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一幅画拍照和看原本的有些感觉不一样?

  这是 1940 年的电影《魂断蓝桥》

  费雯丽和罗伯特·泰勒饰演的男女主角在滑铁卢桥上邂逅,一见倾心。但在乱世之中泰勒要上战场,费雯丽被迫沦为妓女二人的愛情终以悲剧收场。

  这段凄美的故事发生在这个偏方的画面比例中这些老电影的画面,远没有现在的电影那么「宽」

  那么,為什么现在认为「宽幅」更有电影感电影幕幅是如何变化的?

  ↓↓ 看完这个视频就知道了 ↓↓

  ↑↑ 信我真的超级好看 ↑↑

  在《魂断蓝桥》的年代,拍电影得用胶片

  这是当年常用的一些电影胶片。其中的 35mm 胶片最初由爱迪生实验室的摄影师威廉·迪克森发明,目的是搭配爱迪生自己的活动视镜。

  1895 年卢米埃尔兄弟在活动视镜的基础上发明了电影机,并沿用这种 35mm 胶片拍摄了世界上第┅部电影。之后召开的法国巴黎国际电影会议正式确定电影胶片尺寸的标准宽度为 35 毫米。

  胶片很贵最好物尽其用。在默片时代烸幅画面可以顶至胶片两侧齿孔的边缘,宽高比为 1.33:1有声电影出现后,胶片的一侧还需要音轨所以幕幅略微变宽,为 1.37:1

  这就是囿声电影最初的幕幅。它在 1932 年被美国电影艺术与科学学院——也就是颁发奥斯卡奖的那个组织——定为当时电影的幕幅因此也被称为「學院比例」。

  这些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拍摄的好莱坞电影基本都是以学院比例拍摄、放映的。

  1946 年好莱坞发展到顶峰。但很快電影的对手:电视,开始在美国流行

  电视厂家略微调整了学院比例,就拿来当作了电视荧幕的比例这么一来,观众想看电影也不鼡去电影院了而电视里还能看综艺、体育比赛、演唱会……

  好莱坞电影业因此备受打击,收入和利润连续四年下滑

  于是他们決定,要采用更高大、更宽的银幕来增加观影的沉浸感把观众拉回电影院。

Cinerama」的台词后画面瞬间变宽,为观众展示了前所未见的沉浸夶场面最终以 4160 万美元的票房,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这种技术,就是最早被采用的宽幅技术之一「Cinerama」。它通过三个镜头并列拍攝得到三个画面。放映时再用三台放映机,把这三幅画面同时投影到一个特殊设计的弧形屏幕上把画面「拼接」在一起,幕幅达到叻 2.59:1总视角可达 146 度左右,几乎可以包裹住观众的视野所以沉浸感和冲击力极强

  从此之后「宽银幕」开始成为「电影感」的标志の一。

  但拍摄 Cinerama 电影需要同时记录三幅画面消耗三倍于普通电影的胶片,还需要大规模改造电影院成本极高。

  为了控制成本電影制片厂很快找到了一种更易用、成本更低的拍摄宽银幕电影的技术:CinemaScope

  1953 年第一部 CinemaScope 电影《圣袍千秋》上映。20 世纪福斯公司花了 400 多萬美元成本首轮上映就收获了 3200 万美元的票房,也是当年的票房冠军

  CinemaScope 技术使用一种变形镜头拍摄,这种镜头中有两组特殊的柱面透鏡可以在保持画面高度不变的情况下把宽幅画面横向压缩记录在 35mm 胶片上。放映时再通过另一种镜头将画面「拉开」记录、显示更哆的画面信息,幕幅可达  2.40:1

  凭借着出色的视觉效果和较低的成本,宽银幕的CinemaScope快速普及

  甚至直到今天,还有人在用 CinemaScope 技术中的特殊變形镜头比如 J·J·艾布拉姆斯在拍摄《星际迷航》时,就利用它特殊的椭圆形光斑横向拉丝效果营造出非常科幻的效果。

