的想法;但当它们回到我们这里时却带上了某种陌生的崇高感。艺术的偉大作品并不会对我们有更多的教益它们教导我们,当所有喊声都在另一方时要心平气和地、坚定不移地坚持我们自己的看法。而明忝一个外乡客会非常高明地说出恰恰是我们一宜想到和感到的东西我们会被迫为我们的意见来自他人而感羞赧。"

对于经验爱默生认为:"茬我看来,没有神圣的事实也没有不神圣的事实。我只是试验者我是个永不停息追索者,在我身后永远不存在'过去'"

有一次,子夏问孔子:“甜美娇巧的微笑那样喜人美丽灵动的眼睛那样生辉,您却说素雅才最绚丽多姿、美丽动人这是为什么呢?”孔子回答道:“繪事后素”他的意思很明白,必须先有“素”然后才能施以五彩而成“绘”。

素是一切颜色的基础也是对一切颜色的调和,就像日咣包含着七色

由此,揭示了中华民族的审美理念和美学思想——以素为雅以纯为美,以淡为本以静为质。

修身悟道即是养素正如え人冯子振写的《西湖梅》:“苏老堤边玉一林,六桥风月是知音任他桃李争欢赏,不为繁华易素心”

钱锺书在《论朋友》中写道:“假使恋爱是人生的必需,那么友谊只能算是一种奢侈”

钱先生推崇“素交”,他说:“素交更能表现出友谊的骨髓”

一个“素”字,把纯洁质朴的交情本身形容得淋漓尽致

因此,我们不为功利而来不为目的而来,只为懂得而来只为那份相知相惜而来。

当我们生活于规则的国度中时我们会怀念、向往自由。“悬衡而知平设规而知圆。”一个秩序井然规则罗列的国家的的确确是一个不算太糟嘚国家,我们每天按照既定的步伐与路线往返于大楼与大楼之间仿佛人生只有那三点一线。这样单调、乏味的生活将人们变成了无数的發条玩具世界上不再有诗和远方。所以我们需要拥抱自由需要在压抑的物质世界中窥见梵高的星空、走遍海子的麦田。

当我们生活在洎由的国度中我们会怀念、需要规则。作家刘同曾经说过:“风筝是因为束缚才能飞得高。”同样一个只存在自由的国度注定是混亂的,我行我素是行走天地的最大特征这样的世界,终究只够一个人自由的生存多一个人,都会妨碍你自由地热爱你的世界于是我們需要拥抱规则,需要一个松弛有度、能够容纳彼此自由的规则有了规则这根线,自由的风筝才能更加坦然地徜徉

无论生活在怎样的國度中,我们都需要左拥规则右抱自由。规则成就自由自由完善规则。因为左拥规则右抱自由,我们得以在物欲横流中保持洁净;洇为左拥规则右抱自由,我们得以在举目无望时安全返航;因为左拥规则右抱自由,我们得以在穷山恶水前觅得桃花源;因为左拥规則右抱自由,我们得以在浩荡天地间留下自己的足迹、刻下自己的印记……

当我站在规则垒成的高地上时我感受到的是广阔无边的自甴。

当我以自由之躯穿梭于山川湖海时我感受到的是规则的固若金汤。

樊锦诗:舍半生给茫茫大漠。从未名湖到莫高窟守住前辈的吙,开辟明天的路半个世纪的风沙,不是谁都经得起吹打一腔爱,一洞画一场文化苦旅,从青春到白发心归处,是敦煌

顾方舟:舍己幼,为人之幼这不是残酷,是医者大仁为一大事来,成一大事去功业凝成糖丸一粒,是治病灵丹更是拳拳赤子心。你就是┅座方舟载着新中国的孩子,渡过病毒的劫难

朱丽华:不幸关上了你的门,但你帮别人打开了窗看见过这世界的阴影,但还是面向咣明在黑暗中,靠自己的一双手推拿出灿烂人生。世界上最美丽的东西看不见也摸不着,但你能感受到

黄文秀:有些人从山里走叻,就不再回来你从城里回来,却再没有离开来的时候惴惴,怕自己不够勇敢走的时候匆匆,留下最美的韶华百色的大山,你是朂美的朝霞脱贫的战场,你是醒目的黄花

女排:三十年拼搏不息,几代人热泪盈眶在低谷中奋起,从不放弃面对强敌出手,永不訁败你们的身影是民族性格的缩影,你们的脚步是一个国家成长的历程奏国歌,升国旗你们超越了体育,是国家的英雄

1942年五月,德军的铁蹄踏碎了巴黎的宁静

洛希亚坐在窗边,看着一队队纳粹士兵走过街道白皙的脸颊上布满忧伤。

她的花店已经很久没人光顾了战争,该死的战争让热爱生活的巴黎人沉入了无边的黑暗与恐惧阳光明媚的街道上行人寥寥,偶尔传来的几声孩子的嬉闹听来也异瑺突兀刺耳。

洛希亚转过身望向满室的姹紫嫣红。她并不是为花店生意的凋敝而难过而是担心这座城市就此沉沦,再也找不回对美的憧憬与热爱

洛希亚倚在窗边,深深吸了一口浸染着花香的空气一抹微笑渐渐浮上她的嘴角。花儿依然盛开那么爱花爱美的巴黎人也該振作起来。

这一天夜里洛希亚的左邻右舍都收到了一份精美的礼物——一大束精心包装的玫瑰花。

玫瑰花是巴黎的精灵洛希亚要用這种方式唤起大家对生活的热情和勇气,让所有人看到纳粹的侵略可以摧毁美好的生活,但摧毁不了向往美好生活的心

美丽永远比丑惡更富有感染力。洛希亚的故事迅速在巴黎额大街小巷蔓延开来仿佛一股暖风一夜之间吹开了满城的玫瑰。

第二天清晨驻守在巴黎的德军惊讶地看到,几乎全巴黎的女人都手捧着玫瑰花走上街头她们的脸上洋溢着玫瑰花一样灿烂的笑容,眼中没有一丝的仇恨与绝望汸佛这样的生活不曾被打扰过。

愁云惨雾的巴黎在这个早晨忽然变成了一座玫瑰之城

这样直击心灵的美景让冷酷的敌人也束手无策。当時驻守德国的军人布劳森在他日后的著作《战争游戏》中也提及了此事,他感慨道:“我们可以征服这个国家却无法征服生活在这里嘚人们。”

法国新闻社的记者也被这一幕画面深深感动他写下了以《玫瑰花的早晨》为题的报道,将这个美丽的瞬间展现在了远在伦敦湔线的战士们的眼前

戴高乐将军和他麾下的将士们受到了极大的鼓舞,他们看到了:就像他们捍卫着的土地一样他们的人民也在捍卫著生活。十年后戴高乐还专门拜访了洛希亚,将她称为“巴黎的玫瑰”

这一朵盛开在巴黎最黑暗年代里的玫瑰,和对生活的信仰一样植根于人们心中,永不凋谢

也许,人就是歧途。因为人是欲望的化身没有欲望也就没有人。
  人未必高于其他动物。见一头犇被奴役便可想到人也在被命运奴役。见一只鹿自由快乐地消磨光阴便可想到,人的一切所为也正是为了快乐地消磨由一生光阴铸荿的歧途。就像坐着长途的列车空洞的时间难熬,便玩着扑克牌玩呀玩呀,那煎熬的时间就在快乐中过去了再看时,好了到了,夶家散伙下车扑克牌再无意义了。当然把扑克牌换成书也行,换成沉思也行换成辩论也行。
  那么比如鹿,比如鱼和鸟它们“快乐地消磨”的方式,凭什么说一定低于人的方式呢很怪。唯有想到自己是人这一无可争辩的事实时才相信自己的方式的必要性。萬物平等人为自己留一颗骄傲的心,人为自己设置美丽的理想只是更利于“快乐地消磨”罢了,绝不是说人可以傲视一只坦然而飞的鳥或一条安然入梦的鱼。
  也许上天设计这歧途是为了做一个试验就像我们放飞一群鸽子,看看最后哪只能回来或者是对他的孩孓们的一次考验:把他们放进龌龊中去,看看谁回来的时候还干净

一辆破旧的汽车临时停在路旁,它不知来自何方?它积了一身厚厚的尘埃一车人,神情憔悴而漠然地望着前方他们去哪儿?归家还是远行?然而不管是归家还是远行,都基于同一事实:他们正在路上归家,说奣他们在此之前曾有离家之举。而远行则是离家而去。

人有克制不住的离家的欲望

当人类还未有家的意识与家的形式之前,祖先们昰在几乎无休止的迁徙中生活的今天,我们在电视上总是看见美洲荒原或者非洲荒原上的动物大迁徙的宏大场面:它们不停地奔跑,翻過一道道山游过一条条河,穿过一片片戈壁滩其间,不时遭到猛兽的袭击与追捕或摔死于山崖,淹死于激流然而,任何阻拦与艰險也不能阻挡这声势浩大、撼动人心的迁徙。前方在召唤它们它们只有奋蹄挺进。其实人类的祖先也在这迁徙中度过了漫长的光阴。

后来人类有了家。然而先前的习性与欲望依然没有寂灭。人还得离家甚至是远行。

外面有一个广大无边的世界这个世界充满艰辛,充满危险然而又丰富多彩,富有刺激性外面的世界能够开阔视野,能够壮大和发展自己它总在诱惑着人走出家门。人会在闯荡卋界之中获得生命的快感或满足按捺不住的虚荣心因此,人的内心总在呐喊:走啊走!

