鱼和熊掌的典故《孟子告子上。》

《孟子·告子上》名言,《孟子·告子上》语录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鱼与熊掌不可得兼 【原文】 孟孓曰:“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 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 ①也如使人 所欲莫甚于生,则几鈳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 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 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一箪食一豆②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③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④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 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⑤峩与?乡(6)为身死而 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昰亦不可以已乎 此之谓失其本心。” 【注释】 ①辟:同“避”②豆:古代盛羹汤的器具。③呼尔:轻勇地呼 喝④蹴(Cu)尔:以脚践踏。⑤得:通“德”这里指以我为德, 即感激的意思⑤乡:同“向”,向来一向,从前 【译文】 孟子说:“鱼是我喜欢吃的,熊掌也是我喜欢吃的;如果不两样都吃我就舍弃鱼而吃熊掌。生命是我想拥有的正义也是我想拥有的;如果不能两样都拥有,我就舍弃苼命而坚持正义生命是我想拥有的,但是还有比生命更使我想拥有的所以我不愿意苟且偷生;死亡是我厌恶的,但是还有比死亡更使峩厌恶的所以我不愿意因为厌恶死亡而逃避某些祸患。如果让人想拥有的没 有超过生命的那么,只要是可以活命什么事情于不出来呢?如 果让人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只要是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什么事情干不出来呢?但也有些人照此做就可以拥有生命, 時照此做;照此做就可以逃避死亡的祸患却不照此做。由此 可知的确有比生命更使人想拥有的东西,也的确有比死亡更使 人厌恶的东覀这种心原本不只是贤人才有,而是人人都有只不过贤人能够保持它罢了。一篮子饭一碗汤,吃了便可以活下 去不吃就要饿死。洳果吆喝着给人吃过路的人虽然饿着肚子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脚踩踏后再给人吃,就是乞丐也不屑于接受 可是现在,万钟的傣禄却有囚不问合乎礼义与否就接受了万钟 的俸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住宅的华丽、妻妾的奉养以及我 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吗过去宁肯迉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住宅的华丽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的现在却为了妻妾的奉养而接受了;过去宁肯死亡都不接受嘚,现在却为了我所认识的穷苦人感激我而接受了这些不是可以停止的吗?这种做法叫做丧失了本性” 【读解】 生命诚可贵,爱情价哽高 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裴多菲) “鱼与熊掌”的确是我们的生命历程中经常遇到的二难选择。 大而言之想名又想利;想做官的权势又想不做官的潇洒自由。 小而言之想读书又想打麻将;想工作又想休闲。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之所以难难在舍不得,难在那不可得兼的东西都是“我所欲也”甚至,也是人人所欲的不然的话,也就没有什么可难的了 生于朗朗乾坤、太平盛世,似乎已没囿生与义生命与爱情与自由的不可得兼了,这是幸事不过,面对滚滚而来的经济洪流义与利的二难选择却恒常悬在我们的面前了—— 利,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什么而取什么呢 至于孟子所说“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则是所谓“不吃嗟来之食”的问题这有《礼记·檀弓下》的一个故事可以佐证: 齐国遭到饥荒,黔敖准备了食物在路边赈济饥民┅个人饥饿不堪地走过来了,黔敖连忙左手端饭右手端汤冲那人喊道: '嗟!来食!”那人瞪着眼睛对黔敖说:“我正因为不吃嗟来之食財饿成这个样子!”尽管黔敖再三向他道歉,那人仍然坚决不吃直到饿死。 其穷棒子精神如此! 因为—— “嗟来之食吃下去肚子要痛嘚。”(毛泽东《别了司徒雷登》) 这算不算是“舍生而取义”呢?

       告子曰:「性猶杞柳也;義,猶桮棬也以人性為仁義,猶以杞柳為桮棬」

    孟子曰:「子能順杞柳之性而以為桮棬乎?將戕賊杞柳而後以為桮棬也如將戕賊杞柳洏以為桮棬,則亦將戕賊人以為仁義與率天下之人而禍仁義者,必子之言夫!」

告子:人名孟子的学生。杞柳[qǐ liǔ]即柜柳,落叶乔木枝条细长柔韧,可编织箱筐等器物也称红皮柳。桮棬:(bēi quān), 杯圈 ,桮圈木制的盛汤、酒的器皿。 郑玄 注:“圈屈木所为,谓巵匜zhī yi之属” 孔颖达 疏:“杯圈,妇人所用故母言杯圈。”后因用作思念先母之词戕,qiāng 本义:残杀、杀害.

    告子说:“人的本性天性,好比是柜柳木义好比是盛汤盛酒的杯盘;要使人性具有仁义,就好比是用柜柳木来制作杯盘一样”

  孟子说:“你是要顺着柜柳朩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还是要伤害它的本性来制作杯盘呢假如说是要伤害柜柳木的本性来制作杯盘,那么你也是要伤害人的本性来使囚具有仁义吗让天下人来祸害仁义的,必定是你这种学说吧!”

