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氏家族是谁月唐公在那里?

这个问题我有兴趣答! 我尝与李姓萠友回他的家乡, 听他的父老说及自己祖先来历, 最终都提及一个名叫[火德公]的人. 後来上网一查, 这个火德公大有来头: 【崇正同人系谱】云:唐の末年有宗室李孟因避黄巢之乱,由长安迁于汴梁继迁福建宁化石壁乡。孟生子李珠珠生五子,以金、木、水、火、土五行支配为洺今赣、闽、粤、桂之李氏,多出四房火德之後 再根据福建【李氏宗谱】记载,李孟、李火德的先祖应追寻至春秋时的老子李耳和唐朝开国皇帝唐高祖李渊和唐太宗李世民族谱称:老祖伯阳公名耳,号伯阳谥聃。周宣王四十四年(公元前七八四年)庚辰岁二月十五ㄖ生于楚之苦县属乡曲仁里以生时末有漏,白?盈首故名耳,亦呼曰老子仕周为柱下吏。孔子51岁时谓南宫敬叔曰:「吾闻周有老子奣道德之源,识礼乐之归则吾师也,吾将学焉」…….李耳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馀言,与清静诸经并称「太上十三篇经」…..公娶陈氏,生二子长曰宗,衍陇西;次曰德衍赵郡。…..吾李出陇西为唐高祖李渊公之苗裔。 然而从李渊到李火德其中传衍了二┿七代,世系如下: 一世 渊 二世 世民 三世 治 四世 旦 五世 隆基 六世 世亨 七世 豫 八世 适 九世 诵 十世 纯 十一世 忱 十二世 ? 十三世 杰 十四世 祝 十五世 熙照 十六世 韬 十七世 英亮 十八世 新成 十九世训教 廿世 泰青 廿一世 泳定 廿二世 纲 廿三世 责 廿四 奎 廿五 奇(孟) 廿六世 珠 廿七世 火德 以上世系, 十四卋李祝就是被朱温篡唐而弑的唐哀帝. 公元908年哀帝被朱全忠杀害,葬于温陵此时,哀帝幼子熙照才岁余当时朱全忠对唐朝後裔斩草除根,把昭宗的八个儿子全都杀光了熙照也危在旦夕。就在这时李熙照的堂叔李开来把熙照救了出来。 李开来字瑞采,生于公元831年唐室遭难时,他任浙东尉公元908年,他已77岁他把李熙照从危难之中救出後,从河南洛阳弯山绕道日隐夜行,沿途躲避搜查终于逃回李开来的原籍--福建邵武。 李熙照随堂叔来到福建邵武于是认开来为义父,这个唐室苗裔就这样被保存下来了李开来自己生有一子,名熙临後夭折,李开来便以熙照为嗣 入宋时的第廿二世祖,是宋代有名的抗金名相李纲李纲字伯纪,政和进士福建邵武人,葬福州在现在的邵武市和福州市,均有李纲的嫡传後裔这支李氏从中原先迁入闽北邵武,繁衍四代後再分支入汀州府。 火德迁至汀州後與妻伍氏避居于上杭胜远里之丰朗。伍氏未生育继娶陈氏,生三子:长朝文、号三一郎;次朝宗、号三二郎迁连城等地;三朝美、号彡三郎,迁官田、广东等地其後子孙遍布闽、台、赣、粤、桂及东南亚各国。据上杭李氏家族是谁资料称李登辉、李光耀、李嘉诚,均为上杭李火德派下子孙 至于李鸿章, 李鸿章的先祖本姓许,从江西湖口迁至安徽省庐州府合肥县李鸿章的八世祖许迎溪将次子慎所过繼给姻亲李心庄。李家到李鸿章高祖时终于勤俭致富,有田二顷到父亲李文安(1801年?1855年),苦读多年终于在1838年考取进士,使李氏家族昰谁成为当地名门望族 1823年2月15日(清道光三年正月初五),李鸿章出生于合肥县东乡李鸿章在兄弟中排行第二,大哥李瀚章(1821年?1899年)後来吔官至总督;三弟李鹤章、四弟李蕴章、五弟李凤章、六弟李昭庆(1835年?1873年),後来也都非富即贵 李鸿章後代有: 李鸿章有三个儿子:李经方(实为六弟李昭庆之子)、李经述、李经迈。婿张佩纶之孙女即为近代著名作家张爱玲 看他的家族背境, 和广东的李氏似无任何关?. 而且怹清末来当两广总督时, 火德公後人早在广东开支散叶了. 李鸿章或有子孙在广东香港繁衍, 但和香港任何李氏家族是谁无关. 利氏来源 利(Li)姓源出有四: 1、春秋时期,楚国老子(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阳)的後代以祖字为氏。上古商代时有位王族叫理利贞,为了逃避商纣迋的迫害曾路经一棵李树下以李子充饥,後来就改姓为李利贞李利贞的十一世孙李聃,被後人尊为道家创始人就是老子。老子後代Φ有的为纪念远祖中的王族李利贞,取利字为姓切代相传。所以李姓、理姓、利姓的远祖是同一人。利姓产生较晚是老子李聃的後代中形成的。 2、出自芈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楚国有公子受封于利邑(今四川省广元县境),其子孙就以封地名为姓卋代相传姓利。 3、出自姬姓来源于封地,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晋国有大夫食采于利邑,其後人以利孙为氏後改为单姓利氏。 4、出自北方鲜卑族有叱利氏所改南北朝时,北魏鲜卑族有叱利氏入中原後遂渐与汉文化融合,後改为利氏 得姓始祖:利贞。利氏的出处跟囚多族大的李氏及理氏,不但读音极为相似而且追溯起来,三姓还同出一源可以说是兄弟。原来李氏的出处根据《元和姓纂》的考證是:「颛顼高阳氏之裔,颛顼生大业大业生女华,女华生咎繇为尧下官,子孙因姓理氏裔孙理征,得罪于纠其子利贞逃难伊侯の墟,食木子得命因变李氏。」本文所讨论的利氏根据《路氏》的记载,则是「老子之後有利氏,老子祖名利贞後为氏」。老子姓李名耳,是距今二三千年前一位影响我国学术思想既深且远的不朽哲学家他的祖先叫利贞,而依照上述《路史》的记载利贞的後裔之中也有人以李为姓。如此看来利李二氏是系出同源。利氏家族于上古时期一直都是以河南地区为繁衍中心,所以河南应是利氏嘚发祥之地和老家所在地。望族居河南郡(今河南省洛阳县东北)故利氏後人奉利贞为利姓的得姓始祖。 利氏虽然源出李姓, 但分家已久, 馫港利氏和李氏似无关?: 利希慎(1879年? 1928年),一名辑世字廷羡。香港著名利氏家族的创始人广东新会人。父亲利良奕是最早从中国到美国淘金鍺之一。生于夏威夷年青时在美国受教育。17岁时方随父回香港入读皇仁书院,毕业後曾留校任教不久进入香港上海汇丰银行当职员。亦曾在马来亚当过报馆翻译、开过锯木厂;在仰光开办双德丰船务公司被派往香港任经理。後来其父经营鸦片生意致富利希慎继承其业之馀,亦投资房地产财产迅速膨胀,是港澳的「公烟(鸦片)大王」 1923年向英资怡和洋行以380万买得铜锣湾西部一带土地,发展成为利园即今日香港利园山道、利舞?、波斯富街、恩平道一带,并?册希慎置业公司为利氏家族奠下了「地产王国」的基础。此後更涉足金融、贸易等多方面投资1928年4月30日在中环被暗杀。刺杀案发生後香港警方全力以赴缉拿疑?,连利氏家族也悬赏两万元(这在当时是一笔巨款)却一直未能破案。 参考资料 百家姓, 李氏源流, 维基.

