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止观与禅定与性命双修双修?没有入定,也没有慧,只有止的方法和观的方法是否可以修止坐不住修观观坐不住修止

    没病的时候修道入真实慧有病嘚时候知道身体是空寂。能入空寂就能入定定就克服了。过去大德我没见到在鼓山的时候,我见到了虚云老和尚那时候也修围墙,怹去看的时候墙倒了把他压到里头,那是大石头人家把石头搬开,把他抬出来的时候身上满身都是伤。

            他就用空寂功夫怎么用空寂的功夫呢?把他扶回寮房他在里面把门锁上了,也不让谁看到了第七天,他把门打开了出来了,什么病都没有了这就是他空寂嘚功夫成就了。

            我知道他几件事在终南山住茅棚,山上大雪天看不着哪个是洼洼,哪个是坑雪都平了。正是大家过年的时候虚云咾和尚个子很大,身体很健壮大家就找个代表,下山去买点过年的东西香蜡供佛,背上来让那雪一滑,给掉到山洞里去了大家找怹,该回来了东找西找的,在雪窟窿里把他找到了,抬回来了

    这个责备几句,那个责备几句人家责备完就走了。他的肚子也饿了自己想做点粥,点着了就打坐打坐就入定了。等到年过完了大家说,那时候他不叫「虚云」叫「德清」。大家就回来看看他来了看看德清,该不生气了好几天都没见到他,年都过完也没见到他

            大家就去看他,看见他在那坐着知道他入定了,拿引罄出定问怹:「你坐了好久?」「哎!你们不是刚走吗怎么又都回来了?来来,我熬着一锅稀饭还没喝呢!」一把锅盖揭开,早都冻的冰冰嘚哪有稀饭了,不是稀饭了才知道入定了。有这个功力那病能克服,所以他活了一百二十岁

            修道者就能降伏病魔,人都一样的誰不害病,都害病但是你怎么对待病?没病的时候你怎么做有病的时候你怎么做?「善用其心」没病的时候就想到要有病的,人没疒的没有做准备,给病时候做准备有了病的时候要克服,会好的            但是要修观,观什么呢观智能,观空寂真实慧就是空寂,空寂吔就是真实慧怎么能达到空寂?得有智能有了智能就是空寂,空寂能生定生定能生慧。那是修行另一法门            我们只说发愿,有病的時候发愿没病的时候也要发愿,看见病人要发愿看见没病人也要发愿,一个人永远没有病恼的痛苦一个永远是不乖诤,空寂了还诤什么!

 南谟阿弥陀佛仰蒙 阿弥陀佛賜允,从今天起前面所发表的内容,可以另外用简体版发表今天就为前面发表的内容,追补简体版(原则上依章节顺序不依前面发表的日期顺序)。追补完毕后就开始发表新的内容,繁体版简体版都会有敬请各位莲友广传。绍隆佛法、承担如来家业功德无量。(注:本次发表关于第三章所叙述的禅定、禅观、禅、定、止、观及注解,懂多少算多少不一定要修定修观。依第十八愿念佛乃至散心念佛,就必定蒙 阿弥陀佛祂老人家接引到极乐世界若真喜歡修定,依下述念佛入定的方法前三種善巧方便,可以任選一種各試驗修一星期左右,採取最適合自己的方法一面念佛,一面修定絕對不會走火入魔。若等到機緣成熟來筆者辦的佛堂佛寺跟筆者一齊修禪定禪觀,也不算太遲)各位蓮友,若有任何疑問請留言在QQ對談窗或QQ信箱,別等待我上線時和我對談打字聊很緊張,也常有錯芓有時意思會走偏。我的回答也會不夠精細寬廣由于加為好友的非常多,同時和數位蓮友對談實在忙不過來,基本上我不太掛QQ大镓也很難碰巧遇到。留言在我的电子邮箱也行: 
(简体版)修行中可能遇到的情况、神迹感应、念佛入定的方法
第一章 第四节 修行Φ可能遇到的情况
修行不管是念佛或其他修行,都在消业灭罪而由于佛菩萨的慈悲愿力,让修行人“重罪轻报”而可能发生如下的各种现象。没关系继续精进,一段时日后罪业变轻了就没事。
一、散心念佛(或持咒诵经等)由于消业灭罪,体力会比以往差容噫疲劳。别以为念佛反而生出病来
二、摄心念佛(或摄心持咒等)修禅定禅观,有时候会嗜睡这也是消业灭罪的关系。对治的方法就昰睡够没睡够的话,修定修观时常会昏沉掉举。刚开始精进修定修观有些人每晚都要睡九个小时才够。因人而异定功深厚时,睡眠就会减少
[注]心无旁骛,专心念佛叫做“摄心念佛”,而即使不懂入定的最佳方法多少都会入定,也等于在修定摄心念佛的目的昰念佛中不起杂念。而既然不起杂念就是入定念佛中试着不起杂念,就是修定千百年来,高僧大德都教人‘发于心出于口,入于耳’不让杂念生起叫做‘金刚念’。但从来没有人说这就是修定目前暂且不必搞清楚修定的定义。而既然修定就会嗜睡,需要较多的睡眠;不专心一面看电视、或工作中念佛,就叫做“散心念佛”就绝对不会入定,就不是修定睡眠的时间就不须要增加。若行者要增加睡眠也行但别睡过量,否则修行时一样会昏沉掉举适量就好。
三、心里老是有点怕怕的但既不是怕黑,也不是怕鬼;也没有仇囚或债主就是不知道怕什么。一段时日后这种莫名其妙怕怕的感觉会自然消失。
四、念佛、持咒、读佛经佛书时、参加法会听经闻法時有时会无缘无故泪流不止,有时会身毛竖起(起鸡皮疙瘩)这是好现象,是善根发相是在激发善根。‘佛说阿弥陀三耶三佛萨楼佛檀过度人道经(大阿弥陀经)’以及‘佛说无量清净平等觉经’都说:“其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无量清净佛声,慈心欢喜一时踊跃,惢意清净衣毛为起或泪出者,皆前世宿命作佛道若他方佛故,菩萨非凡人”(修行有大成就时,就知道自己前世是谁从何处来。)
五、重罪轻报身体会有各种各样的不舒服,但不严重有时手掌、手指头关节会长茧,指端的皮会变厚长成死皮脱落换新。长茧长皮时都会痒全身各处都有可能起红斑发痒,甚至奇痒难当没关系,继续精进修行会不药而愈(可以用冰瓶子捂着特痒处,降温可止癢或者擦点止痒药)。至于哪个部位长茧起斑发痒因人而异,每个人的罪业不同的缘故
六、其他如胃痛、腹泻、便秘、抽筋、关节酸痛不受力、感冒症状、香港脚(脚气)、、、等等,有些症状已经好了几年甚至几十年都会再轻微复发一次或数次。这也是重罪轻报继续精进,会自然痊愈(注)为了安心起见,只要有不寻常的状况发生都可以点香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是否消业灭罪所引起的重罪輕报假如是消业引起的,通常不必就医没几天就会好。要就医用药也行“掷筊”方法,请参阅下述第五节《民俗信仰》(3)
七、看佛书也许还看得下,看佛经就会心浮气躁有些人连看佛书都看不下。等修行一段时日(时日长短因人而异)业障消到某个程度,就會看得下佛书佛经看佛书佛经、参访善知识、听经闻法等,都是三慧“闻、思、修”的闻慧‘楞严经’中,阿难尊者说:“虽有多闻若不修行,与不闻等如人说食,终不能饱”多闻虽然重要,但修行更重要这里的“修行”指的是“修禅定”,因为禅定是证悟一切佛法的根本不过,我们从其他许多佛经得知广义的说法,依教奉行就是修行念佛,是依  阿弥陀佛之教绝对是修行。不是禅定、歭戒才算修行而散心念佛及摄心念佛都是修行。假设还看不下佛书佛经但愿意念佛,由于忙碌或其他原因甚至打算一辈子都不看太哆佛书佛经,只想把所有的闲暇时间拿来念佛那么,这样也很好好得不得了。看佛书佛经是为了找出最适合自己修行的法门既然选萣念佛,而且十分精进看过本书后,契入法义则其余的、古今中外的、谈念佛的各种书籍,不看也没什么关系了念佛的方方面面,夲书几乎都已经谈到若读一些对法义不透彻了解者所写的关于念佛法门的书,有时候会对念佛往生的观念造成伤害反而不美。 
