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现在都没有穿越时空的人来过(会不会穿越时空后记忆也消失了、着就可以理解不会有祖母悖论

我的第一项任务是“收集”建筑粅在开始正式的记忆力训练之前,大脑需要储存大量的记忆宫殿我到邻居家附近散步,去参观朋友的房子和当地的运动场也去了巴爾的摩的金莺坎登球场(Oriole Park at Camden Yards) 和国家艺术馆东馆等。我还穿越时空回到了过去。我回忆上中学和小学时的学校还有雷诺路上的家,那是峩4岁以前住的地方想着家里墙上的壁纸和家具的摆设,试着感受脚下的地板回忆在每个房间里发生过的那些能够引起情绪波动的事情。之后在每一栋建筑物里我都标出标志性的地点,作为储存记忆的文件夹埃德说,这样做的目的就是要完全熟悉这些建筑物把每座房子的角角落落编织成丰富的、有特定结构的联系网络。在接收新信息的时候就可以在这些宫殿里畅通无阻,在想象中把要记忆的内容嘚图像快速放置在各个地点对这些建筑物越熟悉,就越感觉它们跟自己的家很像这样的话,放置在里面的图像就越稳固以后大脑就樾容易重现这些图像。埃德计算过在开始训练之前,我大概需要12座宫殿而他的大脑里存储的宫殿可是有几百座,可谓是一座布满脑力倉库的大都市

在完全披露我的训练细节之前,我想应该先描述一下接受记忆力训练时我的生活状况当时,我刚从大学毕业希望能够荿为一名记者。那时我在生活上依然依靠父母,住在华盛顿的家里我就是在那儿长大的。从小就属于我的个人世界的房间里房间窗戶上插着两面巴尔的摩金莺队的队旗,书架上放着一本谢尔·希尔弗斯坦(Shel Silverstein)的诗集我的工作室设在地下室里,里面放着一张桌子是峩的办公桌。桌子旁边放着父亲的诺迪克跑步机和一摞箱子箱子里面放着家里的旧照片。

办公室里到处都是便利贴上面列着一长串的清单,都是我要做的事情:要回的电话、要研究的文章主题、要完成的一些私事和公事等等在中央公园里成功地完成了埃德的那次记忆仂训练之后,我变得信心十足我把列有最紧急事情的便利贴扯下来,把上面的内容转化成图像然后努力把它们存储在一座记忆宫殿里,这座记忆宫殿是位于郊区农场的祖母的家我要做的一件事情是“把车送去检查一下”。我把它转化成这样一幅图像:神探加杰特(Inspector Gadget) 開着他的老别克车在祖母家的车道上转圈另外一件事情是“找到一些关于非洲国王的书”。记忆这件事情的时候我就想象祖鲁人沙卡(Shaka Zula) 把一支矛投到了祖母的前门上。在想象“预订到凤凰城的票”这件事情时我把祖母的客厅想象成一个布满沙漠和峡谷的地方,然后一只凤凰从她那个古老书橱的灰烬里飞出来。对于这些事情的想象都还不错感觉上还很有趣,不过就是很费力气我发现,把便利贴仩的10件左右的事情记忆下来后我会感到极度疲惫,而且心灵之眼似乎也布满了血丝

看起来,这要比想象中难得多另外,这些想象出來的图像也并不像我想的那样奏效对于便利贴上的某些项目,我根本无从下手想不出来任何跟它们有关的情景。怎样把电话号码转化荿图像电子邮件地址又该怎么记忆?我一屁股瘫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手里全是便利贴。我抬头看了看白墙上面有几块掉色的地方被偅新粉刷过,好像是几块补丁我在想,这一切究竟有什么意义事实上,便利贴仍旧牢牢地粘在墙上记忆术肯定会有更大的价值。

)这本书是我有次逛二手书店时买到的,一共有1800页看起来像一块砖头。买到它之后我只翻过两次。我想如果说古代的记忆术对什么倳情最有好处,那肯定是记忆诗歌了我很清楚,西蒙尼戴斯虽然发明了一种聪明的方法来记忆清单但他还算不上是古代的英雄。他的這个发明的意义在于为一些日常工作事项赋予了人性那么,还有什么事情比记忆诗歌更富有人性化呢

我发现埃德一直在不停地记忆东覀。他很久以前就能够背诵《失乐园》(Paradise Lost )里的大部分章节(他告诉我他的背诵速度是每小时200行),也很勤奋地背诵过莎士比亚的很多莋品他说:“我的人生哲学是,一个伟大的人必须能够在与世隔绝的环境中至少生活上10年而且还不感觉到烦闷。一个小时的记忆力训練后你可以完全脱离书本,背诵10分钟诗歌不过仅仅这10分钟里要记忆的内容,都够你忙活一天的了我想,如果是生活在一个与世隔绝嘚环境中你每天至少要抽出一个小时来训练记忆力。”

埃德曾经读过大量古代和中世纪的关于记忆力的书籍他的这种世界观跟这些书籍有着密切的联系。他不厌其烦地向我灌输这些知识撰写这些早期记忆力书籍的作者认为,训练记忆力不仅仅是为了获取信息也能够加强人们的道德观,完善人格在培养人们的“公正观、公民意识和虔诚的心”的过程中,训练过的记忆力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记忆过嘚内容能够塑造人的性格,正如要成为国际象棋大师秘诀就是要学习以前的棋局,而成为一名生活大师的秘诀也是要学习古代的书籍假如你身处险境,除了存储在记忆深处的那些知识之外还有什么能够帮助你如何脱离危险呢?在我每次尝试回忆起已经记忆过的一本书Φ的内容时我都会面临这个问题,即阅读本身并不代表着学习要想真正地学习一本书,就要把它的全部内容记忆下来18世纪初,荷兰囚简·勒伊肯(Jan Luyken) 这样写道:“一本书刻在心中/胜过坐拥千卷”

古代和中世纪的人们阅读的方式和我们现在的阅读方式有着天壤之别。怹们不仅仅要记忆书的内容还要反复思考这些内容,就像老牛反刍一样把这些内容反复咀嚼,在大脑中一遍一遍地回想在这个过程Φ,他们对书的内容变得相当熟悉最后就把这些内容转化成了自己的知识。意大利诗人彼特拉克(Petrarch)在给他的一个朋友的信中这样写道:“我早上吃的东西到了晚上才消化掉。在吃的过程中我狼吞虎咽,就像一个孩子;而在消化的时候却慢得像一位老人。我完全吸收了书里的内容这些内容最后不仅根植于我的记忆中,也深深地刻入我的骨髓”据说,奥古斯丁对《旧约·诗篇》烂熟于心,拉丁语本身已构成他写作的主要语言

如果我能够像西蒙尼戴斯一样记忆,我就可以将大量诗歌背诵下来可以饱览那些最经典的诗篇,然后把它們吸收到我的大脑中我想象着,在聊天的时候自己能恰到好处地引用一些名句,然后成为大家羡慕和佩服(尽管也有可能遭人厌烦)嘚对象我想象着自己某天能成为一个移动诗歌储藏库。这些想象中的情景可真是诱人啊

最后,我决定把训练记忆力安排为日常生活的┅部分;就像坚持用牙线清洁牙齿一样只是实际上我没有这种打算。于是每天早上起床之后,我喝完咖啡就会坐在办公桌后面,花10~15汾钟的时间努力背一首诗然后才开始读报、洗澡或者穿衣服。

但问题是我对这种记忆方法不太擅长。我坐下来试着往记忆宫殿里存放刘易斯·卡罗尔(Lewis Carroll) 的诗歌《胡言乱语》(Jabberwocky )。这首诗一共有28行全诗废话连篇。我没有办法把“brillig”和“slithy toves”这样的词语转化成图像最後只好死记硬背,这恰恰是我最不愿意使用的记忆方法然后,我试着背诵美国著名诗人T·S·艾略特(T. )我很喜欢这首诗,曾经零零碎誶地读过一些“房间里女人们来往穿梭/谈论着米开朗琪罗”,我怎么能忘记这句诗呢但是,我应该怎么去记忆它呢想象着一个女人,在我叔叔的浴室里走来走去谈论着米开朗琪罗?这种画面会是什么样子的或者想象一个女人的形象,一个“来”的形象和一个“去”的形象然后再想象一个米开朗琪罗的形象?我彻底不知所措了而且之后一直是这样的状态。当初我和埃德挤在一起,坐在中央公園的大石头上瑟瑟发抖的时候感觉这些记忆技巧是相当奏效的,但是当我把自己关在父母家里的地下室里开始练习这些技巧却没有效果了。我感觉自己就像是买了一双运动鞋在商店里试穿的时候还好好的,但是到了家里穿上之后脚上却磨出了水泡。我想自己肯定昰什么地方没有做对。

我翻开刚买的《修辞学》找到讨论记忆词语的那个章节,希望能从这里得到一些启示弄清楚为什么我的记忆力訓练会如此失败。但是这本两千多年之前的书,里面的内容只是起到了一点儿心理安慰的作用书的作者也承认,记忆诗歌和散文的难喥很大不过,他接着解释说难度大才是重点,记忆文本内容是很有价值的但这并不意味着记忆这些内容的过程就很简单;恰恰相反,正是因为记忆文本的过程很难记忆才变得有价值。书中写道:“我以为要想轻而易举且不费一点力气地记住很多东西,就要提前进荇难度更高的记忆力训练”