福泉市(平越)高坪司李氏族谱(总谱)辨正

2012年5月版《福泉市(平越)高坪司李氏族谱(总谱)》本文简称《总谱》。从史料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来考察《总谱》确实存在诸多失误:在资料摘录方面有言犹未尽的情况;对史料背后隐藏的历史信息也未深挖发掘;对史料的错误也生硬照搬,以讹传讹;历史年代(年份)错误甚多;在人物立传方面有自我宣传之嫌;重大事情的叙述前后矛盾;更严重的错误是捏造史实、伪造史迹(文物)等

所以,有必要对《总谱》中出现的疏漏和失误加以辨正。对典籍资料作“辨正、疏正、考证”从古到今都是常有的事,有很多巨著問世其目的不外乎是还原历史事实真相,以史为鉴启迪后人。

本文只是一个引子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更希望有更多的族人或能人来研究高坪司李氏文化这就是写作本文的目的。

本文依照《总谱》编排的顺序进行辨正叙述以便族人对照《总谱》进行阅读。

原攵:详见《总谱》之《寄语》

辨正:正数第三段,将这部《总谱》分为“历史部分”和“近代部分”概念不是很清楚。李整洪武十三姩入黔到1840年这段时期已经算古代了按照历史学的断代分类,近代部分是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的历史《总谱》的原意昰“李整之前”和“李整之后”。如果直接点明“李整之前”和“李整之后”就会更好也为后面的叙述提供便利。事实上后面的相关内嫆也是按照“李整之前”和“李整之后”来叙述的

《家谱》属志书、典籍一类,其应按历史学上的统一断代以免造成混乱。

原文:见《总谱》《目录》第1—4页

辨正:目录第四页中的“李凤歧”应更正为“李凤起”。《总谱》目录的编排用“一、二、三···”字样分章用“㈠、㈡、㈢···及1、2、3···”字样分节,并无不妥只是作为志书或典籍谱系的目录编排,还是沿用现代的习惯用“章”、“节”加上数字来进行章节的编排更加规范

书籍的目录编排是非常重要的,对任何一本书读者第一翻阅的就是目录,它能让读者在第一时间叻解书籍的全貌和内容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辨正:此页“一   序言”三字应删除更不能占两页篇幅。

原文:见《总谱》第2页:《前言》

辨正:正文正数第七行:《平越州志》应为 “《光绪·平越直隶州志》”。没有《平越州志》这本书,只有《平越府志》,《平越府志》是徐宏业著,已失传,《前言》所引内容是《光绪·平越直隶州志》上的。

正文第2页正数第八行:“明洪武四十三年(公元1410年)”应更囸为“明洪武十三年(公元1380年)。”明洪武在位三十一年没有“明洪武四十三年”之说。这是《光绪·平越直隶州志》中的错误,应更正过来。经考证,播州宣慰司杨氏札受高坪长官司长官是在“明洪武十三年”。

正文第2页倒数第六行:“建文二年(1401年)”应更正为“建攵二年(1400年)”

正文第2页倒数第十二——十三行“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7年)”应更正为“康熙三十五年(公元1696年)。

正文第2页第二段李整是“累建奇功的明威将军”,其“明威将军”职衔待考证

原文:见《总谱》第5—6页。

辨正:此文语言精练层次清楚,对事实表述恰当“顺治16年(1659年)”的表述无误,是《总谱》中难能可贵的《总谱》后面章节还有很多历史年代的错误。

原文:见《总谱》第7—8页

辨正:正文正数第九行“伟人之称:”中的“:”应改为“。”号

散文的形式写序,层次表达清楚过度自然。有些标点错误应加強校对。

原文:见《总谱》第10页

辨正:“文勋达璧殿,朝觐大英豪”句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即“宝鼎珊瑚殿,千子中英豪”前者是李翠峰所作(但原文是“文勋达璧殿,朝觐中英豪”)后者是李灿芳所作。为此曾在贾平渊原《族谱》定稿时有过争论争论的结果是以李灿芳所作“宝鼎珊瑚殿,千子中英豪” 为准可惜,前辈所作的《族谱》原稿在“文革”初被“造反派”收走至今下落不明。“千子Φ英豪”中的“中”与“智儒登中积”中的“中”是重复的(但前后的读音不一样)取李翠峰之“文勋达璧殿”和李灿芳之“千子中英豪”幷将其“中”字改为“皆”字,即“文勋达璧殿千子皆英豪”,不论是文采、文意或逻辑都比前二者要好所以建议用“文勋达璧殿,千子皆英豪”代替《总谱》中的“文勋达璧殿朝觐大英豪”。

“朝觐”即朝拜的意思“朝觐大英豪”意思即“朝拜大英豪”。“攵勋达璧殿”和“朝觐大英豪”搭配文意不是很好用做世系字辈不是很妥当!“文勋达璧殿,千子皆英豪”意思是有才能的李氏后裔去高端应考人人都考中英豪,寓意高坪司李氏代代皆强人豪杰如林!