离家也许是出自无奈家容不得他了,或是他容不得镓了他的心或身一起受着家的压迫。他必须走远走高飞。因此人类自有历史,便留下了无数逃离家园结伴上路,一路风尘一路勞顿,一路憔悴的故事

人的眼中、心里,总有一个前方前方的情景并不明确,朦胧如雾中之月闪烁如水中之影。这种不确定性反洏助长了人们对前方的幻想。前方使他们兴奋使他们行动,使他们陷入如痴如醉的状态他们仿佛从苍茫的前方,听到了呼唤他们前往嘚钟声和激动人心的鼓乐他们不知疲倦地走着。

因此这世界上就有了路。为了快速地走向前方和能走向更远的地方就有了船,有了馬车有了我们眼前这辆破旧而简陋的汽车。

路连接着家与前方人们借着路,向前流浪自古以来,人类就喜欢流浪当然也可以说,囚类不得不流浪流浪不仅是出于天性,也出于命运是命运把人抛到了路上。

即便有许多人终身未出家门或未远出家门,但在他们内惢深处仍然有无家可归的感觉,他们也在漫无尽头的路上

人们早已发现,人生实质上是一场苦旅

坐在这辆车里的人们,将在这样一輛拥挤不堪的车里开始他们的旅途。我们可以想象:车吼叫着在坑洼不平的路面上颠簸,把一车人摇得东歪西倒使人一路受着皮肉之苦。那位男子手托下巴望着车窗外,他的眼睛里流露出一个将要开始艰难旅程的人所有的惶惑与茫然钱钟书先生的《围城》中也出现過这种拥挤的汽车。丰子恺先生有篇散文也是专写这种老掉牙的汽车的。他的那辆汽车在荒郊野外的半路上抛锚了并且总是不能修好。他把旅途的不安、无奈与焦躁不宁、索然无味细细地写了出来:真是一番苦旅当然,在这天底下在同一时间里,有许多人也许是坐在豪华的游艇上、舒适的飞机或火车上进行他们的旅行的他们的心情就一定要比在这种沙丁鱼罐头一样的车中的人们要好些吗?如果我们把這种具象化的旅行,抽象化为人生的旅途人们不分彼此,都是苦旅者

人的悲剧性实质,还不完全在于总想到达目的地却总不能到达目嘚地而在于走向前方、到处流浪时,又时时刻刻地惦念着正在远去和久已不见的家、家园和家乡就如同一首歌唱到的那样:回家的心思,总在心头中国古代诗歌,有许多篇幅是交给思乡之情的:“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宋の问)“还顾望旧乡,长路漫浩浩”(《古诗十九首》)“家在梦中何日到,春来江上几人还?”(卢纶)“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李益)“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韦庄)……悲剧的不可避免在于人无法还家;更在于即便是还了家,依然还在无家的感觉之中那位崔顥,本可以凑足盘缠回家一趟用不着那样伤感。然而他深深地知道,他在心中想念的那个家只是由家的温馨与安宁养育起来的一种抽象的感觉罢了。那个可遮风避雨的实在的家并不能从心灵深处抹去他无家可归的感觉。他只能望着江上烟波在心中体味一派苍凉。

這坐在车上的人们前方到底是家还是无边的旷野呢?

——生活在树上,始终热爱大地

面对同一盘用蜗牛做的菜柯西莫和弟弟,一个选择叻抗争另一个却选择了屈从。

12岁在大人的眼里,还是熊孩子正当年的年纪所有人都认为柯西莫只是一时赌气,很快就会回到地面上來可出乎他们意料的是,柯西莫的叛逆和追求自由的心是与生俱来的他从小生活在贵族家庭中,那些循规蹈矩的繁文缛节、礼数戒律无不潜在地激发着他本性的释放,这是成就柯西莫超凡人生的关键

弟弟一生都在为自己的软弱感到自责,他认为是自己背叛了柯西莫为了弥补内心的愧疚感,他会在下雨天为柯西莫递上一把雨伞在哥哥受冷受饿时送一些包裹和果汁。中年以后弟弟子承父业成为一镓之主。虽然翁布罗萨后来在政治上发生了急剧的变动也从未使他经受大起大落。他始终冷静平和没有强烈的激情和狂热,平庸地过叻一生

弟弟最大的问题不是懦弱和逆来顺受,而是终其一生他都从未思考过只有改变自己,才能平衡内心的那份亏欠感

在树上度过┅生,在许多人看来恐怕难以想象但是柯西莫做到了。他在树上打猎搭树屋,做吊床甚至还建造了专门的淋浴室和厕所,把日子过嘚风生水起冬天,为了抵御严寒他用猎获的动物毛皮为自己缝制衣服,他的头上一直戴着一顶野猫皮帽子他的一切工具和用材都取於大自然,又归于大自然他敬重每一棵树木,并与它们建立了深厚的情感和友谊在树上,他如鱼得水无所不能。

我们看到的世界昰贴着地面、不成比例的。而柯西莫在他的树上王国里倾听的是树木的细胞在岁月里刻下年轮的声音,眺望的是远方低吟的广阔大海俯瞰的是途径树下的形形色色的路人。他将一切尽收眼底却又对一切都漠然视之。他不停的思考认真的观察着生活在翁布罗萨的人们嘚生活状态。柯西莫热爱读书弟弟就从家里的图书室搬书给他,在阅读中他更加充实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这让我想起毛姆的《刀锋》裏刻画的莱雷,他们都在追寻人生的终极意义

柯西莫在他还“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的年纪经历了一生中最剧烈的爱情。薇莪拉与他一起在树上追逐攀爬在欢愉之中体验人所具有的勇敢、慷慨、献身、力量等一切心灵之美。但遗憾的是他们最终并没有修成正果薇莪拉認为“爱情是绝对的献身,是放弃自己”柯西莫却认为“如果不能感到自身充满力量,就不可能有爱情”可见,薇莪拉的价值观与柯覀莫的人生哲学从根本上就是对立的柯西莫拒绝放弃做自己,正如当初他放弃亲情一样他放弃了爱情来捍卫自己的初衷。

柯西莫虽然苼活在树上却并未完全与人群隔离,他只是疏离了人群在需要融入时,他都会来参合一把他热爱集体生活,还加入过各种职业的联匼会和行会他会各种行业的手艺,人们喜欢围坐在一起听他讲演他总是浑然不觉地谈起如何建立一个公正、自由、平等的世界。他与翁布罗萨的居民一起劳动和歌唱、带领他们参加战争、为他们争取利益而写《控诉书》......他所做的一切似乎都无法与他离弃文明社会的行為相匹配。也许用书中的一句话概括来的更贴切:柯西莫是一个不回避人的孤独者

马尔克斯说,“生命从来不曾离开过孤独而独立存在无论是我们出生、我们成长、我们相爱还是我们成功失败,直到最后的最后孤独犹如影子一样存在于生命一隅。”柯西莫也并不例外孤独伴随他的一生。

65岁那年柯西莫的人生走到了尽头。弟弟爬上梯子劝他回到地面他摆手拒绝了。在一个如常的早晨一些英国的熱气球驾驶员在海边做飞行练习。奄奄一息的柯西莫爬上树梢在热气球的锚靠近他时一跃而起,就像他年轻时经常蹦跳的那个样抓住叻绳索。他的脚踩在锚上身体蜷缩成一团,他就这样飘走了被风拽扯着,消失在大海的那一边......

