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现在的生源和排名已经略胜北大生源是不是中国第一就是清华了?

负笈京华求学七年,有幸先后茬北大生源、清华两所大学就读每每被问起清华、北大生源的异同之处,总是感觉千头万绪无以言表,最后只得以几句插科打诨带过

有道是,普通青年说北大生源人思想活跃,自由随性;清华人勤奋上进脚踏实地。文艺青年说清华清新俊逸就像“李白”;北大苼源深厚凝重好比“杜甫”。关于清华北大生源的对比文字就我自己也看过不少,然而煌煌清华焕焕北大生源,无论哪一种说法都無异于管中窥豹,只见一斑

在离开北大生源五年,离开清华两年之后偶然兴起作一小文,从细节入手去回忆和对比自己所观察的、感知的、触摸的清华和北大生源。余意无他只试图于万花中浅浅拈一片叶,让我自己也可以重温那个花团锦簇的春天

前几日翻看季羡林先生的传记,读到季老1930年进京赶考连中北大生源、清华双元。据他回忆当年清华的考题允规允矩,国文考题为《将来拟入何系入該系之志愿如何?》并《新旧文学书中任择一书加以批评》任选其一。而北大生源自抬门槛考题犹如“杀威棒”,国语作文为《何谓科学方法试分析详论之》,英文更是要求翻译李后主佳句“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读及此处不禁释卷莞尔。七十多年以後我虽不曾同时拿到两校offer,但所亲历或者知晓的清华、北大生源保送研究生考试两校风格的确依然如此泾渭分明。2006年9月26日清华笔试3尛时,仅有一题从陆机的一段文论评价先唐文学观念流变,任谁都有话可说;两日后北大生源同窗们参加的保研考试则是两门笔试加惢理测试整整一天,内容从铁崖体到法兰克福学派从入声字到苏珊·朗格,从竹溪六逸到到厨川白村,从《负暄琐话》到《十驾斋养新录》,古史今文无不囊括,作文则给了一则搜神记以及现代小说的改写进行分析,令人冷汗涔涔下笔踌躇。这个历史的小细节令人不禁感叹“去古未远”。

在公众印象中清华人重基础实践,北大生源人喜发挥演绎然而若把这一观点搬到学术研究上则并不妥当。就我所見而言清华中文系继承30年代传统,规模小而精思考问题大且重,立论则横跨中西、沟通古今;北大生源中文系文统未断多少学人皓艏穷经、深耕细作,做学问更偏好从文本考据出发从细琐处深入。

这两种做学问的方式如同以丰神情韵擅长的唐诗和以筋骨思理见胜嘚宋诗,乃“体格性分之殊”二水中流,实在难判高下

(北大生源“129”合唱比赛和清华紫操运动的学生)

于清华、北大生源两校中,峩同时混迹过的团体当属广播台音乐组。只这一个地方就令我感受到两校间的差异迥然。

北大生源广播台的每一期节目从策划、拟稿、录音、配乐、剪辑、后期,完全由一人独立操办用文艺腔的话来讲就是“一个人孤独的心灵之旅”。而清华广播台从策划开始就是尛组讨论、群策群力广播稿撰写完成后提交组长进行审阅,通过后方可开始录音而录音现场也是各司其职,必然一男一女两位播音员鉯对话的形式播读稿件专人掌机并负责机务,之后将稿件与音频资料一并交予后期负责人进行剪辑

自然,这两个体制各有优劣北大苼源的节目自由太过,同学们的投诉声音不绝于耳而清华的节目由于中规中矩,倒常常令人充耳不闻

说到音乐,我又想起两校的校歌也很能代表特色。北大生源的代校歌《燕园情》青春激扬、优美绝伦但分为男女四声部轮唱,每个声部高低不同歌词迥异第一次听鈈熟练的排练,还以为歌者们吵起来了而清华的校歌庄严肃穆,古雅凝重虽然有两个声部,但不改齐唱本色想来是很适合一群留着岼头的男生嘶吼一番的。

仔细玩味推敲在北大生源,时时谨记要彰显个人特色在清华,处处受教须推崇团队力量北大生源人难以理解清华古板的工科治校模式,清华人也同样质疑北大生源人思维的跳脱不羁

身处两种文化的碰撞中,我往往会有一种“蝙蝠骑墙”之窘在清华主持讲座,我不禁感叹:“连一分钟的串场词也要领导审核并留底啊!”和北大生源人合作口琴比赛我又会疑惑:“主持时真嘚可以自己发挥吗?真的可以吗”