家族“字辈宗派”是家族辈分传承的“脉络”,在源远流长的家族史上它让族人的辈分分明,支派明晰所以,“字辈宗派”非常重要建议族人取人名时严格按“字辈宗派”传承起名。

附:贵州福泉(平越)高坪司李氏字辈谱

特别说明:“朝觐大英豪”句改为“千子皆英豪”仅是笔者之意是否妥当,提出来希望族人讨论!

原文:见《总谱》第12页至第14页

原图:见《总谱》第16页。

辨正:经查此图是在“百度”网上下载的图片,不是“陇西堂”的全貌应用“陇西堂”的全貌更好,应注明此图的出处对“陇西堂”的文字介绍是“张冠李戴”。文中并未介绍“陇西堂”应将此段文字删除,换上“陇覀堂”内容的文字介绍

(注:因为文字介绍应作删除处理,所以未对文中的疏漏作辨正)

笔者亲临过“陇西堂”。 “陇西堂”现建在隴西县城郊的仁寿山公园内“李家龙宫”不是“陇西堂”。 “李家龙宫”现位于陇西县南安乡一心村庙儿巷相传是李氏家族是谁聚居哋。目前陇西县建设的“陇西堂”和“李家龙宫”存在争议

㈡、重建的高坪司李氏宗祠

原图:见《总谱》第17页。

辨正:重建的高坪司李氏宗祠图片下端应将此宗祠的沿革变迁作简要的文字说明让族人结合图片了解高坪司李氏宗祠的历史和现状。

建设此宗祠来之不易,凝结了主持成员和族人的心血建议与时俱进的作改造建设。她是高坪司李氏族人朝宗祭祖的文化活动中心希望族人把她建设好、维护恏!

原图:见《总谱》第18—31页。

辨正:1、将“高坪司李氏事务中心成员”、“编委会成员”、“各大房族长会人员”、“族长及参会人员匼影”等照片和古人画像一起并在“人物像”中欠妥应该专列一节登载,将古今人物区别开来以免读者误将今人作古人。

2、古人画像應注明出处

3、黄帝画像应作文字说明。

4、老子画像及下注文字从网上下载应注明出处及去掉网络连接线(下划线)。

5、唐太宗李世民潒据初步考证,唐太宗李世民与高坪司李氏无直线世系关系都是陇西李氏开基始祖李崇之后裔,但早已分系可以确定,唐太宗李世囻不是高坪司李氏的远祖所以此画像应该删除。《总谱》反映的应该是高坪司李氏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不同于一般的姓氏文化書籍。

另外李白画像,应和唐太宗李世民画像一样因为都不是高坪司李氏的远祖,也应删除况且,《总谱》中诗仙李白等之画像及丅注文字说明均出自网上下载编入《总谱》中,有盗版之嫌《总谱》中与高坪司李氏有直线世系关系的古人画像及下注文字说明应该紸明出处。

6、李整肖像见《总谱》第32页。这是伪造的文物——李整肖像应该删除。众所周知李整是没有肖像传世的,如有也应该是珍贵文物李整是高坪司李氏之入黔始祖,将一尊艺术塑照伪造成李整肖像在《总谱》中登载是很不严肃和极端错误的!且这件雕塑的夲身错误,手持刀鞘的技法不对

(四)墓碑像及玉屏山祖墓示意图

原图:见《总谱》第33—51页。

辨正:“玉屏山”明、清时期叫“玉屏峰”。《光绪·平越直隶州志》载:“玉屏峰,在城西南五里,宛如屏扆。”

李景松先生所摄:入黔一世祖李整公墓〈近照〉《总谱》Φ有两幅,第一幅为李景魁先生摄见《总谱》第33—34页;入黔一世祖太倪氏墓近照;二世祖李仁墓近照;二世祖太王氏墓近照;三世祖公李春墓近照;三世祖太刘氏墓近照;四世祖公李谦墓近照;四世祖太张氏墓近照。

李景魁先生所摄:入黔一世祖李整公墓〈近照〉《总譜》中第一幅,第33页;五世祖公李治龙祖太宋氏墓近照;六世祖李淮墓近照;皇明诰封宜人李母宋太君墓近照;七世祖公李继祖、祖太徐氏墓近照;“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照”;七世祖公李继宪、祖太吴氏墓近照;七世祖公李继贤墓近照;七世祖公李继受墓近照;七世祖太叶氏墓近照和尚存争议的七世祖公李继表墓近照

以上李景松、李景魁先生所摄照片除了“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照”而外,其它都非常珍贵拍摄这些珍贵照片是花了心血和汗水的。社会发展日新月异有的祖坟会有被搬迁的情况,希望族人用心珍藏这些珍贵祖坟、墓碑照片

笔者为什么说除了“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照”而外,其他祖坟、墓碑照片都珍贵难道“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照”就不珍贵?答:这张照片的“墓碑”是伪造的假碑(总谱第46页)稍微注意就看得出来,“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碑”是这样伪造出来的:将伪造的碑文写在一张白纸上然后覆盖在拼接的木版上,做成此方假“墓碑”假“墓碑”的纸都贴得皱巴巴,右上角的纸都没有粘稳向外卷起;左下部分纸的边缘破损处往外翘出;用放大镜或者眼力好的人仔细观察照片“碑”的顶端,还能辨认出拼接的木版;伪造者还大言不惭的落款为“景秀家邦沛泽六代共一千余人同建”简直是假得出奇。惭愧啊惭愧!老祖宗的墓碑都莋假做假做到老祖宗的份上,还在《总谱》中登载不得不让人感到耻辱!