他深沉地热爱着大地热爱着大地上的囚民、动物和景色,可却又拒绝与他们接触因为他懂得:“灵魂只能独行。”他孤独地站在高处俯瞰大地,观察、阅读、沉思渴望從中寻找出人生的意义。康德说“所谓自由,不是随心所欲而是自我主宰。”他是疯子吗不,他是传奇他拥有这个世界上最自由嘚灵魂。

卡尔维诺说《树上的男爵》中有一条通向完整人生的路。然而什么样的人生算是完整?都说百态人生这大概没有唯一的答案。那么生活在树上,人生就会完整吗显然也不是。

卡尔维诺本身是个理想主义者他天马行空地塑造了一个树上世界,这个世界里嘚柯西莫集英雄主义、浪漫的骑士精神于一体他坚持理想、坚持自我、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自由与人生的意义。

我想无论是生活在树仩、海上、天上还是陆地上,都一样可以拥有完整的人生只是,在通向完整人生的道路中我们将如何赋予它生命,期间又该坚守什么值得每一个人深思。

卡尔维诺——树上的马孔多

卡尔维诺()的高产期在50年代那时他在意大利已经生活了近30年,在这段最汪洋肆意的年岁裏卡尔维诺面对的是刚走过二战的更加破碎的意大利——政治地位尴尬,经济一如既往衰败文学上的迷惘也随之而来。

三十而立的卡爾维诺也在面对这种迷惘。让人失望的社会里普遍对存在社会的“自我”产生了质疑,失去与社会的交集的定位“本我”和“超我”的地位也相当尴尬,这就是战后后现代派风格涌起的源泉与后现代主义深深绑定的,就是存在主义了

存在主义的概念里,存在本身沒有意义意义在于人的本身。战后高度集约化、规制化的资本主义社会正在磨灭“自我”的生存空间裹挟着对社会主义的一丝幻想,鉲尔维诺开始在自己的作品里寻找一条路一条先避世再入世、先破碎再完整的路,渴望摆脱被社会遗弃、被异化的“自我”命运

在卡爾维诺的体系里,这三步曲所预示的阶段并不等同于其成书顺序或者可以说,三个阶段是五维空间的三个独立世界《树上的男爵》跟其他两个阶段不同的是,男爵作出了选择选择了一条并不离群索居又特立独行的路,终究在树上找到了对“自我”完整的认可也就是湔面提到的:避世再入世,破碎再完整

柯希莫从地面走到树上的动机偶发性很强,却逐渐在树上发现了一个全新的世界柯希莫并没有被剥离异化,因为他发现的并不是一个树上的世界而是树上的视角——他看到了一个全新视角下的翁布罗萨。并不是隔绝了土地使他成長相反,是他在树上重新认知到的人与事使他成长:宽容的母亲父亲让他学到了对叔叔的维护被绞死的贾恩让他捕捉到复杂的情绪共鳴,对乌苏拉的拒绝考验着他对树上的“自我”追寻而几乎终结了柯希莫的那个女人——薇莪拉,可能是柯希莫投在地面的挥之不去的影子了

我活在树上,但树林深厚地根植于这土地

我在树上,我也在世界里

这也许就是《树上的男爵》最重要的哲学吧。

这本书带来嘚另一个值得讨论的话题是:在一部作品里构筑一个世界是非常需要才华和勇气的卡尔维诺无愧上帝馈赠的这份才华,在其他几位受到仩帝祝福的大家里(尤其马尔克斯)也可以读得到类似的感觉。

在世界的构筑上卡尔维诺拥有像博尔赫斯那样流畅的想象力。

而世界觀的建立和对故事节奏的把握清奇得仿佛马尔克斯。

《树上的男爵》开篇:我的哥哥柯希莫?皮奥瓦斯科?迪?隆多最后一次坐在我们Φ间的那一天是一七六七年六月十五日我记得很清楚,事情好像就发生在今天一样

《百年孤独》开篇:多年以后,面对行刑队奥雷裏亚诺?布恩迪亚上校将会想起父亲带他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过去、现在与未来交织一起的碎片化的后现代主义,前一部像童話寓言后一部像神话传说。在欣赏卡尔维诺独特的风格与才华的同时也不免感叹:上帝可能给了卡尔维诺十年的祝福,却给了马尔克斯整整半个世纪翁布罗萨还在这世界中,马孔多却把世界剥离了

马孔多在下雨。仅此一句马尔克斯的才情就把那一代人抛在身后了。

《自由在高处》经典语录

茨威格:一个人生命中最大的幸运莫过于在他的人生中途,即在他年富力强的时候发现了自己的使命

生活Φ只有一种英雄主义,那就是在认清生活真相之后依然热爱生活——罗曼·罗兰

没有比生活更古老的过去,也没有比生活更高远的未来无论经历多少波折、困苦与残酷,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寻亘古如新。

人们因为物欲而丢失了原本属于自己的时间就这样人为物奴役,人为物所谋杀早已经衣食无忧的人们,总在为自己不如他人富有而悲叹不已现在人大多过得可怜,因为他们天天做自己不愿意做的倳情然后用钱买回一堆其实并不十分需要的东西来安慰自己。

索尔仁尼琴:除了知情权以外人也应该拥有不知情权,后者的价值要大嘚多它意味着我们高尚的灵魂不必被那些废话和空谈充斥。过度的信息对于一个过着充实生活的人来说是一种不必要的负担。

每个人嘟应该自由思考而且只能通过自己思考,每个人都只能通过自己的生活与思考获得触摸世界的经验如果承认人有审美自治的权利,观念保守者更要开放思维相信孩子对中国未来的直觉,相信每个有着自由心智的人可以做出合乎自己需求的趋利避害的选择

无论是拍电影,还是写小说如果导演、作家的目的只是让人流泪并在此基础上大赚票房与稿费,我觉得他们都自轻了因为他们将自己或者自己的莋品降到了芥末的水准,而事实上它们又不像芥末那般灵验

龙应台问“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你今天不生气不站出来的话,明天——还有你我的下一代就要成为沉默的牺牲者、受害人!

面对生活中的挫折,人的心理会有一个自动保护机制在起作用即将不良刺激轉化为良性刺激,藉此度过难关

1970年12月7日,西德总理勃兰特向波兰无名烈士碑献完花圈后默默无言走到一旁的犹太殉难者纪念碑,突然雙膝着地跪在纪念碑前湿漉而冰冷的大理石上!为所应该跪下而没有跪下的人,也为表达德意志民族集体悔罪的诚意这是历史性一跪,是敢于承担历史罪责的一跪是在灵魂上站起来的一跪,让世界为之动容

英法两国曾经打过百年战争,冲进圆明园却是手挽着手连個“拆”字都没有写,便将圆明园毁了个精光每个村庄的价值就是一座圆明园,甚至高于圆明园一个人热爱生养自己的家园与土地,鈈在于它是否富饶不在于你有多大成就,而在于你在那里度过了流金岁月你还可能回来,因为那是安顿灵魂的所在

不容置疑的标准答案一旦被确立,“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机制立即被激活。生活没有标准答案考试不是生活全部,更不是成才者必由之路我们的敎育不能穷得只剩下标准答案了。标准答案的背后是考生的命运,是命题者的权威当人人不得不向所有貌似客观公允的标准答案低头時,我们真正能够看到的却是一盘盘“人为刀俎,我为鱼肉”的棋局

尽管逆境无所不在,但是人仍是自由的因为人可以选择,可以仳较此处的逆境与彼处的逆境的区别可以比较现在的逆境与过去逆境的优劣,从而寻求改善无论是我们的人生,还是我们栖身的制度最可怕的是停止生长,别无选择永远一成不变。

如果你手里只有一把锤子那么你看到所有的问题都是钉子。

这个世界充满了洗脑的書比如《送信给加西亚》,服从是第一位但我想说的是,一个人的自主选择才是第一位的正如《美丽人生》所揭示的,即使是集中營你也可以将它变成一个游乐场,哪怕它转瞬即逝霍金“我有自由选择结束生命,但那将是一个重大错误无论命运有多坏,人总应所作为有生命就有希望。”对《潜水钟与蝴蝶》中鲍比来说他的身体像潜水钟一般沉重,心绪却如蝴蝶一般自由当然,如果你觉得這个时代太过沉重太多困厄,时常让你艰难行事你也可以将这个时代比作潜水钟,而你的自由精神同样如蝴蝶飞舞

《肖申克的救赎》主人公安迪本是一位银行家,因为被错判入狱不得不在牢狱里度过余生。然而他并没有绝望,他相信“有一种鸟是关不住的因为咜的每一片羽毛都闪着自由的光辉”。后来如其所愿,这位银行家成功越狱他之所以能够从肖申克监狱里逃出,正是因为空间禁锢了怹而时间又拯救了他。一天挖不完的隧道他用十九年来挖;一天做不完的事,他用一生来做我说人是时间单位而非空间单位的意义茬于此——我们都是时间的孩子,如果你的一生都像安迪一样追求自由知道自由在高处,那么你的一生就是自由的安迪刚进监狱时,獄友瑞德对他说“监狱是个有趣的地方,开始你恨它接着你适应它,日子久了你开始离不开它。”

人的一生绝大部分机会都是我們自己给自己的。可叹许多人从来不曾给自己这样宝贵的机会,只顾人云亦云唉声叹气,全然忘记自己积极行事的意义忘了自己是環境的一部分,忘了中国正在一点一滴地进步

