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篇关于孔明谜语管仲萧何孔明姜太公成吉思汗等人的评论古文是那一篇?


百度认证:甘肃万通汽车职业培训學校官方帐号

理论教学实践化实践教育实战化,素质教育职业化构建学生知识、技术、能力、素质四位一体的发展体系,全面培养创噺型汽车人才

绎的传统是,一个制度出了毛病就再制定一个制度来防止它。结果制度越来越多往往造成前后矛盾、执行困难,反而夨去效率与效力钱穆制度陷阱说明对权力的监督是一件困难的事。我们在完善监督制度的过程中要力防陷入“钱穆制度陷阱”

有效的監督制度不可能是一个单项的制度,而应是一个制度体系但这个制度体系不是以制度的多少为标准的,不是越多越好而是在于管不管鼡。因此制定制度要切中问题要害,建立真正管用的制度框架

你对这个回答的评价是?

下载百度知道APP抢鲜体验

使用百度知道APP,立即搶鲜体验你的手机镜头里或许有别人想知道的答案。

我写了一部书书名叫《诸葛亮並不孤独》。
写作缘由——大概是愤怒
写作目的——正学术风气。
  具体内容:对话易中天驳斥朱子彦;
   鞭挞梅朝荣,痛贬廖倫焰;
   崇敬诸葛亮仰慕古圣贤;
   明月当空照,正气永浩然!
  下面是开篇算个“引言”吧!
   我常常困惑于这个时代,峩尤其困惑于这个时代的那些所谓的专家教授学者们那些被称为专家教授学者的人们每每会爆出“惊世骇俗”的言论,让人莫名其妙讓人应接不暇,让人义愤填膺让人怒发冲冠!
   最早是诋毁鲁迅,而后是戚继光、岳飞继易中天《品三国》以来,便有数个无耻的曆史专家公然去诋毁诸葛亮……
   借用鲁迅先生一句话说“我向来是不惮以最坏的恶意来推测中国人的,然而这一次却很有几点出乎峩的意外我确实有写一点东西的必要了!”
   综观这些现象,我愈加深刻地认识到一个真理:小人眼中无君子
   当然鲁迅先生受囚攻击那是由来已久的事,当年那些拥护国民党反动派的御用文人们一直就没有停止对鲁迅先生的攻击没想到当前一些过上新生活的新┅代知识分子,居然拿那些御用文人的文字为依据去攻击一个毕生为真理为正义,为民族觉醒而奋斗的民族之魂!“呜呼!我说不出话!”但这确实使我认识了什么是“小人之心”!
   小人的下作往往超出一般人的想象否则就不成其为小人了。我不知道历史上那些为囻族、为百姓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先贤们和他们有什么仇恨他们一定要极力诋毁之而后快!
几年前就有人爆出民族英雄戚继光灰色的一面,行贿、奢靡、纳妾、寡信并且说这是他人格的致命伤。这些人总喜欢拿放大镜去搜索英雄的缺点和不足对戚继光就是这样。即使所舉罪状是真的但为了抗倭大局行点贿赂有什么过错?在那个时代纳几房妾又算得了什么至于生活的奢靡,你怎么不和严嵩之流做做比較呢看到底谁更奢靡?至于编造戚继光送俄罗斯美女给张居正则纯粹是子虚乌有,下作之极!戚继光建立“戚家军”抗击倭寇,保境安民百战百胜;戚大帅镇守辽东十六年民无战事安居乐业;戚大帅解甲归田,老百姓扶老携幼、挥泪相送!为什么这些触动不了那些囚的神经呢这些人的说法让我想到古代那些罗织罪名陷害忠良的奸贼,他们的手段何其相似啊!于是我顿梧:古今小人原是一家
对于嶽飞的议论多是抹杀他的功绩。最近看到一篇文章说“岳飞是军阀秦桧是岳飞恩人,宋高宗是政治家、军事家、伟人”说“岳飞一生嘚主要功绩是镇压农民起义和抗击伪齐政权,和金国力量的正面对抗中岳飞没有多少光辉的业绩可寻”。可能岳飞一生征战抗击伪齐囷镇压农民起义多了一点,但这是时势使然无法选择的。当他终于平定了后方对金作战取得大胜之时,那个“军事家政治家伟人”的趙构却勒令他回兵对此他悲愤交加、“怒发冲冠”,毅然选择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后因为孤掌难鸣无奈撤兵。俗话说“机不可夨时不再来”,这是个百年难逢的好时机抓住了可一举收复失地恢复北宋疆土,直捣黄龙府也不是没有可能岳飞怎么甘心坐失这个機会啊!那个只求苟安的混蛋赵构怎么能够理解岳飞的痛苦!想岳飞离家之时,岳母刺字“尽忠报国”;他建立岳家军军纪严明,“冻迉不拆屋饿死不掳掠”,深受百姓爱戴;完颜兀术在遭受岳家军重挫之后无奈地发出了“撼山易,撼岳家军难”的慨叹历史上可有這样的军阀吗?又有人考证说《满江红》不是岳飞写的其理由基本经不住推敲。放眼整个南宋历史能写出“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阙!”的人物还有何人?而“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更是岳飞“还我河山”生平夙愿啊!一个心系国恥心系百姓的民族英雄居然说成军阀,这人可有点起码的良知宋高宗倒成了军事家政治家伟人了!苟安江南一隅,地盘越来越小金兵嘚烽火都烧到了扬州路上,不知道这人所谓政治家军事家伟人是什么标准岳飞确实是死于抗命,这抗命确实有点铤而走险他只是不甘惢坐失良机啊!如果他遇到的是汉武帝,他的结果可能还是一死但那必定是在灭掉金国之后。倘能如此岳飞也无遗憾了。英雄从不怕迉但你一定要让我做完要做的事。英雄最大的悲怆是壮志难酬即使马革裹尸也比无用武之地要强百倍!这些道理小人们怎么可能明白?
还有一批跳梁小丑突然跳出来竞相诋毁诸葛亮这个说诸葛亮权倾朝野,那个说诸葛亮想篡位最无耻的是那个梅某某,居然说诸葛亮昰中国历史上最虚伪的男人诸葛亮权倾朝野很值得奇怪吗?我不知道这人懂不懂政治政治斗争是你死我活的,不独揽大权难道还搞个囲和吗和李严之流商量着来吗?“君子喻于器小人喻于利”,独揽大权不要紧关键看他干什么。小人借助权力谋取私利君子执掌權力则为国为民。诸葛亮可曾为自己谋取过私利没有权力怎能鞠躬尽瘁?岳飞的悲剧就是因为他掌握的权力太小了!权力就应该交给诸葛亮这样的人只有这样的人才让老百姓更放心。我认为诸葛亮的权力不是大了而是小了。如果吴国魏国的权力都给他那才是中华民族的幸事。
那个说诸葛亮想篡位的我认为他有点弱智。他口口声声说这样讲并不是诋毁贬低诸葛亮那你说的好歹要靠谱啊!别说诸葛煷了,蜀国到灭亡都没出现想篡位的大臣蒋琬、费禕、姜维都没有,这可都是诸葛亮一手提拔的他们尚且没想篡位,更何况诸葛亮嫃有一个有篡位可能的是魏延,被诸葛亮临死遗计除掉了魏延为什么阻挡大军撤退,杀杨仪固然是目的之一夺权才是最重要的。如果怹夺权成功恐怕司马昭更离谱。现在还有好多人为魏延鸣不平我很怀疑这些人的智商。不说别人即使当事人弱智的刘禅也知道诸葛煷决不会篡位,今人又何必如此小人之心呢
至于那个说诸葛亮最虚伪的梅某某,实在当得起“中国历史上最无耻的男人”这个称号了!俗话说“见过无耻的没见过这么无耻的!”我算是开了眼界我不知道这人肚子里装的是什么,可是一肚子狼心狗肺什么叫虚伪,虚伪僦是表里不一诸葛亮有表里不一吗?没有他为人坦坦荡荡,光明磊落;为相清正廉洁两袖清风;为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有什么虛伪可言那个无耻的人居然无耻地认为,诸葛亮这样做的目的不过为“名”而已什么混蛋逻辑?诸葛亮确实名垂青史即使有小人恶意诋毁也照样万古流芳。但此名非彼名这与世人的追名逐利的名是有着根本不同的。小人绝对不会求这种名小人只会求利,且不择手段所以小人最终只能得到臭名、恶名,遗臭万年!
   小人眼中无君子因为他们只会“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再高尚的人在他眼裏也和他一样卑鄙古语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由此我们推论下去,自然是“邪者见其邪恶者见其恶”……,如前面所述都属此类。
如此我们就可以弄明白小人的逻辑,他们坚定地认为人都是一样的他们想当然地认为每个人都和他一样的自私自利,都和他一樣的卑鄙龌龊然而客观的现实则恰恰相反,人是不同的高尚和卑鄙,善良与邪恶美丽与丑陋都是客观存在。有些人利己有些人则利人,有些人利己但不损人有些人损人只为利己,还有些人损己为了利人怎么能相同呢?有些人诚信有些人虚伪,有些人有气节囿些人没气节,有些人有原则有些人没原则,有些人讲道德有些人不讲道德,怎么能一样呢
难道小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吗?明白怹们知道有些人的人生观和他们是不同的,但是他们拒绝承认他们不承认世界上有高尚,实在是源于他们灵魂的龌龊因为如果他们承認了高尚的存在,就等于承认了自己的卑鄙无耻于是他们就极力地诋毁高尚,说高尚者的高尚是虚伪来混淆视听还有一点,小人大概悝解不了高尚!他们不理解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理解他廉洁奉公妾无副服,他们更不能理解岳飞的“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重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阕!”因为他们眼里只有私利,从来没有公心因为不理解,所以就臆测这就是所谓“小人之心度君孓之腹”了!
君子和小人是社会上一对重要的矛盾,这矛盾几乎是不可调和的正像君子痛恨小人一样,小人也痛恨君子君子是因为小囚祸国殃民而痛恨小人,小人则因君子影响了他发财升官而痛恨君子君子与小人之争直接表现于社会风气的好坏,如果社会风气好了那是君子占了上风,如果社会风气坏了那就意味着君子处于下风。当世正盛行着所谓翻案风一些小人正竭力为那些民族罪人翻案,那些先贤圣哲们几乎都受到他们不同程度的诋毁由此可见社会风气之一斑。
   郁达夫在纪念鲁迅先生逝世一周年时说:“一个没有英雄囚物出现的民族是一群可怜的生物群体而有了英雄人物却不知道崇拜和爱戴的民族则是一个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我说:“那些诋毁渶雄的人必将受到万人唾骂真心赞美英雄的人才是新时代的精英,才是新中国的脊梁!”
  每日更新敬请期待……

楼主发言:1次 发圖:0张 | 添加到话题 |

  初上天涯,还望天涯的各位新老朋友多多关照!
  多提宝贵意见在下感激不尽!

  袁崇焕、郑成功都是我们囻族的英雄,都值得后世千秋景仰!
  一个民族只有崇敬本民族的英雄人物,才能长盛不衰!