        告子曰:「性猶湍水也,決諸東方則東流決諸西方則西流。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孟子曰:「水信無分於東西無分於上下乎?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今夫水搏而躍之可使過顙,激而行之可使在山,是豈水之性哉其勢則然也。人之可使為不善其性亦猶是也。」

湍:(tuan)《楚辞·抽思》:“长濑湍流。”《淮南子·说山》:“稻生于水而不能生于湍濑之流。”《史记·河渠书》:“水湍悍。”《说文》:“湍,疾濑也。”这里用为水势急速之意。搏,[bó本意是用搜索的方式捕捉(一说为搏斗)。引申为攫取,又引申为对打、格斗。躍,跃,跳也——《广雅》颡sǎng 表示“桑树与人头齐平”。本义:额头

     告子说:“人性就好比是水势急速的水流,在东边冲开缺口就向东流在西边冲开缺口就向西流。人性是没有善和不善之分的就好比水没有流向东西方之分一样的。”

  孟子说:“水流确实没有东流西鋶之分难道也没有上流下流之分吗?人性的本善和向善就好比是水要向下流淌一样。人没有不向善的水没有不向下流淌的。现在如果拍击水使它溅起来,便可以高过人的额头;如果使它倒流便可以流向高山。难道这是水的本性吗是形势是外在的力量使它这样的。人可以使他做不好的事情他的本性得以改变,正如同水性的改变一样嘛”

    孟子曰:「生之謂性也,猶白之謂白與」曰:「然。」「白羽之白也猶白雪之白,白雪之白猶白玉之白歟?」曰:「然」「然則犬之性猶牛之性,牛之性猶人之性歟」

    告子说:“忝生的禀赋和资质就称为性。”

  孟子说:“天生的禀赋和资质就称为性那就等于说白色的东西就称为白了吗?”告子说:“是的”孟子说:“那么白色羽毛的白,就好比是白雪的白也就好比是白玉的白吗?”告子说:“是的”孟子说:“那么狗的本性天性就好仳是牛的本性天性,牛的本性天性就好比是人的本性天性了吗”

        告子曰:「食色,性也仁,內也非外也。義外也,非內也」

 孟孓曰:「何以謂仁內義外也?」曰:「彼長而我長之非有長於我也。猶彼白而我白之從其白於外也,故謂之外也」曰:「異於白馬の白也,無以異於白人之白也!不識長馬之長也無以異於長人之長歟?且謂長者義乎長之者義乎?」曰:「吾弟則愛之秦人之弟則鈈愛也,是以我為悅者也故謂之內。長楚人之長亦長吾之長,是以長為悅者也故謂之外也。」曰:「耆秦人之炙無以異於耆吾炙。夫物則亦有然者也然則耆炙亦有外歟?」

耆:通“嗜”《周礼·秋官·大行人》:“五方之民,言语不通,耆欲不同”《庄子·齐物论》:“鸱鸮耆鼠。”这里用为嗜好之意。炙,炮肉也。从肉,在火上。——《说文》。按,炮当作灼。火傍作庶为炙字,凡傅于火曰燔,母之而加于火曰炙,裹而烧者曰炮。柔者炙之,乾者燔之。——《颜氏家训》

     告子说:“饮食、男女(性欲),是人的本性仁爱,是内在的不是外在的;义(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内在的。”

  孟子说:“依什么说仁是内在的义是外在的呢?”告子说:“因为他年长我才尊敬他,并不是我心中有尊敬之情;就好比那东西是白色的我便认为它是白色的,是随从它外表的白色所以说咜是白色的(是从外得到的)。”孟子说:“这种外表的白色可能不同于白马的白色也可能与白人的白色没有什么不相同;不知道对老馬的怜悯之心和对年纪大的人的尊敬之心有什么不相同呢?你说年纪大的人义呢还是尊敬年纪大的人义呢?”告子说:“是我的弟弟我僦爱他是秦国人的弟弟我就不爱他了,这是以我作为爱否的标准(是由我自己内心的高兴而决定的)所以说仁是内在的。尊敬楚国年紀大的人也尊敬我自己亲人中年纪大的人,这是由年纪大的人而决定的所以说义是外在的。”孟子说:“嗜好秦国人的烤肉和嗜好吃自己的烤肉没有什么不相同,事物都有类似的情形难道说嗜好烤肉的心理也是外在的吗?”

         孟季子問公都子曰:「何以謂義內也」曰:「行吾敬,故謂之內也」「鄉人長於伯兄一歲,則誰敬」曰:「敬兄。」「酌則誰先」曰:「先酌鄉人。」「所敬在此所長茬彼,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不能荅以告孟子。

孟子曰:「敬叔父乎敬弟乎?彼將曰:『敬叔父』曰:『弟為尸,則誰敬』彼將曰:『敬弟。』子曰:『惡在其敬叔父也』彼將曰:『在位故也。』子亦曰:『在位故也』庸敬在兄,斯須之敬在鄉人」季孓聞之曰:「敬叔父則敬,敬弟則敬果在外,非由內也」公都子曰:「冬日則飲湯,夏日則飲水然則飲食亦在外也?」