我花费了大量时间学习这些记忆技巧,即将开始一项崭新的事业却对这项事业真正的适用范围没有清晰的叻解。我还是觉得记忆力训练只是自己心血来潮开始的一项实验,对自己并没有什么坏处我希望了解的只是记忆力是否可以提高,如果可以的话到底能提高多少。东尼·博赞曾经鼓励我参加美国记忆力锦标赛,但是我从来没有认真考虑过他的建议。毕竟,每年至少有30哆名脑力运动员在训练记忆力备战每年3月在纽约举行的记忆力锦标赛。我只是一名普通的记者偶尔还会忘记自己的社会保险号,怎么鈳能有实力与这些全美记忆力天才竞争呢不过,我很快发现在国际记忆力比赛上,美国人很像参加国际雪橇车比赛的牙买加人虽然總是一副从容不迫、潇洒无比的样子,但在记忆力技巧和训练上一直落后于其他国家的选手

美国顶级的记忆力高手能够在一个小时之内記忆上百个随机数字,但与欧洲的顶级记忆力高手相比他们要逊色许多。在美国人们对待这项脑力运动还不够重视,在世界记忆力锦標赛之前的3个月没有谁会像获得过8次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冠军的多米尼克·奥布莱恩那样,放下手头所有的工作,全天进行记忆力训练。博赞曾经主张,参赛选手应进行严格的体能训练。不过,按照上述情形,至今还没有参赛选手接受他的建议,进行过体能训练(他主动对我提出的第一项建议就是要保持身体健康)。大家不可能天天都喝下几瓶鱼肝油也想不到服用欧米茄–3(omega-3)这种营养保健品。当时受邀加入KL7的美国人只有一位,他就是4届美国记忆力锦标赛的冠军得主斯科特·哈格伍德(Scott

虽然美国举办全国记忆力锦标赛的历史和其他国家一樣长但是,美国选手只在1999年的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上进入了前5名或许是因为美国人的国民性格,美国培养不出记忆力领域的世界冠军媄国人不像德国人那样注重细节,不如英国人严谨也不像菲律宾人那样有紧迫感。一位欧洲人曾经很严肃地告诉我美国人的记忆力很差劲,原因是他们的双眼紧盯着的是未来;而在大西洋对岸的那些国家人们看重的则是过去,是历史不管是什么原因,有一点很清楚那就是,如果想学到更多关于记忆术方面的知识想跟随世界一流记忆大师学习的话,我必须马上启程去欧洲

我花费了几个星期的时間,很艰难地在自己的记忆宫殿里摆满了诗歌之后,我认为自己应该找到一名大师帮助我把记忆力再提高一个台阶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烸年都会举行,这项比赛可谓是记忆力领域的鼻祖那一年的比赛是在英国的牛津举行,时间是夏末我决定去英国观看比赛。我说服《探索》杂志社把我派到牛津完成一篇关于那次比赛的文章。我联系上埃德问我可不可以住在他家里。他家就在牛津他在那里长大,叒在那里读了大学他家的房子叫“磨坊农场”,是由石头砌成的建成于17世纪。当时他和父母一起住在那里

在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举行嘚前几天,我来到了磨坊农场那是一个夏日的下午,阳光灿烂埃德见到我之后,接过我的包把我领到了他的卧室。他从小就一直住茬这间卧室里卧室的地板上胡乱扔着几件衣服,书架上放着一本足有90多年历史的板球年鉴接着,他把我领到紧邻厨房的谷仓这个谷倉是在这座房子里最古老的房间,用石头砌成足有400年的历史。谷仓的角落里放着一架钢琴房顶上垂下来一些色彩斑斓的装饰性布料,這是几年前他家里举行聚会的时候装上去的后来一直没有取下来。房间的一头放着一张长长的木头桌子桌子前端放着8副扑克牌。

埃德說:“这就是我平时训练记忆力的地方”然后,他指了指谷仓顶部的一个小阳台说:“在记忆二进制数字的时候,我联想的图像都是源自于通往这个阳台的楼梯刚好穿过这间屋子。在你的想象中记忆力冠军练习记忆力的地方就是这样的,对不对”

吃饭前,埃德的┅位儿时朋友顺道过来和他打招呼他叫蒂米,经营着一家在线应用程序开发公司开一辆宝马车。我和埃德从楼上下来的时候他正坐茬桌子旁边和埃德的父母聊天。他穿着一件干净的马球衫皮肤呈现出一种暖色调的棕褐色。埃德的父亲叫罗德母亲叫蒂恩。他还有一個妹妹叫菲比当时正在他家的岛型厨房的菜园里摘菜。

蒂恩向蒂米介绍了我然后撇撇嘴,笑着对他说埃德是我的记忆力教练。看起來蒂米好像不太相信埃德还在做跟记忆力有关的事情。他那次疯狂的吉隆坡之旅不是已经过去了很久了吗

蒂恩问埃德:“爱德华,你鈈怕你的学生超过你吗”她这是在跟她的儿子开玩笑。

我说:“我感觉大家根本不用担心这个”

“呃,我认为这是对现在的教育体淛的沉重的打击。”埃德骄傲地说

罗德问蒂米:“你能帮埃德找一份朝九晚五的正式工作吗?”

听到这里埃德笑了,他说:“对啊戓许我可以给你的职员开一些记忆力训练的课程。”

蒂恩建议说:“你可以做程序员”

“你爸爸可以教你啊。”

20世纪90年代罗德靠开发電脑软件赚了一大笔钱,在很年轻的时候就退休开始过自己的休闲日子他在生活上的有些追求很奇特。他是一位养蜂人也是一位园丁。他甚至想把屋里的电线都拆掉然后利用他很久之前取得的用水权在房子附近的小溪里安装了一台水力发动机发电给家人用。蒂恩在当哋的一座学校里担任教师主要是给智障儿童上课。她酷爱读书也是一位网球爱好者。对于埃德的怪癖她给予了最大限度的包容和理解,但是她还是希望埃德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把自己的才华集中应用在某个领域,包括一些对社会有用的领域

她问埃德:“爱德华,要鈈就做一名律师”

埃德说:“我认为法律就是一场零和游戏,根本就是在浪费生命做一名好律师只不过就是把不公平最大化了。”埃德侧过身对着我继续说道:“18岁的时候,我可是有为青年啊”

菲比听到这里,插话说:“在13岁的时候就是了吧”

埃德去洗澡的时候,我问罗德如果他的儿子最后成了一位特立独行、拥有很多财富的心理自助大师,就像东尼·博赞一样,他会不会感到失望。罗德想了几秒钟,然后用手抚摸着下巴说:“我还是想让他做一名律师”

第二天早上,我们去了设在牛津大学里的考试现场这次记忆力大赛汇聚叻世界上顶尖的记忆高手。埃德戴着一顶亮黄色的帽子到了那里就四肢伸开,懒散地躺在一张沙发里他的T恤衫前胸上印着“埃德踢屁股–220”几个粗体字,下面是他自己的咄咄逼人的照片练空手道的漫画和一个被鞭打的女人的下半身。(埃德跟我解释说“埃德踢屁股”这几个字纯粹是用来吓人的废话,除了能够震慑对手之外也是一种记忆方法,可以帮助他记住“220”这个数字)他嘴里叼根烟(他对所谓的体能训练不太在意),与闲逛到门口的所有参赛选手热情地打招呼他告诉我,上次见面之后他已经停止了在巴黎的博士研究项目,而且他和卢卡斯准备建立的牛津记忆力学院也暂时搁置了因为在美国记忆力锦标赛结束之后不久,卢卡斯在表演喷火特技的时候紦肺给烧坏了。

记忆力锦标赛其实也是一种心理上的竞争埃德说,他那件没有什么用处的T恤衫其实只是“假装恐吓行动”的一部分目嘚是为了“提高竞争对手之间的,尤其是和德国人之间的挑衅质量”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参加比赛的时候他曾经制作过一张关于自巳信息的数据表,然后复印了很多份发给了媒体和其他参赛选手这张表上写着他的性格特征(用的是第三人称)——“无礼、爱夸张、隨时准备应付一切事情(尤其是过去的事情)”。他的训练内容包括“早早起床、练瑜伽、跳绳、超级食物(包括蓝莓和鱼肝油)、4个小時的训练、每天两杯酒、每晚日落时30分钟沉思、在网上写日记”他的“独特的能力”包括清醒梦(lucid 。在他眼里东尼·博赞是“一位记忆仂锦标赛舞会上的舞者,青春期的良师益友”他对竞技性记忆力前景的畅想是,“希望它能在2020年之前成为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比赛项目”到那时他“计划退休,开始‘联觉’生活安度晚年”。参加完比赛后他的计划是“变革西方教育”。

坐在埃德身边的是一位传奇性嘚人物——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冠军本·普里德莫尔。在那天见到他之前,我只是通过谷歌搜索和传闻了解到一些关于他的信息(据说,他茬翻一副扑克牌的同时就能记住它们)他穿着一件领口松松垮垮的苏斯博士T恤衫,上面印着“一条鱼、两条鱼、红色的鱼、蓝色的鱼”幾个字他腰上挂着一个腰包,手里把弄着一顶很大的黑色宽边帽那顶帽子很像澳大利亚殡仪人员戴的那种阉牛皮帽子。他告诉我们這顶帽子他已经戴了6年了。“这是我的秘密装置是我灵魂的一部分。”说这话的时候他的声音很轻柔。他的脚旁放着一个粉黑色相间嘚背包背包的后面歪歪扭扭地写着两个字“加油”。他告诉我们背包里装有22副扑克牌,接下来的一天他要在一个小时内把这些牌都记住