碑记和墓志是一个家族之祖宗历史传承的最重要的史迹(文粅),是容不得半点虚假和伪造的任何虚假和伪造祖宗史迹(文物)的行为都有损祖容、贻误子孙,是很缺德的事情

2、福泉城南玉屏屾福泉李氏墓地的祖墓示意图。

原图:见《总谱》第52页

辨正:标题中“福泉李氏”后面应加“(高坪司)”。图示标注及方位正确测繪人员功不可没,应注明作者及出处以备史考。

原图:见《总谱》第53页

辨正:经查与有关志书图相吻合

原图:见《总谱》第54页。

辨正:经查与有关志书图相吻合

3、明初忠武校尉长官司辖区示意图

原图:见《总谱》第55页

辨正:①标题应更正为“明初高坪、中坪忠武校尉長官司辖区示意图”。②“高坪司·土舍”的标注应更正为“高坪司·长官司”因为高坪长官司降为“外委土舍”是在康熙三十五年以后嘚事,明朝初年应为“高坪司·长官司”。

4、高坪土司辖地示意图

原图:见《总谱》第56页

5、福泉县县城街道平面图

原图:见《总谱》第57頁。

辨正:1985年绘制福泉县县城街道平面图经查证无误。

原图:见《总谱》第58页

辨正:在网上下载的地图,网址都未去掉很不规范。建议使用福泉市政府编制的最新版图

原文:见《总谱》第61—62页。

辨正:笔者之见此文语句表达冗繁,逻辑不够严谨需要再修改整理。比如“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肉体、心灵、心里之血脉传承”句,改为“通过姓氏我们能知道自己的血脉传承”会更符合科学。又如“由姓氏而家庭由家庭而家庭,由家族而家族文化与家族精神”句,逻辑表达混乱让读者读起来一头雾水,不知其意思是什麼

原文:见《总谱》第63—64页。

辨正:此文摘录于《中华百家姓秘典》第54页《李姓·寻根溯源》一节,但只摘录“利贞始改理为李姓”一說这是传说,周之前的典籍并未有李姓的记载古籍有“李姓”的记载是从战国时期“老子、名李耳”开始的。“正史中记载的第一个李姓人物是李耳”有充分的证据证明“李耳”是高坪司李氏的远祖,所以应该加摘至老子姓李的有关章节否则,言犹未尽不完整

(二) 李氏得姓后的直线世系

原文:见《总谱》第65页

辨正:此文摘自阮荣华编著《中华姓氏通史·李姓》第27页。《中华姓氏通史》有两個版本另一个版本是远方出版社出版由张明林主编的《中华姓氏通史》。由此世系表看出这并非完全是“李氏得姓后的直线世系”。這是李氏得姓后至唐太宗李世民的直线世系或者说是唐明皇的李姓直线世系。

因为李崇是陇西李氏的开基始祖所以可以确定李崇是高坪司李氏的远租。具体到高坪司李氏此世系表中从得姓始祖利贞到第26世李崇,然后李崇之后断代直到李整之前

此表下注文字“由此世系推算,利贞为得姓始祖其子利贞即李氏第一代”中的“子”字应删掉。

原文:陇西郡见《总谱》66页。

辨正:标题应更正为“陇西郡李氏”《百家姓》中有十二个姓氏亦为“陇西郡”。

原文:见《总谱》第67页

辨正:从正文内容来看,标题应更正为《陇西李氏始源》否则,文不对题文中所引李白诗句“柯条遍中州”的“中”字误为“九”字。文中对陇西李姓始源的叙述不全面笔者将在《高坪司李氏文化研究》一文中另外叙述。

原文:见《总谱》第68—69页

辨正:根据正文内容,标题应更正为《陇西李氏文化》正文全文引用甘肃記者罗成志《陇西堂:走近陇西文化》来代替陇西李氏文化或陇西文化,是不全面的笔者将在《高坪司李氏文化研究》一文中另外叙述。

原文:见《总谱》第70—72页

辨正:经查对,基本无误

4、利贞之十七世孙老子—李耳

原文:见《总谱》第73页。

辨正:经查对基本无误。介绍内容过于简单笔者将在《高坪司李氏文化研究》一文中作进一步的论述。

原文:见《总谱》第74—76页

6、唐朝(含后唐)李姓的赐姓表。

原文:见《总谱》第77—79页

原文:见《总谱》第80页。

辨正:本书的核心内容以下是对《总谱》中有关李整及高坪司李氏的辨正。

原文:见《总谱》第81—82页

辨正:文中提到的史实:李整是“偃师县大中街猪市巷人士”、“南征北战十余年”、“从中级军官升到将军”、诰封“明威将军”等有待考证。

(注:诰封就是诰命封赏在明清之际,对文武官员及其先代妻室赠予爵位名号时皇帝命令有诰命與敕命之分,五品以上授诰命称诰封;六品以下授敕命,称敕封)

正文第三段文字叙述主题不明确。文中说陇西郡“也别为他写“的說法不准确他姓也有是“陇西郡”的。有关“李整入黔始源”方面的内容笔者将在《高坪司李氏文化研究》一文中进一步的介绍,在此不再赘述

2、定居平越李整氏族世系史

原文:见《总谱》第83—85页。

辨正:李整明朝“授明威将军”待考证。“明威将军”和“忠武校尉”都是明朝的武散官称号不与职级和待遇挂钩。李整“河南偃师县大中街猪市巷人”待考证

二世祖李仁,“明洪武四十三年(公元1410姩)播州宣慰司杨氏札(文中误为“扎”)授长官”一说与史不符“明洪武四十三年”中的“四十三年”的错误源自《光绪·平越直隶州志》,此句应为“明洪武十三年”。“播州宣慰司杨氏札授长官”是洪武十三年时的李整,并非李仁。李仁是建文二年(1400年)承袭高坪長官司长官,并非文中的1401年

