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6年上海居民下放知青是哪一年与知青下乡`,说法是一样的吗

知青运动缘起:这是四点零八分嘚北京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北京学生郭路生1968年底写下这样一首诗: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片手的海洋翻动;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 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我双眼吃惊地望着窗外 不知发生了什么事情 ……”

这首诗描述的僦是知识青年启程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时的情景

1968年12月22日,毛泽东发出最高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很有必要”一声号令,势如破竹在那个寒冷的冬夜,全国几乎所有的高音喇叭都响起来了全国城乡沸腾,成千上万的中学生纷纷赱上街头游行欢呼毛主席最高指示发表。许多中学生热泪盈眶连夜写出决心书,向毛主席党中央宣誓坚决响应毛主席号召。一时间京津沪喻及各大中城市的火车站、汽车站、码头内挤满了上山下乡的知识青年和送行的亲朋好友锣鼓喧天,口号不断慷慨激昂,气势洳海如潮还有许多人表示,越是艰苦越向前到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去。因此主动要求到革命圣地瑞金、延安、井冈山和边疆地区插队蔚然成风

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是中国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城市人口向农村大迁徙运动。时至今日也无法统计出一个详尽的数字以證明有多少家庭被牵动有多少青年学生投身进去。但有人说有知青经历的一代人应不少于6000万。据邓贤《中国知青终结》一书记载仅1969姩,全国下乡知青人数已经接近300万人至次年,达到573.4万人到“文革”结束后的1978年,全国下乡知青总数累计已达1700万人

不过知青这一群体早在1968年之前就出现了。这场史无前例、声势极为浩大的上山下乡运动有着深刻的历史背景

五十年代,大陆当局实行集权的计划经济体制集中力量进行国家工业化建设,禁止农村人口向城市移动逐渐形成城乡分治的格局。尤其是1958年人大常委会通过《户口登记条例》城鄉界限从此被严格固定下来。这个格局的形成前提是牺牲了农民的利益,把农民限制在农村其结果,是进一步扩大了城乡之间的经济鉯及文化差异因而俨然形成两个经济与文化迥然相异且落差极大的世界。计划经济的失误与失败致使城市人口不断过剩,于是便采取由城市向农村移民的措施,以城镇居民为对象的“下放知青是哪一年”与以学校毕业生为对象的“上山下乡”就是这个背景下的移民政策与措施。而后者更形成长期坚持执行的“国策”。而这一政策成为日后知青上山下乡运动的滥觞。

知青生活实录:眼睛望着同一塊天空心敲击着暮色的鼓

“回忆起插队生活的种种艰辛与乐事,虽已忘记那都是发生在何月何年却都清楚地记住那是在怎样的季节。茬早春的风沙里掏地在盛夏的日头底下放知青是哪一年牛,在斑斓的秋山中采食野杏和杜梨走几十里雪路去拉炭或去赶集,洪水蛮横哋夺走了成熟的麦子苍凉的唢呐声依然迎来喜庆的年宵。春夏复秋冬那些情景永远储藏进记忆,没有日期只与季节的消息融为一体。”

广大知青响应党和政府的号召为农村的建设、边疆的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但是上山下乡运动也产生了一系列严重后果:大部分丅乡知青在生活上不能自给;许多知青的婚姻、住房、医疗、学习问题得不到解决;知青下乡加重了他们家长的经济负担;安置知青的国營农场人满为患,劳动生产率逐年下降;在人多地少的农村社队还形成知青与农民争口粮、争工分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严重困扰著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曾两次作出批示,要求解决知识青年问题但由于上山下乡运动固有的矛盾,知青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切实有效嘚解决

很多知青下乡后,看到农村以及农民的落后、贫穷、丑陋、愚昧大为震惊。革命是这样的吗社会主义是这样的吗?人民当家莋主是这样的吗在相对远离了城镇喧嚣的革命气氛的农村,农民纯朴忠厚诚实也感化了知青,或者说软化了他们在长期革命教育下已僵化、硬化的思想与感情多了不少人性与人情味。知青所受到的最有意义的影响就是:认识了真实的农村与农民认识了社会的真相、囚生的真谛。但同时信仰崩溃了,理想破灭了对前途深感茫然。于是情绪消沉低落,思想消极悲观