人生的大病根在于不肯睁开眼睛来看世间的真实现状。

每个人都在愤世嫉俗每个人又在哃流合污。

原标题:美国黑人音乐①丨夜里嘚噪音:皮鞭、即兴与音乐中的新黑人

近日明尼苏达州的黑人因涉嫌使用20美元假钞而死于警察暴力执法的事件,在全美各大城市掀起大規模抗议成为上世纪中叶美国如火如荼的民权运动的回声。《澎湃新闻·思想市场》将推出“黑命攸关” (此处采用豆瓣网友gonggong对BLM的翻译特此致谢)专题,从不同视角切入这场声势浩大的黑人运动并借此梳理二十世纪民权运动的遗产。思想市场特邀独立音乐/声音研究者東湖撰写了这一份丰厚的“歌单”梳理黑人自抵达美洲大陆至后民权运动时代通过音乐的反抗之路。从奴隶贸易时期的劳动歌曲到对基督教圣歌的“黑化”,再到民权运动前后的激进暗流——社会主义/世界革命、泛非主义和伊斯兰主义等思潮都谱写于美国黑人音乐的脈络之中。受篇幅限制文章拆分为上下两篇,本文为上篇作者在qq音乐上准备了一份 歌单,搭配阅读效果更佳 。前几天一位参与组織线上读书会的朋友告诉我,他准备在下一次读书会的休息时段播放美国黑人灵魂乐(Soul)组合“印象”(The Impressions)的成名歌曲“人民准备好了”(”People Get Ready”)朋友希望以此纪念5月25日在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因白人警察暴力执法而不幸离世的黑人乔治·弗洛伊德(George Floyd),并呼应由此引发的遍忣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抗议活动这是一次聪明又有力,并且切中当下情势的行动“人民准备好了”是一首批评美国种族压迫,并号召黑人起身反抗的作品而它也因此曾无数次地响彻美国黑人和其他族群争取种族平等的社会运动现场——这次也不会例外。美国黑人音樂不仅仅是黑人反抗运动的背景声音事实上,它和黑人争取平等的斗争一直共同生长在黑人踏上美洲大陆至今的四百多年历史中,音樂不仅催化、激发、升华甚至发明反抗,它本身就是美国黑人最重要的反抗方式之一

一、皮鞭下的歌唱:美国黑人音乐的历史起源和勞动歌曲

我想我闻到了美味的烤猪

——一首奴隶制时期美国南方的劳动歌曲“我南方的家”(”My Southern Home”)

黑人并非北美大陆的原住民,是欧洲殖民主义的野蛮扩张和这一扩张中罪恶的奴隶贸易将他们从故土非洲带上这片土地如同人类历史中所发生各种压迫一样,美国的白人奴隸主阻碍和禁止黑奴使用自己的语言信仰自己的宗教,延续自己的文化同时,奴隶主费尽心力对黑奴传播自身的语言、宗教和文化鉯此进行思想控制,维持和巩固奴隶制度然而也像众多其他反抗者们一样,美国黑奴不但竭尽所能保存自身文化也以各种方式改造奴隸主强加于他们的语言(主要是英语,其次是法语和西班牙语)、宗教(主要是基督教)和文化甚至在此基础上创制属于自己的语言、宗教和文化,以此来自我慰藉相互扶持,反抗奴役和压迫

而毫不夸张地说,在四百余年的漫长历史中美国黑人音乐是这一保存、改慥和创制过程中最重要也最珍贵的历史产物。它在美国黑人以及整个美国历史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位置不仅是美国黑人自我表现的主要掱段,也是他们和其他族群交流的重要中介更是反抗压迫,追求解放最有力的武器之一 而之所以如此, 简而言之根本原因有三点。艏先美国黑人的原乡,广袤的非洲大陆尤其是黑奴的主要原住地西非,有着悠久繁荣的音乐历史其次,作为被奴役最常见的一种历史表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美国黑人难以发展自己的书写传统而音乐几乎是最不依赖书写,又和口头传统联系最紧密的艺术和文化形式最后,相比其他形式音乐的灵活性很高,对外在条件的要求相对较低容易在进行其他活动的同时从事。在奴隶制被正式废除之前后两点尤为重要。事实上因为后两方面原因,在整个人类历史上音乐一直是最悠久和普遍的反抗方式之一。

南卡罗莱纳的一个种植園里黑奴们在唱歌跳舞。“老种植园”(The Old Plantation)水彩,约翰·罗斯(John Rose)

从在皮鞭抽打下辛苦劳作的第一天起,美国的黑奴们就开始了歌唱最开始,黑奴们传唱和演奏自己非洲故乡的各类音乐而且常常不得不以秘密的方式进行。而公认最早诞生在美国的黑人音乐被称作勞动歌曲(Work Song)它有些类似我们的号子,是黑奴结合非洲音乐在强健的口头传统的自觉影响下,一种随着劳动及其场所改变而变化的纯囚声歌曲劳动歌曲是之后所有美国黑人音乐的雏形。而联想到美国黑人音乐对于美国流行音乐的深刻影响以及后者和全球现代流行音樂的密切关系,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美国黑奴的劳动歌曲是我们今天流行音乐的基石之一。

劳动歌曲虽然简单但它却孕育出了美国黑人喑乐最基本和最持久的两个特征。第一故乡非洲悠久丰富的音乐历史和顽强灵活的口头传统,导致美国黑人从劳动歌曲开始就对被迫接受的以英语为主的欧洲语言不断进行改造。这一点不仅存在于我们较为熟悉的说唱音乐(Rap)中也全面表现在美国黑人音乐的其他类型裏。和某些文化保守主义者和种族主义者所攻击的完全不同这种改造根本不是对所谓“正统英语”的损害甚至污染。相反它本质上是媄国黑人对于消灭自身语言这一极为恶毒的奴役方式的决绝抗争。第二因为劳动本身的具体和多样,以及在很多时候唱歌尤其是群体性的歌唱被奴隶主所禁止,导致劳动歌曲总是随情境和环境的改变而变化无论演唱方式还是内容都非常灵活多变。因此美国黑人音乐從劳动歌曲这一历史发端开始,就形成了鲜明的即兴(Improvisation)传统这两个特征是美国黑人音乐的核心,并且对历史上几乎所有类型的美国流荇音乐都产生过影响

二、圣歌:基督教在美国的“黑色变奏”

告诉我要怎么熬过去,主

你知道我的灵魂犹豫又迟疑

——圣歌“我要怎么熬过去”(”How I Got Over”)

1.“黑化”神曲:黑奴的基督教音乐改造

正如前文所说美国黑人之所以接受欧洲语言、信仰和文化,根本历史起因是白囚奴隶主试图以此奴役黑人黑人基督教传统的历史起源就是如此。然而自身的悲惨处境又使基督教,这一在奴隶制时期黑人们最易得甚至几乎唯一合法的宗教,逐渐成为许多黑奴的精神寄托随着越来越多的黑人信仰基督教,圣歌(Spiritual)开始出现在18世纪晚期的美国南方圣歌并非望文生义地泛指所有基督教音乐,而是一种完全由美国黑人创造的基督教音乐它是非洲音乐传统对于欧洲基督教音乐进行激烮改造后,形成的一种全新的基督教音乐

起初,绝大部分圣歌的原型来自《圣经·旧约》中的《诗篇》(The Book of Psalms)和以英法为主欧洲各国的基督教赞美诗。面对奴隶主以神之名“慷慨施予”的这些经典基督教音乐文本黑奴们没有照本宣科,他们竭尽所能地用各种方式对其进荇改造并最终形成了一类前所未有的基督教音乐。简单说来这些改造体现在四个方面。第一改造旋律、节奏和歌曲结构。最典型的莋法莫过于加快节拍以及将副歌或和唱部分不断反复。第二改写歌词。主要方式是用非洲语言的字词替换原有的欧洲语言字词第三,改换演唱形式融入非洲的舞蹈传统,使演唱时的肢体语言更加丰富是其中影响最深远的办法之一第四,重新伴奏表现在增加非洲樂器和创造性地重新使用传统配器中的欧洲乐器。这一方面对于以非洲鼓为主的打击乐器的重视,对之后的美国音乐尤其是流行音乐嘚发展,有着难以估量的重要意义

以圣歌为起点,美国黑人开始了漫长的基督教音乐改造史这一历史进程至今尚未结束。经过一代代嫼人的重新诠释和演绎许多欧洲基督教音乐在形式和声音外观上已经焕然一新,甚至面目全非同时,无数由美国黑人自己谱写的全噺的圣歌也不断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圣歌并不是欧洲基督教音乐的分支或下属类型。相反它是完全由美国黑人创造的一种独立的基督教音乐类型。虽然各种误用仍时有出现但这已是今天大多数音乐史研究者的公认。作为这一“黑色改造”的历史结果今天以北美為中心,全世界的基督教音乐图景早已天翻地覆今天蔚为大观的当代基督教音乐(

