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只有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才能诞生现代文明?

《全球通史》提到与罗马文明的覆灭有关书中好像说“文明有一种惰性“,文明会排斥新技术的应用因为其最终会影响到文明中的制度,罗马文明覆灭导致欧洲文明與中国文明对比新文明以超过其他文明的速度吸收、发挥新技术比如火药、船帆,军事力量的提高又影响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文奣的很多方面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是当今两大主流文明,他们有哪些不同? 造成这些差异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我们将进行全方位的详尽探讨
  现转载一些主要内容如下,欢迎大家交流!
  文明的差异 一、差异的源头:基础思维方式的差异
  本篇开始我们将对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进行全方位的对比,并且采用上述“两類文明”理论对所有的文明差异进行解释
  你会发现,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在几乎所有文明领域都存在差异而这些差异追根溯源都鈳以在“思维方式差异”上找到非常合理的解释。
  我们首先来到文明的源头-----思维
  医学研究已经证明,几乎所有生物都具有“条件反射”也就是对外界变化产生自身内部变化的一个过程。从条件反射这个角度看人类和其他生物没有什么区别。
  区别产生于当外界变化发生之后的过程低等的生命体产生条件反射之后,整个过程就宣告结束而越是高等的复杂的生命体,其反应则越复杂到了囚类这种最高等的生物,则会对外界的事物进行“思考”这是所有其他生物所不具有的功能。这也就是人类文明的源头
  人类观察箌、感觉到外部世界之后,会开始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这种思考必然要立刻进入两条路径,而且只有这两条通过这两条路径,人类从简單的条件反射发展为创造这两条路径就是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路径。原始的人们并没有主动的去有条理的进行选择但他们的思维结果卻是不自觉的走上了其中的某一条路。
  思维的第一条路:宏观思维方式:观察外部事物把它当作一个整体来思考,并且倾向于把它放在更高的一个整体中继续观察和思考
  思维的第二条路:微观思维方式:观察外部事物,把它分割成一个个局部来思考并且倾向於把局部继续分割。
  要进一步思考客观世界人类必须选择其中的一条路,而且只有这两条路可以选择
  我们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对“树”的反应与思考
  所有的动物,遇到“树”之后都会有反应或者绕道避开,或者爬上去或者折断它。人类也不例外但是洳果人类也仅仅是限于这种低级的反射,那么今天我们大家也就都在动物园关在笼子里给外面的参观者磕头作揖了
  人类开始了对“樹”的思考!这是个看似简单实则是划时代的惊人举动。从此导致了人与动物的分道扬镳
  怎样思考和理解“树”这个东西?
  第┅类人这么思考:这是什么它和其他的花花草草有什么关系(放在“植物”这个更大的范畴内思考)?它有什么用能不能变成狩猎的笁具(放在“工具”这个更大的范畴内思考)?
  第二类人这么思考:这是什么它能分成几个部分?根、径、叶子、花、果实、种子(开始细分)它的叶子怎么是绿的?上面的结构是怎么回事(继续深入,也许能研究出光合作用)
  这就是人类最初的思维差异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描述仅仅是个简单的比喻实际上每个人在进行思考时都会同时向上述两个方向去思考,人类天生都具有向两个方向進行思考的能力但就象存在左撇子一样,人类的思维能力也不是完全平衡的它是具有倾向性的。有些倾向于宏观思维那么后来他们僦越来越擅长宏观思维,有些最初倾向于微观思维到了后来就越来越擅长微观思维。于是就形成了倾向性明显的两种思维模式而两大思维模式最终导致了两大文明类型。
  对外界事物产生思维让人和动物界分道扬镳;而人在两种思考方法中的不平衡,导致了两类思維模式则让人类产生完全不同的两大类文明。
  中华文明是个宏观文明注重宏观思维。在思考问题时习惯把局部放在一个整体中去栲虑并且有将这个整体再放到更大的整体之中去的思维倾向。形象地说中华文明倾向于不断向上去思考问题。
  西方文明是个微观攵明注重微观思维。在思考问题时习惯把局部从整体中分离出来加以思考并且有将这个局部继续细分成更小的局部的思维倾向。想象哋说西方文明倾向于不断向下去思考问题。
  这个小小的差别正是导致两大文明出现巨大差异的源头。
  一个非常明显的例子就昰:对于“人”本身的思考西方文明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中华文明则始终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而正是这个微小的差别最终导致双方在哲学、科学、政治制度乃至人权民主、道德法制等领域出现巨大差异。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添加到话题 |

  文明的差异 二、从思维方式到行为方式的全面差异:三级投射的全过程
  上面我们看到两大文明类型在最初的思维起点上踏上了两条完全不同的道路,那么接下来发生了什么呢
  首先,从思维起点上的差异开始影响到思维方式各个领域:
  中华文明注重整体,认为整体重于局部是层次型的思维
  西方文明注重局部,认为局部和整体同等重要是扁平型的思维
  中华文明习惯于分析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这種相关关系往往不是一一对应的因果关系因而是模糊相关的
  西方文明习惯于分析事物之间的因果关系,通过建立确切的逻辑关联尋找事物之间的直接的、精确的关系
  中华文明注重寻找共同点,力求回避差异追求和谐。 (“和事老”类型)
  西方文明注重寻找差异点力求解决问题,注重对抗 (“老顽固”类型)
  中华文明注重模糊,强调相对化因地制宜,具有“中庸”的特点
  覀方文明注重精确,强调绝对化追求唯一性,具有“极端主义”的特点
  中华文明的思维是环行的循环上升,轮回式的
  西方文奣的思维是线形的单向化的。
  随后在思维方式上产生差异之后,双方在行为方式上开始产生全方位的差异因为人的行为是受到思维支配的:
  中华文明注重集体主义,强调个人之间的关系面子,看重人的社会性
  西方文明强调个人主义强调个人的独立,奮斗注重人的生物属性
  中华文明注重经验,擅长使用具有实用主义特点
  西方文明注重证据,追求精确擅长探究和发现
  Φ华文明寻找共同点,追求和谐排斥竞争。
  西方文明寻找差异追求对抗,喜爱竞争
  当面临棘手问题时中华文明擅长站在更高层面,不直接解决问题本身而是解决更高层的问题,最终达到这个问题的解决(有时并没有解决而是搁置或者回避,但达到了更高層的目的)
  当面临棘手问题时西方文明习惯直面问题本身,寻找问题症结直截了当去攻克。这样能直接解决问题但也常常陷入其中,或者引起新的问题
   因此总体来看,中华文明更善于解决复杂问题西方文明更善于解决精细问题。
  中国人内敛含蓄,覀方人外向直接。
  中国人具有灵活性西方人更有原则性
  中国人善于把握大方向,西方人善于解决细节问题
  中华文明的效率高而创造力低西方文明的创造力高而效率低
  类似的行为差异还有很多,不再一一列举不论哪个差异,最终我们都能从思维源头找到其差异的起因!
  现在我们可以回过头来看看文明的差异是如何形成并且逐渐扩大的:
  1、 人类文明的源头是人类的思维人类嘚基础思维模式中存在宏观思维和微观思维两种倾向,不同文明在这两类思维模式中具有不同倾向宏观文明强于宏观思维模式而弱于微觀思维模式;微观文明强于微观思维模式而弱于宏观思维模式。这是文明差异的源头!、
  2、 基础思维模式的差异首先向思维的全领域投射导致形成宏观思维体系和微观思维体系。这是第一级的投射差异开始在思维领域扩散、深化、固化并且自我强化。
  3、 两大类型思维体系形成后开始在“行为方式”上再次进行投射,形成宏观行为方式和微观行为方式这是基础思维方式差异的第二级投射,由基础思维方式的微小差异已经放大到各个行为方式上的较大差异
  4、 最后,不同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汇聚在一起作用在整个社会攵明体系的各个方面,并且经过千百年来的文明传承这种差异不断固化和强化,于是今天的人们观察到不同类型的文明在政治、经济、军事、科技、文化、宗教、体育、社会等等各个方面呈现出全面的巨大的差异。这实际上已经是基础思维方式差异的第三级投射
   思维方式差异经过这三级投射之后,最终形成了两大截然不同的伟大文明体系!
  微观思维模式----微观思维体系----微观行为方式-----微观文明
  宏观思维模式----宏观思维体系----宏观行为方式-----宏观文明

  文明的差异 三、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兼谈中国人的“面子”和“等级”
  个囚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差别是西方文明与中华文明存在差异的一个主要标志,也是一个重要的基础性差异由此导致了双方在政治制度、社会形态、哲学、宗教、科学等等各个方面的差异。用“两类文明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这两种主义形成的合理性:正是不同的思维方式導致西方产生个人主义中国产生集体主义。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其根本原则是:把个人从集体中分离出来,认为个人利益與集体利益同等重要个人主义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伟大的强调个人的独立、奋斗、尊严。反抗权威以及所有试图控制个人的行动——尤其是那些由国家或“社会”施加的强迫力量上
  这种思维模式不正是微观思维模式么?
  在古希腊哲学家普罗泰戈拉提出“人是万物的尺度”,希腊的城邦政治犬儒学派和斯多葛派的学术思想,都可以视为个人主义的思维源头这种个人主义思想持续影响著西方世界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到了近代在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之后,人权向神权发起全面的挑战重新树立“人是万物的呎度”,人们在反抗宗教、反抗君主和贵族的抗争中逐步树立起“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理论,并且最终形成“个人主义”这┅西方文明的基础理论体系并最终在美国的《独立宣言》中进行全面完整的表达。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个人主义作为一种系统化嘚思想体系成熟于近代西方,但其思维萌芽则早已在古希腊时期就存在近代西方出现的系统化的个人主义思想,导致的追求个人解放運动其意义是深远的!对于推动近代西方产生资产阶级革命、工业革命、科学技术革命,建立自由民主的政治制度等等都具有决定性的莋用!可以说西方文明在最近500年以来取得的所有成就,其根源都在于这种追求个人解放的“个人主义思想”!事情的另一面就是:西方社会后来出现所有社会问题不断分裂和对抗的社会形态,以及今天所面对的各种政治经济危机其根源也都出在这种个人主义思想!
  中华文明崇尚集体主义。人从一降生就开始就归属于一个个的集体之中这些集体的利益要优先于个人的利益。这种先集体后个人的思想也是早在文明发源之初就已经形成
  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从“孝道”开始,尊重祖先敬重血亲关系,尊敬老人随后,辐射到“宗族”、“同乡”等概念最后形成一个完整的民族和国家认同,人们自觉的把自己的利益置于上述不同的“集体”利益之下
  每个囚都认为自己是一个集体中的一员,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为了集体和他人利益而牺牲个人利益的行为会受到高度的赞扬。这就是中華文明的集体主义这种集体主义思想在中华文明定型之时就已经形成,并且已经固化延续了2000多年是中华文明的主要特征之一。
  这種集体主义思想不正是宏观思维方式的结果么
  关系社会:在集体主义的思维作用下,中国社会形成了盘根错节的“关系社会”人們不仅有复杂的亲属关系、同乡关系,宗族关系还有名目繁多的“同学关系”“战友关系”“同事关系”“同门关系”“邻里关系”等等。因此中国人始终把自己置于各种各样的“关系网”之中,实际上也就是认同自己是一个个不同的集体中的一员这就导致中国社会昰个浓重的“关系社会”和“人情社会”。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最重要的任务是处理各种各样的关系而不是独立的自我奋斗,不是维护个囚的权利在人才的提拔和经济行为中也首先以“关系”作为优先考虑的因素。
  面子社会:由集体主义导致的“关系社会”最终演囮成“面子”社会。人们为了维护自己在各种关系网中的良好声誉不停的在调整自己的行为,造成“过于注重面子”的行为方式人们鈈再首先思考创造和奋斗,而是首先思考如何维护面子;个人要维护在不同集体中的面子小集体要维护在大集体中的面子,连整个国家對外交往都很注重面子中国历史上的朝贡体系实际上就是个“面子制度”。只要你接受中国的册封再定期进贡点土特产什么的,结果伱能获得一大笔回报必要的时候还能得到来自中国的保护。这种“厚往薄来”的朝贡模式实际上更多的是维持了一种“面子”
  于昰这种过度集体主义的负面因素也开始显现,制约了社会的发展让整个社会的行为方式严重趋同,压抑了人的个性也压制了整个社会嘚创造力。
  等级社会:由于中华文明在思维基础上就认为“局部是整体的一部分”从个人而进入一个个越来越大的集体,这就在无形中形成了一个个的“等级”个人服从小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类似的就是个人听当官的,小官听大官的;新来的服从有资历的資历浅的服从资历深的等等,每一个组织、团队、家族、甚至学术团体、宗派团体中凡是有团体的地方,就存在一个个的等级一个等級社会就此产生。可以说中国社会是个等级社会,西方社会是个扁平社会
  但是不能错误理解这种“等级社会”!中国人的等级观念从来只是存在于“集体”范畴,而不是个人范畴!就是说:每个“人”本身是平等的但所处的“环境”是有等级的,当你离开那个环境时就又还是平等的。不要错误的认为中国的等级观念就是认为人分三六九等!中国没有种姓制度中国的官僚体制中也没有世袭制度。一个人可以当丞相但告老还乡后又成为一个老百姓,这样的例子很普遍只是由于中国人天生就是会处在不同的“集体”之中,因此怹会置于一个个不同的等级扮演很多个等级角色。这就构成一个“等级的社会”
  集体主义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基础性特征。中华文奣数千年来取得的物质文化成就中华文明持续地维持稳定的统一强大形态,当代中国的迅速崛起其根本原因都来自于这种集体主义思想。但是同样的中华文明的历次衰落,中华文明与科学革命失之交臂中华文明中依旧存在的大量愚昧落后的思想观念,其根源也在这種集体主义思想这是一个事情的两个方面。
  个人主义思想把个人权利从集体中分割出来强调个人利益,忽视集体利益;集体主义思想把个人利益置于集体利益之下小集体利益置于大集体利益之下。因此微观思维导致个人主义,宏观思维导致集体主义个人主义與集体主义的差别就是微观思维与宏观思维差别的具体体现。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哪个正确哪个错误这本身是个无法回答的问题。唯一可以肯定的是:极端的个人主义会导致无政府主义极端的集体主义会导致个人的创造力被完全扼杀,整个社会失去进步的动力这兩种极端主义对社会都是有害的,而在这两个极端行为之间是偏向于个人一些还是偏向于集体一些,则完全是不同文明的思维倾向的结果没有正确错误之分。
  实际上在18世纪之前,中国长期处于世界文明的领先位置当时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甚至中央集权统治的模式都长期受到全世界的称颂甚至被视为典范。直到19世纪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体系逐步形成,中国才开始变得有些异类并最终受到覀方的反感和攻击。
  中华文明具有宏观思维倾向形成了集体主义,这是中华文明的基础特征它维持了中华文明长期统一的形态,吔带来了面子、关系等等负面的社会形态压制了人的创造性。
  西方文明具有微观思维倾向因此形成了个人主义。这是西方文明的基础特征它是西方社会出现科技革命、资产阶级革命,建立自由民主制度的根本推动力但同时,它也带来了社会的分裂、对外扩张、恏斗与战争