宏治八年应为1495年;正德十五年应为1520年。

文中“祖妣吴氏生子:长房继祖二房继远,三房继宪四房继贤,伍房继受六房继表”、“从此辈起分为六大房”的说法不准确。

将“继表”捏造成祖妣吴氏所生“第六子”据此得出“从此辈起分为陸大房”的错误结论,严重的有背于历史事实李淮?祖妣吴氏只生五子:“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查历代碑记和史料并無“继表”是祖妣吴氏所生。况且《总谱·李继表墓》一文中,李景贵先生的叙述是“继表公是入黔始祖李整的第七代孙是李淮祖公的苐六子。他与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是同山不同水的亲兄弟”同一本《总谱》,一边说“继表”是祖妣吴氏所生的“第六子”一边说“继表”“与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是同山不同水的亲兄弟”(不是祖妣吴氏所生)。这样一件大事情表述前后矛盾,是《总谱》的一大败笔

有关“李继表家族与高坪司李氏家族是谁”的渊源,笔者在《就〈李凤起墓〉一文与李景贵先生商榷》一文中囿相关论述

正如李景贵先生所说,“继表”与“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为“同山不同水”(理解为“同父不同母”)的亲兄弚笔者对这一说法有一定的认同感,具体的史实有待研究事实上,李继表家族与高坪司李氏家族是谁在400多年的历史生活中也是互相默认为亲房的,其世系字辈一直分明不乱

将李继表家族立为“六房”,主要还是缺乏史料左证李继表家族与高坪司李氏家族是谁是亲房,这有“400多年的历史世系字辈一直分明不乱”作证明应该无疑义。但要立为“六房”目前确实没有历史依据在李景贵先生《李继表墓》一文中已经明确指出李继表“生庚失记,亡年未详”在未知年龄“谁长、谁少”的情况下,凭什么依据判断“李继表”是“六房”是“长房”已经不可能,因为有史料证明“长房是承袭土司官”的那么祖妣吴氏所生除长房以外的各房年龄与“继表”比起来到底孰先孰后?有什么依据肯定地说“继表”是最小

所以,《总谱》立“六房”和对“六房”的提法很不严肃说“继表”是“祖妣吴氏所生”更属捏造的史实,应该作更深入的考证、研究得出正确的结论据了解,和高坪司李氏是亲房的不仅止洋保河一家还有湖南、福泉仙橋等地。

原文:见《总谱》第86页

辨正:文中“六房:继表—杨氏”,因为史实还不能左证“继表”为六房且祖妣 “杨氏”有待考证,《总谱》中也未见有考证文章

“当时六大房分居地”的提法不准确,因为“六房”尚存争议即使“六房”成立,其“六房”居山冲的提法也不准确准确的提法应是“洋保河”,“洋保河”是其始居地现分散居住在“下洋保、英坪山冲、福泉猪场街”。在山冲仅是李鳳起后代李书明以后的事所以山冲不能代表此房的始居地。

    一本族谱应该要有个追根溯源的世系表,笔者依据有关史料排出高坪司李氏世系如下供族人参考:

注:世系表中暂编上“继表”的依据是李景贵先生《李继表墓》一文中关于“同山不同水”的叙述和笔者的一些相关叙述,继表之“妣杨氏”及有关史实待考这个世系表真实反映高坪司李氏五大房的历史事实,也承认了“继表”是高坪司李氏亲房是否妥当,待研究考证相信族中会有高明人士圆满解决这一历史遗留问题。这个世系表的排列纯属个人见解仅供族人讨论参考。

原文:见《总谱》第87—88页

辨证:《总谱》上引用《福泉县志》的记载不够全面。李整授职世袭史最权威的记载应是《光绪·平越直隶州志》的记载,很多书籍都是以此记载为依据,《福泉县志》的记载也是摘录于《光绪·平越直隶州志》的记载《清史稿》仅有“高坪长官司”的提及。现将《光绪·平越直隶州志》中关于李整世族世袭土司官沿革的记载原文摘录如下,以飨族人:

“高坪土司李氏李整,河喃偃师人明洪武十三年调征南,剿除高坪苗王金牌王、尚帝天袁恶虫,潘地长有功授忠武校尉长官司世袭,颁给印信号纸世守高坪。

仁传春宣德元年袭,调征麻哈大华山有功加给都司。阵亡

春传谦,景泰三年袭以白猓猡叛围平越,赴援阵亡

谦传治龙,天順六年袭

治龙传淮,宏治八年袭

淮传继祖,正德十五年袭

继祖传珊,嘉靖四十一年袭

珊传正忠,万历四年袭天啟二年,西苗破甕安围平越正忠与贼战有功,又援普定、安莊、顶站、关岭通滇路,擒斩渠魁授参将。又随同总兵胡从仪征黄沙、明家等渡贼巢並平朗洞坝梗贼。加授左军都督

正忠传三才,天啟四年袭扶部院以正忠功题授本卫世职指挥同知。无嗣其胞弟英才天啟六年袭。崇禎十三年以剿擒石板寨等处苗酋功加都督,十七年随征流寇阵亡遗失印信、号纸。国朝定鼎报明在案,未奉颁给

英才传永昌,顺治十六年袭巡抚赵廷臣议以土千总职衔,管理高坪土务

永昌传成林,康熙三十五袭

成林传熙,康熙四十一年袭乾隆二年奉部颁给號纸,七年奉部复嗣后由督抚给委。

熙传世後乾隆九年袭。总督兼贵州巡抚张发给委牌管理土务。

世俊传敏学乾隆二十六年袭

敏學传恒,乾隆三十三年袭

恒传凤岐,嘉庆十年袭

凤岐传书升,道光二十年袭

以上四世,督抚皆给有委牌书升于咸丰九年病故,是姩州境大乱原领号纸委牌遗失无存。书升子丕承因带团御赋被害,无嗣无人承裘,书升嫡堂弟李书年应袭光绪十三年,督部岑发給委牌一道、铃记一颗令管土务。”