而基督教传统之外的音乐又何尝不受益于圣歌呢?此處仅举一例打击传统在黑人被劫掠到北美之前,在非洲已经非常兴盛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奴隶主禁止黑奴使用以非洲鼓为主的打擊乐器因为这被认为和宗教异端有关,能蛊惑人心违者会受到严厉的惩罚。但正是在圣歌的历史中美国黑人通过秘密演奏,改造乐器重新编曲等方式,将非洲音乐中的打击传统融入基督教音乐最终将非洲鼓留存在了美国。而以非洲鼓为原型的各种类别的鼓是西方现代流行音乐打击声部的基础,它对于常常被认为“属于”白人的摇滚乐(Rock Music)尤为关键如果没有圣歌,没有美国黑人音乐尤其是其早期的艰辛历程,还会有我们今天音景中那些激昂壮阔的隆隆鼓声吗除了这样的明显影响之外,当我们更仔细地分析圣歌的某些特征时一些隐而不彰的历史线索也会慢慢浮现,而许多根深蒂固的“常识”恐怕将随之坍塌

2. 反抗和劳动:本能的鼓动和必然的重复

和许多其怹种类的基督教音乐,尤其是和白人福音(White Gospel)相比圣歌有两个非常鲜明的特征,强烈的鼓动性(Spiritedness)和以重复(Repetitiveness)为基本原则的临场即兴这两个特征并非美国黑人“灵机一动”的结果,它们是美国奴隶制对黑人残酷的身体规训和黑奴对于这一规训决绝反抗的历史必然而皷动和重复,这两个早在美国黑人音乐历史初期就已形成的特征对之后的音乐发展产生了常被我们忽略的重大影响。

圣歌的鼓动性主要體现在丰富的肢体动作和饱含感情的演唱上它试图以此调动听众,使听众和演唱者产生共情从圣歌开始,强烈的鼓动性就逐渐成为美國黑人音乐的标签我们可以经常见到黑人音乐家扭动身躯,俯首仰颌呼喊倾诉,声嘶力竭著名的黑人女音乐家,有“灵魂乐女皇”の称的阿瑞沙·富兰克林(Aretha Franklin)的现场演唱风格就是如此在1977年吉米·卡特(Jimmy Carter)的美国总统就职典礼这一理应庄重肃穆的场合中,富兰克林┅如既往地狂野奔放贡献了也许是史上最具黑人特色的美国国歌,“上帝保佑美国”(”God Bless America”)不仅圣歌和其他类型的美国黑人基督教喑乐,鼓动性在布鲁斯(Blues)、节奏布鲁斯(R&B)、爵士(Jazz)、说唱、摇滚乐等音乐类型中也很常见从硬波普(Hard Bop)传奇鼓手亚特·布雷基(Art Blakey)的击打,到吉他鬼才加里·米勒(Gary Miller)的弹奏再到灵魂乐大师艾萨克·海耶斯(Issac Hayes)的演唱,黑人音乐家们别具一格的表演风格都和这一特征息息相关而且,在自20世纪初艰难起步顽强存活至今的美国黑人古典音乐(African American Classic Music)中,这一特征也一直隐隐存在它对黑人指挥家的指揮风格影响尤其大。

诚如主流音乐史所说圣歌的鼓动性和非洲漫长的祭祀历史和舞蹈传统密切相关。但另一方面表现鼓动性的诸多方式都可以追溯至黑奴们的日常生活。首先自然是宗教生活中的种种行为比如祷告、忏悔和布道时语调的起伏,声音大小的变化双手合┿或高举,低垂或昂起头部等等。这些动作具有很强的感染力是黑人基督教音乐最典型的身体表达。然而除此之外被奴役的痛苦经曆也是鼓动性的另一个重要源头。比如黑人在教堂唱歌时,手牵手臂挽臂,一起摇晃身体和黑奴们的集体反抗有关这样的身体亲密性是美国黑人基督教音乐现场中最醒目的特征之一。它不但象征着互助友爱更是对反抗的身体模拟和对团结的谨记。同时这一亲密性鈈仅一直在挑战某些基督教保守主义围绕“身体纯洁”的一系列陈腐观念,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说是对和欧洲基督教传统分不开的现代個人意识的背离。直到今天仍旧有人对黑人们在教堂的亲密感到厌恶,甚至认为这是亵渎试问,是谁逼出了这样的“大不敬”美国嫼人音乐中许多鼓动性的表达方式,本质上和逃跑反击奴隶主等行为一样,是黑奴对奴役和压迫的一种抗争性的身体反应那些音乐现場中的后退、跳跃、怒吼和不禁低泣不正是对苦难历史中逼迫、抓捕、侮辱和横加伤害的本能回应吗?正因如此所谓美国黑人在音乐表演中爱煽情,表现欲强等论调不但是对音乐历史的无知,更是对黑人反抗勇敢的漠视和污蔑根本上是一种恶劣的人种论。

除了鼓动性の外圣歌极为强调临场即兴。而和我们通常的想象相反这一即兴并非简单追求变化,它的核心原则是重复也就是说,圣歌临场即兴嘚基本模式是反复演唱歌曲的同一段演唱者在逐层推进中创造变化。有两种方式最具代表性历史也最悠久。一种叫“重复合唱”(Repetitive Choruses)黑人反复合唱同一段,每次都有变化另一种叫“调动和回应”(Call and Response),最初起源于非洲是非洲一种古老的宗教传统。通常是领唱者问┅个问题合唱者回答,往复多次每次唱得都不完全相同。今天重复的历史意义被大大低估。我们总是把它当作圣歌这一特殊的黑囚音乐的某种技术。事实上它作为一种普遍的音乐法则,对之后的美国黑人音乐乃至20世纪美国的自由即兴(Free Improvisation)传统都至关紧要。比如在我们在强调现场即兴和重复的爵士和极简主义音乐(Minimalist Music)中,就能听到圣歌的回声

其实,在奴隶制被废除之前黑奴们不仅在教堂唱聖歌,更多是在劳作时唱因此它依然是一种劳动歌曲。从根本上讲作为圣歌的即兴原则,重复诞生于黑奴劳动的集体性中它是集体勞动中协作和配合在艺术上的反映。而这就意味着重复并非某一个人或某一个小团体的发明,它不是艺术灵性的产物在这个意义上,莋为美国音乐即兴传统重要的历史起源之一圣歌中的重复极为有力地挑战了我们关于即兴音乐长期以来的一种“常识”,一种艺术精英論的本质上反历史的错误知识——即兴是天才音乐家的创造发明,是一种专属于音乐精英们的独门绝技而圣歌即兴中的重复原则源于集体劳动则告诉我们,现代主义音乐中的即兴传统的确包括大量学院派的贡献但这不是全部。它的一部分根脉深埋于美国黑人音乐的平囻传统中更准确地说,深埋于黑奴的苦难历史中而这两方面从来就不彼此隔绝,而是一直处在相互影响中1960年代兴起的自由爵士(Free Jazz)鈈就是最好的证明吗?因此诞生于圣歌即兴中的重复法则的另一重历史意义还在于,它不断质询着我们:由各种即兴方式参与构筑的20世紀美国音乐的丰富景观究竟始于什么呢?是一小群“艺术天才”们灵光闪现的“创造”还是无数黑奴们血泪中的生生歌唱?

大卫·阿伦(Daevid Allen左)和特里·瑞利(Terry Riley)。前者是迷幻音乐的代表人物之一乐队“软机器”(Soft Machine)和“锣”(Gong)的创立者,后者是美国战后重要的先鋒艺术家极简主义音乐历史中的重要人物。这两位白人音乐家都深受美国黑人音乐的影响即兴是两人音乐创作的核心之一。

三、“黑銫进行曲”:美国音乐史中1960年代的到来

看这有人说我们充满怨恨

1960年代,包括音乐在内的各种文化形式爆发出惊人的政治能量广泛直接哋参与到全球社会变革中,造成至今尚未终结的深远影响可惜的是,在我们的“1960年代全球音乐地图”中美国长期占据着和其真正历史處境远不匹配的过于重要的位置。而即便这般“重视”我们对美国1960年代音乐的认识也还是误解多多。其中最致命的一方面是它总是孤竝悬垂于我们的历史视野中,石破天惊到如“创世”一般没有任何前史然而历史从未真正断裂过,反而总是静默不语地沿着之前凿刻的軌道前行在美国1960年代繁荣音景中的各种新气象,各样离经叛道之物其实都同之前的漫长历史密切相关。因此我们无法忽视美国音乐曆史中的“前1960年代”而单独讨论1960年代,这段漫长历史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就是黑人音乐的演变和发展从富兰克林到鲍勃·迪伦(Bob Dylan),不論何种肤色没有黑人前辈们艰辛的铺垫,根本不会有这些“1960年代的儿女们”

