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注释本前三十章注释中出现的古代文化常识有哪些?

  高考正在紧张的备考阶段為了使同学们更好的复习高考,高考网小编整理了《高考常考中国古代文化常识》供同学们参考学习。

  1、初唐四杰:王勃、杨炯、盧照邻、骆宾王

  2、三国:魏、蜀、吴。

  3、四大古典名著:《红楼梦注释本》、《三国演义》、《水浒》、《西游记》

  4、㈣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孟姜女》、《白蛇传》。

  5、世界四大短篇小说巨匠:契诃夫、莫泊桑、马克吐温、欧亨利

  6、苏轼的散文代表北宋散文的最高成就,其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7、马致远的散曲代表作《天净沙秋思》,被誉為秋思之祖

  8、曹雪芹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创作了我国古典小说中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品《红楼梦注释本》(又称《石头记》)它問世后就广为流传,深受人们喜爱还出现了专门研究该书的一门学问红学,红学现已成为世界文学研究中的重要课题

  9、鲁迅是中國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陈毅被称为元帅诗人;

  臧克家因诗作多为农村题材有泥土诗人之称;

  田间被闻一多誉为时代的鼓手(擂皷诗人)。

  10、岁寒三友:松、竹、梅

  11、花中四君子:梅、兰、竹、菊。

  12、文人四友:琴、棋、书、画

  13、文房四宝:筆、墨、纸、砚。

  14、四库全书:经、史、子、集

  15、《诗经》六义指:风、雅、颂(分类)、赋、比、兴(表现手法)。

  16、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

  17、桂冠、鳌头、榜首、问鼎、夺魁:第一。

  18、三纲五常:三纲:父为子纲、君为臣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

  19、四书五经是儒家的主要经典:四书即《论语》《孟子》《中庸》《大学》;五经指《诗》《书》

  《礼》《易》《春秋》。

  20、三皇:天皇、地皇、人皇或伏羲、女娲、神农;

  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

  21、五金:金、银、铜、铁、锡。

  22、五味:酸、甜、苦、辣、咸

  23、五行:金、木、水、火、土。

  24、永字八法是说永字具有:点、橫、竖、撇、捺、折、钩、提八种笔画

  25、古代的学校有庠、序、太学等名称,明清时最高学府为国子监

  26、三教九流:三教: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27、古代科举考试(从隋代至明清):

  a童生试也叫童试,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相公)资格,这样才能参加科举考试

  b乡试,明清两玳每三年在各省省城举行的一次考试由秀才参加,考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ji)员。

  c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在京城举行的一次考試,各省的举人及国子监监生皆可应考录取三百名为贡士,第一名叫会元

  d殿试,是科举制最高级别的考试皇帝在殿廷上,对会試录取的贡士亲自策问以定甲第。录取分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的称号,第一名称状元(鼎元)第二名称榜眼,第三名称探花合称三甲鼎;二甲若干名,赐进士出身的称号;三甲若干名赐同进士出身的称号。

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忣改进策略

摘要:本文围绕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形状及改进策略展开第一章概括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现状并分析成因。第一节从文化的定义入手界定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第二节从教学要求、学习现状、教学模式、评价结果四个方面概括出教學现状的矛盾;第三节则从社会历史和教学自身两个方面分析现状的成因。第二章则针对上一章的现状及成因提出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妀进策略。第一节讲述完善教学准备的策略第二节阐述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完善。第三节则从课外阅读和生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活动兩个角度给出了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生活化的一些建议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 教学现状改进策略

一、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嘚现状及成因

(一)文化和古代文化常识

西方的文化一词来源于拉丁语的culture,原指农耕、培育作物后引申为塑造人的精神、兴趣。我国历史上率先使用“文化”一词的是汉代的刘向,“文化不改然后加诛”,文化意为“以人文教化”学术用语的“文化”,英国“人类學之父”泰勒在《原始文化》中给它下的定义流传最为广泛:“文化是一个复杂的总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以及人類在社会里所得的一切能力和习惯”

《辞海》将“文化”分为广义、狭义。广义的文化可与泰勒、梁启超的定义相互参照,指人类社會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狭义的文化,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

文化是人類社会特有的现象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标志,是人类的载体它的两大基本特点就是民族性、时代性。这两个特点在古代文化上表现得尤为明显。基于对文化的不同理解对中国古代文化的界定,学术界并不统一顾明远《中国教育的文化基础》认为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张岱年《中国文化概论》则认为“中国文化的基本内容”包括“语言文字”、“文化典籍”、“科技笁艺”、“文学艺术”、“哲学宗教”、“道德伦理”等。

古代文化常识是针对高中语文教学实际的古代文化中的一小部分古代文化常識的内容不可能涵盖古代文化的方方面面,在高中阶段常识的范围划定主要的依据有两个。一是课程标准中关于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目的嘚描述和教材选文涉及的古代文化具体内容;二是学生在课堂教学和课内外语文活动中遇到的古代文化现象综合起来,古代文化常识大致包这些内容一是物质文化方面的饮食、服饰、宫室、车马、器用等,二是制度文化方面的科举、职官、婚丧等三是精神文化方面文學、艺术、哲学等。

(二)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

一、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开始受到重视

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要求是从无到有从低到高的。

1980年和1986年的教学大纲提出了阅读读浅易文言文的要求1996年大纲将“浅易”的标准在基础知识和思想内容两方面具体化,2000年大綱将基础知识的内容进一步细化为150个文言实词、18个文言虚词和28种文言主要句式等这些大纲,虽没有明确对古代文化常识提出教学要求泹要实现大纲不断具体化的文言文教学要求,实际教学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已经成为文言文教学的必要部分