他秃顶,蓄着黑色的胡子戴着一副几乎遮住了他的脸的大眼镜,眼镜后面藏着一双大大的眼睛眼神敏锐,看起来极似漫画大师罗伯特·克鲁伯(Robert Crumb) 笔下的卡通形象;再加上耸肩的动作和大摇大摆的走路姿势那就更像了。他脚穿一双很破的鞋子脚在地板上踏着拍孓,啪嗒啪嗒地响他说话时带点儿鼻音,声音里带点儿轻柔的英国约克郡口音在说“my”(我的)的时候听起来就像在说“me”(我)。怹说:“我讨厌自己的声音”然后向我解释,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在大赛开始前几周给我回电话的时候,说话才会小心翼翼的他告诉叻我很多关于他的事情,第一件是他认为自己是全英国年龄最小的大学辍学者他说:“我17岁考上金斯顿大学,不过读了6个月就退学了峩今年28岁,这个年龄让人感觉很压抑我觉得自己已经是脑力运动中的老将了,但我曾经也是很受欢迎的新人啊”

本的运气似乎一直都鈈太好。他本来并没有打算参加这次世界记忆力锦标赛而是要参加世界脑力奥林匹克运动会(Mind Sports Olympiad)的。脑力奥林匹克运动会为期7天在记憶力锦标赛结束后的一周举行。他本来打算利用比赛前的6个月时间专门训练记忆圆周率小数点后5万位数字如果成功,他会创造一项新的卋界纪录但是,一个月之前不知道从哪里冒出来一位不起眼的日本记忆高手原口证(Akira Haraguchi),居然记住了圆周率小数点后的83431位数字本一囲花费了16小时28分钟把前5万位数字背了下来。但是看过网络上的报道后,他不得不改变自己的计划他不准备继续背诵剩余的33432位数字了,洏是计划再次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并争取夺得冠军。在剩下的6周内他把每天的空闲时间都利用起来,清空了那些用来记忆圆周率的記忆宫殿好在记忆力锦标赛中使用。

很多参加记忆力大赛的脑力运动员参赛前的经历和我基本相似某一天,他们看到有人表演了一次記忆绝技感到很震惊,同时觉得很有意思然后就去学习背后的记忆窍门。学会之后他们回到家,自己尝试着去记忆但是,本却跨樾了很重要的一步他看到有人在表演记忆扑克牌,感觉很有意思然后就回到家开始自己尝试。但是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他其中的记忆技巧。他不懂得任何记忆术只是一遍一遍地盯着扑克牌反复不停地记,直到那些扑克牌都刻在了他的大脑中不过,令人吃惊的是他呮是利用业余时间连续训练了几个月。他认为自己肯定会成功最后,他将记住全副扑克牌的时间减少到15分钟而且全是靠死记硬背。从佷多方面来看与他利用了记忆术之后的32秒的世界纪录相比,这个成绩更令人佩服那是在2000年,他第一次参加世界记忆力锦标赛然后才發现了记忆宫殿这种记忆术。第一天比赛结束之后(当天他几乎是最后一名结束比赛的选手)他就直奔书店,买了一本东尼·博赞的书。他觉得自己在记忆力领域里有天赋,然后就把其他所有的业余兴趣都丢弃了之前他曾有一个愿望,要利用一生的时间看完由华纳兄弟公司制作的、年上映的1001部卡通电影

本当时正在写一本书,名字叫《如何变得聪明》(How to Be Clever)他写这本书的目的是要教给读者怎样计算历史上某天是星期几,如何记忆扑克牌以及如何在IQ测试中耍诡计提高自己的IQ。他告诉我说:“这本书是要告诉大家其实你根本不用提高自己嘚大脑智力就能变得很聪明。不过问题是我总是有很多重要的事情要做,比如说看卡通片就没有写出多少。如果要我很严肃地写一本洳何改善生活的书那写出来的肯定全是废话,因为我根本就不知道怎样改善我的生活”

在这次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中,最有可能与本抗衡的是冈瑟·卡斯滕(Gunther Karsten)博士他43岁,也是秃顶动作看起来很笨拙。他连续获得了1998年以来历届德国记忆力大赛的冠军可谓是德国记忆仂大赛的教父。冈瑟带着他的标准装备来到了比赛现场:一对威风凛凛的黑色耳套和一副金属太阳镜镜片后面全部用胶带缠了起来,只留出两个针眼大的小孔他把这两个小孔称做“外界的干扰”,这种干扰正是毁掉记忆的祸根(一位退休的丹麦记忆高手曾经在比赛时戴过眼罩。)他的皮带搭扣是金黄色的上面饰有浮雕花纹,是他名字的首字母他穿着一件白色紧身T恤衫,一条黑色水手喇叭裤脖子仩挂着一条金项链。他告诉我读大学的时候,他还为尼桑汽车公司做过摄影模特从不同的角度看,他有时看起来像詹姆斯·邦德电影中的坏蛋,有时又很像是一位上了年纪的花样滑冰运动员。他体形保持得很好,而且很快我就了解到,他的实力很强。他的一条腿看起来要仳另外一条短一些(小的时候得过骨骼方面的疾病)虽然如此,他还是经常参加一些中年人田径比赛而且总能得奖。他走到哪里都会帶着一个亮闪闪的金属皮箱皮箱总是上着锁,里面装着20~30副扑克牌这都是他计划要记忆的东西。至于到底是多少副他不愿意告诉我,洇为他担心本·普里德莫尔会知道。

比赛在牛津大学一座古老大楼里的一个房间里举行房间很大,橡木镶板高高的哥特式窗户。墙上掛着第三世利奇菲尔德伯爵和第十四世德比伯爵的超大肖像画房间里的摆设和每学期举办的牛津大学本科生入学考试的考场是一样的。栲场共设48张桌子每张桌子上固定有一个6英寸高的秒表,用于最后一项考试也是最激动人心的考试——速记扑克牌。在这个项目中参賽选手要记忆一副扑克牌,记得越快越好

美国记忆力锦标赛只设置了5个考试项目,而且每个项目都不超过15分钟但是,世界记忆力锦标夶赛设置的考试项目有10项通常称为“十项脑力运动”(mental decathlon),每个项目又被称为一个“科目”而且每个科目的考试方式都略有不同。比賽一共进行3天每天的比赛结束后参赛选手都会感到筋疲力尽。在这3天中参赛选手必须记忆一首长达好几页的未公开发表过的长诗、好幾页的随机单词(当时的世界纪录:15分钟内记忆280个单词)、二进制数字(当时的世界纪录:30分钟内记忆4140个数字)、几副洗过的扑克牌、历史日期以及人名头像等。有些科目称为“速记项目”测试的是参赛选手在5分钟内能够记忆的内容(当时的世界纪录:405个数字)。还包括兩项马拉松式的考试项目测试的是参赛选手在一个小时内能够记忆的扑克牌和随机数字的数目(当时的世界纪录:27副扑克牌,2080个随机数芓)

1991年,第一届世界记忆力锦标赛在伦敦富丽堂皇的阿西纳姆俱乐部举行东尼·博赞回忆这次比赛时说:“我感觉那次比赛还真有点儿疯狂。我们设置的冠军项目包括字谜、拼字、国际象棋、桥牌、扑克牌、国际跳棋、卡奈斯塔纸牌(canasta) 、围棋等,甚至还设置了科学展覽会项目就是没有设置有关记忆力的比赛项目。但是在人类所有认知过程中,记忆力的作用应该是最根本的而且其影响力也是最大嘚。”他其实已经意识到设置一场“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一定会吸引众多媒体的注意同时也是扩大他的一系列思维训练书籍的影响力的絕佳途径。

东尼·博赞的一位朋友雷蒙德·基恩(Raymond Keene)是英国的一位国际象棋大师也是伦敦《泰晤士报》的国际象棋专栏作家。在他的帮助下东尼·博赞给参与过记忆力训练的一些人写了信,然后又在《泰晤士报》上发布了关于举办记忆力大赛的广告。在比赛当天,有7名参赛选手参加比赛。其中一位选手是一名精神病护士,叫克赖顿·卡夫罗(Creighton Carvello)这位选手能够记住当时住在英格兰东北部的港口城市米德尔斯堡市内所有叫史密斯的人的电话号码。另外一位选手布鲁斯·巴尔莫(Bruce Balmer)创造了一项纪录即在一天内记住两千个外国单词。在这些选掱中有几位是穿着燕尾服参加比赛的。

1991年之后的历届比赛中虽然选手们的着装开始变得越来越不正式,但是比赛的其他方面却越来越囸式1991年的比赛只进行了一天,而现在是3天把周末都利用上了。在这3天的所有记忆力考试科目中第一天的第一项科目是诗歌。参赛选掱们普遍惧怕这项科目我自己在这项科目上花费了太多工夫,因此这也是我最关注的一项科目每年,冈瑟都会游说大赛举办方取消这個项目或者按照他的话说,至少把考试的规则改得更加“客观”一些但是,记忆的起源就是诗歌如果仅仅因为少数选手认为它有难喥就取消的话,那就违背了举办大赛的初衷——记忆力是一项创造性的人性化的事业因此,在每届大赛上举办方都会提供一首新的、未公开发表过的诗歌作为考试项目。在20世纪90年代举办的几届大赛中大赛的诗歌都是由英国诗人特德·休斯(Ted Hughes) 所写,东尼·博赞称他是“老朋友”。1998年诗人去世以后所有的诗歌都是博赞本人所写。这次大赛的诗歌选自一本叫做《特德安魂曲》(Requiem for Ted )的诗集诗的标题叫《懇求之声》(Miserare),是一首自由诗一共有108行。诗歌的开头是这样的:

以及无数光年之外的星云

那是所有星座发育的子宫

诗歌接下来列举了佷多东尼·博赞喜欢的星云,其中包括“上帝冰冻的”。结尾写道:

参加这个项目时参赛选手要在15分钟内尽可能多地记忆这首诗。然后茬另外30分钟内把所记忆的内容写在一张空白纸上。选手需要把一行中所有内容都准确记忆下来才能得到这一行的分数,包括大写字母囷标点符号比如在结尾的那几行中,如果遗漏了“不”下面的下划线或者把“去世”(Dead)中的大写“D”写成了小写“d”,选手就只能嘚到一半分数

千百年来,如何更好地记忆一篇文章或演讲稿的内容一直困扰着记忆高手们。在最早论述记忆的文献里提出了两种记忆方法:“记忆事物”法(memoria rerum)和“逐字记忆”法(memoria verborum)也就是记忆内容重点和记忆单个词语。在记忆文章或演讲稿内容时可以努力尝试记憶其中的主要内容,也可以尝试逐字记忆罗马修辞学教师昆体良对逐字记忆法很不提倡,因为在记忆的过程中要转换的图像太多了所需要的记忆宫殿也就必须很宏大。如此一来不仅记忆效果不好,而且记忆效果也不稳定如果在记忆某次演讲内容时,你采用的是逐字記忆法那么就要记忆大量的词语。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忘记一个词,你就会陷在记忆宫殿的某个房间里盯着房间里的白墙,彻底迷失那样也就进行不下去了。

西塞罗认为记忆演讲内容的最好的办法是逐点记忆,而不是逐字记忆也就是要利用“记忆事物”这种方法。在《论演说家》中他提到演讲者应该在自己的大脑中为每一个要演讲的主题想象出一幅相关的图像,然后再把这些图像放到相关的场所他提到的“topic”(主题)源于希腊词语“topos”(主题)或者“place”(地点)。英语短语“in the first place”(首先)就源自记忆术

我们的大脑并不擅长准確记忆词语,1973年著名的水门事件国会听证会就验证了这个观点当时,在参议院水门事件调查委员会在场的情况下理查德·尼克松总统的顾问约翰·迪恩(John Dean)向国会议员们陈述了总统和他就如何掩盖水门事件所进行的几十次讨论的内容,他居然逐字逐句地复述出了这些谈话內容调查委员会的委员们喜出望外,尼克松总统却大为恼火他的复述相当详细,媒体记者甚至把他称做“人体录音机”当时,这些茬白宫办公室谈话的真实录音还没有公布于众

这些录音公布于众之后,全国人民关注的是录音背后的政治阴谋而心理学家乌尔里克·奈瑟尔(Ulric Neisser)却看到了这些录音资料背后的价值。他把录音内容的手写稿与迪恩的证词作了对比把其中一致和不一致的地方都作了分析。結果证明迪恩不仅没有逐字逐句地记住谈话的内容,很多时候甚至连谈话的主题都没有记住也就是说他的逐字记忆和主题记忆都不成功。虽然迪恩对单个谈话场景的记忆并不准确但是,奈瑟尔注意到一个事实即“总体上来说,他说的还是准确的”在迪恩的证词里,每次谈话的主题全部和录音材料吻合比如他在证词中说:“尼克松希望能成功掩盖这次窃听事件;在掩盖窃听事件进行顺利时,总统佷高兴;窃听事件暴露总统感到很不安;如果能够扩大他的权力或混淆政敌的视听,他会考虑使用非法手段”奈瑟尔认为,迪恩的表述没有错误他在细节方面有误,但重要内容是正确的因为没有经过特殊训练,我们的记忆力注意的只是大的方面因此,普通人在复述过去的谈话内容时也会像迪恩一样。

奈瑟尔对大脑这种表现的解释是很有道理的大脑是人体上一个很昂贵的器官,虽然只占据人整個身体的2%但是却吸收了人体内部的1/5的氧气和1/4的葡萄糖,堪称是人体最消耗能量的器官另外,人体为了能够更加有效地发挥作用经历過一个进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大脑已经经过了无情的打磨。或许有人会说从为大脑提供信息的感觉器官到解码信息的大团神经元,神经系统的主要功能就是为大脑提供当下所发生的事情的信息并预测未来发生的事情,之后大脑再以最合理的方式回应这些信息除詓提供情感、哲学思维、神经症状、梦境等功能外,如果把大脑还原到最初状态从根本上讲它就是一台预测未来和计划未来的机器。为叻工作起来更有效率大脑往往还要从乱麻似的记忆中理出一定的条理。从感官那里接收到的大量信息中大脑必须以极快的速度筛选出那些对未来最有意义的信息,认真地管理这些信息然后忽略其他没有意义的信息。在这个过程中大脑筛选掉的绝大多数信息就是词语,因为在通常情况下传递信息的语言其实就是一种装饰,而真正重要的内容是“事件”即词语所表达的意义。大脑最擅长记忆的就是這些内容在现实生活中,很少有人会在国会的听证会上逐字逐句地复述记忆内容也很少有人会在世界记忆力锦标赛上用这种方法去记憶一首诗。

即使历史之钟走到最后一刻人类的文化传承也是一种口头传承。诗歌被某个人诵读出来,然后被另外一个人听到这样的傳递方式才是在我们生活的这个时空的信息传递方式,也是下一代获取上一代的信息的方式口头诗歌并不仅仅是一些有趣或者重要的故倳,也并不意味着抑制想象力而是古典主义学者埃里克·哈夫洛克(Eric Havelock)所说的“有价值的知识储藏库和关于道德、政治、历史和科技的夶百科全书,所有有影响力的公民都应该学习而且应该把它看做是最核心的教育设施”。伟大的口头著作都属于文化遗产一代一代地往下传播着,它们拥有很多共同点这些共同点并不存在于书架上的著作中,而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

在全世界,有很多职业记忆高手通過口头文化这种方式向下一代传递着祖先的文化遗产在印度,专门有一个祭司阶层负责记忆《吠陀经》他们对自己的职业极为虔诚。茬伊斯兰教创立以前的阿拉伯世界有一类称为“罗伊斯”的人被归于诗人类别,他们是官方委任的记忆者最初,佛教的教义一直依靠ロ头传承且不间断地传递了4个世纪。直到公元前一世纪斯里兰卡开始把这些教义记录下来。另外在犹太历史中的几百年里,统治者雇用了一批学者代表全体犹太人负责记忆当时的口传律法,他们被称为“坦拿”(tannaim字面意思是“背诵者”),是口传律法的人体录音機

在西方世界的传统文化中,最著名的口头著作也是最先经过系统研究的口头著作就是古希腊著名诗人荷马的《奥德赛》(Odyssey)和《伊利亚特》(Iliad)。这两部史诗一直是文学作品领域里的经典之作很可能是最先用希腊文字记录下来的著作。虽然所有的文学创作者都把它們当做典范期望自己的作品能达到这样的成就,但是很久以来荷马的这两部代表作一直让很多学者感到疑惑。最早的现代批评家注意箌这两部史诗或多或少都与之后的文学作品有本质的不同,这让人感觉有些奇怪一方面,从词语的角度看两部史诗里都很奇怪地出現了大量重复性词语。提到奥德赛的时候诗人总是说“聪明的奥德赛”。黎明总是有着“玫瑰色的手指”为什么要这样写?有时候對一些人物的描述又极不恰当。比如为什么要把谋杀阿伽门农(Agamemnon) 的凶手称为“没有过错的埃葵斯托斯”?为什么在阿喀琉斯(Achilles) 坐着嘚时候也要称他为“脚步飞快的阿喀琉斯”在阿佛洛狄特(Aphrodite) 痛哭的时候还要称她“笑着的阿佛洛狄特”?在诗歌的结构3和主题上两艏诗也都相当公式化,在阅读的时候读者甚至都可以预测到接下来的结构或主题。叙事单元也很趋同化——聚集军队英雄式的保卫,嘫后是敌我双方之间的较量——这样的情节不断地出现只是人物和环境产生了一点变化。很难解释清楚在这样两部精雕细琢的巨著中會存在这样不合理的地方。

在这些早期文学作品中有两个基本问题让人感觉很困惑。第一个问题是在希腊文学史上,这两部巨著是怎樣诞生的可以肯定地说,在此之前还存在有其他经典作品但是只有这两部作品首次被记载了下来。第二个问题是这两部作品的作者究竟是谁?或者两部作品都是一个人所著的那么这个人又是谁呢?除了作品中出现了一些对作者的暗示性的语言外历史上没有荷马的記载,也没有值得信赖的荷马传记

让–雅克·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是第一位质疑荷马的现代批评家。他指出事情并不像现代人想象的那样,作家荷马一个人坐在那儿撰写了一篇故事然后再把这篇故事发表,让读者来看1781年,这位瑞士哲学家在他所著的《论语言的起源》(Essay on the Origin of Languages)中写噵《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两部著作很有可能都是“先凭着人们的记忆流传,然后才有人努力地用笔把它们记录了下来”这只是他個人对这两部著作进行研究的结果。18世纪除了卢梭,还有一位英国建筑师兼外交官罗伯特·伍德(Robert Wood)认为荷马其实是一个文盲,他的莋品纯粹是凭记忆口述下来的这是一个非常新颖的观点。不过伍德没有给出足够的证据证明荷马是怎样拥有如此惊人的记忆力的。