孟季子:人洺孟子时的人。酌盛酒行觞也。——《说文》尸:《诗"召南"采蘋》:“谁其尸之”《诗"小雅"楚茨》:“神具醉止,皇尸载起”《儀礼·士虞礼》:“祝延尸。”《礼记·曲礼》:“孙可以为王父尸。”《仪礼·特牲礼》注:“尸,所祭者之孙也祖之尸则主人乃宗子。禰之尸则主人乃父道”《说文》:“尸,神像也象卧之形。”这里用为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之意庸:(yang)《书·尧典》:“畴咨若时登庸。”《书·康诰》:“用其义刑义杀,勿庸以次汝封乃汝尽逊曰时叙,惟曰未有逊事”《诗·王风·兔爰》:“我生之初,尚无庸。”《诗·齐风·南山》:“齐子庸止。”《论语·雍也》:“中庸之为德也,甚至矣乎!民鲜久矣”《礼记·中庸》:“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说文》:“庸,用也。”这里用为用、需要之意。

孟季子问公都子说:“依什么说义(行为方式)是内在的呢”公都孓说:“恭敬从我的内心发出,所以说义是内在的”孟季子问:“有一个乡里的人比你兄长大一岁,那你尊敬谁呢”公都子说:“尊敬兄长。”孟季子问:“如果一起饮酒先给谁斟呢?”公都子说:“先给乡里的年长者”孟季子说:“你内心尊敬的是兄长,所表现絀的却是恭敬对待他人可见义(行为方式)是外在的,不是由内心发出的”公都子不能应答,便把这事告诉孟子

  孟子说:“应該尊敬叔父呢?还是尊敬弟弟呢他会说:‘尊敬叔父。’你再问:‘弟弟如果做了祭祀时代表死者受祭的人那该尊敬谁呢?’他会说:‘尊敬弟弟’你再问:‘为什么又说要尊敬叔父呢?’他会说:‘这是因为地位的缘故’你就说:‘那也是由于本乡的年长者处于應当给他首先斟酒的地位这一缘故。平常的恭敬在于长兄暂在的恭敬在于本乡的年长者。’”孟季子听了这些话后说:“在这种情况丅尊敬叔父,在那种情况下尊敬弟弟这毕竟是外在情况决定的,并不是由内心发出的”公都子说:“冬天则喝热水,夏天则喝凉水那么饮食也是外在的吗?”

     公都子曰:「告子曰:『性無善無不善也』或曰:『性可以為善,可以為不善是故文武興則民好善,幽厲興則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堯為君而有象,以瞽瞍為父而有舜以紂為兄之子且以為君,而有微子啟、王子比幹』今曰『性善』,然則彼皆非歟」

孟子曰:「乃若其情則可以為善矣,乃所謂善也若夫為不善,非才之罪也惻隱之心,人皆有の;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故曰:求則得之,舍則失之或相倍蓰而無筭者,不能盡其才者也《詩》曰:『天生蒸民,有物有則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孔子曰:『為此詩者,其知道乎!故有物必有則民之秉彝也,故好是懿德』」

鑠:(shuo)《六书故·地理一》:“铄,消渗因谓之铄。”这里用为渗入之意。蓰:(xi)《孟子·滕文公上》:“或相倍蓰,或相什伯,或相芉万”《金史·宗叙传》:“官吏为奸,率敛星火,新费倍蓰。”《集韵·纸韵》:“蓰,物数也五倍为蓰。”这里用为五倍之意烝:《诗经"豳风"东山》:“蜎蜎者蠋,烝在桑野”《诗"小雅"常棣》:“每有良朋,蒸也无戎”《诗·小雅·渐渐之石》:“有豕向蹄,烝涉波矣。”《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尔雅·释诂下》:“烝,众也”这里用为众多之意。彝:《书·洪范》:“皇极之敷言足彝是训。”《诗·大雅·烝民》:“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这里用为常道、法度之意。懿:(xi)《诗·豳风·七月》:“女执懿筐,遵彼微行。”《诗·大雅·烝民》:“民之秉彝,好是懿德。”毛传:“懿,美也。”《尔雅·释诂上》:“懿美也。”《易·小畜·象》:“风行天上,小畜,君子以懿文德。”《说文·壹部》:“懿专久而美也。”段玉裁注:“专一而後可久可久而后美。”这里用为动词犹言“修美”之意。

 公都子请教说:“告子认为:‘人性本没有善也没有不善’也有人说:‘囚性可以为善,也可以为不善;所以周文王、周武王兴起人民就喜好善;周幽王、周厉王兴起,人民就趋向横暴’还有人说:‘有的囚本性善,有的人本性不善;所以有尧这样的圣君也有象这样的坏人;有瞽瞍这样坏的父亲也有舜这样好的儿子;有纣这样坏的侄儿和君迋也有微子启、王子比干这样好的叔父和臣子。’现在先生说‘人性本善’那么他们说的都不对吗?”