2003年,《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標准(实验)》颁布对高中语文教学增加了文化渗透的要求。应该说这是时代发展,民族振兴过程中母语教育的一次重要教学要求调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国际地位的提高民族精神的复苏,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被提到了与工具性一致的高度了解古代文化常识,丰富传统文化积累感受中华文化精神,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具体要求在课标中一一明确给出

新课标执行的十余年来,高中语攵教学在教学组织、课程安排、课程内容等各个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不断深化的教学改革对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逐渐从具体的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的简单识记上升到对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继承发扬

二、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学习状况不容乐观

2013年10月和2014姩11月,南京市两所中学针对高一和高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这两所学校一所为市直属学校四星级,6轨年级人数在240左右;另一所为區属学校,三星级10轨,年级人数500左右两所学校均全市招生,学生情况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2013年使用附录1的问卷调查,回收的问卷为共1228份除第10题外选择题情况如下表:










第10题为多项选择,除“其他”外共有十三个选项选中比例最高的前三项是:风俗、文学、饮食;最低的彡项则是:农业、戏剧、宗教哲学。

根据这些数据不难看出:

大部分高中生对古代文化的认识是模糊的,不清楚古代文化的界定对当丅社会里古代文化的作用和评价褒贬不一,对古代文化的发展趋势看法不一

高中生自身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情况也不容乐观。古代文化嘚经典作品阅读处于散乱的状态;对古代文化中具有娱乐性日常性的内容较有兴趣,而对古代文化中最精华的传统精神的理解和评价都仳较偏激语文课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有将近四分之一的学生认为可有可无说明高中语文课在古代文化传承上做得远远不够,和课程標准的要求相去甚远

大部分高中生愿意通过自身努力来传承古代文化,对本民族有认同感但一般停留在关注上。这既为高中语文古代攵化常识教学提供了舞台也提出了引导学习、规范教学的要求。

2014年使用附录2的问卷调查回收的问卷为共963份。2013到2014年两所学校的高一年級开设了每周2课时的“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统计情况如下:












































一个学年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起到了一定积极的作用帮助学生掌握了一萣的古代文化常识的具体知识,更重要的是学生对古代文化偏激的评价得到了有效的引导。对古代文化的合理评价唤醒的是学生的民族认同感;只有认同自己的民族,民族精神的传承才能成为现实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教学的深刻意义,不体现在具体知识的传授上洏体现在对古代文化了解之后的认同和扬弃上。

但学生获得古代文化常识的途径依然匮乏学生获取古代文化常识的途径,课内主要是语攵和历史课程课外主要是媒体及活动。主动阅读各类古代文化书籍的学生较少媒体和活动的古代文化传播,往往出于商业利益考虑糟粕大于精华,形式大于精神而媒体和活动恰恰是高中生获取古代文化知识的最主要途径。高中生接受的古代文化数量不多质量不高。调查中一些学生对课程化的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地关注古代文化中精神层面的内容,而目前的课程又无法满足这蔀分学生的要求

三、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模式比较僵化

南京市的两所高中,开设了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这是领时代之先的。但是选修课程的教学模式却相当僵化。

1.“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

一所高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政治礼仪”公开课是这样教学的先下发材料,要求學生在材料上勾画出政治礼仪包括哪几种每种礼仪的主要步骤。再小组内交流政治礼仪的种类和步骤最后推选小组代表在班级展示学習结果。这样的教学挺热闹,学生活动看上去也不少但实际上是僵化的教学。因为学生在一节课里所做的只是筛选信息和整合信息,学生的思维没有真正调动课上政治礼仪的知识内容只是走个过场,政治礼仪背后承载的重人伦重规范的民族精神全不涉及课后,和學生闲聊几句得知平时的古代文化常识课,比公开课教学还要机械基本上就是教师发下材料,师生一起读读材料下课的模式这样的敎学模式,消磨了学生学习古代文化常识的热情消散了古代文化的生命力。

没有开设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的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主要依托文言文教学完成。课程标准推行到今天文言教学在课时安排、评价手段等诸多方面取得了有目共睹的进步。但是文言文教学模式直到今天,重言轻文的特征依然十分明显课堂教学往往是,字字落实的翻译翻译完了,几句话带过艺术特色、思想内涵归纳课攵中的文言现象,练习这种教学模式不能说一无是处,但对古代文化明显是轻视甚至忽视的。在一所学校的老带新教学展示活动中僦遇到过用这样的模式组织的《兰亭集序》教学。两课时学习结束后学生们走出教室都是一脸逃离的笑容,“修禊”这一古代风俗人苼邈然的喟叹,完完全全没有在他们的脑海里留下印象老带新活动意味着,这种教学模式重视基础重视应试的一面是作为优点要传承丅去的;而对古代文化的轻视也是不知不觉地传递下去的。课程标准已经推出了十多年但文言文课堂教学,很多时候很多地方还在重复哆年前的老路

四、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评价机制不够理想

这里给出2013年和2014年参与问卷调查,经过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的四星级高中的学生高三时参加南京市高考模拟的三次成绩。成绩统计中的“断句”和“材料分析”为文科加试内容其余项目则不分文理。文言文之外的涉忣古代文化常识的得分和文科加试中的涉及古代文化常识的“名著”阅读题均未计入统计。



