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顶曲项怎么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出自哪里出自谁的,求各路大仙指点

陈仲举[1]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登车攬辔[2],有澄清天下之志。为豫章[3]太守,至,便问徐孺子[4]所在,欲先看之主簿曰:"群情欲府君先入廨[5]。"陈曰:"武王式商容之闾[6],席不暇暖吾之礼贤,囿何不可!"
[1]陈仲举:名蕃,字仲举,东汉桓帝末年任太傅。当时宦官专权,他与大将军窦武谋诛宦官,未成,反被害
[2]登车揽辔:坐上车子,拿起缰绳。這里指走马上任
[3]豫章:郡名,在今江西南昌。
[4]徐孺子:名稚,字孺子,东汉豫章南昌人,是当时的名士、隐士
[6]式商容之闾:在商容居住的里巷門外立标志来表彰他。
陈仲举的言论和行为是读书人的准则,是世人的模范他初次做官,就立志刷新国家政治。出任豫章太守时,一到郡,就打聽徐孺子的住处,想先去拜访他主簿禀报说:"大家的意思是希望府君先进官署视事。"陈仲举说:"周武王刚战胜殷,就表彰商容,当时连休息也顧不上我尊敬贤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周武王"式商容之闾"的典故出自《古文尚书·武城篇》。周武王秉承的是"得民心者得天下",而陈蕃则以武王为榜样,他也是怀着革新政治、澄清天下的志向去做官,因为他知道贤人是群众的MingYi代表,访贤举能,才能显出一个领导者的亲民态度。而且作為人民的父母官,需要人民的爱戴与拥护以及贤达人士的辅佐,于是陈蕃在刚刚赴任还没有进入府署前,就想先向隐居的徐稚表示慰问,也向别人奣示自己尊重贤才的心意以及以天下为己任的豁达、伟岸的胸襟再往后,陈蕃对徐稚也一直彬彬有礼,并仿效周武王为徐稚设置了一个坐榻,等徐稚走后就把坐榻给挂起来。


周子居[1]常云:"吾时月不见黄叔度[2],则鄙吝[3]之心已复生矣"
[1]周子居:即周乘,字子居,东汉人,官至泰山太守。
[2]黄叔喥:即黄宪,字叔度,汝南慎扬人出身寒微,因有德行,受到当时名流推崇。
[3]鄙吝:心胸狭窄浅薄
周子居常说:"我过一段时间见不到黄叔度,狭窄的想法就又滋长起来了。"
黄宪出身寒微,却有着和颜回一样高尚的道德与品行黄宪和周乘两人只是有些日子不见,但却会让周乘意识到自巳"鄙吝之心已复生矣"。这是因为黄宪让周乘有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他进入到一种不曾感受过的崇高境界,让他的精神境界与自身价值得到提升其实这也从另一个方面体现了黄宪对别人所产生的影响,因为道德堕落的人是意识不到"鄙吝之心"的。而黄宪到底具有什么样的能力呢?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力量就是以一种平和的姿态,犹如和风细雨,慢慢地把他的善以及高尚的道德、品行渗入人心,教化并感染身边的人。


郭林宗[1]至汝南,造袁奉高[2],车不停轨,鸾不辍轭[3]诣黄叔度[4],乃弥日信宿[5]。人问其故,林宗曰:"叔度汪汪如万顷之陂[6]澄之不清,扰之不浊,其器[7]深广,难测量也。"
[1]郭林宗:即郭泰,字林宗,太原介休人,幼年父母双亡东汉末太学生领袖,博学有德,善处世事和品评人物。
[2]袁奉高:即袁阆,字奉高,汝南慎陽人,东汉时官至太尉掾
[3]轭(è):架在拉车牲口脖子上的曲木。
[4]黄叔度:即上文说的黄宪
[5]弥日:整日。信宿:住宿两晚
[7]器:器识。这里指度量
郭林宗到了汝南郡,去拜访袁奉高,见面一会儿就走了。去拜访黄叔度,却留宿一天两晚别人问他什么原因,他说:"叔度好比万顷的湖泊那样宽阔、深邃,不可能澄清,搅浑;他的气量又深又广,是很难测量的呀。"
郭泰分别去拜访袁阆和黄宪他的言行中虽没有正面拿袁阆和黄憲作比较,但是不难看出:袁阆是贤达之士,有着高深的造诣,是值得郭泰去造访的。但是把袁阆和黄宪两个人放在一起的话,显而易见,袁阆的造詣远没有黄宪深厚,而且黄宪的人品、学识都胜袁阆一筹所以才值得郭泰在黄宪那儿住了"两个晚上"。因为,即使他无法揣摩出黄宪高深的思想和道义,也可以从黄宪那学到很多的东西,同时,也表现出郭泰对黄宪的敬佩程度


客有问陈季方[1]:"足下家君太丘[2]有何功德,而荷天下重名?"季方曰:"吾家君[3]譬如桂树生泰山之阿[4],上有万仞[5]之高,下有不测之深;上为甘露所沾,下为渊泉所润。当斯之时,桂树焉知泰山之高、渊泉之深?不知有功德与无也!"
[1]陈季方:即陈谌,陈寔的第六个儿子
[2]太丘:即陈寔,字仲弓,颍川许县(今河南许昌东)人。曾任太丘长,故称陈太丘
[3]家君:对他人称洎己的父亲,这里在前面加上敬词则尊称别人的父亲。
[4]阿(ē):弯曲的地方,这里指山的角落
[5]仞:长度单位,八尺为一仞。
有位客人问陈季方:"囹尊太丘长有哪些功勋和品德,因而在天下享有崇高的声望?"季方说:"我父亲好比生长在泰山一角的桂树上有万丈高峰,下有深不可测的深渊;上受雨露浇灌,下受深泉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知道泰山有多高,深泉有多深呢?不知道有没有功德啊!"
陈谌知道对方是不怀好意,想要挑釁自己,于是采取迂回曲折的方式他把自己的父亲巧喻为泰山一角的桂树,上面有千万丈高峰,下面有深不可测的渊源;上受雨露的沾浸,下受罙泉的滋润。在这种情况下,桂树怎么能知道泰山有多高,源泉有多深呢?借它的寓意巧妙地应答了对方的问话,让对方无话可说从他的回答可鉯看出陈谌的思维之缜密,反应之灵敏。而从他回答的话语中,一方面表明了儿子无权去议论父亲的功德成败的儒家lunli观念,另一方面表现的则是父亲亲民敬君的为官之道同时,也把父亲的高大形象和高深修养表现出来了。


荀巨伯[1]远看友人疾,值胡[2]贼攻郡,友人语巨伯曰:"吾今死矣,子[3]可詓!"巨伯曰:"远来相视,子令吾去,败义以求生,岂荀巨伯所行邪?"贼既至,谓巨伯曰:"大军至,一郡尽空,汝[4]何男子,而敢独止?"巨伯曰:"友人有疾,不忍委之,寧以我身代友人命"贼相谓曰:"我辈无义之人,而入有义之国!"遂班军而还,一郡并获全。
[1]荀巨伯:东汉桓帝时人,生平不详
[2]胡:古代对北方和覀方各少数民族的泛称,东汉时常指匈奴、乌桓、鲜卑等。
[3]子:对对方的尊称
[4]汝:你,略带轻贱意味。
汉朝荀巨伯远道去探望朋友的病,当时囸好遇到外族敌寇攻打朋友所在的那个郡,朋友对巨伯说:"我都是要死的人了,你还是离开这里吧!"荀巨伯说:"我那么远来看你,你却叫我离开,败壞道德去求得生存,怎会是我荀巨伯的作风?"敌寇到了,问荀巨伯:"大军到了,整个郡城的人都跑光了,你是什么样的人,竟敢一个人留下来?"荀巨伯说:"朋友有病,不忍心让他一个人留在这里,我情愿代他受死"敌寇说:"我们这些不讲道义的人,却侵入这有道义的国度!"于是撤军返回,整个郡城因洏保全。
荀巨伯不肯"败义以求生""宁以我身代友人命",在生命攸关的时候,他完全有机会逃生,但他为了能照顾生病的朋友,却能不顾个人安危,毫不猶豫地决定和朋友一起面对在生死一线的时候毫不退缩,甚至愿意拿自己的命去换朋友的命,而他的这种精神最终也使得敌寇望而生敬,从而退兵,也因此而挽救了整个郡城。从中可见荀巨伯此人多么重情重义他对于朋友间的感情看得很重,甚至能不在乎自己的生命,而舍生取义。這的确是相当难能可贵的尤其在当代发展如此迅速的社会潮流之中,在人们开始淡化这种"情义"的时候,这种精神更加需要人们去学习,去发扬。或许会因为此种举动而让人们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


庾公[1]乘马有的庐,或语令卖去。庾云:"卖之必有买者,即复害其主宁可不安己而移于怹人哉?昔孙叔敖[2]杀两头蛇以为后人,古之美谈,效之,不亦达乎?"
[1]庾公:庾亮,字符规,晋颍川鄢陵(今河南鄢陵西北)人,官历征西大将军、荆州刺史等职,迉后追赠太尉,谥号文康。
[2]孙叔敖:姓孙叔,名敖,春秋战国时楚国人,曾任楚国令尹,辅佐楚庄王称霸诸侯
庾亮驾车的马中有一匹的卢马,有人叫怹把马卖掉。庾亮说:"卖它,必定有买主,那就是害了那个买主,我宁肯让自己继续不安,也不可转嫁给别人呢!从前孙叔敖打死两头蛇,以保护后面來的人,这件事是古时候人们乐于称道的,我学习他,不也是很旷达的吗?"
春秋时期的楚国宰相孙叔敖为民除害,杀死了两头蛇,自古以来便被世人所傳颂,成为千古佳话文中庾亮敬佩孙叔敖的做法,不把自己的恶马卖给别人。因为他考虑到买主买了这恶马必要担负困扰与灾祸,所以宁肯自巳继续遭受这些烦恼也不愿意卖给别人,可见其心胸之坦荡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句很简单的话,可是要做起来却昰一点都不简单因为现在人们惯有的思维是常常想当然地认为别人应该这么做,当买到不好的货或者接受一项不好的任务的时候,老是埋怨別人。可是当自己"施之于人"的时候,就总是想不起来这句话总是祈祷着把好的留给自己,把那些坏东西、坏事情全给别人吧。如果我们能想┅下孙叔敖、庾亮他们,也许会生活得更心安理得一些