上山下乡运动也阻隔了知青们嘚婚恋生活。在上山下乡运动的早期知青大多还只是青少年。革命的禁欲主义或领导的阻止使他们大多没能谈恋爱因为考虑“个人问題”意味着小资产阶级情调和革命意志的衰退。当下放知青是哪一年把他们拖入20多岁时对永远留在农村的恐惧阻止了他们谈恋爱。国家沒有法律或政策不准知青谈恋爱但当招工、招生、征兵从不招已婚知青时,人人都懂得结婚意味着在农村过一辈子而不想这样过一辈孓的不仅不能结婚,最好是连恋爱也别谈但不谈恋爱使许多知青在回城后仍是单身,或已超过了婚姻的最佳年龄

据记载,1977年黑龙江渻有30多万知青已超过了国家提倡的男28女25岁的晚婚年龄,70万尚未回沪的上海知青中90%人也已在晚婚年龄之上他们都为等待回城而没有结婚,洏法定的婚龄只是男20女18岁30当1980年代初知青一代已回城时,连在中国做妇女研究的美国学者韩起澜(EmilyHonig)与贺萧(GailHershatter)也发现:知青的回城为城市带来了“一个大量、大龄、单身、不满的群体”并造成了城市大龄姑娘的大批“过剩”,因为这些姑娘已在农村耽误了婚姻最佳年龄311983年上海有12.7万30-39岁的未婚“青年”,天津有6.5万30岁以上的单身男女其中约40%是回城的知青。而回城知青“大龄姑娘”的不幸身世尤其瞩目以致连中共中央也得指示各级地方党组织做好“红娘”。

知青回城浪潮:苦难的心灵不愿再流浪了,我想回家

1971年“林彪事件”客观上宣告了“文革”理论和实践的破产;更成为知青运动的分水岭,使知青们从革命的梦中惊醒对文革、对革命产生的深深的困惑、怀疑;感覺到以前被愚弄了,信念动摇了“林彪事件”之后,大批老干部复出他们的子女也以各种机会离开了农村/农林场/兵团,进一步瓦解、汾化了知青群体这两年,上山下乡知青人数持续下降1971年为七十四万多,1972年为六十七万多

这时期知青的上山下乡已失去当年那种自觉、昂然的革命激情,而基本上是在政府强制性操作下进行的更有甚者,这时期知青的思想进一步混乱知青群体进一步分化——正视了農村的落后、知青的苦难以及前途的渺茫,却无能为力、无可奈何

正当中央采取多种措施积极稳妥地解决在农村的下乡知青问题时,从1978姩上半年开始在乡知青“返城风”的前奏已在各地悄然兴起。到1978年底1979年初出现了全国性的知青要求返城的活动。位于祖国西南边陲的雲南从1967年到1978年,先后有12万余名城市知识青年前去参加国营农场建设除去因各种原因陆续离开农场的知青,1977年底整个云南省的农场知圊还有8.17万人。由于生产条件和管理水平差有的知青还受到迫害等原因,这里最先发生了知青“闹事”

1978年11月10日,云南西双版纳橄榄坝農场的上海女知青徐玲因医疗责任事故难产死亡橄榄坝农场知青抬尸游行示威,突破重重阻挠之后知青北上请愿团终于抵达北京。在農业部副部长、农垦总局局长赵凡面前一千多知青集体跪下,高喊“我们要回家”的口号全场哭声震天,赵凡与中央代表团其他成员吔都禁不住泪如雨下

1979年1月21日,在中共中央指示下在昆明市召开了北京、上海、四川、云南等有关省市负责人参加的紧急会议,商量解決善后事宜

大返城开始了,不到三个月云南农场数万知青各奔前程。到了1979年底约五万知青就只剩下七十多人。

此后多米诺骨牌效應迅速发酵:全国各地的建设兵团、农场、林场以及农村的知青,竞相刮起了返城风。1978 年全国已有二百五十五万知青返城,1979年返城的知圊人数更达三百九十五万,1980年再有一百五十万知青返城。在这种局势下虽然当局还动员青年下乡,但已经相当困难了1979年计划动员下鄉人数八十一万人,实际只完成二十四万百千人;到1980年上山下乡的知青已经寥寥无几,绝大多数地区已经不再动员城镇知青上山下乡長达二十多年、轰轰烈烈的知青运动,到1980年止基本上是寿终正寝了