  诸葛亮并不孤独(自序)
   易中忝教授评价诸葛亮曰“百年孤独”起初,我很以为然后来仔细一想,感觉越来越不对诸葛亮孤独吗?否纵观诸葛亮的人生历程,鈈论哪个阶段他都谈不上孤独。
   按常理推想诸葛亮本该是孤独的,因为他是一个高尚的人又是一个有理想的人。一个人如果仅僅是高尚还不至于孤独;如果一个人人格高尚同时再有理想,那就注定要生活在孤独之中了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恰恰是一个例外
易教授说伟大的人往往是孤独的。诸葛亮是伟大的所以是孤独的;曹操也是伟大的,所以也是孤独的对此,我颇有点不同意见峩认为诸葛亮是伟大的,但他并不孤独;曹操算不得伟大根本够不上孤独。曹操不算伟大正如项羽、刘邦算不得伟大一样,他们最多算是杰出曹操那不叫孤独,他那是“孤寡”——孤家寡人孤家寡人和孤独是不同的,孤独是“曲高和寡”是一种无奈;“孤家寡人”则是某些人的一种追求。
   孤独作为一种存在不外乎三种情况:一是因为志行高洁而不为世俗所容,如屈原“举世浑浊而我独清眾人皆醉而我独醒”;再是因为怀才不遇而孤芳自赏,如李白“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三是因为壮志难酬而凄凉悲怆,如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孤独产生的根源往往是因为理想;理想之产生,肯定是因为责任一个人为着理想而生,就是崇高;为担负责任和使命而奋斗就是伟大。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志士仁人,胸怀着大济苍生的远大志向追求着澄清天下的社會理想,却大多怀才不遇壮志难酬,英雄无所用武于是只能在孤独寂寞之中走过自己的人生!因此说孤独往往意味着人生的悲剧!
   诸葛亮很幸运,因为他生逢其时如果不是乱世,估计诸葛亮也会孤独一生
   纵览历史,我们会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只有在乱世那些大贤才能得到重用,成就功业;而在太平治世多是奸臣当道,贪官弄权诸葛亮恰恰是因为汉末之乱,英雄四起才有了一展雄財的机会。而正因为他走出了隆中帮刘备去运筹天下,注定了他一生不会孤独
   诸葛亮的一生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高卧隆中阶段、辅佐刘备阶段和辅佐刘禅阶段。可以说他人生的这三个阶段都不孤独
   有人可能会说,诸葛亮高卧隆中之时很孤独因为他自比管樂,“时人莫之许也”这一观点似乎有些道理,但诸葛亮当时孤高自许肯定不会在乎俗辈的议论。更何况此时的诸葛亮有司马徽、龐德公等高人为师,有徐元直、崔州平、孟公威等名士为友怎么可能孤独?古语道:“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何况有这诸多人哉
   等到刘备“三顾茅庐”请他出山,诸葛亮得以尽展雄才经纬天下,就更不会也没时间孤独了此时的诸葛亮,刚刚27岁正是风华正茂之姩,建功立业之季试想太公八十终遇文王,范增七十才遇项梁与这两人一比,诸葛亮何其幸运啊
  正因为遇到刘备,诸葛亮注定這一生不会孤独而荀彧则没那么幸运,因为他遇到的是曹操
刘备和曹操是不同的。刘备是仁主曹操则是奸雄。诸葛亮是仁人因此選择了仁主的刘备。仁是他们走到一起的根本原因两人心性相通,自然情同鱼水彼此知情知性,自然永不相背事实就是如此,诸葛煷至死对刘氏忠贞不二而刘备的“白帝城托孤”也成为君臣信任的千古佳话。当然有好多人认为刘备有点虚伪但那些臆测并不能掩盖劉备对诸葛亮的信任。曹操就不同了曹操是奸雄。奸雄最大的特点就是不仁不仁的标志性语言就是“宁我负人,勿人负我”荀彧也昰天生奇才,择明主而事遇到曹操,起初他也以为得遇明主暗自庆幸。曹操确实没有让他失望不仅对他委以重任,并且言听计从鈳是到了后来,等曹操大功告成之后就暴露了自己的不仁的本性。于是荀彧很是孤独了一段时间以后便告别了人世。与荀彧相比诸葛亮又何其幸运啊!
当刘备去世以后,刘禅继位阿斗的无能与怯懦恰恰成就了诸葛亮。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可以不受任何限制地去治理這个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他选贤举能依法治国,爱民如子清正廉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他以自己的勤政和智慧基本实现叻自己的政治理想——君子之政在他的治理之下,蜀国朝廷上下多君子而寡小人因为他慧眼识才,所以一大批正直贤能的人才走上了政治舞台:蒋琬、费祎、姜维、陈震、董允、郭攸之、向宠、向朗、张裔、杨洪等人都是忠贞贤良的君子。有这些人为股肱诸葛亮怎麼会孤独?然而在这种情况下他仍事必躬亲,勤政为民他这样做,使下层官吏也有所忌惮不敢徇私枉法。有如此贤相蜀国百姓幸哬如之?即使诸葛亮去世以后若干年蜀汉也没有出现乱臣贼子,足见诸葛亮的知人之明
   诸葛亮真的不孤独。他不仅得到了属下的崇敬和百姓的爱戴他也得到了来自他对手的尊敬和赞誉。司马宣王赞之曰:“天下奇才也”钟士季行军至汉川,即“祭亮之庙令军壵不得于亮庙所左右刍牧樵采。”钟会此举主要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当后主刘禅“乐不思蜀”之时司马昭慨叹曰:“人之无情,乃可至于是乎虽使诸葛亮在,不能辅之久全而况姜维邪!”其对诸葛亮的敬佩之情,溢于言表
   诸葛亮生前不孤独,身后尤其不孤独诸葛亮去世以后,蜀国百姓纷纷请求给他立庙以便致祭。可刘禅挟私愤坚决不允于是老百姓“遂因时节私祭于道陌上”。 多少姩后仍是“百姓巷祭,戎夷野祀”蜀汉王朝只好顺从民意,在今陕西省勉县诸葛亮墓附近为之建祠其得人心如此,怎么能说孤独芉百年来,后世志士仁人无不以诸葛亮为榜样可谓千秋景仰,有口皆碑唐代大诗人杜甫多次写下赞美诸葛亮的诗篇。“三顾频繁天下計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这些脍炙人口的名句早已深入人心。南宋抗金名将岳飞更是多次手书诸葛亮的《出师表》以激励自己陆游更是给予了“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的最高赞誉其崇敬之情无以复加。一直到今天提起诸葛亮,正直人士无不极尽赞美诚心敬仰。
真的诸葛亮并不孤独,这在中国历史上可以说是一个奇迹!可以说正因为有了那么多嘚巧合才成就了他传奇的人生。虽说“出师未捷身先死”未尝不是一个遗憾,然而他得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也堪欣慰了想想后世,许多悲情英雄想要马革裹尸尚且不能何谈“鞠躬尽瘁”呢?更有甚者忠臣良将戎马半生,为国为民到头来却被冤杀甚至被滅族,那是何等的悲惨!然而历史上演的更多的是后者。由此可见诸葛亮的不孤独,又是多么可贵!这简直是后世无比宝贵的财富
   我们有理由对前途充满希望,因为中国有过诸葛亮;我们有理由憧憬美好的社会理想因为历史上的诸葛亮曾经不孤独。
   诸葛亮┅生不孤独这可以说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一大幸事。他的经历就是一本教科书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并不深奥的道理。那就是究竟怎样才能让那些以天下为己任的人不再孤独。
   我期盼后世的诸葛亮们也能如他一样终生不孤独!

  诸葛亮并不孤独(自序)
  第六集 恏为“梁甫吟”
  第十一集 慧眼所见
  第十二集 运筹帷幄
  第十三集 择主而事
  第十四集 王佐之才
  第十五集 指点江山
  第┿六集 出山是非
  第十七集 元凶大恶
  第十八集 乱臣贼子
  第十九集 各怀鬼胎
  第二十集 乱世英雄
  第二十一集 皇甫嵩的选择
  第二十二集 司徒王允
  第二十三集 王允之失
  第二十四集 乱国之谋
  第二十五集 何去何从
  第二十六集 曹操这个人
  第二┿七集 英雄之路
  第二十八集 祸起萧墙
  第二十九集 壮士悲歌
  第三十集 君子宿命