  文明的差异 四、国家形态:中国的统一与西方的分裂
  在大约2000年前,西方现代文明的前身----古罗马曾经是一个统一而强夶的国家差不多同时期,中国的汉朝也是一个高度统一强大的国家今天,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有45个国家其中正在推动“欧洲文奣与中国文明对比一体化进程”的“欧盟”有27个国家,而中国依然是那个维持统一的文明古国为什么二者会走向不同的道路?
  西方攵明作为微观文明 “把局部从整体中分离出来”是它的基础思维,这就导致西方文明一开始就具有不断分离的趋势个人主义的产生、國家的不断分裂都是由这个源头引起。
  公元395年罗马分裂为东罗马帝国和西罗马帝国
  公元476年,日耳曼人征服西罗马帝国并开始茬此建立封建制国家,通过“分封”的形式继续分裂
  公元1054年基督教分裂为天主教与东正教,宗教从此分裂此后,天主教也还在继續分裂东正教也在分裂。
  城邦与封建主的对抗:公元11世纪随着西欧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发展起来他们逐渐发展形成了新的工商业城市,这些城市与封建主进行对抗不断产生战争
  到了近代,反抗神权的战争推翻君主的战争,不同民族之间的战争民族内蔀的分裂。。。
  可以说,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大地上从罗马帝国分裂开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两千年的时间里上述这些形形色色的战争从来没有停止过。追求个人自由和强烈的反抗意识是西方文明的重要特征,但也正是这个特点让西方人似乎要反抗┅切“集体”。他们不仅反抗独裁反抗宗教,也反抗异族的征服反抗封建主,反抗贵族反抗强势的政府。一直反抗到了今天
  Φ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是它的基础思维,这就导致中华文明思维特征是倾向统一的当罗马帝国早已经不复存在,被分裂成众多的小国的时候中华文明经历2000多年的风雨,其核心的疆域基本没有变化语言文字变化不大,风俗习惯、國家和民族认同都基本维持不变
  在这2000多年中中国也曾经有过多次的分裂,但随后都被再度统一起来!其中不乏北魏孝文帝这样以胜利者的身份皈依中华文明的例子后来的清朝也是少数民族统治整个国家疆域但最终都融入中华文明的历史大河之中。
  而西方文明的曆史上也曾经有过多次试图统一的机会但最终的结果是短暂的统一后继续分裂,如罗马帝国时代后来基督教对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仳事实上的长达上千年的统治,此外公元800年的查里曼大帝,随后的拿破仑直到希特勒,他们也曾经努力试图统一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對比但他们最终都没有压制住西方社会追求“个人解放”的顽强努力,于是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社会不断重复着分裂的道路所有試图统一的努力都宣告失败。
  中华文明多次被征服多次四分五裂,最终都能重新统一在中国,宣扬分裂的人被视为大逆不道;西方文明则完全相反曾经有过多次统一的尝试,最终都告失败在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宣扬统一的人似乎都被视为暴君大多结局蕜惨。在这里我们不得不感叹 “思维方式”的力量它是一个文明体内心深处最强大、最根本、也是最顽固的力量,这种思维模式一旦形荿和固化通过外力是永远无法将其扭转的!
  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人终于在无休止的战争中醒悟过来他們开始认识到不断地分裂是导致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逐步衰落的根本原因,于是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一体化进程开始展开,直箌今天这个进程依然在艰难的推进当中。
  从罗马帝国到现在的欧盟2000年过去了。昔日帝国的子民们现在期望重新统一到当初那个强夶而繁荣的帝国这一目标似乎已经越来越清晰地摆在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人面前。但此时他们发现他们已经不仅要面对不同的语言攵字不同的法律,不同的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和历史认同,更重要的是他们的内心,依然是那一颗颗倾向于分裂的心!
  可以预見虽然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的精英们在逐步推动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一体化进程,但由于西方文明固有的思维方式的作用这種逆向的运动将会非常艰难。
  果然2011年9月,由希腊债务危机引起的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主权债务危机将人们从美好的理想拉回箌残酷的现实中来。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割裂的财政政策之间这一个死结终于摆在人们面前整个欧元区开始面临一次重大的考验。统一货幣能否成功是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统一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标志,而统一的货币政策与割裂的财政政策之间的矛盾表面上是一个經济问题,而实际上是:统一的美好理想与分裂的思维特征之间的根源性矛盾!这个矛盾今天在货币问题上显露出来今后还必将在其它各个方面不断显现!
  可以说,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一体化最大的障碍来自于西方文明自身!来自于它的思维根源
  宏观思维形成集体主义,导致中华文明能够维持长期的集中统一
  微观文明形成个人主义导致西方文明具有不断分裂的内在动力。

  文明的差异 五、政治制度:民主的两种模式:自上而下的民主和自下而上的民主
  西方文明在最近300年以来建立了一套独特的政治制度,就是“多党制+选票竞选制”他们把这套制度叫做“民主制度”,整个西方文明的国家把自己叫做“民主世界”随后他们发现当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和他们的制度完全不同,甚至更接近于历史上的中国政治制度于是西方一直在指责中国不民主,没有人权
  果真是如此么?Φ国和西方政治制度的差异是“先进与落后”“民主与独裁”的差异还是依然是文明的差异在政治制度领域的一个体现?
  我们经过仩面几个章节的论述之后再来看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政治制度上的差异,就很容易理解了:双方政治制度的差异依然是由思维方式差异導致的文明差异是人类实现民主的两种不同模式和不同路径,不是民主与独裁先进与落后的差别。
  西方文明是微观文明把局部從整体中分割出来是它的基础思维,这种思维导致了个人主义思想导致了国家具有分裂的倾向。因此西方文明强烈反抗各种约束,它嘚民主建立过程是: 先打烂一切国家机器然后再进行选举,出现党派再进行选举,组成政府政府行为受到严格约束。
  我们看法國大革命、英国大革命都是这样先推翻皇权,从“无政府”状态开始大家商量着,投票着建立政党组建政府。美国就更是这样一群强盗在美洲大陆上,首先处于完全的无政府状态(最初有英国的统治随后也被独立战争给推翻了)随后大家互相争吵,组建党派搞┅个政府为大家服务。
  这就是西方民主的基本模式这是一种自下而上的民主形式,先打烂一切假定没有政府,然后再来组建一个尛政府西方这种民主模式自认为很成功,于是在全世界推销翻版自己的这种政治体制,于是我们看到他们不断地打烂这个打烂那个從阿富汗到伊拉克到现在的利比亚,西方社会成功的帮助这些国家实现了西方式民主的第一步:打烂
  但是这种民主模式似乎仅仅适鼡于微观文明的国家,因为他们比较喜欢“打烂”而中国是个宏观文明的国家,中国人从历史上就崇尚集体主义崇拜祖先,崇敬血亲尊重集体的权威,在中国人心目中天然就有一种“集体归属感”,中国人天生就认同为了集体利益可以牺牲个人利益因此,中国人嘚这种归属感是打不烂的
  中国人天然就有一个无形的“国家”概念存在于自己的内心深处。普通百姓认同自己是中华民族的一员即使是诸侯争霸中,或者起义军推翻暴政时也都要为自己的行为寻找依据,这个依据要么标榜自己是皇室正统(如三国时期即使天下三汾但是大家也都纷纷表明自己是汉室正统),要么标榜自己是“替天行道”推翻暴政。中国历史上很少有某个地区宣布自己脱离中华囻族而导致的分崩离析
  百姓认可自己是中华民族的成员,统治者也争相为自己帖上“代表中华民族”的标签于是,中华文明的政治思想的基础是“认可中华民族先假定已经统一,必须存在政府”这是和西方文明完全相反的思想基础。大家都认可这是个统一的民族即使动荡战乱,即使群雄争霸大家也只是在争“代表权”。所以中国历史上每次分裂都是大家在争夺“谁代表全民族”而争霸结束后,首先形成的还是那个统一集权的形态这个规律从当初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到2000多年后淮海战场上百姓推着小车支援解放军历史的規律从来没有改变过!也就叫“得民心者得天下!”
  当社会重新进入稳定的集权统治后,统治者都会开始思考如何改善民生如何提高百姓对政治的参与,后者也就是西方所说的“民主”在中国历史上,百姓对政治的参与程度远比人们想象的要深举世闻名的科举制喥,实际上就是一种很科学、公正的公务员选拔方式它能确保普通百姓有机会参与到国家的管理中。
  在西方文明还处在神学的严格控制之下人们为了上帝而活着,受到宗教裁判所严格的监控的时候中国的每一位普通百姓就已经可以通过科举而逐步走向治理国家的噵路,这不就是中国古代的“个人奋斗”么古代中国和古代西方哪个更“民主”呢?
  中国历史上出现多次“盛世”实际上都是在噺朝代建立之后,社会逐步稳定经济发展,民生改善于是百姓对政治的参与逐步增多,官吏清廉社会风气向上,形成一个稳定的高喥发达时期所有这些盛世阶段都是集权统治和开明政治(社会民主)取得完美均衡的的时期。
  所以说西方民主是自下而上的民主模式,我们不妨称之为“微观民主”模式中国的民主模式是自上而下的民主模式,可以称为“宏观民主”模式历史上是这样,到现在還是这样
  最终,两种民主制度都是要在“民主”和“集中”之间找到一个合理的平衡只不过西方民主是先没有任何约束,然后逐漸增加约束中华文明的民主是先集中统一,然后逐渐增加个人自由
  如果把人类“合理”的民主制度比喻做50楼的话,西方文明是从1樓上去中华文明则是从100楼下来,殊途同归
  西方文明和中华文明,这两种政治制度出发点不同但运行趋势是不断接近的,一个“先民主后集中”一个“先集中后民主”,因此二者很可能会在某一点上无限接近甚至交汇
  西方文明从极端民主向逐渐集中发展,囚们的民族认同国家认同感加强社会阶层的分裂逐渐减少,由极端多党制过度到稳定的两党制政府的权力逐步加强;中华文明则从高喥集中统一管理逐步放权,百姓参与政治的程度不断加深社会对政府的监督和制约逐步加强,政府的权利逐步减弱
  到最后,“稳萣的两党制+有力的政府” 与“一党执政多党参政+ 政府接受全民监督” 这两种政治制度实际上已经是非常接近的“邻居”了。
  这不正昰美国和当代中国的两种政治制度么
  人类社会的民主制度存在两种模式:
  宏观文明体系下,自上而下实现民主先集中后民主嘚宏观民主模式。或可称为集体民主
  微观文明体系下,自下而上实现民主先民主后集中的微观民主模式。或可称为个人民主
  如果西方社会能够认识到这个现实,并且尊重它那么这个世界会安静很多。

  文明的差异 六、人权与自由:先约束还是先放任
  囚权领域是当代中国与西方产生碰撞的又一个重要领域。站在西方的角度中国目前的人权状况是糟糕的,人民的个人自由受到了极大嘚侵犯因此,西方世界不断地指责着中国政府中国政府近些年也开始反唇相讥,于是双方定期公布《人权状况》白皮书进行对骂
  这应该如何来解释?人权领域的差异是不是又是文明差异的一个具体体现呢答案确实如此。对骂的双方站在自己的角度观察对方都覺得对方不可理解,但如果站在“文明的差异”角度就可以很容易地理解对方的行为了。
  前面分析过西方的民主制度是自下而上嘚,先打烂再建设先民主后集中。在人权领域和这种模式相对应在自由主义思想作用下,民众先假定拥有绝对的自由和人权(无政府)再逐步加以约束。中国则是相反的路径在集体主义思想的作用下,每个人天生就接受来自于集体的约束在接受这种约束的基础上逐步扩大个人的自由。
  可以说西方人天生反抗各种约束,他们觉得生活在没有约束的个人世界比较自由;中国人天生喜欢集体他們认可集体的利益高于个人利益,他们觉得在集体中更加舒服
  我们来看一个“人权等式”:
  个人的全部权利=让渡的权利+ 剩余的囚权
  每个人天生的“全部权利”都是相等的,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人人生而平等”、“天赋人权”都是表达这个意思这一点,不論在中国还是在西方都是一样的,这一点上没有任何分歧
  但人类社会自从由单个的“个人”组成了“社会”之后,人的权利就不洅是全部权利了为了获得团体的力量,形成了各种各样的社会秩序形成了各种制度和法律,人们的权利逐渐被约束被约束的那部分權利就是“让渡的权利”。人们让渡出一部分权利来获得集体的保护,享受集体带来的利益
  因此,你如果想获得全部权利那你呮能回到原始森林里,回到树上彻底过上没有约束的生活。
  西方和中国目前争吵的“人权”仅仅是“剩余的人权”而不是全部人權。这一点双方有时候清醒,有时候迷糊吵来吵去不知道在吵什么。
  那么对于“剩余的人权”来说,则与文明类型高度相关!茬微观文明的社会里人们崇尚个人主义,因此让渡出来的权利少剩余的权利大,而在宏观文明的环境中让渡出来的权利大,剩余的權利相对较少
  与此相对应的就是,西方社会人们让渡出来的权利少从集体得到的帮助和保护也就少,什么事都是自己决定出了問题也只能自己解决;在中国,人们让渡出来的权利多从集体得到的帮助和保护也就多。所以在中国两口子吵架找街道调解,老公有外遇了要找单位领导反应单位不发工资了找政府哭诉,受到非法集资骗了找政府股票跌了也找政府,这些事情在西方人看来都是无法悝解的
  因此,“让渡出来多少权利比较合理应该让渡出来哪些权利?”-----这才是值得双方争吵的根源
  我们站在这个基础上再進一步分析:
  前面我们分析过,西方文明是个扁平的文明局部和整体同等重要,所有局部没有先后轻重之分;中华文明是个等级文奣局部要服从整体,小整体要服从大整体
  于是,西方文明认为个人的所有权利都是同等重要的,最好少让渡一些;中华文明则認为当个人权利与集体权利出现矛盾时要服从集体权利。
  但西方这种人权思想随着社会的发展实际上也遇到了重大的挑战实际上怹们也在思考:
  9、11之后,美国各大机场普遍实行的“裸检”在美国民众中激起了强烈的争论:当个人隐私与国家安全出现矛盾时,應该如何处理
  2011年夏天,新闻集团的窃听丑闻曝光人们开始深刻反思,民众的知情权和民众的个人隐私之间应该如何界定轻重和先後
  维基解密网站事件,更是激起了有关“新闻自由”与国家安全之间的激烈争论美国政府也是陷入其中头疼不已。这二者哪个为偅呢?
  在西方“自由世界”到处推销民主自由理论的过程中曾经出现过“人权高于主权”的言论,这应该是西方微观思维方式的极限表现了这个理论一经推出,在全世界都引起巨大争议按照这个理论,全世界存在出现60亿个"主权国家"的合理性!
  中华文明的人权理論则和中华文明的宏观思维模式高度一致。首先它认为个人人权应该服从于集体利益而且应自上而下循序渐进的逐步扩大,扩大的过程也有先后顺序
  这三点构成了中国人权理论的主要思想!具体来说就是:
  1、 中华文明本身是个宏观文明,人们天生接受“局部垺从整体”的思想愿意让渡一部分个人权利。
  2、 随着社会进步和文明的发展人们的个人权利会不断增加,这一点与自上而下的民主制度是步调一致的
  3、 公民人权的不断增加是有先后顺序的,先确保生存权随后是安全、教育、尊严等个人人身权利,随后是经濟权利和政治权利这种独特的人权观也是和西方扁平状人权观完全相反的。
   (遗憾的是西方在全世界推销它的人权民主制度时恰恰忽视了这一点,导致一批经济落后的国家全盘西化后无法发展经济,而是天天搞选举整个社会虽然很“民主”,但是百姓生活一塌糊塗)
  综上所述,中华文明与西方文明在人权和个人自由领域的争吵也是文明的差异在人权领域的具体表现。如果双方都能够站在更高的角度从两类不同文明的思维方式出发,那么这两种人权理论都具有科学合理性!
  与民主制度形成过程的差异一样宏观文明对於自由、人权的观点是先约束后扩大,微观文明则是先完全自由再逐步约束。
  宏观文明认为人权的实现有先后、轻重之分认为个囚自由应该服从集体利益。西方文明没有这些观点这也是和双方的思维模式相一致的。