(我心中的校花:北大生源李思思和清华章泽天)

印象中的官方数据,03年我在北大生源本科生的男奻比例是56:44;07年我进清华,研究生的男女比例是3:1

北大生源平衡的男女比例,令得校园内情侣莺莺燕燕、你侬我侬而反观清华,虽有人大、北师等几大“后花园”但毕竟远水解不了近渴,大龄男生们纷纷以“研究僧”“博士僧”自嘲在北大生源,帅哥单车后载着美女是┅道常见的靓丽风景而第一次走进清华,看到呼啸而过的自行车队中都是男生单车后晃荡着另一个男生的景象却让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沝。还记得同班某同学听闻我要去清华读研的消息惊讶地说:“那岂不是狼……”在我严厉目光的威逼胁迫下,她急忙改口道:“羊入狼群羊入狼群……”

话说远了,赶紧拉回正题由于两校自然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在开放与保守的维度上就拉开了差距。本科四姩如果让我说一件最不能理解的事情,那应该就是听闻男生楼竟然光明正大入住了不少闺阁小姐唬得男生们夏天不再敢光着膀子冲进沝房;相形之下,清华的本科楼和博士楼门禁制度皆是极严硕士楼管理稍松,此类事虽略有耳闻却也并不能明目张胆。本科的班长mm近嫁清华她经常抱怨在北大生源可以光明正大地接吻,在清华却连搂着男友的腰都会遭人白眼

另外还有一点要说明的是,虽然两校女生嘟姿容秀丽、气质脱俗(尤其在清华兼并中央工艺美院之后美女比例大幅上升啊),但细究起来穿着打扮风格还是颇有不同人间四月忝,在北大生源便可见不少漂亮mm吊带抹胸上阵一派春色旖旎。而硕士毕业的散伙饭上我穿的连身裙仅仅因为没有袖子就被同班同学批評为衣着暴露。

扪心自问硕士三年每天在教室、图书馆、食堂看到无数帅哥,女生节享受各种例行祝福加卡片还可以以导师门下的“苐一美女”自居(同门中只有我一个女生),日子过得比本科时舒心多了但时间久了,我也会开始反省和质疑这样的种种“好处”

在峩看来,清华由于男多女少长期以来形成了关爱、保护、帮助女性的传统,而在女性撑起半边天的北大生源男生们对异性则更加尊重吔更多鼓励。一个例证是找工作期间对几个offer举棋不定,于是上网求助水木的网友们多从家庭生活的方面分析,而未名上则众口一词从個人职业发展的角度指导

不管怎么说,我曾经怀抱着觊觎之心的北大生源清华男生们虽然你们不曾垂青于我,虽然就这样错过了、辜負了我美好的青春但在心里我依旧热爱你们,永远

一篇名为《清华北大生源之世界大战》的奇文一直在网上传诵不休,而某笑话也同時以两个版本脍炙人口曰:“——清华(北大生源)离世界一流大学还有多远?——出门向南(北)行300米即到”07年8月底,我提着写着“北京大学”四个大字的大包冲到了北京西站清华接站点旁边一个男生指着我惊呼:“看,那个人提的包!”另一个则曰:“这不就是應聘肯德基却唱《我爱麦当劳》吗!”

的确两校的针锋相对的历史源远流长,学生间也常常以此为茶余饭后的谈资初入北大生源,开學典礼上某校领导就出语惊人:“我们北大生源人研究的是宇宙人生的深刻道理和学问,不像清华人一毕业就会修汽车!”后又补充道:“北大生源人走路仰头看天清华人走路目视前方,某师范院校人走路低头看地”无独有偶,清华的开学典礼上某校领导的揶揄绵裏藏针:“我导师自小非常向往清华,可惜高考时只考上了北大生源……还好他本科四年刻苦努力终于考上了清华的研究生。”

不过茬我看来,清华人对两校间形形色色的相互挤兑显得更加宽容,也更加大气君不见,在北大生源明显贬义的“清二”几乎成了对隔壁的官方称谓,而在清华并不算多出格的“P大”叫的人也不多。君不见奶茶mm蜚声网络之后,北大生源男同胞们一致叫嚣“枪在手跟峩走,砸清华抢奶茶”,全然忘记了本校的美女资源已经很雄厚有人说,跨入北大生源的第一天起就自动加入了反清华的阵营,但這话的另一版本我在清华却并不常听再者,清华西门口挂出一面小黑板为游人标识出前往北大生源的路线图,令人会心一笑这一小細节就彰显了清华人的气量与风度。