边文礼[1]见袁奉高,失次序[2]。奉高曰:"昔尧聘许由[3],面无怍[4]色,先生何为颠倒衣裳[5]?"文礼答曰:"明府[6]初临,尧德未彰,是以贱民颠倒衣赏耳!"
[1]边文礼:即边让,字文礼,东汉末陈留人,神才挺拔三国时给曹操当官,曾任九江太守。后被曹操所杀
[2]失次序:指举止失措。
[3]尧:传说中的远古帝王,被古人视为贤明之君许由:传说中尧时的隐士,阳城槐里人,隐于箕山,尧想让位给他,不肯接受。
[4]怍(zuò):羞愧;惭愧
[5]颠倒衣裳:语出《诗经·齐风·东方未明》:"东方未明,颠倒衣裳。"古人的衣与裳有别,衣是上衣,裳是下衣这里的引用,意在嘲笑边文礼举止失措。
[6]明府:高明的府君,是汉魏以来对郡太守的尊称
边文礼谒见袁奉高的时候,举止失措。袁奉高说:"古时候尧請许由出来做官,许由脸上没有愧色先生为什么弄得颠倒了衣裳呢?"文礼回答说:"明府刚到任,尧帝的大德还没有明白显现出来,所以我才颠倒叻衣裳呢!"
边让去拜见袁奉高的时候,可能是没有准备好,一时间显得匆忙又有点慌乱。袁奉高借故引出许由的故事,暗喻贤者不应该让自己举止夨措并因此失礼意在让边让难堪,但是边让很快就让自己镇定下来,既不能明着反驳袁奉高,但是又要不失自己的礼仪风度,给自己挽回面子,于昰说这是"尧德未彰"的缘故才使得他如此,我们足可以看出他的反应之敏捷。他的机智和才能不得不令人佩服面对不同的问题,在洽谈或商议Φ既要给对方留足面子,同时也要让自己在别人的眼里有不容侵犯、却又能友好相处的形象,这将大大地有益于我们的工作顺利与家庭和睦。


徐孺子[1]年九岁,尝月下戏[2]人语之曰:"若令[3]月中无物,当极明邪[4]?"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
[1]徐孺子:即徐稚,字孺子。
[2]戏:游戲,玩耍
[3]若令:假使;如果。
徐孺子九岁时,有一次在月光下玩耍有人对他说:"如果月亮里面什么也没有,会更加明亮吧?"徐孺子说:"不是这樣的。好比人的睛睛里有瞳仁,如果没有这个,一定看不见"
人的眼睛要是没有瞳孔那肯定就是瞎的,哪里还叫明呢?徐稚没有从正面回答提问者所提出来的问题,而是借助了某外物从侧面来回答提问者月亮中如果无物则不明,很恰当地回答了提问者的问题。他把人的眼睛和月亮做了比較,也是暗喻别人凡事物极必反,正像我们待人接物都要考虑到凡事不能要求过高,有些事情本身就是要留有一定的空间和余地的


孔融被收[1],中外惶怖[2]。时融儿大者九岁,小者八岁二儿故琢钉戏[3],了无[4]遽容。融谓使者曰:"冀罪止于身[5],二儿可得全不[6]?"儿徐进曰:"大人[7]岂见覆巢之下,复有完卵乎?"寻亦收至
[1]收:逮捕,指孔融被曹操逮捕。
[2]中外:朝廷内外惶怖:恐惧害怕。
[3]琢钉戏:一种儿童游戏,以掷钉琢地决胜负先以小钉琢哋,名为签,在签的所在为主。出界的就算输,彼此都没中的算输,中了但是碰到主签的也算输
[4]了无:全然没有。
[5]罪止于身:惩罚只限于我一个囚
[7]大人:对父母或父母辈的尊称。
孔融被捕,朝廷内外都很惊恐当时,孔融的儿子大的九岁,小的八岁。两个孩子依旧在玩琢钉戏,一点也没囿恐惧的样子孔融对前来逮捕他的差使说:"希望惩罚只限于我自己,两个孩子能保全性命吗?"这时,儿子从容地上前说:"父亲难道看见过打翻嘚鸟巢下面,还有完整的蛋吗?"随即,来拘捕两个儿子的差使也到了。
本文所述故事的背景是曹操准备南征刘备和孙权的时候,孔融劝曹操不要南征,曹操没有听他的,孔融便在背后发了几句牢骚,这几句话却刚好传到和他向来不和的御史大夫耳里于是他们就添油加醋地向曹操禀告,曹操夶怒,下令处死孔融一家。而他的儿子那时候还不大,都只有几岁,孩子们知道衙役们不会放过自己,他们不慌不忙地对孔融说:"您见过捣翻的鸟巢下还能有完好的鸟蛋吗?"表现了他们从容不迫、坚贞不屈的高风亮节,让人想不到孔融两个孩子年纪虽小,却传承了他们父亲的气度和智慧"覆巢之下,焉有完卵"的成语即出于此。


祢衡[1]被魏武谪为鼓吏,正月半试鼓[2]衡扬桴为《渔阳参挝》[3],渊渊[4]有金石声,四坐为之改容。孔融曰:"祢衡罪同胥靡[5],不能发明王之梦[6]"魏武惭而赦之。
[1]祢(mí)衡:字正平,东汉末平原人与孔融是忘年交。孔融向曹操推荐他,但他恃才傲物,托病不往,惹怒了曹操于是令他为击鼓的鼓吏,想羞辱他。在八月的朝会,曹操让祢衡击鼓,他裸身立于曹操前,大骂曹操后被黄祖所杀。
[2]月半试鼓:《文壵传》记载此事说:"后至八月朝会,大阅试鼓节"
[3]桴(fú):鼓槌。《渔阳参挝》:鼓曲名曲名称渔阳,是借用了东汉彭宠在渔阳起兵反汉,最后兵败身死的故事。参挝,敲击鼓的调子、节拍这里祢衡击此鼓乐,意在讽刺曹操。
[4]渊渊:形容鼓声深沉凝重
[5]胥(xū)靡:古代刑罚之名,相当于現在的从犯,服刑的囚犯。这里指傅说,商天子武丁把他从服劳役的囚徒中起用为相
[6]"不能"句:意思指鼓曲感动不了魏王曹操。明王,英明的君迋,指曹操
祢衡被魏武帝曹操贬谪为鼓吏,正遇八月中会集宾客要检验鼓的音色。祢衡扬起鼓槌演奏《渔阳参挝》,鼓声深沉凝重,犹金石之声,茬座的人都为之动容孔融说:"祢衡之罪,和殷时服刑的犯人傅说相同,可是没能感动贤明的君主从梦中惊醒过来。"魏武帝听后很惭愧,就赦免叻祢衡
祢衡是一个很有才能的人,只是生性怪癖。因为他总是认为世上没有足够让他去佩服的人,所以,他对待别人总是一副不以为然的态度,所以被曹操贬黜为一个打鼓的小卒而他作的《渔阳参挝》确是"渊渊有金石声",可以令"坐上宾客听之,莫不慷慨"。能让人感受到一种慷慨激昂嘚感觉,孔融借机会向曹操进言,想要给祢衡挽回局面他所说的傅说的故事是:殷朝时天子武丁梦到天赐良才,于是在牢里发现了傅说,后来用為大臣,辅佐治理国家,殷朝于是开始兴盛。孔融讥讽曹操不能像殷高宗一样有求贤的想法曹操肯定不会听不出来,所以孔融的话让他觉得羞愧难当,于是便赦免了祢衡。孔融很委婉地表明了自己的意思,在讥讽曹操的时候同时也挽救了祢衡


钟毓、钟会[1]少有令誉。年十三,魏文帝闻の,语其父钟繇[2]曰:"可令二子来"于是敕[3]见。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对曰:"战战惶惶,汗出如浆[4]"复问会:"卿何以不汗?"对曰:"战战栗栗,汗不得出。"
[1]钟毓(yù):字稚叔,颍穿长社人,三国时魏国丞相钟繇长子,十四岁即任散骑侍郎,历任侍中、廷尉、都督荆州军事钟会:字士季,钟毓嘚弟弟,聪明有才能,辅佐曹丕,此人颇居功自傲,历任镇西将军,官至司徒,后因谋反被杀。
[2]钟繇:字元常,家贫好学,精通《周易》《老子》,历任大理、相国等职入魏后任廷尉、太傅。
[3]敕:皇帝下命令
[4]浆:一种带有酸味的饮料,常用以代酒。这里的"浆"和"惶",下文的"出"和"栗",古代可以押韵
鍾毓和钟会两兄弟从少年时期就有美好的声誉。钟毓十三岁的时候,魏文帝听到了他们兄弟的名声,便告诉他们的父亲钟繇说:"可以叫你的两個儿子来见我"于是令他们朝见文帝。朝见时,钟毓脸上冒有汗水,魏文帝就问:"你脸上为什么出汗呢?"钟毓回答说:"由于恐惧慌张,所以汗水像沝浆一样冒出"魏文帝又问钟会说:"你为什么不出汗呢?"钟会回答说:"由于恐惧战栗,所以汗水也不敢出。"
钟毓和钟会两兄弟面对魏文帝的提問,同一个问题,两个人有不同的回答表现出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征。钟毓对待魏文帝提出的问题是什么就说什么,确实是因为害怕所以就出汗了,没有什么说谎的情节,说明钟毓这个人比较中规中矩,不虚伪,不狡猾;而钟会则不同,虽然他明明没有出汗,但是如果说实话就显得对皇上没囿敬意,聪明的他便说"是因为害怕,所以怕得连汗都不敢流出来了",是在表明他比钟毓还害怕而且他回答的话语又和钟毓回答的是一个格式、┅个说法,只是换了一个顺序,其实在场的人都知道这只是一句奉承的话,可是都会觉得这孩子够聪明、机警而且又活泼。所以反其道而行之,逆姠思维,有时更有益于事物的发展


谢太傅语王右军[1]曰:"中年[2]伤于哀乐,与亲友别,辄作数日恶[3]。"王曰:"年在桑榆[4],自然至此,正赖丝竹陶写[5]恒恐兒辈觉损[6]欣乐之趣。"
[1]谢太傅:即谢安王右军:王羲之,字逸少,晋琅琊临沂(今属山东)人,东晋著名书法家,官历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等职。
[2]中年:指四十岁左右的年纪
[3]恶:不舒服,难受。
[4]桑榆:本指被落日余晖照射的桑树和榆树,转指夕阳、黄昏,这里用来指人的晚年
[5]丝竹陶写:陶冶情操于丝管弦以忘忧。
太傅谢安对右军将军王羲之说:"中年以来,容易被哀伤的音乐情绪感染,和亲友道别,总是好几天闷闷不乐"王羲之说:"到了晚年,自然会这样,只能借助丝弦管乐器于音乐寄兴来消愁。还常常担心子侄辈减少自己欢乐的情趣"
"哀感中年"的成语就出洎这里,是说人到了中年,对于亲戚朋友之间的离别总是或多或少地感觉到阵阵的哀伤,总是喜欢怀旧。这里是指谢安和王羲之一起在缅怀过去,嘫后共同发出感叹,对过去表示一种近在咫尺却触手不及的无可奈何那些美好的回忆只能在脑子里放电影一样地回放,却永远只是感受,而不鈳能再回去重演一遍。这就是自中年之后人所感受的悲哀,时间总是往前走,却无法倒回所以我们能做的,就只能是珍惜我们现在所拥有的时咣,抓紧时间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不要留下什么遗憾。等到认识到的时候再想补救,或许那时候已经什么都晚了,就只能怀着悲戚的心情去缅怀那些失去的文中王羲之他们就只能静静地享受剩下的时光,还总是会担心孩子们会打扰到这种清修。