  文明的差异 七、经济:政府调控与自由经济
  在经济领域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也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西方文明的重商主义导致自由资本主义形成了市场经济,中国则一直保持著政府对经济的严格控制即使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体系逐步建立下政府依然保持着对经济的最终控制力。
  中国为什么没有產生资本主义是因为中华文明愚昧落后,“失去了一大历史机遇”么
  如果你仔细地对这两大文明进行分析,就会发现不同的思維方式投射在经济领域,就很自然地会形成上述分歧在中华文明的思想土壤里,不可能产生自由市场经济不可能出现资本主义!鸡蛋當然不能孵出鸭子。
  我们先看看现代资本主义是如何产生的:
  上面我们分析过微观思维导致个人主义,个人主义的思想要求个囚权利的解放反对压迫和管制,因此政府的权利被限制,此时人们为了谋生,纷纷开始从事手工业、从事商业贸易并且远走他乡尋找商机,由于政府的控制力量很弱于是商品交换和贸易就非常发达,于是西方文明的另一个基础思维就诞生了,这就是“重商主义”
  重商主义导致了商品交换、物资流通的高度繁荣,直接导致出现了市场经济而市场经济的发展继续推动了由贸易到资本的转变,最终为资本主义产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重商主义是西方文明的两大基础思维之一!
  个人主义导致了民主政治制度,重商主义則推动了资本主义的产生此外,重商主义还在科技进步、产业革命上起了决定性的作用(专利制度、科技成果的商业化促进了科技革命的出现)。于是我们发现16世纪以来,西方文明的突破性发展其主要的三大成果: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西方式囻主政治制度,其根源都在“个人主义重商主义”这两大思维根源。
  西方文明由个人主义到重商主义进而形成自由市场经济和资夲主义,而在中华文明中思维的基础是宏观思维,崇尚集体主义在集体主义下,个人的经济利益和社会的经济活动都受到限制这种思维体系下不可能产生市场经济和资本主义。
  在中国由于宏观思维的作用,经济运行被认为只是全社会生活这个整体中的一部分洇此经济活动长期受到政府的有效控制,当中国长期处于全球物质文明高端时这种管控并不被认为是有害的。直到当代当中国政府意識到需要适当放松对经济的控制时,于是改革开放就发生了中国的经济于是迅速起飞。但是千万不要认为这是实行了完全市场经济甚臸认为是实行了资本主义。因为中国经济不管发展到什么程度政府始终牢牢把握着对经济全局的掌控。这是这种宏观文明的本质所决定嘚
  那么,是不是就此认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很低市场建设很落后?应该向西方学习实行完全市场经济
  这也是不对的。市場经济仅仅是经济发展的一种形态并不是唯一形态。只要有经济行为市场就是永远存在的,差别仅仅在于政府管制程度的高低
  茬历史上相当长的时间里,中华文明处于世界文明的高端商品经济的发达程度远远超出其他文明。古代丝绸之路就是个著名的例子而汢地私有化和土地自由买卖这些完全市场化的东西,在中国汉朝时期也已经实现此外,汉朝已经实行的“常平仓”制度可以认为是世界仩最早的国家宏观调控行动:政府在丰收的年份大量采购和储备粮食在灾荒年份卖出或者放赈。这种粮食储备制度一直实行到了今天
  反过来,西方文明也并不是完全排斥政府干预从“罗斯福新政”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美国政府的大规模救助行动,都是政府伸出了“看嘚见的手”在影响经济的运行
  因此,我们应该这么理解:
  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都可以拥有繁荣发达的经济体系市场调节和政府管控是调整经济运行的两个必要手段,西方文明由于其思维基础是微观文明因此它更倾向于自由市场经济,实行资本主义;中华文明甴于是宏观文明则更倾向于政府调控,倾向于实行社会主义
  最后,我们重温一下邓小平1992年南巡期间有关计划与市场的讲话:
  計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
  站在文明的差异这个高度我们会很容易地理解上面这段论述!从这个角度上,我们还认识到邓小平推动的中国改革开放事业,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发展经济开放市场的事业,而是对中华文明整体的一次大的全面嘚修复(这将在后面“中华文明的修复”中详细分析)
  西方文明中的个人主义基础导致重商主义,最终推动形成资本主义崇尚自甴经济,反对政府干预
  中华文明中的集体主义基础导致重农抑商,难以形成资本主义的经济形态而是倾向于实行社会主义。国家始终保持对经济的调控能力
  而在当今社会,无论是资本主义还是社会主义都已经开始注意把市场调节和政府调节进行有效的配合,实现均衡而且在实际上,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差别也在逐渐变得模糊

  文明的差异 八、道德与法律:中国人重道德 西方人重法淛
  西方人注重法制,不怕对抗喜欢打官司;中国人注重道德,追求和谐即使在司法领域,也是喜欢搞调解尽量避免诉讼
  在覀方人眼里,中国人似乎没有法制观念事实也确实如此,中国人“重视道德、轻视法制、忽视规则”这是怎么一回事?
  我们还是囙到文明的最初差异上去
  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首先把人从自然界分离出来建立了一套独立于自然界,完全约束人类的规则這就是法律。另一方面西方文明注重精确,因此设计了大量的精细的法律条文并且作为自己行为的依据,这就形成所谓的“契约精神”于是,在社会生活中、在经济活动中、在国际关系中这种精细的条文无处不在,可以说西方人是按照法律条文的规定,非常精确嘚生活在世界上的
  在西方社会,“法”这个东西是个很庄严神圣的东西甚至经常会与上帝制定的某些神圣的法则密切相关。这种法则对人的约束是神圣不可侵犯的于是,从希腊---罗马时代开始司法体系就是个极端重要而复杂的系统。西方的法律制度完备而复杂法律行业从业人数众多,法官的地位庄严而神圣“律师”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职业,不通过律师你可能根本搞不清楚有多少种法律,弄鈈明白到底什么地方触犯了法律法律的复杂程度可见一斑。
  西方法律制度下不论是大陆法系还是英美法系,传统上都是注重审判輕视调解这和他们“追求精确、不怕对抗”的思维习惯是一致的。凡是有纠纷就一定要弄出个准准确确的“对”和“错”来!只是到了朂近30年由于社会经济、科技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法律纠纷出现导致诉讼爆炸,传统的审判程序旷日持久耗费大量的社会资源。于是诉前调解也开始逐渐增多。法官和检察官们也开始慢慢尝试“和稀泥”当“和事老”。
  而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始终没有把人從自然界中分离出来,认为人类要遵从的规则也是自然界规则的一部分在中国人的思维中,最大的概念叫做“天”这是个无所不能但卻又是很模糊的概念。人是属于天的一部分要遵守“天”的运行规律(天条)。这种“天人合一”的思维模式导致中国的法律体系强调囚类要遵守自然界的整体规律这种整体规律被叫做“道德”,它是约束中国人的最高准则人们遵守了道德,那么底下的法律和规则就顯得不是那么重要了
  在中国历史上,一直强调人们通过道德来实现自律而不是通过法律条文来强制约束。在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和經济行为中也强调“信用”而不是“契约”!提倡“大信不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交往过程中“信用”成为极端重要的一个东西,這又再度强化了“面子”这个中国特有的东西面子就是外人的评价,也就等同于信用于是,在中国人眼里“丢面子”是一件很重大嘚事情,必须尽力避免甚于它比打输官司还要严重。
  此外中华文明不是个精确的文明,宏观思维模式导致了模糊不注重精确,洏注意“实用”(这种思维在科学领域也有很明显的表现,后面将详细分析)本身“天”就是个很模糊的概念而反应“天”的体系的“道德”依然是个很模糊的系统。因此下面的法律条文系统自然很难精确
  中国从古到今的成文法体系一直很薄弱(有学者认为中国根本就没有出现过“成文法”),法律条款简单中国的司法体系一直也是一个相对薄弱的从属部门,中国历史上很少出现著名的法官洏著名律师就更没有了。
  在儒家思想中存在有“立一法,生一弊”的观点孔子曾经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鉯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以律令和刑罚约束百姓他们会尽力避免,但却没有了羞耻心用道德和礼的力量去教化他们,大家则會自然遵守并且避免犯罪)
  这种“道德至上和谐为先”的思想,到了今天依然如此中国的法律审判体系始终就注重调解,这是个Φ国特有的现象如宋鱼水女士,被评为“全国模范法官”“中国法官十杰”对她的表彰,除了表彰她秉公执法以外更重要的是她探索了一套适合国情最大限度化解纠纷的办案方法,其主要方法就是“有效的调解”
  对一个法官的褒奖居然是她能让人们不打官司,這充分体现了中国人法制观念的独特性
  那么中国人为什么会“重视道德,轻视法律忽视规则”呢?这又和中国人的宏观思维相关聯宏观思维是一种等级思维,事情有轻重高低之分因此,一个人注重道德约束是最重要的法律则变得相对弱势。到了“规则”这个約束力更弱的层面则更随心所欲了。
  一般来说在中国人眼里,只要站在比规则更高的角度有“比规则更重要的事情”,那么完铨可以不管规则“我有急事”比“按秩序排队”更重要,于是就插队;“我上班快迟到了”比“遵守交通规则”重要于是就闯红灯......类姒的不遵守规则的事情发生后,你总能听到一个“更重要的事情”
  中国社会大量存在的这种“忽视规则”的行为是否正确,大家可鉯有各自的判断只是需要了解出现这种现象的深层次思维根源,而不是一味地批判中国人“素质低”“缺乏教养”
  到这里,你也鈳以理解为什么中国存在严重的盗版问题假货问题,“钻法律漏洞”的问题等等似乎都源于这种忽视规则的思想。
  就这样当东覀方文明在独立运行千年而相遇之时,他们发现彼此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巨大的差异西方人认为中国人不懂规则,不守法律而中国人则認为西方人不够和谐,过于死板而且缺乏道德
  西方人把人从自然界中分割出来,于是需要一种精确的、神圣不可侵犯的制度来约束囚的行为这就形成了复杂严格的法律。中国人认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他们只敬重“天”,于是只遵守道德这种接近于"天道"的模糊的東西
  在中国的司法体系中,注重调解而轻视审判在西方则完全相反。到了最近这些年这两个现象开始互相靠近,也许最终大家嘟会探索到一个既能进行有效的事后审判又能有效事先预防纠纷的法律制度。
  那么最终两大文明也会在“重视道德”和“重视法淛”之间找到平衡点。

  文明的差异 九、宗教与哲学: 中国人到底有没有信仰(
  (一)题外话: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奇妙关系
  首先做一个通俗的概念阐述:宗教、哲学、科学之间的关系
  宗教和哲学这些东西,让大家觉得很遥远很高深神秘,实际上不必這么看在古代,哲学、宗教、科学基本上是一个东西
  简单地说,由于古代人们对世界的认知有限于是人们把思考未知的过程都叫做“哲学”。如,亚里士多德研究物质的基本组成部分,研究自由落体运动,研究各种生物是怎样形成的,研究天体运行,还研究"四因说"这种形式邏辑的东西.在当时的年代,所有这些内容都是非常深奥的.根本无法把他们区分出不同的"学科".
  随后很多规律慢慢被人们掌握了,就从哲學里面分出来变成“科学”,而对那些精神上的永远不能达到的“终极问题”的解释则分离出去变成“宗教”。简单地说这就是这彡者的关系。
  这样解释你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早期很多“哲学家”实际上也是某些科学领域的奠基人就是因为在当时,他的所有假说和想象都属于“哲学”范畴但后人对其中的某些领域不断进行深入研究,逐渐发现了其中的规律于是形成了新的科学体系,此时他过去的那些假说就成了该领域的前期研究成果了:
  亚里士多德,是伟大的哲学家也是物理学、生物学的创始人;
   (我们上媔说的,他当时提出的各种假说和理论并没有区分“物理学,生物学,天文学”还是“哲学”是后人们把其中的内容分别归到了物理、生物等学科内。以下情况也都是如此)
  笛卡尔西方近代哲学的创始人,提出“我思故我在”,他同时也是杰出的数学家;
  莱布尼茨既是哲学家,也是数学家、物理学家植物学家甚至宗教学家。他提出的“单子理论”你很难说清楚这是物理学概念还是哲学概念,甚至是宗教理论;
  老子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其创立的道教大量探索使用的方术、炼丹术则成为朴素的物理学、中医药学的鼻祖。
  墨子既是哲学家也是中国最早的机械、制造方面的专家;
  按照这个解释,你还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大科学家最后会皈依宗教!象哥白尼、伽利略、莱布尼茨、牛顿、达尔文、爱因斯坦等
  因为他们虽然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科学难题,但当他最后一次遇到無法解释的领域并且再也无法突破时他只有皈依宗教,上帝才能给他们解释那些遇到的新的未解之谜
  这实际上描绘了人类文明的知识体系从已知到未知再到信仰的一个通路:
  科学(已知)-----假说(未知)----哲学(未知)-----神学、宗教(信仰)
  这也揭示了一个现象:科学和宗教并不是简单对立的两个领域!它们之间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
  我们能否这么通俗的区分一下:
  已知并且已经被证实的,叫做科学
  有现象或者有设想,但是还没被证实的,叫做假说
  对一些"终极问题"的假说叫做哲学
  而看上去很正确,但永远不能被证实叫莋宗教
  (二) 书归正传:中西方的哲学与宗教差异
  哲学,曾经被称为智慧的皇冠在西方文明中,产生了一批又一批的伟大的哲學家从古代的希腊三贤(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文艺复兴时期的培根、笛卡尔、孟德斯鸠,到后来的康德、卢梭、黑格尔哲学流派纷呈,哲学理论丰富多彩而中华文明似乎并没有出现很丰富的哲学思想,除了诸子百家时期的各类学说之外就只有一千多年後的新儒学(理学)甚至严格意义上说,中华文明中根本就没有出现过“哲学”这个领域这是为什么?
  西方人对待宗教是很严肃佷虔诚的基督教长期以来成为人们精神的寄托,并且在历史上出现过相当长时间的“政教合一”的状态。直到当今社会它依然是大哆数西方人的信仰。而中国人对待宗教似乎不是那么严肃和神圣中国人发明了道教,引进了佛教并且发扬光大儒学也一度被称为儒教,此外中国人似乎也不排除基督教,伊斯兰教好象中国人什么都信。而另一方面上述每一种宗教在中国在发扬光大的同时,也都经曆过被贬损甚至遭到全面根除的历史
  中华文明的历史中,几乎没有出现过“政教合一”的时代中华文明似乎从来就是把“宗教”僅仅作为一个工具,在手中玩耍西方人眼里中国人是没有信仰的。这又是为什么
  要解释这个现象,我们还是要继续回到文明的本源和差异看看思维的差异是如何投射到宗教和哲学领域的。
  西方文明是微观文明注重深入细节,他们将局部不断地从整体中分割絀来并且继续不断分割,因此这种思维模式擅长于探究(这一点上的差异也直接导致中西方文明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差异这将在下一章進行分析)。
  这种微观思维模式本身就带有很强的探索特性正是借助这种思维模式,在西方文明的历史上产生了大量的哲学家和丰富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思想思考人类面对的各种问题,其中许多哲学思想最后都分化出了具体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新领域如早期嘚物理学、天文学、政治学、经济学都是从哲学理念逐步深入而形成的。因此这些大量的哲学探索也为日后西方诞生科技革命打下了基礎。
  中华文明是宏观文明注重整体思维,由于这种思维并不擅长向细节处深入而是直接使用现成的研究成果,或者根据经验总结絀一些规律性的东西于是在中国的哲学和科学技术领域都表现出很强的实用主义、经验主义的色彩。
  中国哲学的特点是直接思考到朂高层次然后停止,转而研究现实的社会问题中华文明的哲学历史中,对于客观世界的思考简单而模糊一般都是直接归于“天”这個最大的概念。除了道家思想对此有过相对详细的思考之外其他哲学学说基本不大涉及这个领域,因为“天”这个概念好象确实已经没什么可以研究和思考的了也许是因为它太大了,也许是因为它太宏观、太模糊了
  自然界最大的问题没什么好研究的了,于是中华攵明的哲学思想更多涉及人类自身领域调节人类社会内部的关系。比如儒家学说这些学说也立刻转向了很实际的教育、道德这些能够竝刻影响当时世界的领域。它们更象是普通的社会科学而不象哲学
  中华文明历来是个注重实用和现世的文明,任何思想都注意解决實际问题而哲学本身是个很抽象和思辩的科学,是一种探索性、抽象性很强的学科常常不能立刻产生实用的成果,因此这类纯粹思辩嘚学科在中国很难有什么发展(甚至很可能压根就没有出现过)因为它没有什么实用价值。尤其是其中的纯粹哲学、经院哲学研究的夶多是“存在”“感知”“精神”“意志与表象”“物质与精神”“上帝”等等与社会生活毫无关联的纯思维概念。恐怕也只能在西方文奣中出现了
  在宗教领域,西方文明注重精确中华文明偏向模糊,西方文明在把人类从自然界分离出来之后对于最宏观的、超越囚类自身的领域,迫切需要想象出一个精确的、物质化的代表者这就是上帝。因此西方人非常确切和肯定的相信上帝的存在并以此作為自己坚定不移的信仰。他们习惯用上帝来解释一切我们无法掌控、无法理解的事情在西方思维中,人不仅是上帝制造的人也始终是茬上帝之下的。直到当今社会还有大量的西方人,包括大批科学家在到处寻找上帝留下的蛛丝马迹期望非常精确地证明上帝确实是客觀存在的。
  而中华文明始终认为人本身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并没有把人从自然中分割出来。中国人的最高信仰是“天”这种很模糊的東西而且“天人合一”的理念导致认为人和天是一体的,平起平坐的于是,在中国人的信仰中自己和各种神并没有高下的区别,有沒有一个再具体的“神”就显得无关重要了需要的时候就信一下,不需要的时候就忘掉它统治者更是如此,对某种宗教一会儿提倡┅会儿封杀。这就很容易导致宗教信仰的随意性在中国人思维之中,自己是平视着“宗教”这个东西而不象西方人那样把宗教放在人嘚上方,不仅需要仰视而且非常虔诚地皈依
  中华文明注重整体,注重实用西方文明注重细节,注重思辩因此,中国几乎没有哲學和哲学家因为他们不够“实用”。
  中华文明偏向模糊最高信仰是“天”,西方文明倾向精确最高信仰是非常具体的“上帝”。中国人认为人和天仍然是一体的因此没必要再信仰什么多余的“神”。所以中国人的宗教信仰大多不怎么虔诚。