三次模拟考试的文言文整体分率和文科加试攵言文整体分率分别是:一模58.2%、54.4%;二模,58.6%、42.2%;三模64%、50.1%。比较这些数据不难看出:无论文理科高中生,文言文的得分都不高;尤其文訁文翻译、文言文信息筛选概括、古代诗歌鉴赏的得分率为低;文科学生的加试部分文言文得分率都低于文理科的整体水平这说明,高Φ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和教学目的的设定,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文科加试的难度相对更大对教学的要求更高。借助这些数据可以推断絀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效果不理想。和同类学校比较后发现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未能显著地促进文言文教学,这可能是由于评价机制嘚不完善更有可能是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自身的缺陷。

五、教学目的和教学系统之间存在矛盾

概括起来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现状是矛盾的,教学目的和教学系统之间存在种种矛盾

课程标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提出了要求,但没有在目前的教学系统中却得到体现敎材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散见于各课,散见于课下注释没有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知识体系。教学中古代文化常识和文言文基础知识、思想文化内涵之间的关系没有理清,教学活动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往往被处理为基础知识的附属品只要求学生机械记忆。学生有学习古代攵化常识的兴趣和需求缺少明确的目标和持久的动力,在现有的教学中也得不到足够的指导教学评价,缺少古代文化常识的直接考查间接考查又往往被基础知识考查的覆盖,未能引起师生的重视

古代文化常识选修课是积极的尝试,但选修课的实施过程又暴露了教學的一大矛盾。即老旧的教学模式和学生求新求异的认知特性之间的矛盾古代文化常识,有与日常生活联系紧密易于接受的部分也有偏重思想传统需要学生沉思领悟的部分,这就要求采用不同的教学模式开展教学但实际中,读一读、划一划、找出相关语句的教学模式使古代文化常识失去了生活的趣味性,也失去了思想的深刻性高中生的认知,求新求异需要引导才能一步步走向深入,而现有的教學模式在这两方面都不能满足学生的求知欲。

(三)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现状的成因

1.对古代文化的批判否定

鸦片战争让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中国的知识分子开始思考中国积贫积弱的原因并探索救国强国的道路。洋务运动和维修变法试图从物质文化和制度攵化上找到富强之路但未能奏效。到了五四时期则又从精神文化的层面加以探索,胡适等人的“全盘西化”就是这个时候提出的五㈣对中国古代文化持全面批判和否定的态度,直到今天还是高中历史教材的基本观点。苏教版语文高中教材中必修部分鲁迅的作品选叻三篇,《祝福》、《拿来主义》和《记念刘和珍君》选修选入了《春末闲谈》。这四篇作品《祝福》和《春末闲谈》对古代文化的態度是否定的;《拿来主义》则对“老宅子”文化遗产做了具体剖析,但是仔细阅读作品就会发现在鲁迅看来精华和有价值的少而糟粕囷无意义的多。这种对古代文化批判、否定为主的态度对今天的教学还有着不小的影响。

2.功利文化观和多元文化的影响

改革开放中国迎来了经济的高速发展,随之而来的功利主义的文化观和多元文化给中国人的思想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功利化的文化观,思考更多的是文囮能否尽快地转化为经济利益而不是文化本身的继承和发扬。古代文化的价值往往变成了能否转化为旅游景点和民俗一条街。教学上受功利化文化观的影响,只追求分数不能尽快转化为分数的内容在教学中被舍弃,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投入多增分慢实际教学中的哋位自然一降再降。

二、语文教育教学自身的原因

现行的教育制度下高考对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具有指挥棒的意义,高考成绩的好坏是社會评价高中教学的最主要标准高考的分值安排,直接影响着高中语文教学的目标和内容安排也对学生的学习方向和侧重点产生巨大的影响。

2015年江苏省语文高考试卷文言文阅读18分,古诗词奖赏11分名句名篇8分,文言文考查的总分值共37分文言文为《欧阳伯和墓志铭》,攵后共4题第6题考查文言实词,第7题考查内容概括和分析第8题考查翻译,第9题考查内容概括18分的考查中,仅占3分的第17题的三个选择项Φ提及乐律、丧制、天文、文体方面的古代文化常识但也仅仅是提及,考生不了解相关常识的具体内容也不影响答题古诗词鉴赏《秋ㄖ题窦员外崇德里新居》,后有3题分别考查诗歌内容的理解、艺术手法和情感把握,与古代文化常识的关系也不密切同一年的全国新課标一卷和二卷,古代诗文阅读均为36分均出现了一道直接考查古代文化常识的选择题,各占3分其余考查的,与江苏卷类似以文言实虛词、特殊句式、作品内容的概括分析和艺术手法鉴赏、情感评价为主。

高考文言考查重视文言基础知识,对古代文化的关注有限题型也相对机械,即使出现了古代文化常识的考查也是停留在记忆层面,并不涉及理解和评价高考指挥的结果就是,高中语文教学中對文言基础知识的重视再重视,而将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放弃;或者将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等同于名词解释让学生死记硬背住一个个孤立的古代文化常识条目,用来直接应对考试

2.教材编选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

苏教版高中语文教材是2006年开始在全省推广使用的,当时新课程标准巳经颁布三年苏教版教材的编纂意图是贯彻新课程标准,体现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苏教版教材在教材编写时,没有按照以往的知识体系来组织教材而是围绕一个个专题来组织课文。

古代文化在苏教版的教材中没有得到真正的重视。在必修教材中的20个专题中圍绕文化这一主题展开的仅有必修三“文明的对话”1个专题。在这个专题的4篇课文中又只有1篇《拿来主义》涉及到面对文化遗产的态度。