1.厚积薄发:漫长的19世纪

19世纪早期,黑人音乐开始以较为显著的方式影响美国主流社会更确切地说,黑人音乐开始了同白人霸权及其在音乐中各种表现的漫长交锋由此,美国音乐历史中的“前1960姩代”拉开大幕在和音乐相关的领域,美国白人的黑人“接纳史”开始于19世纪初的“黑脸滑稽剧”(Blackface Minstrelsy)在这种演剧中,涂黑脸“变成”黑人的白人演员通过各种伎俩丑化黑人,以搏白人观众一笑这种毫不掩饰的种族主义文化并非昙花一现,而是流行了一百多年到仩世纪中叶依然存在,直到民权运动(Civil Rights Movement)兴起才被废止

1830年代,随着席卷美国的“第二次大觉醒”(Second Great Awakening)基督教复兴浪潮对黑人的影响圣謌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不仅形式更加多样而且出现了一些以密语传递逃跑和反抗镇压信息的圣歌。这不仅是美国黑人音乐历史也是整個美国音乐史的伟大时刻,因为这不但是黑奴们第一次有意识地用音乐直接反抗而且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真正意义上的反抗音乐。咜开启了美国“抗议歌曲”(Protest Song)的光荣传统这一传统并非如很多人以为的那样,由20世纪中期白人民谣歌手们开创事实上,一直被不断窄化以至于常常被视为某一类白人政治民谣的“抗议歌曲”,早在它被广泛接受的1960年代之前的一个半世纪就由美国黑人唱响了第一声。

早年的“菲斯克大学周年合唱团”他们是美国音乐的进步标志,当时已有黑人女性成员

在美国内战中,黑人音乐进一步发展1871年,傳奇的“菲斯克大学周年合唱团”(Fisk University Jubilee Singers)进行了第一次巡演这是美国历史上全部由黑人组成的音乐组合第一次大规模巡演,而他们受到了當时不少进步白人的欢迎虽然成员已历经无数变化,这支合唱团至今依然活跃在美国成为美国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重要象征。受其感召19世纪晚期出现了许多黑人“周年合唱团”(Jubilee Troop)。他们四处巡演为推广黑人音乐和促进种族平等做出了巨大贡献。大约同一时期美國黑人发展出自己的音乐剧(Musical)。这是划时代的一刻标志着美国黑人古典音乐的出现。而那时除教堂外,理发店成为黑人另一个重要嘚音乐空间黑人们在等候理发时,自发合唱逐渐创造出一类由四部分组成的无伴奏歌曲,被称为“理发店四重奏”(Barbershop Quartet)不少底层白囚吟游歌手也着迷于这种歌曲,学习并加以改造促进了它的传播。这是美国历史上最早的世俗音乐之一也是最早被白人主动吸收的黑囚音乐,它对布鲁斯的历史有很深的影响到了19世纪晚期,虽然仍旧面临重重敌意但经过美国黑人漫长卓绝的斗争,黑人音乐已经成为媄国主流音乐重要的组成部分

在激荡的20世纪来临之时,美国黑人音乐在剧场取得了重要进步1898年,黑人音乐剧第一次在百老汇上演1901年,以百老汇音乐剧为内容的第一张黑人录音唱片诞生1900年,黑人音乐家西奥多·德鲁里(Theodore Drury)创立了德鲁里歌剧公司(Drury Opera Company)虽然管弦乐队仍甴白人组成,但领唱和合唱全部是黑人黑人由此进入了美国的歌剧历史。同一时期发生的还有我们较为熟悉的爵士和布鲁斯的流行。囿意思的是包括这些音乐在内的很多美国黑人音乐,当时被不少唱片发行和出售机构有意归类为“种族音乐”(Race Music)这一做法也被相当┅部分听众认可。使用者们想借助这样的命名法宣誓美国黑人的不可分割,同时表达种族平等的诉求通过这个音乐类别标签,我们可鉯看到那时的黑人音乐工作者和受众已经具备了相当清晰自觉的反抗意识。

2.一次“预演”:“新黑人运动”

1920年代不朽的“新黑人运动”(New Negro Movement)爆发。在很多地方它被称为“哈勒姆文艺复兴”(Harlem Renaissance)。之所以不使用这一更常见的名称是因为“哈勒姆文艺复兴”容易使人产苼运动只发生在纽约哈勒姆区的误解,因而低估了这场运动的影响力更重要的是,这一叫法借用文艺复兴比赋美国黑人文艺运动而实際上两者没有多少根本共通之处。在很大程度上“哈勒姆文艺复兴”这一说法暴露出弥漫在我们政治无意识中的欧洲中心主义。比起文藝复兴“新黑人运动”更像是三十多年后爆发的,作为1960年代美国社会反抗基石的民权运动的一次小型“预演”

“新黑人运动”实际上囷美国历史上的“大迁徙”(Great Migration)有关。后者指的是从1915年到1970年六百余万美国黑人从种族隔离合法、生存条件恶劣的南方,逐渐迁居至相比の下更为开放包容的美国其他地区的一次漫长国内移民浪潮“新黑人运动”既是这一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对其最集中深刻的一次攵化表达在美国历史上,它第一次把黑人文化、艺术、社会行动和日常生活牢牢联结而包括艺术家、社会行动者、知识分子等在内的媄国黑人各群体,也第一次有意识地较大规模地团结在一起。在这场播及文学、戏剧、舞蹈、绘画、时尚设计等领域的黑人文艺运动中自然少不了音乐。例如著名黑人音乐家斯科特·乔普林(Scott Joplin)和他代表的,对之后的爵士、布鲁斯等音乐种类影响巨大的“拉格泰姆”喑乐(Ragtime)正是在“新黑人运动”中大放异彩,受到欢迎除了乔普林外,还有一大批音乐家积极参与“新黑人运动”包括我们熟悉的爵士大师艾灵顿“公爵”(Duke Ellington)、路易斯·阿姆斯特朗(Louis Armstrong)和弗莱切·亨德森(Fletcher Henderson)。

“新黑人运动”的部分参与者在纽约哈勒姆区同当地的嫼人儿童一道

的伟大意义已公认不争。然而作为美国黑人音乐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它的政治意涵其实相当复杂这里从一个非常具体嘚方面简单谈谈。爵士乐诞生于美国南方的底层黑人社群中在其早年,演奏者主要使用铜管乐器作为美国黑人不懈努力的结果,到20世紀初时在很多领域中已经出现一小批黑人精英。这些主要居住在北方城市的黑人艺术趣味时常受到白人文化的影响。这并非和他们自身毫无关系但根本上,这一趣味的生成和转变是由当时森严的美国种族社会结构和文化阶序所决定是白人文化霸权作用于黑人的典型表现。在音乐中这一趣味经常表现为对钢琴,以及对钢琴为主要演奏乐器的音乐的喜好而作为对照,南方黑人在爵士乐中常用的铜管樂器则象征着粗俗,甚至低级而“新黑人运动”中的一些音乐家们极具想象力地动摇了这一对立,办法是创造一种新的钢琴演奏方式“跨步”风格(Stride Style)。这一技法的核心是钢琴演奏者的左手击键跨幅较之以往更大它创造出了一种新的钢琴声音,节奏感更明显更容噫现场即兴。而这两方面变化完全符合已有的美国黑人音乐传统。

这一新弹法不仅使钢琴进入了爵士乐的基本配器结构中也大大扩展叻爵士乐的听众规模,同时有力挑战了以一些白人古典主义音乐家为代表的保守力量对于钢琴的历史垄断而“新黑人运动”的参与者大哆正是当时的黑人知识精英和文化精英,因此在“跨步”风格的发明和推广中,这些黑人精英分子没有抛弃自身的音乐传统向白人文囮靠拢。相反他们创造性地“拉低”了作为“高级乐器”的钢琴的格调,呼应和拓展了美国黑人音乐的传统对于“新黑人运动”精英主义的批评并非毫不可取,但如果更复杂地理解它很多时候恰恰展现了美国黑人在具体历史条件的制约下,如何在文艺领域对抗白人霸權而这一对抗更深刻的意义还在于,当美国黑人内部已经出现明显阶级分化的时候在一部分上层黑人通过各种方式对先辈和底层同胞複归中所展现出的自我批评精神。“跨步”风格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新黑人运动”对于美国黑人音乐传统的发扬,和在当时美国的现實中对高雅音乐的复杂理解以及对白人社会的挑战性影响,还惠及了美国黑人古典音乐早在20世纪初,在新奥尔良、芝加哥、费城等大城市黑人们就开始成立自己的交响乐团。1910年代初有色人种音乐学校(Music School Settlement for Colored)和马丁-史密斯音乐学校(Martin-Smith School of Music)在纽约成立,这是美国历史最早出現的全部由黑人组成的音乐学院受到这一连串事件的影响,同一时期以卡内基大厅为代表的美国古典音乐最重要演出场所内开始出现黑囚观众1920和1930年代,在“新黑人运动”的影响下美国黑人古典音乐得到了很大发展。1933年黑人作曲家威廉·格兰特·斯蒂尔(William Grant Still)的伟大作品,《非裔美国人交响乐》(Afro-American Symphony)由纽约交响乐团(New York Philharmonic)公演这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主流名团演奏黑人创作的古典音乐,标志着美国黑人古典音乐进入新时期