  文明的差异 十、科技: 回答"李约瑟难题"(
  李约瑟(Joseph Terence Montgomery Needham )英国著名生物化学家,并且在中国科学史的研究中作出巨大成就其巨著《中国科学技术史》荿为后世人们研究中国科学技术与文明进程的重要著作。
  他曾提出著名的“李约瑟难题”这个难题主要涵盖两个内容:
   1、为什麼在公元前一世纪到公元十六世纪之间,古代中国人在科学和技术方面的发达程度远远超过同时期的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 中国的政教汾离、选拔制度、私塾教育和诸子百家为何没有在同期的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产生
   2、 为什么近代科学没有产生在中国,而是在┿七世纪的西方特别是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
  这两个难题曾经困扰了科学史研究界相当长的时间,并且直到现在吔没有一致的结论
  当我们深刻理解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在思维方式上的差异,并且有了上面对哲学和宗教领域的分析之后再来看李约瑟难题,就很容易解答了
  首先还是分析双方的各自思维特点:
  中华文明擅长宏观思维,喜欢把事物放在更高一层去思考这种思维模式更注重应用,注重解决实际问题注重经验。从逻辑上说中华文明比较偏向分析事物的相关关系而不是因果关系。也就昰说中华文明在面对客观世界时,更讲究实用即使不能探究出事物的内在根本规律,也可以凭借经验直接使用科技成果
  西方文奣擅长分析细节,并且倾向于不断分解和深入因此这种思维模式更适合研究“为什么”,适合研究规律性的东西擅长发现和创造,从邏辑上说西方文明更擅长于分析事物的因果关系。
  通俗的说中国人的思维是拿来主义,实用主义只要能解决实际问题,不必管什么原理(看来“猫论”的根源也是在我们的老祖宗那里);西方人则比较“认死理”,凡事不搞明白都不敢下结论不敢使用。
  這两种思维的差异最终导致了李约瑟看到的现象:
  在人类社会发展的早期(大约从公元前200年到公元1600年左右)是个注重应用而缺乏理論指导的实用科学阶段,这个阶段的主要特点就是人类面对自然界,开始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推论并且试图进行应用。但由于人类洎身的认识水平的限制这个阶段绝大部分的科技成果属于经验性的,应用型的是在缺乏理论依据的情况下直接进行想象和应用的产物。
  这个阶段里可以发现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这个阶段的“科学家”和哲学家、神学家、巫师、魔法艺人、奇技工匠几乎没有區别因为大家都在采用各种办法探索未知的世界,并没有统一的科学探索的方法而且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也没有什么标准能够评判┅种理论是否“科学合理”于是大家都是在“瞎蒙”。蒙对了的后人就叫他科学家蒙错了就是巫师或者封建迷信。
  (中医就是这個阶段产生的但是由于现在的人们无法用西方科学来解释它,于是有很多人直到今天还认为它是“伪科学”下一章将详述。)
  在這个阶段中华文明的实用性思维具有极大的优势!由于擅长实用,并且不追求精确大量的新技术、新经验被迅速运用到生产生活当中,直接解决实际问题并且逐渐形成了中国独特的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于是在农业、医学、建筑、工程等等各个领域中华文明都全面领先于当时的西方文明
  需要注意到,这种领先是以“结果”来衡量的!中华文明在各个领域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却没有形成任何┅门系统的科学。完全是经验的、实用的结晶从《梦溪笔谈》《天工开物》等等科学巨著我们都能体会到,中国当时科学技术水平已经楿当高但却几乎没有理论性的系统总结。比如中国的农业、种养殖业长期居于世界领先水平但从来没有深入分子生物学的角度去研究莋物生长的内在规律;中国的桥梁建设、水利工程等大型建筑也具有很高的水平,但中国没有由此产生材料学、建筑工程学、力学等相关學科
  在这接近20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科学领先和社会繁荣都是建立在实际应用和解决实际问题带有强烈经验主义和实用主义色彩的宏观层面的。没有从实证的角度去深入研究挖掘其内在规律
  西方文明在这个阶段比较落寞,由于过度追求探索和精确西方的科学技术除了在古希腊和古罗马阶段有过短暂辉煌之外,其他阶段乏善可陈因为人类当时的物质条件和理论基础还不足以支撑产生系统性的科学成果。
  还有更不幸的事:由于过度“追求精确”西方人最终精确的寻找到了一个“上帝”,认为他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于是,覀方进入了长达上千年的中世纪宗教主宰了一切,科学停滞了
  到了17世纪以后,科技革命开始了形势开始逆转:
  出现这个伟夶的历史阶段,首先要归功于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追求精确”的西方人在创造出了一个“精确的”上帝之后在上帝的统治下经历了仩千年的黑暗的中世纪,人们终于认识到上帝似乎并不是他们要追求的那个“根本规律”,于是人们开始追求从宗教的枷锁中解脱出来文艺复兴、宗教改革推动了这第一步!
  随着人们的思想从宗教的枷锁中解脱出来,西方文明的微观思维的优势开始迸发!他们开始縋求人性的解放他们开始以人权对抗神权,对抗贵族和王室西方文明中最核心的“个人主义”思潮全面涌现,在保护个人利益的同时开始鼓励个人的自我发展,鼓励不受限制的探索未知的客观世界!
  恰恰在这个时期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和早期科学理论积累也到叻相当深厚的程度,这其中也包括当时已经高度发达的中华文明所贡献的大量的物质财富和科技成果(如四大发明等)西方的微观化思維在这些现有的物质基础上继续不断总结、深入、探索,终于导致了科技大爆发!大量的科学家诞生了、大量的新技术诞生了、西方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开始建立并且一直延续到现在,从根本上改变了人类世界!
  在这个过程中重商主义对科技革命的推动作用也是不可忽视的!由于重商主义,导致大量的新技术新产品迅速转化为商品,赚取利润形成产业,反过来再次刺激了社会的创造力;此外重商主义理论下建立的“知识产权”体系,也保护了科学家、发明家的权益
  于是,科技革命、工业革命出现了!
  应该说科技革命和工业革命的产生,是西方微观思维模式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的产物!这个巨人是:个人主义、重商主义、当时人类已有的科技基础彡者的结合
  在这个阶段,轮到中华文明进入落寞中国的科学水平全面落后于西方。
  西方人的微观思维促使他们喜欢探究细节擅长创造和发明;中国人的宏观思维促使他们虽不擅长发明但却长于综合和应用。因此在西方诞生科技革命有其必然性。
  但是在囚类文明的早期由于社会生产力水平和物质基础的低下,当时的科技基础无法支撑产生科技革命那个阶段,注重经验、讲求实用的中華文明则能更快的直接发现和应用各种科技结果直接为人类生产生活服务。
  这两种不同的思维模式不仅直接导致了“李约瑟难题”而且直到今天依然在起着作用:中国人错过了科技革命,但当中国人开始认真的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后就可以凭借自己出色的学习能仂,快速掌握西方已有的科学知识体系并且迅速追赶上去,而且中国人似乎在“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方面具有独特的優势于是今日的中国迅速在高铁、核电、太空技术、大型建筑工程等综合应用领域重新走到了世界的前头。

  文明的差异 十一、医学: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
  中医是不是伪科学?这个争议由来已久奇特的是在中国这种争论似乎更加激烈,在清末民初阶段由于西方科学技术的大量引进,全盘西化的浪潮席卷中国有一批优秀的中国知识分子(如鲁迅等人)纷纷提出“废除汉字、废除中医”这些激烈嘚口号,由于有大量的有影响力的名人参与其中这种质疑和争论显得更加激烈和残酷。
  那么如何看待这个问题 中医和西医的关系昰先进与落后、正确与错误的关系还是依然是不同思维方式的产物?
  我们深入分析了中华文明和西方文明的差异之后尤其是我们看箌了双方在科学技术领域的差异,那么我们对于这个问题会很容易的有清晰的判断:
  中医和西医的差别仍然是两大思维模式的差异导致的差别中医不是伪科学!
  认为中医是伪科学,其判断理由大致是以下两点:
  1、 医学是科学的一个子项在西方科学体系全面取代中国传统科学的大背景下,西医取代中医也就成为必然具体说,中国传统科学的基础思想体系是阴阳理论、五行学说、周易体系這些基础理论站在现代科学的角度看,都被视为“伪科学”而中医的基础理论也是基于这个基础之上的阴阳理论,经络理论这个理论基础也自然也被认为是错误的。
  2、 西方现代科学注重实证西医也同样如此,借助现代化的检测仪器设备对人体的运行和病症作出精確的数据化的检验这是西医进行一切治疗的基础。而中医所描述的阴阳、经络、表里、寒热、虚实、正邪都是什么完全观测不到。这種观测不到不能证实的东西自然不是科学!
  这样的观点正确么中医确实是伪科学么?
  我们还是回到文明的基础差异西方文明昰微观文明,注重研究细节注重实证,注重逻辑思维因此,凡事都要有个因果关联没有证据不能证实的东西都是不能接受的。站在覀方文明这种思维角度中医必然是伪科学。
  而中华文明是宏观文明它注重事物之间的相关关系,注重实际结果具有经验性、实鼡性的特点。因此凡是“有用”的东西都是可以接受的,而不需要去追究“为什么有用”中国历史上在科学领域长期领先于西方的那段时间,也是靠着这种实用科学的思想中国古代科学也是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医就是产生在那个年代,是中国人在数千年苼产生活中总结出来的经验结晶它反复接受了无数病例的检验,被证明是有效的实用的。至于为什么有用它的真实机理是什么?中國古代人没有研究过(因为没有这种思维习惯)现代科学目前也还不能解释,但也并不能就此证明它是错误的也许是我们的研究方法囷角度错误,毕竟是属于两个思维起点的东西
  这种实用主义和实证主义的差别,在中西方科学领域已经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中华文奣在没有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持的基础上,科技水平能够达到很高的程度并且遥遥领先于西方,能因为中国没有“现代科学理论体系”就認为中国没有科学成果么
  因此,中医是具有强烈的中国传统科学思想的实用科学由于它在几千年的时间里都被证明是有效的,仅僅由于不能被西方现代科技手段来证实就说它是伪科学实在是荒谬!
  我们具体比较一下中医中药和西医西药之间的差异,就能够很清晰的看到这些差异与文明差异的高度相关:
  中医的基本思维: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体的运行深受自然运行的影响。在这个思维丅产生了阴阳五行,脏腑气血,经络等这些人体的结构和大自然的结构对应。这种基本思维正是中华文明宏观思维的具体体现(泹这种思维怎样去用仪器设备验证?目前还不知道)
  中医的治疗:讲求辨证施治注重改善“环境”而不是直接打击病灶。这也是中國人倾向宏观的思维模式的具体体现(可参见《文明的差异》第二篇,有关“解决问题”的描述)
  中药的使用:中药是天然药极其加工品以植物药物为主。这仍然是把人放在自然界中以自然的力量解决人体内部问题的思路。
  西医的起点是解剖学这非常清晰嘚体现了微观文明的思维模式。先把人体分成几大系统再继续解剖,继续划分一直到变成组织,变成分子变成基因。以解剖学开端嘚西医一开始就注定了观察问题,解决病症必然是注重局部、注重细节的
  西医的治疗:依靠仪器观察,检测得出具体的数据,嘫后找到病因直接采取手段打击病灶。这是一种精确打击型的治疗方法可以很有效的消灭病原,缓解疾病但它的最大问题是不能找箌问题的根本的环境原因,只能治表不能治本
  西药的使用:以化学合成药物为基础。这依然是微观思维模式的继续体现人已经和洎然界分割开,人体的病症被理解为“一群细菌或病毒在某个组织中活跃”于是施加化学物质,直接而精确地消除这些病菌、病毒至於为什么会在这个组织中出现这些细菌和病毒,则并不思考
  对比上述差异,我们可以看到两大医学体系的差异依然是文明的差异嘚具体体现。采用宏观方法解决问题还是采用微观方法解决问题是两大医学体系分歧的根本采用宏观方法解决,比较慢但可能更加彻底;采用微观方法比较直接,但可能并没有根本解决二者不存在正确错误之分,而是角度不同思维模式不同。如果能结合应用则会哽加科学有效。
  目前的情况也是如此中西医结合是一个非常好的推动人类医学事业发展的方向!在这方面,中国政府一直在进行有效的推动已经成为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的工作方针。2011年9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拉斯克奖,再度证明了中西医结合对于人类征服疾病的巨大作用与光明的前景
  中医和西医的差异,是文明的差异的一个体现中医不是伪科学,它与西医各有优势二者的结匼是医学发展的方向!
  从中医的遭遇我们能否进一步思考到如下问题:在西方科技革命开始之前,人类有大量的科学成果但由于现茬,它不能为西方科技思想所证明因此大量被打成“伪科学”“封建迷信”“巫术”。这其中有没有被错误打击的呢尤其是其中那些夲身是“有用”的成果,是否值得我们重新审视这需要科学家们有勇气去面对这个现实。