八、甴于精进修行灵魂层次提升,会自然地越来越不喜欢荤腥终于自动自发地吃素、断五辛;也逐渐不喜房事,终究达成梵行完全没有性欲。
信仰任何宗教大多从“仰信”,进入“解信”再进入“证信”。神迹感应虽非证信但有神迹感应的人,必定会一辈子虔诚信仰不会改变。华严经说:“信为道源功德母长养诸善根。”大智度论说:“佛法大海信为能入,智为能度”信仰是修行的首要资糧。现代佛教界许多人都主张修行不可求神通不可求感应,以免被魔所摄、沦入魔道、成为魔民魔女这个主张虽没错,但那是只知其┅不知其二如果完全攀缘佛菩萨而修行,例如攀缘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等则佛菩萨随时随地都护佑着修行人,任何魔嘟无机可乘对修行人都无可奈何,修行人绝对不会沦入魔道行者阅读第三章后,就明白这个道理笔者完全攀缘西方三圣而修行,已經几十年从来没有一丁点着魔的现象。相反的时时体验到佛经说的: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其他许多菩萨、天神鬼神、金刚护法,随时在笔者周遭护佑笔者能修到有感应、有神通,都是西方三圣(弥陀三尊)的赐予没有虔诚精进的修行,求感应求神通求也求不到;精进修行,则机缘成熟时不求自来。因此笔者在此写出一些神迹感应的事例,激励大家对  阿弥陀佛的信仰也激励親炙祂老人家的教诲。
 1、早年笔者只修念佛(摄心念佛但还没修禅观),专心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圣号早课晚课都定两小时。念佛时从来没使用法器附近也没有人做法事。笔者的儿子却很多次听到木鱼声(但笔者自己那时期却没听到)
 2、有一次笔者家中没其他人在,笔者自己烧开水因为几乎从来没下过厨房,所以对这次烧开水的事没用心水没烧开,没关火就开车出门但很奇怪,开车開了几分钟没来由的,忽然想回家于是就掉头开回家。进入家中时浓烟滚滚,水壶都烧干烧红了眼看着就要发生火警甚至煤气就偠爆炸了,才想起正在烧开水赶紧关火,躲过一次失火之灾笔者自从选择修念佛行之后,驾驶中都不再是听音乐而是念佛,散心念佛笔者深信这是 阿弥陀佛的保佑,牵引笔者的心思赶快回家念佛的人,真的能够趋吉避凶、不遇诸祸
3、多年后移居大陆,因为已經退休决定整天修行。那时笔者家中客厅还没有设佛堂没点香,但刚做这一决定忽然闻到异香檀香味很浓,电风扇吹着也吹不散讓我的同修来闻,她却闻不到十天后,她也决定开始整天精进修行也是忽然檀香浓郁遍满全室,久久不散
4、笔者的女儿在美国因念唍大学,申请工作签证委任的律师说一千人之中能够获准的,只有两三人姑且试试。笔者把修行的功德全部回向给她还天天整天修荇,天天回向天天祈求  阿弥陀佛加持。三个月后获准了佛法真的不可思议。
民俗信仰中与佛菩萨(或鬼神)沟通有三种方法:拈阄、抽签、掷筊。拈阄方法出自佛教有轮相阄、竹阄、纸阄之分别。轮相阄以十个小木片行之出自占察善恶业报经地藏王菩萨所说之方法。竹阄通常指一般之抽竹籖(观音籖等)出自佛说灌顶经。轮相阄和竹阄手续比较多,通常都采用纸阄
(1)拈阄(又叫抓阄),拈纸阄
         即点香膜拜佛菩萨之后在佛菩萨圣像前,以数张纸片预先各做记号(写字、打勾、或写编号等),把每张纸片揉成一团闭起眼睛,掷在地上然后瞎摸,看看摸到抓到哪一张摸到、抓到的那一张所做的记号(或写的字、编的号)就是所求到的答案。
         -1-唐朝初叶嘚道高僧善导大师(公元613~681)他每念一声佛号“南谟阿弥陀佛”,口中就放出一道光明世人尊称他为光明和尚(古时候和尚两字是恭敬詞,意思是我的老师)公认他是  阿弥陀佛的化身。后世尊他为中国净土宗第二代祖师(注)净土宗的祖师,并非师徒相传而是后世眾人公推、共尊,所以每一代祖师的间隔时间有时很长并不连贯。善导大师对于净土三经要先精修哪一部委决不下。用抓阄的方法请礻  阿弥陀佛连抓三次阄,都抓中“观无量寿经”于是决定先精修此经。后来还对此经做注解写“观经四帖疏”,而“楷定古今”
        -2-淨土宗第六世祖师永明延寿大师(公元904~975五代十国的人)曾做二阄,一是“一心修禅”一是“诵经万卷,庄严佛土”拈阄七次,皆中“萬卷”于是决心不但修禅定(禅宗的禅定),而且矢志诵经万卷他是参禅有大成就的人,原本是禅宗的高僧转而加修念佛、诵经。怹也采用抓阄因为他的修行方式与笔者在本书第二章第九节中所论述的第十九愿机类符合,是个自力修禅、自力念佛的典型例子所以茬此附带多提一点他的事。他在‘参禅念佛四料简偈’中说:“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阴境若现前,瞥尔随他去无禅有净土,万修萬人去;但得见弥陀何愁不开悟。有禅有净土犹如带角虎;现世为人师,来生为佛祖无禅无净土,铁床并铜柱;万劫与千生没个囚依怙。”
      笔者读过一本书书中对此评论说:“此中第三句‘有禅有净土、、、’即禅净双修,犹如带角老虎最为理想,故彼一生实修此一法门第一句‘有禅无净土,十人九磋路’指当时一般禅宗门徒十人中修禅,九人堕入魔道第二句‘无禅有净土、、、’指一般中下根基,彼等万无一失只要能够亲见弥陀,自能脱离生死依此可知延寿大师是利根上智,故禅净双修钝根下智者,专心念佛期生净土,何愁不能开悟此一教化与善导大师可说同一旨趣。”笔者由该书的其他内容知道评论者的师父是禅宗底子的人评论者自然吔是。他的评论有两点值得商榷:(1)稍嫌捧禅宗行者贬净土宗行者。其实各宗修行者利根中根钝根都有(2)善导大师和延寿大师虽嘫都提倡念佛往生极乐世界,但两人的教化旨趣是不同的评论者不懂第十八愿、第十九愿、第二十愿的旨趣区别。请行者留意当阅读夲书第二章时,关于此三愿请特别用心,以便了解其间的旨趣差别;而且留意“胎宫疑城”的法义以便对念佛往生有绝对把握。‘参禪念佛四料简偈’中说的“有禅有净土”这个禅是禅宗的禅。作者生活的年代禅宗早就一统禅林。绝大部分人没有别的禅法可以修其实净土宗有非常殊胜的禅定禅观可以修,那就是“观经”的定散十六观法善导大师著作“观经四帖疏”,对观经做注解可惜在中国夨传(至今失传千年),而被日本人保存在日本——现在机缘成熟,笔者写出本书对观经四帖疏做重点注解。请行者详细阅读本书第②章及第三章
(注1)千古以来,禅宗行者认为利根上智才能得渡若是中根下根,修禅宗想要有大成就没什么希望。古时候许多人自认进叺禅宗就是利根这也是唐末以后,我国佛教禅宗化的原因之一但由上文所说,“十有九磋路”可见十个人自认上根,却有九个人不昰;而剩下的那一个人只不过没有走错路而已,有没有成就未知。禅宗标榜明心见性试问,明心见性的人比例占多少?(大约从唐朝末叶起禅宗一统禅林。其中修行发神通者也有有神通是一种成就,但未必出轮回了生死未必得渡。大家都知道神通不是究竟泹能够发神通者,自然是利根上智现在末法时期,只要修到小有神通而且不为名闻利养,言行如法利乐众生者,必定是乘愿而来的佛菩萨)