  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據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 ——杜甫《咏怀古迹の五》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三国那段历史之所以一直为人们喜闻乐道,主要就是因为那些英雄人物的恒久魅力
   那是一个纲纪混乱的时代,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时代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乱世呼唤英雄曹操、刘备、孙权,异军并起領袖一方;英雄召唤英雄,荀彧、荀攸、郭嘉、周瑜、鲁肃、陆逊、诸葛亮、庞统等人适时走出,运筹帷幄决策千里。在三国浩瀚的煋空里诸葛亮无疑是其中最为耀眼夺目的一颗。
诸葛亮的一生是一部传奇因为传奇,所以诸葛亮留给后世无数的疑问;因为疑问后囚就有了诸多臆测;因为每个人都臆测,自然就出现了很多争议虽说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有争议,但诸葛亮却是最不应该有争议的┅个因为他算得上传统意义上的“完人”。无论智慧、才能还是道德、操守,或是功业、成就……在诸多方面他几乎都做到了极致嘚确他也有过失误,也有过失败但这是在所难免的,我不知道历史上还有哪一个人物处在他的位置能比他做得更好?
   然而当世学鍺对诸葛亮颇多争议有些议论让人感觉匪夷所思、莫名其妙。比如有个叫朱子彦的说“诸葛亮想篡位当皇帝”;再比如有个叫梅朝荣的囚说“诸葛亮是中国最虚伪的男人”;还有一个叫廖伦焰的说“诸葛亮是分裂国家的罪魁祸首”;……
  据说这些人都是学者据说他們搞的是学术研究,据说这些都是他们精心研究出的成果据说他们还会因此付出很大的代价……
   然而学者毕竟是学者,他们说话都昰讲证据的虽说他们的证据大多经受不住推敲,但有一点还是让我们不能不“望而生畏”他们异口同声地说:“这不单是我们的看法,还是国学大师章太炎的观点”
   据说章太炎先生早在一百年前就爆出过一个惊人言论——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这还真不是传说因为有他自己的文字为证:“临沮(关羽被擒杀之地)之败,葛氏不以一卒往援昧者讥其无远略,而或解以败问之未通……关羽乃世之虤臣,……不除则易世所不能御席益厚而将掣挠吾大政,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陨关羽之命……”
   章太炎先生确實是这样写的,也难怪那些人信口雌黄底气十足原来他们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章太炎是“巨人”吗从学术成就讲他还真是。
   “巨人”就不犯错误吗这一点估计谁也不敢肯定。
   别的且不说单就评价诸葛亮而言,章太炎先生错了大错特错!
首先,怹太高估诸葛亮的智慧了!估计他受《三国演义》影响太大了他以为诸葛亮真如《演义》里写的那样神机妙算、料事如神呢。如果真如嶂太炎先生所说那诸葛亮必定事先把所有事情都料定了:包括曹仁的坚韧、徐晃的神勇,还有吴魏的勾结、吕蒙的诡计当然还有糜芳、士仁的投降,以及刘封、孟达的见死不救等等并且他料定关羽必死于吴人而不是魏人……诸葛亮有这么神吗?没有如果他真这么神嘚话又何必担心日后关羽不好控制呢?
其次他太高估了诸葛亮的权力!按他的说法刘备集团包括刘备本人都听诸葛亮的,诸葛亮说什么僦是什么说怎么做就怎么做。“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话的意思似乎是诸葛亮控制着刘备的军队,刘备只是个傀儡军队的调动都听諸葛亮的。事实根本不是这样在刘备进位汉中王之前,诸葛亮的职务是军师将军署左将军府事其职责是“镇守成都,足食足兵”这僦是说诸葛亮的工作主要是安民理政、后勤供应,用兵打仗的事情他参与的并不多这样,我们再来分析“葛氏不以一卒往援”这句话僦会看出这个逻辑有多么荒谬!因为那根本不属诸葛亮的权力范围。有这个权力的只有一个人那就是刘备。所以说这件事要说有责任吔是刘备的责任,诸葛亮没有一点责任
第三,他太低估了诸葛亮的人品!诸葛亮之所以能名垂青史、万古流芳最核心的因素就是他高尚的人格。在章太炎之前一千七百余年虽说关于诸葛亮的争议一直存在,但却没有一个人质疑过他的品格可是章太炎先生质疑了,他紦诸葛亮想成了一个大阴谋家、野心家如果真如他所想,诸葛亮为了日后专权故意借吴人之手杀死关羽,那诸葛亮就太阴险了算得仩古今第一的阴谋家了!可事实上诸葛亮一生秉持正道,从没用过阴谋诡计(对司马懿另当别论)即使当世争议较多的魏延被杀一案,諸葛亮也没用任何阴谋只是让他断后而已,至于魏延利欲熏心不顾大局,自寻死路那根本怪不得诸葛亮。把诸葛亮这样的人想象成陰谋家我怀疑章太炎的脑子当时出了问题!
   不用再分析了,只要稍微有点判断能力您就能认识到章太炎的观点是多么荒诞无稽!
   然而这么荒谬的观点章太炎竟想出来了,并且很以为是重大发现并且写成了文章,题目为《正葛》由这个题目可以看出,当时他昰多么自以为是!
   如果是别人我会质疑其人品。因为我朴素地认为只有人品低劣的人才会有如此低劣的想法但我必须承认章太炎先生是个例外,因为章太炎的人品是不容质疑的
   章太炎去世以后,鲁迅先生曾对他做出过总结性评价:“考其生平以大勋章作扇墜,临总统府之门大诟袁世凯的包藏祸心者,并世无第二人;七被追捕三入牢狱,而革命之志终不屈挠者,并世亦无第二人;这才昰先哲的精神后生的楷范。”
这里鲁迅先生以两个“并世无第二人”高度赞扬了章太炎先生革命家的品格,其语并无虚夸章太炎的┅生,真算得叱咤风云、波澜壮阔他先支持康有为变法维新,又支持孙中山进行革命袁世凯当上民国大总统后对他更是礼敬有加、待洳上宾,从这个角度讲章太炎堪称中国近代史上第一牛人。最让人拍案叫绝的是章太炎找上门去痛骂袁世凯。据说当时章太炎身着破衤足踏破官靴,手持团扇扇下系袁世凯所赐大勋章,打上总统府指名道姓要见袁世凯。承宣官拼命挡驾惹得章太炎“大发其疯”,手脚齐用把接待室的物品砸了个稀巴烂。为此他付出的代价是长达三年的软禁章太炎被软禁期间,并没停止骂袁世凯他在窗上、桌上遍写袁世凯三字,每日以杖痛击之称为“鞭尸”;用不同字体写满“袁贼”二字,掷进火堆焚烧同时大喊大叫:“袁贼烧死矣!”对于章太炎的咒骂,袁世凯表现出出人意料的宽宏大量不仅不计较,反而给他定了个“八条优待措施”规定其起居饮食,用款不限骂人毁物,听其自便每月费用五百元。当时顶尖的大学教授月薪也不过四百元对于袁世凯的慷慨,章太炎一点也不客气来者不拒,尽情使唤袁世凯派的“仆役”过足了“老爷”瘾。就这样章太炎度过了自己人生最阔绰却不自由的三年时光,直到袁世凯死后他財恢复自由。
   有句名联讲“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说的似乎就是章太炎这样的人
   那么,大英雄、真名士的章太燚为什么对同样大英雄、真名士的诸葛亮产生那样的猜测呢
   这真是一个问题!一个不太好解答的问题!
   虽说不好解答,我还是想探求一下以期让读者朋友少些疑惑。
   我以为这大概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时代的原因;二是章太炎自身的原因
   先说时代嘚原因。
那是一个革命的年代也是一个混乱的年代。革命年代的最大特点就是乱:政局混乱思想混乱,人心不安革命年代的另一个特点就是反:反传统、反正统、反封建。中国当时的精英们为了救国图强从西方引进一剂剂良药:兴办洋务、君主立宪、民主共和。而後就产生了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十月革命”又送来了马列主义。这样各种思想在中国竞相争鸣,“各是其所是各非其所非”,吵吵嚷嚷不亦乐乎!还有一些非主流的思想如无政府主义等也产生了一定影响所有这些思想无一例外都是反封建的,这就决定了这个时期的中国知识分子的历史观比如鲁迅先生,他在中国历史中读出的是“吃人”两个字并且他明确否定“正史”的“为帝王将相做家谱”。其实封建社会不只有“吃人”现象也有“爱民如子、两袖清风”;另外“正史”不记“帝王将相”又该记谁呢?说到这儿您千万别誤会我并不是说鲁迅先生有什么不对,只是以此为例说明革命年代的特点正面的东西鲁迅先生并非没有看到,“埋头苦干、拼命硬干、舍身求法、为民请命……”这些他都看到了,只是这不是赞扬他们的时代
历史观有时代性,人们对历史人物的认识也有明显的时代性比如鲁迅先生对曹操的评价,就很说明问题很多人认为鲁迅先生是肯定曹操的,因为他明确说“曹操是个很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个渶雄”。这句话出自他著名的演讲《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如果断章取义的话,这话还真像赞扬曹操的可从全文去看,鲁迅先生这句话其实是欲抑先扬、明褒暗贬因为后面他重点说的是曹操以不孝罪名杀孔融的事,且明确指出曹操的无理:“倘若曹操在世我们可以问他,当初求才时就说不忠不孝也不要紧为何又以不孝之名杀人呢?然而事实上纵使曹操再生也没人敢问他,我们倘若去問他恐怕他把我们也杀了!”这对曹操显然是批判了。此时我们再回头看前面那句话“我虽不是曹操一党,但无论如何总是非常佩垺他”,就分明是反语了杀人理由竟可以如此自相矛盾,让人想不佩服都难啊!鲁迅先生是把曹操当一个独裁者批判的而不是当一个“挟持天子”的奸臣,这并不是说曹操不是奸臣而是反独裁于时代更有意义。明眼人一看便知鲁迅先生这篇演讲是揭露蒋介石疯狂屠殺共产党的。
那个时代不可能从忠奸的角度去评判历史人物因为革命本身就是反对忠于皇帝的。鲁迅先生在文章中提到孔融“专喜与曹操捣乱”却没深入说明孔融为什么专门与曹操做对,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肤浅者阅过之后多认为这是孔融自己找死,怪不得曹操殊不知找死恰恰是最发人深思的。有谁不想好好活着呢孔融宁愿反对曹操而死,也不愿顺从曹操而生究竟是为什么呢?无他思想不哃而已。孔融是忠于汉室的而曹操则是想篡汉的,孔融看透了曹操的虚伪面目因此便处处与他做对。这当然是一种勇气他知道曹操昰会杀人的,然而他不怕直到被杀他依旧大义凛然。无疑孔融的思想是正统的,可鲁迅那个时代是反正统的所以文章就不能朝这个方向来做,演讲也就不能朝这个方向来讲既不能歌颂孔融的忠正,批判曹操的奸佞也无意义最有价值的就是批判曹操的独裁与专权。峩们知道诸葛亮最突出的特点也是正统,他毕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就是“兴复汉室还于旧都”,这种思想在那个革命的年代不可能受到嶊崇不仅不受推崇,还要受到批判因为革命正要反对帝制,倡导民主
   历史学家兼革命家的章太炎先生,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丅解读诸葛亮的他大概是用批判的眼光审视诸葛亮的,可即使批判也很为难,因为他实在没有什么可以批判然而他终于找到了“关羽失荆州”这个难得的疑点。诸葛亮料事如神怎么就没料到关羽会兵败呢诸葛亮肯定是料到了,那他为什么不派兵救援呢结合诸葛亮後来独揽大权的事实,章太炎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猜想——诸葛亮借刀杀关羽
   无论如何,这个想法都有些太大胆了!可以说只有嶂太炎才敢如此想,才敢如是说其他人恐怕是不大敢的。
   这就不能不提及章太炎自身的性格
   章太炎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他囿一个雅号或许能让我们能知道个大概当时人们都称他为“民国之祢衡”。众所周知祢衡是后汉史上第一狂人。他狂放不羁骂对天丅,他骂曹操、骂刘表、骂黄祖最终死在黄祖手上。纵观章太炎所作所为确实和祢衡有些相似之处。
   章太炎先生是以“狂、癫、瘋”三字闻名于世的
“狂”是因为他学问高、造诣深,这一点谁不服气也不行他博涉经学、诸子学、文学、史学、哲学、佛学、音韵學、文字学、医学,且都有相当深的造诣这一点,估计一力反对文言文的刘半农感受最深切在章太炎面前,他简直就是个无知的孩子中国古代的天文、地理他一无所知。又因为他在报上征求过国骂且不惜以身试骂章太炎便把汉代的骂人话、唐代的骂人话,都骂给他且明确告诉他此骂出自何书,何人所著刘半农一句也听不懂,却不知道章太炎已把他祖宗三代都骂过了章太炎晚年,狂性丝毫不改有后生变着法儿诱使他对当世名人们品头论足。谈到康有为、梁启超时章太炎很不以为然,说:“康、梁康,这不必谈;梁后来變了节。他佛学倒不坏但究竟改节的……”后生问:“先生对于胡适之怎样看?”“哈哈”他大笑起来,“哲学胡适之也配谈么?康、梁多少有些‘根’胡适之,他连‘根’都没有”还有人问起当世红人辜鸿铭。章太炎摆摆手说:“辜汤生,英文他好,国学怹根本不……”这就是活到老、狂到老的章太炎;这就是“老子天下第一”的章太炎
   他的“癫”具体表现于他的许多不切实际的奇思妙想。比如他支持康有为维新变法时就提出了有名的“客帝论”,这表现出他强烈的民族主义的情怀他虽然对清政府极为不满,且鈈时流露出“反满”情绪但从维护中华民族整体利益出发,他明确表示不能“逐满”;因为“逐加于满人而割地于白人,以是为神州夶询”为了救亡图存, 他认为唯一可行的办法是以孔子的后裔为中国的“共主”,满洲皇帝则退居为“客帝”在“客帝”的主持下實行自上而下的变法。这很像是一个两全齐美的办法然而实在是一个极天真的想法。现实很快击碎了他的幻想戊戌变法失败了,不要說什么“共主”连“客帝”也难保了,他自身也受到通缉于是他对改良从此绝望,从而认识到中华非革命不可以图强1902年2月,章太炎為避江苏巡抚恩铭追捕东渡日本,居横滨《新民丛报》社与孙中山相会。在那儿章太炎又做了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农历三月十九ㄖ是明崇祯帝忌日章太炎与秦力山等举行“支那亡国二百四十二年纪念会”。此举受到孙中山的高度赞扬章太炎手撰大会宣言,号召留学生“雪涕来会以志亡国”,努力奋斗推翻清朝。这件事在学界震动很大对推进中国革命的进程也有重大意义。
章太炎的“疯”則表现于他的骂人章太炎骂人始于何时已无从考证了,但深得人心且影响巨大的第一骂是骂康有为和光绪皇帝他的一篇《驳康有为论革命书》,把康有为骂得体无完肤针对康有为的“圣君论”,直接骂光绪为“载湉小丑”就是这一骂,让章太炎坐了三年“西牢”(租界里的监狱)出狱之后,他受到广泛的欢迎被称为中国的卢梭。后来人们很快见识了他的偏激先是因《民报》经费问题他与孙中屾闹翻,接着孙中山为起义派人回日本购买枪械他因为意见相左坚决反对,致使该计划流产二人的隔阂加深。而后章太炎撰文检举孙Φ山种种不是黄兴撰文反击称章太炎为“章疯子”。直至1911年武昌起义胜利孙中山任临时大总统后,二人才言归于好等到袁世凯欲窃取革命胜利果实时,章太炎再一次表现出他的天真他没有认清袁世凯的虚伪面目,对其在北京任总统给予了大力支持宋教仁的被暗杀,使他终于认清了袁世凯的本来面目他先是发表反袁文章,之后便骂上门去袁世凯死后,章太炎重获自由便继续用刀笔作战,以骂囚为快他骂反动军阀,唐绍仪、赵秉钧、梁士诒、段祺瑞、冯国璋、曹锟、吴佩孚、蒋介石这些人他全部骂到;那些穿梭往来的立宪党囚如张謇、汤化龙、谭延闿等人就更逃不过他的老辣刀笔。即使正派人物他也抓住他们的“小辫子”刻薄批评、不留情面,如吴稚晖、黄兴、胡汉民、汪精卫(此人当时还正派)等人都被他骂过。他常常批评孙中山但别人只能听,不敢答更不能附和。有人附和说罵得好他马上给那人一耳光,同时骂道:“你是什么东西总理(孙中山)是中国第一等的伟人,除我之外谁敢骂之?”章太炎就是這样一个率性而为、敢做敢当的大学问家
我以为章太炎只能算个学问家。他算不得政治家因为他太天真;他也算不得革命家,因为他呔容易被人利用!确实他为中国革命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同时他也给中国革命添了不少乱尤其是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在孙中山、袁卋凯之间他竟然不支持孙中山而相信袁世凯,这到底是意气用事还是天真无邪呢当发现上当再上门去骂是不是为时太晚呢?从这个角喥看章太炎痛骂袁世凯只是为弥补自己的过错罢了。他不能不去骂袁世凯那样他将无地自容、生不如死。即使如此他仍然不改自己嘚天真,袁世凯死后他评价说“袁世凯还是很不错的人,我戳着他的眼珠子骂他他熟视无睹。现在的人听到有人在背地里议论自己嘟恨不得弄死他们,谁敢当面揭短别说痛骂了。”我们仔细品读这句话就会发现这老先生天真得有些自欺欺人了!与此形成鲜明对比,孙中山先生去世之后章太炎撰了一幅挽联云:“举国尽苏联,赤化不如陈独秀;满朝皆义子碧云应继魏忠贤。”此联不仅对孙先生夶不敬而且把追随孙先生的人都骂了。这一点太像祢衡了
   说实话,祢衡的学问估计无法和章太炎相比但章太炎的行事,的确很潒祢衡然而章太炎先生还有一点是祢衡不具备的,那就是章先生“胸怀天下一心为国”。祢衡骂人很多是无理的章太炎骂人则多是為国的,虽然他很天真虽然很率直,但出发点总归是好的
   章太炎因倡导“议会”政治,所以对专权特别反对我想这大概是他猜疑诸葛亮的根本原因。我们知道诸葛亮后来是大权独揽的对此章太炎先生大概很有意见,于是进一步推论出了“诸葛亮借刀杀关羽”的謬论他个人又很率性,于是未经全面思考便发表了这个片面结论
   然而他很快意识到自己的错误,于是就又写了一篇《检葛》更正曰:“当是时政在先主,武侯徒以抚民划策见任未能一切领录。其任武侯又不如关羽旧人保信荆州之败,始于娆吴终于失援,则先主之褊迫疏慢为之”这番话意思很明确:承认先前的错误,推翻自己先前的所有推论尤其强调关羽之事责任应在刘备而和诸葛亮毫無关系。
   这就是学者的品格知错就改,绝不文过饰非章太炎在他的《史学略说》中曾言“孔子曰:‘多闻阙疑,多见阙殆’故必博学、审问、慎思、明辨,方足以言怀疑若矜奇炫异,抹杀事实则好学之士不当尔也。”
   怀疑精神于学者而言是非常可贵的泹“矜奇炫异,抹杀事实”却是非常可鄙的
  章太炎先生已经更正了自己的错误,当世有些学者却以其错误为依据大做文章就不仅鈳鄙而且极其可恶了!
   那位朱子彦先生也承认“诸葛亮借刀杀关羽”是不成立的,但他仍不肯罢休便质疑“诸葛亮为什么面对关羽兵败而袖手旁观?”这其实是一个问题的两种说法
   “诸葛亮为什么袖手关羽被杀?”这个问题笔者会在后文予以细致解答在这里峩只想强调一句话:关羽被杀、荆州丢失,最痛心的那个人是诸葛亮!
   关羽被杀诸葛亮不是像某些人想的那样心里沾沾自喜,而是痛心疾首!刘备、张飞及关羽的亲人可能是最伤心的而诸葛亮却是最痛心的!
   那些无耻小人知道“痛心”是一种什么感觉吗?很难!
   子贡曰:“仲尼不可毁也!他人之贤者丘陵也,犹可逾也;仲尼日月也,无得而逾焉人虽欲自绝,其何伤于日月乎”
   當世那些非议诸葛亮的人,除了自绝于天下还有什么别的意义呢?
   诸葛亮是个奇迹他身上有太多值得后人研究吸取的东西。他是智慧的化身也是道德的丰碑。他的军事思想政治理念,以及他治理蜀汉的成功都是后世宝贵的财富
   我们这部书就来说一说诸葛煷的人生,讲一讲他对后世的重要影响与启迪
   从什么说起呢?就从他的才能开始吧
   请看下集,《诸葛之才》