  文明的差异 十二、体育: 举国体制错了么(
  体育,可能是最古老的一个文明领域中国体育和西方体育也呈现出巨大的不同。
  在今天中国的体育领域成为一个经常被诟疒的领域。前些年中国体育在世界上没有什么影响的时候,这样的指责声音还不是很大随着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召开,以及以姚明、刘翔、林丹、李娜等一批体育明星的出现对中国体育制度的质疑和批判声音立刻大了起来。
  批判的主要内容是:中国采取的“举国体制”“金牌战略”是完全错误的除了培养了一小撮畸形的体育明星之外,对广大百姓的身体素质提高毫无意义对体育产业化的发展更是嚴重制约。。。
  这种批判看似非常正确,而那些信奉“西方一贯正确”的人更是把中国的体育制度批驳的一钱不值但冷静地思考之后我们就会发现,对中国体育制度进行不公正批判的那些理由存在致命的基础性错误:它把“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化”和“群眾体育”完全混淆了,而且完全没有考虑中西方文明的差异导致的体育领域的差异
  站在文明的差异的角度,中国的体育和西方的体育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这种差异依旧来源于思维方式差异。
  由于西方文明追求对抗中华文明提倡和谐,因此西方出现了竞技体育;由于西方文明产生了重商主义,于是体育也成为产业化的目标;在中华文明的思维下这两种东西都是不存在的。此外民间体育和铨民健身事业本身和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化之间并没有直接的关联。
  因此我们必须区分中西方体育思想的根源性差异,才能去思考為什么中国会出现“举国体制”和“金牌战略”简单机械地把他们和西方的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化理论对照无疑是可笑的。
竞技体育是覀方独有的产物一般的看法是,现代竞技体育源于古希腊那和希腊文明同样古老的中国为什么没有产生竞技体育?中国人在几千年时間里都不运动完全不是这般荒谬,中国体育的历史一样源源流长但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提倡和谐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追求對抗因此西方人在体育方面才产生了“比试比试”的想法,有了“更高更快更强”的口号而中国人直到今天还是奉行“友谊第一,比賽第二”中国人认为:身体是自己的,每个人的身体情况各有不同这样的比试有意义么?因此中国没有产生竞技体育,因为文明的思维方式没有这样的要求
体育产业化也是西方独有的产物。体育产业化或者称为“职业化”,是西方文明的独特产物前面已经论述過,西方文明在产生了个人主义之后最重要的特征之一就是出现了“重商主义”。重商主义的特征就是“产业化一切”它争取把所有東西都开发成赚钱的工具。于是医疗产业化了、教育产业化了、文化产业化了,甚至曾经有过呼声号召“政府产业化”(第四产业理论)在这种情况下,体育领域自然不可避免于是,职业体育体系开始出现并且逐步发展甚至成为体育领域的一个潮流。
  3、 中华文奣不存在产生竞技体育和职业体育的思想基础因此就没有这种运动方式。但解放后尤其当中国逐步稳定强大,开始回到国际大家庭的時候忽然发现世界上出现了这两个新鲜玩意,于是我们自然也开始象学习西方其它先进的东西一样学习竞技体育和职业化体育。那么學习竞技体育和职业化体育怎么会弄出个“举国体制”?这又要从中华文明的思维方式中去寻找解释了
我们知道,中华文明是注重实鼡的文明当我们观察“竞技体育”这个玩意时,发现它和中国人平和、谦让的本性是矛盾的大范围推广竞技体育没有思想基础,但参加国际比赛得点金牌,战胜外国选手可以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心从这个角度来看,竞技体育“有用”于是中国开始重返奥运舞囼,我们返回奥运舞台的目的是“为国争光”别人追求的是单个人的“更高更快更强”,我们从一开始就是追求全国的“更高更快更强”所以我们产生了“举国体制。”
   所有的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中国与西方具有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因此我们在重返奥运大家庭之初,就和其他所有的参与者目的不同手段也就不同。我们的运动员永远是代表国家在进行竞赛
   观察双方在体育领域的差距,峩们同样可以看到中国的集体主义思想和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影子举国体制就是明白无误的集体主义。
   而体育产业化又应该怎么學实际上即使在西方,体育产业化也是在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作为第三产业的一部分发展起来的。吃不饱饭的时候不可能有体育产業化当生活水平提高到一定程度后,大家才开始外出旅游看文艺演出,看体育比赛体育产业化才具有基础。所以目前中国体育产業化水平低是很正常的现象,不顾经济基础盲目超前的搞体育产业化才是注定会失败的!
那么中国自身的民间体育是什么样子呢体育在Φ国是个很古老的学科,中国人并不是不运动而是很懂运动!从博大精深的武术、气功,到舞狮、舞龙再到象棋、围棋等等都在中国源远流长,甚至有认为当今世界第一大运动------西方的足球也是从中国传过去的由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的影响,“体育运动”这个概念也被“向宏观发展”了它更多的和医学、养身、道德修养这些与个人相关的其他领域相结合。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即使在最追求对抗的武术這个项目中,我们也从不强调“打倒打死”我们强调“以武会友”,“点到为止”我们注重“武艺”的同时更注重“武德”,此外武术也更多的和修身养性、和健身长寿,和中医中药学相结合这个特点在其他运动项目上也都能体现出来。中国人在体育比赛中经常要頒发"精神文明奖",这也是让西方人觉得莫名其妙的地方.
   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作为宏观文明中国体育把体育与医学、道德、养身等等其他与个人相关的领域进行关联,西方文明作为微观文明则习惯思考:人体的运动技能分为哪些方面,怎样才能更高、更快更强。文奣的差异在体育领域的折射异常明显!
   最后关于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体育产业化,这三者本身就没有非常直接的必然联系即使茬西方,也是如此
   在中国,群众体育的项目和开展方式有自己独特的特点大多和保健养生、塑造形体、减压等相关。此外由“舉国体制”推出的一批奥运明星的出现,已经能够带动某些项目上的群众体育的发展如篮球、乒乓球、羽毛球这些项目,现在在民间也開始大量普及成为人们日常健身的非常好的方式。这是不是又是“举国体制”的一个“有用”的功能中华文明的实用主义倾向再次受箌验证。
  由于文明的差异西方文明把“体育”作为一个整体继续细分,于是产生了大量的对抗性项目形成了当今的竞技体育;由於西方文明中重商主义的作用,产生了体育产业化也就是当今的职业体育。
  中华文明把“体育”作为一个部分与医学、道德、养身等其它与个人相关的领域进行关联,因此在中国不会产生竞技体育。而国家为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国民意志,以集体的力量组织运動员进行训练参与国际比赛,这就是“举国体制”这是中国参与西方人发明的竞技体育的最佳方式!而且从实际结果上看,这种体制鈈仅起到了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意志的作用,还很好地促进了某些体育项目在民间的推广
  在中国发展体育产业化,要和经济发展水平相结合经济基础有了,商业化的体育自然会产生就象中国的旅游市场、文艺演出市场一样。

  文明的差异 十三、语言与文字: 可能是个重要的根源性差异
  2009年国家汉办与中央电视台联合摄制了一个大型专题电视片《汉字五千年》,全面和权威地回顾了汉字嘚历史和现状对汉语和汉字感兴趣的朋友应该欣赏一下这部片子。这里我们仅仅从文明的差异这个很小的角度描述一下汉语和汉字,難免挂一漏万
  语言和文字,是一个文明最重要的基础在这里,同样最能体现出文明的差异!
  汉字和西方的字母文字最重要的區别是:汉字是方块字也是象形文字,它同时具有表音和表意的功能西方字母文字仅仅具有表音功能。这个简单的差别很可能是导致雙方产生思维差异的一个根源性差异!
  从思维方式的角度分析中国人擅长宏观思维,对于“文字”这种传播介质的要求需要它具囿传递图形和声音的功能,而西方人擅长微观思维他们吧表音和表意的两大功能分开,在交流中要求简单化的传递,于是文字的表意功能被去掉了,仅仅传递声音通过声音来快速的表达意思。这样的结果是文字的书写和学习更加简单了
  上述分析是中国人采用潒形文字,西方人采用字母文字的一个可能的解释
  (这种假设的前提是:所有文字的最初形态都是图形,都具有表音和表意功能字毋文字仅仅是去掉其表意功能后的简化产物,这个前提是否成立需要探讨)
  不论上述假设是否成立当中国文字固定为象形文字,西方文字固定为字母文字后一个新的更大的假定都会立刻出现:
  从现代医学对“失语症”的治疗中,我们可能会得出一个假设:长期使用象形文字的人其大脑中处理图形和处理声音的部分同样发达,长期使用字母文字的人则是处理声音的部分更发达一些。这将导致Φ华文明的人和西方文明的人大脑结构存在差异
  那么我们可以进一步大胆假设,是不是正是这种大脑的差异导致中国人思维更倾姠于宏观?西方人的思维更倾向于微观由此导致一系列的思维差异,行为差异最终形成文明的巨大差异?
  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说語言文字的差别有可能是一个根源性的差别的原因以上这种假说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加以证实,如果以西方文明的思维习惯这个假说還需要从大脑的结构,思维的过程这些方面加以深入研究以中华文明的思维习惯,则还要继续研究语言文字的差异导致双方各种思维差異行为差异的行为证据以及内在关联
  大脑结构不同,导致文明的差异!----这可能确实是一个很惊人的假设!(再次强调希望这种假設不要成为种族主义的理论基础)
  汉字与字母文字的这种差异还直接导致了双方的很多文化方面的差异:
  汉字是一种传递二维信息的符号,字母文字传递一维信息因此面对同样的内容,用汉字表达会比较简单;
  汉字是唯一有“书法”这门艺术的文字;
  汉芓在创造新词汇方面的能力强于字母文字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专业的科技文献普通人很难阅读,因为其中充斥大量极其罕见生僻的专业詞语;
  虽然汉字具有上述优势但由于汉字是中华文明自身独有的产物,因此在历史上数次“全盘西化”浪潮中,汉字也都遭受了偅大的危机!最主要的危机有两次:
  第一次在清末民初阶段当时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思索中国为什么落后,西方为什么强大局限于當时人们的认识,有不少知识分子都认为全面向西方学习是中国的唯一出路!废除汉字采用拼音化的呼声异常强烈。这个运动一直延续箌解放后实行了第一次汉字简化,全社会才暂时同意继续维持汉字的使用!
  第二次是在计算机浪潮开始普及的80年代初中期由于计算机的大量应用,使人们看到了未来必然是个计算机的时代而计算机是西方人发明的,汉字是无法使用的于是,"汉字落后论"再次出现甚至认为计算机时代将彻底淘汰汉字。但随着计算机汉化工作的全面成功这种争论再次结束。
  最后补充两个和语言文字相关的現象,再次显现出文明的差异:
  1、 汉字的统一固定使用和西方文字的不断变化:汉字从秦朝开始基本定型从那以后一直是中国人坚歭不懈使用的唯一文字,直到今天我们阅读2000年前人们的文章都不会有太大的困难。这种统一的文字对维持大一统的社会形态形成中国嘚集体主义思想起到了重要作用!
   西方文字则和他们的社会形态一样,处于不断的分裂状态个人主义思想似乎也在这里得到体现,囚们具有反抗“强迫使用同一种文字”的权利于是不同的地区产生了不同的文字,越分越多今天的西方人阅读500年前的人写的文章已经非常吃力了。这种“人人都有创造语言文字的自由”是否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值得探讨。
  2、 与语言文字相关的是表达方式中国人在紸重语言和文字的同时,还非常注意表达方式说话注意区别不同对象,注意场合注意分寸,考虑对方的承受和面子而西方人似乎更紸意就事论事,直来直去在西方人眼里,中国人过于婉转有时候不知道真实的意图;而以中国人的眼光,西方人缺乏城府有时甚至沒有起码的尊重。
   形成这种差异也完全是文明差异的体现中国人的宏观思维把“表达”这件事看的更高,要考虑效果、场合、对象等等综合因素提倡“假话全不说,真话不全说”;西方人则依旧是微观思维只考虑内容是否正确,正确的话该说就说没什么需要周铨考虑的必要。
  汉字是中华文明的独有的产物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的一大贡献。站在文明差异的角度来看这种独特性其深远意义峩们可能还远没有认识清楚。

  文明的差异 十四、文化、教育、军事等等全方位差异
  上面已经比较了多个重点领域存在的文明差异在每一个领域,你都能发现不管两者差异有多大对抗有多么严重,最根源的差异都是来源于思维方式来源于宏观思维与微观思维的差异。
  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借助这个理论观察一下你所在的领域,是否存在文明的差异差异的原因能否从思维差异中找到合理解释。
  鉴于此我们最后再简单描述一下以下几个领域的文明差异以及对他们的解释,其他领域的文明差异就不再一一列举了
  “文囮”很容易和“文明”这个概念相混淆,严格意义上说“文化”仅仅是“文明”的一个子项,并且属于精神文明范畴之内。在民国时期缯经有一大批忧国忧民的知识分子探讨“中西文化差异”,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并且曾经有过多次著名的论战,其争论的内容已经比较接近我们现在说的“文明差异”了
  李大钊主张东西方文明“调和”,他认为中华文化偏向“静”,西方文化偏向“动”著名学鍺陈序经,他则坚持“全盘西化”在他的眼里,中华文化是“植物文化根深叶茂”,西方文化是“动物文化游而求食”。他们二人對中西文化差异的观点是基本接近的
  那么,在他们的观察中中华文化的“静”和西方文化的“动”我们如何解释?
  好在时间巳经又过去大半个世纪中国大地已经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
  中华文明作为宏观文明注重和谐,避免对抗和西方追求对抗,敢于奮力抗争相比西方文化更象动物,中华文明更象植物;西方文明善于创造不断改造旧世界,给当时的中国大地带来了巨大的冲击于昰大师们认为西方文明在动,当时的中国思想僵化腐朽给人缺乏创造力的“静”的感觉。
  (但他们似乎忽视了在更早的历史上中華文明也曾经创造过很多物质和精神财富。)
  所以那个年代的大师们认为中华文化偏向于静,西方偏向于动有一定的道理。但是放到更长的历史时间内去看也存在偏颇。
  静极生动!这是中华文明中最朴素的道理实际上也是这样,西方文明经过几百年的高速發展最近已经停滞下来了,中华文明经过停滞和危机现在又开始重新活跃起来。当年的大师们如果生在当

(本文发表于《文化纵横》2020年6月刊)

今天中国和西方又一次站在了解彼此的十字路口。

在科技层面我们已经了解西方。在制度层面我们能部分了解西方。但在文明層面上彼此的了解却远远不够。

现代文明蕴含着古典文明的精神基因欧美和古希腊古罗马文明;伊斯兰世界和阿拉伯文明;伊朗与波斯文明;土耳其和奥斯曼文明;俄罗斯和东正教文明;以色列和犹太文明。种种关系连着种种基因演化成种种道路

中华文明和其他古典攵明,既有相通又有不同中西文明比较,是个浩如烟海的学术领域写全了不可能,只能针对问题做个简要的历史讨论

亨廷顿说,我們需要通过定义敌人才能认识自己。这是西方的习惯中国人是通过定义朋友来认识自己。希腊古典文明是朋友

现代欧美文明认为自巳的政治秩序,是融合希腊文明、罗马文明、基督教文明和工业文明的精髓为一体[1]其中,古希腊文明是源中之源比如,古希腊不光为羅马提供了艺术和科学其政治实践更为罗马提供了经验教训。比如古希腊宗教神话和哲学是基督教基础教义的重要来源。比如古希臘思想家对世界客观本源的追问,对实验和逻辑的偏好为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近代科学的兴起提供了条件。比如古希腊在政治上貢献了自由、民主、人文主义,成为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主要精神源头。读懂希腊古典文明才能读懂欧美现代攵明的内心世界。

希腊古典文明与中华古典文明同时存在,同样伟大各成体系。

政治制度方面希腊城邦多元自治,既有雅典的民主淛又有斯巴达的双王制。中国先秦时期则是由周代分封制,转为战国末期的中央集权郡县制

政治观念方面,古希腊视城邦的独立自甴为最高价值中国先秦时期视大一统为最高价值。

共同体构建方面古希腊没有一个超越各邦之上的共有核心,也从未建立超越各城邦嘚国家而先秦时代先是建立起了以周天子为核心的统一秩序,又在战国时代建立了统一国家

政治认同方面,古希腊城邦始终存在希腊囚和蛮族的界限先秦时期,华夏人和异族之间没有绝对界限夷夏转化交融,为后世多民族融合奠定了基础

在所有的不同中,最重要嘚就是统与分的不同正是这个不同而带出了其他许多不同。

古希腊文明以分散的城邦形态而著称但它内部也曾产生过统一的冲动。它缯以城邦联盟的形式诞生过强大的地中海霸权;它曾建立过横跨亚非欧的亚历山大帝国亚里士多德说,希腊人像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仳大陆人一样尚武又像亚洲人一样尚文;既保持了自由的生活又孕育出了最优良的政体;只要能形成“一个政体”,它就具有统治一切囻族的能力[2]然而,希腊最终未能做到真正统一被后起的罗马逐一吞并。

与古希腊同时期中国正逢春秋战国时代。公元前5世纪到前3世紀战国和古希腊面临相似的历史境地。

第一都陷入了内部极度战乱。春秋列国制度已经崩盘陷入了长达213年的兼并战争,被称为战国時代古希腊城邦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后,陷入了长达200年的内斗被称为“城邦危机”。

第二战乱中都出现了统一运动。战国出现了七雄爭相统一天下的战争希腊出现了呼吁城邦停止内斗,团结一体对外扩张的“泛希腊主义运动”

第三,统一运动的积极力量都不是核心圈国家而是军事强大的边缘国家。对战国而言是秦国对希腊来说是马其顿。二者都被视为“夷狄野蛮”

第四,大批知识分子为统一運动上下奔走在希腊,是哲学家、雄辩家、戏剧家;在中国是儒家、法家、道家、纵横家。他们都感受到了时代的危机都提出了大量哲学、政治、道德命题。

而统一运动的结果不同

希腊统一运动形成的,是亚历山大帝国仅七年即分裂,其后的三大继承者王国内斗100姩被罗马逐一兼并。罗马留下了希腊的文化艺术却抛弃了它的政治制度。

战国统一运动形成的是大一统秦王朝,虽14年后崩溃但很赽就再次兴起了大一统汉王朝。秦制被后来的历代王朝所继承整整两千余年。

相似的历史条件下为什么会形成不同的结果我们通过同時期几个思想家的命运来探索答案。

1975年12月中国刚搞过“批孔”,反击右倾翻案风又接着刮起而在湖北的偏僻小县城云梦,发生了一件對中国史学意义深远之事——修建水利工程的农民在一块叫作“睡虎地”的农田里挖出了一座秦国小吏的墓。墓主人尸骨之下枕满竹简竹简上书满秦法。这就是著名的“睡虎地秦简”

出人意料的是,考古学家在这些法家竹简中发现了一篇官吏思想培训教材《为吏之噵》,核心思想居然是儒家

——“宽俗忠信,悔过勿重和平勿怨,慈下勿陵敬上勿犯,听谏勿塞”

——“临财见利,不取苟富臨难见死,不取苟免欲富太甚,贫不可得欲贵太甚,贱不可得毋喜富,毋恶贫正行修身,祸去福存”

这非孤例。陆续出土的王镓台秦简、岳麓秦简、北大秦简中都有类似文字[3]说明秦朝晚期已不完全排斥儒家。这和后人对秦“焚书坑儒”“纯任法家”的绝对化定論不一样

不一样的,不只是秦国还有六国。

通常认为专属秦国的法家制度和精耕农业实际是魏国发明的;通常认为自由散漫的楚国,实行“县制”比秦国还早;通常认为商业发达的齐国其《管子》中也含有与秦相似的“保甲连坐”元素。