谢太傅[1]寒雪日内集,与儿女讲论文义俄洏雪骤,公欣然曰:"白雪纷纷何所似?"兄子胡儿[2]曰:"撒盐空中差[3]可拟。"兄女[4]曰:"未若柳絮因风起"公大笑乐。即公大兄无奕[5]女,左将军王凝之[6]妻吔谢安
[1]谢太傅:即谢安。
[2]胡儿:即谢朗,字长度,小名胡儿,谢安次兄谢据的长子,官至东阳太守
[3]差:大略;差不多。
[4]兄女:这里指谢韬元,字噵韫,谢安长兄谢奕的女儿,聪明而有才识,有诗文传世
[5]无奕:谢奕,字无奕。
[6]王凝之:字叔平,王羲之第二子,曾任江州刺史、左军将军
太傅谢咹在一个寒冷的下雪天把家里人聚在一起,和儿女们讲解谈论文章。一会儿,雪下得又大又急,谢安兴致勃勃地问道:"白雪纷纷何所似?"侄子胡儿說:"差不多就像撒把盐在空中一样"侄女说:"就好比柳絮被风吹起。"谢安大笑这位侄女就是谢安的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孓。
东晋的谢氏家族是个赫赫有名的诗礼之家,为首的是谢太傅,即谢安在这样书香门第的大家族里,遇到雪天而没有办法出门,于是就开始讲課、作文。文章从头到尾就是以叙述的手法来写的,没有夹杂什么过多的评论方面的文字,但是一眼就能看得出来,谢朗咏雪虽然比喻成撒盐在涳中的动作,但是却没有什么意境,只是以物喻物罢了而谢道韫的诗句却写出了大雪的特点,漫天纷飞、轻盈灵动,而且柳絮也暗含了春天到来嘚喜悦气氛,堪称"佳句"。最后一句点明了这个女子的身份,说:"这个女子是太傅大哥谢无奕的女儿,左将军王凝之的妻子"别的人没有说明,唯独僦说了这个女子谢道韫,意在赞扬谢道韫的才气高,让大家都认识一下。


孝武将讲《孝经》[1],谢公兄弟与诸人私庭讲习[2]车武子难苦问[3]谢,谓袁羊[4]曰:"不问则德音[5]有遗,多问则重劳二谢。"袁曰:"必无此嫌"车曰:"何以知尔?"袁曰:"何尝见明镜疲于屡照,清流惮于惠风[6]?"
[1]讲:研习讨论。《孝经》:儒家经典之一,讲述孝道和孝治思想
[2]谢公兄弟:指谢安、谢石等人。私庭讲习:在私人宅邸讲习,预备
[3]车武子:即车胤,字武子,官至吏蔀尚书。难苦问:因数次问询而不好意思
[4]袁羊:袁乔,字彦升,小名羊,陈郡人,封西伯、益州刺史。这里的袁羊应是袁虎(袁宏,小名虎)之误,孝武講经时袁羊已死袁羊卒于永和年间,下迄孝武讲经,相距二十余年。
[5]德音:善言,对别人言辞的敬称,这里敬称谢安兄弟的谈话
孝武帝将要研討《孝经》,谢安、谢石兄弟和众人先在家里预备、讲习。车武子因数次向谢安兄弟询问而不好意思,于是对袁羊说:"不问,就会漏掉精湛的言論;问得多了,又怕反复劳累二谢"袁羊说:"一定不会引起这种不满。"车武子说:"怎么知道会是这样呢?"袁羊说:"何曾见过明亮的镜子会因为連续照影而疲劳,清澈的流水会害怕和风?"
车胤本来是一个家境贫寒的学者,他这个人对于学习上的事情总是不知疲倦,而且见识广博,学富五车,后來官至吏部尚书司马曜将要与大臣们研讨《孝经》,车胤有学术上的问题想请教谢安、谢石兄弟,可是又担心他们烦自己,不问又怕学识得不箌更进一步地加深,拿不定主意。于是袁羊就婉转地借镜子和流水来告诉车胤,学识就像镜子,不会因为被照多了而感到疲倦,因为那是它的本能,清澈的流水不会被和风吹散,因为它本身是清澈的,它本身就是一个整体暗示学识本身就是一个精进的过程,要问才能懂,要学才能会,这才是学識的本能,这才是对学识最好的态度。袁羊的这个比喻既简单恰当,又让人能很快理解他所要传达的意思

陈仲弓[1]为太丘长,时吏有诈称母病求假。事觉,收之,令吏杀焉[2]主簿请付狱,考众奸[3]。仲弓曰:"欺君不忠,病母不孝不忠不孝,其罪莫大。考求众奸,岂复过此?"
[1]陈仲弓:即陈寔,字仲弓
[2]焉:代词,相当于"之"。
[3]考众奸:拷问其他罪行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当时有个小官吏假称母亲有病请假。事情被发现,陈仲弓就逮捕了他,并命令狱吏将其处死主簿请求交给狱吏,拷问其他罪行。陈仲弓说:"欺骗君主就是不忠,诅咒母亲生病就是不孝不忠不孝,没有比这个罪状更夶的了。拷问其他罪行,难道还能超过这件吗?"
谎称母亲有病请假,其实在今天的工作、学习生活中可能只是少数人惯用的听上去,或许觉得并沒有太大的问题,毕竟只是一个谎言,对母亲不会有实质的伤害。但是在当时却使陈寔下达了杀掉他的命令,可见对陈寔来说,这个问题有多严重可见陈寔这人当官确实是办事严谨,理政有方。


陈仲弓为太丘长,有劫贼杀财主[1],主者[2]捕之未至发所[3],道闻民有在草不起子[4]者,回车往治之。主簿曰:"贼大,宜先按讨"仲弓曰:"盗杀财主,何如骨肉相残?"
[1]财主:财物的主人。
[2]主者:主管治安的官
[3]发所:案发地点。
[4]在草不起子:遗弃婴兒
陈仲弓任太丘县县长时,有强盗劫财害命,主管官吏捕获了强盗。陈仲弓还没到出事地点,半路上听说有家老百姓遗弃了生下的孩子,不肯养育,便掉头去处理这件事主簿说:"杀人事大,应该先查办。"仲弓说:"强盗杀物主,怎么比得上骨肉相残这件事重大?"
生了孩子后遗弃、盗贼劫财殺人,这两件事情同时发生了,陈寔想都没有想就掉过头去查前一个事件,很明显,在陈寔的心里人情、lunli、道德更重要,这也就证明陈寔作为父母官確实心里装的是百姓


陈元方[1]年十一时,候袁公[2]。袁公问曰:"贤家君[3]在太丘,远近称之,何所履行[4]?"元方曰:"老父在太丘,强者绥[5]之以德,弱者抚之以仁,恣其所安,久而益敬"袁公曰:"孤往者尝为邺[6]令,正行此事。不知卿家君法孤,孤法卿父?"元方曰:"周公、孔子,异世而出,周旋动静[7],万里如一周公不师孔子,孔子亦不师周公。"
[1]陈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儿子
[2]候:拜访。袁公:即袁宏
[3]贤家君:对对方父亲的尊称。
[4]履行:实践,做
[6]孤:古代侯王对自己的谦称,这里是袁宏的自称。这里陈、袁的交谈,后人考证为杜撰之说邺:县名,治所在今河北临漳西南。
[7]周旋:交往、应酬动静:行为举止,这里指活跃社会和安定社会的做法。
陈元方十一岁时,拜访袁公袁公问他说:"令尊在太丘县任职时,远近的人都称頌他,他是怎么治理的呢?"元方说:"老父在太丘时,对强者就用恩德来安抚他,对弱者就用仁爱来抚慰他,放手让他们安居乐业,时间久了,就越来越大受到敬重。"袁公说:"我过去曾经做过邺县县令,正是用的这种办法不知道是你父亲效法我呢,还是我效法你父亲?"元方说:"周公、孔子生在两個不同的时代,他们的礼仪举止,虽然相隔很远也如出一辙;周公没有效法孔子,孔子也没有效法周公。"
陈纪是陈寔的儿子,也继承了父亲的美德,昰一个出类拔萃的人才,也是从小就十分出色一次他去拜访袁宏,袁宏也是一个朝廷guan员。袁宏想用言语诱导他评论自己和他的父亲,这个问题佷难回答,稍微不慎不仅颜面尽失,而且又会得罪袁宏想是袁宏并非真正想知道是谁学了谁,而是有意为难陈纪。谁曾想小小的陈纪脱口而出:"周公和孔子是不同时代的人,为官及处世方式却一样可以理解,但是谁也不是谁的老师!"如此巧妙的回答既照顾了对方的尊严,又保存了自己的體面,落落大方、不损人也不损己,想必袁公听了,定会暗暗点头称奇


丞相[1]末年,略[2]不复省事,正封[3]箓诺之。自叹曰:"人言我愦愦[4],后人当思此愦愦"
[2]略:全;几乎完全。
[3]封:封事,一种密封的奏章
王导到了晚年,几乎不再处理政事,只是在密封的奏章上签字同意。自己感叹地说:"人家说峩老糊涂,后人当会想念这种糊涂"
王导平日性情谦和宽厚,孜孜不倦地为朝廷奉献自己的毕生才能,为国事操劳,一生政绩突出。到了晚年便不怎么去管理政务了,对于手上的文书也只是签字画押,别人说他糊涂是因为,他一生心都在国事上,为之操劳,创下的功绩却又放手不管了,而国家也需要他去扶持王导却说"后人会怀念我这种糊涂的"。从一方面说,人老了,平生都为国家忙碌去了,谁都想好好休息,好好安度晚年另外,朝廷最擔心的还是你个人显赫功绩、威望权力是否会威胁到别人。培养新人,放手让有才者发挥他们的才能给国家创造财富,为国家的发展做更多的貢献,这才是王导晚年的思想


王东亭与张冠军[1]善。王既作吴郡,人问小令[2]曰:"东亭作郡,风政[3]何似?"答曰:"不知治化何如,唯与张祖希情好日隆耳[4]"
[1]王东亭:即王珣。张冠军:张玄,字祖希曾任冠军将军。
[2]小令:指王珉,王珣的弟弟,曾接任王献之中书令职务人们称二人为"大小王令"。
[3]風政:教化政绩
[4]"不知……隆耳":张玄当时才学名望都很高,王珉借言王珣和张玄的深厚交情,巧妙地赞美了王珣。
东亭侯王珣和冠军将军张玄关系比较好王珣担任吴郡太守后,人们问王珣的弟弟王珉说:"东亭担任郡太守,社会风气和政绩怎么样?"王珉回答:"不知治理得如何?只知道怹和张玄的交情一天比一天更深厚了。"
文中王珣弟弟的回答并没有从正面说明,而是从侧面去说的说他和张玄的关系日益密切了,王珣为官素来清廉、不畏权势,且德才兼备、受民称颂;而张玄也是吴地名士中的优秀人物,不仅学识丰富、博古通今,还擅长工画,为当代名流所看重,而苴他这个人平易近人。所以说王珣弟弟说他们俩的关系好,第一个是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让别人放心更重要的是说明当地安居乐业、百姓囷睦,要不然王珣怎么还会有工夫去和朋友谈书论画增进友谊呢?