必修教材涉及文言的11个专题围绕着不同的主题编写,但就是没有围绕古代文化主题的不考虑围绕的主题,古代文化知识在各专题的編写中也没有得到应用的重视比如必修五第二专题中的《陈情表》,注释中出现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而这些注释的作用仅仅是为了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并不引导学生对古代文化做进一步的思考教材上“文本研习”指导学生学习课文的重点是李密陈情的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这是正确的但李密陈情为何能够成功,背后的古代文化精神以及《陈情表》和古代“孝”文化的互相作用在教材的引导中,一点也没有提及

古代文化常识组织零散的状况也出现在选修教材中。比如《〈史记〉选读》共8个专题,围绕古代文化展开的有2个汾别为史家传统和理想人格。围绕“史家传统”的是《高祖本纪》和《李将军列传》照理说,这两篇课文的指导应该侧重于史家传统是什么史家传统如何体现在作品中,如何评价史家传统等等但实际的教材安排,反映出的教学重点并不是这样课文中还是注释中零散絀现古代文化常识内容;两篇课文后的“阅读和探讨”,共给出6个问题仅有1题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具体内容谈谈“不虚美,不隐恶”的实錄精神其余的5个问题则围绕着史记人物的塑造艺术手法和形象特征展开。离开人物形象谈《史记》的史家传统是空谈但是不用史家传統统领这两篇的教学,恐怕很难把古代文化的精神讲清讲透

3.古代文化常识理解难度较大

古代文化常识是有相当难度的。有些古代文化常識不了解就没法读懂文言文,是显性的难度如《蜀道难》中的“蚕丛及鱼凫”,如果课下不给出的注释学生就读不懂原诗,不晓得這里出现两个莫名其妙的名词的意义是什么即使猜测到是人名,也不能理解和蜀道难行有什么关联这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学中还比较恏处理,另一类古代文化常识难就难在学生能够看懂字面上的意思,但并不真正理解字面背后的文化意义这类古代文化常识,在教学Φ往往被师生双方略过还是《蜀道难》一课,“又闻子规啼夜月”的“子规”就属于这种情况学生看到,知道是鸟的名字字面上也能理解诗歌的内容,基本不会深究字面后的神话传说也就不能领悟子规啼和凋朱颜之间的内在联系,对诗歌的文化理解自然也达不到火候

古代文化常识产生的社会生活背景已经消失,相当一部分已经和现实生活拉开了越来越大的距离如《唐诗宋词选读》中李清照《醉婲阴》“瑞脑销金兽”,“金兽”就淡出了现实生活教学中想交代清楚就需要下一番力气。还有一部分古代文化常识内容现实生活中還会遇上,但是发生了变化比如“状元”,现在的意义、隋唐科举的意义、明清科举的意义各不相同教学时面临的问题就更加复杂。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切入的难点就在于既要保证古代文化常识的独立性,又要和现实生活有机联系

4.教师教学储备的不足

古代文化常识的儲备不足。高等院校培养中学师资的专业课中没有专门的古代文化课程。一般师范专业开设的课程包括学科专业知识、教育学课程和公囲基础课中文师范教育开设的专业课,常见的有古代汉语、现代汉语、古代文学史、现代文学史、美学、文艺理论、写作学、外国文学史等很少看到中国文化史或中国文化概论。

教学方法的储备不足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主阵地是文言文教学。文言文即使难度再大,毕竟是不是外语而是母语但是高中教师在教学中,却往往采用教授外语的方式将文章肢解成一个个单词、一个个词类活用、一个个特殊呴式。这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对文言文产生厌烦、排斥的心理,凝聚着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言文被分解成索然无味的一个个部件虽然課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正如火如荼,但在文言文教学还是延续着老师讲学生记得单向传统方式。《唐宋八大家散文选读》选了韩愈的《祭┿二郎文》这篇文章哀痛逝者、感慨生死的情感感动了一代代中国人。但是在高中语文课堂《祭十二郎文》的同课异构中三所不同学校的教师,都没留给学生完整诵读一遍的时间就开始了逐字逐句地讲解。文言知识一股脑地倒了出来文章承载的文化意蕴全然不见。

5.對教学对象的特殊性重视不够

高中教学的对象是高中生他们的年纪,正处于少年和青年之间高中生的情感丰富了,智力发展迅速相对開始成熟了价值观也开始了建立;但他们的心理发展,正处在不稳定的状态中原有的心理模式被打破,新的心理模式未建立相当部汾高中生的价值观受同伴好友的影响最大,还有一部分高中生的思想则处在茫然的真空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下的高中生,在学习古代文化瑺识的时候往往会表现出从众或无所谓的态度。这样的心理和态度自然会给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带来不利的影响。

综上所述古代文化瑺识教学现状的成因是多方面的。既有有教学内的原因也有教学外的原因。教学内的原因也不是简简单单教或者学某一方面的原因,洏是牵扯到到教材组织、应试制度、教学内容本身特点在内的复杂的原因将这些方面的原因一一加以分析,是针对现状提出可行改进筞略的前提。

二、高中语文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改进策略

教师清楚地认识语文的学科性质是最基本的一条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统一意味着工具性和人文性并不矛盾,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也不是非此即彼的需要教师处理好两者嘚关系。比如讲古代礼仪文化要讲到礼器的名称、礼仪的流程等,掌握了这些内容才能就围绕古代礼仪文化开展进一步的学习;也要讲箌具体礼仪形式所承载的精神领会到这些精神古代礼仪的传承才不会变为盲目的复古。

正确理解素质教育和应试教育的关系本质上,這两种教育价值观是对立的考试在应试教育中是教育的终极目的,在素质教育中则是促进学生发展的手段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与学生獲得好的考试成绩并不冲突好的素质教育,也要提升学生的应试素质基于这种认识,才会认可教学中拿出宝贵的时间,进行体系化嘚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的做法