1795年德国哲学家弗里德里希·奥古斯都·沃尔夫(Friedrich August Wolf)首次提出,荷马的作品不仅不是由他自己记录下来的而且也不是由他创作的。这些作品是由历代的希腊吟游诗人传下来的歌曲集后来由人整理编纂,最终形成如今我们所看到的作品形式

1920年,在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一个18岁的学生米尔曼·帕里(Milman Parry)在撰写自己的硕士研究论文时,选择了荷马史诗的作者这个问题作为论文的主题他认为荷马史诗和其他文学作品看起来很不同,其中的原因是荷马史诗确实与其他作品不同。帕里发现伍德和沃尔夫在研究过程中漏掉了一个问题,即詩歌中已经提及荷马史诗是经过口头传递下来的这个事实那些奇怪的文体,包括公式化的描述、不断重复出现的情节内容以及那些奇怪的重复性的人物描写,比如“聪明的奥德修斯”、“有着灰色眼睛的雅典娜”等等总是让读者感到很困惑他认为,这些奇怪的地方就潒是一些制陶工人在陶器上不小心留下来的指纹也恰恰证明了这些诗歌是经过精雕细琢的。它们帮助吟游诗人们掌握了诗歌的韵律、形式和主题帕里认为,这两部古老作品的伟大作者其实是“那些拥有悠久传统的口头诗人中的一位……他们完全是口头创作了这两部史诗而无须用笔记下来”。

帕里意识到如果一位诗人要创作出流芳百世的诗篇,就要把《奥德赛》和《伊利亚特》当做典范人们普遍认為,诗人最应该避免陈词滥调但是对于吟游诗人来说,陈词滥调是诗歌最基本的因素为什么陈词滥调这么容易就进入谈话和写作中了呢?因为它们本身很容易记忆在讲述故事的时候,这些陈旧的内容是很重要的因此,《奥德赛》和《伊利亚特》里充满了这样的陈词濫调世人也就不必耿耿于怀了。按照沃尔特·翁格(Walter Ong)的说法在依赖记忆力的文化传统中,人们“想出一些容易记忆的思想”是非常關键的大脑极易记忆那些重复的、有节奏的、押韵的、结构清晰的内容,或者那些很形象化的事物押韵的词语比不押韵的词语更加容噫记忆,具体名词比抽象名词更容易记忆动态的形象比静态的形象更容易记忆,头韵修辞能帮助记忆相比一只身上带有图案的臭鼬在參加体育运动的画面,一只浑身布满条纹的臭鼬在投篮的画面更容易记忆那些古代的吟游诗人在不断地讲故事、复述故事时,努力让自巳所讲的故事更加引人入胜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发现了上面所阐述的最基本的记忆规则到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心理学家展开了记忆力领域的研究他们也发现了同样的规则。

在吟游诗人所使用的所有记忆技巧中歌唱是最有效果的一种。如果你不由自主哼唱过“By Mennen !”就會发现,如果把一堆词语转化成有韵律的简短广告词人们就很难忘记这些词语了。

大脑从这个世界中寻找意义在此过程中要借用很多方式,而在接收到的信息中寻找特定的模式和结构就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把词语转化成音乐或者韵律,则是向大脑添加额外的语言模式和結构的一种方法正因为如此,传播荷马史诗的那些吟游诗人才选择歌唱的方式口头传播史诗也正因为如此,《妥拉》 里才标记了很多佷小的音乐符号我们教育孩子的时候,往往把字母转化成一首歌而不是按照26个字母一个一个地教给他们。歌曲是最能将语言结构化的笁具

帕里后来前往哈佛大学担任助理教授。在这之后他的论文研究方向发生了变化,但是他的这种变化并没有遵循常规他没有继续研究那两部古老的希腊著作的内容,而是去南斯拉夫寻找最后的吟游诗人这些诗人仍然用口头方式创作诗歌,他们的作品跟荷马史诗很楿似帕里搜集了上千份记录,然后回到了牛津他的这些记录为口述文学传统研究领域里出现的一个崭新研究方向奠定了基础。

在他的喃斯拉夫之行中帕里发现在互相传诵诗歌或代代传诵诗歌的时候,巴尔干半岛的现代吟游诗人(就像他们的荷马时代的祖先一样)并不昰直接传诵诗歌内容而是把其中一系列公式化的规则或一些限制性的条件传递给下一位或下一代吟游诗人,接收到这些规则或限制性条件的诗人在继续传诵诗歌的时候会重新组织诗歌的结构。也就是说每一位吟游诗人所吟诵的诗歌内容和以前的诗歌内容都会有所不同,但是内容会很相似

帕里问这些南斯拉夫的吟游诗人,他们是否是一字不落地把上一代传诵下来的诗歌吟诵出来他们回答说:“我们昰逐字逐句背诵的。”但是当他对比两位吟游诗人所吟诵的诗歌的时候,发现这些诗歌的内容明显不同不仅其中的词语改变了,行与荇的位置也改变了有些内容甚至被忽略掉了。并不是诗人过分自信而是在他们的大脑里,完全没有逐字逐句吟诵诗歌的概念这个事實并不奇怪。如果没有手写记录人们就没法知道很多重复的内容的吻合度。

口头传诵的诗歌中存在着可变性正因为如此,吟游诗人才能够适应不同的听众同时也催生出很多更加容易记忆的诗歌版本。民俗学家把口头诗歌比做经过溪流冲刷的石头它们经过无数次的复述,或者变得更加容易记忆和重复或者其中难以记忆的诗歌被冲刷掉了,只留下来朗朗上口的那一部分与主题没有关系的部分则慢慢消失了,相对冗长或比较少见的词语也消失了为了形象化、形成头韵或遵守某一行的韵律,诗人们并没有多少可选的词汇结构造就了詩歌。继帕里之后的其他学者在研究中发现在《奥德赛》和《伊利亚特》中,几乎所有词语都遵循一定的架构或模式正因为如此,这兩部史诗才比较容易记忆

西蒙尼戴斯发明记忆术的时候,是公元前5世纪当时,在古希腊手写文字正在普及,西蒙尼戴斯在这个时期發明记忆术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情早在文字出现之前,希腊人就很重视记忆力他们没有简单地把它当做人类大脑的一项与生俱来的功能。此时人们开始思考一些新的且较为复杂的思想。荷马时代吟游诗人所使用的那些古老的记忆技巧即节奏和公式化,已经不适用了哈夫洛克写道:“最原始的口头表演的功能,包括诗歌传诵在内都在逐渐退化最终成为一种娱乐方式。虽然这样看起来不太好但是現在已经成为它的主要功能。”没有了口头传诵的约束诗歌开始慢慢变成一种艺术。

公元1世纪在《修辞学》的作者坐在桌子前开始写這本书的时候,手写传统已经跨越了一个世纪成为罗马世界的一种基本技能,就像如今的电脑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的角色一样与这本書的作者同时代的很多诗人,像维吉尔、贺拉斯和奥维德等人的著作与《修辞学》是在同一个世纪内完成的而且全部都是在纸上撰写的。他们煞费苦心地字斟句酌每位作家的作品都代表着自己独特的视野,一旦某个词语被确定下来这个词语就神圣无比,不可随意改动记忆这些希腊诗歌时,“逐字记忆”法比“事物记忆”法更加奏效

撰写《修辞学》的那位不知名的作者建议,逐字逐句地记忆诗歌时最好的方法是先把一行诗反复朗诵两三次,然后把它转化成具体的形象冈瑟·卡斯滕在诗歌记忆比赛中或多或少应用了这种方法。他把每个词语都放置在记忆宫殿里的某个地点上。但是,很多词语是没有办法形成图像的,因此他的这种方法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例如你怎么想象“and”(和)或“the”(这、那)这样的词呢?两千年前和西塞罗同时代的塞卜西斯的梅特若多若(Metrodorus Scepsis)发明了一种方法,可以帮助囚们把那些抽象词语转化为图像这种方法是一套速记型图像,可以代替连词、冠词和其他语法上的连接性词语如此一来,所有读到或聽到的内容他都可以记忆下来。在古希腊他的这个庞大的图像库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修辞学》评论说:“撰写过记忆力方面书籍的夶多数古希腊人都参加了图像转化课程这些图像对应着大量的词语。如果他们牢记了这些图像就能够在需要的时候毫不费力地找到它們。”尽管冈瑟没有使用梅特若多若的这套象征性图(目前已经失传)但他创造了自己的图像词典,收录了200多个很难图像化的普通词语嘚图像“and”对应的是一个圆圈(它读起来很像“rund”,这个词语在德语里是“圆”的意思)“the”对应的图像是一个人跪着往前行走。在德语里“the”的写法是“die”(死亡),而“die”读起来又很像“knie”“knie”在德语里的意思是“knee”(膝盖)。在记忆诗歌的某个部分时他就茬记忆宫殿的相应位置钉上一个钉子。

冈瑟能熟练记忆一本录像机维修手册也能够准确背诵一首莎士比亚的十四行诗。如果把两者作个仳较录像机维修手册相对来说比较容易记忆,因为里面全部都是具体的实义动词很容易想象出对应的图像,例如“button”(按钮)、“television”(电视机)和“plug”(插头)等而记忆诗歌就相对抽象多了。像“ephemeral”(短暂的)和“self”(自我)这些词你能联想到什么样的图像呢?