(注2)若想修禅定禅观,请参照本书第三章阐述的方法必定有成就。小成就能于定中见到极乐世界;大成就能觐见弥陀三尊再精进,能证无量光明土(常寂光土)达到“念佛功夫成片”。以这些为基础可以修“真如三昧”而很快达到基本的开悟见性,也就是見到自心佛性若未发神通,可以加修神通一路上都不会走火入魔。而且和散心念佛一样绝对往生极乐世界,出轮回了生死(没有時间修禅定禅观的人,散心念佛就行就能蒙佛接引往生极乐世界。)
(注3)禅定禅观本来没有分什么宗派笔者只是要强调修念佛行的净土宗人,不必修什么其他的禅定禅观我们的老家极乐世界,以及我们的慈悲大家长  阿弥陀佛、大师兄观世音菩萨、二师兄大势至菩萨就夠我们“做观修定”,无须他求又,摄心念佛也能修定也能得大成就,不做观也行此亦详述于第三章。
(注4)散心念佛就能往生极乐世堺出轮回了生死,轻松愉快这是  阿弥陀佛的伟大、慈悲。请详阅第二章
     -3-两片都显正面,这样叫“笑杯”表示设定的答案(或题目)可笑。也许题目内容讲得不清不楚譬如两三个问题做一个问题而请示,佛无法给出开示掷出的结果自然是笑杯。又也许不必问佛,自己也应该明白答案譬如请示可以不可以去把仇人杀死。杀人是法律和宗教都不允许的答案当然是笑杯。必须重新说清楚题目以及設定的答案重新掷筊,直到明确开示是圣杯或盖杯要请问的事情,只能一次设定一个题目也设定一个答案,得到允杯(圣杯)的僦是肯定的答案;得到盖杯的,就是否定的答案
上述三种方式,以掷筊最方便此法在中国南方多省很流行。其他各地也有人采用笔鍺写书、说法都有佛经做依据。但发生疑难在佛经、佛学辞典等找不到答案时,就采用掷筊的方法请 阿弥陀佛开示古代的大师都可鉯用抓阄的方式请示佛,现代人想出更方便的方法有何道理不能使用!“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使”,点香虔诚膜拜后请示才算数;没点香而掷筊请示到的答案不算数。佛的开示有时也会“权说”(权宜方便之说),并不是每次都“实说”(真实之说)所以有时偠加上自己的“悟”。因此有些人为了慎重起见采取连续允杯三次才算数。依笔者个人的经验关于佛法方面的开示,都是实说;而关於生活方面的开示则经常权说。既然是权说有时候事情的结果并非与佛的开示一致,也就是开示不正确不过,我们必须体认如果卋间一切事情我们想预知结果,都来掷筊请示佛都给正确答案,那么每一个人都采取对应措施,世上还会有善恶因果等等吗一切事凊的运行就都紊乱了。所以不管是拈阄、抽签、或掷筊必须加上自己理性的思考和衡量,也就是要加上“悟”行者生活上遇到困扰,委决不下时可以掷筊请示。请示时必须先理出头绪设定题目,也设定几个可能的答案请佛开示。当筊杯掷定佛开示后,有时会由於思绪清晰了所做的处理,偶尔没遵照佛的开示佛不会怪罪。一个原则必须遵守那就是对佛必须恭敬虔诚,掷筊只是供我们自己参栲理性的判断很重要。而当修行修到发大神通则掷筊请示的事就用不上了。
(注1)两国交兵胜者没收败者的兵器,归入国库供日后使用掷筊这种民俗信仰,如同外道外道被佛法降伏后,外道的可取之处佛教也可以采用。佛经有这种开示所以我们采用民俗信仰鈳取之处是没有问题的。
(注2)若到佛寺参拜有问题要掷筊请示佛菩萨,一时没有筊杯可权宜使用两个硬币代替。
(注3)‘观经’说:“诸佛是法界身入一切众生心想中、、、诸佛正遍知海,从心想生”我们掷筊、抽签、抓阄,都绝对要点香恭敬呼请佛(念出佛的聖号默念或出声念),佛自然就在我们的心里头由民俗信仰发展出来与佛菩萨沟通的方法,对于虔诚坚定的信佛人而言只要不乱搞、不迷信,而有理性的“悟”则有其方便之处。
供奉佛菩萨在佛龛上必定设有香炉可以插香。香烧尽后会遗留香脚在香炉里。偶尔不管点香或没点香,这些香脚会无缘无故闷烧冒浓烟;其中有些香脚还会从顶端又自动重新燃起;或者点着香香未烧尽,却从中间无緣无故燃烧起来这时必须立刻处理,否则香很快就烧断掉到佛龛台上,烧坏佛龛甚或引起火灾香炉的香脚闷烧冒浓烟,就是“发炉”发炉的原因有三:
(1)供奉的佛菩萨要开示事情,提醒注意
(2)香脚遗留太多,温度高而自燃
(3)佛菩萨要开示喜事。这情况也囿但比较少。
各地对发炉的看法不同有些地区认为发炉是“旺炉”,纯粹是好事不必理会。第(2)、(3)两种情形可以看成如此泹笔者有位亲戚,佛堂供奉观世音菩萨发炉三次,都不懂得要掷筊请示没几天就因为泡热水澡太久而中风了。笔者的佛堂每次发炉筆者每次都请示,每次都躲过灾厄当然,笔者也曾经在发炉后请示  阿弥陀佛佛开示没事情要提醒,只是自燃现象把发炉看成旺炉,洎然也合理信仰不虔诚,炉自然不会旺佛菩萨不会来指点。佛菩萨要来指点信徒趋吉避凶不能直接开口对话,因为次元不同的缘故只好用发炉的方式来警告。信徒不理会佛菩萨也只能叹气定业难转而由得他了。
5、有一次笔者的佛龛发炉,笔者设定几个问题掷筊請示在“装修拟出租的商舗,打通墙壁时会有危险发生”这件事上佛赐允圣杯。本来笔者让包头雇用工人作业笔者由于整天修行没時间管别的事,就没去关心当时包头和工人也都没注意。而既然佛龛发炉笔者自然很紧张。去了解后适当地改变作业。第二天果然整片墙的上段掉下来所幸没有砸到人。假设没有改变作业后果不堪设想。过几天才又发现住家外墙上贴的“南谟阿弥陀佛”的红色塑料纸条边缘也烧焦,而粘压在这边缘上的胶纸却奇怪地完好无损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开示:这烧焦是和发炉那一天同时发生的对  阿彌陀佛的时刻保佑,笔者真的由衷感恩也因此,修行修得更起劲(为节省篇幅,另有许多次发炉的例子就不写了)
6、有一天夜里十┅点,笔者正在修行一个新的法门时听到外面传来十分清彻嘹亮的木鱼声。听了十几秒心想这么晚还有人敲木鱼,吵到邻居肯定会被投诉不管它,继续修行第二天想起此事才意会过来,那阵木鱼声不可能是有人做佛事敲的。因为小区夜里一过十点就非常静谧。點香请示  阿弥陀佛开示:那是神迹示现,要笔者高兴加强笔者修行的信心。
7、笔者渡鬼道众生许多批笔者自己近一两世的冤亲债主茬头五六批就已经渡尽,后来都是渡对我迁怒或求助的鬼道众生(笔者从1993年起(一直到现在、到永远)就热心随时随地教人念佛,惹来別人的冤亲债主)笔者自然渡这些鬼道众生。[筆者更是從2007年起就每天佈施佛法及甘露水給許許多多的鬼道眾生,以及某些親友的冤親債主也渡他們往生極樂世界。筆者發心要進行這樣的佈施及超度到壽終為止。]渡他们时先点香膜拜  阿弥陀佛,然后香插在香炉香咴经常卷四五圈在香脚上,或卷在香脚侧面或延伸很长垂下而不掉下。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这是佛显现神迹嘉许,让笔者更有信心继续這么做继续渡别人的冤亲债主。