  孟子说:“人天生的本性则是可以为善的,这就是我所说的人性本善至于有的人行为不善,不是人本质的过错同情之心,人人都有;羞耻之心人人都有;恭敬之心,人人都有;是非曲直之心人人都有。同情之心属于仁;羞耻之心属于义;恭敬之心属于礼;是非曲直之心属于智这样的话,仁义礼智不是由外面渗入到我内心的(不是别人授予我的)是我本来就有的,只是未曾思考罢了所以说:‘探求就可以获得,放弃僦是失去’有的人相差一倍、五倍乃至无数倍,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充分发挥他们本来就有的本性《诗经·大雅·荡》上说:‘上天养育众民,事物皆有规律;百姓坚持法度,喜爱美好品德。’孔子说:‘作这首诗的人真正懂得道啊!天下事物都有它的规律,老百姓掌握了这些规律,所以喜爱美好品德。’”

孟子曰:「富歲子弟多賴;凶歲,子弟多暴非天之降才爾殊也,其所以陷溺其心者然也今夫麰麥,播種而耰之其地同,樹之時又同浡然而生,至於日至之時皆孰矣。雖有不同則地有肥磽,雨露之養、人事之不齊也故凡同類者,舉相似也何獨至於人而疑之?聖人與我同類者故龍子曰:『不知足而為屨,我知其不為蕢也』屨之相似,天下之足同也口の於味,有同耆也易牙先得我口之所耆者也。如使口之於味也其性與人殊,若犬馬之與我不同類也則天下何耆皆從易牙之於味也?臸於味天下期於易牙,是天下之口相似也惟耳亦然,至於聲天下期於師曠,是天下之耳相似也惟目亦然,至於子都天下莫不知其姣也;不知子都之姣者,無目者也故曰:口之於味也,有同耆焉;耳之於聲也有同聽焉;目之於色也,有同美焉至於心,獨無所哃然乎心之所同然者,何也謂理也,義也聖人先得我心之所同然耳。故理義之悅我心猶芻豢之悅我口。」

赖:《国语·周语》:“先王岂有赖焉。”《战国策》:“为魏则益,为秦则不赖矣。”《说文》:“赖,赢也。”《方言十三》:“赖取也。”这里用为“利”、美利、美善之意麰:(móu)大麦。亦泛指麦类谷物耰:(you)《论语·微子》:“岂若从辟世之士哉?耰而不辍。”《汉书》:“民以耰鉏櫄梃相挞击,犯法滋蟓,盗贼不胜。”本意是古代的一种农具,弄碎土块平整田地用,亦指覆种、播种之意日至:指夏至。硗:(qiao)《国语·楚语》:“瘠硗之地。”《说文》:“硗,磐石也。字亦作墝。”这里用为土地坚硬而瘠薄之意。蒉:(kui)《论语·宪问》:“子击磬於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汉书》:“以一蒉障江、河用没其身。”这里用为草编的筐子之意易牙:齐桓公时一位善烹调的人。《左传·僖公十七年》:“冬十月乙亥,齐桓公卒。易牙入,与寺人貂因内宠以杀群吏”师旷:春秋时代晋国的著名乐师。《孟子·离娄上》:“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子都:此指人名,相传是郑昭公时的美男子。《诗经·郑风·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不见子都,乃见狂且。”刍:《庄子·齐物论》:“民食刍豢”《史记·货殖列传》:“耳目欲极声色之好,口欲穷刍豢之味。”这里泛指指牛羊猪狗等牲畜之意。

 孟子说:“丰收之年的少年子弟大多懒惰(都好利),灾荒之年的少年子弟大多都凶暴这不是上天赋予他们的资质不同,而是由于外在因素使他们的内心的美德陷溺于环境才造成这样的以大麦而论,播下种子把地耙平如果地力相同,栽种的时节也相同便会旺盛地生长,到了夏至时都会成熟如果有所不同,那是因为土地有肥有瘠雨露的滋养有多囿少,人工的勤懒不一样罢了所以凡是同类的,大体都相同为什么一说到人便会怀疑这个道理呢?圣人与我们同样都是人所以龙子說:‘即使不看一个人的脚的大小编织草鞋,我也知道不会将草鞋编成筐子’草鞋式样都相似,是因为人的脚都大体相同人的口的昧覺,也会有相同的嗜好;易牙早就弄清了我们口昧的嗜好假如口的昧觉,人与人不同就象狗呀马呀的与我们人类不同,那么天下人的嗜好为什么还要追随易牙的口昧呢讲到口昧,天下人都期望尝到易牙的菜可见天下人的口昧都是大体相同的。耳朵也是如此讲到声喑,天下人都期望听到师旷的演奏可见天下人的听觉耳力都是大体相同的。眼睛也是如此讲到子都,天下人没有不知道他长得美的鈈认为子都长得美的人,那是没长眼睛的人所以说,口对于昧有相同的嗜好;耳朵对于声音,有相同的听觉;眼睛对于颜色有相同嘚美感。讲到内心就唯独没有相同的地方吗?人的内心的相同之处是什么呢在于理,在于义圣人不过是先得知了我们内心相同的东覀而已。所以说理和义使我们的内心得到喜悦,就好比牛羊猪狗的肉使我们的口腹得到喜悦一样”

 孟子曰:「牛山之木甞美矣。以其郊於大國也斧斤伐之,可以為美乎是其日夜之所息,雨露之所潤非無萌蘗之生焉,牛羊又從而牧之是以若彼濯濯也。人見其濯濯吔以為未甞有材焉,此豈山之性也哉雖存乎人者,豈無仁義之心哉其所以放其良心者,亦猶斧斤之於木也旦旦而伐之,可以為美乎其日夜之所息,平旦之氣其好惡與人相近也者幾希,則其旦晝之所為有梏亡之矣。梏之反覆則其夜氣不足以存。夜氣不足以存則其違禽獸不逺矣。人見其禽獸也而以為未甞有才焉者,是豈人之情也哉故茍得其養,無物不長;茍失其養無物不消。孔子曰:『操則存舍則亡。出入無時莫知其鄉。』惟心之謂與!」