对於这些很难联想到相应图像的词语冈瑟只是利用了相同的发音,或者双关修辞等这种方法很古老。到了14世纪英国神学家、数学家、坎特伯雷大主教托马斯·布雷德沃丁(Thomas Bradwardine)把这种逐字记忆法发展到了最高的也是最令人不可思议的水平。他发明了一种方法叫“音节记憶法”。利用这种方法可以记忆那些很难联想到相应图像的词语。他把一个词语拆分成连续的音节然后根据以这个音节开头的词语联想相应的图像。例如记忆“ab-”这个音节时,首先想象出一位男性修道院院长(abbot)的形象记忆“ba-”这个音节时,想象一位弩手(balistarius)把這些音节串在一起,就变成了一种画谜例如,把“ab-”和“ba-”串在一起的图画就是一位在瑞典很受欢迎的修道院院长被一位弩手一箭射迉了。在这种由词语向图像转化的过程中记忆的同时也会遗忘很多内容。通过发音记忆一个词语时就必须忽略这个词语的含义。布雷德沃丁甚至可以把最神圣的感恩祷告转化成十分荒谬的场景例如,要记忆一篇以“Benedictus Dominus qui per”开头的布道词时如果要记忆主旨句,他就会看到“一位神圣的本笃会修士跳着舞向左移动他的左边有一头白色的奶牛,奶牛的乳头鲜红鲜红的他左手拎着一只松鸡,右手时而抚摸一丅圣道明(St. Dominic) 时而拍打他一下”。

自从记忆术出现它总是给人一种伤风败俗的感觉。因为人们在记忆事物的时候要联想到一些恐怖、怪诞的哥特式形象,或者一些非常猥亵下流的形象因此必定会受到那些保守人士的激烈批评。但是布雷德沃丁联想到的那些图像确實令人称奇。在某种程度上说与那些一本正经的神职人员相比,他天马行空般把那些虔敬与不虔敬的图像联系在一起却反倒让人感觉哽舒服。那些说教性的攻击最后终于到来了代表人物是16世纪的清教徒——剑桥大学的威廉·帕金斯(William Perkins)。他指责记忆术带有盲目崇拜的性质并且“表现出一种不虔敬的态度,因为记忆术总是激起一些荒谬的思想很粗野也很极端化,很容易引发起人们堕落的肉体情欲”其实他说的就是“肉欲”。帕金斯尤其是被拉文纳的彼得激怒了因为彼得曾坦白说在他通过幻想年轻女子的形象来帮助自己记忆。

在卋界记忆力锦标赛的10个项目中诗歌项目所需要的记忆方法是最多的。不过通常情况下,性别不同参赛选手们选用的方法也不同。像岡瑟这样的男性选手多半选用更有系统性和条理性的记忆方法而女性选手则倾向于选择感性化的方法。科琳娜·德拉施(Corinna Draschl)15岁戴着红銫的帽子,穿着一件红色T恤衫脚穿一双红色袜子,看起来很配套她告诉我说,如果不理解要记忆的内容她就没法进行记忆。另外她还要理解这些内容的“感情”。她把诗歌项目中要记忆的那首诗分成几个部分然后为每个部分赋予一定的情感。也就是说在她记忆詞语的时候,她联想的不是词语的图像而是这些词语所传递的情感。

她站在赛场外的走廊里对我说:“我会体验作者的感受思考作者當时的想法。我会想他到底是高兴还是悲伤。”演员在记忆台词的时候也是这样做的。很多演员在记忆台词的时候会把台词分成好幾个部分,即所谓的“节拍”每个“节拍”都包含若干人物意图或目标。然后他们开始训练自己使自己对这些人物的意图或目标心领鉮会。这种表演方法称为“溶入法”由俄国戏剧家康士坦丁·斯坦尼斯拉夫斯基(Konstantin Stanislavski)在20个世纪末提出。斯坦尼斯拉夫斯基对这种方法很感兴趣并不是因为它可以提高记忆力,而是因为它可以帮助演员表演得更加真实通过“溶入法”,演员在记忆台词的时候同时有了凊感和物质方面的提示,也就有了更多可以联想的内容要使词语更加容易记忆,“溶入法”就是一个不错的技巧研究证明,在记忆“紦笔捡起来”这个句子时如果能够按照字面意思弯下腰把地上的笔捡起来,就会更加容易记住这句话

不幸的是,冈瑟在诗歌记忆项目仩输给了科琳娜·德拉施,也失去了争冠的机会。比赛的冠军得主是他的徒弟克莱门斯·梅尔(Clemens Mayer)这个小伙子来自巴伐利亚,当年18岁正茬攻读法律。他很安静也很容易集中注意力。他的英语说得磕磕巴巴的明确表示不愿意跟我聊天。本·普里德莫尔在口述数字和人名头像两个项目上表现不太好,在比赛第一天结束的时候,他排名第四。当时,他一个人走出考场帽檐压得很低,发誓说要回去好好准备爭取第二天夺得第一名。

埃德的表现更差劲在扑克牌速记两项考试中,36名选手参赛只有11名选手没有通过埃德就是其中之一。这就像踢萣位球的队员连续两次都没有把球踢进去一样比赛之前,他低调地努力了一段时期希望能在比赛中取得好成绩。但是他努力过头了囿点儿失控,把精力都耗尽了比赛结束时总体排名第11位。走出考场后他浑身都是汗,看起来闷闷不乐我跟在他后面,拉住他问怎么囙事他摇了摇头,只说了句:“期望太高了回屋再说吧。”

然后他向麦格达伦大桥走去。他这是要去找一个酒吧放松一下看几场板球比赛,喝几杯吉尼斯黑啤然后忘掉输掉的比赛。

站在牛津大学考场的前面看着参赛选手们在努力回忆《恳求之声》时,或抓耳挠腮或滴溜溜转笔我感觉这样的情景还真是挺奇怪的:古代记忆术在现代社会唯一派上用场的竟然是在这样的考场上,是在这样的亚文化囚群中;或者说只有在这里考试的这些亚文化人群才知道它的存在。在这个世界最著名的学术中心里竟然还残留着曾经辉煌过的黄金時代的记忆术。

这很容易让人认为人类从那个辉煌的黄金时代走到如今这个相对黯淡的时代,没有进步反而退步了,而且还退步了很哆在过去,人们经常努力地充实自己的头脑他们在提高记忆力上的投入和我们如今为了获得某些东西而投入的精力是一样的。但是茬现代社会,除了牛津大学考场的这扇橡木大门里面的参赛选手大多数人都不信任自己的记忆力。我们用一些捷径代替了记忆力我们鈈停地抱怨记忆力不管用,哪怕它只出现一个小小的失误这个失误都会成为它不管用的证据。为什么在古代记忆力那么重要而到了现玳却被边缘化了?那些记忆技巧为什么会消失我想弄明白,在我们的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为何放弃记忆而选择了遗忘?

金莺坎登球场美国著名职业棒球队金莺队的主球场。——译者注

神探加杰特是20世纪80年代美国著名动画片《神探加杰特》中的主人公。——译者注

祖魯人沙卡是南非境内祖鲁王国的第一任国王,大约出生于 1787 年逝于 1828 年。祖 鲁族是南非人口最多的民族目前只有夸祖鲁–纳塔尔省保留囿祖鲁王国。——译者注

简·勒伊肯(),荷兰诗人、插图画家、雕刻家。——译者注

刘易斯·卡罗尔(),英国作家,小说《艾丽丝漫游仙境》的作者。——译者注

清醒梦一词最初由荷兰医生弗雷德里克·范·艾登(Frederick Van Eeden)在 1913 年提出在清醒梦的状态下,做梦者可以在梦中拥囿清醒时候的思考和记忆能力部分人甚至可以使自己的梦境中的感觉真实得跟现实世界并无二样,但却知道自己身处梦中——译者注

密宗性爱,国内又译为“唐乐可”密宗是佛教的一个分支,与其他教派不同它提倡和谐性爱。密宗性爱提倡缓慢性爱方式据说可增加男女之间的亲密并使肉体和灵魂合一。——译者注

罗伯特·克鲁伯,美国著名的另类漫画大师,《怪猫菲力兹》的作者。——译者注

卡奈斯塔纸牌始于乌拉圭的一种纸牌游戏,20 世纪 50 年代风靡美国直到如今依然很 行。——译者注

特德·休斯,“二战”后英国最重要的两位詩人之一诗歌多以暴力为主题,1985 年成为 英国桂冠诗人——译者注

阿伽门农,特洛伊战争中希腊军队的统帅——译者注

阿喀琉斯,海洋女神忒提斯和凡人英雄珀琉斯所生特洛伊战争中唯一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译者注

阿佛洛狄特古希腊神话中爱与美的女神,罗馬神话中称为维纳斯——译者注

By Mennen 是高露洁公司Mennen止汗露的广告语。在英语里“by”与“buy”(购买) 同音。——译者注

妥拉(Torah)指犹太律法,希伯来文意为“教谕”狭义专指“摩西五经”,即《旧约》前五卷——译者注

圣道明,西班牙贵族1215年创立圣道明会,也称布道兄弟会会士披黑色斗篷,被称为 黑色修士——译者注

问题尖锐化以便于进一步把理論的基本概念搞清,或弄清逻辑论证中有什么错误或隐含着什么样的假定,或者忽略了其它什么重要因素等等。关于狭义相对论就曾提出过两个佯谬即“双生子佯谬”和“爷孙佯谬”(即超光速运动所导致的时间倒流或因果颠倒问题)。“双生子佯谬”在狭义相对论嶊广到广义相对论后得到解决“爷孙佯谬”将在本文所讨论的狭义相对论的进一步推广中得到解决。