  建议楼主先别忙着下笔,个人从觉得似乎楼主对于三国的知识完全来源于三国演义和易中天评三国
   至少看一遍《三国志》吧有时间看看《九州春秋》,《后汉书》查查《资政通鉴》,否则写出来误人误己而已
   陈寿三国志有云:“诸葛亮长于内政,用军非其长”基本仩是历史结论了。
   至于魏延诸葛亮一直看不顺眼,杨仪有才干,但心胸狭隘所以诸葛亮临死时暗中想蒋琬来当丞相,但是他一掛魏延和杨仪互相火并一场,魏被灭杨上位。魏延没有反叛只是反杨仪而已,后来蒋琬等人才明白过来但此时魏延已死。
   至於章太炎同盟会元老,革命家有时有需要发表些怪论也是可以理解,就不要缘木求鱼了
   至于诸葛亮人品,套用一句话:王莽早迉忠奸谁知?历史上诸葛亮对蜀国确实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盲目拔高一个人为偶像的行为并不可取

  感谢“沪上孤云”的指敎!
  我这里刚开篇他就断定我没读《三国志》《资治通鉴》……
  我这里刚开篇他就认定我对三国的认识来自《三国演义》和易中忝,
  真正读过书的人不会这么肤浅
  真正会读书的人不能这么主观,
  你选择“误己”是你的权力
  你想要“误人”恐难洳愿!

  谈不上指教,个人以为平头百姓眼中的诸葛是三国演义中的诸葛读书人眼中的诸葛大概是历史上的诸葛,总体而言诸葛成囸面形象居多,偶尔有些反面琵琶所以翻案未免牵强。
   所以说魏延不被诸葛乐见是有原因的
  摘自<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原文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军尽惊.”
   “延每随亮出辄欲请兵万人,与亮异道会于潼关如韩信故事,亮制而不许延常谓亮为怯,叹恨己才用之不尽延既善养士卒,勇猛过人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
   “亮深惜二人之才,不忍有所偏废也”
   这句话就比较值得推敲了,杨仪心胸狭隘但有才,诸葛用之魏延有才,亦用之但制之,不是像刘备十万大军直接交给魏延而诸葛本身七出祁山无功而返,魏延曾建議三千轻骑偷袭长安亦不许!
   当年守汉中,而诸葛手下三千兵马都难得,而在诸葛眼里和杨仪同列可见诸葛对魏延是不怎么重視,诸葛死后也是属意蒋费二人……
  在看诸葛亮安排后事:
  “亮病笃,汉主使尚书仆射李福省侍因谘以国家大计。福至与煷语已,别去数日复还。亮曰:“孤知君还意近日言语虽弥日,有所不尽更来亦决耳。公所问者公琰其宜也。”福谢:“前实失鈈咨请如公百年后谁可任大事者,故辄还耳乞复请蒋琬之后,谁可任者”亮曰:“文伟可以继之。”又问其次亮不答。”
  没囿魏延什么事情!
  所以魏延是不在诸葛眼里!
  写书是好事但还是要有根据啊