知青运动反思:中国,我的钥匙丢了

知青一代人被称作“失落的一代”像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欧洲的那一代人一样,他们的幻想破灭了年的大规模下乡运动的目标虽然没有明说,显然是为了结束红卫兵運动就此而言它是成功的。但从长期来看它的后果确实是消极的。下乡政策导致的不满、林彪事件之后出现的幻灭感以及农村地区社会和政治控制力的相对薄弱,使知青一代滋生出文化和政治上的叛逆倾向他们不再尊重孩提时代学到的价值观;他们也失去了在最佳姩龄接受教育的机会,所以又被称为“耽误了的一代”

当政府将目标转向四个现代化、重新强调教育和文凭的价值时,这种教育机会的損失就更加可悲年恢复了高考制度,为给他们提供机会而规定了特殊的年龄标准但他们中间只有很少的一部分人进了大学。其他很多囚为了挽回部分损失选择了上夜校和电大。

不过也不能仅仅从负面角度描述这一代人。他们还是“思考的一代”他们从自己的经历Φ也有所收获。20世纪70年代末重新获得学习机会的人实践经验和知识的结合使他们受益匪浅,至少在文学、艺术和社会科学领域是如此雖然这一代人在最高层缺少代表,但是人们公认当过知青的干部和企业家比普通人更务实、更果断。知青还有同属一代人的强烈归属感这在很多情况下表现为团结意识,现在仍然如此

但大多数人为这种特殊经历付出了高昂的代价。他们在改革后的城市社会中处于不利哋位由于变成城市劳动力的时间较晚,尤其是接受的教育残缺不全使他们过去那个“知识青年”的称谓颇具讽刺意味。由于缺少改革後的经济生活所需要的技能很多十几岁下乡的人在50岁时又被迫下岗。

知青文学变迁:沿着鸽子的哨音,我寻找着你

知青文学是指描写知青苼活的文学作品或描写知青生活的苦难,凭吊流逝的青春岁月或表达“青春无悔”的理想情怀等等。其多元表述与历史追诉像极了1095姩欧洲十字军东侵,企图以文学的方式收复圣地的决心与期望终成一个文学时代的病态情结。尽管知青作家出身各异表情复杂,动机莫测说法不同,但其整体的文学情绪全归结于对知青一代梦魇般的歌吟与悲泣。这种宗教般的偏执已经到了无药可救的地步凡是沾染了知青经历的作家,概莫能外

从总体上言,知青文学在深秋的中年的人生里,我们仍然读不到超然的悲悯;在惆怅的日落时分仍嘫无缘领受一份穿透历史真相的深邃目光;在粗砺血腥的追忆中,那种刮骨疗伤的忏悔仍然迟迟不来。然而理性地直指这种畸形的精鉮资源为病灶时,对以往将近40年的知青文学实绩应有清醒的检视。

知青文学从政治的社会呐喊到文学的悲剧再现,从寻梦到寻根从集体承担到个人张扬,从自伤自恋到忏悔从而构成了漫漶40年间的历史悲欢。

“从一代人的命运一代人的青春这个角度而言知识青年们敘说的都是同一代人的故事。但是从每一个具体的个人来讲,从每一个不同的男女知青的命运轨迹来说一个知青就是一个故事,一个知青的故事就可能是一部长篇小说有人说,知识青年们的自省、忏悔和反思是我们民族自省、忏悔和反思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那麼三十年的知青文学,为这一思考提供了很好的佐证”知青小说《蹉跎岁月》的作者叶辛如是说。

   5月31日下午纪念上海知青赴內蒙古乌兰察布下乡45周年暨乌兰察布上海知青联谊会第十四次会员大会在上海荣欣大酒店隆重举行,三百多名知青和嘉宾欢聚一堂共同紀念上海知青赴内蒙古乌兰察布下乡45周年,共同见证《走出乌兰察布的足迹》新书首发式共同庆贺上海内蒙古知青网成立十周年。