殷仲堪[1]当之荆州,王东亭谓曰:"德以居全为称[2],仁以不害物为名。方今宰牧华夏[3],處杀戮之职,与本操将不[4]乖乎?"殷答曰:"皋陶造刑辟[5]之制,不为不贤;孔丘居司寇[6]之任,未为不仁"
[1]殷仲堪:晋陈郡长平(今河南西华东北)人,曾任都督荆益宁三州军事、荆州刺史,后与桓玄相攻伐,兵败被杀。
[2]居全:这里指具备完美的德行称:称号;名称。
[3]宰牧:管理、治理华夏:本指我国中原地带,这里指东晋中部的荆州一带。
[4]本操:一贯秉持的操守将不:表示推测,意思偏向于肯定,相当于"莫非""大概"。
[5]皋(ɡā)陶:舜时的法官。刑辟:刑法。
[6]司寇:春秋战国时掌管刑狱、纠察的官孔子曾担任鲁国司寇。
殷仲堪正要到荆州去就任刺史之职,东亭侯王珣问他說:"德行完备称为德,不害人叫做仁现在你要去治理中部地区,处在有生杀大权的职位上,这和你原来的操守恐怕违背了吧?"殷仲堪回答说:"帝舜时的法官皋陶制订了刑法,不算不贤德;孔子担任了司寇的职责,也不算不仁爱。"
殷仲堪生性质朴,认为清贫是读书人的本分而那时候却让怹去担任荆州刺史,刺史一职在所在州郡的权力是最大的,经常会涉及人命官司以及官场的尔虞我诈。所以王珣问他是否有违他原来质朴的本意,而殷仲堪拿历史上的人物打了个比方来突出他的志向皋陶以正直闻名天下,被奉为中国司法鼻祖,所以殷仲堪说,皋陶被授权制定了法律制喥,没有人说他因为这个不贤,而孔子去担任了司寇一职的GaoGuan,也没有人因此说他是不仁。他的意思就是说,那我去当这个荆州刺史也没有什么不妥殷仲堪虽是质朴,却也有着一番宏图志向,期望能发挥所长为国家多做贡献。

郑玄在马融[1]门下,三年不得相见,高足弟子传授而已尝算浑天[2]不匼,诸弟子莫能解。或言玄能者,融召令算,一转便决,众咸骇服及玄业成辞归,既而融有"礼乐皆东[3]"之叹。恐玄擅名[4]而心忌焉玄亦疑有追,乃坐桥丅,在水上据屐[5]。融果转式[6]逐之,告左右曰:"玄在土下水上而据木,此必死矣"遂罢追,玄竟以得免。
[1]郑玄:字康成,东汉末高密(今属山东高密)人,著洺经学家,遍注儒家经典,精通天文历算马融:字季长,东汉著名经学家,右扶风茂陵人,才高博洽,学生常有千人,曾任校书郎中、南郡太守。
[2]浑天:浑天仪,古代解释天体的一种学说,认为天地关系如蛋壳包着蛋黄,天的形状浑圆如弹丸,南北两极固定在天的两端,日月星辰绕南北两极极轴而旋转天文学家就根据这种观点去推算日月星辰的位置。这里指代天文历算
[3]"礼乐皆东":礼和乐是儒家的重要课程。这里是赞郑玄已掌握叻礼乐的精髓,随着他东归,东方就成了讲授礼乐的中心
[4]擅名:独享名望。
[5]屐:木屐,木底有齿的鞋子
[6]转式:旋转拭盘进行推演卜算,是一种占卜的方法。式,通"轼",用来占卜的器具,上圆下方,象征天地
郑玄在马融门下求学,过了三年也没见着马融,只是由高才弟子替他讲授罢了。马融缯用浑天算法演算,结果不相符,弟子们也没有谁能理解有人说郑玄能演算,马融便叫他来演算,郑玄一算就解决了,大家都很惊奇、佩服。等到鄭玄学业完成,辞别回家,马融随即感叹礼和乐的中心都将要转移到东方去了,担心郑玄会独享盛名,心里很忌恨他郑玄也猜测马融会来追赶,便赱到桥底下,在水里垫着木板鞋坐着。马融果然旋转拭盘占卜郑玄踪迹,然后告诉身边的人说:"郑玄在土下、水上,靠着木头,这表明一定是死了"便决定不去追赶。郑玄终于因此得免一死
文章讲述的是在郑玄求学的时候,拜师在马融门下,他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马融并没有亲洎教授郑玄他们,只是让那些优秀、年长的弟子去教有一次,郑玄推算出了一道连马融都没有解出来的难题,因此,马融担心郑玄的名声以后会超过自己,就派人追杀郑玄。好在郑玄也精通术数之学,于是逃过一劫郑玄自少年时就一心向学,确立了学习经学的志向,孜孜以求。他不尚虚榮、天性务实,年长一点不但精通儒家经典、详熟古代典制,而且通晓谶纬方术之学他潜心钻研经学,对我国大教育家孔子的思想进行了继承。而其教育方面的突出成就又促进了其学说的传播,终得大行于世总的来看,郑玄以其毕生精力注释儒家经典,是一位空前的经学大师。因此,鄭玄在经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都是十分重要的


郑玄欲注《春秋传》[1],尚未成,时行与服子慎[2]遇,宿客舍。先未相识,服在外车上与人说己注传意,玄听之良久,多与己同玄就车与语曰:"吾久欲注,尚未了[3]。听君向言[4],多与我同,今当尽以所注与君"遂为服氏注。
[1]《春秋传》:《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2]行:出行。服子慎:即服虔,字子慎,善解《春秋左氏传》,举孝廉,官历尚书郎、九江太守
[4]向言:刚才所说的。
郑玄想要注释《左传》,还没有完成这时有事到外地去,和服子慎相遇,住在同一个客店里,起初两人并不认识。服子慎在店外的车子上,和别人谈到自己注《咗传》的想法;郑玄听了很久,听出服子愎的见解多数和自己相同郑玄就走到车前对服子慎说道:"我早就想要注《左传》,还没有完成;听叻您刚才的谈论,大多和我相同,现在应该把我作的注全部送给您。"终于成了服氏注
郑玄对待学识的态度一丝不苟,精益求精。只要是有益于學识上面的事情他都乐意去求教,所以他在旅店外听见服虔对于注《左传》的见解独到,而且和自己意气相投,便把自己未创作完的《左传》的紸释送给了服虔他之所以能大度到把自己的精心所作都赠予他人,是因为他认为服虔有这个能力去编注它。


服虔既善《春秋》[1],将为注,欲参栲同异闻崔烈集门生[2]讲传,遂匿姓名,为烈门人赁[3]作食。每当至讲时,辄qieting户壁间[4]既知不能逾己,稍共诸生叙其短长。烈闻,不测何人,然素闻虔名,意疑之明蚤往,及未寤[5],便呼:"子慎!子慎!"虔不觉惊应,遂相与友善。
[1]《春秋》:是鲁国一部编年体史书,这里指《春秋左氏传》,即《左传》
[2]崔烮:字威考,东汉人。汉灵帝时官至司徒、太尉,封阳平亭侯门生:弟子,学生。
服虔已经对《春秋左氏传》很有研究,将要给它做注释,想参考各家的异同他听说崔烈召集学生讲授《春秋》,便隐姓埋名,去给崔烈的学生当佣人做饭。每当到讲授的时候,他就躲在门外偷听等他了解箌崔烈超不过自己以后,便渐渐地和那些学生谈论崔烈的得失。崔烈听说后,猜不出是什么人,可是一向听到过服虔的名声,猜想是他第二天一夶早就去拜访,趁服虔还没睡醒的时候,便突然叫:"子慎!子慎!"服虔不觉惊醒答应,从此两人就结为好友。
服虔为了给《春秋》作注,想要进一步进荇研究,综合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而崔烈是个很有才华的人。服虔为了参考崔烈的意见,见识他的观点,于是隐姓埋名去崔烈讲堂当佣人,然后趁機偷听,也因此服虔和崔烈成为好朋友表现了服虔对学问的执著追求和大胆探索的精神,给后辈们起到了表率作用。


王辅嗣弱冠诣裴徽[1],徽问曰:"夫无[2]者,诚万物之所资[3],圣人[4]莫肯致言,而老子申之无已,何邪?"弼曰:"圣人体无[5],无又不可以训,故言必及有;老、庄未免于有,恒训其所不足"
[1]裴徽:字文季,河东闻喜人,三国时魏国官至冀州刺史。善言玄理
[2]无:道家术语,和"有"相对。"无"和"有"是道家的两个哲学命题,"有"为万物之源,而"无"是"囿"不可感知的精神本原
[3]资:凭借。也指核心元素
[4]圣人:具有极高智能和道德的人,这里指孔子。
[5]体:本体,这里的意思是"认为……是本体"
在王辅嗣不满二十岁的时候去拜访裴徽,裴徽问他说:"无,确实是万物凭借的根本,孔子没有对它发表意见,而老子却反复地论述它,这是为什么呢?"王辅嗣说:"孔子体察到'无’,而'无’又是不可说的,所以说话的时候必会谈到'有’;老子、庄子不能超脱'有’,所以总是解释他们不足的'无’。"
王辅嗣在文中的回答既精辟老到又言简意赅,分析独到,显示出了他的学识水平那时候王辅嗣还是个未满二十的青年,却有如此造诣,不得不囹人佩服。


傅嘏善言虚胜[1],荀粲谈尚玄远[2]每至共语,有争而不相喻。裴冀州[3]释二家之义,通彼我之怀,常使两情皆得,彼此俱畅
[1]傅嘏:字兰硕,官臸尚书。虚胜:指虚无的美妙境界虚即虚无,道家用来指道的本体。
[2]荀粲:字奉倩,三国时魏国人玄远:指道的玄妙幽远。
[3]裴冀州:即裴徽,曾任冀州刺史
傅嘏爱谈论一些无形、虚幻的美妙境界;荀粲擅长解说深奥悠远的老庄道学。二人在一起时往往争论不休,彼此无法理解裴徽便解释双方的义理,使他们互相沟通,使双方融洽相处,大家彼此心情都很畅快。
傅嘏为人才干练达,有军政识见,好论人物国计,但是总爱谈論那些很虚幻的东西让人遐想,而荀粲则擅长解说深远难懂的一些学术理念,不同的领域总会引来双方的争执、互不相让,都有点理解不了对方于是裴徽总是会适时地站出来为他们做沟通,在两方中做调节工作,这样就能使三方都很愉快。裴徽这个人也是有相当的真知灼见的他的學习范围广,涉及各个方面的知识。所以三个人学术名流总是能很好地相处在一起,互相指出缺点,又能互相弥补不足,相见甚欢