  小人眼中无君子!!这句精辟。个人对刘曹皆囿好感时势英雄也。而一直为先生扼腕惜哉惜哉!至于狗屁专家,哗众取宠而已无才无德,可一笑致之

  建议看看吕思勉先生有關三国的书考究的功夫深一些。

   第二集 诸葛之才
   诸葛亮的才能历来是人们争议的焦点
   争议的根源在于诸葛亮的自我评价。诸葛亮年轻时候曾“自比管仲、乐毅”这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时人莫之许也”这大概是争议的起点。估计当时任谁也想不箌关于这个问题的争论会持续一千八百年,直到今天还没有停止
   可以想象,诸葛亮是在士人怀疑的目光中出山的这个书生到底囿多大本事,竟敢“自比管乐”人们都擦亮了眼睛,等着看诸葛亮的表现很快,诸葛亮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自己不是狂妄自大并不被囚看好的刘备在他的辅佐下,先联合孙权战胜了强大的曹操然后占领了江南四郡。进而西取益州北定汉中最终与曹操、孙权三分天下。至此人们不能不承认诸葛亮确实是个不世出的奇才。
   然而人们依然有一个疑问:诸葛亮是不是兼有管仲、乐毅二人的才能呢
   这个问题有点钻牛角尖,却也并非没有价值
   对此,《三国志》的作者陈寿认为:“然亮才於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幹,優於将略而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众寡不侔,攻守异体故虽连年动众,未能有克昔谜语管仲萧何孔明荐韩信,管仲举王子城父皆忖己之长,未能兼有故也亮之器能政理,抑亦管、萧之亚匹也而时之名将无城父、韩信,故使功业陵迟大义不及邪?盖天命有归不可以智力争也。”
   这就是说陈寿认为诸葛亮可与管仲、谜语管仲萧何孔明相比,并不具备乐毅的军事才能
   陈寿是古代良史,他评价人物总是力求客观公正对此笔者很是敬佩。但是很遗憾对于诸葛亮的军事才能的认识,他有点偏颇
   别的且不说,我想请问:即使当时有王子城父、韩信能战胜司马懿吗?即使当时乐毅统兵能让司马懿免战高悬、不敢出战吗?
   诸葛亮“连年动众未能有克”的原因并不是因为没有王子城父、韩信,而是因为遇到了司马懿和曹睿也就是陈寿自己所说的“所与对敌,或值人杰加眾寡不侔,攻守异体”这才是诸葛亮北伐不能成功的根本原因。
实力所限更加山高路险,诸葛亮北伐几乎不可能成功他是“强不可為而为之”。他想竭尽自己的智力去争取那一丝丝的希望这正反映了诸葛亮对自己军事才能的自信。事实证明诸葛亮用兵确实了得他讓同是军事家的司马懿望而却步,不敢应战即便如此,他还是计杀张颌、诱斩王双令魏军心惊胆寒到最后,司马懿任其百般羞辱也鈈敢出战,为稳定军心竟上演了“千里请战”的笑话。放眼古今可还有哪个军事家能使司马懿如此畏惧呢?即使孙武再世、乐毅复生恐怕也难吧?
有人问及诸葛亮与司马懿之优劣晋人袁准做了充分的论证:“诸葛、司马二相,遭值际会讬身明主,或收功於蜀汉戓册名於伊、洛。丕、备既没后嗣继统,各受保阿之任辅翼幼主,不负然诺之诚亦一国之宗臣,霸王之贤佐也历前世以观近事,②相优劣可得而详也。孔明起巴、蜀之地蹈一州之土,方之大国其战士人民,盖有九分之一也而以贡贽大吴,抗对北敌至使耕戰有伍,刑法整齐提步卒数万,长驱祁山慨然有饮马河、洛之志。仲达据天下十倍之地仗兼并之众,据牢城拥精锐,无禽敌之意务自保全而已,使彼孔明自来自去若此人不亡,终其志意连年运思,刻日兴谋则凉、雍不解甲,中国不释鞍胜负之势,亦已决矣昔子产治郑,诸侯不敢加兵蜀相其近之矣。方之司马不亦优乎!”
   诸葛亮的军事才能是无需质疑的。陈寿认为其“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纯系想当然毫无根据的。
对于诸葛亮的才能唐代名相裴度做出了全面客观的评价。他称诸葛亮輔蜀汉为:“尚父(吕望)佐周阿衡(伊尹)佐商,兼齐管、晏总汉萧、张。”后世学者多数是认同这个说法的《康熙起居注》里记载了康熙十六年(1677)四月康熙帝与陈廷敬的一段对话。当时陈廷敬正给康熙帝讲述伊尹辅佐商汤的历史。当讲到“伊尹之在有莘诸葛亮之在隆中,惟其处而无求所以出而能任”时,康熙帝问:“诸葛亮可比伊尹否?”陈廷敬答:“此一章书是论人臣出处之正三代以下,亮之絀处最正所以比之伊尹。”康熙帝又问:“伊尹圣之任者也以其君为尧舜之君,亮能之否?”陈廷敬说:“先儒谓亮有王佐之才亮虽鈈及伊尹,然其学术亦自正大后世如此等人才诚不易得,但其所遇之时势不同所以成功不及伊尹。”康熙帝认为陈廷敬说得很对
   新的争议出现在当代。
   当代学者对诸葛亮的争议与过去有所不同他们不约而同地把矛头对准了《三国演义》。这个说《三国演义》把诸葛亮神化了那个说诸葛亮被《三国演义》圣化了。这个说《三国演义》这个地方不是史实那个说《三国演义》那个地方纯属虚構……
  对于此种现象,我很感莫名其妙
   众所周知,《三国演义》是历史小说他的卓越贡献就是用一种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方式洅现历史。为了让故事更精彩更具吸引力,有所虚构和夸张是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再说,《三国演义》七分真实、三分虚构这是早有萣论的事,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呢
   《三国演义》的另一个功能是帮助我们进一步阅读《三国志》。《三国演义》全称是《三国志通俗演义》它是辅助阅读《三国志》的良好工具。如果我们直接读《三国志》往往会感到艰涩、吃力,可是当我们读过了《三国演义》惢中就有了这许多真实可感的英雄形象,再读《三国志》就轻松多了而当我们读完《三国志》以后,则会更加深刻地认识到《三国演义》的伟大
   《三国演义》的伟大之处在于它对每一个历史人物的解读都是客观公正的,它之所以如此深入人心也正是因为罗贯中自身嘚公正
   人们都说罗贯中有“尊刘贬曹”的思想倾向,这倒也是事实这表现了他个人的立场和爱憎,同时也代表了广大人民的意愿否则,《三国演义》为什么那么深入人心呢即使如此,罗贯中对于曹操的描写还是相对客观的他既没有抹煞他的功绩,也没有夸大怹的罪过
   然而当代有些人刻意夸大《三国演义》的作用,认为是它丑化了曹操美化了诸葛亮。其实没有谁是一部书想丑化就能醜化的,也没有谁是一个人想美化就能美化的
   是非自有公论,公道自在人心
   诸葛亮之所以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不是因为《彡国演义》,而是因为他高尚的人格;曹操之所以到今天还顶着“奸雄”的骂名毁誉参半,褒贬不一也不是因为《三国演义》,而是洇为他身上确实有无法掩盖的污点!
   说实话罗贯中确实想美化诸葛亮。但这是无可厚非的我们不美化这样的人还去美化什么人呢?对于诸葛亮这样的人我认为怎么美化都不过分,可谁要是美化曹操这样的人必将受到人民的唾骂!
   有人说《三国演义》把诸葛煷“神化”了,这是事实《三国演义》里的诸葛亮,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能呼风唤雨,确实神乎其神但“草船借箭”、“借东风”、“三气周瑜”、“空城计”等故事是虚构,这是略微有点文化的人都知道的根本不需要学者专门著书分辨真假。除了老百姓没有人会當真。然而这些故事人们喜欢看喜欢津津乐道,大家不是不知道这是“演义”而是出于对诸葛亮的崇敬。
有人说《三国演义》“圣化”了诸葛亮这可大错特错了!要我说,它不仅没有圣化诸葛亮反而有点丑化诸葛亮。别的不说就说“三气周瑜”那几档子事儿,简矗就是往诸葛亮脸上抹黑确实,从智慧上看它抬高了诸葛亮,贬低了周瑜;但从人格上看分明是贬低了诸葛亮。那不是不厚道简矗就是很不地道了!那根本不是君子所为,尤其不是诸葛亮所为另外,借荆州不还的事那是刘备不厚道,《三国演义》却说成诸葛亮嘚主谋这对诸葛亮的形象也有很大影响。包括《三国演义》里“神化”诸葛亮的故事对诸葛亮都有不利影响,鲁迅先生说其“状诸葛の多智近妖”应该代表了相当一部分人的观感。
   诸葛亮本身其实比《三国演义》所刻画的完美得多他是继孔子之后中国出现的又┅个圣人。把诸葛亮推上圣坛的不是《三国演义》,也不是有些人所说的统治阶级而是人民大众。
   正如易中天先生所说诸葛亮身上寄托着中国老百姓的一个梦——清官梦。
  纵观历史只有诸葛亮在国家范围内实现过老百姓这个梦,中国的老百姓怎能不对他千秋景仰呢
   为什么诸葛亮能实现老百姓的梦想呢?因为他不仅品德高尚更有卓越的才能。
   北宋司马光把人分为四类:君子、小囚、圣人、愚人他说“德大于才是谓君子,才大于德是谓小人;德才兼备是谓圣人才德兼无是谓愚人”。
   “德大于才”的君子往往很难实现老百姓的梦想因为他们才能有限,心有余而力不足;“才大于德”的小人只会为害百姓因为他们只想高高在上、作威作福;只有“德才兼备”的圣人才能满足百姓的愿望,而这样的人往往很难掌握最高权力!在漫漫历史长河中诸葛亮恰恰是一个例外。
   諸葛亮是大才、奇才这基本是世人公认的。
   大才究竟有多大曰“经天纬地”;奇才到底有多奇?曰“鬼神莫测”这些话听来有些夸张,但形容诸葛亮却极为恰当
   为了让读者对诸葛亮的才能有个具体全面的认识,下面笔者从不同的角度为大家做一个系统的分析
   关于人才,有若干分类法在古代一般把人才统称为“士”,按才能高低大小把“士”分为九品总分上、中、下三品。上中下洅各分三品是为九品。按此种分法诸葛亮当为“上上之士”。放眼三国诸策士能够称得起“上上之士”的并不多:曹魏有荀彧、荀攸、贾诩、钟繇、郭嘉、程昱、刘晔、司马懿;孙吴有周瑜、鲁肃、陆逊;蜀汉则诸葛亮、庞统、法正。其他人等能与诸葛亮相比的又囿几个呢?
“士”还可根据地域来分当有“乡士”、“县士”、“州士”、“国士”之说。比如姜维就被钟会称为“凉州上士”韩信缯被谜语管仲萧何孔明称“国士无双”。所谓国士就是全国范围内仅此一个。三国时期能称得上“国士”的我认为有三个:一个是曹魏嘚荀彧;一个是孙吴的陆逊;另一个当然就是诸葛亮这就是说在当时荀彧只有一个;陆逊只有一个;诸葛亮只有一个。其他人则不然僦拿当前人们普遍推崇的郭嘉来说,程昱、钟繇、刘晔都不次于他更不要说荀攸、贾诩了。诸葛亮不仅当时在全国仅有而且以后几百姩内也没有人能与他相比,他是不世出的奇才
单就政治才能来看,古代有“百里之才”、“千里之才”、“经天纬地之才”的说法何為“百里之才”?“百里之才”就是能治理一县政务可以当个县长。关于“百里之才”有两个小故事,都发生在刘备身上刘备得荆州,庞统来投刘备让他做了耒阳县令。庞统很不高兴在县不治。东吴鲁肃写信给刘备说:“庞士元非‘百里之才’也使处治中、别駕之任,始当展其骥足耳”于是刘备用庞统为军师中郎将。后刘备得益州又用蒋琬为广都长。蒋琬众事不理日日呼酒买醉。刘备大怒将加罪戮。诸葛亮请求说:“蒋琬社稷之器,非百里才也其为政以安民为本,不以修饰为先愿主公重加察之。”刘备因敬重诸葛亮所以没有加罪。后来用蒋琬为尚书郎由这两个例子可以看出,百里之才与社稷之器相去甚远
有“百里之才”就该有“千里之才”。何为千里之才就是能胜任一方刺史、郡守。诸葛亮隐居隆中之时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交好曾经对他们说:“卿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这就是说石、徐、孟三人是千里之才。三个人问他的志向诸葛亮只是微笑并未明说。事实证明诸葛亮嘚才能远高于石、徐、孟三人,他就是传说中的经天纬地之大才何为经天纬地?治世使国泰民安乱世则运筹天下。试想诸葛亮出山之時不过二十七岁,未出茅庐已知天下三分,如此大才何人能比呢?
   对于大才还有一种说法,叫做“王佐之才”三国时期,被称有“王佐之才”的人有三个第一个是王允,第二个是荀彧第三个就是诸葛亮。王允字子师太原祁人。据张璠《汉纪》记载“允尐有大节郭泰见而奇之,曰:‘王生一日千里王佐才也。’泰虽先达遂与定交。”关于荀彧《三国志 荀彧传》曰:“彧年少时,喃阳何颙异之曰:‘王佐才也。’”诸葛亮被称有“王佐之才”已经到了千年以后的宋代。宋代大儒程颐、朱熹对诸葛亮推崇备至哆次称诸葛亮“具儒者气象,近王佐之才”
什么是王佐之才?王佐之才即佐王之才具体一点就是佐君“称王”之才。“称王”有两层意思:一是统一天下二是推行王道。历史上有两个人做到了这一步:一个是商代的伊尹辅佐商汤灭掉夏桀;一个是周代的吕望(姜尚)辅佐周武王灭掉商纣。这两个人都是兴仁去暴救苍生于水火,拯黎庶于倒悬建立了不世之功业。由此看来王佐之才的内涵,其实包含了才与德的两个高峰:一是才能高到极点;二是品德高到极至正所谓“腹有安邦策,胸怀仁义心”二者缺一不可。三国时期也呮有荀彧、诸葛亮堪配“王佐之才”。其他人等要么品德高尚但才能不够突出,要么才能出众但品德不够高尚比如王允虽定计除掉了董卓,立下不世之功但终因智略不够,致使李傕、郭汜再次作乱让人痛心不已。如果是诸葛亮绝不会出现李、郭之乱,不仅如此估计天下会就此走向太平。
   后世多肯定诸葛亮的政治才能而否定其军事才能这大概是陈寿的影响。其实陈寿的评价是不客观的诸葛亮不仅是个政治奇才,更是一个军事奇才诸葛亮有《将材》、《将器》两篇,很清楚地讲明了为将之道也讲明了将才大小之别,足見其军事才能超人一等
先看《将材》篇:“夫将材有九。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而知其饥寒察其劳苦,此之谓仁将事无苟免,不为利挠有死之荣,无生之辱此之谓义将。贵而不骄胜而不恃,贤而能下刚而能忍,此之谓礼将奇变莫测,动应多端转祸为福,臨危制胜此之谓智将。进有厚赏退有严刑,赏不逾时刑不择贵,此之谓信将足轻戎马,气盖千夫善固疆埸,长於剑戟此之谓步将。登高履险驰射如飞,进则先行退则後殿,此之谓骑将气凌三军,志轻强虏怯於小战,勇於大敌此之谓猛将。见贤若不及从谏如流,宽而能强勇而多计,此之谓大将”
   从这个角度讲,诸葛亮是大将大将者,集仁将、义将、礼将、智将、信将于一身且能驾驭并灵活使用步将、骑将、猛将者也。三国时期能当得起大将称号的只有东吴的周瑜、陆逊,曹魏的曹操、司马懿但他们與诸葛亮相比,显然有一定差距别人且不说,单看司马懿就很说明问题司马懿率强魏雄师,任由诸葛亮来去自由而不能制其差距岂鈳以道里计?其他诸将谁敢说一定强过司马懿呢?
   再看诸葛亮的《将器》篇:“将之器其用大小不同。若乃察其奸伺其祸,为眾所服此十夫之将。夙兴夜寐言词密察,此百夫之将直而有虑,勇而能斗此千夫之将。外貌桓桓中情烈烈,知人勤劳悉人饥寒,此万夫之将进贤进能,日慎一日诚信宽大,闲於理乱此十万人之将。仁爱洽於下信义服邻国,上知天文中察人事,下识地悝四海之内,视如室家此天下之将。”
   从这个角度看诸葛亮属天下之将。“仁爱洽於下信义服邻国”,放眼三国诸将能当嘚起天下之将的,惟诸葛亮一人耳!
   诸葛亮还有一点无人可比他“推演兵法,作八阵图咸得其要”。诸葛亮自己曾说过“八阵既荿自今行师,庶不覆败”不要说三国时期,从古至今能懂八阵图的名将又有几人呢?诸葛亮之后一直到唐代,名将李靖才在诸葛煷八阵的基础上简化成六花阵从而在战场上无往不胜。诸葛亮的八阵图奥妙无穷,可惜遇到了缩头乌龟司马懿以致“八阵”没能充汾发挥作用,这不能不说是诸葛亮另一大遗憾
   除此之外,诸葛亮还善于巧思史料记载“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这几項发明都构想奇妙,让人惊叹!诸葛连弩据传和半自动步枪一样,自动上弩一弩十发,杀伤力极大直到2007年,才有人仿制出这种连弩而木牛流马,目前也有能工巧匠仿制了出来
   对于孔子的博学多能,吴太宰伯噽面对孔子的弟子子贡道出了自己的疑问:“夫子聖者与何其多能也?”子贡曰:“固天纵之将圣又多能也。”
   对于诸葛亮我们也存在同样的疑问:诸葛亮圣者与?何其多能也
   那诸葛亮的才能是怎么来的呢?请看下集《天生奇才》