关注学生的不同类型,建设民主的师生关系课程标准的实施建议,专门提到了教师要与学生平等对话教師应该把学生当作独立尊严的人,针对学生的不同状况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古代文化优秀传统的渗透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利用怹们的优势发挥帮助其他学生比如充当古代文化常识活动中的组织者或主讲人;一些基础较弱的学生,引导他们在古代文化常识方面多積累多参与各种学习活动。尤其当学生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利用古代文化承载的优秀民族精神加以引导。

古代文化常识教学还必须重视知识与民族精神的关系具体知识的教学,是高中古代文化常识的主体但如果仅仅停留在这个层面,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任务僦会落空语文课程的人文性和素质教育的诉求都会得不到满足。知识承载的民族精神要在具体的教学中经常得到强调。民族精神在敎学中至少要强调这样几个方面,一是重人伦二是重人文,三是强调中庸四是追求人和自然的和谐。

教师职业要求教师终身学习要想教书育人,首先就要终身受教终身自我教育。具备了渊博的知识、高洁的品行又有合适的教育方法、坚持不懈的教育实践,才能培養出优秀的学生实现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

想更好地进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教师应该首先对古代文化有相当的了解。明确了教师要儲备哪些古代文化内容之后才能将古代文化承载的民族精神内化为教师自己的素质,服务于教学文化具有复杂的结构,出于教学的考慮教师应该选择对高中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促进作用最大的部分优先完善。

首先是古典语言和古代文学知识语文教师的教学语言,有古典味无疑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吸引住学生语言形式和教学内容互相映衬,才能将言传和身教统一起来民族文化精鉮才有了依托。高中文言文的比重不低所选的课文又都是历代名篇,这就对语文教师的古代文学修养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想讲好古代攵化常识和文言文,就不能不对古代作品的全貌有较为深刻的了解语言和文学修养是语文教师最基本的修养,需要不断提升

其次是史學知识。古代文化常识产生于古代是历史的宝贵遗产。讲古代文化常识当然离不开对历史的准确把握缺乏必要的史学修养,文言文和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就只能照本宣科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离开了历史背景和历史规律讲古代文化、民族精神只能轻描淡写。史学知识夲身也是古代文化常识知识的组成部分史学德学兼备、秉笔直录的传统本身就存在于民族精神之中。

其次是古代哲学和艺术知识古代哲学是古代文化的核心,主导了古代文化的发展是民族精神的结晶。想把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上升到民族文化精神传承的高度就要求教師有一定高度的古代哲学修养。语文教师在授业之外要完成传道解惑的任务,就要在古代哲学中汲取自己需要的营养古代哲学中,儒镓、道家对民族精神影响最大是储备的重点。儒家的“仁”道家的“自然”和思辨,都是古代文化的精髓两者的基本思想语文教师必须掌握。艺术和文学密切关联古代文化中的音乐、书法、戏剧本身就是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古代艺术能有一定的知识储备可以创设哽好的教学情境,将民族文化的精神传统更加形象生动地传递给学生

古代教育思想是教师职业的特殊要求。仅仅拥有丰富知识没有合悝的教育思想和个性的教学方法,教师就只能做教书匠中国历代就有重视教育的传统,古代教育为民族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最直接的方式因材施教、温故知新、教学相长、由博返约等教育思想,蕴含着当代语文教学理应不断吸收运用的智慧和方法我国古代教育是经史子集为一体的语文教育,古代的教师是融“经师”与“人师”为一身的语文教师这种眼界这种境界,今天的语文教师应心向往之并努力之

设立班级图书角,增加学校图书馆藏书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仅仅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组成部分之一,是高中教学的一个方面另一方面,古代文化常识教学也只能涉及包罗万象浩如烟海的古代文化的一小部分。因此为学生创造课外学习的条件,引导课内外学习的互相促進就成为课程资源完善的一大方向关于古代文化的书籍数量不少,选择其中适合高中生阅读的充实课程资源。如选修《〈红楼梦注释夲〉选读》时就可以在图书角、图书馆补充胡文彬的《〈红楼梦注释本〉与中国文化论稿》、孟凡玉的《音乐家眼中的〈红楼梦注释本〉》、陈诏的《舌尖上的〈红楼梦注释本〉》等书籍。

开发古代文化常识校本课程校本课程针对性强,形式灵活能很好地补充现有的語文教材。可以开发专题类课程如“古代服饰变迁”、“古代诗歌选读”,也可以开发活动课程如“民俗文化研究”。校本课程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参与积极性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古代文化平易近人民族精神焕发出现实活力。

举办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高中苼好胜心强,进取心强学校、年级、班级可以举办形式多样的古代文化竞赛,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帮助他们复习巩固相关的知识。古玳诗歌朗诵、汉字游戏等都能让学生更有激情地学习古代文化常识。在全社会范围内丰富多彩的古代文化活动能促进全社会对古代文囮的关注,使全民认同和继承民族精神最近,央视“中国诗词大会”就是有力的例证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的完善

一、教师教学方法的完善

1.深入挖掘现有教材资源

苏教版教材的编写,围绕着一个个“专题”每个专题,都有着自己的教学价值和文化意义教学中深叺挖掘现有教材的文化元素,将日常教学和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结合起来促进学生学习也深化学生对民族文化的理解。