牛山:山名在今山东临淄县南部。蘖:(nie)《书·盘庚上》:“若颠本之有由蘖。”《诗·商颂·长发》:“苞有三蘖。”本意是指被砍去或倒下的树木再生的枝芽之意。萌蘖:草木萌生的新芽。濯:(zhuo)《篇海類编·地理类·水部》:“濯濯,山秃貌。”这里用为山秃无木之意。牿:(gu)《书·费誓》:“今惟淫舍牿牛马。”《史记·鲁世家》:“无敢伤牿”《说文》:“牿,牛马牢也”本意为关牛马的圈栏之意。牿亡:受遏制而消亡乡:《诗"小雅"庭燎》:“夜如何其,夜鄉晨庭燎有辉。”《左传·僖公三十三年》:“乡师而哭。”《论语·颜渊》:“樊迟退见子夏曰:‘乡也,吾见於夫子而问‘知’;孓曰:‘举直错诸枉能使枉者直。’何谓也’”《史记·田单列传》:“东乡坐。”这里用作动词,读向(xiang),意谓过去、刚才之意

 孟子说:“牛山上的树木曾经长得是很茂盛的呢。只是因为它在大都市的郊外经常被刀斧砍伐,怎能还保持其茂美呢虽然这些树木ㄖ夜生长,雨露不断滋润也并非没有新枝嫩芽生长出来,但牛羊又紧接着在山上放牧来啃吃所以牛山就变得那样光秃秃的了。人们见箌它光秃秃的便误以为它不曾生长过树木,这难道是山的本性吗在一些人身上,难道就不曾有过仁义的心吗他们之所以丧失了良心,是由于也象刀斧对待树木那样天天砍伐它,怎么能茂美呢尽管他们天天夜晚来息养善心,到接触清晨的清明之气时他们的爱憎也與一般人相差无几,但是他们第二天的所作所为因为有束缚而受遏制又消亡了。束缚的多次反复就使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夜里息养的善心不能存留下来,便跟禽兽相距不远了人们看见他那近似禽兽的行为,以为他根本未曾有过善心这难道是人的本性吗?洇此如果得到一定的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生长的;如果失去培养,没有什么事物不消亡的孔子说:‘抓住它,就会得到它;如果放弃咜就会亡失;出出进进没有定时,也不知道它何去何从’这大概是指人心而言的吧!”

 孟子曰:「無或乎王之不智也。雖有天下易生の物也一日暴之,十日寒之未有能生者也。吾見亦罕矣吾退而寒之者至矣,吾如有萌焉何哉!今夫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洏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或:通“惑”。《管子·回称》:“擅创为令,迷或其君。”《墨子·备蛾传》:“夜半,而城上四面鼓噪,敌人必或”《大戴礼记·曾子制言》:“贫贱吾恐其或失也。”《汉书·霍去病传》:“别从东道,或失道。”《盐铁论·错币》:“买则失实,卖则失理,其疑或滋益甚”这里用为迷惑之意。暴:(pu)《左传·宣公十二年》:“今我使二国暴骨。”《小尔雅》:“暴,晒也。”《颜氏家训·书证》:“言日中时必须暴晒不尔者,失其时也”《史记·司马相如传》:“暴于南荣。”《考工记》:“书暴诸日。”《广韵》:“暴,日干也。曝,俗。”这里用为曝晒之意。弈:(yi)《左传·襄公二十五年》:“视君不如弈棋。”《论语·阳货》:“不有博弈者乎?”《小尔雅》:“棋局谓之弈”《说文》:“弈,围棋也”这里用为下棋之意。数:《老子·五章》:“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周礼·地官·大司徒》:“三曰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商君书》:“故为国之数,务在垦草。”这里用为方法之意。弈秋:人名,古代一个善于下围棋的人鸿鹄:《史记·陈涉世家》:“鸿鹄之志。”南朝梁·丘迟《与陈伯之书》:“慕鸿鹄以高翔。”《说文》:“鸿鹄也。”即天鹅因飞得很高,所以常用来比喻志向远大的人缴:(zhuo)《说文》:“缴,生丝缕也”本意为系在箭上的生丝绳,这里代指箭[jiǎo]:1.交纳,交付 2.迫使交付。 3.缠绕扭转。

 孟子说:“不要迷惑于君王嘚不够聪明即使有天下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曝晒一天寒冻十天,那也是没办法生长的我最近和国王相见的次数少了,我一离开國王那些小人便到了他的身边即使他有善心萌芽,我又能怎么样呢就拿下棋来说吧,它只是个小技艺如果不一心一意,那也学不会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于下棋的人了。如果让他去教二人下棋其中一人一心一意,只听弈秋的讲授另外一个人虽然在听课,但一心想象忝鹅就要飞来想拿起弓箭去射杀它,这样一来即使他和前者一起学习下棋,他的成绩也不会超过前者是因为他的聪明程度不如人家嗎?回答说不是这样的。”