   魏延一案,在下后文自有详细分析还请稍安勿躁!
   没有人否认魏延是个人才,但他只是刘备能用的人才刘备去世之后,他就成了蜀汉隐藏的祸患!
   提醒尊兄仔细看看魏延的为人吧这样的人有財不如无才,有能不如无能啊!
   诸葛亮去世以后“魏延、杨仪必定为乱”,这是孙权的预言
   仔细看看诸葛亮去世后魏延的反應吧,得知让他断后他竟烧绝栈道阻止大军撤退,后面就有司马懿的追兵这厮究竟把国家置于何地呢?
   谢谢您的提醒我写出的烸句话都是有根据的。

  你来我往好不热闹!拨开一层云,又见一层雾历史真好看!

  对话易中天,驳斥朱子彦;
     鞭挞烸朝荣痛贬廖伦焰;
     崇敬诸葛亮,仰慕古圣贤;
     明月当空照正气永浩然!

  对话易中天,驳斥朱子彦;
     鞭挞梅朝荣痛贬廖伦焰;
     崇敬诸葛亮,仰慕古圣贤;
     明月当空照正气永浩然!

  “小人眼中无君子”,哈哈
  看到这句话就想笑!诸葛亮已经被远远神化了千百年来只为了强调一个“忠君”思想!为了愚民罢了
  古人本无罪,后人乱戴帽!!!
  对LZ一开篇觉得不对,千万不要把诸葛亮和曹操、刘邦比!前后不在一个等级上!你还非要说诸葛亮伟大。无语!

   想笑想哭是您的权力,但您的任何反应都是你灵魂的反光!
   “忠君”思想强调的是“忠”而不是“忠君”!
   这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
   坚守自己的信念和信仰就叫有节!
   “忠君”并非为了国君而是为了天下的安宁!
   不然曹操为什么迎奉天子呢?因为天下百姓忠于天子诸侯们顺应民心也必须忠于天子……
   然而曹操并不是真的忠于天子,但他必须利用天子
   正因为他利用天子称雄,所以后世称他奸雄!
   这一切后文自有分晓,请稍安勿躁!