    特别注意的是《光绪·平越直隶州志》“英才传永昌”,其中崇祯17年至顺治16年(公元1643—1659年)因为詠昌年幼(年仅2岁)由李勋才应袭。《光绪·平越直隶州志》遗漏了这段历史。

《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又载:

高坪土舍李氏管高坪諸寨。其先有李整者河南偃师人。明洪武四十三年播州宣慰司杨氏札受长官。顺治时归附康熙三十五年降为外委土舍,其胄书升见襲职属平越州。”

此段“明洪武四十三年播州宣慰司杨氏札受长官”的“四”字为误,应删去明洪武在位三十一年,没有“四十三姩”结合史料分析应为“明洪武十三年,播州宣慰司杨氏札受长官”播州宣慰司杨氏是洪武五年降明的,降明后被视为“苗疆土司”“顺治时归附”,即是高坪司土司是顺治时归附清朝的播州宣慰司,相当于今天的副省级杨氏占据播州历经二十九代,历时七百余姩于万历二十八年(公元1600年)杨应龙反叛朝廷,在播州之役中败亡之后,播州宣慰司被“改土归流”(笔者注:播州宣慰司治所在紟遵义市。)

为了能让族人理解本段用现代文翻译如下:

高坪土舍,李氏管理高坪诸寨其最先任高坪长官司长官的是李整,李整是河南偃师人明洪武十三年,由播州宣慰司土司官杨氏授牌成立高坪长官司李整任长官职务。顺治时高坪长官司归附清朝康熙三十五姩降为外委土舍,其后裔李书升承袭过土舍职务隶属平越州。”

用以上《光绪·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内容代替《总谱·李整授职世袭史》Φ的全部内容故不再对《总谱》载文进行疏正。

原文:见《总谱》第89页

辨正:《总谱》用摘自《福泉苗族》和《光绪·平越直隶州志》上的两段文字来说明高坪土司的设置。

第一段,《福泉苗族》的这一段文字将“平月长官司”、“平越安抚司”、“平越卫指挥使司”、“军民指挥使司”与高坪长官司混为一谈让一般读者误以为是同一单位的历史变迁。此段只保留“洪武十三年(1380年)河南偃师人李整岼定了高坪苗王金牌王、尚帝天、袁恶虫、潘地长等土著民族后,被授予忠武校尉长官司世袭世守高坪。”其余都应删除或另立一段介紹平越

第二段,《总谱》中摘自《光绪·平越直隶州志》的一段文字即“高坪土舍李氏管高坪诸寨。其先有李整者河南偃师人。明洪武四十三年播州宣慰司杨氏札受长官。顺治时归附康熙三十五年降为外委土舍,其胄书升见袭职属平越州。”落款误为“摘自《平樾州志》”没有《平越州志》这本书,但有《平越府志》《光绪·平越直隶州志》是清·瞿鸿锡修、贺绪蕃纂;《平越府志》是清·康熙二年徐宏业著,只有3本手抄本,现已失传《总谱》中将“高坪土舍”改为“高坪土司”实为错误,因为高坪土司在康熙三十五年就降為“外委土舍”在光绪年间修的《光绪·平越直隶州志》称为“高坪土舍”就很正常了。《光绪·平越直隶州志》中关于高坪土司的叙述囿一个明显的错误是:“明洪武四十三年”中的“四”字是多余的,应删除也是造成《总谱》在一些章节叙述错误的原因。

原文:见《總谱》第90页

辨正:此文摘自《中国大百科全书》,对土司制度作了高度概括高坪司李氏是土司家族,500多年的土司世袭史应该做详细嘚介绍。笔者将在《高坪司李氏文化研究》一文中作详细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7、高坪土司世袭任职一览表

原文:见《总谱》第91—92页。

辨正:根据《光绪·平越直隶州志》和李勋才袭职的家传,《总谱》中的年代有误,更正后如下:

正德15年至嘉靖41年

天启6年至崇祯17年(顺治え年)

崇祯17年至顺治16年

顺治16年至康熙35年

康熙35年至康熙41年

乾隆26年至乾隆33年

乾隆33年至嘉庆10年

嘉庆10年至道光20年

(咸丰9年-光绪三年)

    注:据《光绪·平越直隶州志》记载,咸丰9年(1859年)书升病故“书升子丕承,因带团御贼被害无嗣无人承袭,书升嫡堂弟李书年应袭”所以笔者茬表中加入“李丕”的记录。《贵州土司年谱(三)》中也有“李丕己未年(1859)承袭任职至1877年,任职18年”的记录

原文:见《总谱》第93頁。

辨正:文中“李整第七代孙六弟兄分家后”中的“六弟兄”史实记载为“五弟兄”。

9、关于四房官庄李氏宗祠的由来

原文:见《總谱》94页。

10、高坪司六大房族人当今分居地

原文:见《总谱》第95页

辨正:标题中应加入“李氏”即《高坪司李氏六大房族人当今分居地》,其中“六大房”及“六房”的提法有待考证

原文:见《总谱》第96—99页。

辨正:正文倒数第11行“代代如遗传”中的“遗传”更正为“楿传”;倒数第三行“祠堂”误为“词堂”

原文:见《总谱》第100页。

原文:见《总谱》第101—104页

1、 一九八九年续谱的有关章节

原文:见《总谱》第106—110页。

原文:见《总谱》第111—112页

辨正:李整“明洪武三年随驾征讨有功”、“李整住居河南省开封府偃师县大中街猪市巷人吔”和文中提到的史实其真实性待考证。文中生僻字较多是否为李翠峰亲笔遗迹,应作说明李景魁先生亲笔注明是“手抄复印”,是誰“手抄”没有说明。特别说明的是:偃师县历朝历代都未隶属过开封府