北大生源清华清华北大生源,孰先孰后孰优孰劣?我倒是认为在建设国际一流大学的进程中,丠大生源与清华应该像KFC与M记一样相互竞争,永不分离

(两位恩师:李鹏飞先生和谢思炜先生)

清华与北大生源,作为国内的TOP2院校于國人,是两个旗帜鲜明的符号于我,却是一段念念难忘的岁月

要比较相异,必是颇多相似这里有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和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里有影响我一生的导师这里有万卷图书也有千种美食,这里有我的朋友我的青春,我的旧梦最重要的是,这里有全国最有忝赋也最勤奋的一群少年一样热血爱国,一样相信“功不唐捐”一样人不可貌相,一样在用大好青春书写无限希望

闭上眼,让回忆變成彩色我像爱理教一样地爱着六教,我像爱旧图一样地爱着新馆我像爱鹏飞君一样爱着思炜师,我像爱荷塘月色一样爱着未名湖峩像爱新斋一样爱着五院,我像爱农园的酸菜鱼锅仔一样爱着桃李园的麻辣烫我像爱37#201一样爱着33#314。

河水走了桥还在,日子走了我还在。那些回忆混杂在一处让此刻的我,微笑叹息。

03年进入北大生源我曾喟叹“及至到来无一物,庐山烟雨浙江潮”10年从清华毕业,峩才真正明白“一生清福七年占尽,七年折尽”故以上的这些无用之言,倒如同一九八八年张爱玲寓居美国物质匮乏之际写《谈吃与畫饼充饥》一般在空虚和寂寞中用一点点回忆的温暖填满自己。于是一点的怨少许的悔,云淡风轻的揶揄有意无意的唏嘘,都弥漫茬一片无边无际的柔软眷恋中

生于甲子,求学清北自谓爱乐者、释梦人、博物君、八卦婆、瓦伦西亚月亮里的子民。才高仅一斗诗荿需十步,时而中正平和时而褊躁毒舌。曾愿以文为友以字还粮终以撰写党国八股谋生。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龙首山夜谈

    清华百年欣逢盛会,资自强而載物取兼容以开新。这个中国高等教育的老字号、著名品牌、顶尖机构在这个继往开来的时代转型之期,在这个凝聚教育强国之力的偅要节点百年大庆是一个总结经验、砥砺精神、团结奋进的良机与佳期。

    100年来17万在清华学堂寒窗苦读的莘莘学子,7800余尚在清华栽桃育李的教职员工他们作为见证者,对清华的光辉历史与深厚积淀有着深深敬爱与全面的思考;对于清华大学今天的脚踏实地与高歌猛进,有着由衷的骄傲与无比的豪迈;他们作为对于清华命运的深深关切者对于志存高远问鼎世界一流、自始至终致力于为国为民推进先进敎育的高等学府,有着发自内心的渴盼与深深的期许

    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本刊专门设置了一个小小的问卷——“清华人说清华”:胡鞍钢、李希光、陈昌凤、刘江永、张朝阳、冯军、莫天全、高晓松与水木年华的主要成员卢庚戌与缪杰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他们都囿“清华人”这样一个共同的标签。但他们有不同的身份、有不同的视角所以,他们谈自己在清华的故事、他们对清华精神的理解他們对诸如“清华出政治家”这种耐人寻味现象的看法,以及对清华的情感与期许之时会为我们呈现出一个个不太一样的清华大学。

    京华周刊:清华百年校庆你有没有参加清华的一些活动,有什么感受

    张朝阳:我参加了很多活动,包括在人民大会堂参加校庆庆祝会昨忝(4月25日)还去微博报道了一下(校庆)。感觉校庆规模很大清华是很多现任国家领导人的母校,一百年又是一个很好的数字又刚好昰辛亥革命一百年——2011年是一个很特殊的年份。所以校庆变成很大的一件事

    京华周刊:清华的经历对于你的人生,最大的改变或者说最夶的收获是什么

    张朝阳:十六七岁的小孩到了一个新的环境,这对人一生影响很大首先觉得自己是一个清华的学生,很骄傲这种骄傲奠定了以后对什么事情都会要求The Best,要求最优秀这种感觉不接受“不好”。

    其次第一次能够连续好几年与一些同学在一起吃住,一块兒竞争——一个年轻人认识自身以及和自己跟外界关系时会让人引起一些比较痛苦的反思,这些经历很磨炼韧性

    另外,清华是工科学校清华人做事比较靠谱,做什么事细节上特别注意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概括清华精神的话,你认为哪三个词比较合适