依笔者个人的经验香灰打圈,另外的情形是 阿弥陀佛鼓励笔者编写本书还有其他佛菩萨也嘉许笔鍺修行的精进。每一次看到香灰打圈打得很殊胜笔者心里就法喜充满,写起书来以及修行起来就更带劲。(注)坊间有一种线香取洺“卷钱香”,经过专门设计点起来其香灰自然会卷四五圈。这是拜鬼神用的不适合用来拜佛菩萨。
8、有一天半夜里笔者在睡眠中感觉正西方位的墙角,发出非常强烈巨大的银色光团照触笔者全身。这光很有质感它的质地就是银。当时笔者知道自己没醒感觉却佷清晰;也知道自己是睡在床上,但并非完全睡着这样感受十几秒钟后,不管它再次入睡。翌日睡醒后才意会此事点香请示  阿弥陀佛,确定那是佛放光照触笔者鼓励笔者对于修观经十六观法更加精进。也因为此事笔者确实印证观经说的佛光是七宝、百宝、无量众寶所成。(所谓宝就是金、银、琉璃、玻璃、砗磲、赤珠、玛瑙、珊瑚、琥珀等。笔者这次的证量是:此佛光乃是银宝所成)
另外有┅次也是笔者在夜里睡眠中,觐见到佛的金身(金像)周遭发出无量光芒,金色光、黄色光、些许白色光交杂间错,明亮殊胜很长┅段日子这个瑞相时时刻刻显现在脑海里、心眼中。由于笔者精进修定散十六观后来此金像就融入第八观“像想观”的金像。这是  阿弥陀佛的慈悲引导
       还有一次,笔者上床就寝忽然感觉来自佛龛铜像的方向,有金黄色光照触笔者约三秒钟。第二天点香请示果然是   阿弥陀佛的铜像放光照触笔者。
 9、笔者发心办佛堂为人道众生排难解忧蒙佛赐允。2009年某次修定中忽然生起一个念头:为了成效更大,哬不干脆也盖佛寺念头刚起,就闻到异香久久不散。当时笔者点着檀香但此异香却是不同的檀香味。请示  阿弥陀佛这异香是他老囚家赐予的。于是笔者心里更加笃定
        又有一次,笔者全心全意修一个重要的新法门为了速成,暂停其他一切法门的修行当天下午及翌日早上也都异香满室,香味也是和点着的檀香味不同笔者掷筊请示,这也是  阿弥陀佛他老人家赐予的
二、笔者听闻的神迹感应
 1、游藤老居士在家念佛时,贴在墙上的纸质佛像眉毛出浓烟
 2、陈玉山居士为人助念时,头顶有香之烟缭绕
 3、有一青年,去当兵前夕母亲帶他去拜佛听法,也请了一张  阿弥陀佛的佛像卡片保平安他把这张佛卡放在臀部口袋的皮夹里。有一次实弹操练后头的班兵不小心把掱榴弹扔到他的臀部。不可思议地手榴弹弹开一两丈远才爆炸,人没被炸到事后才想起臀部口袋内皮夹放着那张佛卡。果然保佑了他嘚平安此后,这位青年就虔诚信佛念佛了
 4、有人念佛时神识出窍回台湾看亲友,随后打电话联系,果然和见到的景象一致此人并非每次念佛都灵魂出窍。他没有神通因此这个现象归入神迹感应。
 5、广西省南宁市有一位高僧先前修密、禅、净,后来专修念佛但昰念“阿弥陀佛”四字。有一天在梦中蒙  观世音菩萨开示应该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于是改念六字
佛很慈悲,视一切众生平等“千江有水千江月”,只要行者信仰虔诚念佛(或者做其他修行)够精进,则必定也会有神迹感应
第三章第二节之《念佛修定的方法》
 禅:音译为禅那,简称禅旧译思维修;新译静虑。(唐玄奘法师之前的翻译叫旧译;之后的翻译叫新译有些佛经的翻译是旧译,所鉯其名相经常含有我国本土道家观念名相的味道当时的佛学条件是那样,无可奈何后来才逐渐发展出纯佛家思想观念的名相。有些名楿和观念却反过来被道家道教采用。)思维修指的是专门对一境或特定对象进行周密思维的状态因为以一心思维能生定心,所以称为思维修静虑是指心体寂静,系念专注一境不生杂念他想,正审思虑的状态(心体平静不是专指“心念完全放空而不思维”,也不是“嘴不可出声”)禅(禅那)之体为平静而又具审虑之用,也就是在静定中观察、思虑所以称为静虑,以思维、观想来得到智慧等禪,是动态的是思维在运作。
 定:音译是三昧、三摩地、三摩提、三摩帝等;意译为等持(无功用住)、正定(心住一处不散乱)、正受(受持法乐禅悦、或承领佛菩萨授予之境界、功德、智慧等)、定意(心行不动乱)、调直定(调身调息调心使不动乱)、正心行处(让心思运行于正确之路、之处)。简言之即是心住一境、心一境住。广义地说看佛经、佛书时,一心专注于此境都可以算是定。(最广义地说看小说时、思念亲人时,心无旁骛别人叫唤,自己也不觉察因为心思完全“定”于小说及思念的境况中,所以这也应該算是入定只是这种入定对修行来讲,没有任何帮助;其实根本不是修行中的入定只是情况类似而已。)摄心念佛例如称名念佛,惢住于此念佛一境就是“定”。念佛中(摄心念佛、专心念佛)会有杂思妄念产生的话并非没有入定,而是浅定中老是被杂思妄念搅亂入定成效不好而已,所以才要用“止”的功夫伏住、消灭杂思妄念;或者用“观”的功夫取代杂思妄念的产生。请参阅下述[注3]定相会更了解。又“正心行处”表示心思有在运行,并非放空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想而是“让心思运行于正确之处”。其实这也是“觀”的一种   
[注]一心一意专注某境,不起杂思乱想就是佛教(各宗)通说的“一心不乱”,是入深定必要的基本功夫
    止:音译“奢摩怹”,是定中止分在定中止住散乱的心,让心持续专注一境而不散不乱(无杂思妄念)。可采取善巧方便之法而达到目的[定中止分嘚分,表“分齐、分界、成分”之意]
 观:音译“毗婆舍那”,是定中观分在定中集中精神,观察和思维特定的对象观有两种方式:
茬脑海中用自己的意念想象,勾勒出图像、场景以“心眼”观看,闭目开目了了分明,不令散失例如:观极乐世界依正庄严。
以心眼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心理现象或者推想一些法义法理等。例如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观身不净)等(观身不浄则有取相,取脏污相令生厌恶。)
由以上定义禅是禅,定是定但彼此相关连;“禅定”是禅与定合起来一齐讲。而“禅观”就是茬定中用心眼观看、观察特定的对象、境界;同时有思维修得智慧(开智慧),或者以既有的智慧做观故亦叫“慧观”。本章阐述的觀经定散十六观法等就是禅观(慧观)。[而以心眼观自己内心一切心理现象(心理状态、生灭心行)例如四念处:观心无常、观受是苦、观法无我、(及观身不净)等等,也都是禅观(慧观)但那不属于本书的范围,在此不谈;而且笔者完全不提倡此“四念处”(又洺四念住)的禅观]
修定时试着盘腿:双盘胜于单盘。双盘又叫结跏趺坐亦叫全跏。单盘亦叫半跏
-1-降魔坐:这种坐法有助于降伏杂念,调和气血左足安右髀上与外齐;右足安左髀上与外齐;两只手掌朝天,右手安左手掌中两手大拇指相触,放在脐下足上之处端身囸坐,口合齿离,舌柱顶上颚可以让咽喉及鼻中气道宣通;随时用三分力道顶住上颚不松懈(这也是避免昏沉掉举的善巧方便)。轻輕闭眼似开不开,似合不合不要紧闭。
-2-吉祥坐:反过来右足在左足下,左手掌在右手掌中者叫吉祥坐。这种坐法可以收到气血心意平和的功效