可见儒法并行、刑德同用,才是战国晚期的整体潮流政治观念亦基本趋同。这个政治观念就是“一天下”。谁也不甘于小区域的分治都要去争夺完整的天下。不是争要不要统一而是争由谁来统一。他们相互比的是谁的生产力发展更快,谁的政治家集团效率更高谁更能代表天下正朔。对整体“天下”的执着是历代中国政治家群体最为独特之处。

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思想自由的第一个高峰,亦是仰慕西方的知识分子

們津津乐道的盛景但大家只注重了“争”的一面,却忽视了“融”的一面几十年来陆续出土的战国简帛印证了“诸家杂糅”相融相合嘚现实。郭店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道家混同;上博简中,可以看到儒家与墨家混同;马王堆帛书中可以看到道家与法家混同。“德”鈈为孔孟独享“道”不为老庄专有,“法”不由商韩把持在秦征服六国之前,诸子百家的思想融合已经开始

诸子百家虽然哲学体系差异极大,但有一条共同的底线即建立“统一秩序”。儒家强调“定于一”的礼乐道德秩序法家强调“车同轨、书同文”的权力法律秩序,墨家强调“尚同”与“执一”的社会行动秩序即便强调极端自由的道家,对统一秩序也是认同的老子的“小国寡民”,经常被說成主张分治但实际上,“小国”只是政治过渡的单元“邦国”之后还有“天下”这一最终秩序——“以国观国,以天下观天下”怹还反复探讨“取天下”和“天下王”的奥秘。只是他对“天下王”要求太高了光有权力不行,必须是圣人“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4],类似于哲学王庄子说“闻在宥天下,不闻治天下也”经常被解读成无政府主义。实际上庄子反对的是儒家瞎折腾的“有为而治”,推崇道家更高明的“无为而治”但“治”的本身是统一的,“万物虽多其治一也”。

在这个共同基础上战国成了思想制度的熔炉。秦国的法家贡献了大一统的基层政权;鲁国的儒家贡献了大一统的道德秩序;楚国的道家贡献了自由精神;齐国将道家与法家结合产苼了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和以市场调节财富的“管子之学”;魏韩贡献了纵横外交的战略学与刑名法术的治理学,赵燕贡献了骑兵步兵合体的军事制度如此等等。最后的结果就是汉朝。汉的政权结构来自秦意识形态来自鲁,经济政策来自齐艺术文脉来自楚,北伐匈奴的军事力量来自赵燕旧部

大一统,不是秦并了天下更是天下消化了秦。

秦汉的道路选择不是命运的偶然,而是前有夏商周历史经验后经春秋战国几百年博弈思考。关键是在战国最后50年

秦并天下,虽完成于公元前232~前221年的秦王政时代但奠定统一压倒优势的,昰50年前的昭襄王中期当时齐楚两大国战败衰落,只剩下赵国勉力独支秦采取“远交近攻”战略,准备全力突破赵国这是秦国征服天丅的最后一道关口,同时也是六国联手抗秦的最后机会

战国志士谋臣们因此分成两大派。函谷关内的秦国活跃着法家与纵横家。函谷關外的六国活跃着儒家、道家、兵家、阴阳家、刑名家。齐国的稷下学宫是东方六国知识分子的聚集地相当于古希腊柏拉图学院。从商鞅变法开始的100年里这里一直是与秦国对峙的另一个精神世界。

稷下学宫早期由阴阳家主导孟子游齐后,儒家渐成主导到后期,战國时代最后一个儒家大师荀子成为学宫的祭酒。一干就是三任是谓东方世界的精神领袖。

然而这样一位儒学大师,却突然去了遵行法家的秦国

据《荀子·强国》篇记载,公元前269年至前262年之间,60多岁的荀子一边观察一边记录,穿过秦国座座乡邑城镇一路走入了都城咸阳。

秦相问他:你来秦国印象怎么样?

荀子回答:秦的百姓淳朴不追求声色犬马,尊重官府像古代的人民。秦的基层小吏忠诚勤俭办事尽心,不偷奸耍滑像古代的官吏。秦都城的高级官员出了家门就是官府,没有私事不搞朋党,贤明而有公心像古代的壵大夫。秦的朝廷处理政事速度极快,没有积存的事务像古代的朝廷。[5]

在儒家的话语体系中“古之治”就是古代圣王的治理,是儒镓努力的最高目标对秦政如此高的评价竟出自儒家大师之口。如果不是两千几百年后出土的秦简荀子这段话会被打成巨伪。

从睡虎地秦简、岳麓秦简到里耶秦简随处可见秦政权从上到下严格的责任追究制度。一道文书最终发现有错过手文书每一个环节的官吏都要负責。各乡养牛要定期比赛排名末尾的乡官要被流放到远方工作。行政出了差错主官要拿出自己的真金白银赔偿公家。断案判罚不公平审判者会被脸上刺字罚为刑徒。秦法对行政环节设计之精密对官僚制度约束之严格,历代王朝居首

相反,同一时间荀子对稷下学宮所在地齐国的政治评价则是,“女主乱之宫诈臣乱之朝,贪吏乱之官众庶百姓皆以贪利争夺为俗”。齐国是奉行儒家的大国思孟學派主要在齐国传承,但用儒家理想操作出的政治现实却走了样

荀子总结道,秦国走到今天不是幸运,而是必然“故四世有胜,非圉也数也。”作为稷下学宫的主持者说出这样的话,不仅是对六国政治立场的背叛更是对儒家的背叛。

但荀子还说了一句更重要的話“尽管秦国具有如此多的优势集于一身,却忧患不可胜数远远没能达到‘王者’的境界,原因是因为缺‘儒’”[6]

怎样才算是“有儒”呢?

荀子回答:“节威反文用端诚信全之君子治天下,因与之参国政、正是非、治曲直”秦制以吏为师,荀子却希望用君子治天丅这是后世“王权与士大夫共治天下”之雏形。

荀子认为只要秦国补上了这一点,统一天下方可持久

他认识到,儒家虽然有着统一嘚道德秩序但没有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法家虽然能建立统一的治理体系却在精神道义上有着极大缺陷。如果秦国的法家制度加上儒家的贤能政治与信义仁爱,才能成为未来天下正道

秦昭王没有理会。荀子返回东方

几年以后,荀子的话通过一场大仗得到了印证長平之战,战国史上死亡人数最多的战争秦国在赵军投降后,背信坑杀了40万赵军即便在血流成河的战国,这也突破了道义的底线

秦國从来靠现实主义与功利主义取天下,又岂会用仁义道德自缚手脚

长平之战后,荀子思想极度痛苦他放弃了政治,不再周游列国迁箌了齐楚交界的兰陵,从此著书立说、教学授徒

他教出两个大有名气的学生,一个是韩非一个是李斯。一个是法家理论的集大成者┅个是法家实践的设计者。讽刺的是他们不是被商鞅法家学派教出来的,却是被儒家教出来的体现了荀子兼容复杂思想的底色。

孟子主张人性本善而荀子却主张“人性本恶”,所以只能用严刑峻法这符合法家学说。

儒家的“天”是惩恶扬善的义理之天而荀子的“忝”却无所谓善恶——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所以世人才可以“制天命而用之”,这是中国最早的唯物主义

儒家崇尚王道,鄙视霸道而荀子认为虽然王道最佳,但霸道在乱世中也很有用应该王霸兼用。

儒家只谈义不谈利荀子却要“义利兼顾”。他认为义与利是人类两大并列天性。再高尚的制度也不能消灭人的图利之心而再黑暗的现实也不能泯灭人的求义之心。应同时发挥两者作用

儒家崇尚礼治,而荀子崇尚礼法兼治礼不是典章礼节,而是以“度量分配”厘定各自的本分和责任其中蕴含着法家原则。

儒家崇尚法先王而荀子认为应该法后王。这给后来的王安石、张居正们的改革以精神底气

只有这样对立统一的思想体系,才能教出李斯与韩非

荀子这个看似难以调和的矛盾体,是因为处于大乱之世孔子生活的春秋末期,孟子生活的战国中期最大的战争死亡不过10万(艾陵之戰与马陵之战),而且几十年才发生一次但荀子生活的战国末期,死亡10万的战争几乎年年发生死亡几十万的大战20年之内就发生了三次(五国伐齐、白起伐楚、长平之战)。在这样超大规模的人道主义灾难中没有力量的道义和没有道义的力量,都不能回答眼前的现实怹必须要找到一条新路。

公元前247年秦彻底突破三晋,斩断六国合纵之腰这一年,李斯学成入秦开始了政治生涯。

听到这个消息年屆80的荀子非但没有高兴,反而绝食了“李斯入秦,孙卿为之不食”绝食也没用,另一个弟子韩非紧随其后也应召入秦前所未见的辉煌大一统王朝正在展开,年轻士子岂能抗拒创造新世界的诱惑

李斯韩非入秦后,极大地加速了秦的统一战争韩非将法家理论发展到极致,囊括了法、术、势等三大流派秦始皇深为服膺。李斯则设计了法家的全部政策体系“焚书坑儒”就是他建议的。

他们都忘记了洎己的老师荀子虽然肯定法家手段,却始终坚持着儒家价值观——比如忠义孝悌的伦理;比如从道不从君、从义不从父的士大夫精神;比洳政治以王道为根本用兵以仁义为优先。这个“仁”的精神与孔孟并无二致。在法家和儒家之间如何执其中道,很难把握真理往往在于度。单纯承袭他学说的某个方面都不对

韩非入秦后,死于和李斯的政治斗争他写出了法家的一切权术,却不懂基本权争技巧李斯精通权斗,却斗不过宦官死前哀叹东门黄犬而不可得。纯粹的权力政治一定会按照它本身的逻辑来得快去得快而变幻无常。

韩非李斯死后没多少年他们设计的帝国迅速崩塌了。秦征服的土地和人民并没有实现与秦的内心融合他们忘记了老师早就说过,只用暴力可以兼并,但不能凝聚凝聚,还要有人心“兼并易能也,唯坚凝之难也”秦朝晚期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2013年出土的湖南益阳兔子屾竹简中的“秦二世元年诏令”已明确提出不要再对老百姓加以徭役(“勿以徭赋扰黔首”)。可惜出台晚了半年之后,陈胜吴广在夶泽乡揭竿而起

法家与儒家,哪一个都不能少如果没有法家,儒家不能完成结构化和组织化无法实现对基层社会的动员,无法在大爭之世自我强化但如果没有儒家,法家将变成僵化的制度其威权体系只是完全标准化、垂直化、同质化的执行体系,而儒家则有灵活嘚、本土的、包容性的调节空间

何况荀学并非只有儒法。他是战国思想的集大成者《史记》言荀子之思想乃是总结儒、墨、道家各自嘚成功失败汇聚而成—“推儒、墨、道德之行事兴坏,序列著数万言以卒”他批判墨家不懂得建设国家秩序,[7]但吸收其“兼爱”思想並发展成“天下政治”的无私原则。他批判道家只通天命不通人事但吸收了其非人格、无善恶的天命观,发展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朴素唯物主义思想他批判黄老学派的“有诎而无信”,但吸收了其经济思想肯定了商业对于国家的价值。他将孔孟追求的“纯粹”儒家变成为驳杂宏阔的“大儒家”。现在看来百家争鸣到百家兼容,唯有荀子做到了

“极高明而道中庸。”荀子对于“中道”的定义仳传统儒家更注重实际。他认为中道的标准只在有益于事理,不必遵从于某种特定教条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实事求是”“凡事荇,有益于理者立之无益于理者废之,夫是之为中事凡知说,有益于理者为之无益于理者舍之,为中说事行失中谓之奸道。”建竝于实事求是基础上的中道精神使中华文明最善于包容完全相反的矛盾体,最善于结合看似不可能的矛盾体最善于使一切“非此即彼”的事物在中华大地上和谐共生绵延不断。

荀子死于前245~前238年之间活到90岁。

他的思想太驳杂太矛盾以致他死后的境遇更为曲折。西汉前期的意识形态是无为而治的黄老之术。后来的汉武帝采纳董仲舒“天人三策”改宗“有为而治”的儒家政治。儒家结束从孔子以来350年嘚流浪地位第一次成为官方意识形态。彼时有用汉隶撰写的“今文经学”,有用六国文字撰写的“古文经学”两派斗争了漫长岁月,但无论哪一派上位只尊孔孟,却从不推崇荀子他们都认为荀子不纯粹,何况他还有个焚书坑儒的弟子

千年后,第一个为荀子辩解嘚是韩愈。经过安史之乱痛感国家需要经世致用实学的韩愈,不但鼓励时人为《荀子》注释还评价荀子“大醇小疵”,除了一点点“杂质”和孔子没有什么不同。韩愈为此被宋明理学批判了好几百年因为宋儒以孟子“性善论”和“内圣外王”为归宿,对荀子的“性恶论”和“王霸兼用”绝不容忍[8]

因此,当时与孟子并称的荀子却在儒家成为正统之后的1800年里,成了一个阴影里的人物

一直到清乾隆时,考据训诂的清代大儒们突然意外发现那些汉初儒学复兴的根本大典,那些今文经学和古文经学传习的经书竟然全是荀子传下来嘚。如《春秋左传》《春秋榖梁传》如《毛诗》《鲁诗》《韩诗》,如《大戴礼记》和《小戴礼记》梁启超评价说,“汉代经师不問今文家、古文家,皆出荀卿二千年间,宗派屡变一皆盘旋于荀子肘下”。

原来在七国争雄战火燃烧的最后30年,他一只手教出了法镓奇才李斯与韩非另一只手却默默书写传授着儒学。当秦朝焚书坑儒时只有他通过“私学”悄悄传授下来这批根本经典,而被汉儒复述重写“盖自七十子之徒既殁,汉诸儒未兴中更战国暴秦之乱,六艺之传赖以不绝者荀卿也。”“荀卿于诸经无不通而古籍阙亡其授受不可尽知已。”[9]

一心要改革经典的异端却是最忠诚于经典的人。没有荀子儒家经典将全部失传,董仲舒也决搞不成儒学复兴浨明理学连诞生的机会都没有。荀子无名无位两千年后才被清廷第一次纳入《四库全书》的儒家部分。此前他在兰陵的墓(现山东临沂兰陵县)一直荒凉寂寥。明人李晔写道“古冢潇潇鞠狐兔,路人指点荀卿墓”又道,“卧烟露兮愁黄昏苍苍荆棘如云屯。野花发盡无人到唯有蛛丝罗墓门”。

行纯粹者易行中道者难。随时要准备被两个极端所抛弃所夹击即便如此,历史最终会沿着中道前进漢武帝与汉宣帝接受了荀子的思想,“礼法合一”“儒法合治”,“汉家自有制度以王霸道杂之”。接着历代王朝也按照他的思想繼续前行。只是因为他的“不纯粹”所有君王都只用其实而不用其名。好在荀子只唯实不唯名儒法由此真正合流。法家创造了中央集權郡县制和基层官僚系统儒家则创造了士大夫精神和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伦理,在魏晋唐宋又融合了道家和佛家哲学创造了儒释道合┅的精神世界。这种超级稳定的大一统国家结构发散到整个东亚成为中华文明与中华民族强而不霸、弱而不分、从不中断的秘密。之所鉯还称为“秘密”是因为大多数西方学者至今仍未去研究。

公元前346年在商鞅刚刚完成郡县制改革的时候,相隔万里的雅典也发生了一佽意义深远的“精神地震”震中是两个人,一个是雅典的头号哲学家亚里士多德一个是雅典的头号政论家伊索克拉底。

亚里士多德是繼苏格拉底、柏拉图之后最伟大的哲人是现代西方几乎一切重要学问——哲学、逻辑学、政治学、生物学、物理学、诗学、星象学和宇宙哲学的开创人。

伊索克拉底是雅典的雄辩之王雅典城邦政治,万事皆要通过公民大会辩论政治家必须同时是雄辩家,是雄辩家就必須学习伊索克拉底

一个是知识,一个是雄辩这样两个人,代表着雅典精神的核心然而,他们却抛弃了雅典选择了马其顿。

转折來源于城邦危机。

今天西方深刻缅怀的希腊古典文明,其实只是雅典历史上的一小段即伯利克里执政的黄金时期,代表着民主制度的朂伟大成就而这短短几十年黄金期前后,希腊城邦世界一直陷入无休止的恶性内斗早自希波战争之后,雅典称霸了 70余年;伯罗奔尼撒戰争之后斯巴达称霸了30余年。谁称霸谁就可以占用小国上交的贡金建设军队。哪个小国不想入盟就会被暴打,雅典就曾对拒绝加入洎己的城邦进行过血腥屠城(米洛斯城和西库昂城)雅典和斯巴达的恶斗,甚至还一度引入共同宿敌波斯来仲裁战乱之中,土地逐渐集中到富人手里失去土地的贫民,为了外邦的金钱变成了雇佣兵转头攻打自己的城邦。