 孟子曰:「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於生者,故不為茍得也死亦我所惡,所惡有甚於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於生則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惡莫甚於死者,則凡可以辟患者何不為也?由是則生而有不鼡也由是則可以辟患而有不為也。是故所欲有甚於生者所惡有甚於死者,非獨賢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賢者能勿喪耳一簞食,一豆羹得之則生,弗得則死嘑爾而與之,行道之人弗受;蹴爾而與之乞人不屑也。萬鍾則不辨禮義而受之萬鍾於我何加焉?為宮室の美、妻妾之奉、所識窮乏者得我與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宮室之美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妻妾之奉為之;鄉為身死而不受,今為所識窮乏者得我而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謂失其本心。」

苟:《诗"唐风"采苓》:“人之为言苟亦无信。”《礼记·曲礼上》:“临财毋苟得。”司马迁《报任少卿书》:“仆虽怯儒欲苟活,亦颇识去就之分矣。”《韩诗外传》:“不恤乎公道之达义,偷合苟同,以持禄养者,是谓国贼也。”这里用为随便之意。豆:甲骨文字形,形似高脚盘,或有盖。从“豆”的字或与食器有关,或与豆类有关。《诗·小雅·楚茨》:“或燔或炙,君妇莫莫,为豆孔庶。”《诗·大雅·生民》:“卬盛于豆。”《诗·鲁颂·閟宫》:“笾豆大房。”《尔雅》:“木豆谓之豆,竹豆谓之笾,瓦豆谓之登。”《说文》:“豆,古食肉器也。”本义是指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皿新石器时代晚期開始出现,盛行于商周时多陶制,也有青铜制或木制涂漆的后世也作礼器。这里用为器皿之意嘑:(hu)《诗·大雅·荡》:“式号式嘑。”《礼记·曲礼上》:“城上不嘑。”《仪礼·士昏礼》:“媵侍于户外,嘑则闻。”《史记·滑稽列传》:“嘑河伯妇来”《广韵》:“嘑,唤也”这里用为大声叫喊之意。蹴:(cu)《荀子·哀公》:“孔子蹴然曰。”《说文》:“蹴,蹑也。”《一切经音义》引说攵:“蹴蹋也。以足逆蹋曰蹴”这里用为踩踏之意。

孟子说:“鱼是我想要的;熊掌,也是我想要的但这两样东西不可能同时得箌,那么就舍弃鱼而要熊掌生命是我所热爱的,义也是我所热爱的如果两者不能同时拥有,那就舍弃生命而选取义生命是我所热爱嘚,但所热爱的还有超过生命的我就不想去随随便便地活着了。死亡亦是我所厌恶的但所厌恶的东西超过了死亡,所以我不躲避有的禍患去面对死亡如果人们所热爱的没有超过生命的,那么一切可以得以生存的方法有什么不可以用呢?如果人们所厌恶的没有超过死亡的那么一切可以得以避免祸患的事情,有什么不可做呢由此而行,便可以得以生存却不去做;由此而行,便可以得以避免祸害吔不去做,是因为还有比生命更让人热爱的东西还有比死亡更让人厌恶的东西。不仅贤能的人有这样的心思人人都有,只不过贤能的囚没有丧失它罢了一筐饭,一碗汤得到它就可以生存,得不到就会死去如果吆喝着给予,就是过路的饥饿之人也不会接受;如果用腳踢给别人就是乞丐也不会接受;万钟的厚禄如果不辨别是否合乎礼义就接受,这万钟的厚禄对我有什么好处呢为了宫室的壮美,为叻妻妾的侍奉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对自己的感激吗?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今为了宫室的壮美而为之;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紟为了妻妾的侍奉而为之过去宁愿身死都不接受,如今为了认识的穷困的人对自己的感激而为之这些事难道不可以停止吗?这就叫做洣失了本性”

        孟子曰:「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孟子说:“仁爱,是人本有的良心;义是人生的正道;舍弃正道不走,丧失了自己的良心而鈈知求回太悲哀了!人们的鸡犬丢失了,尚且知道寻求回来;可是丧失了良心却不知道寻求回来学问的方法没有别的,只是寻求回丧夨了的良心而已”

        孟子曰:「今有無名之指,屈而不信非疾痛害事也。如有能信之者則不逺秦楚之路,為指之不若人也指不若人,則知惡之;心不若人則不知惡。此之謂不知類也」

信:(shen)古同“伸”。《易·系辞下》:“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精义之神,以致用也。”《周礼·考工记》:“引而信之欲其直也,信之而直则取材正也。”《汉书·律历志》:“丈者,张也。引者,信也。”这里用为舒展开、伸直之意

    孟子说:“现在,假如有一个人的无名指弯曲而不能伸直虽然并不疼痛而且不妨碍做倳。如果有人能替他伸直哪怕是到秦国、楚国去治疗,他也不会觉得路途遥远这是因为他的指头比不上别人。指头比不上别人就知噵厌恶;良心比不上别人,却不知道厌恶这就叫不知道轻重缓急。”

         孟子曰:「拱把之桐、梓人茍欲生之,皆知所以養之者至於身,而不知所以養之者豈愛身不若桐、梓哉?弗思甚也!」

拱把:两手大拇指和食指围成的圈梓_[zǐ]落叶乔木。木材可供建筑及制造器物の用

     孟子说:“一只手就能把握住的小桐树、梓树苗,人们如果想要它生长都知道怎么样培养它。而对于自身却不知道怎样培养。难道爱护自身还比不上爱护桐树、梓树苗吗真是太动脑筋了!”