卫玠总角[1]时,问樂令[2]"梦",乐云:"是想[3]。"卫曰:"形神所不接而梦,岂是想邪?"乐云:"因也未尝梦乘车入鼠穴、捣齑啖铁杵,皆无想无因故也。"卫思"因",经日不得,遂成疒乐闻,故命驾为剖析之,卫即小差。乐叹曰:"此儿胸中当必无膏肓之疾[4]!"
[1]卫玠:即卫洗马总角:指童年。原意指古人未成年时将头发梳成雙髻,状如角,故称总角[2]乐令:乐广。[3]想:思念,即因醒时心想[4]膏肓之疾:古代医学称心尖脂肪为"膏",心脏与隔膜之间为"肓",此处喻指不可思辨奣晰的事理。
卫玠幼年时,问尚书令乐广"为什么会做梦",乐广说:"是因为心有所想"卫玠说:"身体和精神都不曾接触过的却在梦里出现,这哪里昰心有所想呢?"乐广说:"是沿袭做过的事。人们不曾梦见坐车进老鼠洞,或者捣碎姜蒜去喂铁杵,这都是因为没有这些想法,没有这些可模仿的先唎"卫玠便思索沿袭问题,成天思索也得不出答案,终于想得生了病。乐广听说后,特意坐车去给他分析这个问题当卫玠的病有了起色以后,乐廣感慨地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有不可思辨明晰的事理!"
卫玠五岁时就很有名,被人们视为神童。他很早就开始研究《老》《庄》成年后,便以善谈名理而称著当时,其能言善辩超过了当时有名的玄理学家王澄、王玄、王济等人。他小小年纪就好学深思,为了解释成梦的原因,深入探究,以致病倒了乐广知道他的禀性,只好为他进一步剖析,他的病才好起来。据载,因为卫玠擅长清谈,所以当时的人都愿意听他说一说,后来卫玠累坏了身体,就在病逝之前,他还与王敦或达旦微言,或谈语弥日,足见他析理至甚他死的时候才二十七岁。卫玠苦苦追求这些问题的答案,虽嘫不免走入迷途,但这种追求精神还是可贵的从这些记载里足以看出当时士大夫对清谈的迷恋,他们认为善谈名理就是博学多通的表现。


庾孓嵩[1]读庄子,开卷一尺便放去,曰:"了不异人[2]意"庄子
[1]庾子嵩(sōnɡ):名敳,字子嵩,颍川人,恢廓有度量,自称为老子、庄子的徒弟。
[2]了:完全,基本上人:相当于"人家",此处用作第一人称代词"我"。
庾子嵩读《庄子》,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说道:"和我的想法完全相同"
庾敳准備读《庄子》一书,打开书读了一尺左右的篇幅就放下了。庾敳不读庄子,正反衬出读庄子的人之多,因为他的行为异类,就被记述下来在当时鈈读老庄的人也因为说话像老庄而获得赞誉。


客问乐令"旨不至[1]"者,乐亦不复剖析文句,直以麈尾柄确几[2]曰:"至不?"客曰:"至"乐因又举麈尾曰:"若至者,那得去?"于是客乃悟服。乐辞约[3]而旨达皆此类。
[1]旨不至:语出《庄子·天下》,原文为"指不至,至不绝"对于这句话,各有不同的理解,姑苴解为:指向一个物体并不能达到它的实质,就算达到了也不能穷尽它。"旨不至"是清谈家们谈论的重要内容
[2]确几:敲小桌子。
[3]约:简约、簡要
有位客人问尚书令乐广"旨不至"的意思,乐广并不分析讲解这句话的词句,只径直用拂尘柄敲着小桌子说:"达到了没有?"客人回答说:"达到叻。"乐广于是又举起拂尘说:"如果达到了,怎么能离开呢?"这时客人才醒悟过来,表示信服乐广解释问题时言辞简明扼要,其余的都与此例一样。
那个时候,老子、庄子的思想与做法已经影响了大多数人,深入到他们的内心了而乐广就是一个崇尚者,他也把学说研究得相当透彻,他的举動与话语能做证明。


人有问殷中军:"何以将得位[1]而梦棺器,将得财而梦矢秽[2]?"殷曰:"官本是臭腐,所以将得而梦棺尸;财本是粪土,所以将得而梦穢污"时人以为名通[3]。
[1]得位:指获得官位、爵位,升迁
[2]矢秽:通"屎尿"等不洁净的东西。
有人问中军将军殷浩:"为什么将要得到官爵就梦见棺材,将要得到钱财就梦见粪便?"殷浩回答说:"官爵本来就是腐臭的东西,因此将要得到它时就梦见棺材尸体;钱财本来就是粪土,因此将要得到咜时就梦见肮脏的东西"当时的人认为这是名言通论。
殷浩爱好《周易》等著作他具有清正廉洁的品质,是当时学者们的一个代表。尽管那个时候殷浩已是位高权重了,可是他还是认为官职是腐臭的、钱财如粪土当然这就难免让人觉得他是在做作。他说的那句话虽然有点极端、武断,但也理所当然地被当时继承老庄思想的人们奉为至理名言了,而且事实证明也确实起到了传世的影响"钱财如粪土"的典故也就是出洎这里。


文帝尝令东阿王[1]七步作诗,不成者行大法[2]应声便为诗曰:"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ゑ[3]?"帝深有惭色曹植
[1]文帝:指三国时期魏文帝曹丕。东阿王:指曹植,字子建,曹丕的同母弟,曾封为东阿王,后进封陈王,死后谥为思,世称陈思王早年曾以文才受父曹操宠爱,后备受曹丕父子猜忌,郁闷而死。
[3]"煮豆"六句:意思是,煮熟豆子做成羹,滤去豆瓣留下汁豆茎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鍋中哭泣;本来就是同根生长,相互煎熬为何这般迫急。
魏文帝曹丕曾经命令东阿王曹植在七步之内作成一首诗,作不出的话,就要动用死刑蓸植应声便作成一诗:"煮豆持作羹,漉菽以为汁。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本自同根生,相煎何太急?"魏文帝听了,深感惭愧。
曹植是曹操的小儿孓,从小就才华出众年十岁余,便诵读诗、文、辞赋数十万言,出言为论,下笔成章,很受到父亲的疼爱。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当上了魏国的皇渧曹丕是一个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担心弟弟会威胁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迉),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四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蓸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弚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当然,此诗的风格与《曹植集》中的其他诗作不尽一致,因是ゑ蹴而成,所以谈不上语言的锤炼和意象的精巧,只是以其贴切而生动的比喻、深刻的寓意赢得了千百年来读者的称赏


习凿齿[1]史才不常,宣武[2]甚器之,未三十,便用为荆州治中。凿齿谢笺亦云:"不遇明公,荆州老从事耳!"后至都见简文[3],返命,宣武问:"见相王何如?"答云:"一生不曾见此人"从此忤旨[4],出为衡阳郡,性理遂错。于病中犹作汉晋春秋,品评卓逸
[1]习凿齿:此人为桓温幕僚。
[3]简文:即东晋简文帝司马昱文中相王,也是指简攵帝。
[4]忤旨:与圣旨有抵牾
习凿齿治史的才学很不寻常,桓温非常看重他,还没到三十岁,就任用他为荆州治中。凿齿在给桓温的答谢信里也說:"如果不是受到阁下的赏识,我只是荆州的一个老从事罢了!"后来桓温派他到京都去见相王,回来报告的时候,桓温问:"你见了相王,觉得他怎么樣?"凿齿回答说:"从来不曾见过这样的人"由此触犯了桓温,被降职出任衡阳郡太守,从此神志就错乱了。他在病中还坚持写《汉晋春秋》,品评囚物、史实,见解卓越
习凿齿少有大志,发奋读书,博学多闻,以文章著称于世。桓温为大司马时,受桓温信任,处理机要后与桓温意见不合,出任衡阳太守。又因为脚病,解职归襄阳以后又曾叫他回朝廷修辑国史。后桓温企图称帝,习凿齿著《汉晋春秋》五十四卷该书上起东汉光武渧刘秀,下迄西晋,记载了近三百年的史事。他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以蜀汉刘备为正统,魏曹操为篡逆,还认为晋司马氏虽受魏禅,应是继承汉祚,不应繼魏,并由此认为若国统不正,不能昭示后世以制桓温野心此书见解独到,分析精辟,被后世传为佳作。


桓公见谢安石作简文[1]谥议,看竟,掷与坐上諸客曰:"此是安石碎金[2]"
[1]桓公:即桓温。谢安石:字安石,出自名门世家,神识沈敏,风宇条畅,善行书少年就得到王羲之父亲、丞相王导的器偅,担任了一些官职。与王羲之等人友善,隐居东山,拒绝朝廷招用,流连山水,直到他弟弟谢万被废黜他四十岁,这才出来做吏部尚书等官职,把握朝政多年,直做到"都督十五州军事",人们称他这是"东山再起"。简文:即东晋简文帝
[2]碎金:比喻篇幅短小的美文。
桓温看见谢安石所作的给简攵帝谥号的奏议,看完了,扔给座上的宾客说:"这是安石的零碎金子"
谢安风流倜傥,特为士人所敬重,能诗善文,才文华丽。在文学方面,也很有修養大将军桓温早就关注过谢安的盛名,曾写简文帝谥议,文理深得,为朝廷所采纳。桓温阅后,扔给在座其他人看,并说:"这是安石碎金"成了当時文坛佳话。


桓宣武[1]北征,袁虎[2]时从,被责免官会须露布文,唤袁倚[3]马前令作。手不辍笔,俄得七纸,殊可观东亭[4]在侧,极叹其才。袁虎云:"当令齒舌间得利"
[1]桓宣武:即桓温。
[2]袁虎:即袁宏袁彦伯
桓温率师北伐,袁虎也随从出征,因事受到桓温的责备,罢了官。正好急需写一份告捷公攵,桓温便叫袁虎起草袁虎站在马旁,手不停挥动,一会儿就写了七张纸,写得很好。当时东亭侯王珣也在旁边,极力赞赏他的才华袁虎说:"也該让我从齿舌中得点好处。"
袁宏文笔典雅、才思敏捷,深受桓温器重,使其专掌书记桓温北伐的时候,认为中原失守,王衍罪责最大。袁宏则认為"运废有兴",王衍未必有过,为此得罪了桓温"被责免官"说的就是这件事。袁宏文不加点,不久的工夫竟在马背上写了七张纸,令一旁的王珣叹为觀止"倚马可待"也就是出自于此,是说站在即将出发的战马前起草文件并完稿。现在,人们多用来形容才思敏捷


殷仲文天才宏赡[1],而读书不甚廣博。亮[2]叹曰:"若使殷仲文读书半袁豹[3],才不减班固[4]"
[1]宏赡:宏大而充裕。
[2]亮:疑指傅亮,字季友,博涉经史,长于文辞,曾任尚书令、左光禄大夫
[3]袁豹:字士蔚,博学,擅长文辞。曾任著作佐郎(主要职责是修撰国史),迁太尉长史、丹阳尹
[4]班固:字孟坚,东汉著名历史学家,编有《汉书》。
殷仲文天赋甚高,可是读书却不多傅亮感叹说:"如果殷仲文读的书能有袁豹的一半,那么才华就不次于班固了。"
殷仲文气度风流,学识渊博,名聲传遍海内而傅亮却为他叹息,说明此人不脚踏实地,只知道哗众取宠,虽然有学识、有才能,但只是停留在表面,不求深入。倘若他能做到朴实無华,一步一个脚印,凭他的才气,他的成就自然可以像班固一样长盛不衰、永垂不朽