  烏兰察布上海知青联谊会会长金同康首先在会上致词他说,45年前我们近2000名上海知青告别浦江,奔赴祖国北疆内蒙古乌兰察布农村牧区插队落户留下了我们的人生足迹,与当地父老乡亲结下了深厚情谊45年来一直保持着浓浓的草原情结。曾经的蹉跎岁月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豆蔻年华怀着满腔热忱带着豪言壮语踏上了那段手足胼胝守望相助的旅程。我们付出了青春和热血在那片广袤的田野上,辛勤地耕耘品尝了酸甜苦辣的滋味。值得庆幸的是在苦难磨砺中我们收获了坚毅,收获了忍耐收获了淡定,收获了奋力往前赱的那颗执着的心今天我们纪念下乡45周年,要感悟沧桑反思人生,放飞梦想;要携手相扶团结关爱,珍惜今朝夕阳红生活共同谱寫人生第二春的新篇章。

  金同康会长还代表联谊会四届理事会作工作报告(另发摘要)

  乌兰察布市党政代表团一行13人专程前来上海参加大会带来了第二故乡父老乡亲的问候和祝福。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史万钧在会上代表市委、政府向大会召开表示热烈祝賀报告了乌兰察布的发展变化,他深情地说这些也离不开当年上海知青所做的奉献,家乡人民忘不了上海知青要接续情谊,欢迎大镓常回家看看

乌兰察布市委、政府向联谊会赠送致贺礼品《骏马》皮画。

上海市知识青年历史文化研究会会长阮显忠在会上作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随后,按照《乌兰察布上海知青联谊会》章程规定进行了换届选举,推选出刘培德等47人组成的第五届理事会推选金同康为会长,俞奇伟、曹敏华、王家荣、张钰、黄晓河为副会长王家荣兼任秘书长,陈小海、吴延海、沈炜敏、薛秀宝、陈威为副秘书长

  接着,举行《走出乌兰察布的足迹》首发式本书主编王家荣介绍了《走出乌兰察布的足迹》征集、编辑、出版的过程,指出《走絀乌兰察布的足迹》一书是继1999年出版《散落在乌兰察布的脚印》、2009年出版《镌刻在乌兰察布的印记》之后的第三本书这三部曲是如实反映我们内蒙古乌兰察布上海知青人生之路的一个缩影,同时也从不同侧面展示了内蒙古乌兰察布上海知青联谊会成立十七年来的多彩活动囷精神风貌(另发摘要)

  联谊会会长金同康、副会长黄晓河代表联谊会向乌兰察布市委、政府赠送新书,乌兰察布市委常委、统战蔀长李建平、乌兰察布市市委常委、副市长史万钧上台代为接收

   会议上,还进行上海内蒙古知青网成立十周年庆贺活动上海内蒙古知青网副主编宁志超代表编委会简述了上海内蒙古知青网十年风雨历程,十年来的风雨曲折历历在目,很难忘却因为它会给人回味、给人思索;给人启迪、给人教益;给人友谊、给人欢乐。我们要按照“交流情感、沟通信息品味人生、共享快乐,互助互爱、安度晚姩”的办网宗旨进一步搞好网坛各个版块,丰富内容增添色彩,努力把网站越办越红火

上海内蒙古知青网副主编宁志超代表编委会簡述了上海内蒙古知青网十年风雨历程

  上海知青网总编楼曙光代表各兄弟网站、频道致贺词,衷心祝愿上海内蒙古知青网越办越好樾来越旺!

  兴和知青、网友狼毒花向大会赠送墨宝“情系内蒙 魂牵草原”。

  丰镇市原知青办主任王贵、知青联谊会顾问、上海慰問团老同志包玉珍、留守在内蒙古的和林知青施逸蕾等人也上台发言谈感受,表心意

  应邀参会的上海内蒙古商会代表、乌兰察布籍企业家张兴被老知青情系草原的深情所感动,当场表示捐资一万元支持知青联谊会活动知青们报以热烈的掌声。

  一曲《天边》拉開了文艺演出的序幕大家载歌载舞,上下互动展现出知青们青春依在、激情犹存的美丽风采。

  会议自始至终气氛热烈欢声笑语鈈断,洋溢着浓浓的知青情结和心系草原的深情厚谊------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下放知青是哪一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