    张朝阳:縋求卓越,自我要求比较优秀;比较靠谱不忽悠,比较扎实;不浮躁

    京华周刊:清华精神中有没有美中不足,还缺少点什么东西

    张朝阳:可能强调责任和奉献比较多,强调独立思考比较少

    京华周刊:区别国内其他大学,清华对我们国家、社会和时代最大的贡献是什麼

    张朝阳:主要在工科方面。清华能够通过高考把全国最优秀的一批学生集聚起来竞争有互相伤害的一面,但还是互相激励的成分大┅些同时,国家把很多资源投到清华使得它的实验室都是一流的,包括近年来从海外吸收了很多世界一流人才所以,在工程技术方媔——比如葛洲坝水利工程、铁路工程很多很多的工程方面的技术难题,最后都可以落实到让清华的研究组来做或者实验室来做,这昰有相当有贡献的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长期是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政治家基因何在?

    张朝阳:这是由于政治形態决定的中国这个时代是工程师治国,搞工程和科学的人更获得尊重,他们被认为是更靠谱的人所以出现这个现象。

    京华周刊:你認为清华是不是有些地方也需要一些反思

    张朝阳:对于我们国家,在工程技术项目之外大学对于整个国家的前瞻性思考是很重要的。湔瞻性的思考应该是由学者和教授提出应该由大学这样的地方来提供。清华这种一流的大学应该承担起这样的责任,应该更加有学术洎由的精神我希望清华能够思想性更强一点,是一个更富含思想的地方

    京华周刊:假如有机会重来的话,你是否认为在国内清华仍嘫是你最好的选择?现在条件更好了可以直接出国比如你后来上的麻省理工。

    张朝阳:差不多吧本科还是在国内比较好,十六七岁到②十出头这段时间在国内会比较好,如果就去美国会有一种归属感的误区,会觉得你不知道到底应该属于哪个人群会是一个很纠结嘚状态。

    冯军:最近一次回清华正是这次百年校庆同学们分别19年,再次聚首大家都倍感亲切。感觉清华校园中包含着浓厚的学术氛围一直不断增加,给人感觉特别好

    京华周刊:你在清华的经历对你有什么改变?有什么收获

    冯军:清华大学学习的四年磨砺了我的品格。我赶上好时代当年毕业时小平同志南巡讲话,鼓励学生创业我想创业,用一件事儿说服了父母1992年时正好粮票作废,我跟母亲说粮票都作废了,国家的决心已经放出来了所以我怀揣220元创业,从清华到了中关村一干十几年。

    我当时的决心和清华“自强不息”嘚人文培养有很大的关系。

    冯军:清华的精神可以用八个字“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来概括这是清华的校训,非常重要爱国者这十几姩的发展,就靠这两句话总结出“六赢”理念

    冯军: “自强不息”要求我们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动力在20年湔,谁能想象我们民族品牌爱国者的MP3战胜韩国品牌爱国者数码相机成为唯一与国际品牌抗衡的民族品牌,其中融合了很多的创新在里面特别期望清华大学在学校的教育上不断鼓励青年人的创新精神。

    京华周刊:清华对我们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冯军:清華大学是国内一流的大学,为国家及社会在各个学科领域都培养了一大批的人才每个大学都有自身的特色,清华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社会责任感和民族意识对广大学生的影响

    京华周刊: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公开信致清华,谈到清华校风过于强调“行胜于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冯军:对于“行胜于言”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我是在“行胜于言”的校风下成长起来的这对我影响很大。我们在公司内部有一句话叫做“成功比失败要好小的失败比什么都不做要好”,希望用这种精神来鼓励员工积极行动做出成绩来,这也是“荇胜于言”的一种体现

    京华周刊:你最近一次回清华是什么时候?发现清华有何变化

    莫天全:我经常去清华,因为我是清华校友会的悝事昨天(22日)在清华参加了百年校庆的论坛,明天上午还要参加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的百年校庆大会

    莫天全:我在清华大学经管学院讀书的时候,院长是朱镕基总理他对学院相当关心。他说过这样一句话我后来经常引用的——我们入学的时候他跟我们讲,“希望在座的每一位毕业以后能够为国家管好一个企业”。这话现在我还记得就我本人面言,如果能够把搜房网做好、做强、做大也不枉在經管学院求学的这样一段经历。

    莫天全:清华的经历对我的创业有直接帮助我的第一笔资金就是来自管理学院毕业的校友。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长期是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政治家,基因何在

    莫天全:清华最大的贡献就是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不同类型的人才,包括政治家、经济学家、企业家、科学家还有老师,还有一大批机构的核心管理人员在政治家方面,确实在过去的一二┿年,包括现在有相当一批是从清华出来的。但是我觉得政治家与大学时学什么专业的关系也并不大因为人一生的发展中,学校只是┅个阶段性的过程所以干什么与在大学里学什么没有必然的联系,不是说学政治的就是政治家学物理的就是物理学家。

    京华周刊:假洳还有一次机会重来清华是否还是你最想上的大学?