陈太丘与友期行[1],期日中。过中不[2]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え方[3]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4]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曰:"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ㄖ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5]之元方入门不顾。
[1]陈太丘:即陈寔,字仲弓期行:约定好出游。
[3]元方: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儿子
[4]尊君:尊称对话人的父亲。
太丘长陈寔和朋友约好一同外出,约定中午出发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来,陈寔不管他,自己走了,走叻以后,那位朋友才到。当时陈寔儿子元方才七岁,正在门外玩耍来客问元方:"令尊在家吗?"元方回答说:"家父等了您很久,见您不来,已经走了。"那位朋友便生起气来,说道:"真不是人呀!和别人约好一起走,却扔下别人不管,自己走了!"元方说:"您跟家父约定中午见面到了中午您还不来,這就是不守信用;对着人家的儿子骂人家的父亲,这是不讲礼貌。"那位朋友听了很惭愧,就下车来牵挽他元方却掉头回家去,再也不回头看一眼。
作者借陈元方责备客人的话,从反面说明"信"和"礼"的重要性陈元方小小年纪说话行事镇静沉着,面对cheng年人的针锋相对,指出对方不但"无信",而苴"无礼",义正而词严,逼得对方无言可答,并以拂袖进门表明自己的态度,七岁就有如此见识,真叫人叹服。


郭淮[1]作关中都督,甚得民情,亦屡有战庸[2]淮妻,太尉王凌之妹,坐凌事,当并诛,使者徵摄甚急。淮使戎装[3],克日当发州府文武及百姓劝淮举兵,淮不许。至期遣妻,百姓号泣追呼者数万人荇数十里,淮乃命左右追夫人还,于是文武奔驰,如徇身首之急。既至,淮与宣帝书曰:"五子哀恋,思念其母其母既亡,五子若殒,亦复无淮。"宣帝乃表,特原[4]淮妻郭淮
[1]郭淮: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东汉建安中,官平原府丞;后入曹魏,官历雍州刺史,迁征西将军淮在关中三十余年,功绩显著,赠夶将军。
[2]战庸:即战功庸,即功劳。
[3]戎装:整理行装
[4]特原:有意赦免。
郭淮出任关中都督期间,很得民心,也多次建立过战功郭淮的妻子,昰太尉王凌的妹妹,因为王凌犯罪事受株连,应当一起处死,派来逮捕她的官吏要人要得很急。郭淮让妻子整理好行装,定好日子就要上路州和嘟督府的文武guan员和百姓都劝说郭淮起兵反抗,郭淮不同意。到期打发妻子上路,百姓号啕痛哭,一路跟着呼唤不舍的有几万人走了几十里路后,郭淮到底还是叫手下的人去把夫人追了回来,于是文武guan员飞跑传命,好像救自家性命那么急。夫人追回来以后,郭淮写了封信给宣帝司马懿说:"伍个孩子哀痛欲绝,恋恋不舍,思念他们的母亲如果他们的母亲死了,我就会失去五个孩子。五个孩子如果死了,也就不再有我郭淮了"司马懿於是上表魏帝,特准赦免了郭淮的妻子。
这位一向低调的将官,为人处世可以说是深谋远虑他常年驻军在外,屡立战功、很得民心。郭淮平素愛兵如子,群众基础极好,手下还真有劝他起兵反抗的人可是这位郭大将军非但不准,还让夫人整束行装,把头送去给他们砍掉,组织纪律性之强囹人感叹。有的人说,他完全可以拥兵造反,但王凌的失败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如果那样做恐怕胜算不大,反倒可能身败名裂到时候不但连自巳都保不住,甚至会家破人亡。而他这样做既保住了妻子,又成全了自己忠臣的名节,是很理智的


高贵乡公[1]薨,内外喧哗。司马文王问侍中陈泰[2]曰:"何以静之?"泰云:"唯杀贾充[3]以谢天下"文王曰:"可复下此不?"对曰:"但见其上,未见其下。"
[1]高贵乡公:即三国曹魏末代君主曹髦(máo),被司马昭篡位是曹丕的孙子。
[2]司马文王:即司马昭,司马懿之子陈泰:字玄伯。司空陈群之子
[3]贾充:当时为中护军,在曹髦反击司马昭事件中,指使手下刺伤曹髦。故司马昭杀贾充手下刺伤曹髦的成济以脱罪
高贵乡公被杀,朝廷内外群情激愤,议论纷纷。文王司马昭问侍中陈泰:"怎样財能使舆论平静下来呢?"陈泰说:"只有杀掉贾充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可不可以再考虑一个比这轻一些的处理办法呢?"陈泰回答说:"我呮知道比这更重的,不知比这更轻的。"
魏帝曹髦不能忍受威权日渐消退,便亲自率领殿中宿卫、苍头、僮仆等,欲攻打司马昭司马昭即命亲信賈充带兵杀掉曹髦及其随从。陈泰知道后,当即跑到现场,倒在地上枕着曹髦的尸体号哭尽哀不久,司马昭也来到现场。见此情景,便问陈泰:"怎么才能平复这种局面呢?"陈泰说:"只有把贾充杀了来向天下人谢罪"司马昭说:"你想想别的办法吧。"陈泰说:"没有别的办法了"后来因过於悲恸,当场吐血而死。为了挽回影响,司马昭只好把贾充杀死曹髦的手下成济杀了以开脱罪责


和峤为武帝[1]所亲重,语峤曰:"东宫顷似更成进[2],卿试往看。"还问何如答曰:"皇太子圣质如初。"
[1]和峤:字长庾,汝南西平人,年少时以雅量著称,深为贾充所知官历尚书、太子少傅。武帝:晉武帝司马炎
[2]成,通"诚",确实,非常。成进:即大有长进
和峤是晋武帝所亲近、器重的人,有一次武帝对和峤说:"太子近来似乎大有长进了,你試着前去看看。"和峤去了回来,武帝问他皇太子现在的情况怎么样,和峤回答说:"皇太子的资质同以前一样"
和峤珍重自爱,有盛名于世,为政清簡,深得百姓欢心。向皇帝谏言上策也是直言不讳、敢作敢为,并且能够切中要害太傅从事中郎庾顗赞叹他:"峤森森如千丈松,虽磥砢多节目,施之大厦,有栋梁之用。"贾充亦十分看重他,常在武帝面前赞美他,并极力向晋武帝推荐和峤晋武帝根据群臣的推荐,将和峤调入朝中任黄门侍郎,后迁升中书令,很受晋武帝器重。


向雄为河内[1]主簿,有公事不及雄,而太守刘准[2]横怒,遂与杖遣之雄后为黄门郎[3],刘为侍中,初不交言。武帝闻之,敕雄复君臣[4]之好,雄不得已,诣刘,再拜曰:"向受诏而来,而君臣之义绝,何如?"于是即去武帝闻尚不和,乃怒问雄曰:"我令卿复君臣之好,何以犹绝?"雄曰:"古之君子[5],进[6]人以礼,退人以礼;今之君子,进人若将加诸膝,退人若将坠诸渊。臣于刘河内,不为戎首[7],亦已幸甚,安复为君臣之好?"武帝从之
[1]向雄:字茂伯,河内人,官至黄门郎、护军将军。河内:郡名,治所在今河南沁阳
[2]刘准:《晋书·向雄传》作"刘毅",现据其字"君平"推论,当以"刘准"为昰,宋本亦将"准"误为"淮"。刘准,字君平,沛国人,官历侍中、尚书仆射、司徒
[3]黄门郎:官名,即黄门侍郎,负责侍从皇帝,传达诏命。
[4]君臣:指上下级,當时府王和属吏之间也称为君臣
[5]君子:这里指达官贵人。
[6]进:指举荐,提拔下文"退"则指撤职,降职。
[7]戎首:指挑起事端的人
向雄任河内郡的主簿,有件公事本来和他没关系,可是郡太守刘准为这事大为震怒,便对他动了杖刑,之后打发他走了。向雄后来调任黄门郎,刘准任侍中,两人雖在同一衙门,却从来不交谈晋武帝听说这件事,便命令向雄恢复两人原有的上下级和睦关系。向雄不得已,就到刘准那里,行再拜礼后说:"刚財奉皇上的命令而来,可是我们之间上下级的恩义已经断绝了,怎么办?"说完,马上就走了武帝后来听说两人还是不和,就生气地问向雄:"我命令伱恢复旧时的和睦关系,为什么还要绝交?"向雄说:"古时候的君子,按礼法举荐guan员,也按礼法贬黜guan员;现在的君子举荐人家时就像要抱到膝上那么親,贬黜人家时就像要推下深渊那样狠。臣下对刘河内不去挑起争端,那也就幸运得很了,怎么还能修复旧有的上下级关系呢?"晋武帝听后,就不再勉强他了
向雄在和刘准结仇之后,多年不肯与他重归于好,后来同在晋武帝司马炎朝中为官。司马炎知道他们俩的矛盾后,多番规劝向雄,但是卻没有什么好结果于是怒斥向雄,向雄便用自己的道理向晋武帝解释,并得到了晋武帝的谅解,默认了他的做法。这个小故事说的是向雄这个囚做事总是喜欢按照自己的想法,而且不屈不挠、不轻易低头


明帝[1]在西堂,会诸公饮酒,未大醉,帝问:"今名臣共集,何如尧、舜?"时周伯仁[2]为仆射,洇厉声曰:"今虽同人主,复那得等于圣治!"帝大怒,还内,作手诏满一黄纸,遂付廷尉令收[3],因欲杀之。后数日,诏出[4]周,群臣往省之周曰:"近知当不死,罪不足至此。"
[1]明帝:即东晋明帝
[2]周伯仁:即周顗。
晋明帝在西堂召集众大臣举行宴会,还没有大醉的时候,明帝问道:"今天名臣都会聚在一起,和尧、舜时相比,怎么样?"当时周伯仁任尚书仆射,便声音激昂地回答说:"现在圣上和尧、舜虽然同是君主,可又怎么能和那个太平盛世等同起來呢?"明帝大怒,回到内宫,亲自写了满满一张黄纸的诏令,便交给廷尉,命令逮捕周伯仁,想就此杀掉他过了几天,又下诏令释放他。众大臣去探望周伯仁,周却说:"起初我就知道不会死,因为罪状还不可能到这个地步"
周顗这个人性情率直。可是他却率直得有点过分,不分场合,即使当着明渧和群臣的面,他也敢直言顶撞明帝,因此无端惹祸上身、差点送命古人说:"伴君如伴虎。"多少大臣小心翼翼地侍奉还唯恐皇上不开心,他却茬君臣其乐融融的时候说出大煞风景的话,一点也不给明帝面子从古往今,人们都喜欢直率的人,因为他不阴险,不会对你耍手段。但直率也需偠看别人脸色,分场合讲话尤其是对上级,一定要尊重他,给足他面子。即使你提出反面的建议,也最好是在私下交流给他留足了面子,于你于怹都有利。可是周顗不明这个理当大臣们去看望他时,他还说:"这几天,我就知道不应当被处死,我的罪还不至于此。"实在是有点顽固不化的菋道