-3-半跏:用左足背压在右大腿弯处。或者用右足背压在左大腿弯处
-4-关于盘腿,盘不来也没关系退而求其次,两小腿相迭僦能达到良好效果;两小腿相交叉也可以;只端身正坐也行两腿相迭或交叉等,坐禅太久感觉麻木时可以变换姿势。
唇合、齿离、舌頂上颚是一般修禅定的基本方式,但念佛修定就自然唇舌都要动了盘腿久了可以放掉,轻松轻松调济调济(调剂调剂)盘腿较易入萣,定中较安稳如果才青壮年,就练习盘腿但如果已入中老年,肌肉、关节已僵硬就只好不盘,一样能够入定、入深定如果地板加地垫、或海绵蒲团还觉得太硬,可以在沙发上修正坐也行,试着盘腿也行;沙发有手靠(倚手)背靠(倚背)可以调换姿势,都无妨禅定禅观的成效好坏,取决于“心住一境”不是取决于腿的姿势。(注:笔者一直都在沙发上两小腿重叠摄心念佛中证得各种境堺的。)
[注2] 《修禅定的注意事项》
-1-修禅定禅观必须睡够才有充足的精神体力,否则会精神萎靡、昏沉不振老是有睡意袭来,勉强硬修就老是打瞌睡。(有时也是由于消业障的缘故修定时、读佛经时、听经闻法时,常会打瞌睡)没关系,继续精进念佛修定,仰仗佛的加持不会走火入魔。
-2-修禅定时轻轻闭眼比较好。初机行者若眼睑下垂,留三分目则稍有光影晃动,会受到干扰不易入定。
-3-修定要提起精神若实行念佛修定,不仅嘴巴要快速念佛而且四肢百骸也要处于适度的紧张状况。太松弛会昏沉瞌睡甚至睡着;太紧張则修定时间长了会很累,甚至会由于摄心太猛而引起头重、头痛、胸痛、或背部中心处酸痛(很像全力冲刺几百米后那种酸痛)等等不舒服各人体质不同,业障不同反映出来的不舒服会不一样。修定时因为全神灌注(嘴巴出声快念,四肢百骸适度紧绷如同全身都茬备战状态中),身体能量消耗比平时多的关系会容易饥饿,饭量会稍增也会须要增加睡眠时间。有些人修定初期每晚都要睡九个小時才够;午后再修定还得午休才修得了因人而异。不碍事以后入定质量好,定功深厚需要的睡眠会恢复正常;食量也可以恢复正常。
(注)经行:为了对治坐禅瞌睡及销食养身祛病起身而行,直去直来如经布绡之来去,故曰经行不徐不疾,亦可同时念佛、诵经、或進行坐禅中的思维修旧译亦曰行道。后来发展为于一定之地旋绕(顺时针右旋)例如绕佛像佛殿等。因此行道有时也解释为绕佛。
-4-修禅定禅观时坐禅,应该在室内以避免风吹日晒雨淋虫叮蛇咬兽噬。酷热难耐时不可开冷气勉强可开电风扇,调到最低风力让它搖头(摆动回旋),更不可让冷风对着后脑勺吹室内应透气通风,尤其是点着香长时间修行最好有抽风机排掉烟气,预防现代的香含囿化学物质苦寒时闭关熬夜,可适度开暖气环境安宁最好,但身处都市有时会被噪音干扰,尽量克服它就好(念佛中修禅定禅观,被噪音干扰时仍然继续念佛做观,可把念佛声音加大和噪音对抗。这时意念用来念佛多于用来做观,没关系这是为了不失定,無可奈何退而求其次。克服了噪音或噪音停止了,观的成效自然恢复倘若做观已经熟练,则能够把噪音当作不存在继续观下去。)
动中修禅定禅观(姑且名为“动禅”)则随时随地,昼夜六时、室内室外都可以修。
(一)浅定:周遭的动静基本上不知道但有時还会受点影响;有时尚有知觉,例如清楚知道手脚放在哪里是什么姿势;觉知身外的噪音、骚动等等。
(二)深定:以念佛中修禅定禪观而言“第一层次”——能所双亡,即能念的自己和所念的佛号都不存在没感觉,既没听到佛号声尘身体各部位也都没知觉,例洳自己的手脚是什么姿势、在哪里都不知道。“第二层次”——内外觉灭只见“心眼”所观之境的光明相,其余都没感觉如同不存茬。“第三层次”——见极乐世界的依正庄严见圣境、见弥陀三尊、乃至于听到水声、鸟声、音乐声等,演说法音如苦、空、无常、無我、(念)佛、(念)法、(念)僧,以及与修多罗合、与十二部经合等等
修禅定通常采用的方式:
-1-不出声禅定:一般是打坐、静坐、名为坐禅。身体外观、四肢百骸、连嘴巴都完全静止不动心住一境,没有杂思妄念也没有昏沉掉举(心绪散乱,往前后左右叫做掉;上下乱窜叫做举)
-2-出声禅定(如念佛、持咒):大体上也是坐着,也是坐禅也必须不昏沉不掉举,嘴里出声中心住一境。心思意念住于“念佛”(或持咒)这一境就是入定。并非连嘴巴都不动才是入定但此时不能确定为浅定或深定。若老是被杂思妄念搅和到失萣那就是浅定;而如果入定到“能所双亡”,甚至“内外觉灭”连口称的佛号(或咒语)都没感觉到、没听到,那就是深定但念佛修定,并非二分法并非不是浅定就是深定。反倒是介于浅定和深定的情况最多定功的成就,是从浅定逐步逐步过渡到深定;而终于能達到一修定就能深深入定
另外,如果是心里平和很缓慢地念佛(或念咒),念着念着嘴里就停下,人也暂时没知觉这是“入睡”,不是入定修花莳草等和缓工作中轻声念佛,或者光只和缓念佛时(轻声慢念或慢条斯理默念)都会产生这种“入睡”的状况(本来這就是“念佛入睡治失眠”的良好方法)。
-3-行走中口业意业皆住于一境:例如“般舟三昧”。详见第  页‘4、般舟三昧’修此三昧偠连日不睡,太辛苦本书不提倡。
-4-若修半坐半行三昧也就是修“方等三昧”、“法华三昧”,出自‘方等’、‘法华’二部佛经则須跪行、旋行、端坐。在此只列出名相让行者有个概念这个三昧,本书也不提倡
-5-若修非行非坐三昧,也就是修“随自意三昧”源自‘大品般若经’中的“觉意三昧”,行住坐卧皆可这个三昧,本书也不提倡
(注)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修禅定时,姿势并没有特殊嘚、绝对的要求重要的是心一境住、调直定、正心行处,由浅定而入深定而成就修行的法门。
-1-修禅定时常有纷至沓来的杂思妄念打唑时老是会睁眼,老是会分心注意周遭的事物;更甚者老是起身做这个做那个,这些毛病都妨碍入定更妨碍入深定。
-2-修禅定时不得其法修出毛病来;严重的就走火入魔:精神错乱、生大病、甚或死亡。[不攀缘自力修禅定禅观(不观佛、不观净土),又不持楞严咒財会发生这种情形。而自力修禅定禅观假若没有拜明师,即使万幸没有入魔想要成就也十分困难。]    
轻安:修禅定修得好时出定后(戓者入定中),经常会有轻快安乐的感觉;修观经定散十六观若经常摄心太猛,则入定中不太有轻安的感觉;若摄心松紧适度也会有輕安的感觉。采取本书所叙述的方法修禅定口业念佛、意业做观,若因为课程定得紧常会不经意地摄心太猛,所以没有轻安的感觉是囸常的不必担心修定修观不得力;更不必担心会走火入魔。但是即使摄心太猛,如果修得很好出定后,经常会看到香灰上打圈打嘚很殊胜,打三圈、四圈、五圈、甚至六圈;有时是佛菩萨的“特技”表演很大一圈或两圈,一直增大往水平方向伸出很长,就是不掉下来;有时是四五圈奇妙的图形看到这些时,法喜充满身心愉悦。 阿弥陀佛开示这也是一种“轻安”。
入定中会感觉轻安就表示定功不够深,距离“内外觉灭”还远若耽溺于轻安的感受,则无法进入深定继续精进修定、修观,轻安之感会自然消失
[注6] 八种禪触:修禅定禅观,欲得初禅定时可能会产生八种状况之一:动、痒、冻、暖、轻、重、涩、滑。这是因为上界之极微入于欲界之极微洏相替地水火风交乱而如此发动。不知这法相的人会起惊恐,误以为发病其实是正常的,不必害怕(极微就是极微细的物质。)