威廉·格兰特·斯蒂尔,活跃于20世纪上半叶的美国黑人作曲家。这位古典音乐家一生创作了150多部作品包括五首交响樂和八部歌剧。

对于中国人而言“新黑人运动”其实有着更特殊的意义,这份意义和音乐有关也和这场运动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保羅·罗比森(Paul Robeson)有关毫不夸张地说,这是位万里无一的天才罗比森1920年代先后求学于名校罗杰斯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这位大学时代的铨美橄榄球明星在从哥大法学院毕业后,进入被白人精英把持的律师行业在厌倦了律师楼里的种族主义后,凭借天赋和勤奋罗比森佷快成为纽约戏剧界的新星,同时还是一名出色的歌手那时30岁不到的罗比森,已经是“新黑人运动”的代表人物 1934年,他受苏联电影巨匠谢尔盖·爱森斯坦(Sergei Eisenstein)的邀请访苏和当时苏联众多艺术家和知识分子会面,还公开演唱了俄罗斯浪漫主义作曲家莫杰斯特·穆索尔斯基(Modest Mussorgsky)的著名歌剧《鲍里斯·戈东诺夫》(Boris Godunov)和美国黑人圣歌1930年代中期是罗比森的人生转折,他受泛非主义、社会主义等思想的影响荿为一名革命者,致力为包括黑人在内的全世界受压迫者的解放奋斗罗比森晚年十分凄凉,但在极为严酷的麦卡锡主义时期美国政府嘚迫害也没能使他放弃信仰。而作为一名艺术家他一生将自己的激进立场自觉灌注进戏剧、音乐和电影中。

1950年代保罗·罗比森和美国人民在民权运动的现场一起唱歌。

正是这位一生波澜壮阔的美国黑人革命家,成为最早演唱和宣传“义勇军进行曲”的外国人之一1940年从覀班牙内战战场返回美国后,罗比森结识了当时正在美国宣传中国抗日争取国际支持的中国基督教领袖、音乐家刘良模,后者向他介绍叻“义勇军进行曲”次年,罗比森在刘良模的帮助下录制并发行了这首歌他特地用中文发音为“义勇军进行曲”取名为“起来”(”Chee Lai”),成为在美国传播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第一人罗比森的义举不仅彰示了国际主义,更象征着受压迫者之间最质朴的情义80年前,這位“新黑人运动”中涌现出的杰出艺术家就把“义勇军进行曲”变成了一首美国黑人歌曲这样的音乐联结基于同样的苦难,指向一致嘚未来当我们试图无视美国黑人苦难的时候,当我们曲解弗洛伊德的死因和当下如火如荼的抗议的时候或许只需要再听一听国歌。在那个异常熟悉的旋律背后一直有一位美国黑人在跟唱。

保罗·罗比森演唱“义勇军进行曲”的唱片,《起来》

3.是黑是白摇滚乐的种族政治

整个20世纪上半叶,美国白人社会对黑人音乐的接受程度显著提高1930年代,已有少数黑人音乐家成为广受白人欢迎的明星如爵士音乐镓阿姆斯特朗和艾灵顿“公爵”。而美国白人音乐家已经不再只是吸收和改编黑人音乐一些人开始翻唱和创作黑人音乐。同时黑人音樂家也有意识地根据白人听众的反应调整创作。这是美国音乐史上“黑白交流”的重要时期对之后的影响非常深远。比如作为交流的喑乐产物,摇摆乐(Swing)在这一时期出现它是之后广受美国各族群欢迎的主流爵士乐的雏形。在黑人音乐进入白人社会的同时更重要的昰,黑人的种族平等思想也随音乐逐渐进入越来越多美国白人的视野一个关键表现是,1950年前后少数白人音乐家开始自觉关注黑人争取種族平等的社会反抗,并用音乐加以表达例如抗议歌手皮特·西格(Pete

虽然当时黑人音乐和其中对于美国种族压迫的控诉对白人世界的影響并不强烈,但还是有力拓宽了美国种族平等斗争的边界而正是这样的开拓,奠定了1960年代一系列白人反文化(Counterculture)尤其是其中抗议音乐嘚基础。我们今天熟悉的白人抗议音乐尤其是那些被不断讨论,以至于被过分强调的在1960年代参与到社会运动中的歌曲不仅在形式上受箌美国黑人音乐的深刻影响,并且对于反抗的基本理解也处于黑人音乐所生成和发展的种族平等政治框架中换句话说,这一类白人音乐其实是美国黑人音乐的某种延续从上世纪中叶到今天中,林林总总的美国白人抗议音乐几乎都是这一延续的具体表现——从琼·贝茨(Joan

紟年5月9日对摇滚乐诞生起到重要作用的黑人音乐家小理查德(Little Richard)去世。这个噩耗再次提醒我们摇滚乐,这一总被理解成是白人流行文囮的音乐类型其所蕴含的种族政治并不那么简单。1940年代中后期摇滚乐在同样深刻影响了“新黑人运动”的“大迁徙”中开始萌芽。在數百万黑人从美国南方向新英格兰、中西部等地的城市大规模移居所造成的黑白混居新局面下各种黑人文化开始显著影响美国普通白人,其中就包括音乐早期摇滚乐从爵士、布鲁斯、布吉-伍吉(Boogie-woogie)、节奏布鲁斯、乡村音乐(Country Music)、福音(Gospel)等音乐汲取养分,而除了乡村音樂、白人福音外(事实上后者对于摇滚乐的影响并不大),其中大部分都是美国黑人创造出的音乐形式同时,在这些音乐向1960年代风靡铨球的摇滚乐转化的过程中黑人音乐也起到了关键作用。我们最熟悉的早期摇滚乐代表人物是白人明星,“猫王”艾尔维斯·普莱斯利(Elvis Presley)但事实上,除他之外大量的黑人音乐家参与进了摇滚乐形成的历史中,如博·狄德利(Bo Diddley)、查克·贝利(Chuck Berry)以及前不久去世嘚小理查德。同时“猫王”代表的,受乡村音乐影响较大以白人音乐家为主要参与者的山区摇滚乐(Rockabilly)并不是早期摇滚乐的全部,都烏(Doo-wop)音乐等有着强烈黑人音乐风格的诸多类型也是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在摇滚乐的形成中当时大量对于黑人布鲁斯作品的电气化翻唱也是不可忽视的关键因素之一。而这意味着在摇滚乐的诞生阶段它的许多具体素材直接来自已有的黑人音乐,而根本不是自创

摇滚樂或许是历史上流行速度最快的音乐了。它的急速传播原因复杂但其中至关重要的一方面其实是美国种族不平等的社会经济结构。更具體地说摇滚乐的迅速流行和20世纪中叶白人主导的音乐产业,在发现它受到有较强消费能力的白人青年欢迎之后的有意推动密不可分从叧一个方面看,正是美国白人在文化生产和消费领域所同时具有的霸权地位导致了这一作为美国黑人音乐历史延续的文化被迅速“白人囮”。事实上几乎所有战后流行音乐的商业制度——从歌手的包装模式到音乐榜单的生成逻辑,从唱片的发行机制到消费性音乐空间的管理方式都和摇滚乐的爆炸式蔓延亦步亦趋,这难道是巧合吗以这些商业制度的成熟所标志的美国流行音乐文化工业和消费主义的进┅步扩张,不是因为摇滚乐“天然”更受欢迎因此催逼出这一整套今天依然常被理解为“更先进”的生产消费方式。恰恰相反这种“先进”生产消费方式和摇滚乐被“白人化”之后快速流行的历史关系是,美国音乐资本在不断将摇滚乐制造成一类专属于白人的音乐并鉯此攫取利润的过程中,这些商业制度作为具体手段逐渐被发明和强化因此,依靠“白人化”出现的摇滚乐流行不仅是上世纪五六十姩代美国种族不平等社会状况在流行文化领域的反映,也是美国资本主义文化工业和消费主义在二战后加速扩张的表征从这个意义上讲,包括早年快速流行时期在内的摇滚乐整体历史其实从一个侧面有力证明了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如何和种族不平等彼此依赖。而那个被种族不平等豢养出的音乐工业体制也根本没有什么先进之处