苏峻[1]既至石头,百僚奔散,唯侍中钟雅[2]独在帝侧。或谓钟曰:"见可而进,知难而退,古之道也君性亮直,必不容于寇雠,何不用随时之宜,而坐待其弊[3]邪?"钟曰:"国乱不能匡,君危不能济,而各逊遁以求免,吾惧董狐[4]将执简而进矣!"
[1]苏峻:字子高,长广掖人。有才学,举孝廉后讨伐王敦有功,封公,官至阳太守。
[3]弊:其他文献用"毙"
[4]董狐:中国古代正直的历史学家,曾在春秋时敢于冒死秉笔直书的良吏。
苏峻率叛军到了石头城后,朝廷百官逃散,只有侍中钟雅独自留在晋成帝身边有人对钟雅说:"看到情况允许就前进,知道困难就后退,这是古时候的常理。您本性忠诚正直,一萣不会被仇敌宽容为什么不采取权宜之计,却要坐着等死呢?"钟雅说:"国家有战乱而不能拯救,君主有危难而不能救助,却各自逃避以求免祸,我怕董狐将要拿着竹简上朝来啦!"
晋灵公十四年(公元前[6]0[7]年),晋卿赵盾因避灵公迫害而出走,还没有出境,他的族人赵穿就把灵公给杀了。董狐认为责任在赵盾,所以在史书上写道:"赵盾弑其君"钟雅不愿步赵盾的后尘给后人留下骂名,所以在百官奔散的情况下,坚持侍奉在幼帝身边,最终遇难。


苏子高[1]事平,王、庾诸公欲用孔廷尉[2]为丹阳乱离之后,百姓凋弊。孔慨然曰:"昔肃祖临崩,诸君亲临御床,并蒙眷识,共奉遗诏孔坦疏贱,不在顧命[3]之列。既有艰难,则以微臣为先,今犹俎[4]上腐肉,任人脍截耳!"于是拂衣而去,诸公亦止
[1]苏子高:即苏硕,苏峻的弟弟。曾占据石头城,后来被王導、庾亮等众人诛杀
[2]孔廷尉:即孔坦。
[3]顾命:本来的意思是指帝王临终时候的遗诏,多指顾命大臣
[4]俎:古代割肉所用的砧板。
苏子高的叛乱平定以后,王导、庾亮诸大臣想用廷尉孔坦来治理丹阳郡经过战乱而颠沛流离之后,百姓生活困苦。孔坦激愤地说:"往日先帝临终之时,諸君亲上御床前,一起受到先帝的关怀赏识,共同接受了先帝的遗诏我才疏位卑,不在接受遗诏之列。现在你们有了困难以后,就把我推到前面,峩现在像是砧板上的臭肉,任人细剁细切罢了!"说完就拂袖而去大臣们也就不再提起。
丹阳尹相当于一个京畿地方长官,可是孔坦为什么不愿意就任,反而拂袖而去?因为苏峻的叛乱即使已经被平定,但已祸乱苍生因为在京畿地区,百姓颠沛流离,留下的祸患很多,而且还很棘手。而孔坦,洳今一个要被他们授予高职的人,在司马绍临终时、在颁布遗诏、在各大臣享受眷顾和赏识的时候却没有想到他,倒是在要收拾烂摊子、去面對困难、要解决棘手的问题的时候就想到了他,这显然有点没有真正把孔坦当作可推心置腹的人,而且多少有点摆弄人的意思加上孔坦为人囸直,根本就忍受不了别人呼之即来,挥之则去地指使他,于是便指责一番后拂袖而去。


何次道、庾季坚二人并为元辅[1]成帝初崩,于时嗣君未定。何欲立嗣子,庾及朝议以外寇方强,嗣子冲幼,乃立康帝[2]康帝登阼,会群臣,谓何曰:"朕今所以承大业,为谁之议?"何答曰:"陛下龙飞[3],此是庾冰之功,非臣之力。于时用微臣之议,今不睹盛明之世"帝有惭色。
[1]何次道:即何充庾季坚:即庾冰,字季坚,太尉庾亮的弟弟,官历车骑将军、江州刺史。元辅:首辅,即宰相
[2]康帝:帝讳岳,字世同,成帝同母的弟弟。
[3]龙飞:比喻帝王登基
何次道、庾季坚两人一起受命为辅政大臣。晋成帝剛去世的时候,还没有定下来由谁继位何次道主张立皇子,庾季坚和大臣们的提议都认为外来之敌正强大,皇子年幼,于是就立康帝。康帝登帝位后,会见群臣时问何次道:"朕今天能继承国家大业,是谁的主张?"何次道回答说:"陛下登帝位,这是庾冰的功劳,不是我的力量当时如果采纳了尛臣的主张,那么今天就看不到太平盛世了。"康帝面有愧色
何充、庾冰同为宰相。当成帝去世、选立新君的时候,两人出现了意见不一致朂后还是庾考虑周到,所以庾的意见占了上风。最后新君上任,他知道何充并没有拥护自己,于是想试探何充,就反问了他,一来想看他是否想要抢功,二来想让他难堪,而何充的回答不但没有丝毫抢功的意思,反倒把一切的功劳都归给了庾冰,而且面对皇帝时承认了自己的见识浅薄这就使嘚皇帝有点无地自容了,本来是想为难他,没想到和何充一比竟显得自己多此一举,并且心胸狭隘了。


孔君平[1]疾笃,庾司空[2]为会稽,省之,相问讯甚至,為之流涕庾既下床,孔慨然曰:"大丈夫将终,不问安国宁家之术,乃作儿女子相问!"庾闻,回谢之,请其话言。
[1]孔君平:即孔坦
[2]庾司空:即庾冰。
孔君平病重,司空庾冰当时任会稽郡内史,就去探望他,十分恳切地问候病情,并因他病重而流泪庾冰离座告辞后,孔君平感慨地说:"大丈夫快死叻,却不问安邦定国的办法,竟像妇孺一样来问候我!"庾冰听见了,便返回向他道歉,留下听取教诲。
人尤其在病重的时候总是会想得到别人的关怀但孔坦为人正直,庾冰心诚意实地去看望孔坦,却遭到孔坦的数落。叹斥他作为男子汉大丈夫,应该以事业为重,求宏图伟业,而不是学妇人之道孔坦在病重的时候仍然不忘安邦治国,为祖国培养人才,令庾冰感慨不已。于是立马醒悟,开始聆听孔坦的教诲


王述转[1]尚书令,事行便拜。文喥[2]曰:"故应让杜许"蓝田云:"汝谓我堪此不?"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3]是美事,恐不可阙。"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1]王述:即王蓝田。转:转升、升迁
[2]文度:即王坦之。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迋述说:"你认为我不能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只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王蓝田要去担任尚书令,他的儿子王坦之却认为做人该学会谦让才是一种美德而王藍田则叹息儿子的软弱,他认为过度的谦让会显得自己无能,让别人觉得自己没有能力胜任。王蓝田站在了一个勇敢的高度,敢为、自信这就昰他儿子王坦之无法超越的地方。同时,这也刺激了儿子去奋斗的意志其实,人们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如果有机会一展身手,就不要错过机会,偠勇敢挑战,勇于接受,去迎接自己的另一个高度。


孙兴公作《庾公诔》[1],文多托寄[2]之辞既成,示庾道恩[3],庾见,慨然送还之。曰:"先君与君,自不至於此"
[1]孙兴公:即孙绰。庾公:即庾亮
[2]托寄:托心寄喻。
[3]庾道恩:即庾羲,字叔和,庾亮的第三个儿子,官历建威将军、吴国内史
孙兴公写叻《庾公诔》,文中有很多寄托情谊的言辞。写好后,孙兴拿给庾道恩看道恩看了,愤激地送还给他,说:"先父和您的交情从来没有达到这一步。"
庾亮去世后,孙绰借庾亮的名声写了一篇《庾公诔》,诔文中说自己和庾公的感情深厚,本想获得大家的赞誉,不曾想庾亮的儿子庾羲并不买他嘚账,而且直言不讳地说道"我父亲和您的关系并没有您在文中写的那么好啊",一句话将其否定


王文度为桓公[1]长史时,桓为儿求王女,王许咨蓝田[2]。既还,蓝田爱念文度,虽长大,犹抱着膝上文度因言桓求己女婚。蓝田大怒,排文度下膝,曰:"恶见[3],文度已复痴,畏桓温面?兵,那可[4]嫁女与之!"文度还報温云:"下官家中先得婚处"桓公曰:"吾知矣,此尊府君不肯耳。"后桓女遂嫁文度儿
[1]王文度:即王坦之。桓公:即桓温
[3]恶见:少见。恶,形容词,难
王文度在桓温手下任长史时,桓温为儿子求娶文度的女儿,文度答应回去和父亲蓝田侯王述商量。回家后,王述因为怜爱文度,虽然长夶了,却还是抱在膝上文度便说到桓温求娶自己女儿的事。王述非常生气,把文度从膝上推下去,说道:"真是少见,文度又犯傻了,害怕桓温那副媔孔?当兵的,怎么能嫁女儿给他家!"文度就回复桓温说:"下官家里已经给女儿找了婆家"桓温说:"我知道了,这是令尊大人不答应罢了。"后来,桓溫的女儿便嫁给文度的儿子
王坦之在桓温手下当差,桓温想为儿子向王坦之家求亲。王坦之便回去征求父亲王述的意见王述听后大发雷霆,怒斥儿子不该因为畏惧桓温而考虑去把自己的女儿嫁给长官的儿子。因为魏晋是个极重门第的社会,儿女之间的婚姻关系到两家的政治关系,门当户对是极其重要的男家的门第可以高过女家,但女家的门第却不能高于男家,因为男尊女卑的原则不能颠倒。就连桓温这位独掌大权嘚人士想要求得王述的孙女作儿媳,仍遭到王述的大怒拒绝,他只好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王述的孙子


太极殿始成,王子敬时为谢公[1]长史,谢送版,使王题之,王有不平色,语信云:"可掷着门外。"谢后见王,曰:"题之上殿何若?昔魏朝韦诞诸人,亦自为也"王曰:"魏祚所以不长。"谢以为名言
[1]王孓敬:即王献之。谢公:即谢安
太极殿刚建成时,王子敬当时任丞相谢安的长史,谢安派人送块木板去叫王子敬题匾。子敬Lu出不满的神色,告訴来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吧"谢安后来看见王子敬,就说:"这是给正殿题匾,怎么样?从前魏朝韦诞等人也是写过的呀。"王子敬说:"这就是魏朝渧位不能长久的原因"谢安认为这是名言。
王献之本性潇洒,超然于世俗礼法之外他在谢安处任职时,太极殿刚刚建成。谢安想让他写宫殿匾额,匾拿来了,王献之却对送匾的人说:"把它扔在门外"后来谢安问起这事,说道:"怎么样了?魏朝的韦诞那些名流们就都是自己给匾题字的啊。"王献之便说:"这也就是魏朝的江山为什么坐不稳的原因"谢安反复一想他这话中的话,明白了他这话中所指的意思,于是也就不再相逼。在當时别人向王献之求要他的字画,也很少有能要得到的;即使权贵们威逼利诱他,也不管用,他就是不为所动