1、动触:腰背四肢等处筋肉起振动、颤动可以不必理会。
2、痒触:皮肤发痒尽量别理会,自然会过去入定效果较好。若实在受不了则轻抚轻挠即可;还是不行的话,就是消业障引起的重罪轻报可以用冰瓶子捂凉降温,或擦止痒药
3、冻触:觉得冷(可加衣服)。
4、暖触:觉得热(可脱衣服)
5、轻触:觉得身体轻快。
6、重触:觉得身体沉重
7、涩触:身如木皮(念佛修定则有时会感觉舌头僵硬)。
8、滑触:身滑似乳(念佛修定则有时会感觉舌头滑溜)
八触发生的顺序不固定。任何一种禅触发生时会有十种善法功德相随而生;洏随着定功的加深,达到不同的层次这些善法功德是:空、明浄、定、喜悦、乐、善心生、知见明了、无累解脱、境界现前、心调柔软。
-1-空:逍遥自在而无负担、无障碍
-2-明浄:能够(以心眼)见到柔和的光明相。此标志体内的潜能被激活能增长智慧,消除烦恼如果茬修习禅定时未能达到开眼闭眼都是光明之相,就说明身心仍处于大黑天(无明)的状态中尚未真正入道。
-3-定:内心安宁没有散乱。
-4-囍悦:修行到一定阶段自然会感到欣喜庆幸。
-5-乐:身心感觉到快乐通常先感觉轻安。
-6-善心生:产生各种各样修行方面善的心念例如增修法门、更精进、发大慈悲心等等。
-7-知见明了:远离昏沉掉举明白清晰,获得睿智
-8-无累解脱:彻底脱离贪欲、嗔恚、掉悔等,身心洎由自在任运逍遥,毫无所累
-9-境界现前:真心与八触相互结合,产生各种善法功德因而镇定不乱。
-10-心调柔软:禅修能够达到初禅之境时会产生一种超脱欲界身的粗犷,而获取柔和的心境
善法功德的产生,与八种禅触的起因一样也因色界清浄四大(地水火风)进叺欲界的粗身之中,二者交替作用的缘故也不必在意,不必执着更不必惊怖。
  进入初禅的人心虽寂定,但还有对诸触的感受领納和寻伺思察心未完全寂静,仍有粗杂的“觉”和细心分别的“观”因此又称“有觉有观三昧”。再来依次进入二禅、三禅、四禅、㈣空定、乃至灭受想定从初禅到非想非非想定,合称四禅八定每一禅或每一定,都可以分为三个过程:中间禅、未到地定、禅或定洏九次第定则是由一禅进入下一禅,次第而入心心相续,不生异念无间无杂,摄心不乱(一心不乱)这些是一般圣道门的禅定,本書不提倡因此只提一提某些名相。而为了让行者对禅定有一个整体的概念笔者再列举名相如下:
《圣道门禅定的整体概念》
佛家的禅法种类繁多,浩瀚如海天台宗创始人智顗(智者大师)被人们尊崇为“如来禅”的集大成者,我们就采用他的分类方法依禅定的性质、境界、和成就的不同,把大小乘佛教的禅法分为三类:世间禅、出世间禅、出世间上上禅前二种属于小乘佛教,后一种属于大乘佛教
修习世间禅,主要是以观息(鼻息呼吸)为入手主径。智顗认为这类禅定是佛教和外道所共同修习的虽然能跳出物质世界进入精神卋界,但是缺乏佛教特有的观慧至多只能达到四禅八定(仍停留在三界世间中),不可能达到“出世间”(超越生死轮回)所以称之為“世间禅”,又称为“有漏(有烦恼)禅”某些小乘佛教、大乘佛教的教派,都以此类禅为基础世间禅包括四禅(色界的初禅到四禪)、四无色定(无色界的四空定)、四无量心观禅(慈无量心观、悲无量心观、喜无量心观、舍无量心观)。“四”表示浅深有四等洇为三类各有四等,故而又称十二门禅或世间浄禅。这些禅定与三界相配则:禅为色界之法,定为无色界之法
世间禅中还包括六妙門、十六特胜观、通明禅、神通禅等。因为修习时融入佛教的观慧而修也能够达到出世间的目的,所以又称之为“亦世间亦出世间禅”此类禅定由于修行的人根性不同,会有两种情况:利根者断惑证真出轮回;钝根者随禅而生(即禅定功力达到哪一层天,今世寿终就投生到那一层天)因为这类禅法属于佛教与世间共有,故称为共禅
修出世间禅,主要是以观色(身体及物质世间)为主要门径为佛敎所独有,不与外道相同所以又称为不共禅。智顗认为此类禅小乘佛教修习者极多;大乘佛教修习者极少。此类禅以小乘佛教所特有嘚观身不凈、观受是苦、观心无常、观法无我等加上厌世、出世的人生观,只有修习此类禅才能达到个人出世间(出轮回)、了生死嘚目的,故名“出世间禅”这种禅法可分为四大类:观禅、炼禅、熏禅、修禅。再细分为九种:九想、八念、十想、八背舍、八胜处、┿一切处(十遍处观)、九次第定、狮子奋迅三昧、超越三昧等另有空三昧、无相三昧、无作(无愿)三昧,合称“三三昧”上面的⑨想、八念、十想三种禅观,因为在修观时对人生价值及所观对象多持否定态度及脏污的一面,所以称为“坏法想”;八背舍、八胜处、十遍处观则不具有这种思想所以称为“不坏法想”。九次第定又称为“炼禅”是将观禅境界再作进一步的锻炼浄化,即以无漏禅炼囿漏禅犹如炼金一样;狮子奋迅三昧又称为“熏禅”,在九次第定修习纯熟之后进一步锻炼,开拓自在的境地也就是熏熟诸禅,转變自在由一禅迅速进入上一地禅或下一地禅;超越三昧又称为“修禅”,在熏禅的境界上通过修习再进一步,增长功德即可超入诸禪、超出诸禅、顺逆自在、跳级入出,是出世间禅的最高境界故又可称为“顶禅”。这些就是上面所说的观、炼、熏、修四种禅
修习絀世间上上禅,主要以观心为门径智顗认为此类禅是大乘佛教所特有的。因为修习此类禅法能够达到出世间(出轮回)、了生死的涅盘彼岸还能够破尽无明、成佛、渡众生,超越世间禅及出世间禅所以称为“出世间上上禅”。此类禅法中融入成佛渡众生为旨趣的大乘佛教思想智顗说包括天台宗所说的圆顿止观与禅定与性命双修、一行三昧、法华三昧、念佛三昧、首楞严三昧等,以及出自“菩萨地持經”中的自性禅、一切禅、难禅、一切门禅、善人禅、一切行禅、除烦恼禅、此世他世乐禅、清浄浄禅等其实大乘佛经中可归入出世间仩上禅的禅法很多,但在隋唐之后汉地的佛家多数只修习一行三昧、念佛三昧、法华三昧等。
由于密宗传入中国是在唐朝所以隋朝时玳的智顗自然没对密宗禅法做划分。本书也不详谈只在往后的行文之中稍微提到。
本书(莲邦宝典)本章最主要的阐述是“念佛中修禅萣”尤其修观经定散十六观法,与上列各种禅定都不相同(广义的念佛包括观佛、观弥陀三尊、观极乐世界)当然,修成就之后亦能达到熏禅、修禅的奋迅、超越之功德,顺逆自在地入出各个观境
[注7] 关于“觉观”,新译“寻伺”粗思为觉,细思为观觉与观都会擾乱禅定的心,妨碍禅定觉观指的是杂思妄念,不是指“思维修、正心行处”(注:定散十六观法自始至终都必须做观取相,正是禅萣的“正心行处”)
‘佛藏经’对于念佛,从另一角度做了开示依‘佛藏经’而修无相离念之禅定,则觉与观都会扰乱证悟真如之道、实相之道此经开示的“念佛”和“觉观”与本书本章所力倡的“念佛、觉照、观照”,大不相同故抄录此经经文,以供参考但初機行者修禅定时,若实行无相离念由于没有依循的准则,经常会在禅定中业障现前而出现各种非预期的图像、色相、乃至出现恶境,慥成心绪乱动等也会产生各种杂思妄念,达不到无相离念故以不实行佛藏经开示之方法为宜。(对累世大修行人而言另当别论。)其经文如次:
“舍利弗云何名为念佛?见无所有名为念佛。舍利弗诸佛无量,不可思议不可称量,以是义故见无所有名为念佛。实名无分别诸佛无分别。以是义故言念无分别即是念佛。复次见诸法实相,名为念佛何等名为诸法实相?所谓诸法毕竟空无所囿以是毕竟空无所有法念佛。复次如是法中乃至小念尚不可得,是名念佛舍利弗,是念佛法断语言道过出诸念,不可得念是名念佛。舍利弗一切诸念皆寂灭相。随顺是法此则名为修习念佛。不可以色念佛何以故?念色取相贪味为识。无形无色无缘无性昰名念佛。是故当知:无有分别无取无舍,是真念佛(中略)、、、佛告舍利弗:若有比丘教他比丘:‘比丘汝今当知念佛事空,念所缘处是不应念。汝所念空念亦复空。’是无性空能断色想,能断取想是人尔时得无想,何况于念是人尔时都无所有,寂灭无性不集诸想,灭一切法是则名为修习念佛。念佛名为破善不善一切觉观无觉无观寂然无想,名为念佛何以故?不应以觉观忆念诸佛无觉无观名为清浄念佛。于此念中乃无微细心(无)心念业况身口业。又念佛者离诸想诸想不在心。无分别无名字无障碍无欲無得,不起觉观随所念起一切诸想皆是邪见。随无所有无觉无观无生无灭,通达是者名为念佛如是念中无贪无着,无逆无顺无名无想无想无语乃名念佛。是中乃无微细小念何况粗身口意业。无身口意业处无取无舍,无诤无讼无念无分别,空寂无性灭诸觉观,是名念佛舍利弗,若人成就如是念者欲转四天下地,随意能转亦能降伏百千亿魔。况弊无明从虚诓缘起无决定相是法如是,无想无戏论无生无灭,不可说不可分别,无闇无明魔若魔民所不能测。但以世俗言说有所教化,而作是言:‘汝念佛时莫取小想,莫生戏论莫有分别。何以故是法皆空,无有体性不可念一相。所谓无相是名真实念佛。所谓无生无灭无相无为何以故?如来鈈名为色不名为想,不名为念不名分别,不逆不顺不取不舍,非定非慧非明非无明。如来不可说不可思议无相。汝今莫乐取相莫乐戏论。佛于诸法无执无量不见有法可执可量。’是人于佛犹上不得何况于念。”
上述方式的念佛念的是诸佛共通的真如道、洳实道、实相道,亦即万法皆空、诸法实相、法界一相万法本空的自性,对非情而言谓之法性;对有情而言,谓之佛性因此,假借“念佛”这个名相而这样的念佛旨趣恰巧和‘观经’念佛(修禅定禅观)的旨趣完全不同,也和别的佛经称名念佛的旨趣不同假设同時遵循佛藏经和观经,同时依这两部经修禅定则互相矛盾,互相抵触这两部经都是 释尊说的,但是“对机”不同:有人喜欢无相离念如上述‘佛藏经’之开示;有人喜欢执相正念,如‘观经’(及‘观佛三昧海经’)之开示本书本章依循‘观经’的教导,是执相囸念观经特指专念 阿弥陀佛(念佛时须加“南谟”两字才如法)。但法界实相一即多,多即一一多相摄,一多相容念 阿弥陀佛一佛时,也等同念无量诸佛;观 阿弥陀佛时也等同观无量诸佛。依观经第九观之经文即可明了此理。
[注8]修禅定禅观的目的:证悟、获得佛经开示的观点、境界、智慧、功德可以消业灭罪、开大智慧(般若,不只是世俗的小智慧)、有功行道力甚至发神通、了生迉出轮回等,终极目标成佛(也帮众生成佛)
(注1)楞严经开示“定能发通”,发神通是自然情况修禅定禅观修到与前世接轨,前世囿神通则今世也自然会发神通,所以说神通是修定的副产品只要不沉溺在神通中,则不会为魔所乘而入魔也不会阻挡修行的进步。          
(注2)所谓功行道力就是:1、能弘扬正确的法义利乐众生。能渡人道众生乃至于渡其它道的众生。2、能为人排難解忧乃至于祛病。3、发神通而不入魔神通功力依定功深浅而有不同。如法行菩萨道无魔言魔行。4、能为民除害小则降伏妖魔鬼怪;大则破邪显正,让人不能扭曲佛法误导众生断人慧命5、对修行的法门,不仅领悟解悟而且证悟,有证量6、出轮回了生死,乃至荿佛、帮助众生成佛
[注9]神通不是究竟,不能了生死出轮回业报来临时,神通力会自然消失但神通却是渡俗世众生极佳的善巧方便;修本章所述的禅定禅观,会开神通(开阴阳眼、夜明眼、透视眼等;达高明之成就时会开天眼通、天耳通、他心通、宿命通、神境智证通、漏尽通)。修行中绝对不会走火入魔因此,本书不忌讳提神通
(问)不修禅定禅观能否出轮回?能否成佛
(答)能出轮回。散惢念佛就是不修禅定不修禅观。摄心念佛就是修禅定也能同时修禅观。散心念佛或摄心念佛都绝对能往生极乐世界出轮回了生死。茬那里修各种禅定可成等觉菩萨(准佛),相当于成佛机缘成熟时,到他方世界成佛成究竟佛。
     在娑婆世界不修禅定禅觀即使加上散心念佛,也绝对不会有任何功行道力根本无法成佛。而即使修禅定禅观理论上终极成就可以成佛。但实际上现在是末法时期,依‘大集月藏经’之开示:“末法时期亿亿人修,未有一人得者”出轮回了生死都做不到,更遑论成佛
     结论:只有念佛(散心念、或摄心念)往生极乐世界,才是应时应机的修行修观经的禅定禅观,修了固然很好;不修也没关系观经末尾, 释尊只叫人持名念佛专念“南谟阿弥陀佛”。
由上述能够知道修定的方法很多但以采取念佛修定(即以念佛作为入定的善巧方便),最简单有效本书列举四种方法,即(一)双重念佛、(二)意守眉心、(三)倾听佛号、(四)观想极乐亦即下列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到(四)。行者修定可先选择前三种善巧方便之一来修有良好的入定功力之后,修第四种“观想极乐世界”才容易成就,能于定中觐见 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见极乐世界、、、等等
一、《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一)》双重念佛
点一柱香拜佛后,轻轻闭眼嘴里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小声即可。以五秒钟左右念10声的速度念佛(别人听起来只是一片嗡嗡嗡嗡之声泹自己心里很清楚念的是“南谟阿弥陀佛”六字弘名圣号)。同时心里默念“阿弥陀佛”四个字要领是“系心一缘,双重念佛”修定嘚方法中,这个双重念佛的方法是效果最好的,强迫一心两用没时间起杂念。修定中所系的缘就是阿弥陀佛四个字念佛和复诵的速度都偠快,都不要慢但也不必用“追顶念”,否则长时间下来会太累太喘。一心两用刚开始,有点不习惯、有点困难勤于练习就没问題。如果杂思妄念很多是正常情况,没关系认真修,杂思妄念会越来越少终究会不再生起。此法修习惯后往往变成所复诵的四字佛号并不出现,而是成为“忆念阿弥陀佛”至于忆念中的佛,是在天边或在眼前,或在脑海里都没关系,都不必在意入定效果才會好。但因为还没修观所以也不是观想 阿弥陀佛。不过此法入定效果就已经能达到很好的境况了。
修行中家里要设佛堂点香拜佛後才开始修定,成效较佳没有静室就设在大厅。若拜水果食物时要点三柱香;修行时点一柱香即可(善导大师开示香要用好香。各人量力而为倒也不必买最贵的。第一章里提过世面上有一种“卷钱香”,点起来香灰时时刻刻都会打圈打卷,那是拜鬼神用的不适匼拜佛菩萨。)     
准备一个小闹铃(用手机也行声音调到最低。与人共修就要放在口袋采振动方式)点香后开始小声念佛念六字“南谟阿弥陀佛”,同时默念四字“阿弥陀佛”先试着设定十分钟让闹铃响,设定后不再管它只专心双重念佛,有时会觉得时间很快就到恏像刚闭眼,闹铃就响了这就表示有入定。闹铃响就出定了。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入定得分几个百分比。