教材中的很多作品嘟承载着古代文化的优秀精神比如必修一的《劝学》、《师说》传递的求学、刻苦的精神,必修五《陈情表》传达的“孝”与“忠”的精神在教学中,教师首先要引起学生对古代文化的兴趣《陈情表》的教学就可以围绕古代文化精神来设计预习题,引起学生的思考仳如让学生找出作品中表现“忠”和“孝”的句子;李密选择“孝”是否“不忠”;如何评价李密的“孝”。第一个预习题是紧扣文本展開的后两个预习题则可以见仁见智,学生可以在展示预习结果的过程中碰撞思想思想碰撞,就能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嘚主动性。

依托现有教材随文突破地进行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是最常见的策略比如学习《近试上张水部》,就可以讲授“舅姑”等稱谓的常识又如学习《林黛玉进贾府》一文,讲到林黛玉拜见二舅妈王夫人时王夫人坐在西边下手,将左边的位置让给林黛玉古代攵化中,室内座位坐西向东为尊、以左为尊;那么西边最上手的位置自然是贾政的位置,王夫人坐在下手将左边的位置让与黛玉是因為黛玉是客,客人为尊将古代文化常识的内容和教材内容结合起来,学生才能准确地理解课文

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对教材进行古代文囮的赏析。可以将现有教材打乱重新加以组合让学生对比。比如同是写归隐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的豪放,陶渊明“复得返自然”嘚恬淡渔父“沧浪之水清兮”的洒脱;同是面对死亡,苏轼是“十年生死两茫茫”庄子是“鼓盆而歌”,杜牧是“卷土重来未可知”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比较,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品味古代文化的复杂性,才能让学生逐渐形成自己的古代文化观人生观。

情境教学课堂教学中的情境,是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营造的教学场景和教学氛围具有贴近生活,润物细无声的特点比如《刺客列传》的教学,就可以找来影片《刺秦》中的“易水送别”片段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变徵之声”、“羽声”到底什么样的曲调,对古代文化有直观感性的认识有了这样的基础,就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曲调的苍凉凄婉和慷慨激昂体会荆轲的义勇、刚烈在教学中,图片展示是情境教学哽加常见的手段比如讲“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教师告诉学生古代地面上的夯土高墩称是台,台上的木构房屋是榭学生聽了后,还是似懂非懂这种情况下,用一张合适的图片就能把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地展示给学生。情景教学还可以课本剧的形式出现選择时,需要找那些故事性强、能集中体现优秀民族精神的课文比如《张中丞传后叙》的南霁云乞救于贺兰的部分,主客座次的安排是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运用而人物的神态语言和动作设计等,则需要学生对课文深入细致地阅读和体会能够把这个片段演好,南霁云身仩的“义”民族精神的“忠”,自然而然地熏陶了师生

诵读教学。课程标准明确要求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培养学生诵读的习惯,熟讀成诵是我国古代语文教学最成功的经验。诵读要求学生有感情有节奏的朗读,在诵读指导中可以贯穿诗词格律的古代文化常识。仳如读岳飞的《满江红》就应首先将这个词牌的古代文化常识首先告知学生。“满江红”共九十三字上片四仄韵,下片五仄韵一般鼡入声韵,声情激越适合抒发豪情壮志,恢张襟抱这样,学生在诵读时就知道投入什么样的感情是合适的。反复的诵读才会体会箌古人真挚的情感和深邃的思想。教师在诵读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引入吟诵的技巧,进行示范用古代文化的实例来吸引培养学生。如《送元二使安西》中“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两句,教师就可以按照平长仄短的吟诵技巧来示范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读出来的节奏是长长短短短长长,短短长长短短长。读出了节奏再加上合适的情境,古代诗歌的音韵美才能得到继承

比较敎学。文言文的基础知识积累中常见古今异义词的整理,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也可以采用这样的策略经过比较,才能对古代文化现象囿全面深刻的认识比如历代职官选拔中,都有“秀才”一词但在不同的时代,含义并不相同汉代的秀才,是公卿、诸州举荐的优秀囚才;唐代的秀才开始是科举考试的科目名称,后来变成读书人的通称;明清时期的秀才是通过童子试录取的州学、县学的生员。对於古代文化常识的精神部分更加需要借助比较的方法来深化认识。比如学习《唐诗宋词选读》中“沉郁顿挫的杜甫诗”专题就可以和《〈论语〉〈孟子〉选读》中的“天下国家”专题联系起来,围绕杜甫和孟子的“民本”展开结合必修中《寡人之于国也》,带领学生汾析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提出休养生息的目的是实行仁政,以求得到民心得到天下虽然孟子认为“民为贵,君为轻”但孟子是以臣孓的身份从王道的角度为统治者出谋划策。而杜甫的诗歌《兵车行》“托汉武事为刺”,讽刺唐代统治者的穷兵黩武;《登高》则在寄託异乡悲苦之情同时感慨时事艰难并把白发渐多抱病戒酒的根本原因归结到时事的“艰难苦恨”。杜甫对统治者的态度是批判的和孟孓从臣子角度出发不同,杜甫的出发点就是社会生活中的普普通通的百姓这也正和《孟子》、杜诗的风格相呼应,孟子从臣子角度出发要说服统治者,作品气势充沛明快畅达;杜甫从民的角度出发自己切身体会种种疾苦,作品沉郁顿挫忧患深重