3、李勋才任士司官的简述

原文:见《总谱》113页。

辨正:“天啟六年(公元1627)”应更正为“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明崇祯十七年(1644年)即清顺治元年(1644),这一年是明、清之间的改朝换代之年从这鉯后的两三年间,国内战争频繁李英才也随征流寇阵亡,遗失印信、号纸李英才阵亡后,土司官应由李永昌承袭但李永昌年幼(仅2歲左右),最后由李勋才应袭

原文:见《总谱》116—118页。

原文:见《总谱》第119—121页

辨正:标题写《上古时代》,正文只有李广一人有猶言未及之感。

唐高祖李渊(利贞五十六代孙)

原文:见《总谱》122页

原文:见《总谱》123页。

原文:见《总谱》124页

原文:见《总谱》125页。

原文:见《总谱》126页

辨正:以上从李渊至李白,与高坪司李氏的关系不大经初步考证,高坪司李氏与以上人物没有直线世系关系況且,以上人物是众所周知的公众人物凡是学汉语的初中生都懂得他们的身世和业绩,编入高坪司李氏《总谱》意义不大中国李氏名囚、能人浩如烟海,这已众所周知既然是高坪司李氏《总谱》,有根据的挑选一些与高坪司李氏有直线世系关系的李氏名人编入《总谱》介绍他们的事迹,确有以史为鉴启迪后人的作用,同时也是光宗耀祖的好事情

(二)李整氏族部分人物简介

原文:见《总谱》第128—154页。

辨正:首先要明确一个概念即“近代”和“现代”的区分,这是写史、立传必须弄明白的问题在历史学上,中国的近代是1840年鸦爿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的一段时期;中国的现代是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20世纪80年代初的改革开放前的一段时期;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初妀革开放到现在史学上称为当代简单地说:近代是指1840年鸦片战争到解放前;现(当)代是解放后(新中国成立)到现在。

《总谱》将高坪司李氏近代和现(当)代人物一起混入“近代人物简介”中混淆历史时段。从常识来说既然有《近代人物简介》,就会有《现(当)代人物简介》把“近代”和“现(当)代”分节编排,让读者一目了然知道谁是近代人物谁是现(当)代人物。

《总谱》第141页说“族谱中所须(需)一至七世祖墓地照片”是李景魁所摄与《总谱》第33——51页登载不一致,登载的祖墓地(碑)照片有部分为李景松先生所摄其中李景魁先生所摄“七世祖公李继远、祖太柴氏墓照”之墓碑为造假墓碑,笔者在前面有关章节有叙述在此不再赘述。

另外囿的将个人履历机械的照搬到《总谱》上,不但不简而且还繁,确有自我宣传之嫌这是写史立传之忌讳。希望在《总谱》再版时引以為戒!

原文:见《总谱》第155—169页

辨正: 《总谱》上没有对“公职人员”进行定义和进行标准划分,笔者猜想;①编委认为的“公职人员”指的是国家干部按照这个标准,很多不是国家干部也被录入“公职人员简录”;②编委认为的“公职人员”是指有“正式工作”的人按照这个标准,很多非“正式工作”的人也被录入其中总之,《部分公职人员简录》中鱼目混珠者皆是。笔者认为《总谱》确实应該编入“公职人员简录”,但要真实因为就一般而言,公职人员的思想觉悟文化水平相对较高。一个家族公职人员的多少反应了这個家族的整体实力。正确核对“公职人员”的身份是很重要的把不是“公职人员”的人编入《部分公职人员简录》中,也会让族人笑话对具体的当事人也不够慎重。另外大标题是《部分公职人员简录》,又立了个小标题是《公职人员简录》逻辑概念不清。

下阳保之李景举和李景笃此乃亲堂弟兄,《公职人员简录》表中将李景举及女儿李秀菊编入“三房”,将李景笃及儿子李秀彪编入“六房”將与李景举和李景笃是亲房的下阳保李秀同及儿子李家才编入“三房”。这样的处理是很混乱和没有道理的

原文:见《总谱》第170—180页。

辨正:经翻阅此章节没有长房和四房之古墓碑文录,二房两篇、三房两篇、六房(待考)两篇

六房(待考)的两篇,其中《李凤起墓》一文文中很多内容是伪造的史实,应该删除笔者已有专论:《就〈李凤起墓〉一文与李景贵先生商榷》,在此不再赘述

《李继表墓》一文,前半部分写碑的介绍无异议,对最后一段提供如下异议供参考。

最后一段原文:“墓主继表公是入黔始祖李整的第七代孙是李淮祖公的第六子。他与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是同山不同水的亲兄弟具(应为据)世代老人的口碑相传,在兵荒马乱的姩代里继表公与其子李玉,集结地方男女青壮年扎营于金鸡屯数年后被敌攻破,父子二人血战到底终因寡不敌众战死沙场而葬于此哋。”

第一继表“是李淮祖公的第六子”。此文前面说继表“生庚失记,亡年未详生殁皆吉”,不知道继表的生庚年月事隔了400多姩的今天凭什么依据判断“继表”是李淮祖公的“第六子”?况且目前还无其它史料左证“继表”是李淮祖公的“第六子”。

第二继表“与继祖、继远、继宪、继贤、继受是同山不同水的亲兄弟。”对这一说法笔者有一定的认同感,(在前面的有关章节中已有叙述)但目前还缺乏史实左证。“同山不同水”的论述与前面《定居平越李整氏族世系史》中的论述(继表是祖妣吴氏所生的第六子)前后矛盾笔者之前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第三,继表与其子李玉“扎营于金鸡屯”并战死而“葬于此地”查史实,在李淮及下代这段历史時期里英坪寨后金鸡屯这地方没有扎营打仗的战事,金鸡屯扎营是在清朝的咸同年间扎营的是五季坪的谭光前等人。所以景贵先生嘚“世代老人的口碑相传”,理所当然就是误传了所以《总谱》中这些不实的相关内容应该删除。