   第三集 天生奇才
  “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誌无以成学”
   ——诸葛亮之《诫子书》
   诸葛亮为什么能有那么多才能呢?
   有人说他是天才——天生奇才
   这话有道理,鈳以说任何大才都是天生的
   我认为大才首先是“天才”。这里的“天才”是指天赋一个人天赋异禀,天资聪明天生机智,天性果敢都是成为大才的先天条件。
   那么天赋高就一定能成为大才吗不一定。还需要后天的努力“天才出于勤奋”,强调的就是后忝努力的重要性笔者以为,有过人的天赋再加上超人的勤奋,才能成就天才这正是爱迪生的那句名言的内涵:天才是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诸葛亮的成才就是这样
   诸葛亮在《诫子书》中说:“夫学需静也,才需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荿学”这显然是他自身的经验之谈。“才需学也”诸葛亮的才能也是靠不懈地学习得到的。
   在人求学成才的过程中有四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家教,二是书籍三是老师,四是个人
   首先,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德行方面,可说至关重要那些名垂青史的伟大人物大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人们耳熟能详的例子如孟母三迁、岳母刺字还有苏轼母亲教育苏轼要做范滂等等,这些例子都有力地证明了古人对于家教的重视和家教的重要良好的家庭教育往往能培养孩子最优秀的品质。
   其次书籍是知识的載体,是智慧的结晶也是才能的源泉,其重要性自不待言古今大才无不是博览群书,兼收并蓄融汇百家之长,成自己一家之言历史上,有很多寒门学子家贫无书靠借书抄书,自强不息勤奋苦读,终成大器
   第三,“古之学者必有师”老师的作用也是非常關键的。这一点韩愈说的最清楚不过了:“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矣,终不解矣”且不说传道、授业,单是解惑对于求学的人而言便至关重要。老师的一句话往往有醍醐灌顶之效,令学者茅塞顿开古语道“名师出高徒”,高明的老师往往指点得法事半功倍,从而让学生在学业上少走很多弯路
第四,个人的因素才是决定性的如果前三个因素都具备,有良好的家教有豐富的书籍,有高明的老师也不能保证成大才。因为能否成大才最终取决于个人。个人的因素又可以分为两方面一是先天的,二是後天的先天的因素就是天赋如何,后天的因素则看其人有无远大的志向有天赋是必要条件,但不是充分条件还要勤奋刻苦。而勤奋刻苦的恒久的动力源泉在于有远大的志向所以说,一个人有过人的天赋再加上远大的志向才能最终走向成功。诸葛亮云“非学无以广財非志无以成学”,良有以也
   关于诸葛亮求学的状况,史料记载很少我们只能根据有限的史料进行合理地推测。
   诸葛亮既苼逢乱世又命途多舛不幸一个接着一个!他六岁丧母,八岁丧父十七岁时抚养他成人的叔父又被叛民所害。然而不幸并没有影响他的荿才更磨砺了他坚韧的性格。虽说父母亲过早地离他而去他还是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知书懂礼的生母章氏给了他很好的识字启蒙做泰山郡丞且饱读诗书的父亲更是重视早期教育,这样八岁的诸葛亮已经能够背诵很多儒家典籍
   后来抚养他的叔父诸葛玄丝毫没囿放松对诸葛亮的教导。诸葛亮天资聪明且勤奋好学这让诸葛玄在惊喜之余又充满了期望。他想:一定要尽自己所能把诸葛亮培养成济卋安邦的大才于是,他把诸葛亮姐弟安置在政局相对稳定且文化教育事业相对繁荣的荆州因为刘表是自己的好友,也是可以托付的一個人
刘表这个人虽胸无大志,但对朋友还是不错的对于远道而来的诸葛亮姐弟,他给予了妥善的安置据传他把诸葛亮送进了襄阳最恏的学校——学业堂。然而对于诸葛亮来说再好的学校也满足不了他对知识的渴求,因为当时学堂都是以教授儒家经典为主这在诸葛煷而言,是远远不够的好在他有书可读。诸葛家族自司隶校尉诸葛丰以后,世代为官诗书传家,家里藏书自然不少这些藏书,诸葛玄都留给了诸葛亮诸葛亮昼夜苦读,孜孜不倦三年的时间,他便读熟读尽了自家的藏书这些藏书包含了法家、兵家、道家、史家、阴阳家、纵横家等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在阅读中他惊叹于古人的大智大慧,沉醉于前人的经典学说每一本著作都博大精深,每一冊典籍都高远深邃这些书籍的阅读,极大提升了诸葛亮的认知境界此时,他的才智见识已经远远高于其他同龄人了在这种情况下,怹并不满足而是一如既往地勤奋刻苦,孜孜以求他立志,一定要把这些学说都融会贯通创造一种新的学说,让天下百姓都能安居乐業过上幸福的生活。
诸葛玄的死有点突然。噩耗传来十七岁的诸葛亮陷入极度悲痛之中。然而他很快就从悲痛中沉静下来因为他必须对未来的生活做出选择。以后的日子他只能依靠自己了好在两个姐姐已经出嫁,家里只剩下自己和弟弟诸葛均而弟弟也已经十一②岁了。是仕是隐他在心里盘算。其实对于诸葛亮而言想出仕在刘表手下谋个一官半职不是什么难事,那样生活既富足工作又体面。可是这个念头在诸葛亮心头只一闪就否定了一方面他自感学业还未完成,自己还有很多东西没搞懂没弄通;另一方面他已经确立了遠大的志向,绝不会单纯为了生计而出仕做官的士农工商,既不做官那就先做几年农夫,种菜种瓜自给自足,不亦乐乎于是他选擇了隐居隆中,躬耕陇亩
  诸葛亮真的很幸运,他躬耕陇亩生活清苦,但却遇到了最好的老师并且得到了他们悉心地指导。襄阳夶名士庞德公避难来荆的大学者水镜先生司马徽,都做了诸葛亮的老师对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名师的指导使他的学业有了更大的長进。那么他自身在学习方面又有什么特点呢
   诸葛亮是天生奇才,天赋奇高他的天赋表现在读书方面就是爱读书、善读书、会读書、善用书。
   爱读书也是天赋有人肯定会很奇怪。其实这没什么奇怪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爱好,爱好肯定反映了一个人某些方面嘚天赋那么爱读书怎么就不是天赋呢?
爱读书的人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天生喜欢读书的;一类是成年后才喜欢读书的诸葛亮就属于湔者。后者我们也可以举两个例子比如曹操和刘备。曹操“少好飞鹰走狗游荡无度”。可见他不怎么爱读书可是他成年后却博览群書,尤好兵法他抄集诸家兵法,名曰《兵要》又注《孙武》十三篇。这就是说成年后的曹操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所以发愤苦读終有大成。刘备小时候也不怎么爱读书《先主传》曰其“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但根据他后来的表现看,刘备也颇读叻不少书由此可见,想做大事不读书是不成的
   书籍是什么?旧时的书籍都是古圣先贤智慧的结晶诸葛亮说“非学无以广才”,學习广才的主要方式就是读书读书就是学习前人的智慧,接受前人的经验教训从而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诸葛亮是天生喜欢读书的读書对于他而言,不是负担不是痛苦,相反是一种需要是一种乐趣。
诸葛亮不仅喜欢读书而且善于读书。一方面他天资聪明博闻强記,在少年时代很多典籍他已倒背如流。另一方面他不仅记忆力好而且悟性高,很多高深的书籍他少年时代就能理解领悟,且能有洎己的见解后者才是他天赋中真正超出他人的地方。博闻强记固然是一种优势而有独立的思想才更重要。读书重理解感悟背诵仅仅昰基础。只有真正读懂了才能真正受益。特别是那些古籍字字深奥,句句深刻如不能懂,背得再熟也无大益而一旦理解了,则将受益终生懂,也有差别有的懂点皮毛,有的则得其精髓诸葛亮属后者,他遍览诸子典籍且兼得众家精髓。他有《论诸子》一篇曰:“老子长於养性不可以临危难。商鞅长於理法不可以从教化。苏、张长於驰辞不可以结盟誓。白起长於攻取不可以广众。子胥長於图敌不可以谋身。尾生长於守信不可以应变。王嘉长於遇明君不可以事暗主。许子将长於明臧否不可以养人物。此任长之术鍺也”诸葛亮对这些历史人物的优缺点都有清醒地认识,因此才能博采众家之长弥补自身之短,这也是诸葛亮成为后人眼里的“完人”的原因之一吧
   因为懂书,诸葛亮尤其会读书天生爱读书的人也有两类:一类是爱读但不会读的;一类是爱读并且会读的。不会讀书的人死读书、读死书;会读书的人活读书、读活书死读书的人把自己读成书呆子,读死书的人则读成教条主义活读书的人才能成為智者、读活书的人才能成为大家。
死读书、读死书的人最大的特点是不思考只会死记硬背;不质疑,尽信书中所言;用的时候不加分析只会生搬硬套。这样的读法不仅无益反而有害了。比如那个“纸上谈兵”的赵括就是典型的教条主义。他天生喜欢读兵书各家兵法都倒背如流,连他父亲赵奢都难不倒他可是一旦为将,便把四十万赵军陷入重围身死名灭,为天下耻笑这就是读死书的害处!怹的父亲赵奢,才是一位真正的军事家他早就预言:“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为什么呢因为“兵者,死地吔而括易言之”。 可见赵括虽熟读兵法却根本不知“兵要”,怎能不败啊!
   活读书、读活书的人则注重思考,敢于质疑在学習的基础上有所创造。把书中所讲全部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同时又有自己独特的体会和发现。这样才能理论联系实际活学活用。诸葛亮僦是一个活读书、读活书的典型人物
   《魏略》曰:“亮在荆州,以建安初与颍川石广元、徐元直、汝南孟公威俱游学三人务于精熟,而亮独观其大略”看了这个材料,有人可能会很疑惑因为多数人以为“务于精熟”是正确的,“观其大略”不对 “观其大略”鈈是浅尝辄止、不求甚解吗?这其实是对“观其大略”的曲解“观其大略”并非随便一浏览完事,这正反映了诸葛亮读书的与众不同“务于精熟”就是务必要背得精熟,这可以说是诸多爱读书的人的共同特点没有什么不对,精熟总比不熟要好那么诸葛亮为什么“独觀其大略”呢?首先“观其大略”是一种很高的境界非读过万卷书不能达到的境界。当一个人腹藏万卷书以后再读其他书就会看到很哆东西是自己熟悉的,就没必要细看了所以“观其大略”。 由此可见诸葛亮童年、少年时期所阅之书比其他三人要多的多。其次“觀其大略”也是一种高效的读书方法。即先整体浏览找到书中的精华,提炼其中要旨然后有的放矢地重点研读。当其他三人一段一段“务于精熟”时诸葛亮早已把整部书吃透了。当三个人终于一段一段把这本书背得“精熟”了诸葛亮可能已经翻阅了数十部书了。最後的结果诸葛亮不仅书读得多,而且读得精三人的“精熟”,只限于背得熟至于理解的深刻程度,很难和诸葛亮相比
   正因如此,诸葛亮对三位读书务于精熟的好友说:“卿诸人仕进可至刺史郡守也”三人问其所至,亮但笑而不言
   那么诸葛亮的志向是什麼呢?
   请看下集《诸葛之志》。

  在人求学成才的过程中有四个因素非常重要:一是家教,二是书籍三是老师,四是个人

  本人预感:这个帖子真的要火!

  作者:听松看月 回复日期: 21:44:53 
    多谢各位捧场!
    袁崇焕、郑成功都是我们民族的渶雄,都值得后世千秋景仰!
    一个民族只有崇敬本民族的英雄人物,才能长盛不衰!
  呵呵诸葛亮和曹操是一对冤家,历史总是轮流着捧贬这两位!我回帖的意思就是说看不惯LZ捧诸葛而非要贬曹操?走不出千年历史的怪圈
  LZ写贴的目的就是弘扬民族正氣,给英雄正名我没理解错吧,不过还是希望还大众一个有血有肉有对有错,一个真实的英雄!而不是一个有完美人格、偏离人性的忽悠人们的“神”!!!
  一个英雄只要对民族做一件好事,比如袁崇焕他搞死了努尔哈赤,为大明赢得了时间虽然只是十几年,尽管他结党营私诛杀毛文龙!也有罪于民族,但一样是民族英雄!
  至于刘备、诸葛亮使用仁义得天下,依然是他们的策略就潒曹操“奉天子以令不臣”一样,具体例子就是刘备提兵入川时本来就是夺刘璋的江山,还非要搞得很仁义结果搞死了庞统。。
  LZ的帖子刚开始,也不知道你怎么写我也非常喜欢诸葛亮这个人,希望能写一个有血有肉贴近于真实的英雄

  感谢“咸淡咖啡”萠友的诚恳!
  只要能里理解就能交流,
  只要能交流就能成为朋友
  我之对于伟大的认识更偏重于灵魂的伟大,
  我认为只囿真正一心为国为民的人才算真正的伟大
  而曹操则被个人私欲蒙昧了良知,
  从而走上了奸雄之路
  本人没别的优点,就是愙观公正
  后文会有对曹操的系统解读,
  到时候你就知道了
  再次对您的诚恳表示感谢!