专题教学。苏教版教材编写的最明显特点就是围绕专题展开选修部分的苏教版教材尤为明显。一本书可以看做一个大的专题里面再分为一个个小专题,比洳《〈史记〉选读》在必修《报任安书》、《廉颇蔺相如列传》、《鸿门宴》的基础上,又分为体例、史家传统、理想人格、人物刻画、叙事艺术等八个小专题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在学生对《史记》有了比较充分的知识准备之后就应当组织关于《史记》的专题教学。这种专题教学可以是某一个方面的专题,比如《史记》中的礼仪可以将拜谢、长揖、再拜、稽首、顿首等放在一起,组成一个小专題让学生感受古代文化对礼的重视。《史记》本身就是古代文化的精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所以围绕《史记》的古代攵化特征进行专题教学就显得很有必要。通过专题教学可以将《史记》奠定的以人为中心,寓褒贬于叙述的史学手法告诉学生可以把鉯史为鉴的史学观告诉学生。让学生明白《史记》重要,是因为它奠定了古代文化中史学的传统即史在实录之外具有政治伦理的作用。当然专题教学也可以围绕司马迁展开,讲司马迁的生平和为人司马迁所处的时代,知人论世这样的专题教学可以将关于司马迁的古代文化常识和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作为教学的重点。对司马迁的深刻认识能促进《史记》的教学,民族精神的理解和传承

写作教学。语文教学最成功的表现之一就是学生可以把自己获得的知识和素养用语言文字的形式表现出来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性内容,可以成为學生写作的素材古代文化常识所包含的民族心理和民族精神,更应该在学生的习作中自然流露比如要强调做事要留有余地,引《谏太宗十思疏》中“三驱以为度”为证就要古代文化中关于“三驱”的田猎常识。三驱是古王者狩猎之制,从三面驱赶让开一面,表示囿好生之德用柳宗元《桐叶封弟辨》说明要有合理质疑的勇气,就要能结合“封”这一古代职官常识指出成王玩笑分封的不合礼法之处就古代文化的某些方面,让学生书面写作加以评论是写作教学的又一常见形式。比如《种树郭橐驼传》结束后可以让学生写写“顺朩之天,以致其性”的种树之法顺从人的天性以人为本的治理百姓的政治理想,能给今天的教育带来哪些思考作文教学也可以围绕古玳文化的某个方面开展专题教学。比如《张中丞传后叙》后让学生结合《报任安书》、《五人墓碑记》、《段太尉轶事状》等,写写古玳文化中的理想人格和自己心目中的理想人格用优秀的古代文化精神塑造学生的人格。

二、教学评价体系的完善

高考作为高中语文教学嘚终端评价引入了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直接考查。全国新课标I卷和II卷在这方面做出了表率在2015年试卷中就已经出现直接考查的选择题。2016年10朤9日教育部公布了《2017年普通高考考试大纲修订内容》,明确2017年高考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考核内容在语文考试中增加了古代文化常識的考查。这对于古代文化常教学评价的完善有着积极的作用。

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应该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建立开放的评价体系简答地说,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评价应该是重过程、重应用的多元评价重过程是指重视学生学习的实践过程而不是结果,不是以分数來评判教学关注学生学习的方法、思维的方式、学习的主动性。重应用是指古代文化常识的学习要能促进学生的语文学习,促进学生對民族精神的理解和继承如果学生能将古代文化常识学习中获得的能力迁移到其他知识的获取上,那么他们将更具终身学习的能力这財是教育的终极意义所在。所谓多元指评价的内容和形式。评价的内容有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性内容和学习的结果,也有学生参与学習的态度实践能力的发展情况,学习行为的表现和改进评价的方式,有原先的总结性评价更要有重视过程的过程性评价与之相配合。

(三)古代文化常识教学生活化

教学与生活联系越密切就越有生命力。理想的语文教学应该贴近学生的生活和社会现实古代文化常識教学也是这样,只有“教学做合一”才能把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和精神转化为学生的素质,达成教学的最终目的

高中生的生活,并鈈局限于学校之内课堂之上古代文化常识的教学也要相应延伸到学生的课外生活。作为语文教师应该给学生开列包括古代文化常识书籍在内的书目,指导学生开始课外阅读教师可以在现有教材基础上,引导学生阅读《诗》、《楚辞》这样的文学源头的作品引导学生閱读《论语》、《庄子》这样思想源头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唐诗宋词这样的文化顶峰的作品引导学生阅读《史记》、《资治通鉴》这樣的史学巨著。也可以开出现当代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的书目让学生阅读如陈茂同的《历代职官沿革史》、许嘉璐的《中国古代衣食住行》、陈久金的《中国古代天文和历法》、赵瑞民的《姓名与中国文化》等等。特别学生对某一文化专题或者现象比较感兴趣的时候教师偠抓住机会,给出书目让学生深入阅读。

语文教师还应该指导学生课外阅读的方法比如教会学生泛读和精读,对古代文化常识书籍感興趣的部分学会语法分析、逐字逐句、分层概括的精度方法。指导学生养成使用工具书的习惯养成读记结合的习惯。特别是指导学生將读书、思考、运用结合起来读中学写,以写促读一段时间的课外阅读后,可以采用读书笔记交流、读书报告会的形式让学生互相茭流。

二、生活中的古代文化常识活动

语文生活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纸上得来终觉浅,学生应该更加广泛地参与到各种社会活动中去感受鲜活的古代文化比如参观博物馆,制作工艺品等围绕古代文化常识,师生们在生活中也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活动这些活动中,便于操作且收效明显的有如下几种

写对联,就是属对是传统语文教学训练学生的基本方法,和课内的诗词格律古代文化常识有千丝萬缕的联系客观上,中文单音节、分平仄、语法功能灵活的特点适合对子的形式写对联,是学生能够接触到的日常活动也是具有相當教育价值的语文活动。写对联实际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首先需要对字音特别是声调的准确把握。如用“教室”对“操场”因為“室”、“场”都是仄声就不符合对联的要求。也有对韵的要求如双声对双声。对联的上下句语义先关因而又需要学生了解近义词反义词,无形中丰富了词汇对联的上下句语法结构一致,又训练了学生词法和句法写出好的对联,又需要修辞的知识比如对“水作圊罗带”,就要也用比喻的“山如碧玉簪”写对联,需要调动学生大量的古代文化常识知识储备积极思维努力尝试。一副好的对联能传递出中国民族文化的精神。如果还能和书法、民俗等中国古代文化结合起来韵味就更显悠长。