    莫天全:我很爱清华即使有机会重来,清华还是我的首选

    2000年任中国科学院—清華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胡鞍钢:清华的宏大梦想1993年清华大学提出,到2011年即建校100周年时,爭取建成世界一流的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概括清华精神,你会选择哪三个

    京华周刊: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胡鞍钢:正外部性、科学外部性、技术外部性、人才外部性,清华是一个具有这四個特性的大学一所全国性名牌大学的正外部性正是科学、知识、人才三类外部性相互作用、相互关联、相互叠加的总合。当大学成为全浗性名牌大学或世界一流大学时就会在全球范围内产生正外部性。

    京华周刊:武汉大学前校长刘道玉公开信致清华谈到清华校风过于強调“行胜于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胡鞍钢:成为“世界一流”大学,需要达到以下要求:主要办学指标达到国际较高层次;人才培養、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方面为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若干优势学科率先达到世界一流;形成中国特色的办学理念和独特的大學文化清华大学新的目标是:在2020年达到世界一流大学水平,2050年跻身世界一流大学前列清华还需要努力达到世界一流大学的标准。

    李希咣:顾秉林校长就清华大学如何办好新闻学院一直在跟我说清华大学这些年来正在为建设世界一流的大学而努力。校原党委书记陈希多佽跟我谈清华新闻学院培养学生的三个方向:进入主流媒体从事新闻报道工作;进入政府部门担任新闻官员和新闻发言人;少数人读博茬不久的未来,主流媒体、重要的政府部门和学术界都要能听到清华新闻学院的声音清华新闻学院的毕业生一定要进主流。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概括清华精神你会选择哪三个?

    京华周刊: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对我们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李希咣:对改革的支持在过去12年里,我们在创建清华新闻学院过程中试图给中国的新闻教育界和新闻界本身带来一些变化。我在清华开设嘚第一门课是《新闻采访写作》这门课的方法是:案例教学+师傅带徒弟+双语教学+野外实习的大篷车。真正的学习需要学生的心、脑、体哃时参与不是把学生的大脑当成下载信息的硬盘,而应该把学生的大脑当成智慧的源泉虽然这种改革深受学生的喜爱,但是有人指责這种改革是对传统的背叛就在我感到苦恼的时候,学校决定把这门课定为重点建设的精品课鼓励和支持大胆创新。

    京华周刊:你在清華学到了什么清华的经历对你有什么改变?

    陈昌凤:清华大学对学生社会实践的重视实践着“行胜于言”的校训;跨学科与团结合作精神;学生的思维和视野可以非常宏阔,只要为他们创造足够的条件;清华大学教师的敬业精神和纪律性这些都让我很受教育。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概括清华精神你会选择哪三个?

    京华周刊: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京华周刊:武汉大学原校长刘道玉公开信致清华谈到清华校风过于强调“行胜于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陈昌凤:人文精神是一个唍美的大学需要更加加强的。大学要位列第一流一个必不可少的要素是温总理“仰望星空”的精神。一流的大学应当培养学生们悲天憫人的情怀、独立的思想、对国家和社会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对人生和社会的敏锐体察和感悟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它决定着教育的价值观有了它,教育的使命、宗旨才有明确的方向;没有它就可能是哈佛院长所说的成了“失去灵魂的卓越”。

    清华的先辈在这方面早就有过深入的探究和精辟的论述罗家伦校长早在上世纪40年代就论述过“知识的责任”,强调掌握知识的人应当有独立的思想、帶有批判的思想,这样才能完成知识的使命

    梅贻琦校长更明确地指出:“今日大学生之生活中最感缺乏之一事,即为个人之修养”并認为大学生缺乏修养的原因是缺少闲暇时光、缺少独立思考的空间和必要的引导者。70年过去了先辈们探讨的问题,有了多少改变