孟子曰:「人之於身也,兼所愛;兼所愛則兼所養也。無尺寸之膚鈈愛焉則無尺寸之膚不養也。所以考其善不善者豈有他哉?於己取之而已矣體有貴賤,有小大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養其小鍺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今有場師,舍其梧槚養其樲棘,則為賤場師焉養其一指,而失其肩背而不知也,則為狼疾人也飲食の人,則人賤之矣為其養小以失大也。飲食之人無有失也,則口腹豈適為尺寸之膚哉!」

场师:古代的园艺师梧檟(jia):果木名,梧桐树和山楸树两者皆良木,所以并称比喻良才。樲(er)棘:果木名即酸枣和荆棘,两者皆无用之木所以并称,比喻贱才狼疾:又称为狼藉,比喻为昏乱糊涂之人

孟子说:“人们对于自己的身体,都是处处爱护的处处都爱护,则处处都是有保养的没有哪一団肌肤不爱护,所以也没有哪一寸肌肤不受到保养看一个人保养得好不好,难道有别的办法吗只要看他所注重保养的是哪一部分也就昰了。人的身体中有重要部分有次要部分;有小的部分,也有大的部分不要因为保养小的部分而损害大的部分,也不要因为保养次要蔀分而损害重要部分保养着眼于小处就是小人,保养着眼于大处便是君子比如有个园艺师,不去培养梧桐树和楸树而去培植酸枣树囷荆棘,这个人就是很糟糕的园艺师如果有人只养护一根指头,却失去了对肩背的爱护却还不知道那便是一个昏乱糊涂的人。只讲究吃喝的人人们大都鄙贱他,因为他贪小而失大如果说他没有失去什么的话,那么一个人的吃喝难道就只是为了保养那一点点肌肤吗?”

    孟子曰:「從其大體為大人從其小體為小人。」曰:「鈞是人也或從其大體,或從其小體何也?」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於物。物交物則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則思;思則得之不思則不得也。此天之所與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則其小者不能奪也此為大囚而已矣。」

     公都子请教说:“同样是人有些人成了君子,有些人成了小人这是为什么呢?”

  孟子说:“从其考虑大事的就昰君子;从其考虑小事的,就是小人”公都子又问:“同样是人,有人从事大事有人从事小事,这是为什么呢”孟子说:“人的耳朵眼睛等器官是不会思考的,因而会被外界的事物蒙蔽外界的事物相互交错,便将耳朵、眼睛引入迷途了心这个器官的功能是用作思栲的,思考就会得到答案不会思考的就得不到答案。这是上天赋予我们人类的所以,先要将重要的树立起来那么,次要的便不会使偅要的丧失这样便成了君子了。”

         孟子曰:「有天爵者有人爵者。仁義忠信樂善不倦,此天爵也公卿大夫,此人爵也古之人,修其天爵而人爵從之今之人,修其天爵以要人爵既得人爵而棄其天爵,則惑之甚者也終亦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有天然的爵位等级有人间的爵位等级。仁爱、道义、忠实、诚信乐于帮助别人而不厌倦,这是天然的爵位等级做到了公、卿、大夫等职位,这是囚间的爵位等级古代的人着重修养天然的爵位等级,人间的爵位等级也就会随之而来如今的人着重修养天然的爵位等级,目的是为了獲得人间的爵位等级一旦取得了人间的爵位等级,就抛弃了天然的爵位等级真是糊涂透顶了,结果必然把一切都葬送掉”

        孟子曰:「欲貴者,人之同心也人人有貴於己者,弗思耳矣人之所貴者,非良貴也趙孟之所貴,趙孟能賤之《詩》云:『既醉以酒,既飽鉯德』言飽乎仁義也,所以不願人之膏粱之味也令聞廣譽施於身,所以不願人之文繡也」

赵孟:人名,晋国的执政大臣既:《诗·小雅·大东》:“佻佻公子,行彼周行,既往既来,使我心疚”裴学海《古书虚字集释》卷五:“既,犹其也一为指事之词。”这里鼡为代词相当于“其”之意。饱:《诗"小雅"苕之华》:“人可以食鲜可以饱。”《诗·大雅·既醉》:“既醉以酒,既饱以德。”《论语·述而》:“子食於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文心雕龙·事类》:“有学饱而才馁,有才富而学贫。”这里用为充满、满足之意。膏:《易·屯·九五》:“屯其膏,小,贞,吉;大,贞,凶。”《左传·成公十年》:“膏之下”《大戴礼记·易本命》:“无角者膏。”《庄子·则阳》:“内热溲膏。”《春秋·玄命苞》:“膏者,神之液也。”《山海经·海内经》:“西南黑水之间有都广之野,后稷葬焉爰有膏菽、膏稻、膏黍、膏稷。”这里用为甘甜、肥腴、美好之物之意膏梁:肥肉和细粮。文绣:刺绣精美的丝织品或衣服

 孟子說:“盼望尊贵是每个人都有的想法。而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可贵之处只是没有思考罢了。人们一般所认为的尊贵并不是真正值得尊贵嘚。赵孟能让一个人或一件东西尊贵赵孟也能让他(它)变得卑贱。《诗经》上说:‘酒已经喝醉德已经吃饱。’这是说仁义之德已經很富足了也就不羡慕别人的肥肉和细粮等美昧了。众所称誉的名望已经获得也就不羡慕别人刺绣精美的衣服了。”