中国历史悠久幅员辽阔,让高中生囿了大量接触文化古迹的可能利用文化古迹,是又一种日常化的古代文化常识学习方式文化古迹包括文物、遗址之类的实物,也包括鉮话、传说、家谱之类的非物质资源古代文化常识的很多实例,也是文化古迹利用文化古迹,可以将古代文化常识的知识具象化可鉯采用参观、访问、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比如参观梅兰芳故居能和古代文化常识课上的古代戏曲、服饰等等内容相互参照。文化古迹往往以其宏伟壮观的景象直观地传递出民族精神,给学生震撼性的影响比如参观长城,就能让学生直观感受到中国古人的高度智慧和鈈屈不挠的奋斗精神这是课堂古代文化常识教学很难达到的效果。

近年来传统节日越来越被关注和重视,一些传统节日以国家公休的形式加以强化与传统节日对应的传统民俗,也由古代文化变成演化为现实生活中的文化现象在节日之际,高中生参与民俗活动可以加强自己对古代文化常识的理解,从亲身经历中体验民族文化的精神特质可以算得上是一举多得的古代文化常识生活化方式。比如围绕偅阳节就可以亲身去赏菊、登高、诵诗、拜访老人,把学到的古代文化常识变成自己的活动通过这些活动去感受民族文化思亲敬老的傳统。学生参与民俗活动对高中语文课内教学也有着积极的意义。比如参与中秋民俗活动的学生知道了嫦娥奔月的传说,在学习《水調歌头》时就更能走到望月怀人的词作意境中去民俗活动,往往与礼节、仪式联系在一起需要学生参与集体活动,折射出古代文化重囚伦重人文的传统,折射出民族的精神特质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王力.中国古代攵化常识[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

[3]向仍旦.中国古代文化常识[M].北京:知识出版社,1983.

[4]谭家健.中国文化史概要[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6]阴法鲁,许树安.中国文囮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9.

[7]李惠民.中国传统文化新编[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1.

[8]金诤.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0.

[9]陈久金,杨怡.Φ国古代天文和历法[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10]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3.

[11]钱穆.文化与教育[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

[12]郭预衡.专家談中学语文教学[M].太原:山西教育出版社,1990.

[13]倪文锦,谢锡金.新编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14]刘永康.语文教育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15]董文.高中文言文教学内容确定的原则[J].语文知识,2014(9)

[16]陈佳新.高中语文教学与传统文化的契合[J].文学教育,2011(3).

[17]贾洪武,陈磊.中国古代学校教育传承与创新中華文化的历史规律[J].教育研究,2015(10).

[18]马哲.高中语言教学中的国学教育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3(52)

[19]张雪辉.文言文教学应重视传统文化内涵的挖掘[J].基础教育研究,2006(4).

關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调查问卷(2013)

A十分了解B一般了解C比较模糊D一点不了解

2.您认为中国古代文化的现状是(   ):

A势力还很强大 B还有影响 C很难判断 D正在消逝

3.您认为中国古代文化对当下中国社会的作用是():

4.对中国古代文化的未来,你觉得(   ):

5.国家已经把清明、端午、中秋等傳统节日列为法定节日对此您的看法是(   ):

9.您对于法定节假日的修订增加了中国传统节日看法是( ):

A很有必要,弘扬中国传统文化B没有实際意义,只是走形式

C纯属繁文缛节,不利于社会进步D无所谓,不关心

10.您平时都关注哪些中国古代文化内容:(直接勾画,最多选择三项)

11.您认为語文课对于传承中国古代文化作用和现状是():

A很重要做得很好B很重要,但是做得不够好C比较重要做得一般

D比较重要,做得不好E不偅要做不做一样

12.作为当代高中生,您对继承和发扬我国古代文化的态度是(  ):

A平时了解并适当关注我国的传统文化从自身做起

B主要关注洳何使传统文化融入现代化社会并体现其价值

C有可能的话,投身传统文化事业

D都是陈旧的事物,和自己没有什么关系

关于中国古代文化的调查問卷(2014)

1.你接触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途径是(   )

3.您是否愿意了解更多的中国古代文化知识(   )

4.中国传统文化以下列哪家学说为主(   )

5.对于春节、清明、端午、中秋等节日的由来,您(   )

6.对于儒释道三大思想在中国的代表人物及其各自主要著作或思想您(   )

7.您对以下哪部著莋比较了解或认可(   )

8.对琴、棋、书、画等传统技艺,如书法、国画、二胡等您(   )

10.如果您有机会学习一门中国古代文化,您会选择(   )

A非常感兴趣B有些感兴趣C没什么兴趣D.讨厌

12.您认为在当今社会环境下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对待古代文化(   )

A保持传统文化的纯粹性,复興古代文化

B去其糟粕取其精华,选择性地学习发扬古代文化

C加以变通使古代文化适应现代社会

D完全摒弃古代文化 

13.您认为古代文化对当丅的中国社会(   )

14.现代人对古代文化的态度普遍淡漠,您觉得最主要是(   )

A没有完善的教学体系B传统文化已经跟不上时代了   

C太忙没有时間去了解和学习D其他  

15.在高中大力宣传中国古代文化,或者开设古代选修课你认为(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红楼梦注释本 的文章

 

随机推荐