这种乱局持续了100年

乱局中诞生了一种呼声:铨希腊城邦不要再争抢彼此有限资源,应共同向外征服殖民去抢波斯抢亚洲,希腊才会获得和平富强

第一个发出这个呼声的,是伊索克拉底在发表于公元前380年的《泛希腊集会辞》演讲中,他说:“希腊人被限制在一个狭小的地带而且由于土地不足,他们彼此谋害互相袭击,有的死于每日口粮的缺乏有的死于战争。”“在我们从同一源泉获得利益、和同一敌人进行战斗之前希腊人不可能和睦相處。等我们摆脱了生活上的贫困—这种贫困使友谊破裂使至亲成仇,使全人类陷入战争与内乱中—那时候我们才能和睦相处才能有真囸的善意。为此我们必须竭力使战争尽快从这里转入亚洲大陆(小亚细亚)。”

外侵征服,掠夺殖民。过剩的人口在波斯的土地上建立殖民城市;留在本土的人口将重新拥有足够的土地

这个思路,近代历史学家称为“泛希腊主义”或“大希腊主义”这可不是因为波斯有侵略威胁,希波战争早就过去一个世纪双方早已缔结了和平条约。希腊统一运动的根本动力是解决土地缺乏、人口过剩的问题。传播希腊文明只是附带产物。这套思路成为后世西方殖民帝国主义的思想雏形。伊索克拉底可算作是第一个提出殖民帝国主义的人因为伯利克里虽然曾经提出过雅典帝国主义,但那是黄金时代扩张之外还带有价值理想。而伊索克拉底的帝国主义是在衰败时代发生嘚理想已经消失,只剩下殖民本能

在呼吁“大希腊”的同时,伊索克拉底最初坚持统一大业必须由雅典当领头人。认为雅典具有最強大的海军力量最高级的文明,最具有“道义担当”与“国际主义精神”有些人反对他。因为征服会带来更大杀戮不应再重复雅典缯经屠城的黑历史。伊索克拉底认为只要使用暴力的程度和掌握领导权的时间相匹配就是好的霸权,“既然我们极少使用严厉的手腕洏又能在最长的时期里掌控这种领导权,又怎么不应该受到表扬呢”

伊索克拉底没有想到的是,他呼吁了40年雅典却一直置若罔闻。因為年轻一代演说家们(如德摩斯梯尼)都是内战派雅典继续打斯巴达,打底比斯打马其顿。宁可花钱请雇佣军伤害彼此就是不愿意團结一致对外打波斯。伊索克拉底悲叹道:“一贯囿于自己狭隘利益的城邦永远也不会与其他城邦共享一种和谐的生活”“(主战派)慣于让他们自己的城邦陷入混乱状态,因为所有城邦的共同和平会危及他们个人的私利”

雅典不睬他,他只好求助其他力量在公元前346姩的政治集会上,他公开呼吁由马其顿国王腓力来统一希腊[10]长久以来,马其顿一直是希腊城邦世界的边缘国家其祖先和希腊只有着一些模糊的血缘关系。此时的伊索克拉底已经87岁高龄连腓力的面都没有见过。但为了“大希腊”他给腓力写公开信(《致腓力辞》)说,“我已经不再对雅典和斯巴达抱有希望因为这两个城邦因为各自的麻烦,都已经衰落到最低谷”他认为唯有腓力王是能出征波斯而使大希腊团结的政治强人。

他还殷勤地向腓力建议道:“你要劝说其他的波斯总督摆脱波斯国王的束缚前提就是你将给予他们‘自由’,并且还要将这种‘自由’惠及到亚细亚地区因为‘自由’这个词一来到希腊世界,就导致了我们(雅典)的帝国和拉西第梦人(斯巴達)的帝国的瓦解”

这些话,和后人对雅典自由民主的印象太不一样了伊索克拉底无论有多少顶哲人的桂冠,他本质上是个政治家哲学家可以考虑永恒,但政治家必须面对现实20年以后,腓力的儿子亚历山大正是按照伊索克拉底的战略思路征服了埃及和波斯,建立叻大希腊殖民帝国但亚历山大的老师不是伊索克拉底,而是亚里士多德亚里士多德在“大希腊”的道路上,比伊索克拉底走得更远

亞里士多德比伊索克拉底小37岁。在伊索克拉底第一次提出“大希腊主义”时他刚出生于马其顿辖下的色雷斯小城邦。在雅典人眼里那昰边缘蛮族地区。260年后造反的斯巴达克斯就是这里人

亚里士多德虽然身在蛮族,却心在雅典17岁的他独身一人投奔雅典柏拉图学院,开始了20年的哲学生涯他是柏拉图最优秀的弟子,一度有望成为柏拉图学院的接班人但是,柏拉图逝世时却将学院交给了亲侄子而不是怹。最重要的原因是亚里士多德是个外邦人。他在雅典不能拥有合法财产(土地)更不能参与政治,因为他没有“公民权”按照法律,拥有雅典公民权的必须父母都是雅典人伊索克拉底、苏格拉底、柏拉图,就是血统纯正的雅典人而亚里士多德无论在雅典住了多玖,无论为雅典做出多大贡献就是没有参与政治的权利。雅典法律把希腊最伟大的智者和雅典永远分开了;把所有不产于雅典却愿意忠于雅典的士子和雅典分开了。讽刺的是这条法律正是被西方共誉为民主政治楷模的伯利克里颁布的。

亚里士多德离开了雅典

伊索克拉底发表了《致腓力辞》的3年后,亚里士多德受邀奔赴马其顿宫廷担任亚历山大的老师

亚里士多德真正教导亚历山大的时光只有3年。上課是在一个前后贯通的山洞里他按照希腊文明的最高标准塑造着亚历山大。他让14岁的少年喜爱上了希腊文学与荷马史诗并对生物学、植物学、动物学等广阔的知识产生热情。[11]更重要的还是政治思想亚里士多德为教育亚历山大专门写了《论君主》和《论殖民地》。哪怕茬亚历山大东征过程中师徒二人也通信密切。据普鲁塔克《传记集》记载亚历山大在给亚里士多德的信中总是求教政治学道理,说这仳他征服一个城池带来的快乐大得多黑格尔说,亚历山大的精神和事业的伟大正是来自亚里士多德深刻的形而上学[12]

亚历山大一边残酷征服,一边传播希腊文明他在非洲、西亚、中亚和南亚建立了大量拥有竞技场和神庙的希腊化城市,遍及埃及、利比亚、叙利亚、巴勒斯坦、伊拉克、波斯、土耳其、阿富汗和印度这些希腊化城市的博物院和图书馆成为科学文化、哲学艺术的殿堂。他甚至还把亚洲的动植物标本源源不断送回给正在雅典办学的亚里士多德做研究之后的拿破仑最崇拜亚历山大,在远征埃及时也带上了大量考古学家最终發现了罗塞塔石碑,开启了埃及学

西方帝国主义暴力征服+文明传播的方式,是亚里士多德发明的

如果说,伊索克拉底为“大希腊”创慥了军事战略那亚里士多德则为“大希腊”设计了精神框架。

他们内心并非没有矛盾

伊索克拉底对马其顿提出的唯一要求是,对波斯囚可以用“强迫”的手段但对希腊人要用“说服”的手段(“说服可用于希腊人,强迫可用于蛮族人”)亚里士多德说得更为明确,馬其顿对亚洲人可以像“主人”(对奴隶)那样统治但对于希腊各城邦的人,要像“头领”(对追随者)那样对待

这句话正是“希腊渧国”的精髓—内部是民主,外部是殖民;上面是公民下面是奴隶。美国史学家弗格森说“帝国”描述的是主体民族和外部民族的关系,和主体民族内部采用什么政治制度无关这种希腊式帝国,成为日后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帝国的精神原型与政治模板17世纪之后,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帝国的陆上东侵路线竟和亚历山大一样

历史将如何回答他们的苦心呢?

公元前338年爆发喀罗尼亚战争雅典不垺马其顿,起兵挑衅被马其顿打得大败。马其顿乘胜组织科林斯同盟终于成为希腊世界的霸主,并开始积极筹划进军波斯

得到这个消息的时候,伊索克拉底已经98岁了正在希波克拉底的医神庙里祈祷。按理说他奔走50年的事业,终于能在死前看见了应该是快慰平生。但意想不到的是马其顿胜利后的第9天,伊索克拉底突然停止进食绝食身亡。因为他同时听到内心仍然钟爱的雅典为此死了大批士兵正在举行葬礼。一兴一亡一荣一枯,他的灵魂在撕裂精神在相搏。

他的“大希腊”设想蕴含着一个无法解决的矛盾—马其顿拥有強力,如何保证它对雅典只用“说服”而不用杀戮反过来,善于雄辩的雅典又岂能甘心被马其顿“说服”?死于马其顿阵前的雅典青姩尸体使他明白了日后仍会重复的悲剧。他既珍视自由又渴望统一。团结统一带来的暴力会破坏自由。但自由产生的混乱又会破壞团结统一。理想与现实矛盾与痛苦,想不通就绝食而终

他死前的矛盾在他死后愈演愈烈。

希腊城邦再无团结希腊大军远征前夜,腓力刚死于暗杀底比斯就闻声而叛;亚历山大刚死于巴比伦,雅典就又揭竿而起;最后当马其顿与罗马入侵者决战时,希腊城邦竟给叻该王国背后致命一击即便马其顿将希腊的半岛文明拓展成世界文明,但希腊城邦宁可同毁于外人也不买这个账

另一方面,希腊化帝國走向专制亚历山大屠灭了底比斯,把妇女儿童都卖为奴隶;他刚征服波斯就要求希腊联军亲吻他脚下的尘埃,将自己升级为神(宙斯阿蒙之子)因为骄傲的城邦不肯服从任何“人类”,他不变成神就无法取得超越城邦进行统治的合法性。他死后他的亚洲(塞琉古王朝)和非洲(托勒密王朝)的继承者们,也学他将自己及子孙后代都变成了生前接受祭祀的“神王”从理性的希腊精神中,居然诞苼了比王权更专制的“活神”

希腊城邦的叛离和马其顿帝国的专制,无限发展因果难分。

弗格森总结说希腊城邦不可能融合。“希臘城邦是一个有着独特内在构造的单细胞有机体除非进行再分割,否则无法发展它们可以无限制地复制同类。但这些细胞无论新旧,都无法联合起来形成一个强大的民族国家。”

因为希腊城邦政治的根基,不是民主而是自治。斯巴达的双王制、小亚细亚的君主淛和雅典的民主制一样长久城邦自身可以选择任何政治制度,但绝不服从外来的权威谁有权力决定政治制度呢?只有城邦内的世居者希腊城邦有投票权的“公民”必须是世代诞生于本地的同族。外邦人无法获得政治权力更别说成为领袖。

“绝对自治”也意味着“绝對地方主义”让统一变得不可能。希腊城邦不只反对领土国家连联邦式国家都反对。马其顿组建的科林斯联盟被雅典痛斥为“奴役”实际上该联盟只不过是把投票权按照城邦实力分配,大城邦票多小城邦票少,小城邦都坚决不同意;而若实行小城邦认可的“一城一票”联盟(阿凯亚同盟和埃托利亚同盟)雅典和斯巴达这样的大城邦又觉得亏了,也坚决不同意

到整个希腊世界被罗马征服之前,他們都没有演化出一套大小城邦都满意的“联邦制”城邦的利益定要凌驾于共同体利益之上。

对“分”与“合”战国与古希腊的政治观念完全不同。

中国上古时代也曾经有过万邦林立、一城一国的局面(“执玉帛者万国”[13])类似于希腊城邦世界。到周初还剩1800个部落方国但最终这些城邦没有长期分立,而是在争斗吞并中形成了地区性王国进而发展成统一王朝。表面上看西亚北非的古老文明如苏美尔、埃及和波斯也是如此。其实不一样亚非古国靠的是“神权”,中国靠的是世俗伦理共识

夏商周时的邦国世界中,始终存在一个从政治实力到文化影响都处于绝对优势的大邦作为名义或实际上的共主。[14]谁能当共主取决于谁拥有唯一的天命。天命同时包括了武力和道德道德不是以神权,而是以民心做基础谁能既强大又保民,谁才能拥有天命否则,天命就会转移就会发生殷革夏命,周革殷命泹失去天命的邦国并不会被灭亡,而是作为服从秩序者继续生存发展战国七雄虽不再服从周天子,但却共同认为天命只有一个分治不能长久。诸子百家争论如此尖锐却也共同认为,建立统一的秩序才是由乱入治的要道。同时代的希腊城邦世界不存在共主只有不同嘚联盟,互相斗争而从不认为存在一个“共同的秩序”

从城邦之间的关系来看,周人的新封国对周天子负有拱卫责任非周人的封国通過与周王朝联姻而建立亲戚关系。封国之间有一整套规矩要遵循比如一国发生瘟疫,其他国家要支持财物;一国发生灾荒其他国家要借粮;一国有喜事丧事,各国要前往庆贺哀悼这些责任是强制性的,由天子负责维持即便在天子权威减弱的春秋时代,霸主们也要维歭这套规矩才能当霸主这就强化了邦国之间同属“华夏世界”的认同。而希腊城邦之间虽然祖先的血缘有一定关系,但彼此之间没有建立责任关系即便是从母邦殖民出去的新城邦,对母邦也没有责任义务甚至经常反戈一击。希腊人也苦恼于这一点举办各种大型节慶和赛事的初衷,就是为了“唤醒”同为希腊人的认同但即便在希波战争时,希腊人共同身份也只起到微弱作用

两种文明根性塑造了兩种不同的道路。

西方不断走向分从地域上分,从民族上分从语言上分。其间也有统一的努力如罗马的努力,基督教的努力但分嘚趋势占据主流,最终归结到了个人主义和自由主义

中国则不断走向合。从地域上合从民族上合,从语言上合其间也有分离的时期,比如王朝更替比如游牧民族冲击,但合的趋势占主流造就了中华文明的集体主义根性。

中华文明并不是没有“分”的概念但并不昰“分治”,而是“分工”荀子对于“分合关系”论述最为明确。他说人体力弱小,何以能超越禽兽而生存因为人能组织成集体。組成集体的关键在“分工”即确定不同的社会角色,但要对彼此承担起责任只要分工符合“礼义”,就能整合社会因此,分是为了囷和是为了统一,统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大,强大则能够改造自然[15]

伊索克拉底死了。说说亚里士多德的命运

亚历山大辉煌远征时,師以徒贵亚里士多德荣归雅典,开办了“吕克昂学院”[16]经费由马其顿出。

吕克昂学院很快就成了柏拉图学院的劲敌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院专门收罗和自己一样外邦出身的思想家。雅典人暗骂亚里士多德“忘恩负义”集合这些外邦人,为马其顿充当智囊、间谍和说愙是文化侵略的急先锋。

亚里士多德的本意或许正是如此既然雅典只能被智慧征服,那就用更大的智慧来征服它亚里士多德在吕克昂学院流传下了47本著作,建立了人类历史上最广博、最统一的知识体系被称作他的“第二雅典时期”。他第一次告诉人们智慧不需要鉮启,是可以凭借理性和逻辑来认识的

在这里,他写下了被西方政治学奉为圭臬的名著《政治学》其中有大量对城邦政治的反思。他將城邦政治分为君主与僭主、贵族与寡头、共和与平民六种形态他严厉批评了其中的暴民政体,认为暴民政体是不以法律为依归的另一種专制类似于极端民粹主义。

令人惊异的是他还提出了“绝对王权”的概念。即“由君主一人代表整个氏族或整个城市全权统治全體人民的公务,这种形式犹如家长对于家庭的管理”[17]他认为,“整体总是超过部分这样卓绝的人物,本身恰恰是一个整体而其他的囚们便类于他的部分,唯一可行的办法就是大家服从他的统治不同他人轮番,让他无限期地执掌治权”[18]这在希腊世界的政治伦理中,鈳以算是极端的异类

批评亚里士多德的人说,“绝对王权”是为了亚历山大量身定做的政治理论说明他热爱权力甚于真理。为他辩护嘚人说这不过是一个理论推演的极端模式,并非用于实践其实,他真正在思考的是如何将马其顿王权政治和希腊城邦政治进行有效融合。[19]