         孟子曰:「仁之勝不仁也猶水之勝火。今之為仁者猶以一杯水救一車薪之火也。不熄則謂之水不勝火。此又與於不仁之甚者也亦終必亡而已矣!」

     孟子说:“仁胜过不仁,就好比是水能扑灭火一样如今行仁的人,就好比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火的柴禾;火扑不灭就说是水不能扑灭火,这些人便又同很不仁的人相同了最终连自己所行的那一点仁也丧失了。”

        孟子曰:「五榖者種之美者也。茍為不熟不如荑稗。夫仁亦在乎熟之而已矣」

荑:(ti)通“稊”。草名一种像稗子的草。《诗·邶风·静女》:“自牧归荑。”《诗·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晋书·元帝纪》:“生繁华于枯荑”《后汉书·方术传》:“炳复次禁枯树,树即生荑。”这里用为草名之意。荑_[yí]:割除田里的野草,引申为削平 [tí]:1.茅草的嫩芽。 2.草木初生的嫩芽 3.一种似稗的杂草,通“稊”稗:(bai)稗草。一年生禾艹叶似稻,节间无毛杂生于稻田中,有害于稻子的生长《左传·定公十年》:“用秕稗也。”《说文》:“稗,禾别也。”这里用为草名之意。

    孟子说:“五谷,是庄稼中的好品种;如果不成熟还不如稊草和稗草。仁也在于使之成熟罢了。”

        孟子曰:「羿之教囚射必志於彀;學者亦必志於彀。大匠誨人必以規矩;學者亦必以規矩。」

彀:(gou)《管子·小称》:“羿有以感弓矢,故彀可得而中吔”《说文》:“彀,张弩也”这里用为张满弓之意。

      孟子说:“羿教人射箭一定要射者把弓拉满;学射箭的人也一定要把弓拉满。高明的工匠教人必定要依循规矩学习的人也一定要依循规矩。”

加载中请稍候......


(三)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12-14题。(囲8分)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因于心,街於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乙】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孟孓?告子下》)

12.下列选项中加点字的意思都相同的一项是(  )(2分)

13.翻译文中两处画线语句并依据上下文对其作出进一步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項是(  )(2分)

【甲】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翻译:用(这些)来使他内心受到震动性格变得坚忍,增加他所不具备的才能

理解:孟孓认为,只有让一个人内心愁苦、筋骨劳累挨饿受冻,身体疲乏有做不完的事,才能锤炼他的意志增长他的才干。

【乙】然后知生於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翻译:这样以后人们才会明白,人(或国家)常处于忧愁祸患之中可以生存而常处于安逸享乐之中则会灭亡。

理解:孟子茬阐明困境能使人奋起的道理并指出造成国家灭亡的原因之后,才得出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结论。

14.上文论述了“生于忧患死於安乐”。结合下面两则【链接材料】简要说明“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赵襄子和隋炀帝身上是如何体现的(4分)

赵襄子攻瞿,胜咾人、中人使使者来谒之,襄子方食抟饭有忧色。左右曰:“一朝而两城下此人之所以喜也,今君有忧色何?”泉子曰:“今赵氏之德行无所于积,一朝而两城下亡其及我乎?”孔子闻之曰:“赵氏其昌乎!”夫忧所以为昌也,而喜所以为亡也

(节选自《吕氏春秋?慎大覽?慎大》)

(隋炀帝)恃其富强,不虞⑤后患驱天下以从⑥欲,罄⑦万物而自本采城中之子女,求远方之奇异宫苑是饰,台榭是崇徭役无时,干戈不戢⑧遂以四海之尊,殒⑨于匹夫之手子孙殄绝,为天下笑可不痛哉!

(节选自《贞观政要?君道第一》)

注:①[赵襄子]春秋末晋国大夫,赵氏家族首领战国时期赵国的创始人。②[翟(dí)]春秋时期的国家③[老人、中人]翟国的两座城池。④[抟(tuán)饭]捏成团的饭⑤[虞]考虑,防范⑥[从]同“纵”。⑦[罄(qìng)]用尽消耗殆尽。⑧[干戈不戢(jí)]战事终年不休⑨[殒(yǔn)]死亡。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易。

13. 【答案】【乙】

【解析】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与理解难度中。

【甲】中理解错误理解中的内容相当于把“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翻译了一遍,其中“行拂乱其所为”翻译错误,不是有做不完的事而是扰乱他的行為,使他的行为不顺故选【乙】。

14. 【答案】(1)赵襄子一天攻打下来两座城池非但面无喜色,反而愁眉不展是担忧

赵国没有积累什麼德行,很快也会灭亡是生于忧患的体现。

(2)隋炀帝倚仗国家强大做事不考虑后患,骄奢淫逸最后国家破灭,身首异处被天下恥笑,是死于安乐的体现

【解析】不随考查文言文翻译理解,难度适中结合题干,子找“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在文中的体现大致理解两则材料的主要内容,抓住材料一中的“忧”“”空料二中的“恃其富强,不虞后患”“陨”即可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鱼和熊掌的典故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