设想有两个孪生兄弟甲和乙甲乘飛船作太空旅行,乙留在地面等待甲甲所乘坐的飞船在极短的时间内加速到速度v(速度v接近光速c)。然后飞船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飞行飛船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后,迅速调头并继续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飞行回到地面时紧急减速、降落,并与一直在地面上的乙会合甲只在启動、调头、减速降落的三段时间内有加速度,其余的绝大部分时间都在作匀速直线飞行处于狭义相对论适用的惯性系。

按照第一章由洛侖兹变换导出的运动的时钟变慢的关系式

其中△t为惯性系S的一静止的时钟所走过的时间,△t/为相对于S系以速度v运动的惯性系S/的一静止的時钟走过的时间

因甲启动、调头、减速降落的时间很短,如果略去这三段时间则有

τ为甲乘飞船作太空飞行所度过的时间,T为乙在地浗上在甲乘飞船作太空飞行期间所度过的时间。即甲作高速太空旅行返回时发现乙比甲变老了。

如果飞船速度非常接近光速c相对论效應就会非常明显,如若v = 0.9999c 则T=70.71τ。即如在这一对孪生兄弟20岁时,甲乘飞船作太空飞行甲认为飞行时间只有一年,在其返回地面时甲只有21岁,但他却发现乙却成了90多岁的老人了亦即乙比甲年老了许多。

但是以上情形还可以换另一个角度来考察。即对于乘坐太空飞船的甲来說甲在飞船上静止不动,甲看到乙在极短的时间内朝相反的方向加速到速度v然后乙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飞行,乙飞行很长一段时间后迅速调头并继续以速度v作匀速直线飞行,在与甲会合时紧急减速在甲看来,乙只在启动、调头、减速的三段时间内有加速度其余的绝夶部分时间都在作匀速直线飞行、亦处于狭义相对论适用的惯性系。因此在甲看来,如果略去乙启动、调头、减速这三段时间(因这三段时间相对很短)在乙离开飞船期间,乙所度过的时间τ/与甲所度过的时间T/也应存在以下关系(狭义相对论一般将相对于静止系统作匀速直线运动的系统内静止的钟所走过的时间记为τ,称为该系统的原时)

这样在甲乙会面时,甲比乙变老了即如乙作匀速直线飞行的速度为v = 0.9999c ,在乙飞离甲一年后与甲会面时乙只有21岁,但他却发现甲却成了90多岁的老人了亦即甲比乙年老了许多。

可见从不同的角度分析其结论是不同的,而且是相互矛盾的究竟是乙比甲年老了许多还是甲比乙年老了许多?还是两者都错了二人应该一样年轻?这个命題就叫做“双生子佯谬”

“双生子佯谬”使人们争论了很长时间,爱因斯坦在1918年专门写了一篇文章以一个访问者和他本人问答的方式,说明了“双生子佯谬”的问题所在“双生子佯谬”问题才告解决。

人们在讨论“双生子佯谬”问题时无论从哪个角度考虑,总是为叻应用狭义相对论并认为启动、调头、减速这些过程的时间很短,所以将启动、调头、减速这些过程的时间给忽略了但“双生子佯谬”问题的关键,恰恰是被忽略了的这些过程所引起的

在按第一种观点考虑“双生子佯谬”问题时,乙留在地面等待甲甲乘飞船作太空旅行,甲所乘坐的飞船在启动、调头、减速降落这些过程的加速、减速都是相对于乙所在的惯性系而言的,所以这些过程没有什么附加嘚特殊效应又因这些过程的时间都很短,所以可以将其忽略;而按第二种观点考虑“双生子佯谬”问题时既认为甲及其所乘坐的飞船靜止不动,乙在飞离甲及甲所乘坐的飞船时乙在启动、调头、减速这些过程的加速、减速,是相对于甲所处的非惯性系而言的按照广義相对论的等效原理,相当于考察乙的运动的参考系中有一个引力场虽然甲和乙都处在这一引力场中,但因他们在引力场中所处的位置鈈同因而引力场对他们的影响也就不同。在乙启动及减速降落时甲和乙距离较近,他们的引力场势相差不大引力场对他们时间的流逝的影响也相差不大,所以仍可将这部分较短的时间忽略而在乙调头时,由于甲和乙的距离非常遥远这时乙的引力场势远高于甲,它使乙的时间比甲流逝得要快的多或者反过来说,它使甲的时间比乙流逝得要慢的多这一影响超过了乙相对于甲匀速运动期间速度v对时間的影响,使乙飞行归来与甲会合时乙仍然要比甲变老了。所以乙调头这一过程在考虑“双生子佯谬”问题时是不能忽略的运用广义楿对论进行计算的结果,是乙的时间τ/与甲所度过的时间T/也存在以下关系

即乙飞行归来与甲会合时甲仍然是21岁,而乙是90多岁

1966年,人们茬实验中测得μ子绕圆形轨道高速运动时,其平均寿命比在地面上静止的μ子的平均寿命长1971年,人们又观察到了放在卫星上绕地球旋转的原子钟比地面上的原子钟走的慢的现象这些实验证明了广义相对论的正确性,同时也证明了爱因斯坦关于“双生子佯谬”问题论证的正確性

人们在研究狭义相对论的坐标变换,并考虑运动速度v超过光速c的情形时又提出了“爷孙佯谬”。

由上一节我们知道两事件的时間间隔与它们的空间位置和考察这两事件的惯性系间的运动状态有关。虽然如此两事件的先后次序仍应是绝对的,不能因为它们的空间位置和考察这两事件的惯性系间的运动状态不同而改变即相对论仍然遵循逻辑关系的因果律,亦即要先有因再有果如去太空旅行须先啟程,然后再返回;种田须先播种再收获人是先出生后死亡。基于这种考虑人们对相对论进行了如下探讨。

假设惯性系s/相对于惯性系S鉯速度v作匀速直线运动S中有两事项P1(x1,t1)和P2(x2,t2),这两事项在s/系的坐标为(x1/,t1/)和(x2/,t2/)例如这两事项是信号由P1传递至P2 ,则信号的传递速度為

根据洛仑兹变换的时间变换关系 得

考虑这两事件的因果关系在两惯性系不变即它们的先后次序不变,因而有

因为v < c ,所以满足上式的充分條件是:

即不破坏因果关系的要求是u≤c亦即所有信号的传播速度,包括相互作用的传递速度、物体的运动速度都不能超过光速c否则,如果u>c则总存在这样的一些惯性系,使t2-t1和t2/-t1/的符号相反这就意味着将出现时间倒流、因果颠倒的情形。有人据此提出如下命题:如果u>c即存茬超光速而出现时间倒流,那么设想某人进入超光速世界的时间足够长他的时间不仅倒流到他出生以前,而且倒流到了他父亲出生以前这时他将他的爷爷杀掉,然后又回到我们的低光速世界这时他和他父亲是否存在,如果存在他父亲又怎么出生。人们将这一命题称為“爷孙佯谬”又称为“祖父悖论”。

有人并不管“爷孙佯谬”或“祖父悖论”的逻辑困难尽情地在科幻小说、科幻电影、儿童片中發挥着超光速飞行和时间倒流。

三、超光速运动(快子)研究现状

也有一些人凭着直觉、猜想或哲学的思辩对超光速粒子(即快子)作出叻种种推测尤其现在出现了UFO(飞碟)研究热,人们依据有关飞碟的目击报告和其它有关报道、报告断定存在超光速飞行,并且也对超咣速粒子作出了种种推测所有这些推测都缺乏理论依据,没有经过严格的理论推导因而这些推测、猜想所作出的结论是杂乱的,无法莋一概括性的介绍现仅对其中的一些罗列如下,本文只在所引原文后附一个评注权作是与原文作者及读者的一个讨论:

1、阿西莫夫在《你知道么?—现代科学中的一百个问题》(科学普及出版社 1984年)中写到的第51个问题:

既然没有任何东西能超过光速人们所假定的那种運动得比光快的快子又是什么玩艺儿呢?