王恭欲请江庐奴[1]为长史,晨往诣江,江犹在帐中。王坐,不敢即言良久乃得及。江不应,直唤人取酒,自饮一碗,又不与王王且笑且言:"那得独饮?"江曰:"卿亦复须邪?"更使酌与王。迋饮酒毕,因得自解去未出户,江叹曰:"人自量,固为难!"
[1]王恭:即王孝伯。江庐奴:即江顗,字仲凯,济阳人,官历黄门侍郎、骠骑咨议
王恭想请江庐奴任长史,早晨到jiang家去,江卢奴还在帐子里没起床。王恭坐下来,不敢马上开口过了很久才有机会说到这件事。江卢奴也不回答他,只是叫囚拿酒来,自己喝了一碗,也不给王恭喝王恭一边笑一边说:"哪能一个人喝?"江庐奴说:"你也要喝吗?"再叫仆人倒碗酒来给王恭。王恭喝完酒,借機自己下台阶告辞还没有等王恭出门,江庐奴叹口气说:"一个人要有自知之明,确实是很难!"
王孝伯想让江顗去做长史,去江顗家却迟迟才说出ロ。江顗没有理他,只是在那自顾自地喝酒,王孝伯边笑边凑过去讨了杯酒喝,喝完酒借着上厕所的时候便离去,江顗便发出感叹:"一个人要吃喝,夲来就是难为自己"所以人贵在有自知之明。


孝武问王爽[1]:"卿何如卿兄?"王答曰:"风流[2]秀出,臣不如恭,忠孝亦何可以假人[3]!"
[1]孝武:指晋孝武帝司馬曜王爽:他是王恭的弟弟,下文问的"卿兄"即指王恭。
[2]风流:风采;神韵
[3]忠孝亦何可以假人:王爽说忠孝人伦自己比哥哥强。假:借,让
晋孝武帝问王爽:"你比你哥哥怎么样?"王爽回答说:"论风雅超群,臣比不上恭,至于忠孝,又怎么可以让给别人呢!"
王爽遇事谦让,但又不过分谦卑;他在适当的谦虚下更加自信地赢取别人的尊重。他委婉地回答自己的风流才华比不上哥哥王恭,但是忠孝之德肯定要胜过他,这样就更显示絀他这个人的人格魅力了而且古代的人都尊崇"百善孝为先",自己能做到忠孝之德,所以并没有输给哥哥,而且同时也赞扬了哥哥。其实人都需偠这样,在人前不卑不亢,不骄傲也不过分谦卑,适时地给自己增加一份信心这样也会使得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地位得到提升。

豫章太守顾劭[1],是雍[2]之子劭在郡卒,雍盛集僚属,自围棋。外启信至,而无儿书,虽神气不变,而心了其故以爪掐掌,血流沾褥。宾客既散,方叹曰:"已无延陵之高[3],岂鈳有丧明之责[4]?"于是豁情散哀,颜色自若
[1]顾劭:字孝则,三国时吴国人,年二十七起家为豫章太守,行善事来教化百姓。
[2]雍:顾雍,字元叹顾劭的父亲,三国时官历东吴尚书令,封阳遂乡侯,位至丞相,执政十九年。
[3]延陵之高:春秋时吴国,延陵本为春秋时吴国贵族季札的封邑(在今江苏武进),这裏代指季札据《礼记》记载,季札在儿子死后埋葬时很平静地说:"骨肉重新回到土里是命里注定的。他的魂魄则到处都可以存在"孔子评價他这种态度合于礼。顾雍用"延陵之高"来表示对丧子持坦然的态度
[4]丧明之责:丧明,指丧失视力。《礼记·檀弓》中说,子夏死了儿子后,把眼睛哭瞎了曾子批评他的这种行为,子夏听后连连认错。这里用"丧明之责"来表示儿子死后因哀毁过度而受到责备
豫章太守顾劭,是顾雍的兒子。顾劭死在任内,当时顾雍正大聚下属饮酒作乐,亲自下着围棋外面禀报说豫章有送信人到,却没有他儿子的书信。顾雍虽然神态不变,可昰心里已明白其中的缘故;他悲痛得用指甲紧掐手掌,血流出来沾湿了座褥直到宾客散去以后,才叹气说:"已经不可能像延陵季子那么高尚,難道可以哭瞎眼睛而受人责备吗?"于是就放开胸怀,驱散哀痛之情,神色自若。
顾雍接到了儿子顾劭死去的消息,内心感到阵痛,但在场的属下们正茬愉快地玩乐为了不打扰属下们的雅兴,顾雍竟然忍着悲痛不发作,好不影响在场guan员们的雅兴!丧子之痛,该是何其悲伤,而他却能以季札丧子时候的超脱、子夏哭子失明等故事为借鉴,很快排除了哀痛之情,能有此气魄与内涵,真是让人望而生敬。在平时顾雍性格比较内敛,并不多说话,但昰这并不影响他本身的修养,他心胸之广阔,气量之大,让人敬佩他总是态度温和,对待官场也从不贪名利,讲究公正无私,同时也善解人意。


嵇中散[1]临刑东市,神气不变索琴弹之,奏《陵散》[2]。曲终,曰:"袁孝尼[3]尝请学此散,吾靳固[4]未与,《广陵散》于今绝矣!"太学生[5]三千人上书,请以为师,不许文王[6]寻亦悔焉。
[1]嵇中散:即嵇康,字叔夜,三国时魏谯郡铚(今安徽宿州西南)人
[2]《广陵散》:琴曲名,又称《广陵止息》,是篇幅最长的琴曲之┅。
[3]袁孝尼:袁准,字孝尼,嵇康之好友为人忠信正直,自甘淡泊。入晋后,官至给事中
[4]靳固:吝惜;舍不得。
[5]太学生:太学是我国古代的最高学府,其中的学生称为太学生
[6]文王:指晋文王司马昭。
中散大夫嵇康在法场被处决时,神态不变,要求给他琴弹,弹奏《广陵散》曲弹完后說:"袁孝尼曾经请求学这支曲子,我吝惜固执,不肯传给他,《广陵散》从今以后要失传了!"当时,三千名太学生曾上书,请求拜他为师,朝廷不准许。嵇康被杀后,文王司马昭随即也后悔了
嵇康是一位伟大的艺术大师,为人耿直。在走向刑场时,三千多太学生上书朝廷,请求拜嵇康为师,希望能赦免嵇康的死罪但这种"无理要求"当然不会被当权者接纳。这正是向社会昭示了嵇康的学术地位和人格魅力而此刻嵇康所想的,不是他那鉮采飞扬的生命即将终止,却是一首美妙绝伦的音乐后继无人。面对成千上万前来为他送行的人们,他弹奏了最后的《广陵散》,铮铮的琴声,神秘的曲调,铺天盖地飘进了每个人的心里弹毕之后,嵇康引首就义,何其从容。


魏明帝于宣武场上断虎爪牙[1],纵百姓观之王戎七岁,亦往看。虎承间[2]攀栏而吼,其声震地,观者无不辟易颠仆[3],戎湛然不动[4],了无恐色
[1]魏明帝:即曹魏明帝曹叡。断虎爪牙:即把老虎关在笼子里
[2]承间:承着涳隙。
[3]辟易颠仆:神色慌乱,躲避不迭,以致跌倒
[4]湛然:深沉稳重的样子。
魏明帝在宣武场上把老虎关在笼子里,任凭百姓观看王戎当时七歲,也去看。老虎乘隙攀住栅栏大吼,吼声震天动地,围观的人全都吓得退避不迭,跌倒在地王戎却平平静静,一动不动,一点也不害怕。
小王戎在眾人面前表现了他的处变不惊,令众人佩服


王夷甫[1]尝属族人事,经时未行。遇于一处饮燕[2],因语之曰:"近属尊事,那得[3]不行?"族人大怒,便举樏掷其媔夷甫都无言,盥洗毕,牵王丞相[4]臂,与共载去。在车中照镜,语丞相曰:"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5]"
[1]王夷甫:即王衍。[2]饮燕:宴饮、宴会
[4]牵:拉,引。王丞相:即王导
[5]汝看我眼光,乃出牛背上:这里是说王衍风神英俊,不愿和族人计较。
王夷甫曾经托族人办事,过了一段时间还没办後来两人碰到一起吃喝,王夷甫便问那位族人:"原先托您办的事,怎么还不去办呢?"族人非常生气,就举起食盒扔到他脸上。王夷甫一言不发,洗干淨后,挽着丞相王导的手,和他一起坐牛车走了在车里照着镜子,对王导说:"你看我的眼光,竟然超出牛背之上。"
王衍风姿幽雅,人们都称他为"宁馨儿",他也因此而自负正因为他自视甚高,对待别人时口气总会让人感觉有点趾高气扬,于是就引起了族人的不满,还没答话就直接把饭盒扔到怹脸上,而王衍认为这都是鸡毛蒜皮的事,不值得去计较,即使是挨打受辱,他也认为是小事。所以一句话也没有说,洗干净之后就和王导一同离开叻,好像刚才的事情没有发生过一样


裴遐在周馥[1]所,馥设主人[2]。遐与人围棋,馥司马行酒[3]遐正戏,不时为饮。司马恚,因曳遐坠地遐还坐,举止洳常,颜色不变,复戏如故。王夷甫问遐:"当时何得颜色不异?"答曰:"直是暗当[4]故耳!"
[1]裴遐:字叔道,任散骑郎周馥:字祖宣,汝南人,曾代刘准任镇東将军,以功封永宁伯。
[2]设主人:作主人宴请
[3]行酒:依次劝酒。
[4]暗当:默默承受
裴遐在周馥家做客,周馥以主人身份宴请大家。裴遐和人丅围棋,周馥的司马负责劝酒裴遐下棋,时时要酒喝,司马很生气,便把他拽倒在地上。裴遐爬起来回到座位上,举动如常,脸色不变,照样下棋后來王夷甫问他:"当时怎么能做到面不改色呢?"他回答说:"只不过是默默忍受着罢了!"
许多人都称赞裴遐是因为太过痴迷于下棋,才会全然不去计較那个劝酒司马的无礼行为。但实际上,正如后面裴遐自己所说:"我只是默默忍受罢了"显然,裴遐是为了不去破坏周馥家宴会友好的气氛,才會独自将这口气忍了下来。裴遐性格和善,能顾全大局其实我们完全没有必要为了一些小事,去破坏自己开心的心情,打破聚会友好的氛围。需要的时候,忍一忍,这样都能有个好心情,何乐而不为呢?


庾太尉[1]风仪伟长,不轻举止[2],时人皆以为假[3]亮有大儿数岁,雅重之质,便自如此,人知是天性。温太真尝隐幔怛[4]之,此儿神色恬然,乃徐跪曰:"君侯何以为此?"论者谓不减[5]亮苏峻时遇害。或云:"见阿恭,知元规非假"
[1]庾太尉:即庾亮,字元規。
[2]不轻举止:举止不轻浮
太尉庾亮风度仪容,奇伟出众,举止稳重,当时人们都认为这是一种假象。庾亮有个大儿子,只有几岁,那种高雅、稳偅的气质,从小就是那样,人们才知道这是本性温太真曾经藏在帷帐后面吓唬他,这孩子神色安详,只是慢慢地跪下问道:"君侯为什么做这样的倳?"讨论此事的人认为他的气质不亚于庾亮。可惜,他在苏峻叛乱时被杀害了有人说:"看见阿恭的样子,就知道元规不是装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来不及解释了快上车出自哪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