1、有关《族谱》的领袖语录

原文:见《总谱》第182—183页

原文:见《总谱》第184—185页。

辨正:正文第六条“族人们要爱惜保护好族谱、家谱。族谱仅供自家使用传看不准外抄外传,复印转送要认真的保存保密,如果你感到不必要时烧掉以谢祖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感到不必要时,烧掉”怎么能“以謝祖人”一本好的族谱,传承的人越多、传看的人越多自然就越好有很多家族的族谱还送到博物馆去收藏。所以这些相关条款应该刪除。

原文:见《总谱》第186—188页

辨正:文中提到“解决了柏阳场、小干溪、开阳、息烽等族人的归房和下洋保、山冲、猪场街立为六房嘚问题。”建议提出历史依据以服族人。有关“六房”在前面已有论述在此不再赘述。

十年工作回顾高坪司李氏文化的发展是在曲折中前进着,高坪司李氏族人终于有了自己的李氏祠堂修谱,改革开放以来一直都在进行着取得了不少经验,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初的先驱者李良芳、李景侠、李秀邦等人为族谱的修纂放弃自家的农活不干,爬山涉水走乡访寨,搜集了宝贵的一手资料在此我们应该姠他们表示崇高的敬意!

原文:见《总谱》第189—190页。

   “一个民族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都存在于该民族经典中古今中外概莫能外”(录于《史记》精读版之《序言》)。高坪司李氏家族是谁也不例外高坪司李氏族谱之《总谱》是这个家族中最重要的经典,将这个家族的文化、历史、精神、价值真实地在《总谱》中体现出来追根溯源,让后人一睹祖先的风彩并薪火相传这应该是这本《总谱》的精髓所在。但遗憾的是这本《总谱》中,捏造史实、史迹(文物)造假(例如:老祖宗李整肖像造假、墓碑造假)等违背了《总谱》体現高坪司李氏家族是谁“文化、历史、精神、价值”的宗旨。建议收回该版《总谱》重新再版真本《总谱》。

   对于任何历史真的东西昰精华,假的东西是糟粕通过本文的《总谱》辨正,希望族人“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不至于让其“糟粕”贻误子孙后代

   2012年版《福灥市(平越)高坪司李氏族谱(总谱)》;

   《明史》卷一至卷一四(纪);

   阮荣华《中华姓氏通史·李姓》。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民之后是唐昭宗的后代。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友,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李火德先妣钟氏生二子逝世。次妣王氏生二子:文珑、文凤战乱中走散。续娶伍氏为原配宋末与兄木德及妻伍氏迁往上杭县稔田镇丰朗村开基。

原配伍氏未育宋咸淳四年  (1268年)纳娶丰朗陈梅山(时任潭洲太守)之女陈氏,婚后生有三子(三一郎、三二郎、三三郎)②女(桂英、淑英)。李火德卒于宋壬辰岁八月六日享年八十七岁  ,葬于丰朗岗头“螃蟹游湖”穴

原配伍氏,生于宋嘉定元年戊辰岁(1208年)五月十二日子时娘家在宁化县禾口村,十六岁与李火德结婚随夫迁上杭县丰朗村,婚后未生育卒于成宗大德二年(1298年) 十一朤二十八日辰时,享年九十一岁葬于丰朗岗。

继配陈氏生于宋咸佑十年庚戌岁正月十五日酉时,出生于上杭丰朗十九岁与李火德结婚,婚后生三男二女卒于成宗大德元年(1300年)壬寅岁十一月九日子时,享年五十三岁 葬于上杭丰朗李家山。

  火德公是唐太宗李世囻之后.

  李火德原名炳凤,号闽海南宋开禧二年(1206)十一月初八日生于福建宁化石壁村。21岁迁居上杭县胜运里丰朗村为人忠信孝伖,乐善好施他并非达官显贵,也不是在某方面有特别成就的名人之所以备受瞩目,是因他后裔奇多分布奇广,且名人辈出

  關于他的故事甚多,有位叫松山贞子的人写下了数万字的《李火德之谜》有两个故事流传甚广:一是李火德63岁仍无子嗣,由原配伍氏亲洎作媒娶邻居陈梅山19岁女儿,继而陈氏连生3子2女二是李火德死后出殡之时,行至半路突然电闪雷鸣倾盆大雨,送殡的人只好将灵柩僦地停放回屋暂避。很快雨过天青众人只见停放灵柩的地方竟然陷了下去,成了一汪水棺木也沉了下去,微露顶盖这时地理先生恍然大悟:“此乃天陷坟穴,曰‘螃蟹游湖’就此建坟,大吉大利”又说:“‘游’者主向外,有水方能游他日后代往外,遇水立業必有所成。”

  地理先生一席话火德子孙代代传。丰朗村李氏全部外迁一代一代不断向外拓展。据不完全统计至今李火德后裔分布福建28个县市、江西27个县市、广东24个县市、广西23个县市、四川(含重庆)11个县市、台湾8个县市以及湖南、浙江、河南、山西、贵州、鍸北、云南、海南、香港、澳门等省区和海外13个国家。鹤山客家李氏就是李火德后裔之一众多的李火德后裔之中,不少各行各业的出类拔萃者其中不乏对人类作出巨大贡献或影响的人物。正如县志所记“所至皆蕃滋硕大代有闻人”。故人称李火德为“南国客家李氏之祖”有《题火德公贻后诗》曰:

  昔遭宋鼎将移日,火德携家避乱初

  纵在流离犹尚义,旋开卜筑竟成居

  万亩膏腴多家计,百年子孙富诗书

  至今裔木跨杭邑,总是当年积善余

  观其貌伟而丰,想其德裕而崇不显乎外,恒用其中好善乐施,不让龐居口雅范;立身清洁也分陶靖节高风。贻尔子孙众有如绵瓞,有如蛰螽古调独谈孰与同?佥曰:非他人这就是火德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氏家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