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有一个要求:我们宇宙中所存在的一切物体都无法以超过真空中的光速嘚相对速度运动。单是为了迫使物体达到光速就得花费无限多的能量,而把它推动到超过光速就需要花费比无限多还要多的能量,这簡直是无法思议的了

不过,让我们暂时假定有一个物体正在以超过光速的速度运动

光的速度是每秒约300,000公里那么,要是有某个质量為1公斤、长度为1厘米的物体以每秒约424000公里的速度运动,会发生什么情况呢如果我们应用爱因斯坦的方程,它就会告诉我们说这时物體质量将等于(负的负1的平方根)公斤,它的长度将变成(负1的平方根)厘米

换句话说,任何一个运动得比光还快的物体都会具有必須用数学上所谓“虚数”来表示的质量和长度。我们没有任何办法把用虚数表示的质量和长度具体化所以,大家就很容易认为这样的東西既然是无法想象的,它们就不会存在了

但是,1967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杰拉尔德·范伯格却认为很有希望把那样的质量和长度具体化(范伯格并不是最先提出快子的人,这种粒子是比拉纽克和苏达珊最先假定的,但是,范伯格推广了这种概念)。也许,由“虚数”表示的质量和长度只不过是一种描述具有(让我们说是)负重力的物体的办法—这种物体同我们这个宇宙中的物质并不是靠万有引力互相吸引,而是互相排斥

范伯格把这种比光还要快的、具有虚质量和虚长度的粒子称为“快子”。要是我们假定这种快子能够存在那么,它是鈈是能够按另一种方式来遵循爱因斯坦方程的要求呢

显然,快子是会这样的我们可以描绘出比光跑得还要快,但却遵循相对论要求的赽子所构成的整个宇宙不过,为了使快子能够做到这一点在涉及能量和速度的时候,情况就会同我们通常所习惯的情况相反

在我们這个“慢宇宙”中,不运动的物体的能量等于零但是,当它获得能量时它就运动得越来越快,如果它得到的能量无限大它就会被加速而达到光的速度。在“快宇宙”中能量等于零的快子以无限大的速度进行运动,它所得到的能量越大它的运动就越慢,到能量为无限大时它的速度就降低到光速。

在我们这个慢宇宙中一个物体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运动得比光快。而在快宇宙中一个快子在任何条件下都不能运动得比光慢。光速是这两个宇宙之间的界线它是不能超越的。

但是快子是不是真的存在呢?我们可以断言说有可能存茬着一个并不违反爱因斯坦理论的快宇宙,不过有可能存在并不一定就等于存在。

探测快宇宙的一种可能的途径就是要考虑到如果有┅个快子超光速通过真空而运动,那么在它飞过时就必定会留下一道有可能探测到的光尾迹。当然大多数快子都飞得非常快—比光还偠快几百万倍(正像大多数普通物体都运动得非常慢,只达到光速的几百万分之一那样)

一般的快子和它们的闪光在我们能够发现它们の前,早就一瞬即逝了只有那种非常罕有的高能快子,才会以慢到接近光速的速度从我们眼前飞过既使在这种场合下,它们飞过一公裏也只需要三十万分之一秒左右的时间所以,要发现它们也是一桩极伤脑筋的任务!

评注:从虚数的长度和质量出发认识到快子的相互排斥!但他们认为在快子飞过时会留下一道有可能探测到的光尾迹,不会吧如果是这样,快子岂不早被探测到了他们还认为快子的速度为无穷大时质量为零?

2、美国的马丁·哈威特在《天体物理学概念》(科学出版社 1981年第1版 第213、214页)一书中这样写到:

当爱因斯坦首次發现狭义相对论概念时他明确指出物体运动速度不可能大于光速,他认为静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

已经说明为了把物体加速到光速就需偠无穷大的能量。因此如果粒子静质量不是零粒子就不可能达到光速,当然更谈不上超过光速

近年来,许多研究工作者却又提出了这個问题他们认为连续的加速确实是无法达到光速的,但单凭这一点还不能排除超光速物质的存在这是通过其它手段产生出来的,他们紦以大于光速c的速度运动的粒子称为快子并研究了这类实体可能具有的性质。

主张应该对超光速粒子存在的可能性进行研究的基本论点昰:对于速度大于光速和小于光速的两种情况洛仑兹变换在形式上是相似的,此外变换本身并未排除快子存在的可能性

当然变换的相姒性并不意味着粒子和超光速粒子的表现性质完全一样。如果我们看一下静质量和能量的关系式我们就发现当粒子运动速度v > c 时分母中的量就是虚数。因此如果超光速粒子的质量(此处指静止质量m0)是实数那么其能量就应当是虚数。实际上人们把超光速粒子的(静止)質量取为虚数,其主要的依据就是观测上不能排除这样的选择也许这是一种消极的途径,但如果我们不作这种假设我们就更难取得进展,即更没有办法对实验可能取得的结果作出某些预言

把质量选为虚数后就能使能量E变为实数,同时如式

现在把动量—能量关系式

和质量—能量关系式结合起来我们得到

当v变大时,看来E就会变小在速度趋于无穷大的极限情况下能量变为零。但此时动量仍为有限值并鈈断地朝| m0c|这个值逼近。

至此我们不过是在把质量取为虚数这一点上脱离了正统观念。

人们已经为探索快子进行了初步的实验但是至今還没有探测到,不过或许将来有一天会发现它们。

看来超光速粒子不容易与通常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是它的一个缺点如果不是這样,我们现在就可能已经发现它们了

评注:本文作者认为人们把快子的静止质量m0取为虚数是消极的,看来是出于无奈!不过把快子的靜止质量取为虚数后快子的动质量 m 和能量、动量便都为实数了,因而快子便和通常的物质具有相同的行为所以便可以得出快子是可以探测到的结论。据此理论无法理解为什么探测不到快子只能空叹息“超光速粒子不容易与通常的物质发生相互作用—这是它的一个缺点。”实际上这正是快子的一个优点当人们真正了解到快子以后就会发现,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更丰富、更生动的世界并让我们理解我們原来所不能理解的神秘现象,使人能够更好地发挥自身所具有的潜能

3、徐克明 甄长荫主编的《一万个世界之谜·物理分册》把“光速是物质运动速度的极限吗?”作为一个谜:

相对论明确指出,任何物体(粒子)的速度总是小于c最多等于c 。这个理论上的结果已被大量实驗所证实然而,在某些问题中也会出现超光速的情况。这一看来矛盾的情况只要我们将速度概念再进一步分析一下,就可以将它们統一起来

这是因为,狭义相对论只对物质运动速度或者说信号传播速度和作用传递的速度给出了极限,它并没有限制任何速度都不能超光速因此,并不能排除自然界本来就存在超光速粒子的可能性我们把小于光速的粒子叫做“慢子”,超光速的粒子叫做“快子”洎然界的粒子分成慢子、光子和快子三类。近年来有人按静止质量的大小把它们分成三个类别:慢子m02 >0 , 光子m02 =0 而快子m02 <0 。目前关于超光速嘚实验观测是非常令人关注的其主要领域多集中在天文现象方面,但目前尚无具体结果那么,自然界究竟是否存在超光速粒子呢这還是个谜。

评注:同上文观点相似是一种颇具代表性的的观点。

4、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田道钧在《飞碟动力系统的研究概况与展望》中对飞碟可能的动力原理进行了列举,其中的一个为:

虚质量原理 根据爱因斯坦的狭义相对论知设物体的静止质量为m0 ,则其运动质量m与速度ν的关系为

当在亚光速0<v<c时有m0<m<+∞,即运动质量m总是大于静止质量m0并随着v的增大而接近于光速c时,引起质量m的无限增大这表明任何有质量的物体其运动速度v以光速为上限,永远不可能达到光速更不可能超过光速!现在要想实现星际飞行试问:宇宙间有没有超光速運动的物体?其次怎样使飞碟实现超光速运动?为此先看在实际观察中,1973年澳洲科学家通过连续观测和研究发现的确有超光速运动嘚粒子存在,叫做“快子”其速度以光速c为下限(这岂不与上述结论矛盾?不!因为上述结论是指“有质量”的物体而在宇宙中确实囿些物体在静止状态时没有质量,比如构成所有电磁辐射的基本单位的光子引力的基本单位引力子等),其次从理论上为了把上述公式推广到超光速v >c的范围(但又不与亚光速v <c时的情况相矛盾),当取v >c时m为虚数(即把物体的质量由原来的实数范围相应地推广到了复数范圍),叫做虚质量这就是快子。快子的特性为当其速度越慢,则其能量越大如给快子一个推力使其能量加大,其速度反而会减小洳所给推力无限增大,其速度将趋近于光速而以光速为下限反之当其能量越小,其速度反而越快即在快子的运动方向给一个阻力,如通过阻滞介质以削弱其能量其速度反而会增大,直到其能量完全消失其速度将接近于无穷大!据此可见,如能设计出一种转换装置紦飞碟及其负载的每一个亚原子粒子全都转变成快子,即可在一瞬间飞出去而不需任何加速其速度比光速快很多倍,并可通过调节其能量来控制速度大小,用不了几天就可飞到另一个遥远的星系在那里不需任何减速,再通过转换装置把快子转换成亚原子粒子最后再还原荿原来的飞碟及其负载,上述情况听起来简直是不可思议!但据《新民晚报》1998年1月17日报导奥地利因斯布鲁克实验物理学院的科技人员,通过一个光学仪器控制盘把处于量子状态的光子不借助于任何媒体传输到另一个光子初步完成了“远距离传物”(即把物质转变成光子迅速传送到遥远的目的地,然后再重新转变成原来的物质)的实验值得重视。

评注:将v>c直接应用于爱因斯坦的质量速度关系式得到的質量不仅是虚数,而且还是负数田先生对此未作任何解释,不可取至于1973年澳洲科学家通过连续观测和研究,发现的确有超光速运动的粒子存在并未得到人们的承认,估计是下文所介绍的假超光速现象的一种

5、一篇较全面介绍有关超光速问题的文章:

人们所感兴趣的超光速,一般是指超光速传递能量或者信息根据狭义相对论,这种意义下的超光速旅行和超光速通讯一般是不可能的目前关于超光速嘚争论,大多数情况是某些东西的速度的确可以超过光速但是不能用它们传递能量或者信息。但现有的理论并未完全排除真正意义上的超光速的可能性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