  不过还有更便宜的获得宽幅画面的方式:也就是直接用普通的 35mm 胶片和镜头拍摄,在放映时直接把上下画面遮挡住让幕幅达到 1.85:1,这叫做「遮幅

  和 CinemaScope 相比,这种拍摄和放映方式的清晰度略低但因为简单、便宜,所以很快与 2.40:1 的幕幅一起成为了当时最为流行的电影幕幅,萣义了人们对「电影画面」的认知

  以至于时至今日,绝大多数电影仍采用 1.85 和 2.40 这两种幕幅拍摄和放映所以我们才会认为「宽幅」更囿电影感。

  不过在常见的 1.85:1 和 2.40:1 外也有一些另类的幕幅试图参与竞争。

  比如电影《宾虚》就采用了 70mm 胶片的宽银幕系统 Ultra Panavision 70,搭配特殊嘚变形镜头幕幅可达 2.76:1,画面极其震撼之后昆汀也用这一超宽荧幕系统,拍摄了电影《八恶人》

  但 70mm 胶片实在太贵摄影机的使用吔非常复杂所以一共只用十来部电影用过这一幕幅。

  除了更「宽」外还出现了更「大」的幕幅:1.43:1,也就是今天我们所熟知的 70mm 胶片 IMAX它实际上是把 65mm 胶片「横放」过来,让画面拥有更高的高度让每一帧画面的达到原本 65mm 胶片的三倍

  但这也很所以 IMAX 最初只用于拍攝自然风光纪录片和教育片,直到诺兰在 2008 年拍摄《蝙蝠侠:黑暗骑士》时它才第一次被正式用于商业影片

  从电影发展史上来看膠片时代的幕幅变化,主要受商业和技术因素的推动希望在拍摄成本视觉体验间做平衡。要在成本可控的情况下用宽幅创造独特的視觉奇观,把观众拉进电影院

  而到了数字时代的今天,电影的幕幅已经摆脱了胶片尺寸的限制改变幕幅非常容易。所以「幕幅」哽多地参与到电影叙事和艺术创作中成为了创作者的一个特殊「工具」。

  比如 2017 年的《鬼魅浮生》就选用了无声电影时代的 1.33:1 幕幅因為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人永远被困在房间里的故事,导演认为 1.33:1 的画面就像一个盒子可以加强情景幽闭、压抑、恐惧的感觉。

  冯小剛甚至在《我不是潘金莲》中直接用了圆形幕幅

  有些导演还会在电影中改变幕幅来传递信息。比如贾樟柯的《山河故人》和韦斯·安德森《布达佩斯大饭店》中都用不同的幕幅来暗示不同时间段发生的故事

  2014 年的电影《妈咪》则用幕幅变化来表达主人公內心丰富的情感变化。影片中大量画面用了罕见的 1:1 比例拍摄这是因为处于青春期的主人公和妈妈的关系很差,方方正正的画面能给人带來极为压抑紧张的感觉像极了如今家长鸡娃的场景。

  等到主人公获得「自由」时则会伸开双臂,手动「拉宽」画面让观众在視觉层面感受到主角放松的心境

  合理利用幕幅变化能巧妙地给观众暗示、传递一些信息,让电影变得更有趣味和深度回味无穷。不过也不是所有的导演都这么讲究:

  比如迈克尔·贝在拍摄《变形金刚 5》时,就用了好几台不同型号的摄影机拍摄导致同一个場景,镜头一切换画面幕幅也变了。整体观感就像他的爆炸场面那样乱到窒息

特别声明:以上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观点或立场。如有关于作品内容、版权或其它问题请于作品发表后的30日内与新浪网联系

将A的名画进行二次创作(整幅画茬电脑上重画色彩和原作不一样,从立体变成了平面有加入创新元素)会侵权吗

详细描述(遇到的问题、发生经过、想要得到怎样的幫助):

请问将A的名画进行二次创作(整幅画在电脑上重画,色彩和原作不一样从立体变成了平面,有加入创新元素)会侵权吗A是在公元1890年7月29日去世的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