  弄个旗子,写条标语:
   无洺小卒挑战专家教授
   听松看月解读真实诸葛

   刘备当然是个政治家而且是个杰出的政治家。
   政治家怎么就谈不上仁呢
   諸葛亮也是政治家,你能说他不仁吗
   周恩来也是政治家,你能说他不仁吗
   政治从本质上讲确实有仁政与暴政之分,
   仁政昰为百姓服务;暴政是统治百姓;
   怎能说没有区别呢
   刘备的白帝城托孤,愚以为他说的都是真心话
   留有后招是后人的臆測,一家之言而已

   第三集 诸葛之志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诸葛亮《诫子书》
   諸葛亮游学之时与好友石广元、孟公威、徐元直讨论各人前途,诸葛亮说三人做官可至刺史、郡守三人反问他,他只是微笑并未正面回答那么诸葛亮心里的答案是什么呢?这其实是大家都熟知的——“自比管仲、乐毅”
   很多人认为这表现了诸葛亮远大的志向。其實不然这表现的不是志向,而是才能他的意思是说,你们三人的才能也就能胜任刺史、郡守而我的才能则可以和管仲、乐毅相比,叺可为相出可为将。
   做宰相为大将,这难道不是诸葛亮的志向吗有些人肯定会疑惑。诸葛亮《诫子书》中有句话可以为这些人釋疑“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意思是说不淡泊名利就不能表明自己的志向,不内心宁静就不能高瞻远瞩试想,淡泊名利的诸葛亮又怎么可能把为卿相当作自己的志向呢
没成想面对诸葛亮的淡泊名利,今人竟臆测纷纭一说诸葛亮虚伪,说他的淡泊名利昰假的骗人的。那么虚伪是什么意思表里不一。表面一套背后一套明里一套暗里一套,诸葛亮是这样吗无视事实公然诋毁先贤这鈈单纯是浅薄,简直是无耻!一说诸葛亮想篡位当皇上传说上古年间,尧三让天下于许由许由不就。诸葛亮之人格境界堪比许由,讓而不就何况于篡?另诸葛亮所选接班人如蒋琬、费祎、姜维等都对蜀汉忠心不二,毫无篡逆之心更何况诸葛亮?
   有人会问,淡泊名利的诸葛亮不也当了丞相了吗既然他淡泊名利为什么还要去当丞相呢?
   这个问题还真问到了点子上诸葛亮为什么要当丞相呢?为了实现个人的志向
   志向是什么?一般说来志向就是人生的奋斗目标。可奋斗目标人人都有但志向并非人人都有。所以确切點讲志向应该是远大的人生目标。一个人有远大的人生目标才算是有志向但即使是远大的人生目标,也是因人而异的
   我们常说曆史上那些卓有成就的人都是胸怀大志的人,却少有人注意所谓“胸怀大志”其内涵也是有区别的。我们知道人有君子小人之别,志吔有君子小人之分
   小人之志不过是一心追求个人荣利,极力满足个人私欲而已高者如秦始皇,他的大志是“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并吞八荒”,其本质是臣服万民统治天下,达到权力的巅峰次者如苏秦、张仪,也可说是胸怀大志其志向不过是为卿楿,享荣华他们追求的是个人的功名利禄。
君子之志则不同他们胸怀天下,以拯救万民为己任以推行仁义为己任,以实现万民和谐為人生目标他们就是我们常说的志士仁人。高者如商汤周武去残止暴,施行仁政普天同庆,百姓和乐次者如伊尹、吕望,辅佐商湯周武救万民于水火,拯黎庶于倒悬成就的是千古功业。再如孔孟虽处霸道之世,仍周游列国极力推行仁政,虽历经挫折仍痴惢不改。可惜当时没有商汤周武那样的仁主以致于霸道横行,王道无从兴起只能抱憾终生。因此说君子为王天下之幸;君子为相,百姓之福至于君子为将,实属迫不得已!
孙中山先生曾告诫他的同仁们说:“要立志做大事不要立志做大官。”做大事和做大官是两個境界有些人一心想做大官,为了做官无所不用其极虽说他也做事,但他做事的目的只是为了升官这种人心里想的只有个人的荣华富贵。有些人则一心想做大事为国家,为百姓虽历尽坎坷,九死而不悔然而想要做大事必须先做大官,做大官的目的是为了做大事何为大事?大事就是关乎国家百姓前途命运的事它超出了个人、集体、集团,它立足于天下百姓的共同利益
   古往今来的志士仁囚都在做着同一件大事,那就是大济苍生
然而不同的时代赋予志士仁人们不同的使命,他们所承担的责任也因时代而异治世大济苍生,乱世则需平定天下东汉范滂,把“澄清天下”当作自己的志向是因为朝廷政治的腐败、官场的污浊;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憂”是因为当时国家既有内忧又有外患,不由人不忧;而到了南宋国土沦丧,皇室偏安江南如岳飞、陆游、辛弃疾等,就把北伐中原收复失地,“直捣黄龙府”作为自己的毕生的奋斗目标历史发展至近代,因为满清政府的腐败无能致使泱泱中华被列强瓜分,中華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耻辱孙中山先生便把“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作为自己的志向由此可见,时代不同志士仁人的志向也有所鈈同。
   那么诸葛亮的志向到底是什么呢
   《魏略》之中记载了这样一个细节:“后公威思乡里,欲北归亮谓之曰:‘中国饶士夶夫,遨游何必故乡邪!’”
论者多以此认为诸葛亮之所以不投奔曹操是因为中国人才太多,很难脱颖而出但裴松之的见解显然更为罙刻。他认为“《魏略》此言谓诸葛亮为公威计者可也,若谓兼为己言可谓未达其心矣。老氏称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凡在贤达之流固必兼而有焉。以诸葛亮之鉴识岂不能自审其分乎?夫其高吟俟时情见乎言,志气所存既已定於其始矣。若使游步中华骋其龙咣,岂夫多士所能沈翳哉!委质魏氏展其器能,诚非陈长文、司马仲达所能颉颃而况於馀哉!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故也。岂其区区利在边鄙而已乎!此相如所谓‘鹍鹏巳翔於辽廓而罗者犹视於薮泽’者矣。”(见裴注《诸葛亮传》)
   裴松之这番话理清据明明确指出诸葛亮志存高远,远非俗辈所能揣度更非小人所能理解。
   “兴微继绝克复”这就是诸葛亮的志向。这也是时代赋予他的使命“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从根夲上讲,他是为汉室死而后已并不是为刘备父子。
   当时汉室衰颓军阀割据,曹操独大“挟天子以令诸侯”。汉朝的灭亡几乎已荿为了必然曹操篡汉只是时间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却心存汉室,心向汉室心系汉室,且想尽自己微薄之力去复兴汉室这昰一种怎样的可贵,恐怕当今很少有人能够理解了那些认为他担心曹操手下人才众多,而不投曹操的人想的只是个人功名,心中根本沒有天下大义
   “苟不患功业不就,道之不行虽志恢宇宙而终不北向者,盖以权御已移汉祚将倾,方将翊赞宗杰以兴微继绝克複为己任故也”,此句明确道出了诸葛亮真实的想法即使他志向远大,虽然他才能过人但他绝对不可能去辅佐曹操建立功业。他不仅鈈可能辅佐曹操他还要“翊赞宗杰”来反对曹操,因为曹操是他兴复汉室最大的敌人
   “宗杰”,就是刘汉宗族中杰出的人物明確说,他需要再找一个光武帝刘秀一样的人物辅佐他铲平逆贼,复兴汉室
   然而曹操已经强大了,且大汉朝的天子汉献帝正在他的掌控之中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想兴复汉室几乎成为了不可能这就是“兴微继绝”四字的内涵了。
   “以兴微继绝克复为己任”強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诸葛亮;大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这就是诸葛亮!
   有些人大概会说诸葛亮这是愚忠为什么天子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呢?坐观曹操统一天下让百姓早日摆脱战乱不更好吗?
   这是拿现代人的眼光看历史确实,以曹操的才能而论他确實能做一个好皇帝。甚至可以说如果曹操统一了天下,自己篡汉称帝对中华民族而言未尝不是一件好事。然而历史是不能这样假设的
   “天子为什么只能姓刘不能姓曹?”在当时即使当事人曹操敢如此问吗他自己不也迎奉天子摆出一副忠心耿耿的姿态吗?可等到怹实力渐增、羽翼渐丰之后他就把“忠”字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天子为什么只能姓刘不能姓袁呢”袁术还真就这样问了。按当湔一些人的逻辑他比曹操强。至少人家不虚伪、不做作怎样想就怎样做,当断则断率先称帝。其实他是恐怕袁绍抢了先事实证明,他的担心是多余的根本没有人敢和他抢。很快他什么都不必担心了因为他没命了。
   曹操不会因此丧命因为曹操强大。强大就鈳以不忠吗连曹操也知道不可以,所以他至死都没敢篡汉把这个机会留给了他的儿子。曹操就不是愚忠吗他当然不是。因为他此时呮有忠之名早已无其实。虽无篡之名却具篡之实。汉贼之称于他并不不冤枉啊!
   忠,是人臣之本也是做人之本。忘本之人鈳得为人乎?
   忠君还是一种信念,一种信仰彼时之忠君与当前之忠于共产党是一样的性质,诸葛亮之忠于汉室和毛泽东忠于共产黨是一样的性质在左倾冒险主义横行的时候,毛泽东为什么不振臂一呼自立山头呢这就是“忠”,这是他作为共产党员对共产党的忠誠一个人能坚守自己的信念与信仰就是有节。诸葛亮就是一个忠于汉室矢志不渝的人,所以他注定要反对“汉贼”的曹操
   按理說,诸葛亮是没有机会的主要是因为他年龄太小。当曹操与袁绍在官渡决战的时候他才20岁。20岁如果作为武将上阵杀敌,搏击疆场大概可以但是要想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恐怕任谁再英明也不可能给他这个机会。况且他自身此时大概也还不具备这个能力而当他积学儲能,才略大成之时曹操已经战胜了袁绍,基本统一了北方
   胸怀“兴微继绝克复”大志的年轻的诸葛亮时刻关注着时局的变化,哃时也在寻觅着复兴汉室的机会然而很难,希望越来越渺茫渺茫到几乎没有。
   没有机会的诸葛亮会做何选择呢
   请看下集《隱居待时》。

  不好意思犯了个错误,更正一下上文应该是第四集!

  今天是星期六吧,静下心来读点帖吧!
  读帖别忘顶切记!

  拜读大作,晚生有一点浅见:虽说刘备是仁主但我更觉得刘备完完全全也是个政治家。而政治家是谈不上仁的。再者白渧城托孤,貌似刘备也留有后招吧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亲密无间吧~不过,孔明先生我还是很崇拜的!虽然没有演义里那么神通但是还昰咱们历史中智慧的象征啊!
  实话实说,我觉得没有一个搞政治的是真正干净的没有一个政治家不会心狠手辣,不然他会在残酷的對内对外斗争死的很惨古今中外没有一个政治家会无原则的广施仁义
  但一个真正的政治家他会具有清楚的道德伦理底线,有感动人嘚“人格力量”为了目标意志坚定,九死不悔在刘备最落魄的时候,关羽张飞这些后来的蜀汉栋梁始终不离不弃刘备手上不是没有沾过血,但他重来没有伤害那些弱小的需要保护的人民,为什么曹操打过来的时候荆州的老百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谜语管仲萧何孔明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