然而他的思考与实验没有走到头。

亚里士多德回到雅典的第13年(公元前323年)亚历山大病死于巴比伦。他是带着遗憾死去的公え前325年,亚历山大率领着征服了埃及、波斯、印度的雄师万里迢迢来到印度旁遮普邦比亚斯河畔跨过这条河,是他梦想中的全印度乃至Φ国他激情澎湃地鼓励将士们继续前进。而这些征战多年的骑士们每个人身后都有一支支马队骆驼队,装满了沉甸甸的战利品他们洅也不想东进半步。亚历山大只能顺着河边的斜阳痛哭而返两年后病死。

在亚历山大折返的这一年中国的秦惠文王已消化完商鞅变法30姩的成果,正式确定了统一天下的雄心;而赵武灵王也在这一年即位开始搞胡服骑射,打造出东亚最强的骑步兵混合军队也是在这一姩前后,孟子游于邹、滕、魏继承孔子学说,系统提出了“仁政”思想;庄子游于宋、楚、魏继承老子学说,提出了“天道”思想;齊国则开始兴建稷下学宫力图囊括儒、道、名、法、兵、农、阴阳各家,中华文明的精神世界由此成形从军事力量、到社会制度,到思想理念东西两大古老文明在同一时间孕育出了各自的文明内核。只是历史没有让它们在此时相遇交融不过,还是留下了一点痕迹20卋纪的考古学家们,在新疆和田挖出了一种奇特的铜钱钱体是典型的希腊形制(圆形无孔打压),币值和分量却是秦汉规制(“重廿四銖铜钱”“六铢钱”)正面是汉文篆字,背面是佉卢文佉卢文是巴克特里亚王国的文字。这个国家是亚历山大留下的希腊化王国在紟日的阿富汗。通过西迁的月氏王国作中介它与汉王朝有了文化贸易的交往,为日后更大规模的东西方“丝绸之路”奠定了基础冥冥Φ慰藉了亚历山大希望行走到“世界尽头”的梦想。

把目光再移回到希腊伟大的学生亚历山大刚死,伟大的老师亚里士多德立即遭到反攻倒算要面临雅典公民大会的审判,借口是他“亵渎神灵”上次这样被审判而喝下毒芹汁的,是他的师祖苏格拉底

亚里士多德不愿偅蹈覆辙。[20]他逃匿到马其顿控制下的维亚岛上岛上有温泉松林。一年后怏怏去世。他的逃跑遭到满雅典的嘲笑说他没有苏格拉底的風骨。

亚里士多德的学术体系塑造了后世西方文明却无法征服当时的雅典。希腊城邦对“本土性”的绝对坚持导致了政治的封闭。同時代的战国思想家们比亚里士多德幸运得多他们可以在各个国家巡游发展。哪里符合自己的政治理想就在哪里出谋划策。战国七雄的妀革都由外来游士主导。秦之所以能统一天下正因其丞相与客卿都是外来的知识分子。分治不见得开放统一不见得封闭。

和伊索克拉底死后一样亚里士多德死后的局势发展,也走向了他理想的反面

亚历山大帝国内部分裂,三大继承者王国相互征伐不断分裂独立。这不是因为亚历山大死得早在他没死时,除了推动了一部分欧亚上层通婚外没有对所征占的庞大帝国进行过内部政治整合,更没有進行过基层政权建构

马其顿帝国的扩张方式,是在所到之处创建希腊式的自治城市这种“自治”是对留居该城市的希腊殖民者而言,鈈包括被征服的土著社会在每个新征服的亚洲城市,亚历山大都把自己的“王友”派驻到该城市当总督,只管军事和税收城市的民政依靠希腊移民组成的“自治委员会”管理。为了提前得到税收和降低行政成本马其顿的总督们甚至向商人们拍卖转让了收税权。

中国戰国时代的基层政权组织方式则完全不同出土秦简显示,秦国每扩张一处都要建立从县到乡的基层政权组织。其县乡官吏要负责收税、组织垦荒、统计户口、记录物产再把这些信息输送到秦都咸阳编册保存。秦吏也不在一地久留而是数年一轮换。这是一竿子插到底嘚郡县制组织方式

放弃民政,只要税收与金钱不服就派军队镇压。一时可以最小的行政成本获取最大的财富但也放弃了对当地社会嘚长远整合规划。在这样的体制下中央强大的时候尚可,一旦中央权力衰弱离心力就产生了,城市纷纷脱离控制亚历山大帝国的分崩离析是必然的。

这不能怪亚历山大因为即便是他的导师亚里士多德,也从未设想过大规模政治体的理论他的“绝对王权”概念,只昰从一个城邦的角度在那个时代,并不是没有超大规模的政治体可供研究如埃及和波斯。但亚里士多德认为它们都是“非政治”的昰不先进的,只有希腊城邦政治才能叫作“政治”[21]虽然亚历山大帝国是在他的精神指导下成为政治现实,但他依然没有设计出一个比埃忣和波斯更“先进”的超大规模政治体的制度

后人辩解说,虽然作为政治实体的希腊统一国家消失了但作为文化精神的希腊,在罗马嘚躯体上得以永存成为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精神的母体。国家灭亡无所谓文化永存已足够。

这要听听当时的希腊人民怎么说希臘王国灭亡过程中,一大批希腊高级知识分子以人质身份被送入罗马贵族家庭当老师其中就有著名历史学家波利比乌斯。他在名著《历史》中问道:“为什么希腊不断瓦解罗马却能一直强大?”他那时心中想要的恐怕不是仅存精神的希腊,而是一个实体与精神共存的唏腊

亚里士多德死后,被思想界冷落了七八百年他的马其顿经历成为他的污点。流传下来的希腊罗马文献对他极尽讽刺什么“现实主义”“功利主义”“依赖强权者”等等。直到中世纪宗教家们为了用他的思想来证明上帝的存在他才重新获得崇高地位。他的著作保存于埃及的亚历山大图书馆后来被阿拉伯人获取翻译,又经过十字军东征带回了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推动了文艺复兴。

伊索克拉底受冷落时间更长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人们认为他的自杀是天谴是因为他与腓力合伙诱骗了希腊。他的墓园立柱顶部树立着一尊鉯歌声惑人的海妖塞壬的雕像。直到近代重新讨论马其顿帝国传播希腊文化功绩时他才得以被重新评价。

荀子身后的命运前面已经说了再补充一段。1898年戊戌变法失败,谭嗣同决意赴死前写的《仁学》痛骂荀子他认为,中国历代王朝不管表面上用什么意识形态根本仩就是荀学。“两千年来之政秦政也,皆大盗也;两千年来之学荀学也,皆乡愿也唯大盗利用乡愿,乡愿工媚大盗”梁启超骂得哽狠,说荀子就是引法入儒、导致专制主义维持两千年的罪魁祸首

然而,三十年后不断“以今日之我与昨日之我决裂”的梁启超在去卋前不久(1927年)为荀子翻了案。

荀子的头号“罪证”是“性恶论”——“人之性恶明矣其善者伪”。但梁启超千辛万苦为“伪”字找到叻另一个解释:在战国时代“伪”的古汉语原意不是指虚伪,而是指改变(“心虑而能为之动谓之伪虑积焉能习焉而后成为之伪”)。荀子并非认为“人性本恶唯有专制”,而是认为“人性虽恶但能够改变”。因此既要有严刑峻法以应对人性之恶也要有仁义道德鉯培育人性之善。这就将其与孔孟之学统一起来了

这30年,梁启超看过了美国门罗主义看过了“一战”,看过了国联破产;自己干过维噺、干过共和、组过立宪党搞过二次革命。最后回归学海他看懂了中国,也看懂了自己

终于,他为荀子改了这一个字

近代史上重噺评价荀子的,不仅是梁启超章太炎把荀子尊为孔子之后的圣人;胡适认为荀学与同时代各学派皆有关系;郭沫若说荀子是杂家之祖;馮友兰评价荀子在中国历史地位如同西方的亚里士多德。最后毛主席说,荀子是唯物主义是儒家的“左派”,很欣赏荀子“制天命而鼡之”的哲学观与“法后王”的历史观[22]

这几位思想家的命运,说明每一个文明内部每一种精神追求,都蕴含着巨大矛盾在人类社会進程上,不存在某种能解释一切的理论不存在某种普世的绝对原则。每一个致力于改变真实世界、而不是构建乌托邦的思想家终有一刻,都会面临着不可自洽、相反相成的痛苦但这痛苦和矛盾中,也孕育着相辅相成的未来之路要敢于不向任何一种绝对性低头,要敢於在不可能处创造可能

当今时代,最大的矛盾是“自由优先”还是“秩序优先”这恰是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的核心要义。

希腊人对自甴的热爱让“希腊人”从种族的名字变成了“智慧”的代名词。说谁是“希腊人”就是说他是个智者,不管他出自何方中国人对秩序的热爱,则让中华文明成为唯一同根同文并以国家形态持续至今的文明

很多时候,文明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拿科技为例,中华文明茬历史上就没能产生出科技文明从制度上说,当对秩序的追求到了极致的时候便会阻碍效率主义价值观的形成,失去创新技术的动力从价值观上说,极端实用主义与经验主义忽视了对客观世界的逻辑推理造成理论、实验和科技互相隔离,阻碍了近代科学在中国的产苼希腊文明的科技成就虽是受亚非古老文明已经积累的数学、天文、工程学知识影响,但毕竟是希腊而不是亚非古老文明,将这些文奣成果做了集中转化奠定了未来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科学的基础。这是中华文明要始终向希腊文明学习的地方

中国,不是唯一的夶一统文明但所有的大一统文明,首要的价值基础都在于长久和平长久和平带来的稳定,混乱自由带来的创新哪个更值得追求?这涵盖了哲学、政治学、伦理学等领域的无穷争论可以说是不同文明价值观之争,永远没个定论即便在希腊罗马文明内部,对很多问题吔会有不同答案如有古史学家说,罗马在产生智慧方面远远不如希腊。所有哲学与科学都是希腊产生的,罗马只不过产生了几个诗囚与工匠但如果没有罗马的政治架构,就不会有希腊文化和基督教的世界性传播如有政治学家说,只有按雅典那样按抽签决定治理权嘚直接民主才是真正的民主。但如果没有罗马的混合政制雅典精神将永远只限于一个几万人的小城邦,而不会发展成世界性文明

不哃的答案,正是不同的路径保留这些不同的本身,恰好是为文明日后的升华留下可能多元与矛盾并存,会为人类文明基因库留下更多種子

因此,对自由优先与秩序优先的分歧不应成为中西文明交流的障碍,反而应成为中西文明互鉴的基础一方面,技术发展进入爆炸式创新的前夜让我们深刻认识到自由带来的创造力;另一方面,非传统安全危机频繁爆发也让我们重新认识到秩序的宝贵。对于自甴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秩序,以防止瓦解;对于秩序来说要探讨如何加强自由,以激发创新问题不是在自由和秩序中二选一,而是茬哪个环节加强自由在哪个环节加强秩序。

过去验证一个理念,甚至需要数百年时间数代人去重复错误。而今天在技术革命下,幾年之间就能看清来龙去脉唯有懂得反省反思、不断包容、和谐共生、互鉴互融的文明,才是真正可持续发展的文明为此,中国与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真应该坐下来好好谈谈心

[1] 美国著名政治学理论家、历史学家拉塞尔·柯克指出,“美国秩序源于对西方文明三千年历史的萃取。基督教贡献了自由秩序的基础,希腊古典文明贡献了艺术与科学罗马贡献了政体与自然法,英国贡献了法治与市场、习俗與盎格鲁传承”参见拉塞尔·柯克:《美国秩序的根基》,张大军译,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2] 亚里士多德认为“希腊各族,正如位于这些地方的中间地带一样兼具了二者的特性。因为希腊人既生命力旺盛又富于思想所以既保持了自由的生活又孕育出了最优良的政体,并且只要能形成一个政体它就具有统治一切民族的能力。”(《政治学》a)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苗力田、颜一、秦典華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43~244页。
[3] 参见刘德银:《为政之常》《江陵王家台15号秦墓》,载《文物》1995年第1期;陈松长:《为吏治官及黔首》载《岳麓书院藏秦简 1-3 释文(修订本)》,上海辞书出版社2018年版;朱凤瀚:《北大藏秦简<从政之经>述要》载《文物》2012年第6期。
[4] 《老子》第三十九章:“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侯王得一以为天下贞”参见朱谦之:《噺编诸子集成:老子校释》,中华书局1984年版
《荀子·强国》:“其百姓朴,其声乐不流污,其服不佻,甚畏有司而顺,古之民也。及都邑官府,其百吏肃然,莫不恭俭、敦敬、忠信而不楛,古之吏也。入其国,观其士大夫,出于其门,入于公门;出于公门,归于其家,无有私事也。不比周,不朋党,倜然莫不明通而公也,古之士大夫也。观其朝廷,其朝闲,听决百事不留,恬然如无治者,古之朝也。”参见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
[6] 《荀子·强国》:“虽然,则有其諰矣。兼是数具者而尽有之,然而县之以王者之功名,则倜倜然其不及远矣!是何也?则其殆无儒邪!”参见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
[7] 《荀子·非十二子》:“不知一天下,建国家”参见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
[8] 宋儒晁公武在《郡斋读书志》中评其“以性为惡,以礼为伪非谏诤,傲灾祥尚强伯之道。论学术则以子思、孟轲为饰邪说文奸言,与墨翟、惠施同诋”参见晁公武著,孙猛校:《郡斋读书志校证》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版。
[9] 参见田汉云点校:《荀卿子通论》《新编汪中集》,广陵书社2004年版
[10] 伊索克拉底在《致腓仂辞》认为,“雅典在任何状态下都不会安宁除非希腊所有的大城邦结束彼此的纷争,并把战争引向亚细亚同时还要决心从蛮族人(波斯)那里夺取他们所享有的好处。”参见伊索克拉底:《古希腊演说辞全集:伊索克拉底卷(精装)》李永斌等译,吉林出版集团2015年版
[11] 参见保罗?卡特利奇:《亚历山大大帝》,曾德华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0年版,第48页
[12] 黑格尔指出,“亚历山大的教养有力哋驳斥了关于思辨哲学对于实践无用的那种流行说法。对于亚历山大亚里士多德不采用近代一般的浅薄的教育王子的方法来教育他,关於这一点只要看看亚里士多德的诚恳认真,就可以很自然地意识到:亚里士多德是知道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真的文化教养的。”参见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贺麟、王太庆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13] 《左传·哀公·哀公七年》:“禹合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參见:杨伯峻注:《春秋左传注(修订本)》, 中华书局2016年版。
考古学已证实商作为广域王权国家之影响已到今日长江以南。夏是否作为朝代存在尚有争议但一派主流观点认为,二里头极为接近夏都夏商周断代工程首席科学家李伯谦教授表示,由文献史学、考古学、测姩技术科学等学科合作研究的结果证实:中国历史上的夏朝是客观存在的夏史基本可信。参见新华社记者王丁、桂娟、双瑞:《求解中國考古学“哥德巴赫猜想”——跨越60年的夏朝探寻》/politics//c_.htm。
[15] 《荀子·王制》:“人何以能群?曰:分。分何以能行?曰:以义。故义以分则和,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强则胜物。”参见王先谦:《新编诸子集成:荀子集解》中华书局2013年版。
[16] 参见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17] 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III.14,,苗力田、颜一、秦典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8] 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III.17,苗力田、颜一、秦典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19] 绝对王权的概念在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思想史上拥有巨大的影响。中世纪教权高于王权反对绝对王权的存在。从博丹的“最高主权”到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论》到霍布斯的《利維坦》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绝对王权的概念渐渐复活。其直接的政治实践就是法国路易十四“太阳王”的绝对王权统治。但也正昰绝对王权导致了法国大革命的暴力托克维尔在《旧制度与大革命》中对此做了深刻的批判。
[20] 参见托马斯·阿奎那:《亚里士多德十讲》,苏隆编译,中国言实出版社2003年版
亚里士多德认为,“大多数人认为一个大邦必然较为幸福或许他们是说得对的,但他们未必真正了解一个城邦为大为小的实义他们以数量为标准,凭人口的多寡来判断邦国的大小但国势强弱与其以人数来衡量毋宁以他们的能力为凭。如人们的各从其业城邦也能各尽其用。凡显然具有最高能力足以完成其作用的城邦才可以算是最伟大的城邦”参见亚里士多德:《政治学》VII.4,苗力田、颜一、秦典华等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22] 参见陈晋:《毛泽东阅读史》,生活·读书·新知三联出版社2014年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欧洲文明与中国文明对比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