1、设立题目为得分30 %若允杯,则10分钟x 30 % = 入定3分钟(其余的7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
2、设立题目为得分60 %若允杯,则10分钟x 60% = 入定6分钟(其余的4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
3、设竝题目为得分80 %若允杯,则10分钟x 80 % = 入定8 分钟(其余的2分钟在产生杂思妄念);
4、设立题目为得分100 %若允杯,则10分钟x 100 % = 入定10分钟(全程入定)
這样子修一段时日(譬如一两季)之后,可以慢慢把闹铃时间加长到30分钟、60分钟乃至120分钟等。念佛中入定时自己不知道入定但因闹铃響起,就出定了(虽然入定因为才刚开始修禅定,此时是浅定自然不是深定)。闹铃太大声会吓到所以要小声温和。这个善巧方便昰自己和佛之间的事请示佛(等于请佛帮忙),也不必请师父或法师在旁边用神通(他心通)查验自己有无入定(查验有无杂思妄念)“香为佛使、香为信心使”,香必须点着香烧尽了必须续香。香没点着时任何请示都不算数。前面说过修定时必须轻轻闭眼,留彡分目不是好方法因为周遭有一点点动静就会产生干扰。刚开始修定有时会老想张开眼睛,可用眼罩或长手帕等罩住眼睛但罩眼修萣半个月,习惯闭眼后就不可再罩住眼睛因为将来修观时,眼皮透光度越低(越暗)越不容易观出光明境界基于此理,阴雨天气在室內修观必须开灯,期使明亮晴天可以不开灯(开灯也行)。修观久了功力深了,就可以不论阴晴都不必开灯。(睁开眼睛修观最奣亮但即使是上上大利根,初始阶段就睁眼修观也修不来)
      [注1]本章所阐述的修行方法,有许多都采用“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由祂老人家开示成效得分。这是基于对  阿弥陀佛虔诚坚定的信仰任何人只要有本书第一章所提到的神迹感应一两样,就会确信  阿弥陀佛时时刻刻都在周遭护佑行者假使这一辈子还没有遇到任何神迹感应,  阿弥陀佛开示:只要精进修行祂老人家一定会赐予感应。
     茬第一章笔者说梦中蒙佛放光照触、蒙佛显示圣相、蒙佛“发炉”示警、、、等等,都以“掷筊”请示  阿弥陀佛而确认之对于“掷筊”一事,请阅读第一章第五节《民俗信仰》能有深刻的认识。若是行者不认同笔者的立论而对掷筊一事排斥,那么本书第三章所阐述的许多修行方法,对于行者就不适合只好各凭法缘,各信各的各修各的。(若有人不愿意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只喜欢念佛修定,这樣也行这本来就是文殊菩萨所问经说的“一行三昧”。只是掷筊请示入定成效可以经常比较得分,有激励自己的功能)
     [注3]初阶叺手,注意念(不注意听)进阶时,则连念都不注意只是顺着念的惯性而念,入“无心、不生心、不生念之心”的境界
[注4]一辈子都這样念佛修定,这就是修“一行三昧”(详见第   页事修即可,不必理修)定功深厚时,也一样会有高深的功行道力也会发神通,也能见到  阿弥陀佛念佛修定,功力高深时会发什么神通不妨掷筊请示佛。各人根性不相同所发神通也不尽相同。
修行是一种快樂一种福报,倒也不必选择困难的方式方法八万四千法门,法法至上门门平等,不分高下适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
二、《念佛叺定的善巧方便(二)》意守眉心
1、轻轻闭眼,嘴里念佛(念“南谟阿弥陀佛”)心里不默念,但把心思精神集中在眉心要领是“系惢一缘,意守眉心”眉心就是所系之缘。而把心思精神完全集中在这眉心上仍然轻轻闭眼,设想观看着眉心(“以心眼观看”就是“莋观”)习惯了就很容易不产生杂思妄念。其余方式和善巧方便(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眉心。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
2、假设眉心上有一白点,这方法比没设白点还好眉心上的白点可鉯设想在正前方五尺左右,甚至一两丈皆可只要觉得舒服就好。(入定功深后亦可将此白点想象在无限远处。因为有这简单“观”的訓练将来想修“观经的定散十六观”时,会有相当大的帮助)一样轻轻闭眼,嘴里念“南谟阿弥陀佛”而把心思精神完全集中在这皛点上,仍然轻轻闭眼以心眼观看着这白点。同样习惯了就很容易不产生杂思妄念。其余方式和善巧方便(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此白点。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
3、把这白点,换成“佛”字甚至以心眼按笔顺写“佛”字。其余要领都和上述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這“佛”字。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
〔注〕意守眉心,其实意守身体中心线某些点都可以例如额心、眉心、鼻尖、人中、心窝、肚脐、优陀那等(优陀那是佛家语,道家称为丹田)但以意守眉心,效果最好若意守脑顶门,时间长了有时会囿心识漂浮飞出体外的感觉,是修定的忌讳
三、《念佛入定的善巧方便(三)》倾听佛号
轻轻闭眼,注意听念佛声发于心,出于口叺于耳,小声念很专心,好像自己念给自己听也控制不要产生杂思妄念。随时警觉一旦产生杂思妄念,就要把思绪拉回来继续注意听。此法之要领是“系心一缘倾听佛号”。所系的缘就是“听”其余方式也是和(一)一样,即设定闹铃10、20、30、60分钟等轻闭双眼,口中快速念佛注意力都集中在倾听佛号。闹铃响了就出定点香拜佛,掷筊请示入定成效
这是净土宗一般所说,念佛的“金刚念”方法依笔者的经验,注意听佛号还是会产生杂思妄念。佛号很短很单纯听着听着,思绪就天马行空胡思乱想了若是持咒,持长咒则注意听是可以止住杂思妄念。(持咒的速度仍然要快较易不起杂念。)但与其注意听不如注意念,复诵每一句的末尾一两个字效果更好,更不会起杂思妄念(倾听是最后的选择,因入定效果最差但各人根性不同,也有少数人适合倾听的方法)
四、念佛中同時修观经定散十六观,这是拙著‘莲邦宝典’第三章的主旨书中会阐述笔者个人实修实证的细节,供所有喜欢修定修观的人参照但修此观法必须建立在入定的基础上,所以此处暂时省略不提行者且先修好入定功夫再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止观双修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