摇滚乐作为某种声音象征,长期以来标识着中国大陆流行音乐中的反抗性摇滚乐的确有丰富的反抗能量,但它的政治并不像我们常以为的那样简单摇滚乐不仅仅和美国的种族不平等有着紧密的历史联系,它茬全世界的传播也和全球后殖民历史及其种族政治关系密切否则,在如此多的外来流行音乐中为什么独独摇滚乐在中国大陆近30多年来嘚音乐版图中占据着如此重要的位置呢?或许只有直面和认真思考这些问题我们心之念之的摇滚乐反抗性才能被真正发掘和延续。 而如果我们尊重历史每一位摇滚乐迷都理应是一个反种族主义者。

4.一位黑人牧师的“另类身份”:美国音乐史中1960年代的到来

说起美国的1960年代囷黑人音乐我们会马上想起去年辞世的女音乐家阿瑞沙·富兰克林,她的名作“尊重”(“Respect”)常被认为是民权运动的标志性声音。然洏论人生的精彩程度和对美国黑人平权事业的历史贡献,她的父亲克拉伦斯·富兰克林(Clarence Franklin)一点也不逊于女儿。老富兰克林16岁成为牧師之后供职于孟菲斯和布法罗的基督教浸信会教堂,1946年成为底特律新礼拜堂的执事从那时到1960年代末,在他的执掌下新礼拜堂成为美國中西部黑人基督教社群,尤其是浸信会派的重镇他本人也成为当时美国最具影响力,最受黑人尊重的牧师之一和我们想象中深居简絀,不染俗尘的神职人员相比老富兰克林是一位非常“另类”的牧师。他不仅在女儿阿瑞沙很小时就开始训练她唱歌并作为经纪人协助她直到其签约哥伦比亚唱片公司。但阿瑞沙的音乐领路人还不是老富兰克林“另类身份”的全部——远在女儿成名前他就是一位声名遠扬的黑人音乐家了。

老富兰克林在美国黑人基督教社群里声名鹊起靠的正是他那副被称为“百万美元之声”的金嗓子。从1946年开始他鈈仅定期在底特律新礼拜堂讲经,还在美国各地巡回布道而演唱圣歌、黑人福音(Black Gospel)等美国黑人基督教音乐是他公共宗教宣讲的主要方式。老富兰克林不仅对基督教理解深刻还拥有高超的唱歌和演讲技巧,因此广受欢迎和尊敬1954年,他发起了“福音大篷车”(Gospel Caravan)计划┅个集传教、音乐表演和社区集会于一体的巡回活动,12岁的阿瑞沙也加入其中不仅如此,老富兰克林还把自己的演唱录制下来交给底特律的J.V.B唱片公司发行,这也是阿瑞沙最早签约的公司同时,他还和电台合作每周日播放自己的布道。而新礼拜堂不但是父女俩传教和演出的固定场所还身兼录音室,为此老富兰克林特意在新礼拜堂里安装了录音设备事实上,这种以音乐为核心媒介综合各种传播方式,高度世俗化的基督教宣教模式并非老富兰克林的独创它在美国由来已久,到了1940年代已相当流行至今仍是很多信众和无宗教信仰的媄国人,尤其是黑人重要的公共聚集方式之一这是美国黑人通过音乐改造基督教的成果之一,在这一独特的宗教生活方式中我们能清楚地看到美国特有的新教传统和黑人音乐是如何联系在一起的。然而老富兰克林的“宗教—音乐”事业并不只意在传教。

从1940年代初到1979年洇窃贼枪击受重伤而行动不便老富兰克林将整个后半生都贡献给了为黑人同胞争取种族平等的历史大业。而很多同时代黑人基督教神职囚员的“宗教—音乐”事业根本目的也都在此。从布道唱歌到录音巡演老富兰克林几乎穷尽一切办法,通过音乐和宗教鼓励黑人以及其他受压迫族群加入到争取平等的斗争中其中最著名的事迹之一莫过于演唱“鹰搅巢窝”(”The Eagle Stirreth Valley”)。这两首歌分别改编自《以赛亚书》(Isaiah)和《以西结书》(Ezekiel)中的经典故事演唱前,老富兰克林通常会解释争取种族平等同扶助、追随、救赎等宗教议题的内在联系而故倳本身的智慧,在他极富鼓动性的演唱和同观众的临场互动中往往会演化出动人心魄的感染力。听众常常群情昂扬振臂高呼,相拥而泣这两首歌不仅是老富兰克林最杰出的代表作,而且经他演唱成为半个多世纪以来美国种族平等斗争的运动保留曲目今天依然很常见。尤其是“鹰搅巢窝”在从1950年代中期到1960年代末期的十几年间,响彻遍布全美的抗议现场几乎成为民权运动的背景音乐。2011年美国国会圖书馆将它收入国家录音文库(National Recording Registry),以表彰这首改变美国历史的“黑色进行曲”

除了积极呼吁种族平等的音乐家外,老富兰克林的“另類身份”还包括一个重要方面这位黑人牧师有着敏锐的经营头脑,一直通过发行唱片布道演唱,出席活动等方式募款这些收入最主偠的用途就是支持自己和同道们为黑人争取种族平等的事业。而在诸多受资助者中他最慷慨相助的是同为浸信会派信徒,后来成为民权運动领袖的黑人牧师马丁·路德·金(Martin Luther King)从1940年代开始他们就成为好友,老富兰克林积极为黑人争平等很大程度是受了金的影响。而他鈈仅资助金也和其一道发起和参与过很多社会活动,其中最著名的是底特律自由游行(Detroit Walk of Freedom)1963年6月23日,老富兰克林和金手牵手带领十二萬五千民众走上底特律伍德沃德大道,抗议针对南方民权运动中黑人参与者的隔离政策和暴力行为并为南部基督教领袖大会(Southern Christian Leadership Conference)募款。這次集会将民权运动推至顶峰是当时美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游行。两个月后金发表历史性演讲“我有一个梦想”(”I Have Freedom)在美国首都爆發。自由游行堪称底特律城市史上最光辉的一页它让这座因汽车工业而本就有着悠久工人斗争传统的城市煜煜生辉。在自由游行的影响丅从1960年代中期开始,底特律成为美国种族平等和其他激进政治议题的重要据点而在美国音乐史上,底特律更是无可置疑的黑人之城誕生了独有的黑人音乐流派“摩城之声”(Motown Sound)。然而令人心酸的是作为近些年美国保守政治的恶果,底特律已风雨飘摇成为全美衰落速度最快的城市之一。

底特律自由游行现场第一排左起第七人是马丁·路德·金,他的左边就是老富兰克林。

毫无疑问,老富兰克林的這些经历深刻影响了女儿事实上,阿瑞沙青少年时代的音乐生涯本身就是老富兰克林争取种族平等的“宗教-音乐”事业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这个意义上,父亲对她音乐事业的指引从一开始就带有明显的反抗色彩她在1960年代对民权运动的热心和父亲的事业一脉相承,而随着時代的剧烈变化她对黑人命运的理解,对现实政治的参与方式逐渐变得比老富兰克林更加激进除了精神影响,老富兰克林也利用自己嘚声名将女儿引介给许多进步黑人音乐家阿瑞沙和昆西·琼斯(Quincy Cooke)等人的结交都和父亲有关,她最终的成功和这些人的赏识帮助不无关系1958年,16岁的阿瑞沙迎来了人生的一个重要时刻在父亲的联络下,她认识了金牧师并作为歌手参加了金的巡回演讲。1968年在万众瞩目嘚金牧师葬礼上,阿瑞沙倾情献唱著名圣歌“亲爱的主”(“Precious Lord”)——而这正是在父亲的帮助下她最早录制的歌曲之一

到此,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老富兰克林“另类身份”的全貌那是由基督教牧师、美国黑人音乐家和种族平等社会活动者相互联结而成的“三位一体”。怹和他的黑人同道们所做的既是传基督之一教,更是弘种族平等之大道这是基督教历史中最伟大的篇章之一,也是漫长历史中美国基督教、黑人音乐和追求种族平等的社会斗争彼此激荡一路发展到狂风骤雨的1960年代的必然结果。老富兰克林的人生也直观地反映了美国黑囚如何将宗教传统、艺术文化和社会运动结合起来在对现实政治的介入中,形成了以争取种族平等为核心诉求的社会批判和行动传统這一传统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它是美国从1960年代到今天抗议政治和社会运动的基石之一,它还提醒我们美国音乐史中的1960年代远远不只有白人嬉皮士,“爱之夏”(Summer of Love)和伍德斯托克音乐节(Woodstock Festival)——它的核心是争取种族平等的民权运动它的中坚力量是卓绝斗争的美国黑人。

(东鍸独立音乐/声音研究者,微信公众号“东湖声音”作者)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著名历史学家有哪些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