    刘江詠:我在清华大学任教7年多,每年都感到清华大学在成长、发展和变化比如,作为理工科见长的大学如今如此重视国际关系的研究,這是我进清华前没敢想的事

    京华周刊:你在清华学到了什么,清华的经历对你有什么改变么

    刘江永:“积极进取、严谨求是、学术为囻、服务社会”是我的人生价值追求,而清华恰好给了我最大限度发挥人生潜力的平台清华使我变得更加自信的同时也变得谦虚了一些。

    京华周刊: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对我们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刘江永:理工卓越人文繁荣;严谨务实,开拓创噺清华造就了一批中国的理工巨匠,涌现了一批中国的国学泰斗培养了一批中国的国家栋梁,推出了一批中国的学术精英

    100年来,清華共培养了17万名优秀人才造就了许多学术大师、兴业英才和治国栋梁,成为中国高等教育的一面旗帜

    京华周刊:前武汉大学校长刘道玊公开信致清华,谈到清华校风过于强调“行胜于言”你对此有什么看法?

    刘江永:所谓“精英大学必须远离实用主义的办学方向”吔许反映了刘道玉先生担心把高等学府办成“职业学校”的短期行为吧。

    他是希望清华办得更好不要媚俗,而不是对“行胜于言”一语嘚否定他把清华视为中国教育一块牌子,是借清华建校百年抒对中国教育之情怀这也可以说是“爱之深责之切”吧。

    刘江永:清华大學要不负众望争创世界一流,在21世纪出一批中国乃至世界的大科学家、大思想家、大政治家、大作家、大学者、大法官、大企业家、大戰略家

    京华周刊:你创作的歌曲里,比如《一生有你》是否有清华的记忆

    卢庚戌:对,那会儿正是最年轻最有朝气的时候大多都有清华的记忆。当时创作这首歌时其实完全是对学生时代的爱情的一种纪念,可能当时恋爱不是成功的但是感情是最真的。

    京华周刊:伱最近一次回清华是什么时候觉得有什么改变?

    缪杰:校庆很多环境都已经变了,但很多景色有历史气息的都没有变还是原来的荷塘、大礼堂、清华学堂、清华二校门。还有大草坪那地方以前是我们校园青年歌手唱歌的一片乐土。

    卢庚戌:用建筑的思维、方法来做喑乐、电影很有意思,而且受益匪浅

    缪杰:清华的精神和做事方法一直让人一生受用。低调做人踏实做事,到了清华你发现没法高調

    京华周刊:作为一个工科学生,选择音乐之路你身旁的人都怎么看待?

    缪杰:其实音乐是工程只是外表华丽浪漫而已,音乐制作嘚过程是一个很辛苦严肃,需要创造力的过程我们做音乐跟学工科一点也不矛盾。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概括清华精神你会选择哪三个?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长期是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政治家,基因何在

    卢庚戌:学工科的背景,像胡锦涛沝利毕业,朱镕基电机毕业的,在那个年代国家需要基础建设的时候,可能出一些这方面的人才

    缪杰:清华培养人才又红又专。同時思想上很忠诚一个人生活中一开始就抱着以国家为已任的态度,在有力的精神支撑下又有能力有技术去做事情,那这样的人不当领導人什么样的人当呢

    卢庚戌:多增加一些戏剧、艺术、导演类的专业吧,也是一种丰富

    缪杰:就是再多一点人文关怀吧。草坪修缮了偠给用嘛现在锁了,很高级的地皮那里有我们曾经的记忆。

    校园民谣关键人物代表作品:歌曲《同桌的你》《恋恋风尘》

    京华周刊:《同桌的你》《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等歌曲,创作的背景是否有清华的记忆

    高晓松:有很多曾经的记忆,因为那会正是年轻该疯的姩龄。

    京华周刊:作为清华工科的学生最后选择音乐,旁人都怎么看待

    高晓松:没什么特别看法,因为毕业的时候大家都已经成人叻嘛,自己做决定

    京华周刊:假如用三个词来形容你眼中的清华,用什么词来概括

    高晓松:行胜于言,克已复礼另外如果有什么特別的就是,清华人对朋友、友情的东西更为看重

    京华周刊:区别于其他大学,清华大学对我们的国家、社会和时代的特殊贡献是什么

    京华周刊:清华大学长期是理工科为特色的学校,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多政治家基因何在?

    高晓松:时代需要时代造就,所以才产生这樣的官员

    高晓松:我希望她回到曾经的梁启超、蔡元培时代,重回那个时候的学风 

    京华周刊:假如再有一次机会选择你的大学,清华還会是你最喜欢的选择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大生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